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 ⽂ 學
⽬錄
編者的話 3 為何要讀⾹港⽂學——專訪許旭筠⽼師 4 ⾹港作家簡介 9 ⾹港網絡⼩說 11 ⾹港語⾔的轉變 13 賞析⾹港⽂學作品 《店鋪》 15 《上升》 16 《浮城誌異》 18 徵⽂ 20 轉載經典⽂學作品 25 連載⼩說‧名校⽣存之道 27
編者的話 姜慧鑫 今年中⽂學會會刊部探討了⼀個⽐較接地氣的主題-「⾹港⽂化」,期 望同學們能對⾃⼰成⾧的地⽅有更深⼊的了解。其實⾹港⽂化為何?可 能⼤家都有不同的定義。編者認為,凡是反映港⼈思想和歷史的事物都 是屬於我們獨特的⽂化,它建構著港⼈的⾝份。近年來⾹港⽂化因為種 種原因⽽不停倒退,曾經輝煌⼀時的娛樂⼯業黯然失⾊、報紙再也不是 ⾹港⽂學的盛放之地-失去了令我們引以為傲的⽂化實在可惜。我想這 裏其中⼀個原因是⼤家不再重視和留意這些⽂化吧。畢竟,⾹港這個彈 丸之地很難對抗外來⽂化洶湧的⼊侵,另外同學們平時讀書也很少接觸 到關於⾹港的知識。所以,會刊部期望能以這四期的刊物引發同學對⾹ 港⽂化的興趣,增加對⾹港的歸屬感。 回望在會刊部⼯作的這三年,編者⾛過⼀個豐富的旅程。記得當初編者 只是為了練練⽂筆、寫寫⽂章抒發⾃⼰的感情才加⼊會刊部。從第⼀年 的伯獨筆厭中,編者體驗了不同階層、⾝份的市民如獨居⽼⼈、⼥性的 ⽣活;第⼆年以⼩說類別為主題,探討⼩說所反映的不同世界觀;⽽今 年則為⾹港⽂化。慢慢地,編者發現會刊部肩負的責任不單只是讓同學 得到中⽂⽅⾯的知識,更是要將這個世界帶到同學⾯前,讓⼤家對⼈性 和世界更有體會。 這裏編者實在感謝會刊部各個同學的積極參與:沒有 ⼤家提出意⾒和準時交稿,就無法順利刊出會刊。雖然⼀起共事的同學 換了⼜換,但是不變的是⼤家真誠熱情的⼼,希望⼤家不要熄滅⼼中那 團⽕,期待來年的會刊更為精采! 另外亦要感謝⼤家對中⽂學會會刊部的⽀持,特別是投稿⽅⾯,我們獲 得了讀者踴躍的⽀持,對會刊部⽽⾔是⼀個不⼩的⿎勵。閱讀讀者的作 品是⼀種享受,編者通過同學們的⽂字體驗了不同的⽣活、看到了不同 的世界,豐富⾃⼰的⼈⽣觀。期望⼤家可以繼續⽀持會刊部,投稿徵⽂ 滾滾來。 最後,送給⼤家本年度最後⼀期會刊,來年再⾒!
為何要讀⾹港⽂學—— 專訪許旭筠⽼師
姜慧鑫
這次的訪問⽐較特別,我們以英語採訪了任教英國⽂學的許旭筠⽼師 (Ms Amanda Hsu) ,跟⼤家分享⼀下她對⾹港⽂學的感想。作為⽂ 學⽼師,許⽼師與⾹港⽂學很有緣分。她在⼤學和碩⼠時代修讀英國 ⽂學和⽐較⽂學,課餘也經常閱讀⾹港⽂學。畢業後,許⽼師曾經和 已故的也斯教授(原名梁秉鈞)⼀起⼯作,向外國學者及譯者推廣⾹ 港⽂學,並從也斯⾝上學會了很多關於⾹港⽂學的知識。現在除了教 書外,許⽼師也義務擔任⾹港藝術發展局的⽂藝出版及活動資助計劃 評審,以及本年度最佳藝術家獎 (⽂學界別) 的評委,繼續為⾹港⽂壇 發展出⼀分⼒。 許⽼師並⾮修讀中⽂,為什麼她在⼤學時期已經很熟悉⾹港⽂學呢? 「近年很多⼈都誤以為⽐較⽂學即電影研究,但是它其實是跨⽂化的 ⽂學研究,⽐如說會探究五四運動後的現代中國作家如何借鑑西⽅傳 統藝術⼿法進⾏創作。⾹港因著特殊的政治歷史背景和地理位置,成 為中西⽂化匯聚之地,因此其⽂學作品有許多值得研究之處。」許⽼ 師說道。 談到⾹港⽂學的發展歷史,許⽼師有很多東西要分享。她認為⾹港⽂ 學的啓蒙期為上世紀三四⼗年代,當時由於戰亂關 係,許多內地的作家南下⾹港創作,⽐如說來⾃上 海的戴望舒。他是五四後的作家,在⾹港擔任過 《⼤公報》、《星島⽇報》的⽂藝副刊主編,於 ⽇治時期被捕出獄後寫下《我⽤殘損的⼿掌》, 詩中描寫他回憶和想像中的中國,以抒發懷念故 鄉之情。早期的⾹港⽂學作品⼤多數有反戰思想 ,也和作者在⼤陸的經歷有關,甚少含有本⼟元 素--例如曾經居港的蕭紅著有富鄉⼟情懷的關 於中國北⽅的《呼蘭河傳》。總體來說,
