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89

Page 1

第一篇 古代典籍 .................................................................... 1-1 、經籍.......................................................................................... 1-1 經籍綜合測驗/1-1

詩經/1-1

尚書/1-2

易經/1-3

論語(附孔子)/1-4

禮記/1-12

韓詩外傳/1-15

、史籍........................................................................................ 1-16 左傳/1-16

國語/1-17

戰國策/1-18

史記/1-19

漢書/1-27

後漢書/1-28

晉書/1-29

群書治要/1-30

新唐書/1-31

唐國史補/1-31

新五代史/1-32

資治通鑑/1-32

宋史/1-34

陔餘叢考/1-34

臺灣志略/1-35

臺灣通史/1-36

、哲學........................................................................................ 1-36 各家思想綜合測驗/1-36

老子/1-38

管子/1-40

晏子春秋/1-41

墨子/1-41

莊子/1-43

列子/1-46

孟子/1-47

荀子/1-52

韓非子/1-55

呂氏春秋/1-57

淮南子/1-59

宋元學案/1-60

第二篇 古散文篇章(附短文文集) ....................................... 2-1 、先秦、秦、漢、三國文.......................................................... 2-1 宋玉/2-1

李斯/2-2

晁錯/2-3

韓嬰/2-4

東方朔/2-4

馬援/2-5

王符/2-6

曹丕/2-6

曹植/2-7

徐幹/2-7

嵇康/2-8

、兩晉文 .................................................................................... 2-10 李密/2-10

張華/2-10

陶淵明/2-11

、南北朝文 ................................................................................ 2-12 丘遲/2-12

水經注/2-13

顏氏家訓/2-13


、唐代文 .................................................................................... 2-15 魏徵/2-15

李白/2-17

韓愈/2-17

柳宗元/2-20

李翱/2-22

張彥遠/2-23

、兩宋文 .................................................................................... 2-24 王禹偁/2-24

歐陽脩/2-24

蘇洵/2-26

周敦頤/2-26

曾鞏/2-27

司馬光/2-27

王安石/2-28

沈括/2-30

蘇軾/2-30

蘇轍/2-36

黃庭堅/2-37

尤袤/2-38

近思錄/2-39

文天祥/2-39

、元代、明代文 ........................................................................ 2-40 元好問/2-40

虞集/2-42

錄鬼簿/2-42

宋濂/2-43

劉基/2-44

方孝孺/2-46

崔銑/2-47

歸有光/2-47

陸樹聲/2-49

徐渭/2-49

張居正/2-50

呻吟語/2-51

劉元卿/2-52

湯顯祖/2-53

江盈科/2-54

袁宗道/2-54

袁宏道/2-55

謝肇淛/2-56

馮夢龍/2-57

張岱/2-57

菜根譚/2-58

、清代文 .................................................................................... 2-59 李漁/2-59

顧炎武/2-60

黃宗羲/2-60

王夫之/2-62

朱子家訓/2-62

張潮/2-63

鄭燮/2-64

彭端淑/2-65

袁枚/2-66

戴震/2-66

蔣士銓/2-67

崔述/2-68

鄭兼才/2-69

曾國藩/2-69

吳德功/2-71

劉開/2-71

第三篇 古韻文、詩歌 ............................................................. 3-1 、古詩歌 ...................................................................................... 3-1 東門行/3-1

古詩十九首/3-1

、三國詩 ...................................................................................... 3-2 曹操/3-2

曹植/3-3

、賦 .............................................................................................. 3-4 鷦鷯賦/3-4

登樓賦/3-5

赤壁賦/3-5

、晉朝詩 ...................................................................................... 3-5 張華/3-5

陶淵明/3-6


、南北朝詩 .................................................................................. 3-7 陶弘景/3-7

、唐詩.......................................................................................... 3-7 王勃/3-7

陳子昂/3-8

李頎/3-9

王昌齡/3-9

王維/3-10

李白/3-11

高適/3-12

劉長卿/3-13

杜甫/3-13

寒山子/3-16

顧況/3-16

李端/3-17

韓愈/3-17

柳宗元/3-18

白居易/3-18

杜牧/3-20

陳陶/3-20

李商隱/3-21

、宋詩........................................................................................ 3-21 范仲淹/3-21

