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h27

Page 1



1-2

一、教育字面的意義  、教育的意義 二、中文的字義    三、英文的字義   一、生物學的教育意義    二、心理學的教育意義 、教育的本質意義   三、社會學的教育意義    四、哲學的教育意義   一、教育的內在目的 、教育的目的   二、教育的外在目的   一、教育是一種「工作─成效概念」 、教育的規準   二、教育規準   一、教育的特性   、教育的特性、必要性及可能性 二、教育的必要性    三、教育的可能性   一、依層級而言─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  、教育的類型 二、依性質而言─分為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    三、依型態而言─分為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非正式  教育   一、教育的個人功能─發展個人潛能,幫助個人自我實現    、教育的功能 二、教育的社會功能─促進社會流動,引領社會進步發展   三、教育的國家功能─培育國家人才,厚植國家競爭實力   一、為何教育    二、何處教育    三、何時教育  、教育發展的基本議題  四、如何教育  五、教育什麼  六、學了什麼


第一章 教育的意義與功能 1-3

一、瞭解教育的意義、規準、特性、類型及功能等。 二、分析教育發展有何重要的議題。 三、考題趨向於著重教育的意義及本質分析。 、「教育」一詞應有廣義與狹義兩種解讀方式,請分別說明 其內涵,並加以比較之。

【地特】

、在知識經濟時代裡,教育具有那些經濟功能?試條列說明 之。

【身心】

、教育的意義 一、教育字面的意義 教育在字面上的意義,可從廣義及狹義分別予以闡述如下(徐宗林等著 ,2007): 廣義教育而言: 人類由於生存活動的需要,必須辨別何者可以當作食物;何者可以禦 寒;何者可以居住,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的各項活動,都需要相互傳授 、相互學習,以利生存發展。因此,廣義的教育其實也是人類為其生 存發展而必須應用模仿、練習、學習的活動。 狹義教育而言: 人類因其智慧發達,在社會生活逐漸演進之下,而創設了制度化的學 習活動。此一學習活動大多係在特定時間,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場 所,以特定的學習內容和特定的方式傳授給特定的對象。此一制度化 的教與學,同樣是一種互動的歷程,但其範圍不像是廣義教育那樣的 遼闊,因此狹義的教育就是一般在社會中的學校教育,有時亦稱為正 規教育或組織性教育。 二、中文的字義 我國對於教育字義上的解釋,在《說文解字》及《禮記‧學記》均有所 記載(洪祥,1999):


1-4

根據《說文解字》對「教」與「育」的解釋如下: 所謂「教」,係指「上所施,下所教也」。換言之,教是指一種模 仿的過程。 所謂「育」,係指教養子女,使其表現善良行為的意思。 若把「教」與「育」兩個字合起來,則可解釋為在上者以良好的榜 樣供下者模仿,使下者也能表現善良行為之意。 《禮記‧學記》則指出: 「教也者,長善而就其失也」。換言之,教育應該發展善的一面,發 揮個人的長處,而補救其缺失。 綜上所述,中文對於教育的解釋,即在教導養育、循循善誘,使之能 夠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之意。 三、英文的字義 「教育」一詞英文為 Education。此為一名詞,其動詞為 Educate,來自 於拉丁文 Educare 及 Educere。Educare 原意有培養或養育之意;另 Educere 原意有導出或引出之意。因此,西方的 Education 可界定為: 依據個體運用適當規劃,進而有效引導、開展潛能,並適應社會環境的 歷程(周甘逢、周新富、吳明隆,2003;徐宗林等著,2007)。其要點 如下: 教育的目的在順性開展個體潛能。 教育的內容則以社會實用知能為主。 教育的方法較傾向啟發引導,由內而外引導出個體原來內心之真理、 知識及智慧的歷程。

、教育的本質意義 教育的本質意義,因觀點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解釋。爰以下從生物 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觀點來探究教育的意義(吳炳銅,2005)。 一、生物學的教育意義 教育是在幫助個人適應其生活環境,而所謂適應,從消極面來說是「順 應環境」,若從積極面來說則是「改造環境」。 二、心理學的教育意義


