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Wen-wei Portfolio 2013

Page 1

Chang,Wen-wei Portfolio



設計 是無止盡的問 對世界 更對自己


目錄 CONTENTS

/ 關於我

/ 產品設計 Plug-in

/ 設計觀

收音機設計

浮彩

學齡前兒童水彩筆

巧撕

學齡前兒童勞作組

隨 轉心 光磚膠帶 心向儀

金瓜石特色食具組 故宮文物衍生商品設計 專利商品化設計 移動裝置設計


/ 平面設計

/ 活動企劃

1984

書籍設計

靈造

藝術書設計

發酵

社團成果發表海報設計

/ 議題表達設計 旺旺眼鏡

議題表達

fluorestagious 臺灣科大設計週

聖誕派對企劃 展覽企劃



我是_

? Who is Chang,Wen-Wei


張文韋

Chang,Wen-Wei / Autobiography

從小到大,我對於動手創作一直都很有興趣, 舉凡塗鴉、紙模型玩具,到自己構思的漫畫、遊戲, 勢著天馬行空的想法,我總是想要藉由創作來向其他人說些什麼, 有時是為了引人大笑,有時候是為了尋求共鳴,並想要藉由創作在世界上留下一些不可取代的痕跡。 在選擇大學科系時,我在哲學系與設計系中面臨抉擇。 那時的設計對我而言是朦朧不明卻充滿吸引力的,能夠讓我以創作為志向; 而哲學則是能幫助我剖析自己的思維,去追求一些重要卻容易忽略的根本價值。 選擇了設計之後,便瞭解到設計並非我所想像的那般,充斥天馬行空的信手創作。 然而很幸運的是,我相當喜愛設計的真面目。


回想起來,設計彷彿是套使人全面更新的一套裝備, 擴增五感的感受,讓我學會了觀察; 賦予手腳的實踐,讓我學會了創造; 建構腦袋的思路,讓我學會了思考。 設計已經成為了我的一部份,融進身體與靈魂的每個部分。 而當初對於哲學的興趣,也轉而強化了我對於設計觀點的建構, 開始嘗試用理性邏輯的方式,去統整在設計中的感性以及抽象互動, 去打破腦中的黑箱,剖析身為設計師的這套系統, 進而去了解自己,如此一來才能夠找到自己的獨特性, 去對應出在設計中所具備的特長以及責任,設計出問心無愧的獨特作品。 我期許我能夠在這次的菁培計劃中, 與不同人、不同國家的設計哲學一同思辨,激盪出更不一樣的想法。


個人履歷

Information / Experience

基本資料

專長取向

張文韋 / Chang, Wen-wei Taiwan 05 / 21 / 1992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創意設計系 工設組 三年級 scrawl500@gmail.com +886952175540

工業設計、平面設計、設計剖析、活動企劃

應用軟體 Proe / Rhino / C4D / Keyshot Photoshop / Illustrator / InDesign


在學經歷

參賽、參展記錄

2012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創意設計系系學會 / 會長 都市酵母 究極台灣工作坊 / 成員 台灣科大設計週 誰管明天 / 副召集人 2011 台灣設計師周 品展設計發行有限公司 / 工讀生 台科設計聖誕金歌派對 fluorestagious / 總召集人 伯爵茶與司康餅社(點心社)/ 美宣長 都市酵母 / 設計志工 2010 創意設計系 99 級 / 班代

第一屆台灣科大設計週 作品展 / plug - in 第三屆故宮文物衍生設計競賽 / 食來運轉 第二屆台灣科大設計週 作品展 / 浮彩、巧撕 第四屆校園創意創業競賽 第三名 / 光磚膠帶



設計是_

? What is design


問設計

Design of question

對我而言,問題是在設計時最重要的資源,唯有疑惑才能驅動瞭解,產生出無限可能的想像。 另一方面,「問」也代表著設計上的互動。問題本身是不完整的,需要有所問答才能夠拼湊出樣貌,而這正是我 認為的設計師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設計師並非全知全能,我們應該提出問題,邀請使用者一起思考,甚至一起 行動,共創出最適切的解答。 而「問」,也關乎對於自己的期待與檢討,藉由不斷地自省,瞭解不足之處,且與時俱進。