「⽂化上的中國」是⾹港⽂學的核⼼,⾹港和 ⾹港⽂學都不能脫離中國⽂化,否則就會失 去歷史的痕跡。 「有⼈說南來作家的作品不能代表⾹港⽂ 學,但是我不敢認同,他們為⾹港⽂學確實 做出了許多貢獻。不過,要說到早期的廣東 作家,⼀個重要但是不⼤出名的作家就數鷗 外鷗了。」鷗外鷗以粵語創作,作品內容偏 離了南來作家作品中關於戰爭的主題,⽽ 是更多地去描寫在⾹港的經歷。他的詩歌 《和平的礎⽯》問到象徵英國殖民者的「⾹ 港總督」⽯像是否為了和平⽽來到⾹港,但是詩中的軍事意象、⽣苔 蘚的總督雕像⼜帶有諷刺的意味。從這篇詩詞中可以看出詩⼈對殖民 統治的⽭盾態度,喚起當時以⾄現今港⼈的深思。 到了五六⼗年代,⾹港本⼟意識逐漸抬頭,不得不提⾹港⽂壇教⽗劉 以鬯。當時的⾹港作家唯⼀能賺錢的途徑就是在報紙上發表故事,所 以劉除了發表⽂章外,也在不同報紙的⽂藝副刊當編輯--當時的報 紙堪稱是⾹港⽂學盛放之園地,不同類別的故事,如古典、武俠、⾔ 情等⼩說,都在此百花⿑放--說到這裡,許⽼師不禁感慨:現在的 報紙已經很少看到優秀的⽂學作品了。以往⾹港報紙副刊作為⽂藝園 地,因⾯向普羅⼤眾不免有商業考慮,但是不乏富實驗和創新性的佳 作,因此⾹港⽂學可謂是雅俗共賞,吸引了很多⼈去研究其⾼雅和通 俗之間模糊的界線。 除了雅俗共賞的特點外,劉以鬯的作品以創新⾵格⾒著,他受到西⽅ ⽂學的影響,成為⾹港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的佼佼者。作為⽐較⽂學 系的畢業⽣,許⽼師對劉如何修改西⽅現代⽂學技巧很感興趣。她提 到劉以鬯受到James Joyce的意識流⼿法的影響,⽤此⼿法寫下⼩說 《酒徒》。「酒徒」這個詞語很有意思,它在西⽅的語境中有頹廢之 意,⽽傳統中國歷史上嗜酒的李⽩卻被譽為詩仙:作者以此進⾏⽂學 上中西⽂化交相的實驗,表達了在⾹港這個商業社會上作家難以⽣存 之苦。從這篇⼩說可⾒⾹港⽂學沒有因為只是描寫⾹港⼈的⽣活⽽難
登⼤雅之堂,它匯聚了中西⽅的⽂化資本,反映出港⼈獨特的⽂化經 歷。劉的另⼀篇⼩說《對倒》同樣寫出⾹港資本主義社會的⼀⾯:它採 ⽤雙線平衡發展,分別講述了⼀位⾹港⼟⽣⼟⾧、奉⾏物質主義的少⼥ 「阿杏」和在四九年從上海來港的中年男⼦「淳于⽩」的故事,他們互 不相識,只是在某些時間空間相遇。兩個縱橫交錯的故事講出當時社會 上兩代⼈的⽣活,也反映了代表⽼⼀代⼈的作者對新⽣代的看法。另 外,劉以鬯也受到五⼗年代法國 Nouveau roman (新⼩說)的影響:他 曾經讀過新⼩說派代表的法國作家 Alain RobbeGrillet 的故事,如‘Les gommes’(《橡⽪》),受其⼤量描寫物件的⼿法所啟發,寫下《吵 架》。故事沒有直接描寫⼀對夫婦吵架的情景,⽽是借描繪吵架後家裡 的物件讓讀者推理出之前發⽣了什麼事情。無獨有偶,英國詩⼈Carol Ann Duff的‘Disgrace’採⽤了相同的⼿法,與《吵架》有異曲同⼯之妙。 ⽐劉以鬯較早期的南來作家也包括張愛玲。當時正 值冷戰時期,⾹港成為左右派⼈⼠的爭奪之地。美 國成⽴美國新聞署 (USIS),以教育、出版創作來 灌輸右翼思想。當時的⾹港⽂⼈為了⽣計,紛紛為 其⼯作,產⽣「綠背⽂學」(因為美鈔是綠⾊), 張愛玲便是其中之⼀。她在⾹港創作的兩篇⾧篇 ⼩說《⾚地之戀》和《秧歌》觸及到「⼟改」話 題,被內地視為禁書。不過,她的作品並沒有⼀ ⾯倒⽀持右派思想,⽽是可以看出兩個⽂化之 間的協商--所以⾹港⽂學不能直接被某⼀個 意識形態定性,因為它探索了不同的⽂化;⽽ ⾹港則是⼀個特別的地⽅:⼈們可以做在內地被禁⽌的事情。另⼀⽅ ⾯,張也從事電影創作,⾯向中產觀眾,是個多才多藝的作家,反映出 ⾹港⽂壇的多⾯性。「我⼗分⿎勵同學閱讀⾹港⽂學,因為同學能夠從 中瞭解⾹港歷史。」許⽼師說道。 來到七⼗年代,本⼟意識抬頭,出現了多產的作家西西。許⽼師特意帶 來了她朋友美國譯者Jennifer Feeley最近翻譯的西西詩集《不是⽂字》 中英對照版,說明翻譯對⾹港⽂壇的重要性:「⾹港⽂學以中⽂寫成,
如果要國際讀者聽到我們的故事及聲⾳,就必須依靠翻譯:特別是在⾯ 對內地封鎖部分⾹港作品的情況的時候,只有通過引起國際社會對⾹港 ⽂學的重視才能讓⾹港的聲⾳傳給內地讀者。所以說,翻譯是研究⾹港 ⽂學的其中⼀⾨學問。」她翻到詩集中《可不可以說》那⾴,從詩詞中 量詞和名詞的錯配,可以⾒到西西對中⽂慣例的質疑。許⽼師進⽽指著 最後幾⾏「⼀匹將軍/⼀尾皇帝 」:「『皇帝』、『將軍』本來是應該 被尊重的權威⼈物,但是西西卻⽤修飾動物的量詞形容他們,不但透過 ⽂字遊戲叫⼈反思語法慣例,更令讀者思考公認的權威和標準是否只可 膜拜不可以挑戰。」