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AG251808

Page 1

1

1

作文‧造句練習/001

2

各類型論說文之寫作技巧/129 壹、辦法型 --------------------------------------------- 130 貳、因果關係型--------------------------------------- 168 參、並重(並立)關係型 -------------------------- 180 肆、相反關係型--------------------------------------- 192 伍、意義型 --------------------------------------------- 201

3

寫作文章注意事項/215 壹、寫作文章之理想標準(得分關鍵) ------- 216 貳、寫作文章之不理想狀況(被扣分關鍵) - 235

4

「文章開頭」之寫法/243 壹、破題法 --------------------------------------------- 245 貳、問答法 --------------------------------------------- 245 參、對比法 --------------------------------------------- 246 肆、引言法 --------------------------------------------- 247 伍、解釋法 --------------------------------------------- 248 陸、譬喻法 --------------------------------------------- 249 柒、舉例法 --------------------------------------------- 249


2

5

「文章結尾」之寫法/251 壹、總結法 --------------------------------------------- 253 貳、提問法 --------------------------------------------- 254 參、引結法 --------------------------------------------- 254 肆、呼應法 --------------------------------------------- 255 伍、勸勉法 --------------------------------------------- 256 陸、感嘆法 --------------------------------------------- 257

6

散文佳句薈萃/259

7

精選刊登報章佳文/309

8

常見成語及詞語錯別字辨正/337

9

名言佳句選萃/345 歷屆試題暨範文/377


130 01

辦法型

一 審題 凡題目中有「如何……」、「怎樣……」、「……之道」、「……的方 法」、「……的途徑」、「……之我見」等字眼,其用意乃希望作者( 考生)朝向某理想目標邁進,因而針對相關問題、弊病,提出辦法加以 解決者,均屬之。(倘無以上字眼,然假設性冠上之後可說得通者,亦 屬之)

二 文章架構 第一段(強調主題重要性): 先解釋「主題」之字面意思或定義,剖析其內涵,闡明其重要性及影 響力,開門見山,乾脆俐落,以凸顯主旨,立下根據,帶動全篇的脈 絡,作為後文深入探究之伏筆。 文章起頭就某論題、某事理之意義申論,目的在於直接點出題目意旨 ,讓人閱其文、思其義、繹其理、燭其蘊、發其旨、綜其要,《文心 雕龍‧神思》有言:「駿發之士,心總要術,敏在慮前,應機立斷。 」即是此意。須從正面(做到)、反面(未達成)來言其實情,以求 得面面俱到、兼容並顧。切記——任何類型的題目皆要著眼於正反面 ,俾令文章詳整而周全,氣勢開闊,顧及全局,不可單就某一層面大 書特書而失之偏頗。 若能在首段中即引經據典、運用豐富詞彙、名人嘉言、學說理論,達 到文從字順、出語不凡、氣勢磅礡、鄭重其事、態度嚴正、意境高尚 ,勢必是最具說服力的方法,因為首段乃整篇文章之門面,作好漂亮 的門面功夫,才得以引人入勝! 第二段(舉實例陳述): 承接首段所言,依題目所涉及層面,敘論「主題」與「歷史事件」或 「社會環境」的關聯性,客觀而公正地言明欲解決事件(or 美好事 物)的實際情況,亦即依題意適切地鋪陳歷史典故、人物事蹟、焦點


