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03

Page 1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1

Ⅰ─

………………………… 3

2

Ⅱ─ ………………………… 9

3

Ⅲ─ ………………………… 19

4

Ⅳ─ 、 、

5

Ⅴ─ ………………………………………… 35

6

Ⅵ─ #$ ………………………………………… 43

7

%& '()*+Ⅰ─ - ./0 1'( 23 …………………… 49

8

%& '()*+Ⅱ─ BCDE>?…………………………………

9

%& '()*+Ⅲ─ 45、 6 …………………………………67

10

%& '()*+Ⅳ─ 78 …………………………………………… 79

11

9: Ⅰ─ 9:FG)9:HI………………………………

12

9: Ⅱ─ 9:;<、 9:;=>?、9:@A ………… 93

13

9: Ⅲ─ 9: ;J) …………………………………

………………… 27

59

85

103


D

D

D

D

D

D

D

D

D

D

14

9: Ⅳ─9:ZI、 [\9:]^、_- 9:`$ab……………

111

15

9: Ⅴ─ 9:cd)9:eJ………………………………

121

16

9: Ⅵ─ 9:RS ……………………………………………

129

17

9: Ⅶ─ 9:XY ……………………………………………

139

18

NO)PQ RSⅠ─ NO、 HT、 UV>?…

151

19

NO)PQ RSⅡ─ PQ RS …………………………………………

165

20

NO)PQ RSⅢ─ f) gh …………………………………

175

21

NO)PQ RSⅣ─ kl、mnop、 M ; qr ……

189

22

1KL)M Ⅰ─ 1KL、ij] 1……………………………

197

23

1KL)M Ⅱ─ M ……………………………………………… 209


D

D

D

D

D

D

D

D

D

D

24

t Ⅰ─ O …………………………………………… 221

25

t Ⅱ─ : 、 、 ……………………… 233

26

t Ⅲ─ M …………………………………………… 251

27

t Ⅰ─ J、 g9: ………………………………

28

t Ⅱ─yFzl 、 {| 、|} ~、 ) …………………… 281

29

t Ⅲ─ 、 、 、 J 1 ……

295

30

s$ t Ⅰ─ s$ 、 1 s 、uv ktr …

313

31

s$ t Ⅱ─ uvwx …………………………………………… 335

32

s$ t Ⅲ─ v wx ……………………………………

349

33

t Ⅰ─ ktr、 ………………………………

355

267


D

D

D

D

D

D

D

34

t Ⅱ─ UV>?、9:@A ………………………………

35

t Ⅲ─ wx、 )`$、·¸¹º ………………… 383

36

t Ⅰ─ »mtr…………………………………

401

37

t Ⅱ─ ­¢®¯、 °± ………………………………

415

38

t Ⅲ─ ¬J、 ² ……………………………

437

39

t Ⅳ─ ……………………………………………

447

40

t Ⅴ─ ³´ µ2、 ³´ @¶ …………………

457

369

-¦§¨ ©¡ ¢ª« ¬ ………………………………

3

¡ ¢£¤Q¥ ……………………………………………

12



416


417


418

、戰前叮嚀 在昨天已帶大家認識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特質的研究者對於 公共政策的觀察,與公共政策的基礎架構後,進入「公共政策概論篇」的第 2 天,我們要先來處理政策運作的前二個步驟:「問題認定」與「政策規劃 」。 問題認定(問題建構):意指針對問題的癥結與成因進行認定與澄清的過 程。當社會問題(人民預期的情形與現實的情況產生差距)發生後,我們 要想辦法找出問題根本的原因,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惟有這樣,我們才 能夠正確的針對問題「對症下藥」。而常見的公共問題,可歸納為市場失 靈(自由市場運作問題)與政府失靈(政府施政回應民意)二大類,他們 的發生原因與解決機制,將是本篇探討的重點。 政策規劃: 當找出問題後,我們就要憑藉專業智慧,根據政府外環境和組織內在的 特質,以及問題的本質,依照「政策規劃的原則」,而設計出良好的解 決方案。 而當幕僚蒐集資料到規劃方案時,如何使決策者願意接受幕僚的政策, 如何提出具有說服力的方案,如何沙盤推演其他的幕僚反駁的原因,這 些都是我們都會在「政策論證」中提到。 但方案從蒐集情報、規劃草案到抉擇的「決策」過程中,有時並非如完 全按照預期的計畫進行,有時可以很理性的從經濟的思維去決策(決策 以效率為考量),但有時也需考量到政治氛圍而決策(決策以漸進為考 量),甚至有時決策是因為當時社會上出現重大議題而「時機正確」因 而制訂出政策(決策如垃圾桶般混亂)。換言之,不同的「理性程度」 會造成不同的決策方式。 最後,當我們談到前面理性程度時,曾經提到有時社會上會因為出現重 大議題或危機,政府認為「時機正確」因而迅速制訂出政策並執行;這 種情況卻與我們在昨天學到公共政策的步驟(問題認定政策規劃政 策合法化政策執行政策評估)有所不同。此即公共政策的發生是「 階段論」或「反階段論」的論辯。


