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歷 Education
2019 - 2024
淡江大學 建築學系
經 歷 Experience
2020.7~8
2021 .8
2022 .7~8
2023 .6~10
2023 .8
2023.8~2024.6
榮 譽 Awards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建築管理處 / 工讀
淡水老街構築工作營
寬和建築師事務所 / 實習
李依玲建築師事務所 / 兼職設計師
參與台日交流工作營 TKU JWU
淡江建築56th畢籌會展場設計組 / 負責人
2020 學期成績優異
2022 新北市建築師公會學生競圖 / 特優
2024 淡江建築畢業設計獎 / 入圍
軟 體 Softwares
-Adobe Ai Ps Pr -Autocad -Rhino -Grasshopper -Lumion -Enscape -Microsoft Word PowerPoint Excel
目 錄
循木集
氛圍編織
不定空間
寓 河
郭 文 嘉
如果今天一位熱血青年要在森林環境中,建構建築,這樣的建築體不會是都市中的建 築樣式,而是會因應環境,以又輕又流動的形式觸碰環境,且在山區中施工上也將會遇到許 多的挑戰,那傳統工法的應用就不一定適用於此,而我們又該怎麼從傳統工法中找到一種新 的可能性,並運用當代的方式,如數位設計,來去介入環境,並在這樣的設計條件下,放大 我們對於環境的感知。
循 木 集 自然環境之構築與感知 設計說明 -
動畫連結
設計操作構造無法連續
木接點分類
由傳統木構造的接點及特性來去尋找可能性,以基本的構造接法,一步步調整形成 系統單元,並藉由系統本身局部的調整,如單元的擴充以及分裂,讓系統單元能像細胞 一樣發展,也能在材料使用年限到達進行更換。系統本身也能夠裝載弱物質性材料,如 竹條或是塑膠片等,創造更多應用上的可能性。基地選於太平山,實地走訪感受空間氛 圍後,將所感受到的氛圍,依據現場環境置入並回應,展現系統的特色,也讓我們對於 環境更加豐富。
兩木方跟隨柱子,並用螺絲 鎖在木柱上,最穩固的結構 點,並以此發展。
兩木方之間運用互承結構 搭接,將螺絲運用量減少, 增加形體自由度。
無論是正交或非正交系統,傳統木接點皆須仰賴師傅或是工廠製造,
我們該如何找到較為簡易且容錯率較高的方式去進行施作呢?
兩木方搭接後,運用繩子 將其綁緊,增加結構強度 中間以木方來對抗上下的 剪力,並所在最為穩定的結 構點。
接點扭轉 構造體不只是在地面上 系統議題
運用套管+鋼纜對抗拉力,並 可續接,強化整體結構力。
建立木柱 框架套上木柱 鋼纜+套管 麻繩 互承結構 系統單元設計 我們如何運用系統操作設計
裝上系統 4. 立柱 3. 格狀系統 2. 型態找尋 1.