收集問題、 提出問題。 作為一名設計師,就必須要了解自己,不斷地檢驗、架

解,以另一個層次來攜手解決問題;並非站在使用者背後暗

構屬於自己的一套價值觀與設計哲學,否則設計將與自我脫

自打點好一切,而是邀請使用者並肩思考,甚至一起行動。

鉤,或是淪為黑箱作業。

在這樣的邏輯下,設計中所定義的問題不再是單純的機能問

所以我習慣於向自己提問,去釐清自己在設計構思中的

題,而是更加複雜且抽象的,包含了情感上的、文化上的因

脈絡。藉由這樣子的自問,我開始能夠在每次的設計中去整

子在裡面,有著更多的可能性,也更容易與使用者產生意義。

理出思路歷程,把一部份的黑箱打開來。如此一來更容易與

從具體的層面來看,設計或許該在適當的時候停手,創

其他人講述設計的來龍去脈,同時也令我能夠在理性的架構

造一個問答的機會,讓使用者接下去完成,參與設計的流程

下去操作感性的元素。

環節;從抽象的層面來說,設計也需要考慮使用者本身的經

另一方面,設計也是向大眾、向使用者提出問題。就如同

驗與文化背景,預留一段路去讓他親身摸索與思考,進而產

原研哉所提的概念 -「exformation 事物的未知化」,不知道

生觸動其心的共鳴,如同「second wow」的設計思維,總

問題的存在、不知道自己其實不瞭解,往往是造成麻木與無

留了些疑惑讓使用者花時間去驚嘆。而 Droog、Nendo 的設

知的主要因素。也因為如此,我認為光靠設計師的孤身嘗試

計態度在這方面給了我相當大的啓發。

著為使用者解決問題,是不恰當的。設計不只是「觀察 - 發

因此,在我的設計中,設計可以是趣味的、是情感上的,

現問題 - 解決問題」如此的 SOP 流程。有些問題並非由設計

甚至是不完整的,而我認為這才是最適切的設計 - 一個設計

方一昧地投入就能夠解決,而是需要將問題呈現給使用者瞭

師與使用者共同參與的問與答互動。



產品設計_ ? Product Design


Plug-in 收音機設計 / 2011 入選 2012 台灣科大設計週 成果展



設計簡介 Introdution 收音機,似乎是一個存在於回憶,被電視取代 的物件。然而「只能撥放聲音」的特色不一定是缺 點。在進行閱讀的書桌上,收音機反而可以擔任一 個任職的角色。 從收音機在大眾心中的原型開始思考造型元素, 並考慮到書桌的空間限制,將收音機的體積縮小, 喇叭也減少至一個,以挖空的方式增添新意。

設計目標 Insight - Goal

在互動上面,將天線的有無作為開關。在完形 心理學的誘導下,帶出「插上天線即可使收音機運

1. 找到屬於收音機的新定位

作」的尋常想法。而它所欠缺的天線,正是書桌上 隨手可得的鉛筆。

在娛樂性家電功能越來越全面的時代中,去找到一 個「只能播放音樂」的家電的定位。

嘿。暫時放下筆來,插上收音機的天線吧。

2. 創造出新的互動方式 以新的方式讓使用者認知收音機,創造人與物之間 的情感與故事。


構思過程 Concept map

只播放音樂

新的互動方式

閱讀情境下 聽覺的呈現

使用者 參與構成

書桌情境

加入 個人物件

解構 互動流程

調頻

鉛筆

開關

解構 原型組件

天線

頻道 指針

筆尖

桿狀

以筆尖指示 目前頻道

以鉛筆為天線 並可直接調頻

完形心理學應用 插上天線 = 開啟


Plug-in


以直覺的聯想為考量,將天線/頻道 調整連結在一起,下方露出的筆頭即 是標示頻道的指針。

同樣以直覺為考量,把喇叭/音量連 結,透過在喇叭內的環狀滑片,以推 拉的方式控制音量大小。

為了保持造型上的簡潔,將USB的 充電插孔藏於側面夾層中。


浮彩 學齡前兒童文具設計 / 2011 入選 2013 台灣科大設計週 成果展 張文韋 / 戴旻昌 負責掌握發想方向、整理脈絡、設計發表



設計簡介 Introdution 水彩,往往是兒童在認識色彩時重要的一課, 藉由顏料的混合與調色,瞭解到顏色的多彩多姿, 並激發出更多的想像力。 然而觀察市面上的水彩用具,對於年紀較小的 容易溼漉漉的筆桿,都造成了孩童在使用上的危險

