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 達賴喇嘛尊者開示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繁

Page 1

11/02/2014 達賴喇嘛尊者《菩提⼼心釋論》開⽰示 內容: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中⽂文翻譯:蔣揚仁欽 主編: 財旺仁波切 中⽂文聽打: 李雅雯 藏中校對: 特多旺秋 地點:美國,紐約

22-1 無論我在何處給予佛法的教授或解釋的時候,我通常都會先禮敬三寶,進⾏行《隨念三寶 經》的唱誦或唸誦。︒今天在此主要傳授佛法的對象是華⼈人,是漢⼈人的兄弟姐妹們,所以我 們先以華語來唱誦《⼼心經》。︒ 接下來是要以藏語來唸誦偈頌⽂文或經⽂文,⾸首先以藏⽂文來念誦的是羅睺羅所著作,對《般若 經》的禮讚⽂文。︒之後會唸《⼼心經》後⾯面的咒語「揭諦揭諦...」三次。︒這 之後,因為《般若 經》有分廣、︑中、︑略三部,《般若經》主要內容,以顯義來講的話就是空性,以隱義或暗 義內容⽽而⾔言是屬於現觀道次第,對於顯義空性和暗義現觀 道次第的傳承⽽而⾔言,完整詮釋 了暗義的現觀道次第最主要的著作,是依據⼗十地菩薩慈尊所著作的像是《現觀莊嚴論》等 這些⼤大論典。︒就以明義空性的內容⽽而⾔言,我們 最主要依據是龍樹菩薩的著作像是《中觀 理聚六論》,其中這裡⾯面最主要是以《中論》為主,今天就以藏語來唸誦《現觀莊嚴論》 裡的禮讚⽂文,以及《中論》的禮讚 ⽂文。︒ 在這世界上⾃自從有⼈人類的形成開始,因為每個⼈人都⾃自然⽽而然有著想要離苦得樂的想法,因 為我們⼀一旦有了感受,就有苦樂的感受了,有了苦樂的感受之後,就會對於 痛苦的感受 想要厭離、︑遠離,對於快樂感受想要追求,於是就有⼀一種⾃自然⽽而然想要離苦得樂的想法。︒ ⼈人們遇到痛苦或是災難的時候會產⽣生畏懼,想盡辦法去逃離或遠 離這種困境,但是有時 候會超越了⼈人類可以做到的能⼒力範圍,於是當⼈人類無依無助、︑無依無靠、︑沒有辦法去解決 這些困難問題的時候,⼈人們尋找⼼心裡的⼀一種依靠,因 此,所謂的信仰從此⽽而產⽣生。︒當時 ⼈人類的智慧可能還不夠,⼀一開始並沒有教義,就憑著⾃自⼰己的直覺去相信某件事物,做為⼀一 種⼼心靈的依靠⽽而已,可是事後逐漸地,當 ⼈人類的智慧發展之後,慢慢地形成所謂的教義 了,⾃自⼰己的哲學思想了,於是這時候才有所謂的具有教義的宗教信仰產⽣生。︒ 具有教義的宗教信仰又可以分兩⼤大類,第⼀一類是認為有造物主存在的這種宗教信仰︔;第⼆二 類是認為造物主不存在的宗教信仰,就以第⼆二種否定造物主信仰⽽而⾔言,最主 要就三⼤大 派:佛教,以及無神數論派,還有裸⾏行派又稱耆那派,這三派。︒數論派本身可以分兩者, 有神數論派以及無神數論派兩者,無神數論派就否定了造物主的存 在,有三千年的歷


史,算是最古⽼老的印度婆羅⾨門教之⼀一。︒之後,有耆那派也就是所謂的裸⾏行派,在佛教之 前︔;那之後才形成了佛教。︒在這三⼤大派裡⾯面,屬於耆那派以 及無神數論派都⼀一致認為, 「我」必須要遠離身⼼心以外,有⼀一種我的存在,我跟我的身⼼心是可以隔離的,因此⽽而主張 了「常、︑⼀一、︑⾃自主的我」。︒唯有佛教,是否定了 這種常⼀一⾃自主的我,佛教認為「我」並 非是身⼼心以外的⼀一種個體,像龍樹菩薩所說的,「我」是依賴著身⼼心⽽而施設⽽而有的。︒因此 在所有具有教義的宗教信仰裡⾯面,只 有佛教說了「無我」的正⾒見,「無我」的概念。︒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2 以佛法的教授⽽而⾔言,⾸首先導師先轉四諦法輪,又稱為初轉法輪,這是⼤大⼩小乘共同的基礎, 因為四諦法輪所詮釋的主要內容就是四聖諦,還有四諦⼗十六種形相、︑三⼗十七 道品等,這 是⼤大⼩小乘、︑顯密共同主要的基礎,⼀一開始導師在世的時候,最主要使⽤用的語⾔言是巴利語, 所以在三次結集的時候也是以巴利語為主,來進⾏行三次的結集, 因此巴利語系所建⽴立的 傳承,算是佛教傳承裡⾯面最早的傳承。︒因此每⼀一次在會場,如果有懂巴利語系的出家⼈人、︑ 或是上座部的出家⼈人在場的話,我都會請他們以巴利 語來唸誦《吉祥經》Mangala Sutra。︒之後,以《解深密經》的詮釋角度⽽而⾔言,就有所謂的次轉法輪、︑無性法輪,也就 是今天所謂的《般若經》︔;以及後轉法輪、︑善擇法輪,也就是《解深密 經》本身。︒與此 相應的依據像是《⼗十地經》等,說到了第八識等等的說法。︒以漢系的佛教來講,最主要是 以唯識的正⾒見為主的,由法護論師⼀一直持續下來,主要以唯 識為主的宗⾒見⽽而說到了三法 輪。︒以《般若經》⽽而⾔言,無論說《般若經》也好或⼤大乘最主要依據的經典也好,其實也就 是梵⽂文語系所建⽴立的教義最主要的依據,那就是《般若經》。︒《般若經》的詮釋⽅方式,卻 跟《解深密經》裡⾯面所說的三法性和三無性的詮釋⽅方式又有少許的不同。︒ ⼤大乘的傳承⼀一開始是在印度建⽴立的,之後流傳到漢地,因此在公元三、︑四、︑五世紀的時 候,漢地已經有⼤大乘的教法了。︒西藏來講的話,⼤大約是在第七、︑第八世紀,佛 法才流傳 到藏地的。︒因此就以⼀一個佛教歷史來講的話。︒漢地的佛教徒或華⼈人佛教徒,是我們的長 輩,所以平常我在解釋佛法的時候,只要遇到華⼈人的佛教徒,我真的 會把你們視為是我 們的長輩,於是今天學弟在此向學長獻上最⾼高的致意。︒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3 ⼤大約在公元八世紀的時候,藏傳佛教最主要的推動者就是寂護論師,寂護論師是那爛陀寺 的⼀一位⼤大學者,以他個⼈人來講的話,他⾃自⼰己⾃自創了⼀一套⾃自⼰己的宗義、︑⾃自⼰己的⾒見解,所以在 那爛陀寺、︑在當時是⼤大家公認的⼀一位非常著名的學者,他個⼈人不只是持有非常精進的戒 律,⽽而且對中觀是完全精通以外,對因明學也是非常博學,著作許多因明⽅方⾯面的論典。︒從 公元⼆二到三世紀的時候,提婆菩薩就已經寫了《四百論》,在《四百論》裡⾯面可以看到, 提婆菩薩如何去引⽤用外道對於因明的論述⽽而做出反駁。︒之後由清辨論師在他的著作裡⾯面,


也說到了內外道的差異,於是將外道的主張列出來之後,對此⼀一⼀一做了反駁。︒所以在清辨 菩薩之後,⽉月稱菩薩所著作的《入中論》裡⾯面,也可以看到內外之間的爭議、︑討論和辯 論。︒同樣地,在⽉月稱菩薩之後,寂天菩薩所著作的《入⾏行論》裡⾯面也是可以看到的,尤其 在陳那菩薩和法稱菩薩的時候,因為他們兩者主要是寫了佛教因明⽅方⾯面的著作,這兩位⼤大 師是屬於佛教因明⽅方⾯面的權威。︒在當時印度裡⾯面,針對於因明、︑(譯者:普通話來講的話 叫邏輯學),在印度裡⾯面,針對於邏輯或因明學上,外道有外道的邏輯思想、︑邏輯推論的 ⽅方式︔;內道有內道的,就是佛教有佛教的⼀一套邏輯系統,這兩者因為互相的競爭,所以等 於互相的獲利了︔;當我們內道就是佛教,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邏輯學、︑邏輯系統之後,會受 到外道的反駁,後者會針對於當時外道的反駁,再次⽴立宗等等,於是會互相的競爭、︑互相 的增上,所以兩者最後都會獲利了。︒所以從第八世紀寂護論師的著作裡⾯面,可以很明顯的 感受到當時在印度裡⾯面對於邏輯學或是因明學上是多麼的重視,所以從他廣⼤大的因明著作 裡⾯面,也可以體會到這⼀一點。︒ 寂護論師的弟⼦子蓮花戒⼤大師,後來也來到了藏地,因為他的⽼老師對中觀和因明非常的有學 問,因此蓮花戒⼤大師也著作了相關的論釋,所以藏傳佛教最主要就是由這兩位⼤大師⽽而流傳 下來的,因此在藏傳佛教裡⾯面非常重視因明學。︒那之後,西藏⼈人本身也寫了有關因明的著 作,像是薩迦班智達也寫了《正理藏論》,以及恰巴•却吉僧格等⼈人他們也創造了⾃自⼰己藏 傳佛法辯論的⼀一套語系,所以我們今天可以看到有西藏⼈人之間辯論的⼀一套特殊的語⾔言系 統,就是那時所創造的。︒因此,在佛法的教義裡⾯面,非常重視因明學、︑⽽而且具有完整因明 學的詮述來講的話,幾乎是藏語才有完整的保存這種⽂文化遺產。︒巴利語系所建⽴立的教義裡 ⾯面並沒有那麼的完整︔;同樣地,我們的學長,你們的佛教⽂文化裡⾯面,也沒有對因明學這⽅方 ⾯面有像藏語所保留般的如此完整。︒我聽說了,陳那菩薩著作的《正理⾨門論》這是有翻成漢 ⽂文,只有少數幾本有關因明或佛教邏輯學的著作以外,幾乎在漢系佛教裡⾯面是沒有被受到 重視的。︒因此,由寂護論師以及他的弟⼦子之後建⽴立的藏傳佛教,所以在藏傳佛教裡⾯面不只 有中觀、︑因明以外,還有密教的這種學習,因此藏傳佛教是等於顯密、︑中觀、︑因明、︑⼤大⼩小 乘圓滿的教義,都⼀一直保留至今,是非常完整的⼀一套教義。︒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4 在佛陀的事業裡⾯面,有三種事業,身事業、︑語事業、︑意事業這三者,在三事業裡⾯面,佛陀 的語事業是最主要的,為什麼呢︖?因為佛經⾃自⼰己也說到了:佛說罪莫能洗 滌,佛⼿手無能 取眾苦,佛證無能轉他⼈人,唯⽰示法諦得解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因為在佛教的教義裡 ⾯面,我們不認為有所謂造物主的存在,加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 離苦得樂,如果想要快 樂不想要痛苦的話,那我們就應該要去尋找快樂之因為何︖?痛苦之因為何︖?儘量去解除痛 苦之因,儘量去累積快樂之因,才有辦法讓⾃自⼰己離苦 得樂。︒可是這⼀一切的因緣最主要來 ⾃自於內⼼心有沒有調伏,⽽而來去作決定的,內⼼心⼀一但調伏,不會有煩惱產⽣生,就不會因由未 調伏內⼼心的動機⽽而去造作傷害別⼈人的⾏行 為,因為不會去傷害別⼈人、︑不會去累積苦因,於