製造程序
竹條讓建築與環境更加和諧, 也提供了我們使用上的可能。
木板使人能透過建築穿梭於 自然中,也能與系統創造豐富 的高地差,回應自然狀態。
概念設計
於自然環境中
穿梭於構造
感知著
流動的樹影
迷幻的霧氣
透過系統
重新感知與詮釋
藉由改變系統的局部,建築體能一直的擴充下去,像細胞一樣,
當單元使用年限已到達,可進行抽換,藉此讓建築一直生長下去
塑膠片
套管+鋼纜
竹條
金屬構件
複合體 擴充 錯落 分裂 聚合 離散 系 統 變 形 塑膠片讓建築能避雨,也能使 光影效果被建築重新詮釋。
依循地形而建造,裝著竹條的屋架流露出 些許微光。
建築體依循著山坡而流動,構造與地形的高低差所創 造的層次使我們對於環境的感知豐富。
設 計 剖 面
多層次的構造與森林豐富了光影,也創 造多樣的穿梭路徑。
運用既有車站改建而成,下雨時感受著 雨滴落在建築上的聲音。
運用既有車站改建而成,下雨時感受著
雨滴落在建築上的聲音。
架高的塑膠片,使光影透過系 統照射進來。
吊掛著的竹條,讓構造 體更加流動,與自然漸 漸融為一體。
系統互相交織,豐富 層次創造光影。
建築在周遭森林內穿梭,形式隨著林相一 同共舞。
沿著系統出現的座椅 提供使用者休憩,展現 系統的多變性。
系統上方鋪設竹子,也能讓植 物攀爬而上,創造自然共生。
鋪設的木板讓人透過 系統走進森林。
景 觀 茶 室
階梯狀木板回應 山林行走經驗。
光線透過竹條,創造更 豐富的光影層次。
生 態 迴 圈
植 栽 頂 架 候 車 亭
系統上架設黑鋼,並乘載竹條 ,透過竹條量的疏密使光影更 加流動
往外挑出扶手平台 提供人休憩。
系統單元逐漸分裂,列車駛 過感受到的光影更加豐富。
下方基礎形成座椅,供人使 用休憩。
系統沿著山坡走勢與自然 環境而建造,回應自然。
因著山坡而生長的木柱,使 整個設計更加有機。
設計介紹
「 穿梭於建築之間,攀升不同高度,一動一靜感受雲霧所帶來的氛圍。」 景 觀 茶 室 120 122 110 230 98 115 194
態 迴 圈
「 漫步於林間,隨心地踏上自然的土地。」
120 97 277 422 120 70
生
「 陽光穿進森林,與流動的樹影,隨時間感受豐富的光與影。」
295 412 297 347 植 栽 頂 架
聆聽著雨聲與火車呼嘯,感受聲音的交織。」 267 764 345 候 車 亭
「
氛圍編織
後疫情時代的今日,線上展覽成為趨勢,美術館的場域不同以往。實體美術館面 對這個後疫情時代,展覽的物件本身,不見得是實體物件,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等虛 擬體驗成了美術館展現藝術的媒介,這類展示品本身帶有動態且不穩定的特質。我們 不在是需要一個將展覽品安置好的空間,而是需要一個能夠將這類展覽本身特質呈現 的空間,今日的美術館空間具備一種不穩定的且不同向度的力量在互相拉扯的狀態, 讓空間成為人與藝術之間的互動媒介。
不定空間 - 動態生成
基地周遭人潮,位在老街 ,觀光商業帶,人潮眾多 ,須納入考量。
將基地分為南北兩向來去探討,決定好距離後,距離是透過基地 分析所得來的周遭豐富度最高的路段,以10秒為一單位來計算速 度,將影響速度的因子拆解開來一一討論,分別是,坡度,紅綠 燈,速限,道路寬窄,馬路上的行人,與不同的交通工具作對應 ,刪減不需要的部分進行分析。 分析因子決定
基地周遭交通,可以發現 基地南北側交通量最大。
基地周遭量體紋理,基地 正位於交叉口附近,速度 變化,加減速等等明顯。
- North Side - South Side
基地周遭豐富度高,具備 多元商家,道路系統也較 紊亂,有山景也有河流。
取其最多重疊的五個點來進行討論,速率的不同會在同時間內呈距離的不同,於量體呈現上,透過消點的移動,來進行量 體的形變。運用投影幾何的方式,將原先量體與移動的點進行投影,翻轉後進行二次投影,用這樣的方式來去探討其他的5 個點所產生的形變,速度越快,量體就會形變得越多,而因有翻轉並再投影的方式,有些量體將不具備水平的樓板。
戶外空間
入口門廳空間
淡水地景展覽
生態展覽
展覽區
特別展覽區
小型影音劇場
行政空間
圖書室
工作坊教室
咖啡簡餐區
販售區
特藏室
倉庫
廁所
停車場
玩耍
運動
野餐
玩水
聊天
諮詢買票
逛展覽
VR體驗
展覽導覽
沉浸式體驗
5D體驗
工作
烹飪
閱讀
畫畫
製作雕塑
喝咖啡
吃飯
休息
逛街
研究
尋找
演講
等待
存放東西
