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概論 ..................................................... 1-1 第二章 中西教育史 .................................................2-1 第一節 中國教育史 .......................................................... 2-2 第二節 西洋教育史 ........................................................ 2-41
第三章 教育哲學 ..................................................... 3-1 第一節 哲學問題與教育 .................................................. 3-2 第二節 當代哲學與教育 ................................................ 3-53 第三節 教育理論與哲學 ................................................ 3-66 第四節 當代教育思潮 .................................................... 3-80
第四章 教育心理學 ................................................ 4-1 第一節 心理的生理基礎 .................................................. 4-1 第二節 發展心理學 ........................................................ 4-12 第三節 行為取向學習理論 ............................................ 4-42 第四節 認知心理學學習理論 ........................................ 4-58 第五節 人本心理學學習理論 ........................................ 4-73 第六節 學習動機及記憶與遺忘 .................................... 4-76 第七節 語言、推理與思考 .......................................... 4-104 第八節 個別差異和因材施教 ...................................... 4-124 第九節 人格心理學 ...................................................... 4-131
Contents 1
第十節 青少年心理學 .................................................. 4-154 第十一節 人際關係 ...................................................... 4-159
第五章 諮商與輔導 ................................................ 5-1 第一節 導論與概述 ......................................................... 5-1 第二節 輔導諮商理論─心理動力分析取向 ................ 5-15 第三節 經驗與關係取向的治療法 ................................ 5-23 第四節 行動治療法 ........................................................ 5-33 第五節 系統觀點取向 .................................................... 5-49 第六節 後現代取向 ........................................................ 5-57
第六章 教育原理與制度 ......................................... 6-1 第一節 教學意義與模式 .................................................. 6-1 第二節 教學原理與理論 .................................................. 6-6 第三節 教學理論 ............................................................ 6-12 第四節 教學計畫 ............................................................ 6-20 第五節 教學目標 ............................................................ 6-26 第六節 認知領域教學方法與策略 ................................ 6-46 第七節 情意領域教學方法與策略 ................................ 6-73 第八節 技能領域教學方法與策略 ................................ 6-88 第九節 其他教學方法與策略 ........................................ 6-94 第十節 教師發問技巧 .................................................. 6-106