是我們慢慢遠離痛苦。︒因為內⼼心獲得調伏了,想要去幫助他⼈人,我們去累積善因,去累積 快樂的因緣⽽而獲得快樂的, 內⼼心⼀一旦無法調伏的話,很容易產⽣生貪、︑瞋,就去造作傷害 他⼈人的⾏行為,這樣的話,本來想要離苦得樂的,但是最終卻是離樂得苦了。︒ 因此,佛陀哪怕具有極⼤大的悲憫⼼心,哪怕知道⼀一切的事物、︑⼀一切的萬法,但是佛陀救我們 的⽅方式,並非是他親⾃自可以幫我們眾⽣生洗滌眾⽣生的罪業,沒有辦法的︔;佛陀 也沒有辦法 以他的⼤大悲⼼心、︑⽤用他的雙⼿手取有我們眾⽣生的痛苦,也是沒有辦法的︔;佛陀哪怕具有⼤大悲 ⼼心,但是他也不能把他⾃自⼰己的道證功德像禮物般地轉送給眾⽣生,這 也是沒有辦法的。︒唯 有什麼⽅方法呢︖?唯⽰示法諦得解脫,唯有透過真諦的開⽰示,讓我們去瞭解真相是什麼,讓我 們眾⽣生以智慧去瞭解真相之後,來去離苦得樂的,因此 佛陀的三事業裡⾯面,語事業是最 主要的。︒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5 所以有時候我會半開玩笑的說著,我們現在在各個寺院可以看到很莊嚴的佛像,雖然是很 好,因為透過佛像,我們有⼀一個信⼼心或信仰的依靠,⽽而提醒我們佛陀的恩惠 等等,感恩 佛陀,這是值得我們隨喜的。︒可是光是只有佛像的話,佛像不會講話,佛像不會講話的話 沒有辦法救我們呀︖?這有點類似你到了⼀一個學校去,這個學校有 ⼀一個很著名的教授,你 就把⼀一個教授的像擺在那裡⽽而已,永遠不會講話的話,意思是⼀一樣的嘛,沒有辦法真正的 幫到我們,或是這個像沒有辦法教我們,因此閱讀甚 至於學習,導師所著作的經典或是 這些⼤大師們所著作的論典,是很重要的,因為佛陀的三事業裡⾯面,只有語事業是最主要能 夠真正幫助我們離苦得樂的。︒在藏語裡 ⾯面,翻成的佛經、︑和翻成的這些佛教論典的話, 有⼀一些已經翻成藏⽂文了,但是沒有翻成漢⽂文的話,應該把它翻成漢⽂文︔;那已經翻成漢⽂文的 這些佛經或論典,但是沒有 翻成藏⽂文的話,應該把它翻成藏⽂文,應該要互相、︑互利地去 進⾏行這些事情,現在我們有開始在著⼿手進⾏行,聽說就以佛經的數量⽽而⾔言,漢譯的翻譯比藏 譯的要來得多。︒ 但是以⼤大師的論典著作來講的話,聽說藏譯的翻譯是比漢譯的來得多, 這個我們要做研究。︒ 總之,學習佛陀的這些,佛教的這些經論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時候我也會,開玩笑的 說,我們在唸七⽀支供養的時候,不是有⼀一個叫「請轉法輪」嗎︖?請資糧⽥田或者 是三寶為 我們轉法輪,那如果假設今天導師在世,龍樹菩薩⽗父⼦子在世的話,他們可能會說,其實我 們早就把法輪轉光光了,沒有什麼好轉的了!就是今天你們可以看 到的這些經論⽽而已 了,除非我們要跟導師釋迦牟尼佛或是龍樹⽗父⼦子請轉⼀一個從來未曾說過的法輪,但是根本 就不需要阿!因為就以煩惱的形相來講的話,今天我們世 ⼈人的煩惱跟2500年前,甚至 2600年前佛陀在世的時候,世⼈人煩惱的形相是⼀一樣的,它本身沒有變,雖然有所謂的現代 化,那這個現代化是說,是依據我們物 質的⽣生活像是衣、︑食、︑或住處,是由透過現代的 科技是可以改良的,這是沒有錯,可是就以煩惱本身的⼀一個性質,或煩惱的形相來講的


話,今天的煩惱和兩千五、︑六 百年前佛陀在世時候的煩惱,是沒有什麼差別的!除非透 煩惱過了⼤大腦的⼀一種改造,像是你的⼤大腦變扁了,或⼤大腦變更⼤大了,所以煩惱有⼀一點少數 的不⼀一樣以外,但 是基本上還是⼀一樣的,煩惱的形相都是⼀一樣的,那既然煩惱形相⼀一樣 的話,在2600年前能夠對治煩惱的這些法⾨門,也適合⽤用在今天了,所以這才是我們要好好 學 習的對象,我們要以佛法的經論為主⽽而去學習才是。︒ ⽽而且我們無論是漢族或是藏族中間,都有⼀一個非常落後的現象,就是⼀一談到灌頂的時候, ⼤大家都睜開眼睛很有精神,⼀一談到要解釋佛法的時候,好像就沒什麼興趣了,想睡覺的感 覺,這是⼀一種落後的表現。︒ 雖然我並不是懂很多,因為很重視講解法義,所以⼀一旦有機會的話,我會盡⾃自⼰己所有的能 ⼒力,為你們來解釋佛經的教義。︒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6 在佛陀所講授的教義裡⾯面,基本上已經完整圓滿了⽅方便和智慧兩種的法⾨門,可是針對於主 要詮釋⽅方便法⾨門的這個傳承,我們把它稱為「廣⼤大⾏行」的傳承。︒在教義裡⾯面,最主要以深 ⾒見空性的這種詮釋為主的這樣的⼀一個傳承,我們把它稱為叫「深⾒見⾏行」的傳承。︒ 廣⼤大⾏行的傳承,最主要以慈尊菩薩所著作的「慈氏五論」,以及無著菩薩之後,所留傳下 來的這些教義為主,像是《現觀莊嚴論》等,因為這些的論典或⼤大論點,完 整的詮釋了 《般若經》的暗義,現觀道次第的內容,以就是所謂的⽅方便,⽅方便和智慧兩者裡⾯面的⽅方 便,因此我們把這⼀一類的詮釋或這⼀一類的⼤大論典、︑這⼀一類的傳承, 把它取名為叫做「廣 ⼤大⾏行」的傳承。︒像龍樹⽗父⼦子的著作,最主要是詮釋了深⾒見空性的內容,因此這個⼤大論點的 傳承,我們把它稱為「深⾒見⾏行」的傳承。︒基本上在佛陀 教義裡⾯面是必須要具備⽅方便和智 慧這兩者的,但是就以他詮釋的角度不同,或詮釋的⽅方法不同,或是關注的主要對象不 同,⽽而區分了「深⾒見⾏行」和「廣⼤大⾏行」這兩 者。︒又如同龍樹菩薩在《中論》裡⾯面說到了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所以佛所說的⼀一切教法,都是 根據⼆二諦⽽而說的,⼆二諦就是我們 現在所看到的⼀一切,或者是事物所顯現的這個層次,這 是屬於世俗諦。︒勝義諦是說,事物本身的存在性到底是不是如此,這是屬於勝義諦。︒因為 我們所看的⼀一切,或 事物的顯現,不⼀一定是事物它本身存在的⼀一種⽅方式,我們現在所看 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從它那邊呈現,以⾃自⼒力的呈現讓我們看到,但是實際上事物的存在, 是以⾃自⼒力 讓⾃自⼰己存在的嗎︖?這不是的。︒所以事物的顯現,事物的存在就是真相是不吻合 的,因此依由這兩種的特性,⽽而說到了世俗諦和勝義諦。︒ 以⼀一般來講的話,我們對於世俗諦和勝義諦的定義,就是被名⾔言識所獲尋的,這叫做世俗 諦。︒被勝意識所尋獲的,這叫做勝義諦。︒所以在去尋找真相為何的時候,沒 有任何⼀一 法、︑沒有任何的事物,是可以依靠⾃自已的⼒力量,來去呈現⾃自⼰己的性質。︒沒有辦法以⾃自⼰己的


