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第三期會刊 - 親情

Page 1

中⽂學會 第三期會刊

親情

昏⿈中感應⽗親的關⼼, 緩緩的⾵兒撩起窗紗; 恍惚中聽到⺟親的丁寧, 輕柔的⾬兒爬上窗台。


編者的話(歐懿芳 張恩晴)

⽬錄

古代「⼆⼗四孝」故事 (李曜彤)

古代詩詞中的親情故事 (謝奕朗)

論古代⼿⾜相殘現象(黎凱欣)

論⽂化⼤⾰命對親情的影響 (⿈若嵐)

原創親情新詩 (吳施凡)

溫馨親情⼩故事 (楊欣澄)

中西⽅孝道⽂化的異同 (蘇梓維)

我問你答:親情篇 (⾼瀾)


各位讀者:

編者的話

⾃古以來,中國⼈以家為本,使家庭觀念成為中國傳統⽂化不可或 缺的⼀部分。本期會刊圍繞「親情」的主題,為你呈現不同⽂學作 品中的親情,更會探討親情在時代巨輪下的變化。 另外,本期會刊亦以原創新詩及故事的形式,體現出親情的重要 性。同時,本期會刊也分析了中西⽅「孝」的異同,讓你了解不同 ⽂化對親情的詮譯。最後,我們⼗分榮幸能訪問中⽂科的蘇⽼師, 了解她對親⼦關係的看法。 本期會刊的內容⼀如既往地豐富,⽽編者也希望你能在細細品味各 篇⽂章後,對親情有⼀些新的體會。 編者 四⼄ 張恩晴、四庚 歐懿芳上

PAGE FOUR| JOURNEY


古代「⼆⼗四孝」故事 李曜彤 孝感動天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五帝之⼀,史稱虞舜。相傳他的⽗親瞽叟、繼 ⺟及異⺟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 倉下縱⽕,舜⼿持兩個⽃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 象卻下⼟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親 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感動了天帝。舜在厲⼭耕種,⼤象替他耕地,⿃代 他鋤草。帝堯聽說舜⾮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 ⼥兒娥皇和⼥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 的繼承⼈。舜登天⼦位後,去看望⽗親,仍然恭恭敬敬,並 封象為諸侯。 2.戲彩娛親 戲舞學嬌癡,春⾵動綵⾐。雙親開⼝笑,喜⾊滿庭鬧。 ⽼萊⼦,(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為躲避世亂,⾃耕於 蒙⼭南麓。他孝順⽗⺟,盡揀美味供奉雙親,七⼗歲尚不⾔ ⽼。常穿著五⾊綵⾐,⼿持撥浪⿎如⼩孩⼦般戲耍,以博⽗ ⺟開懷。⼀次為雙親送⽔,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孩⼦ 哭,⼆⽼⼤笑。 3. ⿅乳奉親 親⽼思⿅乳,⾝掛褐⽑⾐。若不⾼聲語,⼭中帶箭歸。 郯⼦,春秋時期⼈。⽗⺟年⽼,患眼疾,需飲⿅乳療治。他 便披⿅⽪進⼊深⼭,鑽進⿅群中,擠取⿅乳,供奉雙親。 ⼀次取乳時,看⾒獵⼈正要射殺⼀隻麂⿅,郯⼦急忙掀起⿅ ⽪現⾝⾛出,將擠取⿅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獵⼈ 敬他孝順,以⿅乳相贈,護送他出⼭。 1.


