当代艺术与投资

Page 1

地方形象 智利当代艺术

策展人 | Curador | Curator: 弗朗西斯科·布鲁哥洛尼 Francisco Brugnoli 策展助理 | Coordinator | Coordinador: 瓦利尼亚·布罗德斯基 Varinia Brodsky, 蔡珂 Cai Ke

展览日期 | Duración | Duration:

主办单位 | Organizada por | Organized by: 智利当代美术馆 Museo de Arte Contemporáneo (MAC) 智利文化事务署 (DIRAC) Dirección de Asuntos Culturales (DIRAC) del Ministerio de Relaciones Exteriores, Santiago de Chile

11. 20 - 12. 22, 2010

IMAGEN LOCAL CHILE ARTE ACTUAL LOCAL IMAGE CURRENT ART IN CHILE

特别支持 | Colaboraciones especiales | Special Support: 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 Fundación de Cultura y Arte (IAC) 出品人 :高平/邱晨枫 Productor | Producer: Gao Ping / Qiu Chenfeng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Iberi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2010 | 11

开幕式 | Inauguración | Opening: 20/11/2010, 16:00 地址 | Dirección | Venue: 中国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 4 号 798 艺术区 E06 E06, 798 Art Zone, No.4 Jiuxianqiao Rd., Chaoyang District, Beiing, China

致富之友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3-9341 | 国内统一刊号 :CN15-1078/Z | 月刊 一刊两册

协办单位 | Co-organizada | Co-organized: 中国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Iberi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China. 馆长 :夏季风 Director: Xia Jifeng

从西天到中土: 印中社会思想对话(1) WEST HEAVENS: INDIA-CHINA SUMMIT ON SOCIAL THOUGHT

梁绍基 LIANG SHAOJI

新“丝绸之路”THE NEW SILK ROAD 陈界仁: 招魂术与去殖民工程 CHEN CHIEH-JEN: TYPTOLOGY AND THE DECOLONIZATION PROJECTS

ISSUE 47 / 2010

11

CNY 10 HKD 50 USD 15 NT$ 120

11


08

本专题文章及图片由“从西天到中土 :印中社会思想对话”提供

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1) 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 从西天到中土 :印中思想对话 从西天到中土 :中印当代艺术与思想的交汇 / 张颂仁

《印度新思潮》读本目录 萨拉 • 马哈拉吉读本 帕沙 • 查特吉读本 杜赞奇读本

时 · 地 · 戏 :印中当代艺术展

阿希斯 • 南迪读本

专访“时、地、戏 :印中当代艺术展”策展人蔡坦尼亚 · 桑布拉尼

特贾斯维莉 • 尼南贾纳读本

Raqs 媒体小组致高士明工作邮件 / Raqs 媒体小组

迪佩什 • 查卡拉巴提读本

艺术家图沙 · 佐治的手记(选编)

霍米 • 巴巴读本

1)

吉塔 • 卡普尔读本

驾驭“驽骍难得”——图沙 · 佐治的上路宣言

2) “驽骍难得”日记之一 3) “驽骍难得”日记之四 4) “驽骍难得”日记之二十五 5) “驽骍难得”日记之四十八

专文 “化整为零”:超越现代性(节选)/ 萨拉 • 马哈拉吉 流行文化批判(节选)/ 帕沙 • 查特吉

08

注目 FEATURES


似。为了自我了解的提升和获取新的文化 资源,东方世界内部的直接文化交流和互 相参照,实在急不容缓。 近二三十年以来,领导国际的文化研 究不再由欧美垄断,其中关键的转机缘自 外邦学者,尤其是散落各国的印裔学者。 他们在现代性研究、都市研究、后殖民理 论的创见丰富了西方当代思潮。相对来说, 作为同样远古文明的中国对国际的文化研 究影响微薄,尚未能为世界作出大国应有 的贡献。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对欧美 的迷恋,以至忽视了其它的文明 ;因而也 缺乏了多元对话立场,不能以多种角度来 反省自我的历史资源。 《从西天到中土》是艺术与学术双轨并 行的文化活动。学术讲座邀请八位世界级 的印裔学者分别来华与国内学者深入对话, 以当代思潮前沿的论点激活中国学界的亚 洲内部交流,重新评估学术形势,刺激学 术更兴。我们除了出版讲座论集,还会为 主讲者出版单行读本。

从西天到中土 :中印当代 艺术与思想的交汇 文/张颂仁

自 2003 年起,中国美院的展示文化

展览包括十位印度艺术家(和小组)

研究中心以《地之缘 :亚洲当代艺术的迁

和五位中国艺术家(和小组)的新作品。

徙与地缘政治》为题越域考察和展览,至

创作出发点中国,要求呈现印度艺术家对

2008 的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 ,

中国的想像与欲望,或者以文化宗主立场

启动了一系列对东方内部疆域的探索。目

对中土传授与输出其(别于欧美的)当代

的乃突破至今尤是主导的“东西”二元框

思想成果。

架,以便发掘被压抑和被遗忘的本土文化

对中印双方来说,这次交流是自我呈

资源,更新对中国和东方世界的现代性的

现与深切反省的活动。迄今中外艺术交流

理解。 《从西天到中土》沿着以上的路径着

大多不外于作品易地展出,很少带着直接

眼印度的艺术界和文化理论界,进行具体

对话的企图,例外的只有中国和印度的艺

而近距的东方内部对话。

术家单方地向西方欧美表述。因此,这次

《从西天到中土》是中印两国首次在当

活动也是为东方内部交流作一次方法上的

代艺术与学术的深入交流。主旨是探讨历

实验。虽然作为国际交流的当代艺术,视

史文明和当代文化的归属,以及探讨对外

野和理论话语皆无法绕过西方话语的影子,

邦的想像如何影响本邦的文化。中国和印

不过我们还是企图以清醒的眼界,把这影

度是当今东方的两大现代国家,而两国除

响消化成自我的资源。

了是疆土的大国,亦是由文化所筑构的版

近百年的西化、现代化,是中印双方

图。疆土的大国有内部的多元与分歧,保

都必须面对的形势。而在现代文化大变迁

持均衡乃政制的重任。而文化想像的版图,

之前,中印间曾有过一次同样影响深远的

则维系於应对强势的西方现代文化、和维

文化交流,就是自汉朝入华的佛教传授。

持本邦文化统一这两个要务。这版图营造

佛学来华虽然远不及近百年革命来得惨烈,

了中印两国政治、科技、文化和艺术诸方

可是其影响深远,历经数代,直到宋儒才

面的特征。经过百年革命和政改之后,中

被彻底消化。在百年西化和意识形态革命

国的世界想像仍然以“东西”二元为主导;

之后,再访天竺让我们重温中国文化自我

“西方”这面镜子固然帮助中国刻划了现代

改造的记忆,并提醒我们在想像世界版图

的文化版图,不过也使这面镜子所映照到

的“西方”时,尚有一个离感官更远而脚

的文明视野变得狭窄。印度的情况亦颇近

程更近的“西天” 。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11

09


阿杜 · 巴拉(Atul Bhalla),“来自西天的聆听者”,影像装置,灯箱,135×95×20cm×9 个,2010

专访“时、地、戏 :印中 当代艺术展”策展人蔡坦 尼亚 · 桑布拉尼

邱志杰,“拉萨到加德满都的铁路”,装置,唐卡,摄影,行为,可变尺寸,2006

《当代艺术与投资》 :选择 “时、 地、 戏” (Place.

有印度和中国的艺术家以直接接触的方式

Time. Play.)作为展览标题是出于怎样的考

在一起组织一个展览。虽然印中两国的艺

虑呢?这个标题看上去略有些抽象,作为

术家们都曾共同出现在各项国际展览、双

策展人,在组织展览的过程中你又是如何

年展、艺术节等活动中,但至今都没有一

来平衡这种抽象感的呢?

个专门为两国艺术家们举办的展览。其次, 我们鼓励艺术家不断尝试新的富于冒险性

蔡坦尼亚·桑布拉尼: 对我而言, “时、地、戏”

的想法,邀请两国艺术家们分别组成两个

是一组象征符号, 分别代表了地理(place) 、

研究小组,通过旅行、讨论等方式,帮助

时间:2010年10月24日

历史(time)和创造力(play)这三个方面。

他们摆脱创作心态上的“舒适圈” 。其中一

访问人:李佳

在我看来,这个标题更多是开放性的而不

个小组由参展的全体印度艺术家组成,他

受访者:蔡坦尼亚·桑布拉尼博士(Dr. Chaitanya

是抽象的,我不希望在展览中使用某些词

们访问了中国的上海、杭州、义乌和邻近

Sambrani),现执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堪培拉)艺

语来概括印度或者中国的特性,更不希望

区域 ;另一个小组则由中国艺术家和策展

用这些词语来削弱这一项目本身的丰富潜

人组成,他们的行程包括印度的德里、巴

力。另外, “时、地、戏”在中国和印度的

罗达、艾哈迈达巴德以及孟买。这些经验

某些具体语境和经验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艺术家们开启新的创作领域,把他

就地缘政治、历史叙述和创造力的自由而

们的工作变成一次关于观念、想象力和历

言,中国和印度都处在一个未完成的状态

史批判的实验。

术理论讲席

中,仍然需要继续进行探索和批判。 《当代艺术与投资》:在展览的实际操作与 《当代艺术与投资》:在展览前言中我们读

组织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问题

到这样的描述,这个项目是“一次策展实

发生呢?我们知道这是你第一次在中国策

验” ,作为策展人,你认为这种实验性体现

划展览,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在那些方面呢? 蔡坦尼亚 · 桑布拉尼 :其实在中国策划一

10

注目 FEATURES

蔡坦尼亚 · 桑布拉尼 :没错。我和张颂仁

次展览就跟在印度做展览的感觉差不多。

都对把这个项目当成一次“策展实验”的

但,我自己在澳大利亚工作了十二年之久,

想法非常感兴趣。首先,到目前为止尚没

同样对西方的工作方式也非常熟悉。当然,


英格和吴山专,“蝶蛙(钟)”,烤漆钢和玻璃,直径 80cm,高 50cm,2010

尼丽玛 · 谢克(Nilima Sheikh),“穿越土地”,绢本宣纸上的干酪素蛋彩画, 366×30cm×4 张,2010 塔鲁(Tallur LN),“启蒙机器(Beta 版)”,铁质硬币抛光装置,硬币、 笼子和墙上文字: “需要向塔鲁确认材料,作品由木制雕塑和宗教偶像组成”, 100×100×120cm,2010

预料之外的问题总是会发生的。特别是当

法作为理解问题的唯一模式,只会使我们

下的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将在未来进

你不得不面对一些官僚的繁琐程序、物流

无法接受、或认同以下事实 :即,传统和

一步光大。具体而言,在来自不同文化的

上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可避免的语言障碍

现代其实都是想像的产物,这二者之间的

艺术之间,总会存在着需要翻译的情况,但,

的时候,这项工作就变得愈发困难。但总

转化故而也是非常自然且容易发生的。一

翻译正是一种沟通,而不是彼此隔绝。

体来说,在上海的这一段时间对我而言是

直以来,我们都在不断地再对过去加以再

非常愉快而且有益的经验。此前我也曾到

想像,对现在进行重塑,并为未来不断拓

过上海几次,这座城市我真的非常喜欢。

开新的视野。对于同样处于飞速发展和经 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印两国来说,这都是

《当代艺术与投资》: “传统 / 现代”的两

至关重要的。

分法长久以来一直萦绕在中国当代艺术的 讨论和实践中。我们知道在印度也面临着

《当代艺术与投资》:我们知道本次展览是

同样的问题。可否请你谈谈印度的艺术家

你首度与中国艺术家合作,能谈谈你的感

和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传统 / 现代”之

受吗?

间的关系,并作出回应的? 蔡坦尼亚 · 桑布拉尼 :这次展览给了我一 蔡坦尼亚 · 桑布拉尼 :是的。 传统 / 现代

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使我能够直接同中国

的两分法对中国和印度来说,都是不可回

艺术家进行合作。此前,我也在上海、北京、

避的问题。简单地说,在印度,我们用“后

广州以及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看到过这几

殖民”的理论来概括这种思考。实际上,

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并留下很深的印象。

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不仅在

虽然,中印两国的艺术家们历史经验、教

中国和印度的知识界,而且在印度尼西亚、

育、职业生涯等方面肯定存在着不小的差

泰国等其他非西方国家都激发了大量的讨

异,但我仍然认为,中印艺术家在本质上

论。对于这一集体困境的认识,对我、对

并没有任何的差别,他们都是人类的一分

任何印度的或者其他非西方国家的同行来

子。尽管我们的交流还需借助翻译,我的

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我相信,我们更

中国艺术家朋友们还是让我感受到了最温

为迫切地需要的其实是脱开“传统 / 现代”

暖、热诚、慷慨的友谊,他们的智慧也让

两分法理解方式的框架,如果把这种两分

我为之赞赏。我相信我们在这次项目中结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11

11


士明, 你的来信中充溢着想法和反思,十分感谢。在之前展开的两次谈话中,我们有幸分享 了许多观点和看法,实属不易,上次的碰面,仿佛我们所有人(你的同事和我们自己)久

Raqs 媒体小组致高士明工 作邮件

已相识,并相伴走过了许多旅程。尤其要感谢的是你和你的同事们无私地向我们坦露你们 的作品和想法,恰如我们之前所言,这正是真诚地给与和获取的一个例证。通过谈话,我 们也感到“排演”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表演已经启动,让我们祝愿这些进展在其他的排演 中同样生根开花,愿这花香飘散到诸多谈话中,到频频举起的茶盏和酒杯之中。

