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篇
比較教育學之學科理論與方法/001 主題一 定義及內涵˙002 主題二 比較教育學科之發展歷史˙010 主題三 主要學者之方法論˙017 主題四 比較教育之相關理論基礎˙066
第貳篇
國家檔案/087 主題一 美國教育重要議題˙088 主題二 英國教育重要議題˙152 主題三 歐盟重要議題˙205 主題四 德國教育重要議題˙246 主題五 法國教育重要議題˙284 主題六 芬蘭教育重要議題˙316 主題七 澳大利亞教育重要議題˙326 主題八 紐西蘭教育重要議題˙342 主題九 日本教育重要議題˙348 主題十 臺灣與其他亞洲國家重要議題˙370 主題十一 國際組織重要議題˙373
第參篇
重要議題之比較/415 主題一 師資培育與教師素質˙416 主題二 高等教育學費問題之探索˙440
主題三 貧窮與教育之關係˙445 主題四 美感教育年中程計畫(2014~2018)˙455 主題五 高等教育˙467 主題六 國際教育˙480
第肆篇
各國教育制度比較及申論題解範例/491 主題一 主要國家教育制度比較˙492 主題二 申論題解範例˙526
第伍篇
比較教育測驗題/551
1
定義及內涵
002
、對比較教育研究之目的與功用,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請分別說 比較教育研究之目的與功用,各舉一位主要學者的說法,並說明之 。
【90 暨大比較所碩班】
、比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為何?試扼要說明之。 【91 原特三等】 、比較教育的目標為何?其與國際教育之間有何差別?試舉實例加以 說明。
【94 高考】
、試分析「比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和「發展教育」(development education)的基本關係 。
【101 原特三等】
、試述比較教育的定義為何?又比較教育是否等同於當代教育史研究 ?
壹
【101 地特三等】
比較教育之內涵
一 比較教育的意義
楊思偉,2007:6-11
比較教育是指進行各國國家或地區中的教育現象與教育問題的比較研究 ,以發現它們的相似點和差異點,並藉這種知識探討的歷程,以加深理 解他國及我國的教育與文化,進而尋求對教育改革、國際和平與人類福 祉有所貢獻的學問。 就研究方法而言: 係以「比較研究法」為主的學科。 就研究對象而言: 包含教育的全部領域。比較教育學的研究涉及教育的整個領域,包含 教育學所研究的問題,諸如: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以及各級各類學 校的教育目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試制度等問題,都可以作為
1
定義及內涵
003
比較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就比較時點而言: 以當代教育為中心。美國比較教育學者 I. L. Kandel:「比較教育學 是教育史向現在的延伸。」教育史的研究,是以教育現象的變化和發 展,做時間序列縱的分析;而比較教育是以現在為中心,做空間區隔 橫的比較,各有獨自研究的重心所在。 就比較單位而言: 主要是以國家作為單位,如若為了某種目的,也可以就不同社會制度 、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區域的教育進行比較研究,還可以就一個國家 內的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教育進行比較研究。 比較教育包含外國教育的探討: 外國教育學即所謂的各國教育。有些學者認為研究各國教育,是構成 比較教育重要的第一步。另外,比較教育之範疇,隨著研究領域之擴 大 , 也 納 入 對 國 際 教 育 (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 、 發 展 教 育 ( development education)的研究。 二 比較教育的目的與功用
沈姍姍,2003:22-25;楊思偉,2007:12-15
