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tecture Portfolio 2021

Page 1



林苡忻 LIN YI HSIN

2016 淡江王紀鯤設計獎

-

2017 遠東建築新人獎

入選

2017 建築師公會學生競圖

佳作

2017 淡江王紀鯤設計獎

-

2019 基隆市「設計與建築者之家」

入選

2019 UIA 霍普杯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

二等獎

2019 IEAGD 建築系畢業設計大評圖

-

2016 淡江建築作品展覽「淡季」 2017 淡江建築作品展覽「共享社區」 2017 岵山兩岸工作坊 2017 馬來西亞希望之谷工作坊 2017 文化國小工作坊 2

2019 IEAGD 建築系畢業設計參展

01 被遺落的渺小 Negligible Tininess 02 液態空間 Liquid Space

2019 建築畢業設計國際論壇 : 台灣與東南亞

03 治療驛站 Healing Station

20

2019 eVolo 2021 Skyscraper Competition

04 穿山水之路徑記憶

24

2018 台北雙年展 - 張懷文+ MAS 微建築研究室

13

The memory of walking along the path between the mountain and river 05 雨廊 Rain Gallery 06 天空避難所 Skysanctuary 07 海濱之市 Fish Market by the Sea

1

28 30 32


01

被遺落的渺小 Negligible Tininess 水之博物館 water Museum + Permeate + Carve + Attach + Sea Cave + Time

指導老師 : 周書賢

在基隆漫漫的海岸線上,人們用不同的方式看 海、與海互動,但基隆西岸的港口,有這麼個 地方,在基隆港多年的填海造港下,許多微小 細緻的體驗被包覆在粗曠巨大的機械裡,在大 尺度的人造包裹下,那些山跟海的記憶,雨與 遺址的痕跡,以及海蝕洞的連結,逐漸脫開, 曾經由水留下的故事,需要我們慢下腳步,才 能聽環境娓娓道來 ......

N

曾經與海相鄰的海蝕洞,如今變成了居民們雨 天的捷徑,以及偶有觀光客的景點,我將輕微 的人造介入部分的海蝕洞,使土質的不穩定性 不影響人們在內安全地行走,利用水當作介質, 置入一水的博物館,將與海脫節的村落、海蝕 洞、以及廢墟串聯起來,並重新用身體去體會 水在長遠時間下對環境的力量,使我們對原先 洞裡的細微感受有更深感觸,也讓感官在此空 間中有另一種詮釋 ......

/ 仙洞基地圖 /

2


在 1858 年前,海與山之間沒有距離,海在山壁上留下一條細細的海蝕洞,由著海港的開港,山與 海的距離被越隔越遠,到如今相距了 620 公尺遠 ...... 1858

