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日 2日《寶性論》講解(上)

Page 1

《寶性論》(上) 尊者達賴喇嘛講授 中文翻譯:蔣揚仁欽 1


法會第⼀天 2017年5⽉1⽇尊者達賴喇嘛講授 於⼤乘法苑講授

⽬錄 佛法概述 …………………………………………………………………. 3 佛教的歷史源流 ................................................................................. 3 那爛陀的清淨傳承 ............................................................................ 4 介紹《寶性論》及傳承 ................................................................. 5 佛的四身論述 ......................................................................................... 7 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教義最主要的基礎就是四聖諦 ............................... 9 《般若經》的主要詮釋——空性四⾨ ............................................. 10 透過空性的思維會獲得什麼樣的利益 ....................................... 12 三轉法輪——善辨法輪 ...................................................... 13 密咒⾦剛乘是屬於「依別眾⽣」的傳承 .......................................... 15 《寶性論》講解 ............................................................ 17 以清淨意樂來講聞 .................................................................... 17 造者殊勝 ........................................................................................... 18 釋題 .................................................................................................... 19 解釋正⽂ .............................................................................................. 22 第⼀ 如來藏品 ........................................................................... 22 序分 ............................................................................................. 22 第⼀⾦剛處:佛寶 ......................................................................... 24 第⼆⾦剛處:法寶 ................................................................................ 28 第三⾦剛處:僧寶 ............................................................................ 28 第四⾦剛處:界 ..................................................................... 29 現場問答 ........................................................................................ 33

2


佛法概述 從中國⼤陸來的信徒們,你們不辭⾟勞的來到這裡進⾏佛法的討論,我在 此向⼤家問候「扎西德勒」 ! 佛教的歷史源流 我平常對華⼈信徒們在講解佛法的時候,⼀直說以佛法的歷史⽽⾔,導師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傳法之後,佛法⾸先先流傳到漢地,從歷史上來講,很 明確的是如此的。從漢地再傳到越南、韓國、⽇本等,這是很明顯的。佛 法直接從印度流傳到藏地是之後的事情,所以以前後順序來講的話,你們 漢⼈的信徒們屬於我們藏⼈學佛者的學長。當我在跟漢⼈的信徒們交流佛 法的時候,我們算是學弟,你們算是學長,所以我特別尊重我的學長們。 同樣的我對印度⼈也這麼說,以佛法的歷史來講的話,印度的這些⼤師們 像⼗七班智達等,印度的這些學者們就像我們的⽼師般。雖然是如此,但 是後來在印度的佛法⼤⼒衰退,像那爛陀來講的話,現在只有看到廢墟⽽ 已,所以現在比起印度這些上師們,好像弟⼦的學問更好⼀點兒。所以同 樣的,我想對漢⼈的信徒們,以歷史來講的話雖然你們算是學長,我們是 學弟,可是就以知識的層次來講的話,我們學弟的層次並不差。 中國⼤ 陸的這些佛教徒們,我覺得有個特點,以歷史⽽⾔,華⼈是以佛教為主要 的宗教信仰的。以前我到⼤陸內地的時候,⼤概是1954年我到了北京,在 北京也呆了幾個⽉,於是我到了內地不同的地⽅去參觀,我看到了許多的 佛教寺院。像北京來講的話,就以佛教寺院、佛塔來講的話也是非常繁多 的,所以就以歷史觀點⽽⾔,中國⼤陸毋庸置疑確實是佛教是主要的宗教 信仰之⼀。以印度和中國來講的話,佛法屬於祖先所留下來的宗教,如果 我們學習佛法的話等於恢復了祖先留下來的⽂化遺產,他並非是迎請⼀個 新的宗教信仰。所以以漢地的信徒⽽⾔,不只是佛教徒,尤其是龍樹菩薩 的弟⼦,學習龍樹菩薩的著作以及⼗七班智達等這些印度班智達的著作, 都屬於這些印度班智達的弟⼦們。 以我個⼈來講的話,我們雪域西藏的藏傳佛教來講的話,在第八世紀的時 候寂護論師受到了藏王的邀請來到了藏地,他推廣藏傳佛教的時候,建⽴ 了那爛陀寺的無垢清淨傳承。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寂護論師來講的話, 他對量學是非常精通的。所以我們的⽼師對量學是非常精通的,對中觀的 典籍也是主要的⼀個持教師,他不只是龍樹菩薩的弟⼦以外,他⾃⼰還說 了名⾔上有⾃相的這個中觀師裡⾯又分隨瑜伽⾏⾃續派和隨經部⾏⾃續派 3


兩者裡⾯,他是屬於隨瑜伽⾏⾃續派的⿐祖,創派師。以清辨論師來講的 話屬於隨經部⾃續派創派師。所以他有⾃⼰的⼀套宗教理論、宗教思想, 所以他毋庸置疑是⼀位非常有學問的⼀個成就者。 他來到了藏地建⽴了佛教,所以上師本身非常有學問,在這樣⼀個眾多因 緣聚合的情況下⽽建⽴了藏傳佛教的緣故,所以在藏傳佛教裡⾯量學的這 個學習是非常受到關注的。可在漢傳佛教裡⾯確實量學部分這個典籍的學 習不受關注。 那爛陀的清淨傳承 最近,講到佛法的時候,其實我們應該瞭解佛法最主要是來⾃於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無垢清淨的傳承裡⾯非常重視量學以及中觀的典籍。這些量學、 中觀典籍並非是⼀兩本書籍,⽽是眾多的書籍互相的切磋,透過這樣⼀種 討論學習的⽅式來確認的。這種的做法幾乎只有藏傳佛教才會如此的仔細 的來學習,有系統的去學習。幾乎只有藏傳佛教才有。從寂護論師建⽴了 藏傳佛教至今⼤約1000多年了,所以我們藏⼈將這個傳承好好的保留著, 以你們漢⼈信徒們如果有時間的話,要好好的去學習⼤教典,這是有很⼤ 的功德的。因為我們要調伏內⼼最主要透過觀察修來改變內⼼的,透過祈 禱、祝福的⽅式改變內⼼是很困難的。尤其是要對治貪、嗔、痴的話,更 要瞭解痴的⾏相為何︖痴是如何執取該境的︖透過這種的解剖、分析,透 過⾃⼰的觀察和覺受經驗等,逐漸的、慢慢的知道痴又分粗細不同的層次。 如果真實執著的所依賴的、所抓住的這個點徹底斷除的話,那所有的貪、 嗔才能夠慢慢的斷除。這並非是因為佛教典籍裡⾯有這麼說,以我個⼈來 講得到話,我⼤概思惟空性有六⼗多年之久,所以在過去三、四⼗年間, 確實我認真的去學習、思考,真的讓我的內⼼獲得很⼤的改變的主要動⼒ 是來⾃於空正⾒——空性的思維。因為透過這樣的⼀種對於真相的反復的 觀察,跟隨龍樹菩薩弟⼦們在講解中觀思想的時候是有不同的解讀。像佛 護論師來講的話他是完全依照龍樹菩薩的意趣來做解釋的,之後有清辨論 師,之後又有⽉稱菩薩,這些的⼤論師們在解釋《中論》,龍樹菩薩的究 竟意趣的時候會有不同的講解,不同的解讀,所以這些⼤師們相互切磋、 相互討論的時候會互相的反駁。之後寂護論師,以及寂天菩薩等他們都著 作了不同的論著,還有無著兄弟在講解空性的時候最主要是以唯識的觀點 來講解空性的。所以如果我們能夠瞭解到這些⼤師們之間不同的爭議為何, 如果能夠好好去學習的話,我們對於真相的觀察會有很⼤的幫助。我們就 4


