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篇 01 第一章˙臺灣歷史
3
第二章˙臺灣地理
103
第三章˙臺灣觀光資源概要
167
附錄˙最新試題
201
102˙華語、外語導遊人員
202
103˙華語、外語導遊人員
215
104˙華語、外語導遊人員
227
02 世界篇 3
第一章˙世界歷史
83
第二章˙世界地理
143
第三章˙世界觀光資源概要
183
附錄˙最新試題
184
102˙華語領隊人員
198
102˙外語領隊人員
212
103˙華語領隊人員
224
102˙外語領隊人員
237
104˙華語領隊人員
248
102˙外語領隊人員
1
第一章 臺灣歷史
1
臺 灣 歷 史
1
臺灣歷史簡表
史前時代(1624 前) 西治時期
荷治時期(1624~ 1662)
(1626~1642)
明鄭時期(1662~1683) 清治時期(1683~1895) 臺灣民主國(1895) 日治時期(1895~1945) 中華民國時期(1945 迄今)
2 史前 文化
臺灣重點年代紀事
舊石器文化 長濱文化
舊石器文化中最早的是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
(先陶文化) 長濱文化,遺址中有許多礫石器,屬舊石器 晚期器物 左鎮文化人 1970 年代於臺南左鎮出土的「左鎮人」頭 (先陶文化) 蓋骨化石,是臺灣所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 學者認為「左鎮人」,應是與在臺東縣八仙 洞遺址發現的「長濱文化」,屬於同一時期 的舊石器時代文化 新石器文化 新石器文化散布全島,以磨製的方式製作石器,最著者有卑
3
臺 灣 篇
4
1
南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貝塚文化等 金屬器時代 已知使用鐵器,如十三行文化 ★國定史前文化遺址: 長濱文化 卑南文化 圓山文化 大坌坑文化 十三行文化 鳳鼻頭 萬山岩 1513
葡萄牙人到中國 葡萄牙人來到中國的澳門,開始與中國進行貿易
1544
Ihla Formosa 福爾摩沙 葡 萄 牙 人 航 海 家 航 行 路 過 臺 灣 海 岸 , 稱 呼 臺 灣 為 「 Ihla Formosa 福爾摩沙」,意謂美麗之島。但葡萄牙人志在貿易 而不在殖民開發,因此也從未登上這個美麗之島
1602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3 月 20 日成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1604
荷蘭首度占領澎湖 荷蘭人韋麻郎率軍首度占領澎湖,遭明朝將領沈有容諭退。 如今臺灣最古老的澎湖天后宮,即保存有全臺第一碑「沈有 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
1619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設立總部 荷蘭於今日印尼的雅加達(舊稱巴達維亞;Batavia)建立總 部,圖謀與中國、日本貿易,並進而尋求中途基地
1621 1624 前: 原住民社會
顏思齊、鄭芝龍等人登陸笨港 顏思齊、鄭芝龍等人由日本乘船到臺灣,在笨港(北港)登 陸,立寨墾拓。1959 年臺灣省政府立「顏思齊先生開拓臺 灣登陸紀念碑」於北港鎮內圓環
1622
荷蘭人二次占領澎湖 荷蘭人第二次占領澎湖,役使當地居民築城
