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 論 .............................................. 1-1 重點整理
1-2
名詞解釋
1-13
試題解析
1-20
小試身手
1-21
《第二章》 發展心理學 ....................................... 2-1 重點整理
2-2
名詞解釋
2-39
試題解析
2-50
小試身手
2-56
《第三章》 學習心理學 ....................................... 3-1 重點整理
3-2
名詞解釋
3-56
試題解析
3-74
小試身手
3-83
《第四章》 記憶與遺忘 ....................................... 4-1 重點整理
4-2
名詞解釋 試題解析
4-18 4-28 Contents 1
小試身手
4-31
《第五章》 語言思考和問題解決 ......................... 5-1 重點整理
5-2
名詞解釋
5-19
試題解析
5-27
小試身手
5-31
《第六章》 個別差異和因材施教 ......................... 6-1 重點整理
6-2
名詞解釋
6-60
試題解析
6-71
小試身手
6-78
《第七章》 諮商與輔導 ....................................... 7-1 重點整理
7-2
名詞解釋
7-51
試題解析
7-68
小試身手
7-75
《第八章》 班級經營 .......................................... 8-1 重點整理
8-2
名詞解釋 試題解析
8-22 8-25
小試身手
8-29
Contents 2
《第九章》 其他相關補充 ................................... 9-1 重點整理
9-2
名詞解釋 試題解析
9-15 9-21
小試身手
9-37
《附錄一》 重點一○一 ..................................... 10-1 《附錄二》 零體罰 ............................................ 11-1 《附錄三》 校園暴力及霸凌事件的相關輔導策略 ...............................................................12-1 《附錄四》 教甄口試、試教準備事項 ................ 13-1
Contents 3
1-2 教育心理學
一、教育心理學的意義 研究師生交感互動的教學歷程,並不斷改進與發展此項歷程,以增進 「教」、「學」效能,並建立系統的理論體系。教育心理學一詞始自 桑代克(Thorndike)在 1903 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 Wittrock 和 Farley 以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下定義: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支,它關心人類學習和教學理論與原則的發 展、評估與應用,也關心提升終生教育活動與歷程的理論性教育資料 、學程策略及技術等的發展、評估與應用。 二、研究目的 協助教師達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中的問題: 協助確立明確有用的教學目標。 協助瞭解學生的起點行為。 據以安排適性有效的教學。 建立系統的教學理論體系: 將原有的學習理論轉化為教學理論為發展的新趨向。 增強教師專業知能與專業精神: 精熟學科專長。 具備教師專業資格。 在教育工作上「敬業樂業」。 三、研究取向 研究目的教育化。 研究對象全人化。 研究方法本土化。 四、研究方法 有量的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和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二種,前者以數字表示結果,將現象簡化為單一客觀的實在,採演繹取 向,研究者客觀中立地探討變項的關係,例如:實驗法、相關法、調查 法、觀察參與;後者以文字陳敘表示結果,視現象本質為多元實在,彼
第一章 緒 論 1-3
此互異,研究是要探討背後的多變性及交互關係,採經驗歸納取向,研 究者為參與性研究,例如:個案研究、參與觀察、深入晤談、文件分析 、描述式研究、教室俗民誌。 質量比較 量
的 研 究 質 的 研 究 (quantia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表示方式 數據。
文字。
邏 輯 實 證 主 義 ( logical positivism):自然或社會現 問題看法 象的原理可簡化為單一客觀 真實(single objective reality ) 。
