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會第三期會刊--「渺小的偉大」

Page 1


目錄 編者的話

p.3-4

古今孝道不同

p.5-8

趣談 : 古代有名的大家族

p.9-16

古代有名的親情故事

p.17-20

現代有名的親情故事

p.21-25

原創親情故事

p.26-31

十五字小小說比賽作品選

p.32

硬筆書法比賽作品選

p.33

情詩對譯

p.34-35

2


編者的話 各位親愛的讀者: 好久不見!臨近年中,大家除了要忙於溫習外,也千萬不要 忘了在母親節和父親節,好好慰勞一下一直以來辛勞照顧我 們的雙親。為了與上述兩個重要的節日扣連,本期會刊的內 容將圍繞親情,喚醒在繁忙都市生活中被忘懷的摯親之情, 並以「渺小的偉大」為題,凸顯父母親雖然並非大富豪、大 名人,卻用溫柔的愛撐 起我們的一生。

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的形態也不斷更迭著,而時人的價值觀 亦會改變。本期會刊會和大家探討古時候的傳統家庭觀的轉 變,以及其與現代家庭觀的分別,也會給大家介紹一下古時 候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和他們的功勳事跡。 一味的說明自然會乏然無味,所以,本期會刊也加入古代、 現代有名的親情故事。雖然歲月不停流逝,但人類從古到今 對家庭的情感都沒有改變,絕對經得起時間的磨練。希望各 位度過這些故事以後,也能從中領會珍惜眼前人的道理。 除了古往今來著名的親情故事外,作者們同時也自行創作了 幾個發生在他們生命中,有關父母子女之愛的動人故事,站 在年輕讀者的角度,感受親情的偉大。

3


另外,本期會刊也收錄了較早前舉辦的「十五字小小說比 賽」及「硬筆書法比賽」的優秀作品供大家欣賞,同時,亦 有由同學們用中英雙語翻譯的古今情詩,讓各位一睹為快。 介紹到這裡,相信大家也非常期待吧!事不宜遲,請閣下現 在馬上翻開第一頁吧! 編者 四乙 王懂、五己 羅德懿上

4


古今孝道不同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的確,孝道在華人家庭中佔了舉足輕重 的地位,定下了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之道。這種思想於中華文化源遠 流長,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時代,更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昌盛之時, 被孔子、孟子大力推崇提倡。現今的公民教育課,也花了不少時間 討論如何「尊重父母」,可見孝道思想對後世影響之深。 古代對孝道的定義,簡單點來說,可被理解成「父母之言,只許聽 從,不許反抗」。 古時候人們思想較為狹隘。他們所接觸的學說遠不及現今生活於

資訊發達的年代的人民。因此,很多人便會盲目地信服孝道思想, 並把此思想灌輸給自己的後代,使子子孫孫百份百遵從儒家所訂 的「孝敬」規條。人民視孝道為金科玉律,使他們成為活在傳統觀 念框架內的牛與羊,卻未有機會完全理解孝敬背後的真正意義。 古語有云︰「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好飯先盡爹娘用, 好衣先盡爹娘穿。」在古代,子女必須全力侍候父母,不厭其煩地 給予他們扶持,有好的東西,須先給父母享用。可見父母在兒女眼 中是高高在上的。孝道,就是以父母為先,犧牲自己,為父母奉獻 一切。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 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從這民謠可見,子 孫與長輩的相處之道是具有許多規條需遵守的。從站着對答與坐 着對答,細至對答的眼神交流、聲浪控制,一一受盡束縛,目的就 是要在長輩面前顯得謙卑。 5


若生下一個生性頑劣、愛外出廝混的子女,父母便會使盡一切辦 法,使其變得孝順,可見古人對品格的重視。常言道︰「棒下出孝 子」。要培養出一個孝子,責打是少不了的。古人認為必須使用武 力,才能夠令子女馴服。在子女有違孝道思想時加以懲罰,才能避 免他們再犯相同的錯誤。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所說的,子女必須遵守,不得違背。 他們的權力足以夠影響子女的一生,為子女作出他們人生中的重 大決策。在巴金的《家》中,覺新及梅擁有深厚的感情,高老太爺 卻因「齊大非偶」拒絕了這門婚事,使覺新娶了瑞鈺。父親的決定, 使他終日鬱鬱寡歡。

