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篇 灌溉排水概論 第一章 水與土壤水
1-1 1-3
第二章 臺灣之灌溉排水
1-17
第一節 灌溉排水面積 ................................................................... 1-17 第二節 灌溉水源 ........................................................................... 1-20 第三節 灌溉作物 ........................................................................... 1-23 第四節 灌溉土壤 ........................................................................... 1-24
第貳篇 排水工程及流體概念
2-1
第一章 排水原理概述
2-3
第二章 農田水利會渠道設計
2-7
第參篇 灌溉原理概要
3-1
第一章 水稻灌溉概述
3-3
第二章 灌溉用水量
3-27
第一節 灌溉用水量的涵義 ........................................................... 3-27 第二節 灌溉用水量之相關名詞 ................................................... 3-28 第三節 水田灌溉用水量 ............................................................... 3-30
第三章 旱田灌溉用水量
3-48
第四章 作物灌溉方式及比較
3-80
第一節 稻作灌溉 ........................................................................... 3-80 第二節 旱作灌溉 ........................................................................... 3-87 第三節 水稻與旱作灌溉之異同 ................................................... 3-99
Content 1
第五章 灌溉方法及其優劣
3-107
第一節 地表灌溉法 ..................................................................... 3-107 第二節 地下灌溉法 ..................................................................... 3-113 第三節 地表灌溉與地下灌溉之優缺點 ..................................... 3-119 第四節 噴洒灌溉或洒水灌溉 ..................................................... 3-120 第五節 滴水灌溉 ......................................................................... 3-125
第六章 排水規劃
3-131
第一節 緒論................................................................................. 3-131 第二節 排水可行性規劃 ............................................................. 3-134 第三節 灌溉法規 ......................................................................... 3-146 第四節 我國之排水制度與法規 ................................................. 3-150
第肆篇 灌溉排水構造物 第一章 灌溉設施
4-1 4-3
第二章 構造物概要
4-16