百⾥負⽶ 負⽶供旨⽢,寧辭百⾥遙。⾝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 仲由,字⼦路,春秋時期魯國⼈,孔⼦的弟⼦,性格直率勇 敢,⼗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常常採野菜做飯⻝,卻 從百⾥之外負⽶回家侍奉雙親。⽗⺟死後,他做了⼤官,奉 命到楚國去,隨從的⾞⾺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有萬鐘之 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 親,慨歎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親去負⽶,哪裡能 夠再得呢?」孔⼦讚揚說:「你侍奉⽗⺟,可以說是⽣時盡 ⼒,死後思念哪!」(《孔⼦家語·致思》) 5.嚙指痛⼼ ⺟指才⽅嚙,兒⼼痛不禁。負薪歸未晚,⻣⾁⾄情深。 曾參,字⼦輿,春秋時期魯國⼈,孔⼦的弟⼦,世稱「曾 ⼦」,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打柴。 ⼀天,家裡來了客⼈,⺟親不知所措,就⽤⽛咬⾃⼰的⼿ 指。曾參忽然覺得⼼疼,知道⺟親在呼喚⾃⼰,便背著柴迅 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親說:「有客⼈忽然到來,我咬 ⼿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客⼈,以禮相待。 6.蘆⾐順⺟ 閔⽒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在,三⼦免⾵霜。 閔損,字⼦騫,春秋時期魯國⼈,孔⼦的弟⼦,孔⼦曾讚揚 他說:「孝哉,閔⼦騫!」(《論語·先進》)。他⽣⺟早 死,⽗親娶了後妻,⼜⽣了兩個兒⼦。繼⺟經常虐待他,冬 天,兩個弟弟穿著⽤棉花做的冬⾐,卻給他穿⽤蘆花做的 「棉⾐」。⼀天,⽗親出⾨,閔損牽⾞時因寒冷打顫,將繩 ⼦掉落地上,遭到⽗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縫 ⾶了出來,⽗親⽅知閔損受到虐待。⽗親返回家,要休逐後 妻。閔損跪求⽗親饒恕繼⺟,說:「留下⺟親只是我⼀個⼈ 受冷,休了⺟親三個孩⼦都要挨凍。」⽗親⼗分感動,就依 了他。繼⺟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 4.


親嘗湯藥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湯藥必親嘗。 漢⽂帝劉恆,漢⾼祖第三⼦。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 侍奉⺟親從不懈怠。⺟親臥病三年,他常常⽬不交睫,⾐ 不解帶;⺟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嘗過後才放⼼讓⺟親服 ⽤。 8.拾葚異器 ⿊葚奉萱闈,啼饑淚滿⾐。⾚眉知孝順,⽜⽶贈君歸。 蔡順,漢代汝南(今河南)⼈,少年喪⽗,事⺟甚孝。當 時正值王莽之亂,⼜遇饑荒,柴⽶昂貴,只得拾桑葚⺟⼦ 充飢。⼀天,巧遇⾚眉軍,義軍⼠兵厲聲問道:「為什麼 把紅⾊的桑葚和⿊⾊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裡?」蔡順 回答說:「⿊⾊的桑葚供⽼⺟⻝⽤,紅⾊的桑葚留給⾃⼰ 吃。」 ⾚眉軍憐憫他的孝⼼,送給他三⽃⽩⽶,⼀頭 ⽜,帶回去供奉他的⺟親,以⽰敬意。 9.埋兒奉⺟ 郭巨思供給,埋兒願⺟存。⿈⾦天所賜,光彩照寒⾨。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安陽林州)⼈,家道殷實。⽗親 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獨取⺟親 供養,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男孩,郭巨 擔⼼,養這個孩⼦,必然影響供養⺟親,遂和妻⼦商議: 「兒⼦可以再有,⺟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節 省些糧⻝供養⺟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尺處忽⾒ ⼀壇⿈⾦,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不得奪」。夫 妻得到⿈⾦,回家孝敬⺟親,並得以兼養孩⼦。 10.賣⾝葬⽗ 葬⽗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縑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董永,東漢時期千乘(今⼭東⾼⻘縣北)⼈,少年喪⺟, 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親亡故,董永賣 ⾝⾄⼀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上⼯路上,於槐蔭下遇 ⼀⼥⼦,⾃⾔無家可歸,⼆⼈結為夫婦。⼥⼦以⼀⽉時間 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返家途中,⾏⾄槐 蔭,⼥⼦告訴董永:⾃⼰是天帝之⼥,奉命幫助董永還 債。⾔畢,凌空⽽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7.