相信以下的兩個人,你們也不會陌生吧。根據漢·劉珍《東觀漢記 ·黃香傳》:「冬無被褲而親極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 這句話記敘黃香孝順父母的行為 – 扇枕溫席,在嚴寒的天氣下, 他先把床睡暖,令父母不用蓋上冰冷的被子,使他們安眠入睡。他 為父母所作的犧牲及奉獻,表現出一種非一般的成熟。年紀輕輕, 已懂為父母著想。這使他的孝順名振四海,成為一個好榜樣,也是

人們心目中的典範。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而先知。」三字經中記述的孔融,四 歲之齡就懂得孝敬比自己年長的親人。他讓出大的梨子予長輩,自 己挑選最小的。他對長輩之禮讓,成為千古佳話。

歷史上也有許多重視孝道的君主,包括漢武帝。他信奉儒家思 想,設立太學,聘請五經博士教授儒學,學生博士弟子員亦以孝 子居多。他所形成的士人政府,幾乎都是孝子廉吏。

6


闡述畢這些有關孝道的歷史事跡,你或許會在思索︰孝道之心是 要以這般「極端」及誇張的手法呈現嗎?你亦可能會有點慚愧,因 為你沒有好好孝順父母,沒有報答他們悉心的栽培及養育之恩。但 請你放心,你身邊的許多人,包括筆者本人,也未曾像孔融和黃香 般「按章行事」。生活於這個年代,「棒下」沒可能出孝子,一來 犯法,二來會令兩者關係更疏離。由此可見,人們對此觀念有了重 大的轉變。 於清朝,康有為、梁啟超發起了維新運動,主張學習及吸收西方的 思想、體制。發起人之一嚴復亦翻譯了許多西方名著,令國人眼界 大開,開始接觸外國的思想,邁進思想大解放的時期。民國初期, 有許多知識分子,如陳獨秀、胡適等進行了思想革命,批判儒家思

想及傳統文化,形成新文化運動。國民 - 以年輕人居多 - 開始懷 疑自己所相信的是否正確。接受了新思想的年輕一代,開始意識到 對父母完全服從,令自己的想法永遠埋在心中是無必要的。 年輕人一擁有了批判性思維,不會再像以往般盲目信服傳統的觀 念。受到強權的壓迫、不合理的打壓,他們會堅持自己的理念,抗 爭到底,最終成功感染大部份人士,人們對「孝道」的看法亦由此 產生了轉變。但這裡所述的轉變,並非一個顛倒黑白,由「孝順」 到「不孝順」的大逆轉,只是對「孝敬」的定義作出微調。 現今的孝道,不再是對父母百份百服從,而是指兒女的行為應尊重 父母、家裏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 在巴金的《家》中,年輕人覺民並沒有遵循高老太爺的婚姻命令, 他選擇反抗,最終成功爭取婚姻自由,令頑固的高老太爺聽從自 己,在故事結尾娶了琴。可是,他多次向大家申述他並不是不尊重 7


長輩,只是覺得他該擁有決定自己人生路向的權利。來到二十世 紀,尊重不是單向,而是雙向的,與古代不同。父母不是再高高在 上,擁有完全控制子女未來的權利,子女也不再「屈服」在父母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不合時宜,他們的話,我們可視為寶貴 的意見,聽與否,是由自己決定的。 剛才提及「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 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但現今社 會中,長輩與子孫之談話氣氛是輕鬆的,沒有那麼多需拘謹的細 節。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傳寫道:「清廟祭祀,追往孝敬。」由漢 代開始,就有子女孝敬父母的記載。古代,長輩一與世長辭,其子 孫需每年祭祀祖宗,以顯其「守孝」之道。現今,每逢清明重陽, 仍有許多人前往墳場祭祖,可見人們仍秉持孝道的精神,表示出對 長輩的尊敬。 不過,縱使孝道的觀念有所改變,子孫不用再對父母百份百服從, 也不代表叛逆的行為可被合理化。正所謂「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 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 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 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作出危害父母的行為,當然也是不孝的喔! 三戊 王家霖

8


趣談 : 古代有名的大家族 中國歷史上哪些大家族最為著名?本文會為大家從不同方面介紹 五個古代赫赫有名的大家族,讓大家了解有哪些權傾一時的名門 望族。 1.隴西李氏 郡望: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古時隴西亦稱隴右, 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西部地區(隴山,即六盤山,六盤山以西 稱為隴西,以東為隴東)。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 之一。 始祖: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司徒李曇之長子 - 隴西郡郡守李崇 事跡: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 一位國君。南北朝時隴西李氏蟬聯圭組,世為顯著,門第高華, 與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 王氏並為中原五姓高門士族,到了唐高宗時頒布法令禁止這五姓 七望自行婚娶。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出了10位宰相。 族中名人: 李淵 - 唐高祖 李淵 (566年-635年),字叔德,唐朝開國皇帝、軍事統帥。