419 階段論學者認為公共政策的產生應有固定的步驟,而且這種分階段探 討的方式,可使我們易於逐步理解公共政策的意涵。 而反階段論學者認為,公共政策的產生,並非如階段論者所想(階段 論者認為有固定順序),有時突發的危機、領導者自己的想法等都可 能是政策產生的原因(如洪仲丘案造成軍事檢查與禁閉制度廢除)。 提出反階段論最有名學者,當屬金頓(J. Kingdom)的政策窗之概念。

、戰情掌握 公共問題的意涵與議程設定: 公共問題: 指「不特定多數人」(即大部分人民)覺得期望的價值、目標或情況 ,與實際獲得的價值、目標或情況之間存在顯著差距,因此透過各種 方式,將縮短期望情況與實際情況差距的要求(如預期經濟成長但現 實中經濟卻停滯發展),公諸社會以爭取同情,引起政府機關注意並 接納。 而眾多公共問題中,引起政府較大注意之爭論性問題,該類問題可稱 為「政策問題」。 議程設定: 而當公共問題來自被政府機關接納且列入政策議程(政府開始規劃解 決方針及立法)並予以解決時,這樣的過程則稱為「議程設定」。 若公共問題未被政府注意或接納時,我們可說問題尚在「系統議程 」的階段;而政府開始予以接納並排入議程(各部會規劃後,進入 行政院院會或立法院),該階段可稱為「政府/制度議程」。根據柯 伯及艾爾德(Cobb & Elder)的見解,議程設定其實就包含了系統 議程政府議程兩部分。 在議程設定的過程中,主要的影響者(議程設定者)包括總統、官僚 體系、國會、利益團體、學界暨專業社群、媒體、政黨與民意等,當 議程方案發展成熟時(越來越多民眾及政府重視),這些影響者就會 試圖將他排入議程,主導公共政策的制定。 公共問題的發生:常見的公共問題(人民期望與實際間的落差)原因,可 歸納為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兩層面: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同學小時候應該去過菜市場,菜市場也是「市場」,在菜市場存在很


420 多的「攤販」(供給者)與嘮叨的婆婆媽媽(需求者)。他們彼此之 間的互動(供需關係),為的是為了追求能夠讓攤販(供給者)與婆 婆媽媽(需求者)都滿意的「商品的價格」。 如果今天商品的「價格」能夠讓攤販(供給者)與婆婆媽媽(需求者 )都滿意的「商品的價格」,前提是能夠攤販賣到他最滿意的價格( 生產者追求利益極大化),婆婆媽媽追求付出最滿意的價錢買到最滿 意的商品(消費者追求效用極大化),而沒有人損失的狀況,我們在 經濟學上稱為「巴瑞圖效率」(Pareto Efficiency)。 而供需雙方在交易後產生的「商品價格」,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可主 導市場的活動(完全不需要政府干預);換言之,這種理想的市場上 ,「商品價格可以被正確反映」,我們姑且稱為「市場很靈」(但經 濟學沒有「很靈」這個詞,考試時不要用)。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時會產生「商品的『價格』無法被『正確』反映 」,稱之為「市場失靈」,造成「商品價格無法被正確反映的因素」 ,有以下的原因: 公共財(無人提供)的問題: 公共財具有: 非排他(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非對立/非敵對性(不因與他人共同使用而使公共財品質下降 )。 擁擠性(正常使用範圍內可維持一定品質,但使用的人數超過 臨界值,公共財將降低品質)。 其中,具有特性的公共財稱為「純粹公共財」(如治安、 路燈);特性的公共財稱為「擁擠公共財」(如火車運輸 、公廁)。 然而,現實生活中,這種公共財不像私有財(如婆婆媽媽買的菜 ),既無法排除他人使用,且無論再多人使用品質都不會下降, 商人心裡會想,提供這種財貨對自己無利可圖(商人揣摩不會有 顧客買這種財貨,因為沒有獨占性,沒有顧客會笨到買了商品後 所有人卻還可以任意使用這商品),因此商人不願提供該商品。 但問題是公共財是所有人都需要的(有需求者),卻無人願意提 供(無供給者),有需無供的情形將造成「價格無法被正確反映 」(商品價格出不來),即市場失靈的現象。