在此,許⽼師問了⼀個問題:「其實在中港台三地 之中,哪⼀個地⽅的中⽂最正宗呢?這個問題我想應該留待下⼀代⼈來 決定。現在很多⼈都覺得內地的中⽂最具權威,但是內地經歷過⽂化⼤ ⾰命,在對古典及現代⽂學傳承⽅⾯無疑是存在著斷層,反觀⾹港的⽂ 學更加能夠傳承古典⽂學以及現代⽂學的變⾰與創新;⽽且,如果我們 只是遵守⼀個標準化的中⽂,不免是在扼殺語⾔的不同可能性了。同樣 地,如果只有⼀套特定的⽂化,那不免就是扼殺創意。⽂學的本質是要 探索以不同語⾔去講⾃⼰的故事的可能性,當中就需要⽤到創意。」然 後,她展⽰了Jennifer所翻譯西西《可不可以說》的英語版本 ‘Can we say’,並且分享了Jennifer的翻譯⼼得:Jennifer沒有直譯西西的⽂字遊 戲「⼀枚⽩菜」,⽽是將其譯成 ‘a ear of cabbage’,這是因為美國⼈通 常講 ‘a ear of corn’、’a head of cabbage’,以修飾「⽟⽶」的英⽂量詞 放到 ‘cabbage’上,加上 ‘ear’ 和 ‘head’ 都是⾝體的部分,這樣翻譯更加 能體現這⾸詩的⽂字遊戲--其實,通過讀翻譯作品,讀者對兩種語⾔ 的認識都能有所加深。 除此之外,Jennifer最近來港於浸會⼤學的創作課上也表⽰很欣賞西西詩 歌描寫其在中東的經歷。《廢墟中的兒童》、《⾞過巴勒斯坦難民營》 等表達了西西對巴勒斯坦「無國哪有家」的同情--其實⾹港⽂學不是 只是抒發作者對⾹港的不滿,也會談論國際議題,表達作者的世界觀, 從⽽讓港⼈反思⾃⼰的⽂化經歷。⾝為美國⼈的Jennifer對這些詩歌有⼀ 番獨特的⾒解:⾹港⽂學⽇漸受到限制和壓迫,如果將之帶到霸權國 家,能夠使那裏的⼈民透過受壓迫的⽂學更理解受壓制的⼈民的⽣活, 引起反思。這個世界有很多⼩眾⽂學,為什麼偏偏⾹港⽂學脫穎⽽出引
起國外⼈⼠的注意呢?這是因為⾹港作為⼀個國際城市,⼈們的英語⽔ 平普遍較⾼,能更加容易將其⽂學作品帶出國外。「我們將⾹港⽂學推 廣到國外不單單是為了吸引注意,⽽是要啟發國外讀者對我們以及他們 ⾃⼰的⽂化的深思。⾹港⽂學真的⾮常重要,它沒有經歷⽂⾰和審查, 保留了古典和現代⽂學的遺產,⼀定要讓它繼續發展。」 另外,許⽼師也提到近幾⼗年來的多產作家也斯。也斯可以說是第⼀代 在⾹港⼟⽣⼟⾧的作家。他年輕時的新詩《半途》講述了⼀次與朋友⼀ 起遠⾜旅⾏的經歷,途中遇到很多障礙,亦有美景相伴,之後朋友決定 ⾛捷徑,⾃⼰則繼續旅程。最後,柳暗花明,作者看到「前⾯偶然升起 ⼀群新的蜻蜓」,許⽼師說這不約⽽同象徵著六七⼗年代⾹港本⼟作家 的崛起。這⾸詩歌充滿詩意,⽂字真摯富美感,⽂學價值甚⾼,訴說了 ⼀個能觸動讀者⾹港詩⼈⼩故事,是優秀⽂學作品的佳例。說到這裡, 許⽼師在此強調:「⼀部『好』的⽂學作品,是要能夠反映某個地區獨 特的⽂化,但是主題具普遍性,這樣才能打動全世界的讀者。」 談到近期的⾹港作家,許⽼師提到了詩⼈鍾國強:他經常會在⾯書上載 ⾃⼰的詩詞,⼤家不妨追蹤他的⾯書帳號(其帳號名字為:Derek Chung)。另外,許⽼師也說起新⼀代南來作家陳曦靜和葛亮。他們雖然 是新移民,但是寫出好的故事,也是⾹港⽂學的⼀部分。「如何定義⾹ 港⼈?現在有很多中港⽭盾,⾹港⼈的定義很⼤程度受到政治上的影 響。我則覺得只要是熱愛⾹港⽂化的⼈都屬於⾹港,⽐如說有些外國⼈ 很喜歡⾹港⽂學,為⾹港⽂學翻譯作出貢獻,他們都是⾹港的⼀份⼦, 為什麼要排除這些也是「⾹港⼈」的故事和聲⾳呢?」許⽼師說道。 許⽼師還帶來了⾃⼰有份編輯的書籍供我參考,如曾獲⾹港書獎的《書 寫⾹港@⽂學故事》、《⾹港都市⽂化與都市⽂學》、《A Bibliography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in Foreign Languages》。這些書籍很詳細地介 紹了⾹港⽂學的發展,分析了部分作品和羅列出⾹港⽂學外譯書⽬,如 果同學們有興趣,可以到公共圖書館借閱。 ⾹港⽂學是⾹港以⾄中華⽂化的⼀部分,筆者希望⼤家都能夠重視⾹港 ⽂學,更加了解⾃⼰和⾃⼰⾝處的地⽅。
