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40

Page 1

第 一 章 緒 論 ......................................... 1-1 體系表

1-2

、名詞解釋

1-3

、申論題

1-5

第 二 章 發展心理學 ................................. 2-1 體系表

2-2

、名詞解釋

2-5 2-11

、申論題

第 三 章 學習心理學 ................................. 3-1 體系表

3-2

、名詞解釋

3-5 3-12

、申論題

第 四 章 感 覺 ......................................... 4-1 體系表

4-2

、名詞解釋

4-3

、申論題

4-5 Contents 1


第 五 章 知 覺 ......................................... 5-1 體系表

5-2

、名詞解釋

5-4

、申論題

5-7

第 六 章 意 識 ......................................... 6-1 體系表

6-2

、名詞解釋

6-4

、申論題

6-8

第 七 章 記憶與遺忘 ................................. 7-1 體系表

7-2

、名詞解釋

7-5 7-12

、申論題

第 八 章 語言思考與問題解決 ................. 8-1 體系表

8-2

、名詞解釋

8-5

、申論題

8-9 Contents 2


第 九 章 心理測驗 ..................................... 9-1 體系表

9-2

、名詞解釋

9-6 9-14

、申論題

第 十 章 人格心理學 ................................. 10-1 體系表

10-2

、名詞解釋

10-5

、申論題

10-9

第十一章 動機與情緒 ................................. 11-1 體系表

11-2

、名詞解釋

11-5 11-11

、申論題

第十二章 變態心理學 ................................. 12-1 體系表

12-2

、名詞解釋

12-5

、申論題

12-9 Contents 3


第十三章 社會心理學 ................................. 13-1 體系表

13-2

、名詞解釋

13-8 13-14

、申論題

第十四章 諮商與輔導 ................................. 14-1 14-2

體系表 、名詞解釋

14-12

、申論題

14-20

第十五章 生理心理學 ................................. 15-1 體系表

15-2

、名詞解釋

15-4

、申論題

15-5

第十六章 班級經營 ..................................... 16-1 體系表

16-2

、名詞解釋

16-3

、申論題

16-4

附 錄 教檢試題解析 ............................. 17-1 Contents 4


事】

一、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的意義:研究師生交感互動的教學歷程,增進教學效能,建立系統性的理論。【身三教行】  二、心理學(psychology)的意義:對個體行為及心理歷程的科學研究(the scientific study of behavior and mental processes)。【普考教行、政風】  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Pavlov。  聯結論   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Skinner。  行為─行為主義(behaviorism)為第一勢力:Watson(1913 AD)【地三政風】   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Bandura。    Freud(1896 AD)。 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為第二勢力   性決定論。       Broca。 緒  心理歷程 生理心理學(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 腦 & 神經系統。      發生知識論(genetic epistemology):Piaget。   論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   訊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IPT)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  學生中心教育觀(learner-centered education):Rogers。  個體─人本論(humanistic approach)為第三勢力    自我實現論(self-actualization theory):Maslow。 【地三政風、高考人事】   中介變項  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自變項(IV)依變項(DV)。【高考政  (intervening V)    風、地三教行、地四教行、政風】    量化研究(quantiative research) 相關法(correlational method)。【高考政風、地三教行、地四教行、政風】  科學研究    (邏輯實證;免情境限制普遍推論) 測驗法(test method)。   【基四人  調查法(survey method)。   事、鐵  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地三人事】  路高員三   行為史 級政風、 質化研究(qualitative method)(自 個案研究(case study)案例。  地三人 行動研究(action method)。 然現象主義;情境限制推論)