刻⽊事親 刻⽊為⽗⺟,形容在⽇時。寄⾔諸⼦侄,各要孝親闈。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安陽⼀帶)⼈,幼年⽗ ⺟雙亡,他經常思念⽗⺟的養育之恩,於是⽤⽊頭刻成雙親 的雕像,事之如⽣,凡事均和⽊像商議,每⽇三餐敬過雙親 後⾃⼰⽅才⻝⽤,出⾨前⼀定稟告,回家後⼀定⾯⾒,從不 懈怠。 久之,其妻對⽊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針刺⽊像的⼿ 指,⽽⽊像的⼿指居然有⾎流出。丁蘭回家⾒⽊像眼中垂 淚,問知實情,遂將妻⼦休棄。 12.湧泉躍鯉 捨側⽢泉出,⼀朝雙鯉⿂。⼦能事其⺟,婦更孝於姑。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娶龐⽒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 江六七⾥之遙,龐⽒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江⽔。婆婆愛 吃⿂,夫妻就常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吃,他們⼜請 來鄰居⽼婆婆⼀起吃。⼀次因⾵⼤,龐⽒取⽔晚歸,姜詩懷 疑她怠慢⺟親,將她逐出家⾨。龐⽒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 ⾟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後,婆婆知道龐⽒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回家 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味與⻑江⽔相同,每天還有 兩條鯉⿂躍出。從此,龐⽒供奉婆婆便不必遠⾛江邊了。 13.懷橘遺親 孝悌皆天性,⼈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報乳哺。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科學 家。六歲時,隨⽗親陸康到九江謁⾒袁術,袁術拿出橘⼦招 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臨⾏時,橘⼦滾落地上,袁 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的時候還要懷藏主⼈的橘 ⼦嗎?」陸績回答說:「⺟親喜歡吃橘⼦,我想拿回去送給 ⺟親嘗嘗。」袁術⾒他⼩⼩年紀就懂得孝順⺟親,⼗分驚 奇。 14.扇枕溫衾 冬⽉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職,知古⼀⿈⾹。 ⿈⾹,東漢江夏安陸⼈,九歲喪⺟,事⽗極孝。酷夏時為⽗ 親扇涼枕席;寒冬時⽤⾝體為⽗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 經典,⽂采⾶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 \。 11.


古代詩詞中的親情故事 謝奕朗 所謂「百⾏孝為先」,在古代,孝道⼗分重要;⽽在古代的詩詞中,亦更⾒古 代詩⼈和讀書⼈對於親情的重視。今天,讓我們看看不同的詩詞中感⼈肺腑的 親情故事: 我們就⽤家傳戶曉的孟郊《遊⼦吟》開始: 慈⺟⼿中線,遊⼦⾝上⾐。 臨⾏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草⼼,報得三春暉。 這⾸詩歌頌了⺟愛的偉⼤。作爲⺟親,⾒到「遊⼦」即將離去,緊緊爲他織着 出⾏的⾐服,是爲了什麼呢?原來是爲了藉着這件⾐服,寄託密密的⼼意,提 醒他早⽇歸來。這⾸詩除了表達⺟愛的偉⼤,亦提醒了我們要時刻記得親⼈的 愛護,念着報答。


漢代的《⾏⾏重⾏⾏》則描述了夫妻間的思念之情: ⾏⾏重⾏⾏,與君⽣別離。 相去萬餘⾥,各在天⼀涯。 道路阻且⻑,會⾯安可知? 胡⾺依北⾵,越⿃巢南枝。 相去⽇已遠,⾐帶⽇已緩。 浮雲蔽⽩⽇,遊⼦不顧返。 思君令⼈⽼,歲⽉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加餐飯。 其實親情除了⽗⼦⺟⼦之間,夫妻間的離恨亦⾮常感⼈。試想像⼀ 下,當⼀個婦⼈,在丈夫出征前的時刻,⽣死未⼘,是多麼的悲痛 和憂愁。此時中,「棄捐勿復道,努⼒加餐飯」⼀句,更是⽣動⾄ 極,準確描述了婦⼈對丈夫的囑咐。


最後,請欣賞⽩居易的《燕詩》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泥銜兩椽間,⼀巢⽣四兒。 四兒⽇夜⻑, 索⻝聲孜孜。 ⻘蟲不易捕,⿈⼝無飽期。 嘴⽖雖欲敝,⼼⼒不知疲。 須臾⼗來往,猶恐巢中飢。 ⾟勤三⼗⽇,⺟瘦雛漸肥。 喃喃教⾔語,⼀⼀刷⽑⾐。 ⼀旦⽻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四散⾶。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空巢裡,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反⾃思! 思爾為雛⽇,⾼⾶背⺟時。 當時⽗⺟念,今⽇爾應知! ⽩居易在這⾸詩的序(「叟有愛⼦,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 年時,亦嘗如是。故作《燕詩》以諭之矣。」)中,就點明了這⾸ 詩的主旨。作者全詩中以燕爲喻,勸喻世⼈緊記親恩,諷刺不孝之 ⼦。 希望⼤家能貫徹以上詩詞中親情故事的道理,傳承中國孝道精神。


論古代⼿⾜相殘的情形 黎凱欣

中國⼈⾃古以來都注重家庭觀,「兄友弟恭」是兄弟姐妹相處 的的準則,這樣看來古代⼿⾜相殘好像不太常⾒,這句話看起 來不錯,但只限在尋常百姓家,在帝皇之位⾯前,哪怕是親⽣ ⽗⼦都可互相算計,更遑論兄弟⼿⾜了,今天就為⼤家介紹古 代帝皇之家⼿⾜相殘的事件。