0M 1921

155M 1945

270M 1983

450M 2018

2017

1983

1945

1921

1858

620M

3


L

刻劃

海水刻劃出洞內大大小小的空間尺寸

M

滲透

雨經過層層土壤,進入曾經被海水鑿空的海蝕洞

S

依附

水在山壁上留下的水痕,經過時間附著其他物質

海蝕洞內富含許多線索,說著曾經與海的聯繫

4


5


聽覺

視覺

觸覺

距離洞口

陽光 / 水分

0M

30% / 10%

10M

30% / 50%

25M

30% / 80%

35M

50% / 100%

45M

70% / 80%

65M

100% / 100% 6

在海蝕洞內,水流下了不同的洞內紋理,若能好好 經驗,會發現我們的感官能擁有許多不同的感受, 無論是聽覺、視覺,抑或是觸覺


/ 參觀動線 /

A 日常路徑 B 刻劃之房 G

C 鑽探之徑 D 滲水之隙

+200

E 光灑之域 F 滴答廊道

4-9 月

J

G 轉映鏡像 H 終章

H +200

H

F

I +210

+150 D

9-11 月 L

K E

E F

C

I

+205 +150

+350 G

D

+100

12-2 月

B B

A

A

G.L. +0

2-4 月

C

7

N SCALE : 1 / 500


/ 在細雨裡,走進被繁華遺忘的村落,斑駁的牆面,襯著遠處朦朧的山,地面有條淺淺的溝,領著雨水往 遠端流去,也依稀引領著人們向前方走去,淺淺的溝在轉角處成了突起的土堆,附上苔癬、攀過植栽,以 另一種方式來帶我們去探索此地的故事 / 在房舍與山巒之間,有一殘破的廢墟,紅磚染上灰暗的色彩,荒草狂妄的滋長,增添的物件,使就牆面 更有歷史的痕跡,透明的玻璃因應天氣的晴與陰,偶爾反射著走過的人們,偶爾穿透印著後方鬱鬱的樹叢, 底下網狀的路徑,和地面的距離由遠而近,荒草在前端穿過網格蔓到我們的腳踝 / 雨水經過新加的天花板匯集於中間落下,滴答的打在地面的土堆上,土壤由著天氣形塑不同的地形,如 海當初利用水的力量去刻劃山壁上的海蝕洞 / 海蝕洞的入口,在右邊的壁體上有條細細的扶手,一路延伸至昏暗的內部,跟著地面的起伏,手與握把 的關係也由向上拉成了向下握,利用絕對的水平關係,讓人用身體感受地面些許的起伏變化 / 腳下的鋪面由透明的玻璃變成了吸音的材質,一瞬間,洞內所有細微的聲音都開始微微的傳到了耳中 / 連續不斷的水聲從前端傳來,那是洞內落水最多的地方,外頭若下著大雨,那此處也會滂沱的下著 / 轉頭發現有條小縫滲著外頭的光,謹慎的扶著扶手走進去,扶手在前端成了方便倚靠的金屬板,金屬因 為兩側水氣的多寡不同,一端鏽蝕,一端光亮 / 上方的鋼索附著水滴,透著縫中灑下的光,晶瑩剔透的閃著在另一條通往最深處的路線裡,扶手成了接 落水的容器,水在這淺淺的槽裡流著,水打下的聲音在這如同音箱的路徑裡放大了音量

8


/ 前方有個封閉的管狀空間,只有微光在下方透入,走出管子是密度不同的柱子,由疏至密,為前 端的作品做開場 / 在海蝕洞的最底端,穿過密度不一的廊道空間,看見偶有漣漪的水面就在自己腳下,反射著上方 山壁上因崩落產生的印記和由水在壁體上留下的質感與紋理 / 這是一處除了內崁的光源扶手,沒多添設計的路線,特別窄小的通道,特別低矮的空間,利用身 體的尺度,去感受海水刻劃的凹凸 / 從低矮的通道出來,身體終於能在較大的空間伸展,踏著的土堆接著石頭的鋪面,踩在鋪滿石頭 的步道,發出一步步碎石碰撞的腳步聲 / 一個金屬的廊道,台階一階階向上抬升,金屬板由暗慢慢地光亮起來,外頭吵雜的機械聲也逐步 蓋過腳下的聲響

/ 走出了海蝕洞,細雨依舊飄著,在踩著的走道外,布著淺淺的水面,印著灰灰的天空,一旁的鏡 面反射另一頭山上的翠綠,人被包裹在自然裡,走著走著,一旁成了樹列,在茂密的樹葉後,是斑 駁的房舍和鐵皮屋頂 / 接著繼續往下走,印入眼簾的又是,那一大片阻隔了山與海的人造港灣 ......