設計流程

以及不便。

Design Path

學齡前兒童來說並不友善。筆身過尖、易於滾動、

「浮彩」是一支讓學齡前兒童也能夠安全自在 地體會水彩樂趣的水彩筆。採用接近三角形的筆身

1. 使用者研究

截面,讓水彩筆不再到處滾動;以筆桿的斜面構造,

以兒童、家長、老師為調查對象

讓筆頭自然翹起,可直接放置於桌面上;配合洗筆

2. 需求彙整

的情境,以筆身中空的結構讓浮彩直立浮起,既解 決了筆身容易沾溼的困擾,也構成了有趣的互動。

將研究中觀察到的需求彙整 3. 設計構思 從訴求中進行交互構思


使用者研究 Researching

學齡前兒童 [ 使用者 ] 1. 筆身太細,不容易持握,且容易滑動 2. 容易不小心把筆從調色盤旁撞下 3. 水彩筆容易從桌面滾到地上

繪畫老師 [ 輔助使用者 ] 1. 學生隨便放置使用中的水彩筆,使得桌面被顏料弄髒 2. 洗筆後過多的水容易從筆桿滴下 3. 水彩筆尾端較尖,對兒童來說較為危險

孩童家長 [ 輔助使用者 ] 1. 水彩筆容易弄丟 2. 長度過長,不易收納於書包 3. 兒童不易握持,容易滑落


需求彙整 Key words 1. 安全顧慮 筆身過於細長、容易滾動 2. 自在使用 不易握持、筆身易沾溼、無法獨立置放 3. 有趣互動 讓使用流程變得更吸引人


構思過程 Concept map

安全顧慮

容易滾動

筆身過於細長

三角截面

縮短筆長

自在使用

不易握持

將筆身變粗

雙向三角錐狀 造型

有趣互動

無法獨立置放

筆身易沾溼

令筆頭抬起

減少接觸面積

令筆身浮起

與使用流程 相關

洗筆情境 之下的互動


浮彩 輕功水上漂 配合水彩筆的使用情境 , 以塑料中 空的方式讓浮彩能在水中浮起 , 藉此 縮短所需的筆身長度、避免大部分的 筆身沾到水 , 賦予水彩筆新鮮有趣的 驚喜。


可獨立放置

不易滾動

容易握持

孩童通常會習慣於將水彩筆架於調色

文具丟失為兒童常發生的狀況 , 而水彩筆的意外滾動也會產生許多不

市面上水彩筆之筆桿對於學齡前 兒童來說均為過細 , 由於手部發育尚

盤邊。而此種放置方式相當不穩 , 易

便。因此在筆身的截面上採用了接近

未完全 , 難以抓握筆桿、操縱筆畫。

因碰撞滑落。在此設計中 , 我們將筆

正三角形的造型 , 降低其 翻滾的機率。

此較粗的筆桿即是為此設計 , 無論是

身設計為上下錐體的造型 , 使得筆尖

同時也倒上較大的 R 角 , 利於從桌面

一般的握筆姿勢 , 或是拳握式的握筆

會在平放時上斜 , 可直接放置於桌面。

上拿起。

姿勢均可自在使用。

在沒有提供特定放置處的情況下 ,


巧撕 學齡前兒童文具設計 / 2011 入選 2013 台灣科大設計週 成果展 張文韋 / 戴旻昌 負責掌握發想方向、整理脈絡、設計發表



設計簡介 Introdution 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勞作是相當寓教於樂的 一項活動,能夠讓孩童訓練肢體上的協調,也能夠 激發空間的認知概念,培養想像力與創造力。 然而觀察現今的勞作活動,如連連看、填色畫。 其活動種類過於單一,且無法發揮兒童本身的想 法,只能按照格式與限制進行勞作。 「巧撕」引入新的切割技術,以安全的方式,

設計流程 Design Path

讓兒童可以自行創造出跳脫紙面的圖畫,更可以以 此進行拼貼組合、演繹故事 ... 等具有想像空間的

1. 使用者研究

活動;另一方面,一系列的活動包含了豐富的手部

以兒童、家長、老師為調查對象

運動,畫、描、撕、貼的操作更是有助於學齡前兒

2. 需求彙整

童的肢體發展。

將研究中觀察到的需求彙整 3. 設計構思 從訴求中進行交互構思


使用者研究 Researching

學齡前兒童 [ 使用者 ] 1. 只能拿安全的勞作用具,但也想像大人一樣用剪刀 2. 喜歡能夠把玩、編故事的玩具

繪畫老師 [ 輔助使用者 ] 1. 在勞作中要有多樣的手部運動練習 2. 不能讓兒童使用危險的工具,如剪刀、美工刀 3. 培養兒童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孩童家長 [ 輔助使用者 ] 1. 勞作產品只能玩一次,沒有延續的價值 2. 同類型的勞作也容易玩膩 3. 希望能有親子互動的機會


需求彙整 Key words 1. 手部發展 多樣的手部運動練習 2. 安全考量 避免使用危險的工具 3. 創造性 性質多元、具延續性、新形式的勞作


構思過程 Concept map

意外發現:

手部發展

安全顧慮

並行多樣 手部運動

無刀片的切割

創造性

性質多元

新形式 勞作

在被水弄濕的紙面 上,被原子筆畫過 的部分較容易撕開

一連串的 手部動作

安全、準確 的切割方式

不同的 活動單元

以新的撕切方式 創造獨立的物件

循序漸進的單元 多樣連續的手部運動

創作可分離 的物件單元

具延續性


巧撕

畫 黃筆畫出線條

描 綠筆再描線一次 黑色墨水遇水變綠

撕 沿線以雙手撕斷

貼 將紙片置放於膠台上 來回塗抹即可黏貼


手部發展 學齡前教育需著重的部分便是兒童的手部發展,藉由多樣的手部動 作、手勢來刺激。因此在巧撕中,規劃了不同的手部運動單元,如 撕、畫圖、描線、拼貼,在遊玩中達成刺激手部神經的需求。