第一章 教育的意義與功能 1-5

可分為形式訓練說、形成說及行為養成說等三個不同觀點,說明如下: 形式訓練說: 以英國洛克(Locke)的「官能心理學」為代表。認為人初生時已具 有知覺、技藝、判斷、推理等心能,因此教育的作用則在訓練這些心 能,至於由學習而獲得的知識乃是次要的。 形成說: 以德國赫爾巴特(Herbart)為代表。強調教育的作用在於事實和實 在經驗的獲得,心能是從外在建構而成的。 行為養成說: 以美國桑代克(Thorndike)為代表。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對於環境中 一切的刺激所引起的反應,而教育的功能在於造成新的刺激與反應的 聯結,使行為受到改變。 三、社會學的教育意義 認為個人的生長或發展是在社會環境中進行,而且以延續社會的生命為 目的,所以教育是在謀取社會適應、傳遞社會文化的歷程。 四、哲學的教育意義 可分為自然主義、理性主義、實驗主義、文化學派等四個不同觀點,說 明如下: 自然主義: 以法國盧梭(Rousseau)為代表。認為人類與生俱來有多種能力,教 育的使命是將此潛伏的能力開展出來。 理性主義: 以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及拿托普(Natrop)為代表。認為人之所 以為人,且不同於其他動物,是因其具有理性。教育的任務就是啟發 人心所具的理性。 實驗主義: 以美國杜威(Dewey)為代表,其認為教育是對兒童加以指導,使其 能時時改造其經驗的意義,並增加其後來經驗的能力。 文化學派: 以德國斯普朗格(Spranger)為代表。認為教育的任務,為培養個人


1-6

人格如何在社會文化中獲得發展與完成,而最終目的在覺醒個人,使 其具有自動追求理想與價值的意志。

、教育的目的 所謂目的(Aim)係指一個個體所施展的行為之預期結果。因此,所 謂教育目的係指教育預懸鵠的或理想,可決定教育發展的方向,並可成為 教育活動指引,使教育成為具有意義且循序漸進的活動,而非盲目凌亂之 活動。至於教育目的分類可分為內在目的及外在目的: 一、教育的內在目的 從教育本質出發,重視受教者的潛能發展及實現。這樣的說法則係屬「 個人本位」,強調教育目的是以促進個人發展為主。 二、教育的外在目的 係以教育效果為主,強調生活的準備及公民的培養。這樣的說法則係屬 「社會本位」,認為個人是為社會存在的,而教育目的則在使學生適應 社會,並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心力。

、教育的規準 教育基本上是一個具爭議性的議題,每一個人對於教育都有自己的看 法,因此並無絕對地說何謂教育,甚至如何區辨教育、非教育和反教育之 活動都需要有所依據。是以,學者提出「工作概念」和「成效概念」兩項 概念,以作為教育的重要依據及規準。 一、教育是一種「工作─成效概念」(林逢祺,2003) 所謂「工作─成效概念」,包含三種意涵在內:活動者是有意識的 ,瞭解自己在進行的活動;該活動必須進行一段時間,難以立即完 成;活動必須有成效。 教育具有工作─成效概念。從工作概念來看,從事教育工作必須長時 間投入,且需要有熱誠及意願,發揮其教育愛及高度專業素養。另外 ,從成效概念來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不但要能教─亦即具備豐富的 專門知識,甚至還要會教─亦即接受與教學藝術相關的專業教育,方 能使學生獲得正確的知識,並燃起高度的學習動機。


第一章 教育的意義與功能 1-7

二、教育規準(洪祥,1999) 所謂教育的規準,就是評斷教育的標準,合乎這個標準就是教育,不合 乎這個標準就不是教育。至於有那些標準合乎教育的規準,英國哲學家 皮德思(Peters)曾提出三大教育規準,以供評斷如下: 合價值性(Worthwhileness): 又稱為善的規準,強調一件事物具有合理的、可欲的,以及有正面價 值的性質。任何教學或課程教材都必須符合這項規準才行。 合認知性(Cognitiveness): 又稱為真的規準,強調教學活動貴在瞭解,而不是死背、死記。因此 ,學習活動應該是澈底尋找真相,瞭解其原理。 合自願性(Voluntariness): 又稱為美的規準,強調教育的過程要尊重學習者的自由,而不是強迫 灌輸。因此,教育只有在學習者自願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否則即使表 面達成目的,也不能稱之為教育。