說到⼿⾜相殘就不得不提唐太宗李世⺠的⽞武⾨之變了,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兄弟⼆⼈仍算有默契,直到唐朝建 ⽴。唐⾼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常駐宮內處理事務, 為⽂官集團代表。李世⺠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 征,功勞也最⼤。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有忌 憚,就和弟弟⿑王李元吉聯合,⼀起排擠和陷害李世⺠;同時 李世⺠集團亦不服太⼦,雙⽅持續明爭暗⾾。經過⻑期的⾾ 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佔上⾵,控制了局⾯, 為了挽回局⾯,最終李世⺠搏命⼀擊,在⽞武⾨殺死了⾃⼰的 ⻑兄皇太⼦李建成和四弟⿑王李元吉。 ⽽第⼆宗兄弟相殘事件就要說到秦始皇之⼦扶蘇和秦⼆世胡亥 了,扶蘇是⻑⼦,本來是最有機會繼承秦始皇的位置。但秦始皇 出遊南⽅病死沙丘宮平台,秘不發喪,胡亥在趙⾼與李斯的幫助 下,當上秦朝的⼆世皇帝。胡亥登上帝位之前就害死了⾃⼰的⻑ 兄扶蘇。胡亥和趙⾼、李斯⼀起偽造了詔書送到在北⾯邊境戍守 的扶蘇和蒙恬處,假詔書斥責扶蘇和蒙恬戍邊⼗幾年,不但沒⽴ 戰功,相反還屢次上書肆意⾮議朝政。扶蘇聽了詔書,流着淚想 要⾃刎,蒙恬畢竟⽐他有些經驗,勸他向皇上申訴,如果屬實再 ⾃刎也不晚,但扶蘇卻說:「⽗皇讓我死,還有什麼可申訴的 呢?」說完含淚⾃盡。

⾃古以來帝皇之路都是孤單的,彷佛每個帝皇登位都是把親 ⽣兄弟誅殺殆盡,的確殘忍無⽐,但政治⾾爭⾃古以來都是⿊暗 的,作為尋常百姓的我們,在這⽅⾯是⽐皇家兄弟幸運的。


⽂⾰對親情的影響⿈若嵐 ⽂⾰,是北⼤副校⻑⾃殺后藏著那兩張紙條的時代;是⽼舍 跳⼊太平湖的時代;是菜被⾎沾汙后洗洗還可以繼續賣給顧 客的時代;是有⼈因爲住在⾃⼰家⽽成爲罪名被活活打死的 年代;也是⽗⺟⼦⼥、妻⼦丈夫互相背叛只爲活命的時代。 這個紅⾊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筆,被紅衛兵和 操縱者放滿紅⾊的⽑語錄,也浸沒在法⾨寺前壯烈的⽕光和 冤魂⽣前的鮮⾎裏。這個時代是⾾志激昂的,是萬家慨嘆 的;是紅衛兵的現實版吃鷄游戲,也是少數⼈的政治狂歡。 在這種時代背景裏,儒家千年所守的家庭信條,且不論好與 壞,也被動搖了。 不少中國現代⼩説裏都不乏⽂⾰的痕跡,也不乏新中國后背叛⽗⺟的實例。在 《⽣死疲勞》裏,⼟改時代中藍解放背叛單幹的親爹藍臉進⼊⼈⺠公社,雖然他 沒有跟親爹撕破臉,但從這⼀事例中我們我們可以看到新中國煽動背叛⽗⺟的苗 頭及原因。⼈們先是集體⽀持⼈⺠公社,讓藍臉⼀家被孤⽴,令在⻘春期⾎氣⽅ 剛的藍解放遭遇情感孤獨,因此躁動不安。接著,⼈們也以坐吃⼭空的形式為⼈ ⺠公社華麗開場,以事實證明⼈⺠公社是「好」的,讓藍解放對⽗親堅持單幹的 態度產⽣質疑。然後,主任⼜對藍解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告訴他加⼊⼈⺠公 \ 社並⾮背叛⽗親,⽽是做出更明智的選擇;⼜為他繪出加⼊公社後美好的願景。 這⼀下,藍解放的內⼼徹底動搖了,加⼊了⼈⺠公社,儘管公社最後證實失敗, ⼈們回歸單幹狀態。然⽽,背叛⽗⺟的種⼦已經栽種在⼈的⼼裡,只待⽂⾰把他 們⼀次點燃。 因此,我們可以在衆多⽂⾰⼩説裏看到背叛⽗⺟的情形,包括嚴歌苓的《第九個 寡婦》、《⼩姨多鶴》、余華的《許三觀賣⾎記》等等,充分揭露⽂⾰時期兒⼥ 背叛⽗⺟、或者對他們⼼⽣憤怨的情景。