上廁所
停車
將原先美術館的program拆解為各個行動後,依照行動的快慢分類,並將其依照 對應的速度重新組構,同一個速度的行為將會被放置在同一個空間。
Factor
2800 m 2 76 % 60 % 43 % 27 % 6 % 2800 m 2 6 % 27 % 43 % 60 % 76 % V S T = A 10 s V S T = 10 s 60
透過先前分析得來速度在基地上進行3維的疊圖,並將疊圖所得到的結果分為點跟區域,可以看到,速度越慢的地方,所能產生的點就越多 ,速度快的點,幾乎都在邊緣形成,再將這些點與前面所得到的消點的位移來進行相乘來得到量體的大小與位置。疊圖過程中,76%的部分 。雖然點位很少,到因為消點位移大,所以也產生了相較量體,6%點多,但位移小,故量體呈現較為集中的狀態。
在中間的部分,27%為長向的,並且有其他速度的空間在其周遭圍繞,所以在它的上方以及周遭圍繞他,形成一個挑空大空間,並在個個空間中都有開洞,讓人 可以在不同速度下的空間以及活動。可以和不同的速度產生關聯。
因為投影幾何得動作而 呈現的空間型態,空間 並不具備垂直水平的牆 壁以及樓板,空間的體 驗在於動線上,會因為 速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空間的體驗是動態的
100 300 600 1200 cm / C-C’SECTION / 100 300 600 1200 cm 6 % 27 % 43 % 60 % 76 % 6 % 27 % 43 % 60 % 76 % 6 % 60 % 6 % 76 % / B-B’SECTION / /
/ -
A-A’SECTION
被速度拉扯的開口 - - 被速度拉扯的開口 - - 不同速度的匯集點 - - 傾斜電梯配合空間形變 -
2. 3. 4.
0 100 300 600 1200 cm
在動線安排上,並非呈現穩定的空間序列。是由前面疊 圖所得到的結果。從一層開始,就有不同速度的出入口 供遊客選擇,從慢的飲食休息行為,到快的觀展行為, 甚至到內部的觀展順序,都沒有一定的動線,選擇都取 決於遊客。
今日的美術館及策展,將著重在 虛擬實境等較為影像的展覽品, 這類展覽那動態的特質將會隨著 建築本身而被放大。虛擬實境或 是投影的展覽,能夠因應建築牆 體的變形而產生不同以往的效果 ,展覽品的框不在是矩形,而是 跟隨著不同速度的牆體的邊界而 去定義。人在不同的空間所體驗 的展覽也會隨著速度而改變,整 個空間以及觀賞體驗將會是動態 且不穩定的狀態。
當空間被依照行為的快慢重新組 構之後,空間的排列方式不在是 依照開放程度編排。空間的安排 將成為快的行為在同一區塊;慢 的行為在同一區塊。
100 300 600
1500 cm
+ 300 + 600 + 900 + 1200 - INTERSECTION - - 27 % SPECIAL EXHIBITION AREA- 60 % EXHIBITION AREA - - 60 % SHOPPING AREA- 43 % EXHIBITION AREA - - 27 % SPECIAL EXHIBITION AREA1200 cm 6 % 27 % 43 % 60 % 76 % + 0 cm + 0 cm + 10 cm + 0 cm + 130 cm
淡水河一直是台北發源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河流,它孕育了台北,大稻埕是其中一 個相當重要的河流流經的節點,但大稻埕的都市紋理可以說是被切斷的,環快跟堤防 形成了邊界,使人不意靠近淡水河,在台北人的生活經驗當中,是缺乏著河的,極端 氣候下,淹水這件事變成是我們必定要面對的議題。透過對於淹水後的三個狀態進行 概念萃取,並進行地形型態的尋找跟空間原形的探討,將所生成的放置於基地內,從 重新將動線連結,使的都市紋理被縫合。
都市紋理縫合與水岸再生
寓 . 河
當貨運停止運行時,取而代之的是休閒與觀光,自行車以及藍色公路 形成了一個新型態的與水共生的生活方式,大稻埕正好是位在淡水河 的節點上
台北的課題...淹水
身處極端氣候的今日,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豪雨、洪水氾濫…等等,都深深地影響 我們的生活,淡水河孕育了台北,未來淹水發生時,我們該如何與他共存...?
