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篇
公共管理基礎理論 .............................................. 1
第 二 篇
新公共行政理論................................................. 16
第 三 篇
新公共管理理論................................................. 32
第 四 篇
政治管理 .............................................................. 62
第 五 篇
方案管理 .............................................................. 76
第 六 篇
資源管理 ............................................................ 105
附
自我評量 ............................................................ 171
錄
第一篇公共管理基礎理論
第一篇
1
公共管理基礎理論
下列何者不屬公共管理的理念?
公共管理倡議師法企業(Businesslike) 公共管理認為行政人員不應只是照章行事的公經理人(Public Manager) 公共管理根源於威爾遜(Woodrow Wilson)撰述之〈行政研 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一文,但並未排斥政治系絡 公共管理的支持者認為影響組織績效的核心因素只在於管理者 的行為模式 卡爾森(Garson)與歐曼(Overman)提出以「PAFHRIER」取
代「POSDCORB」來表示行政管理主要功能,其中「PA」代表 那一項功能? 公共課責(Public Accountability) 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 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 政策協議(Policy Agreement) 依據凱多(D. Kettl)的研究,公共管理理論研究的起源與下列 何者具有相當密切的關聯性? 政策規劃
政策執行
科學管理
新公共行政
關於公共管理理論研究的起源,Kettl 認為與 1970 年代政策
2 公共管理概要 執行運動、運用跨學科的知識與工具有關,此一運動是由公 共 政 策 的 學 者 普 里 斯 曼 ( Pressman ) 與 魏 達 夫 斯 基 ( Wildavsky)等人所倡導的。自此,學者開始探討公部門內 部管理的角色型態,由傳統的行政官員轉換成組織創新者的 角色,以及提高績效的「公經理人」。公共管理的學者認為 ,過去傳統的管理人員對政策方案皆力求進行「精密的科學 分析」,反無益於政策方案的具體執行。由於實際上政策成 敗的關鍵是繫於公經理人的行為和管理能力,倡議「師法企 業」的管理思維與工具,強調「從行政官員到公經理人」、 「從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因而產生─1980 年代成為一 個新興研究領域。 下列何者不是 70 年代後始興起之學派?
公共選擇(Public Choice) 新公共行政(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類同管理(Generic Management)
1970 年代進入「後現代人文主義」,公共管理典範,朝向 追求「公共性」的特質,而所謂「類同管理」係指行政管理 就是行政管理,無所謂公私部門之差異,因而其研究對象不 限定部門,其研究結果亦適用於公部門、私部門及非營利組 織,屬於 1970 年代以前管理主義的研究重點。 美國公共管理學者卡爾森與歐爾曼(Garson and Overman)將公 共管理的內涵界定為:
第一篇公共管理基礎理論
3
PHFRAEIR PREIFHAR PAFHRIER PAHRFREI
卡爾森(G. Garson)、歐爾曼(E. Overman)歸納出公共管 理實質的內涵為: 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 財務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資訊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 對外關係(External Relations)。 史塔寧(Starling, 1993)指出,公私部門管理的最大差異,乃在
於公共管理者須花費較多的時間與精力於: 資源管理
方案管理
政治管理
法務管理
史塔寧在其 1998 年出版之《公部門管理》,將公共管理的 範圍區分為: 政治管理(Political Management):涉及行政與政治關係 、府際關係。 資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包括人力、財務、 資訊管理。 方案管理(Program Management):政策規劃、執行、評 估。 一般而言,關於管理主義特徵的描述,下列何者正確? 重視行政的規範性
重視行政的專業性
重視行政的公共性
重視行政的倫理性
4 公共管理概要 學者 O. E. Hughes 指出,自 1980 年代以來,有關政府部門過於
龐大及其能力相對不足的原因,不包括以下那一項? 政府的規模過大
政府的範圍太大
政府的財政赤字惡化
政府運作的方法不恰當
學者休斯(O. E. Hughes)在其所著《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 》一書中指出公部門的問題有:「政府的規模過大」、「政 府的範圍太大」、「政府運作的方法不恰當」等三個原因, 導致能力相對不足。 下列對於「公共管理」意涵的描述,何者錯誤? 「公共」就是專指政府組織 「管理」意味著政府與公共服務擷取企業管理的方法論 「公共管理者」在推動企業型政府的工作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公共管理相當重視公共服務傳遞的「生產再造」(ProductionEngineering)
公共管理的特性: 公共管理繼承科學管理的傳統,作為一種應用性的社會科 學,它反應出科際整合的取向。 公共管理雖自公共政策與企業管理知識領域中獲取養分, 但卻未自限於政策執行的技術性質,以及企業管理追求營 利之偏狹目標,換言之,不宜將公共服務完全市場化。 公共管理雖然是公共行政區域或公共事務廣大領域的一部 分,卻具有獨立成為新興研究領域之企圖。
第一篇公共管理基礎理論
5
它不僅重視組織內部運作程序的精進有效,同時也重視組 織與外部環境的關係(顧客關係)。 它是在民主過程、公共責任及政治系絡下運作,因此其強 調策略與領導之藝術,並藉由擴大公共領域,將非營利組 織(或稱為第三部門)納入,以強化管理能力,來達成降 低施政成本,克服財政危機,提升工作生活品質,以及提 高政府之績效與服務品質的目標。 下列對於公共管理學科領域的描述,何者錯誤?