421 :有同學會問「公共財不是由政府提供嗎?」但請記得,在談「 市場」時,是不會談論到「政府」的,倘若政府從未出現,而 放任市場這種現象,「公共財無人提供」的失靈現象就會發生。 外部性(外部不經濟無人監督)的問題:指市場雙方交易後,對交 易的「第三人」所造成的影響(第三沒有「交易」,卻無端獲得利 益或蒙受損失)。 外部經濟:指第三人無端獲益,學理上稱「搭便車」(如國民和 政府交易,透過納稅獲得軍警保護,但外國人入境未繳稅卻也享 受到我國軍警的同等保障)。 外部不經濟:指第三人無端損失(如企業和政府交易,透過納稅 而准許設廠,但設廠排放廢水廢氣,卻使附近居民蒙受身體損失 )。 但問題是在市場上,供給者與需求者在交易時,會透過「價格機制 」,使供給者(商人)付出商品得到金錢,需求者(顧客)付出商 品;然而外部經濟會使第三人「有得無失」、外部不經濟會使第三 人「有失無得」;其中,在外部不經濟的情況下,「第三人付出成 本」卻未有「對價關係」給予相對的利益。換言之,第三人付出成 本(就像商品),卻無法用金錢衡量(沒有人針對第三人付出的成 本進行「購買」的行為),因此有供無需的的情形將造成「價格無 法被正確反映」(商品價格出不來),即市場失靈的現象。 :同學會問,「外部不經濟的現象,如工場排放廢水政府時,政 府立法管制並要求工廠給予補償金嗎?」但請記得,在談「市 場」時,是不會談論到「政府」的,倘若政府從未出現,放任 市場排放廢水,附近居民「外部不經濟」的失靈現象必會持續 發生。 自然獨占(而扭曲商品價格)的問題: 市場上某些產品因為生產者擴大規模(如早期微軟的 Windows 系統),使平均成本持續下降(規模大可壓低製造成本),在規 模愈大,平均成本愈低的情況下,遂透過市場競爭(如促銷降價 吸引消費者購買等方式),逼迫小廠離開該種行業(小廠沒有充 足資源面對大廠的促銷壓力),最後形成大廠獨占。 當大廠獨占後,因為無人競爭,可以藉由此優勢任意哄抬商品價 格(早期微軟作業系統光碟動輒上萬元),當商品原本的價格被


422 哄抬(扭曲),使商品價格無法被正確,即「市場失靈現象」。 資訊不對稱(而扭曲商品價格)所造成的問題: 指消費者沒有足夠的訊息與專業知識判斷商品品質或價格是否合 理,因此消費者在議價的過程中,與生產者相比,處於不公平及 不合理的地位。 換言之,生產者(商人)可能會藉由對於商品資訊更瞭解的優勢 ,收費過高或提供低劣品質之財貨或服務,使消費者蒙受損失。 即當商品原本的價格被商人欺騙(扭曲),使商品價格無法被正 確,即「市場失靈現象」。 政府失靈(Government Failure):所謂政府失靈指政府解決公共問題時 ,由於在制度上、結構上及運作上,具有許多先天性的缺陷,導致無 法真正對應公共問題解決之,或採取的政策無法滿足人民真正的需要 ,都可稱為「政府失靈」,原因在於: 直接民主所造成的問題:指人民雖透過選票表示對政策的意見,但選 票結果卻未必能呈現人民真正的意志,而政府僅依選票結果制訂政策 時,就無法滿足人民需求。包含: 投票結果的矛盾:即棄保效應下,當選的候選人未必是人民心中最 能夠解決他們問題的人,會投給當選者可能只是因為不想讓最討厭 的人當選,並認為自己心中最偏好的候選人不會當選;在棄保效應 下產生的當選者的政策,自然無法全然滿足在棄保心態下而投票的 人民的需要(最能滿足這批人民需要的應該是「被棄」的候選人) ,此即政府失靈原因之一。 政策意願的強度:在公民投票下只能看出意見的「方向」而無法看 出意見「強度」,倘若票數接近,但支持者的態度僅為「輕微支持 」(如核四可有可無,但有最好),反對者的態度卻為「強烈反對 」(如堅決反核)時,政府的政策若以多數決呈現時,勢必無法滿 足人民需要且容易遭受抵制,此即政府失靈原因之一。 多重政策的選擇問題:由於每位候選人的政見均包裹了「政策束叢 」(候選人的政見面向很多,如外交、國防、教育、經濟),而選 民卻只有一張選票(支持某候選人只是因為喜歡他大部分的政策, 但教育政策人民普遍不支持),當候選人當選後實踐政見而成為公 共政策,某些特定政見未必符合人民真正的需要,此即政府失靈原 因之一。