⼒力量讓⾃自⼰己⽣生存的,因為⼀一切都是完完全全依賴著他者因緣⽽而有, 因此我們所看到的⼀一 切,並不像我們所看到般的真實存在,因此說到了沒有⽣生滅、︑沒有⾃自他,所以在《中論》 的論典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否定詞,沒有這個、︑沒 有那個,指的就是說在⼀一個它存 在的究竟性當中,沒有任何的⼀一法是像它所顯現般的真實的存在。︒ 那為什麼佛所說的教法都是依賴著⼆二諦⽽而說的呢,又如同龍樹菩薩所說的,因為有⼆二諦, 所以有了⼆二資糧,⽽而形成了⼆二果。︒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們要追求的最 究竟的快 樂,就是佛果,又可以分兩者,⼀一是⾃自利法身,⼀一是他利⾊色身這兩者。︒⾃自利法身和他利⾊色 身都是依賴著跟它同類型的因緣才有辦法產⽣生,並不能只有透過祈 禱的⽅方式就能夠獲 得,這要去透過因緣,來去成辦⾃自利法身和他利⾊色身的因緣之後,才有辦法去獲得了佛陀 的⼆二身。︒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7 什麼叫做⾃自利法身︖?⾃自利法身是遠離了⼀一切戲論,在專注於勝義諦當中,現證空性的當 下,遠離⼀一切的⼆二相,⽽而來去形成了⾃自利法身,那是遠離⼀一切煩惱障和所知 障,因為最 主要⼆二相是來⾃自於所知障⽽而產⽣生,所以遠離了⼀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遠離了⼀一切⼆二相,但 是在現證關注勝義諦的同時,卻又能夠因為遠離所知障的關係, 卻又能夠同時間現證⼀一 切世俗的幻象、︑世俗的戲論,⽽而去圓滿⼀一切眾⽣生的事業,這叫做⾃自利法身。︒就有點類似所 謂的多性轉為同性,同性轉為多性的意思,什麼叫多 性轉為同性︖?就是我們現在可以看 到世俗的這些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千變萬化的不同幻象,在觀察它的究竟性的時候, 都是同樣的,都是無有⾃自性,所以就是多 性轉為⼀一性,或多性轉為同味,是這個意思。︒ 所以哪怕瞭解了⼀一切世俗萬象,但是都在勝義諦當中來去獲證的,所以多位轉為⼀一味。︒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8 佛陀的他利⾊色身又稱為廣⼤大身,就是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器和他的所需,針對他的根器⽽而去 說到了適合他根器的法⾨門,⽽而去圓滿他者的這種事業,那這就是由⼀一味轉為 多性了,因 為佛陀在現證空性當中,因為斷除了所知障,卻又能夠瞭解到眾⽣生不同的根器,⽽而說到了 不同的世俗教義。︒所以為了能夠獲得他利⾊色身,所主要承辦的因 緣,就是菩提⼼心。︒因 此,如同龍樹菩薩所說的,透過了基⼆二諦,基礎的基,就是實際的狀況,實際的狀況這個 基,又可以分⼆二諦⽽而形成了⼆二資糧,就是⽅方便菩提⼼心, 以及智慧空正⾒見這⼆二資糧,⽽而來 去獲得了⼆二果,⼆二果就是⾃自利法身和他利⾊色身。︒由基⼆二諦形成⼆二資糧,由⼆二資糧形成⼆二 果。︒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9 所以平常我們唸誦的偈頌⽂文:「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災障悉消除,世 世常⾏行菩薩道。︒」這句偈頌⽂文其實已經涵蓋了所有佛教的要義了。︒⾸首先,先 說「願消三 障諸煩惱」,三障諸煩惱是並非只有透過⼀一種祈願的⽅方式,哪怕這句話我們唸了⼀一萬遍、︑ ⼗十萬遍、︑甚至於上百萬、︑千萬遍,三障諸煩惱也是沒有辦法淨除 的,哪怕你再怎麼唸 「願消三障諸煩惱」。︒ 三障諸煩惱要怎麼去除的呢︖?要怎麼消除的呢︖?要看哪⼀一種的⼼心,會帶來煩惱,那針對這 種的⼼心,看有沒有其他的⼼心去對治形成了煩惱性質的這顆⼼心,有的話就⽣生起 了它的對治 ⼒力,以這種的⽅方式,找到它互相相剋的另外⼀一顆⼼心,以這種的⽅方式來去對治,或是消除我 們的煩惱。︒就像什麼呢︖?以⾃自我為中⼼心的這種思想,我們又稱愛 我執,過份的愛⾃自⼰己的 這種執著,為了能夠去除這種愛我執,因為我們知道愛我執會帶來許多的過患、︑許多的問 題,為了能夠去除愛我執,我們必須要⽣生起愛他⼼心, 所以愛我執的去除不是說,喔希望 我不要有愛我執,這樣反覆的去祈禱或祈求,那是沒有⽤用的。︒如果你真的覺得愛我執會帶 來你⾃自⼰己內⼼心的⼀一種痛苦,或是愛我執會 讓你⼼心胸狹窄的話,那你就要去愛他⼼心,把愛 我的這種⼼心態轉移到愛他的身上,增長愛他⼼心,愛他⼼心未⽣生令⽣生起,⽣生起令增長的話,才 有辦法去減少愛我執。︒ 那三障諸煩惱,三障的煩惱是什麼呢︖?第⼀一障「貪」,第⼆二障「瞋」,第三障「癡」。︒那 我們講到了貪來講的話,第⼀一障的煩惱「貪」⽽而⾔言,它的對治⼒力就是像不淨 觀等︔;第⼆二 障煩惱「瞋」⽽而⾔言,它的對治⼒力像是慈⼼心、︑慈悲⼼心︔;那第三障也就是前兩障最主要的根 本,在此講到「癡」,這個癡⼼心呢,所謂癡⼼心就是無明,對於實際 狀況的不瞭解或者顛 倒瞭解,有兩者︔;無明就是不明瞭、︑不知道的意思。︒但是「不知道」有兩種情況,⼀一種就 只是單純的不知道⽽而已,另⼀一種是顛倒的誤認為是如 此,這叫顛倒瞭解、︑顛倒執。︒前⼆二 障的根本無明是顛倒執,也是有問題的顛倒執,它把實際狀況錯誤的解讀了,錯誤的去理 解了,顛倒的去理解了。︒ 為了能夠斷除這種無明,當然無明的解釋來講的話,因為各派對空性的詮釋有不同,所以 空性的智慧所要對治的這個無明的解釋上,也會有少許的不同,但是基本上 ⽽而⾔言,⼀一切 的煩惱最主要是來⾃自於對實相的顛倒執著的這種無明的產⽣生,那這種無明要去除的話,唯 ⼀一的⽅方式就是要瞭解真相,因為無明是對於真相的顛倒錯誤解 讀,所以你只有瞭解真 相,才有辦法去除這種第三障的無明,才有辦法去除真正的三障,所以「願消三障諸煩 惱」,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就是「願得智慧真明 了」,希望我們能夠獲得瞭解真相的 智慧,讓我們以智慧去真明了什麼是實相,唯有這種⽅方式去願消三障。︒所以光是透過⼤大禮 拜,或者是供養,哪怕是唸咒等,雖然 對累積資糧有幫助,可是沒有辦法直接的對治了 三障煩惱,同樣的像是信⼼心、︑或者是菩提⼼心的觀修,雖然對累積的資糧有幫助,對福報的 累積有幫助,對資糧的累積 有幫助,可是沒有辦法直接的對治三障諸煩惱,唯有透過真 實、︑空性、︑真相的瞭解,才有辦法直接的對治三障諸煩惱,因此,願得智慧真明了。︒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10 「世世常⾏行菩薩道」這句話先做解釋的話,在這偈頌⽂文裡⾯面「世世常⾏行菩薩道」是第四 句,可是我們今天把它的順序調換⼀一下,變成第三句的話,為什麼要這麼做 呢︖?因為之 前對於真相真明了的這個智慧,為了能夠使這個智慧,成為所知障的對治⼒力,所以唯有透 過菩提⼼心的⼀一個輔助,才有辦法使得空正⾒見,不只是對治煩惱障 以外,也能夠對治所知 障,因為對治所知障的時候,需要強⼤大的這種福報後盾,或者資糧為後盾,才有辦法有⼒力 的去對治所知障,這我們又稱為圓滿⼀一切利益、︑圓滿 ⼀一切⽬目的的⼀一種空正⾒見的觀修,所 以圓滿⼀一切利益就是說,你修學空正⾒見的⽬目的,不是只是為了斷除煩惱障⽽而已,更是為了 斷除所知障,因此圓滿⼀一切修空的⽬目的 了,以這種「圓滿⼀一切利益」的空正⾒見的⼀一種觀 修,來去對治所知障的時候,必須要廣⼤大的福報資糧為後盾,因此⽽而去學習菩提⼼心,所以 ⽽而說了「世世常⾏行菩薩 道」。︒這前三句是屬於⼤大⼩小乘共同的基礎。︒ 最後,為了能夠使⼤大⼩小乘共同的修⾏行能夠圓滿,無有障礙,所以「普願災障悉消除」。︒如 果我們「普願災障悉消除」是擺在第三句的話,很有可能會解讀為說,要消 除的這個災 障,是為了斷除煩惱障和⽣生起智慧的這種災障,那這個災障好像不是包括了「世世常⾏行菩 薩道」的這個災障,這樣的話,可能會有這種可能性會去解讀 為,只是屬於前兩句的⼀一 種災障⽽而已,不包含第四句的災障。︒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11 《菩提⼼心釋》的這本論典,是不是由龍樹菩薩所著作的,在這個說法上有爭議的,有⼀一些 ⼈人認為這並不是龍樹菩薩所著作的,因為像龍樹菩薩的⼤大弟⼦子⽉月稱論師等, 他們並沒有 引⽤用《菩提⼼心釋》,有這麼⼀一派的說法,但是也有另⼀一些的具有權威性的專家,他們說是 龍樹菩薩所著作,所以是否是龍樹菩薩所著作上,有不同的兩派 的說法。︒但是就以內容 來講的話,確實《菩提⼼心釋》所詮釋的內容,跟龍樹菩薩的意趣是沒有任何的⽭矛盾,只是 在解釋的⽅方法上,是有⼀一點不同,像是我們讀《中觀 根本慧論》的時候,並沒有引⽤用到 外道的說法或主張,但是在這裡⾯面,⼀一開始時就說到外道是怎麼說、︑把每⼀一派不同的主 張,各別的列了出來,明細的說了出來。︒同 樣的,《寶鬘論》的這種著作的⽅方式,跟菩 提⼼心釋論的註釋⽅方式也是不同的,可是如果能夠把這部論典,加進為龍樹菩薩著作的話, 我們可以感覺得到說,龍樹菩薩 的著作就非常的完整,無論是從內容上⽽而⾔言,或是他詮 釋的⽅方法⽽而⾔言,就會變得相當的完整,因為《寶鬘論》主要是針對某⼀一個國王所說的,說 到⼀一般世俗倫理的這 種教授或開⽰示,在空性的解釋上是沒有任何的差異,是⼀一樣的。︒ 那我們看標題:菩提⼼心釋,這個菩提⼼心的英⽂文這邊是翻awakening mind,就是菩提⼼心,但 是這裡所謂的菩提⼼心,最主要是咒乘的,無上瑜伽部的這種菩提⼼心的解讀,⽽而並不是顯教