也許有⼈會認為⽂⾰⽂學會為了作品的情節⽽誇⼤背叛⽗⺟的程度,但是 ⽂⾰⽂學單憑作者⼀⼈的經歷,是難以超越百萬⼈參與的真實⽂⾰的殘酷 境況。在⽂⾰時期,學⽣根據⽗⺟的地位被劃分為紅五類和⿊七類;簡單 來說,貧苦農⺠、政府現任⾼官、⼯⼈的⼦⼥為⾼等⾝分;⽽留洋歸來、 資深學者、甚⾄地位超卓的演員和⾳樂家等都被劃分為低下階層。⾼等⼈ 可以對下等⼈肆意進⾏⼈⾝攻擊、把他們標簽為⽜⻤蛇神,⽽理據只有⼀ 條,就是他們的⿊⾊出⾝。這種根據出⾝判斷⼈的標準完全不公平,所以 孩⼦們漸漸對⽗⺟⼼⽣怨懟,認爲⽗⺟拖累了⾃⼰。接著,轟轟烈烈的⾰ 命氛圍和從⼩到⼤有關階級⾾爭、⼤義滅親的教導讓年少輕狂、富有英雄 主義的兒⼥⼼⽣「正義感」,認爲親情和私利是沒有價值的,抛棄這⼀切 才是英雄,批⾾⽗⺟就是最⾼層次的⾰命。⽽⾰命,無論是⼤多數⽗⺟或 者是領導⼈,無⼀不認爲是⾼尚的。在流⾏趨勢下,背叛⽗⺟也沒什麽⼤ 不了,更不⽤說還有⽑澤東作爲⾃⼰的⽗親。 背叛⽗⺟也有⾃私陰暗的⼼理:⽗⺟肯定是完蛋的,但⾃⼰不應該為他們 的罪過負責;⾾爭⽗⺟博得⼤義滅親的好名聲,在同學和⾰命隊伍裏被⼈ 承認,錦繡前程正對⾃⼰微笑......可不真是吃⼩虧佔⼤便宜的利益衡量 嗎? 幾⼗年後的我們無法判決當年學⽣的過錯,因爲誰也不能 保證同樣情景發⽣在⾃⼰⾝上時,⾃⼰不會跟他們做出⼀ 樣的選擇。我們只能夠以⽂⾰時的經歷作爲警醒,提醒⾃ ⼰要防範這些違反傳統倫理道德的事情發⽣。


《⾬》吳施凡 兒時印象最深是夏天的暴⾵⾬ 頭上頂著個沉沉書包 腳下踩著個濕濕⽯地 突如其來的響雷 呀 是誰 ⼀⼿提傘 ⼀⼿提著包 頭上頂著⾬⽔ 筆挺的西裝濕個透 油亮的⽪鞋滿是泥 保護著我 不受⾵⾬和雷電


溫馨親情⼩故事 楊欣澄 獨⾃⼀⼈坐在休息室裡,我⼤氣都不敢喘⼀下,⽣怕⼀不⼩⼼就會破壞妝容和 弄髒婚紗。看著鏡⼦裡的⾃⼰,平素甚少施粉的臉上在畫上亮麗的妝容後變得 明豔動⼈,盡顯少⼥⾵華。我盯著鏡中⾃⼰的臉,感到⼀絲絲不⾃在。輕放在 ⼤腿上的⼿微微顫抖著,⼿⼼⼀⽚薄汗,對於那未知的將來,我感到既緊張, ⼜興奮期待。 「⼀⼼,準備好了嗎?」這時候,⾨被扭開,⼀個穿著傳統旗袍的婦⼥悠悠⾛ 了進來。 聽到⺟親的聲⾳,我趕緊站起來,⽤⼿弄了弄裙擺,便⾛過去扶著⺟親。 兩⺟⼥同坐在梳粧檯前,⼀時間,誰也沒說話。斑駁的陽光正好穿過諸多樹 ⽊,溫柔地落在他們⾝上,給⼈⼀種歲⽉靜好的感覺。鏡⼦反映出兩⼈的⾯ 容。我靜靜地凝視著⺟親的容貌 —— 歲⽉並沒有寬待⺟親,還是無情地在她 的臉上留下了痕跡。在印象中,⺟親的頭髮仍舊烏⿊,然⽽,鏡中倒映出的⺟ 親卻早已頂著⼀頭花⽩的頭髮。什麼時候開始,歲⽉的流逝也使⺟親的臉上漸 漸布上⼀條條細⻑的皺紋,每當她笑時,眼⻆的細紋便出賣了⺟親,讓旁⼈清 楚地看⾒歲⽉的殘忍。想到這裡,我不⾃覺地顫抖,⼼中好像空了⼀塊。施了 脂粉後,⺟親的臉上雖重現了⼀些光彩,但是,眼睛透露出的疲倦感,卻是掩 飾不了。