文/Raqs媒体小组

作为知识和文化生活中的一员,我们急迫地想要知道当代资本主义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在印度,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紧张的社会矛盾正在激化,人们(尤其是政治家、警察、军官 和媒体导向专家)用充满战争或军事的隐喻来描述当前资本主义向印度内部的扩张。资本 刚进入外围印度,但它的侵略本质所带来的激进偏执的紧张感似乎已经开始影响公众语言 了。与此同时,印度的艺术氛围(与你们列举的中国实例未见不同)已经陷入欢庆的流沙 之中。欢庆越盛,陷落越深。如何保持警醒,如何看穿肿胀、烟火和幻彩——这是摆在我 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是任何一个想使其实践工作既有批判性又不悲观,具有洞见又去除幻 象的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我想你和我们面临同样的困境。 试图将“印度”或“中国”的通往现代之路定义为“独特”的现代性,对此我们持怀 疑态度。 “西方”的现代性历史也不是制服化的,以德国、俄国和美国等西方现代化的具 体个例来看,他们在 19 世纪刚开始建构自身论述的时侯都将自己看做是“独特的” ,20 世纪初的日本也是如此,现代文化精英们每遇到上述处境就会想“他们”的现代性或多或 少是“不同”的,应该是更人性化、多样化的。是一个添加在“新时代”这个观念之上的 文化 - 地理学前缀(现代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关于此的) 。 现代性的虚构任务依赖于阶级制度的构建,而其构建又基于时间、源出和地点。它假 定一种姿态,并对所有不能被现代性二元所指认的东西报以怀疑。所以人们被要求做出选 择 :新的或旧的 ;信任或怀疑 ;结果或原因 ;西方或东方 ;自己或他人。标准的现代性拥 护者会固执地认为时间是合理性的担保(东西因为新所以好,或至少是近期的对老东西的 重新发现) , 或是靠源出或起源附加可信度(东西因为是原创的所以好, 不是蹩脚的复制品) , 又或者认定地点可靠(东西因为发生在体制系统合理的空间内所以好,不是在“荒蛮”无 序的某处) 。

12

注目 FEATURES


而实际上,文化生活的巨大力量颠覆了所有这些结构。所有现存的文化材料均能在别 的时间或地点找到它的影子、回声、映照、反复和共鸣。纯粹的论述,不论以新或旧的名义, 都只会引起衰退和萎缩。真实的文化生活是关于连续、沟通、复制和传播的,而不全是撕 裂和分离。就连对现代性的挪用(多限于解放的目的)也是沿着设定好的模式进行,它不 是指向新的开始而是指向反传统的传统。 空想的独特现代性以明晰的线条将新旧分野,抽离出古代中可被利用的方面,制造出 一片“保护林”以适应国家建设项目。这种态度和方式在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迷惑了 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国家文化”和革命精英。其中,每一个例子都是一次从稀薄的空气中 制造现代性的尝试,它伴随着暴力,遭遇着各种各样紧张的对抗,这些对抗主要来自于那 些想靠自己去塑造命运,不愿被打扰的人们。 我们通过遗存物及其携带的概念和理念,不断地塑造和思考,企图为现代性的失忆倾 向寻找解药。不知你认同与否,我们总是试着提醒自己 :同置身于由时间、源出和地点构 成的二元世界相比,与不确定和模糊共生显得更有创造力。我们还试图扰乱约定俗成的年 表,打破“新物崇拜” ,并指出现在所谓的“新”无时无刻不被过去缠绕。我们致力于讲 述隐藏在现代性深处的“鬼故事” ,因为这些故事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别的道路,例如 1858 年在孟加拉乡下采集的指纹可以促成当代生物技术的讨论,这使我们得以在不同的过程之 间搭接起意想不到的神秘联系,而它们表面上看起来可能是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彼 此之间是没有关联的。 我们有时还会研究、玩赏“去现代性”这个观念——我们是在阅读和与美籍俄国学者、 艺术家 Svetlana Boym 的通信中发现这个词的。在谈论“去现代性”这个观念时,我们应 该带着一种轻松的状态(以及决绝的热烈)将其展开,这样才能充分认识到它的潜力,它 对于确凿、权威的现代性和传统的反抗。反抗现代性的权威并不意味着要脱离现代性,话 说回来,离开现代性我们又能去哪呢? 相反,我们感兴趣的是 Svetlana 所说的“迂回进入现代项目未开发的潜力中去” ,但 这并不意味着去寻找“独特性”或“不同的现代性” 。如果是指不同的模型,那么可以从 中挑选,选择“这个”现代性而不选“那个” 。 “未开发的潜力”这个观点具备一个有趣的现世涵义,它意味着某些东西是现存或存 在至今的,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偶发的,同时也在等待被开发。某些东西应该可以而且还会 再次——使(可能的)过去和(偶发的)未来在(持续的)现在的土地上交汇。 与此相连的是持续排演的观念。穿戴不一样的装扮,做不一样的事情,成为不一样的 人以达到不一样的结果。排演永远是个过程,不是产品;永远不可能迎合要求而变得完整、 可理解。当你排演时,你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候场,等待中,你练习步伐动作。 “迂回进 入现代项目未开发的潜力中去” ,现代性的诸多可能性与排演和即兴创作血脉相成。 以上可以作为我们回应你此届双年展“排演”主题的一种方式。我们愿意参与进来, 或许会带最新作品来(时间很仓促,我们手头的工作又很多,但我们觉得你的提议很让人 兴奋,因此不想错过) 。 我们建议做一个中国版本的“Fragments of A Communist Latento” ,那天给你和你的同 伴展示我们的作品时,我提到过这个想法,你们可以看看这个链接(里面有这件作品的印 刷版)http://www.raqsmediacollective.net/latento.html 我们会找到最好的形式来呈现,关于 作品的表面处理和文本注释(中文的)应该会有好几种方案可以选择。 我们可以将此作为一个练习的开始,邀请艺术家和其他一些人写大字报,参与演出或 “排演”——重新想象 21 世纪的共产主义“Latento” (不是“manifestos” ) 。我们确信这样 的练习作为今日中国的公众项目会是激动人心且及时的。作品的设计自然会融合公众的 “反 响”和我们自己的“Latento”版本。 最后,非常感谢吴山专与我们分享他的时钟模型。 请将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Jeebesh, Shuddha and Monica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11

13


1. 神射手 曾经有一个天才射手。他用弹弓射石子,可以打中任何你让他打的东西。看到 的都连连称奇。只要手腕轻轻一甩,他可以让任何形状不错的鹅卵石无误地飞 向自己的目标。

有人说,他用的每块石头都会自然而然地飞回来。在晚上飞回他的梦里,落在 他心中的玻璃罐中。他从来都不缺石头。然而,最好的石头他从来都不丢,他 清洗,打磨,直到他们闪闪发光。他从不害怕失去它们,因为他从来没有失去 任何一个。只是他认为,有些东西必须始终珍藏。

他说,他可以从最硬的石头中挤出一口滋补的美酒,一饮而尽。在被问道石头 是什么滋味的时候,据说他作出以下回答,“很甜,就像你期望从艰难时刻中 萃取出来的味道。”

他每天早上在湖边练习,一块一块地用石头打着水漂,它们跳过水面,几乎没 有留下一丝涟漪。

Raqs 媒体小组,“旋转革新力”,动态雕塑装 置和由志愿者完成的行为,2010

我问他为什么扔石头。

他回答说: 作品阐释:三名志愿者讲述三个故事。他们座下的平面处于不断 旋转的状态。随着地面的旋转,他们也顺次旋转出场,一个谈到

“众所周知,如果你盯着某些镜子太久就会变成石头。当你用石头打碎一面镜

幻想幻灭,另一个谈到自由和团结之间的平衡,还有一个谈到串

子,你就消灭掉了那个如果把你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愤怒地瞪着这个世界,这

联激情和理性分析的微妙的线。每个故事都讲述了石头的实质。

个世界将把你变成的那种人。或最多,你成为水边脆弱的水仙花——你的自我

石头,坚不可碎,在他们的故事中却变成液体。他们喝石头亚力

厌恶,与你的自恋无异。”

酒,像“三位品尝者”——孔子、老子和佛祖分别喝醋汤,却品

14

尝到不同风味的真理。在我们这个世界当中,当不屈不挠的岩石

这就是为什么手头必须始终用有一两个石子。特别是,当一切都失败了,你掷

熔化并化成醉人的葡萄酒一样地流动时,革命便发生了。

向偶像的石子,是革命的力量。

注目 FEATURES


2. 会计师

3. 石匠

曾经有一个仔细的会计师。一位善于计算的大师。他账簿的条目里透露了谁欠

很久以前有一个技艺高超的石匠,一位磨石大师。她击打凿子的声音如音乐般

谁什么东西,特别是财神从人身上借走了多少时间。

动人。有人说她曾经是一个建筑师,但当她意识到交给她的宏伟任务是修建陵 墓时,她放弃了。

他生活简单,财产屈指可数:一支很锋利但很可靠的钢笔,一本有无穷无尽页 的账簿,以及一块边缘是圆形的光滑的玄武石板,他白天用这块石板作为写字

她可以用石头创造奇迹。一块粗糙的石头,在凿子的轻轻敲打下,经她的巧手

台,而晚上作为枕头。

和精准的眼光,竟能成为一座简朴房子的门槛或一座穹窿的拱心石或一个社区 的基石。她用每一块经手的石头,建造着未来。

据他所说,他可以从最粗糙的石头里发酵出一种亚力酒,在一整天的计算后喝 这种酒来使它的头脑清醒。当被问及这石头尝上去什么味道时,据说他做出如

有人说,每一块她凿磨的石头,都会被她藏进秘密。在工作的时候,她低声

下回答,“很刺激,尖锐的就像一道射穿迷雾的阳光,将你惊醒,却又让你保

向石头讲述着关于爱、背叛和魔法的故事。她给他们唱摇篮曲,教他们谜

持平静。

语。她建造的房子里都是窃窃私语。当你走进,会觉得自己像是闯入了一个 集会的陌生人,刹那间所有的声音都停止,大家都等待入侵者离开,使他们

他的账簿是完美的;他钢笔锐利的笔尖书写着幸运和不幸,掘尽矿产的山,没

能够重新开始。

有生命的森林,和没有工人的工厂,没有东西能逃脱。 据说她知道从一个精雕细刻的石头中蒸馏出酒精的方法,她以喝此酒为乐。在 他拟定的账目充满了模棱两可和疑问。读它们,总会感觉好像在读一份复杂而

被问道石头是什么滋味的时候,据说她做出如下回答:“醇熟,就像丰收的梦

荒谬的罪行的法庭报告。

想和被满足的愿望,而且不会有宿醉。“

最好的条目,他只做一半就放在一边。他说,只有当其他的都失败了,他才去

最好的石头,她一直放在一边。她说,只有当所有其他的都失败了,她才会用

完成它们。

这些。

每天早晨他从迅速查看这一天的数字开始,然后在石头上粗略计算,再将最后

每天早晨,她会仔细地摆放她的工具,凿子、锤子、卷尺、铅垂线,然后察看这

结果誊写到账簿上。多年下来,他在石头上的划痕变成了一个秘密,只有他才

一天需要雕琢的石头。从每块石头身上,她都可以看到一个伟大城市的轮廓。

能参透。 我问她为什么凿石头。 我问他为什么在一块石头上工作和睡觉。 她回答说。 这是他的回答。 “关于石头最好的事就是,它可以帮助你对温度的感受。石头可凉可暖,这取 “众所周知,玄武岩枕头是由炙热的火山熔岩遇到冷水后形成的。熔岩的流动

决于你希望它是怎样的,当然也取决于你让它怎样。”

导致泡沫翻腾,正是一个好枕头所需要的,当它冷却,你就得到一块石枕头, 它可以被打磨光滑,用作写字的面板,或者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用来休息你的

“众所周知,”她接着说,“如果你把石头叠成层,并保持它们之间一指宽的

脑袋。“

距离,那么石层之间的空间在外面天寒地冻时也会成为温暖的绝缘层,在外面 酷热难当时也会清凉宜人。”

现在如果我们都明白,有时候正如你可以从水火相遇中得到一块有用并且漂亮 的石头,动荡的激情与理性的冷眼交融,也可以让你获得一个既可以做梦也可

现在,如果我们都可以学着像精雕细刻的石头一样站在一起,有足够的附着力

以计算账目的平面。

不至于倒塌,但也有足够的空间用来呼吸,以便我们能够站立,那么我们就 能够承受过去的风吹雨打和现在的水深火热。将来,实在是只有之间保持的这

这就是为什么手头必须始终有一块石头可以工作和睡觉。特别是,当其他一切

个不可预知的空间才能给它的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温度。只要未来不冻结或熔

都失败了,你梦中的石头,是革命的力量。

化,我们就有理由继续做我们正在做的事。

这就是为什么手头必须始终有石头。特别是,当一切都失败了,你用来守护未 来的石头,是革命的力量。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11

15


1) 驾驭“驽骍难得”——图沙 · 佐治的上路宣言 (从孟买到三峡,途经沙达沙洛瓦)

艺术家图沙 • 佐治的 手记选编

我已骑上我的摩托车“驽骍难得” (Rocinante) ,踏上了这段旅程。 我于 2010 年 8 月 23 日离开了孟买,希望可以在 10 月 9 日到达三峡 。在这期间我 会每晚(取决于网络状况)在我的博客上留下我的经历(http://riding-d-rocinante.blogspot. com/)。历史上,像玄奘和法海这样的中国僧人都曾到印度取经求法。而我的这次旅程则

文/图沙·佐治 (Tushar Joag)

参考了许多英雄和传奇人物所走过那些改变他们生命的旅行。当悉达多乔答摩王子(骑在 他的犍陟马上)穿过迦毗罗卫城时,在这段短短的旅途上,他看到的四个景象改变了他对 生活的看法。于是悉达多王子放弃了富贵优越的生活,而走上了禁欲苦修的道路。切格瓦 拉那场青春大胆的骑摩托(名叫 La Poderosa II)环游拉美的冒险之旅,是实现他自身革命 的第一步。 我的旅程与其说是英雄式的,不如说是堂吉诃德式的,但它不仅仅是从 A 点到 B 点 而已。它是指向我自己的。 这个行为项目的高潮将在上海成为一件装置作品,参加由蔡坦尼亚 · 桑布拉尼策划的 “时 · 地 · 戏 :印中当代艺术”展览,是为“从西天到中土”项目的一部分。

注: “驽骍难得” (Rocinante)是塞万提斯笔下堂吉诃德的坐骑。

16

注目 FEATURES


2010 年 8 月 23 日 上午 6:15 从家动身出发 . 我终于出发了,我行驶了 10 个小时,中间只休息了 20 分钟……并且 这是我的驾车实习课……而且我认为我成功地掌握了驾驶摩托车!道路宽 阔而且路面平整,我有足够的空间来练习我驾驶摩托车的操控技能。 用时 10 个小时,总行程 416 公里。 在巴罗达市暂作停留,因为我现在已经是访问教师团的成员,24 日 和 25 日上了两天课。

2010 年 8 月 26 日 上午 6:30 离开萨亚基劳王公大学(MSU) 。 穆鲁根是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驱车将我送到了巴罗达市的郊外。去 往瑟尔达 · 萨罗瓦尔的这条路叫做帕吉蒂路(前进之路) 。道路景色优美, 两旁密树成荫,金黄色的花朵在树木的映衬下竞相开放。这条路与它的名 字一样,充满魅力且令人向往。 我到达了坝址,通过入口然后驱车到了“第一观景点” 。水坝很大,

