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秒速要訣 名師私房話 3 本書使用方法及準備技巧 4 近年命題趨勢分析 5 秒速藍圖 6 名師考情焦點 31 第二部分-高分速解 第1篇 個人、家庭、社會與文化 39 第2篇 國家、政府與政治 89 第3篇 民主與法治 144 第4篇 生產、分配與消費 199
‧39‧
一、自我形成的理論 顧里─鏡中之我:
內
涵
呈
現
想像的 判 斷 主觀的 解 釋 代 意
表 義
自我概念是透過與他人接觸,個人與社會交互作用而形成,強 調父母、家庭成員等人在兒童自我形成與發展中的重要性。 在自我形成的過程中,人們彼此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對方, 個人從他人的反映當中感覺到自我的存在。 對別人眼中自我形象的想像,例如:「我」想像、「你」覺得。 例如:我想像別人已注意到我的新髮型。 對這一形象判斷的想像。例如:「我」認為、「我」以為。 例如:我想像別人覺得我的新髮型很漂亮。 由此想像而產生某種自我的內在感覺:「我」認為、「我」自 己。 例如:因為感受到正面的評價,所以覺得愉快;或是感受到負 面的批評,而感覺到失望。 個人逐漸脫離以自己為中心的狀態,開始與社會其他個體互動, 並根據自己想像中他人的看法來察覺及發展出自我。
米德的兩個「我」: 意義:美國心理學家米德指出「我」分為兩個部分: 主我(I):具有創造力、主觀,能將各種想法加以表現的我。 客我(Me):代表受社會的規範與要求,屬客觀、已社會化的 我。
‧40‧
階段: 模 仿 階 段 年齡 2~3 歲 兒童受到「重要他人 」的影響很大,模仿 說明 成人的舉止動作,單 純複製別人行為,而 不瞭解行為的用意。 女孩會學穿上母親的 舉例 洋裝,對著鏡子塗抹 口紅。
遊 戲 階 段團 體 遊 戲 階 段 4~8 歲 8 歲之後 兒童開始從遊戲中學 兒童開始學習觀察社 習扮演成人的角色, 會中存在的規則、不 以便將來個人的行為 同角色的相互關係, 態度能符合社會期待。 個體已能扮演「概括 化他人」之角色。 兒童會扮演司機認真 由打棒球遊戲中,學 開車的模樣。 習團隊合作。
重要他人:米德認為「自我」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隨社會發 展,有一群周遭的人對自己最具影響力,藉由與他們互動進行角 色模仿與扮演,擴大自己的經驗,同時認識外在的環境,以形成 自我概念。例如:父親的身教影響自己一輩子的言行。 概括化他人:社會中的成員其所訂立的社會規範,對個人的行為 有相當的約束力,使我們得以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以合乎社會 規範的方式。例如:社會大眾都排隊買車票,自己也學著排隊買 車票。 佛洛伊德的三個我: 社會化 原 則意 涵舉 例 程 度 本我 生物的我 弱 快樂的 追求生物本能的 上課肚子餓了想吃東 (id) 原則 立即滿足。 西,不管老師怎麼說 ,先吃了再說。 自我 真實的我 中 現實的 基於現實環境的 上課肚子餓,但是如 (ego) 原則 考量,以協調本 果偷吃會被老師處罰 我與超我間的衝 ,所以只好下課再吃。 突。 超我 社會的我 強 道德的 接受社會文化道 上課吃東西是不對的 原則 德的規範,且壓 ,即使再餓也不應該 (superego) 抑本我的衝動, 在上課吃東西。 以符合社會期待。 自我類型 屬
性
‧41‧
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提 概
理 重
出 艾瑞克森 個人與社會環境的互動,將決定人格的每一階段發展任務是否順 念 利完成,強調人格發展中社會環境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可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衝突」存在,「 成長」即是克服衝突的過程。 論 人從出生到死亡,終其一生都不斷的在進行社會化。 點 若某階段的發展任務順利完成則有助於往後各階段的發展;若 無法適應,則會出現社會生活的挫折或失調,即產生「心理社 會危機」。
二、馬斯洛─需求理論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由 需求所引起的,他將人類的需求由低 求 至高依次分為五個層次。當生理與安 全需求得到滿足後,人們會轉而尋求 理 愛與被愛,以及歸屬在某一群人的社 會需求。換言之,我們都需要與他人 論 相愛、互相認同,並建立親密關係。 需
馬馬馬的馬馬需求馬馬
