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篇 教育概論 ........................................... 1-1 第 二 篇 中國教育史 ....................................... 2-1 第 三 篇 西洋教育史 ....................................... 3-1 第 四 篇 教育哲學 ........................................... 4-1 第 五 篇 教育心理學 ....................................... 5-1 第 六 篇 諮商與輔導 ....................................... 6-1 第 七 篇 課程教學 ........................................... 7-1 第 八 篇 教育原理與制度 ............................... 8-1 第 九 篇 班級經營 ........................................... 9-1 第 十 篇 教育社會學 ..................................... 10-1 第十一篇教育行政學 ..................................... 11-1 第十二篇教育政策 ......................................... 12-1 第十三篇教育法規 ......................................... 13-1 第十四篇教育統計 ......................................... 14-1 第十五篇教育測驗 ......................................... 15-1 第十六篇教育研究法 ..................................... 16-1 第十七篇綜合科目相關議題彙總 ................. 17-1 第十八篇比較教育 ......................................... 18-1 第十九篇十二年國民教育 ............................. 19-1 第二十篇最新教育議題 ................................. 20-1
………………………………………………………第一篇 教育概論
1-1
教 育 概 論 、教育(Education) 一、字義解釋 中文字義: 《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將「教」字解為「上所施,下所效」─「學習模仿」原理。 《孟子‧盡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首先將 「教」及「育」二字合用。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 為教人為善意義,品德成為教育主要目的。 《禮記‧學記》中,最早將「教學」兩字合用:「上學為教, 音教,下學者謂習也,謂學習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學之半也。 」教育是「長善救失」(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的工作 ,使人更加有德性意義。 西方字義: 西文、英文、法文均使用「教育」一詞,詮釋為「引出」、「 啟發」、「養育意涵」時,強調人有先天觀念的理性論,合乎 「兒童本位」教育理念。 「西方孔子」蘇格拉底:教師必須設法啟發學生的智慧、真理 與知識,如同助產士(產婆)將胎兒催生,學生如同孕婦,而 學生的智慧、真理與知識如同胎兒,此即產婆術、詰問法與問 答法的教育觀。 二、教育的意義 廣義的教育: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個人所施的影響,生活教育 又稱為廣義教育、無形教育。林玉體(1988)廣義教育對個體產 生三種影響,包括語言習慣養成、舉止儀態及氣質塑造與善惡美 醜評價標準的形成。 狹義的教育:指學校教育,有意設置的正式教育而言,供學生學 習並組織一個特定環境(學校)。
1-2
教育綜合專業科目─高才訣學…………………………………………
教育敘述性意義:教育是將潛能由內而外引導出來。教育目的在 於訓練官能,由訓練所獲得的記憶、注意、觀察與推理能力,用 於一切生活活動中,為形式訓練說。 三、教育概念 Scheffler 教育本質四大概念:複合概念:將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單 一概念結合為一;爭議性概念:教育定義不同,兩極端的教育概 念,教育本質上具有很大爭議;多樣態概念:教育歷程具有多樣 態,並非單一或單純;工作─成效概念:教育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四、教育規準 Peters 主張「教育即啟發」,在《倫理學與教育》書中認為教育規 準簡言之有三,是一種真善美的規準,分析如下: 合價值性(「善」的規準):教育是一種價值傳遞與創造的活動 ,乃一切教育規準的規準。 合認知性(「真」的規準):認為教育內容應該是有組織、有系 統的真知或原理原則。 合自願性(「美」的規準):強調學習意願與動機,主張教學應 顧及學習者學習能力、興趣、學習者身心發展序階的條件。 