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rit and sence in the artificial coastal

Page 1

神 性 再 塑

人 造 海 岸 與 離 岸 風 場 的 觀 測


1


2


前言 - 物品雖然由天真的萬物有靈論和過度的人性化中解放出來 , 但今日 物品卻是在它自身的技術存有中 , 找到它的現代神話邏輯 【物體系】Jean Baudrillard 神性的一部分由人對物的精神性解讀而產生 , 從過去泛靈論單方面 的心靈自發的回應 , 到現今人造物以功能性的運作雙向的、主動的回應 人們對其精神性的投射;題目構思的過程中 , 意識到傳統宗教與現代價 值觀的衝突 , 解讀的方式無法獲得共鳴 , 以此為出發點 , 企圖從釐清宗 教運作的架構、解構並重組將科技物修飾從日常依靠到被受崇拜的對 象 , 並針對經驗與知覺製造出空間。 宗教無疑是一種當代的呈述 , 若神性與價值觀無法觸動生存終極價 值的深層信念 , 人群間的集體意識便會將它捨去;將人造物做出精神性 甚至是神性的解讀 , 並非以真的宗教作為題目的發展方向 , 而是賦予宗 教性的外衣 , 在當代與未來的行為中做出形似【神話學】的敘述 , 做為 一個世代的圖騰。

3


1 . 物與神性 1.1 精神的物質消長 1.2 神性結構 1.3 神性 - 不可測量物 1.4 不可測量物之敘述

2 . 新神 - 大彰化離岸風電計劃 2.1 舊神 - 基地與背景 2.2 機械神 - 離岸風場 2.3 風神 - 風 2.4 神壇 - 不可測量物敘述的空間實踐

4


神 5


神性可以被理解成一種當代與當地精神上的敘述 , 以經驗與感知型塑 , 作為 集體意識的代表 , 被供奉 以物質堆砌神壇作為標記

性 6


後 7


1.1 精神的物質消長

題目構思的過程中 , 意識到傳統宗教與現代價值觀的衝突 , 解讀的方式無法 獲得共鳴 , 並以此為出發點 , 尋找出現代崇拜對象 宗教無疑是一種當代的呈述 , 若神性與價值觀無法觸動生存終極價值的深層信念 , 人群間的集體意識便會將 它捨去;將科技物做出精神性甚至是神性的解讀 , 並非以真的宗教作為題目的 發展方向 , 而是賦予宗教性的外衣 , 在當代與未來的行為中做出形似世代的圖騰 神性是隨環境變動的 , 透過觀察宗教建築的物質上的消長變化 , 了解到形體 的表現與集體意識間正相關的成長 , 精神的強盛與否在物質與空間中表露無遺 附圖為日治時期台灣神宮的前後參照 , 作為過去統治者精神上的代表 , 在集 體意識的消逝與新神的降靈 , 連同物質上的表現一併被抹除 , 神殿衰敗 , 軸線退 色 , 精神消逝 , 在改變中地區觀念與主導權的解釋被再次形塑

8


9


近代群眾對符號閱讀方式因科技的發展漸漸改變 , 甚至可以說人將崇拜的專注 力從原先傳統的對象轉移到科技物運作所帶來的效果

10


“這些神祇不僅消失在世人的記憶中,連名號都已不可考。崇敬祂們的人們也 同樣被遺忘了。這些神祇的圖騰凋壞,久遭遺棄,祂們的祭司還來不及傳揚奧 義便已死去。神祇也會死去,他們死了之後,沒有人為祂們哀悼,沒人記得” -【美國眾神】Neil Gaiman

11


12


1.2 神性結構

宗教是種具多層次 結構的形容詞 , 藉由釐清宗教運作架構 , 以了解人們對 物投射情感的方式 , 其中涉及物質所表現的狀態與行為

13


無法以感知經驗確實表達的物質狀態,除 有無法解釋自然現象外,現象通常也有物質堆 積以超大尺度的呈現,藉此將感知抽離日常所 能描述並製造出未知感,成為神秘經驗的構成 基礎

14


如這戰爭不曾是場戰爭,而影像卻是真的 影像,就會出現問題,因為如此一來,無戰之 戰就會如期所是地呈現出來,是一場醜聞 - 波灣戰爭不曾發生

宗教確實是一種錯覺,在未知中尋求值得 記錄的面向、特徵,即使是未知也未必具神 秘,而它必須吸引人,就必須針對未知加工

15


在前現代世界裡,儀式不是宗教信念的產 物;相反的,宗教信念才是儀式的產物。宗教 人只有在一個意義上是務實的:當某種儀式不 再能喚起對生命的終極價值的深層信念,宗教 人會毫不戀棧拋棄它……宗教不是人類困境附 帶的解方,不是神職人員硬塞的而外選項。培 養超越感的渴望

