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倫理道德於華人社會的起始 「倫理道德」四字,用在華人生活圈中,可說是既熟悉、又陌生。 倫理道德,乃是人群生活中的一種態度、一種意識型態、進而形成 一種社會上的多數共識、以及遵循規範。基本上,倫理道德學屬於社會 科學,亦屬於廣義哲學下的一門學科,涉及到在正確行為與錯誤行為的 概念督導下,人們應該怎樣過正常生活。 倫理道德一詞,在華人歷史上,目前所見最早的文獻,為先秦時期偉 大的思想家,老子。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 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 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 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 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 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 ,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脩 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 ,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 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老子當時所留下的著作,便是千 年來無數華人所研讀之「道德經」哲學大作。 老子於其著作之第五十一章提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 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 …………………
…………………
新譯,《老子讀本》,余培林註釋,三民書局,民國 83 年十版,P.1 參照。 道,乃萬物生成的原因及原理(總則)。 德,乃前述的道,使萬物生成後所得總原理的各別道理依據(各論)。 物,乃指陰、陽兩股氣場,兩相調合後所以形成萬物。 勢,乃指外在條件及環境。
4 之命而常自然。」其中所說的「道」,即指明了「道」創造了萬物 、而「德」則是含有了萬物。白話言說之,這段所言乃指,道是萬 物的總原則、而德是各種萬物的各別運用;透過陰陽兩股氣勢而 生成了該萬物,而外在的環境則使萬物受到了滋養成長。所以,萬 物應該尊重道、並且應該珍惜德;因為道、德孕育了萬物,卻不占 為己有而任萬物滋長;所以,我們這些萬物更應自我精進,以不悖 於道、德。 因為老子的思想,讓後世華人開始傾力研究於道德之來與去、因果之 生與息;隨後到了東周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大鳴大放;隨 後,又衍生出十家九流。其中,最受當時多數人所尊崇者,乃儒家 、道家、以及法家: 儒家: 儒家之精神領袖,乃中國聖賢、大思想家孔子。孔子學富五車,著 手整理了「詩、書、易、禮、樂、春秋」等籍,而集大成為「六經 」(後因樂經之散佚,到漢朝後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 量的道德思想。孔子這一門派所發展成的學說,即被稱為儒家學說。 道家: 道家思想起始於前述的春秋大賢者老子,道家也因此被稱為「道 德家」。在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西漢初年,漢文 帝、漢景帝曾經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 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不過,隨後因為淮南王之謀反,因 …………………
…………………
至於「道德」二字之連用,多數學界認為,始於「荀子勸學篇」中所言:「故學至乎禮 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以上之內文及其註解,為本書著者所作之心得註釋;還請專家學者們多所指教。 諸子百家:諸子百家是後世對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的總稱。所謂「諸子」,指的是 中國先時期之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而所謂「 百家」,乃指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學術流派的代表家。東周時代,社會動 蕩,反而造成了社會上尋求精神慰藉的生活環境;於是於春秋後期,已經出現頗有社會 影響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等不同學派,而至隨後的戰國中期,更衍生出 更多的學派,豐富多彩之眾多學說不斷砥礪,為中華文明之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 中國歷史上便將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 所謂「十家九流」,其詞出於班固「漢書藝文志」的「諸子略序」:「諸子十家,其可 觀者,九家而已。」東周時期諸子百家的具代表性的十家,乃指儒家、道家、陰陽家、 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學派;當中,扣除小說家不入流者 ,即為「九流」。