應以當前時間或時代為唯一範圍 常與政府再造、變革等議題高度相關 目前尚末達成嚴格或具體的界定 理論與實務均需配合環境變化
就理論層面而言:公共管理係對傳統公共行政典範進行挑戰 所產生的「後官僚典範」,企圖跳脫傳統官僚典範層級節制 的嚴密控制,強調後官僚典範的預見性、策略性、結果取向 、市場取向、企業化精神等方向發展;再就實務層面而言: 係因 1980 年代興起的新公共管理運動風行全球化,如新右 派、新治理的政治理念色彩所促使政府必須回應時代的挑戰 ,1980 年代的英國柴契爾政府及 1981 年美國的雷根政府所 推動的一連串改革措施,更加速公共管理擴展。惟公共管理 屬於一種新興的學科,它的興起背景很多,許多學者採用不 同的觀點加以分析。 波利特(Pollitt, 1990)對於管理主義的批評,提出科學管理理念
6 公共管理概要 的復興,進行績效的衡量,模仿私部門,以獎勵表現優良者的誘 因結構,以及管理責任的分權化,稱為: 杜拉克主義
韋伯主義
新泰勒主義
馬克思主義
波利特(Pollitt, 1990)對於管理主義的批評,提出科學管理 理念的復興,進行績效的衡量,模仿私部門,以獎勵表現優 良者的誘因結構,以及管理責任的分權化,這些現象為科學 管理學派的復活,因此學者認為是一種修正之新泰勒主義。 下列何者不屬於學者 Hood 所指出的公共管理的特質?
強調結果導向更甚於過程導向 借用私人企業的管理方式 對專業人士的授權有所保留 以明確的標準來衡量政府績效
胡德的分析比較接近「政府再造」或公共管理的特質,歸納 出七個觀點: 公部門專注於專業管理。 明確的績效標準與衡量。 更加強調產出與控制。 轉向分解。 轉向更大的競爭。 重視私部門管理實務的風格。 資源運用的節約與紀律。 下列關於公共管理的敘述何者錯誤?
第一篇公共管理基礎理論
7
運用私部門的管理手段或精神 以非營利為目的 需要高度的政治技巧 主張公共服務完全市場化 下列那一種理論,曾被胡德(Hood)教授質疑最可能會產生無
人負責管理症候群(Headless Chicken State)的副作用? 新公共服務
社群理論
新公共行政
新公共管理
下列何項敘述與公共管理的發展背景有關?
