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壹篇 法院組織法概論 ...................................... 1-1 第一章 緒 論 .......................................................... 1-2 第一節 法院組織法之意義與重要性 ............................ 1-3 第二節 法院組織法之法源與性質 ................................ 1-5 第三節 法院組織法之憲法基礎 .................................... 1-8
第二章 人民與法院之關係 .................................... 1-37 第一節 司法請求權與合法聽審權 ................................ 1-38 第二節 公正程序請求權與有效權利保護請求權 ...... 1-40 第三節 武器平等原則與權利保護請求權 ................... 1-43 第四節 法定法官原則 ...................................................... 1-44
第三章 法院組織之基本原則 ................................ 1-52 第一節 審檢分隸 .............................................................. 1-54 第二節 審判獨立 .............................................................. 1-56 第三節 檢察一體 .............................................................. 1-69 第四節 公開原則 .............................................................. 1-96 第五節 司法院審判機關化之思考方式 ....................... 1-108 專題:我國判例制度之探討 ......................................... 1-117
第四章 法院審理之原則 ......................................... 1-133 第一節 集中審理與合併審理制度 ................................ 1-134 第二節 事實審與法律審 ................................................. 1-135
2
第貳篇 組織論 ........................................................ 2-1 第一章 法院總論 ...................................................... 2-2 第一節 法院之概念 .......................................................... 2-4 第二節 普通法院之職權 ................................................. 2-10 第三節 法院之審級制度 ................................................. 2-22 第四節 法院之審判組織 ................................................. 2-41 第五節 審判長與庭長 ...................................................... 2-64 第六節 法院之設立及管轄區域之劃分與變更 .......... 2-69
第二章 法院各論 ...................................................... 2-70 第一節 地方法院 .............................................................. 2-72 第二節 高等法院 .............................................................. 2-88 第三節 最高法院 .............................................................. 2-95 第四節 行政法院 .............................................................. 2-109 第五節 智慧財產法院 ...................................................... 2-118 第六節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 2-125