安全考量 避免使用剪刀、美工刀等等較不安全的輔助工具,改而運用紙張與 原子筆的特性,先以原子筆(刀模線)壓過進而破壞紙張結構,再 以水筆軟化紙張,使得圖形得以輕鬆撕下。

具創造性 著色畫、連連看等等常見的勞作,往往綁住了兒童的想像力與創造 力。因此在各單元中,我們先以簡單的線條造型引導兒童在動作上 的熟悉,再創作出躍然紙上的物件,引導出自己的組合或是故事。


隨 金瓜石民宿餐具設計 / 2011 張文韋 / 周雅涵 負責設計協力發想、協力模型製作、整理脈絡、設計發表



設計簡介 Introdution 金瓜石,坐落於熱鬧的九份旁,是目前少數較 不受觀光而變了面容的世外桃源,而這也是孕育出 「隨」這套系列餐具的地方。我們以金瓜石為出發 點,假想為此處的民宿進行早餐餐具的設計。 經過多次的親身造訪後,我們彙整出足以代表 金瓜石氛圍的關鍵字:順應 / 自在 / 山石 / 藏金, 並規劃出外吃早餐的流程,讓旅者能夠在與金瓜石 毫無距離的情境下,藉著這套餐具,細細品嘗金瓜 石獨有的韻味。


設計流程 Design Path 1. 實地勘察 實際前往金瓜石,以五感去認識、瞭解 2. 關鍵字彙整 整理出金瓜石的特色所在,並作為設計中的核心 3. 設計構思 從關鍵字中進行交互構思


實地勘察 Researching


山城與山嶽。 依憑著山而建立的金瓜石,一間間矮房透過上 上下下的石階連結起來,形成了這種看似特 殊,卻是起源為自然的景象,順應地形而生。

油毛氈屋頂。 為了適應金瓜石多雨的氣候,大多的居民會在 屋頂上鋪上一層油氈布,在刷上兩層到三層的 柏油,達到防水的效果。這也造就了,放眼望 去全是黑色屋頂的特色景象。

人字型石牆。 以安山岩堆砌而成的石牆,是金瓜石隨處可見 的景象。依照著安山岩慣有的節理形狀,以人 字形的方式堆積而成。這樣的造型也順應著金 瓜石多雨的天氣,有利於排水的效果。

山石與金礦。 從清代到民國初,金瓜石便持續地開採礦物, 而黃金儼然是金瓜石的代名詞。 然而這裡的金礦並非像金磚那般炫麗華美,而 是襯在山石之縫,毫不張揚地微微閃爍。


關鍵字彙整 Key Words

【 順應 】 順應,是物件之間的和諧,也是人與物件的平衡關係,在金瓜石裡比比皆是的例子, 都是我們的靈感來源。而這也關係到食物的呈現。於是我們挑選的料理均是以簡單的 方式烹調,以最小的動作呈現食材的原味。而在造型上也以這樣的思維去呈現。

呈現氛圍

【自在】 自在,是不去意識到多餘的事物。於是我們試著排除一切可能的困擾,以用餐的需求 作為出發點。同時在自在的概念下,訂出表現的程度範圍,避免過度的干擾。

【藏金】 以低調的方式,帶入金瓜石的代名詞。由石礫中微微露出光芒,反而會比一整塊金磚 耀眼,因為那是更加珍貴且具有想像的。

【山石】 山,表達的是如山一般沉穩的安全感,讓人能放輕鬆,享受自在。石,講述的是金瓜 石的樸實,以及透過觸覺的真切感受,去呼應當地生活的不做作。

造型語彙



用餐情境規劃 About Breakfast

走去外面 吃早餐

菜單 Dishes

Picnic Breakfast

考慮到民宿內空間不大

/ 烤竹筴魚

不如以最沒有距離的方式

/ 清粥

讓旅人能夠自己選一處風景

/ 茶葉藻、鹿角菜涼拌

坐下來品嘗餐點。

/ 烤地瓜 / 米餅


構思過程 Concept map

順應

山石

粗糙觸感

油毛氈屋頂

人字紋

以觸感呈現 其紋理

素面白陶

作為粥碗頂蓋

藏金

自在

順應食物造型

解決攜帶食物 的困擾

解決用餐時 的困擾

不顯眼的細節

構成體積最小 的容器狀態

移動中 固定餐具

剔除魚刺

固定湯匙

順應食物 與容器的提籃

作為卡榫

以粗糙紋理 刮除筷上魚刺

提供止滑功能

以金色 作為點綴



隨 環山懷抱,雲霧繚繞。 有別於都市的熱鬧喧囂, 金瓜石就像是一座被遺忘的山城。 在這裡, 人們無所欲的生活著,與這座山一起。 食隨山,住隨山,行隨山。 放下兩側的把手,即可打開提盒。


