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6日問答 美國加利佛尼亞州--- 長灘市(Long Beach) 譯者:蔣揚仁欽 今天是傳授藥師佛的加持。基 本上這些不同的本尊示現,或對於本尊的一種 觀修及傳授,是隨著眾生不同的根氣去傳授的。當然,以歷史的角度而言, 我們大家都可以看到導師釋迦牟尼佛,但是 本尊所示現的這種莊嚴相會隨著 眾生不同的根氣而轉變。隨著各個不共業緣、所要渡化的眾生,佛會隨著這 種不同的因緣而去轉變要示現的內容。 這也是為什麼在藏傳佛教裡面有著上千種不同的本尊相,而且這些都是佛隨 著眾生所化現的一種本尊相。例如藥師佛,主要因為有了病況,為了能夠治 療,才有了藥師佛的這樣一個示現。我自己也得到了藥師佛的灌頂,而且也 坐過藥師佛的閉關,但是我去年還得去開刀治療(哈哈)。這代表甚麼呢?光是 依賴藥師佛,也不一定是有效的。 總言之,我們認 為藥師佛對自己的健康是有利益的一個本尊,但最主要的還 是我們的內心,也就是我們的心態。當心的狀態是寧靜且平息的時候才可以 使內心獲得更多的一個憩息, 這樣有助於更少的憂慮及更少的畏懼。沒有了 畏懼,就會缺少了嗔心與恨的主要助緣,因為嗔或恨的最主要因緣來自畏 懼;這是一種前因後果的關係。我們可以從此 看到,因為有了更多的愛和關 懷,內心自然就會敞開;心胸敞開後,對他人的態度是一種正面的積極,由 此,我們不會再有畏懼! 真正對自己的健康最主要的關鍵是我們內心的這種安寧。縱使透過醫學的測 驗,醫學家也慢慢的察覺到心靈對於健康是有直接的幫助。 問答: 1.問:昨天您說了佛教是屬於一個非造物主的一個宗教,但是您又對阿彌陀佛 以及對其他的本尊做了祈求,這是否代表佛教已經承許了所謂【神】的存 在。
答:如 果所謂的【神】指的是一種非人類,或是另外一種的生命體,或者是 屬於無限愛和關懷的象徵,這個是被佛家所承認的,這也是共同的信仰。因 為每個宗教都認為的 確是種神聖的生命體,引導者我們,我們可以對此而祈 禱。但是,如果所謂的【神】指的是造物主,或認為【我】是有開始的;換 句話說,【我】是由造物主所創造 的。這種的【神】,只是一種觀念,而且 被佛教否定。佛教認為【我】沒有開始,因為【我】只是很單純地依由著身 心而取有的一種假象而已。身與心,都有著不同 的粗分層次、細微層次,更 細微的層次;在粗分層次的身心時,雖是一個生命體,但在更細微的身心層 面的時,尤其是到最細微階段的【心】,其能量是沒有開始 的,也沒有結束 止盡的時候。這就是佛教的詮釋。我不敢確定赤裸派(Jainism),他們對此的 觀點是如何,但是我知道他們說因果論、無造物主等。 阿彌陀佛還有藥師佛等只是佛的一種示相而已;佛,其實也是像我們一樣, 開始也是凡夫,只是後來透過修行及心靈的鍛鍊,最終成就了佛果,我們也 是如此。我們都有同樣的種子,這被稱為【佛性】或【如來藏性】(梵 語:tattagata-gārbha)。 每一個生命體都有這種【佛性】,有著相同的種子,能 夠同樣的成就佛果位。
2.問:佛教的導師勸導我們要離開貪欲,既然要離開貪欲,是否代表我們不需 要解脫了呢? 答:所以您的意思是說,做為佛教徒是不是要當石頭人,不須要有任何感受 呢? 我覺得,這種佛 教徒是種愚蠢的佛教徒。首先,先看佛的教授講的是甚麼。 佛陀的教授譯成藏文有一百多卷,還有大論師們所著作的大論典已譯為藏文 的也大約有兩百多卷。從此可 以看出,實行佛教的主要觀點,也就是佛一次 再一次反覆的強調我們要不斷的觀察。真正的佛教實行或實踐,就是教導我 們如何使用人類的最大智慧去觀察實相。在 觀察的同時,一定會有種希求 心;這種希求心也就是欲求心。就以貪慾和慾求而言,這是兩種不同的性 質。以較為廣泛的角度來講,欲求有兩種不同的欲求,譬如說:有一些人的慾 求是想殺害其他生命,這種的欲求是錯誤的;如果您的慾求是想幫助他人,