梅堯臣/3-22

張方平/3-22

劉敞/3-23

王安石/3-23

程顥/3-23

蘇軾/3-24

黃庭堅/3-25

陸游/3-25

、詞 ............................................................................................ 3-26 溫庭筠/3-26

韋莊/3-27

李煜/3-28

范仲淹/3-28

晏殊/3-29

歐陽脩/3-29

陳亞/3-30

蘇軾/3-30

辛棄疾/3-32

元好問/3-32

蔣捷/3-32

、元曲........................................................................................ 3-33 白樸/3-34

張養浩/3-34

馬致遠/3-35

、明、清詩詞 ............................................................................ 3-35 馮惟敏/3-35

鄭燮/3-36

韓琮/3-36

趙翼/3-37

鄭用錫/3-37

鄭用鑑/3-38

第四篇 古典小說(附現代小說) ........................................... 4-1 說苑/4-1

新序/4-4

搜神記/4-4

世說新語/4-5

述異記/4-10

李娃傳/4-10

唐摭言/4-11

三國演義/4-12

髯客傳/4-13

睽車志/4-13

西廂記/4-14

聊齋誌異/4-15

紅樓夢/4-15

履園叢話/4-17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4-18

古典小說綜合測驗/4-19

附:現代小說 ............................................................................ 4-20 呼蘭河傳/4-20


第五篇 現代文(附現代詩) .................................................. 5-1 、現代文...................................................................................... 5-1 子敏/5-1

王國維/5-2

王盛弘/5-3

王德威/5-4

王壽南/5-4

王鼎鈞/5-5

朱光潛/5-5

江才健/5-6

杏林子/5-7

余光中/5-8

周作人/5-9

周芬伶/5-9

林文月/5-10

林文義/5-11

林語堂/5-11

邱坤良/5-13

阿盛/5-14

韋政通/5-14

郁永河/5-15

夏丏尊/5-16

張玉芸/5-17

張秀亞/5-18

張愛玲/5-18

張曉風/5-19

商禽/5-20

梁丹丰/5-21

梁啟超/5-22

梁實秋/5-24

鹿橋/5-25

陳列/5-25

陳克華/5-26

黃永武/5-27

魯迅/5-28

劉墉/5-30

蔣渭水/5-31

蔣勳/5-32

錢穆/5-32

錢鍾書/5-33

謝冰瑩/5-34

簡媜/5-35

、臺灣文學與當代文學 ............................................................ 5-36 賴和/5-36

鍾理和/5-36

臺灣文學綜合測驗/5-37

附:現代詩 ................................................................................ 5-39 余光中/5-39

洛夫/5-39

徐志摩/5-40

第六篇 語文知識 .................................................................... 6-1 字形/6-1

字音/6-4

字義/6-8

錯別字/6-18

錯別語詞/6-24

冗贅字詞/6-27

句子重組/6-29

填字詞/6-29

語詞之義/6-40

成語、諺語、歇後語、俗語/6-56

外來語/6-79

第七篇 國學知識 .................................................................... 7-1 國學常識/7-1

中國文學史/7-3

人物知識/7-5

民間生活知識/7-11

文法、語法/7-15

修辭/7-18

第八篇 詩文理解 .................................................................... 8-1 詩文短句理解/8-1

文言文理解/8-11

白話文理解/8-68

現代詩理解/8-146

古韻文理解/8-50


第九篇 應用文........................................................................ 9-1 公文/9-1

書信與稱謂/9-13

柬帖/9-22

題辭/9-25

對聯/9-38

應用文綜合測驗/9-44

第十篇 現代科學 .................................................................. 10-1 附錄一 作文(附翻譯)試題(105 年~107 年第一次專技高考) . 11-1 附錄二 公文試題(105 年~107 年中華郵政) ............................ 12-1


1-1

第一篇

古 代 典 籍 、經籍 經籍綜合測驗 十三經中,下列何者的性質是屬於編年體史書? 左傳

易經

爾雅

儀禮 臺菸酒

下列所引《論語》與《孟子》中的文句,文意不同的是:

子釣而不綱/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人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 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中鋼師級 詩經 《詩經》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約起於西周初,止於春秋中期(前 1122~前 570 左右)。本為 311 篇,其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 儀 6 篇為笙詩,有聲無辭,故現存者為 305 篇。多為四言詩。內容分十五國風 ;大雅、小雅;頌(周頌、魯頌、商頌)。頗能反映當時社會的生活情況及 人們的思想。其作法分賦、比、興三種。《史記‧儒林傳》述漢初經師,言 詩有齊、魯、韓三家,皆立於學官,《漢書‧藝文志》始列《毛詩》與《毛 詩故訓傳》;後齊、魯、韓三家皆亡,而《毛詩》孤行,故《詩經》亦稱「 毛詩」。其詳見「中國文學史」、「國學概論」、「國學導讀」之類書籍。 「詩經‧桃夭」篇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

家。」此詩與下列祝賀之詞何者相近? 弄瓦之喜

關雎之喜

花萼相輝

松柏相輝 初

《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 心曲。」下列詩詞「心曲」的含義,何者與本詩用法最相近? 感物多所懷,沉憂結心曲


1-2 謝娘無限心曲,曉屏山斷續 人誰可與話心曲,天忽遣來同里居 心曲千萬端,悲來卻難。別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專技高中醫師 《詩經‧豳風‧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

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此段敘述,共有 幾種昆蟲? 三

四

五

六臺菸酒

詩經中有不少詞語和典故,下列引自詩經的語彙中,何者正確? 「弄璋」:生女的代稱

「夢熊」:生男的代稱

「棠棣」:養子的代稱

「螟蛉」:兄弟的代稱

臺電 《詩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此詩

意在勉人: 多言

慎言

莫言

寡言 鐵路佐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詩經‧小雅‧采薇》)下列敘述何者 錯誤? 詩中道出從軍將士思歸的情懷 「昔」、「今」、「往」、「來」的對比,呈現了心境上的反差 ,歲月的流逝 從前我離開的時候,正是楊柳依依的季節;今天我再度回到這裡 ,眼前只見漫天飛舞的雨雪 我慢慢地走在路上,感覺又渴又餓,身心都非常疲憊。我的心情 是如此傷悲,可惜理解我這樣哀愁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普

尚書 《尚書》,原稱為《書》,儒家十三經之一,為先秦時代政事文獻的彙 編,內容以上古及夏、商、周的君王重臣進行宣示布告的講話記錄為主,為 儒學建構其政治思想的源頭,從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開始,確立其長久作為 經書的地位。在《四庫全書》中隸屬於經部,號為中國文學散文創作之祖, 文風質樸。不過對後人來說,其用語「詰屈聱牙」,頗為難讀。


1-3 《尚書》的成書、整理、流傳過程頗為複雜,歷史上出現過多個書寫字 體、篇卷構成、具體內容不同的版本;部分曾經由帝王朝廷組織學者整理、 校勘,頒布「定本」。今本的主體,部分至遲出現於東晉;其「部分篇目」 內容的來源可靠性從南宋開始遭受懷疑。清初,這些篇目在主流學術界被定 作「偽書」,甚至排除出《尚書》之外。近十多年來,隨著出土文獻研究的 發展,大大拓展了對古代尚書文獻的認識。 ‧「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犬馬非其

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于國,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 則邇人安。」(《尚書‧旅獒》)下列選項何者不符這段文字的意 涵? 人不易物,惟德其物

不役耳目,百度惟貞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不矜大德,終累細行 專技高會計師、不動產估價師