423 代議政府所造成的問題:指選民所選出來的民意代表,原本應反映民 意而制訂出能解決公共問題、滿足人民需要的政策,但由於代議士有 以下的行為,而背離了人民期待。包括:競租行為(代議士利用特 權影響公共政策以爭取個人利益);議員的區域代表性(代議士利 用滾木立法:議員間相互支持、肉桶立法:代議士要脅行政機關,在 行政機關推動的法案中夾帶對代議士有利的法案,否則不予通過)。 這兩種行為都背離人民真正需求,此即政府失靈原因之一。 官僚體制所造成的問題:指文官因:服務產出難以評量,而使績效 難以呈現;有限競爭造成缺乏創新精神;文官保障的僵化性(永 業化造成文官保守與無效率)。以上三種文官特質都造成文官無法解 決公共問題或作出滿足人民需要的政策,此即政府失靈原因之一。 分權政府所造成的問題:原因包含: 中央規劃與地方執行的落差問題:有時中央政府規劃符合人民期待 的政策,地方未必照單全收(可能因溝通、意識型態等不同),造 成最終政策無法解決公共問題或作出人民需要的政策,此即政府失 靈原因之一。 財政的外部性:由於各地方政府能夠為民眾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 民眾乃有更多機會去選擇服務好、義務負擔較少的地方政府,形成 用腳投票的現象(最極端即「移民」);然而,若一地區移民人口 皆為「僅願意支付低稅額,但對公共服務要求很多的移民」(對當 地政府而言是外部財政不經濟現象),就會造成政府無充足資源解 決公共問題或作出滿足人民需要的政策,此即政府失靈原因之一 :除政府失靈外,政策失靈(或可稱政策困窘),也是在描述政府無 法解決公共問題的現象,即指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為瞭解決各種問題 ,為人民帶來期望的福祉,但政府有時作再多卻無法討好人民,有 時問題不但未獲得解決反而使原有問題更為嚴重;或是原來的 問題未獲解決外,更產生許多新的問題,需要政府機關另行研擬政 策設法解決。 公共問題的解決方式:針對市場與政府失靈的問題,威瑪(D. Weimer) 與韋寧(A. Vining)將解決的手段(政策工具)分為五類,以補救市場與 政府雙重失靈情形。分別為: 市場機制:透過市場競爭的手段,解決公部門無效率的問題,包括: 市場自由化:將公共服務由民間生產,如電信、交通等事業的民營化。


424 市場促進化:指市場不存在,則透過立法手段改變或創設財產權;如 美國將自來水權透過買賣使人民珍惜水源。 市場模擬化:指公共服務無法透過市場競爭機制達到效率時,政府自 行模擬為市場將該項財貨予以拍賣。例如有線電視執照或運輸業務的 特許權。 誘因機制:指政府透過「課稅」(降低行為發生)與「補貼」(增加行 為發生)的誘因,改變人民行為,包含: 供給面賦稅:對於外部不經濟的生產者徵收產出稅,例如根據污染排 放量徵收空氣污染排放費,對於進口貨物則徵收關稅。 需求面賦稅:對於外部不經濟的財貨課以貨物稅或消費稅,如課徵菸 酒稅。 供給面補貼:對於具有外部經濟的生產者給予相對補助,如對於裝置 防制污染或節省能源設備的廠商給予賦稅的減免。 需求面補貼:可實施以貨代款的補助款制度或發放代金券(Vouchers ),由政府發給消費者代金券,持有人可到市場購買規定範圍內的財 貨,如美國社會福利制度中所實施的糧券或教育卷。 管制機制:可透過法律架構(直接立法,如反托拉斯法、公平交易法 、消費者保護法)或管制(行為的限制,如商品標示、產量管制)。 非市場供給機制:由政府提供服務,包含直接供給、簽約外包(即 民營化的「委託」性質,將公共服務委由民間經營)。 保險與救助機制:政府對於人民予以保險或救助,包括: 事前保險:是風險分散的機制,如我國的全民健康保險。 事後救助:是事後集中資源達成「安全墊」的設計,例如蔬果囤積計 畫以因應災後的糧食不足或飆漲問題。 政府對於公共問題接納與政策問題的特性: 政府對於公共問題的接納:有時公共問題提出後,並不見得就會進入政 府機關的「政議程」內,而須視該機關對該問題所持的態度而定。而政 府機關對公共問題所持的態度有以下四種:促其發生(政府主動積極 處理)、鼓勵發生(政府鼓勵並協助當事人處理)、任其發生(政 府針對問題消極接納)、扼阻發生(指公共問題發生後,透過如武力 、權威、塑造或加強社會反對的輿論等手段,設法予以扼阻,不使其擴 大,亦不使其進入政府機關的政策議程內,即使進入議程,也設法不作 決策,甚至有了決策,也設法不使其執行成功)。


