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法眼之歌集》 貢唐寶法炬尊者著 嘉瓦仁波切教授 蔣揚仁欽譯 2012 校稿
(前傳授菩提道次第攝頌) 此正見法眼之歌集是非常殊勝的歌集,是貢唐寶法炬所著,像是在散文中摘 錄出來的,有時候我會唸誦此一歌集。這個歌集不是很繁複,但是有將主要的 內容表達出來,所以是非常好的。雖然我自己沒有獲得教授傳承,但是從林仁 波切(達賴法王的親教授師)獲得口傳。 1. 聖大樂悲性,喜住離戲論。憐情令憩息,師足頂禮敬。 2. 輪迴一切苦,敵魔我執起,滅此之方便,欲脫皆應勤。 3. 然於極深義,證悟需先知,粗無常苦空,無我多次第。 為能了解細微的空性,之前先要了解粗分的無常、苦、空、無我的內涵。 如同龍樹菩薩在法界讚中說:對無常、苦、空、無我粗分的認知,才能成熟空 正見的智慧,但對治煩惱種子只有空正見而已。
4. 老幼由緣聚,猝死甚明見。然己離死念,怎得甚深道? 5. 歲月頻覆有,興衰及苦樂。知已然執著,難生出離心! 要如何觀待無常?即說了:第四、五個偈頌,這二個偈頌確實說到了我們 的過患。
6. 有經及識續,如同空見梯。未經基層起,高法實誑語。 若未通達有部、經部、唯識、自續等對空性的見解,幾乎等於沒有基層, 有一步登天的感覺,這樣稱為了解空性是誑語。
7. 有許爾等之,初見皆為實,次破彼實性,增堅實執堡。 我們一直認為自己所見的是從境上而有、從它本身而有的這種看法是正確 的。我們看什麼都會認為這個東西是從它那邊呈現出來讓我們看見,我們就會 認為這是每一法存在的基礎,這個部份我們不會想去破斥。我們想破斥的是, 把這些基礎視為存在之後,再去破除另一種自性,如此,我們永遠不可能破除 最深奧的自性。我們破斥的是自己捏造出來的另一種自性,所以第七頌說「次 破彼實性」,把我們現在所見的、從它方面而有的這種看法認為是存在的,再
去破除另一種實性,這只會更加堅定真實的執著,對真實執著沒有任何損害。 這也是為什麼,中觀的論師中,有一派認為自性、真實性是不會被根識所見, 而自續派卻認為自性或真實性是可以被根識所見。自續派認為,根識所見的這 一切都是最基本存在,之後再去破除另一種真實性。這就是兩大中觀派最主要 的差異所在。章嘉活佛在《知母歌集》中說「遠離覆蔽母容中,並未說有搖晃 物」,我們一直認為自己所見的,是從它那邊而有讓我看見,這種看法是不會 有任何動搖的。這種存在是非常堅定,之後再去尋找另一種真實,再去破除, 如此根本無法破除最基本的真實執著,此種破除自性的方式是錯誤的。
8. 吾名中觀師,稱緣究竟空。然有經等部,通達更深義。 我們口頭上說自己了解空性,但實際上卻不如口中沒說無實性,認為是有 實的有部、經部。為什麼呢?因為有部、經部雖然不說無自性、無真實性,說 有自性、有實性,但是他們因為了解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空,了解粗分人無 我,由此可以對治很多煩惱。我們口說無自性,卻對煩惱無任何損害,如此豈 不是不如他們嗎?所以偈頌說「吾名中觀師;稱緣究竟空。然有經等部,通達 更深義」,我們稱呼自己是中觀師,認為自己了解最究竟的空性,但是比起有 部、經部等說實派的論師,我們更差,因為他們通達粗分人無我的緣故,所以 可以損害煩惱、減少煩惱。因此,在修行上的認知,與我們相較,他們通達更 深義。
9. 依離一異因,無實雖口立。若心僅少離,常主方為奇! 我們由離一、離異的正因說了無自性、無真實等,這個是口頭上說而已, 對此,我並不覺得希奇;如果自己真的遠離常一自主的我執著,即使只遠離一 點執著也好,我會非常地讚歎歡喜,覺得非常稀有。有時候我們會認為常一自 主的無我就是空性,是會有這樣的錯覺產生。此時要如何觀察我們了解的空性 是否是真正的空性呢?如同龍樹菩薩曾說:「乃至有蘊執,就會有我執。」我 們透過我是取有的概念,以同樣的邏輯,再去看其他一切的蘊法,若能以同樣 的道理,且不需要其他任何的理由,自然能夠馬上了解一切蘊法取有,能立即 生起唯名安立的概念,這就代表我們對細微無我的認知是正確的,就可以再繼 續以此方向修行。至於何謂粗分、細微的無我呢?說到了下述的偈頌。
10.實派之鑠金,雖離粗我鏽,然因顯實澤,許從它方有。 說實派中說到人無我,人無我又稱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空。這是什麼意思 呢?我們會覺得身心被我控制,我控制身心,好像有個控制者的我存在,而身 心是被控制者。如果有這樣的感覺,就是補特伽羅實體有的執著。但這種控制 者的「我」是不存在的,若它是存在的,我們應該找得到才對,但是找不到, 因此,我並非控制身心者,這個控制身心的我是不存在的。雖然說實派有說到 假有的我的見解,但是他們卻認為一切法都從它的外境所顯現,而讓我們看 到,如同有形色的色體都是從外境本身呈現,讓我們的眼識見到。「實派之鑠 金,雖離粗我鏽,然因顯實澤,許從它方有」,實派的主張如同黃金一樣,雖
然粗分我執的污垢是沒有的,但是因為顯現了外境的光澤,所以他們認為這一 切都是外境有。在此的「許從它方有」就是指「從外境而有」的意思。