1-2 心理學暨教育心理學試題解析


第一章 緒 論

1-3

、名詞解釋 一、月暈效應/月暈作用(halo effect) 【國安三等心理、地三政風心理、原三人事心理、退三人事心理】 :月暈效應指察覺個體具有一個顯著的特徵,會對此人的其他訊息作出錯 誤的解釋,某人如果有一些正向特質或行為,觀察者會假定他也擁有其 他的正向特質或行為,或指評定者在評定某項行為或特質時,受到他對 被評定者的一般印象的影響,傾向一致性高估,與此詞相對的是尖角效 應(horn effect),傾向一致性低估個體的行為或特質,廣義的月暈效應包 含尖角效應(horn effect)。 二、臨床法(clinical method)與臨界試探法(method of critical exploration) 【身三教行教心】 :臨床法(clinical method):廣義言之,指心理師對心理困擾的個體 施予測驗、晤談、診斷,並予以治療的各種方法;狹義言之,指皮亞 傑(Piaget)採參與觀察的方式對少數人進行為研究,不採用標準化 測驗來評量行為,也不限制受試者的反應,由受試者的自發性反應去 推理分析其心理歷程。【張春興編著,民 95】 臨界試探法(method of critical exploration):Duckworth 延伸臨床法 (clinical method),應用皮亞傑(Piaget)的觀察法發展想法(ideas ),認為個人有無限可能多的方法去瞭解某個主題,教師設計一個情 境來評量學生的經驗和洞察力,教師傾聽學生的解釋,學生在他們的 主題中學習去完成臨界試探的想法(critical exploration of ideas),教 學要先從學習者身上學習,瞭解學生的想法,進一步形成教學。 三、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

【薦升人事心理】

: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是一個科際整合的領域,研究心智活動的 運作歷程,整合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哲學、人工智慧、神經科學 、資訊科學等學科,其中又以心理學與資訊科學為核心,瞭解人們如何 瞭解知識的本質,如何在腦中組織、形成心理表徵。 四、雙盲法(double blind)

【地四人事心理】

:在實驗設計中,嚴格控制自變項和混淆(外擾)變項,以提高實驗效度 達到研究目的,例如:藥物實驗中對服藥者保密(單掩法:對受試者保 密),也對實驗工作者保密(雙掩法:對受試者和實驗執行者保密),


1-4

心理學暨教育心理學試題解析

不告知藥物效應及實驗目的,以避免猜測和實驗者效應(experimenter effect)。 五、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

【薦升人事心理】

: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係由魏泰邁(Wertheimer)在 1912 年 所創,為理性主義的概念,理論要點主要有三:部分之合不等於整體, 整體大於部分之合;任何現象都是有組織、不可分割的整體訊息( configuration),心理上的整體經驗來自於整體知覺,提出知覺組織原 理(perceptual organization principle)包括:接近律、相似律、封閉律、連 續律、共同命運律、圖形完整性、最大可能性原則。 六、巴斯德象限(Pasteur’s Quadrant)

【地三教行教心】

:Stokes 提出科學研究的象限模型,橫軸為重視應用的應用研究,縱軸為 認識世界的基本研究,由好奇心驅動的基本研究,受好奇心驅動又強調 應用的基本研究,稱為巴斯德象限(Pasteur’s Quadrant),為基本研究 和應用研究的第三條路。 七、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地三教行教心】

:莫頓(Merton)提出,在研究成果類似的情況下,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 到更多的聲望,形成一種累積優勢的現象,使資源集中在少數人身上, 造成資源分配不公。應用在閱讀也是一樣,學習者早期有較佳的閱讀能 力,通常會導致日後學業的成功。


