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20

Page 1

第壹篇 基礎概念篇 1-1 第一章 公共政策概說 ........................................ 1-3 第二章 政策分析專業 ........................................ 1-85 第三章 政策利害關係 ........................................ 1-157 第四章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 1-177

第貳篇 政策過程理論篇 2-1 第一章 公共政策過程 ........................................ 2-3 第二章 政策議程建立 ........................................ 2-19 第三章 政策問題認定與建構 ............................ 2-55 第四章 政策規劃 ................................................ 2-85 第五章 政策合法化 ............................................ 2-227 第六章 政策執行 ................................................ 2-265 第七章 政策評估 ................................................ 2-381


第參篇 我國實務運作篇 3-1 第一章 我國政策規劃實務 ................................ 3-3 第二章 我國政策合法化實務 ............................ 3-11 第三章 我國政策執行實務 ................................ 3-21 第四章 我國政策評估實務 ................................ 3-29

第肆篇 重要議題篇 4-1 第一章 社會行銷 ................................................ 4-3 第二章 政策行銷 ................................................ 4-17 第三章 民意與公共政策 .................................... 4-51 第四章 公民投票與公共政策 ............................ 4-79 第五章 鄰避情結、自力救濟與政策運作 ........ 4-87 第六章 利益團體與政策運作 ............................ 4-101 第七章 政黨、智庫與政策運作 ........................ 4-123 第八章 危機管理與公共政策 ............................ 4-137 第九章 知識應用、管理與公共政策 ................ 4-149


1-4

公共政策─策論、實學

沿革與發展。 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  公共政策的意義。   政策與決定之區別。    政策科學、政策研究及政策分析。   公共政策相關 政策科學研究與政策分析研究之區別。    概念區辨 政策研究與政策分析之區別。    政策分析與政策倡導之區別。    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政策研究、政策分析。   丘昌泰教授的界定。   公共政策的層次 史塔林的「公共政策連結性」。    唐恩的「政策結構層級性」。  公共政策的範圍。  研究公共政策的目的(或 安德森的界定。    理由) 芭德絲與杜尼克的界定。   實證主義。 知識應用與公共政策研究   工程模式。   的互動關係 啟蒙模式。    一般研究途徑的分類(分析性架構)。 公共政策研究途徑   常用的研究途徑(操作性工具)。   現實的需要。 公  共 公共政策研究的基礎 價值的處理。  政  知識的實用。 策 羅威、沙力斯伯瑞的分類。 概   說 雷布理、佛蘭克林的分類。 公共政策的類型   安德生的分類。    衛瑪與韋寧的分類。


《第壹篇》第一章 公共政策概說

1-5

市場失靈的意涵。   市場失靈  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   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  政府失靈的意涵。   政府失靈   造成政府失靈的原因。   政策失靈的意涵。  政策失靈   造成政策失靈的原因。   政策失靈與政策困窘  政策困窘的意涵。   政策困窘   政策困窘的例證。   全球化與全球主義。    全球化系絡下之全球治理。   公共政策環境系絡之最新議題之一 全球化對公共行政理論與實    ─全球化、全球主義與全球治理  務產生的挑戰。    全球化公共行政改革運動。    全球化之公共政策改革。   跨域治理的意涵。    跨域治理的背景因素─後現 公共政策環境系絡之最新議題之二   代化的系絡。  ─跨域治理 跨域治理形成的原因。  跨域治理的特質。


1-6

公共政策─策論、實學

、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沿革與發展 許多西方公共政策學者,將西元前 1800 年美索布達米亞的漢摩拉比 法典(Hammurabian Code),視為西方最早期的公共政策,因為該 法典規範當時 Ur 城居民的生活權利及責任,包括:財產權、家庭婚 姻關係、貿易和商業法則,及公共責任(public accountability)等公 共政策實務在內。 惟對公共政策進行系統性、學術性的研究則始於賴納(Daniel Lerner )及拉斯威爾(H. D. Lasswell)於 1951 年所合編的《政策科學:範 圍 與 方 法 之 新 近 發 展 》 ( Policy Science :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cope and Method)。因此,這本書被認為是公共政策研究的里程碑 。基此,拉斯威爾並被尊稱為「政策科學研究之父」。 自拉斯威爾等人的倡導後,政策科學的研究即蓬勃的發展,用以解決 實際發生的社會問題,而且經濟理性是傳統政策科學的核心概念,傳 統政策分析家如果不以經濟理性為分析問題,就不足以凸顯其為實證 論者的特徵。 由於經濟學者不斷努力的結果,經濟分析工具與理念滲入所有的社會 問題中,經濟學幾乎成為社會科學的代名詞,更被譽為「政策科學的 搖籃」、「皇后科學」。 二、公共政策的意義 各學者的觀點:「公共政策」的定義眾說紛紜,茲引述幾位代表性的 公共政策學者所下界定如下: 拉斯威爾(H. D. Lasswell)與卡普蘭(A. Kaplan):「政策係為 一個有目標、價值與實踐的計畫綱領,因此,政策過程是指對於某 種認同、需求以及期望的制定、發布及執行經過」。 弗德瑞克(C. Friedrick):「政策概念的基本要素,在於其必有一 個目標、目的或宗旨」。 瑞安尼(Austin Ranney):在〈政策內涵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公