出身北周的貴族家庭,北周天和元年(566年),生於長安。 七歲襲封唐國公。因隋文帝獨孤皇后是其姨母,得隋文帝垂 愛,歷千牛備身,譙、隴、岐三州刺史。大業九年(613 年),遷衛尉少卿。 9


李世民 - 唐太宗 李世民(598年-649年),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 於武功之別館(今陜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 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 人。 李商隱 - 唐朝詩人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 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 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 2.趙郡李氏 郡望:戰國時期趙郡柏人 始祖:隴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戰國時期秦國太傅李璣之次子 趙國丞相李牧 事跡:南北朝時期趙郡李氏與隴西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 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為中原五姓高門士族,支派繁 多,文化清流,官位顯赫。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 西李氏的大族。到了唐高宗時頒布法令禁止這五姓七家自行婚 娶。趙郡李氏東南西三房始祖為晉朝的李楷。

族中名人: 李德裕 - 唐朝宰相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饒,趙郡讚皇(今河北讚皇) 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戰略家,牛李黨爭中李黨領袖。 10


李德裕出身於趙郡李氏西祖房,早年以門蔭入仕,歷任中書 舍人、兵部尚書、中書侍郎等職。他歷仕憲宗、穆宗、敬 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為相,但因黨爭傾軋,多次被排擠 出京。李德裕在武宗繼位後,再次入朝為相。他執政五年, 被拜為太尉,封衛國公。 李安期 李安期,定州安平人,李百藥之子。幼聰辯,七歲解屬文。 李百藥被貶至桂州,七歲的安期隨父行,途中遇盜賊,欲殺 其父,安期跪在地上哭泣哀求,願以自身代父受刃。賊被感 動了,於是放了他的父親。李安期在太宗時任符璽郎、主客 員外郎,在高宗時任中書舍人、檢校東台侍郎、荊州大都督 府長史。 李嶠 - 唐朝宰相 李嶠(645年-714年),字巨山,趙州讚皇人,唐朝宰相。李 嶠出身於趙郡李氏東祖房,在武后、中宗年間,三次被拜為 宰相,官至中書令,階至特進,爵至趙國公。睿宗時貶任懷 州刺史,以年老致仕,玄宗時再貶滁州別駕。李嶠生前以文 辭著稱,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 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 3.弘農楊氏

郡望:弘農郡,轄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陝 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始祖:西漢丞相楊敞 11


事跡:楊氏是楊姓郡望,西漢丞相楊敞,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 「關西孔子」,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四世三公」。楊 震子楊奉後代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 顯赫。隋朝皇室,越國公楊素及子楊玄感等。唐朝的「李武韋 楊」四姓聯姻,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 母、唐玄宗楊皇后等。 弘農楊氏,文的有楊修、楊炯、楊凝 式、楊時、楊萬裏、楊大異。 族中名人: 楊震 楊震,字伯起。東漢時期名臣,隱士楊寶之子。楊震少時師 從太常桓郁,隨其研習《歐陽尚書》。楊震至五十歲時,才 開始步入仕途。被大將軍鄧騭征辟,又舉茂才,歷荊州刺 史、東萊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為太傅,遷太常。 永寧元年(120年),升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劉愷為 太尉。他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 因而為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 楊濟 楊濟,字文通,弘農華陰人。晉武帝武悼皇后楊芷之叔父、 楊駿之弟。歷任鎮南、征北將軍,遷太子太傅。武帝著重兵 官,時常授與顯貴而有清望的外戚,楊濟以武藝出眾而稱 職。與兄楊珧深謀遠慮,所以與諸外甥李斌等共同切諫。楊

駿排斥王佑出任為河東太守,建立皇儲,皆出於楊濟的計 謀。

12


楊素 楊素(544年—606年),字處道。隋朝權臣、詩人,傑出的軍 事家。北魏諫議大夫楊暄之孫、北周驃騎大將軍楊敷之子。 楊素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時任車騎將軍,參加平定北齊之 役。他與楊堅(隋文帝)深相結納。隋朝建立後,升禦史大 夫。開皇八年(588年),以行軍元帥身份率水軍東下攻滅陳 朝,以功拜荊州總管,封越國公。因其幫助楊廣(隋煬帝) 成為太子。楊廣繼位後,楊素又領兵討平漢王楊諒叛亂。累 官司徒,封楚國公。大業二年(606年),楊素去世。獲贈 光祿大夫、太尉,謚號「景武」。 4.太原王氏 郡望:山西太原 始祖:春秋時期周靈王之長子 - 太子晉 事跡:從魏晉到唐朝都非常顯赫,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 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並列為五姓七族高 門。 族中名人: 王翦 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