425 :政府對於公共問題「扼阻發生」的情況,又稱「扼阻性決定」、「 無決策制定」或「權力的第二面貌」。 而權力的第一面貌指「A 控制 B『作出』B 不喜歡的事」;權力的 第二面貌指「A 抑制 B『不作』B 喜歡的事」;權力的第三面貌則指 「A 沒有任何行動,但本身影響力卻足以迫使 B 討厭的事持續發生」。 政策問題的特性:指公共問題會成為政策問題,原因在於他具有以下五 種特質: 相互依賴性:指某政策問題經常會影響到其他領域的政策問題(如警 政與教育問題,環境與經濟議題)。 主觀性:公共問題會成為政策問題,是來自於政府主觀認定問題重要 到需重視。 人為性:政策問題從發生到解決,均要透過人為的認定(人民認為是 問題且政府認為需解決)而存在。 動態性:不同問題會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所以問題與解決不斷在變遷。 歷史性:問題常常不是突發,而是逐漸形成。新問題產生源自於前一 個問題的解決,新舊問題間常存在因果關係。魏達夫斯基曾言:政策 分析乃是問題創造問題解決問題取代的循環過程。 政策問題的結構類型:依據問題複雜性程度,可以將政策問題歸納為: 結構良好的問題、結構適度的問題、結構不良的問題三類。 標準 問 要素 結

決策者 方案 價值 結果 或然率 案例

題 構

良結

一個或少數幾個 有限 共識 確定或風險 可計算 核電廠發電機組發電 功率計算

結 構

一個或少數幾個 有限 共識 不確定 不可計算 外國元首出訪會談

度結

構 構

許多 無限 衝突 未知 不可計算 核電廠續建議題

政策規劃的原則:當公共問題被政府機關接納後,由政策分析人員(幕僚 )研究分析而成為政策問題後,採取科學方法,廣泛蒐集資訊,研擬各種 解決問題的替選方案以解決政策問題之動態過程。即為政策規劃階段。若 詳細剖析方案的規劃步驟,可依序分為:確認問題的癥結確定解決 問題的目標與目的(問題的解決是要達成何種目的)設定方案評估標


426 準(找到能夠把各種方案排列優先順序的指標)設計替選方案(找到 各種不同解決問題的草案)評估比較替選方案(將草案排列優先順序 )推薦最適當方案(將最好的草案向決策者推薦)。而政策在規劃時 ,卡普蘭(A. Kaplan)認為應考量以下七項原則,以獲得較為普遍可行 的方案。分別為: 公正無偏原則:即規劃時,應以無私無偏的態度,對當事人、利害關係 者、社會大眾等,均予以通盤慎重的考慮。 個人受益原則:即規劃時,無論是採行何種方案,應注意最終的受益者 都必須落實到一般人民的身上(利益應為社會大眾共享)。 劣勢者利益最大化原則:即規劃時,應使社會上居於劣勢的弱勢團體及 個人,能夠得到最大的照顧,享受最大的利益。 分配普遍原則:即規劃時,應考慮儘量擴大受益者範圍,而非僅侷限於 少數人(獲利者應越多越好,且避免圖利少數)。 持續進行原則:即規劃時,應考慮事務處理的延續性,從過去、現在及 未來的角度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不能使三者脫節。 人民自主原則:即規劃時,應考慮該可否交由民間處理,如果民間願意 且有能力處理該問題,即可交由民間,此即「公共事務民營化」的理由。 緊急處理原則(最重要的原則):即規劃時,應考慮各項公共問題的輕 重緩急後,對於較緊急的問題,應即刻加以處理解決,以免「今天不做 ,明天就後悔」。 政策論證的架構與論證模式: 政策論證架構:政策論證指社會中,利害關係人對於政策被選方案,為 何有著不同意見與爭議。通常也是政策分析人員(幕僚)向決策者說明 :「為何可採取某方案」的沙盤推演過程,亦即需向決策者強化自身主 張的說服力的架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