「歲⽉不等⼈」,⺟親的蒼⽼固然是時光所促成,但更多的是她為家庭 ⾟勤操勞的結果。⺟親⽤她的芳華,換來我快樂的童年,溫暖的家庭。 她在我們的⾝後,打點⼀切,讓我們度過無憂無慮的⻘蔥歲⽉。 多少個晨曦,天還沒亮,⺟親便離開溫暖的被窩,親⾃為我們準備豐富 的早點,為我們嶄新的⼀天張羅。 多少個晚上,在我們因病痛呻吟時,⺟親苦守在床前,⼼裡邊替我們焦 急,邊無怨尤熬更守夜地照料我們。 多少個⽇夜,當我們遭遇不如意的事情時,⺟親總會化⾝為我們的樹 洞,傾聽我們的申訴。 「⾟勤三⼗⽇,⺟瘦雛漸肥。」,⺟親就像⽩居易筆下的燕媽媽,義無 反顧地為孩⼦付出。想到這裡,我眼眶不禁紅了。 今天,我將嫁作他⼈為妻,⺟親此刻⼼中的感受,是否⼜如「雌雄空中 鳴,聲盡呼不歸。 卻⼊空巢裡,啁啾終夜悲」呢? 我輕輕別過頭,抬⼿掩眼,但願⺟親看不到我因⾃責、愧疚⽽落下的淚 ⽔。


談中西⽅「孝」的異同 蘇梓維

這個社會,是在時光急流中,沉澱了前⼈的思想,⽂ 化,⾵俗的結晶品。每個時代,也有它獨⼀無⼆的歷 史;每處他鄉,也有它流⾏的表孝⽅式。這是我們驀然 回⾸時,無可否認的。 孝的本⼼,就是⼦⼥對⽗⺟死亡的避忌。假設你在⼈跡 罕⾄的街道上,⽬睹⽼⿏從暗巷的溝渠奔出,蒼蠅與蛆 蟲把屍體的⾯容弄得模糊。即使那是全未認識的途⼈, 你亦不忍讓它繼續暴露,任由冷⾎的動物踐踏蠶⻝。這 是源於⼈類的聯想—⾃⼰死後,會否淪落⾄此地步,只 能腐化於道上?⾃⼰死後,旁⼈會否置屍體於不理?對 ⾃⼰未來的恐懼油然⽽⽣,是⼈之常情。欲驅除這些憂 慮,你以泥⼟復蓋已遁⼈世的先⼈,把屍體驅諸眼外。 何況那是與你分⽢同味,有肌膚之親,幼時執⼦之⼿的 雙親?爲免恐怖的景象纏繞,顛覆兒時⽗⺟養育的美好 回憶,使寢⻝不安,⼦⼥下葬雙親,是爲了消除⼼中怵 惕之懼,求簡單的⼼安。

環顧中西⽅,很難發現毫無基本孝⼼的兒⼥。有⼈説,或親⼿射殺雙親,看 到⽗⺟死狀毫不畏懼,認爲⽗⺟有愧⾃⼰,否定⾃⼰幼時曾受半滴養育之 恩;或被其他誘惑如名利蒙蔽雙眼,⼀時忘記與⽗⺟之間存有關係。這些 ⼈,把⾎緣關係視若無睹,狠狠抛棄⾃⼰⼦⼥的⾝份,徹底放下⽗⺟,⼼中 的⾃⼰,與⼀名孤兒,根本毫無分別。叫孤雛反哺,猶如夏蟲語冰,並不合 情理。因此,無論中西,只要是願意稱⾃⼰爲兒⼥,以及有惻隱怵惕本⼼的 ⼈,⾄少希望爲⽗⺟的死亡,盡⼀點責任。這樣,已經勉强符合了孝的本 ⼼。