第一節 渠首工............................................................................... 4-16 第二節 防護工............................................................................... 4-17 第三節 量水設施 ........................................................................... 4-19 第四節 分水工............................................................................... 4-23 第五節 倒虹吸工 ........................................................................... 4-25 第六節 陡槽................................................................................... 4-26 第七節 渡槽(又名水橋) ........................................................... 4-28
第三章 灌溉常用專有名詞解釋
Content 2
4-30
第伍篇 工作站組織
5-1
第一章 分類與任務
5-3
第二章 區域與系統之劃分
5-6
第三章 經營現況
5-8
第四章 員工配置與職責
5-11
第五章 工作站與其他機構之配合
5-14
第六章 圖表冊索引
5-16
第七章 氣象水文資料
5-19
第八章 量水設備
5-26
第九章 灌排管理之灌溉資料
5-33
第十章 灌溉計畫
5-41
第十一章 相關法規
5-64
、水利法....................................................................................... 5-64 、水利法施行細則 ....................................................................... 5-85 、農田水利會組織規程 ............................................................... 5-93
第陸篇 總彙整與歷屆試題 第一章 重點整理
6-1 6-3
第二章 總複習
6-14
第三章 歷屆試題
6-36
Content 3
《第壹篇》第一章 水與土壤水 1-3
水與土壤水 水
文 現 象
灌溉,乃以人力供給農作物生長期中必需之水分;排水,乃以人工排除 農作物在生長期中過剩或過多之水分。簡言之,兩者皆以人力控制水與利用 水,故欲研究如何為有效之供給,如何為最經濟之排洩,推本求源,則非徹 底瞭解水之來源、去路、變化、循環等水文現象不為功。茲分別論述之: 一、水之存在與型態 水在自然界含量極豐,生物體中 80%以上均屬水分。先就大氣中之水氣 言之:大氣中之水氣,如將其凝結成水,而被覆於全地球表面上,可達 2.6 公分之水深,如僅被覆於大陸地面上,水深可達 10 公分;若將海洋之 水,被覆於全地球表面上,深約達 3 公里,如僅覆於大陸,可達 11.0 公 里深;如此則中國西藏高原最高之埃佛勒斯峰(海拔 8,860 公尺),尚埋 在 2 公里以下之海底矣;此尚未估計地下水量在內也。 水在自然中分三種型態,即固體(冰、雪、雹)、液體(水)、氣體[ 水蒸氣(Vapor)]。 若以其存在地位不同而言,則又有三種,即大氣中之水氣、地表水(海 、河、江、湖)、地下水(包括結晶水、岩漿中水)。 依利用方式: 原生水,再生水。 二、水文循環 水之存在與型態雖有不同,但其在自然界中,是互相變化與循環的,且 其量幾成常數而不變。茲將其循環途徑,如水文循環示意圖 1 1(見 下頁),分述如下:
1-4 灌溉排水概要
圖 1 1 水文循環示意圖
大氣中之水氣遇冷,凝結成雨、雪等而下降,但在達到地面之前,因 氣候關係,重新氣化上昇;或降落地面,但在滲入地下或變成逕流之 前,又氣化上昇;或降落地面,成為逕流,流入河川,歸納於海洋, 其中一部份水,又隨時氣化上昇。 雨水降落地面後,滲入地下,一部份成為土中之毛細管水(其現象可 由乾毛巾吸水為例),直接逕由地面之蒸發作用(Evaporation)及植 物之葉面蒸散(Transpiration)而返回大氣中;一部份成為重力水( Gravity Water),滲至地層中之不透水層。此不透水層之水,可在地 層空隙中流動,遇適當條件時,或變為毛細管水,上昇至地面蒸發, 或被植物吸收後,經莖葉而散入大氣中,或當地下水面與地表面相交 時,成為泉水流出。 水在自然界中,依上述途徑相互變化,彼此循環不息,究其循環之原動 力,實為太陽之熱能與地球的引力。熱能使水變成水蒸氣而上昇,引力 使水經地層而下滲,造成億萬年來,宇宙間片刻不停之運動。 三、降雨 凡自空中降落地面之雨、雪、雹等,統稱為降水,但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 ,雪、雹等少見,故普通降水,均由降雨代表之。降雨為水在自然界中循 環之主要過程,亦為地表水供給之源,降雨之多少,通常以降落地面上雨