1624
荷蘭人據臺 明朝派軍進攻澎湖,荷蘭人敗退轉往臺灣尋找新據點,8 月 26 日於臺灣南部大員(今臺南安平)登陸,占臺期間遺留
1
第一章 臺灣歷史
今 臺 南 安 平 古 堡 ( Zeelandia ; 熱 蘭 遮 城 ) 、 赤 崁 樓 ( Provintia;普羅民遮城)等遺跡 ★荷人據臺:1624~1662,共三十八年 1626
西班牙人據臺 1626 年,西班牙人占據臺灣北部,修築城堡企圖與荷蘭人 分庭抗禮,停留臺灣十六年。遺留臺灣最東端三貂角(San Diego ; 聖 地 牙 哥) 的 拉 丁風 味地 名 、 淡水 紅毛 城 ( San Domingo;聖多明哥城)、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e, 位於今基隆和平島)等遺跡 ★西人據臺:1626~1642,共十六年
1627
荷蘭人首度派遣牧師來臺傳教 臺灣史上的第一個傳教士,荷蘭籍的 Georgius Candidius 抵 達臺灣進行傳教工作 ★臺南市三級古蹟烏鬼井,亦係由荷蘭人命黑奴所開鑿之井
1642
西班牙人退臺 西班牙人於占領臺灣北部十六年後,被荷蘭人逐出臺灣北部
1652
郭懷一抗荷事件 荷人據臺期間,由於視原住民為「封臣」而免除其稅賦,而 漢人稅負則相對比較沉重。加以大員商館採行「瞨稅」原漢 交易專利稅制,剝削臺民而引致民怨。1652 年,發生漢人 郭懷一領導農工起義反抗荷人統治,遭到血腥鎮壓而功敗垂 成的事件
1660
何斌 鄭芝龍舊部、原充當荷蘭翻譯的何廷斌(又名何斌)從臺灣 到廈門,勸鄭成功留守金門、廈門,再俟機收復臺灣
1661
鄭成功於鹿耳門登陸 鄭成功率軍於臺南鹿耳門登陸,於次年逐退荷人。鄭氏續遵 明朝「永曆」正朔,改臺灣舊稱「東番」為「東都」,赤崁 為承天府(今臺南赤崁一帶),置天興、萬年二縣 ★1874 年,清廷敕許建立「延平郡王祠」,正殿奉祀鄭成功 ,後殿奉祀其母田川氏。日本統治臺灣時,一度把「延平郡 王祠」改稱為「開山神社」,將鄭成功予以神格化
5
臺 灣 篇
6 1662
1
鄭成功病逝 鄭成功於 1662 年病逝,臺灣人為感念其功績,遂在臺南建 「開山廟」崇奉他為「開山王」、「延平郡王」、「國姓爺」 ★鄭氏治臺:1662~1683,共二十一年
1664
鄭經改東都為東寧 鄭經繼位後,於 1664 年改「東都」為「東寧」,任用陳永 華行戶籍整理「坊里制」建地方行政系統,成為後來「保甲 制度」的重要基礎
1665
全臺首學 明鄭時期,鄭經採諮議參軍陞王勇衛陳永華的建議,於明永 曆 19 年(1665 年)動工、翌年完工的聖廟。廟旁設明倫堂 以設學延師、舉賢取士。不僅成為臺灣地區創建最早的孔子 廟,同時也開啟臺灣儒學的先聲,故又稱「全臺首學」
1681
鄭經病逝 鄭經病逝,其子鄭克塽即位
1683
鄭氏王朝覆亡 清廷派水師提督施琅進攻臺灣並獲大勝,鄭克塽率臣民降清 ,治臺二十一年的鄭氏王朝於焉覆亡 清廷將臺灣正式納入版圖 清廷將臺灣正式納入版圖,成為福建省臺灣府,臺灣正式名 稱自此開始 ★清朝治臺:1683~1895,共二百十二年
1684
一府三縣 清廷在臺灣設一府三縣:臺灣府、臺灣縣(臺南)、諸羅縣 (嘉義)、鳳山縣(高雄)。由南向北以河口港為據點進行 對外貿易:一府、二鹿、三艋舺 渡臺禁令 清初康熙認為臺灣孤懸海外,易成奸患通逃之所,於康熙 23 年(1684 年)發布三條渡臺禁令: 渡臺者需取得許可證 渡臺者不准攜帶家眷 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不准粵民入臺
1 2012
第一章 臺灣歷史