第三章 檢察機關 ...................................................... 2-127 第一節 概 論 ................................................................... 2-129 第二節 檢察機關之職權與組織 .................................... 2-136 第三節 特別偵查組 .......................................................... 2-151 第四節 檢察官人事審議委員會 .................................... 2-163
3
第五節 專業檢察機關 ...................................................... 2-167
第參篇 司法制度附論 ........................................... 3-1 第一章 司法年度與事務分配 ................................ 3-2 第一節 司法年度 .............................................................. 3-3 第二節 事務分配 .............................................................. 3-5 附錄一:法官會議實施辦法(101.06.07) ............ 3-18 附錄二:各級法院法官辦理民刑事與行政訴訟 及特殊專業類型案件年度司法事務分配辦法 (105.08.17) ................................................................. 3-20
第二章 法庭之開閉與秩序 .................................... 3-27 第一節 法庭之布置 .......................................................... 3-28 第二節 法庭之開閉 .......................................................... 3-42 第三節 法庭之秩序 .......................................................... 3-48
第三章 法庭制服與法院用語 ................................ 3-58 第一節 法庭制服 .............................................................. 3-59 第二節 法院用語 .............................................................. 3-63 第三節 法院便民禮民實施要點 .................................... 3-67
第四章 裁判之評議 ................................................. 3-73 第一節 裁判之評議 .......................................................... 3-75 第二節 裁判書之刊載 ...................................................... 3-86
第五章 司法上之互助 ............................................. 3-90
4
第一節 司法互助之概念 ................................................. 3-92 第二節 司法互助之內涵 ................................................. 3-95