易經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易 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簡易、變易、不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 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的交替變化描述世間萬物。《易 經》最初用於占卜,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 、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面。自從 17 世紀開始,《易經》 也被介紹到西方。 《易經》包括狹義的《周易》與《易傳》。《周易》分為《上經》30 卦,《下經》34 卦,相傳是依循周文王主編《易》的著述而來,成書大約 在西周時期。由於隨時代演變,《周易》文字含義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 不便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物撰寫了《彖傳》(上下 2 篇)、《象 傳》(上下 2 篇)、《繫辭傳》(上下 2 篇)、《文言傳》、《序卦傳》、 《說卦傳》、《雜卦傳》等篇章用以闡述、解釋《周易》,統稱「十翼」, 後世又稱為《易傳》,列入《易經》。《易傳》相傳為孔子所作,但也有學 者認為是集體創作。 ‧〈繫辭傳〉:「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 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 盡其言……。』」根據上文,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聖人之意難知

強調書與言表達的重要性


1-4 聖人藉象、卦、繫辭表意

孔子擅長卜卦,善解聖人之意 身心五

論語(附孔子) 《論語》是記錄孔子應答弟子和時人,以及弟子相與問答的書籍。當時 弟子各有所記,孔子去世之後,門人互相討論、編輯而後成書,所以稱為「 論語」。宋時合《大學》、《中庸》、《孟子》為「四子書」,簡稱「四書 」。《論語》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最可靠之典籍。 子游為武城宰,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

焉用牛刀?」你若是子游,當下最適合用老師平日教導的那句話來 反駁?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初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

也,非爾所及也!」文中子貢的說法,符合下列何者? 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初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代表求學歷

程有三種不同境界,下列選項屬最高境界的是: 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 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初

《論語》:「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句首省略「若」字,表

現與事實相反的假設語氣,下列何者的句法也有類似的情形?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關務五

甲君勤勉好學,做事認真,胸懷大志,但平時長官常常稱讚的卻是 能力不如甲君的人。今天長官突然交辦甲君重要任務,若要勉勵甲


1-5 君,下列《論語》,那一句最適合?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關務五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孔子在此強調

的是: 吾日三省吾身

學射可以強身、正心

重視毀譽不如問心無愧

在失敗中更應加強自我檢視 關務五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論語‧雍也》)這段話與下列那一選項的精神最接近?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高明《琵琶記》)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山重水複無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劉禹錫〈浪淘沙〉其八) 地政士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

也不改其樂。」根據上文,孔子之所以讚美顏回為「賢」、乃因其 人具有何種特質? 先憂後樂

獨善其身

安分守己

安貧樂道

一般警察四、鐵路員 「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心,真實而合禮的

流露。請問下列選項,何者最能顯現孔子的仁心?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述而》)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述而》)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 述而》)

高三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下列何者與本文的 主張相符合?


1-6 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司五 孔子說「乘桴浮於海」,意謂感慨自己不見用於當世,而生隱逸出

世之想。此一意象的運用,屢為後世文學作品所效法,下列沒有慨 歎不遇而思歸隱的選項是: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爭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風歸去休

原民三、外交三

閱讀下文,回答第題至第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 「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 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第七》) 文中「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態度,與下列敘述最相近的是: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地方五 文中孔子指出了率領三軍須備的特質,下列何者最不相符? 智勇兼備

戒慎恐懼 深思熟慮 剛強魯莽 地方五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下列何者的政治思想與上文較接近?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地方五

孔子針對禮制,曾論:「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 ,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 》)依此文主旨,下列那項與此最相近?


1-7 禮制的制定是來自為求延澤百世子孫之用 異時異地的禮制是因應不同世代者的喜好 觀察禮制的沿革即可掌握改朝換代的原因 禮制的創制與斟酌乃是出自使用者的制宜

地方五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論語‧公冶長》)依據上文,孔子將女兒嫁給公冶長的原因為何? 孔子認為只要知錯能改,都是好人 孔子能明辨是非,不因事廢人,故嫁之 孔子認為只要女兒喜歡,有無前科都無所謂 孔子知道公冶長受了冤枉,故嫁其女以補償之

地方五

《論語》為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十三經注疏之《論語》,為魏王弼注,宋邢昺疏 《論語》為孔子所作,有子與曾子加以增補 《論語》共有十篇,首曰〈學而〉,終曰〈子張〉 《論語》的中心思想為「仁」

