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gligible Tininess Water Museum
夜深人靜,能感受到心那每一拍的跳動, 些許的造成身體的搖晃......
午后,椅臥在門前,閱讀書籍,期待著故事的結尾, 聽覺忽略了打在屋簷的雨滴聲, 耳裡像是只留下角色的喃喃自語......
在昏暗的竹林裡,由竹葉縫隙撒落的那一縷陽光, 顯得特別刺眼......
的牆面,
靠著粗糙的牆面,看著天空,用身體記錄著風的 豔陽下曬得火熱的石牆,以及燙腳的沙灘,促使
踩著落葉,感受其碎裂的每一瞬間,兩旁的牆面, 洞口的微光,將封閉的空間打亮,地面抹著一步
豔陽下曬得火熱的石牆,以及燙腳的沙灘,促使 過去的石牆,粗糙且被陽光曬得溫暖,立在另邊
洞口的微光,將封閉的空間打亮,地面抹著一步 木板接成的牆,夾出一處水的過道,踏著凹凸不平的石 過
體會自然
路徑,陽光的溫度,霧氣的濕潤 我加快步伐,往沁涼的海水走去
反射著無數的枝幹,走在這一人的過道,體會自然 步的泥濘,指引我們通往外的光景
我加快步伐,往沁涼的海水走去 的透光玻璃,光滑且冰涼,彼此對照著、訴說著
塊,偶爾建起微弱的水花 步的泥濘,指引我們通往外的光景
的
濕黏黏的空氣,時不時還落了幾滴水珠,打在顫 泥濘的土壤,使這狹窄的過道,變得更長
牆 溫
、伴著風,
的寧靜
含著霜的大理石牆面,和遍地的白雪堆積,刺骨 漫步在靜謐的水泥長廊,踏著約五公分深的水道
絲絲細雨,投向那一窪池中,伴著水氣、伴著風, 濕黏黏的空氣,時不時還落了幾滴水珠,打在顫
的低溫,將身體散出的溫度,化成一縷縷白煙 ,這腳將水珠撒在那腳的小腿上,感受每一步的
將牆面附覆上冷冽,使空間孤獨了起來 抖的肌膚,被苔癬附著的牆,緊縮能行走的空間
驚喜
漫步在靜謐的水泥長廊,踏著約五公分深的水道 牆面的沁涼,隨著洞口的陽光,漸漸暖過手心的 溫度 ,這腳將水珠撒在那腳的小腿上,感受每一步的 驚喜
抖的肌膚,被苔癬附著的牆,緊縮能行走的空間
的石牆,粗糙且被陽光曬得溫暖,立在另邊 通透輕巧地站立在樹林裡,使我偶爾處於自然裡,偶
木板接成的牆,夾出一處水的過道,踏著凹凸不平的石 霧氣為畫面添加薄膜,促使我們對前方的景色,多點
通透輕巧地站立在樹林裡,使我偶爾處於自然裡,偶 天花撒進的光,將昏暗的室內空間隔成 一道道灰階
霧氣為畫面添加薄膜,促使我們對前方的景色,多點 金屬細框為室內增添了一幅動態的畫,收穫人們的
天花撒進的光,將
爾被包裹遮擋 光玻璃,光滑且冰涼,彼此對照著、訴說著
塊,偶爾建起微弱的水花 想像
爾被包裹遮擋
想像
,為盡頭的畫,開
的沁涼,隨著洞口的陽光,漸漸暖過手心的 灰暗斑駁的空間裡,陽光由天花的孔洞落下,將
泥濘的土壤,使這狹窄的過道,變得更長 繽紛的玻璃,將空間投射成各種情境,讓裏頭的故事
灰暗斑駁的空間裡,陽光由天花的孔洞落下,將 鏡面的牆反射出不同面向的我,在狹窄的長廊,我與
繽紛的玻璃,將空間投射成各種情境,讓裏頭的故事 一道道的框架,引導我們將視線投向遠端鬱鬱蔥蔥的
鏡面的牆反射出不
陰霾一掃而空
多上一層色彩
天、與我對話
陰霾一掃而空
多上一層色彩
,為盡頭的畫,開場
天、與我對話
目光
樹林
這些細微的感受, 總是被遺忘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 我們何時認真地用感官去記錄、去體驗?