三、性別不平等的觀念 別 指對某一性別有負面的態度和想法。例如:認為「穿裙子的不能 見 當三軍統帥」、「君子遠庖廚」等等「大男人主義」。 指因對某一性別有負面想法,進而作出實際的行為,導致對該性 性 別 別有不利的後果。例如:「單身條款」、「禁孕條款」、「同工 歧 視 不同酬」 指社會上對某一性別的特質過度簡化、僵固的看法,並且不太允 性別刻 許有個別差異的存在。例如:認為女性應文靜溫柔,男生應活潑 板印象 勇敢。 指社會將某一性別列為優等,賦予較多的特權、優勢,而另一性 別則被列為劣等,要承受較多的負擔、限制時,就是性別角色階 性 別 層化的現象,例如:中國古時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性別偏見) 角 色 ,進而限制女性就學的機會(性別歧視),而鼓勵男子寒窗苦讀 階馬化 、求取功名,給予男性較多權力等等,即是一種性別角色階層化 的現象。 政府在制定各項相關法令政策時,應該考慮對不同性別造成的影 性 別 響,並檢討勞動、福利、教育與家庭等現行法令中,是否具有性 性 偏
‧42‧
主流化 別不平等現象。希望藉由法令政策的制定,以及政府各部會的合 作,實現平等社會。 女性在職場升遷上的一種隱形障礙,受到社會文化中重男輕女的 玻 璃 因素影響,即使本身能力再強,欲升遷到管理上位仍是看得到卻 天花板 遙不可及的夢想。 男女勞動者分別集中在不同職業的現象,此並非男女天生差異所 性別職 導致,而是社會制度造成。例如:臺灣的護士、幼稚園老師大多 業隔離 為女性,醫師、警察大多是男性。 透過語言、肢體或其他暴力,對他人的性別特徵、性別氣質、性 性 別 傾向、性別認同進行貶抑、攻擊或威脅行為。例如:罵人「死 霸 凌 GAY」、「娘娘腔」、「男人婆」等等。 性 別 聯合國要求各國將「性別平等」做為政策主流。 主流化 恐同症 對非異性戀者所抱持恐懼與不寬容之態度與行為傾向。
四、認識公共利益 公益與私益:
公益
私益
兩者 區別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是指「不特定社會大眾所持有的正面 價值」。 公共是指「不特定社會大眾」,利益是指「正面價值」,此涉及 到主義的價值判斷。 私人利益是指「有特定身分的個人才能享有的利益」。 根據特定身分的不同,可分為個人利益、家庭利益、特殊團體利 益等。 公益和私益是「範圍」的區別。多大的範圍是「公」?至於多小 的範圍是「私」?有時候並不容易區分,難以簡單地定論,兩者 之間可能是「相對」的概念。 例如:對自己和家人而言,「家」就是一個屬於家人的公領域; 以自己的家為「私」,社區就是相對的公領域。故「公」與「私 」的界線是程度上的差別。
公共利益之比較: 理 論 古典自由 主義 功利主義 社會主義 理性自利 立場
提 出 者 洛克、亞 當斯密 邊沁 聖西門 托克維爾
重 要 概 念 個人利益的重視,應優先於公共利益(滿足個人私益 之後,就可滿足公共利益)。 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就是公益。 公共利益的重視,應優先於個人利益。 對公益有理性認識,有助於私益的增進。
‧43‧
社會正義論 羅爾斯
社群主義 桑德爾
達成平等正義的兩個原則: 均等原則: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自由平等。 差異原則:若要有差別待遇,應讓最弱勢的人得到 較多的利益。 公共利益的重視,應優先於個人的利益。
公共利益的難題: 鄰避效應 共 有 財 的 悲 歌 搭 便 車 外部效果
指基於「恐懼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或「公平性的問題」而拒絕 或抵抗不屬於當地之建設(通常與環保議題有關)。 指每個人基於「自己最大利益」的自私考量,濫用共有財資源 ,最後將耗盡共有財。 享受公共利益的成員抱持「不付出成本而坐享其成」的自私自 利心態,使公共利益無法持續提昇。 外部成本生產太多,將會造成社會成本增加,損害公共利益。 外部效益生產太少,將使公共利益無法保證達到最大。
五、公民不服從 公民不服從的意涵: 意
起
特
代
羅爾斯在正義論一書中提及:「公民不服從是指公開、非暴力且 義 基於良知的違法行為,其目的在於促使政府改變不正義的政策或 法律條文。」 梭羅認為美國蓄奴制度是錯誤的,向政府繳稅形同同意政府的不 源 正義法律與政策,因而拒絕納稅且入獄。 基於共同的價值。 公開且集體的行為。 色 出於良心的違法行為。 非暴力行為:取得道德上的高度,增加訴求的正當性。 犧牲自我、服從處罰。 公民不服從採取違法行為的表達訴求,政府會依法加以處罰。 若政府採取鎮壓手段,則從事公民不服從運動者容易造成受傷 價 或死亡。 採取公民不服從的人士,有時會以激烈的方式表達抗議,或是 被持不同意見的另一方暗殺。