不會說依賴著⼀本書就覺得這本書是最究竟的,⽽是會看到了不同的論著, 這些不同的⼤師們他們以什麼樣的角度,以什麼樣的出發點來說出不同的 解讀,會知道他的⼀個究竟的想法是什麼,他依據的理由是什麼。這樣去 仔細觀察、解剖分析的話會對此有很⼤的幫助,確實有很⼤的差異。 我們在內⼼裡⾯的這個貪嗔痴是無始以來跟著我們⽽來的,所以要對治它 確實不是⼀件很簡單的事情,所以只是瞭解詞意是沒有辦法去動搖內在的 煩惱的,所以必須要⽣起思所⽣慧。思所⽣慧靠的是觀察⽽不是因為我的 上師說或是某部教典說或者某本書說,所以⾺上無條件去皈依,這樣的話 是對治不了內⼼的煩惱的。所以思所⽣慧才有辦法對治我們內⼼的煩惱, 讓我們內⼼煩惱動搖。思所⽣慧只是⽣起比量的話也是不夠的,⽽是⽣起 了比量之後要反復的串習,透過這種串習的⼒量讓⾃⼰的內⼼獲得改變。 雖然我沒有很深厚的經驗,但是我卻有少許的經驗,我以⾃⼰的經驗為你 們分享。所以聽聞之後就要去修⾏,這是很重要的。將所聞之意實現於修 ⾏的話才有辦法真正改變我們內⼼,如果沒有透過聽聞去修⼼的話其實有 點兒像迷信。所以反復的聽聞,聽聞之後內容反復實踐於⽇常⽣活當中。 因為你在聽聞的時候透過長時間的觀察,所以你對真相的認知會更深層, 這樣的話會對修⾏有⼀點的幫助。 介紹《寶性論》及傳承 當然下⾯透過這些講義我們也可以知道,但是我在講解的時候我並不會說 以這個加持為主,或者以灌頂為主,我會花更多的時間來解釋佛法的教義, 這是我的做法,所以今天在此你們有請求我來講解《寶性論》,《寶性論》 是慈氏五論裡⾯很主要的⼀部論典,當然最主要的是《現觀莊嚴論》還有 《莊嚴經論》。在第三法輪裡⾯說到了我們內⼼的⼀個性質,他是唯明唯 觀性質,我們之所以能夠成就⼀切遍智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內⼼具有這樣 ⼀種唯明唯觀性質的緣故,在《現觀莊嚴論》裡⾯確實有說到了我們成佛 的種姓,但是仔細的去觀察的話,在《現觀莊嚴論》裡⾯所說的能夠成就 佛果的種姓最主要來⾃於空性的緣故,最主要是依據《般若⼆萬頌》裡⾯ 說的。所以說到了未斷除煩惱污垢⼼識的⾃性空,這為成佛的種姓,在《⽇ 光論》當中有說到。在《寶性論》裡⾯所說的成佛的種姓並非是憑著柱⼦ 的空性,⽽是憑著無始以來隨著我們的這個⼼識和⼼識的空性,這為成佛 的種姓。在⾦剛咒乘的時候有說到識光明還有境光明,《寶性論》主要是 以識光明來解釋成佛的種姓,何為如來藏︖所以《現觀莊嚴論》裡⾯所說 的未斷煩惱的這個污染⼼識的空性再加上《寶性論》裡⾯所說的唯明唯觀 5


的⼼識的體性,這⼀切的煩惱都屬於暫時性的,他並非是融入到我們⼼識 的性質,所以透過這兩者的互相搭配來解釋如來藏的話,這樣會非常的強 ⽽有⼒。所以今天在此我為你們講解《寶性論》。 我的慈氏五論《現觀莊嚴論》的傳承來⾃於林仁波切,慈氏五論其他的論 從仁增登巴獲得這個傳承,仁增登巴的傳承來⾃於莫秋仁波切。要不要給 你們講個故事,莫秋仁波切是⼀位不可思議的上師,不敢確定他是不是⼀ 位⼤學者,當然他會去閱讀⼤教典,但是不知道他的學問是不是有那麼淵 博。莫秋仁波切在講解說法義的時候,有⼀次格西喜繞到了這個法會來聽 經,央措林跟我說過這⼀段故事。莫秋仁波切在講解的時候,有時候格西 喜繞會說「對我的⼼很有幫助,非常的感恩,非常的感恩」,格西拉會非 常的有感觸來贊嘆,有時候莫秋仁波切說到⽭盾的地⽅或者多說的地⽅, 這個格西很不客氣的說「呸」。所以這種以聽聞者格西喜繞的這個做法來 講的話,確實是非常的正直的。莫秋仁波切說的好的話,他就會隨喜,莫 秋仁波切說的不太對的時候,他就會去批評,他的做法是非常正直客觀的。 他不會說因為上師說什麼就無條件的接受。以前我⼩時候曾經有位格西給 我講這段故事,所以我的傳承也是來⾃莫秋仁波切。莫秋仁波切傳到仁增 登巴,仁增登巴在傳給我。從那裡獲得了許多的⼜授還有教授的傳承。所 以除了《現觀莊嚴論》以外慈氏五論其他的論典都從仁增登巴那裡獲得 的。 我今天在講解的時候主要是根據根本頌來做講解,你們也像這位格 西的做法⼀樣,如果你們覺得有幫助的話,你們就可以說感恩你,如果你 們覺得我說的不好的話,你們就⼤聲的講「呸」。導師釋迦牟尼佛⾃⼰都 說到「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信受非為敬」。在這個世 界上,雖然主流宗教確實做出了對⼈類有意義的事情,⽽且值得我們去尊 重,但是除了佛教以外沒有任何⼀個主流的宗教的導師會說到了我所說的 話你們不要⾺上的接受,不要⾺上的相信,你們好好的去觀察,你們透過 觀察覺得有理由的話再接受,如果沒有理由為後盾⽀持的話,那就不要接 受。沒有任何的導師會像佛世尊所說的,給予我們弟⼦這樣的權⼒。因為 導師釋迦牟尼佛給予我們這樣的權⼒,所以龍樹菩薩和他的弟⼦⽉稱菩薩 說到了《解深密經》並非是如⾔可取的經典,所以《入中論》裡⾯說到這 種詮釋的內容並不是如⾔可取的緣故,所以這個屬於不了義經。同樣的又 說了許多不了義經其他的類別,所以在《入中論》的⾃釋裡⾯有說到了「如 是⾏相諸余經,此教益顯不了義」說到了⼗部不了義經,《解深密經》也 算是裡⾯⼀本。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弟⼦裡⾯,對導師釋迦牟尼佛親⾃所 說的經典來做分析、解剖,有⼀派的經典認為「非如⾔可取的」,有⼀派 6


經典是「如⾔可取的」。為什麼佛要說到這些不了義經呢︖非如⾔可取的 經典呢︖因為跟隨著弟⼦們的根器來說的緣故,善巧的說到非如⾔可取的 經典。但是以正理來解剖、分析的話會跟正理有所違背的緣故,⽽把他歸 類為是不了義經。所以佛法教義去學習的時候,最主要所依據的是正理, 是理由,這是你們必須要記住的⼀點。在此我們時常強調的⼗七班智達, 他們都是不會無條件的接受佛所說的話,會去對佛所說的話反復的解剖、 分析,來觀察哪些經典是了義經,哪些經典是不了義經,會去看這些經典 的內容、觀點為何,究竟⽬的為何。 之後再為你們傳授那洛六法。你們去年有請求傳授那洛六法的教法,所以 依由這樣的緣起我在此為你們傳授那洛六法。那洛六法的傳承,今天為你 們講解靠的是《具三信念》的講義,也是宗⼤師的著作,這個傳承是來⾃ 於⾚江仁波切。 佛的四身論述 ⾸先,我們都是跟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總義, 整體的教義我們必須要有所概念,這是必須要知道的,⽽且是很重要的。 導師釋迦牟尼佛成就了佛果位之後,以⼤家共同的講法⽽⾔是在2600年 前,佛陀來到這世間才成佛的,這是⼀般的說法。以巴利語系所建⽴的教 義,巴利傳統來講的話是這麼解說的。在《現觀莊嚴論》裡⾯說到了四身 的論述,因為講到四身的論述的緣故,所以導師釋迦牟尼佛說到了不同的 化身,事業化身、受⽣化身還有殊勝化身,導師釋迦牟尼佛來到這世間⽰ 現,是以殊勝化身的⽅式來到這世間的。隨著業清淨和業不清淨的眾⽣, 隨著眾⽣的根器來⽰現殊勝化身的⽅式來救護眾⽣。當我們講到報身的話 具有五種的功德,也就是以眷屬來講的話必須要是⼤地的菩薩,這是業清 淨的⼈才有辦法看到的果位稱為報身。我們講到了本尊的話⼤部分都屬於 報身的。總之受⽤圓滿的這個報身這是由業清淨所看到的,以業未清淨眾 ⽣所看到的屬於化身,也就是凡夫眾⽣都能看到的這個化身。導師釋迦牟 尼佛依殊勝化身的⽅式來到這世間,讓我們聽到他的法,讓我們看到。之 所以能夠做到這樣⼀個化身、報身的原因是因為現證入定於如所性當中, 卻又能夠現證看到盡所有性,具有這種法身功德的緣故,所以才有辦法如 此的⽰現報身、化身,會隨著眾⽣不同的根器⽽去⽰現不同的法相。所以 在法性無有動搖的當中現出不同的化身或報身相,來救護眾⽣。如同《寶 性論》裡⾯所說的。 7