2)“驽骍难得”日记之一

但却没有大吃一惊的感觉……,后来我爬上了“第三观景点”对面的山丘, 注视水坝后面的 水库。虽然一眼望去就知道大坝可以承受这片巨大的水

印度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致力一种社会主义经济政策模式。他 支持现代化并且完全赞成政府对国家基础工业的参与和控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描绘出了政府在工业和农业领域的投入和开支,同时也体现了要加强农村地区

域,但是一想到目前高度为 121.92 米的水坝后面那么一块巨大水体,就感 到不寒而栗。 上午 11 :00 到达总部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在阿克卡库阿用午餐。

的建设。他认为水坝是印度复兴的“神殿”。我的旅程就是从这样一个印度

我有两个选择方案去萨哈达,然后北上去巴德岗,这相当于 110 公里

“神殿”开 始的朝圣之旅——从瑟尔达·萨罗瓦尔水利工程到中国的三峡大

的路程……但是有一条上坡的捷径,就是走阿克卡库阿的山路。虽然这意

坝。

谓着只有 60 公里的路程要走,但它的确是一条艰难的上坡路。当我知道 这次旅程借鉴了历史上许多英雄和传奇人物所走过的路程——这些旅程

我最终能够到达喜马拉雅山 时,我决定要勇敢走这条路!!不妨此刻去

改变了他们的整个人生。在一次短途旅行中,乔达摩·悉达多王子骑着他的犍

面对它并学有所得!这绝对是我平生第一次山地驾车体验,而更糟的是,

陟马经过迦毗罗卫国的都城,目睹的四件事情改变了他对人生的看法。悉达多

一路上有两个不同族群的人看我驾驶摩托车,并问我这个摩托车是否能应

王子放弃了他的财富开始了苦行生活。埃内斯托·切·格瓦拉骑着他的摩托车

付这样的陡坡!我知道我必须将这视为我学习驾驶摩托车的第二阶段!这

(拉波特拉撒II型)环游拉丁美洲的长途年轻冒险之旅是他踏上实现革命旅程的

条路真的真的崎岖险恶,但是我应付过去了,而且自认为应付的很好。

第一步。 我的旅程更像是唐吉诃德式而非像英雄式的旅程,但是这个样的一个旅 程对我来说绝对不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简单之旅。 这听起来是个不错的设想!

一整天都是阴天,所幸没有太阳,也感激滴雨未降。 一些老朋友和挽救纳尔马达河行动组织(NBA)的专职工作人员—— 吉坦迦利、瑜伽尼、里瓦蒂和凯坦——在巴德岗迎接我。 由于摩托车的跨斗在左边,所以我需要经常用右手推,行成一个向右

但是……我既不是一个‘冒险家’也不是一个‘摩托车手’! 事实上,

的牵引力,从而保持车身的平衡……,除了让跨斗摩托车保持平衡,还要

我 23 岁的时候骑过一次摩托车,当时是从展览厅将摩托骑回家的……,

注意路面凌乱的坑洼和隆起,这让我脖子和肩膀的肌肉紧张。附近的一位

说到头,我之前从没有骑过跨斗摩托车。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它的操纵

老妇人也不失时机的给我擦擦汗水。她的擦洗让我疼痛难忍,但却缓解了

和掌握更困难……,而我仅仅用了两天——确切地说是用两个早晨从 5:00

这种酸痛。由于身体发热,温水浴感觉起来像是凉水澡了。恰巧,这天是

到 6:30 之间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练习驾驶和习惯使用摩托车的。

凯坦的生日。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型生日切蛋糕仪式和晚餐,随后我们急匆

坦白地讲,启程前的三四天里,我真的感到有压力而且觉得紧张……, 我怎么会想出这样一个计划呢?我当时在想些什么?! 两次准备启程出发都遭到了推迟,这加剧了我内心的忧愁与痛苦……, 我知道,一旦踏上了征程,我就会好起来的。

匆赶去看梅哈帕卡做客美国有线新闻网印度频道,看她如何对强征土地行 为发表看法。晚上 11:00 我们给她打了电话。 她责备我 :进行这样一个计 划没有尽早的告诉她。 8 月 27 日她将到达巴瓦尼,我希望我 28 日到达那的时候能与她会面。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11

17


政府将会为自己动手修建房屋的人提供房瓦,然而他们还没有获得这 些材料。一些人自己去买,以便他们可以入住。其他的一些人用完全无法 遮风避雨的塑料薄膜或干草临时搭在屋顶。但是他们不能住在那里,因为 他们的许多财物和其它将来修建房屋用的木料还躺在空地里。如果在这些 建筑用瓦运抵之前他们就住在临时难民营里的话,这些物品就有可能被人 偷走。 这些空地就是一片平坦的地面,每隔一段伫立着徒有虚表的电线杆, 还有一个高大却不盛滴水的水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萨普达斯连 绵起伏的山坡绿意盎然,丰盈的树木结满了果实,同时也是蜂蜜和树脂主 要来源,还有那流淌不息的母亲河孕育的鱼儿卵丰肉肥。 重新安置计划包裹在一张美丽的包装纸下,上面写满了腐败,而且 还虚伪地打上了红色蝴蝶结,昭昭在目,哪个神志清醒的人想要这样的 计划呢? 前往巴德瓦尼,位于中央邦挽救纳尔马达河行动组织的办公室就在那 池克里临时难民营和安置点

里。150 公里的行程最多耗时 3 小时,我却用了 7 个小时…… 我真的真的很担心我胯下的驽骍难得(堂 • 吉诃德所骑的驽马) ,我 祈祷这不会损害摩托车的悬挂装置和前叉,因为他们承载着摩托车跨斗的 重量……三峡大坝依然遥远。 然而,我不知道对这条路发了多少牢骚或迁怒了多少不相干的东西!

3)“驽骍难得”日记之四

尽管慢慢前行的同时,我这略显稚嫩的前额眉头紧锁而且嘴中粗口不断, 但是让我感到惊 讶的是,我可以看到同样骑摩托车的人带着妇女和孩子,

上午 7 :30 离开巴德

坐在摩托车后座的朋友笑容绽放偶或交谈。上午 6 :00 到达巴德瓦尼。

我朝着位于中央邦池克里市的重新安置点方向前进,那里距离巴德岗

挽救纳尔马达河行动组织办公室可 以居住。从米德哈黛到实习的学生再

43 公里。凯坦给了我去马萨瓦德的行驶路线,在那里会有人接我,然后

到来访者——每个人都工作和生活在这里。为这个组织运动拍摄电影的

带我去重新安置点。

一个法国团队即将离开这个办公场所,挽救纳尔马达河 行动组织的另一

正当我要去安置点的时候,考纳 • 帕瓦拉来了。他让我等在那里,他

欢迎我。梅哈黛在打电话,看到我时面带微笑,朝一个座位点一下头示意

咽,不想因此而耽误任何时间,我骑上了摩托车准备出发。因为对跨斗式

让我坐下。她起身给我递了杯茶水,同时还在电话中交谈关于灌溉渠的事

摩托车感到好奇,一群人聚集在我的周围,我不得不回答关于我本人和这

情。

个摩托车各种各样的询问。 在池克里安置点,我遇见了奥阿辛 • 古儒吉、拉哈德亚 • 帕瓦拉、曼 格尔亚 • 帕瓦拉和苏克尔奥 • 古儒吉。成为当中的一员,他们告诉我他们 是在 2007 年迁移到这里的。70 个家庭分配到了房屋与耕地。 其中的 12 户来自巴达尔村,3 户来自阿蒂村,2 户来自乌达德亚村,

喝了茶,我精神大振。然后开始忙着利用新买的手提电脑上功能有限 的默认软件上传博客图片。这些图片没经过处理(因此第一个博客仅有两 张图片,分辨率极高,好久才上传成功) 与梅哈黛聊了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我谈话的间隙,她接了数不清的电 话,其中包括电视台打来要求做评论的电话,还要为晚饭做什么和做多少

还有 1 户是萨瓦里亚村。这 18 户家庭将老房子的建筑材料搬了过来,然

发号施令。她还 给我一些书和报告读。后来她给我系了一个手绳以示保佑,

后在这里重建了他们的住宅。

又匆忙到厨房切黄瓜和番茄,同时我们也在观看她做客印度 NDTV 电视台,

过去的三年里,其他的家庭一直住在重新安置点的临时难民营里。 这些临时难民营都是由锡板搭建而成,在夏季的几个月里,除了住起来有

18

位老友施芮肯特,隔着一堆报纸和文件用(一个传统的欢迎方式) “万岁”

去趟市场。我想我可以在他离开时,随便吃点早饭。早餐几乎就是狼吞虎

反对针对土地征用法案提出的修正案,同时赞同由国民咨询委员会提出的 《转移和重新安置政策发展规划》 。

点艰难外,这就是十足的烤箱。没有正规的排污设施或卫生设备——长达

晚餐吃的是卡迪汤、稻米麦片粥和萨拉。晚餐过后,梅哈黛没告诉我

三年一直没有电力供应——长达三年,而且一直没有入户的自来水——长

们就清洗碟子、清理废纸、整理衣物、叠床席去了。12 个人中,4 个学生

达三年。70 个家庭共用 4 个压水井,其中的三个已经坏了——而且已经

来自塔塔社会科学 院,2 名来自德里,剩下的是志愿者和我们这些全职工

坏了两年。因为被征用了土地的那些人大多拖欠电费账单,大量积压的账

作者,本来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这些杂事的。她的生理和心理一

单有待偿还,所以输电线被切断,无电可用 ——长达三年。

直在超负荷的运转,但她还在坚持。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不重要的。

注目 FEATURES


江孜水库大坝

卡诺拉山脉

岗巴拉山垭口

卡诺拉冰川

海拔 3000 英尺处 海拔 16652 英尺的羊卓雍错湖 山路呈“之”型的走势

4)“驽骍难得”日记之二十五 这是羊卓雍错湖——藏语的意思就是“绿松石色” ,对西藏人来说,这是 今天将是振奋人心的一天 :必须行驶 260 公里的路程,部分路段是

无比神圣的象征。此湖在群山的环抱之下,这里的湖水通过对面的岗巴拉

山地。我们要穿越海拔 16665 英尺的卡诺拉(Kharola)冰川,然后到达

山垭口的若干个巨大的输水管输送出去,来水带动涡轮机旋转并产生电能,

我们的目的地——拉萨。

声势浩大,让当地的民众震惊不已。湖水完成了发电的使命 后就流进了

行驶速度不仅受到限制,而且还要确保驾车旅游的人遵守限速规定,

雅鲁藏布江(我们称之为布拉马普特拉河!) 。如此一来,湖水将被消耗

方法就是在每个检查哨所分发一张上面写有到达下一站时间的纸条。自

殆尽,所以江中的(浑)水将被抽回到(清水)湖中。这就需要消耗一部

从我们离开日喀则,这些 规定就开始实行。如果你在规定时间提前到达,

分电能,而这部分电能正是由江孜水库发电供应的。

就会被罚款!不过像我这样骑摩托车的人不受规定调度的限制。谈到调度

岗巴拉山垭口海拔 15826 英尺。一侧宁静如画的绿松石色湖水(恰好

就不能不谈谈这里的水利调配,迄今为止我 看到的每一条路边山间溪水

比垭口低 1174 英尺,这就是他们的相对高度)依偎在峰峦空翠之中,另

都沿着水泥修筑的水道流淌……没有尽情流淌蜿蜒的小溪或瀑布!

一侧山势粗犷、棕色紫色交错、三起三落,与湖水相互掩映。公路从垭口

第一个游览区就是江孜水坝。这座大坝横亘在尼洋河上,主要用来发

继续向前绵延,但下面的路绝不是那种平 坦舒缓的山路,不是简单地绕

电。目的是利用其电能将水抽回羊卓雍错湖。如果不理解我在说什么,就

过一座山就到了下一座山,而是一条“躁动”的路途,随着山路在山的表

请继续往下读。

面呈“之”字型向下延展。正当我随山的走势向下行驶的时 候,我向右

我们继续开车前进,四天来,这段路的风景最为平淡无奇。突然转过

侧望眼过去,只见一座至少 3000 英尺深的悬崖,立陡立崖不禁让我心惊

一道弯,丛峦叠嶂的远端,跳入眼帘的正是白雪覆盖的卡诺拉山脉。也许

肉跳。不想再多看一眼,以免我的眼球只顾开小差(结果只能用余光看路)

是她离我太近,抑或是 我的时间感完全消失,在不知不觉中,我正沿着

不 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前方余下的 30 分钟路程上。

山坡向上越来越靠近这片皑皑雪域。很早以前卡诺拉冰川与公路交汇,但

90 公里过后,我们沿着一条六车道的公路驶入了新拉萨,道路两旁

是后来,由于道路铺设了沥青,从而吸收热 量导致冰川消融。现在冰川

有商铺和展览厅。拉萨的确看上去是一座大城市……明天和后天都会在这

已经退缩到山顶与公路距离一半的地方了。继续驾车在山间穿行,周围的

里进行一番探寻。

风景如梦如幻……两山之间的山谷呈现出锯齿型的轮廓,从远处望去,高 山看起来就如同巨大的泥灰堆。我开始相信,很快我就会听到呼哧呼哧呼

买了半打拉萨产的啤酒然后邀请边巴次仁早一点来接我吃晚餐,这样 我们就可以坐在室内一边喝啤酒一边聊天了。

哧煽动翅膀的声音,有如一只古怪会飞的野兽向我俯冲下来!随后这条公 路沿着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湖泊向前延伸,湖水清澈蔚蓝。边巴次仁告诉我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11