確認發生在國外而有助於改進本國教育制度的教育事實或現象: 各家看法: 「描述性質」的比較教育: I. L. Kandel 認為比較教育研究的目的在於找出影響教育制度 差異的動力及因素。 N. Hans 認為比較教育的目的在發現主導各國教育制度發展的 原則;F. Schneider 也認同這些觀點。 1960 年代中期以來,比較教育研究自歷史、哲學的研究轉向詮 釋的、成因的與預測性的研究。 W.D. Halls 認為應將其視為一門比較社會學,其目的為: 提供教育形態學(educational morphology),如對全球不同 形式的教育進行描述及分類(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與國際教育局 IBE 的一項功能)。 確定教育的各層面與各因素,以及找出教育與社會間關係與
壹
004
比較教育學之學科理論與方法 互動(此為比較教育目前已達成的目標)。 找出影響教育變遷與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並將之歸諸於最 終的哲學律則(此項目標甚難達成)。 E. King 認為比較教育研究應關切教育的改良活動,不僅應對 國家、教育制度及改革進行廣泛研究,更應對教育各層面關切 ,並在研究中對於影響決策因素的優先性進行考量。 綜合各家看法,吾人將比較教育研究目的論述為:比較教育的研究 係以借鑑他國教育經驗為手段,達成改善自身教育為最具體實用目 標。透過蒐集分析他國資料,具有增進國際瞭解的效果,而國際瞭 解也是改善己國教育或發展的工具。 比較教育的功用: 根據 Thomas 與沈姍姍的說法,比較教育研究的用途與使用者分別由 於目的不一,所需之比較教育研究的資料內容深度與類別也就有所差 異。 對留學、移民及商務目的者而言:其需要的資料是以描述外國教育 事實為主的文獻。 對教育計畫及決策者而言:較需要評鑑性的比較教育研究結果,提 供其各種教育技術或方案的評價。 對援外的國際性機構而言:所需資料也視其目的而定,一般而言, 分析性、探究性與評鑑性研究均適宜。 對大學生及教授則視其專業與興趣而異,可能涉及各類型的比較教 育文獻。 三 比較教育的目標
王如哲,1999:6-8
確認發生在國外而有助於改進本國教育制度的教育事實或現象。 描述不同教育制度所呈現的教育異同現象,並說明其差異存在的原因。 估計有關教育的決定因素或變項對於教育可能產生的影響。 認清與教育實施成效有關的一般法則。
貳
比較教育與國際教育之定位
一 霍爾斯(W.D. Halls)的分類
沈姍姍,2003:19-21;王如哲,1999:3-6
1
定義及內涵
005
比較教育的分類模式 比較教育
A 比較研究
A1 比較教育學
B 外國教育
A2 教育之間與文 化之間旳分析
C 國際教育
C1 國際教育學
D 發展教育
C2 國際性教育機 構工作之研究
(資料來源:Halls, 1990:23;沈姍姍,2003:6)
外國教育(education abroad): 一個或多個教育制度的某些層面之研究,而非只是研究本國的制度, 但這也包括區域研究在內。 國際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 國際教育學(international pedagogy): 意義:旨在對於多個國家、多元文化與多元種族的群體之教學進 行研究。 案例:如研究國際學校、跨國學校(transnational schools)(如 歐盟內學校)、語言教育、少數民族教育。在此範疇下也研究主 題如國際瞭解教育、和平教育、國際人口與生態教育等。 此外,需要在具有衝突矛盾的重要科目之教學上,融解國家之間衝 突,並且做出努力來促成「客觀化」(objectivate)的教科書,並 促使課程維持和諧,以建立國際上的教學規範。 國際教育機構工作之研究(study of work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意義:與前述國際教育學有重疊的部分,但較關注於政策的重要 主題。 案例:如國際間教育資格之認證、教育交流的提昇,以及文化協 議的達成。 發展教育(development education):
壹
006
比較教育學之學科理論與方法 是協助政策制訂者的計畫與資訊的生產,特別是針對「新興國家」( new nations)的需要,使其發展出適宜教育方法與技術,以及訓練實 施方案的人員。 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ies): 比較教育學(comparative pedagogy): 意義:旨在研究不同國家的教學及歷程。 案例:發生在 1960 年代經由橫跨大西洋對岸美國科學教育發展 的借用。 教育與文化內部分析(intra-educational & intra-cultural analysis): 指藉由不同層次來探究教育,以及有系統地研究歷史、社會、政治 、宗教、經濟,以及哲學的各類影響動力,這些動力不但部分地決 定了各國教育制度特色,也受其影響。此外並比較兩個(或兩個以 上)制度、地區或全球的結果。 二 比較教育與國際教育之區辨