在2600年前導師釋迦牟尼佛具有四身功德的最究竟果位,這是梵⽂語系建 ⽴的教義的解釋。這是以梵⽂傳統來做四身論述的講解,這是更難理解的, 但是確實更有理由的。如果只是按照巴利語傳統來解釋的話確實有困難, 因為在那時候印度裡⾯只講「我」的概念,⽽且沒有佛教徒,沒有佛法的 思想。所以仔細的去講的話,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前世因為具有極⼤的習氣, 所以今世成佛,但是這種的講解畢竟還是有困難的,所以透過四身的論述 來講解,解釋佛如何成佛的話會更有理由。報身和化身都是屬於⾊身—— 又稱利他的⾊身,利他⾊身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因為有⾃利法身的緣故。 所以四身又可以被略攝為⼆身,就是⾃利法身、他利⾊身。⾃利法身是透 過⼼續上⽣起對治⼒,逐漸去斷除這些污垢,最終獲得了滅諦的功德,讓 我們的⼼續上這個唯明唯觀的性質,在這個性質當中徹底的斷除⼀切暫時 的污垢獲得了清淨的緣故,⽽說到了智慧法身,這個智慧法身之上的空性 稱為清淨⾃性法身。⾃性法身可以分兩者,去除暫時污垢的⾃性法身以及 去除原始污垢的⾃性法身。在這樣⼀個法身無有動搖當中來⽰現各種各樣 的化 身、報身來救護眾⽣。報身唯有業清淨的眾⽣才可以看到,⽽且是 永遠安住不會⽰現涅槃相。從這個報身當中再去⽰現更粗分的⾊身,那就 是化身,也就是我們在2600年前,在印度可⾒到的導師釋迦牟尼佛。 釋 迦牟尼佛為什麼要這麼⽰現︖是有⽬的的,他⼀開始是王⼦,⽰現凡夫相, 之後看到了⽣⽼病死等諸多的痛苦,於是發起了出離⼼,出家六年苦⾏, 最終獲得了正覺的果位。為什麼要⽰現六年苦⾏呢︖因為導師釋迦牟尼佛 他的成就也是來⾃於苦⾏,也是來⾃於精進,所以只是戒律是不夠的,也 必須要定學以及慧學,總之是要⽰現弟⼦們,要教誡弟⼦們學佛要有精進, 堅持不懈的努⼒才有辦法。 有⼀尊六年苦⾏的佛像,也就是第⼗三世尊 者從印度菩提伽耶拿回來的,我⼩時在布達拉宮有看到這尊佛像。我們這 裡沒有⼀尊六年苦⾏的佛像,我想要把他迎請到這裡。希望⽩⽩胖胖的上 師們可以看到這尊佛像,導師釋迦牟尼佛是這麼努⼒的苦⾏的來獲得證悟 的,那我們是⽩⽩胖胖的來獲證功德果位的。 這尊六年苦⾏的佛像是我 ⼩時候就已經看過了,我對這尊佛像有不同的感受,在拉霍的博物館裡⾯ 有同樣⼀尊佛像,有次從拉霍這個博物館迎請到⽇本的博物館,我到⽇本 訪問的時候,我也看到了這尊佛像,我希望我認識的朋友他們能夠拍個照 ⽚,這個照⽚透過我的朋友我也得到了。這尊六年苦⾏的佛像是我時常贊 美的⼀尊佛像,因為從這尊佛像我們可以知道說果位並不是由期待或者是 很輕鬆的⽅式就能夠獲得了,會有這樣有⼀個警戒的作⽤。之後在菩提伽 耶有些⽣意⼈他們也做了許多六年苦⾏的佛像來賣,因為我這樣⼤⼒宣傳 8


的緣故。總之現在這尊佛像到處都可以看到了。從這尊佛像讓我們知道唯 有堅持不懈的努⼒才能夠讓我們內⼼上慢慢去除煩惱,這並非是透過期待 的⽅式或者是⾃⼰完全不努⼒就可以獲得的果位。 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教義最主要的基礎就是四聖諦 導師釋迦牟尼佛成就的時候說了這麼⼀句話「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有如 ⽢露此法我已得。若⽰於他無有誰能知,不如住於無語森林中。」這時候 在印度裡⾯所講的都是「我」,「有我」的概念,但是佛說了「無我」的 概念,所以說到了「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最主要說的是滅諦和道諦的 內容。這種「深寂離戲」的法我已經獲證了,雖然我已經獲證了,可是如 果我去講解的話應該沒有⼈會知道,所以我暫時不講,不如「住於無語森 林中」。之後慢慢的五比丘眾因為跟導師釋迦牟尼佛在⼀起,看到了導師 釋迦牟尼佛的身相莊嚴,所以覺得這是⼀個與眾不同的⼀位尊者,於是才 慢慢請⽰,再加上帝釋天王來到這世間,也看到了導師釋迦牟尼佛身相不 共的殊勝功德,來請轉法輪的緣故,因緣聚合的時候,所以8 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四諦法輪,說到了苦諦、集諦、道諦、滅諦的這四 諦法輪。如何講解的呢︖在轉法輪的時候說到了以四諦的性質、作⽤、果 實的角度來講解,由此⽽講了基、道、果。以四諦的性質說到了基相,以 四諦的作⽤說到了道相,以四諦的果實說到了果相。所以導師釋迦牟尼佛 的教義最主要的基礎就是四聖諦。以巴利語系所建⽴的教義來講的話,也 是以四諦為主,再加上三⼗七道品,這屬於巴利傳統最主要所詮釋的內容。 梵⽂語系所建⽴的傳統也是以這樣為依據,為基礎,之後再來廣釋《般若 經》空性的內容,因為《般若經》直接詮釋的內容是空性。所以在四諦裡 ⾯滅諦還有道諦,也就是「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最主要就講到滅諦、道 諦的內容,這⼆諦的內容再次讓他發揚光⼤這是梵⽂語系所建⽴的教義所 詮釋的內容。 ⼀開始佛陀在初轉法輪——四諦法輪的時候,是⼤約說到 「⼈無我」的概念,並沒有說到細微的「法無我」,所以在此說到了「無 常」、「苦」、「空」、「無我」的概念都是以粗分的「⼈無我」的概念 來做解釋的,並沒有詳細的講解「法無我」的內容。之後導師釋迦牟尼佛 的弟⼦們慢慢的隨著他業的清淨,以及思想的增上越來越有智慧,在這樣 ⼀個背景下,導師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說了《般若經》。我們平常所念的 《⼼經》就是《般若經》諸多的種類當中之⼀,有《母⼦⼗七經》這種的 說法。也就是我們平常所念誦的《⼼經》是屬於《般若經⼆⼗五頌》,還 9