9


/A SECTION /

/B SECTION /

/C SECTION /

/L SECTION /

10


D SECTION

SCALE : 1/30 /D SECTION /

E SECTION

SCALE : 1/30/ /E SECTION

F SECTION /F SECTION / SCALE : 1/30

I SECTION

G SECTION

SCALE : 1/30 / /G SECTION

SCALE : 1/30 /I SECTION /

J SECTION

K SECTION

SCALE : 1/30

SCALE : 1/30

/H SECTION /

/K SECTION /

/J SECTION /

H SECTION SCALE : 1/30

11

0 0.5

1.5

3.5M


01

02

03

12


02

液態空間 Liquid Space 界的探討 Discussion of Threshold + Stalactite + Time + Deposition + Threshold + Subtraction

指導老師 : 蔡嘉豪

邊界 是一種跨越 是一處過渡 經過時間的流逝 形塑出 一條條 變動的線

不同緯度的溶洞內景象

從時間性作為切入點,我找了大自然的溶洞作 為觀察的對象,發現由於周遭環境因子的不同, 鐘乳石的碳酸鈣溶液凝結的樣子也會有所變化, 而鐘乳石藉著時間的推演,洞內空間的那條邊 線,也一點一滴地在變動。

24M

同一溶洞內,在不同深度,有著不同形狀的鐘乳石

13


C

11N

C C

11N

B C CC

12N 7N 9N 9N

B C

7N 12N

B C

B

11N

8N 7N

A C

11N 7N

A

8N

B

6N

A

9N

AC

6N

C

7N

A

A

8N 7N

8N

B

A

B

A WIDTH

溶洞內的平面是一圈圈的年輪,紀錄時間

6N

7N 6N

4N

TIME 鐘乳石與石筍連成的線,定義了洞內的空間

經過時間一層層的堆疊,邊界不斷的在變動

若在溶洞內切一道平面,切出的斷面會呈現大大小小的圓,那些大小不一的圓帶有的時間, 而每個時間的長短都不同,小的圓不一定代表著較短的時間,因為其他環境因子的關係,或 許只是那同心圓的線較密而已

14

洞內同時進行著堆積與侵蝕


高層 ( 地 )

11

11 7 4

1

2

1 3

4

5

6

7 8 9

10

11

11

TIME

TIME

利用原先構成溶洞內空間的主要型態 -- 錐體,搭配不同的網狀結構,形成面、殼、體三種空間原型,並 開始架構洞內空間的使用狀態 一實驗可以看到,溶液順著

彎折的網格流下,形成逐漸

擴大的面,而右邊錐狀的網 面有上下相反的沉積樣態

面-牆

15

殼-室

體-柱


NOW

TIME

TIME

FUTURE

/ 時間推進的剖面想像圖 /

礦坑口 糴米古道

/ 基地圖 /

N

基地位置選在台北德興礦坑,裏頭能參觀的長約 30 米,前段有重新用磚頭砌成,後段維持當初用 木條搭建的結構 16

礦坑是種遞減 鐘乳石是種遞增 礦坑由一完整山壁,被人為開挖, 一點一滴被鑿空 希望透過鐘乳石的積累,將空的山洞一一 填回


自然

回填

記憶

/ 平面圖 /

/ 剖面圖 /

在原先礦坑的架構下,創造出三段意象,在洞口外座連接自然的地景入口,中段作一有許多不同空間型態的溶洞空間,最後將大多數的樣貌還給架設木條的礦坑記憶 由山壁延伸下整片的綠意,覆蓋在隨著時間積累的薄殼上,人們走在高高低低的微地形,像是自然的泥地,步入坑內,可以鑽進一個個的窟窿,可以看看經過時間而 變堅硬的柱子,可以撫摸過去搭建的木條 ...... 17


TIME + 5 YEAR

+ 10 YEAR

+ 15 YEAR

+ 25 YEAR 18


經過時間,五年五年的推進,可以看到洞內的空間在壓縮,在 20 年後,空間狀態填地差不多了,植物便可以慢慢地覆蓋上去,使整體成為看似自然的地景

19


03

Cd

治療驛站 Healing Station

2+

Cd

2+

&

Step 1 汙染源

截流工廠廢水

回收重金屬結晶

礫間過濾

淨水廠

利用工廠截流的廢水,經過過濾的流程,進到我們的微建築 示範區,在這裡,人們可以觀察乾淨水源對生態的影響,以 及參觀礫間過濾的廊道,體驗紅樹林之美,同時了解保育濕 地的重要性 曝氣區