Contents 2
第十一節 教師效能 ...................................................... 6-111
第七章 課程與教學 ................................................ 7-1 第一節 課程教學的意義與基本概念 .............................. 7-1 第二節 課程理論 .............................................................. 7-6 第三節 課程設計理論取向 ............................................ 7-12 第四節 課程種類與模式 ................................................ 7-18 第五節 課程與教學哲學基礎 ........................................ 7-26 第六節 課程發展模式 .................................................... 7-32 第七節 課程發展與設計 ................................................ 7-44 第八節 課程統整 ............................................................ 7-77 第九節 教科書 ................................................................ 7-95 第十節 相關課程教學議題 ............................................ 7-98
第八章 班級經營 .....................................................8-1 第一節 班級經營基本概念 .............................................. 8-1 第二節 班級經營模式理論 .............................................. 8-4 第三節 導師任務與素養 ................................................ 8-29 第四節 學生自治活動 .................................................... 8-31 第五節 教室情境布置 .................................................... 8-35 第六節 班級氣氛 ............................................................ 8-41
Contents 3
第九章 教育社會學 ................................................. 9-1 第一節 教育社會學界說 .................................................. 9-3 第二節 教育社會學發展 .................................................. 9-5 第三節 教育社會學理論 ................................................ 9-10 第四節 教育與社會化的關係與發展 ............................ 9-52 第五節 社會制度與教育 ................................................ 9-59 第六節 社會階層、社會流動與教育 ............................ 9-63 第七節 社會變遷與教育 ................................................ 9-79 第八節 學校組織特性 .................................................... 9-83 第九節 班級社會學分析 ................................................ 9-93
第十章 比較教育概論 ........................................... 10-1 第十一章 特殊教育 ................................................ 11-1 第一節 特殊教育導論 .................................................... 11-1 第二節 特殊教育解釋名詞 .......................................... 11-40
Contents 4
第一章 教育概論 1-1
第一章
教 育 概 論