《第壹篇》第一章 公共政策概說

1-7

共政策的內容包括: 有一個或一組特定的目標。 有一個擬定的方針:乃是為達成前述目標而擬定一套特定的目標。 有一條已選定的行動路線:即由前項擬定的方針,選擇一條正確 可行的行動路線。 意圖(intent)的宣布:即決策者以公開或秘密的方式,宣布決 策的目的與執行的方法。 意圖的執行:即將意圖宣布後付諸實際的行動。 范戴克(Vernon Van Dyke):政策應包括三個條件: 目標。 為達成目標所做的計畫或策略。 實際的行動。 夏坎斯基(Ira Sharkansky):「政府的重要活動即為公共政策」。 雷布理(Randali Ripley)與佛蘭克林(Grace Franklin):對於公 共政策的定義,做了三個簡單的命題: 政策是政府對於被認知的問題,所做的聲明及其所採取的措施。 政策制定是政府對於被認知的問題,所決定採取行動的過程。 政策制定是政府與非政府行為者之間的一種互動過程,而政策則 是這種互動的結果。 賴契特(Howard M. Leichter):「公共政策乃是由權威性人員所 採取一系列以目標為取向的行動」。 伊斯頓(David Easton):「公共政策即是政府對整個社會的價值 做權威性的分配」。 謝富(Carl P. Chelf):「公共政策乃是一項政府在處理某項做為 大眾關心對象的爭論或問題時,所做的行動方案,通常涉及幾個不 同的部門及機關」。 戴伊(Thomas Dye):「公共政策乃是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的 行動」。 安德森(James Anderson):「政策乃是某一個人或某些人處理一 項問題或是一件關心事項之有目的性的行動方案。而公共政策就是 由政府機關或政府人員所發展出來的政策」。 張世賢教授:「公共政策是政府為解決公共問題,達成公共利益目


1-8

公共政策─策論、實學

標,經由政治過程所產出的方針、原則、策略、辦法、措施」。 曹俊漢教授(與范戴克定義相仿):政策在實質上包括下列三項要 素: 一個政治單元的目標、目的與承諾。 實現或達成這些目標所選擇的方法。 方法適用後所產生的效果。 丘昌泰教授:「公共政策是公權威當局所選擇的行動綱領或不行動 ,以分析闡明某既定的一個問題或一組相互關聯性的問題」。此定 義包括: 公共政策是公權威當局所進行的活動。 公共政策的選擇行動是一種有意識的意圖行為。 公共政策包括公權威機構的行動或不行動的行為。 公共政策是問題導向的(公共政策主要目的在於解決社會問題, 如果這個社會沒有任何問題,公共政策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吳定教授:「公共政策乃是指政府機關為解決某項公共問題或滿足 某項公眾需求,決定作為或不作為,以及如何作為的相關活動」。 此項定義揭示數項要點如下: 公共政策係由政府機關所制定的。 制定公共政策的目的在解決公共問題或滿足公眾需求。 公共政策包括政府所決定的作為與不作為活動。 政府以各種相關活動表示公共政策的內涵。如法律、行政命令、 規章、方案、計畫、細則、服務、產品等。 綜合觀點:基於以上之分析,可將公共政策定義為:「係政府施政為 達成某項目標所提出之作為或不作為的一般性、原則性之陳述」。進 一步析論公共政策涵蓋以下特性: 公共政策係政府施政上之表現,故其內容具有權威性與強制性。 公共政策係政府施政面臨某種問題,為解決此問題,而達成某種目 標,所採取的對策。是一種問題與目標取向的。 現代政府政策規劃的最核心問題在於國家有限資源下,如何將有限 資源做最適當的配置,以達成施政上的最大效能與滿足大部分民眾 的需求。由此,公共政策係政府對社會價值所做的一種權威性的分 配。


《第壹篇》第一章 公共政策概說

1-9

公共政策包括政府所決定的作為與不作為活動。例如我國總統對外 宣示:中華民國應有自己的核能政策,此項宣示可能代表未來將發 展核能,但也可能是未來不發展核能,而以其他能源來替代。因為 政府作與不作的決定,都是公共政策。 政策係一項原則性的陳述或說明。亦即,政策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對 於目標及策略的一般性宣示,而並不涉及具體的如何達成目標的實 施手段、方法與步驟。