5 為謀反者淮南王本身所使用的理論,即是黃老之學;因此黃老之 學的「無為而治」受到了朝廷的嚴重注意,使道家思想逐漸走向 沒落。 道家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另外,道家不喜歡法律;因為道 家認為,若國家需要用到法律時,代表了國家社會上已經沒有道 德仁義,才需要制定法律。 法家: 法家者,顧名思義,以法治人也。法家認為,人之初,性本惡( 儒家才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法家思想主張,要用法 律去懲治人,要用權威與固定的法條方能成為規矩,以為治理天 下。 目前學界的共識認為,在中國歷史中,第一位法家人物是春秋時 期齊國的管仲。管仲輔佐齊桓公,推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重商 主義政策,此舉為齊國獲得巨大財富,奠定齊國財經發展、而成 為春秋五霸首霸;並且內修國力、外抵外侮。連儒家的孔子都大 加讚賞管仲,「論語」中便記載:「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 衽矣!」。 其他法家代表人物,例如當時越國的范蠡,以制定法律而為經濟 調控,用以平衡物價。以米價為例,當全國米價過低時,國家按 其基準價格予以購糧,以法律手段使米價上升到基準價時而為停 止;反之,當米價過高時,國家將按其基準價予以拋售,直至米 藏存量回穩為止。 又如鄭國的子產,在鄭國進行內政改革,頒布相關法律規定,尤 其,子產使用二百斤鐵鑄造一個鼎器,把新制定的刑書鑄在其鼎 上,放置於王宮門口,讓百姓都知道國家的新刑法。這就是歷史 上有名的「刑鼎」。子產依據該等法律治國,包括整理田制、整 頓貴族田地和農戶編製,建立土地私有產權登記系統,按田畝徵 稅等等公權措施,以求國內之均富。 商鞅變法:秦國商鞅,於治國上著手進行土地改革,「開阡陌封 …………………
…………………
論語,憲問篇。 子產以公權力治國的成功,實為行政國家與給付行政之典範;所以,我國早期中學的國 文課本中,還有一課為「子產執政」,專為介紹子產的治國政績。
6 疆」以為將國之地積大小標準化;建立「國家授田制」;「設相 告以坐(刑)」以為建立連坐問責法制;另外,「重市關之租」 以為關防收費和市場租金管理;又依據軍法制度以定「軍功爵」 ,以軍功論以爵位而求平等;最後,商鞅立法以「平斗桶、權衡 、丈尺」,而建立了標準之度、量、衡制度。 韓非:根據「史記」所論述的觀點,戰國時期之韓非,乃是集法 家思想之大成者。韓非認為,「法」、「術」、「勢」法家之精 神,三者乃缺一不可,必須互相配合地運用;韓非並同時從荀子 的理論上,吸收了人性的本質論,亦即荀子也認為「人乃天性本 惡」,進而作書「韓非子」流傳之。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中華文明的影響 承前所述,在先秦時期的中華社會,思想開放、學說精彩,到處呈 現出華人社會活潑多樣的社會風貌;然而,隨著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 建議後,中華文明漸漸走入嚴肅、一言堂式的禮教風氣型態,一撐數千 載,直到清末民初,方才又回首省思法律的意義。 董仲舒其人: 董仲舒(前 179 年~前 104 年),西漢思想家,河北廣川人。董仲舒 是一個西漢的儒生。專治「春秋公羊傳」,為今文經大師,與古文孔 安國齊名,曾指導司馬遷經學之說。早年用功讀書,據說「三年不窺 園」,以研讀「公羊春秋傳」而聞名,漢景帝時曾任公羊博士;漢武 帝時,出任江都相和膠西王相。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策 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主張 更化善治,「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前德而後刑」,受到朝廷的 採納;自此,儒家思想即成為中華文化的社會基礎,影響中國歷朝歷 代長達二千多年。 倫理道德於台灣地區的發揚: 民國 38 年,中國共產黨於大陸建政,迫使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播遷來 台;歷史傷痛,非本書所欲言之事;本書所要強調者是,因為國民政 府在台灣的建設,使得中華禮教文化,更能完全地於台灣地區發揚光 ………………… 資料參考:董仲舒,https://zh.wikipedia.org。
…………………
7 大。 大陸地區對於中華傳統禮教的拋棄: 中國共產黨建政後,傾向共產國際的發展;所以,大陸地區對於傳 統中華禮教,並不重視、甚至棄之: 最令所有華人深感遺憾者,乃大陸地區於民國 55 年所發動之政 治運動:文化大革命: 所謂「文化大革命」,全稱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 「文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於民國 55 年(1966 年)的一 場政治運動,由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與中 央文化革命小組,自上而下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在中國大陸 進行全方位的階級鬥爭。