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綱表‧理論架構 第一部分 名師奪榜要訣 名師私房話 壹、提昇專業能力
1 3 3 3
貳、鍛練申論的答題技巧
6
參、測驗題的練習
考前 60 天名師助榜計畫
7
名師關鍵重點
9
第二部分 名師私房解題
43
1
章
第一章
第
新公 共管理概 論
新公共管理概論 一、論者將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徑區分為 P 途徑與 B 途徑,請申論其意義 以及特徵。
45
評分 題號 (作答請從第 1 行開始書寫,並請標明題號,依序作答) Bozeman 指出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徑可分為二:一為沿著公 共政策而來,稱「P(Policy)途徑」;一為順著企業管理 而來,稱「B(Business)途徑」。其內涵分述如下: P 途徑(P-approach)下的公共管理 意義 公共政策與行政學院強調以正式的量化分析研究為其 工作核心。惟此類量化的研究受到公部門特性的影 響,在應用上無法發揮預期的功效。公共政策學派為了 擺脫公共行政,乃以「公共管理」作為解決困局之藥石。 特徵 在公共政策學派的公共管理,根據凱多(Kettl)的看 法,有如下幾項特徵: 拒絕傳統的公共行政及政策執行研究:因為政策學 派中的學者,大多是來自政治學或公共行政學等領 域以外的學術背景,故均強調以自我原有的學科專 長來研究公共管理。 偏向前瞻性的、規範性的理論研究:政策執行的研
究焦點主要在克服執行時所遭遇的問題,而公共管理有 效地結合政策分析,將重點放在方案結果的促進, 公共管理 秒速 記憶
並將政治性主管人員視為政府績效的關鍵人物。 著眼於首長制定策略的研究:認為首長的主要工作 即在研擬策略,以利屬員朝其所定之目標提供最佳 的服務。 透過個案研究來發展所需的知識:即從實務運作及
46
管理者的親身經歷中,萃取出最佳的管理原則。 視公共管理與政策分析為一體:但受企業管理學影 響的公共管理,則與政策分析幾乎沒有交集。 B 途徑(B-approach)下的公共管理 意義 一般而言,企業管理學派(B 途徑)取向下的公共管 理與傳統的公共行政較為接近,倡導的學者亦多是受 過企業管理或一般管理課程的訓練。B 途徑傾向以師 法企業的方法來提昇公部門的服務品質。晚近實務界 所崛起的「新公共管理主義」可為代表。舉凡運用民 營化、企業型政府、組織精簡、組織再造工程、全面 品質管理、團隊建立、授能、建構績效指標、資訊管理 等,被廣泛應用於各國行政革新的策略,皆屬此一途徑。 特徵 Bozeman 指出企業管理學派(B 途徑)下的公共管理 之特徵包括: 偏好運用企業管理的原則。 對公、私部門的差異不作嚴格的區分,並以經驗性 的理論發展作為公、私組織間差異的解釋基礎。 除了對策略管理及組織間的管理逐漸予以重視外, 並強調組織設計、人力資源、預算運用的過程取向的研
究,並非如同政策途徑僅強調政策及政治的研究。 第一章
以量化的實驗設計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個案研究 僅是教學上的一項補充教材而已。
新公 共管理概 論
儘管公共管理可分為兩種不同途徑,然透過 B 途徑與 P 途徑之交相辨證,可知公共管理乃同時關切策略與過 程,亦有外部焦點取向;同時強調管理的柔性面與硬性 面,亦同時關切資深管理者、中上層的管理與政務官。 47
B. Bozeman(1993)曾指出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徑可分為 P 途徑與 B 途徑,下列何者並非兩種途徑的相同點? 規範性取向,關切如何改進管理效能 兩者都強調要在「科學」與「藝術」之間尋求平衡 尊重管理過程中政治因素所扮演的角色 兩者都主張採用量化研究法