孝道,中西則迥異不同。在孔⼦眼中,「今之孝者,是 爲能養」。供養⽗⺟,是兒⼥最起碼、最基本要盡的孝 道。這種精神潛藏華⼈⼆千多年,薪⽕相傳。今天,每 個⽉不上貢家⽤,只讓⽼邁的⽗⺟依靠⽣果⾦過活,則 被詬病不孝,爲街坊茶餘飯後所鄙;每個⽉財政緊絀, 甚⾄⾃⾝難保,要讓⽗⺟申請綜援,則被標籤爲「衰 仔」。可到了西⽅,不供養⽗⺟,不多招來鄙視的⽬ 光。於中國⼤陸以及新加坡,瞻養⽗⺟是⽩紙⿊字的法 律責任,不盡,等於違法;可英美等西⽅國家,並無此 例。由是觀之,中國⼈表孝,最基本是「能養」;但是 洋⼈表孝,則在華⼈眼中,也難談得上盡了最基本的孝 ⾏。 那麽孝道,有分⾼低的嗎?西⽅應否借鏡我國幾千年的 ⽂化?昔⽇⾼考的課⽂,有主張以中國的表孝之道「拯 救」西⽅。其實硬把中國的傳統思想施諸千⾥之外的西 ⽅,恐怕多此⼀舉。 若每個⼈是⼀葉輕⾈,周圍飄飄然⾵浪不絕,中國⼈視家庭爲⼀⽀艦 隊,彼此分離不遠—幼時得⽗⺟細⼼栽培;壯時報答⽗⺟同時養育後 代;⽼時得⾃⼰的兒⼥反哺。⼈與家庭息息相關,令⼦⼥對⽗⺟,不但 要關懷,也要切⾝瞻養。西⽅⼈視家庭爲港⼝,平時在遠海乘⾵破浪, 毅然抛開家庭的重擔,遇到節⽇,才回家稍稍慶祝,彼此分離千⾥之 距。因爲這種關係,⽗⺟不要求⼦⼥貼近在旁,在病危之時慰之,離世 之時葬之,⽗⺟已經⼼滿意⾜;兒⼥閑問寒暄,更是難得的關懷;兒⼥ 每⽇切⾝照顧,對⼤衆來説,甚⾄是⼀種奢望。⼀對夫婦,把兒⼥引上 庭樹枝,⽬送他們的背影離去,從此不再反哺,亦視之爲理所當然。既 然⽗⺟要求僅限於此,恐怕華⼈既要無時關懷,也要無刻瞻養的孝道, 只能擱於⼀側,毫無⽤武之地。


孝道中西不同,是兩地⼆千年歷史沉澱⽽成的結果。華⼈洋⼈的兒 ⼥,也有孝的本⼼;但是孝道因爲⽔⼟、家庭觀念,⽽有所不同。 同⼀顆種⼦,在南⽅溫暖的泥⼟扎根,⽣成橘⼦;在北⽅剛勁的寒 ⾵⽣⻑,結成枳⼦。橘枳雖然不同,但本質⼀樣。同樣,同⼀種本 ⼼—對⽗⺟死亡的懼怕,在東⽅散葉,發揚成孔⼦提倡的孝道;在 西⽅開枝,發展成⼀種簡單⽽不繁瑣的孝道。兩者何來有⾼低之 分?漠視城市背後的歷史,⾃命中⽅孝道⾼,⽽強施諸他鄉,恐怕 只是挾中國⽂化孝道⾃覺清⾼之徒的多餘之舉。


我問你答:親情篇 ⾼瀾 本次會刊的訪問環節我們邀請了中⽂科蘇昭明⽼師。蘇⽼師是⼀位 ⺟親,有⼀⼦⼀⼥。希望⼤家可以通過本次訪問從家⻑的⻆度瞭解 他們對於親⼦關係的看法。 請問您對於直升機家⻑有何看法?您在教育⼦⼥的過程中當過此類 家⻑嗎? 對我來説,任何⼀種教養⽅法都要視乎孩⼦的特質和性格,和 ⽗⺟本⾝的⼯作忙碌不忙碌沒有很⼤關係,⽽是⼀個關於教養態度 的取向。我⾃⼰不是⼀個會很嚴密地關注孩⼦⼀舉⼀動、⽇常⽣ 活,甚⾄和朋友相處情況的家⻑。⽽對於孩⼦的社交媒體,我也從 來沒有去檢查他們的賬號内容,更不會像明朝時的錦⾐衛⼀樣去時 時刻刻監視著孩⼦的⽣活。和孩⼦相處得久了,我也清楚地瞭解到 他們的脾性,從⽽可以相信他們。孩⼦⾃⼰能處理的事情我不會有 太多介⼊。另外我也覺得,⽗⺟要瞭解孩⼦要從親⼦互動中⼊⼿, 如果家⻑在親⼦關係之外去關注孩⼦的舉動,有時並⾮是⼀件好 事,甚⾄會弄巧成拙,令孩⼦產⽣叛逆⼼理。