29
第十三任總統 馬英九、吳敦義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
3
臺灣歷史全文
導言: 臺灣名稱沿革:學者認為三國時代之前所稱蓬萊、夷洲,隋至元朝 所稱之流求、琉球或求,指的就是臺灣。明朝至 15 世紀後,中 國人稱臺灣為小琉球、大員、臺員、大灣、埋冤、東番;原住民稱 之為「臺窩灣」(意指濱海之地);日本人稱之為高砂國( Takasago)。1544 年,葡萄牙水手於航經臺灣近海時,驚見於臺 灣島嶼之美,而高呼「Ilha Formosa」,至今「福爾摩沙」仍為西 方人士對臺灣習稱。鄭成功改臺灣舊稱「東番」為「東都」,其子 鄭經繼位後改「東都」為「東寧」。至於「臺灣」的稱呼,則一直 到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始漸出現。清廷收服鄭克塽後,改 「東寧」為「臺灣」,且被沿用至今。1602 年:明朝將領追擊海 上的倭寇時,曾經抵達時稱「東番」的臺灣。茲將臺灣各個名稱由 來,略述如下:
東
番
埋
冤
福 爾 摩 沙 (Formosa)
連橫《臺灣通史》卷〈開闢記〉紀載,「臺灣故東番之 地,越在南紀,中倚層巒,四面環海。荒古以來,不通 人世,土番魋結,千百成群,裸體束腰,射飛逐走,猶 是遊牧之代。以今石器考之,遠在五千年前,高山之番 ,實為原始;而文獻無徵,搢紳之士固難言者。」 根據連橫《臺灣通史》卷〈開闢記〉說法,「臺灣」原 為臺語「埋冤」之諧音。因明代漳泉移民入臺者,屢為 惡劣天候所虐而喪生,故以「埋冤」之處稱之,後以其 發音不祥而改稱 明朝嘉靖 23 年(1544 年),葡萄牙人航海東來,在海 上 望 見 本 島 林 木 蒼 鬱 、 山 水 壯 麗 , 因 呼 之 曰 「 Ilha Formosa」(福爾摩沙美麗之島)。明代末期荷蘭人入 侵臺灣時期,所謂的「臺灣」是指「臺南安平港」附近 的區域,並非指整個臺灣,他們稱整個臺灣為「福爾摩 沙」 根據明朝周嬰《東番記》紀載,「泉州之東有一海島,
臺 灣 篇
30
1
曰『臺員』。」再根據日本幣原《臺灣名稱論》紀載, 臺 窩 灣 「臺員」源於臺南先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支族」之諧 (Tai-Ouan) 音。該西拉雅族原居於今臺南安平附近海邊,因荷蘭入 、 臺 員 侵致該族遷移至內陸,因此「臺員」一名乃由安平一帶 擴大到內陸,成為全島的代稱 明鄭時期,鄭成功初到安平,聽說此地原名為「臺窩灣 」與河洛語「 完」(即「殺到光」)同音, 東都、東寧 以為其發音不祥,鄭成功乃改其名為「東都」(即明朝 東方臨時首都)。傳其子鄭經,改為「東寧」 明鄭敗亡後,清康熙 23 年(1684 年)清朝政府恢復臺 灣舊名,但用字改「臺員」為「臺灣」。由此推測,自 荷蘭人入侵臺灣前後起,「臺員」或「臺灣」名稱,即 臺 灣 被斷斷續續沿用至今。證明今日「臺灣」名稱,應與先 住民西拉雅族之「臺窩灣(Tai-Ouan)」,有著密不可 分的關係存在
西洋人遺留臺灣地名 16 世紀以來,歐洲各航海國家陸續開闢東亞航線;17 世紀,荷西相繼分 別占領臺灣南北部,遺留西洋地名、要寨城堡或辦公廳舍如下: 福
西元 1554 年,葡萄牙水手在經過臺灣海面時,發現島上 爾 摩 沙 高山峻嶺,林木蔥綠,於是高呼「Ilha Formosa」(美麗 (Formosa) 之島),成為寶島臺灣洋名之由來
18 世紀荷蘭人華倫泰著作《新舊印度誌》,以荷文「 富 貴 角 海 岬 Hoek」記載臺灣最北端「海岬」,後人採其譯音稱之「 (Hoek) 富基角」,直到日據時期更名「富貴角」 熱