+ Mangrove Forest 指導老師 : 張懷文 組員 : 游皓宇 + Wetland + Water Filtration + Heavy Metal Pollution + Ecology

Step 2

x

Step 3 ( 微建築 )

截斷汙流

抽取河水

沉汙池 (過濾汙泥)

供水

微生物吸附

New Orleans

Mississippi River

非曝氣區

微生物分解

接觸沉澱

Site

漲 潮

影片連結

退 潮

近年來,由於全球暖化,加上工業用廢水的排 放,美國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濕地大量減少,造 成當地自然生態的威脅 ...... 紅樹林,是溼地上的特殊物種,它們可以提供 底棲魚苗,也可以防止洪災,更可以過濾河川 的汙染,因此我們希望透過教育性質的微建築, 來呼籲人們溼地的重要性,以及紅樹林在這溼 地中扮演的角色。

Wildlife Managroves Area 20


木板

次結構

斜撐

主結構

基礎

人們划著小船,停泊在微建築的碼頭,從地下室的入口,走進礫間觀察廊道,觀察水質 被淨化的過程;微建築的中心,是一觀鳥平台,底下的空間,是兒童的吊網遊戲區,再 來可以看見一個提供躲避寒風的一工作坊,人們可以採摘紅樹林的果實,熬煮過後做成 藥膏,接近紅樹林的步道,提供不同高層的平台,觀賞紅樹林。

21


碼頭

礫間淨化廊道

遊戲區

觀鳥平台

小屋

採摘平台

觀賞廊道

+715

+560 +375

+310 +200

+75 (漲潮) +0 (退潮)

依照紅樹林的高度,來創造不同高層的平台,並 配合不同的活動

22


23


04

穿山水之路徑記憶

Experience

The memory of walking along the path between the mountain and river + Tanshui + History + Landscape + Experience + Elevation

高低差

指導老師 : 黃瑞茂

視線

在繁華的淡水老街末端,在當地居民的生活圈 內, 塑造一個與淡水歷史記憶,與周遭建築空 間交織,似山水廊道, 似秘密基地,似土地樣 貌的城市空間…... 我將這一藝術空間定位成淡水此地的〝拼圖” 拼圖本身,我認為其富含著 : 相似 / 連結 / 填補 三種意義 相似,透過藝術的熱愛來將不認識的人們,拼 湊進這個基地內連結,每個機能空間的串聯, 以動線作為媒介串聯,而這個動線,我將淡水 的巷弄特色再現,希望人們在行走的過程中, 可以體會高低起伏的視線變化 填補,原先淡水的地貌,經過外力的推拉,道 路的拓寬,基地上形成一道六米的垂直陡坡, 因此,我希望透過量體的高差,來填補這個缺 空 24