這種欲求是正確的。又如嗔心:嗔 怒的對象如果是負面的話,這種嗔怒是正 確的。如果嗔怒的理由只是因為我不想要,這種的嗔怒是須放棄的,同樣 的,我慢也是如此。我慢和自信是不同的。由於自 信,如果有個非常強烈 【我】的一種感受、一種決定,這是非常重要的;佛教的教義也說了,學佛 不應只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一世兩世,而是一劫再一劫!當您還未建立這 麼強大的自信時,卻又聽到了【一劫再一劫】的用詞,是很容易馬上完完全 全、徹徹底底地沮喪失望! 所以,您一定需要具足這種強烈的自信心。這也 是種非常強大的一個【我】的一種概念啊! 這種的我慢,或是這種的我執, 也是正確的。可是,過分地貪著自身利益的愛我執,會引導我們漠視或是忽 略他人的利益,這種的我慢,或這種【我】的一個概念,是錯誤、不需要 的。就以慾(或欲)字而言,在藏語裡面有所謂的【se pa】和【doe pa】,這兩 者是分開的。【se pa】與貪慾有關,【doe pa】只是單純的欲求而已,不一 定代表壞的,或負面的。 講到菩提心的時候,有說到了兩種希求之發心,希求他利之發心,以及希求 菩提之發心。這種的發心,的確具足希求心;這種的希求心,也就是我們正 需要的【欲求心】。
3.問:業果怎麼去形成這一切,是甚麼讓業果存在的呢? 答:因 果觀念的基礎,就是因與果之間的互動、觀待的一個法性軌則所形 成,而且不需經由其他外緣來創造因果。業,屬於因果範圍內。我們不能把 所有的因果詮釋為業 果,因為有一些的因果會隨著物質的改變而形成。在因 果的軌則中包涵著與生命體有關,或與生命體無關的因果;而所謂的【業 果】就是與生命體有關的因果。無生 命體的物質,因為缺乏了感受,物質的 因果關係只屬單純的因果,然非所謂的【業果】。具有著痛苦和快樂感受的 生命體,會隨著意識的推動或思維,產生另一種 因;【思維】本身是種作 用,這種作用有著產生後果的能力,所以【思維】成為了【因】。此外,此 因的後果會跟隨著意識的續流而感果,如此的因果關係才是所謂 的業果。佛 說苦諦的時候,說了器世間與情世間兩者,並說道了不僅器世間跟隨著因緣 而產生,情世間也由因緣所生。如相續本母裡面也說,器世間是由空、風、 火、水、地等五大所產生的。形成的過程中,先是空大,也稱為虛空,此時 說道了非常細微的微塵【space particle】,由此而慢慢地演變,最終形成了
大爆炸等。總之,就以形成的過程而言,先有空,後風、火、水、 最終地。 但毀滅時卻剛好顛倒的,先地、後水、火、風、最終空。可是,生命體的形 成,不只依賴著五大而已,還須要另一者主要因素,那就是【意識】。以金 剛乘 的角度,意識可以分粗細兩者,並說了地、水、火、風、空、識的六 大。這種意識到底是甚麼樣的一個形態呢? 在第四空時,遠離了三空,及自 性的八十遍風;安住於第四空時的意識,正是現在我們正在講解的意識。粗 分的意識只能在地、水、火、風等時存在,而且,意識現起時,於空大中, 粗分的意識帶來了風,再火、水、地大等。至於五大是否由業力所形成呢? 