19


5)“驽骍难得”日记之四十八 今天的目的地是湖州, 行程大约 388 公里。大约在早上 8:15 离开安庆。 我查阅了谷歌地图,出城的道路让我极为困惑,因为今天不得不再一次走 那条难以捉摸的 318 国道,而从地图上看,这条公路在这座城市中的某地 方消失的无影无中了。果然出师不利——虽然我已经带上了指南针,努力 保持着向北方行驶,但是几乎没多久我就迷路了。我从一条路转到另一条 路,周围的人们依然冷漠。更糟糕的是天下起雨来,我的牛仔裤和鞋子都 已经湿了, 可是我依然没有走出这个城市。留给我的时间还有 9 个小时(前 提是一切进展顺利!)说真的,我想过调转车头,回去找家旅店住下,将 行程推迟一天。不过我没那么做,我现在想尽可能快地结束这种状态。 正当我在一个建筑工地询问一名工人的时候,突然一位穿黄色雨衣的 妇女按着自行车上的小喇叭出现在我面前,招呼我过去。我向她展示我写 有中文的问路卡。她说了好多话,最后示意我更她走。心里纳闷她是从哪 里来的呢?她一直把我带出了城,来到一个河岸边,我必须将摩托车开上 一条驳船,摆渡到对岸,318 国道就在那里。 路面平整,简直棒极了,几乎没几辆车。我飞速向前,心想——哇哦, 今天我可以准时到达目的了!唯一的麻烦就是 :我已经把前轮的挡泥板卸 去了,而且正赶上今天下雨,泥水正好全都飞溅在我的身上和护目镜上。 我不得不时不时地用左手将泥水擦去。 行驶了 200 公里后,我已经浑身湿漉瑟瑟发抖,于是决定停下来吃 午饭。一顿热气腾腾的米饭再配上水煮鱼让我从新回复了体力。可是很快 318 国道又开始和我捉起了迷藏。我迷路了,心情极糟,诅咒谩骂。车在行, 风在吹,我已歇斯底里了。我知道 318 的汉语发音是“sai-ya-ba” 。我就像 马努(印度爱情故事中的人物)一样不顾一切地向路人说这个词,但是没 人明白我说的“sai-ya-ba”在哪里。我误打误撞地在一条路上行驶,某个 路人向我承诺这条路会通向我要去的地方。抛弃了心爱的 318 国道,我理 所应当地遭受了报应,走了大约 90 公里苦不堪言的道路,此路已经被洪 水冲毁,不得从碎石、污垢和坑洼中驶过。因为我必须要考虑到辐条和轮 胎的耐受能力,所以行驶的极为缓慢,此刻不断飞溅到我的护目镜上的泥 水也开始偃旗息鼓了。我终于在一个小加油站停下。我在路边的废弃物中 仔细翻寻出一些废弃的材料,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用金属线和一层薄板 制作成一个临时的挡泥板。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东西有效地阻止泥浆 的飞溅。但是天色渐暗,风从下面吹过使得这层薄片不停地翻飞,彻底挡 住了光线。我迫不得已把我新发明的这玩意儿卸掉,再一次任凭泥浆肆虐。 不管怎么说我到达了广德,距离我实际的目的地还有 60 公里,我决定停下。 我不可能再往前走了。 在过去的 50 天中,这两天的经历是最糟糕的。我的摩托之旅明天即 将接近尾声,似乎在结束前要让我接受更大的考验。 我的电话进水了,昨晚已经与世长辞……安息吧

20

注目 FEATURES


《印度新思潮》读本目录

萨拉 • 马哈拉吉

帕沙 • 查特吉

Sarat Maharaj

特贾斯维莉 • 尼南贾纳

Tejaswini Niranjana

Partha Chatterjee

迪佩什 • 查卡拉巴提

Dipesh Chakrabarty

萨拉 • 马哈拉吉 读本

杜赞奇

Prasenjit Duara

霍米 • 巴巴

Homi Bhabha

阿希斯 • 南迪

Ashis Nandy

吉塔 • 卡普尔

Geeta Kapur

特贾斯维莉 • 尼南贾纳 读本

1.“流动而强有力的播撒”:马塞尔 • 杜尚和理查德 • 汉密尔顿

1. 替代性框架?第三世界的比较研究问题

2.“在业火中升华”:关于即将到来的亚洲喧嚣的札记

2. 语言,斗争之所

3. 有章法的知识与无章法的知识 :有关视觉艺术作为知识生产的若干笔记

3. 为什么文化重要 :重新思考女性主义政治的语言

4.“通往绝对的硬币”:超越现代性 5.“不忠之信”——论他者的不可翻译性 6. 哲学性的地理 :萨拉 • 马哈拉吉访谈

阿希斯 • 南迪 读本 1. 低幼化 2. 最终的相遇 :甘地遇刺的政治

帕沙 • 查特吉 读本 1. 流行文化批判

3. 民族主义,真诚与欺骗 : 关于印度两种早期后民族主义论调的姗姗来迟的讣告

2. 两位诗人及死亡

4. 乡村想象的衰落

3. 我们的现代性

5. 可口可乐

4. 国家内外

6. 糖 7. 萨满、蛮夷与荒野 :论异见之可闻度及文明之未来

杜赞奇 读本 1. 刻画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

迪佩什 • 查卡拉巴提 读本

2. 中国与印度现代化批评

1. 滞后中蕴含的机遇 :庶民历史再研究

3. 历史意识与国家身份认同

2. 后殖民与历史的诡异 :谁来为印度的历史代言 ?

4. 评《杰克 • 古蒂 :偷窃历史的人》

3. 晚近民主制度中的博物馆

5. 对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回应

4. 公共文化与历史的未来

6. 族群,国家与可持续发展 :有关泰戈尔的当代性关联

5. 现在何在 ?

霍米 • 巴巴 读本 1. 向后看,向前走 :对口语都会文化观的注解

吉塔 • 卡普尔 读本 Ⅰ 现当代图谱(或 :跳接 :从国家到全球,从现代到当代)

2. 另一个国度

1 印度艺术的现代性起于何时?(1992-2000)

3. 对全球化与矛盾依存的注解

2 艺术策展,在剑拔弩张的世界里(2004-2010)

4. 塑造弗朗兹 • 法农

Ⅱ 艺术家 :近观(或 :近观 :艺术家对身体的索引) 3 性别的流动性 :透过五位女性艺术家的镜头(2007) 4 遗体(2005-2010)

注目 FEATURES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11

21


建构,可能对第二现代性之勾勒有借鉴之 处。 “国家空间集装箱”4(container of the national space)完全处于单一的全球政经 链条和体制的渗透和包裹之中,这也正 是乌尔里希 · 贝克“非纯粹的、现实存在 的世界主义”的源头所在,这与衍生于 纯粹理念、仅凭臆断推测的同类理论 5 不 同。在移民活动令人捉摸不定的世界主 义影响下,这种非纯粹世界主义已经成 为一种有效运转的“世界主义现实政治” (cosmopolitan realpolitik) 。那么它是否仍有 发展空间,或者只是作为国家及部落区域 利益的幌子而停滞不前,正如“文化多元 主义和多样性”那样,日益成为应对全球 性差异的政府意识形态?第二现代性之种 种是否会生发出各自不同的“世界主义观” , 这仍有待进行全面的考察。诸多现代性之 间的摩擦对峙似乎可能在更深层的领域造 成世界主义观之间的碰撞。如诉诸历史先 例,我们将鲜有慰藉。无论是古典时代“第

摘要

一世界主义时期”大同帝国的命运,还是 在二十世纪 30 年代反世界主义潮流末期,

乌尔里希 · 贝克(Ulrich Beck)和埃德

“化整为零”:超越现代性

1

文/萨拉·马哈拉吉(Sarat Maharaj) 译/张博

注: 《萨拉 · 马哈拉吉读本》在最后编辑时刻,因

阿比 · 瓦尔堡(Aby Warburg)和杜波依斯

加 · 格兰德(Edgar Grande)以种种第二现

(W.E.B. Du Bois)丰碑式的世界主义努力,

代性(second modernity)为概念性地标勾

一直盛行一种恒久不变的怀疑主义:即“非

勒出当今世界版图

2

—— 西方与非西方,

纯粹世界主义”是否能独当一面,并从非

欧洲与欧洲外 ;本文将从两种显著的分析

自愿、本能式反应(reflex)状态演化为自

视角,即乌尔里希 · 贝克所提出的日常“世

反性(self-reflexive) 、批判性的秩序。

界主义化” (everyday‘cosmopolitization’ )

为篇幅所限,有一篇文章虽然完成了翻译却无法收录,

及 方 法 论 性 世 界 主 义(methodological

现摘录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cosmopolitanism) ,对该版图进行测探和考

关键词 :非纯粹世界主义、全 球现代性建模、后殖民主义

察。其中一条研究路径即当今种种现代性 就本质而言是对同一深层现代化动力的表 达,或它们是彼此不可调和的迥异实体 ;

衍生物吗,或是完全作为其“他者”6 存

另外,通过对照音乐模型及其变化产生的

在?后殖民批评已经摒弃了这种思维方式,

机制,以揭示将现代性之种种视为“变体

转而认为辐射性帝国现代性与其殖民化属

3

22

注目 FEATURES

殖民地只是欧洲原型国家的仿效者和

和变奏” 的原因。在对方法论性世界主

国之间是“移情与转译” (transference and

义的考察中,文章将论及某种程度上与后

translation)过程的双重关系。与此略显矛

殖民时期“地方化”欧洲图景相左的“去

盾的是这些后殖民批评家们又倾向于将这

地方化”问题。囿于“国家疆界”的社会

种关系视作是统治与属下性 7(domination

学二元论存在于可把握多变现实的“分析

and subalternity)的单边结构 ;其张力的

单元”选取过程之中。文章将一窥超越该

后果之一是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均无法摆脱

疆界的尝试;而超越疆界是否意味着与“独

“殖民权利定式”的藩篱(Hardt and Negri

一性” (singularity)进行对峙,即一种回

2000: 137– 59)8 ,并对自 20 世纪 70 年代

避“普遍与特殊”和与之相关的“非此即彼”

后迅速崛起的后工业世界格局中的新因素、

思维的概念化模式?参照在殖民力量不均

新权利机制熟视无睹。而在对当今世界格

等“中心 / 边缘”关系下的“第一现代性”

局中混杂现代性的描摹中,人们仍囿于诸


如“西方与非西方、 欧洲与欧洲外”等语汇,

但把这些表征视作是某种“第三条路”

这也是此后果继续存在的表征之一。殖民

同样是不恰当的。贝克的主旨是探究

地是否仅是“西方现代性”之副本,或是

国 家 与 国 际、 本 地 与 全 球 等 基 本 概

与其背道而驰?亦或它们是须置于同一概

念性二元论的局限,并藉此解释当今

念范畴之下加以考察的互不相容的实体?

现实的独特格局 ;跨越普遍与特殊的

乌尔里希 · 贝克以崭新的分析视角和认知

界限,并和在此处有某种重大特殊义

工具对诸多矛盾的发展态势加以梳理 :世

含 的“ 独 一 性 ” (singularity) 进 行 对

界风险社会 9 、自反性现代化、第一及第

峙。所谓“特异性”并非是指“非多

二现代性、 “世界主义化” 、 “自下而上的

元的” (non-plural) ,因为“第二现代

非纯粹世界主义” (impure cosmopolitanism

性之种种”已明确表明其多样性与多

from below) 、 “自我地方化” 、 “去地方化” 、

元性(multiplicity and plurality); “独一

世界主义方法论等。我们时而可以看到,

性”意味着其无法归于普遍与特殊的

在意欲回应当今世界之纷繁多变的诸多阐

区别规则之下 ;它是一个变化的时空

释中,贝克能迅速搭建起概念性研究路径,

概念而并非静态的空间性概念 ;贝克

并在埃德加 · 格兰德的协力合作下,得以

的研究试图寻求一种恰当的“分析单

细化、丰富。

元” ,以捕捉当今世界不断变型的动态

两位学者共同的核心议题看似直截 了当 :即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当下现实?

机制及其多维度环节、联系的层叠结 构,而“独一性”便与该研究相契合;

(Beck and Grande 2010) ;但其中蕴含着一

“独一性” 的原基性问题曾一度困扰 “第

系列颇为微妙的问题。本文的论说重点包

一现代性”的勾勒 ;此处再次与该问

括以下三方面 :

题遭遇,或许可以使我们从第一现代

i. 至少在某种角度看来, “第二现

性之中获取借鉴,以为第二现代性选

代性之种种”似乎已遍布全球并形成

取恰当的“分析单元” ,尽管两者的情

了近乎完美、彼此相连的疆域,应如

况大有不同。

何理解此种种现代性?而另一方面,

iii. 应 如 何 理 解 乌 尔 里 希 · 贝 克

当我们谈及“西方与非西方”现代性,

在“现实存在的世界主义化” (really-

以及与此等同的其他名字和称谓时,

existing cosmopolitization )10 和 其 晦

这些种种现代性之间的差异似乎又清

涩 的、 乌 托 邦 式 的 对 应 概 念(Beck

晰可见。面对看似既统一又矛盾的现

2006:18–20)间所作的深刻区分呢? 11

象,我们手足无措。究竟何种模型可

后者在思辨层面已经得到充分的讨论。

以统辖它们之间的差异与共性?这种

“国家空间集装箱” (container of the

模型又如何能避免将种种现代性视为

national space)不断锻造出看似单一

庞大单一现代化进程之体现或将其看

的全球政经链条,而贝克认为这正是

作是彼此迥然相异之物?

“真实存在的世界主义化”的来源 ;同

ii. 与此紧密相关的是乌尔里希 · 贝

时也与“世界主义”的后果有着某种

克 所 提 出 的 一 个 大 胆 理 论, 即“ 方

粗粝、有效的日常关联性。贝克“世

法论性世界主义” (methodological

界主义观”的新颖之处在于它是一种

cosmopolitanism) 。乍看起来,这似乎

“非纯粹之物” (impure affair):它由

是通过输入欧洲或西方现代性以外的、

日常事务、由现实世界中自发、庸常

遍布全球各地的经验和信息,对该论

的互动推演而来,而并非是源自抽象

题的范畴加以扩充 ;而事实上这更多

理念; 它已经成为一种有效运转的“世

是对社会学思想深层结构的重新思考,

界主义现实政治” ,成为触手可及、日

而贝克认为社会学思想正是与国家概

益成形的生活事实,成为诸多全球性

念紧密相关、与“国际” 、 “普遍”等

体系与机制互相渗透的附带结果。

概念不可分割。贝克以这些“固有的”

从这种本能式反应状态发展为完善的

学科二元论为研究手段,目的恰恰是

自反性、批判性秩序究竟有何益处?其很

为了超越它们。就哲学范畴而言,这

可能最终演变为国家利益的幌子,以世界

意味着对非此即彼思维模式的规避。

主义的名义掩盖部落区域意识 ;也可能像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11

23


“文化多元主义和批判多样性”一样,日益

这即是强调每件艺术品都具有其作为

成为规范、应对差异的政府性、全球性意

不可重复事件的特质,尽管我们称之为“变

识形态。如果第二现代性之种种均可以各

(singularized knowledge) ,这也是区分诸多

义观”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不同现代性之间

第二现代性的经验性原则。而此种种第二

的摩擦也会在“更高层面”导致不同世界

现代性无非是在现代性固有声谱之内的“变

主义的碰撞?