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 與其子王賁一並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 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

13


王允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師。東漢末年大臣。王允出身官 宦世家。他十九歲就開始任公職,壯年時任豫州刺史。因為 在和中常侍張讓的鬥爭中失敗,王允被迫去官隱居,在中平 六年,何進掌權之後重新出仕,歷任從事中郎和河南尹。在 何進被宦官誅殺,董卓掌權時,他已經代替楊彪成為了司徒 兼尚書令。身為地方官勤政愛民,由於朝廷腐敗而被迫在此 為官,從而密謀刺殺董卓。董卓死後,王允與呂布共執朝 政,但是董卓餘黨李傕、郭汜、樊稠等率軍攻破長安,呂布 出逃,王允被處死,時年56歲。 王霸 - 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王霸,字元伯,潁川潁陽人,東漢將領,雲台二十八將之 一。王霸生性喜歡法律,初為監獄官。光武帝路過潁陽時, 王霸歸附光武帝,隨光武帝打敗王尋、王邑。公元23年,光 武帝任大司馬,以王霸為功曹令史。公元24年,因殺王郎之 功,封王鄉侯。公元25年,光武帝即位,拜任王霸為偏將 軍。公元26年,改封富波侯。公元28年,大敗敵軍蘇茂、周 建。公元29年,拜任討虜將軍。公元32年,攻打榮陽、中牟 盜賊,全部攻克。公元33年,拜任上谷太守。公元34年,王 霸與吳漢等四位將軍率領六萬人,打敗盧芳部將賈覽及匈奴 聯軍。公元37年,改封向侯。公元54年,改封淮陵侯。公元 59年,因病去世。 5.琅琊王氏 郡望:琅琊郡,為秦朝時為三十六郡之一。 始祖:春秋時期周桓王之次子 - 齊國大司馬王子成父 14


事跡:琅琊王氏鼎盛於魏晉時期,史稱「王與馬,共天下」。南 朝以後走向衰弱。《二十四史》中記載,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 間,瑯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王元姬等人為 代表的35個宰相、36個皇后和36個駙馬和186位文人名仕。 族中名人: 王祥 王祥,字休徵。三國曹魏及西晉時大臣,書聖王羲之的族曾 祖父。王祥侍奉後母極孝,為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 主人翁,有「孝聖」之稱。王祥於東漢末隱居二十年,在曹 魏,先後任縣令、大司農、司空、太尉等職,封爵睢陵侯。 西晉建立,拜太保,進封睢陵公。 王廙 - 東晉時期書法家 王廙(276年—322年),字世將。東晉著名書法家、畫家、文 學家、音樂家,丞相王導、大將軍王敦的從弟、晉元帝司馬 睿的姨弟、「書聖」王羲之的叔父。初仕晉惠帝為太傅掾, 又轉任參軍。建武初年,擢升為輔國將軍,封武陵縣侯,歷 任尚書郎、散騎常侍、左衛將軍等職。永昌元年(322年), 被叛亂的王敦任命為平南將軍、荊州刺史,世有「王平南」 之稱。同年十月卒,享年四十七歲,謚號康。王廙工於書 畫,擅長音樂、射禦、博弈、雜伎,其書畫被稱為「江左第

一」,晉明帝司馬紹、王羲之等都曾隨他學習書畫。時人稱 「王廙飛白,右軍之亞。」張懷瓘在《書估》中目其書法為 第三等。王廙善畫人物、故事、鳥獸、魚龍,張彥遠在《歷 代名畫記》目其畫為上品之上。 15


王羲之 -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 王羲之,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 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 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 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 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 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 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三乙 歐懿芳

16


古代有名的親情故事 緹縈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大夫叫淳于意,他的醫術高明。他有五個女 兒,最小的叫緹縈。緹縈從少博覽群書,見識不凡。淳于意不善