、公共政策相關概念區辨 一、政策與決定之區別 一般而言,政策(policy)是指較一致性的行動方案;而決定(decision )是指某特定時空的口頭或行動承諾。因此,相較之下,政策往往具以 下的特點: 決策網絡(decision network)頗為複雜,它可能涉及相關的問題,而 且是長時期內不同政策決定的糾結。 政策並非單一的決定所能表達,而須有長串的決定來界定。 政策必然會改變,不論是對早期決策的漸進調整或政策方向的重大改 變,許多政策的昨日意圖與今日的意圖不見得相同。再者,執行決策 的經驗也會為決策制定過程帶來反饋,從而促成了或創造了價值的改 變;亦即政策過程是動態的而非靜止,因此有必要注意問題界定的不 斷變遷。 許多政策決定過程的發展很難產生所謂政策終結的現象,而充斥著政 策賡續(policy succession)的作用。 政策的研究除了考量積極的回應外,亦應重視非決策制定(nondecision)的檢視。非決策制定在晚近的政策運作中益形重要,因此 ,有必要去考量「維持政策現狀」的政治意涵。 政策應深入有行動卻無決策(action without decision)的領域,尤其 是第一線或基層行政人員(street-level bureaucrats)的執行態度或行 動,更是影響政策制定和執行的成敗關鍵,欠缺有效的分析,將無法 透徹地瞭解政策制定過程的底蘊。 二、政策科學(Policy Science)、政策研究(Policy Research)及政策 分析(Policy Analysis)


1-10

公共政策─策論、實學

政策科學: 定義:最早提出此一名詞者為拉斯威爾(H. Lasswell),他將政策 科學定義為「關切政策過程本身與內部的知識」,亦即政策科學泛 指研究與公共政策有關之各種論題的系統性知識。 研究範圍:凡是探討政策研究與政策分析的學科就是政策科學,它 著重對政策有關之學術理論與方法論的研究探討。 目的:在於累積政策相關知識。 政策研究: 定義:指研究政府機關如何針對公共問題,研擬解決方案及政策, 以及如何順利執行方案的相關論題,亦即可簡稱為「為政策本身的 研究」。 研究範圍,包括: 政策內容研究:主要是描述特定政策的發生背景與發展。 政策過程研究:主要是描述政策問題如何形成的階段性活動,政 策過程必然涉及政策內容的研究,但更著重於政策形成的因素。 政策產出研究:主要是探討不同地區或國家的公共經費或公共服 務等政策產出,主要是受到那些因素的影響?因此,又被稱為政 策決定因素的研究。 目的:政策研究主要是由學術社群所發動,其目的是希望瞭解公共 政策過程與公共政策本身,最終目標在於建構政策理論,呈現出政 策的描述性與詮釋性取向。 政策分析: 定義:指研究政策分析家如何應用科學知識與推理方法,設計政策 方案,以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的相關論題,亦即可簡稱為「為了政策 而研究」。 研究範圍,包括: 政策倡導:指政策分析家提出特定政策方案與觀念,向社會大眾 或政策制定者推銷其所主張的政策之活動。 過程倡導:指企圖改進政策制定系統的活動。 政策制定資訊:是指政策制定者為了制定政策時,所需要的各種 相關資訊。 目的:政策分析主要是由政府部門或民間智庫所發動,其目的是希


《第壹篇》第一章 公共政策概說

1-11

望設計實際的政策方案,最終目標是解決社會問題,呈現出規範性 與理想性取向。 三者概念的關係: :三者關係如後面頁之圖 1-3 所示。 首先,凡是探討政策研究與政策分析的學科就是政策科學,因此其 概念最廣。 其次,政策研究與政策分析有相互重疊部分,即「政策評估」的活 動,它可能是規範性,也可能是描述性的活動;但事實上,政策研 究和政策分析相當類似,兩者都具有高度的行動取向,但政策分析 比較重視技術問題的研究,而政策研究者則比較重視基本社會問題 的分析。政策分析家由於擔任政府機關的諮詢者,通常是顧客取向 的,其時間架構亦較為緊迫。 三、政策科學研究與政策分析研究之區別 政策科學研究的意涵:係指研究與公共政策有關的各種系統性知識, 其範圍包括政策分析研究在內,它著重於對政策有關之學術理論與方 法論的研究探討;其目的在累積政策相關知識。 政策分析研究的意涵:係指研究政策分析人員及決策者如何應用科學 知識與推理方法,採取合理的分析架構,設計並選擇替選方案( alternatives),及促使最適方案合法化的有關問題。故其研究範圍包 括政策問題形成、政策規劃及政策合法化等三個階段的活動,亦即研 究「政策制定」的相關問題;其目的在尋找解決公共問題的適當方案 。因此,嚴格而論,政策分析研究實即「政策制定研究」。 四、政策研究與政策分析之區別 政策研究的意涵:政策研究亦可視為「為政策本身的研究」,這一類 的人員主要是出身於學術界的教授與研究人員,他們具有嚴謹的學術 訓練,因此對於公共政策的研究比較重視政策理論的建構。 政策分析的意涵:政策分析亦可視為「為了政策而研究」,這一類人 員是位居政府部門、民間智庫或其他非營利組織研究機構的政策專家 ,主要是為政策制定者服務,為他們提供政策建言或規劃政策藍圖。 政策研究與政策分析的區別:根據雷諾斯(Renolds)的說法,政策 研究與政策分析兩者有下列的差別: 政策研究者是獨立的研究者,在學術領域中從事自己感興趣的的政