⿓應台在《天⻑地久,給美君的信中》將⺟⼥關係⽐做⼥朋友。您在平時 的課堂上也是常常與學⽣互動的,⽐起傳統強調⽗⺟權威的親⼦關係,您 是否⽐較傾向朋友式的親⼦關係呢? 我覺得我與學⽣的師⽣關係和親⼦關係差不多,我和學⽣的關係也正 正體現在和⼦⼥的關係上,是⼀致的。傳統觀念中對於⽗⺟的尊重和孝順 是⼀定要有的。與此同時,我也會提醒⾃⼰,要想讓孩⼦尊重⾃⼰,就不 能⽤⼀種「因爲我是媽媽所以⼀切都要聽我的」的⼼態去對待他們。另 外,我也覺得現在做⽗⺟⼀定要把⾃⼰代⼊到孩⼦喜歡的事物中,雖然可 能存在代溝,⽗⺟也未必認同孩⼦的愛好,但我還是會去嘗試理解他們的 想法。 當然,在⼤事上家⻑還是要給較多的意⾒,但在⽇常相處中我⽐較 傾向朋友關係。 您有沒有兄弟姊妹,兒時有沒有相處的趣事?與他們的相處之道為何? 我的家庭裏有六個兄弟姐妹,我也⼀直很慶幸我有這麽多兄弟姐妹。 在⼤兒⼦出⽣後,我本來不打算再⽣⼀個孩⼦了,但因爲我親⾝感受到兄 弟姐妹的聯繫會令家庭更加圓滿,最終還是決定再添⼀個孩⼦。我慶幸我 ⾃⼰⽣⻑在⼀個充滿愛的家庭,當時是三代同堂,⼈⽐較多。別⼈可能覺 得三代之間很難相處,可從⼩到⼤兄弟姐妹之間都是充滿了美好的回憶。 那時候的資源沒有現在這麽豐富,很多東西都要分享,我們反⽽不會爭 執,也沒有想過彼此攀⽐。這必須歸功於我的爺爺奶奶和⽗⺟給了我們很 多愛和待⼈處事的教導,這種愛⾜以讓我們覺得不需要在物質上有任何⽐ 較。我相信在愛中成⻑的⼈,⼼靈富⾜,便不會事事從⾃⾝的利益出發, 因此我們兄弟姐妹六⼈能和諧共處。


您同意“棍棒出孝⼦”嗎?您覺得⽗⺟體罰孩⼦是正確的做法嗎? 管教是必須的,正如聖經中所⾔:「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 他」。 對於體罰恰當與否,我認為不可⼀概⽽論,要視乎孩⼦的個 性、體罰的程度。體罰對⼀些孩⼦的確有⽤,可以讓他們深刻地記 著當中的教訓,不要再重蹈覆轍;⽽對另外⼀些孩⼦卻可能會帶來 反效果,令他們更加叛逆。體罰有時候也關乎⽗⺟本⾝的性情。我 ⾃⼰從來沒有對孩⼦進⾏過體罰,⼀是因爲我⾃⼰本⾝不是在體罰 教育下⻑⼤的,⼆是⾃⼰是不太會動⼿的⼈。我的兩個孩⼦,只要 和他們講道理就可以,因此⽏須使⽤體罰。此外體罰的程度也是⽗ ⺟需要謹慎拿捏的,要避免給孩⼦造成⾝⼼靈的傷害。如果體罰的 程度拿捏得不準確的話,那麽帶給孩⼦的就不是⼀個提醒、不是⼀ 個警惕,⽽是⼀種恐懼和傷害,甚⾄這種情況會重演在他們的下⼀ 代的⾝上。所以⽗⺟必須有智慧地處理,亦不要把⾃⼰以前接受的 教養⽅法強⾏施加在現代孩⼦⾝上。 説了這麽多,我教養孩⼦的原則其實很簡單——嚴⽽有愛。 很感謝蘇⽼師接受本次訪問,相信同學們都能從另⼀個⻆度去看待 親⼦關係,也學到與兄弟姐妹相處的⽅法。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