這倒不是,這應由法性軌則所形成。至於為何會有意識呢? 這也是法性軌則 所形成,與業是無關的,然而,在五大的變化當中,很有可能受到業力的影 響。就像物質本身具有著會變化的性質,但是在變化同時,又得需要其它因 緣的輔助去促成變化的趨向,此時,業很有可能成為這種變化的助緣! 意識 的形成依賴著法性軌則而有,因為意識早已存在,又是【無始而有】,所以 意識的存在與業果無關。然而,意識會朝著哪個方向改變,這與過去的業、 現在的居住環境等眾多因緣是有關聯的。當然,如果要講很細微的因果或業 果關係,這是極細微隱蔽份,相當的困難。
4.問:做為一位母親,在【空性】與【貪欲】的思維中好像有所矛盾,請問, 有沒有解決的方案? 答:您必須要了解【貪慾】還有【慈悲】的差別!慈悲心有兩種不同的層次:第 一種層次的慈悲心與貪慾有關,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貪慾。第一種層次的慈 悲來自身體的所需,或依賴著對方的態度所形成。這種慈悲僅屬受限的、偏 離的。像是母 親愛護自己的子女,子女也會依賴著自己的母親,這是一種經 由身理所產生的互相關懷;這種慈悲心完全不需經由訓練就能油然產生。因 為身理的所需,這種慈悲會 自然發起,還有,當對方的態度友善時,也會產 生對於此人的關懷和愛心,然而,當對方的態度變壞時,原 本對此人的近距 離的慈愛或關懷,也會馬上消失。為什麼呢 因為第一層次的慈悲心,建立在 對方的回應或是身理的所需而已。但是,這種慈悲心不需要被放棄,因為它 是顆種子,也因為有了這顆種子,我們才有訓練第二慈悲 的機會,才有基礎 讓我們透過訓練,讓這顆種子發芽開花,成就真正無限的慈悲。此時,無論
對方的回應如何,或是身裡的狀況如何,正因為慈悲心本身已經成為了 慈悲 心的力量來源,慈悲心才能無限地延伸,就像我們想著自利的時候,不會先 顧慮到自己的態度如何才來愛護自己,而是單純的【我們就是愛自己】。這 種無限的 慈悲之能夠延伸,是因為它的形成需要透過理由的思維,並非依賴 著對方的回應;以相同的理由,這種慈悲心可以伸展至不認識的人,甚至仇 敵。雖然對方的態度是 負面的,也正因為如此而被取名為仇敵,但是,對方 永遠是位懂得愛護自己、想要離苦得樂的生命體,就因為這個理由,第二層 次的慈悲心有了可被延伸基礎。這種 慈悲心經由思維的訓練,不僅思維慈悲 心的利益,更因為思維著對方就是個離苦得樂的生命體,所以我必須要去愛 護對方、關懷對方,因為他/她 是個生命體。這種慈悲心絕非受限或是偏 黨,也不會有貪愛的汙染,它可以伸展至無限;透過這種訓練,縱使是夫妻 之間,或母親與子女之間,也能夠生起遠離貪愛 的慈悲心。當然,為了能夠 成就第二層次的慈悲心,首先必須排斥貪愛的汙染,因為有了貪愛,慈悲永 遠不可能成為無限。還有,貪愛本身會帶來更多的嗔、恨、忌 妒心、沮喪、 畏懼等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往往受到了無明的影響所形成。這種無明 就是過份的貪著自己,此時,唯有空性的思維才能對治這種我執、或過份地 以我為中心的執著。由於空性的思維,我執會隨之減少;我執減少的同時, 由此執著而產生的負面情緒也跟隨著減少。真正的慈悲心或愛心形成的時 候,絕對不需要 依賴著這種以我為中心的情緒! 這也是為什麼通達空性的時 候,在減少負面情緒的同時,卻又能夠幫助正面感受的發展,因為正面的感 受不需依賴著我執而有。您懂了嗎?