西元 1624 年,荷蘭人在大員(今安平)興築「奧倫治城 蘭 遮 城 」(Oranje),作為東印度公司據臺行政中心,後改身 (Zeelandia) 名為「熱蘭遮城」,即今臺南「安平古堡」前
西元 1653 年,荷蘭人於赤崁興建「普羅民遮城(省政府 普 羅 民 遮 城 )」,作為當時治臺的行政、經貿中心,即今臺南「赤 (Provintia) 崁樓」前身 三
西元 1626 年,西班牙人於臺灣最東端海角登陸,就地建 貂 角 築「三貂角要寨」(Fort San Diego),如今其遺蹟已全 (San Diego) 數散失無蹤,後人取其譯音作為地名由來
1 聖 薩 爾 瓦 多 城 (San Salvador)
聖 多 明 哥 城 (San Domingo)
第一章 臺灣歷史
31
西元 1626 年,西班牙人於社寮島(今基隆和平島)興築 「聖薩爾瓦多城」,如今其遺蹟已大部傾頹散失。荷蘭 人於 1668 年最後撤離社寮島(和平島舊稱),據傳「番 字洞」內荷蘭文字,為荷人離去前之題字 西元 1629 年,西班牙人率軍占領滬尾(今淡水),並在 淡水河口建立「聖多明哥城」,即成為今日淡水「紅毛城 」前身
臺灣歷史上經歷多次政權遞嬗,歷來統治過臺灣的最高行政區劃、 政府機構名稱、朝代年數,簡列如下表: 歷
來
臺
灣
行
政
管
轄
政
府
朝
代
─
覽
表
政府朝代 統 治 時 期 年 元
朝 元朝
明
朝 明朝
荷 蘭 時 期 1624~1662 西班牙時期 1626~1642 明 鄭 王 朝 1662~1683 清領時期
1683~1895
日 治 時 期 1895~1945
1945~ 中華民國
數 行 政 區 劃 ( 政 府 機 構 名 稱 ) 不可考 (澎湖巡檢司官署) 澎湖寨巡檢司 38 年 大員(東印度公司) 16 年 大員(東印度公司) 21 年 東都、東寧王國(承天府) 212 年 臺灣道、臺灣府、臺灣省(巡撫衙門 ;1885~1895) 50 年 臺灣(總督府) 65 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政府 ;1945~1949)中華民國(總統府; 1949~中華民國)
臺灣行政管轄概況: 荷蘭對臺統治時期:1624 年,以印尼巴達維亞為遠東總部的荷 蘭東印度公司占領臺灣南部,利用安平港優越的地理位置,全力 發展轉口功能,成為中國、日本、南洋、歐洲等地貨物的集散中 心,貿易也成為日後臺灣歷史和社會發展的特色。荷蘭人興建熱 蘭遮城(安平古堡)、普羅民遮城(赤崁樓)作為對外貿易基地 以及行政機關。荷人的一切政經措施即由此兩點發展出來,也是 臺灣第一次出現類似政府的行政組織。荷蘭一方面由轉口貿易獲 取利益,另一方面也行「王田制」,把所有土地租借給自大陸進 口的佃農,並自印度輸入耕牛,致力於農業開發。經營臺灣土產 ─糖、米、鹿、藤產業並以輸出。自此約三百年間,製糖事業繼
32
臺 灣 篇
1
續占著臺灣輸出產業的重要地位。此外,荷人對原住民一面施以 基督教教化,另一面以武力鎮壓,並制定原住民與移民間用羅馬 字所交換的土地契約「新港文書」。 西班牙對臺統治時期:西班牙為確保菲律賓的安全,並為防止對 日本和中國的貿易被荷蘭獨占,於 1626 年西班牙艦隊,迂迴由 臺灣東北端 San Diego 岬(三貂角)登陸,次日在雞籠(基隆) 登陸,並構築聖薩爾瓦多 San Salvador 要塞,作為統治中心。兩 年後,又將滬尾(淡水)占領,在此構築聖多明哥 San Domingo (紅毛城)要塞。1642 年荷蘭派遺艦隊攻下基隆,結束西班牙 的臺灣北部占領。