第六章 司法行政之監督 ......................................... 3-101 第一節 概 論 ................................................................... 3-103 第二節 法官職務監督 ...................................................... 3-113 第三節 其他司法人員之監督方法 ................................ 3-130 附錄一:法官倫理規範(101.01.05) ..................... 3-133 附錄二:檢察官倫理規範(101.01.04) ................. 3-135
第肆篇 人事論 ........................................................ 4-1 第一章 法官與檢察官 ............................................. 4-2 第一節 法官與檢察官之種類 ......................................... 4-4 第二節 法官與檢察官之任用 ......................................... 4-13 第三節 法官與檢察官職務上之限制 ............................ 4-23
第二章 其他司法人員 ............................................. 4-26 第一節 法官助理、司法事務官與檢察事務官 .......... 4-29 第二節 書記官 ................................................................... 4-41 第三節 司法警察 .............................................................. 4-55 第四節 其他司法人員 ...................................................... 4-60
2
緒 論 定義 一、意義 法院組織法與個別程序法之交錯 、法院組織法之 法院組織法之核心領域 意義與重要性 實踐性之憲法 二、重要性 法院組織法與人民獲得充分司法照顧 相關 狹義之法源 一、法源 廣義之法源 、法院組織法之 屬於公法而非私法 法源與性質 屬於普通法而非特別法 二、性質 屬於國內法而非國際法 屬於實體法或程序法 屬於強行法或任意法 司法權作為第三權 司法之意義(釋 392 理由書) 司法制度 一、司法權 司法機關 司法人員 司法權之例外 、法院組織法之 裁判權(司法權)壟斷原則 二、法治國原則 憲法基礎 法安定性與裁判可預測性 三、憲法保障之基本權(利) 四、其他基礎
………………………………… 整理自姜世明,法院組織法,四版,新學林,2014 年 9 月,頁 1~16。
3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法院組織法之意義與重要性 、意義 一、定義 法院組織法,乃規定國家審判機關之組織任務
法院組織法至今共
分配、人事及部分法庭活動基本原則之法規。
經歷二十二次修正
狹義之定義:
,最近一次為民國
其係指國民政府於民國 21 年 10 月 28 日公 布,民國 24 年 7 月 1 日施行,並經過多次 修正之法院組織法。
105 年 6 月 22 日增訂公布第 14 條之 1 條條文,當然最近 之修法亦會成為該科目考試 重點之一,請考生務必注意。
廣義之定義: 主要係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第 82 條規定,由 立法院制定公布施行之法律,而以前述狹義 法院組織法為主,並且及於司法院組織法、 行政法院組織法、智慧財產法院組織法、少
憲法第 82 條:「司法院及 各級法院之組織,以法律定 之。」
年及家事法院組織法、法官法等相關法規。 二、法院組織法與個別程序法之交錯 法院組織法之特性: 法院組織法係規定審判機關組織及活動之根本大法,如同法院之憲法或 基本法,其規範之特性乃在於其係對於法院組織及活動具重要性及特徵 性問題所為「一般性之規定」。其所規範者係著重於裁判機關之具整體 共通性之法原則及組織性決定,而非針對個別程序法之細節程序加以規 定。 其與個別程序法之交錯現象: 一般程序法與法院組織法之關係,乃呈現交錯之現象,二者互為各自 廣義定義下之法源。 對於法院活動,主要是審判活動,即認事用法之具體程序規定,此係 個別程序法規範重點。 我國之法院組織法乃以「普通法院」為規範對象,對於其他審判系統 乃另以個別法律規範之。 三、法院組織法之核心領域
4 法院組織法雖與其他法律有所交錯,然其規範主要領域則包含訴訟權、組 織規則與相關主體特性或資格之規則。 訴訟權: 係人民與國家審判權之關係,包括:訴訟當事人有要求法院依法裁判之 權利,社會大眾對於法庭公開之要求,程序當事人之合法聽審權保障, 乃至與組織規則有關之法定法官原則等。 組織規則: 係關於審判權之構造及法院活動之不同層級,其亦包括:法定法官原則 、法院組成及任務分配、個別審判體間之事務分配及其他法院人員之配 置及職務,乃至法院內純法院行政任務之規定。 法院相關主體特性或資格之規則: 對於法院成員,為使其能執行其職務,必須給予其不同地位與要求,例 如:對於法官要求其受法律拘束、審判獨立與法官中立等;對於其他行 政人員與檢察官,則必須分別為「合目的性」之角色賦予。
