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速讀架構 第一部分 名師奪榜要訣
考前專題 考前60天名師助榜計畫
1 2 10 18 23
第二部分 名師私房解題
27
單元一 緒論 單元二 公共財理論
28
單元三 外部性理論 單元四 公共選擇理論 單元五 福祉財政政策理論 單元六 公共支出與成本效益分析 單元七 規費與公營事業定價理論 單元八 租稅總論 單元九 租稅各論 單元十 地方財政理論 單元十一 公債與預算論
72
名師私房話 名師關鍵重點
46 94 117 134 154 159 185 206 221
28
、請回答下列問題: 政府部門介入經濟活動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如何介入? 政府直接參與資源配置的效率一定比經由市場機制配置的效率高嗎?請 闡述之。
政府介入市場係因為市場出現市場失靈,而介入之方式臚列如下: 外部性產生:當市場出現外部成本,此時社會邊際成本大於私人邊際成 本,因此造成市場數量過多。此時政府應該課徵皮古稅使得外部成本得 以內部化。 自然獨佔廠商:因自然獨佔廠商勢必追求利潤極大訂價法,因此市場數 量過少,是政府應該直接接管或採邊際成本訂價法。 公共財:因公共財之邊際消費成本為零,所以最適價格為零,使得生產 者不願生產或提供數量過少,因此應透過政府以租稅方式提供。 資訊不對稱:指市場所有訊息並未充分流通,交易的一方隱藏訊息或隱 藏行為,而造成對方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決定,使得市場產量過少 或過多等現象,故當資訊無法充分流通,市場價格無法真正表示商品之 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而造成市場失靈。因此政府應致力於揭漏訊息或 透過非營利事業組織監督交易雙方之權利與義務。 因市場已出現市場失靈,因此透過政府介入,原則上可以降低社會無謂損 失,提升社會福利,因此再以市場失靈為前提之下,政府直接參與資源配 置可提升配置效率,反之,若市場失靈不存在下,應避免介入市場干預。 、何謂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請列舉三種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 並說明政府如何介入干預?
29
公共財: 公共財具有非敵對(non-rival)及非排他(non-excludable)之性質。 由於公共財不具排他性,因此無法排除免費享受者,而造成某些人隱藏 偏好,市場所表示之價格,並非整體社會之邊際利益,而產生市場失靈。 另由於不具敵對性,且邊際消費成本為零,公共財不會因多一人消費而 產生額外的成本,此時社會邊際成本零,最適價格為零,此時廠商不願 意在市場價格為零來生產,這種因市場不存在而造成市場失靈。 綜上,若市場上存在公共財,透過市場自由交易,勢必會使公共財數量 偏低,而產生社會無謂損失。因此政府可透過租稅課徵之方式,來提供 公共財,使其數量增加。 外部性: 意義:指經濟個體之經濟行為,間接或或直接影響其他經濟個體之利益 ,但卻未計算到,此現象稱為外部性。 外部經濟:指經濟個體之行為,無償的增加其他經濟個體的利益,造成 社會之邊際利益(MSB)大於私人之邊際利益(MPB),造成所決定之 市場數量過少,產生社會無謂損失。 外部成本:指經濟個體的行為,無償的損害到其他經濟個體的權益,而 未被計算到,因此市場出現外部成本(MD),造成邊際社會成本( MSC)大於邊際私人成本(MPC),導致市場產量過多。 綜上,因為市場價格無法確實反映邊際社會成本及邊際社會利益,故外 部性會產生市產失靈。因此政府可對外部性行為之經濟個體進行課稅或 補貼之方式,使其外部成本得以內部化來矯正外部性。 自然獨佔: 指廠商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特性之產業(即平均成本遞減),經競爭淘汰後 ,自然形成獨佔廠商,此現象稱為自然獨佔。 因自然獨佔廠商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為平均成本(AC)遞減之產業, 故廠商之平均收益線(AR)交於平均成本線(AC)之下降階段。 若政府未管制,此時獨佔廠商追求利潤極大於邊際成本(MC)等於邊 際收益(MR)生產,但卻有龐大的無謂損失。 若政府為求自然獨佔追求社會福利最大,規定價格訂於邊際成本,此時