16

-Karen Armstrong


1.2-1 現代神性

17


「他們的形象結構演變,在此則表達為一個由泛靈論結構過度到能量性結構 的過程;傳統物品比較是我們臨在地見證,它是我們身體器官的靜態象徵。技 術產物迷人之處有所不同,因為他指向一個虛擬的能量,所以不再是我們臨在 的容器,而比較是我們動態形象的承載者」 「物品雖然由天真的萬物有靈論和過度的人性化中解放出來 , 但今日物品卻 是在它自身的技術存有中 , 找到它的現代神話邏輯 -【物體系】Jean Baudrillard 在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的影響下 , 人們因無法完整描述人造物的樣貌與運 作功能等等 , 開始向人造物投入神性的理解 , 也因足以影響當代與當地價值觀 , 神性在人造物上的形塑成為一種必然

18


1.3 神性 - 不可測量物

19


為使神秘與神聖性的維持 , 表示神聖的物件無法以實際的方式解釋 , 於土地 公廟的測繪中 , 傳統觀念叮嚀需先以紅線才能觸碰神明的物件 , 而後才能根據 紅線的長度以尺丈量 ; 理性的敘述無法完整表達神聖與神秘 , 是因它被賦予超 過物質實際上的意義與期待

練習製造實體無法明確表達的物件與非 現實狀態的實踐 , 透過反射面量體 ( 異質物 ) 在系館大廳中的懸吊 , 在均質空間中營造出非現實狀態 , 以懸浮物的 存在諭知不可見之釣魚線懸吊的高度與位置

20


21


22


23


24


25


26


1.4 不可測量物之敘述

27


透過熟悉的物件﹑事物,類比後測量出物件,通常都是以背景中的物件為 範例,舉例:以背景物件測量內容的倍率來得到結果︒

類似比較物的測量方式,根據類似的經驗,以得到模糊的結論,但通常在 缺乏比較物的情況下使用︒

間接表達的方式,通常是完整了解的情況下 , 針對大部分人能理解的感知表 達出來,舉例:以行走的時間表示行走的距離、以面積表示一個區域內的龐大 數量的物件︒

28


基 29


地 30


2.1 舊神 - 基地與背景

31


近年來人們環保意識抬頭,對能源的生產方式也討論多年,各種因能源生產 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成為人們衝忙將再生能源供上神壇的理由,並將其視為環境 汙染的精神出口,然而在各個再生能源設備這般龐然巨物的座落將使人們在基 地上的行為與產業大幅改變,形成當地地理觀與不同人群間精神解讀的變動。

32


33


2.1-1 人造海岸的改變

2021 年彰化外海將建立台灣最大規模的離岸風力電機群,將對當地海岸的 行為與地理觀劇烈的改變,感知切換於不斷變化的海岸線,海不再只海,風也 不只是風,人們興喜將風車視為問題解決方案,在名為 " 風電 " 的神威下,再 次使當地侍奉的 " 信念 " 步入諸神黃昏的行列;一些基地上的事物依舊存在, 而穿插在不同經驗式與間接式的敘述當中

34


35


1800

清領年間 , 群眾與海之間式種直接接觸的狀態 , 人依靠海岸淨進行漁業 與商 業 來維生 , 城市做為記號沿著港口發展 , 此時 , 人對神性的敘述 , 保持一種生 產與生存的態度 日治時期 , 港口的失去 , 使得居民不再依靠海岸維生 , 經驗與行為的轉變 , 使的海與生產間的直接連結 , 漸漸衰退

36


37


1980

1980 年 , 國家發展工業的急迫下 , 將沿海填補成現今的彰濱工業區 , 使人與 海的關係與經驗形成一個中斷 不連續的序列 , 人們對海的不可測量敘述完全依 賴過往城鎮經驗式的紀錄 而工業區的城市展現與海之間脫離 , 及便同樣擁有海神的廟宇作為標記 , 也 只是工業運作的產物 , 而非以海為生的標記

38


39


2021

2021 年 , 政府將在外海建立大面積的風力發電系統 , 工業的景觀延伸將進 一步改變人對環境與神性的敘述 , 而周遭的產業改變 , 對群眾而言海只是生活 的背景 他們真正服侍的是在當中坐落的巨大機械 , 另一個需要建造神壇來標記人 造物