公民不服從的實例: 在英國統治下,印度人爭取獨立的行動一開始是採取武力 革命,但是最後慘遭殖民政府的血腥鎮壓。 背景 印度人轉而向英國僑民施暴,卻引發更多的鎮壓,因此甘 地主張不合作運動。
‧44‧
發動輿論壓力,要求印度人拒絕接受殖民政府的官職或頭銜 印度的 不合作 主張 、不和英國當局合作、不與英國人合作、不買英國製的東西 、不承認英國的法律……。 運 動 甘地多次被殖民政府逮捕、判刑,但是非暴力的手段卻讓印 結果 度人獲得國際的同情。 成果 英國逐漸放寬印度人自治範圍,二次戰後同意印度獨立。
背景
美國民 霸車 權運動 運動
結果 成果
在美國民權運動之前,種族隔離是有合法的基礎。 有色人種與白人在居住、就學、工作、交通運輸、軍隊、 甚至是廁所都被嚴格區分,跨種族的通婚更不被允許,有 色人種是實際上的二等公民。 1995 年,派克斯女士在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市搭乘公 車,她故意坐在白人專屬的位置並拒絕讓座給白人。 派克斯自願接受逮捕,但其勇敢的行動點燃民權運動。 霸車事件引起馬丁路德.金恩的重視,認為該規定是歧視黑 人的作為,並開始推動罷車運動,興起一波波的非暴力抵抗 風潮。 美國聯邦政府介入並禁止種族隔離制度。
六、文化的意義 意義: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 Tylor)指出:「文化是一個複雜的 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及作為社會 成員所習得的能力和習慣。」 文化是人類在面對各種挑戰時,所創造發明的一套生活方式及符號 系統,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並共同遵循這一套規範而生活。 分類: 項目 意 義 物 質 人們創造使用的器物,看得見、 文 化 摸得著。 人類需與他人和諧相處、經營群 社群 體生活,發明各種制度,得以規 文化 範社會生活。 精 神 人類為克服自我心中的困境,以 文 化 及提昇精神生活所創造的產物。
馬 器物
馬舉 例 衣服、房子、書桌。
制度
風俗、規範、法律。
理念(價值) 宗教、音樂、美術。
‧45‧
大眾文化、精緻文化與流行文化的比較:
意
特
實
馬 眾 文 化精 緻 文 化流 行 文 化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 具相當程度的文化素 於一定時期內,在社 ,針對社會大眾的品 養和審美趣味的人, 會中普遍傳播,廣受 義 味和嗜好,透過大量 方能理解與接受,且 一般人接受或欣賞的 生產,並被社會大眾 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人 文化。 所接受和消費的文化。 ,才能消費它。 通俗化、商品化、標 講究精緻、繁複、典 週期性、變化性、娛 性 準化、共享性及講求 雅與華麗等特性,具 樂性、商品化,且藉 由媒體傳播。 有藝術價值。 實用性質。 看商業色彩濃厚的電 欣賞文學、歌劇、美 1970 年代臺灣的大 視、電影,使用電腦 術、雕刻和衣飾等比 專校園盛行一股清新 例 、手機等。 較精緻的作品或展覽。 的「校園民歌」創作 風潮。
相關理論: 文明進 化 論 種族中 心主義 文化相 對 論 多元文 化主義
認為文化有從未開化到高度開化的過程。 以我族利益考量,並以我族的文化為標準,評量非我族類,甚至 將對方貶為「次等」。 認為文化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每一種文化對其所屬的族群都有相 對價值。 強調不同文化間應彼此尊重、欣賞、交流,反對以「絕對標準」 比較或劃分不同文化。
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 全球化是指由於跨國性的生產、文化的擴散以及資訊科技 的發展,所形成一種超越國界、種族、空間和文化的社會 關係與文化現象。 全球化類型包含: 經濟全球化:跨國企業基於「機會成本」考量,在世界 各地設廠或分公司以降低成本,世界變成二十四小時無 全 球 化 休眠的市場,隨時處理各種業務。例如:美國麥當勞在 (globalization) 各國設分店等。 文化全球化:美國麥當勞在全球設立連鎖店,影響各地 人民的飲食觀念和習慣;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以美國 觀點,傳播新聞給全世界;韓國電視工業更是傳遞時尚 、消費觀、韓國精神的利器。
‧46‧
在 地 化 (localization)
全球在地化 (glocalization)
在地全球化 (loglobalization)