第二章

各類型論說文之寫作技巧

131 新聞、流行話題、環境弊病、溫馨故事……,以求真切呈現。壞的事 應照實描述不加隱諱,好的事更當柔婉地描繪出來,以作為後文第三 段之前提。 不論何種題目,均務必舉實例,讓文章更顯現純真性、更貼近生活化 。文章固然以論述為主軸,然缺乏活生生的實例難免令人讀之冷澀, 頗感凝重和無味,惟描述事例方可牽動人心,進入真實情境,藉以刻 畫人生、流露情感、委婉暢達、淋漓盡致。不管是針對時弊或帶有期 待、抒情意味的題意,皆當利用「寫實」與「聯想」交陳的筆法,必 可擴大敘寫內涵、拓寬視野格局、牽引讀者思緒、凝結心靈共識。其 一方面可使得文章有憑有據,令某議題信而可徵;另一方面亦可讓所 論之議題生氣活現,不致衍成一種「說教式」的樣板文字,光是在宣 導、倡議、標榜或批判、指責、攻訐,而失去活潑性。如此,文情並 茂,人事俱在,俾便配合主題而不致流於空談。 要掌握的一個技巧是──在敘述人物行蹟、簡短故事、社會實況…… 之後,當發自內心對其作一番評說,道出一己對此事之感觀,以擴展 文章內蘊之周延深邃,如此先敘後議,可將讓人覺之真實、深刻,並 明瞭作者之觀點,以充分體現所欲表達之意識。 第三段(分點論述,擬構辦法): 在以第一、二段為前提的情況下,採以分若干標題的方式(一般以分 四~五點為最佳),直對惡窳、弊端所在,具體歸納出、提揭出因應 之道,儘可能將題目所言之「主要問題」解決;所列之標題要放寬層 面,有層次,有條理,有針對性,有現實性,深中肯綮,入木三分, 洞悉事理,井然有序,思想精密,論點允當,詳實周延,確切可行, 顧及各個角度,涵蓋一切做法,勿有遺珠之憾,冀望能「澈底翦除沉 痾劣習」或「全面達到高遠目標」。 先立標題,可揭示主旨,收到畫龍點睛、理出頭緒之效。而在各點論 列中,如抽絲剝繭、層層深入,予人有條不紊之感,既能做到觀點鮮 明、論點突出,又能達成逐層比對、兼籌並蓄;是以,本段為全文之 重心,舉凡:個人識見之深度、觀察觸角之廣度、對事理剖析之中肯 、對主題謀定之穩當,均由此段可看出,必定要好好發揮!


132 第四段(問題解決,迎向希望): 除呼應前文所敘之外,並以「勸勉」(激勵自己 or 勸勉全體國人 or 呼籲執政者)和「期望」(對個人未來 or 針對國家未來,作一番展 望)的語氣作結。一方面期許國人胼手胝足、同心協力,朝高雅而美 好之鵠的邁進;一方面描繪大體藍圖,勾勒前瞻方向,對問題解決之 後(or 達成理想目標之後)的社會國家之前景作一番憧憬。 當然,任何一道作文題目所欲追求之境界,僅是個神聖標竿,無法在 現實生活中真正達成,然因有此偉大理想,方能顯示出題目訴求之莊 重性、超脫性,緣此,任何一類文章,在末段皆是要舉翅振飛,勿再 一味地檢討省思、流於負面,才能摒棄消極頹唐之氣氛,袪除自我低 貶之迷思,望上攀爬,寄意遙深,迎接新里程,創造新局面,步上美 善大道,躋登理想畛域,如此不特予人有期待希望之感,甚而對未來深 懷信心。 末段的文辭要凝煉、精粹,不可拖沓繁冗,以求簡潔明快。倘能再適 切地引前賢之言,為全文作個註腳,讓文章更有後盾,勢必雄渾遒勁 ,鏗鏘有力,自然格調高雅,立足穩健,可令閱卷者由衷讚佩,予以 肯定!

三 寫作「辦法型作文」之注意事項 在引用古人或古書之言時,務必在人名或書名之下加一動詞來接其所 說的話,如:「云」、「有言」、「嘗言」、「嘗謂」、「說過」、 「明示」、「倡言」、「主張」、「提出」、「曾訓示」、「有所訓 誡」、「曾訓勉人們」、「記載」……等。一旦忘了此言究係何人( 書)所說,萬不可張冠李戴(隨意掛個「孔子曰」、「孟子云」), 亦不可用不確定的表達方式,諸如:「某本書中曾記載」、「好像有 一位古人說過」、「在某一本小說中,有一位人物曾說」、「我不太 記得出處的一段話」、「不知是誰說過的一番話」、「○○曾經告訴 我說」、「在某一齣電影中,有句對白」、「有句話大概是這麼說的 」、「記得有一句話是說」、「常聽人家說」……,如此只會自暴其 短、貽笑大方!可用「常言道」、「先賢云」、「前人嘗言」、「古