第一章 緒 論

1-5

、申論題 一、請列舉三種心理學常採用之研究方法,並比較這些研究方法之優缺 點。

【基四人事心理】

:三種心理學常採用的研究方法: 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意義:在控制的情境中,探求自變項與依變項間的因果關係,包括 實驗室實驗法和實地實驗法。 優點:可控制變項,探求因果關係,驗證假設;在嚴格的控制下, 所得結論較為準確;重複驗證,具有客觀性。 缺點:限於單向因果關係模式;實驗情境不易控制,尤其是中介變 項的影響;自變項的操弄受人道或安全理由的限制;實驗室實驗法 缺乏生態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 相關法(correlational method): 意義:經由相關係數的方式探求二個或二個以上變項間關係的研究 ,相關數字表示相關的「程度」,正負符號表示相關的「方向」。 優點:相關法可作為實驗法的代替方案,眾多資料可運用時,相關 法是發現關係的最佳方法。 缺點:相關不等於因果關係,相關研究並沒有嚴格控制其他的影響 因素,變項和變項之間有相關存在,可能是受到第三因素的影 響;解釋相關係數時必須考慮受試者的變異程度(variability), 變項的變異程度如果受到限制,則會降低相關係數。 測驗法(test method): 意義:以標準化的工具來評估個體心智和行為特質上的表現狀況, 可分析個體行為各方面的關係,並鑑別每種測驗上的個別差異。 優點:採標準化格式並建立常模,可鑑別個別差異,突破受試者心 防;團體測驗可蒐集大樣本資料,較為客觀;結果常以數量作表示 ,易於瞭解和說明,適用於理論或應用上的評估、預測和診斷,短 時間內可實施多種測驗,在評量上較為經濟。 缺點:建構有效的測驗,耗時費錢;受試者文化背景及反應心向差


1-6

心理學暨教育心理學試題解析

異不易掌握;專業施測人員培養不易,測驗情境不易控制;測驗需 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則,增加研究者諸多困擾和成本;測驗結果易被 錯誤解釋和誤用。

類似題 試比較實驗法與相關法的異同,並請舉例說明。

【高考政風心理】

:舉例說明:兩者皆為量化研究,研究者本身客觀中立不涉入情境, 資料皆以數據的方式呈現,不同的是實驗法可求得單向因果關係, 相關法只能說明兩個變項間變化的方向為正負相關,無法說出因果 關係。例如:斯辛二氏情緒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 )的偽視力研究為實驗法,實驗組注射腎上腺素,引起自主神經系 統的興奮,控制組注射生理食鹽水,身體不會產生任何變化。將兩 組混合編組,分別置於憤怒或滑稽的情境中,在偽裝視力檢查時, 研究者對原實驗組中 1/2 的人宣稱藥物會引起生理反應,旨在讓注 射藥物的受試者,對自己的生理變化有認知上的資訊。實驗結果為 知道藥物反應的受試者,將自己在情境中的反應歸因於藥物;不知 道藥物反應者的受試者將自己的生理變化歸因於情境,視為是自己 的情緒反應,提出「生理變化」和「刺激性質」兩方面的認知是形 成情緒的原因;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愈低,其 兒童的智力也愈低,此為相關法。 何謂實驗法?試舉一社會心理學實驗研究的例子,詳細說明實驗法的特 性。

【高考人事社心】

:實驗法的特性:實驗法的標準化程度高,能被重複驗證,經由統計 方法來精確估計自變項對依變項影響的強弱,在控制混淆變項的情 況下操弄自變項,如果依變項也隨之變化,就能說明兩者間的因果 關係。 試以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為例子,分別說明下列兩種研究法:觀察法; 相關分析法。

【地三Ⅱ人事社心】

: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的意義:在自然或控制的情境中 ,根據既定的研究目的,對現象或個體行為,進行有計畫、系統 性地觀察記錄,作出客觀性的解釋。依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關係 可分為參與 觀察者(participant observer) 和 非參與觀察者( nonparticipant observer)。例如 Mayo 和 Dickson 在美國西方電


第一章 緒 論

1-7

氣公司的霍桑廠所發現的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事後分 析發現環境並不是工作效率提高的原因,而是員工因為被研究觀 察而感受到被重視,因而提高工作意願。 相關分析法:參閱第一題之解答。 請就心理學研究方法中的「相關法」及「實驗法」說明兩者有何不同, 以及這兩種研究方法各有何優點與限制?

【地三教行心理】

請回答下列一些心理學的基礎問題: 「心理學」是什麼?請定義之。 實驗法及相關法是心理學常用到的研究方法,請說明兩種研究方法的 定義,並以生長環境與學習能力為例來說明實驗法與相關法該如何進 行?