、教育(Education) 一、字義解釋 中文字義: 《說文解字》上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上位者表現良好行為使下位者模仿,使下位者表現善良行為; 文中對「教育」一詞的定義,是指長者較重視對下一代「品德」的 教導。「教」字解為「上所施,下所效」,強調「學習模仿」原理。 中國古籍《孟子‧盡心》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首先將「教」及「育」二字合用,是最早出現「教育」二字的文章。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為教 人為善意義,品德成為教育主要目的。 中國古籍《禮記‧學記》中,最早將「教學」兩字合用,「上學為 教,音教,下學者謂習也,謂學習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學之半也。 」認為教育是「長善救失」(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的工作 ,教育應該使人更加有德性意義。 西方字義: 西文不論英文、法文均使用「教育」(Education)一詞,其字源 來自拉丁文的“EDUCARE”、“EDUCATIO”或“EDUCERE” ,如從字源義分析,這些單字第一個字母均為「E」,而含意為「 引出」(Elicit)之意,「教育」詮釋為「引出」、「啟發」、「 養育意涵」時,強調人有先天觀念的理性論;注重引出,未指出明 確目標,教育方法的隱喻「引導」,合乎「兒童本位」教育理念。 「西方孔子」蘇格拉底(Socrates)觀點:教師必須設法啟發學生 的智慧、真理與知識,教師如同助產士(產婆)將胎兒催生,學生 如同孕婦,而學生的智慧、真理與知識如同胎兒,即產婆術、詰問 法與問答法的教育觀。教育是一種「接生的隱喻」(Midwifery Metaphor),意謂教育即接生,屬於啟發教育的過程,將潛藏在人 心的德與智引導出來,引出的結果便自然實現德與智的目標。由觀 念分析的角度,教學較能展現教育積極意義。
1-2
二、教育的意義 廣義的教育(林玉體,1988;孫邦正,1989):是指自然環境和社會 環境對個人所施的種種影響;凡是利用任何塑造個人潛在能力的正式 或非正式的歷程來改造個體的經驗,幫助其身心發展都為教育。生活 教育又稱為廣義教育、無形教育,林玉體(1988)指出廣義教育對個 體產生三種影響,包括語言習慣養成、舉止儀態及氣質塑造與善惡美 醜評價標準的形成。 「宇宙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指廣義的教育。 狹義的教育:指學校教育,有意設施的正式教育而言,即將前人的生 活經驗加以選擇,選其精華做為教材,供學生學習並組織一個特定環 境(學校),由專門人員(教師)有目的、有計畫的、組織性、系統 性、制度化實施教育。林玉體(1988)學校教育特色具有學校提供簡 單化學習情境、學校提供純淨化的學習情境、學校提供拓展學習經驗 情境。 教育敘述性意義:教育是將潛能由內而外引導出來。教育目的在於訓 練官能,由訓練所獲得的記憶、注意、觀察與推理能力,就可應用於 一切生活活動中,為形式訓練說。 教學:Smith 著作《教學與師範教育國際百科全書》定義教育包括: 知識與技能傳授。
教學及成功。
教學是有意義的活動。
教學是規範性行為。教學是科學性定義。 教學的邏輯條件:教學是由有意向的活動所組成,學習的過程應該依 照我們要求學生所學習的事物的特徵來加以配合變化。Peters 指出「 教學」活動的三個邏輯必要條件: 帶出學習的意向,必須接受學習意願的指導。 必須指出需要學習的事物。 前項必須在學習的能力範圍以及考量學習者的認知狀態。 三、教育概念 杜威把整個教育歷程當作是訓練思考的歷程,因此要把學生安置在需要 思考的具體環境中,使學生在生活中逐漸歷練;杜威強調知識的實用性 ,要使學生在活動中感覺求知的需要,然後再以知識引導他,並注重知 識的行動性,使學生藉由活動完成認知的過程;杜威認為道德判斷的對 象,首先在於存心,在於欲想的和希望的結果,如果個人慾望的滿足與 社會公眾慾望的滿足不相衝突,即是善之所在。謝富樂(Scheffler)提
第一章 教育概論 1-3
出教育本質四大概念: 複合概念(A Complex Concept):將二個或二個以上單一概念結合 為一複雜概念,教育的概念既有抽象成分,又有具體成分,教育活動 範圍廣泛包括教導、學習、輔導、考試、課程、教材、教師、學生與 學校等概念,均可相互組成與教育有關的內容。 爭議性概念(A Contested Concept):因為教育具有複合概念,不同 哲學理論、政治意識與學者針對教育定義均有不同,甚至兩極端的教 育概念,因此教育本質上具有很大爭議。 多樣態概念(A Polymorphous Concept):教育歷程具有多樣態,並 非單一或單純,因此教育歷程中涵蓋範圍包括教、學、訓導、考試、 評量等,因此教育具有多樣態且非常複雜。 工作─成效概念(A Task-achievement Concept):教育工作─成效概 念即為教育活動的過程與結果,由工作概念中指出教師必須具有意願 與熱誠,同時要求具有專業精神教育,而成效概念則指出教師必須具 備能教與會教的能力。顏習齋修正了董仲舒的主張,說:「正其誼, 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與「任務─成效的概念」相符。 皮德斯在教育的概念中,主張教育多樣態的歷程與「工作─成 效」概念,符合兼重歷程與結果。就教育作為文化活動的觀點 而言,教育的本質在於「教人成人」,其中前一個「人」所指 的是「自然人」(未經價值判斷分類概念),後一個「人」所 指的是經過社會化和文化教養的結果。 四、教育的定義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實在很難下一標準而統一定義。但是古往今來卻也 留下了不少對教育本質或定義的說法。 規範性:歐陽教認為「教育即求好」、「教育是人類求好的歷程與成 果。」教育活動是動態的。不好的要變好,好的要更好。這是追求正 向價值的規範歷程與效果。educate 的拉丁文語源是 educare,其為培 養或養育之意,屬於「規範性」教育性質的定義。 功能性:當今教育學界嘗試功能性定義,包括教育即生長、經驗改造 、自我實現、潛能發展、社會適應(或社會化)、文化陶冶、知識技 能傳授。 內涵性:側重在舉述重要的內涵或因素作為定義端,來界定被定義端 。例如教育定義為生長,等號左側「教育」為被定義者,右側為定