自 然 現 象 主 義 ( naturalistic phenomenalism):自然或社會 現象,其本質是多元實在( multiple realities)和個體的特 徵及生存環境有關係。
研究取向
假設演繹取向(hypothetic- 經 驗 歸 納 取 向 ( empiricdeductive approach) 。 inductive approach) 。
客觀中立,靠測量工具蒐集 參與性的和受試者交感互動而 研 究 者 資料,例如:心理測驗、調 瞭解其問題,例如:參與觀察 角 色 查法、觀察參與、相關法、 、個案研究、文件分析。 實驗法。 避 免 情 境 限 制 普 遍 推 論 ( 情境限制推論(context-bound 推論結果 universalcontext-free generalization generalization ): 解 決 個 別 問 ) :對同類問題作廣泛推論。 題。
【摘自張春興,民 85,P.32】 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定義:在自然或控制的情境中,根據既定的研究目的,對現象或個 體行為,進行有計畫、系統性地觀察記錄,作出客觀性的解釋。 依情境種類來分: 自然觀察法(naturalistic observation):在自然情境中對有機體 行為直接觀察記錄,而後分析解釋,以期獲得行為變化原則。 控制觀察法(controlled observation):在預設的情境中進行觀察。 依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關係來分: 參與觀察者(participant observer)。 非參與觀察者(nonparticipant observer)。 涉入程度由淺而深:局外觀察(者)/觀察(者)參與/參與(
1-4 教育心理學
者)觀察/完全參與(者)。 評價: 優點: 實施容易,可獲得完整一手資料,作為其他研究的基礎。 反應行為真實面貌,降低實驗干擾因素,在行為發生當時觀察 較事後追憶來得完整客觀。 可同時研究數個變項間的關係。 適用於不介入主題的觀察研究。 對於一些不能言語、不擅言詞、防衛心重的對象,可蒐集到較 多資料。 限制: 觀察所得只是現象的澄清,無法解釋原因。 有些觀察可遇不可求,或是有些事項不適宜觀察。 觀察者的身心因素或觀察時間地點上的限制,使觀察結果有所 偏差,例如: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由於受試者獲知 參與實驗或受到特別照顧,而易於改進表現的效果。 耗時。 觀察法使用原則: 事先界定所要觀察的行為特徵,每次只觀察一種行為。 儘可能數人同時觀察,彼此核對記錄,以預防觀察者本身造成的 偏見。 對同一行為進行時間、地點抽樣,並重複觀察。 利用輔助器材保留個體活動紀錄。 在教學情境中的應用: 隨時發現學生學習進步或困難的情形,作為輔導或調整參考。 發現學生行為上之特殊問題並及早補救。 注意學生反應,加強或改進師生關係。 調查法(survey method),又稱抽樣調查: 定義:以某個問題為範圍,要求受試者回答其想法和作法,集合多 人反應,以便推測團體心理趨向。
第一章 緒 論 1-5
種類: 問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 意義:將所欲研究的內容設計成表格,由受試者自一系列設定 好的選項中加以選擇。 內容:包括受試者的「屬性變項」和對項目的「反應變項」, 研究者會研究二者關係。 晤談法(interview method):和受試者面對面交談,問題可分為 結構性、無結構性及半結構性。 結構性訪問:以相同的方式和順序向受訪問者提出相同問題, 答案只有「是」、「否」或從一組變通答案中擇一回答。 無結構性訪問:僅以少數的觀點來導引談論的方向,很少限制 受訪者的答案。 半結構性訪問:先向受訪者發問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再採用開 放性問題來讓受訪者反映己見。 評價: 優點: 問卷法: 省時省力,短期內可獲大量的資料。 適用於探索性的問題,可獲得問題的表面意義。 讓拙於言詞或害羞的學生有充分自由,細心作答,免於面對 面的侷促不安。 可經由控制變項的關係找出兩變項間的相關或因果關係。 資料適合用電腦統計,易於量化,節省分析時間。 晤談法: 控制受訪情境標準化。 可掌握問題的次序及複雜度並具有彈性,觀察受訪者的非語 言反應,加深資料深度。 資料填答不易遺漏,回收率高。 限制: 問卷調查的限制:
1-6 教育心理學