的菩提⼼心的解讀,⽽而是說,我們在境上的光明, 就是空性的內容,去瞭知的時候,應該 以最細微的⼼心,我們叫「俱⽣生原始之光明」,「俱⽣生原始之光明」以瑜伽⼒力、︑以修⾏行的⼒力 量,刻意的將所有粗分的氣、︑還有粗 分的識,刻意地遮擋,讓它成為了隨眠的狀態之 後,以瑜伽⼒力,現起了這個俱⽣生原始之光明,再去了解境上光明的話,將會非常的強⽽而有 ⼒力,如果不是以瑜伽⼒力讓它 ⾃自然產⽣生的話,沒有辦法轉為瞭知境的能知、︑或能識,是沒 有辦法的。︒就像我們凡夫,沒有任何的瑜伽⼒力、︑修⾏行⼒力,在死亡過程的時候,也會現起這 種死亡光明,最 細微的光明,可是在那個光明當下,它是沒有能⼒力去瞭知任何事物的︔; 可是如果是以瑜伽⼒力,刻意的停⽌止粗分運轉的氣、︑識,特意的去遮擋它,不讓它現起,讓 它產 ⽣生隨眠的狀態,⼀一旦時間持續了之後,細微的、︑極細微的這種俱⽣生原始之光明現起 的時候,再以瑜伽的⼒力量,抓住這顆最細微的⼼心,讓它去緣取空性的話,將會成為 非常 強⽽而有⼒力的空證智慧,這種的空正⾒見,以俱⽣生原始之光明所現起的深明無⼆二的、︑具有⽅方便 和智慧兩種資糧的這個「菩提⼼心」,才是在此所指的這個菩提⼼心,也就 是《密集⾦金剛根 本續》裡⾯面所講的,最主要、︑究竟的菩提⼼心。︒在此,我們也可以看到龍樹菩薩引⽤用了《密 集⾦金剛根本續》的偈頌⽂文,在⼀一開始時也是引⽤用到了,所以 在此菩提⼼心釋的「菩提⼼心」 這三個字,指的是無上瑜伽部所要詮釋的這個菩提⼼心。︒ 那我雖然沒有這⽅方⾯面的教授傳承,可是我有獲得這⽅方⾯面的⼜⼝口授傳承,那是從⾚赤仁波切那裡 獲得,也從⽇日宗仁波切那裡獲得了,從⽇日宗仁波切那裡獲得其他的⼜⼝口授傳承,所以,以這 樣的基礎上為你們傳授這本教義。︒ 雖然我沒有這個的教授傳承,但是不意味著說我沒有辦法為你們教授這部教義,哪怕我只 是有了⼜⼝口授的傳承,但是無所謂,因為它的內容確實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 的,如果這 麼好這麼殊勝的內容,為什麼我們不去讀它,只是因為缺了這個教授傳承,就不去學習了 嗎? 我覺得這是不符合邏輯道理的,哪怕今天龍樹菩薩真的在世的話,我覺得龍樹菩薩不 會因為說我沒有教授傳承就給你們講這個教授講義⽽而罵我指責我,他應該不會 的,反⽽而 會就是說 可以 說不定還會說,我的這本著作,因為沒有⼈人解釋,所以它沉睡了好久⼀一陣⼦子,今天終於有 ⼈人將它喚醒了!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12 菩提⼼心釋,⼀一開始是禮敬聖⾦金剛薩埵,接下來念的偈頌⽂文是《密集⾦金剛根本續》第⼆二品的 偈頌⽂文,「遠離諸實物,蘊界以及處,⾊色與執等滅︔;法我空等故,⾃自⼼心從無始,空之體性 成。︒」 「遠離諸實物」在這句話的解讀上,在《密集⾦金剛根本續》裡說到有四法的解讀等,這在 《明顯句論》裡⾯面也有看到,可是在此所指的實物,是外道所說的⼀一切因果 的所依,也


就是⼀一切三世輪轉的所依,那三世輪轉的所依不可能是我們的身體,因為身體是屬於今 世、︑短暫的物質⽽而已,也不可能是識,⽽而是從前⽣生到今⽣生,今⽣生到 後世的「我」,這是 在此所謂的「實物」,也就是常⼀一⾃自主,遠離身⼼心以外,必須要有⼀一個「我」,「我」會 從前⽣生到今⽣生,今⽣生到後世,但是身體不會,⼼心也不 會,但是那個「我」會,所以這個 「我」就是遠離身⼼心以外,有⼀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是在此要指的「實物」的意思。︒像是基 督教或是回教來講的話,其實他們只是不 ⽤用這個名詞⽽而已,但是實際上他們也主張了這 種遠離身⼼心以外的我,因為他們說我們死掉之後,在最終被判決要升天堂或下地獄的時 候,當時要判決的並不是我們的 身體要上天堂、︑或身體下地獄,⽽而是說我們的靈魂上天 堂或下地獄,所以他講到⼀一個獨⽴立身⼼心以外的「我」的存在了,那這種的「我」,以佛教 專有名詞去形容時, 叫做「常⼀一⾃自主的我」,以外道來講的話,婆羅⾨門來講的話就是 「阿特瑪」的這樣的我,⽽而這在此被否定的緣故,所以講「遠離諸實物」,沒有這種的 「我」,遠離 身⼼心以外的「我」,所以「遠離諸實物」,最主要反駁的對象是外道者。︒ 「蘊界以及處」,在此要反駁的對象是下部論師的主張,像是有部和經部,有點偏物理主 義者了,也就是說⼀一切只要存在的話就必須是實物,⼀一切的蘊界處存在的 話,必須要真 真實實的、︑以物質呈現在前⾯面讓我們感受到,因此他們沒有辦法安⽴立所謂「無遮」的概 念,就是要真實的物質在我們前⾯面,那「蘊界以及處」的真實性 在此也是被反駁的,所 以是反駁了有部和經部。︒ 「⾊色與執等滅」的意思就是說,以唯識派來講的話,認為說「⾊色」和「執⾊色」的這兩者, 就是「所知」和「能知」這兩者,就是所謂的「境」和「識」這兩者之間是 沒有距離 的,所以叫「⼆二取空」,所取和能取之間是沒有距離的,因為為什麼呢?這些都是在阿賴 耶識的習氣成熟之後,所現起讓我們看到的⼀一切,雖然他們破除了 諸法的外境,但此同 時卻又說到了⼼心識的真實、︑意識的真實,所以在此「⾊色與執等滅」這也是被破除的,因為 「⾊色」和「執⾊色」的這個「識」,兩者都應該相同般的 無有真實,滅除了真實,所以在 此是破除了唯識派。︒ 中空派是怎麼破除的呢︖?中空派是這麼說的,他們認為唯識派在反駁、︑在否定外境「有」 的時候,說到了沒有任何的事物去尋找、︑解剖之後可以找到,沒有任何的事 物解剖之 後,可以說這就是最究竟的物質,最究竟的物理,沒有這樣的⼀一個實質的東西存在,⽽而否 定了外境︔;如果是以這種角度去否定外境的話,同樣的,「⼼心」也 不應該有真實,因為 你去尋找「⼼心」在哪哩︖?去尋找之後,「⼼心」也是找不到的,那為什麼要確認「⼼心」的真 實性呢︖?這是沒有道理的,所以說到了「⾊色與執等 滅」。︒ 那以中觀派⾃自⼰己的主張來講是什麼呢︖?「法我空等故」⼀一切諸法在空性上的解釋是⼀一樣 的,在究竟性的詮釋上是⼀一樣的,所以「識」,就是⾃自⼼心,從無始以來,本身 就不是以 ⾃自⼒力讓⾃自⼰己存在~以⾃自⼒力讓⾃自⼰己的性質存在的,所以「空之體性成」︔;既然⼀一切的東西, 去尋找之後找不到,但是又有作⽤用、︑有利害關係、︑有感受啊,這是 怎麼產⽣生的呢︖?以中 觀派的詮釋⽽而⾔言,這⼀一切都是唯名⽽而有的,都是依賴著它的施設處,「施設⽽而有」⽽而已, 「⽽而已」的意思是什麼︖?沒有任何⼀一法的存在,是依靠 它⾃自⼰己的⼒力量,讓⾃自⼰己形成的。︒


⼀一切法的存在,之所以存在,只是很單純的完完全全依靠他者的⼒力量,那這⼀一法的存在 性,最終不是以⾃自⼒力、︑⾃自⼰己的性質,讓⾃自⼰己形成的關係,所以只有透過施設的⽅方式,去安 ⽴立⽽而有,這是以「唯名⽽而有」的這種主張,是中觀派的主張。︒所以在此說到「⾃自⼼心從無 始,空之體性成」。︒ 「如經所云,如覺悟薄伽梵及諸⼤大菩薩等發⼤大菩提⼼心,我今亦為諸眾⽣生等:未離令遠離、︑ 未脫令解脫、︑未息得歇息、︑未涅槃證涅槃故,從今起乃至無上菩提前,定發 菩提⼼心。︒現 ⾏行密咒⾨門之眾菩薩由此世俗相故,發起世俗菩提願⼼心者後,修習勝義菩提⼼心⼒力令⽣生起,今 說此⼼心。︒」在此說到了菩提⼼心的觀修,⽽而說到了未離令遠離、︑未 脫令解脫、︑未息得歇 息、︑未涅槃證涅槃故,⽽而說到了⽣生起希求他利、︑和希求菩提的這種,與⼆二希求相應的這個 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生起之理。︒ 但我們在道地功德增上的時候,就是說從⼀一地變⼆二地,⼆二地變三地,就是⼗十地的這種功德 增上︔;或只是加⾏行道變為資糧道,資糧道變為⾒見道,⾒見道變為修道,這種道 地功德的增 上的時候,最主要是以根本定為主的,不是在後得道的時候⽽而增上道地功德的,怎麼說 呢︖?因為要從⾒見道轉為修道的時候,必須在現證空性、︑入定的當 下,斷除了修道所斷之 後,才會轉為修道,所以從⾒見道到修道的這個過程,在轉換的過程當中,是在現證空性的 當下,入定的同時,⾸首先先正對治修道所斷,之後再 斷除,所以都在入定的情況當中才 有辦法的,為什麼呢︖?因為修道所斷,必須由空正⾒見直接斷除以外,透過⽅方便品是沒有辦 法的。︒所以在此也說到了,不只世俗菩提 ⼼心要⽣生起以外,與世俗菩提⼼心輔助下⽽而產⽣生現 證空性的這個勝義菩提⼼心~所謂勝義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菩提⼼心⽣生起的基礎上,現證空性的 這個智慧叫「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也得⽣生起,就是在此要說的主要內容。︒ 上根者或善根者⽽而⾔言,⾸首先先有空性的智慧,再來⽣生起菩提⼼心︔;但是低根者或下根者⽽而 ⾔言,先有菩提⼼心,再修空正⾒見。︒這個根據是來⾃自寂護論師的中觀莊嚴論裡⾯面, 也有說到 了,上根者⽣生起菩提⼼心,哪怕是出離⼼心之前,都會先瞭解空性,再來⽣生起出離⼼心或菩提 ⼼心︔;可是下根者卻是靠⼀一種信⼼心的能⼒力,⽽而來去⽣生起菩提⼼心⽽而已,有 了菩提⼼心之後,再 慢慢地去尋找空性的道理。︒ 現觀莊嚴論裡⾯面說到菩提⼼心的比喻,如同⼟土地般的菩提⼼心,如同⿈黃⾦金般的菩提⼼心,我有時 候猜想說,下根者的菩提⼼心可能是那種類似五分鐘的熱度,突然間就很有感 受~哇我要 發起菩提⼼心,當下非常地強烈,但是像⼟土地般的很容易被瓦解似的,之後⼀一旦遇到災難或 困難時,就從菩薩開始請辭了,想要退休了,會有這種的危險, 為什麼呢︖?因為沒有空 正⾒見,這種真相的瞭知為後盾。︒但是上根者是瞭解了真相,以廣⼤大的理由為後盾,所產⽣生 的菩提⼼心是像⿈黃⾦金般的、︑是不會退轉的,⿈黃⾦金的性質 無論透過熔解等等,其真⾦金的性質 仍然存在。︒ 所以上根者不只⽣生起菩提⼼心,哪怕是⽣生起出離⼼心,甚至於皈依,正確的皈依要產⽣生的話, 也是先⽣生起空正⾒見,再產⽣生強烈的皈依⼼心的,因為要瞭解三寶的功德,由其 是佛寶僧寶 的功德,最主要是透過法寶的功德的認知⽽而產⽣生,法寶的功德指的是什麼呢︖?就是「滅、︑