40


41


神性隨著地景與價值觀不斷在基地上變動著 , 熟悉感與辯證一次次被剝奪 後 , 又再次建立標記 , 彷彿等待海岸的變動再次發生 海岸線因突變性的開發以致過往熟悉的感知與經驗遭到剝奪,任人為此感 到模糊而無從適應,企圖在神性再次形塑之前,建立感知的觀測,對象為基地 中存在性質較為中性或是依然保有的物件或者現象,以此將其延伸至人們所熟 悉的狀態,並穿插於非日常的事物當中,以熟悉感對照之間的差距。神性的再 次形塑將取決於感知經驗觀測後的提取。

42


巨 大 機 械

風 43


場 44

人 造 物


2.2 機械神 - 離岸風場

45


風力發電機在基地是種矛盾的存在,人們恭迎它的降臨,但當地人將其視 為使信念突變的巨獸,生硬的再次改變這不斷變動的熟悉感與地理觀;風力發 電機即是風的一種敘述形式,一種日常轉變成非日常的狀態。 46


內 觀 其 心 / 風 機 內 部

從內部瞭解風機 , 風機是個尺度龐 大的存在 , 內部如同封閉的高塔 , 視覺 與行為不斷向垂直向度延伸 , 甚至沒有 盡頭 , 感知在此與世隔絕 , 到終點前皆 是不斷重複的流程與感受

47


48


外 觀 其 型 / 船 隻 與 風 機 空 間

從外觀觀察 , 錯落於海上的風機群體如同一片均質生長叢林 , 缺乏差異的比 較 , 使人失去方向感 , 只能透過外圍的標記物 如太陽 , 來取回對方向的認知 49


50


遠 觀 其 物 /

風 機 之 於 海 岸 景 觀 的 改 變

51


從遠處觀察風機 , 它們型成一種海上的標記 , 一種人為的沖積平原 , 相較與 海形成丈量刻度的存在 , 告訴人們行為的邊界線為何處 52


53


觀察將成為一系列的情境 , 以熟悉的日 常物件對照非日常的風機群 , 對比出之 間極端的差異 , 以建構感知的敘述

54


風 55


Le vent se lève! . . .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L’air immense ouvre et referme mon livre, La vague en poudre ose jaillir des rocs!

Envolez-vous, pages tout éblouies! Rompez, vagues! Rompez d’eaux rejouies Ce toit tranquille où picoraient des focs! -Le cimetière marin by Paul Valéry

56


2.3 風神 - 風

57


風 = 能量…? 基地存在一種人們印象上了解因環境變動而未能熟悉的現象,而為此建立 新感知空間,以基礎形式描述現象成為一種必要,觀測後的結果會反映在兩種 層面上,一為既有物(風機)的運作狀況,二為一種感知經驗式的觀測,透過 空間介質的操作,將觀測物做出不同形式的敘述︒

58


風是這個基地變化的主因,因風的強盛而使非日常的巨大機械坐落,也使 熟悉感與地理觀轉變;風始終存在於此,敘述的方式模糊了樣貌,測量與尋找 風的感知經驗敘述並非尋求真實,而是在既定中找出變化。

測 59


量 60


2.3-1 微型觀測

61


縱 實 向 驗 切 Ⅰ 割

風是種動態的物體 , 或是一種形容

移動狀態的形容詞 , 觀察中先以小尺度 的模型瞭解風的動態模式 , 以此做為出 發點 , 透過紀錄的放大 , 在基地上進行 討論 , 找出感知的敘述

62


63


橫 實 向 驗 切 Ⅱ 割 64


65


橫 實 向 驗 分 Ⅲ 段 66


2.3-2 觀測後敘述

67


障 基 礙 地 物

我將平坦基地上的人造物視為風行

進中無法穿透的障礙物 , 作為作為分析 的起點 , 以下是我目前對風在動態敘述 上的分析

68


69


頻 波 率 以波動理解的動態 , 以規律性的循環 , 表示春吹拂的頻率 觀測再次放大;將風理解成一股 連續路徑,再設定中觸碰到固態的障礙 物會避開並繞射,之後與周圍的路徑交 錯,如同風的心電圖般,紀錄著現象運 作的狀態,形成一種基礎的敘述。

70


71


振 波 幅 / 粒 子

我將風一種波動 , 以震幅顯示出強度 , 也會出現規律性的消長

72


73


收 路 縮 徑 / 體

我將風視為一塊空氣量體行進的路 徑 , 通過障礙物時被切割後 , 繞射並與

其他路徑疊合 , 形成一種收縮 密度不平 均的狀態

74


75


隨 路 機 徑 / 線

同樣是空氣塊 , 但因高度的可塑性 , 使它在相同條件下仍呈現不穩定且不 一致動態模式

76


神 77


壇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