有平常所念誦的《⾦剛經》都是屬於《般若經》的⼀部分。《般若經》以 廣來講的話,有說到⼗萬頌,又說到了⼆萬頌以及般若八千頌。通常我們 說到了廣、中、略三者,廣者為《般若⼗萬頌》,《般若⼗萬頌》是廣中 之略,有這種說法,在廣裡⾯又可以分廣、中、略三者。最廣的是在漢譯 裡⾯有,我在⼀本經典裡⾯曾經有看到。如果是依偈誦⽂的⽅式來計算的 話,⼤概有多少呢︖只有廣中、廣略,沒有廣廣。總之佛在靈鷲山說到了 《般若經》,我們平常所念誦的《⼼經》、《⾦剛經》等都屬於《般若 經》。 《般若經》的主要詮釋——空性四⾨ 《般若經》在講解空性的時候並不是說尋找補特伽羅之後找不到,並不是 以這種⽅式,⽽是說到了「照⾒五蘊亦皆空」,所以這個「亦」字說到了 在初轉法輪——四諦法輪裡⾯說到「⼈無我」,在初轉法輪四諦法輪裡⾯ 說到「空無我」的「空」可以解釋為就是補特伽羅獨⽴之實體空以及「⼈ 無我」這兩者。可以以這種⽅式來解釋,可是在《般若經》裡⾯「照⾒五 蘊亦皆空」,不只是由五蘊所施設的⼈可把他視為性空以外,所施設處 ——五蘊也要看為無有⾃性。如果施設處五蘊無有⾃性的話,由此施設者 補特伽羅也應該視為⾃性空,這個跟龍樹菩薩9 在《寶鬘論》裡⾯所說的「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的說法是完全吻合 的。透過這種的⽅式,我們會覺得有「我」或者有個補特伽羅存在,所以 實執所依,實執可以抓住的點,只要這個點存在的話,實執也存在的。如 果我們對⾃⼰的身體,像是我們的身、我們的⼼如同我們所看到般的是真 實存在的話,在這樣⼀個基礎之上來說到「⼈無我」的話,這「⼈無我」 指的是粗分的,沒有辦法是細微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寶鬘論》龍樹菩薩 說到了「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在《⼼經》裡⾯說到了「照⾒五蘊 亦皆空」。 以⾊蘊為例,⼀開始舍利⼦和觀世⾳菩薩互相的討論之後, 說到了「⾊不異空,空不異⾊,⾊即是空,空即是⾊」,說到了空性四⾨ 的論述,所以在五蘊裡⾯先以⾊蘊為有法來做解剖分析,所以「⾊即是空, 空即是⾊」。我們說⾊是空,所謂的⾊是具有形狀,還有顏⾊的這些⾊法, 這些的⾊法去尋找之後,尋找他的施設在哪裡的話是找不到的。只是不被 ⾃⼰所看到⽽滿⾜,跨越了這個界限去尋找他的⼀個真實體性在哪裡的話, 是找不到的,所以「⾊即是空」。⾊因為並非以⾃⼰的⼒量形成⾃⼰的性 質和作⽤的緣故,所以⾊的形成是完完全全依賴著他緣,完完全全依賴著 他的⽀分,所以有了⾊的⽀分,具⽀者⾊法。因為⾊法有因,所以我們才 10


有辦法施設⾊法為果。這⼀切的作⽤都是互相依賴觀待施設的情況下⽽產 ⽣的,施設和不施設是相違的,觀待、不觀待是正相違的,要不然就是觀 待,要不然就是不觀待,除此外並沒有第三者。因為無有⾃性的緣故,不 是以⾃⼰的⼒量形成⾃⼰的性質和作⽤的緣故,所以他所有的作⽤只能完 完全全觀待他者才有辦法,因為完全觀待的緣故⾊法才有辦法形成,所以 「空即是⾊」這句話是非常強⽽有⼒的。「⾊即是空」的意思本不是說⾊ 是完全沒有,不是這個意思。是說我們看到⾊的時候會覺得說⾊是以⾃⼰ 的⼒量形成⾃⼰的性質和作⽤,⾊是存在的,這是我們可以去摸到⾊法, 可以看到⾊法,但是⾊法的存在並非像我們看到般這麼的獨⽴真實,並不 像我們看到般的是以他⾃⼰的⼒量形成他⾃⼰的性質和作⽤的,所以「⾊ 即是空」。因為空的緣故,所以「空即是⾊」,所以「空不異⾊,⾊不異 空」說到了⾊與空之間的性質⼀,返體異的概念,體性為⼀,返體為異。 在這個「⾊即是空」的時候有法為⾊,特徵為空。「空即是⾊」的時候有 法為空,特徵為⾊。所以⾊與空之間,⾊與⾊本身的空性這兩者之間的體 性是⼀者的,返體為異者。所以空性四⾨就是《般若經》裡⾯所最主要詮 釋的內容。 《三摩地王經》裡⾯說到了「何故緣⽣⽽無⽣,與此無能有深信,何者依 緣故說空」,經典裡⾯又說到這⼀類的偈誦⽂。龍樹菩薩也說到了「眾因 緣⽣法,我說即是空」,所謂的「空」並不是沒有的意思,⽽是完完全全 的觀待因緣,完完全全隨著他⼒⽽有的,並非是以⾃⼰的⼒量形成絲毫的 性質和作⽤的。「眾因緣⽣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這是龍樹菩薩將《般若經》裡⾯所有的內容整合起來說了這句話,是非常 強⽽有⼒的⼀句話。 所以在《般若經》的時候說到了空性的論述,空性 的思維反復的觀修之後,他的果位是什麼呢︖之前我們在四諦法輪說到四 諦的作⽤,⼀開始說到了苦諦、集諦、道諦、滅諦⽽說到了四諦的因果關 係,之後我們要怎麼做呢︖四諦作⽤是什麼呢︖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說到了四諦的作⽤。對於苦諦我們要知道,對於集諦我們要斷除,對於 滅諦我們要去證悟,對於道諦我們要去修學。如果這麼做的話會有什麼樣 的果實呢︖果位為何呢︖知苦不可得知,斷集不可得斷,證滅不可得證, 修道不可得修。透過痛苦的認知徹底斷除痛苦之後,沒有再次的痛苦讓我 們去體會,以我們的覺受去知道了︔⼀切的集諦徹底的斷除之後,就沒再 新的集諦讓我們去斷除了︔當我們究竟了⼀切滅諦的功德的話,就沒再殊 勝的滅諦可以值得我們去證得了,所以證滅不可得證︔修道不可得修的意 11