、教育的特性、必要性及可能性 一、教育的特性 教育是人類獨有的活動,並具有其價值體系存在。因此,教育活動在社 會、政治、文化、經濟等活動之內在價值有所差異,主要在於教育具有 以下之特性(吳清山,2004): 發展性─發展個體潛能,培養健全人格: 個人在原有的稟賦之下,透過教育的力量,可以不斷地學習,開展其 潛能,進而在認知、情意、技能等各方面有所精進,而成為一個人格 健全的國民。 價值性─啟發向上向善,追求真善美: 教育的價值在於鼓勵個人向上向善,朝向好的一面發展,若是唆使個 人作奸犯科或為非作歹,均非教育之作為。因此,教育的活動使個人 能夠致力於追求真善美,以達教育最高價值之呈現。 永恆性─持續不斷精進,實現百年樹人: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意味教育是一項永續發展的工作


1-8

。因此,透過教育,科技得以推陳出新、文明得以日益昌盛、文化得 以多元創新,可見教育是帶動人類發展的一股重要的動力。 個別性─倡導有教無類,實現因材施教: 個人來自於不同的遺傳及環境等因素。在遺傳上,不論是身體或心理 的發展,都有其個別差異存在;在環境上,因社會階層的存在,亦產 生貧富差距,造成孩子出生不平等。是以,教育具有縮小不平等的功 能,同時可讓個人得到適性發展,因而形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 育觀。 社會性─適應社會生活,促進社會祥和: 教育除了開啟潛能外,亦可幫助個人適應社會生活,使其具有社會適 應能力。故教育的本質在於從小培養個人適應社會的能力,並營造良 好社會生活,促進社會祥和。 二、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源自於生活的需要,人類生活不只求生存,尚應追求品質卓越,倘 未接受教育,那麼和自然界的動物又有何異。因此,人類有接受教育的 必要性,著名學者康德(Kant)及拿托普(Natrop)亦有此見解(洪祥 ,1999;周甘逢、周新富、吳明隆,2003): 康德(Kant)指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造物」。換言之,教育對 人類來說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 拿托普(Natrop)指出,「人類只有透過人類社會才能成為人」。換 言之,人出生之後,如果和動物一起生活,將可能退回動物的狀態; 一個人如果與社會隔離起來生活,除潛能無法開展外,特有的人性也 將無法發揮。 綜上可知,人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的理由,誠如《學記》上所說:「玉 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就是此意涵。 三、教育的可能性 教育是否有可能?針對該問題,可從以下觀點分析之,即可知道教育的 可能性(徐宗林等著,2007): 對於無助性而言: 人類的嬰兒與其他動物的幼兒相比較,是較為脆弱的,他們幾乎無任


第一章 教育的意義與功能 1-9

何本能性行為去維持獨立自存的活動。然由於人類嬰兒的無助性,使 得嬰兒依賴期延長,故其學習行為增加,說明人類深具可塑性。 對於生長性而言: 人和其他生物一樣,具有生長性。在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中,人類運 用其智慧,創建文明或文化,並做出主動適應自然環境的社會及文化 來,以延續生命。 對於生物性而言: 人類有最大比重的腦,心智能力的展現不是其他動物所可以比擬。致 使人的腦功能成為人獲致學習行為的中樞所在,也使得人的教育活動 有了堅固發展的基礎。 對於可塑性而言: 從心理學行為論的觀點,人的學習就是行為的改變。因此,人的行為 具有可塑性,可因自然、社會、文化等不同環境予以改變。也就是因 為人有可塑性,才使得教育活動對人的行為能夠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 及改變,不管是內在的「思」或外在的「行」。 對於發展性而言: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從幼小至成人,成熟者均會對其未成熟者加以有 計畫、有前瞻性的協助,希冀朝向一個價值性的方向變化,因此人具 有相當的發展潛能。同時,在一些理想與價值的追求中,則多半是人 有意地做出的方向,故教育也在有意地改變一個人的思與行。 對於探究性而言: 人類為了生存,會積極對自然有所探究與瞭解,因此會嘗試地去瞭解 周遭的事務、現象、狀況、事件等。也因為有這樣探究的心理,更說 明人有需要從外界的知識中,去認識他所處的世界。 對於可教性而言: 所謂人的可教性,係指人能夠學習新的事物,他不會厭惡新的事物; 相反的他會接受新的事物,只要是他認為是適宜的、可改變的,就會 重新調整他的行為。 對於文化性而言: 人類在漫長的演化中,逐漸提昇其心智能力,創造了文明,包含如符