處世,他會直言不諱地告訴病人有不治之症,更當面批評其他醫 生誤診,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有一次,一個貴族病了,起初是請太醫診治,但是病情不見起 色,就請了淳于意來看病。淳于意看了太醫開的藥後,說:「這 個病本來不難醫治,可是遇上了庸醫,瞎治一番,加重了病情, 病人恐怕捱不過十天了。」 十天後,病人真的死了。淳于意說過的話轉到太醫那裏,太醫反 誣告他醫死人。淳于意被判處肉刑,並押解到長安服刑。 緹縈決定為父親申寃,就陪他到長安,並寫了一封信給皇帝,她 言辭懇切地說:「我的父親是無辜的,他是被人誣告陷害的,以 他的醫術,從未醫死過病人,更何況他根本就沒有為那個貴族病 人開藥,怎會是他醫死呢?而且肉刑很不人道,把活生生的犯人 的肉一片又一片的割下來,折磨他一番,然後痛苦地死去,是多 麼的殘忍啊!懇請皇上廢除這刑法。」 漢文帝看完後, 十分感動,下令對淳于意從輕發落,還廢除了殘 酷的肉刑。

17


代父從軍 南北朝時,有個姓花的農夫,他生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老二 花木蘭,從小身體強壯,喜歡舞槍弄劍,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這年秋天,胡人常進犯邊境,燒殺搶掠,弄得邊境上的百姓民不 聊生。

於是皇帝下令徵兵,召令每家一個壯丁參軍,去扺抗胡人的侵 略。木蘭弟弟還年幼、父親的身體又不好;於是,她決定女扮男 裝,代父從軍。 花木蘭隨着大軍渡過黃河,遠赴前線作戰。她刻苦耐勞、智勇雙 全,立下了許多軍功,還當上了將軍。 十多年後,將士們終於把北方的敵人打敗了。皇帝論功行賞,要 封花木蘭為大官。怎料花木蘭卻以父母年老,需要人照顧為由, 謝絕了皇帝的封賞,回到了故鄉。 過了一段日子,花木蘭的戰友們相約去探望她,當他們見到女裝 打扮的花木蘭時,頓時目瞪口呆。 這就是「兩兔旁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 事。

三己

李曜彤

18


古代有名的親情故事 孟宗生活在三國時期,很小的時候就沒有父親,只能靠母親替 別人做一些縫縫補補的針線活撫養他。 孟宗對母親非常孝順,他感到欠母親的地方太多了。因為他媽 媽費了很大苦心,才把他教育成人。

一年冬天孟媽媽突然病倒,病了許多天,什麼食物都不想吃。 一天早上,她忽然對孟宗說:「孩子,真奇怪,我現在真想喝點 筍尖湯!」 孟宗聽說媽媽想喝點湯,心中十分高興,因為她幾天沒吃東 西,身體己越來越衰弱了。不過他又想,現在正是嚴冬時分,而 竹子要到春天才發芽,我到什麼地方去找竹筍呢?

孟宗想著想

著,不覺皺起眉來。孟媽媽見到了,就說:「我大概是病得糊塗 了,算吧!」 孟宗立刻說:「別這麼說,媽。」很久以前孟宗就對天發 誓,無論媽媽跟他要什麼,他都不能說「不」。現在他得實現他 的諾言,所以接著說:「媽,您別著急,我會盡量設法找點筍尖 回來燉湯給您喝。」可是他心中又想:我這麼輕易就答應了,我 怎能做到呢?最近這兩天,天氣冷得厲害,冷風呼嘯不停,動物 全在冬眠,花草樹木離茁芽生長還有一段時間,我怎能找到筍尖 呢? 可是媽媽要喝筍尖湯,他必須出去找尋竹筍。於是他扛著鏟 子、斧頭,冒著風雪向山中走去。他在風雪中辛苦掙扎,走了半

天,才到了一個竹林。當他看到白雪像地毯似的厚厚鋪了一地, 令他更加心驚。 心想:上哪兒去找新筍尖呢?這實在是辦不到的 事啊!媽媽病得那麼厲害,若是我找不到筍尖燉湯給她喝,而她 因此逝世,那我可一輩子也不能心安呀! 19


他一想到母親正在病床上苦苦等待這筍尖湯,就鼓足勇氣, 自己對自己說: 「我為何不試試挖一挖呢?我可以一寸一寸地挖 土,到挖著筍尖為止。」土硬得像鐵一般,他用力地一鏟一鏟挖 下去,一直累得他筋疲力盡,仍然看不到半點綠色的筍尖。孟宗 既挖不出竹筍,又想著病床上的母親,不由得對著土坑哭了起 來,他越哭越傷心,忘了自己,也忘了附近的一切。他這樣哭著