《第壹篇》第一章 水與土壤水 1-5
水之深度,以公厘(mm)為單位表示之。 降雨之種類,由其成因而分者: 對流雨:是熱昇冷降的作用。地面因受太陽熱輻射,水分蒸發極盛, 使空氣過濕過熱,向上昇騰,與上層乾冷空氣發生對流運動,遇冷遂 凝成雨而下降。此種降雨,多在溫熱帶之夏季下午發生,我國夏季各 地午後所降之陣雨,多屬此類。 氣旋雨:是冷熱氣團的作用。在溫帶地方,南方較熱之氣流,爬上較 冷地方之氣流之上方,或在北方較冷之氣流,潛迫南方濕熱氣流上昇 ,遇冷凝結成雨,稱為氣旋雨。氣旋雨多為大規模或長期之降雨,亦 為我國雨量之主要部份,「黃梅時節雨紛紛」即指此類雨而言。 地形雨:海洋上濕熱之氣流,吹向陸地,遭高山阻礙,被迫上昇,遇 冷成雨下降,落在迎風面之山坡,背風面之山坡則極少。臺灣中央山 脈之東北面,因受冬季東北風之吹襲,常有此項地形雨之發生,基隆 附近之「火燒寮」,年雨量可達 7,000 公厘以上;然在背風面之臺南 方面,冬季非常乾燥,甚至連續 3 月無雨,即可證明。 颱風雨:由於熱帶低氣壓之氣流,逆時針旋轉渦動,使濕熱氣流上昇 移走,變成急性降雨,有明顯颱風眼。有時在一日間,竟達 200 至 300 公厘,甚者高達 1,000 公厘(已年年可見,幾成常態),臺灣、 海南島及沿海一帶,常有發生。 降雨量之統計: 統計降雨量之多少,原為水文學上一基本課題,亦為灌溉排水設計之重 要資料。 日雨量:自本日上午 9 時,至明日上午 9 時,24 小時內所降雨量之 總積,以公厘表之,惟少於 0.1 公厘者不計,依水利會規定記為 。 月雨量與平均月雨量:1 月內各日雨量之和,為月雨量;某年某一月 之雨量相加平均之,為平均月雨量。由某一地區內,1 年中各月平均 月雨量,可知某地區四季中之乾濕情形。 年雨量與平均年雨量:1 年內各月雨量之總和,為年雨量;幾年間年 雨量相加而平均之,為平均年雨量。 最大日雨量:在已有紀錄中,24 小時內最大之雨量,稱最大日雨量 ,為水利工程設計上之重要根據,10 年頻率之日雨量為區域排水標
1-6 灌溉排水概要
準(25 年不溢堤)。 最大時雨量:在紀錄中,某一小時內之最大雨量,此為都市排水標準 ,如表 1 1 所示。 表 1 1 臺灣地區最大降雨統計表
年
月
量記 錄 地 日 公厘 年 數
淡水
1956
9
9
276
64
東埔
1930
7
29
330
44
基隆
1930
7
28
331
65
9
11
874
58
臺北
1930
7
28
359
70
阿里山 1963 嘉義 1956
9
17
460
43
南山 1944 大南澳 1925
8
13
580
34
大埔
1911
8
31
969
48
9
15
541
33
玉井
1911
8
27
465
61
中壢
1945
9
12
513
48
臺南
1956
9
17
443
70
復興
1941
8
20
950
44
鹽水
1939
7
14
370
60
新竹
1938
8
2
373
66
旗山
1952
7
17
605
63
苗栗
1932
8
24
380
69
屏東
1952
7
17
493
29
大湖
1956
7
31
732
60
高雄
1962
7
23
622
68
白冷
1963
9
11
649
38
東港
1930
8
19
378
63
臺中
1959
8
8
660
70
恆春
1943
6
13
485
70
彰化
1932
8
1
405
45
花蓮
1917
7
20
466
66
埔里
1932
8
1
380
63
玉里
1955
8
22
439
60
霧社
1960
7
31
470
17
臺東
1918
7
30
468
66
員林
1929
8
11
413
45
浸水營
1925
7
9
693
18
武界
1963
9
11
368
35
綠島
1908
9
15
306
37
二林
1956
9
3
506
26
蘭嶼
1910 10
6
368
49
溪州
1929
8
11
360
51
澎湖
1905
14
344
63
地
名
最
大
日
雨
名
最 大 日 雨 量 記錄 年 月 日 公厘 年 數
9
