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3 空間的社會分析
水都十景—基隆「海」與「雨」空間的符號學分析 楊凱傑
本文以基隆市區作為欲以分析的文本對象,嘗試通過符號學式的分析,建構 筆者對於基隆的認識。在本文的開頭,筆者列出十張於基隆市區拍攝之照片,按 「海」與「雨」兩大意象分類,並就各個照片做簡單的說明。此外,筆者嘗試帶 入符號學式的分析,指出不同意象之地景,其所呈現之符號,其字面概念和深層 象徵意義指涉為何。最後,筆者主張,吾人對於地景的理解,應採取社會符號學 思考,將地景的意義符號置放於社會脈絡中考察文本,進而得出對地方深層結構 之認識。
一、基隆十景—傍海多雨的港都 以下十張照片,分別為筆者於 2018 年 3 月 24 日和同年的 7 月 1 日,在基隆 市仁愛區一帶市區拍攝之照片。而照片之安排,主要為筆者綜合時參與之地方導 覽1經驗和觀察,分別按「海」和「雨」兩個意象進行主題式的分類和排序: (一)「海」—臨海發展的港灣市區 圖說
照片
從基隆車站出站, 便能從車站大廳 遠眺碼頭一帶的 景色。 船(如郵輪)是碼
頭的 流動 符號, 「入港」 、 「停泊」 、 「出港」,活現港 都的日常內涵。 1
分別為 2018 年 3 月 24 日「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等團體舉辦之「〖 雞籠.故事」海與 山的城市——基隆市街走讀與砲臺懷古」地景小旅行活動,以及同年 7 月 1 日由「基隆老屋偵 探社」舉辦之「基隆老屋調查團✦尋找老城市的歷史記憶」城市導覽活動。
1
哥倫布巷的哥倫 布酒吧,為越戰時 期駐台美國大兵 偷閒的好去處。 因著冷戰之際,咖 啡 和 酒吧 文化隨
著美軍飄洋到台 灣,奠定基隆人飲 食咖啡的習慣。
基隆慶安宮,又稱 基隆媽祖宮,主祀 天上聖母,為基隆 三大廟之一。媽祖 在傳統漢人信仰 裡,為保祐航行平 安的海神。由於基 隆多船隻出沒,少 不了海神信仰。 從海洋廣場的碼 頭上,可以一覽基 隆山與海之景色。 廣場木棧平台設 有 Keelung 字樣 公共藝術裝置,意 味著「歡迎光臨」 。 崁仔頂市場為夜 間營業漁市場,白 天一片沉寂,惟騎 樓的一盞一盞的 小吊燈等待子夜 的漁獲來臨;基隆 城屬於黑夜。
2
(二)「雨」—因雨而生的雨庇空間 圖說
照片
中山陸橋,又名 「高砂橋」,別名 「舒淇橋」。因女 星舒淇主演《千禧 曼波》取景於此,
它成為到訪基隆 的現代關口,也是 通往懷舊的過道。 委託行街,近似日 本商場,上有拱狀 遮雨棚。戒嚴時期
至 1980 年代,這 裡是那時代人託 買舶來品的地方, 也形成當時特有 之「託買」文化。 空橋銜接明德、親 民兩棟大樓,且同 時做為里民活動 中心使用。 與中山陸橋一樣, 為因應在多雨氣 候設置的遮雨公 設;它暗示此地社 會藏身於室內。 暗巷裡的代明宮 和商場,使人得以 在祭祀完畢之後, 到樓下商場逛街 採買,是過去基隆 時髦且富足的 象 徵。
3
明德大樓二樓的 走廊盡頭,除了一 旁的咖啡店,過去 這個廊道還有一 座空橋,連街彼 岸。 基隆人的生活娛 樂隱藏在大樓 夾 層裡,讓人聯想張
作驥《黑暗之光》 , 在 幽暗 中窺見曙 光。
二、港都地景的符號學分析 符號學係為符號的理論,即通過符號和符號系統的研究,使人能夠理解意義 與溝通問題的方式(Edgar and Sedgwick, 1999),也是符號如何被生產或賦予意 義的理論(Pratt, 1993)。結構語言學的創始者佛迪南・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主張符號是語言和傳播的主要單位,每個符號皆由「符徵」 (signifier, 聽覺意象或聲音)和「符旨」 (signified,心靈概念)組成。此外,符號學以「語 言學」模型來作為認識世界的觀點和方法,假設社會生活的一切事物和事件都具 有意義,而此意義有其特定的結構方式,則可以視為猶如語言文字般而能予以分 析。進而,符號學分析的對象亦以「文本」 (text)來理解,如將空間作為文本, 如同語言能被吾人所閱讀和剖析。 在前一節的部分,本文以照片的方式,呈現筆者眼底中的基隆形貌,即是將 基隆作為筆者欲以詮釋之文本,如何通過對空間的「凝視」及其捕捉,建立筆者 的觀看文本。凝視的過程,即是視覺性的社會文化實踐,也受到我們的經驗影響, 誠如 Urry(2016: 22-3)所言:我們的雙眼跟語言一樣,給社會文化安上了框架。 ⋯⋯。我們凝視特定景緻時,會受制於個人的經驗與記憶。此外,凝視通常也是由 符號所建構,出遊觀光便是蒐集符號的過程(Urry, 2016: 26)。而筆者拍攝基隆 的過程,也受制於個人的角色,如我作為一位去過幾次基隆的觀光客,以及人文 社會背景的學習者,便渴望能深入到基隆市區一帶空間,而非特別劃設好、專為 觀光客設計之消費空間,如廟口夜市等。
4
