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ed291510

Page 1

第一章 通 論 ............................................................... 1-1 ◎問題研討 ....................................................... 1-7 第二章 經部研討 ........................................................... 2-1 ◎問題研討 ..................................................... 2-37 第三章 史部研討 ........................................................... 3-1 ◎問題研討 ..................................................... 3-16 第四章 子部研討 ........................................................... 4-1 ◎問題研討 ..................................................... 4-16 第五章 集部研討 ........................................................... 5-1 ◎問題研討 ..................................................... 5-57 第六章 文學批評研討 ................................................... 6-1 ◎問題研討 ..................................................... 6-26


第七章 小學研討 ........................................................... 7-1 ◎問題研討 ..................................................... 7-10 第八章 原典原讀 ........................................................... 8-1 第九章 重點提要 ........................................................... 9-1 附 錄 國中、高中教甄試題分析暨試題觀摩 ......... 10-1


第九章 重點提要 9-1

第九章

重 點 提 要

、中國文學史 一、總論 中國文學之流變: 文心雕龍:「有韻者,文也;無韻者,筆也。」故有二流變: 「有韻者,文也」:即韻文發展史。 顧炎武日知錄云:「三百篇、楚辭、漢賦、六朝駢文、唐詩、 宋詞、元曲、明傳奇,勢也。」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並稱中國四大韻文。 「無韻者,筆也」:可分為: 駢文:周易、尚書均有駢體形式→漢書(駢文之祖)→六朝駢 文、唐宋明清駢文。 散文:尚書(散文之祖)→先秦散文→兩漢散文→唐宋明清古 文運動。 四庫提要:「集部者,文學之部也。」並分為五類:「楚辭最古, 別集次之,總集又次之,詩文評又次之,詞曲為其閏也。」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云:「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其表示,詩經、楚 辭、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詩經與楚辭之比較: 詩經: 中國韻文之祖、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十三經之一、北方文學之 代表。分布於黃河流域。農業社會時期,文字質樸,屬於現實主 義,多為平民之作,如國風有一百六十篇保存先秦最多民歌。 內容: 風:地方歌謠,十五國風,一百六十篇,屬抒情功能。 雅:中夏之正聲,一百零五篇,有大雅與小雅,內容是抒情與


9-2 國中專業國文

敘事各半。其中小雅又有六篇「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即 南陔()、白華、華黍、崇丘、由儀、由庚。 頌:祭祀之樂,四十篇。其中周頌、魯頌、商頌合稱三頌。 作法: 賦:鋪敘。 比:比喻。 興:聯想。 以四言為主,長短不一,多疊章疊句,屬民歌特色的複沓筆法。 今版本是毛詩(古文經),鄭玄毛詩箋三百零五篇。 詩經呈現出周朝時期人民生活最直接的紀錄。 楚辭:

中國集部之祖、中國第一本辭賦總集、集部(文學之部)、南方 文學代表。分布於長江流域。受神話世界影響,文字瑰麗,屬於 浪漫主義,多為文人貴族之作,如屈原(三閭大夫)的作品:離 騷、天問、九歌、九章等。而西漢劉向則定名為楚辭,共十六篇 。東漢王逸有楚辭章句、宋代洪興祖有楚辭章句補注。 楚辭十六篇: 屈原:離騷、天問、九歌、九章、卜居、遠遊、漁父。 宋玉:九辯、招魂。 景差:大招。 賈誼:惜誓。 淮南小山:招隱士。 嚴忌:哀時命。 東方朔:七諫。 王褒:九懷。 劉向:九歎。 以六、七言為主,亦長短不一,長篇直陳,不得重複,如離騷。 :離騷共有二千四百九十字,為中國第一長篇抒情詩。 內文分三大段:第一段言屈原生平;第二段言何以被放逐