、重要性 一、實踐性之憲法 法院組織法係承接憲法關於司法權之具一般性之實踐性規範,較憲法為具 體,但相較於個別程序法之規則,其部分則屬於上層而抽象。 例如:對於訴訟關係之具體化,毋寧可認為係實踐性之憲法。而其可謂係個別審判 權活動之一般原則,因而對於個別審判權乃具其共同性,自有簡化個別程序法之功 能。對於個別審判權及各法院權責之規定,乃對於審判權之任務分配,作成基本性 之決定。
二、其與人民獲得充分司法照顧相關 法院組織法上承憲法,下接個別程序規則,對於國家司法權之行使,自有 其重大意義。基本上,除其對憲法訴訟權保障之意義外,對於審判權如何 分配、審判體如何組成,乃至如何對於法院人事之選任與保障,均與人民 是否能夠獲得充分司法照顧息息相關。 ………………………………… 參照姜世明,同註書,頁 2~3。
5
第一章 緒 論
第二節 法院組織法之法源與性質 、法源 法院組織法之法源界定,其關鍵在於對法院組織法之「定義」問題。 一、狹義之法源 其可包括憲法、法院組織法、司法人員人事條
「法官法」於民國
例、公務員服務法、公務人員考績法與其他司
100年 7月 6 日由總
法院相關組織法規及檢察機關相關組織法規。
統公布,除第五章
法官法已經通過 ,將成為法官與檢察官之基本
法官評鑑自公布後半年施行
憲章規定。各級法院處務規程與司法院頒訂之 相關規則,亦為重要參考資料。 二、廣義之法源
,第 78 條自公布後 3 年 6 個月施行外,自公布後 1 年 施行之,亦即 101 年 7 月 6 日。「法官法」通過施行後
廣義之法源除前述狹義法源者,並可包括司法
,當然亦成為本科考試重點
院組織法、行政法院組織法、公務員懲戒委員
之一。
會組織法等。對於法院組織人事相關法規甚多,若司法院審判化之修法成 功,甚至涉及大法官會議審理之相關法律亦可包涵在內;若為擴大化理解 ,乃至律師法、法律扶助法、公證法等亦可作為廣義之法源。
法官法分二階段施行,民國 101 年 7 月 6 日施行部分,其重點如下: 法官的任用,應經具有外部委員參與之遴選委員會遴選: 法官法明定法官的積極資格,並規定除考試及格直接分發任用者外, 初任法官及曾任法官因故離職後申請再任法官者,應經遴選程序,而 法官遴選委員會以及審議法官任免的法官人事審議委員會,均引進外 部成員,讓法官人事制度更趨民主化、自治化及透明化。 法官應遵守司法倫理並受職務監督,確保公正審判的核心價值: 凡足以影響法官審判獨立、有礙法官身分尊嚴及公正形象,或與分權 原則相扞格,以及法令禁止的職務或業務,法官均應禁止兼任,司法 院並已訂定發布法官倫理規範,作為遵循準則。而法官在獨立審判的 限度內,也應受職務監督,職務監督的範圍包括「制止違法行使職權 」、「糾正不當言行」及「督促依法迅速執行職務」等,監督權人對
6 於被監督的法官,得發命令促其注意、加以警告,甚至得以機關名義 請求法官評鑑委員會評鑑或移由司法院移送監察院審查;倘法官認為 職務監督危及其審判獨立時,亦得向職務法庭起訴,藉由公開裁判, 釐清職務監督與審判獨立的界限。 成立職務法庭,審理法官懲戒、身分保障及職務監督之救濟事項: 7 月 6 日同步成立職務法庭,由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擔任審判長 ,與資深法官 4 人組成合議庭,依法審理法官懲戒、身分保障救濟以 及不服職務監督救濟事項,以求程序慎重嚴謹,並期公允。 明定法官職務之保障及其給與,以資養廉並吸引優秀人才: 為維護審判獨立,保障法官職務,法官法明定法官非具法定事由,不 得將其免職、停止其職務、或為地區調動,同時考量法官工作負荷及 職責繁重,規定法官不列官等、職等,並規定其俸給。又為提高法官 執行職務之品質與效率,法官每年應受職務評定,針對其學識能力、 品德操守、敬業精神及裁判品質加以評定,評定結果作為法官人事作 業參考及核發獎金與俸級晉級之依據。 法官應在職進修並受派赴國內外考察,以吸取新知,與時俱進: 法官雖是終身職,但為因應多元化社會,符合時代脈動,並促進我國 司法進步,應依法官法及相關子法規定,每年從事在職進修或受派赴 國內外考察,符合一定條件者,亦可申請帶職帶薪或留職停薪進修, 以充分吸收新知,開闊視野,精進裁判品質,保障民眾訴訟權益。 【資料來源:司法院新聞稿】
、性質 一、其屬於公法 法院組織法之性質,因其係規範國家司法機關之組織及其權限、任務分配 之法律,並非規範私人間之權利及義務關係,應屬於公法而非私法之性質。 二、其屬於普通法 法院組織法係適用於全國各級法院及檢察署,其係適用於一般人民與一般 訴訟事件,且施行於全國,性質上應屬於普通法而非特別法。 三、其屬於國內法 法院組織法係適用於我國領土(Territory)內之法律,因此其屬於國內法