五、教育範圍 正規教育(正式教育):一般學校教育是依年齡分級的學校教育 體系(學歷、學位或證書),例如正式學校體系教育、補習學校。 非正規教育:是學校教育外,各種有組織、有計畫的教育活動, 例如家庭教育、社區大學、各類進修與補習教育(補習班)。 非正式教育:是非計畫性的教育活動,日常生活及大眾媒體協助 個人獲得知能的活動,如工作場所所辦的技能訓練或進修活動。 六、教育的隱喻 隱喻法是一種觀念系統,由一類型事務類推到另一類型事務,透 過認知置換來重新詮釋意義的方法(黃乃熒,2000)。分述如下 :(歐陽教,民 87) 教育即接生:啟發教育的過程(西洋「教育」的字源義接近此隱 喻),亦即由內而外的接生、引出、發展,而非由外而內注入、 灌輸、訓練,兒童及學生具有天生的觀念或原則,代表人物為蘇 格拉底。 :教育即誘導:強調人有先天觀念的理性論,Peters 指出教育
………………………………………………………第一篇 教育概論
1-3
即引出,使受教育者成為「全人格的受教者」。 教育即生長:教育的目的應該重視學生身心的健康與發展,合乎 兒童本位的教育要求。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為導其 生長)、福祿貝爾(兒童如種子,教師如園丁,學校如花園)、 盧梭。 杜○ 生○ 盧 (肚生葫蘆) :○ 福○ 教育即塑造(陶塑):行為主義學派(行為心理學─Watson 教 育萬能論)或經驗主義的觀點,教育過程為心靈、人格或精神塑 造,其方式有如泥土或陶土般捏塑。 塑○ 行○ 驗 :○ 經○ 教育即雕刻:理性主義觀點,主張教育本質與過程應與雕刻家雕 琢一塊美玉或木材一樣,認為青少年身心天生具異質性。 雕○ 刻 家比較○ 理○ 性 :○ 教育即撞鐘:《禮記‧學記》以「撞鐘」的隱喻說明教師如何因 應學生提問而因材施教。 教育即鑄劍:陳迺臣譯《教育哲學》一書,提出「精粹主義者」 ,主張:「學習之本質,包含著辛勤與努力,有時還違反學習者 的意願,主張磨練的重要性。」 鑄○ 劍 要○ 精○ 粹 :○ 教育即有機:教育喻為個人同化周遭文化、更新且連續的過程。 有○ 機○ 文○ 化 :○ 教育即進步:田培林哲學觀是以「歷史綿延進步觀」為其論調的 基礎,文化是在時間延續的歷程中,逐漸改進而生的。 七、教育素質涵義認識 先天論:人的素質是遺傳而來,認為素質是個人先天就有的,解 剖生理學上的特點。例如「龍生龍、鳳生鳳」、「虎父虎子」、 「好竹出好筍」。 後天論(後天環境論):認為素質是在後天的影響下而獲得的, 是一個人基本的品質,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即強調後天環 境的影響。例如一傅眾咻。 融合論:天賦的基礎上通過後天環境的影響與教育的訓練而獲得 ,影響人生存與發展的那些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 構。(薜安國,1996)
1-4
教育綜合專業科目─高才訣學…………………………………………
八、知識、信念、偏見與迷信 知識(Knowledge):認知結果或是有結論性證據的主張,經過 反覆推理驗證與檢證。(林逢棋,2004) 信念(Belief):由於相信而來,或是缺乏結論性證據。因此知 識、信念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有獲致結論的證據,例如「天下無 難事,只怕有心人」。 偏見(Prejudice):誤用證據的看法,不透過經驗或理性過程, 例如老師認為男生科學知識比女生好。 迷信(Superstition):出於恐懼或其他神秘動機,並無證據地相 信某些事物的作法及心理。
、教育本質 一、生長說 杜威受到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生理學教本啟示,主張「教育是經 驗的生長」、「教育是體智德等正向的經驗之發展」、「生活的 歷程需要教育,而生活是生長的,故教育的歷程即生長。」、「 做中學」、「教育即生活」。 杜威教育目標即生長,生長即其自身目的,不應另外找一個目的 來限制生長(反對 Spencer 完善生活預備說)。 教育即生長說所認為未成熟的特徵中,包括依賴性(引發成人的 教養責任感)與可塑性(經驗中學習能力、發展性向能力)。 未○ 成○ 熟 ,○ 可○ 依○ 賴 :○ 二、自我實現論 教育即自我實現。自我實現說源自於亞里斯多德的潛能說,笛卡爾 、斐希特、福祿貝爾、蒙特梭利等人的思想。人本心理學者馬斯洛 的需求層級理論「自我實現」為人生追求最高層級的動機需求。 三、文化繁衍說 文化教育的觀點來看,教育可視為文化傳遞與繁殖文化或創新文化 。代表人物德國文化教育學派學者斯普朗格─教育學是文化科學。 斯○ 文 :○ 四、社會化說 教育本質是以外在社會環境中的事物、規範為教材,藉由世代相傳 的方式傳授各種知識技能,使個體適應生存於社會中。理論源自於
………………………………………………………第一篇 教育概論
1-5
德國學者拿特普、白格曼、凱欽斯泰納、涂爾幹等人的思想。 五、行為改變說 教育的本質在藉由教育的歷程幫助個體適應外在環境或行為的改變 ,藉由同化、調適的改變。代表人物桑代克《教育學》:「教育二 字,對於引起或抑制人類變化的種種活動皆有關係。」