【普考教行、政風心理】

:心理學(psychology)的定義:對個體行為及心理歷程的科學研 究(the scientific study of behavior and mental processes)。 實驗法及相關法的定義: 實驗法的定義:在控制情境中,探求自、依變項因果關係。以 實地實驗法(field experiment)為例,在現實生活中直接對研 究對象進行研究,以東部和西部各抽一班五年級的小學生,對 數學科進行相同教法,再實施測驗,看兩組學生學期末成績的 差異。 相關法的定義:經由相關係數的方式,探求二個或二個以上變 項間關係的研究。例如:研究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和學生學業表 現的關係。 試說明相關法與實驗法有何不同?並說明兩者在使用上的優點和限制。 【地四教行、政風心理】

二、請敘述個案輔導的基本步驟,並簡要說明之。【教檢國小兒發】 :個案輔導: 意義:根據縱貫法,對個體或團體作長時間的追蹤,並定期評估其結 果。 步驟:選擇對象;確定症狀(由個案基本資料、家庭背景、學校生活


1-8

心理學暨教育心理學試題解析

、社會生活、心理特徵、健康狀況來確定行為的意義);蒐集資料( 調查法、社會計量法、心理測驗、觀察法、文件分析法、家庭訪視、 身體檢查);分析及診斷原因(運用個案會議對資料作綜合分析); 處理及輔導(分配補救教育的職責);追蹤研究(必要時重新調整處 理方法);檢討改進。【郭生玉,民 85】 評價: 優點: 注重個體經驗的複雜性和獨特性。 常可間接推論出行為發生的原因和結果。 經過多次同類性質的個案研究,可得到「案例」供日後研究設計 、形成假設之參考,作為解釋同類事項及預測未來變化的依據。 限制: 耗力費時,缺乏普遍性。 所得資料常失真或不全,缺乏客觀性,且不易獲得。 難以重複。

類似題 請分別從人本主義和行為主義的觀點,解釋個體為何會出現問題行為。 並請依上述觀點提出可行的建議及策略來改變此種行為。 【地三政風心理】 :問題行為: 人本主義的觀點:強調人性積極善良的一面,及邁向自我實現 (self-actualization)的積極動機,嘗試以個體主觀經驗世界解 釋行為,人有自由意志,例如:馬思洛(Maslow)的需求階層 論(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認為個體在良好環境下,能做 建設性的抉擇,追求自我成長,若環境阻礙個體邁向自我實現 (self-actualization)的發展,或是個體基本需求(basic needs )中的生理、安全、愛及隸屬、自尊自重無法滿足,導致個體 衍生需求(meta needs)中的求知、求美、自我實現、超越無 法開展。 行為主義的觀點:認為人是被環境所決定的,行為是受後天環 境影響、被動學習而來的,有共同學習原理,包括古典制約( classical conditioning)、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和社


第一章 緒 論

1-9

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問題行為來自環境不當的強化史 或是不良楷模的影響。 改變問題行為的策略: 人本主義的觀點:對個體提供良好的環境,滿足個體基本需求 (basic needs),從而提升到衍生需求(meta needs)的發展, 羅傑士(Rogers)認為對個體提供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使其形 成自我和諧的自我觀念,進而建立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 行為主義的觀點:提供良好楷模或採用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透過學習歷程來改變舊有的不適應行為或學習 新的適應行為,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分析起點行為:瞭解個體的行為現狀,客觀量化何種行為具 破壞性、出現頻率及能力限制。 確定終點行為:建立評量此一終點行為的具體方法。 選擇適當增強物:及時並正確地使用正、負增強物。 採漸進方式養成行為:可採行為塑造(chain of behaviors) 及行為鎖鍊(shaping of behavior)兩種方式,來塑造終點行 為。 評量及分析行為改變之情形。【潘正德編著,民 84;宋湘 玲、林幸台、鄭熙彥等著,民 86】

三、何謂心理學的「第三勢力」?相較於之前的第一勢力、第二勢力, 此一派別的觀點與走向有何特色?對於今日心理學的研究及發展又 有那些影響?請一併予以暢論之。

【高考人事心理】

:第三勢力的意義:人本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在 20 世紀 50 年代由馬思洛(Maslow)和羅傑士(Rogers)所創,強調人性尊嚴、 重視個人自由及個人價值。 特色: 人有選擇自己行為的自由意志(free will)。 人有不斷成長的潛能,會導向「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1-10