沈姍姍,2003:22;王如哲,1999:4
國際教育重視實務性問題;比較教育注重理論性問題。 國際教育以描述性為取向;比較教育強調分析的取向。 國際教育旨在增進國際間學者之交流及相互瞭解;比較教育在於促進 使用比較的學術性觀點,加深對於本國教育問題之瞭解。 國際教育關注於國際性教育問題,因此是一專門領域;比較教育則是 一學術性研究領域,非常強調本身的學科地位。
參
比較研究的陷阱與須注意問題
一 我族中心主義1 1
沈姍姍,2003:15;楊思偉,2007:16-17;謝文全,2006:64-65
比較教育之我族中心主義,可視為 F.Bacon(1561~1626)所意欲破除的種族 的偶像(idols of the tribe),指個人因自身所浸潤之習俗、族群之遮蔽,構成 阻礙,形成自大、杜撰,影響對知識追求的真確性。 另外,讀者亦須小心 Richard Rorty 的種族中心主義與比較教育的我族中心主義 意義恰恰相反。Rorty 之種族中心主義並不排外,其是以自己社會現行的社會 實踐做起點,以團結的取向做為避免相對主義的利器,所以要與其他文化對話 ,並將「我們」的範圍擴大以容納原來之異己。如此一來,雖然是以自己的種 族為起點,但其趨向是要容納他人,不是在排斥他人。
1
定義及內涵
007
意涵: 我族中心主義,英文為 ethnocentrism,又譯為民族中心主義,通常具 有兩層意涵: 其一為以自身或族群的標準或慣例作為判斷外人或群體的一種習慣 性傾向。 其二為由於自身的優越意識而出現的對於其他文化採取不贊同態度 的習性。 啟示: 在比較教育的研究中,多表現在研究者往往以本國的文化或價值觀去 探討別國的教育問題或世界性問題,因持有民族偏見而使研究結果失 之偏頗。 避免之道: 研究時不輕易憑直覺下判斷,而應經深思熟慮後再為之。 與多位他人合作研究,以相互啟發而避免偏見的產生。 平時就能研究或注意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各項制度或文化,以廣 增視野。 可兼用俗民誌研究法(ethnographic research)及詮釋學(hermeneutic )研究法,實地或設身處地去瞭解對方。 二 以偏概全
楊思偉,2007:18;謝文全,2006:64
意涵: 在介紹外國之教育或其他趨勢時,若只以一個或少數地區的制度與 做法,來推論或代表該國的整體制度與做法,就會發生以偏概全的 錯誤,使比較研究結果失去正確性。 例如在研究聯邦型國家,如美國、德國、澳洲時,即須特別注意, 因為這些國家教育行政制度是多採地方分權制,各地方有較大的彈 性做一些自主性的決定,因此各地方的制度會彼此有差異。所以絕 不能將「個別」視為「全部」,將「地方」等同「全國」處理,否 則就是患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避免之道: 熟知各該國家是集權制或分權制,若是採地方分權制者,就越須對
壹
008
比較教育學之學科理論與方法 其各地區制度有普遍瞭解。 如對所研究的國家越陌生,則應蒐集該國越多地區的資料。 若有抽樣時,抽樣的方法要符合統計原理,使樣本具有代表性。 三 比較基準必須同義
楊思偉,2007:19;謝文全,2006:63
名詞定義是否相同? 比較教育研究要先確定在不同的國家中,相同名詞的意義是否相同。 研究者若對研究所涉及的各種語文及其背景不夠精熟,就容易發生誤 解的現象,致使比較研究結果發生錯誤。例如 “public school”,在英 國是獨立的私立學校,而在美國是指公家支持的地方學校;學區( school district),在美國是地方教育行政區域,與我國國民中小學的 學區意義與功能不同;德國將高級中學稱為 “gymnasium”,不可將 之翻成「體育館」。 比較點是否相同? 即使在相同類型之文化背景下,也經常存在不可比之東西。例如討 論美國和歐洲各國大學生教育成就之比較研究中,因為兩地大學生 所占同年齡層學生比率就差異很大,故孰優孰劣的結論及值得商榷。 另外,如各階段教育之比較,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可 能因學制不同,因而年齡層不同,甚至統計之範圍或意涵不同,所 以各種呈現之數據引用都必須慎重。 四 盲目移植