⾹港作家簡介 張晞晴 劉以鬯,出⽣於上海 (97歲),1941年於聖約翰 ⼤學畢業,1951年任《星島周報》執⾏編輯及《西 點》雜誌主編,2011年12⽉獲⾹港公開⼤學頒授榮 譽⽂學博⼠,現任⾹港作家聯會會⾧。他是⼀名傑 出的⽂學家、⼩說家、編輯和評論家。曾獲⾹港特 區政府頒發榮譽勳章和銅紫荊星章。 他的代表作有《酒徒》、《對倒》,其作品更引發 ⾹港導演王家衛拍成電影《花樣年華》及《2046》。 阿濃(原名朱溥⽣),⽣於浙江省湖州,是⼀名退 休教師和作家,於1947年定居⾹港,1953年就讀葛 量洪師範學院,著作有《少⼥⽇記》。 他由1954年起持續教育⼯作39年,曾擔任⾹港教育 專業⼈員協會理事及監事和⾹港兒童⽂藝協會會⾧ ,加拿⼤華裔作家協會副會⾧。 作品⼜曾獲⾹港⽂學雙年獎,並於2009年獲⾹港教 育學院頒授榮譽院⼠銜,以表彰其對教育和教院發 展的貢獻。 梁科慶(1962年)是⾹港⼟⽣⼟⾧的作家,1987 年於樹仁學院中⽂系畢業。並在在2009年⼊讀嶺 南⼤學中⽂系的碩⼠課程,現時在⾹港浸會⼤學 ⼈⽂及創作系攻讀博⼠課程。 梁科慶喜歡寫作,樂於嘗試各種題材,於《突破 少年》刊登連載⼩說《特⼯阿Wing》,並於突破 出版社出版其⾸個特務系列⼩說《Q版特⼯》, 深受學⽣歡迎,此系列更獲得多項獎項。梁科慶 著作《我不再寫⽇記》、《熱⽕青春》等,其系 列著作有《Q版特⼯》系列、《HoHo破奇案》系 列等。
倪匡(1935年5⽉30⽇),原名倪聰,⽣於上海, 是知名的⾹港作家、編劇、節⽬主持⼈,被喻為 「⾹港四⼤才⼦」之⼀,亦是⼥作家亦舒的哥哥, 使⽤過的筆名包括:衛斯理、沙翁、岳川等。 1957年由中國⼤陸來到⾹港,1986年改奉基督 教,1992年移居美國舊⾦⼭,2007年返回⾹港。 倪匡寫作範圍⾮常廣泛,除最主要的科幻⼩說 系列外,亦曾寫作不少的靈異故事,與少量武 俠⼩說和偵探⼩說。作品包括《衛斯理系列》 、《⼥⿊俠⽊蘭花系列》等。 也斯(1949年3⽉12⽇-2013年1⽉5⽇)本名 梁秉鈞,是⾹港作家兼⾹港嶺南⼤學中⽂系⽐ 較⽂學講座教授。 也斯1949年赴⾹港定居,⼗多歲便開始創作,20歲 成為專欄作家,七⼗年代參與編輯《⽂林》、《⼤ 拇指》等雜誌。也斯1998年起任職⾹港嶺南⼤學 中⽂系⽐較⽂學講座教授,在詩歌、散⽂、⼩ 說、戲劇、⽂學評論、⽂化研究等各個領域均有 成就。曾三次獲中⽂⽂學雙年獎。著作有《神話 午餐》、《雷聲與蟬鳴》、《游離的詩》、《島 與⼤陸》、《剪紙》等。作品更翻譯成英、⽇、 德、法等多種語⾔。 亦舒,原名倪亦舒,筆名有亦舒、⾐莎 ⾙、梅峰、玫瑰等,1946年9⽉25⽇出 ⽣在上海(69歲),是有名的⾹港散⽂ ⼥作家,⼩說作家。 1951年,亦舒從上海到⾹港定居,在 15歲唸中學時期已經開始寫稿,中學 畢業後,曾任《明報》記者,及電影 雜誌採訪和編輯等。
⾹港網絡⼩說 陳穎芯 近年,許多網絡⼩說逐漸在⾹港的寫作界中冒出頭來,並迅速「⾛紅」, 成為膾炙⼈⼝、街知巷聞的作品,隨後更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可⾒網絡⼩ 說的潛⼒極⼤。 要談網絡⼩說,就不得不提⾹港⾼登討論區。「⾼登出作家」早就不是新 鮮事,⾼登討論區是網絡作家的搖籃,⼤部分網絡⼩說的原稿其實都是在 ⾼登⾸次發表、⾯世。為何⾼登這個社交討論平台會成為⼩說的發表地? 其實就像其他社交平台的⽤⼾⼀樣,某些⽤⼾喜愛寫作,⽽⾼登⼜是個⾹ 港網絡作家雲集之地,因此吸引更多的⽤⼾嘗試寫作,希望讓其他⼈閱讀 ⼀下⾃⼰的作品,繼⽽改善⾃⼰的⽂筆、內容等等。 剛才提及⾼登是網絡作家的搖籃,但⼀名網絡作者能夠從每天數百篇帖 ⼦、數⼗篇⼩說中突圍⽽出,得到讀者的青睞,⼜是否容易呢?⾮也⾮ 也,當然不容易。因此,作者為了讓⾃⼰的作品能在芸芸帖⼦中鶴⽴雞 群,皆出盡渾⾝解數,務求⼀擊即中,令讀者點擊進⼊⾃⼰的作品。⼤部 分網絡作家都會為作品取⼀個特別的書名, 令讀者對⼩說感到好奇,繼⽽閱讀。因此, 熱⾨的網絡⼩說通常皆有⼀個創新有趣的 名字。 相信⼤家對《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開 往⼤埔的紅VAN》這部網絡⼩說,⼀定不 會感到陌⽣。單看該書書名,讀者已有好 奇⼼,希望知道故事主⾓坐上紅VAN後有 甚麼歷險。