以金色菱狀方塊呼應人形紋飾,同時作為提把的卡榫

湯匙背後凸起的紋理,增加與碗緣的摩擦力

人字紋突起,可用於刮去筷子上的魚刺


以金漆勾勒餐具下方的竹圈部分

順應料理輪廓的餐具造型


故宮文物衍生設計 / 2012 張文韋 / 周雅涵 負責設計協力發想、整理脈絡、設計發表



設計簡介

設計目標

Introdution

Conpection

現今的博物館,不再只是以展品物件為唯一的 重點,僅以展覽的方式做被動的資訊傳達。 而是更積極地去與社會互動,拓展其影響範圍。 因此,我們認為衍生性商品其實也該做為一種媒 介,承載博物館所想傳達的訊息與氛圍。

/ 尋找展品與現在生活的連結: 功能與意境不只是兼備 , 而是相輔相成的商品 / 重新轉化展品的涵意與象徵 : 嘗試以不同的角度呈現 , 創造新面向的展品認識

轉心瓶為靈感來源,將華美貴重的瓷器轉化為輕盈

設計流程

的紙製燈罩,在光影變化中,呈現交泰紋的天地交

Design Path

「轉心」燭燈罩以清乾隆洋彩黃錦地八卦交泰

錯;同時利用熱空氣的上升,帶動內瓶的轉動,達 到流轉的意象,把文物的瑰麗帶到生活之中。

1. 文物分析 分析文物的核心價值與特色 2. 關鍵字彙整 將分析中觀察到的價值彙整 3. 設計構思 從關鍵字中進行交互構思


文物分析 Rereaching 清乾隆洋彩黃錦地八卦交泰轉心瓶 乾隆時期的官窯瓷器 彙集套瓶、轉心、交泰的特色於一器

套瓶 看似一體成型 , 其實可以巧妙地拆解成頸和身兩個部分。內 瓶上部與頸相連 , 下底運用卡榫和外瓶的內底套接 , 形成轉動 瓶頸即能轉動內瓶的功能。

轉心 瓶體分內外瓶 , 外瓶有鏤空雕飾 , 可從鏤空處窺視內套瓶的紋 飾。而轉動內瓶時 , 內外的紋飾便會產生流動交疊、若影若 現的效果。

交泰 取自《易經》中的天地交泰 , 即天地相交 , 時運亨通之意。 瓶身中央上下交錯並且實際切開的如意雲紋 , 正是交泰紋的 精神所在 , 具有上下交通、國泰民安的含義。


關鍵字 Key words

流轉 轉心瓶其最大的特色便在於「轉」的動作上 , 其動作也 與交泰紋所象徵的交流不息有所呼應。 轉化此特色動作,以不同的方式呈現

天地交泰 交泰紋為此文物之特徵之一 , 雖然交泰紋有許多不同的 演繹形式 , 但背後的含義皆是在於天與地的和諧交流。 重新詮釋交泰意涵,賦予其意象於生活

紋路相疊 在套瓶與轉心的巧妙機構之下 , 內外的紋理得以交互變 化。因此紋路之間的配合與呼應為一大重點。 互相映襯的紋飾,配合其流轉交錯


構思過程 Concept map

流轉

天地交泰

紋理交疊

與生活連結

居家燈具

需動力推動

天地的層疊

以熱氣推動 內層旋轉

光影遮掩

雲為光 山𤔡影

氛圍投影 於生活環境



懸線 山紋外層

扇葉

雲紋內層

燭台基座

構造


材質與工法 為呈現紋理交疊的效果, 內外瓶均以可些微透光之手造紙成型。 瓶口及底座部分以金屬圈起, 保護常碰撞之處,同時也呼應文物的金色點綴。 在解決如何套瓶的問題上, 我們轉化了原先的工法,配合其手造紙的特性。 先分別製好瓶身的上下部分,放入內瓶後, 再把外瓶上下重疊漿合,形成層層山紋。

懸線 參考傳統走馬燈的做法, 以細線懸起內瓶, 使內瓶得以自由轉動。


紋理交疊 雲霧與山嶽的紋飾, 象徵著天地交泰的意象。 在燭光的投射之下, 內層的雲紋始浮現於外層, 與山影交疊。


光影流轉 藉著燭火的上升氣流,帶動內瓶的 轉動,雲霧緩緩流動於山嶽之間。 在投影的效果之下,瓶中山水也隨 之重現於環境之中。


轉其意: 重新淬煉出轉心瓶的背後意涵, 以新的手法呈現其文化意象。 轉其境: 在山嶽與雲霧的交錯下, 於瓶中解放紋飾之美, 重現於空間之中。 轉其心: 藉著文物意境的具象, 人們得以置身其中; 珍藏之瑰寶, 也得以貼近生活、直觸人心。