奏”:若它们迥然相异、位于声谱两端,其

“非纯粹世界主义”是否意味着诸多现

后果便无可预知 ;如果说亚洲国家之种种

代性之间陷入僵局,在饱受吹捧的后西方

第二现代性态度不明、骑墙观望,那么阿

现代性进程中停滞不前?这尚无定论。第

拉伯国家恐怕就更难在现代性的声谱上定

二现代性之种种及随之而来的世界主义观 碰撞究竟会铸就怎样的世界? 我们无需对现代性之 “种种” 究竟是 “变

洲国家的第二现代性进行分类并加以区分。 若以持续时间为尺度,我们便可以把它们

在既有框架内差异与革新的产生方式。前

标示为“简短的、 加速的或持续性的” (Beck

者是指依赖产生于紊乱之中的新因素而进

and Grande 2010: 409–443) 。而若将范围

行自我复制的 DNA 序列。结果将导致遗传

扩大至拉丁美洲和非洲,我们便可做如下

密码改写,是一种产生新序列的趋异过程

补充,即“诱发的、统治经济的(dirigiste) 、

(divergence) ,这与复印的过程大致相似,

被迫的、停滞的、片面的、附加的” 。然而,

会产生大量与原件不同的劣质变体和版本。

除衡量“个体化”14(individualization)程

而“变奏”则与乐谱有关,即无论怎样在

度的重要标准外,整体的标准体系似乎均

每个音节、短句上运指如飞、求新求变,

偏重于发展速度。而这些标准对于较为主

总会对原有旋律有所重复、印证。 “变体和

观、无形的生活模式、心智和渴望的变化

变奏”都是在原有框架“界限之内”的转变;

则缺乏衡量手段。衡量的尺度,对于“从

而在较少的情况下,它们也会与原有框架

个体经验现象学之内”15 判别第二现代性

彻底决裂,通过创新而有所突破。

具体路径的进程及其可能的捷径、迷途或

我们可以将上述模型应用于实际的

令人捉摸不定的迂回,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现代性之种种可以被视为是一系

段(riffing) , 印 度 拉 格(raga) 上 行、 下

列彼此平行的宇宙,互相分离、平等的实体,

行 音 阶(arohan/avrohan) 中 的 回 复 和 变

或许其中一些较其他更具平等性。然而

奏及其指定曲调。阿多诺对于爵士乐的批

与“并置模型” (model of juxtaposition)相

评, 除 了 夸 大 固 定 桥 段(set-piece) 、即

反, “缠结模型” (entanglement model)则

兴戏仿以及虚假创新与“纯粹之物” (real

将种种现代性视做几近未分化的缠结团束

12

thing)

之间的对峙以外,似乎别无他用

(knotted skein) 。每种现代性都具有各自的

(Adorno 1967: 119–32) ,他脑子里可能也

脉络,并在与其他现代性的相互作用中保

没有几段儿真正的“摇摆爵士” (swing) 。

有自身的完整性,如同长相相似的家人一

约翰·克特兰(John Coltrane)的专辑《升腾》

样。 “缠结模型”为“通往现代性的多重路

13

注目 FEATURES

位了。乌尔里希 · 贝克和埃德加 · 格兰德 (2010)提示我们可根据若干变量将一些亚

体”还是“变奏”进行争论。两者都强调

音乐演奏,如爵士乐中的即兴演奏和连复

24

体” 。每件艺术品都体现某种“独一性认知”

自树立起或强或弱、各具特色的“世界主

(Ascension, 1965) 、 《唵》 (Om, 1965)便

径” (multiple paths to modernity) 整 体 理

是突破原有框架、彻底摆脱乐谱的具体实

念 奠 定 了 基 础 (Delanty 2004: 391–404) ;

例。原始声音材料的混合、 不同的声音来源、

该理念非统摄性整体(non-totalizing whole)

混杂的音符、歪扭的音阶和种种刺耳至极

的核心义含准确地体现在“通往绝对的硬

的东西构成了克特兰“超越固有界限”的

币” (Small Change of the Universal) 这 一

音乐作品。甚至一些他最为坚定忠实的追

标签式短语之中,它源于马尔罗的短语 La

随者们起初都难以接受这些作品中充满“噪

Monnaie de l’Absolu, 即 无 法 被 统 辖 的、

音、嘘声和混乱”的鬼魅音域。克特兰释

丰盈而开放的多样性。设想我们一时间拥

放出一种崭新的、聒噪的、跨越疆域的不

有一整袋的硬币,三便士、两便士、半便

同之处,既无清晰可辨的爵士乐特质,亦

士以及四分之一便士等十进制使用之前的

不能涵纳于其类别界限之内。

古老分币。他们的面值只能通过那诱人、


挺括的“大钞”加以衡量,这个“大钞”

看来,在“千人”与“一面”之间有着某

票面价值最高,但却不流通,或者根本不

种不断变形的涟漪。他进而说 : 书写的笔法(ductus20)由共同的

存在。 我们不确定种种现代性是否在追寻同

文字形式渐渐变为各自不同的特殊笔

一个梦。它们仅仅是深层现代化进程的衍

迹,即使是借助笔体学(graphology)

生现象(epiphenomena) ,或“不变核心”

的严格标准,也没有人能对两者进行

(immutable core)吗?是将其统统置于普

绝对的区分。对于长相亦是如此,人

遍之物的类别之下,还是归入松散相连的

的特质持续地通过诞生得以显现,而

特殊之物,这是个问题。普遍与特殊,不

正是这种不断的涌现构成了人类基因

但彼此相斥,并且互相依赖。恩内斯特 · 拉

的表现度(expressivity) 。但反过来是

克劳精辟地将这种境况总结为“普遍与特

否也成立呢 :即正是在每个人写字母

殊既不可共生又不能分离的困局” (Laclau

p 或发音的种种怪癖之中,产生了其

2007: 34) 。而对基于康德共相学说

16

的非

共同形式。共同和正确、类属和个体,

此即彼的思维局限,我们便束手无策。该

都只不过是“任意” (whatever)分水

共相学说与原始的、剥离了一切局部具体

岭 两 边 滑 落 的 斜 坡 罢 了。 (Agamben

性(local specificity)以及“可感多样性”

1993: 19)

18

在本文的主题下,阿甘本所提出的这

起着同样的作用,并成为静态、空间性的

个方法论性论题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即

客 体(Bachelard 1968: 93) 。与此相左的

若完全在普遍性或与之相反的特殊性范畴

是一种对“一般对象”的全新理解,它在

之内理解第二现代性之种种,便无法把握

一种非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触及当下现实

其 各 自 的“ 本 质 ” (quiddity) 和“ 此 性 ”

(phenomenal

17

diversity)的“一般对象”

的种种变量。 “方法论性世界主义”不得

(thisness) 。

不应对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的动态、易 变、悖论的种种关系,而这种全新的理解

非均衡状态

于其至关重要。乌尔里希 · 贝克观察到“国 家”概念几乎总是自然地带有“普遍”之

非均衡状态(non-equilibrium)是指欧

义,而“国际”概念则是前者的乘方式表

洲优势还是欧洲中心?前者意味着欧洲在

达,使“普遍”日渐处于层层交错的跨国

与现代性相关的经济、社会、政治体制发

关系与体制之中,而这些多层面联系很难

展中处于领导地位 ;是对其在艺术、科学、

用传统的三维术语加以描绘,它们不仅作

文化领域成就的肯定,这不仅包括启蒙运

为超国家(supra-national)或元国家(meta-

动独立与批判的思想,而且包括世俗意义

national)的延展加诸于国家空间之上,而

的自我审视以及“现代经验叙事之中的存

且扩展至国家空间之外,又以侧面及横向

在感” 。与此不同的是,欧洲中心则意味着

的方式回返于国家空间之中。在这种境况

以排他性的视角将世界其他部分视作“他

下, 我们不得不将“普遍”视为是与“特殊”

者” ,正在边厢等待“进入现代性” (enter

和“偶然” (the contingent)互入肌理、彼

modernity)的厅堂。其他地区被视作追跑

此相关的概念。

游戏中的落后者。而欧洲优势则意味着在

对 于 吉 奥 乔 · 阿 甘 本(Giorgio Agamben) 而 言, 只 有“ 任 意 独 一 性 ”

不平衡的中心 / 周边权力关系中, “对现代 性进行有差异而共同的建构” (uneven but

(whatever 19 singularity)才能使我们摆脱“普

conjoint making of modernity) 。起初,欧洲

遍与特殊”的困境。它是指一种不能被归

与其他地区的交往意味着孕育现代世界历

于“个别”或“特殊”之列的特性,除非

程与可能性的相互沟通。全球“隐秘角落”

将其严重扭曲 ;它象征着的一种形式的摇

的介入,如果不是多多益善的话,便是作

摆不定(modal oscillation) ,类似阿甘本举

为在令人忧虑、岌岌可危的权力服从关系

例说明的人类动态的面部长相 ;这种不断

之下构建现代性的机器齿轮。

变化的生气与活泼代表着某种独一性,既

而对于后殖民批评而言, “将欧洲地

非“普遍先在的面目模板”的个体显现,

方化”需要缩减规模以使其成为世界历史

亦非该具体面容特质的“泛化” 。在阿甘本

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有时这个使命在后殖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11

25


民想象被过分夸大,以至于这竟然悖论性

系列我们视之为“去地方化”的现实之中。

地成为其存在的原因。这显著体现在欧

它们的影响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后果,只

洲中心与欧洲优势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

能依靠能够把握和解读世界主义关系和效

清 ;对摆脱欧洲思想禁锢小题大做,却最

果的方法论来加以揭示。

终 作 茧 自 缚(Chakravarty 2000: 249–51; McEvilley 2002) 。这应与 “以地方化为目的”

无二致。作为一种非人的制度、充满暴力

的文学努力相区别,如奥尔罕 · 帕慕克的

和死亡的机器,它对大西洋诸国从苦难到

《我的名字叫红》 (Pamuk 2001)一书中所

现代性的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Gilroy

反应的地区独特声音的表达。 对乌尔里希 · 贝克和埃德加 · 格兰德而

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所占的比重的 争论相比,其根本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为是“自我地方化” (self-provincialized)的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奴隶殖民不能被贬低

状态中以及囿于国家范围之内的固有位置

为当时兴起的“世界进程”中反常、边缘

中解放出来。他们倡导“去地方化”是为

的一段插曲。在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之

唤起对当今兴起的全球化链条及联系的关

上,帕特森总结认为印度西部的奴隶种植

注,这些关系与当代移民浪潮中的文化混

园,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单元,也许要比当

体、变异及异质性相叠加,应怎样对这一

时典型的不列颠商行更加复杂、先进。简

系列崭新的因素进行重新认识呢?在试图

而言之,大约直至十八世纪中期,所谓的

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第一现代性“东

“边缘” (periphery)在微观经济层面上一

拼西凑、共担风险”的路径加以回顾,或

直 是 领 先 于“ 中 心 ” (core) 的。 在 宏 观

许可以为第二现代性提供一些切题的经验。

经济层面,当然包括政治主导地位方面,

十 六 至 十 八 世 纪 期 间, 欧 洲 强 国 在

“中心”是领先于“边缘”的(Patterson

印度海岸线和亚洲沿海地区建立起“工

1977: 407–49) 。在较为抽象的政治和哲学

厂体系” 。它们将版图瓜分成各种贸易

思想方面,来自边缘的贡献以及“边缘与

站、殖民地区域和商业工厂。种种微观

中心世界”之间观察、经验的互通,揭示

社 会 学 研 究 表 明, 这 些 殖 民“ 前 哨 战 ”

了黑格尔所说的“优势”地区的建立,是

例如,对一家位于特兰奎巴(Tranquebar/

注目 FEATURES

1993) 。和有关其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

言,目前紧要的是将社会学分析从他们认

(outposts)不仅仅是贸易场所和装卸码头,

26

大西洋奴隶制度及其运转场所与此并

如何与海地真实、动乱的事件同时发生的 (Buck-Morss 2001: 42–70) 。

Tarangambadi) 的 芬 兰 工 厂 的 深 入 研 究

这些在“令人不安的现代性共建”过

(Irschick 2003: 254–70)表明,除了作为

程中的片段,导致了第一现代性世界的大

生产和商品设计的场所,它同时还是传播

规模流通性。其模型处于一种非线性、不

和生产技术技能的平台,并成为在宗教和

稳定的状态,并具有游移不定、发散性

文字沟通过程中世界观彼此交融的文化交

的“去地方化”动力(Morin 2008: 54–66;

流区域。起初,这些葡萄牙飞地(enclaves)

Prigogine, 1997: 57–72) 。在第一现代性工

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plugged-in) ,一

业发展的巅峰时期,印度沿海地区的工厂

面是欧洲大陆的教义纷争,另一面却监控

纷纷倒闭 :技术技能被转移到具有更高机

着印度的宗教活动(Henn 2009) 。这些交

械化程度的兰开夏郡 22(Lancashire)工厂

易纽带最终成为今天第二现代性进程中的

和磨坊。印度次大陆经历了一场“棉布荒” 。

“全球化飞地和相遇之所” ,由跨国公司带

于是次大陆移民来到兰开夏郡,弥补了当

到世界各地。具体来说, 它们包括呼叫中心、

地日益缩减的劳动力,或者购买过时、零

信息技术服务器供应商研究中心、血汗工

散的工业器具以建立“和家里一样”的商铺。

厂、微电子芯片实验室、计算机部件工厂,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兰开夏郡的工作日

以及一系列用于生产货物和提供服务的各

益外包到印度。现代性共建背后的竞争关

种地点 (Baxi 2006) 。21 从班加罗尔到曼谷,

系不仅仅是按部就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

再到深圳以及其他类似的生产和交换通道,

偶然而残酷的“欠发达生产” (production

它们在全世界披荆斩棘、无处不在。它们

of underdevelopment) 。这在第一现代性期

成为技术流通和自我塑造的空间,并纳入

间对世界进行南与北、发达与发展中的划

全球化思维和行为的惯例之中,即纳入一

分中似乎极为明显。在一些国家经历发展


者在摘要中提到的“衍生于纯粹理念、仅凭臆断推测的同类理

的同时,另一些国家正被掏空并陷入绝境,

论”;而“现实存在的世界主义化”则属于社会科学范畴(social scientific),认为世界主义现实的形成是被迫选择的结果或无意识

或者被迅速贴上没有实现现代性机会的标

决定的副产品(a function of coerced choices or a side effect of unconscious decisions);详见 p. 19, Beck, 2006。——译注

签。

12. 阿多诺在书中引用了 Winthrop Sargeant 有关爵士乐的看法,即

然而在今天,全球性链条彼此混杂、

爵士乐并不是音乐的革新语汇,而是由不断重复的格式桥段构成 (a very elementary matter of incessantly repeated formulae),即

跨越南北界限,并且以极其混乱的方式彼

本文中所说的 set-piece ;阿多诺进而认为 Sargeant 这种对爵士 乐较为客观的评价只会出现在其发源地美国,而在爵士乐尚未形

此依赖。在发达的北半球,与以往不同的

成风尚的欧洲,爵士乐仍被天真无知的乐迷们奉为是对于腐朽博 物馆文化的胜利 ;阿多诺强调,爵士乐中非洲元素不容忽视,其

异常和病态开始盛行 :人口老化速度超过

看似狂放不羁、充满反叛精神的音乐风格其实都因循于一个严密 的秩序,甚至趋于盲目的服从,阿多诺认为虽然商业化某种程度

人口出生率 ;无处不在的精神健康问题与

上加剧了爵士乐的“标准化”倾向,但其根本原因来自爵士乐本 身,而并非如那些为“真正的”纯粹的爵士乐辩护的卫道士所

不断降低的“幸福指数”和工作表现不无

抗议的那样,是来自外部的灾难(The abuse of jazz is not the external calamity in whose name the puristic defenders of‘real’

关系; 工作外包导致的失业; 环境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正是在“发展之后”以及现代性

unadulterated jazz furiously protest; such misuse originates in 1.