藝術家駐村工作室 +300

DN

工作坊

UP UP

UP DN

DN

UP

G.L. 0

+460 UP

將洋行倉庫的開口視為一軸線,延伸 至藝術機能空間;另一橫向的軸線,

DN

+400 UP

DN

便是洋行拱廊旁的小巷,接應從老街 工作坊

G.L. 0

UP

來的人流,將服務台的機能空間呼應

+360 DN

這一軸線。

UP

+120 UP UP

+60

UP

+185

服務台

最主要入口面對著南向的中正路,以

辦公室

大階梯的方式,使人們可以自然而然

儲藏室

的進入這街區中的秘密天地,在仿地

DN

+200

貌 的 底 層 量 體, 依 照 不 同 的 機 能 空 間,對應的量體高度,來讓地景的錯 / 平面圖 /

UP

+600

DN UP

落,能夠合理的被人們使用。

SCALE: 1 / 600

DN

UP

UP

DN

DN

DN

UP

+800

+1000

+460

DN

+1520 DN

UP

DN

/+ 550 平面圖 /

+1220 DN

DN

DN UP

UP

DN

UP

+740 UP

DN

+800

+740 +1220

/+ 750 平面圖 /

/+ 900 平面圖 /

/+ 1350 平面圖 / 25

/+ 1600 平面圖 /


/ 東南向立面圖 /

/ 西南向立面圖 /

為了串聯垂直於淡水河的軸 線, 且 填 補 六 米 高 的 歷 史 痕 跡, 我利用階梯狀逐一抬升的 量體, 來創造此一與周遭空間 互相呼應的地景建築。 對於上方的量體與皮層,不僅 僅只是為了機能的需求, 更是 為了強調底層的地景型態,且 又能使淡水的巷弄經驗,更 多元的被放置在這基地中,人 們可以在此建物中穿梭,在行 進間, 體驗高度的升降,以及 視線的變化。 / 剖面圖 /

SCALE : 1 / 300 26


27


05

5F STONE

雨廊 Rain Gallery

3F 2F

指導老師 : 周書賢

1F

M

O

G

IN

N DI

RO

M

O

G

IN

LIV

RO

G

LIV STEEL

M

O

4F

畫家自宅和藝廊 Painter's house and the gallery

M

O

RO

TH

BA

IN

+ Rain + Material + Surrounding + Filter + Perception

M

O

O

DR

BE

RO

STEEL

METAL

IO

UD

ST

N

藉由對空間對感官的影響為探討,並利用材質 的本身特性,來形塑不同的氛圍。 基地位於宜蘭蘇澳的海邊,全年三分之二的時 間為雨天,周遭有山勢環繞,使用者設定為水 彩畫家,喜歡描繪雨天的景色,喜歡光影變化 的美感。 透過一層又一層的關係,去隔出不同層次的內 外,在屋內,可以封閉空間與自我獨處,也能 藉由牆面、天花、地磚給的線索去體會外在的 變化,還可以再踏出一步,真真切切地感受環 境帶來的,冷冽的風、溫暖的日光,或是心之 所向的那場雨 ......

Y

ER

LL

GA

Y

ER

LL

GA

heavy

light

cold

warm

底層流動

分區 28


TOURIST'S PATH

THE PAINTER'S PATH

+ -0

UP DN

UP

DN

UP

+ -0

UP

/+100 平面圖 /

+460

+410 UP

DN +460

DN +540

DN

DN

+410 UP

DN

/+650 平面圖 /

DN +540

DN

DN

創作者與觀光客的動線既 親近又區隔,有著望與被 望的關係,隨著牆面材質 DN

的變化及光影的流動,隨

+940

而感受到空間的氛圍及外

UP DN

DN

+940 UP DN

頭天氣的陰晴冷熱;一扇 扇面海的窗,以不同的開 口大小裝著相同又相異的 海景,與畫家的畫互相媲 美著 ......

SECTION

29 0

1

2

3(M)


06

flora regen

freshwater

desalination system

系統,它是透氣的,從氣流

ICU

中收集水滴,以及直接的雨

animal regen

水收集和海水淡化;可滲透

sprinklers circulatory system

seawater

bird + visitor

的屏幕還允許從瀑布系統濺

wetland + visitor

出的水灑在立面上,並作為

cistern

天空避難所 Skysanctuary 水霧之塔 Vapor Tower + Australia + forest fires + Wildlife + Water system + Facade