從符號學的觀點出發,基隆市區的空間語彙(也是一種符號),筆者整理為 下表的分類(Sr:符徵;Sd:符旨) : 表 1、基隆市區「海」與「雨」意象符號分類 「海」的符號元素
「雨」的符號元素
郵輪:巨大的船身外觀(Sr)/具航海 中山陸橋:加蓋迴廊天橋構造(Sr)/
載運功能(Sd)
可供人行走通過且遮雨的負空間(Sd)
媽祖:女性神明偶像外觀(Sr)/華南 民德、親民大樓空橋:懸空加蓋的廊道
沿海守護神(信仰)(Sd)
(Sr)/可供活動之遮雨空間(Sd)
根據上表,我們不難看出基隆的地景,為兩種地理性力量形塑,如海相關的 船隻,以及意味保平安的海神信仰;「雨」的空間力量,則使社會是被包裹於室 內的空間之中,如陸橋、大樓間的空橋或是大樓內的夾層商家。 不過上表的分類層次,僅只能就各別符號的概念進行字面上的交代(即符 旨),如欲對符號之間的關係有更進一步的體察,筆者認為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神話」觀點則能更廣泛處理符號的深層概念。巴特認為符號不只有一 個層次,而是多個層次,即第一秩序(order)的「語言」 (language) ,以及第二 秩序的「神話」 (myth) 。第一層次的語言為字面意義(denotation) ,指的是語言 的基本形式(符徵)和概念(符旨)的結合,產生有意義的符號,如上述的符號 分析,即第一層次的符號分析。第二層次的意義秩序,則稱為「神話」,即內涵 意義(connotation) ,指的是第一層次符號在這裡成為第二層次的符徵,搭配更深 層的象徵意涵(符旨),形成新符號。而基隆車站一帶的市區,對映語言和神話 符號層次,呈如下表所示: 表 2、基隆的語言與神話體系 神話(第二秩序) (符號意義串聯為體系) 語言(第一秩序) (符號意義彼此獨立) 「海」意象符號:郵輪、媽祖、碼頭、漁市場、咖啡 「雨」意象符號:陸橋、大樓空橋、大樓夾層、暗巷
流動/停滯、全球/地 方、繁華/沒落、重心/ 衛星、光明/悲情
基隆的地景,除了為物理性的地理空間形塑,亦在今昔時空的張力下,呈現 多組二元象徵符號之間的辯證關係,形塑基隆當今的神話文本。前者具體而言, 基隆的灣澳和多雨的氣候,造就其碼頭市區今運泊、起載等活動,以及因雨而生 的雨庇建物和活動,從而形成「海」與「雨」兩類具體的符號體系。
5
至於後者,在「海」與「雨」的體系之外,對於深層的象徵意涵剖析,筆者 認為納入對於地方政經社會的脈絡性思考不可缺少,如認知近代基隆的發展,港 口的吞吐量變遷從而牽繫著整個基隆的盛衰。就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此一現象無 疑脫離不了基隆被捲進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時空網絡之中,這也促成基隆在地理 意義上,既是地方,亦接合全球成為體系的一份子(全球/地方);因著資本, 流動則為此地帶來進步和繁榮,然當資本無利可圖,則造就基隆 80 年代後的發 展停滯(流動/停滯),而依附港口而生的經濟,亦從榮景轉向沒落(繁榮/沒 落),也從台灣的經濟重心,轉為附屬於台北都會區衛星市區(重心/衛星)。 此外,歷史性的脈絡思考,則得以留意地方的文化紋理,如基隆的咖啡館。 除了地理因素,因著越戰的關係,咖啡文化(當時主要引進的是即溶式咖啡)為 駐軍基隆的美軍所帶來,影響老一輩基隆人咖啡習慣,而此一習慣亦不同於當今 的咖啡廳消費;老基隆人心中的咖啡館,是幽暗、屬於暗巷、往昔時髦的象徵。 於上一節的後半段,筆者帶入社會符號學式思考,意圖在基隆的空間符號中 納入脈絡性、結構性觀點,同時置入筆者個人的觀點詮釋。神話使人留意到符號 之間為串聯的,同時共享共構一個更大的象徵體系。然而對於地方意象背後的符 號意義,筆者認為脈絡性的體察有助於瞭解符號的深層概念如何被產生,或說出 於什麼樣的脈絡而有之。 通過符號學式的分析,吾人得以想像,「海」帶來了全球不同的時間和物質 性的流動,然成也海,敗也海,其又將榮景從基隆抽離;「雨」造就基隆悲情, 加上往昔的榮景快感,則更加強化這座城市的失落感。「海」與「雨」和歷史帶 出的象徵意義張力,亦建立起基隆的神話體系。
參考文獻 Gottdiener, M. and Alexandros ph. Lagopoulos(1994)〈城市與符號(導言)〉(吳 瓊芬等譯),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pp.505-526),台北︰明文書局。 Urry, John and Jonas Larsen(2016)《觀光客的凝視 3.0》(黃宛瑜譯),台北:書 林。 吳慧芳,2013, 《世紀之交的基隆地域史研究(1990 年代 - 迄今)》 ,於《二十年 來臺灣區域史的研究回顧學術研討會暨 2013 年林本源基金會年會》,二十 年來臺灣區域史的研究回顧學術研討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