在此期間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 文化,大力推動「破四舊(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以 及舊習慣)、立四新(樹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以及新 習慣)」運動,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受害人數至少以 千萬計,亦有數不清的歷史文物慘遭蹂躪。當時的國家主席劉 少奇及其夫人王光美、十大元帥的彭德懷、賀龍、以及開國元 老葉劍英、習仲勛等等領導人及志士,均被誣陷罪名、鬥爭迫 害致死或致重大傷残 ,時任政治局常委的鄧小平等亦在此時被 下放。隨著毛澤東於民國 65 年(1976 年)的死亡,文革亦當 年 10 月 6 日在中南海粉碎四人幫,主事的四人幫終於遭到反 對派逮捕情狀下而慘烈結束,全國陷於恐慌動亂持續時間竟然 長達十年。 文革最終亦遭到後來中共官方及領導人的公開否定,而將文革 稱為「十年動亂」、或稱為「十年浩劫」。文革結束及經過一 連串政治鬥爭後,在民國 67 年(1978 年),中共中央形成了 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核心,並推動了「撥亂反正、平反 冤假錯案」、和經濟上的「改革開放」,逐漸削減毛澤東時代 的瘋狂左派色彩及個人崇拜行為,也由於藉著對於毛澤東權勢 推動文革的極左派勢力的整肅工作,中國才能比較順利地走向 經濟復甦及市場經濟。中共官方從此對文革的錯誤,定性為: ………………… 資料參考:文化大革命,https://zh.wikipedia.org。
…………………
8 「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 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至今,文化 大革命的陰影在中國,仍然具有極大的爭議性、以及社會階層 對立的後遺症。 批林批孔運動: 所謂「批林批孔運動(亦稱為批孔揚秦運動)」,是民國 63 年(1974 年)1 月 18 日至 6 月,經毛澤東批准,在文化大革 命中發起的一次批判林彪和孔子兩個人為主題的政治運動,「 批林批孔」的「林」是指林彪、「孔」是指孔子、而揚秦的「 秦」乃是讚揚秦始皇;但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借題發揮,以 為打倒周恩來,所以也被戲稱為「批周公」。 民國 60 年(1971 年)9 月 13 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在九一 三事件死亡。兩年後,毛澤東指出:「尊孔反法,國民黨也是 一樣啊!林彪也是啊!」9 月,毛澤東在會見外賓時說:「秦 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 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 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隨後,民國 63 年 (1974 年)1 月 18 日,毛澤東批准江青、王洪文等人的要求 ,轉發江青主持選編的「林彪與孔孟之道」,批林批孔運動展 開。因孔子在家族中排行第二,在運動中被辱稱「孔老二」。 因此,當時中國大陸各地的孔廟及相關文物古跡因此遭到了極 大的破壞。當時許多與批林批孔運動相關的書籍出版,甚至導 致儒家思想方面的學術發展受到很大阻礙。例如,當時著名學 者、中山大學教授王季思由於拒絕批判儒家學說,而被視為「 反動學術權威」,遭到殘酷迫害。 文革結束後,也由於大陸地區的多數民眾,已經厭倦了一場又 一場的政治運動,因此所有的鬥爭操作再也不得人心,這次的 一系列批孔言論因為得不到多數民眾的延續支持,隨後該批判 思潮被中國人民自然淘汰。 台灣地區對於中華傳統禮教的發揚: ………………… 資料參考:批林批孔運動,https://zh.wikipedia.org。
…………………
9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其領導人乃是正統觀念極強的蔣中正 總統。蔣總統除了將中華民國政府帶入台灣,也將中華禮教的「教 統」也帶至台灣;而所謂中華禮教的「教統(道統)」,也就是所 謂的「儒、釋、道」。 國民政府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就政治層面而言,國民政府製造了一套「中華道統的傳承」論 述,指中國人的正統,乃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 、繼而孔子發揚光大」一脈相承,蔣中正總統即是這個道統的 當代繼承人,這也使得蔣中正總統,有了向海內、外中國人進 行政治號召的合法理由及法統來源。 就文化層面而言,國民政府也逐年地動員、召集了一批黨官學 者,從黨、政、軍、學的各種角度,陸續發表了一系列有關中 華文化的學術著作,並在各級學校裏進行四維八德的倫理道德 教育,並籌組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印「中 華文化基本教材」並明文列為教科書及各種考試的命題範圍; 讓學者推行孔、孟學說的各種研討會、並在各級中、小學甚至 大專院校,實施「生活與倫理」、或「公民與道德」等等課程 。