蓝调式的忧郁”与全球其他地区岌岌可危

13. “唵”,即 Om,是佛教和印度教经典里经常出现的种子字,被认为

物馆” (Le Musée Imaginaire)。(文章的英文标题为 Small Change

是圣洁的音节,克特兰的专辑《唵》便是以印度教史诗《薄伽梵

of the Universal,对文章内容具有丰富的指涉而无法完全在汉译

歌》为内容,他在 1964 年录制的专辑《至高无上的爱》(A Love

中体现,Change 在英文中既有零钱、硬币的含义,与马尔罗所指

Supreme)便已经显现出他对东方宗教的兴趣。——译注

多样的第二现代性之种种,即“通往现代性的多重路径”[multiple paths to modernity]。——括号内为译注)

性之种种呈现为一种“过度发展及其不满”

14. 所谓“个体化”,即 Individualisierung,在贝克的理论体系中指体 制化个体(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其区别于新自由主义 经济基于自给自足(autarkic)个体的理论 ;贝克认为这种体制化

2.

至在某些可谓发展尚未开始的地区亦是如

参《世界主义的欧洲 · 第二次现代性的社会与政治》,乌尔里希 •

的个体化是高度分化社会的结构特点,不对社会整合构成危险而

贝克、埃德加 • 格兰德著,章国锋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是使其成为可能 ;参见 p. xxii, Individu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ed

译注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Ulrich Beck and Elisabeth Beck-Gernsheim, Sage Publications Ltd,

3. “变奏”为音乐术语,即 variation,指出于丰富性和情感表达的需

2002。——译注

要,将原有的主题旋律以多种方式演绎,而 variant 则是生物学中 的“变体”概念,作者在下文对现代性之多样性的讨论中,对两

South ascendency)的象征还是通往后西方

者做了详细区分和阐释,此处不再赘述。——译注

15. 即 from within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individual story;贝克的 理论主张具有固有的现象学倾向(implicitly phenomenological), 如同现象学一样,他认为认知个体已经与认知对象共同处于世界

4.

果及其未来前景进行深刻思考,对于发达 现代性以及更远的未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 意义。

MIT Press, 1967。——译注

基于崭新全球机制之下艺术品和影像的世界主义称为“无墙的博

的 La Monnaie 对应,同时也有变化之义,指涉文章中论及的丰富、

的困境相混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现代

现代性的道路,对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后

受商业化侵染、真正的爵士乐,详见 p. 119-21, Prisms, Adorno,

并向他充满争议、狂想曲式的审美世界主义致敬,马尔罗将这种

2005) 。在发达国家世界,一种“后发展

此。不管我们将其视为南南优势(South-

jazz itself.);作者这里所说的“纯粹之物”(real thing),即指未

拉斯七女儿》 (Les Voix du Silence. La Galerie De La Pleiade.1953) 一书最后一章“绝对之硬币” (La Monnaie de l’Absolu)的回应;

的鼎盛时期出现的(Maharaj and Tawadros

(overdevelopment and its discontents) , 甚

本文标题是对安德烈 • 马尔罗(André Malraux) 《寂静之声 • 阿特

参《什么是全球化?全球主义的曲解 :应对全球化》,“四、开拓

之中 ;在胡塞尔称之为主体“态度”的共同作用下,主体仅能把

世界视野 :全球化的社会学”之“(一)社会学作为理性的秩序力

握客体的一部分 ;于是第一现代性个体的客观性,便被第二现代

量:社会集装箱理论”(container theory of society),乌尔里希·贝

性知识的“意向性”所代替(the objectivity of simple-modernity

克著,常和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译注

individualism is replaced by the intentionality of knowledge in the second modernity),

见 p. x, Individu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ed

5.

即哲学范畴的世界主义,详见注释 10。——译注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Ulrich

6.

参《书写与差异》,德里达著,张宁译,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

2002 ;另参《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倪梁康著,生活 · 读书 · 新

店,2001,页 135“……呼吁我们脱离希腊场域,也许是脱离一

知三联书店,2007,页 253“‘意向性’既不存在于内部主体之中,

般场域,以趋向某种甚至不再是(对神过分殷勤的)源头和场所

也不存在于外部客体之中,而是整个具体的主客体关系本身”。——

的东西……趋向那个希腊的他者(但希腊的他者是否就是非希腊

译注

Beck and Elisabeth Beck-Gernsheim, Sage Publications Ltd,

的呢?尤其是它能否自命为非希腊的呢?我们的提问迫近了)”; 另参《现代西方哲学辞典》,夏基松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16. 参《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著,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 “于

页 106,“‘他者’同样是主体结构里的一个位置……‘独立的主体’

是,我们的表象所能够具有的一切关系的共相就是 :1)与主体的

是不存在的。人向‘他者’屈服并为‘他者’屈服,人的每一行为,

关系,2)与客体的关系,确切地说要么与作为现象的客体,要么

包括最利他的行为,最终都来自要求被“他者”承认和自我承认

作为一般思维的对象的客体的关系”。——译注

的愿望”。——译注 17. Phenomenal, 即 现 象(phenomenon) 的, 可 感 知 的, 与 7.

参《文化研究关键词》, “属下 / 属下阶层(subaltern)”,汪民安主编,

noumenal 相对,即本体(noumenon)的;参见 p. 462, entry“Kant,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葛兰西在《狱中杂记》中论述阶级斗争时,

Immanuel”; p. 663, entry“phenomenalism”, The Cambridge

迫于政治压力,用了‘属下’这个词汇来代替马克思的‘无产阶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Robert Audi (editor), 1999。——译注

级’这个概念…… 葛兰西的‘属下’概念得到‘印度属下研究小 组(Subaltern Studies collective)’的历史学家们的继承,但其中

18. 一 般 对 象, 即 any-object-whatever, 参 页 63,《 纯 粹 现 象 学 通

也有差异。在《属下研究选集》 (Selected Subaltern Studies )中,

论》,胡塞尔著,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2,“让我们从形

古哈(Ranajit Guha)指出,‘印度属下研究小组’所使用的‘属

式本体论出发……这种本体论是关于一般对象的本质科学……按

下’这个词被‘用于南亚的研究’,以纠正精英知识分子在这个问

照我们有关本质真理的定义,本质真理把‘一般对象’和‘一

题上的偏见。它用来指南亚社会中存在的从属群体的一般性特征,

般意义’联系在一起,而且是这样联系在一起的,使得纯意义

包括阶级、种姓、年龄、性别、职务和任何其他领域中存在的受

真理可转化为纯对象真理”;另,胡塞尔在第四版手稿(Copy

压制群体……对‘属下’这个概念进一步进行补充和阐释的是美

D)中将“这种本体论是关于一般对象的本质科学”中的“一

国后殖民批评家斯皮瓦克。在《属下能说话吗?》 (Can Subaltern

般 对 象 ” 修 改 为“ 意 向 客 体 ”(intentional object), 参 note.

Speak?)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她强调了属下‘不能说话’的特征。

98, p. 76, Ideas Pertaining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and to a

也就是说,属下一词用来指所有不能言说自己、失去自身主体性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First Book: General Introduction

的人群。如果说,葛兰西注重的是意大利背景、属下研究小组注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Edmund Husserl (Author), F. Kersten

重的是印度民族独立的历史,那么,斯皮瓦克在该问题上注重的

(Translator),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3. ——译注

则主要是后殖民背景下的属下阶层及其特殊处境。(李应志)”—— 译注

19. 原文为 qualunque,英译本译为 whatever ;意大利语中 qualunque 有很多用法与英语不同,然而鉴于该词对于阿甘本理论主题的重

8.

参《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著,

要性,不得不保留并予以强调。法语中的对应词 quelconque 在其

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译注

他近代哲学家的著作里与此有所呼应,如吉尔 · 德勒兹和阿兰 · 巴 迪乌等,但不幸的是该词的重要性没能在英译本中得以凸显,而

9.

参《风险社会》,乌尔里希 · 贝克著,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

是 被 不 经 意 地 时 而 翻 译 为“ 特 殊 的 ”(particular) ,时而翻译

2004。——译注

为“普遍的”(general)。阿甘本在书中明确指出所谓 whatever, 即 qualunque 或 quelconque 恰 恰 是 指 既 非 特 殊 亦 非 普 遍、 既

10. 英 译 本 原 文 是 really existing cosmopolitanization, 而 并 非

非 个 体 也 非 一 般 之 物。 详 见 Translator’s Notes, The Coming

cosmopolitization ;两种拼法在贝克本人及其他学者的相关论著

Community, Giorgio Agamben, translated by Michael Hardt,

中均有使用,译者认为可通用 ;另参 p. 68, A God of One's Ow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3.——译注

Ulrich Beck, Polity Press, 2010:“‘Cosmopolitization’refers to the erosion of clear boundaries separating the markets, states, civilizations, cultures and not least the lifeworlds of different

20. Ductus, 指 写 字 的 笔 法, 参 见 OED:“the method of making strokes with the pen etc.”——译注

peoples and religions, as well as resulting worldwide situation of an involuntary confrontation with alien others.”——译注

21. Chetan Bhagat, 2007, One Night at the Call Centre, Black Swan. 是一部表现这种现象的文学作品。

11. 作 者 此 处 所 说 的 与“ 现 实 存 在 的 世 界 主 义 化 ” 相 对 应 的 晦 涩、 乌 托 邦 式 的 概 念 是 指 哲 学 范 畴 的 世 界 主 义(philosophical cosmopolitanism) , 通 常 是 精 英 阶 层 自 觉、 自 愿 的 选 择, 即 作

22. 英国英格兰西北部的郡,重要城市有兰开斯特、布莱克浦、伯恩 利等。——译注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11

27


文化批评

拿出来,还原为地上某种‘脏’的东西。 ” 我认为斯图尔特 · 霍尔的意思是说,文化

1992 年,在纪念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

流行文化批判(节选) 文/帕沙·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

(本文节选自《帕沙 · 查特吉》读本)

译/杜可珂

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注目 FEATURES

做出道德、美学或政治上的判断。1

Hall)以批判的口吻说起“美国文化研究在

但是,既然这个研究领域的初衷是联

理论上已变得流利无比” 。他说他并不是要

系权力关系及其实践考察文化生产、消费

英国同行向美国文化研究学习。问题不在

和增值,为什么现在倒无力对文化的好坏

于美国文化研究没有能力对文化领域的权

做出判断了呢?为什么文化学者止步于在

力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也不在于它把历

复杂的权力结构中定位具体的文化行为,

史和政治关系从文化领域剥离。相反,他

而不能变成文化批评家呢?为解答这个问

认为“美国文化研究现在可以无边际、无

题,请让我先快速回顾一下过去三四十年

休止地从理论上论述权力——政治、种族、

间印度流行视觉文化研究的发展轨迹。

阶级、性别、征服、统治、排斥、边缘化、

28

研究不应回避对它宣称要研究的文化世界

首先,让我们看看电影的状况 :从上

他者等等。文化研究的边边角角都被理论

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关于电影与印度观

浸透了。 ”但在这种将其研究材料“压倒性

影文化之间的关系,国内意见就分为两派。

的文本化”的过程中,文化研究也容易掉

其中一方认为,印度电影的观众大众受传

入一个陷阱 : “将权力和政治由此建构成纯

统信仰和实践浸染太深,祖祖辈辈都生活

与语言和文本关涉的事务。 ”这样一来,文

在前现代的观影文化中,因此根本无法理

化研究也就不可能变成一种“时刻考虑介

解或欣赏理性-现实主义电影。如此一来,

入现实世界的实践” ,不可能“对外部世

不仅严肃的艺术电影没有在印度现代审美

界产生影响,发生效果。 ”霍尔接着提出,

生活中生根发芽,就连电影产业本身也在

安 东 尼 奥 · 葛 兰 西(Antonio Gramsci) 的

不断制造从电影角度来讲幼稚,从意识形

“有机知识分子”和米歇尔 · 福柯(Michel

态角度来看倒退的垃圾神话片和闹剧片。

Foucault)的“特定知识分子”概念为文化

契德南达 · 达古他 (Chidananda Das Gupta)