思就是說,當我們修習⼀切道諦的時候,就沒有再更殊勝的道諦值得我們 去修學了。 透過空性的思維會獲得什麼樣的利益 在《般若經》裡⾯說到了透過空性的思維會獲得什麼樣的利益呢︖《般若 經》下⾯有說到菩薩們透過空性的學習將會獲得⼀切遍智,所以「三世諸 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切遍智只是透過空性 的思維就可以獲得嗎︖只是這點是不⾏的,所以又說到「揭諦揭諦,般若 揭諦,般若僧揭諦,菩提薩婆訶」,由這句話可以知道⾸先先要去思維空 性,讓我們知道解脫是存在的,讓我們相信煩惱是可以被斷除的,如果煩 惱是可以被斷除的話,煩惱所留下的習氣也是可以隨之斷除的。看到這樣 ⼀個殊勝功德之後將會產⽣解脫的希求⼼。當我們獲得這樣⼀個解脫之⼼, 當我們想要產⽣⼀個強烈的⾃然發起的想要成就⼀切遍智的這顆⼼的時候, 就獲得了資糧道。這時候並沒有辦法直接的斷除障礙,直接的斷除障礙唯 有透過遠離⼀切實執所依的空正⾒才有辦法,只是透過⽅便資糧是不夠的。 以⼀切遍智的這種⾃然發起的欲求⼼攝持的情況下⽽去修學空性的話,才 有辦法逐漸的、有次第的來獲得緣空的⽌觀雙運,之後獲得了第⼆揭諦, 也就是加⾏道。之後再反復的觀修這個空正⾒,⼀開始的時候會具有⼆相, 會覺得有境識的感覺,境識距離的感覺,之後慢慢去除⼆相,如同⽔融入 於⽔般,識融入於境,現證空性的當下獲得了第三者,也就是「揭諦揭諦, 般若揭諦」獲得了⼤乘⾒道,那時候稱為出世間︔之後在繼續修學,再反 復的串習會獲得「波若僧揭諦」也就是修道︔如是具有次第的來學習,最 後建⽴⼤菩提,所以「菩提薩婆訶」獲得了⼀切遍智的果位。在此很明顯 的從這句咒語裡⾯可以看到。 所以⼀開始的時候說到了空性四⾨,最主要是依據「法無我」⽽說的。由 空性的四⾨說到了我們是可以獲得⼀切遍智的,那⼀切遍智的成就的這個 道次第是什麼呢︖⽽說到了「揭諦揭諦」。我們平常都會念誦《⼼經》嘛! 那念誦《⼼經》的時候希望你們可以記住上述的內容,來念誦《⼼經》的 話才有辦法真正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樣的話才有幫助。 在⽇本我有 很多認識的朋友,⼤家都會念誦《⼼經》,他們會以《⼼經》來做⽕供, 念的是《⼼經》但是做的是⽕供。⼈死的時候也是⽤《⼼經》來回向,說 不定⽣孩⼦也念《⼼經》,總之他們做⼀切吉祥或不吉祥的事,都是念誦 《⼼經》。我看他們要去修財的話,也念《⼼經》,其實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不瞭解內容的話,這是不好的,不圓滿的。我們很多⼈就是因為懶得 12


學習,所以不想去瞭解《⼼經》的內容。我有認識的⼀個⽇本的⼤師,他 寫了很多的著作,有⼀次他這樣問我,他說我們⽇本的佛教徒都會念誦《⼼ 經》,但是我們卻不知道《⼼經》的內容,他曾經有這樣跟我說過。我們 藏⼈也是,⼤家都會念誦《⼼經》,⽽且我們念誦《⼼經》的時候會拍⼿ 來去除障礙,但是我們念誦《⼼經》好像最終的⽬的是為了拍⼿的感覺, 所以這個代表我們對《⼼經》的內容認知上確實還有很⼤的空間值得我們 去學習。 在初轉法輪裡⾯所說的滅諦和道諦的內容,在《般若經》次轉 法輪——無相法輪裡⾯完整的詮釋了。如果瞭解了空性的內容的話,我們 才有辦法去真正的認知貪嗔痴的痴——真實執著無明它到底是什麼,它的 性質才有辦法去認知,所以這個痴並非是執取補特伽羅獨⽴實體有⽽已, 所以才有辦法去瞭解細微的無明為何。從此我們才可以知道說細微的無明 會去引發出細微的煩惱。所以四諦有分粗分四諦和細微的四諦兩種層次。 如果徹底瞭解到名⾔上無有⾃相的這個論述的話,當我們在講解空性的時 候,或者⼈無我、法無我的時候絕對會產⽣極⼤定解,巨⼤的覺受,這是 絕對可以做到的。 三轉法輪——善辨法輪 第三法輪在廣嚴城裡⾯所說的,無相法輪(次轉法輪)裡⾯說到了,從⾊ 法到⼀切遍智都無有⾃性,那有些⼈可能認為如果每⼀個東西沒有以⾃⼰ 的⼒量形成他⾃⼰的性質和作⽤的話,每⼀個事物不是應該有他特別的獨 ⽴性嗎︖如果沒有的話,你等於是否定了這⼀法的存在了。因為他覺得說 有和沒有的標準是來⾃於事物本身,所以⼀旦去除了⾃性,破除了⾃性的 時候,他覺得他會把他解讀為這是否定了這⼀法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佛 陀根據這些根器的眾⽣⽽說到了善辨法輪。 之前我在《般若經》裡⾯說的諸法無有⾃性是針對三法相⽽去說到了三無 相,也就是依他起、圓成實、遍計執來說到了三種的無相。依他起還有圓 成實都是⾃相有的,遍計執並非⾃相有的,⽽說到了這⼀⽅⾯的論述。這 是《解深密經》裡⾯所說的內容,再此說到了根據三法相⽽說到了三無相。 他們沒有辦法如⾔可取的來接受《般若經》裡⾯所說的⼀切,他覺得這樣 會有危險。在龍樹菩薩的第⼆⼗四品有這⽅⾯的反駁,因為有⼀派的中觀 師認為名⾔上無有⾃相的話,有⼀些⼈無法接受這種的觀念,⽽說到了如 果你說名⾔上無有⾃相的話等於否定了⼀切的存在了,那這樣的話沒有道 諦的功德,沒有因果,做出這種的反駁。於是龍樹菩薩說你今天會作出這 種的反駁是因為你不瞭解空性的⽬的,空性的性質還有空性的意義⽽產⽣ 13


的問題,這是龍樹菩薩的反駁。由於⼀些眾⽣對這種諸法無有⾃性的論述 沒有辦法去接受,因為智慧、根器不夠無法接受,所以導師釋迦牟尼佛在 第三次轉法輪的時候,來區分、善別(善巧的去辨別)的緣故,來說善擇 分別,善擇法輪,我們通常會⽤善辨法輪,但是其實是分別、擇別的意思, ⽽且說到了三法性和三無性。 我們接下來要講的《寶性論》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如來藏經》,有⼀派的 論師認為第三轉法輪並非是《解深密經》,應該是《如來藏經》。但是《如 來藏經》確實跟《寶性論》詮釋的⽅式很相似,因為在裡⾯有說到了九義 和九喻等。在《般若經》裡⾯說到了諸法無有⾃相,最主要是以空的⽅⾯ 來解釋,但是在三轉法輪的時候,這種無有⾃相的有法——空依有法—— 空性所依據的這個有法,也就是⾃⼰的⼼識。⾃⼰⼼識的性質仔細的去觀 察的話,唯有密咒⾦剛乘才有說到最詳細的解釋,密咒⾦剛乘裡⾯是無上 密裡⾯才說到最詳細的解釋。也就是在那洛六法的《具善信念》裡⾯有說 到了很詳細的解釋。真正的這⽅⾯的內容,要好好的去閱讀密集⾦剛的典 籍,才有辦法知道最細微的內容。也就是透過這種最細微的⼼識來成辦四 身的能⼒,我們並非說四身的能⼒可以透過根識來成辦的,也並非是由第 六意識,⽽是完全沒有根識之後,熟睡先去做夢,在夢當中也沒有辦法去 承辦四身,在熟睡的時候⼼識也沒有辦法去承辦四身,唯有最細微的⼼識 才有辦法承辦四身,所以要瞭解最細微⼼識為何︖這個最細微的⼼識是沒 有開始,也沒有⽌境的時候,所以在《寶性論》⼀開始的時候說到了所謂 的如來藏,最主要的思維是根據這樣⼀個最細微的⼼識⽽來講解《寶性論》 的。可在《寶性論》裡⾯確實並沒有很明顯的說到⼼識不同的粗細層次, 但是我相信《寶性論》的究竟意趣是如此的。在《寶性論》裡⾯說到了九 義九喻嘛!也就說到了有法也可以成為佛陀的究竟身,所以他是依據有為 法來說到。至於細微的⼼識為何︖我們在講密法的時候會解釋,有⼀派的 論師認為第三轉法輪並非是《解深密經》⽽是《如來藏經》,《如來藏經》 裡⾯說到了唯明唯觀的⼼識,這個⼼識是如來藏,這個⼼識是成佛的種姓。 所以《寶性論》裡⾯有說到,在《般若經》裡⾯說到了「諸法無13 有⾃相,無有⾃性」。再次在《如來藏經》裡⾯又說到了「具境⼼識,可 以稱為佛果」,提出了這樣⼀個疑問,在《寶性論》裡⾯有做這⽅⾯的反 駁。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總結,初轉法輪說到了四諦,四諦⼗六⾏相,三 ⼗七道品,這屬於佛法教義的基礎,如果我們在修⼼的話⼀開始應該以初 轉法輪四諦的論述為主,四諦⼗六⾏相,無常、苦、空、無我、因、集、 緣、⽣、滅、靜、妙、離、道、如、⾏、出等,透過這種的⼗六⾏相來有 14