:南 山標高為 1,150 公尺,記錄自民國 12 年至 33 年。 標高為 1,130 公尺,記錄自民國 44 年至 55 年。 阿里山標高為 2,215 公尺,記錄自民國前 3 年至 22 年 3 月。 標高為 2,406 公尺,記錄自民國 22 年 4 月至 55 年。 嘉 義標高為 80 公尺,記錄自民國 13 年至 34 年。 標高為 35 公尺,記錄自民國 35 年至 55 年。 玉 井標高為 61 公尺,記錄自民國前 8 年至 33 年。
《第壹篇》第一章 水與土壤水 1-7
標高為 65 公尺,記錄自民國 36 年至 55 年。 鹽 水標高為 15 公尺,記錄自民國前 8 年至 33 年。 標高為 6 公尺,記錄自民國 37 年至 55 年。 玉 里標高為 129 公尺,記錄自民國前 8 年至 33 年。 標高為 132 公尺,記錄自民國 37 年至 55 年。 臺灣之降雨: 季節之分配: 茲就臺灣降雨量季節之分配,加以研究:自中部以南,因地區面向 西南季風關係,雨量夏多而冬少,愈南愈集中於夏季,故全年有雨 季乾季之分;自新竹以北,因東北季風關係,全年雨量分佈,較為 均勻,無乾雨季之分。茲按全島各地,平均月雨量超過 140 公厘以 上者,為雨季開始;不足 140 公厘時,為乾季來臨。分別列表如表 1 2: 表 1 2 臺灣雨期及乾期之雨量(公厘計)(民國 56 年止) 雨 期雨 月 數雨
期雨 期 乾 期乾 乾期起訖 量月 平 均 月 數雨
期乾 期 量月 平 均
地
點 雨期起訖
宜
蘭
5~3 月
11
2,512
228
4月
1
122
122
臺
北
3~9 月
7
1,606
230
10~2 月
5
483
97
新
竹
3~8 月
6
1,163
194
9~2 月
6
429
72
苗
栗
3~8 月
6
1,328
221
9~2 月
6
405
67
臺
中
5~9 月
5
1,363
273
10~4 月
7
385
55
彰
化
5~8 月
4
1,004
251
9~4 月
8
447
56
南
投
5~9 月
336
10~4 月
7
418
60
虎
尾
5~8 月
273
9~4 月
8
455
57
屏
東
5~9 月
5
2,004
401
10~4 月
7
237
34
恆
春
5~9 月
5
1,914
383
10~4 月
7
328
47
花
蓮 5~10 月
6
1,417
236
11~4 月
6
584
98
臺
東 5~10 月
6
1,467
245
11~4 月
6
344
57
壽
豐 4~10 月
7
1,531
219
11~3 月
5
405
81
5 4
1,678 1,093
由上表可知,宜蘭乾期僅 1 個月,而其降雨量,亦有 122 公厘。其 他各地乾期開始,早為 9 月,遲者 11 月;乾期之終止,早在 2 月 ,遲至 4 月;乾期最長為彰化與虎尾。自嘉義以南,乾期自 10 月
1-8 灌溉排水概要
至 4 月,計 7 個月。自雨量觀之,花蓮、臺北,乾期雨量不算少; 自嘉義以南,乾期平均雨量不超過 50 公厘,可知南部在乾期有乾 旱之害,非設法人工灌溉,不足使作物達理想之生長。 臺灣夏季雨量,以暴雨及颱風雨為主,雨水最多為 6、7、8 等 3 個 月,而颱風以 7、8、9 等 3 個月來襲之機會較多;每當颱風,挾豪 雨俱來,若干迎風山坡,24 小時內降雨量可達 1,000 公厘以上;如 竹崎民國 34 年 9 月 3 日達 1,050 公厘,奮起湖民國元年 8 月 31 日 達 1,034 公厘,阿里山在賀伯颱風來時,亦達 1,000 公厘以上,此 為世界罕有之紀錄。 冬季雨量,東北部因東北季風關係,雨水甚多,惟西南部則極稀, 大部份不及全年之 20%,有時竟至數月無雨。 降雨之強度:降雨強度之大小,足以決定雨量之實際效果,對農業意 I 義,頗為重大。其式可以 i 表示,左式中,i 為降雨強度,I 為降 t 雨量,t 為降雨時間。如降雨強度過大,不獨雨水全部流失,且將引 起土壤之沖刷;臺灣降雨強度,大抵夏季大於冬季,尤以 6、7、8 等
3 個月強度為最,詳見表 1 3。惟冬夏相差之情形,中南部與北部 亦大異其趣,最大月平均強度,為最小者 5、6 倍,甚至 10 倍,如新 竹、彰化、虎尾;而東北部之宜蘭,降雨最大強度,在 9 月為每小時
23 公厘,4 月為 8 公厘,僅 3 倍而已。 表 1 3 臺灣各月平均降雨強度(公厘/小時) 地
點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宜
10
12
8
9
14
18
20
23
20
12
12
臺
蘭 12 北 5
9
10
11
10
18
17
21
11
7
6
5
新
竹
6
8
10
12
16
29
13
20
13
6
5
3
苗
栗
7
9
14
15
25