第二章

各類型論說文之寫作技巧

133 人有言」、「古有明訓」、「古訓道出」、「古語有言」、「聖賢家 法言道」、「古來有句至理名言」、「自古以來有句顛撲不破之語」 、「有句千古不朽之名言」、「西方有位偉人(or 哲人、名人、名 士、名流、學者、思想家、科學家、上流人士、政治領袖)說」來代 替。倘實在不知此言係出自中國或西洋,則一律用「前人有所明訓」 、「前賢說過」、「人們常說」、「世間常言」、「世間流傳一句名 言」、「常言道」、「有道是」、「有句世俗智慧語說道」、「有句 諺語說」、「俗話說」來表示,如: 前人有所明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前賢說過:「身教重於言教。」 人們常說:「分享是快樂的。」 世間常言:「吉人自有天相。」 世間流傳一句名言:「就算天塌下來,也有人幫你頂著。」 常言道:「沒有不帶刺的玫瑰。」 有道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句世俗智慧語說道:「『喜樂』是世間最好的良藥。」 有句諺語說:「工作的意義,在於樂在其中。」 眾所皆知:「今日事,今日畢。」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準此而言,古今中外之歷史人物,不論其身分為何,只要是正面的、 有名的,其言論足以發人深省,稱得上是擲地有聲、影響深遠者,皆 可援引;所以,作文乃是自由的、活潑的、多樣的,端視寫作者如何 加以運用。 引用古人之言時,切記──「本名」沒有比其「字號」或「稱號」、 「封號」、「諡號」(死後追封或賜予之號)來得好!如:「西漢史 學大家(or 漢代史學巨擘、漢朝史學鉅子)太史公嘗言」較「司馬 遷說」嚴肅,「宋代大儒(or 宋代名臣、北宋文壇宗匠、北宋文壇 宗師)歐陽文忠公曾留下振聾發聵之語」遠比「歐陽修曾說」正經, 「北宋文豪(or 宋代才子)東坡居士語重心長地說」比「蘇軾說過 」鄭重,「儒家經典《禮記》中有所明訓」絕對比「《禮記》上記載


134 」來得義正詞嚴,「南宋抗金名將岳鄂王(or 岳武穆王)嘗道出一 番忠懇之言」更大大勝過「岳飛嘗言」之境界……。寫作文章要求意 境高雅、端莊嚴肅、出語絕倫、不落俗套、加強深度、展露風範,即 由此訣竅著手。 ◎將作者、書籍提升為最上品稱號之實例: 至聖先師孔夫子嘗說過一番顛撲不破(or 堅確不搖、堅如磐石、 牢不可破)之語: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政者,正也;子帥(率)以正,孰敢不正?」 「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儒家宗師孔丘曾道出醍醐灌頂之言: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儒學宗匠仲尼說過振聾發聵(or 震聾發聵、振聾啟瞶、啟聾發聵 、發聾震聵、驚人耳目)之語: 「小不忍,則亂大謀。」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 剛,戒之在鬬;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智)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 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 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留名青史的孔夫子(or 名耀青史的孔夫子、名昭青史的孔子)便 (or 諶謹訓勉、殷殷垂訓、殷切叮嚀、諄諄教誨)人們:


第二章

各類型論說文之寫作技巧

135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 力,則以學文。」 「奢則不孫(遜),儉則固;與其不孫(遜)也,寧固。」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 也。」 德昭汗青的杏壇先輩孔子(or 德昭汗青的至聖先師、杏壇先師孔 夫子)曾道出一番人生真諦(or 人生真理、人生奧義):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 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以約失之者,鮮矣!」 偉大的教育家孔聖人(or 教育先行者孔夫子)嘗留予人們一段藏 諸名山之言: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 行乎哉?」 「夫禮,坊(防)民所淫,章(彰)民之別,使民無嫌,以為民紀 者也。」 神聖的杏壇先輩孔夫子(or 杏壇先輩孔夫子)嘗立下不刊之言(or 不刊之語、不刊之則、不刊之鴻論、不刊之鴻教、不刊之鴻訓、不 刊之鴻規、不刊之鴻範、不易之論):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德不孤,必有鄰。」 「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導)之以德,齊


136 之以禮,有恥且格。」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好學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 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 治天下國家矣。」 令萬世景仰的平民教育倡行者孔丘(or 平民教育倡行者孔丘)曾 語重心長地說: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受人崇敬的儒家創始者孔聖人(or 儒家創始者孔聖人、受人崇敬 的至聖孔子)曾道出暮鼓晨鐘之言: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 吾往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凋)也。」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以德報怨,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 萬世師表孔夫子嘗留下一席金玉良言(or 金玉之言、金科玉律、 金聲玉振之詞、至理名言、崇論閎議、珠玉之論、珠璣之言):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從命不忿,微諫不倦,勞而不怨,可謂孝矣。」 春秋賢相晏子(or 齊相國晏嬰、齊國大夫晏平仲、《晏子春秋》 一書)嘗提出精要之語(or 精妙言論、精切之言、絕妙之語):


第二章

各類型論說文之寫作技巧

137 「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 「四海之內,社稷之中,粒食之民,一意同欲。」 「刑罰中于法,廢罪順於民。」 「君不能飭法,而群臣專制,亂之本也。」 「民奢,示之以儉;民儉,示之以禮。」 「有賢而不知,一不祥也;知而不用,二不祥也;用而不任,三不 祥也。」 亞聖先師孟子(or 亞聖孟子)嘗留給後嗣子民當頭棒喝之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 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人之有德慧術知(智)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 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儒學繼承者孟軻(or 亞聖孟軻)曾留予眾人絜矩之道(or 審己度 人之道):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 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 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矣。」 道家學者莊子(or 先秦思想家莊周)提揭一番豪邁之言(or 豪情 之語、豪壯的話、激越之聲、激勵之理、激揚哲理、激昂義理):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138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 「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 也。」 「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不勇不忮。」 「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愚者反此。」 儒家名著《荀子》一書(or 先秦哲學名著《荀子》、戰國著名思 想家荀卿、儒學繼承者荀況、儒學復興者荀子)即楬櫫一番神聖道 理(or 深刻義理、智慧哲理、重要事理、至德要道):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 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捨)。鍥而舍(捨 )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捨),金石可鏤。」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 「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 「君者,民之原(源)也,原(源)清則流清,原(源)濁則流濁 。」 儒門弟子奉為圭臬的典籍《禮記》(or 儒家政書《禮記》、儒家 經典《禮記》)道出深中肯綮(or 切中肯綮、正中肯綮、入木三 分、鞭辟入裏)之言: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 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第二章

各類型論說文之寫作技巧

139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道家著名典籍《道德經》(or 道家首要經典《老子》一書、《老 子》一書、《道德經》一書)中有句針砭人生之語(or 藥石之言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不自伐,故有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孔門傳授心法之書《中庸》(or《中庸》一書)有段激勵(or 激發 、勖勉、勸勉、勉勵、鼓勵、砥礪、鼓舞、鞭策)人生之言: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現)乎隱,莫顯 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之道,辟(譬)如行遠必自邇,辟(譬)如登高必自卑。」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 ,雖柔必強。」 法家集大成之作《韓非子》(or 先秦法家鉅著《韓非子》、法家 鴻著《韓非子》一書、法家大師韓非、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曾道出 一番治國之方鍼(or 治國之方針、治國之大經、治國之大纛、治 國之良策、治國之良方):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 「有術之主,信賞以盡能,必罰以禁邪。」 「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 「明法者強,慢法者弱。」 「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國家久安。」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