問卷回收率太低,結論是否具有母群體代表性,值得懷疑。 不據實作答,尤其是涉及行為調查,只選擇對自己有利或符 合社會期待的答案,書面結構的問卷只能停留在行為表面層 次的意見。 漏答不易追蹤、補充。 志願者誤差(volunteer’s error)以志願合作者的答案來推論全 體,包括 50% 以上的置之不理者的反應。 就一定範圍蒐集資料,缺乏彈性。 晤談法的限制: 費時費力,每次只能針對少數人來進行。 可得第一手資料,但受試者未必據實回答。 情境控制不易,易被干擾。 訪員的素質會影響訪問品質,例如:月暈效果(halo effect) 和尖角效果(horn effect)。 測驗法(test method): 定義:以標準化的工具來評估個體心智和行為特質上的表現狀況, 可分析個體行為,包括智力、性向、成就、人格各方面的關係,並 鑑別每種測驗上的個別差異。 評價: 優點: 採標準化格式並建立常模,可鑑別個別差異,突破受試者心防。 團體測驗可蒐集大樣本資料,較為客觀。 結果常以數量作表示,易於瞭解和說明,適用於理論或應用上 的評估、預測和診斷,短時間內可實施多種測驗,在評量上較 為經濟。 限制: 建構有效的測驗,耗時費錢。 受試者文化背景及反應心向差異不易掌握。 專業施測人員培養不易,測驗情境不易控制。 測驗需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則,增加研究者諸多困擾和成本。
第一章 緒 論 1-7
測驗結果易被錯誤解釋和誤用。 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定義:在控制的情境中,探求自變項與依變項間的因果關係。 研究方法的種類: 實驗室實驗法(laboratory experiment):在控制嚴謹的情境中進 行研究。 實地實驗法(field experiment):在現實生活中直接對研究對象 進行研究。 研究變項的種類: 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與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 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又稱「因變項」、「獨立變項 」、「投入變項」、「預測變項」,係指研究者所操弄的因素 ,它屬於刺激變項。又可分為三種,為操弄的自變項、測量的 自變項及選擇的自變項。 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又稱「果變項」、「產出變項」 、「結果變項」,係指隨自變項變化而發生改變的變項,亦為 反應變項。 調節變項(moderator variable):又稱次級自變項(secondary independent variable),影響自變項、依變項關係的調節變項, 會與自變項產生交互作用,研究者納入研究架構,以避免研究結 果解釋偏差。 中介變項(intervening variable):對自變項與依變項有影響卻無 法加以觀察測量,其作用必須從自變項對依變項的影響中去推論。 混淆變項(confounding variable):又稱無關變項(extraneous variable),混淆變項的作用和自變項的影響作用,混雜在一起, 難以釐清彼此的效果,若事先沒有控制則事後不可貿然推論。 控制變項(control variable):將混淆變項預先進行控制,亦即 控制影響依變項結果的因素。 共變項(covariate variable):有些變項會影響自變項與依變項 之間的因果關係,為了減少實驗誤差或抽樣誤差,必須採用實驗
1-8 教育心理學
控制(experimental control)或統計控制(statistical control)等 設計方法,排除它的影響,以彰顯實驗成效。 評價: 優點: 可控制變項,探求因果關係,驗證假設。 在嚴格的控制下,所得結論較為準確。 重複驗證,具有客觀性。 限制: 限於單向因果關係模式。 實驗情境不易控制,尤其是中介變項的影響。 自變項的操弄受人道或安全理由的限制。 實驗室實驗法缺乏生態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不易直接 推論到現實生活,採自然實驗法(對自變項不給予任何操控) 可使實驗結果具有較高的外在效度。 :生態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為外在效度的一種,指實驗研 究的結果推論到其他「情境」的程度,例如:「溫室」栽培 植物推論到真實「田野」種植的情形,其生態效度便不高, 另一種外在效度為母群效度,即實驗研究結果推論到其他「 對象」的程度,例如:柯柏格(Kohlberg)用男性的道德研 究結果來推論女性的道德發展層次,其母群效度便不高。 實驗法使用原則: 最大最小控制原則(max-min-con principle): 最大控制原則:有系統且精確的操弄自變項,並加以定義,使 其在依變項顯出其差異。 最小控制原則:控制自變項以外一切可能影響依變項的其他變 項,使其不變或影響達到最少: 單組/等組(單掩法或雙掩法)/輪組: 單組:讓同一群受試者參加不同實驗處理,可控制因受試 者間不同的偏誤。 雙掩法(double-blind technique):在實驗設計中,嚴格控制
第一章 緒 論 1-9