雖可使社會福利最大,但卻面臨虧損,理性之廠商不願在此生產。 30
結論:自然獨佔廠商若不管制,理性生產者必追求利潤極大,於邊際收 益等於邊際成本處生產,使得市場數量過少,而產生社會無謂損失,但 若透過政府管制,規定價格於邊際成本,雖可達到福利水準最大,但卻 產生虧損,廠商反而不願意投入,故自然獨佔廠商無法透過價格機能達 到有效配置。因此政府可透過補貼之方式或強制接管直接經營使其數量 能夠接近社會最適數量。 資訊不對稱: 指市場所有訊息並未充分流通,交易的一方隱藏訊息或隱藏行為,而造成 對方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決定,使得市場產量過少或過多等現象,故 當資訊無法充分流通,市場價格無法真正表示商品之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 ,而造成市場失靈。因此政府應促使資訊能充分流通,降低資訊障礙。 、請說明比較凱因斯學派、供給面學派、公共選擇理論,對於減稅的不同 看法。
凱因斯學派: 依據凱因斯理論,消費係透過自發性所得與誘發性所得所影響,而誘發性 所得又是取決於可支配所得上,若政府可透過減稅的方式,必可增加人民 可支配所得,是此,減稅可以增加總體需求,有效改善景氣。 供給面學派: 供給面學派認為,若經濟體系之租稅水準已落入所得稅率彈性大於一且課 稅後之勞動替代效果大於所得效果,政府應該給予減稅來促進勞動供給意 願的增加,進而增加稅收來改善經濟。 公共選擇理論: 政府係人民透過社會契約之方式形成,目的係透過公權力之方式來穩定社 會讓其自由運作,但由於政府官僚為滿足自身利益,而不斷的向人民增稅 (稅收極大化),猶如聖經所說的「海中巨獸」(Leviathan,又稱利維坦 ),造成政府支出不當擴張,因而得出必須對政府的權力施行嚴格限制的 結論。因此公共選擇理論認為,為了有效防止政府支出不斷擴張,應該給 予減稅。
、在經濟不景氣及財政惡化之同時,若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其效果 如何?請分別就傳統凱因斯學派和貨幣學派之觀念說明之。
傳統凱因斯學派: 意義:凱因斯認為經濟不景氣所造成係因為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唯 有透過擴張性財政政策才能有效的增加國民所得,降低失業率,改善景 氣。 圖形說明: 橫軸為國民所得 Y,縱軸為物價 P,原 均衡 a 點,國民所得 Y0,利率 i0。 依據凱因斯理論,政府應採用擴大公 共支出、增加企業投資及刺激消費之 方式,使得 IS0 右移到 IS1 與 LM0 相交 於 b 點,此時,國民所得增加至 Y1。 市場若存在流動性陷阱,此時 LM 為 LM1,如一樣採用擴張性財政政 策,將相交於 c 點,此時國民所得增加幅度最大可到 Y2。 綜上,依據凱因斯理論,在景氣不好的時候,透過財政政策可改善景 氣,尤其在流動性陷阱下為完全有效。 依據上開說明,倘景氣存在流動性陷阱下,若政府採用貨幣政策,增加 貨幣供給,對於景氣毫無幫助,唯有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得以有效改善。 貨幣學派: 依據傳統貨幣學派觀點,貨幣市場為主要由政府央行所控制,因此市場 之 LM 曲線為垂直線。 圖形分析:
依據上開圖型,因 LM 為垂直線,所以若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僅會造成 市場利率上升,對於國民所得並未有改善之情事,因此財政政策無效。
31
、何謂拉弗曲線(Laffer curve)?試繪圖並說明其緣由。 32
意義: 係指稅收與稅率之關係。 假設: 課稅後之休閒替代效果大於所得效果。 實際稅率高於最適稅率,即所得稅率彈性大於 1。 依據上述課稅與勞動供給的結果,若休閒為正常財,且符合拉弗假設條件 ,替代效果大於所得效果,此時減稅會增加勞動供給。 令政府稅收等於稅率乘以稅收,即 Tax t Y,且所得來自於工作時數 乘以工資率 Y (1 tw)w (24 H),當所得稅率彈性大於 1 時,按照 上開說明,減稅可以增加工作時數,則減稅後必帶來稅收的增加。 圖形:
橫軸:稅率(t),縱軸:稅收(T),稅收等於所得乘比例稅率。 T tY dY T 2 0 dt t
dY 所得稅率彈性:yt Y dt t
當yt 1,稅率降低時,會使得所得增加的幅度大於稅率降低的幅 度,因此增加稅收。 當yt 1,稅率提高時,會使得所得降低幅度小於稅率幅度,反而 增加稅收。 、比較「功利社會福利函數」(utilitarian social welfare function)與「 羅斯社會福利函數」(Rawlsiam social welfare function)。
功利社會福利函數(uilitarian social welfare function): 函數型態:SW SW(U1 , U2 , …… , Un) 意義:在上述函數中,社會福利函數考慮經濟體系下每一個人,而且只 要其中一個人福利上升,社會福利亦會跟著增加,因此此種社會福利函 數在追求社會福利最大時,係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福利,所以深受資 本主義喜愛,因此稱為功利主義式社會福利函數。 邊沁社會福利函數(Bentham socisal welfare function): 提出者:邊沁(Bentham)。 函數型態: i=n
SW ∑ U i i =1
SW U1 U2 …… Un 意義:上述之函數型態,係考慮全體經濟個體之效用,又可稱為加總 型社會福利函數(additive social welfare funciton),另對每個人效用 均給予相同的權重,因此又稱為「簡單功利社會函數」。 圖形:
假設: 個人效用函數相同,且決定效用水準在於自身所得,當所得越高時
33
,效用越高。 34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成立。換言之,所得之邊際效用遞減,乃是當所 得增加,效用亦會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來越少。 社會總所得固定,社會個體僅能在既定總所得下,進行所得分配。 每人權數等於一,尊重每一位成員之社會地位,換言之,人人在此 社會體系下皆有相同的地位。 社會福利最大:所得均相同,且邊際稅率 100%。 羅斯社會福利函數(Rawlsian social welfare function): 意義:指社會福利水準的高低,取決於社會中最低所得者之福利水準, 惟有提高最低所得者之福利水準,才能提升社會福利。故此社會福利函 數又稱為極大化最小社會福利函數(maximin social welfare function)或 極大化最小準則(maximin criterion)。 假設: 每人擁有相同的原初地位(original position):人們對於未來處 於何種社會地位不得而知,因此人們亦不能夠了解最終會成為貧窮或 富有,在此羅斯相信在原初地位時,人們對於所得分配是公正無私的 ,而且認為政府應該來保障社會的弱勢團體,藉此能使自己落入貧窮 時所面臨的風險得以降低。 社會的經濟差異可以接受:羅斯認為社會中每一個人確實會因為機會 、天賦以及自身的努力程度上之差異而造成所得分配不同,但政府只 需要針對提高最低效用者之政策努力即可。 效用水準為所得之函數。 體系最低效用者權數為 1。 函數型態:SW Min(U1 , U2 , …… , Un)
依據羅斯之社會福利函數,當社會福利最大時,其每人所得應均相同, 但若未達所得相同時,而社會最低效用者以達到效用最大時,此時可免
追求所得絕對相等。 35
、請分別列舉功利主義社會福利函數(utilitarian social welfare function ),以及當代正義理論巨擘勞爾斯(John Rawls)所倡導的勞爾斯社 會福利函數(Rawlsian social welfare function)。並說明開徵奢侈稅 且徵得之稅收全數發放予低收入戶的政策,對前述兩種類型的社會福利 水準,分別會產生什麼影響。