打從書名開始,作者就成功設下懸念,吸引讀者的興趣,可說是厲害 之最。其實這部⼩說的內容是關於主⾓游梓池於某天晚上的凌晨時份 乘坐由旺⾓開往⼤埔的紅⾊公共⼩巴回家時,該⼩巴經過獅⼦⼭隧道 後,所有汽⾞及⼈均消失,只剩下該⼩巴及⾞廂內17⼈。後來,乘客 開始⼀個繼⼀個地無故死亡,⽽頭載防毒⾯具的神秘⼤佬亦出現,為 故事增添懸疑性。阿池需要解開⼀切謎團,以嘗試重回原來的世界。 這部網絡⼩說由⾼登⽤⼾「薄餅先⽣」所作,本來只是在⾼登討論區 被「瘋傳」,後來作品得到出版商的賞識,更被出版成書,聲名⼤ 噪。這也不算厲害,其後此書更被改編為電影,票房更有⼆千⼀百 萬,揚名影展。 網絡⼩說的發展潛⼒極⼤,網絡作者亦能透過⾼登等網絡平台發表⽂ 章,繼⽽進⼊主流寫作界,因此網絡⼩說的發展潛⼒實在不容⼩覷。
⾹港語⾔的轉變 周泳懿 舊式廣東話 與⽼⼀輩⾹港⼈聊天,是否發現他們所說的廣東語和年輕⼀代所說的有⼀ 點分別呢?任何語⾔都會不斷演變,廣東⼝語也不例外,不同的年代有不 同的⽂法和俗語。今天我們問「你個⼥有無讀書呀?」五⼗年前,我們的 上⼀代有另⼀種講法:「你位千⾦有讀書無呀?」那時候,動詞「愛」指 的不光是「喜歡」,還有「需要」的意思,例如「你愛幾多⼈⼯?」粵語 的歷史悠久,雖然類似的舊式廣東話,早在⼗多年前已較少⼈使⽤,甚⾄ 很多⼈以為已經失傳,但其實上⼀代⼈仍常⽤於⽇常⽣活中。 詞彙的流失 在新⽂化衝擊下,部分舊有的廣東字逐漸失傳。廣東話的轉變,同時包括 了部分詞彙的流失,由於現今的電視節⽬希望所有觀眾都能聽得懂,所以 主持或藝⼈會避免⽤⼀般⼈難以理解的字眼,令古字慢慢失落於民間。就 如剛才所提及的舊式俗語,現在已經很少機會能夠聽到。 讀⾳的轉變 今天,⼈們說粵語變得更快且更懶。很多⾹港⼈說圓唇⾳如『郭』、 『鄺』等字時,受⽣活節奏急速 影響,令說話速度變快,導致出 現懶⾳⽽『讀錯字』。可⾒社會 及⽂化的轉變直接影響着粵語。
外語的影響 隨着英語在⾹港逐漸普及,廣東語也開始帶有英語的影⼦。有很多新 興的潮語,其實都是由英⽂演變出來的,例如⼗扑(support) 、賣⾶ 佛(my favourite) 、升呢(level up)。英語的⽂法亦不知不覺地融⼊了中 ⽂當中。如現在很多⼈都會為官員,觀眾等本已是眾數的名詞加上 「們」字,這就是因為受到英⽂的s所影響。 ⾹港語⾔的演變始乎仍未完結。⼀個語⾔系統之所以會⽣變化,是為 了迎合當時⼈們的喜好和習慣,以及當時社會的⽂化與⾵氣。轉變未 必是⼀件壞事,但願⼈們為粵語注⼊新元素的同時,仍不會忘記保留 它最真實、最美麗的原始⾯貌。否則,數⼗年之後,你的兒孫⼜會告 訴你,你所⽤的語⾔已經過時了。
賞析⾹港⽂學作品 《店鋪》- 李曉宥 「那些古⽼⽽有趣的店舖,充滿傳奇的⾊彩,我們決定去看看它們。我們 步過那些寬闊的玻璃窗櫥,裏⾯有光線柔和協調的照明,以及季節使它們 不斷變更的陳設。然後,我們轉⼊曲折的⼩巷,在陌⽣但感覺親切的樓房 底下到處找尋。」 没錯,這是西西的《店舖》中的第⼀段,驟眼⼀讀,很容易會有「新舊對 ⽐」的感受,但其實關鍵不在對⽐新舊,⽽在「找尋」。在我們年青⼈眼 中,這些古⽼⽽有趣的店舖⼜何嘗不是既陌⽣⼜新奇?整篇⽂章其實就說 「尋寶」。原來寶藏就在我們的四周,只是我們沒有發覺⽽已。西西帶領 我們遊⾛古⽼懷舊的街道,像⼀個興致勃勃的⼩孩⼦。最後對我們說: 「當⼤街上林⽴著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我們會從巨⼤玻璃的反映中看⾒ ⼀些古⽼⽽有趣、充滿民族⾊彩的店鋪在逐漸消隱。那麼多的店:涼茶 舖、雜貨店、理髮店、茶樓。舊書攤、棺材店、彈棉花的繡莊、切麵條的 ⼩⾷館、荳漿鋪⼦,每⼀間店都是⼀個故事。這些店,只要細⼼去看,可 以消磨許多個愉快的下午。如果有時間,我們希望能夠到每⼀條橫街去 逛,就看每⼀間店,店內的每⼀個⾓落以及⾓落裏的每隻⼩碗,甚⾄碗上 的⼀抹灰塵。灰塵也值得細⼼觀看。正如⼀位拉丁美洲的⼩說家這樣說 過:萬物⾃有⽣命,只消喚醒它們的靈魂。」 我們的靈魂到底在哪裡? 西西透過這篇⽂章解釋了保育的重要性。現代⼈總以為建設等於進步,卻 從不知道建設可以是退步:建設讓我們忘了⼈們奮鬥的可能、忘掉了民眾 苦⼼經營的汗⽔,更重要是忘掉了個性的發展。每間店鋪因為它的歷史⽽ 展現了不同的個性,且看名牌店林⽴的⼤商場千篇⼀律,我們⼜如何在複 製的環境中細讀關乎⼈⼼的故事?我們⾛在街道上,⼜何嘗會拔下⽿機, 慢慢的欣賞這些⽼⽂化呢?在⼤量連鎖企業壟斷的環境下,⼩商⼾⼜如何 可以⾃由呼吸呢?