光磚膠帶 專利產品化設計 / 2011 第四屆校園創意創業競賽 專利商品組 第三名 張文韋 / 蔡佳穎 / 盧翊軒 / 周雅涵 / 林季樺 負責設計協力發想、應用價值分析、整理脈絡、設計發表



設計簡介 Introdution 在與台科光電研究所的合作機會下,嘗試從既 有專利的角度,找到技術能夠帶來的價值,思考產 品的開發可能,將價值帶入生活之中。 「光傳導技術」為一項潛力無限的光學技術, 而「二手光概念」便是基於此專利所提出的用光新

設計流程

概念,將多餘的光(如自然光、常設光源)收集後

Design Path

能夠大量收集光線,再經由傳輸將光線送到他處。

再利用,送至需要光的地方,減少能源的浪費。 這項新的概念,藉由「光磚膠帶」得以踏出第

1. 技術分析

一步。膠帶體同時扮演著「吸光」與「傳光」的角

瞭解其專利技術

色,而膠帶軸負責放出光線,且在放光的同時也

2. 創新價值

會同時儲電以備不時之需。藉由容易安裝的燈具角 色,帶著新技術與使用者接觸,扮演居家環境中一 盞不需插電的燈。

找到技術的劣處與創新機會點 3. 設計構思 從應用價值架構設計


技術分析 Technology

1. 收集光線

2. 傳輸光線

3. 釋放光線

在集光板結構內,入射的

將集光板收集到的光線,

把他處傳出而來的光線,

光線經過多次反射後匯合

統一以光線進行傳輸,把

在需要的地方釋放出來,

為單一方向的高密度光線。

光送到需要的地方。

扮演光源的角色。


二手光概念 Second-Hand Light 正如同我們對於雨水的概念,是收集而來,而非自 行創造的。如今,光線也可以透過收集來為人所 用。生活中隨處皆是被忽略、被無視的二手光資 源,何不現在就改變你對於光的既定印象,一起投 入二手光的「回收再利用」呢?

創新價值 Breakthrough 1. 新技術的推廣 如何把新技術帶入生活中、提升附加價值 2. 打破既有技術限制 將技術規模縮小、儲存光線或能源以備不時之需


構思過程 Concept map

新技術的 切入點

縮小 技術規模

打破既有 技術限制

儲存 備用電力

將技術 帶入生活

與其他 技術結合

帶狀燈具

個性化 創作空間

結合太陽能 發電技術 儲存電力

集光與傳光 合併為帶狀

自粘性 帶狀燈具 可創作造型

雙模式切換 在放光時 同時儲備電



光磚 膠帶

1. 取出光磚膠帶模組

2. 將光磚膠帶固定於牆面

3. 以膠帶體吸光、傳光 並且在放光時同步儲電

4. 在光源處亮度不足時, 可用備用電力亮起 LED


心向儀 Ursa Major

移動裝置設計 / 2013



設計簡介 Introdution 「心向儀」扮演的是一個提醒的角色,在繁忙 的現代生活中,適時地點醒,讓使用者能夠自己回 過頭,凝視於真正重要的人事物之上。 將手機與羅盤的意象結合,使得手機永遠自行 調地去引起人的好奇心;同時也以用一種有趣的手

設計流程

法將想念具象化,彷彿思念也感染了身邊的物品,

Design Path

指向你所在意的人。藉由這種少量簡單的訊號,低

不禁跟著一起頻頻探首盼望。而當你看到手機轉向 某個方向,想起遠方的誰,手機本身就是擺在眼前

1. 洞見議題

的一座橋,一切只待你撥出號碼。

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為探討對象

「Ursa Major」在英文中是大熊星座的名字, 而正是這隻大熊,指引了許多的旅人找到了北極 星,進而找到了方向。同樣地,心向儀並不會自居 為北極星,而是如同大熊星座一般,默默指向你所 在意的人事物 - 畢竟那才是你真正的方向所在。