靠著粗糙的牆面,看著天空,用身體記錄著風的
踩著落葉,感受其碎裂的每一瞬間,兩
路徑,陽光的溫度,霧氣的濕潤
反射著無數的枝幹,走在這一人的過道 的寧靜
基 隆 含著霜的大理石牆面,和遍地的白雪堆積,刺骨 細雨綿綿,薄霧環繞,由人造和自然相依而生的基隆 的低溫,將身體散出的溫度,化成一縷縷白煙
絲絲細雨,投向那一窪池中,伴著水
將牆面附覆上冷冽,使空間孤獨了起
基隆漫漫的海岸線上,人們用不同的方式看海,與海互動
但在基隆港西側有這麼一個地方,往海的方向望去,只見巨大的機械與貨櫃
仙洞
在這個地方,許多微小細 緻的體驗被包覆在粗曠巨 大的人工機械裡
那些微小的事,寫著關於時間的記憶......
1899
1905
1945
清末基隆海市圖(1800)
基隆市區改正計畫圖(1905)
基隆城市地圖(1945)
建港前,仙洞的地形為岩岸,
興築基隆築港事務所,仙洞庄
築港局在仙洞地區成立後,港
人們做點海上生意,補點魚兒
開始修建了各種官舍、修船工
口開始擴建
,愜意度日,出入皆靠船隻
廠、倉庫等
2017
1983
1945
1921
1858
歷年海岸線疊圖
1858
0M 1921
155M 1945
在1858年前,海 與山之間沒有距 270M 1983
離,海在山壁上 留下一條細細的 海蝕洞,由著海
450M
港的開港,山與 海的距離被越隔
2018
越遠,到如今相 聚了620公尺遠 620M
而海蝕洞成了居民雨天走的捷徑,也是非本地人的參觀路線
粉砂岩
砂岩
頁岩
多砂粒(>0.05mm)、坋粒(0.002-0.05mm) 穩定度低(35%)
海蝕崖
海蝕凹壁
海蝕洞
海蝕拱
海蝕柱
海蝕棚
風化 30年 (離海20公尺)
風化 16年 (離海2公尺)
風化/海蝕 10年 (離海0公尺)
與海的距離,造就了不同海蝕地形的崩壞時間
兩指岩片脫落 仙洞佛手斷指
人工的破壞
在基地上的佛手洞內 地面崩塌的小碎石
也有這些自然崩落及 人工破壞的現象
紀錄基地上廢墟牆面材質 與洞內滴水及積水位置的 標註
積水位置 落水位置
L 刻劃
海水透過時間 刻劃出洞內大 大小小不同的 剖面
A 力
A B
B
時間
M 滲透 雨經過層層土壤,進入曾經被海水鑿空的海蝕洞,滴答滴答的打在石子上
0
10
30
150
130 260
70
130 120
220
110
200
220
260
260 (滴)
110
70
S 依附 水在山壁上留下的水痕,經過時間附著其他物質
10
25
50
100
21600 TIME (S)
我希望將人造介入部分的海蝕洞使參觀者安全地行走在洞中,並利用水當作介質,將與海脫節的村落、海蝕洞、以 及廢墟串聯起來讓人重新用身體去感受水在長遠時間下對環境的力量
將蜿蜒的路徑拉長,紀錄上頭能被發現的細微感受
序曲
展示
終章
visual 陽光
水分
距離洞口
hearing
0m
30%
10%
10m
30%
50%
25m
30%
80%
35m
50%
100%
45m
70%
80%
65m
100% 100%
tactile
利用設計過的動線,以及些許的人造設施,來強調原先洞內帶 來感官上的特殊性
海蝕
留空
絕對水平面
曾經海水掏空了山壁上的土壤,在層層土堆下留下了一條細微的空,如今我為此空間加入一條絕對的水平線, 或許是扶手,或許是斜靠的板,又或許是留給水滴的通道......以此呼應海水存在的證明
環海的仙洞庄,被一層又一層的巨型機械包裹, 看不見海,聽不到海岸聲,聞不到鹹澀海的苦味 只有衝擊視線、聽覺的它們......