第九章 重點提要 9-3

,又以花草意境表徵;第三段言最終何所依歸。 司馬遷史記:「屈原放逐,迺賦離騷。」「離騷者,猶離 憂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 ,可謂兼之矣!」 由此可知,楚辭中充滿文人的想像能力,神話思想特別發 達,或與地理環境、宗教信仰有關。文心雕龍物色篇云: 「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詳說則繁。 然則屈平所以能洞鑑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詩經的產生、功用與影響: 產生: 自然產生:毛詩序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 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也。」 采詩之說:漢書 藝文志云:「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 知得失,自考正也。」 孔子編撰:史記 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 重……凡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功用:主要是孔子的看法,乃在於「用」。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 多,亦奚以為?」 子曰:「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項

詩可以興(聯想) 詩可以觀(風俗) 詩可以群(合作) 詩可以怨(抒情)

目功

「情感」教育


9-4 國中專業國文

邇之事父

「倫常」教育

遠之事君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學習」教育

影響:詩經對後世學術影響至大。 研究古代音韻的材料:清段玉裁有古韻十七部;清江有誥有古韻 二十二部,均以詩經為之範本。 研究古代社會風俗的材料: 國風 周南之關雎乃言結婚之辭,今則為「詩詠關雎」、「琴瑟 友之」、「鐘鼓樂之」。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乃言嫁 女之辭,今則以「桃夭之喜」、「之子于歸」、「宜室宜家」 為主。 文學思潮之濫觴: 毛詩序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 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相關 補充 

成就中國文學史的三項重要發展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 以詩經而言,則當以關雎最為代表。關雎為國風的第一篇,古來論述 為后妃之德,近來則研究為─結婚進行曲。 第一章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君子之匹配必然是淑女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第二章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君子求思淑女


第九章 重點提要 9-5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第三章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第四章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君子結交淑女

君子迎娶淑女

詩文中表達出「安以樂」之感,終成眷屬之樂也。此項思潮必然影響 至後世之「貴遊文學」者,即文人圍繞於貴族君王之旁,歌功頌德而 營生者也。其發展又可分為下列各朝代: 戰國時期:楚襄王、文人宋玉,作品有風賦、對楚王問、登徒子好 色賦。 兩漢時期: 梁孝王:於忘憂之館集文士,各使為賦。文人有司馬相如子虛賦 、枚乘七發。 武 宣之世:漢書藝文志:「至於武宣之世……言語侍從之臣,若 司馬相如、虞丘壽王、東方朔、枚臬、王褒、劉向之屬,朝夕論 思,日月獻納。」其中「言語侍從之臣」者,乃指貴遊文學之士 ,其中漢武帝時最重要。 :文人司馬相如,字長卿,稱賦聖,漢賦四大家之一,宮廷大賦 之創始者,與卓文君之戀最膾炙人口。作品有:子虛賦、上林 賦、長門賦、大人賦。 建安時期:東漢獻帝,年號建安。 代表:三祖(曹操、曹丕、曹叡)、陳王(曹植)、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辭賦:王粲(字仲宣,七子之冠冕,著登樓賦)、徐幹、 孔融。 章表書記:陳琳(字孔璋)、阮瑀。  五言詩:應瑒、劉楨(字公幹,五言詩堪稱獨步)。 此時期貴族君王與文人均有佳作,如曹丕典論論文、曹植與楊德 祖書。