5.問:親愛的尊者,如果【神】愛我們,為何空性如此難懂? 答:我喜歡【親愛的】這個字眼!但 是,我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您應該已經 認為有了造物主的存在。昨天我說了,如果您覺得造物主的信仰對你有幫助 的話,那你根本就不要去想空性的問題,這根本 不是你應該去管的事情,而 且最好也不要去聽,忘記好了。同樣的,我們佛教徒對造物主的概念是沒有 興趣的;透過佛教的觀點,我們認為造物主的存在是種矛盾的 觀點,所以,
這不是我們佛教徒應該干涉的事情,在這個觀點上,最好少講話好了(哈 哈)。 6.問:尊敬的尊者,您可以引導我們做些幫助自然環境,像似如何讓所有的人 更進一步的去保護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嗎? 答: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議題。血腥、暴力、殺害等,這會都是能夠直接影響我 們情緒的因素,可是相反的,在一般日常生 活中,應該不會去注意看不到的 這些有關大自然生態環境的問題,除非我們聽從專家們的詮釋。隨著大自然 生態環境的改變,又加上未經刻意去學習這個議題的時 候,在某些大城市 裡,一年又一年的,我們將會慢慢感受到呼吸的困難、眼睛受到了傷害等。 事實上,當您感覺到有上述的不舒適時就已太晚了! 其實,這的確是個蠻嚴 重的議題,我們必須要去多多認知與注意。無論是水或是任何種資源的使 用,甚至自己的日常生活,您必須保持一種想法:每個小小的行為都是跟這個 地球村、六十億的人口有關,因為這個地球村是我們唯一的家!月球從遠處看 來雖似很漂亮,但是真要搬去月球的話,那可能是種極大痛苦的抉擇(哈 哈);只有這個藍色的地球村才是我們真正的家! 早期人類的生活都是非常簡 單,並且有足夠的資源,可是現代人們,因由永無止盡的貪婪,導致資源的 嚴重不足,並危及或傷害到我們自然的生態環境,像似全球暖化的問題等, 使得億萬年的地球形成了變化。當然,本來可以居住於某處的 動物,後因天氣炎熱被迫遷移的問題,是我們沒有辦法控制,說不定【神】 可以控制吧(哈哈)! 雖然,這是種我們無法改變的自然現象,但是根據專家的 研究,由於人類的行為所形成的汙染等等,進而形成的地球暖化問題,我覺 得這是我們人類應該去注意的,並且可以控制的。以我個人而言,現在的我 已是74歲了,我們這一代的人活再怎麼久,大多也就個10 到30年,應該不需 要擔心自然生態環境的問題。但是下一代、年輕的這一代,尤其是二十世紀 之後出生的您們,可能要去面對地球暖化的這個棘手問題。因此,我希望在 此的每一位都能夠負起責任,來去承擔這個地球的問題。 7.問:臨終的最後一個念頭應該需要形成甚麼樣的念頭呢?
答:這 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如果您相信有造物主的存在,您應該思維上帝 的庇佑。死亡是個非常可悲的過程,話雖如此,死亡畢竟是由上帝所創造, 而且上帝一定有種用 意去創造死亡。總之,我們的身體由上帝創造,死亡也 是如此,加上上帝又是個充滿愛和慈悲的象徵,所以,祂這麼做一定有目的 的,我們根本不需要去擔心,把一 切交給上帝就對了! 如同我昨天所說的, 對於認為有造物主的您,我的建議是: 您 把自己完全的奉獻給上帝。身為佛 教徒,必須要認為死亡是生命的必要過程。邏輯上,因為有了開始就一定會 有結束的時候,這是個非常現實的真相。透過佛教的教 理,我們不應只有一 生,會有很多的來生。更重要的是,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把握每分每 秒,讓自己具足有意義的生活。這絕非只有金錢上或是權利上的追求 而已, 而是懂得應當如何把握每一時刻去做些真正地利益他人,讓他人得到實質的 利益及快樂,才能使您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當我們的生命充滿了意義,哪 怕是將 要臨終的時候,我相信,此人心裡絕對會感到充分的滿足。其理由有 兩: 第一,有意義的生命不會讓您 留下遺憾,使您安心。第二,具有意義的 人生讓您造做了眾多的善業,而這些善業往往是引導您的下一世到前往善趣 的保證書。還有,當我們在經歷死亡、粗分意識 沉澱於更細微的意識過程 中,如之前所說的,會依循次第地從地、水、火、風,最終慢慢融入於空。 