哭著,哭了好一陣子。當他張開淚眼往地上一看時,不禁吃了一 驚。突然,他面前的冰融化了,竹根四周的冰土都和成了軟泥, 軟泥中居然有幾個綠尖頂冒了出來! 「是筍尖!」 孟宗連忙彎腰去拔,拔出一個,摸了摸:「是真的,媽媽可以 活命了!」他不相信筍尖真的長出來了。可是那不可能長出的筍 尖,竟能這麼快發芽長出,莫非是上天的賞賜?孟宗對著上天叩 首說: 「天神,謝謝你的萬慈萬恩。」 他挖出土坑中的筍尖,趕程回家去作筍湯。媽媽看見兒子拿了 竹筍回來也驚訝不已,心中一高興,病好像已好了一半。她喝了 筍湯以後,病果然就痊癒了。

三甲 殷詩懿

20


現代有名的親情故事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 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 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 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 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 小的果子,枝枒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 人的頭髮。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 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裡,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他們是 幼稚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 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 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 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 置。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 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 空交會。 21


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

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 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 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 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 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 沒有。

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 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 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我從高 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 只能想像,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 去。一會兒公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 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

2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 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 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彿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台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 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到了我才發覺,他沒開 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卸下行李之後,他爬回

車內,準備回去,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 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 授的車子。」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 煙。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 我還站在那裡,一口皮箱旁。

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是十幾年後的時光了。推著他的輪椅散 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有一次,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 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糞便,但是我必 須就這樣趕回台北上班。護士接過他的輪椅,我拎起皮包,看著 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後沒入門後。

23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沈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 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 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 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 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 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選自龍應台散文集《目送》 相信大家必定對以上這一篇文章不會陌生,筆者也是因這篇《目 送》而認識台灣作家龍應台。短短一千多字的散文,詞藻簡潔樸 實,卻出乎意料地扣人心弦。

或許,這是因為它讓生活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的我們再次停下 急促的步伐,重新審視這個亙古不變的主題----親情吧! 龍應台 的文章並不像其他同樣是以親情為主題的文章般大力渲染父母子 女之間的濃厚情誼,讀畢她的文章,筆者感受到的卻是作者對看

著兒子和父親離去的背影而感到的落寞和哀傷,以及她對這些人 生中不能避免的別離的豁達和釋然。在筆者看來,這無疑是來得 更具震撼力和發人深省。

24


作者和兒子相處的點滴,讓筆者尤為動容。小時候的我們和華安 一樣,也是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可是,隨著時間推移,年 歲漸長,我們在開展屬於自己的旅程的同時,也漸漸地把將青春 和時間全奉獻給我們的雙親拋諸腦後,渾然不知他們是多麼的期 盼我們能回過頭來,看他們一眼,而不是孤獨落寞地看著我們毫 無留戀的背影漸行漸遠。 「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這句再簡單不過的話可 能是不少人的寫照。若你不希望在將來留下一個終生未了的遺 憾,就請你現在回過頭來,看看你的父母吧! 哪怕是一句真摯的 問候,就已勝過任何的物質享受。 最後,母親節、父親節將至,在此謹祝各位節日快樂! 三戊 王思齊

25


原創親情故事 《我們的撈麵條》 到出差一周了。 下午忙完,我便決定回趟老家。夕陽餘光遊走在城市樓房的輪廓 中,呆板大街上車來人往。我不喜歡城裡的熱鬧,會嚇跑夕陽, 家裡這時候,風是輕的,田野是靜的,夕陽是害羞的。 大巴車只到鎮上,離老家還有十里路。一下車就聽到有人喊我, 是父親。父親一手接過我行李,一手拿著手機說話:「接到了, 接到了,我們就回來。」說罷把電話遞給我。電話裡母親問我晚

飯想吃什麼,我說:「媽,我想吃你擀的撈麵條。」 門前小土坡在夜色下顯得有些陌生而拘謹,似乎把我當成遠方客 人。得知我要回來,一進門就看到母親正朝著門口快步走來,她 打量著我一直笑,拉我進屋。 「快坐下,坐車很難受吧?」母親像個得到心愛玩具後的孩子般 興奮,我便坐在沙發上。 「去洗洗手吧,一路上出汗多」,我剛要起身,母親又趕忙示意 我別動,對我說:「我給你端來,你別起來。」不等我回話,轉 身到院子裡了。 母親端來水,遞給我毛巾,轉身又小跑著到廚房去了。我知道母 親在給我做撈麵。記得初中時候一天上午放學,由於母親忙農活 26