又稱「本土化」,是指重視和發揚自己的生活區域、歷史 文化等傳統。 例如:韓國政府有計畫地資助民間發展具韓國文化特色的 產業—韓劇。 指在全球趨勢下,仍彰顯地方文化的特色。以全球作為思 考的重點,瞭解世界政治文化的發展,適時地將它帶入在 地的生活。是一種全球化和在地化相互交流、激盪、共存 的過程。 例如:臺灣的麥當勞為了順應本地米食的飲食習慣,推出 米漢堡等。 以在地文化為立足點,發揮全球影響力,將在地文化推銷 到全球。亦即「在地思考,全球行動」(think locally, act globally)。 例如:國內的雲門舞集、明華園、珍珠奶茶以及眾多的臺 灣電影,也都走向國際舞臺,讓世界看到臺灣的文化風貌 與藝術風采。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種忠於人類原始衝動並強調
立即滿足的傾向,主要呈現佛洛伊德分析之人格結構中那一個部 分的特質? 超我
自我
主我
本我
:佛洛伊德的「三個我」(本我、自我、超我): 本
我自
意 義 生我的我
我超
真實的我
我
道德的我
內 涵 原始的衝動 本我與超我的調節器 道德規範
一個人自出生開始,在成長的過程中,持續受到來自家庭、學校
、同儕團體與傳播媒體的影響,不斷地學習表現出符合社會期待 的行為。上述這種學習的過程,我們稱其為下列何者? 在地化
社會化
全球化
階層化
:個人學習成為「社會人」,使個人接受社會的價值觀和規 範的學習過程稱為「社會化」。 臺灣的大眾文化深受歐、美、日本等影響,但臺灣在地文化也逐
‧47‧
漸興起,藉由重新包裝和創新等途徑,使傳統的茶藝、歌仔戲與 布袋戲等都得以再度成為流行風潮。下列何者最足以解釋上述現 象? 臺灣傳統文化成為全球主流文化 跨國企業影響各地休閒生活型態 全球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共存融合 全球化促使文化發展趨向單一化 :多元並存的文化:不同文化的接觸。現在人們大多主張多 元並存,且強調尊重不同文化,承認彼此的差異性,並且 相互欣賞與學習,保留傳統性且具創意性,以產生文化交 流及激盪。 下列敘述那些符合臺灣地區近十年來家庭變遷的現象?父母的
權威日益增強家庭成員逐漸減少單親家庭數量減少雙薪家 庭逐漸增加離婚率有升高的情況
:父母的權威日益減弱;單親家庭數量增多。 推動社區參與,需要那些條件配合?找出需要大家共同解決的
公共事務只要少數熱心人士領導即可居民要有社區意識成 立有組織的社區團體由政府出面主導規劃
:社區參與的組成與運作: 推動社區參與的第一步,就是找出需要大家共同解決的 公共事務。 要使社區參與能夠持久且有效率,通常需要成立有組織 的社區團體,而且要有人出來熱心領導與推動。 社區居民自動的關心與熱情,才是社區參與最重要的精 神。 在民主國家,各政黨為了爭取選民支持,取得執政的機會,最常 透過什麼方式來達成目標? 輿論壓力
社團活動
社會運動
選舉活動
‧48‧
:政黨是指一群具有共同政治理念、立場或利益的人所結合 而成的政治團體,經由選舉取得政治權力及政府的職位, 以便實現其政治理想。 因為社會變遷的影響,現代的家庭結構與功能已有很大變化。下
列關於現代家庭結構與功能的敘述,那一項正確? 生物及醫學技術的進步,幾乎可以完全取代了家庭的生育功能 家庭的社會化功能可由各級學校、社教機構及傳播媒體所替代 家庭漸由生產單位轉變為消費單位,家人分享成果參與休閒活動 「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漸被「男主內、女主外」取代 :「生育」功能:指傳宗接代、生兒育女。原本是其他社 會機構所無法替代的,但現今可經由非性交方式(例如: 試管嬰兒),使生育功能受到衝擊,但並非完全可以被取 代。家庭的社會化功能:在家庭中,學習適應社會生活 、技能知識和價值觀,亦即學習為人處事道理。但目前社 會結構變遷快速、家庭的教育功能已漸漸被安親班、補習 班所取代,但也並非完全被取代。「男主外,女主內」 的分工模式,已漸漸朝向「分工合作」的方式,亦即不一 定像以前農業社會主張男人負責「賺錢養家」;女人負責 在家「相夫教子」。 由於社會進步,加上教育水準及民眾參與的程度提高,近十多年 來,臺灣地區各地方民眾無不積極展開各種自動自發的地方性事 務及活動,來提昇自己的生活品質。上述現象即為下列那一種作 法? 文化建設
政治改革
社區營造
自我實現
:社區營造:民國 83 年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現已更名為:行政院文化部)所提出的, 目的在激發居民「生命共同體」的社區意識,進而關心社 區生活環境,並以當地居民為主,結合民間團體與地方政 府共同努力,保存歷史古蹟和文化遺產,開發地方特有的 產業,營造地方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