P 途徑與 B 途徑的相同點包括:他們關切的焦點超越機關內 部的行政問題,而著重組織的外在環境。尊重管理過程中政 治因素所扮演之角色。規範性取向,關切如何改進管理效 能。對於經驗性學習的欣賞,特別是反映在個案研究的學 習。兩者都強調要在「科學」與「藝術」之間尋求平衡。 依據伯茲曼的觀點,下列有關 P 途徑公共管理學者之描述,何者錯誤? 這些學者認為公私部門管理有別 這些學者長於運用個案研究獲取知識 這些學者傾向於想撇清與傳統公共行政的關係 這些學者以具有文官資格的公共管理者為主要教學對象
依據伯茲曼的觀點,下列有關 P 途徑公共管理學者之描述如下: 公共政策學院的課程設計。凸顯公共組織的特殊性。企圖 擺脫公共行政,形成獨立領域。強調政策與政治問題。重 視個案研究。以高階管理者(政務官)為研究對象。 公共管理領域的興起,受到那兩種不同的學派影響甚大,而分別發 展出不同的公共管理研究途徑? 行政管理學派與公共組織學派
公共政策學派與企業管理學派
公共組織學派與企業管理學派
公共政策學派與公共行政學派
公共管理 秒速 記憶
Bozeman 指出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徑可分為種學派:一為沿著 公共政策而來,稱「P(policy)途徑」,即公共政策學派;一 為順著企業管理而來,稱「B(Business)途徑」,即企業管 理學派。
二、學者 Robert D. Behn 認為公共管理必須認真思考哪三個問題?請分別 48
說明之,並論述其對我國政府再造的啟發?
評分 題號 (作答請從第 1 行開始書寫,並請標明題號,依序作答) 學者 Robert D. Behn 曾指出,公共管理想要成為一門學 科,就必須從尋找問題開始。而當代的公共管理,則必須 認 真 思 考 並 處 理 微 觀 管 理 ( Micromanagement ) 、 激 勵 (Motivation)與測量(Measurement)等三 M 問題。此三 種問題的意義,及其對我國政再造的啟發,分述如下: 三 M 問題的意義 微觀管理的問題(the Micromanagement Question) 即以「公經理人」為焦點,探討其如何突破憲政體制 及程序規則等細部管理的問題;意即探討公共管理者 如何避免使用過度的程序規則,導致公部門無法產生 績效與成果。此問題可分成三個次要問題: 信任問題:公共管理者的微觀管理責任是增強行政 部門與立法部門之間的信任,同時又應致力於彌補 政務官與事務官之間的關係,強化政府各部門之間 的凝聚力。 治理問題:指政府應該如何運作的問題;立法與行 政部門之責任劃分的問題;以及公共管理者應該澄
清議員、政務官與事務官之間的關係,釐清政策制 第一章
定和執行過程中的權責歸屬。 企業精神問題:公共管理通常有兩個模式,一為工
新公 共管理概 論
程模式(the engineering model),指管理者只監督 公務員是否按照過去已經訂定的政策執行,即針對 既定的政策目標所進行的機械化管理。另一為企業 精神模式(the entrepreneurship model),指管理者 應激發創新。工程模式比較合乎行政倫理,但不切 實際;企業精神模式則比較積極,但易超越行政倫 理與規範。故公共管理者必須能夠清楚界定公共管 理在引進企業精神後,其合法性及倫理的問題。 激勵的問題(the Motivation Question) 即公經理人如何激勵組織成員全力來達成公共目的之 問題;又包括兩項次要問題: 立法部門如何控制政務官,政務官又如何控制事務 官的問題。 公共管理者如何激勵公務員與公民來達成公共目標 的問題。 測量的問題(the Measurement Question) 即公經理人要設法測量出自己及機關的績效,包括輸 入、產出、結果及影響等的測量,以顯示達成目標的 情形。同時,也要能夠協助公民定義正確與實際的指 標,以瞭解如何能適當地測量出政府的績效,並據此 確立本身的責任,並且用公部門的績效指標,創造更 大的施政績效。 三 M 問題對我國政府再造的啟發 就微觀管理而言 重視立法部門的角色
49
新公共管理常被認為有「行政中心論」的傾向,忽視 公共管理 秒速 記憶
立法機關在政策中扮演的正當性角色。事實上,政府 再造不單是行政部門的事,立法機關也必須參與,才 能得到支持。 公共責任的課責 過多的創新與委外,可以為政府帶來競爭力,卻也可 能使弱勢者的權益在這一波市場機制的浪潮中受到損