本題假設奢侈稅之稅收來源均來自於高所得出售房地收入,並將該稅收移 轉性支出於低收入戶之政策,就功利主義社會福利函數及 John Rawls 之 社會福利函數影響,分別說明如下: utilitarian social welfare function: 社會福利函數:SW UA UB;A 為低收入戶,B 為高所得者。且 效用水準為所得所構成。 是就上開社會福利函數,需考慮兩者之效用水準,因此在高所得 B 課 稅後,將其稅收移轉與 A 低所得者,會使得 A 之效用水準上升,而降 低 B 之效用水準,就其稅後之社會福利變動,須就 AB 二人之效用變 化幅度大小,即 A、B 二人之邊際效用水準大小才能確定。 將邊際效用大小分析社會福利之變動說明如下: A 之邊際效用大於 B 之邊際效用:此時低收入 A 之效用增加幅度大 於高所得 B 之邊際效用是會增加社會福利。 A 之邊際效用等於 B 之邊際效用:此時低收入 A 之效用增加幅度等 於高所得 B 之邊際效用是社會福利並未改變。 A 之邊際效用小於 B 之邊際效用:此時低收入 A 之效用增加幅度小 於高所得 B 之邊際效用是會降低社會福利。 John Rawls: 社會福利函數:SW Min(UA , UB);A 為低收入戶,B 為高所得 者。且效用水準為所得所構成。 是就上開社會福利函數,若低所得者之效用提升,此時社會福利亦跟著 提升。 因假設 AB 二人之效用取決在於所得高低水準,是只要高所得之效用大
於低所得者,因此在高所得 B 課稅後,將其稅收移轉與 A 低所得者, 36
會使得 A 之效用水準上升,社會福利亦跟著提升。 、為何「社會福利函數」可同時涵蓋「柏萊圖準則」(Pareto criterion) 「 垂 直 公 平 性 」 ( vertical equity ) 和 「 水 平 公 平 性 」 ( horizontal equity )等三個福利經濟學所追求的目標?請繪圖申述之。
社會福利函數即它是將社會每個人的效用整合而成社會福祉的函數,大多 用來表示社會之整體福利狀況。 本題將採用艾吉沃斯模型(Edgeworth)說明: 假設: 經濟體系存在 A、B 二人,且效用為所得之函數,且兩人之效用函數 相同。 所得之邊際效用遞減。 社會福利函數為 SW UA UB。 柏萊圖準則:依據柏萊圖準則,所得改善,為使社會福利提升為之。
上圖,橫軸表示該經濟體系之總所得固定,僅由 A、B 二人分配,且 AB 二人之效用函數相同,因此亦具有相同之邊際效用函數 MU AM 及
MU M B 。 若體系所得分配為 M0,此時 B 所擁有的所得大於 A,若政府可透過 所得分配,將 B 之所得移轉至 A 下,所得分配由 M0 至 M1,社會福 利變動如下: A 之福利增加 aM0M1c。 B 之福利減少 bM0M1c。 社會總效用增加△abc。
結論:在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成立下,當所得邊際效用相同時 MU AM
MU M B ,此時社會福利可以達成最大。另因 A、B 有相同的邊際效用 函數,換言之,即 A、B 二人所得相同時,此社會福利可達成最大。 水平公平:係指課稅後,所得相同者,應負擔相同之稅捐,且稅前福利 相同者,稅後福利應相同。 右圖,A、B 二人有相同之所得效用 曲線,且 Y 表示 AB 二人之所得, 另 MU 為 A、B 二人之邊際效用函數 ,且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成立。 為使稅後之社會福利最大,須滿足艾 吉沃斯模型之邊際效用均等法則成立。 稅前,兩人擁有相同所得 Y0A Y0B ,且邊際效用 MU 0A MU 0B ,若課稅 ,為使社會福利最大,稅後仍須符合 邊際效用均等法則,即稅後之邊際效 用應相同 MU 1A MU 1B ,因此稅後上圖邊際效用由 MU 0A MU 0B 提 升至 MU 1A MU 1B ,而 A、B 二人之所得亦從 Y0A Y0B 「同額」減 少至 Y1A Y1A 。 綜上,若兩人稅前相同所得,為求稅後之邊際效用相同,兩人所負擔 之租稅亦相同,此為水平公平。 垂直公平:係指課稅後,高所得者應負擔較高之租稅,低所得者,應負 擔較低之租稅。 右圖,橫軸為所得,假設體係系二人 ,一位為高所得 Y0A ,另一位為低所 得 Y0B ,右圖代表所得總效用圖形, 假設所得邊際效用遞減,因此,總效 用隨著所得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 速度越來越慢。 課稅前,高所得 Y0A ,另一位為低所 得 Y0B ,因稅後之所得邊際效用必須 等於 MUT ,故不論高低所得,稅後 所得會相同 Y1A Y1B ,即圖之 c 及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