研究者提供了介入真实文化世界的另一条

就态度鲜明地支持这一观点,他说,印度

路。无论具体采取什么方法,霍尔希望“把

流行电影的观众没有能力区分事实和神话。

文化研究事业从意义与文本干净的空气里

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和安得拉邦


(Andhra Pradesh)地区电影明星被捧上政

的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电影和观众都

至有时连方向都不一样。举一个我之前用

治神坛,五十多年来印度大众电影里经久

发生了转变,但转变方式非常复杂,需要

过的例子,现代医学在印度的传播伴随着

不衰的神话主题就是这方面的明证。他还

我们的记录和理解。如今这一观点已经成

阿育吠陀和俞那尼医学体制的改革,后者

指出,大众电影和社群内部自然产生的民

为印度电影专业学生的常识。

吸纳了专利药品、标准化教科书、大学考

间艺术不同,是工业生产的结果,其中存

我认为上述争论重点的转移反映了过

试、医师资格注册等做法,但并没有因此

在“巨大的操控力量” 。 达古他一再重申

去二十多年文化学科(如人类学和文学理

想要变成现代医学的特殊分支,而是宣称

必须在社会价值方面表态,反对不加批判

论)以及文化历史研究模式中一个更大范

自己是另类医学实践。但印度化学界或数

地把大众电影当作流行文化支持。他的立

围的转变。过去的争论无论是韦伯式还是

学界从未出现过类似情况。6 以文化界为

场似乎是,文化不能因为流行就免受批判

马克思式,从根本上说都有一条现代化的

例,小说、镜框式舞台、油画等西方形式

的考验。

历史线索贯穿其中。其基本范式为现代部

的引入为印度文学、戏剧和艺术带来了根

2

另 一 方 则 是 以 阿 希 斯 • 南 迪(Ashis

门(包括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侵

本性变化 ;但印度音乐即使接受簧风琴、

Nandy)为代表的反对派富有挑战的论点 :

入并改变传统部门。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模

小提琴等西方乐器,采用西方的记谱方法

印度大众电影及其观众的非现代性让我们

式,一些有感于变化速度太慢而等不及的

或者吸收录音、电台播音、电影等现代技术,

看到了在现代技术和商业理性文化的全球

学者才会抱怨传统实践不知变通,而现代

甚至建立专门的音乐学校,其精髓仍然是

攻势面前拒绝让步的传统观影实践传统所

内部又缺少足够的动力或诚意来改变前现

印度的,整体上与西方音乐有很大不同,

表现出来的韧性。所谓印度观众欣赏不了

代结构。同样的心理模式也导致另一拨学

这一点毋庸置疑。7 最后我们发现,哪怕

现实主义电影叙事,其实体现了印度人民

者一面哀叹传统美德的沦丧,一面盛赞对

是同一个历史时期,同一群人,现代性的

对现代工业生活文化价值的拒绝,以及对

现代化的抵制。过去二十年,随着人类学

能量在不同系统现场产生的效果史也各不

沿袭至今的传统、信仰、社群的拥护与支

作为一门殖民科学受到批判,以及后殖民

相同。我们不能把这种现象理解为单纯的

持。南迪甚至坚称,印度大众电影虽然是

文学和文化研究逐渐兴起,我们看到,现

发展不均衡,因为这并不是一个时间差或

工业批量生产的结果,但“具有内在的杂

代性研究内部经历了一个重新整合的过程。

者空间分布不平衡的问题。相反,我们应

多性,使其虽然表面上看似只在被动地适

下面我将列举这次重新整合中的三大

3

该把现代与前现代这种总体化的结构对比

应大众文化,但实际却起到了颠覆作用。 ”

要素,以便进行接下来的讨论。第一,我

悬置起来,转而关注实际操作中具体、偶然、

它不属于古典的,也不属于民间的,但“当

们已经不再认为现代性只有一种模式或一

而且经常是暂时性的变化。

现代性已经成为印度公共生活里的主导原

个版本,也不再相信存在一种放逐四海皆

则 , 恰恰是商业电影, 哪怕仅仅出于无作为,

第三,就使用权力(通常是国家权力)

准的现代性。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现代体

改变前现代体制和实践的伦理-政治问题

4

都对非现代门类起到了更为保护的作用。 ”

制与实践的实际转变促使各国学者开始探

来讲,情况也发生了转变。社会科学整体

上述争论至少在印度公共领域内一直

讨差异的现代性、另类现代性、甚至多重

不敢说,至少在文化学科内部,如今大家

延续至今。无论高雅电影还是流行电影,

现代性。不仅如此,西方现代性本身的历

对受国家支持、大规模集中现代化所带来

人们总会毫不犹豫地做出一系列美学、道

史也受到了这一观念的质询。众所周知,

的破坏性社会和文化后果更加敏感。即便

德或政治判断。然而,学术界的情况就大

所谓席卷欧美的现代性浪潮里一直潜藏着

在政府管理领域,现在更多强调的也是要

不相同。拉维 · 瓦苏德万(Ravi Vasudevan)

各种逆流的暗涌,但殖民主义现代化的主

考虑人口的异质性,根据当地状况对安全

在考察了大量有关印度电影的分析文献后

流意识形态始终坚定地要为西方现代性打

福利政策进行微观调控。全球转变的主要

告诉我们,过去十五年,在印度电影研究

造一个同质、连贯、普适性的形象。今天

作用力从国家转向市场并未导致全球文化

领域,达古他和南迪争论时所用的极端说

的观点是,这些暗涌并非历史上没落的过

趋同 ;大量新的本地化空间诞生,促进了

法已在很大程度上被无数实证资料丰富、

去留下的尾巴,而是内在于西方现代性之

文化差异的生产和身份政治的调动。这并

理论构成复杂的研究所取代。 在之前那

中,甚至堪称其中结构复杂的一个组成部

没有使权力机制的运作或其遭到的反抗更

场辩论中,双方都假定了所谓前现代印度

分。另外,西方现代性也不一定就像所有

加和缓,但它们提出来的伦理问题似乎不

观众观影习惯存在某种既成的固定结构,

后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叙述的那样独立产生

再那么容易被一个普适性的解决方案牵着

而这种结构只能在其自身缺乏灵活度的实

于欧洲历史范畴之内,相反,它本身就是

鼻子走了。如今社会变革的政治伦理更多

践范围内与现代电影技术交锋 ;旧有结构

西方和非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产物,欧洲

是被放到一系列有上下文、充满不确定性

无法通过自我调适和改变适应新环境。如

的帝国历史在此互动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

的策略条件下考量。

今,大部分研究印度电影的理论家和史学

作用。上述观点令有关现代领域的早期叙

这就引到我在继续讨论印度视觉文化

家都反对这一断言,因此他们既不赞成达

述大大复杂化了,而该领域已在欧洲历史

之前的最后结论。八十年代初英国兴起的

古他一方的观点,也不认可南迪一方的说

进程中得以确立,并正在通过教育事业改

新文化研究里,一条重要的理论线索可以

法。他们会说,印度大众电影已经通过采

变着全球所有前现代传统结构。

回溯到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学者安东尼奥 · 葛

5

纳传统叙事形式和表演技法并将其植入现

第二,就算在现代领域内部,不同体

兰西有关文化政治的精彩文字。斯图尔

代技术媒介而成功地完成了自身以及观众

制空间的转变也不一定用同一种方式,甚

特 · 霍尔在我开头提到的那场演讲中特别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11

29


指出了这一点 8 。无独有偶,几乎就在同

的印度美学过于简单化,而且言过其实 11 。

精彩的分析。湿婆力量通常呈现为“湿婆

一 时 期, 《底层研究》 (Subaltern Studies)

但近期学者,比如曾以更细致的方式研究

林迦” (shivalinga)这种富有男性生殖器官

的作者们也开始借用葛兰西的理论观点向

过大众摄影的克里斯托弗·平尼(Christopher

象征意味的形式。平尼给我们看了一张日

印度殖民历史学和民族主义历史学两个阵

Pinney) ,也试图澄清主导印度流行视觉文

历画 : “在‘林’里,湿婆实实在在地包含

地开火。我认为可以这样说,近年涌现的

化的美学观念要素。例如,达显(darshan)

了帕尔瓦蒂(Parvati,湿婆的第二个妻子) ,

这两种学术态度对重新整合有关现代性的

是在印度国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做法,主要

图像中的空间位置象征着两者之间的等级

讨论(包括在文化研究领域内)都起到了

指信徒从视觉上接触神的形象,并通过这

关系。从这张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一

重要作用。既然葛兰西是两者共通的思想

种看与被看的身体动作得到神的祝福。 “达

个神像或‘神的表达’ (murti)里都有神

来源,这里我想回顾一下葛兰西在《狱中

显”的做法已经从圣像扩展到那些具有特

的生命存在 :图像的外部形态表现为包含

札记》 (Prison Notebooks) 中 讲 到 的“ 实

殊品质的圣人,甚至进入政治领域 :从皇

着女神的男神形象。 ”15

践哲学” 。他说实践哲学已经变成“一种对

帝到地方酋长,无论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

这种图像形态后来在印度中部一座小镇的

‘常识’的批评,但这种批评本身就是从常

林教徒,包括甘地等现代政治领袖都向前

照相馆里再度出现,摄影师利用它制作了

识出发的” 。他接着补充道“现在的问题

来看望他们的人赐予“达显” ,而被赐福的

一张蒙太奇照片。这张“结婚”照借助复

不是要从头开始在每个人的个体生活里引

一方则希望通过与圣人或权贵的视觉接触

杂的冲印技术,将新娘的正面肖像植入新

入一种科学的思想形式,而是要重振一种

得到提升。一些学者指出,印度流行视觉

郎的侧面特写,然后再把两人的头像共同

业已存在的活动,恢复它的‘批判性’ 。 ”9

图像中对神圣或权贵之人的描绘模式就受

置于一个更大的新郎侧面剪影里。 “很明显,

我认为这句话以格言警句点出了新兴文化

到“达显”概念极大影响。平尼以一张广

这张蒙太奇照片再现了‘湿婆林迦’日历

学科——从现代化理论批判中涌现出来的

为流传的平版印刷照片为例,画面中心是

画的结构……”

那些学科——努力想要阐论的事业。目前

孟加拉地区很多人非常尊重的圣人罗摩克

显然,印刷和摄影等现代技术尽管深

的任务不再是用一套已经完全成形的科学

里希那(Ramakrishna) ,两边分别坐着她

深浸透到了普通人的日常文化生活里,大

世界观机制去拷问流行文化,而是从流行

的妻子萨拉达(Sarada)和信徒斯瓦米 · 维

众却并未接受一种现实主义的视觉美学。

文化实践出发,让自己首先彻底浸透在流

韦 卡 南 达(Swami Vivekananda) ,背景是

相反,平尼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诸多十九

行文化形式之中,然后再进行批判。这类

迦梨(Kali)女神像,地点则在加尔各答的

世纪晚期以来在印度非常流行的平版印刷

批判方法仍未有明确形状,这也就是为什

达克希涅斯瓦神庙。12 这是一张合成图像,

画,来说明西方现实主义艺术的力量被戏

么,那些不仅仅满足于利用赞美流行文化

三个人物被植入前景,背后是迦梨女神像

仿和颠覆为“外来-现实”——“在殖民

模式,还有意识地试图对其进行改造的文

的填色照片,完全违反了叙事现实主义和

地获得权威认定的现实主义形式循环于其

化生产活动对我们来说就具有特别的考察

历史可信度原则(因为这三个人根本就不

自身起源的框架之外 :它被扔进殖民地,

价值。

可能对着镜头摆出这样的姿势) 。然而,奇

在这里变成其自身的表征符号。 ”16 正如近

怪的是,达克希涅斯瓦神庙里的迦梨女神

期若干有关集市印刷画(bazaar prints)和

像两边墙上却有两个非常写实的装饰物 :

日历艺术的展览所示,西方现实主义艺术

大众摄影

一个是镶在画框里、挂着花环的罗摩克里

的很多元素都出现在这些描绘神话、历史

为 了 说 明 上 述 方 法 论 问 题, 我 们 先

希那照片 ;另一个是一只时针指在九点上

或社会主题的大众印刷品中,但原来的意

来看看印度流行文化的另一个领域,距离

的挂钟。这张平版印刷图像的构造似乎是

义已被全部掏空 ;从中我们看不到任何认

电影仅一步之遥的摄影。朱迪斯 · 古特曼

想让观众能够一次性获得四个伟大的人或

同姿态可以把这些印刷品与“现实主义”

神的“达显” 。

背后更大的哲学或美学概念联系到一起。

(Judith Gutman)指出,印度摄影作品尽管 使用了西方现代技术,却并不遵循西方现

再举一个例子 :阿希什 · 拉贾德雅克

平尼解释道 : “古典主义和神话将一个指涉

实主义美学规范,反而体现了一种对现实

萨(Ashish Rajadhyaksha)曾经写过一篇关

系统换成它们自己理想行为的形式,其可

完全不同的印度式理解。 西方摄影作品

于印度电影先驱巴尔吉(D. G. Phalke)的

译性依赖于它们的空洞性。在外来-现实

有一套大家都很熟悉的现实主义-叙事传

经典论文,指出巴尔吉如何逐步提炼出诸

世界里,存在着双重(而且是具有双重生

统,观者的目光在这种传统的指引下顺次

如正面布景、角色直接面向镜头说话等违

产力)的空洞。 ”17

移动,但印度的摄影作品与此不同,图片

背西方电影美学原则的拍摄方法,将“达

对于流行视觉印刷品的政治意义,平

里所有事情似乎都是同时发生的,就像一

显”等印度普遍流行的观看概念植入新的

尼进一步做出了评论。他认为,透过市面

10

13

。阿维德 · 拉贾格帕兰(Arvind

个去除了时间的理想化空间。她以涂色照

电影技术

片为例,认为印度早期的摄影艺术家在作

Rajagopal)将这一观点进一步延伸至更近

史完全不同于大部分以文本资料为基础、

品中使用颜料并不是为了补足画面,而是

期的现象 :国内成千上万的观众把电视史

有关印度民族主义的标准描述。首先,民

为了隐藏照片里技术制造出来的与真实对

诗剧《罗摩耶那》看作每周一次的神之达

族这一抽象概念所唤起的情感强度似乎在

象的相似感。 很多人批评古特曼眼里那种特色鲜明

30

平尼指出,正是

注目 FEATURES

14

上大量流通的民族主义图像看到的印度历

。同样,克里斯托弗 · 平尼曾对帕克

那些把民族国家表现为现实风光的视觉呈

蒂(bhakti) ,或对湿婆神的敬信做过一番

现中达到了最大化。18 其次,大众想象中


有关民主政治斗争最富感染力的图像是对

文化观在人文科学里由来已久,尤其是在

翰内斯 · 法比安(Johannes Fabian)研究非

武装革命(被英国人称为“恐怖分子” )的

人类学领域,克利福德 · 格尔茨( Clifford

洲流行文化时激情洋溢的介入。法比安在

19

描绘,而并不是非暴力人民运动领袖。

Geertz)也许是这方面近年来最出色、最

有关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当代大

现在评判平尼提出的一些具体假设是否可

成熟的阐释者。但我认为,这种看法非但

众绘画和音乐的文章中写道 : “……我们没

靠或者有价值还为时太早,但在我看来,

没有促进,反而阻碍了对当代流行文化的

有任何理由以准逻辑的方式运用自由概念,

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提醒我们

批判性理解。

将其视为先验标准,去区分雅和俗,精英

重新思考 :在一个大部分人民都不识字的

近年来的学者到底有没有认真尝试对

和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作为对殖民或

国家,研究大众政治应该选取什么原始材

他们所研究的流行文化产品做出任何美学

后殖民统治的抵抗,其起源不仅在于权力

料更合适?视觉材料是不是只能为建立在

或伦理-政治上的判断?既然本章花了那

和压迫,更在于它把经验转换为可交流的

文字和口头语言基础上的历史叙述增添一

么多篇幅讲克里斯托弗 · 平尼,现在我们

表达……尽管在后殖民主义笼罩下的大多

些插图式的补充,还是应该让这些视觉材

就再回过头来看看他的论述。平尼在提到

数非洲国家(当然也包括扎伊尔)中,实

料来重写历史?