1-4
義者。 時代性:語言或概念的用法,其意義常因時代及社會人群變遷,而有 增刪。就教育的語源字義來說,中西方過去都較側重在青少年的養育 教化,且殆為上對下的單向而片面的價值導向。例如「上行下效」、 「成熟的一代引導不成熟的一代(兒童)」及「傳道授業解惑」等。 如民主教育哲學興起,教育轉而重視全人格及全民終身教育。 五、教育規準(Education Criteria) 教育可視為一種活動,一個過程,既需結果,過程也需耕耘,而教育內 容應有其規準;教學規準提供教學者衡鑑自己教學內容與品質,如指導 學童探索為什麼天空會下雨。觀念分析學派英國教育哲學家皮德斯(R. S. Peters)主張「教育即啟發」(Education as Initiation),在《倫理學 與教育》書中認為教育之規準簡言之有三,是一種真善美的規準,分析 如下:(歐陽教,民 87) 合價值性(Worthwhileness)(「善」的規準):教育是一種價值傳 遞與創造的活動,教育必須符合一切正面的價值活動才有意義,不能 違反社會善良風俗;合價值性乃一切教育規準的規準,價值傳遞的活 動,使受教者認同、熱愛價值。教育活動內涵不管如何複雜分化,都 應該是有價值的活動,就常識觀點而言,是有意義的、合理的、適切 的、可欲的;就價值論觀點而言,是內在的、非工具性的及普通性的 價值。 教導學生「偷竊能夠滿足個人慾望,所以偷竊是必要的行為」 、「教學生吞鴨蛋比賽」違反合價值性規準;「教育的出發點 必須是善良的,是助人向上、向善的歷程,不能教人去偷」。 教學童吃飯比賽,看誰吃得比較快。(非教育) 教學童拿石頭打落水狗,看誰打得準。(反教育) 教學童認識自然生態與推廣保護環境生態活動。(教育) 學好是學,學不好也是學;教好是教,教不好就不是教。 合認知性(Cognitiveness)(「真」的規準):認為教育內容應該是 有組織有系統的真知或原理原則,一項教育活動應該讓受教者理解內 容,認知的活動旨在求真辨認事實,不僅在事實的正確認知,對認知 的原理原則要能洞察與瞭解,才能獲得完整的知識,而非零碎的記憶 、死背硬記和背誦。 學有「地理」課程而不教風水、有「化學」課程而不教煉丹術、
第一章 教育概論 1-5
有「天文」課程而不教紫微斗數;老師進行教學活動時,一定讓 學生清楚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並期望學生能因此養成有一分證 據便說一分話的態度;「教育旨在求真,辨認事實,應該是是非 非,絕不可以非是是非」;研究方法的選擇,不僅應知其然,且 能知其所以然。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非教育) 今天天氣晴朗,心情愉悅。(非教育) 子孫智慧高低及未來成就與祖墳面積大小成正比。(反教育) 直角三角形兩鄰邊平方和等於斜邊平方和。(教育) 惡意謊言是不道德的,但善意謊言多少可以斟酌。(教育) 合自願性(Voluntariness)(「美」的規準):吸納了進步主義教育思想 ,強調學習意願與動機,主張教學顧及學習者學習能力、興趣、學習 者身心發展序階的條件,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強調對學生的尊重, 才易收到教育的效果,亦即自願的歷程,一方面考慮教材要合乎學生 身心發展歷程,不能以強迫方式、填鴨式、灌輸式的方法揠苗助長, 古云「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 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之意義與合自願性教育規準相近。另一方 面更應輔導學生獨立思考、理性判斷及道德自律才能愉快有效的學習。 體育老師上游泳課時同意讓遇到生理期及生病的同學免下水;「 你可以把一匹馬拉到河邊,但你卻不能強迫牠喝水」,這是指在 教學上,唯有激發學生的合自願性動機才能有效提昇教育成果。 中國經典所謂的「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禮記‧曲禮》(只聽 說過學禮者要前來學習,沒聽說授學禮節的人跑上門去傳授的) 之精神─合自願性。 由以上三規準可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教材的選擇必須是有意義的、有價 值的、合理的,同時必須配合學生身心發展階段,提供適切教材,掌握 原理原則,使學生獲得統整而有效的學習。高廣孚(民 90)認為除 Peters 三個規準,教學亦應考量效率性(Efficienciness)與精緻性( Exquisite)。效率性規準為經濟學上求效率,以達最小投資、最大效益 ;精緻性則為高附加價值的訴求,過程與結果兼重,理論與實際結合。 六、教導、訓練、灌輸與制約 「教學」(Instructing)、「訓練」、「引導」、「灌輸」、制約( Conditioning)等詞語常在教育過程中被使用,但其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1-6