11. 遮此唯識義,能執之識刷,彩漆繪諸法,真實光澤顯。 先念「遮此唯識義」較為通順,唯識將外境呈現的部份遮擋了,所以此處 說「遮」。有部、經部說粗分人無我,此部份唯識也主張,並不遮擋。唯識遮 擋什麼呢?遮擋色法是從外境所呈現。也就是「先有外境,後有意識」這種外 境內涵被唯識所遮擋。唯識是如何主張無外境?此文:「能執之識刷,彩漆繪 諸法」,唯識不認為先有色才有識,認為一切都是習氣(先前所累積的業力)成 熟讓我們看到的,一切色法都是意識所顯現出了的一種看相而已,遠離這種的 看相,是沒有任何外境存在。所以色法與看色法的意識是同時成立的,並非先 有色後有識。但是很可惜的一點,他們認為意識是真實有的,在此形容真實性 如同光澤,是從意識所顯現的緣故。雖然他們已說諸法無外境,但卻說到意識 有真實性,為了破除這一點,自續派於下說。
12.自續許境識,皆非實物性。然立緣起石,冒出自相火。 自續不像唯識認為意識是真實的,自續認為如境無有真實般,意識也無有 真實。不應該將境與識二者分開,而說了一者有實,另一者無實,這是種偏 空,不合理。「自續許境識,皆非實物性」,境與識都沒有真實性。「然立緣 起石,冒出自相火」,但自續又說,因緣相互觀待產生的果必須要有自性,若 無自性的話,諸法皆不成立。因為自續認為,我們看任何東西必須要由它那邊 呈現讓我們看到才可以,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每一東西在境上沒有自己存在的 力量,只是唯名安立而有,就變成我們想什麼就變成什麼,如果我們把白色想 成黑色,白色會變成黑色嗎?不會的,白色不會變成黑色的原因是因為白色境 上要有白色的性質才對,白色本身要有白色的性質去呈現讓我們看到,我才會 知道它是白色的。這是自續派的主張,雖然是由緣起冒出的火,這個火必須要 有自相才可以,必須要有自己的性質才可以。但是這一點被龍樹菩薩、佛護論 師、月稱菩薩、寂天菩薩給破除,因為若它本身有自相、有自性,去尋找應該 可以找得到,但是找不到。
13.龍樹究竟義:如境映影像,唯見已非有,內外之自性。 14.如泥隨緣聚,稱手或首級。莫離唯名取,從己何性有?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都會覺得是從它方面呈現讓我們看到,這種自性 有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破除從那邊而有之後,再去安立作用存在是非常困難 的。這就是為什麼宗大師說到破除自性有之後,仍可以安立有作用,是非常困 難的。既然如此,我們要如何知道這些都是唯名安立而有的呢?唯一的道理不 是找尋之後找不到,最主要的道理是因為緣起而有的緣故,這才是唯一的破除 自性的理由。當我們說道「從它那邊而有」,這句話是否有不觀待、不依賴的 感覺?抑或是「它本身就有自性」,是否意味著不觀待、不依賴性呢?這種自 性是不存在的,因為任何存在都是依靠緣起啊!因果緣起是我們用肉眼可看見
的,但為何會有因果緣起?因果性中具有著相互依賴性,才能有因果的緣起 啊。那為何會有相互依賴性?因為一切存在,並非由它本身形成了自己的性 質;若由它自己可以形成自己的性質,又何需經他力而安立自己?這是不需要 的。每一法都需要經過他力、經過他緣,經由其他角度安立而有,但我們卻仍 看到自性的現象,這就是矛盾之處。如第十四頌,譬如我們將泥巴以手捏出佛 像,我們說這是佛像的頭,這是佛像的手等,其實它是因緣聚合,我們意識安 立佛像之後產生佛像的作用,因此去恭敬祂、禮拜祂。但是我們去看佛像時, 認為它是從境上(泥堆)呈現佛像讓我們看到,讓我去禮拜,其實是錯誤的看 法。
15.雖無從己性,然由因緣聚,福德及房具,眾成無有違。 在唯名安立的情況下,這一切作用都是存在的,這並沒有任何相違。相反 的,如果認為每一種東西存在都一定要從境上而有,這種的存在性應該被觀察 勝義的智慧看到,但以觀察勝義的智慧去觀察後,卻又找不到,所以在勝義 中,我們無法找到這一切,如同經上說無見等,即在勝義的觀察中,諸法是不 可見,是不存在的。一切的在都在無尋、無找中才有辦法被名識安立存在而 有,若想在有尋有找中找到一個存在,是無法找到的。
16.從佛至吾等,皆同說無實,眾心由別顯,佛說自證境。 17.緣生故不生,此無實生性,待緣故說空,除此無勝說。 18.集資淨障故,成器圓正見。緣生故不生,多說極相違。 19.觀空故顯空,易亦極顯之。下部宗義師,同說滅空邊。 20.觀相故顯空,此乃最奇有!依眾執所緣,滅執賢慧根。 21.諸實師皆立,因果之緣起。因果敵親等,取有互關待, 22.三門力尋伺,三輪及三時,昔所見皆實,滅矣皆顯空。 23.此時圓正見、龍樹父子意,脫離常斷崖,入佛歡喜道。 24.如是殊勝德,主依淨戒田、天師暖加持,熟尋了義種。 25.散潑集淨之水料,拔除偏道之野草,則生究竟見果實。 26.吾未有昔歷,空言難勸諫,然依具量師,此善利眾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