做飯晚了,我一生氣準備不吃飯就上學去。母親也是這樣讓我坐 著,轉身小跑到廚房為我做撈麵。 吃了無數次母親做的撈麵,但從沒認真看過她擀麵條的樣子。想 到這裡,我輕輕來到院子裡,廚房門開著,我站在離廚房幾米遠 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母親。

廚房裡裝的還是以前那種白織燈,夜色包圍下加上騰空的水蒸 氣,白織燈散發的昏黃光線顯得有點力不從心。母親就在燈下, 正用擀麵杖擀麵,擀麵杖很粗大,她似乎要用很大的力氣。麵團 在前後滾動的擀麵杖下由崎嶇粗糙變得慢慢平整,終於像一張紙 一樣平鋪在案板上。就像從小到大我走過的路,多少荊棘坑洼, 都被母親用雙手鋪平。

我想母親以前肯定也是這樣擀麵條,唯一變化的是她雙手,曾經 也是白嫩光滑,如今粗糙佈滿老繭。母親突然抬頭看到我了,急 忙出來,問我是不是餓的受不住了。

我慌忙之間連句完整的話也說不出,只對她搖搖頭,不再看她, 一個人回到屋裡,坐下等著。 不一會母親就端著一大碗撈麵走進來,我起身要去接,她大叫: 「你別動,碗很燙。」我便又坐下來。她把碗放在我面前,遞給 我筷子,催著我趕緊吃。 27


母親總是這樣,吃飯時候總要催促我趁熱吃。以前聽到她催,心 裡總是一陣怨氣,偏慢吞吞不緊不慢,任由她嘮叨。今日我卻拿 起筷子,夾起麵條送到嘴裡。 「別那麼大口,小心燙著。」

我點點頭。 「對對,放點醋,這樣好吃,我去拿。」 她轉身去廚房拿來醋,給我碗裡倒。 「怎麼樣,淡不淡,再放點鹽?」 我搖搖頭。 「吃肉啊,那是我專門放麵裡的,快吃!」 我夾起一塊肉吃在嘴裡,她這才算滿意,站在一邊看我吃。我沒 有勸母親去吃飯,因為我知道,我沒吃完,她不肯去。 一碗麵吃完,汗水順著臉頰淌下,這撈麵味道,一半在嘴裡,香 而純,另一半在心裡,有點酸楚。一小滴液體流進嘴裡,澀澀 的,鹹鹹的,不知道是汗,還是我眼角滲出的淚。

三己 張恩晴 28


原創親情故事 《氫氣球》 一直對氫氣球情有獨鍾。 小時候住的地方是農村,但附近有一條小小的商業街,兩邊商店 魚貫地挨著,每逢週末人多得水洩不通。走在熙來攘往的街上, 不難發現一個個手拿一大束氫氣球的人,一邊叫賣,一邊忙著用 另一隻手找換金錢,再把以卡通人物為造型的氫氣球遞給一個個 開心得笑逐顏開的孩子們。而我便是其中一個。 每週六,我都會吵著要爸爸帶我到商業街。商店裡的貨品琳瑯滿 目,街上四處飄來食物的香味,當然少不了各式各樣的街頭表 演,但最能吸引我眼球的還是氫氣球。每次看到賣氣球的人笨重 地拿著氫氣球走來,我就十分興奮,不斷央求爸爸買給我。還沒 等他答應我,我就拉著他的手,向氫氣球跑去,腦袋裡糾結著要 買哪一個卡通人物的氫氣球,但最後還是要了黃色的小熊維尼。

雖然我一直興高采烈地說著跳著,但爸爸似乎總是在猶豫要不要 買給我。而不懂事的我,只懂得大吵大鬧,非要不可。最後,爸 爸只得投降,從口袋裡摸出一大把零錢,再慢吞吞地數著,幾經 辛苦才湊到五塊錢,然後毫無表情地把錢遞給我。 可看到我開心 的樣子,他臉上的陰沉立刻被驅走,他嘴角微微向上揚,然後輕 輕地摸著我的頭,囑咐我不要把氫氣球放了。可是我每次都沒把 他的話記住,氫氣球到手不到幾秒,我就鬆開手,讓氫氣球隨著 風,向頭上蔚藍的天空飄去。我告訴爸爸:「爸爸你看!氫氣球 能飛到未知的遠方,多自由啊!我長大後也要像它一樣,在蔚藍 的天空中飛翔,做我喜歡做的事。」 29