照相馆里拍摄背景是多么奇异,拍摄者如

际情况似乎不允许我们把这样的解放特质

但回到我在本章开头提出的问题 :这

何利用画好的背景布或聪明的冲印技术来

归结到大众文化上,但我相信,我们需要

些照片或版画能不能被称为艺术?我们可

达到上述效果时,说这些是“一个探索的

坚持如下立场,即这种自由是文化创作成

不可以根据其美学特性评判它们?以何为

空间。 ”另外,拍摄对象还有一些“新鲜

为现实的必要前提……”26 上述观点的问

依据?以何为标准?

的动作姿态暗示着对社会角色的超越和戏

题一目了然,从它繁冗迂回的表述模式就

仿。在照相馆工作室进行的一切也就不是

可以看出。一开始以令人钦佩的姿态拒绝

既定社会角色的仪式化,而是个体对于社

把创作自由的概念仅仅限定在精英阶层的

尽管今天的学术圈肯定无法接受如此 极端地在现代高雅美学与非现代大众趣味,

23

或者西方与印度的观看方式之间做出区分,

会中尚未存在之物的探索。 ”

但我们仍然可以注意到,只要一说起印度

贴结婚照”里照片和绘画的结合,他又提

的自由抱有一种教条式的、形而上的信仰,

大众观看行为的特点,就连最谨小慎微的

出“一个构建起来的密实的梦幻世界,脱

即使“实际情况”与之完全相反。

学者往往都会求助于某种观念上的区别,

离了任何主观框架,全有赖这种本地摄影

我建议我们采取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

仿佛事实背后还有这么一种根本上的差异,

技术才成为可能。这些摄影图像从它们惯

待大众文化生产中的艺术性问题。这就需

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印度大众观看行为

常的时间性限制里解放出来,将时间和地

要我们把目光从概念和观点移开,转到生

与西方不同。例如,平尼说到印度人像摄

点糅合到一起,最终效果则是若干在时间

产和消费实践上。我并不认为实践是观念

影时指出,西方那种认为外部可见实体是

上各不相干的不同时刻同时存在于一个大

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观念构成了意义的结

24

而说到“拼

雅文化范围内,最后却宣称对大众艺术家

建立在内部隐形的个性基础之上的美学观

的空间。 ”

此处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自

构,从而定义了一种文化 ;相反,大众文

念在印度大众领域内完全不成立。相反,

由”——探索的自由,发明的自由,梦想

化是由实践构成的。当然,实践受到体制

的自由——与之相对的是,作为西方摄影

规范的影响。 “自由创作”的空间存在于特

同样,大量有关印度大众电影的

技术投递到印度来的包裹,现实主义传统

定的规范结构内 ; “自由”也可以位于对规

文献资料都表示,塑造印度电影美学模式

种种监狱般的局限性。这个自由创作的空

范的抵制中。无论哪种情况, 这里的“自由”

的主要观念框架是神话-偶像式的,与好

间从根本上与西方绘画和摄影美学标准彼

问题都不承认任何普适性的答案 ;它所有

21

莱坞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形成鲜明对比。

此对立,并成为评判印度大众平版印刷画

的意义和效果都依赖于具体的、某体制内

卡里 · 加因(Kajri Jain)在研究日历艺术或

和摄影作品的最终依据。近年来所谓的“流

部的一系列实践行为。

集市图像生产过程时发现,设计神像图案

行艺术”或“大众艺术”也是在这样一个

的艺术家们本身认为这些拿到集市上去卖

空间内才宣告成立,具体例证就是越来越

的主要框架称为“学科规训” (discipline) 。

的东西都是劣等艺术。但加因试图保留它

多的收藏和展览开始关注迄今为止被大家

学科规训是指一系列得到权威认证的实践

“外部实体挣脱了西方传统填色人像摄影的 20

束缚。 ”

们在美学上的回旋余地,指出日历图像和

25

忽略的图像。

我认为,我们可以把描述和理解实践

方法,文化产品的制作要以此为依据。正

问题是 :我们能不能因为说服了自己

如米歇尔 · 福柯所述,学科规范是按照谱

相信这些大众消费的产品是在“自由”的

系学原则聚合起来的一套实践方法,内部

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就有理由称之为艺术?

组成元素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来源。但在一

大众视觉实践是由某种根本上的观念结构

我们是不是在强行推销一些有关艺术创造

个明确的文化生产和消费体制空间内,学

所决定,而这种结构的阐明最终还得借助

性的概念?这些概念来自不同的历史、哲

科规训就会具体定出权威和得到权威认可

文本来源,无论是“达显” ,偶像的意义,

学谱系,实际上,我们已经认定它们跟大

的实践、技术和手法、训练模式、优良标准、

还是“生命” (pran)寓于体内或礼物的社

众的审美世界毫不相干甚至完全相悖。是

文化产品和趣味判断的使用形式。规训通

会价值评估。这里面有一种预设,即实践

不是只有强调这些大众文化产品是艺术家

常会援引一种传统,这种传统通过纪念其

是观念和信仰的外在表现,而由这些观念

自由创作的产物,才能证明大众文化具备

最初来源(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神话的)赋

和信仰组成的意义系统定义了文化。这种

美学欣赏的价值?这让我想起人类学家约

予某些具体的文化生产和使用实践以权威

西方布尔乔亚艺术相比,循环于一个完全 不同的价值观念领域。22 这一类解释的问题在于,照此理解,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10.11

31


地位。此外,塔拉尔 · 阿萨德(Talal Asad)

者。通过近距离审视学科规训本身,而不

曾就宗教规训指出,产品的美学或伦理性

是关注背后潜藏的美学观念,我们可能会

质并不一定与实践者的“创作自由”程度

找到一种甄别流行文化产品的方式,从而

直接相关; 相反,对规训条例遵守得越严格,

有效地批判对大众趣味的判断。28

最终结果被赋予的价值可能越大。27 这个意义上的规训研究无论是在人类 学还是在对艺术和工艺的专业考察中都不 是前所未闻的新鲜事物。但当代流行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生产规训与文化使用者群体之间存在某种 有机统一的常规假设。我们必须准备好接

4.

6.

找出学科实践里具体元素为何以及如何被 修正或抛弃,以及新的元素如何形成并站 住脚跟。此处,传统 vs 现代的总括性框架 完全失效。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传统 学科自我更新的过程中,旧体制、旧权威 的衰落和新系统的建立。第四,美学判断 的标准只能到学科规训内部去找。那种确 定若干规范和标杆,然后就能判定传统学 科的性质或品味的简单操作方法是绝对行 不通的,虽然对于这种传统的回忆也许还 能继续发挥一定作用,在流行文化的新环

阿希斯 • 南迪,《印度电影影评人指南》,收录在南迪的《野蛮的

积极互动。上述问题将使流行文化生产现 场的美学判断领域充满争议和辩论。但这 并不意味着在这些现场没有任何高下之分 或判断发生,也不是说学科实践(哪怕是 新的实践)就没有被强加给生产者和使用

注目 FEATURES

力》,巴尔的摩,约翰 · 霍普金斯出版社,1993 年。

断的社会批判》(麻省剑桥,哈佛出版社,1984 年)一书中有关 流行趣味的探讨。很显然,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已经出现了新的方法, 来揭示流行趣味评判标准的学科来源。

帕沙 · 查特吉, “孟加拉殖民地法则”,收录在查特吉编辑的《权力 出版社,1995 年,原书第 1 页至 29 页。

7.

7 加那其 · 班科 (Janaki Bakhle), 《两个人与音乐 :印度古典传统 诞生过程中的民族主义》,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 ;拉什 克什米 · 萨布兰马尼安 (Laskshmi Subramanian), 《从坦加布尔皇 廷到马德拉斯音乐学院 :南印度音乐的社会史》,德里,牛津大学 出版社,2006 年 ;阿曼达 • 维德曼,《唱古典,说现代 :南印度 音乐中的后殖民政治》,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杜克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8.

霍尔 ,《文化研究及其理论遗产》。

9.

安东尼奥·葛兰西, 《狱中札记选集》,昆汀·霍尔和杰夫瑞·诺维尔- 史密斯翻译,纽约,国际出版社,1971 年,原书第 330 页至 331 页。

10.

朱迪思 · 玛拉 · 古特曼 (Judith Mara Gutman),《透过印度之眼 :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早期的印度摄影》,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 1982 年。

11. 克里斯托弗·平尼, 《印度照相机:印度摄影中的社会生活》,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7 年,原书第 95 页至 96 页。 12. 平尼的《印度照相机》翻拍重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广为流传的照 相平板印刷图像,原书第 105 页。 13. 阿希什 · 拉贾德雅克萨 (Ashish Rajadhyaksha), “法尔奇时代 :传 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的冲突”,见特贾斯维莉 • 尼南贾纳 (Tejaswini Niranjana),P • 桑德尔 (P. Sudhir) 和维韦克 • 达勒什瓦尔 (Vivek Dhareshwar) 编辑的《拷问现代性 :印度文化和殖民主义》,加尔 各答,Seagull 出版社,1993 年,原书第 47 页至 82 页。 14. 阿维德 · 拉贾格帕兰 (Arvind Rajagopal), 《电视之后的政治 :宗教 民族主义和印度公众的重塑》,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5. 平尼,《印度照相机》,第 116 页至 118 页。 16. 克里斯托弗 · 平尼,《神的照片 :印刷图像与印度政治斗争》 ,德里, 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 年,原书第 31 页。

18. 萨满什 · 拉玛什瓦米 (Sumathi Ramaswamy) 在她有关想象之地泰

向新“公众”的呼唤,以及与创新观念的

27. 塔拉尔 · 阿萨德 ,《宗教谱系学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中的规训与权

36 页。

将贯穿始终,包括权威和规范的确立,传

新的评判准则,对新的赞助来源的寻找,

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1998 年,原书第 18 页。

解印度电影》,德里,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年,原书第 1 页至

17. 平尼,《神的照片》,p. 32。

训练方法的怀疑,对技能水平和优秀程度

26. 约翰内斯 · 法比安,《自由时刻 :人类学与流行文化》,夏洛茨维尔,

拉维 · 瓦苏德万 (Ravi S. Vasudevan),“序言”,见 他编辑的《理

境里重新定义某学科的性质和趣味。争论

统手法和技术所获得的不同价值,对传统

32

阿希斯 • 南迪,《序言 :印度流行电影—贫民窟的政治观》,收录

文字 :孟加拉殖民地的新兴法则》,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

化不断变动的外部环境。第三,此处作为

适用。相反,我们必须更多地关注谱系,

石版画》(加尔各答,伯拉艺术文化学院,2006 年)提到了这一

28. 此处没有必要承认我援引了皮埃尔 · 布迪厄在《区别 :对于趣味判 5.

是否成功地实现了自我更新以适应流行文

旧式的人类学或民间文化研究在这里并不

众印刷品里的美学 :印度十九、二十世纪的平版印刷画和油画式

页至 257 页。

1995 年,原书第 235 页。

这种方法来考察传统艺术生产的学科规训

研究对象的传统学科规训处于不断变化中。

25. 坦帕蒂 · 古哈塔克他 (Tapati Guha-Thakurta) 在他最近的文章《大

行电影研究》,新德里,Roli Books 出版社,1991 年,原书第 256

弗洛伊德以及论可能和可复原的自我》,德里,牛津大学出版社,

值,甚至的确可能为传统艺人的真实生活 带来积极影响。但我认为,我们并不能用

契德南达 · 达古他 (Chidananda Das Gupta),《画上的脸 :印度流

印度流行电影》,德里,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年,原书第 13 页。

我们必须远离存留“濒危艺术和手工艺” 的保护主义本能。这样的努力有其自身价

24. 平尼,《印度照相机》,p. 134。

在由阿希斯 • 南迪编辑的《我们欲望的隐秘政治 :无辜,罪孽与

文化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可能要通 过市场或媒体等机构体制做中介。第二,

Routledge 出版社,1992 年,原书第 277 页至 294 页。

点。 3.

受如下事实 :这种群体的存在是微不足道 的,甚至也许根本就没有群体可言。流行

23. 平尼,《印度照相机》,p. 178。

斯伯格、卡利 · 内尔森和保拉 · 瑞谢尔编辑的《文化研究》,伦敦,

生产中的学科规训研究有几个与众不同的 特点。首先,我们必须摒弃那种认为文化

斯图尔特 · 霍尔 ,《文化研究及其理论遗产》,收录在劳伦斯 · 格罗

米尔家园的制图研究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详见拉玛什瓦米《泰米 尔失去的大陆 :绝妙的地理、制图历史》,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 社,2004 年。 19. 平尼,《神的照片》,第 32 页。 20. 平尼,《印度照相机》,第 200 页。 21. 阿希什 · 拉贾德雅克萨,《法尔奇时代 :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的冲 突》;吉塔 · 卡普尔 (Geeta Kapur),《圣徒图卡拉姆和女神的启示 与疑惑》,收录在卡普尔撰写的《曾经的现代主义 :印度当代文化 论集》,新德里,Tulika 出版社,2000 年,原书第 233 页至 264 页。 22. 卡里 · 加因 (Kajri Jain), 《比眼睛所见更多 :图像的流通与价值的 体现》,收录在萨满什 · 拉玛什瓦米编辑的《超越表象?现代印度 的视觉时间与意识形态》,新德里,Sage 出版社,2003 年,原书 第 33 页至 70 页。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