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ah351508

Page 1

第一章 緒 論 ................................................................. 1-1 第二章 心靈哲學 ............................................................. 2-1 第三章 人性論 ................................................................. 3-1 第四章 知識論 ................................................................. 4-1 第五章 道德論 ................................................................. 5-1 第六章 社會哲學與教育 ................................................. 6-1 第七章 教育思潮(含現代思潮) ................................. 7-1 附錄一 教育名語錄 ......................................................... 8-1 附錄二 解釋名詞 ............................................................. 9-1


2

chapter

教育哲學

1

7

自然主義觀點的教育學說

基本主張: 自然主義以為教育是開發人類潛伏能力的過程。他們認為人類生來 即具有種種能力。這種能力,最初即成為「完全的形式」,潛伏在 心靈之中。教育的使命,便是將這種潛伏的「完全形式」或能力開 展出來。 兒童生來就具有潛伏的能力,若有良好的環境,他就能夠自行生長 。而且兒童的生長和花木的生長相似,是逐漸發展的,有一定階段 而不能躐等,要平均發展而不可偏廢的。所以教育的任務在供給優 良的環境,使兒童能在生長各階段中,獲得圓滿而調和的發展。教 育不是從外面以能力授於兒童,也不是用外爍的方法來增進兒童的 能力;乃是把兒童本身固有的能力,循著自然的順序,充分發展出 來。 代表人物及其教育學說: 裴斯塔洛齊:裴斯塔洛齊(J. H. Pestalozzti),受了盧梭的影響, 立志以教育來改造農村。他在鄉村設立學校,教養貧苦兒童。裴氏 曾用「樹木」的方法,來比喻「樹人」。他說:「教育的象徵,是 那溪邊沃土裡的種子。一粒種子,包含一顆樹的全型。一個嬰孩, 包含一個人格的潛力,只待漸漸地開展、成長。教師不能給他增加 什麼新的才能,注入新的生命;只能當心著,不讓外來影響摧折他 的生機罷了。」因此他以為「教育的目的,在使人類的各項能力, 得到自然循序的均衡發展。」人類的能力,應當讓他自然發展,毋 須加以人為的力量;人類能力發展的程序,有其自然的程序;教育 要順自然的程序,促其發展;人類的能力,包括知識、技能、道德 等方面,教育當使這三方面的能力平均發展,不能偏廢。這是裴氏


7

chapter

教育思潮(含現代思潮)

3

教育思想的要點。 福祿貝爾: 福祿貝爾(F. Froebel),以為人類生而具有天賦的能力。這種 能力,最近就是「完全的形式」,潛伏在心靈之中。教育的使命 ,就是把這種潛伏的完全形式或能力開放出來。譬如樹的種子, 即具有樹的「完全形式」。我們把種子播種在土內,給予充分的 日光、水分、肥料,不久就會發展成一棵大樹,那棵大樹與種子 所長出的樹,同一形式。換句話說,這棵凌霄大樹的「完全形式 」,早已神祕地存在於那粒種子之內。其後只是把潛伏在裡面的 東西,開發出來而已。同一道理,兒童生來就具有天賦的能力, 具有完全的人格,不過如根苗方茁,生機蘊蓄,而有待啟發。教 育的任務,就在於供給兒童良好環境,使他們能夠自然的發展人 格。 這種順應自然的教育,就要利用兒童自發的活動(Self Activity )。兒童最早的自發活動,乃是遊戲。幼稚園的課程,大部分就 是有組織、有意識的遊戲。這種遊戲分為三部分:唱歌;表 演;製作,附帶的才是語文活動。各種活動,應當相互聯繫, 例如:教師講故事之後,便叫兒童複述故事;用唱歌和手勢表演 ,把故事內容表達出來;再用手工製作,作具體的表現。迄今幼 稚園仍注重唱歌、遊戲、講故事、製作等自發活動,而不重視文 字符號的教法。 盧梭: 盧梭(J. J. Rousseau)是自然主義教育學說的倡導者。原來在 18 世紀末葉,法國的君主專制,貴族僧侶又驕奢暴虐,而一般人民 困苦顛連。盧梭看到當時社會的種種病態,因而對於當時的社會 生活和社會制度,發生了一種反感,他說:「一切社會制度,全 是惡的,因為它總是趨於壓抑個性的發展。」又說:「一切文雅 的社會生活,都是矯揉造作的,不誠意的表現。其結果只教人注 意外表,而忘卻真正內心的天性,使各人的個性,趨向於吸引別 人注目的得意,如希望得到別人的敬仰和名譽等,簡言之,即教