。訓練與制約涉及塑造技能與其他行為活動,而施教和灌輸則涉及獲致 知識與信念活動;教導、訓練是教學一部分,而灌輸與制約則非教學; 訓練講求時效,教育則否;教育與訓練均著重灌輸、機械式練習,但教 育更強調思考能力的啟發。 訓練(Training):訓練屬於「偏重於方法和技術的指導和練習」的 教育方法,以指導、推理與證據等形式提供資料,著重控制的、灌輸 的、單向的模仿與機械化制約反應,因此訓練屬於教學形式,通常要 求達到某種程度之熟練,例如打字訓練、技藝訓練。 灌輸(Indoctrinating):灌輸與教學在概念上最為接近,灌輸是一種 特別教學方法,教師擁有教學專制權力,並不允許學生發問與討論, 教學內容則以反覆方式進行;灌輸是一種涉及信念傳授的內容,如宗 教、政治、道德教學;灌輸為意圖主張對於傳授信念不加限制,「宣 傳」活動方式是屬於灌輸的核心概念。「宣傳」是「在教材上不合認 知性也不合價值性;在教法上合自願性及價值性」。 高明老師認為教育跟灌輸兩者是不相容的,因此在教學中總是盡 量避免說服、宣傳、威迫等,可見高明老師是從「方法規準」( Criteria)來區別教育與灌輸的不同。 教學是教師傳授明確無誤性的知識,灌輸是教師傳授自以為是的 材料給學生。 教導(Instruction):Green 認為教導(Instruction)是一種溝通,著 重理由、證據提示;教導可指狹義的教學,僅限於教師當場「教」、 「導」學生,耳提面命指示一番,又「教」又「導」的作為。教導除 事實信念外,還涉及學生「行為之知」,所以教導與訓練較為接近; 教導著重學生接受教學內容過程,若學生提出各種理由質疑教學內容 ,可視為教導成功。而灌輸即著重學生無保留接受學習內容,且只有 學習事實信念。 張老師經常告誡學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請問張老師 此舉比較接近「教導」活動。 七、教育、非教育和反教育 教育:教育之所以被稱為教育,必須符合一些條件,其必須條件包括 教導與學習的活動、是一種善意與價值導向的活動、是一種獲致成果 (成就)的活動。教育本身具有獨特的性質,教育是人力密集的事、 教育的歷程是多樣態的、教育的本質是複雜也複合的、教育的過程與
第一章 教育概論 1-7
結果都要講求成效;例如老師告訴學生惡意的謊言是不道德的,而善 意的謊言多少還可以斟酌。依教育發展的軌跡觀之,其順序為教育活 動→教育問題→教育思想。俗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教育理 念主要說明學習之重要,指出正常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門應用科學,因為教育領域的知識有相當多是屬於與實 務發生關連的知識。 非教育:與教育無關的活動,倘若學習之後與先前比較並未發生轉變 ,則非教育;教育學生「人的聰明與否與臉上的青春痘多寡成正比」 是屬非教育。 反教育:指違背教育理念與教育精神的活動,往往學習之後形成負面 的影響,甚至阻礙個人潛能發展的活動、破壞個人自尊與自信。 告訴學生:子孫智慧的高低與其祖墳面積大小成正比;祖先埋在 龍穴,後代一定會有成就;鼓吹宿命論;教學童拿石頭丟小鳥看 誰丟得準;閱讀課時,老師推薦暴力漫畫給學生閱讀。 教育範圍:教育範圍分為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非正式教育三類。 正規教育(正式教育)(Formal Education):一般學校教育是依 年齡分級的學校教育體系,具有特定教育目的(學歷、學位或證書 )、計畫系統教育、特定場所與環境(學校或教室)、特定的受教 者與施教者。例如正式學校體系教育、補習學校。 非正規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是學校教育外,各種有組織 、有計畫的教育活動,例如家庭教育、社區大學、各類進修與補習 教育(補習班),提供個人自我學習或社區民眾學習機會。 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是非計畫性的教育活動,經由 日常生活及大眾媒體協助個人獲得知能的活動,例如工作場所所辦 的技能訓練或進修活動。 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及非正式教育之間,宜有橫向流動與轉換的管 道,以突破目前封閉的體系,加強協調互通,俾適應個體各階段的 發展需求及因應生活與工作上的需要。 八、教育的口號與隱喻(Metaphor) 教育的口號(Educational Slogans):教育的口號並非在替教育訂定 明確意義,而是在教育人心喚醒與情緒激發,其功能在提供教育運動 的主要觀念與態度之動員符號,有其正面和反面所要表達的觀念與態 度,注重概念之宣傳與說服作用(但非強調概念的認知意義)。反學
1-8
校化理論(Deschooling)所提「學校已死」和臺灣快樂學習聯盟所 提「饒了孩子吧」,這些詞句的內容性質上即是一種教育口號。 教育的隱喻:隱喻法是一種觀念系統,由一類型事務類推到另一類型 事務,透過認知置換來重新詮釋意義的方法(黃乃熒,2000)。教育 的隱喻為藉由比喻或類推方法,比較具體的自然現象來描述抽象難解 的教育歷程或方法,使一般人容易明瞭教育原則。分述如下:(歐陽 教,民 87) 教育即接生(Midwifery Metaphor):教育是一種「接生的隱喻」 (西洋「教育」的字源義接近此隱喻),屬於啟發教育的過程,將 潛藏在人心的德與智引導出來,引出的結果便自然實現德與智的目 標;亦即由內而外的接生、引出、發展,而非由外而內注入、灌輸 、訓練,兒童及學生具有天生的觀念或原則。蘇格拉底最早提出「 知即德」的教育哲學家,時常使用不斷詰問對方的方式,由內而外 地引發對方天生本有的觀念與知識。 教育即生長(Growth Metaphor):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重視學生 身心的健康與發展,合乎兒童本位的教育要求,福祿貝爾將「兒童 如種子,教師如園丁,學校如花園」的比喻,並認為教育在於指導 人類固有能力,使其有均衡調和發展;把教師比喻為園丁,學生比 喻為植物,認為教育如園丁栽培植物,旨在激發學生內部潛能的教 育目的說。