道」⼆二諦的功德,「滅、︑道」功德要認知的話,沒有空正⾒見,是 沒有基礎讓我們真實去 體會「滅、︑道」⼆二者的功德,這也是為什麼⽉月稱菩薩在他的七⼗十空性論釋裡⾯面解釋的, 「三寶是⼀一切欲求解脫者的皈依之境」,因為解脫並不 是說有⼀一個美好的國⼟土到了那邊 我們就解脫了,不是這⼀一回事,⽽而是從內⼼心裡⾯面却除了⼀一切煩惱和煩惱的種⼦子,甚至煩惱 所留下的習氣、︑隨眠等等,這叫做解脫。︒唯 有透過三寶,才有辦法讓我們獲得這種內在 的功德。︒要瞭解這個很複雜的過程的話,沒有真相的認知,如何能確定三寶的存在呢︖?因 此上根者要升起強烈的皈依量的 時候,也先證悟空性,我現在講的是上根者。︒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13 「菩提⼼心正性,聖⾦金剛等敬」,在此是不應該叫「等」,應該叫「持有」,持聖⾦金剛,藏 ⽂文同樣雖然是⼀一個Num (Wylie: rnams/bsnams) 字,但拼字的不同,不應該是屬於副詞的這 個「等」字,⽽而應該是「持有」、︑持聖⾦金剛的意思。︒為什麼講這個意思呢︖?雖然我們講菩 提⼼心,剛所說的勝義和世俗菩提 ⼼心等,在此的菩提⼼心,最主要指的是樂空無⼆二的這個菩 提⼼心,這個樂空無⼆二的菩提⼼心,是由具有聖⾦金剛的⼈人,什麼叫聖⾦金剛︖?在此的「聖」就是 吉祥,吉祥就是「有 學道」的化身,在此的「⾦金剛」指的是深明無⼆二的俱⽣生原始之光 明,化身和光明兩者無有分開,叫做「⾦金剛」,⾦金剛就是不分別、︑不分開的。︒持有、︑安住 於⼼心中,就 是「持」的意思,對於這種持有聖⾦金剛的、︑俱⾜足菩提⼼心、︑正信的修⾏行者⽽而做 敬禮的意思。︒在此應該這麼去解讀的。︒ 「⾦金剛」來講又分成不同的四種解釋,像是「意⾦金剛」、︑「共⾦金剛」、︑「隱⾦金剛」、︑「究 竟⾦金剛」等,如同密集⾦金剛本續裡有說到四種不同的詮釋⽅方式,在此的「⾦金 剛」指的是 俱⽣生原始之光明以及化身⼆二者,互相雙運,⽽而持有、︑安住於⼼心中的持聖⾦金剛者,禮敬之 後,「觀修菩提⼼心,我說有可滅」。︒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14 「諸佛菩提⼼心,我及蘊等識,妄念皆不礙,常許空性相」,在此的「我」,指的是外道的 常⼀一⾃自主的我,「蘊」最主要是講到有部和經部的主張,「識」是唯識等。︒「妄念皆不 礙,常許空性相」,就是說破除了這些外道和內道下部論師的這些主張後,⽽而說到了空性 的主張。︒ 「由悲所滋潤,此⼼心精進習,悲性諸佛說,常觀菩提⼼心,外道者尋伺...」這以下就是破除 外道的主張了,「外道者尋伺,由識尋我性,住於遍蘊中,然⽽而未能 獲」,外道所主張 常⼀一⾃自主的我,我去尋找,真的能夠存在的話,與身⼼心隔離的「我」真的是存在的話,尋 找之後,從我的蘊體裡⾯面再怎麼尋找也都無法獲得,怎麼 能夠確定有這種常⼀一⾃自主的


「我」存在呢︖? 「蘊屬有非常」,蘊是有的,可是它並非是常法︔;「此亦非我性」,這也不是我︔;「常與 無常⼆二,所能依皆無」,如果「蘊」是無常性,「我」是常性的話,那常性 和無常性之 間,就不應該有所依和能依的這種關係存在了,因為你說蘊體和我是完全分開的,既然分 開的話,⼀一個常性的「我」幹嘛依賴著無常性的蘊體⽽而有︖?所 以,如果常性的「我」不 依賴著無常性的蘊體的話,那變成「我」沒有身⼼心,「我」沒有身體,這樣的話,也是⽭矛 盾的︔;所以「蘊屬有非常,此亦非我性,常與無常 ⼆二,所能依皆無。︒謂我若非有,作者 何常住」,在此的作者,最主要破斥的是外道常⼀一⾃自主的造物主,也並非有常性。︒「有法 若能在,世伺入諸法。︒何常故有作,次 與俱非有,此故於外內,常物無有性。︒」在此, 又再次的從內、︑外去尋找常⼀一⾃自主的我在哪裡,如此去尋找之後是找不到的。︒ 「若能何待此」如果我是具有常性的話,幹嘛要去依賴其他者,「事物應同俱,何者待餘 事,非常亦非能」。︒「事物非常有」的原因,事物並非是「常」的原因,主 要是「物恆 剎那故」,是每⼀一剎那都在轉變當中的︔;「故此無常物,非能遮作者」,如同無著菩薩所 說的三種因緣:不動緣、︑無常緣、︑能⼒力緣,⽽而說到了諸「有為 法」的存在,其依據主要 是來⾃自於《緣起經》裡⾯面所說的:「有此故⽣生此」「⽣生此故⽣生此」「無明故成⾏行」,「由 此故⽣生此」,是說到了不動緣,這⼀一切不是造物主 內⼼心動搖了之後⽽而去產⽣生的,並非是 造物主創造出來的,⽽而是有它的因緣的,這叫做「有此故⽣生此」。︒ 「⽣生此故⽣生此」,在此所說的因緣,必須要無常因,才有辦法帶來無常果,不可能由常因 帶來無常果,⽽而說到了「⽣生此故⽣生此」。︒ 「無明故成⾏行」,也就是說⼀一切的果,都要依賴著跟它同類的主因⽽而產⽣生,在果的任何形 成之後,它之前必須要有⼀一個跟它同⼀一個屬性的主因,才有辦法產⽣生。︒於是在此說到了三 種因緣,故此無常物,非能遮作者。︒ 「離我此世間,蘊與界及處,⾊色執令壞滅,由識滅諸相」,如果外道所說的造物主是 「常」的話,祂所創在的事物要不就「常」~永遠存在,要不就永遠不存在,因 為是 「常性」,它不變化、︑不是依賴著暫時的因緣⽽而改變,如果不是依賴暫時的因緣⽽而改變的 話,祂所創造的事物要不就要永恆的存在,要不就要永恆的不存在了。︒ 又接著說到「益者為聲聞」,在此的意思是說,佛根據聲聞這些根器的眾⽣生們⽽而說到了 「⾊色與受及想,⾏行蘊與識蘊,五蘊如是說」, 如同你看到五蘊是真實存在般地,佛陀會 根據他們的根器⽽而說適合相應他們的法,說到了五蘊乃真實。︒但這並非佛陀的真正意趣, 只是依由這種暫時的⽬目的,為了聲 聞根器相應的眾⽣生⽽而說的。︒ 佛陀的真正意趣是什麼呢︖?下⾯面又說到了:「⼆二⾜足尊常⽰示,⾊色蘊如泡沫,受蘊似⽔水泡,想 蘊同眼翳,⾏行蘊似芭蕉,識蘊如幻化,蘊體如是教,為菩薩宣說」。︒佛陀在 ⼩小乘的經典 裡⾯面,也說到了甚深空性,這是為⼩小乘的上根者⽽而說的,但是對於下根者來講的話,說到 了五蘊有實有,但是對於上根者則說到了五蘊無真實的這些道 理。︒當然在這個說法上有