1-10

號系統、工具系統、社會系統及各種人工製品、技術、方法等。因此 ,任何一個社會都會運用教育的方式,而將社會文化一代一代傳遞下 去。 對於社會性而言: 教育來自於社會,而加諸於個人身上,使其具備社會規範、社會價值 等。再者,社會利用教育以使上一代與下一代有了社會規範、價值、 習俗、文化等傳承,故而使得社會得以統整而延續社會的生命。 對於超越性而言: 教育可使個人在超越的過程中,提供個人超越的方向。追求超越對於 個人來說,就是顯示個人有追求完美、有止於至善的內在嚮往。

、教育的類型 教育的類型有不同的分法,以下茲就層級、性質、型態三個方面,茲 予以分述如下(吳清山,2004): 一、依層級而言─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初等教育(Elementary Education): 係指學校制度中最初的教育階梯,目前世界先進國家都以初等教育為 全國人民須接受的義務教育,並且大部分以六歲開始為初等教育受教 年齡。 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 係指學校制度中介於初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此階段的學生大都是 十二歲至十八歲,而它又可分為前期中等教育和後期中等教育,前者 是初級中學,類似國內的國民中學;後者為高級中學,包括普通高中 、職業學校和綜合中學。 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係指學校制度中最高的階梯,此階段學生的受教年齡在十八歲之後。 廣義的高等教育包括:專科教育、大學教育及研究所教育;狹義的高 等教育則是包括:大學教育及研究所教育。 二、依性質而言─分為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 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


第一章 教育的意義與功能 1-11

係以陶冶國民知德為主的教育,亦屬於每個國民應接受的基本教育。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 係針對特殊學生(包括資賦優異和身心障礙)所提供的教育。 職業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 係以專門技能習得為主的教育,特別重視職業技術能力的培養。 三、依型態而言─分為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非正式教育 正規教育(Formal Education): 係指在學校型態下所接受的教育,是有系統、有組織的,並且是在一 定場所之下所接受的教育,如在大學、中學、小學接受教育後,即可 獲得文憑或證書。 非正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 係指正規學校教育以外所提供有計畫、有組織的各類進修或補習教育 ,其提供社區民眾學習的機會,且場所不以學校為限,學校課程具有 彈性,如在社區大學或補習班接受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Unformal Education): 係指個人依興趣和喜好而自行決定學習內容、方式等,以提昇個人素 質為目標,如個人自我學習,或參與民間團體或企業機構所提供不定 時的進修等。

、教育的功能 對於教育的功能,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吳清山(2004)認為教育 的功能具有以下三點: 一、教育的個人功能─發展個人潛能,幫助個人自我實現 每一個人皆具有其稟賦,而教育的功能就是將這股稟賦加以引導,讓不 同素質的學生各自朝向其有利的方向發展,使其潛能獲得有效的開展, 身心全面發展,以達自我實現的目的。因此,為了激發個人潛能,所以 重視學生個別差異和採取適性教育,則成為重要的教育方式。 二、教育的社會功能─促進社會流動,引領社會進步發展 教育不只可使個人潛能獲得開展,透過教育的力量,使人人接受教育, 可有助於社會流動,讓社會各階層可因為接受不同教育而產生不同的流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