次第的修⼼,這是很重要的。這時要搭配平常我們所學習的《廣論》的教 授,來作為補助學習,這是很重要的。當我們想要去瞭解滅諦和道諦的話, 因為道諦最主要指的是現證空性的道諦,所以是空性必須要去認知︔滅諦 是透過對治⼒的⽣起來破除煩惱的、破除障礙的。這個思考的依據是什麼 呢︖因為有⼼識的空性,因為⼼識本身無有⾃性的緣故,所以去除了原始 的污穢了,因為原始污穢被去除了,所以暫時污穢才能被去除。由此說到 了次轉法輪《般若經》。這種具有空性性質的⼼識,雖然並沒有說區別他 粗細的層次,但是卻說到了⼼識是無有開始無有⽌境。在很早以前我有看 過,貢唐仁波切在⼀本著作裡說到了這個三法輪解釋的⽅式就像我們爬山 ⼀樣,從低處到⾼處,所以先從初轉法輪,再來次轉法輪,再來三轉法輪, 由此慢慢從顯教引導到密教。我覺得這種說法是非常好的。這個俱⽣原始 光明無有開始無有⽌境,這個是我們究竟無上密的⽬的,將這個俱⽣原始 光明如何轉為道⽤,這也是三轉法輪的究竟⽬的。 密咒⾦剛乘是屬於「依別眾⽣」的傳承 平常我有這麼說,西藏⼀位⼤師說到了「依別眾⽣,依共教乘」,如果去 做講解的話,所有顯教經典都屬於「依共教乘」的內容,像是四諦法輪或 者是《般若經》等都屬於「依共教乘」。但是講到了如何講俱⽣原始光明 轉為道⽤的這種本尊瑜伽或者是⾦剛乘瑜伽的話,是屬於「依別眾⽣」的 傳承。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講義,這個⼤神通師好像印度的⼀個⼤神通師。 有些⼈可能會覺得說這說不定是印度派⽽不是佛教,所以說到了「依別眾 ⽣」嘛!也就是為了能夠現證俱⽣原始光明轉為道⽤,可以⽤兩種角度來 講解,有⼀派的⼈以⼤圓滿來講的話,說的非常好,⼤圓滿裡⾯有說到了 世俗三乘,也就是聲聞、獨覺、菩薩,這個稱為叫做世俗三乘,之後跟密 有關的情況說到六續。所以在六續裡⾯雖然不講俱⽣原始光明,但是為了 能夠引導到光明⽽說到了粗分的⼼識或粗分的氣流,透過粗分的⼼識和氣 流如何去修學本尊瑜伽,以這種⽅式來講解什麼叫下三續,也就是歌⾥亞、 鄔巴、尤嘎,也就是作密(事密)、⾏密、瑜伽密稱為叫苦⾏三乘。那相 續成熟之後,能夠將俱⽣原始光明轉為道⽤的時候,⽽說到了⾃在⽅便三 乘,也14 就是瑪哈、阿努、阿底也就是⼤瑜伽密、無比瑜伽密、無上瑜伽密,最後 就是⼤圓滿。在⽣起次第氣、脈、明點的修持來講的話,在瑪哈(⼤瑜伽) 和阿努(無比瑜伽)都有。但是將俱⽣原始光明轉為道⽤是在阿底(無上 瑜伽密)也就是⼤圓滿裡⾯才有。有⼀部分的⼼識要依賴著我們⼈腦的, 15


可是在唯明唯觀的當下所產⽣的這種細微的⼼識,可以遍布⼀切的⼼識, 這種⼼識是沒有開始是沒有⽌境的。所以我們稱為叫做「普賢」,又稱「普 賢明」,所以這種的「普賢明」是透過具有經驗的上師以他的覺受跟我們 講解。像《三句集要》裡⾯有說到了就是他的⾃相以覺受來直接傳授,在 新譯的教派裡⾯也有說到了氣、脈、明點的這種修法,像《密集⾦剛》、 《勝樂⾦剛》、《⼤威德⾦剛》等等,這種氣脈明點的修法。也就是說將 氣入、住、融於中脈之後現起了光明,將光明轉為道⽤。為了能夠打開胸 部的⼼結,說到了依賴著密妃等,所以以⼤神通師來講的話,像那洛巴來 講,他⾸先是⼀位那爛陀寺的⼀位出家⼈、⼤成就者、⼤學者,之後因為 獲得了修學無上密的證量⽽現神通師的這種密⾏。導師釋迦牟尼佛在講解 初轉法輪、次轉法輪、三轉法輪的時候,並不是依照這種的⽅式來⾏持的, ⽽是最主要是以比丘的⽅式來講解的,但是在密的時候,會隨著眾⽣的這 種根器還有他對密妃的需求,所以會去顯現為壇城的主尊具有佛母的情況 下來傳授灌頂。所以會隨著眾⽣不同的需求、根器、他接受的程度,還有 發願等眾多的因緣聚合之後,於是佛不會⽰現比丘相,⽽去⽰現了壇城的 主尊擁抱著佛母來講解。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到了,密咒⾦剛乘是屬於「依 別眾⽣」的傳承。這個詞彙我是從年袞索朗的著作看到的。根據他所⽤的 這個詞彙我想要做更多的補充,也就是密咒⾦剛乘都是屬於「依別眾⽣」 的傳承,「依別眾⽣」的教法,依據個別眾⽣的教法,並非依賴共相教法 傳承的教法,《具善信念》那洛六法是屬於「依別眾⽣」的。這個那洛六 法要獲得的話,必須要獲得灌頂,所以後天我為你們傳授提布派的勝樂五 尊灌頂,在第四天再為你們講解那洛六法《具善信念》的這個講義。 那 洛六法裡⾯有⼀些體操我以前也做過,我們私下這樣講沒關係,我也確實 有修拙⽕,後來這個拙⽕的修持久了之後,我覺得眼睛不舒服,那時候林 仁波切還在世,林仁波切確實是⼀位不可思議的⼤德。於是我跟林仁波切 稟告說,透過拙⽕的修持我覺得眼睛不舒服,於是林仁波切說你可以修習 ⾦剛念誦。我就通過「dong die」(藏⾳),中⽂翻譯的話「⾦剛念 誦」,透過這種的修學慢慢的就恢復。由於時間不夠,我可能也沒辦法為 你們⽰現這個體操。所以在此我請了洛桑圖丹,因為他有從⼀位印度的瑜 伽⼤師來學習這個瑜伽的體操,有位印度的⼤師曾經有教過他。所以下午 析釋的時候可以請他過來為你們展⽰這個體操身法。