不同的爭議了,像是清辨輪師就認為說,如果在⼩小乘的經典裡⾯面說到了甚深空性的話,那 ⼤大乘經典將沒有⽬目的,⽽而提出了這樣的質疑。︒但是 此質疑被佛護論師、︑⽉月稱菩薩、︑還有 寂天菩薩這⼀一派的論師所反駁了:哪怕⼩小乘經典裡⾯面說到空性,也不代表說⼤大乘經典沒有 ⽬目的,因為⼤大乘經典裡⾯面說到了廣⼤大的 道地功德,這些在⼩小乘經典是沒有說的,⼩小乘經 典只說了空性。︒甚深空性以外,並沒有說到廣⼤大的道地功德,所以這不代表了說⼤大乘經典 沒有⽬目的。︒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15 以上從第⼗十四句唸到了第四⼗十七句,最主要的內容,第⼗十四句來講的話,「四⼤大之本性, 廣說⾊色體蘊」,也就如同寶鬘論裡⾯面所說的,如果四種的⼤大種都不存在的 話,那由四⼤大 的⼤大種所造,怎麼可能會存在︖?地⽔水⽕火風都沒有的話,由地⽔水⽕火風所造的事物也不可能存 在。︒至於「⼤大種」來講的話是⼀一種非常細微的⼀一種能量,我們 針對這種能量,把它取名 為這是「地」、︑這是「⽔水」、︑這是「⽕火」。︒⼤大種,是根據它堅固的⼀一種能量,⽽而去說到了 「地」的⼤大種︔;⽽而根據它暖的⼀一種能量,⽽而說到了 「⽕火」的⼤大種︔;如此去取名以外,去 尋找在哪裡的話是無法獲得的。︒所以如果⼤大種都不存在的話,由⼤大種所造、︑產⽣生的事物怎 麼可能會存在︖? 遮擋四⼤大的這種虛、︑空的⼤大種不存在的話,⾊色法和無⾊色的這些都不存在的話,「名本身的 施設處」都不存在了,由此⽽而能施設的「名」,怎麼可能會存在︖?因此唯名本身也是唯名 ⽽而已,這就是對這句話「四⼤大之本性,廣說⾊色體蘊」的最好解釋了。︒ 在第⼗十九句時,說到了有部和經部的主張,⽽而做了更詳細的反駁,怎麼反駁呢︖?在第⼆二⼗十 句的時候有說到了「同⼀一女性身,屍所欲與食,遍⾏行貪⽝犬等,妄念執有 三」,如果⼀一切 都是真實的外境⽽而有的話,那同⼀一個境,為什麼會有三種不同的看法︖?對於⼀一個女性漂亮 的身體來講的話,以遍⾏行看的時候是「屍」︔;以具有貪的男 性來講的話,看的是「所 欲」,以⽝犬來看的話是「食物」,屍體是⼀一個食物︔;為什麼會有這三種不同的看法︖?於是 破除了有部和經部的「外境有」的主張。︒第⼆二⼗十⼆二 句之後,又說到了唯識如何破除外境 之理,從第⼆二⼗十八句時候,就破除了唯識的主張,尤其在第三⼗十⼀一句時說到了,唯識認為 說意識如果有真實性的話,意識去尋找 之後也是找不到的,因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 ⼼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透過三時的⽅方是去尋找⼼心到底是在哪裡。︒ 第三⼗十八句的時候是說到了我們中觀⾃自身的主張為何,為什麼要講到他⽅方的主張,⽽而去進 ⾏行破斥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透過這種⾃自他兩者主張的認知,我們更能夠理解中觀⾃自⼰己的主 張,⽽而「極趣博⼠士處」(38偈第四句)。︒ 於是唸到了第47句,以上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說,在名⾔言上認為,有⾃自相的這派佛教宗義論 師,認為什麼叫做有、︑什麼叫做沒有︖?有和沒有的差別在於,瞭知這⼀一法 的「量」是否 為「正量」,是「正量」的話他瞭知的事物就是有︔;如果瞭知此事物的「識」,並非是


「正量」的話,這⼀一法就不存在了。︒所以「有」和「沒有」是由 「量」去取決它的有和 沒有,那「量」是否存在,是由「⾃自證分」來去決定說,這個「量」是否存在的,這是認 為名⾔言上有⾃自相的佛教宗義論師的主張。︒但是認為在 名⾔言上沒有⾃自相的中觀論師,他們 不這樣說的,他們說「量」和「所量」,能「量」和所「量」是互相依賴、︑互相觀待⽽而有 的,所以「境」的決定權不在於「識」, 因為「境」「識」是平等,是互相觀待依賴⽽而 有的。︒ (解釋無有⾃自性) 那現在呢,我們的食物也是無有⾃自性的,肚⼦子也是無有⾃自性的,吃著也是無有⾃自性的,可 是這些都在「唯名」當中,我們還是要進⾏行吃飯的這個動作的,那如同仲敦 巴⼤大師有說 到了,⽕火也無有⾃自性,⼿手也無有⾃自性,⽕火會燃燒的作⽤用也無有⾃自性,但是「無有⾃自性」的 意思是說,不是以它⾃自⼰己的⼒力量形成了它⾃自⼰己的性質,所以不是 否定了這⼀一法的性質的 存在,不是這⼀一回事,這⼀一法是存在的,可是它存在的⽅方式不像我們所看到般的,是以它 ⾃自⼰己的⼒力量形成了它⾃自⼰己的性質,因為不是以⾃自⼰己的 ⼒力量,所以完完全全依賴著他者, 這⼀一法的性質到底怎麼存在的呢︖?「唯名⽽而有」⽽而已,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方式了。︒ 因此,雖然⽕火無有⾃自性,⽕火燃燒的這⼀一種作⽤用也無有⾃自性,可是你⼿手放進去的話,隨著依 賴著他⼒力,會形成你的⼿手會被燃燒的性質,這是存在的。︒所以很多⼈人認為說 無有⾃自性好 像什麼都沒有,每⼀一法沒有它⾃自⼰己的性質的話,這⼀一法就不存在了,這是對無⾃自性的錯誤 解讀。︒無⾃自性的真正意思呢,這也是為什麼有部論師⼀一直說,你 破除了⾃自性就等於破除 了這⼀一法的存在,這是錯誤的。︒其實,就以空來講的話,我們可以透過很多理由來去否定 它的存在,對於空的認知可能會比較容易瞭解,可是 空後現緣起的這部分,卻是非常困 難的,遮擋了⼀一切諸法的⾃自性之後,如何去成⽴立了它的有,這⼀一點確實是很困難的,破除 了⼀一切的⾃自性之後,沒有任何的存在,之 後只有⼀一個「唯名」當中,⽽而產⽣生了諸法的這 種利害作⽤用、︑互相觀待的關係,這是中觀派最困難、︑最困難要瞭解的⼀一點。︒但是透過時間 慢慢的,去反覆地⼀一次再⼀一次 的思惟,我們可以從經驗當中,破除了⼀一切的⾃自相或⼀一切 的⾃自性之後,在「唯名」當中,卻能夠坦然的安⽴立了,⽽而且會覺得說⼀一切的作⽤用都沒有互 相的⽭矛盾,能夠坦 然安⽴立的話,這樣的話才是真正的入中道。︒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16 「(47) 住於菩提藏 ⼤大王勝覺悟 俱悲於常時 證空同虛空 (48)此故諸法基」 就如同《中論》裡⾯面所說的「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 是因緣,善滅諸戲論」,在此有說到了,斷除⼀一切戲論,之所以能夠斷除戲 論的原因是 什麼呢︖?又如同《中論》所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 成」,若空性存在的話,⼀一切法將會成⽴立︔;若空性不存在的話,⼀一切 法皆無法成⽴立。︒這 就是在此第48句「此故諸法基」,諸法的⼀一切基礎就是空性,有了空性之後⼀一切法都會成 ⽴立,沒有了空性之後⼀一切法將無法成⽴立,其原因是什麼 呢︖?又如同《中論》裡⾯面又說到


了:「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所謂空性的意思,是因為緣起的緣故,⽽而說了⾃自性空的,空性並不是說尋找之後找不到的 那個當下、︑那種的空叫做空性的意思,尋找了之後找不到,這並不是空性的 正確解讀。︒ 所謂的空性是什麼呢︖?我們對諸法的存在,並不會覺得說這是因為我看到了、︑或是我聽到 了,因為我們⾒見到了,⽽而感到諸法的存在,但又有種無法因此滿 ⾜足諸法的存在,想要跨 越⾃自⼰己所看到、︑所聽到的、︑⾃自⼰己所感受到的,跨越這種⾃自⼰己所⾒見的以外,從它的境上,去 尋找它⾃自⼰己以⾃自⼒力所呈現的那種存在,那叫做從「境 上⽽而有」,這就是所謂「⾃自性有」 的意思。︒如果從境上真的是諸法具有⾃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呈現,被我們看到的話,那我們 去尋找之後,應該要找到才對,找不到代 表什麼呢︖?沒有⾜足夠的理由,讓我們去證明諸 法是以⾃自⼒力,呈現它的⼀一個性質讓我看到︔;但是光是這⼀一點也不叫做空性,也因為它不是 以⾃自⼰己的⼒力量呈現讓我們看到 了,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可以去證明⼀一點,就是說,⼀一切的 存在、︑⼀一切的作⽤用,必須得依靠他⼒力才有辦法,⼀一切的性質必須得依靠他⼒力的話,就是因 為空性的關係,因 為「⾃自性空」的關係,更必須要依賴著他者才有辦法產⽣生,也因為更 需要依賴他者才有辦法產⽣生,所以因果才更應該成⽴立。︒ 因為有了空性,所以才有了因果,因為有了因果,才有⼆二諦、︑四聖諦、︑才有輪迴、︑解脫等 等,⽽而成為了諸法的基礎,因此有了⼀一切,這⼀一切的世俗萬化才有辦法產 ⽣生,才有所謂 的戲論⽽而產⽣生,也才有所謂的有為法、︑無為法等等,因為有了空性了,所以才有苦樂等感 受,才有所謂的⼼心可以改變,因為⼼心無有⾃自性,⼼心不是以⾃自⼰己 的能⼒力⽽而產⽣生⾃自⼰己的性質 的,所以⼼心的性質是完全依賴他者、︑觀待他緣的︔;因為觀待他緣,所以現在受煩惱的這顆 ⼼心,我們可以依由他緣的⼀一種依賴,或他緣的⼀一種 觀待,改變我們的內⼼心,使我們的內 ⼼心遠離煩惱的束縛,慢慢的轉為⼀一切遍智,這是因為有空性的緣故,因為⼼心的⾃自性是空 的,因為⼼心不是以它⾃自⼰己的⼒力量產⽣生它⾃自 ⼰己的性質,它所有的性質和作⽤用是完全依賴他 者,因由緣起的關係⽽而產⽣生的。︒ 因此,空性的思維是非常重要了,這樣⼦子反覆的思維、︑觀察空性之後,在專注空的當中, 會去遮除⼀一切的戲論,就不會有任何的多相,或者是多種的性質,因為就是 專注於空的 ⼀一種階段當中⽽而已,可是觀察後,觀空之後,再去看這些諸法萬化的時候,會覺得說從性 空當中,再次的去現起這些諸法的幻化幻相,所以在此有說到了 「此故諸法基 息矣如幻 化」,息矣的意思就是說因為專注空性當中,只是在遮擋⾃自性的那個當下安住著,所以⼀一 切的戲論或者是五花八⾨門的世俗幻相,會隨著這種空性的專注⽽而息 矣、︑會消滅了,這些 戲論會慢慢、︑慢慢的遠離的。︒可是當出定之後,再去看這些諸法萬相時,會覺得說從性空 現起了這種幻化,為什麼呢︖?因為諸法的存在並非是以 ⾃自⼒力呈現讓我們的,因為諸法根 本不是這麼的存在⽅方式,可是我去看諸法的時候,卻覺得說諸法是如此的真實,它們是以 ⾃自⼰己的⼒力量呈現讓我看到的,所以它的⼀一個 顯現,和實際上的存在是不吻合的,因為不 吻合的緣故,所以是虛假幻化的,所以「息矣如幻化 無基能滅有 此空應恆觀」。︒