2. 關鍵字彙整 將研究中觀察到的議題彙整 3. 設計構思 從關鍵字中進行交互構思


洞見 Insight

現代社會中,我們並不如過去一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恰如其分的

而這個提醒,更該領著我們找到

般,缺乏溝通或是聯繫的管道。

提醒,能夠在龐雜的資訊海、瑣

方向,牽起溝通的橋樑。把更多

取而代之的是,過多的瑣碎資訊

碎的待辦事項中,適時地叫我們

原有的親近互動帶回人與人之

與繁雜的互動來往,使我們越來

一 聲, 使 我 們 能 夠 自 己 回 過 頭

間, 把 互 動 的 樣 貌 還 原 到 最 根

越容易忘記該把注意力放在真正

來,想起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把

本、最單純的模式,訴諸於人的

重要的人事物之上。

握每一個聯繫的契機。

本身,身體力行。


關鍵字 Keywords

提醒 / Remind

低調 / Low-Keyed

指引 / Guide 連接 / Connect

在對的時候,用適當的方 式送出少量的訊息,進而 讓使用者主動聯想到某些 人事物。

如今的資訊量對於人的認 知來說已經超載,因此需 使用較為低調沈默的姿態 進入生活之中。

在回想後,接著便是尋找 方 向(ex: 如 何 聯 絡 ) 以 及連結 (ex: 撥出電話 ), 完整地達成溝通的互動。


構思過程 Concept map

提醒

以人的某些 資訊作提醒

低調

常常會 在身邊的

在現有物件 上去設計

指引 / 連結

指引的工具 - 羅盤

單純的資訊

以人的方位 為提醒資訊

以手機殻 𤔡載體

心向儀 Ursa Major

連結的工具 - 手機


心向儀 Ursa Major


back

指向想念的人 利用無線網路與衛星定位的技術,讀取兩者的所在位置, 將之轉換成方向上的顯示。

front

藉由背面的矽膠轉盤提供摩擦力,帶動手機的旋轉,使 手機維持同樣的朝向方向。在正放時以手機本體作為方 向指標;倒放時則是以轉盤上的圓點作為標記。

彷彿思念也感染了身邊的物品,不禁跟著一起頻頻探首盼望。 當你看到手機轉向某個方向,想起遠方的誰,手機本身就是擺在眼前的一座橋,一切只待你撥出號碼。


AM 8:00

California

何時、何處 除了提示方向之外,考慮到跨時區的聯絡情境, 使用者也需確認對方所處時區的時間為何。 而方向與時間所對應到的便是羅盤與時鐘,以直覺的方式切換。 從羅盤的持放方式轉化,在手機水平放置時,顯示方向; 從時鐘懸掛的方式轉化,在手機垂直立起時,顯示對方時區的時間。 Clock Mode - perpendicular holding


California

Taiwan

Compass Mode - horizontal holding


與手機聯結

以 app 作設定

心向儀以手機傳輸孔與手機本體連接,提供電力,並將 無線網路的連結,雙方方向的定位交由手機來做運算, 使手機殻可以減少體積上的多餘負擔。

與心向儀專用 app 結合,可切換連接的對象;亦可讀入 手機中的通訊錄,檢測最近的互動與聯絡狀況,如果互 動過少便會被納入提醒的名單,並以轉動的方式指向該 對象,提醒使用者最近忽略了哪些人事物。


新的互動模式

r : 22mm 120mm

心向儀創造了一個新的人機互動介面,有別於震動、鈴 響的方式,手機的旋轉既可以作為資訊的顯示,亦可以 成為使用者輸入的方式,為雙向的互動方式。如在手機 遊戲中,旋轉可以被納入為增添趣味的方式;而手機的 旋轉,也可以對應手機的使用解鎖,具有許多的可能性。

61mm

12mm



平面設計_ ? Graphic Design


1984 書籍設計 / 2012

群體的方向 / 細微卻可怖的不對勁 / 龐大與渺小的衝突


書封: 以鋼筆象徵主角本身的角色,是真理部的寫手,卻更是被大洋國掌握著的一枝筆; 而鋼筆又是被兩個相反方向的大小箭號所構成,講述主角與整個國家之間的衝突,以及其無能為力。 封底: 群體的一致方向,圖地反轉下的是困在洪流中的人,逐漸同化。


蝴蝶頁: 延續封面的符號,並置兩個看似相同的鋼筆, 右邊的細小箭號象徵著主角的抵抗,而左邊的箭號已被磨合為最正確的圓形,暗喻劇情上的環節。


163

5

22

0

360

31

頁碼處隨著數字的增加,從一度開始慢慢傾斜,去映襯主角的處境

57

內頁編排: 24

1


靈造 藝術書設計 / 2012


以亂文產生器生成之文章為文本,想藉此呈現出隨機之中的可怖巧合。 另一方面,為了凸顯出人為的操作以及詮釋,將文章中唯二 [ 人為之處 ] -- 標點以及印章全部都印為紅色。

建構出神性的元素,似乎總是來自於「隨機」與「奇蹟」 如隨機抽出的詩籤,以及萬中選一的巧合。 然而真正構築了現在宗教的,卻是人類所下的「詮釋」 一如佛經的翻譯,只靠著表音字詞,翻成漢語,再藉著詮釋與演繹推敲出原本的意思。 我想把這樣有點諷刺的操作再次重現,在一個現代的環境下再造奇蹟。


將以往佛經上的印痕,置換為現在的二維條碼,呼應其典籍的數位性。 而在紙材的選擇上,使用的是過去列印數據的打孔紙帶。 藉著可折疊的特性,仿造出佛經的形式; 藉著紙質的脆弱,呼應其珍貴與神聖; 藉著紙材的使用,帶出數位生成的線索。