50
傷。公共管理者需注意公共財與優等財的提供是否充 足,並照顧弱勢者特殊的需求。 就激勵的問題而言 公共服務精神的激發 丹 哈 特 ( Denhardt ) 在 其 新 公 共 服 務 ( New Public Service)的論點中,認為行政人員應激發公民參與公 共服務的熱情,並對參與者予以尊重;公務員本身也 必須認為參與公共服務是神聖的責任。凡此均有賴於 高層的以身作則,以及對行政倫理與責任的提倡。 適度調整績效獎金 新政府運動中,有許多關於激勵的人事制度可資學 習,如薪資的「寬幅」設計、績效獎金制度、以績效 為基礎的組織等等,可作為我國考試院在人事制度與 俸給設計的參考。惟仍須考量我國國情及公務員士氣 問題,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改革。 就測量的問題而言 不能只以金錢為績效衡量的標準 公共管理者應接受公共管理績效不易衡量的事實,避 免事事都以成本最少或花費最少作為衡量部屬或機關 績效的標準。 績效指標應兼顧質化與量化指標
公共服務績效本來就不易量化,公共管理以適度採用 第一章
敘事、個案等等質化的績效衡量方式。 績效指標的整合
新公 共管理概 論
政府機關往往都有一套自己的政策指標,但該指標有 時忽略人民真正的需求,故應從利害關係人的角度, 尋求利害關係人參與政策指標的訂定,才能使績效衡 量符合顧客導向的觀念。 51
對於公共管理特質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公共管理重視與外部環境的關係 公共管理既非公共行政,亦非政策執行,但主張予以吸收修正 公共管理普遍性地運用市場機制手段,並實質上將政府予以市場化 公共管理不完全等於政府管理,它也強調「公私夥伴」的合作模式
丘昌泰教授認為公共管理具有下列特質:公共管理將私部門 的管理手段運用於公部門上,並未改變公共部門的主體性。 公共管理選擇性地運用市場機制手段,並非將公共服務完全的 市場化。公共管理既非公共行政,亦非政策執行,並未排斥 兩者的內涵,只是主張予以吸收修正。公共管理重視與外部 環境的關係,強調最高管理者的策略設計為焦點。公共管理 不完全等於「政府管理」,是與私部門、非營利部門、公民社 會或個人進行「公私合夥」的合作模式。公共管理與政策分 析具有密切關係。 邊恩(R. D. Behn)主張「公共管理」的未來發展應重視「微觀管 理」(micro management)問題。下列何者不屬於此類問題? 政府程序與規則問題 政府未來發展與國際化的問題 釐清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中的權責歸屬 引進企業精神後的合法性與倫理問題 微觀管理的問題(the Micromanagement Question)即公經理人 如何突破憲政體制及程序規則等細部管理的循環。這是一種如 何治理的問題。例如,公經理人必須能夠協助立法者、政治首 長及永業化的文官等,釐清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權責歸
公共管理 秒速 記憶 52
屬;也必須能夠清楚界定公共管理在引進企業精神後,其合法 性及倫理的問題。 學者 Robert D. Behn 提出當代的公共管理面對三 M 問題,請問下列 何者為非? 微觀管理(Micromanagement)
激勵(Motivation)
測量(Measurement)
工具(Means)
學者 Robert D. Behn 曾指出,公共管理想要成為一門學科,就 必須從尋找問題開始。而當代的公共管理,則必須認真思考並 處理微觀管理(Micromanagement)、激勵(Motivation)與測 量(Measurement)等三 M 問題。
三、新公共管理以「公共選擇論」為基礎,請說明公共選擇論的意涵,並 論述公共選擇論對公共治理的影響。