立面是一個垂直的網狀篩網

water collector

環境的加濕器;發生火災時,

tourist center + animal intake

外牆潮濕的表面可以成為阻 Sanctuary for wildlife ocean

擋煙霧顆粒的屏障,保持室 內環境適合動物。

組員 : 徐健翔 / 陳琬瑜 陳顥旻 / 簡紹倫 water collector

water collector

freshwater

freshwater

desalination system

desalination system

sprinklers

sprinklers

circulatory system

cistern

Facade System

在澳洲夏季,時常會因為氣溫炎熱乾燥而產生 嚴重的森林大火,並且在長時間的火勢下,動 物們傷亡慘重,我們希望做一天空塔為受火災 影響的野生動物提供一個避風港,同時利用其 水系統抵禦野火的入侵。 地面與景觀特徵相互結合,在塔下提供了一個 自然地景的延續,讓動物誤認作森林的一部分, 自然穿越。 在森林大火期間,動物可以被帶入塔中並在各 自習慣的平台上尋求安全的庇護。 塔的樓層等級按照動物需要被保護的程度來定 義。頂部是被燒毀植物群的苗圃,特別是那些 提供動物重要養分的植物,接下來是照顧被燒 傷動物的醫療場域,下面則是野生動物的恢復 棲息地。 30

ocean

ocean

circulatory system

seawater

seawater

cistern

Water System


+320m plan

+125m plan

+60m plan

在這個避難所的生態系統中,垂直向的水瀑產生的 水霧,使周圍土地降溫冷卻;此水系統除了收集雨 水外,在部分狀況下,從海洋中抽取海水並進行海 水淡化,以提供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灌溉及基本需求; 水沿著平台傾瀉而下,落到低處完成循環。瀑布濺 出的水氣和霧氣可以調節塔周圍微氣候的濕度和溫 度,尤其是在乾旱的夏季;在發生森林大火時,層 層的水霧形成液體屏障,保護塔的內部免受火災。

section

31


07

木架屋面

海濱之市 Fish Market by the Sea 海山漁港觀光漁市 Fish Market in Haishan Fishing Port + Fish Market + Park + Wind + Traveler + Pavilion

事務所名稱 : 蔡嘉豪事務所

鋼木混構棚架

水 泥 基 座 上 的 棚 架, 在 港 埠 邊 拉 出 一 條 輕 巧 的 直 線, 主 體 以 鋼 柱、 鋼 大 梁 架 以 木 構 梁 板, 使 棚 架 呈 現 輕

w vie

空間量體

質 同 時 ,以 木 天 花 構 架 使 空 間 溫 暖 ,

風 季

強 調 水 平 單 斜 的 屋 面 凹 曲 導 水, 產 生線性型體外的豐富性。 南 西

曬 網 廣 場

以漁市出發的教育聚集空間 漁市中天車、魚盤販售是串聯空間的主軸,連 接漁工、車友、鄰里的休憩及食魚教室、零售 攤販區域向外擴散,串連自行車臨港、臨風車 的景觀設施,結合風雨等港濱自然資源,在基 地創造大面積的景觀與棚架,自由的發展成公 園一部分,活動散落其中。

北 東

曬 漁 網 區

腳 踏 車 停 車 場

棚 架

護港宮

主入口

定置漁場工作區

以簡單及輕型的棚架,製造出漁市教育聚集的 可能,透過與港邊平行的空間形成建築,使漁 市與港口的想像對接,景觀植栽與活動也因應 環境氣候配置。

廣場預定地

建築、活動作為地景元素,量體、檯座、棚架、 小丘、樹林面港順應自然風勢清晰而流動,在 量體及綠林間,漁市活動穿梭於優雅水平的棚 下,與自然呼應著。 32

汽 車 停 車 場


眺望海港

樹林端景

面海港的植栽以低矮的白茅種植,些許的喬木提供景觀座椅遮蔭,讓棚架

由 棚 下 向 基 地 後 方 看, 可 以 見 到 白 千 層 林 , 並 透 過 直 立 的 枝 幹, 向 後 與 廣 場

下的人們視線 能 穿 過 植 栽 眺 望 海 港 , 並 利 用 建 築 物 牆 面 抵 擋 冬 天 的 冷 風

空 間 連 結 ; 人們也可在基地外,隱約透過枝幹,望向棚架下的漁場活動。

東北季風

西南季風

樹 林端景

眺望海港

量體 ( 視覺穿透 )

丘、林

33

+1 2 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