生長的隱喻代表人物如杜威、福祿貝爾、盧梭等;進步 主義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為導其生長),將教育目的視 為是生活,生活即生長,而且認為生長是一種自發性的活動者,提 出學校教育主要任務應為使學生適應與改造現在生活。 教育即塑造(Molding Metaphor):行為主義學派(行為心理學─ 例如 Watson 的教育萬能論)或經驗主義的觀點,教育過程為心靈 、人格或精神塑造,其方式有如泥土或陶土般捏塑。優點肯定教育 功能性,主張任何學童均可塑造良好品德與能力;缺點為假設每位 學童乃同質性個體,忽略受教者先天與後天身心能力與氣質差異。 「訓練員」教師「圖象」符合「教育歷程就如同塑造陶土之過 程」的隱喻。 月雯老師認為教師應該要教導學生人類去蕪存菁後的文化精華 與學科。對「教師」的教育隱喻較接近「陶匠」。 教育即雕刻(Scupture Metaphor):理性主義觀點,主張教育本質
第一章 教育概論 1-9
與過程應與雕刻家雕琢一塊美玉或木材一樣,認為青少年身心天生 異質性,每一位學童為異質性個體,教育方法應視個別差異因材施 教,因此在德育實施上較傾向於外控的他律;教育即雕刻的優缺點 與塑造隱喻相反。 教育即雕刻把受教者及其天性比喻成某種特定媒材,認為教育 者的主要任務,就是依教育者的意圖,對受教者的天性進行加 工,以形成教育者想要的樣子。 教育即誘導:強調人有先天觀念的理性論,皮德斯(R. S. Peters) 指 出 教 育 即 引 出 , 使 受 教 育 者 成 為 「 全 人 格 的 受 教 者 」 ( An Educated Man);皮德斯曾提出三項判準,來檢視人是否成為全人 格的受教者,包括此受教育者,他的言行、舉止、判斷和感受…… 等,都應該是可欲的;此受教育者,他所學到的知識能幫助他建立 自己的處世態度;對於此受教者,應採取「教育即誘導」( Education as Initiation)的觀念,使學習者接受他人的誘導,進而 學習成為一位全人格的受教者。 當代教育哲學家皮德斯在〈教育即啟發〉強調教育活動兼具「 工具性」與「本質性」兩種價值,教育並不是因為外在目的而 存在,而是教育本身便具有自存的價值。 教育即扣鐘:《禮記‧學記》以「撞鐘」的隱喻說明教師如何因應 學生提問而因材施教。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自發性,學生向老師 提問老師才回答;學生問一老師回答一,學生問的深入老師就回答 的深入,如同撞鐘一樣,撞的大力回應的聲音就大。 社會上流行以「虎爸或虎媽」稱一些父母,常以相當嚴格的方 法,督促兒女努力向學,教育理念最不符合「扣鐘」教育或教 學的隱喻。俗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接近「撞鐘」隱喻。 教育即鑄劍(Swords Metaphor):陳迺臣譯《教育哲學》一書, 提出「精粹主義者」努力「重新樹立教師在教室中的權威」、「聲 言教材應恢復它位居教育歷程中心的地位」、主張「學習之本質, 包含著辛勤與努力,有時還違反學習者的意願,主張磨練的重要性 。」皆為注重「外塑」或「鑄造」之價值的明證。 教育即有機:將教育比喻為個人同化週遭文化、更新且連續的過程。 教育即進步(Progress Metaphor):田培林認為教育即進步哲學觀 是以「歷史綿延進步觀」為其論調的基礎,文化是在時間延續的歷
1-10
程中,逐漸改進而生的。
教育語句 教育隱喻:包括明喻與隱喻,明喻採用「像」、「好比」連結 不同概念,例如「教師好比是園丁」,而隱喻多以「即」、「 是」連結不同概念,例如「教育即生長」。 教育口號:情緒造成風潮,如:我們教孩子不是教科目。 教育定義: 通用定義:謝富勒(Israel Scheffler)的三種定義法包括約 定型定義(Stipulative Definition)─目的在溝通新約定用法 ,亦即約定俗成著眼於便利討論的進行、計畫型定義( Programmatic Definition)─行動計畫執行推動某種教育政 策、敘述型定義(Descriptive Definition)─解釋澄清詞語正 式用法目的在闡明字義。 科學定義(立論)。 隱喻運用的教學歷程:教育隱喻在教育中的價值在於它可以讓我們以 不同的方式來理解既有的教育概念和實踐活動,進而產生另外的可能 性。這種可能性就如美國哲學迪(Richard Rorty)所言是來自隱喻本 身具有的不確定性,使我們產生更多的「想像力」。 九、教育素質涵義認識 對素質的涵義認識的分歧,有先天論、後天論和融合論三種說法。 先天論:認為人的素質是遺傳而得來的,這種學說認為素質是個人先 天就有的解剖生理上的特點。例如「龍生龍、鳳生鳳」、「虎父虎子 」、「好竹出好筍」。 後天論(後天環境論):認為素質是在後天的影響下而獲得的,是一 個人基本的品質,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即強調後天環境的影響 。例如一傅眾咻(教師教學時,眾人在旁喧擾;比喻學習受到干擾, 成效不佳,或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語本《孟子‧滕文公下》:「一 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融合論:認為人的素質是先天遺傳性和後天的習得性、自然生物性與 社會文化性、相對穩定性與發展變化性的統一,它指的是在天賦的基 礎上通過後天環境的影響與教育的訓練而獲得,影響人生存與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