評分 題號 (作答請從第 1 行開始書寫,並請標明題號,依序作答) 公共選擇論(Public Choice Theory)係經濟學者利用經濟 學的基本假定與分析邏輯來研究政治活動,其以個人主義 的分析方法,從個人選擇探討到集體選擇,由探討集體選 擇的必要性與制度缺陷,說明傳統大型官僚組織難以反映 人民偏好。其內容重點及其影響如下: 公共選擇論的意涵 理性自利的人性假定 公共選擇論(Public Choice Theory)的核心問題為在 市場經濟下政府干預行為的侷限性,或政府失靈的問 題。其以經濟學的基本假定與分析方式來解釋個人在 政治領域中的行為,強調經濟市場是由供給與需求兩 方所組成的交易結構,供給與需求雙方經由討價還價 的過程,在彼此均同意的價格與數量上進行交易。經
濟學在「人是理性與自利」的假定下,市場中的生產 第一章
者與消費者皆受到自利的動機趨使而採取各種行為。 換言之,所有的經濟人都是出於私利而採取行動。
新公 共管理概 論
政治市場的集體選擇 政治市場是由需求者(選民和納稅人)與供給者(政 府官員、民意代表)等在進行政治活動時所組成的交 易結構,供需雙方經由選舉過程完成交易。即將經濟 人觀點運用到人類的集體選擇之上,假定政治市場中 所有參與者皆是理性且自利的,在這種情形之下如 「公益」、「社會正義」等概念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應 減少不必要的干預與管制,所以政府「管得越少越好」。 公共選擇論對公共治理造成的影響 公共選擇理論作為政府管理的一種工具,其強調理性自 利是人類各種行為的主要誘因,政治市場中的參與者與 經濟市場的參與者一樣,皆是理性自利,以追求個人效 用最大化為目標。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即以「官僚追 求預算極大化」的假定作為指引英國政府改革的理念之 一,美國政府亦認同將「經濟」機制引進政府管理制度 的理念之當中,就是公共選擇理論中強調在「市場失靈」 與「政府失靈」的情形之下,對政府管制與市場機制的雙 重結合。因此,公共選擇論對公共治理造成的影響如下: 主張小政府:強調民營化、縮減政府功能、精簡人 事、裁撤機關、減少預算等。 主張大社會:強調授能、授權、解除管制、善用民間 資源、將政府退縮的功能移轉至私部門或政府與社會 部門共同合作。 主張更彈性的治理風格:在適當範圍內,排除加諸公 務人員處理公務之各種限制。
53
重新定位民眾:將人民視為具自由意志與自我負責之 「顧客」,強調一切績效均以顧客偏好為中心,政府 公共管理 秒速 記憶
不再堅守絕對價值,亦可移轉部分責任與風險。 以其他部門取代政府:在公、私部門間互動日趨頻繁 的情境下,大規模企業,特別是跨國性企業會使政府 組織的重要性相對降低,經濟性機構將日漸取代政府 機能,迫使公部門必須與私部門進行更有效率的互
54
動;因此,必須建立雙方溝通、協調與合作之機制。
下列何是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的主要理論基礎之一? 福利國家理論 官僚組織理論 公共選擇理論 新左派理論 【100 高三】
新公共管理的經濟理論基礎是: 公共選擇途徑;代理人理論;交易成本理論。 以下有關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的敘述,何者錯誤? 假定理性人必定經由「誘因體系」的吸引從事活動 官僚人員係受公共利益的驅使而行動 公共選擇理論在方法論的主張是個體論者 如果私部門的生產或消費活動引起「外部性」的效果,政府必須 採取法律干預,以維持秩序
公共選擇論基於人性自利的假定,認為官僚亦是受自利驅動的 個體。 新公共管理運動的主要哲學基礎,係來自新古典經濟學的幾個相關 理論,不包括下列何者? 公共選擇理論 立法中心論
代理人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
新古典經濟學包括公共選擇論與新制度經濟學(代理人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而新公共管理的改革將權力集中於行政部 門,故屬於「行政中心論」而非立法中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