25
20
25
20
6
5
3
臺
中
5
8
12
13
20
25
16
19
14
5
3
3
彰
化
5
8
10
11
18
22
15
23
13
5
3
2
南
投
8
10
12
14
21
29
23
24
21
8
5
3
虎
尾
5
7
10
11
17
9
18
18
14
9
4
2
南
靖
5
6
10
10
20
26
26
25
20
15
8
5
新
營
5
6
11
11
19
29
28
26
24
7
9
4
《第壹篇》第一章 水與土壤水 1-9
屏
東
3
5
7
9
18
28
35
28
19
12
5
4
臺
東
4
5
6
7
10
20
18
25
25
19
11
13
花
蓮
4
5
5
7
11
15
21
19
26
16
10
10
恆
春
2
3
3
4
14
21
26
26
17
12
5
5
臺灣雨量之平均變化率:雨量之變率,即雨量每年變化之百分率。變 率之大小,對農業之安全,頗有關係;因某區之雨量,若其降雨量平 均,對某項作物尚為合適,若逐年變化率太大,或過之,或不及,每 每影響於農作物之收成。臺灣之雨量平均變率,由北而南遞增,東北 角之宜蘭,平均變異為 15.4%,中北部約 20%左右,中南部平均則在
30%。平均雨量變率,僅表示雨量之平均異變,尚未能表示雨量之絕 對變化,詳見表 1 4。 表 1 4 臺灣各地雨量變率(公厘計)(民國 57 年製) 全 雨
年 最 大最 小最 大最 小 記錄年數 平均變率% 量 年雨量年雨量月雨量月雨量
地
點
宜
蘭 2,634 北 2,089
65
4,499
1,392
1,424
2.5
19.5
70
3,171
1,425
618
0.9
14.3
竹 1,592 栗 1,720
66
2,672
752
941
20.0
55
2,569
686
1,054
0 ─
21.3
中 1,748 化 1,445
70
3,058
841
1,315
0
21.5
44
2,389
669
1,153
0
19.5
投 2,096 尾 1,546
20
2,773
1,374
1,049
0
24.8
36
9,490
834
871
0
28.1
靖 1,959 營 1,754
20
2,685
1,349
1,103
0
24.7
34
2,896
893
1,179
19.5
東 2,269 東 1,813
27
3,399
1,140
1,339
0 ─
66
3,243
982
1,251
0.4
19.2
蓮 2,007 全 島 平 均 1,890
63
3,127
1,093
1,145
0.5
17.4
49
3,536
1,014
1,136
0.3
20.7
臺 新 苗 臺 彰 南 虎 南 新 屏 臺 花
16.8
降雨與灌溉排水: 降雨量多少,關係農作物之生長至鉅,大體言之,全年雨量在 100 公 厘以下,謂之不毛之地,不能生長任何作物;雨量在 100 至 250 公厘 ,謂之乾旱區(Arid Region),一切農作物全賴灌溉,才能生長;在
250 至 500 公厘,謂之半乾燥區(Semiarid Region),無人工灌溉,
1-10 灌溉排水概要
則收益無把握;在 500 至 750 公厘,謂半濕潤區(Semihumid Region ),可供生長耐旱作物;在降雨 750 公厘以上,稱濕潤區( Humid
Region),可供生長水稻;惟在 1,000 公厘以上地區,往往氣候較熱 ,作物生長所需之水量固豐,但地面蒸發,葉面蒸散量亦較烈。如作 物以水稻為主,需水量必較多,更可慮者,在作物生長期間,降雨量 與作物需水量不能配合,有時過多,有時不足,過多固須排水,而不 足又非藉人工灌溉不可。地形方面,若是源短、坡陡、流急,更須藉 灌溉才能正常生長。 次就排水言,在降雨豐富地區,欲求作物生長良好,而免於淹浸水中 ,必須施行人工排水,以謀補救。如在氣候寒冷,降雨稀少地帶,為 求增進地溫,改良土壤,排水亦在所必須,故有稱寒帶地方的農業, 為排水農業者,即此意也。 四、逕流 降在地面上之雨水,除蒸發、截留與滲透外,所餘雨水,漸漸填平地面 的凹處後,則開始由高地向低處流動,由小溪而河川,而海洋,謂之逕 流。逕流量之大小,以單位時間內,所流出之水量表示之(立方公尺/ 秒,cms)。測定逕流量之方法,在小溪可用流量堰測得之;若在河川 ,則測定河水水位、流速(參閱 P5-21)等計算得之。影響逕流之各種 因素頗多,茲舉其大者: 降雨對逕流之影響:在同一地區降雨愈多,則其逕流愈大,大致成正 比例關係,而降雨強度之大小,對逕流影響,亦甚重要。當短時間之 暴雨,其強度大於土壤滲透量時,即發生強大逕流;反之,若雨量強 度小,則全部雨水均被土壤吸收,不致發生逕流,在土壤水分飽和以 後,才能流出。 地質土壤對逕流影響:風化充分之深厚土壤,及裂隙豐富之岩石,均 能吸收大量之雨水,致小雨時幾無逕流可言;反之,不透水性之岩層 或粘土層,在地表或地面下淺處時,其吸收力及滲透力均小,雖有小 型之降雨,亦有逕流產生。亦言之,大顆粒土壤者,其逕流較少。 地勢與逕流:平坦地區,逕流較小;坡度若陡,逕流大而速,此乃必 然之理;不過降雨強度,及有否覆被作物,亦有互相關係。 流域內之蓄水能力對逕流之影響:落在地面內之雨水,有時因地形之