這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對於民國 40 年代至 70 年代的台 灣民眾、學者與青年們,因此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由於政 治上鼓勵文化尋根精神,台灣的學術、文學與藝術等領域中出 現了不少洋溢著民族熱情的佳作;相對於當時在大陸「文化大 革命」的十年期間,台灣地區出現了一個復興中華文化的高潮。 國民政府的「維護儒、釋、道之教統(道統)」運動: 儒家思想的傳承: 民國 97 年 10 月 28 日,89 歲高齡的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長孫 孔德成先生病逝於台北,代表了世界最大貴族世系的謝幕。 …………………
…………………
閱讀至此的讀者,只要是民國 60 年代前出生者,應該均會莞爾一笑。因為其中:「中 華文化如何傳承?」等等內容,是各級中小學期中、期末考必考的橋段;即使當時的大 學聯考,也會出自於當年必考之「三民主義」學科中。這些是本書著者閉眼酒醉情狀下 ,均能背誦之內容! 資料參考及改編整理自:看中國,http://b5.secretchina.com/。
10 如果這個時代還有「聖」的話,孔德成先生一定是最後一個 。孔德成世襲了有八九○年歷史的封號:宋仁宗年間即傳承 至他的「衍聖公」。歷代王朝,即使是女真、蒙古和滿人, 無不對孔家後裔尊寵有加,「衍聖公」之前也不知封了多少 這個公那個侯。皇帝可以改朝換代,人頭落地,孔家卻是「 萬世一系」,曲阜的孔府被稱為「與國咸休」、「同天並老 」的天下第一族,成為了「道統」最直觀的象徵,而「衍聖 公」至少在明面上位列文臣之首。 孔德成當年出生時候的陣仗,絕不亞於現在日本天皇家生個 兒子。為了防止嬰兒掉包,北洋政府還派軍隊包圍了產房, 並由一位將軍坐鎮孔府,山東省省長與孟子、顏子、曾子三 氏的奉祀官同時在場監督。當這位全國期盼的孔家獨苗出生 時,山東曲阜全城鳴放鞭炮慶祝,北洋政府也鳴放禮炮十三 響,以慶聖裔不輟。 民國 17 年(1928 年),孔德成有感世襲爵位不宜存於民國 ,主動請求國民政府撤銷「衍聖公」之爵號。到了民國 24 年(1935 年),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 ,覺得道統不可廢,改封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世襲特任官。民國 26 年(1937 年) ,在山東省曲阜即將落入日軍之手前,蔣委員長緊急派七十 二師師長孫桐萱,親自將孔德成護送到武漢,後來再遷居重 慶。而到了民國 38 年(1949 年)國民政府遷台之時,蔣中 正總統(民國 36 年已當選總統)自然也帶走了孔德成,在 台北復建孔氏家廟。對於儒學造詣頗高的蔣總統而言,孔德 成這個「儒家教統」,他最知道分量。 民國 73 年(1984 年),台灣中央政府的「考試院」院長空 缺,據說蔣經國總統本來屬意由他人擔任,但是蔣中正故總 統夫人宋美齡,親自打電話給蔣經國總統,點名由孔德成接 任,以示中華民國不忘道統。由此,孔德成成了「考試院院 長」,而且一當就是九年。一直到民國 97 年(2008 年)逝 世,終其一生,孔德成再無踏入大陸土地一步,而他也一直 也沒有等到對岸的那一聲抱歉。隔年 9 月 28 日,孔德成之
11 長孫:孔垂長,在台灣的中樞祭孔大典上接任了「奉祀官」 一職,道統繼續中。 釋家思想的傳承: 在民國 38 年(1949 年)赴台的眾多高僧中,最大牌者,乃 第七世章嘉活佛(章嘉呼圖克圖)了。按照藏傳佛教的「轉 世」世系,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以及章嘉呼 圖克圖四尊,被稱為「藏傳佛教四大活佛(黃教四大教主; 其中前兩者分掌前藏、以及後藏)」;而哲布尊丹巴,並曾 為外蒙古政教合一的領袖;至於章嘉活佛,則為藏傳佛教在 內蒙古的最高活佛。 章嘉活佛一系,屢任帝師,在康乾時代堪稱在朝中政治地位 最高的活佛,連達賴、班禪和哲布尊丹巴也對其多有倚仗之 處。清世宗雍正皇帝,當時還是四阿哥時,二世章嘉活佛曾 為他灌頂傳法,以致其門徒遍布清朝的皇室宗親。而三世章 嘉活佛,則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灌頂國師,在向乾隆傳法時 ,乾隆為表尊崇,竟然跪在地上聽講。太和殿覲見時,六世 班禪可以坐轎坐到太和殿第三台階,而章嘉國師的轎子可以 到達第二台階。可以說,章嘉活佛之派,歷來就是藏傳佛教 活佛中與中央政府關係最為親近的一系。辛亥之後,七世章 嘉活佛成為了勸導內蒙古各旗歸附民國政府的重要推手,由 此還被當時北洋政府的大總統袁世凱,將其加封為「宏濟光 明大國師」。民國 23 年(1934 年),七世章嘉活佛還被國 民政府任命為「蒙旗宣化使」,以此確立了其在中央政府與 內蒙古各旗之間居中斡旋的超然地位。七世章嘉活佛赴台 後,自然就成為了台灣佛教界眾望所歸的領袖,並當選為台 灣的「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章嘉活佛在台灣留下的藏傳佛 教火種至今未滅,目前全台各地,幾乎全年都有藏傳佛教高 …………………
…………………
資料參考及改編整理自:看中國,http://b5.secretchina.com/。 而對於當時的國民政府而言,章嘉活佛事實上也是他在四大活佛中唯一有能力請去台灣 的。從清末以來,以達賴為首的西藏政教系統、與國民政府的關係一直不睦,十四世達 賴顯然是不會和蔣去台灣的;十世班禪 1949 年還不滿 12 歲,還沒舉行過坐床大典的他 甚至還不是真正的活佛,自然也是去不了;八世哲布尊丹巴就更不會走了,他 1924 年 即已圓寂,宣布終結了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