在綿綿細雨裡,走進被繁華遺忘的村落,斑駁的
淺淺的溝在轉角處成了微微突起的土堆,附上苔
牆面,襯著遠處朦朧的山,地面有條淺淺的溝,
癬、攀過植栽,以另一種方式來帶領,領著外來
領著雨水往遠端流去,也依稀引領著人們向前方
的我們去探索此地的故事
走去
在房舍與山巒之間,有一處殘破的廢墟,紅磚染上灰暗的色彩,荒草狂妄的滋長,增添的物件,使就牆面更有歷史 的痕跡,透明的玻璃因應天氣的晴與陰,偶爾反射著走過的人們,偶爾穿透印著後方鬱鬱的樹叢,底下網狀的路徑 ,和地面的距離由遠而近,荒草在前端穿過網格蔓到我們的腳踝
雨水經過新加的天 花板匯集於中間落 下,滴答的打在地 面的土堆上,土壤 由著天氣形塑不同 的地形,如海當初 利用水的力量去刻 劃山壁上的海蝕洞 走出昏暗的室內,塑膠布接著雨水透過光,將底下的水泥步道印著 晃動的光影,高低錯落的階梯和塑膠布,使經過的人們低頭注意底 下的影,抬頭再見細長的海蝕洞口
海蝕洞的入口,有道玻璃的鋪面帶著我們進入參觀這精采的展 品,在右邊的壁體上有條細細的扶手,一路延伸至昏暗的內部 ,跟著地面的起伏,手與握把的關係也由向上拉成了向下握, 利用絕對的水平關係,讓人用身體感受地面些許的起伏變化
腳下的鋪面由透明的玻璃
連續不斷的水聲從前端
轉頭發現有條小小的縫滲著外頭的陽光,謹慎的扶著
變成了吸音的材質,一瞬
傳來,那是洞內落水最
扶手走進去,扶手在前端成了方便倚靠的金屬板,金
間,洞內所有細微的聲音
多的地方,外頭若下著
屬因為兩側水氣的多寡不同,一端鏽蝕,一端光亮如
都開始微微的傳到了耳中
大雨,那此處也會滂沱
初
的下著
上方的鋼索附著水滴,透著縫中灑下的光,晶瑩剔透的閃著
在另一條通往最深處的路線裡,扶手成了接落水的容器,水在這淺淺的 槽裡流著,水打下的聲音在這如同音箱的路徑裡放大了音量
前方有個封閉的管狀空間,只有微微 的光在下方透入,走出管子是密度不 同的柱子,由疏至密,為前端的作品 做一個開場
在海蝕洞的最底端,穿過 密度不一的廊道空間,看 見偶有漣漪的水面就在自 己腳下,反射著上方山壁 上因崩落產生的佛手印, 和由水在壁體上留下的質 感與紋理。
這是一處除了內 崁的光源扶手, 沒多添設計的路 線,特別窄小的 通道,特別低矮 的空間,利用身 體的尺度,去感 受海水刻劃的凹 凹凸凸
從低矮的通道出來,身體終於能在較大的空間伸展,踏 著的土堆接著石頭的鋪面,踩在鋪滿石頭的步道,發出 一步步碎石碰撞的腳步聲
一個金屬的廊道,台階一階階向上抬 升,金屬板由暗慢慢地光亮起來,外 頭吵雜的機械聲也逐步蓋過腳下的腳 步聲
走出了海蝕洞,細雨依舊 飄著,在踩著的走道外, 布著淺淺的水面,印著灰 灰的天空,一旁的鏡面反 射另一頭山上的翠綠,人 被包裹在自然裡,走著走 著,一旁成了樹列,在茂 密的樹葉後,是斑駁的房 舍和鐵皮屋頂
接著繼續往下走,印入眼簾的又是,那一大片阻隔了山與海的人造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