、教育功能 伍振鷟、高強華(民 89)指出教育有五大功能,指的是個人、 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分述如下: 一、個人功能 教育對個人功能為增進生活知能、促進個人身心健全發展、增進維 持及改善生活知能、培養個人具備待人處事品德、促進個人達成自 我實現理想、提昇人生境界。 二、政治功能 教育是民主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亦相同)的「必要條件」 ,而非「充分條件」,如早期日本與德國國民教育程度高但政治不 民主。例如:學校教導人民認同自己的國家、良師興國、學校舉辦 小市長選舉活動。 三、經濟功能 Schultz 是最先提出人力資本論學者,著作《教育的經濟價值》指 出學校功能包括:研究、培育學生潛能、增加學生適應力、滿足個 人求知慾望、造就國家發展所需人才。例如職業技術人力之培育。 四、社會功能 教育可協助個人社會化需求、傳遞社會文化與促進社會進步力。如 父母教導兒女向長輩問安、學校推動服務學習。 五、文化功能 教育可傳遞文化遺產,可選擇並繁衍文化,可創造文化遺產,消除 文化間誤解與偏見。杜威認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包括淨化文化 遺產、簡化教育內容、平衡與融合不同族群的文化。例如:學校將 先人的傳統思想交給下一代。
、教育目的說 一、教育目的
1-6
教育綜合專業科目─高才訣學…………………………………………
生活預備說:斯賓塞認為教育真正目的在授與物質生活與精神生 活的預備,依循自然主義觀點實施個人本位教育,提倡科學教育 ,重視體育價值。 斯 (私)○ 生○ 活 :○ 開展說:福祿貝爾強調天神賦予一切生命的本質,唯有尊重個體 生命的價值,重視兒童個性自然循序發展,反對人為干預,而教 育即在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提供個體從中自由的學習成長。教 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開○ 福 (賭博術語) :○ 形式訓練說:以官能心理學為基礎,故有官能訓練之稱,教育目 的在於訓練官能,由訓練所獲得的記憶、注意、觀察與推理能力 ,就可應用於一切生活活動中。代表人物首推洛克,其撰寫《人 類悟性論》,主張人類心靈宛如白紙,一切觀念全由經驗而生。 工作陶冶說:凱欽斯泰納教育目的在培養適合國家及社會環境需 要的國民,強調公民訓練培養國家服務人才。 二、教育的「內在目的」與「外在目的」 內在目的:個體行動本身為目的所導引的結果。杜威主張「教育 沒有外在的目的」。 外在目的:個體行動為手段所產生的結果。Spencer 倡導「生活 預備說」。 杜威與Peters 比較: 杜 威
Peters
重視內在目的、崇尚民主價值、兼顧社會價值、提 倡自我規律、強調科學方法 教育內在目的 主張內在目的外,還需 兼重外在目的(公民責 相異點 任、職業智能) 教育目的規準 教育動態歷程 相同點
、我國現代教育宗旨 一、宗旨、目的與目標 教育宗旨:層次最高,為一個國家教育最高理想或準則,稱為教
………………………………………………………第一篇 教育概論
1-7
育宗旨。我國現行的教育宗旨於民國 18 年(1929)訂定:「中 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 ,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 ,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 教育目的:介於教育宗旨與教育目標間,具有承上起下功能,以 具體目標落實抽象的理想,如各級學校或各類教育目的。國民教 育法第 1 條:「國民教育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 ,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 課程目標:教室教學最接近特殊結果。清楚陳述課程目標的好理 由:協助激勵學生學習、指導教師教學重點、有助於確定課程是 否具有效能。 能力指標:屬於長期目標,經歷一段學習階段所具備學習結果, 規範大多數學生需達成基礎能力,進行課程前需先分析能力指標 內涵且具有可評鑑的特性。 教育目標:單一科目或一堂課所欲達成的標準。教育目的或宗旨 的概念,是概括的、抽象的、籠統的概念,而教育目標是分析的 、具體的、列舉的概念。 抽象到具體排列:教育宗旨→教育目的→課程目標→能力指標→教 學目標。 二、我國現代教育宗旨 清末教育宗旨:清末及民國政府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一窺之:光緒 32 年(1906)學部奏請的教育宗旨以「忠君、尊孔、尚公、尚 武、尚實」作為教育的最高宗旨。 民國元年(1911)教育宗旨:教育部部令公布教育宗旨:「注重 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 道德。」為民國建立後的教育目標。 民國 4 年(1916)教育宗旨:袁世凱稱帝所頒,以「愛國、尚武 、崇實、法孔孟、重自治、戒貧爭、戒躁進」為教育宗旨。 民國 18 年(1929)教育宗旨:「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 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家生計,延續民族 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 大同。」 民國 36 年(1947)教育宗旨:憲法的教育條文,其中第 158 條
1-8
教育綜合專業科目─高才訣學…………………………………………