果然,我長大後,實現了兒時的夢想,離開自己成長的小村莊, 到了城市裡讀大學,又留在那裡工作。臨別的時候,媽媽哭得泣 不成聲,爸爸只是拍拍我肩膀,說了一句:「到了那邊好好 讀。」 就轉身回屋了。當他在走出來時,手裡竟然拿著氫氣球! 「你小時候不是最喜歡把氫氣球放走嗎?現在你實現了夢想要到 城市裡,就讓你像氫氣球一樣飛得高,飛得遠吧!」 話聲剛落,

氫氣球就從他手裡飛走了。 城裡的生活多姿多彩,也讓我忙得透不過氣。我一畢業就找到了 一份收入可觀的工作,每天加班到很晚,因此沒有精力回家看 看,只是偶爾在電話上和爸媽聯絡。終於,我能抽到時間回家 了。 再一次走在鄉間小路,兩邊的田依舊種滿蔬菜,鳥兒吱吱鳴 叫,這一切對我來說恍如隔世,卻來得熟悉。那爸爸媽媽呢?他 們依舊像以前那樣年輕嗎?

快到村口,遠遠地看到爸爸站在家門口。他手拿著氫氣球,背微 駝著,看上去勉強算是精神。他的身影至今令我難以忘懷。爸爸 看到我,衝著我揮手,有點蹣跚地向我走來。看到爸爸的漸漸蒼 老,我心裡既無奈又難過。他把手中的氫氣球遞給我,笑著說: 「你終於肯回來看看我這副老骨頭了,外面熱,快進屋裡。」我 握住氫氣球走進屋裡,看到媽媽在廚房裡煮菜。媽媽看見我,連 忙走出來迎接我,指著我手裡的氫氣球揶揄道:「你爸爸昨天就 買了這玩意兒,買之前還不斷問我知不知道你以前最喜歡哪一 個,現在年紀大了,很多東西想記也記不住了。」爸爸只好尷尬 地笑了笑,過了良久才開口說:「你小時候每星期都要買氫氣 球,每次想了好久,最後還是要了同一款,我在旁邊看你認真思 30


思考,真是忍俊不禁啊。」 媽媽又插嘴:「你別以為你爸爸很想 讓你買氫氣球,他覺得每次看著你把氫氣球放了,就會想到你長 大後可能會像氫氣球那樣,要離開我們,到遙遠的地方去,心裡 特別不舒服。但現在你事業有成,我們又習慣了,他也就沒那麼 計較了。」聽到這裡我除了慚愧,更多的是歉疚。這些年,我一 直只顧自己的事業,卻忽略了自己家裏的二老,沒有好好關心他

們、陪伴他們。此時,一直看著電視的爸爸轉過頭來問我: 「咦,你怎麼沒有把氣球放到天空?」 我看看氫氣球,再看看爸 爸,堅定地答:「我不放了,我要緊緊地握住它,絕不會讓它從 我手中飛走。」 四乙 鍾盈

31


十五字小小說比賽作品選 他終於有勇氣,用這枚子彈打敗抑鬱 <資本主義>抱歉太太,您只夠錢買十五毫升氧氣 <共產主義>隊長,我現上繳死嬰為今天晚餐食材 -- 五己(3)陳建美

跨過歲月的河,畫下近在咫尺的陌生 天神醒了,你化成輕煙,隨祂的夢消失 -- 五己(13)羅德懿

32


硬筆書法比賽作品選

33


情詩對譯 「你的過去,我來不及參與,你的未來,我奉陪到 底。」--余秋雨

It is too late for me to take part in your past. But I will stay with you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順帶一提,這句詩和電視劇《福爾摩斯》中華生的對白 「The problems of your past is your business, the problems of your

future is my privilege.」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 你。」--梁實秋

When you go, I will not see you off. When you come, no matter how heavy the wind and the rain are, I must call for you. 「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 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 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徐志摩

In your life, there will at least one time that you forget yourself for someone, asking for no result, no company, no ownership nor love. I just want to meet you in the most beautiful times in my life.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若狂。」--佚 名《鳳求凰.琴歌》

There is this beautiful person in my life whom I will never forget. If I do not see her one day, I will be overwhelmed by the constant yearning for her.

34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 訝異, 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徐志 摩《偶然》

I am a cloud in the sky, who casts a shadow occasionally in your stirred heart. You do not have to be astonished, nor do you have to be over the moon--for I will be gone in a blink of an eye.

35


編者:王懂、羅德懿 作者:王家霖、歐懿芳、張恩晴、李曜彤、鍾盈、殷詩懿、王思齊 3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