16


《寶性論》講解 我們現在先從《寶性論》開始講解。在傳授這部論典的時候,我會根據要 義來為你們講解,之後再來做念誦,給你們⼜授傳承。要義的部分我盡可 能為你們做解釋,但是我不會逐字的解說。這邊有個補充,就是《寶性論》 的這個注釋,揚丁仁波切還有倉忠仁波切你們拿著這本經典,如果有⼀些 ⽤詞我不是很清楚的話,我要請教你們。 以清淨意樂來講聞 在聽聞佛法的時候,必須要有清淨的意樂。以講者⽽⾔,應該以清淨的意 樂來講解,不應該為了⾃⼰的名譽、供養,不應該抱有這⽅⾯的期望,⽽ 是⼀個清淨的意樂、清淨的動機為你們講解。如同宗⼤師在《廣論》祈願 ⽂裡所說的,如同宗⼤師所發願般,我也確實的如此的發願,所以以清淨 的意樂為你們講解,絕對不要說⾃⼰不知道,怕不好意思,會丟⾯⼦⽽去 假裝很懂得樣⼦,我不會這麼做的,我知道的會跟你們說,不知道會說不 知道。你們以聽者⽽⾔,也要以清淨的意樂來聽聞,如同提婆菩薩所說的 「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聽聞者必須要具⾜客觀的態度,如果沒有 客觀的態度以先入為主的觀念來聽聞的話,這樣沒有辦法獲得教義,因為 你不會以客觀角度來解剖分析。你們會覺得說我是佛教徒,所以先入為主 的觀念就覺得佛教都是好的,這樣的話是錯的。雖然是佛教的論師所說的, 但是在觀察的話應該要去除我是佛教徒的觀念,來客觀的觀察這個佛教的 論述所說的,這是很重要的⼀點,所以「說正住」正住就是客觀。「說正 住具慧」在此的具慧是叫我們不要迷信的、無條件的皈依,⽽是以智慧來 抉擇。要知道說所抉擇的內容最主要是讓我們能夠消服內⼼當中的煩惱, 內⼼當中的障礙。像是量⼦⼒學來講的話,量⼦物理⽽⾔,他們確實是以 智慧來解剖觀察來作出他們得到論述,⽽說到了沒有任何的事物可以從他 的⼀個粒⼦,從他的⼀個⽴⾜點上可以來存在的。在我們⼤論典裡⾯有說 到了這個「俱緣決定」的論述,這個跟量⼦物理所說的論述基本上是⼀樣 的。當我們有了執青識的話,才有所執的青⾊,如果沒有執青識的話所執 的青⾊是不存在的,所以說到了「俱緣決定」。所以量⼦物理解剖到最細 微的時候,有了主觀的意識去執取之後才有了物理的存在,這個跟⼤論典 裡⾯所說的「俱緣決定」論述是⼀樣的。但是這些量⼦物理的論述並非是 為瞭解脫,並非是為了⼀切遍智的這種希求⼼⽽來做講解的,所以不只要 17


具慧還要希求,也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內⼼障礙、煩惱能夠減少的緣故來具 慧,來客觀正住的,所以「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 在這世界上很多⼈對冥想很有興趣,但是他們所謂的冥想和觀修的⽅式是 讓⾃⼰不要想任何的東西,讓內⼼屏除⼀切的雜念就是如此⽽已。透過這 種⽅式來說到了「Meditation」休息或冥想,但是我們在此並非是如此。 我們在此雖然需要⽌修——⽌定修是要的,可是我們更重視的是觀察修, 觀修為主的。所以要觀修的話,我們就要⾜夠的材料和資料來觀察,所以 「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是很重要的。又如同剛剛所說的「揭諦揭諦, 般若揭諦,般若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靠的都是觀察修——觀修,來增上 功德的。雖然⽌修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修的前⾏我們必須要⾜夠深厚的 觀修才有辦法。所以以對你們講解的上師⽽⾔,盡可能讓⾃⼰成辦這些條 件正住、具慧、還有希求,最主要是以清淨意樂為你們講解。聽者們以清 淨的意樂來聽聞,這是很重要的⼀點。所以⼀開始我們念「諸佛正法眾中 尊」三次,師徒兩者之間⼀起念誦,來⽣起⼤乘不共皈依發⼼。邊思維邊 念「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佈施等資糧,為利有情願成 佛」(三遍)。 造者殊勝 現在請翻《寶性論》。導師釋迦牟尼佛在講解《般若經》的時候,《般若 經》的內容可分兩者顯義空性、隱義道次第。顯義空性其實在看《般若經》 也可以知道,《般若經》最主要以空性為主,在講解空性的時候,空依有 法是從⾊法開始來說到了蘊、界、處等,還要道諦的功德以及果位的功德 等,所以在空依有法上也說到了基、道、果三者。所以顯義空性和隱義道 次第,隱義道次第的部分是由慈氏菩薩還有無著兄弟等來發揚光⼤的,顯 義空性的部分是由無著⽗⼦來發揚光⼤。隱義道次第說到了如何透過有次 第的⽅式來讓⾃⼰增上道功德。如同剛剛所說的以《慈氏五論》來講的話, 最主要的就是《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幾乎是《般若⼆萬頌》的 濃縮版,確實也很困難,所以說在講解的時候講解到他的性質、分類、界 別在哪裡等,說的非常廣,確實也是《般若經》的⼀個濃縮版。最主要是 以慈尊菩薩的為主⽽去瞭解隱義現觀道次第。 慈氏菩薩並沒有什麼⽗母,因為是菩薩的關係,但是在翻成藏⽂的這個圓 測《解深密經》的解釋裡⾯,韓國圓測⼤師有說到了慈尊之所以稱為慈尊 是因為他的母親為慈母,所以由慈母所⽣之⼦⽽稱慈尊,曾有說到這麼⼀ 18


句話。你們有看過圓測《解深密經⼤疏》嗎?韓國⼤師圓測著作的這個 《解深密經》的解釋,你們有看到嗎︖韓國圓測⼤師是玄奘⼤師的弟⼦。 宗⼤師在《了義不了義經》說到了中國⼤師圓測,有⼀位韓國⼈說圓測是 韓國⼤師,這無所謂了。在他的著作裡⾯說到了慈尊菩薩的⽗名和母名, 你們認為慈尊是⼈呢還是非⼈的菩薩︖在淨⼟當中的菩薩還是⼈︖你們覺 得更傾向哪⼀者︖應該是⼈吧!因為從這本論典我們去看的話,因為他也 是簡略了《般若經》的內容,再此做確⽴。還有彌勒佛,常笑佛,這個也 叫慈尊嗎,未來的佛也叫彌勒佛,看起來彌勒佛好像沒有任何的著作,⽩ ⽩胖胖的在那邊⼀直在笑著。(笑)在唐朝的時候聽說有慈尊彌勒菩薩的 化身,當他快圓寂的時候⽰現彌勒菩薩的模樣,所以漢系應該有這樣⼀個 傳統。當然在兜率天有⼀尊彌勒佛——彌勒菩薩有⽰現為⼈的模樣,其實 這個並不⽭盾的。無論他是⼈也好,天⼈也好,總之這是由他所著作的《寶 性論》。如同剛才所說的《現觀莊嚴論》、《莊嚴經論》以及《辯中邊論》 這個在舊譯裡⾯就有了,但是《寶性論》還有《辯法法性論》這是在新譯 的時候,是後來才翻譯的。是那時候在舊譯的時代並不被普及嗎︖是什麼 原因︖不是很清楚。總之後來新譯之後《寶性論》備受重視,所以備普及 學習。尤其是覺囊派非常重視這部論典,⼀切遍智覺囊巴以及噶舉派的⼤ 師們,還有薩迦派的⼀些⼤師們,不分噶舉、薩迦、寧瑪等,許多的⼤師 們都寫到了《寶性論》的解釋,所以在西藏是被普遍重視的⼀部⼤論典。 ⽽且賈曹傑也寫了⼀本《寶性論⼤疏》,有不同的注釋。以前我有看過這 些注釋,這次沒有時間去看。 釋題 ⼤乘《寶性論》,在⼤乘《莊嚴經論》⼀開始的時候也有說到,以意樂修 道、以果位的角度,說到了廣泛、廣⼤的緣故,所以稱為⼤乘。平常的說 法是⼤⼩乘,但是我不喜歡這種的⽤詞,我覺得會有可能讓⼈誤會以為⼤ 乘好像是⾼⾼在上,⼩乘好像卑劣會受輕視的感覺。絕對不能這樣講的, 如同剛剛所說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初轉法輪當中所說的內容,也被廣泛的 在越南、遼國等地所普遍的使⽤,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帶有這種卑劣的感覺 來詮釋⼩乘。因為我們講到⼤乘好像⾼⾼在上去往下看的感覺,會有可能 給⼈產⽣這種感受,有時候我們會說我們是⼤乘⾏者,就是斯⾥蘭卡、巴 爾瑪等的這些學佛者是⼩乘,會覺得說我們好像⼩看你的感覺。但⼩乘他 們更厲害,他說⼤乘是不是佛所說的還不⼀定呢!龍樹菩薩《寶鬘論》裡 19