:「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 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為我國現今發展教育主要依據, 該宗旨法律位階為「憲法」。 三、西洋教育目的與文化背景 文藝復興以前教育目的: 希臘時代:注重文化陶冶、深思與審美,博雅教育最早提倡者。 羅馬時代:實用力行。 中世紀時代:宗教為教育目的。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 近代時期教育目的: 唯實主義:人本唯實主義以古典研究為主,社會與感覺唯實主 義以實用知識生活所需為教育目的。 自然主義:以兒童為教育中心、重視兒童身體鍛鍊活動、重視 兒童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生活預備說:斯賓塞在授與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預備,依循 自然主義觀點實施個人本位教育、提倡科學教育、重視體育價 值。 國家主義:斐希特振興日耳曼民族,呼籲國人重視文化和教育 ,不畏法軍的迫害,曾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以激起德國 民眾愛國意志的思想家。 現代時期教育目的: 國家公民教育之教育目的:凱欽斯泰納的教育目的主張包括: 學校教育以勞動為主,皆負有職業訓練之任務;強調職業 道德化;強調團體生活道德化。 勞○ 動○ 團○ 體 要有○ 職○ 業○ 道○ 德 :○ 民主主義之教育目的: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教育目的在於 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發展應兼顧個人與社會發展;強調社會每 一份子能充分分享共同利益,團體間相互合作自由來往,達到 大同世界的境界。
………………………………………………………第一篇 教育概論
1-9
杜威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 思想脈絡承自黑格爾、康德哲學、達爾文進化論與實用主義, 開創實驗主義、工具主義,晚年則轉入自然主義的經驗論。羅 蒂(R. Rorty)曾將他與維特根斯坦(L. Wittgenstein)、海德 格(M. Heidegger)並列為 20 世紀 3 位最重要的哲學家。著作 有 1894 年《邏輯理論研究》、1916 年《民主與教育》(或譯 為《民主主義與教育》)、1925 年《經驗和自然》、1934 年 《藝術和經驗》、1938 年出版《經驗和教育》。 杜威思想演變: 實用主義:近代皮爾士、詹姆士與杜威竭力研究提倡,才 正式建立此學派,並蔚為近代美國思想的主流,而杜威正 是集此學派之大成者;近代的實用主義深受科學及生物進 化論的影響。 工具主義: 工具主義:開啟經驗論的新調,工具是人們成長的利器 ,它必須在經驗中實際檢驗;這個名稱容易遭到「為達 到目的,不擇手段」、「缺乏主體性」的誤解與批判, 所以杜威較為少用。 教育價值:內在價值(任何科目在經驗上是唯一的,不 能由他物取代功用,無法進行比較的)與工具價值(指 各學科目的與應用功能,是一種比較的價值)。學校的 各種教育生活或各種學制之價值,必須視其對於生活經 驗有沒有唯一之「內在的貢獻」而定,必須能由其「內 在價值」產生「工具價值」。 調和興趣主義與訓練主義。 實驗主義:重視實驗的方法,強調認識的過程性和無休止 性,符合創辦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的理念,精簡顯示思想 特色。 經驗自然主義或自然經驗主義─經驗哲學: 經驗意涵:杜威認為教育是一種「屬於(within)經驗 」、「由於(by)經驗」和「為著(for)經驗」的發
1-10
教育綜合專業科目─高才訣學…………………………………………
展,相信一切的教育來自於經驗。經驗即人應付生活環 境所採取的行動和環境對該行動所作的回應,二者之間 的交互作用。 經驗的成因:經驗之語義包含了內容與結果和活動與過 程,經驗產生乃是有機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判斷經驗價值的標準:連續性原則與交互作用原則。 Dewey 區分三種經驗,從教育的規準出發,分述如下: 教育:符合教育應有的規準,並且產生正面影響的。 非教育:「不符」教育應有的規準,未具備或未發揮 教育之正向作用,沒有價值的判斷與導向可言。 錯誤教育:任何對未來經驗的成長產生抑制或歪曲作 用的經驗,都是違反教育;「悖離」教育應有的規準 ,而且產生負面影響的。 Dewey(1929)將經驗分為兩種: 初級經驗:日常生活經歷的現象和事物,包括:桌椅 、星辰、喜怒愛恨、悲傷等。 次級經驗:又稱為省思性經驗或純化經驗,經驗主體 運用理性分析,針對初級經驗加以系統反省的抽象概 念,此經過省思精鍊的經驗內容,屬於科學思維。 生活經驗是個人參與生活世界經歷與見聞,具有基礎性 價值,它是省思性經驗的起點與終點,因此杜威並不認 為初級經驗比次級經驗認知價值低,同時批評傳統哲學 誤認次級經驗比初級經驗更接近實在之主張,並稱這種 觀念為「唯智主義」;無論反省思維或科學思維結論, 都必須回到日常初級經驗接受考驗。 經驗學習理論: 嘗試與經歷:知識發展─做中學(從經驗中學習)→交 往中學習→實驗中學習。 行動與結果相連:行動和後果的相互連結,其之所以產 生,依杜威的看法乃是來自於「經驗中的反思」。 思考的本質:個體因為進行反省思考而有了學習的行為 及結果。杜威認為思考及探究的活動乃是在「假設的結 論」及「暫時的結果」中產生,就因為是假設的、暫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