此空應恆觀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又如同提婆菩薩所著作的《四百論》裡⾯面所說的「如身 中身根,癡遍⼀一切住,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 同「身根」 遍滿⼀一切其他的根,所以同樣的,「癡」遍滿⼀一切的貪、︑還有瞋、︑遍滿⼀一切的煩惱。︒貪⼼心 不會遍佈於⼀一切的煩惱,貪⼼心不會遍佈於瞋⼼心,瞋⼼心也不會遍佈 於⼀一切的煩惱,因為瞋 ⼼心不會遍佈於貪⼼心,可是「癡⼼心」卻是遍佈⼀一切的煩惱!因此只要能夠斷除「癡」,就同 等於斷除⼀一切的煩惱,因為「癡⼼心」遍佈⼀一切的煩 惱,以粗分煩惱的話,都是由「癡 ⼼心」所產⽣生、︑由真實執著所產⽣生的,因為看到「好」,我們會產⽣生貪︔;看到「壞」,我們 會產⽣生排斥的瞋︔;不光只是看到「好」就 會產⽣生貪⽽而已,⽽而是看到了真實的好,真實的 壞,⽽而去產⽣生了貪和瞋。︒這種粗分的貪瞋,都是以真實執著為基礎之後⽽而產⽣生的,這是粗 分的貪瞋。︒ 可是細微的貪瞋的話,是跟真實執著「相應」的,什麼叫相應的意思呢︖?在名⾔言上不認為 「有⾃自相」的這⼀一派的中觀論師以下,這些中觀論師們、︑甚至於哲學派以下 的論師們, 會認為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法,是以它⾃自⼰己的⼒力量呈現讓我們看到,這個就是最基本 的「有」,這個不能破除的,這破除的話就等於沒有任何存在的 基礎了,從境上必須要 有它存在的能量,從境上必須要有它存在的⼒力量在,從境上必須要有⼀一個⼒力量指使它存 在,否則的話,我們無法說這個境是有的,或這個境是 沒有的︔;因此對於這種的看法上 不去破除,認為這是存在的,這是對的,這種認知是沒有錯誤的,所以有所謂的「共相有 法」是這個意思。︒ 但是以名⾔言上認為「無⾃自相」的中觀派論師去解讀這種看法的話,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這 是非常非常細微的⾃自性的看法、︑⾃自相的看法︔;因為有了這樣的看法,所以看 好或是看壞 的時候,會覺得說這是以它⾃自⼰己的⼒力量形成的好、︑以它⾃自⼰己的⼒力量形成的壞,讓我們看到 了,由此會產⽣生很細微的貪、︑很細微的瞋,這種的貪瞋是跟煩惱 相應的,所以在粗分煩 惱的時候,是以真實執著為基礎⽽而產⽣生︔;可是細微煩惱的時候,卻是跟真實執著相應⽽而產 ⽣生的。︒所以空性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以上的這些論 述如果不知道的話,根本沒有辦法 斷除煩惱,如果要瞭解的話,必須要好好的讀《中論》~《中觀根本慧論》,要好好的讀 提婆菩薩的《四百論》,要好好的讀⽉月稱 菩薩的《入中論》,三部論典搭配著閱讀、︑學 習之後,我們才有辦法從經驗去體會到說,原來⼀一切的煩惱,⼀一切的錯誤認知,最主要就 是因為不瞭解真相⽽而產⽣生,那 真相是什麼︖?什麼是顛倒瞭解的真相︖?什麼是對真相顛倒 瞭解的真實執著︖?什麼叫做煩惱根本的無名︖?才有辦法從深去體會。︒ 「空正⾒見」如果不去學習的話,根本沒有基礎去斷除煩惱,如果你是想斷除煩惱的話,覺 得煩惱是⼀一切痛苦的根本的話,那必須要從「空正⾒見」入⼿手,這是唯⼀一的途徑,沒有其他 的⽅方法。︒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17


剛剛48句裡⾯面有講到「無基能滅有」,在此所謂的「基」,否定了這個基礎是什麼呢︖?像 ⾃自續派以下的佛教部論師,去看任何⼀一法的時候,雖然每⼀一法的存在是來 ⾃自於「境」上 的⼀一種呈現,和「識」上的⼀一種施設,兩者的因緣聚合之後才會有,但是它對於境上呈現 的那個部份並沒有否認,⾃自續派以下的論師認為說這是最基本 的存在的⽅方式,最基本的 存在的基礎,所以「無基」所指的基礎是這樣的解讀,但這是沒有的,這是被否定的。︒因 為從境上⾯面沒有辦法有任何的性質或作⽤用,是從境 上⾯面、︑從境本身⽽而呈現的,如同《入 中論》裡⾯面說到:「七相都無復何有,此有⾏行者無所得」,也就是說,所謂的⾃自相或⾃自 性,不只是勝義去觀察之後找不到以外, 以名⾔言去做觀察時,以七相去做觀察的時候, 也是找不到的。︒如同補特伽羅以七相去尋找之後找不到般,同樣的,⾃自性和⾃自相不只在勝 義當中找不到以外,在名⾔言上 以透過七相的⽅方式去尋找的時候,也是找不到的,所以 「無基能滅有」,從境上任何的呈現,從境上任何的作⽤用,只要是從境上⽽而有的這些基礎 都不存在的緣故,才 能夠滅有,「無基能滅有 此空應恆觀」。︒ 接下來又說到:「若謂無⽣生空 無我之空性 若觀修劣空 彼離得正觀」。︒ 「若謂無⽣生空」這裡的無⽣生,第⼀一個無⽣生,是以「⾦金剛屑因」 觀察「因」有否空性,⽽而 說到了無⽣生︔;無⽣生空的空字,是透過「破有無⽣生因」,對於「果」相來做觀察,⽽而說到了 空。︒ 「無我之空性」,應該也有這麼樣的想法,就是可能認為說空性並非是我們想了之後才 有,我們不想的時候沒有︔;或者是說原本沒有的東西被我們想出來了,也不是 這麼⼀一回 事,⽽而是只要任何的事物存在的話,它存在的究竟⽅方式是什麼呢︖?就是依賴他境,不是依 靠⾃自⼒力讓⾃自⼰己呈現的,它不是依靠⾃自⼒力讓⾃自⼰己產⽣生這種作⽤用的緣 故,只要⼀一旦有東西存 在,或⼀一旦有事物存在的話,空性就是存在的,因此空性無論你有沒有去想它,它是有的 東西,因此認為說空性就是最真實的了,於是又對空 性產⽣生錯誤的解讀,認為空性有⾃自 性,有這樣的⼀一種想法,⽽而說到了「空空」,空性本身也無有⾃自性,因為空性本身的任何 性質,也不是⽤用空性本身⾃自⼰己的⼒力量⽽而去 形成的,為什麼呢︖? 因為⼀一切都是緣起,⽽而說到了「空空」這樣的道理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18 在此又說到了,如果把空性視為是有⾃自性、︑空性本身是真實有的,空性本身是最究竟的性 質,所以空性必須得實有,有這樣的想法的話,那是無可救藥的想法了,這 是龍樹菩薩 也說的。︒龍樹菩薩在《中論》裡⾯面說到了:「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 得有空法。︒」所以空性本身也是無有⾃自性的,所以空性執為是實 有,空性執為是有⾃自性 的話,這種執著稱為是無可救藥的邪執。︒ 如果沒有辦法去傷害真實執著的話,其他的善⼼心再怎麼樣去修學,也將沒有辦法斷除煩惱 的。︒舉個例⼦子好了,我們去觀修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空的話,會去影響到、︑ 甚至於減


少,由補特伽羅實質有的這種執著⽽而產⽣生的煩惱,這類的煩惱是會被減少的,可是由補特 伽羅「⾃自性有」的這種執著所產⽣生的煩惱,是不會產⽣生影響的。︒同 樣的道理,像修學唯 識派「⼆二取空」的⼀一個⾒見解的時候,由「⼆二取有」的這種執著所產⽣生的煩惱,會受到影 響,可是它卻不會影響到由⾃自性執著所產⽣生的煩惱︔;可是 如果透過中觀正⾒見,最細微的 性空的正⾒見,去思唯觀修的時候,⼀一切執著所產⽣生的煩惱,都會受到影響,都會⼤大⼤大的減 少,會有這⽅方⾯面深、︑細的⼀一個差別。︒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19 剛從49句⼀一直念到第54句,說到了以無常的理由⽽而說到了空性的論述。︒ 因為無常的關係,所以⼀一切有為法都是依賴著因,⽽而說到了無常,這種粗分無常是可以⽤用 ⾁肉眼看到的。︒細微的無常是什麼呢︖?細微的無常是說,⼀一切有為法,在它的 下⼀一個剎那 是不可能產⽣生、︑不可能存在的,這種在它⾃自⼰己的下⼀一剎那不存在性,是這個有為法形成的 那個當下就已經存在了,為什麼呢︖?因為是依賴著因⽽而產⽣生的緣 故。︒ 每⼀一個有為法在它下⼀一個剎那無法存在的這⼀一個性質,在它⾃自⼰己的因本身就已經具有了, 因為因本身具有這樣的⼀一個性質,由此⽽而產⽣生的果就必得具備如此的性質, 所以⼀一切的 果,在它的下⼀一剎那不會存在,不需要依賴著第三個因緣,⽽而是形成它的因本身就具有這 樣的性質,由這種性質所帶來的果的緣故,⼀一切的果、︑⼀一切的有 為法在⾃自⼰己的下⼀一剎那 的時後是不會存在的。︒ 所以,由無常瞭解了因果的關係,由因果的關係瞭解了空性,這是什麼意思呢︖?果依賴著 因⽽而有,因為因會⽣生果,所以果依賴著因,可是仔細思維的話,因也是依賴 著果才有辦 法被取名為因的,如果這個因它不會⽣生果的話,我們如何說它是因呢︖?因滅的時候雖然沒 有果,可是因為將來會⽣生果,會有⽣生果的能⼒力,依賴著將來的 果,⽽而來去間接地施設了 此法為因的,所以因也是依賴著果⽽而有的,所以由無常的角度去解讀因果,由因果的角度 去解讀因果之間互相依賴的最細微的緣起,互相依 賴的這種觀待的緣起,⽽而去解釋了空 性,這是⼀一種解讀⽅方式。︒ 還有如同像《釋量論》所說的,先由無常⽽而說苦,由苦⽽而說無我,又是另外⼀一種解讀⽅方式 了。︒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20 剛從第54念到第63句,也就是說,因為有了⾃自性空,所以才有了⼀一切的作⽤用,才有了⼀一切 的緣起。︒就像長和短,都是在互相觀待依賴的情況下才有辦法被安⽴立, 才有辦法被成 ⽴立︔;就像無名指本身是長是短,如果提出這樣的問題的話,我們沒辦法回答,要說依賴著 什麼的角度⽽而說它的長和短,比起了中指,無名指是短的︔;比 起了⼩小拇指,無名指是長