4

chapter

教育哲學

7

人成為一種偽君子。」此說適與我國老子所說:「聖人不死,大 盜不止,掊斗折衡,而民不爭」的意思,完全相同。 盧梭以為人是天生自由的,卻到處落在人為的鎖鍊之中。他在《 愛彌兒》(Emile)一書的卷首說:「凡從自然來的事物都是好 的,一經人手全變壞了。」於是他主張「返於自然」。他的教育 理想,就在於使個人天賦的能力,得到自然充分的發展,不需加 以任何人工。教育的任務,就在於「順應自然」的程序,來發展 兒童的天賦能力,讓他去受「自然」的教育,讓他自由發展。他 描寫這孩子的身體、感覺、知識、品性,怎樣一步一步的順序長 成;這孩子怎樣憎惡社會和政治的虛偽、欺詐、壓迫,而憑著自 己純潔、質樸、自由的生活,做一個「世界的公民」。這部書的 魔力很大,對於後人的影響也很深。 尼采: 尼采,一個極端的個人主義者。主張返於自然,反對人類平等的 觀念,標揭「超人主義」。所謂「超人」,就是指一種出類拔萃 的偉大人物,人類常依賴這種「超人」以實現人生的理想。所以 尼氏以為教育的目的,不在教養凡庸的民眾,而在培養少數能任 偉大事業的超人。他認為教育是優秀的特權,是為優秀者而設的。 尼采認為既然教育是為少數超人而設施的,所以對於現在厲行的 普及教育竭力反對,尤其對於中等教育,只講數的擴充,不注重 實質的改進,更是竭力地攻擊。他以為這種教育,是埋沒少數天 才,而使一般人民都變為凡庸而已。 他主張教育的方法是「當分超人的教育和凡俗的教育兩種制度, 並不是使他對弱者表示憐憫和同情,而是使他認識強者是最高的 道德。教育方法以不壓抑自由為原則,使學生順應本性而實行自 我的修養,改造其生活,發揮其德性,鍛鍊其精神,從古典上體 驗希臘羅馬人的世界和人生觀。」 總之,尼采的教育思想是極端的個人主義,其缺點在帶有貴族階級 的色彩,忽視一般人的教育;其優點在指明劃一教育的缺陷,使我 們注意到個性適應的重要。


7

chapter

教育思潮(含現代思潮)

5

愛倫凱: 愛倫凱的教育主張,以自然主義為出發點,他對教育所下的定義 如下:「教育當使自然之性,安穩徐緩的發展,教師當從旁監視 ,使周圍的關係,能助長自然的活動便可。」所以他反對從外部 來的干涉主義和注入主義。他以為教育是開發兒童固有的能力, 應聽其自然的活動,以遂其內部的發展;教育者的責任,乃是從 旁協助其發展,而不應給予兒童以干涉或壓制。他承認兒童具有 自己發展的能力,須本其自己的意志而活動,藉自己的思考方法 而思維。兒童的自由,除非他妨礙別人的權利,否則不加以抑制。 他以為教育的目的,在造成「新人」。所謂「新人」,就是身心 健全,自由獨立,能創造新文化的人物。 愛氏注重兒童自由的發展,所以他認為:「今後的學校,宜廢除 學級,而施以自由學習的設備,收容 9 歲至 15、16 歲的兒童, 以氣質和天性相同者約 12 人為一團,教科書純任兒童自由選擇 ,實行自學自習。」 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女士為義大利醫學博士,其教育學說多淵源於盧梭、裴 斯塔洛齊、福祿貝爾等。她認為教育的目的,在養成獨立而自由 的人物,兒童幼時雖不能獨立,但是應當設法使他們獨立。我們 對於兒童的任務,不過順應自然的程序以幫助他們養成有用的能 力而已。她極力主張給兒童以自由,使他們能夠自由發展。但她 所謂自由,並非放任的意思,乃是使兒童能自由活動,以發展其 固有的天性,至於不規則的自由,應當加以限制。 蒙氏的教材,可分為二方面: 實際生活方面的各種活動。 官能訓練方面的活動,小學課程中各種正式學科。 兒童初入學校,不但學習平常的禮節,安放食桌待餐,洗食器, 而且還要學習穿衣結扣等事。再用各種教具,以訓練兒童的觸覺 、視覺、色覺、聽覺等,然後學習寫字、誦讀、算術及其他正式 學科。