另外,西西還教導我們要發掘事物的靈魂:「萬物⾃有⽣命,只消喚醒 它們的靈魂。」凡物都有⼈味,我們只要細看⼀下,便能發現物件上⾯ 的時光的痕跡,加上想像與追尋,並不難發現城市裡那些隱藏了的絮 語,原來是⼗分動聽的⾳樂——那就是它們的靈魂,能組成⼀篇篇悦⽿ 的樂章。 《店鋪》的中⼼思想,在於「喚醒」我們,她希望我們能夠透過步⾏細 看,發現城市中那些快要消逝的事物的珍貴價值,欣賞那所剩無幾的本 ⼟⽂化,勿被都市和忙碌⿇醉了⾃⼰的神經。不然,我們就會失卻靈魂 了。
《上升》-李洛賢 《上升》陳葒 電梯⾨緩緩關住了他。 在他的⼿指觸碰到83樓的按鈕時,他終於按捺不住興奮的⼼情狂笑起 來。 想起四年前當他步進這座著名⼤廈的時候,每天的電梯只肯載他到3樓。 那是最低級員⼯的辦公樓,當年他拼命苦幹,唯⼀的⽬標就是有朝⼀⽇ 能像經理那樣,搭電梯到23樓。 電梯上升著。3樓早過了,三年前就過了。但23樓卻讓他停了⾜⾜兩 年。在那裏他發現以前的⼯作⽅式竟然無法得到上司讚賞。他發現在公 司苦幹到午夜竟然不如和董事喝酒到天亮; 發現提出⼀個創新的⽣產意念 竟然不如提出⼀個裁⾛下屬的⽅法; 發現推⼼置腹地幫助同事竟然不如睜 ⼀眼閉⼀眼讓他們躲懶; 直到他發現⾝邊和他同級的經理⼀個個地搬43 樓時,他才知道⾃⼰浪費了多少時光。猶幸他夠聰明,新的辦事⽅式⼀ 學就精,終在半個⽉後能在43樓的電梯⼝出⼊。 電梯正好升到了43樓,他笑著回味在這⼀層樓的那段短暫⽽刺激的⽇ ⼦。在這⼀層樓裏,揣摩董事討好上司拉攏下屬的技巧已不夠⽤了,他 精通的已是另⼀套欺騙董事攻擊上司利⽤下屬的絕技。這⼀次他⽐他⾝ 邊的同級更快地上升,不到半年就到了63樓。
電梯繼續上升著,很快就過了63樓。電梯內望出去的景觀是那麼壯 闊,他似乎連天邊那⼀朵⽩雲的移動也看得清清楚楚。「⾵景上⾯更 好!」他笑著⾃語道,「怪不得CK不肯下來,唉,肯聽我說早點退休, 我就不必那麼費勁,你也不必下得那麼難看了。」 CK是上⼀任的⾏政總裁,因為有⼈將他和⼀個男⼈祼睡的照⽚在網上 公開流傳,上星期被董事局開除了。在離開的那個下午,CK沒有搭這 座電梯,⽽是從83樓的辦公室直接跳了下去。 電梯終於在83樓停下。他俯視⼤地,⼜狂笑起來。 天邊那朵⽩雲快速地移近,他定睛⼀看,笑聲突然啞了。 ⼀架七三七客機迎⾯撞來。 賞析: 本篇⼩說的創作靈感是源⾃九⼀⼀事件,當時有很多寶貴的⽣命在毫無 預料之下死於恐怖襲擊。作者借⽤此事,述說了⼀個因果循環的故事。 故事中的他戀棧名利,為求⾶騰⿈達,不惜不擇⼿段,中傷他⼈,可謂 窮兇極惡。到最後死於⾮命,可謂報應不爽。可⾒作者對爾虞我詐的厭 惡、否定,認為如此只會得不償失、得到果報。第⼀句「電梯⾨緩緩關 住了他。」以電梯作意象,⽐喻貪念,喻意他被貪念吞噬了,為故事的 發展埋下了伏筆。 循環的情節在⼩⼩說中屢⾒不鮮,CK的⾃盡、「他」的死亡,他們相近 的故事、相近的下場,加深了說明因果循環的效果。「他」由3樓想 到23樓,23樓到43樓,43樓到63樓,63樓到83樓,也正是⼀個⼀個循 環,說明⼈⼼不⾜、貪念永無窮盡⼀⽇。 伏筆、意象、循環,都是微型⼩說中常⾒的寫作技巧,⽤以增強懸念、 深化主題思想。到此,⼤家是否有點⼼癢呢?創作的汪洋永無⽌境,⼤ 家可以揮揮筆,寫下屬於你的微型⼩說!
作者介紹:陳葒 陳葒曾任直資中學創校校⾧,是⾹港著名的兒童⽂學作家,世界華⽂ 微型⼩說學會秘書⾧;⾹港作家聯會、⾹港兒童⽂藝協會會員;青少 年⽂藝雜誌《新少年雙⽉刊》主編。他現在經營免費補習天地,任報 章專欄作家、到中⼩學主講⽂學講座或主持作⽂⼯作坊。
《浮城誌異》- 曾俊熹 常⾔⼩說是⼀個時代的產物,不同的時代背景往往投射在⼩説中,賦予 ⼩説鮮明的時代特⾊。西西的短篇⼩説《浮城誌異》寫於1986年,以⽐ 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雷奈.⾺格列特(Rene Magritte)的⼗三幅畫為題 材,寫成⼗三則⼩故事,字句間透露出⼋⼗年代⾹港⼈對⾝份與前途的 思考與考慮,可謂是⼀篇寫給⾹港⼈的寓⾔。 每則故事均是借畫起興,⽂字與畫作相互指涉,從⽽賦予了故事更深 ⼀層的含義。作品中運⽤了⼤量的象徵,意象和聯想相互關聯。讀者只 要跟作品的語境稍作⽐對,⾃能豁然開朗,推敲出其中所描摹的某個特 定社會現狀。 「浮城」,作爲⼀個貫穿全⽂的意象 ,爲西西臆造的⼀個意象,亦爲她對⾹ 港的定位。例如在《浮城誌異》第⼀則 「浮城」中,作者⾸次提及浮城的意象 ,並如此描寫道:「浮城懸在半空,也 不上升,也不下沉,儘管天空雷電交加, 海⾯波濤 湧,炮聲隆隆,有⾵掠過,浮 城輕輕晃擺。浮城的來⿓去脈隨著祖⽗母 輩消隱淡去,定居於此的⼦孫們,都相信 浮城會⼀直這樣懸在半空……」這裏看上 去只是⼀篇普通寓⾔的開篇,並沒有什麽 可取之處。然⽽,假若將浮城想成⾹港, 上述的⼀切便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浮城之所以懸在雲層和海⾯之上,是 因爲它是⼀座領屬問題模糊不清的城市 ,既不屬於海上,⼜不屬於天空。⾹港