政府面臨收入短少與赤字規模擴大的壓力 政府面臨人口增加與服務需求數量擴大的壓力 民眾知識水準提高與要求更高水準的服務品質 民眾教育水準提高與要求更多數量的公共服務 下列何種理論,並不是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哲學基礎? 新公共選擇理論
凱因斯理論
代理人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
公共管理的研究重點與範圍迄今尚無共識,仍不斷變化,對其意
涵亦眾說紛紜,故而魏帖克(G. Whitaker)將現階段公共管理研 究領域比喻為: 變形蟲(Amoeba)
變色龍(Chamleon)
矩陣(Matrix)
渾沌(Chaos)
公共管理之有別於公共政策的顯著不同,乃因它強調: 價值的澄清與批判
問題的建構
政治的宰制作用
公共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
8 公共管理概要 伯茲曼在其 1993 年所主編出版的論文集中,認為整合後的 公共管理具有以下的特性: 以公共管理者為教學對象與研究為重心,重視實務經驗, 從成功的管理經驗與個案中,粹取管理的良方。 重視公共組織與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特別是關切外部政治 因素對公共管理的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 不僅是關切管理過程的研究與設計,更重視管理策略的擬 定與執行。 下列那一個國家在推動公共管理改革,是採取激進式的改革模式? 荷蘭
愛爾蘭
紐西蘭
德國
美國公共管理學者伯茲曼(Bozeman)認為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徑 可分為那兩種? 經濟途徑與企業管理途徑 公共政策途徑與企業管理途徑 量化研究途徑與質化研究途徑 理性分析途徑與直觀創意途徑
依學者 Bozeman 所言:「公共管理的核心應該浮現」,於 1991 年 9 月,七十三位學者在雪城大學召開第一次會議, 在這次會議中 Bozeman 認為公共管理的研究取向可劃分為 二:一為公共政策的「P 途徑」(Public Policy Approach) ;另一為企業管理的「B 途徑」(Business Approach),茲 分述如下: P 途徑下的公共管理之特徵:支持此途徑者認為,公共
第一篇公共管理基礎理論
管理應該與公共政策相結合,故應稱「政策管理」;以問 題取向而非量化取向,研究焦點定位在高層政策管理職位 上,關心公共政策的成果,以及每個政策領域中政治因素 對於政策的影響,故亦可稱為「政治型政策分析」;代表 此途徑的學會組織與期刊為「公共政策分析與管理學會」 及「政策分析與管理期刊」。P 途徑下的公共管理之特徵 有: 對傳統式的公共行政及政策執行研究予以拒絕。 偏向於前瞻性的、規範性的理論研究。 著眼於高階層管理者所制定之策略的研究。 透過個案研究來發展所需知識。 在政策學派影響下的公共管理研究,乃視公共管理與政 策分析為一體。 B 途徑下的公共管理之特徵:支持此途徑者認為,公共 管理與企業管理基本的管理策略並無不同,其背景均來自 管理或商學院的學者;其代表性的期刊與學會組織,如《 公共行政評論》及著名的公共行政學會。B 途徑下的公共 管理之特徵有: 偏好運用企業管理的原則。 對公、私部門的差異不作嚴格的區分,並以經驗性的理 論發展作為公、私組織間差異的解釋基礎。 除了對策略管理及組織管理逐漸重視外,並強調組織設 計、人力資源、預算方面之過程取向的研究。 以量化的實驗設計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個案研究僅是
9
10 公共管理概要 教學的一項補充教材而已。 林頓(Linden, 1994)提出相當激進的政府改造工程,最終目的
在於建立一個無縫隙的政府(Seamless Government),下列何者 並非該型政府的特色? 重視權威與官僚層級之權力行使 彈性、整合、靈活、透明的組織型態 以跨功能團隊代表目前公務員僅在一個功能領域內服務的孤立 組織 以通才取代專才
傳統的官僚主義所建構的行政組織,在一般社會民眾的形象 顯示出無能,沒有能力解決問題,更沒有能力造福人群,在 當今以消費者為主的社會,政府面臨改造,其最終目標在於 建立一個無隙縫的後官僚組織,也就依林頓(Linden)的說 法,政府應具有:「彈性、整合、透明的組織型態」、「不 需任何的繁文褥節」、「大量節省等候時間」、「提供整體 性服務」、「以跨功能的團隊」、「以通才取代專才」等特 色的後官僚組織。 下列何種導向不是「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徑? 結果
官僚
市場
顧客
公共管理發展的歷程上,有所謂「新右派」(New Right)的意 識型態背景。請問此觀點係發展自何國? 英國
美國
加拿大
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