6

chapter

教育哲學

7

蒙氏對於兒童體育,特別注重,她不但對每個兒童施以體格檢查 ,使他們保持健全的發展,而且發明許多體育用具,使兒童練習 。因此,在他們學校中,體育成為重要的作業。 蒙氏的教育根本原則,以自由為主;其教育方法,尤在於使兒童 自動,使兒童訓練自己,以涵養其獨立自動的精神。但他們所謂 自動,不是無秩序的亂動,也不是縱情任性,在自動中還包含從 順的美德。所謂從順的美德,不是要兒童完全聽從他人,也不是 機械式盲目的服從,乃是能夠遵循自然的法則。她把教育的程序 ,分為三個階段: 任從兒童無意義的活動。 任從兒童專心於所喜好的遊戲工作,不加干涉。 兒童已經明白從順的美德,於是指示他們以正當的路線,使自 己研究。 她注意感官訓練,教學時要反覆練習,至能夠正確認識刺激物為 止。她發明了許多感官教育的器具,在 3 歲至 7 歲的兒童感官發 達時期,使兒童作系統的練習。 對教育之影響: 自然主義教育學說對於兒童的影響很大,其最重要者有: 教育的內容,應以兒童固有的能力為出發點。盧梭主張研究兒童為 教育的起點,以為兒童本身的能力,實較教師、書本、教材等為重 要。這種主張,造成後代兒童中心的教育理想。 教育的方法,應常注重啟發,而非注入。他們以為人類具有潛伏的 能力。教育的任務,在於啟發人類固有的能力而不是以外爍的方法 來增進兒童的能力。 教育的設施,應當循一定的程序,任其自然發展,而不應揠苗助長 。正如盧梭所說:「教育應該是消極的,順應自然的;不應該是干 涉的、人為的。」 教育應該注重兒童能力的平均發展,不應有所偏廢。對於兒童的身 體活動,尤為重視。盧梭曾說:「自然的用意,要先使身體強健, 然後再使用腦子。」這種重視身體健康的教育,成為現代教育的基


7

chapter

教育思潮(含現代思潮)

7

本原則。 教育者對於兒童應任其自然發展,不應加以干涉。 評述: 自然主義教育學者倡導「順應自然」的學說,對於教育方法的革新, 貢獻很大;不過他們主張「返於自然」,則有許多缺點,例如: 忽視社會價值:盧梭所倡導的兒童中心說,為個人主義的張本。18 世紀以來,個人主義既造成了苦樂不均的社會,則我們對於兒童中 心的教育,就不能不加以修正了。1918 年,美國新教育學者柯布 (S. Cobb)等發起組織「進步主義教育學會」,以「兒童中心教 育」相號召,力爭兒童的個人自由,重視兒童的創造表現。對於兒 童教育的改進,確有很多貢獻。不過這種兒童教育,走到極端,趨 於個人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個人主義教育的缺點, 逐漸暴露。1944 年初,該會改稱為「美國教育同志會」,重新改 定其運動方針,強調教育與社會的關係,重視社會生活的教育,於 是「社會中心教育」運動(社會中心學校取代兒童中心學校),相 繼而起。這可以證明「教育方法」固然要順應自然;而「教育內容 」和「教育目的」,卻不能忽視社會的需要。 忽視人類所累積的文化遺產;自然主義的教育,過於重視直接的生 活經驗,而忽略了人類的文化遺產。但是人類的文化,是社會生活 的共同形式,人類既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就不能不接受這一份遺 產。我們若把社會文化棄之如敝屣,而把兒童造成超社會的人物, 自然不合現代社會的需要。況且社會的進步,是靠了人類文化的發 揚光大,現在我們若不利用前人的經驗,而靠自己在暗中摸索,社 會的進步將異常迂緩。

2

理想主義

理想主義的思想淵源: 理想主義又稱觀念主義或唯心主義,是傳統哲學思想的一大主流,顯 示宇宙心靈永恆的存在,促進人類重視心靈的功能。 理想主義的人物代表:


8

chapter

教育哲學

7

柏拉圖。 奧古斯丁。 笛卡兒。 萊布尼茲。 康德。 黑格爾。 理想主義的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的意義:「形而上學」是傳統哲學的中心思想,是研究終 極實體的本質,常與本體論名詞交換使用,是研究存在的本質。 中心思想:宇宙論、本體論。 宇宙論:主要討論宇宙的性質、起源與發展。理想主義的宇宙論 觀點,認為宇宙構成的要素和「人」、「自我」相似,也是一個 精神體,能夠用理念的形式力加以解釋的,是精神重於物質的, 不是機械構造物。 本體論:理想主義者討論宇宙的本質,認為不是物質構成的,而 是由觀念、心靈、自我所構成的。 歸納各家觀念:綜上所述形而上學,歸納如下: 宇宙論: 以宇宙為中心。 宇宙是神創造的,有最理想的設計。 宇宙有絕對而先決的原則:真、善、美。 宇宙有永恆而普遍的真理,真理是自明的。 貫通人類小我與大我的真理,力求實踐天道,使自然人成理想 人,以達天人合一。 本體論: 主張唯心,心重於物。 心靈是主動的,包括理性與意志(以理性去發現真理,以意志 去實踐真理)。 心靈是解釋宇宙一切的法則,心靈在心中。 心靈主宰環境,人與環境不會產生不調和現象。


7

chapter

教育思潮(含現代思潮)

9

對宇宙理想有良知良能,有賴啟發,人有自明能力,即人有先 天理性能明白宇宙的理想。 理想主義的知識論: 中心思想:知識論討論知識的來源、性質和範圍。理想主義者強調 心靈、理性的重要,認為感官所得來的是知識的材料,必須經過觀 察與體會的過程,才能成為有系統的知識。而觀察、體會全在心靈 的主宰,由於心靈的知覺才能覺察體會到宇宙事物的美、醜、好惡 ,宇宙才有意義,這種認知過程是由內而外擴展的。也就是說,知 識是經先天理性的作用,得來的抽象、思維的觀念。 代表人物: 柏拉圖。 康德。 笛卡兒。 黑格爾。 歸納各家共同觀點: 知識是主觀的。知識是靠心靈主觀判斷與推理,以人心知天心, 以人道知天道,萬物皆備於我心。 知識是永恆的、普遍的,是為真理,不受時空之影響。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雖是主觀卻是普遍的。 知識是主動攝取的,為理想而求知,重視理論,由內心做主動而 非被動的吸收。 知識是觀念,並非物質。知識不是事實與經驗,而是經組合後的 觀念。 知識是由理性作用的結果。認為觀念是經理性思維的結果。 真理是貫通的。 理想主義的倫理學: 主要是以主內派康德的道德哲學為代表,其核心在於「理念」的探討 ,其目標在於追求人類高尚的品格。 康德對於倫理學主要問題的探討有: 道德判斷的問題:善惡是以行為動機來判斷。


10

chapter

教育哲學

7

何謂善?何謂惡?善是依照道德或義務心而行動。 關於道德的認知,如何知道善與惡?認知善惡是靠人有良知。 如何有效的實踐道德權威?實踐道德權威是訴之於公理的義務心。 康德的道德哲學有下列基本原則: 以善意為道德行為的必要條件。 道德行為必出自義務。 道德律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先天性。 自由概念為道德律的先決條件。 總而言之,理想主義倫理學是教人服從先天性的道德律、履行義務, 最終的目的在於「意志的自律」。 理想主義的教育目的: 訓練為求知而求知的理性。 重視理性的啟發,而非經驗的充實。 重視固定而又崇高的理想。 重視文雅教育而非實用教育。 強調人格教育、重視意志訓練。 理想主義的教育內容: 重視人文學科而非實證科學。 重視理論學科而輕視應用科學。 重視傳統學科而非現代科目。 重視文雅教育而輕視勞動教育。 重視人格感化。 不以兒童、社會為本位,以理想為本位。 理想主義的教育方法: 教學方法: 注重啟發式的教學。 折衷學生中心與教師中心的教學法。 因材施教。 偏重理性的訓練,注重理性的內發活動。 訓導方法: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