設計策略
以淹水所形成的渦流作為概念,尋找設計上的方案,並置入基地。
堤防改道與環快重新整理
兩個圓渦流形成地景串聯都市紋理
動線連接及Program的置入
基地分析
自行車道 / 步道 串聯了碼頭的南北側,越過了堤防,人登上高處,俯視著大稻埕及河岸邊,讓人重新意識到淡水河的重要性,提醒著我們水一直在我們身旁,如何與水共生是我們的課題 。也提供了休憩站供人使用。
登高俯瞰淡水河之後,順著自行車道而下,中途提供一個休憩站供腳踏車車友使用,形成一個節點,可以選擇 要繼續騎乘或是將腳踏車停好休息,逛逛大稻埕,到景觀餐廳喝咖啡休息,欣賞漂亮河景,短暫休息後再繼續 著自己的旅途。
中間步道除了串連動線外,也讓攤販能夠在這邊擺攤,形成水上市集,使山坡或是廣場的活動得以銜接,提高人流蔓延得可能,也暗示水的重要性,告訴了我們水所能帶來的新型態生活 ,並在步道中也提供座位供人休憩,型塑一個新的商業活動。
水上市集創造商業活動,使得周遭的活動有蔓延的可能性,有別於迪化街內的傳統商業行為,水上市集讓人對 交易有更多不同的體驗,沒市集時,這邊也能提供有別於廣場式的座椅及休憩的空間,提供使用,創造小型聚 集的可能性。
親水廣場能透過水門的控制來去將內部的水位進行調整,不同的水位高低能夠帶出不一樣的活動可能性,小孩 可以玩水,音樂家可在其中表演等等。一旁的茶室屋頂可以讓人攀爬上去俯瞰淡水河,也能夠坐在茶室中欣賞 表演。 親水廣場讓活動得以在這邊發生,沒活動時供小孩玩樂,舉辦活動時則形成一個圓型劇場,淺淺的水得以讓人親近,水進到我們的生活中,並透過控制水的水位高低來告訴著我們水所帶 來的影響。
EA2 - 鐵道博物館資訊站
將這個資訊站做成一個讓附近居民及 遊客共同使用的地方,居民可以任意的穿 越它,作為生活的一部分,遊客能透過它 來認識台北機廠,作為認識台北機廠的起 點。將資訊站往上抬界定出一個開放空間 ,下挖並配合大樓梯的使用,讓廣場的使 用可能性更高,上方框架,是將機廠內部 漂浮在天花板桁架轉化,變為資訊站中漂 浮在空中的巨大結構框架,並將資訊站的 program插入其中,並配合立面材質及開 口的使用,營造輕盈的意象。
結構系統為鋼構架,從旁邊的鐵道工廠中的行架 系統轉化而來,並結合概念中的一個大尺度下的 都市廣場,將型態轉化為立體的鋼構架,並在往 下懸吊資訊站的量體,格柵作為次結構同時也提 供遮陽的效果。
TOILET MARKET MARKET PLAZA
EA3 - 複合/共享辦公室
業主為太陽劇團,太陽劇團的加入能夠讓 整個大台北地區更具生命力及樂趣,串連 周遭劇團形成一個都市的嘉年華會。
從”戲劇”這件事作為概念發想,戲劇的 本質為分鏡表,透過分鏡表,各個空間被 串聯起來。所以我寫了一個故事,來描繪 20年後的這家公司所發生的事,透過故 事來去思考空間計畫,並藉由拼貼的方式 將那些空間以抽象的方式描繪出來,先作 為概念空間,再透過概念空間來生成實體 空間。
0 200 1200 cm 600 A-A’SECTION
作 品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