土銀

孔子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下列

選項,何者最接近孔子這段話的政治主張? 禮樂教化

用賢任能

有恥且格

無信不立 中油

朋友是一本本好書,孔子指出好友所具備的特質,下列何者為是? 友便佞

友諒

友便辟

友善柔 中油

孔子曾自述人生的階段歷程分期,可提供今人生涯規劃時參考,下

列何者正確? 四十而立

五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中油

下列關於《論語》的闡釋,何者正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謂君子與人為善,以他人 的意見為意見;小人則否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謂孔子取物有節,與今日提倡的 生態保育精神可相互闡揚


1-8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意在勉人提攜後進,頗有 鼓勵後輩的意涵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意謂不該從人 的行為、動機來評斷學力和智慧

臺菸酒

論語為政:「君子不器。」意指:

君子不像器皿能容納多物,而是終身堅守一個目標 君子不像器皿易遭損壞,而是永存於天地之間 君子不像器皿只有一定的用途,而當通達眾務,不偏於材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行之,不像器皿呆滯無生命

臺電

《論語‧學而》:「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下列選項最符

合上文意旨的是: 無憂無慮乃是真君子

知音難覓的深沉傷感

對個人名聲的泰然自處

人我交際切勿怒中傷初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

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 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依據孔子之意,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現代社會中,市場經濟的重要性已遠超過充實國家軍備,故應激 勵民眾勇於追求財富 當今政治充斥太多的道德信念,以致政策理想過高,無法回應人 民所關注的現實問題 建構良善的公民社會,有賴為政者的道德與誠信,民心向背、經 濟發展與國家富強,都奠基於此 追求富裕是為政首務,如此方有經費購置武器,確保國民生命財 產安全,實踐對民眾美好生活的承諾

關務三、身心三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

里仁》)根據上文,孔子所強調的精神是: 朝聞道,夕死可矣 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 車馬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關務四、身心四

孔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


1-9 ;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說苑‧雜言》)下列敘述,何者與此文意思最為接近?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湼,與之俱黑。」(《荀子‧勸 學》)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萬章下》) 「鮑生薦夷吾,一舉置齊相。斯人無良朋,豈有青雲望。臨財不 苟取,推分固辭讓。後世稱其賢,英風邈難尚。論交但若此,友 道孰云喪。」(李白〈陳情贈友人〉)

普

《論語‧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

子之所以說自己久未夢見周公,最適合的選項是: 自我提醒應夙夜匪懈

自傷衰老而道終不行

擔憂天下終成夷狄之地

擔憂無法了解周公之道 中醫師

孔子曰:「丘死之後,商也日益,賜也日損;商也好與賢己者處,

賜也好說不如己者。」根據上文,孔子推判兩人的差別在於: 聖益聖,愚益愚

親賢臣,遠小人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知不足者好學,意驕矜者自功 中醫師(花東補辦)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下列選項 何者最接近孔子七十歲以後的生命境界? 縱浪大化,脫略形骸

謹守規矩,唯恐踰越

淡泊自守,砥礪風節

一言一動,悉合於道 專技高社工師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 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論語‧子罕》)依 據上文,顏淵所歎者為何? 孔子相貌溫和,學富五車

孔子承先啟後,發揚儒學

孔子學問淵博,諄諄善教

孔子道貌岸然,深不可測 司五


1-10 《論語‧里仁》:「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

也。」其中「求為可知」的意思,下列何者最接近? 為了得到眾人所知的工作

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賞及許可

希求能得到天下有智慧的人

努力培養能為別人所知的才德 司五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論語‧顏淵》)依據上文,下列選項最接近文意的是: 人民不行竊應該受到獎賞

竊盜行為一定要加以嚴懲

居官不貪百姓就不會行竊

在上位者應當賞罰分明 原民五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下列關

於孔子言行之記載,何者最能符應上文?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高二

孔子教導我們「交友之道」的選項是: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 鐵路員晉高員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

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依據上文,下列選項何者不是讀 《詩》的好處? 多多認識自然界的草木蟲魚 提升個人的創作力和鑑賞力 更能懂得尊重長輩,忠於家國 有聯想力、觀察力、人際互動

鐵路士晉佐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上文以「出售美玉」為喻,談論人生態度,孔子所想要表達的意思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