的⼟地本在中國,但卻被易⼿割讓予英國,因此既不屬於中國,本質 上⼜不屬於英國。回歸前的港⼈對未來深感彷徨,⾹港何去何從純爲 未知之數,故此領⼟歸屬和⽂化認同之間的⽭盾,促使⾹港成爲了⼀ 座「孤懸半空的浮城」。 ⼜例在第九則的「明鏡」中,講述浮城⼈照鏡,「往往照不到⾃⼰ 的臉⾯,衹找到腦後的頭髮」,同時「在浮城,看鏡⼦不能找到答案, 預測未來」。不難理解,這裏傳達的是⾹港看不⾒前路,也無法預測 未來的暗喻。 如此的象徵在通篇《浮城誌異》中可謂是不勝枚舉。作者以接連的 意象將社會的現實呈現出來,隱晦之餘⼜不失深意,令讀者在思索背 後的含義的同時,也對80年代的⾹港有了更深的瞭解。
徵⽂ 跳樓 (⼩⼩說)楊瑋絃 她坐在陽臺的欄杆上,背後是她不敢回顧的廢墟,跳下去就可以 解脫了,逃離這可怖⽽驚悚的⼀切,但理性仍進⾏著最後的鬥爭。她的 雙腿半懸在數百⽶的⾼空,如同她顫抖⽽迷茫的⼼,七上⼋下。⼀陣冷 冽的寒⾵吹過,撥動了她的紅⾊⾧裙,刻描出幾道皺褶,使她下意識地 抖擻了⼀下。 下⾯是紛紛擾擾的⼈群和七嘴⼋⾆的議論聲,吵得她無法思考,或許 這些⼈都是來看熱鬧的吧,她這樣想。在這個時候,沒有⼈能伸出援 ⼿,靠的只有我⾃⼰。⼈聲繼續紛擾,她從那裏俯視,密密⿇⿇的⼈群 已無法辨析,那個是隔壁的鄰居王太太?旁邊的那個好像是樓下的保安 吧。 吱吱,⽊製的欄杆因為吃⼒⽽發出危⾔聳聽的聲⾳,使她不由⾃主地 哆嗦了⼀下。眼前的景物開始模糊,樓下圍觀者的嘴臉在朦朧的視線中 也彷彿變成了青⾯獠⽛的⼩矮⼈,幸災樂禍地嘲笑著她的不幸。 這⼀切終需要有個完結,我不能這樣永無窮盡地坐在這裏,她默然地 想。或許,是時候了! 她緩緩地挪動著下⾝,把重⼼傾前...... 砰! 「今天下午五點四⼗分,位於九⿓塘的私⼈屋苑灣景園發⽣嚴重⽕ 災,⼀名⼥住⼾被困陽臺擾攘半⼩時后,毅然跳下,掉落在消防隊的安 全氣墊上,幸無任何傷亡。」
泡沫 肖堯 4I19 被煦⽇迷花了雙眼 在虛空中我盲⽬尋找⽅向 這瞬間是我永恆的迷茫 我想我存在的意義 是你 你輕輕⼀吹 我乘⾵⾶起 因此我格外珍惜 你的⼀點注意 我為你的快樂⽽⽣ 為你的快樂⽽碎 像你的快樂⼀樣易碎 你著迷於我 陽光下 五彩斑斕的外⾐ 刻意忽略 我的縹緲和短暫 沒有⼈在乎 除了我 無聲地出現⼜消逝 除了你嘴⾓那⼀抹笑 世界仿佛從來不曾 有過我 絲毫卑微的痕蹟 我只是泡沫 不奢求你記得我 怎樣都覺得很值得 然後 我狠狠撞到了甚麼 我⾛了 ⽽你還停留在原地 我羨慕你
記不清了 最後的最後 你就這樣看著留不住的我 我看著不屬於我的你
送你⼀輪明⽉ 肖堯 4I19 送你⼀輪明⽉ 我⾛後 每當你看到它 也許會想起我
原諒我變得冷漠 到那時 就算我有⼀輪明⽉ 送給你 你也不⼀定珍惜
希望它像我⼀樣 它明麗的顏⾊ 能帶給你快樂 它輕柔的光輝 能化解你傷悲
不管怎樣 你⾛後 祝願快樂伴你左右
每當你感到孤獨 它總是陪伴 每當你覺得無助 它令你⼼安 可是我並沒有 這樣⼀輪明⽉ 現實和理想 總隔了⼀點距離 沒有我 你的⽣活照樣繼續 ⽉亮依舊每⽉變圓 即使我們無法團聚 時光流轉 也許 我遇到困難 想到的不再是你 你也早已遺忘 那些美好回憶
所以 每當你抬頭望天 還會不會想起 我在遠處某地 望著⽉亮思念著你
泡沫 林煒權 4A09 ⼤⼈在吹泡泡 爬上樹 ⾛上⾼樓天台 攀上⾼⼭ 吹著泡泡 看誰的泡沫⾶得最⾼ 有些太⽤⼒便吹破泡沫 ⼀些泡沫慢慢攀升 終於受不住朝陽的熱⼒ 膨脹 破滅 化成多少⼩氣泡 散落在路邊 ⼩孩坐在窗台邊 無暇注意窗外的泡沫 皺著眉 咬著筆 想著明天⼀⽀紅筆 將畫上幾多條⾎痕 論語,莎⼠⽐亞,畢⽒定理 在腦海中閃過 網球,⼩題琴,繪畫 佔據了太陽和⽉亮 ⼿中筆在狂舞 絞盡腦汁 只剩⼀尾在死⽔裡吐著⽩沫的⿂ ⼿中筆更狂
⼤⼈瞧了瞧窗邊的拿著筆狂舞的⼩孩 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繼續吹著泡泡 泡泡升到天空 終於破滅 化成許多⼩氣泡墜落地上
送妳⼀輪明⽉ 容諾⾏4H05
1) 送妳⼀輪明⽉, ⼀⼼,不⼆。 於明⽉夜裏, 細⽔⾧流。 ⽽我,卻不知道, 妳已是明⽉。 2) 送你⼀輪明⽉, 天真,純淨。 在明⽉夜中, 開花結果。 ⽽我,竟不知道, 你已是明⽉。