我們必須趁粗分意識的作用還未完全消失之前,盡量思微菩提心 的功德,使 心保持善的趨向。讓它在善念中融入或沉澱到更細微的意識。此時,就能百 分之百的肯定下一世決定轉向善趣。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或對信仰沒有興趣 的 人,臨終的時候,您必須要去面對現實! 過份的憂慮是沒有意義的,而 且,比起憂慮還不如去面對事 實、承認死亡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作為佛教 徒,我每一天都得反覆地念死無常;這種死無常的思維相當有利,並幫助說 服我的心去接受這個事實。所以,真正面對 死亡那天來臨的時候,因為有了 萬全的準備,才能更有效率地去面對死亡。我在每天的修持中,觀想了八尊 不同的本尊,而且,在做每位本尊觀修的時候,也都觀修 死亡的過程。話句 話說,透過觀想,我每天至少有了八次的死亡! 這種觀修不僅是對死亡的準 備,而是更深層面的修行。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因為要了解這個 內容,又得經過許多的解說。 總之,雖然我一直為此世【最終的一天】而準 備,可是說真的,我還真不敢確定,也還沒有把握,我是否真有萬全的準 備。
8.問:你每一天花多少小時去修行? 您建議我們要修多少時間在會使今世獲得 利益及成就呢? 答:我想這得依個人的情況而說,這很難決定。 以我個人而言,我大約三點 半的時候起床,起床了以後,念誦禮敬佛陀的偈 誦文、也是由龍樹菩薩所著作的。之後,我做冥想觀修,包括了對【我】的 觀察以及菩提心,盡量讓自己的心在菩提 心的攝持下運作這一整天。每天早 上,我大約會花四到五個小時認真的修行,而且每天下午我也會利用一到兩 個小時的時間觀想,以上是以我個人的案例來說。我沒 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全 天去專注,但至少我會反覆去提醒自己有關修行的內涵。這是個因人而異的 問題;如果您有更多的時間,或是您不需對錢而煩惱的話,您當然可 以花更 多的時間去修行。可是,如果您必須花上八至十個小時來工作,而且還須照 顧孩子等等,那可能就無法花太長的時間修行。生活,的確不是件簡單的事 情,但 是,我們的問題還是由我們去面對。 9.問: 如果您知道某人想要害你,在這個同時,您如何去表達對此人的愛? 又如何真正做出對此人的關懷? 答:這 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如同我之前所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僅僅透 過偏愛的這種第一層次的慈悲心,是無法解決的,因為第一層次的慈悲心是 完完全全的依賴著對 方的反應或是態度而形成。我們必須去認知或澄清作者 與作事之間的不同;【作事】的存在使我們必須懂得去面對,有時甚至還要 去對抗,為的是讓他人停止惡業的 造作。但是針對【作者】,因為作者是個 生命體,所以仍然保有慈悲心的基礎。其實,我們本身具有能力來判別【作 者】與【作事】的不同。就以自身的例子來說, 首先我們做錯了某些事情, 後來查覺到已做的事情是錯誤的,之後誠心懺悔,並誠實面對自己所犯下的 錯誤。此時,我們已經有了【作者】與【作事】之間差別的認 知。換句話 說,【我已做的是錯誤的】,所以我要懺悔我犯下的錯誤。我們只懺悔【自
己犯下的錯誤】,但沒有把【犯下錯誤的自己】給懺掉! 已犯下的錯誤給懺 掉,不等於把自己給懺掉! 這事實代表了甚麼呢? 我 們的確有能力做出【作 者】與【作事】之間的區別。同樣的,面對敵人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使用同 樣的方式。對於敵人所犯下的【作事】,我們必須去面對,甚至反 駁或抵 抗;需要的話,可能還會使用到粗暴的手段。當然,盡可避免讓對方受到真 正的傷痛,一點點痛倒是無所謂。在這個同時,對於敵人【作者】本身,您 可以透 過訓練保持慈悲心。總之,因為【作者】,我們必須慈悲;但是,面 對【作事】,我們可以利用嗔怒的方式去反駁。這並非不可能,但還是得依 賴平常的訓練。唯有 透過理由的認知,以及平常的訓練,要不然這種區別的 實踐的確相當困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