伯爵茶與司康餅社 與現代舞社 聯合成發海報 活動海報設計 / 2012


伯爵茶與司康餅社(點心社)、現代舞社 這兩個同樣創立不到一年的社團, 因緣際會下共同策劃了一場聯合發表。 發酵,正代表著一切正要開始, 同時也具象地代表著製作點心的過程, 抽象地講述現代舞由內而外的膨脹。 藉著圖地反轉的方式, 把「發酵」藏進正在分裂的酵母菌中,製造驚喜。



議題表達設計_ ? Expression Design


旺旺眼鏡 議題表達設計 / 2012


在 2012 的八月, 旺中併購案的問題開始浮上台面, 我也得以體認到此議題的存在。 於是我開始思考我能夠以自己的身份, 對這個我認為相當重要的議題, 能夠作些什麼,傳達些什麼。


生存在這個時代, 我們不再只是與方圓十公里的事物互動。 媒體是感官的外擴系統, 這樣的外擴必然帶來或多或少的失真。 而第四權的責任感 / 多元的媒體環境 是現今維護真實的兩股力量。 當一家媒體將把利益擺在責任之上, 它本身就不再為真實效勞。 然而我們仍然可以藉由不同的媒體, 藉著交互比較與除錯, 厘清出世界的樣貌。 就像是交替戴上不同焦距的眼鏡, 拼湊出世界的真實。 但可怕的是, 當這一家不為真實效勞的媒體, 成為唯一的外擴系統時, 它即代表了真實。 再也不會有人質疑反抗, 因為我們不再有好幾副眼鏡可以替換除錯。 而一副不能替換的眼鏡 就像是始終刻在視網膜上的扭曲, 在世代間永遠存續。

於是我想把媒體壟斷的後果呈現出來 請小朋友戴上這副旺旺造型的眼鏡 營造一個被壟斷的鏡片所覆蓋的未來 從此以後 我們再也無法辨明真實與謊言 因為一切的事物都只能從同一個角度窺看 透過那扭曲的嘴巴




活動企劃_

? Activities planing


fluorestagious Jingle Party

金歌派對,Jingle Party 為台科設計學院傳承下來的聖誕晚會,其內容 包含了整理派對主題的定調、視覺呈現、場地 設計、活動企畫 ... 等,是一個讓設計系同學藉

聖誕派對企劃 / 總召集人 / 2011

此大展身手的機會。而我在 2011 時,以總召集 人的身份與五十多位夥伴一起策劃了這場派對。


活動海報

「平安夜的台北,街上亮起了點點星火, 那不是燈,也不是燃起的燭火, 是我們。」 聚集在這裡,在釋放與傳染間得到救贖, 聚集在這裡,身體意識不到失去與得到, 摒棄約束,忘記社會, 犬儒地感受螢光色的滿足。 在平安夜裡, 我們用力發光。

螢光 / 傳染 / 狂歡 / 派對


我一向覺得在設計系,最可貴的就是能夠想到什 麼,就做什麼。我們不止具有想法,也具備了能 力去將想法實現出來,從海報到 promo 影片,從 場佈到活動裝置,從活動企畫到多媒體表演,全 部都由各方人才包辦。而我的工作就是引導前期 的討論,使各類呈現緊扣在主題定義上;以及掌 握後期實作的進度。

活動 / 螢光沾染 提供螢光色的衣物染料,讓大家在狂歡的同時,創造 出每個人各有不同的發光模樣,同時也是創造出了一 件件別具意義的活動紀念 T-shirt。


現代舞跨界演出

DJ / VJ 多媒體演出

系上歌唱比賽


台灣科大設計週 Taiwan Tech Design Week, TTDW

整體活動企劃 / 副召集人 / 2013


活動海報

臺灣科大設計週,TTDW 前身為工商業設計系課堂成果展,在 2012 時擴 大規模,以更完整的策展思維,舉辦了首屆聲 色俱佳的臺灣科大設計週。 在 2013 的四月,我們舉辦了第二屆的設計週活 動,突破作品展的籠統框架,以更具主題性的 方式策劃,另創以設計企劃為展覽內容的主題

螢光 / 傳染 / 狂歡 / 派對 展,傳達我們所想像的設計樣貌。


工商業設計系成果展

設計週系列講座

設計週開幕晚會


今年我們藉台灣科大設計週的機會,在系內教學成果展之外,辦了一個設計徵件計劃,主題是關心社會的設計。 在 10 幾組投稿的團隊中,我們選出了 7 組,補助經費、為之尋找指導老師、提供展出機會、謀求與外界合作機會。 我們希望讓同學在在這個過程裡體會將自己喜歡、感興趣的事,和所學結合,不受課程框架所限,以設計的手與腦實際行動。 在未來,或許其中有一些人會願意出來和社會互動,去改變一些外界對設計的標籤和既成結構,讓設計者在台灣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而能夠看到這樣子的未來可能,是我在辦這個活動中所獲得的最大收獲。


設計 是無止盡的問 對世界 更對自己



Chang,Wen-wei Portfolio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