自變項和混淆變項,以提高實驗效度達到研究目的,例如 :藥物實驗中,對服藥者保密(單掩法:對受試者保密) ,也對實驗工作者保密(雙掩法:對受試者和實驗執行者 保密),不告知藥物效應及實驗目的,以避免猜測和實驗 者效應(experimenter effect)。 輪組:採平衡對抗設計,以消除累進誤差和環境變項所引 起的系統誤差,將一半受試採 ABBA 順序,另一半採 BAAB 順序來處理。 隨機抽樣、隨機分派。 統計控制:如共變數分析、排除混淆變項(confounding variable )所引發的效果。 控制原則:測量工具的選擇,人員、環境的穩定一致。 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又稱個案歷史法(case history): 定義:根據縱貫法,對個體或同質團體作長時間的追蹤,並定期評 估其結果。 研究步驟:選擇對象/確定癥狀/蒐集資料/分析及診斷原因/處 理及輔導/追蹤研究/檢討改進。 評價: 優點: 注重個體經驗的複雜性和獨特性。 常可間接推論出行為發生的原因和結果。 經過多次同類性質的個案研究,可得到「案例」供日後研究設 計、形成假設之參考,作為解釋同類事項及預測未來變化的依 據。 限制: 耗力費時,缺乏普遍性。 所得資料常失真或不全,缺乏客觀性,且不易獲得。 難以重複。
1-10 教育心理學 項 目
定
義種
類優
點限
制
研究方法 依情境分類:
觀
自然觀察法。
察
法 不採用任何控 控制觀察法。 (observational 制方式對環境 依關係分類: 進行觀察。 method)
反應行為之真實面 貌,可獲得一手資 料。 可研究數個變項間
參與觀察。
的關係,適用於不
非參與觀察。
介入主題的研究。
有些事項不宜觀察 ,觀察所得僅是現 象的澄清。 耗時,易有霍桑效 應。
問卷法:省時省力 問卷法: ,短期內可獲得大
回收率低,僅能
量資料,適用於探
得到行為表面層
以某個問題為
索性的問題,易於
範圍要求受試 種類:
量化,找出變項間
調 查 法 者回答,以推 問卷法。 (survey method) 測團體心理趨 晤談法。 向。
的關係。 晤談法:控制受訪 情境標準化,可觀
次的意見。 志願者誤差,漏 答不易追蹤,缺 乏彈性,代表性 受質疑。
察受訪者的語言和 晤談法:情境易被
種類: 以標準化的工 智力。
測 驗 法 具來評估身心 性向。 (test method) 特質。
成就。 人格。
非語言的反應,回
干擾,訪員素質影
收率高。
響訪問品質。
標準化的格式,並 建立各種常模來鑑 別個別差異,在評 量上較為經濟。 團體測驗可蒐集大 樣本資料。
建構測驗耗時費錢, 專業人員、測驗情境 、受試者文化背景、 反應心向不易掌握, 測驗結果易被誤用。
種類: 實驗室實驗法。
可控制變項,探求
無法避免中介變項
實 驗 法 在控制情境中 實地實驗法。 的影響,變項的操 因果關係。 (experimental ,探求自依變 原則:最大最小控 弄受限制。 重複驗證,具有客 項因果關係。 制原則。 method) 實驗室實驗法缺乏 替代方案:相關法
觀性。
外在效度。
或事後回溯法。 採縱貫法,對 研究步驟:選擇對象 個體或團體作 /確定症狀/蒐集資
注重個案經驗的複 雜性和獨特性。
耗時費力,缺乏普 遍性。
個案研究法 間接推論行為發生 長時間追蹤, 料/分析及診斷原因 資料失真不全,缺 (case study) 的因果。 並定期評估其 /處理及輔導/追蹤 結果。
研究/檢討改進。
案例可供日後之研 究。
乏客觀性且難以重 複。
相關法(correlational method): 定義:經由相關係數的方式探求二個或二個以上變項間關係的研究。 使用時機:
第一章 緒 論 1-11
實驗法的代替方案: 研究對象太廣泛。 實際上因道德上考量或其他因素,無法操弄自變項。 在實驗室中短期無法改變的變項,例如:人格。 眾多資料可運用時,相關法是發現關係的最佳方法。 相關的方向:相關數字表示相關的「程度」,正負符號表示相關的 「方向」。 正相關(positive correlation):變項增加,變項就增加;變 項減少,變項就減少。 負相關(negative correlation):變項增加,變項就減少; 變項減少,變項就增加。 相關的解釋: 相關不等於因果關係:相關研究並沒有嚴格控制其他的影響因素 ,變項和變項之間有相關存在,可能是受到第三因素的影響。 相關係數的解釋應該是將相關係數 rxy 取平方,成為 r2xy「判定係 數」,可說明某個變項由另外一個變項決定或預測的比率。 解釋相關係數時必須考慮受試者的變異程度(variability),變 項的變異程度如果受到限制,則會降低相關係數。 行動研究法(action method): 定義: 李溫(K. Lewin)首先提出「行動研究」:將行動研究定義為「 將科學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之能力與智慧,結合在一件合作事業 之上之方法。」 陳柏璋:行動研究法是研究和行動結合的一種研究方法;藉情境 的參與者(如教師)基於解決實際問題需要,與專家、學者或組 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有系統研究 ,講求實際問題之解決的一種研究方法。將研究發現直接應用在 特定的情境中,並將研究結果應用到問題解決或解決所研究問題 外的其他相似情境。 特徵:強調實用性及立即應用,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研究者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