謝文全,2006:65
意涵: 所謂盲目移植,就是對他國的教育行政制度不分優劣全盤接受或移植 至本國來。盲目移植正好與我族中心相反,前者是偏於否定自己,後 者則偏於否定別人。盲目接受他國的制度,不只會使比較研究結果失 去正確性,如果進而全盤移植本國,更會造成本國改革的失敗。 避免之道: 去除喜新厭舊及自卑的心理,本平常心做比較研究。 須對各國制度形成背景進行分析。 與他人合作研究,藉著多人相互討論及啟發。 多參考別人的同類研究,以啟蒙自己的盲點。
1 五 適用問題應該謹慎
定義及內涵
009
楊思偉,2007:20
比較教育之研究,必須在制度運作之背後,深入探討其制度背景因素, 包括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乃能真正掌握其教育之「 真實狀況」,所以比較教育不在單純之借用,而要間接借鑑,最後更要 「理性借鑑」之。
2
比較教育 學科之發展歷史
010
、請回顧 20 世紀以來比較教育的發展,說明社會學、哲學、史學對 比較教育發展的影響。
【92 暨大比較所碩班】
、請描述比較教育的界定、歷史沿革,及其 1980 年代以後的發展。 【93 暨大比較所碩班】 、就你個人的理解,比較教育的定義與目的為何?又,請簡述由 19 世紀至今,比較教育學領域的發展沿革,以及不同時期重要研究方 向或議題。
【95 暨大比較所碩班】
、比較教育演進四個階段,各有何重點特色?試予說明和評述。 【95 原特三等】 、二次大戰至今,歐美比較教育學者對於比較教育領域的研究方法有 相當多的關注。請簡述二次大戰迄今比較教育研究方法的相關討論 以及趨勢發展方向。
【97 暨大比較所碩班教育學】
、1990 年後,國際比較教育發展為重建時期,請說明這時期的國際
比較教育面臨那些挑戰?以及國際比較教育有那些新的發展內涵。 【104 地特三等】
比較教育之發展階段簡述 國內學者對於比較教育歷史發展之分類 探索借用因素分析建構方法論體系化多元化 楊國賜 旅人故事時期
沈姍姍
楊思偉
旅行者故事時期 (希臘羅馬至 19 世紀)
教育借用時期
教育借取時期
主觀借用時期 (1900 以前)
2 國際教育合作時期
比較教育學科之發展歷史
國際合作與重視因素影響時期
歷史─文化分析時期 社會科學解釋時期
011
重視因素影響時期 (1900~1960)
社會科學方法時期
社會科學方法時期 (1960 以後)
一般說來,研究比較教育的發展,目的有二:一為探尋以前比較教育所研 究的資料,二則在熟悉近代比較教育學者,藉以瞭解彼等從事比較教育工 作的動機,使用資料的型態、處理資料的方式,與解釋資料的方法。茲就 比較教育演進的四個階段,各有何重點特色,說明和評述如下(楊國賜, 1976:1-17;沈姍姍,2003:30-49;楊思偉,2007:20-24): 精選試題觀摩 將比較教育的研究區分為比較研究、外國教育、國際教育與發展教 育的學者為: 瓊斯(P. Jones)
霍爾斯(W. Halls)
華生(K. Watson)
湯瑪士(R. Thomas)
------------------------------------------------------- 【91 高考第一試】 霍爾斯(W.D. Halls)對於比較教育的分類: 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ies): 比較教育學(comparative pedagogy):旨在研究不同國家的 教學及歷程。 教育與文化內部分析(intra-educational & intra-cultural analysis )。 外國教育(education abroad):一個或多個教育制度的某些層面 之研究,而非只是研究本國的制度,但這也包括區域研究在內。 國際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 國際教育學(international pedagogy):旨在對於多個國家、 多元文化與多元種族的群體之教學進行研究。 國際教育機構工作之研究:(study of work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發展教育(development education):是協助政策制訂者的計畫 與資訊的生產,特別是針對「新興國家」(new nations)的需要 ,使其發展出適宜教育方法與技術,以及訓練實施方案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