《第壹篇》第一章 水與土壤水 1-11
凹陷、低窪,而停瀦地面,形成沼澤及低濕地,即所謂地面積水。有 廣大面積之積水區域,可使洪枯水位差為之減少;中國長江上游有四 川盆地,中有洞庭、鄱陽二湖,下有太湖,大可調節水量,故水災較 無湖泊調節之黃河為少。 降雨後其能直接流入河中的,僅屬全雨量之一部份,其他或滲入地下 ,成地下水積瀦,或蒸發空中,變為大氣中水氣。凡某一流域內之降 雨,所能變成逕流而流入河中的水量,稱逕流量;某區域逕流量,和 同區域雨量之比,稱為逕流率。 逕流水量 逕流率 100(%) 降雨水量 :如 A(集水面積) 150ha(公頃),d(降雨量) 86.4mm/day ,則 Q(逕流量) 1.500cms(參閱 P6-71) 逕流率是代表流域內,對降雨的吸收保持及消耗情形,其大小隨上述 各因素而異。降雨時,因有蒸發、入滲、貯蓄,故逕流不會大於降雨 量。普通逕流率,對河川的流量、洪水、枯水推算及灌溉設計,均非 常重要,惟頗難準確,必須有相當時期的實施觀測,較為可靠。 五、蒸發 地表之水分,化氣昇空,謂之蒸發。由地面直接蒸發上昇空中者,稱地面 蒸發;由江河湖海之水面蒸發,而返歸空中者,稱水面蒸發;由植物根部 吸收後,運至莖葉而發散者,為葉面蒸散。蒸發為水在自然界循環之重要 一環,亦為地表水之主要消耗。蒸發量之大小,以一定期間內,消失之水 深(公厘)表示之。 地面蒸發: 土壤含水時,其表面不斷蒸發,表層水分不足時,則自地下水依毛細管 作用上昇,而補充之;此種地面蒸發,與溫度、雨量、植物、土壤、地 下水位等,均有顯著之關係,試分述之: 溫度之關係,在下雨初停之際,地面上之蒸發,略與淺水之蒸發情形 相似,待地面乾燥,土溫較氣溫為高時,則蒸發量可超過於水面,直 至地面濕氣蒸發殆盡,則蒸發量亦逐漸減少。 相對濕度之關係,地面蒸發與水氣壓之飽和差成正比,其差愈大,蒸 發亦愈快。
1-12 灌溉排水概要
植物覆被地面,足使蒸發減少;若以裸地之蒸發量為 1,則稻田可假 定為 0.8,草原為 0.7,灌木林、再生林為 0.6,密林自 0.2 至 0.4。 地形之關係,地面傾斜甚陡及光裸者,降雨流出易,而蒸發少;反之 ,平坦而粗糙者,蒸發較多,而流出少。 土壤之關係,各種土壤以砂土蒸發量最小,植土次之,赤土最大,其 他土壤,因色澤不同,其蒸發量亦殊;若以白色者為 1,則黃色為 1.07,褐色為 1.19,灰色為 1.27,黑色為 1.32,黑色者較白色大 30%。 降雨量之關係,頻繁而輕微之陣雨,使土壤及裸地與植物之外表為之 濕潤,故蒸發最旺;反之,緩慢而持久之霪雨,滲透必多;驟發之暴 雨,逕流必湧,皆足減少蒸發。 水面蒸發: 物理學中,可知水分子在平常時間,乃運動不息狀態,若有部份運動 速度超過其內聚力之勢力範圍,則逸入空中,成為水氣,此種作用, 稱為水面蒸發。當水面水氣之露點溫度,較水溫為低時,蒸發繼續進 行,直至水面空氣達飽和水氣時為止;事實上,水面上之空氣,因有 風的流動,很少有達飽和時候,遂使蒸發亦有增無減矣。 水面蒸發量之多少,皆以一單位時間內,所消失之水深(公厘)表之 。其量之大小,視氣溫高低、氣壓大小、濕度、風速等而異外,尚有 水面之廣狹、深淺、水質、鹹淡均有關係。平時測驗水面蒸發,大多 在陸地上,用小面積之蒸發皿觀測之(參閱 P5-20),此乃與實際上 廣大水面不同;據日人武田繁後氏,在日島森林測候所內,用一樣大 小之蒸發皿二雙,一設在陸地,一設在寬約 50 平方公尺,深 0.45 公 尺之小池內,長期觀測結果,如表 1 5 所示。 表 1 5 水陸域水面蒸發量之比較 月
6
7
8
9
10
4
5
6
7
8
9
10
11
Ep/ Es(%)
50
44
52
50
49
51
51
50
57
58
57
65
78
:Ep 池內水面蒸發,Es 陸地水面蒸發,平均
Ep 53%。 Es
由此可知,實際水面蒸發,僅為陸上觀測之一半而已。同樣,據美國 農業部 30 年之觀測結果,算出各地廣水面蒸發與規定蒸發皿間之相 關百分數,在美國科羅拉多(Colorado)為 70%,丹佛(Denver)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