心理學暨教育心理學試題解析

現象學(phenomenalism):人的行為主要在他的現象場─即意義世 界(meaningful world)內活動,個人會主觀的知覺和理解世界, 所以必需尊重別人的主觀經驗。 將人視為一個整體研究,分別研究人生各時期的心理現象。 動態的人格結構:人會根據自我觀念和過去的生活經驗產生對自己 的看法,此為人格的核心。 對心理學的影響:人本心理學認為第一勢力的行為主義(behaviorism )是幼稚心理學(以動物和兒童為對象,只研究片斷的刺激─反應) ,第二勢力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傷殘心理學(以精神病 患為對象),人本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以正常人為研究 對象,以人的需求去研究人性,並非以科學的需要去研究人性,淡化 純科學的色彩,主張改善環境,讓個體人格發展,邁向自我實現( self-actualization)。此理論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但實徵研究上卻很 困難,第三勢力的興起,影響最大的是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諮 商與輔導及心理治療。【張春興著,民 82】 四、近代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發展趨勢為何?

【身三教行教心】

:21 世紀是資訊化、科技化、國際化、多元化及終身學習的社會,因應 21 世紀的發展趨勢,教育型態及各方面都呈現不同於以往的面貌。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範圍擴大:腦與教育是新興議題,結合行為、認知 、人本的觀點,回答人為何接受教育、接受什麼教育以及如何接受教 育才有效?著重個體間及個體內的個別差異。 致力填平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鴻溝:受到維果茨基(Vygotsky)社 會建構論點及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將動機、情緒、社會脈絡放入探討 人類本質,符合全人的觀點。 教育情境問題上:持續注重學科和教學情境的研究取向,鼓勵教師從 事行動研究,讓實務的現象與教育心理學理論有更好的結合。 探討教師面對教學的困擾:重視師生之間的關係及以學習者為中心的 研究,幫助教師適應多元的環境。 科技融入學習:科技輔助學習,多媒體學習設計與學習成效評估。


第一章 緒 論

1-11

類似題 試述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與特色。

【身三教行教心】

:教育心理學的意義:研究師生交感互動的教學歷程,並不斷改進 與發展此項歷程,以增進「教」、「學」效能,並建立系統的理 論體系。教育心理學一詞始自桑代克(Thorndike)在 1903 年出 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 研究內容與特色:參閱第四題。 試述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趨勢及 21 世紀的研究重點。 【地三教行教心】

五、何謂心理學的質化與量化研究法?各有何優點和限制?試各列舉出 三種方法。 :

研 究量 項 目

【鐵路高員三級政風心理】

的 研 (quantitative research)

究質

表 示 方 式 數據

邏 輯 實 證 主 義 ( logical positivism):自然或社會現象 問 題 看 法 的原理可簡化為單一客觀實在 (single objective reality) 受試者行為與有關變項的相關 研 究 目 的 或「因果」關係

假 設 演 繹 取 向 ( hypotheticdeductive approach):根據普 研 究 取 向 遍原理形成假設,推論到某一 情境加以驗證,遵循預定程序 客觀中立,靠測量工具蒐集資 研 究 方 法 料,例如:調查法、相關法、 實驗法 進行大樣本研究,可省時省力

的 研 (qualitative research)

文字 自 然 現 象 主 義 ( naturalistic phenomenalism):自然或社會 現象, 其本質 是多元 實在 ( multiple realities)和個體的特 徵及生存環境有關係 受試者行為與生活環境間多變 性的交互關係(包括過去和現 在) 經 驗 歸 納 取 向 ( empiricinductive approach):研究者 憑個人經驗,針對受試者反應 ,隨時調整方法,並歸納暫時 性結論 參與性的和受試者交感互動而 瞭解其問題,例如:參與觀察 、個案研究、俗民誌 研究方法彈性與包容,情境限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