7
第一章 緒 論
之性質,而非國際法。 國內法(Municipal Law)是國際法學者賦予一特定國家內部或國內全部法律之泛 稱,國內法主要在規範國內法秩序;相對於此,國際法主要在規範國際社會成員間 之法秩序,國際法又常被稱為「國際公法」(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四、其屬於實體法或程序法? 學者呂丁旺教授認為其屬於實體法: 法律有實體法與程序法之分類。凡規定權利與義務實質之法律,稱為 實體法;凡規定實行此權利與義務之程序者,稱為程序法。 法院組織法之內容,雖多含有程序性質之規定,然釐定等級、劃分權 限,實為其制定之主要目的,其大部分著重於法院之權限部分,甚少 及於民事與刑事訴訟辦理之程序,因此應為實體法而非程序法。 學者姜世明教授認為其兼具實體法與程序法之性質: 法院組織法大部分是實體法之性質,但就其關於訴訟權之保障及部分關 於程序原則之規定,應亦具有程序法之性質。 五、其屬於強行法或任意法 學者姜世明教授認為不可一概而論。雖然法院組織法不少規定是屬於國家 組織性之規定,並非當事人所能自由處分,然其部分規定,若涉及民事訴 訟法時,亦非無由當事人依訴訟契約為一部或全部任意變更之可能,例如 :公開主義、事務分配、審級制度與法院組織等,是否不能承認訴訟契約 之效力,均仍有討論之空間。
………………………………… 參照呂丁旺,法院組織法論,八版,一品文化,2014 年 2 月,頁 5。
8
第三節 法院組織法之憲法基礎 、司法權 一、司法權作為第三權 權力分立原則: 一般法治國家憲法將權力分立作為立憲之基本原則,此係不可變更之憲 法原則。一般而言,所謂權力分立係指立法、行政與司法三權分立,且 強調其制衡關係。 不可變更之憲法原則,此涉及憲法上之爭議:修憲採「有界限說」或是「無界限說 」。大法官釋字第 499 號解釋文第二段指出:「國民大會為憲法所設置之機關,其 具有之職權亦為憲法所賦予,基於修憲職權所制定之憲法增修條文與未經修改之憲 法條文雖處於同等位階,惟憲法中具有本質之重要性而為規範秩序存立之基礎者, 如聽任修改條文予以變更,則憲法整體規範秩序將形同破毀,該修改之條文即失其 應有之正當性。憲法條文中,諸如:第一條所樹立之民主共和國原則、第二條國民 主權原則、第二章保障人民權利,以及有關權力分立與制衡之原則,具有本質之重 要性,亦為憲法整體基本原則之所在。基於前述規定所形成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 乃現行憲法賴以存立之基礎,凡憲法設置之機關均有遵守之義務。」係採取「修憲 有界限說」。
司法權作為第三權: 在三權分立下,司法權被視為第三權,所謂司法權,應指審判權或裁 判權。我國憲法第七章所謂之司法,亦以審判權為其規範對象,因此 憲法第 77 條規定「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事、刑事 、行政訴訟之審判及公務員之懲戒。 司法權被視為第三權,故其有制衡其他國家權力之意義存在,其運作 須由一「獨立機關」為之,例如:大法官會議、最高法院、高等法院 及其分院、地方法院及其分院,乃至個別法官亦為所謂權力(Power )行使之主體。然而司法權應由國家機關而非私人行使之,且非行政 ………………………………… 整理自姜世明,同註書,頁 4~13;史慶璞,法院組織法,三版,五南圖書,2012 年 3 月,頁 3~38、40~45;高耘,法院組織法,二版,新保成,2013 年 10 月,頁 17~30。
9
第一章 緒 論
機關或立法機關行使之。 司法權(審判權)之制度設計問題: 對於審判權之制度設計,例如:審級制度,並無必然須設計多少審級方 為合憲之問題,此為立法裁量之問題。然而,若一國對司法資源投資有 限,在一審未能建構足以令人信賴之程序,則縮減救濟之審級,無異要 求人民閉上眼睛相信司法,實屬無期待可能性,結果將造成人民對司法 更加不諒解。
大法官釋字第 574 號解釋理由書(節錄) 憲法第 16 條所規定之訴訟權,係以人民於其權利遭受侵害時,得依 正當法律程序請求法院救濟為其核心內容,國家應提供有效之制度保 障,以謀其具體實現,除立法機關須制定法律,為適當之法院組織及 訴訟程序之規定外,法院於適用法律時,亦須以此為目標,俾人民於 其權利受侵害時,有及時、充分回復並實現其權利之可能。訴訟程序 倘未損於訴訟權核心內容,立法者自得斟酌憲法上有效法律保護之要 求,衡諸各種案件性質之不同,就其訴訟程序為合理之不同規定,尚 無違於訴訟權之保障(司法院釋字第 442 號解釋參照)。 審級制度為訴訟程序之一環,有糾正下級審裁判之功能,乃司法救濟 制度之內部監督機制,其應經若干之審級,得由立法機關衡量訴訟案 件之性質及訴訟制度之功能等因素定之,尚難謂其為訴訟權保障之核 心內容(司法院釋字第 396 號、第 442 號及第 512 號等解釋參照), 而要求任何訴訟案件均得上訴於第三審,始與憲法保障人民訴訟權之 意旨相符。 二、司法之意義 根據大法官釋字第 392 號解釋理由書之見解,所謂「司法」,觀念上係相 對於立法、行政而言(我國之憲制則尚包括考試、監察)。概念上原屬多 義之法律用語,有實質意義之司法、形式意義之司法與狹義司法、廣義司 法之分。 形式與實質意義之司法: 形式意義之司法:其形式之意義則凡法律上將之納入司法之權限予以