轉載經典⽂學作品 李洛賢 沈宏《⾛出沙漠》 他們四⼈的眼睛都閃著凶光,並且⼜死死盯住那把掛在我胸前的⽔ 壺。⽽我的⼿始終緊緊攫住⽔壺帶⼦,⽣怕⼀放鬆就會被他們奪去。 在這死⼀般沉寂的沙漠上,我們對峙著。這樣的對峙,今天中午已 經發⽣過了。 望著他們焦⿈的⾯龐與乾裂的嘴唇,我也曾產⽣過⼀種絕望,真想 把⽔壺給他們,然後就……可我不能這樣做! 半個⽉前,我們跟隨肇教授沿著絲綢之路進⾏⾵俗民情考察。可是 在七天前,誰也不知道怎麼會迷了路,繼⽽⼜⾛進了眼前這⽚杳無⼈ 煙的沙漠。乾燥炎熱的沙漠耗盡了我們每個⼈的體⼒。⾷物已經沒有 了。最可怕的是乾渴。誰都知道,在沙漠裡沒有⽔,就等於死亡。迷 路前,我們每⼈都有⼀壺⽔;迷路後,為了節省⽔,肇教授把⼤家的 ⽔壺集中起來,統⼀分配。可昨天夜裡,肇教授死了,臨死前,他把 掛在脖⼦上的最後⼀個⽔壺交給我說:“你們⾛出沙漠全靠它了,不 到萬不得已時,千萬……千萬別動它。堅持著,⼀定要⾛出沙漠。” 這會兒他們仍死死盯著我胸前的⽔壺。 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出這⽚沙漠,⽽這⽔壺是我們的⽀柱。不到 緊要關頭,我是決不會取下這⽔壺的,可萬⼀他們要動⼿呢?看到他 們絕望的神⾊,我鎮靜地問道:「你們……」 「少囉嗦!」滿臉絡腮鬍⼦的孟海不耐煩地打斷我,「快把⽔壺給 我們。」說著⼀步⼀步向我逼近。他⾝後的三個⼈也跟了上來。 ⽔壺⼀旦讓他們奪去,我會……我不敢想像那即將發⽣的⼀幕。突 然,我跪了下來,「求求你們不要這樣!你們想想教授臨死前的話 吧。」 他們停住了,⼀個個垂下腦袋。 我繼續說:「⽬前我們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出沙漠,⽽眼下我 們就剩下這壺⽔了。所以不到緊要關頭還是別動它,現在離⿈昏還有
兩個多⼩時,趁⼤家體⼒還⾏,快⾛吧。相信我,到了⿈昏,我⼀ 定把⽔分給⼤家。」 ⼤夥⼜慢慢朝前艱難地⾏⾛。這⼀天總算⼜過去了,可⿈昏很快 會來臨。過了⿈昏還有深夜,還有明天……。 茫茫無際的沙漠簡直就像如來佛的⼿掌,任你怎麼⾛也⾛不出, 當我們⼜爬上⼀個沙丘時,已是傍晚了。 ⾛在前⾯的孟海停了下來,⼜慢慢地轉過⾝。 天邊的⼣陽漸漸地舖展開來,殷紅殷紅的,如流淌的⾎。那景⾊ 是何等壯觀!⼣陽下的我與孟海他們再⼀次對峙著,就像要展開⼀ 場⽣死決鬥。⼀種真正的絕望從⼼頭閃過,就在我要摘下⽔壺時, 只聽鬱平叫道:「“你們快聽,好像有聲⾳!」 ⼤夥趕緊趴下,凝神靜聽,從⽽判斷出聲⾳是從左邊的⼀個沙丘 後傳來的,頗似流⽔聲。我⾺上躍起:「那邊可能有綠洲,快 跑!」 果然,左邊那⾼⾼的沙丘下出現⼀個綠洲。⼤家發瘋似的湧向湖 邊…… ⼣陽西沉,湖對岸那⼀⽚綠⾊的樹林⽣機勃勃,湖邊開滿了種種 芬芳的野花。孟海他們躺在花叢中,臉上浮現出滿⾜的微笑。也許 這時他們已忘掉了還掛在我胸前的那個⽔壺。可我⼼裡卻⾮常難 受,我把他們叫起來:「現在我要告訴你們⼀件事。為什麼我⼀再 不讓你們喝這壺⽔呢?其實裡⾯根本沒有⽔,只是⼀壺沙。」我把 胸前的⽔壺摘下來,擰開蓋。霎時,那⿈澄澄的細沙流了出來。 ⼤夥兒都驚住了。 我看了他們⼀眼,沉重地說:「從昨天上午開始,我們已經沒有 ⽔了。可教授沒把真相告訴我們。他怕我們絕望,所以在胸前掛了 ⼀個⽔壺,讓我們以為還有⽔。為了不讓我們看出是空的,他偷偷 地灌上⼀壺沙。事後,教授知道⾃⼰不⾏了,因為他已好幾天沒進 ⽔了,他把⾃⼰的⼀份⽔都給了我們。教授把事情告訴我並⼜囑 咐,千萬別讓⼤家知道這⽔壺的真相。它將⽀撐著我們⾛出沙漠。 萬⼀我不⾏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說不下去了。孟海他們已泣不成聲。當⼤家回頭望著⾝後 那⽚死⼀般沉寂的⾧路時,才明⽩是怎樣⾛出了沙漠……
【連載⼩說‧名校⽣存之道】 ⽂:李洛賢 「故天將降⼤任於是⼈也,必先苦其⼼志,勞其筋⾻,餓其體膚,空乏 其⾝,⾏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體諒⼆字,知易⾏難。需知世間事光說何其容易?到執⾏時,卻不是 那麼簡單。家寶說社會不能原諒她,她不能再做學⽣領袖、⾵紀,繼⽽ 受⽼師紛紛探聽、家⾧詬誶謠諑、同學冷嘲熱諷,因為她的⾏為使她不 會再被⼈接受。體諒⼈過失,真的難得如此? ⾺副校提醒我:她犯下錯時,就已經犯下了無可挽救的錯誤,如今恨 錯,難返矣! ⾺副校所⾔⾮差!我⼼下⼀醒,想起他經驗⽼煉之處遠勝於我,我急 欲找他,悉以咨之,必無⼤損,或甚能裨補闕漏。 他⾯⾊凝重,與數⼩時前,叫我懲罰要取中庸之道的態度判若⼆⼈。 他把平板電腦顯⽰屏轉到我⾯前。映⼊眼簾的是杏中論壇的密布留⾔。 我定神⼀看,「我的⼥神家寶啊!」「⼥神.幻滅。。。」「路遙知⾺ ⼒,⽇久⾒⼈⼼。」「平⽇⾒她做⾵紀時,⼀副正經嘴臉,這次完形畢 露了……」 我想了⼀會,問他:「你給我看這些,是想……」坦⽩說,我對⾺副 校現在的看法完全摸不著頭腦。 我對家寶說:「⼈若犯事,不改過、不接受處罰,誰可以知道他有改 過之⼼,是故是不能接受他⼈體諒的。這點我觀點依舊。但是如今萬⼈ 回響,將妳視為墮落的⼥神,妳受的痛苦,真會⽐他⼈更不堪。這也是 困難所在。但是啊,家寶,⼈⽣存的意義不是為了他⼈的⽬光,⽽是把 ⾃⼰的⼈⽣活得精采、無憾。你參加的許多領袖活動,都可以視為⼀次 投資;這次失利了,下次也要有再次失敗的準備。」 到這⼀刻,我終於找到林思賢選擇我擔任新校⾧的原因。 全⽂完 (本故事純屬虛構,並不代表會刊部⽴場)
⾹ 港 ⽂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