的。︒所以⼀一切世間的任何所有作⽤用,都是依賴著他者才有辦法形成的⼀一種作⽤用以外,不依 賴其他的任何⼀一者、︑以⾃自⼰己的⼒力量形成的作⽤用是完 全沒有的,有的話等於否定了這些法 的存在了。︒因為以⾃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形成⾃自⼰己的作⽤用,所以就等於成⽴立了這⼀一法的作 ⽤用。︒ 於是又唸到了第68句,第68句裡⾯面,跟⼼心經裡⾯面所說的「⾊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 空 不異⾊色」的空性四⾨門的這種論述是很相似的,⽽而且空性四⾨門的論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由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的空性四⾨門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說,空性並不是遠離了⾊色法以 外,好像⼀一種飄然在虛空當中的⼀一個很模糊的⼀一種空性,我們要去認知這種空性,不是這 麼⼀一回事,⽽而是空性就是講這個事物本身存在的究竟性,⾊色法是存在的話,它是怎麼存在 的︖?所以叫「⾊色即是空」,⾊色的存在就不是依靠它⾃自⼰己的⼒力量形成它⾃自⼰己的 作⽤用、︑⾃自⼰己 的性質,因此「⾊色即是空」。︒也是因為空的緣故,「空即是⾊色」,也是因為⾊色不是以⾃自⼰己 的⼒力量去形成⾊色法的性質,完全依賴著他者,所以才會產⽣生⾊色法 的作⽤用了,有了空的緣 故才有⾊色法,所以「空即是⾊色」。︒ 如果我們對空性的解讀是尋找之後找不到了,什麼都空了,這樣的話我們只能夠解讀「⾊色 即是空」⽽而已,我們沒有辦法解讀「空即是⾊色」,因為不能夠從空性現緣 起,所以同樣 的道理,我即是空,空即是我,透過這種⽅方式去思惟,我們才有辦法真正體會到說,⼆二諦 為何它的性質為⼀一的道理,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在唸⼼心經, 在唸⼼心經的時候⼀一定會唸 這麼⼀一段話:「⾊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唸這句話的時候,我們應該回 憶上述所說的內容。︒在⼼心經裡⾯面,之後又說到了沒有眼睛沒有嘴巴沒有⽿耳朵,無眼⽿耳⿐鼻⾆舌 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講到了 很多的沒有,如果這種的沒有,是真正的沒有,是否定 了⼀一切法的存在的話,那是⽭矛盾的,因為下⾯面有說到,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什麼都沒有的話,就沒有三世,沒有三世諸佛︔;沒有三世諸 佛,沒有般若波羅蜜多的話,如何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來去得到了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呢︖?那什麼都沒有了,還會獲得什麼︖?這是⽭矛盾的。︒所以,空性現緣起這⼀一點 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一定要努⼒力朝這⽅方向去精進才對,就如同《中論》裡⾯面所說的,有 這麼⼀一個偈頌⽂文:「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我覺得這個偈 頌⽂文我們⼀一地要好好的把它背下來,因為這個偈頌⽂文,是⼀一切詮釋空性論點 的主要精 隨,都已經被這個偈頌⽂文所含攝了。︒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21 現在我們看第68句「世俗說性空 唯空屬俗諦 無故定非有 如有為無常」,⼀一直唸到第 72句「不知空性意 彼非解脫根 六道輪迴獄 痴者墮輪轉」,在此說 到了空性的利 益,因為獲得解脫,空性唯⼀一的無⼆二法⾨門,不只有這樣的⼀一個殊勝利益以外,另外的利益 是什麼呢︖?如同第73句所說「如是空性意 瑜伽者觀故 利 他貪求⼼心 決定⽣生無疑」的 確是如此,因為觀想空性、︑思惟空性,確定諸法的真相之後,我們真的能從深體會到說,


原來想要離苦得樂,但是⼀一直卻沒有辦法真正離 苦得樂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不瞭解真 相,實際的狀況不瞭解⽽而已,如果我們懂得實際的狀況,⼀一切都是緣起的話,我們就不會 被⾃自⼰己的看法所騙了,不被⾃自⼰己的看法 所騙的話,就不會產⽣生貪著瞋⼼心,就不會產⽣生煩 惱,就不會輪轉了,原來因為不瞭解真相,不瞭解實際狀況,所以我無有⾃自主的,雖然想 離苦得樂,卻離樂得苦的落 入輪迴苦海當中,如果瞭解了真相的話,我將可以⾃自主的脫 離苦海,可以真正的做到離苦得樂。︒ 如果你真的瞭解了空性的道理,「瑜伽者觀故」~因為如此思惟的緣故,「利他貪求⼼心」 ~想要幫助他⼈人的⼼心,「決定⽣生無疑」~就⾃自然絕對會產⽣生。︒為什麼這麼說 呢︖?因為不 只是⾃自⼰己以外,他⼈人也是如此,他⼈人想要離苦得樂,只是他⼈人卻沒有辦法真正做到離苦得 樂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明明實際的狀況、︑真相擺在前⾯面卻不知 道,就是因為不知道真 相,所以想要離苦得樂,卻離樂得苦還⼀一直在痛苦當中,很可憐!今天我瞭解真相了,因 此我有義務責任要去幫助他⼈人,幫助他⼈人瞭解真相, 讓他⼈人能夠真正達到離苦得樂。︒所 以瞭解了真相之後,瑜伽者如此觀想空性的緣故,想要幫助他⼈人的愛他⼼心,這顆菩提⼼心絕 對會產⽣生,因為我們看到了輪迴是可以被 解脫的,明明看到輪迴是可以被解脫的,但是 眾⽣生卻讓⾃自⼰己隨著無明所轉,你不覺得這樣很可憐嗎︖?所以菩提⼼心是⼀一個非常強⼤大的⼀一 種、︑很感性的⼀一種善⼼心,可是它 卻又非常的理智,因為它知道⼀一切遍知的存在,透徹的 瞭解到真像謂何,這麼理性的菩提⼼心,卻又很感性的想要承擔⼀一切的責任,⽽而去救護⼀一切 有情,所以這顆⼼心真 的很不可思議! 如同第87句裡⾯面所說的,「讚此妙奇有 此乃尊聖道」~確實這顆非常奇有的菩提⼼心,真 的是很不可思議!在此的利他⼼心,我們把它稱為貪⼼心,有時候把它取名為 貪⼼心的理由, 就像慈尊菩薩有說到了,菩提⼼心又取名為貪⼼心,在《明義釋》裡⾯面有說到了「愛眾諸貪 ⾏行」,在此有⽤用到了貪字這個形容詞,來去形容對眾⽣生的⼀一種愛 ⼼心。︒ 菩提⼼心產⽣生的⽅方式有兩種, ⼀一個是「七因果,」⼀一個是「⾃自他換」,在此是以⾃自他相換 的⽅方式,來去產⽣生菩提⼼心的,這種⾃自他換產⽣生菩提⼼心的法⾨門,在《寶鬘論》裡⾯面也有說 到。︒所以具有這個 強⼤大的菩提⼼心的話,真的如同像慈尊菩薩所說的,「斷除諸惡趣,得 諸增上⽣生,引離⽣生⽼老死,禮敬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之後,我們將會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 ⽣生,想 要去累積⼀一切的善德,因此根本沒有任何的空間讓我們去累積惡業、︑造作惡業, 就不會墮落於惡道,因為不會墮落於惡道、︑累積善業,所以我們的後世會獲得增上 ⽣生, 得諸增上⽣生,因為為了救護⼀一切有情眾⽣生,我們想要早⽇日的獲得解脫,想要幫助有情,所 以引離⽣生⽼老死,確實菩提⼼心是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因此噶當派的這 些先賢⼤大師們說 到了,菩提⼼心是很難⽣生起的沒有錯,可是⼀一旦⽣生起的話,⼀一切資糧由此圓滿,⼀一切罪障由 此消除,確實是如此,如果我們在家的話,⼀一切災障也由此 消除,因此在《入⾏行論》裡 ⾯面說到了很多菩提⼼心的利益,在《寶鬘論》裡⾯面說到了菩提⼼心的四無量功德,由其是《入 ⾏行論》裡⾯面說到,如果沒有菩提⼼心的話,不要說 成佛的果位不會獲得,哪怕是在輪迴的 時候,你因為缺乏了愛他⼼心,在輪迴的時候也無法獲得安樂的︔;可是相反的,有了菩提 ⼼心,想要幫助他⼈人的這種利益他⼈人的⼼心 態,站在別⼈人⽴立場⽽而著想的⼼心態的話,不只能讓


你後世會獲得了增上⽣生,甚至將來的⼀一切遍智、︑佛果位,哪怕是在輪迴苦海當中,你也是 因為有愛他的這種⼼心態,讓 你的的內⼼心感到溫暖,充滿愛,充滿快樂,哪怕是輪迴你也 是活得快樂的,活得有意義的。︒所以這顆⼼心要儘可能的讓⾃自⼰己發起,所以在此說到了世俗 菩提⼼心,以下就 說到了世俗菩提⼼心如何⽣生起之理。︒ 龍樹菩薩 《菩提⼼心釋論》 22-22 第90句「普賢等佛⼦子 空性智慧⽕火 雖燃煩惱⽊木 悲⼼心所滋潤」空正⾒見真的很不可思議阿,有 了空正⾒見的話,跟真實執著相應或由真實執著產⽣生的煩惱,都會被空正⾒見所消滅,會讓它 ⼒力量⼤大⼤大的減少,甚至於完全徹 底的斷除,可是空正⾒見在斷除煩惱的同時,卻又能夠幫 助善⼼心,所以空正⾒見確實是很能幹、︑很有正義感的⼈人,好壞是非分明,分得很清楚。︒菩提 ⼼心的話有點類似濫好 ⼈人,他的⼼心⼒力非常強⼤大,想要幫助所有的⼈人,但空正⾒見的話是是非 分得很清楚,好像⼀一把利⼑刀⼀一樣切得很乾淨。︒ 第104句裡⾯面有說到了「諸物皆敬此」,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寶了,皈依 之後的學處就是好好持有空正⾒見和菩提⼼心這兩者,所以從第103句可以 看到「悲味成福德 空味乃最勝 為求⾃自他利 飲此即佛⼦子 諸物皆敬此」,就是把這兩顆⼼心視為最重要的要處⽽而 去學習。︒ 我是唸完了,接下來你們要⾃自⼰己去唸了,你們要好好的去不只是閱讀、︑學習以外,也要好 好的去思惟,我們讓佛法長久住世,持教的⽅方式就是教正法與證正法這兩 者,哪怕你不 是為了正法的長久住世,哪怕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來講的話,我們有了教正法與證正法,要 從⾃自⼰己的身上,⼼心續上去⽣生起之後,再來去幫助他⼈人。︒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