1-12

公共政策─策論、實學

策問題分析;政策分析家則是專業的實務者,在政府機關中,基於 職責所在,從事政策諮詢的工作。 政策研究者可以自由地選擇任何一種價值加以研究;但政策分析家 則必須根據職責或道德標準加以選擇。 政策研究者的規範架構,必須透過政治過程的辯證程序加以檢視( 即其立論主張必須與其他政策科學家相互辯論);政策分析家則以 法律權威檢視其規範架構(即能否獲得決策者的接受而定)。 政策研究者關切廣泛的政策問題;政策分析家則關切具體的政策議 題。 五、政策分析與政策倡導之區別 :請同學注意,此段又可稱為「政策分析的兩種類型」,並與第二章觀 念補充 2-1 的論述內容相互對照! 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又稱實證的政策分析): 政策分析主要在於描述、解釋各種政策的肇因及其後果,研究政府 的實際功能,政府為何制定此種政策?政策內容為何?由此政策之 執行會產生什麼後果等。 政策分析過程具有相當的活動力,透過客觀而精確的處理方法,以 提高分析的解釋力。所以,政策分析主要在解釋不同政策的原因和 結果的活動,並透過科學的、系統的調查與分析,以發現其間的關 聯性和因果性。著名的實例就是寇樂門報告(Coleman Report), 曾經就學生成績表現進行研究,根據他們的研究模型結果發現:影 響學生成績表現的因素並非是教師素質與學校資源等因素,而是家 中閱讀教材的多寡、父母親的教育程度等家庭因素,以及跟同儕的 相處互動關係等。 政策分析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徵(Dye, 1992:7): 政策分析者的主要旨趣在解釋(explanation),而非規範性( prescription)的探討。 針對政策的前因及後果做一嚴謹的研究和科學的推理。 對公共政策的前因與後果的問題,致力發展統一的命題,並逐漸 累積具有一般性,能夠普遍適用的、可靠的研究成果。


《第壹篇》第一章 公共政策概說

1-1

1-13

延展課文題旨.提升自我實力

※寇樂門報告(Coleman Report) 為瞭解學生的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究竟受到何種因素的影響?社會學 家寇樂門(James S. Coleman)及其同僚從事科學的調查分析發現,學 校的設備投資、老師的待遇、課程的品質似乎對學生的學習成就並無太 大的關聯;相反的,學生的家庭背景,以及與同學、朋友們(即同儕團 體)的相處,才與學生們的學習成就、學習態度有著密切的相關性。這 份報告,後來成為美國民權委員會據以成為校車政策的重要參考。 政策倡導(policy advocacy)(又稱規範的政策分析): 所謂政策倡導除了對上述描述、解釋與預測三大功能感興趣之外, 特別著重於「某種價值實現極佳化的建議」,申言之,即對一項公 共政策的本質、目的、價值與理念,進行討論、辯護、建議與批判 等。其目的在規範政府去追求被視為好的政策活動,因此又被稱為 「診斷性模式」。例如目前世界各國都相當關切全球氣候暖化的問 題,到底解決這個世界環境問題的最佳方案為何?如減緩各國的經 濟發展以達成零成長,或大量栽植綠色植物,以緩和全球氣候的暖 化問題。 一般說來,成功的政策倡導需要靠雄辯的能力(rhetoric)、說服 的能力(persuasion)、組織的能力(organization)及活躍的表現 (activism),才能達到倡導政策的目的。因此,它是主動的、主 觀的,且具有價值判斷的。 綜上,其實政策分析與政策倡導是不可劃分的。理性政策分析,其最終 目的就是希望倡導的政策能獲得決策者的採納;而政策倡導,如果沒有 深思熟慮的政策分析,政策本身如何更具有說服力? 最後,經由上述關於政策分析與政策倡導的論述,可歸納為公共政策包 括三項活動: 描述性活動:主要包括對政策內容、過程或階段的敘述。 解釋性活動:目的在於建構公共政策運作的普遍通則或因果關係,企 圖為公共政策的推廣或控制,找出一個有效而可靠的立論基礎。 規範性活動:討論公共政策所涉及的哲學理念、價值倫理與運作原則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