西班牙據臺十六年間,除在北部開採硫磺輸出 ,也輸出鹿皮(但沒有米、糖),並進行天主教教化外,對臺並 無多大建樹。 鄭氏對臺統治時期:1662 年,鄭成功逐退荷人,把臺灣全島改 稱「東都」,今日之臺南市一帶稱為承天府。此時臺灣由於人口 急增,確保食糧成為焦眉之急。鄭成功採取的對策,乃將荷蘭所 有的「王田」沒收,移作新政權所有的「官田」,配給官兵「私 田」或「文武官田」。至於駐在各地的部隊,淮予開墾土地稱之 為「營盤田」(屯田)多達四十幾所,開啟臺灣的土地私有制度 。所謂「屯墾」是一種農業生產組織的形式,寓兵於農,主要的 目的是為了反清復明之用。鄭經遷臺後,改「東都」為「東寧」 ,任用陳永華行戶籍整理「坊里制」建地方行政系統,成為「保 甲制度」的重要基礎。陳永華對臺灣經營貢獻最大,隨著農地開 發確立土地制度,引進移民發展製糖、種麻、稻米、製鹽。並推 行貿易互市輸出蔗糖,發展臺灣成為遠東中國商品集散中心。 清代對臺統治時期:施琅於 1683 年收復臺灣後,陸續設一府三 縣(臺灣府、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但清王朝在領有臺灣 一直到 1874 年約一百九十年間,經營至為消極,重點在防止臺 灣再度淪為盜賊巢窟或反政府勢力的基地,因此其開發均僅限於 臺南府治一帶。1858 年中法天津條約,開淡水、臺南(安平) 二港─北部以淡水為「正港」、雞籠(基隆)為副港;南部以臺 南為「正港」、打狗(高雄)為副港。直到 1875 年「牡丹社事 件」、日本西鄉從道率兵攻臺,清廷派沈葆禎(開山撫番、洋務
2
世 界 篇
248
104
外語領隊人員
清末臺灣開港後,西方傳教士積極進入臺灣傳教,其中有一個宗
教團體主要藉由醫療服務進行宣教,其名稱為何? 真耶穌會
聖公會
長老教會
貴格會
西元 1926 年發起臺灣農民組合的主要人物是: 簡吉
楊逵
賴和
連橫
戰後臺灣文學的發展隨著政治與社會環境的變遷,呈現不同時期
的特色,所謂「鄉土文學論戰」是開始於何時? 西元 1960 年代
西元 1970 年代
西元 1980 年代
西元 1990 年代
下列那一個原住民族群的社會組織是以「漁團」組織為部落運作
的主體? 阿美族
雅美族(達悟族)
卑南族
泰雅族
古羅馬之大型公共建築特色,例如山形牆、列柱、半圓拱與圓頂
,誇示帝國的權勢與榮光,下列那一項非古羅馬時代的建築? 圓形競技場(Colosseum) 萬神廟(Pantheon) 帕德嫩神廟(Parthenon) 君士坦丁凱旋門(Arch of Constantine)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所繪之「 最後的晚餐」,其繪畫主題源出於那一部宗教經典? 舊約
新約
摩西五經
奧義書
:16 世紀,文藝復興三巨匠—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拉斐 爾等偉大的藝術家,無論在雕刻、繪畫和建築作品均已達 到巔峰境界,彼等最知名傳世作品如下: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創世紀壁畫(梵蒂岡西斯
汀大教堂天蓬) 、大衛雕像(佛羅倫斯學院藝廊)、梵蒂 岡聖彼得大教堂圓頂監造、聖殤─聖母哀子雕像、摩西 雕像、最後的審判、教皇陵寢。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蒙娜麗莎的微笑(巴黎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