9-6 國中專業國文

 典論論文(文心雕龍:「魏文述典」、「魏典密而不周」): 曹丕(魏文帝,字子桓)所撰。 建安文學宣言、中國文學批評之祖、中國文學正式確立。 提出不同於以往的見解: 文學自覺的觀念:「審己度人」。文人之所以相輕,乃在 於「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闇於自見之弊,故去除此累 ,乃在於「審己度人」,即好的作家方能勝任為好的批評 者。 首次提出建安七子的名號,並品評其文論。 文體之辨析:即「四科」之提出。「夫文本同而末異,蓋 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 ,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反對貴古賤今。所謂「向聲背實」即為崇尚虛名、背棄實 學。 文氣論之提出:本篇文章之重心者。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 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之不齊,巧拙有素 ,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即言,氣與生俱來,文 章創作原動力是氣,故反對模擬抄襲,貴乎獨創。 此乃最早之文氣論,先天、與生俱來也。之後有文心雕 龍 養氣篇、中唐韓愈答李翊書、宋代蘇轍上樞密韓太 尉書均是如是理論。 主張立言: 古代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均以立德為上,立言 為下。 孔子仍是如此見解,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 文學」者,文學居末。 典論論文卻如斯言:「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 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致之常期,


第九章 重點提要 9-7

未若文章之無窮。」此說一建立,後世學者,紛紛效法 之,如王羲之蘭亭集序、李白宴從弟桃花園序、連橫臺 灣通史序均是。

 與楊德祖書(文心雕龍:「陳思序書」、「陳書辯而無當」): 曹植(陳思王、陳王、東阿王,字子建)所撰。 建安文學批評著作。 所提意見: 文學自覺的觀念:與典論論文同。「蓋有南威之容,乃可 以論於淑媛;有龍泉之利,乃可以議於斷割。」等同於審 己度人。 亦論各家之文論:包括「昔仲宣獨步於漢南」(王粲)、 「孔璋鷹揚於河朔」(陳琳)、「偉長擅名於青土」(徐 幹)、「公幹振藻於海隅」(劉楨)、「德璉發跡於此魏 」(應瑒)、「足下高視於上京」(楊修)。 亦論文人相輕之弊:「以孔璋之才,不閑於辭賦,而多自 謂能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反為狗也。」 重視俗文學:與典論論文不同。「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 ;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 主張立功:與典論論文不同。因為「辭賦小道,固未足以 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昔揚子雲,先朝執戟之臣耳,猶 稱壯夫不為也。」所以「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 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豈徒以翰 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 太康文學時期:西晉尚巧似。 代表:以西晉賈謐為主,另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者。  張載  三張  張協   張亢

陸機  二陸   陸雲 (兄弟)

 潘岳  兩潘    潘尼 (叔侄)

一左 ─ 左思


9-8 國中專業國文

鍾嶸詩品序云:「陸機為太康之英,安仁景陽為輔。」此時期, 以陸機最有文采,有文賦傳世。其次是潘岳(安仁),有秋興賦 傳世。張協是景陽,尚巧似。 謝混亦云:「潘詩爛若舒錦,無處不佳;陸文如披沙揀金,往往 見寶。」似乎是說潘岳勝過陸機。 鍾嶸不以為然,其云:「陸才如海,潘才似江。」此時期尚有左 思者,亦頗有文采,其三都賦(長安、洛陽、成都)乃是宮廷大 賦之集大成者,有洛陽紙貴之稱。 所謂宮廷大賦,乃貴遊文學,歌功頌德最重要者,由司馬相如開 其端,最著名者有子虛賦、上林賦,此二賦乃宮廷大賦之先河, 採取主客問答方式進行,由虛擬人物加以問答如子虛、烏有先生 (子虛烏有),內容為歌功頌德漢帝國之威望,之後有揚雄的羽 獵、甘泉、河東、長揚賦者,班固有兩都賦,張衡有二京賦,至 左思三都賦為集大成者。 永明時期:南朝齊永明。以竟陵王 蕭子良為首,稱竟陵八友(沈約 、謝朓、王融、任昉、陸倕、范雲、蕭衍、蕭琛)。 此時期除歌功頌德於貴遊之外,尚有幾個成就: 永明體之建立:即聲律論。 沈約自制音律有「四聲八病」之說,四聲者,「平上去入」 ,「天子聖哲」是也;八病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 、大韻、小韻、正紐、旁紐」。 南史陸厥傳 永明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瑯琊王融,以 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 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 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 呼為永明體。 玉鑰匙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