10 推動之作用者均屬之,如現行制度之「 公證」,其性質原非屬於司法之範疇,
公證法第 1 條:「公證事務
但仍將之歸於司法予以推動,即其一例。
,由法院或民間之公證人辦
實質意義之司法:其實質之意義乃指國家
理之(Ⅰ)。地方法院及其
基於法律對爭訟之具體事實,所為宣示( 即裁判)及輔助裁判權行使之作用(即司 法行政)。 狹義與廣義之司法: 狹義之司法:所謂狹義之司法,即固有意 義之司法,原僅限於民刑事裁判之國家作
分院應設公證處;必要時, 並得於管轄區域內適當處所 設公證分處(Ⅱ)。民間之 公證人應於所屬之地方法院 或其分院管轄區域內,司法 院指定之地設事務所(Ⅲ) 。」
用,其推動此項作用之權能,一般稱之為司法權或審判權,又因係專 指民刑事之裁判權限,乃有稱之為裁判權者;惟我國之現制,行政訴 訟、公務員懲戒、司法解釋與違憲政黨解散之審理等「國家裁判性之 作用」應亦包括在內,亦即其具有司法權獨立之涵義者,均屬於此一 意義之司法,故憲法第七章所規定之司法院地位、職權,即其第 77 條所稱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第 78 條之司法解釋權,與 (憲法)增修條文第 4 條第 2 項之審理政黨違憲之解散事項均可謂之 為狹義司法。 廣義之司法:至於其為達成狹義司法之目的相關之國家作用(即具有 司法性質之國家作用),則屬廣義司法之範圍,例如:公證、非訟事 件、各種司法行政事務,以及檢察官之偵查起訴等。
學者姜世明教授對釋字第 392 號解釋「司法之定義」的見解 我國對於司法一詞,與德國一樣有定義上之困難。就此,大法官釋字 第 392 號解釋對於廣義之司法機關作出定義,該號解釋指出:「司法 權之一之刑事訴訟,即刑事司法之裁判,係以實現國家刑罰權為目的 之司法程序,其審判乃以追訴而開始,追訴必須實施偵查,迨判決確 定,尚須執行始能實現裁判之內容。是以此等程序悉與審判、處罰具 有不可分離之關係,亦即偵查、訴追、審判、刑之執行均屬刑事司法 ………………………………… 參照姜世明,同註書,頁 7。
11
第一章 緒 論
之過程,其間代表國家從事『偵查』、『訴追』、『執行』之檢察機 關,其所行使之職權,目的既亦在達成刑事司法之任務,則在此一範 圍內之國家作用,當應屬廣義司法之一。憲法第八條第一項所規定之 『司法機關』,自非僅指同法第七十七條規定之司法機關而言,而係 包括檢察機關在內之廣義司法機關。」據此,司法之定義,就廣義而 言,乃審判機關、懲戒機關與檢察機關;狹義而言,則為憲法第 77 條規定所指之審判機關與公務員懲戒機關。 惟若依前開解釋文以觀,難道不可推得警察機關為較廣義之司法機關 ,而較狹義之司法機關則為審判機關?是故,前開大法官解釋,乃充 滿合目的性之解釋方式,但能否認為係對於審判權定義之通論,容有 質疑餘地。事實上,對於審判權(裁判權)或所謂司法權之定義,似 亦僅能依個別情況,為合目的性之解釋,難以為一般性定義。 三、司法制度 司法制度之意義: 司法制度係行使國家司法權作用之法律制度。申言之,司法制度係依據 憲法及有關法律,就其組織、編制與職掌作成體系和運作之分工,以期 有效推動司法,進而遂行國家統治權在司法部門所分立行使之司法權。 司法制度不僅在靜態上體現國家在司法上之法律制度,同時在動態上亦 實踐國家在憲法上所賦予之司法權。 司法制度之特性: 多元性: 我國司法制度沿襲德、法大陸法系之司法多元主義,於司法院下分 設大法官會議、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行政法院、最高法院等,以專 業分工、分層負責之方式行使司法權,有別於美國之司法一元主義。 依據釋字第 530 號解釋,司法院應審判機關化,並回歸憲法第 77 條制憲本旨。 專業性:司法院下設有憲法法庭、普通法院、行政法院、智慧財產法 院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分別掌管憲法及法令統一之解釋、民刑事訴 訟裁判、行政訴訟之審判、智慧財產訴訟審理及公務員懲戒之審議, 各機關專職所司,專職職權。 獨立性:憲法第 80 條:「法官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據法律獨立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