⾯說⼤乘是佛所說,⽽且在⼤乘《莊嚴經》裡⾯說⼤乘是佛所說的。在以 前就有這⽅⾯的疑惑,⼤乘是否是佛所說的,現在呢,也是有這⽅⾯的爭 議。我們⼤乘說你是⼩乘,好像⼩看他,⼩乘說,哼!你們這個根本不是 佛所說的。互相的爭議,這不是很好。⽽且有很多不同本尊的模樣,就說 這是印度教的,⽽且是印度教的詛咒什麼的,以前有這⽅⾯的疑慮,現在 也是有的。雖然這裡說到⼤乘《寶性論》,雖然有⼤乘的這種⽤詞的⼀個 ⽬的和意義,但是我不覺得這個⽤詞是妥當的,雖然有他背後的⼀個背景, 我不太喜歡這種⽤詞。 《寶性論》的藏⽂叫「覺啦嘛」,「覺」相續,相續本母,有些⼈翻譯相 續本母,相續分識相續、道相續、果相續。當俱⽣原始光明能夠轉為道⽤ 的時候,說到了道相續。那基相續就是我們本身俱⽣原始光明。由這種俱 ⽣原始光明轉為道⽤後才能斷除了⼀切的障礙獲得了果相續。這道相續在 密裡⾯有很詳細的解釋,我們的相續並非透過暫時因緣讓他無⽣⽽⽣,讓 他突然產⽣,並不是這回事,⽽是無始來到現在都有。像我們的根識來講 的話,是醒來的時候才有作⽤,所以有醒時的意識,還有在做夢時候的夢 識,那時候並沒有根識的作⽤但是有夢識在,我們可以看到夢境,我們可 以說夢中有⾊法等。當我們講到夢身的話確實有⼀個不共的夢身是可以承 辦的,⽽且他可以遠離了我們⾎⾁之軀,有些⼈是不需要通過修⾏,他也 可以做的到的。也就是他在做夢的時候,他會⾃⼰產⽣⼀個夢身遠離了⾁ 身之軀。我有⼀個認識的朋友,他是政府⼯作⼈員,他的媽媽有⼀次說到 我要睡覺,你們不要吵醒我,於是她就睡著了,六七天⼀直在睡覺都沒有 醒來。醒來之後這個母親講,她以這個夢身到了不同的地⽅,⽽且說到這 些不同的地⽅它有不同的特⾊是什麼,之後確實都被吻合證實了。我⼀些 認識的朋友,外國⼈,他在做夢的時候可以產⽣夢身遠離他的身體⾎⾁之 軀,到其他的地⽅,有這麼跟我說過。所以隨著氣脈明點的不同情況,在 場的你們在做夢的時候你們會不會有產⽣所謂的夢身,遠離⾎⾁之軀,你 們有這⽅⾯得到經驗嗎︖有的話請舉⼿,有些⼈舉⼿了。 像這種例⼦來講的話,這時候我們的根識是沒有作⽤的,但是有夢身本身 的根識,所以跟這種有關的意識,⽽且在熟睡的時候那就沒有做夢了,這 時候有熟睡時候的意識。以科學家的儀器來判斷說他現在正在做夢,他現 在沒有做夢,他現在進入⼀種沈睡的狀態了,科學家是可以透過儀器來做 判斷的。最主要講到意識,當然⼼識來講的話根識⽽⾔是粗分的,跟粗分 同時產⽣的意識,也算是粗分的⼼識。但是在做夢的話,做夢時候的⼼識 是更細微的,沒有夢到了熟睡狀態的時候又更細微了。在那個時候還是需 20


要依賴著⼈腦的,但是像昏倒或者是處於完全植物⼈的狀態,那時候沒有 根識,或休克的時候是不需要依賴著⼈腦就有細微的意識。在死亡的時候, 腦死⼼也不再動搖,⽽且⾎液的循環也停⽌,⼼臟也死掉,腦也死掉,在 這個時候,依賴著⼈腦所產⽣的⼼識雖然不在了,可是在我們親眼⽬睹的 真相中,確實可以看到⼈已經被證實為腦死、⼼死可是他的身體卻沒有⽼ 壞的現象,⽽且保持非常的鮮活,我的⽼師也就是傳我比丘戒、具⾜戒的 ⽼師——林仁波切——⾦剛持林仁波切他在達蘭薩拉圓寂的⼗三天內,醫 學證實死亡之後,⼗三天內他的⾁體並沒有任何⽼化的現象。還有⼀位⽢ 丹⾚巴也這樣⼀種情況持續了⼗八天。最近從拉薩拉頓這個地⽅我有得到 這樣⼀個消息,這個⼈死掉之後他不⽼化的現象持續了四⼗多天,保持非 常的鮮活。那他們要怎麼辦︖我就說不要動,直到紅⽩明點流出,直到他 的身體沒有⽼化現象產⽣之前,你都不要動。現在科學家解釋不了為什麼 會有這種現象,我有些認識的科學家朋友像是理查德·戴維森,理查德·戴 維森他是⼀位腦科的權威,我們認識⼤概⼆、三⼗年了,他對這⽅⾯很有 興趣,想要去研究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的產⽣。他們現在有在進⾏這樣的 ⼀個項⽬。粗分的⼼識徹底的停⽌,只有剩下最細微的⼼識,⽽且粗分⼼ 識依賴的氣流也都停⽌運轉,但是他的身體不⽼化必須要有⼀個理由在, 那以我們無上密的觀點來講的話,就是說俱⽣原始光明最細微的⼼識仍然 還在⾎⾁之軀的緣故,所以導致⾎⾁之軀不會⽼化,仍然保持鮮活的狀態, 這是以我們的觀點是這麼做詮釋的。 還有⼀件很稀有的事情,我⼀個認 識的朋友,他也是位比丘,也是位上師,他在紐西蘭,他是圖滇仁波切, 他圓寂之後,也住此⼼法當中,持⼼法的時間⼤約三個禮拜,在四天之後 他的左⼿是抓著右⼿的⼤拇指,奇怪過了四天之後,他的左⼿怎麼會抓著 右⼿的⼤拇指︖我跟他們說奇怪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你們應該弄⼀個 cctv在上⾯,還拍攝整個過程的,怎麼會這樣⼦︖因為他已經圓寂四天 了,他怎麼會⽤左⼿抓住右⼿的⼤拇指︖這是我們的疑惑,因為⾒、增、 得之後,在光明現起的話,其實沒有遍⾏氣的,因為身體的移動是來⾃於 遍⾏氣的流轉才有辦法產⽣,遍⾏氣已經徹底的停⽌的話,但是只有在俱 ⽣原始光明當中遍⾏氣不會產⽣了,所以怎麼有辦法左⼿抓住右⼿的拇指, 所以這是我們的疑惑,因為那時候粗分的氣流完全的停⽌了運轉,他是如 何做到的︖所以在死亡光明之後,紅明點會從下⽽上,⽩明點會從上⽽下, 透過這樣⼀種⽅式來現起了死亡光明,產⽣了⾒⽩道、增紅道、得⿊道。 從光明當中現起的時候紅⽩明點會積集在胸部,光明離開之後他綁住紅⽩ 明點的綁點就沒有了,所以紅⽩明點就會從身體流出。所以知道這個圓寂 21


者已經不主持⼼法了。這是我們可以親眼⽬睹的真相,確實有這樣⼀個現 象存在。 《寶性論》如同我剛剛所說的,是在西藏備受重視的這部論典,為什麼備 受重視呢︖因為他是以《中觀》的思想為基礎來做講解,或者搭配著密的 思想為基礎,搭配著俱⽣原始光明的思維⽽來作解讀,所以有不同的解讀 ⽅式。我在此要講解的時候,我是以中觀的思維來講解的。所以 「相 續」的這個「續」字並非是「續經」的「續」字,在此的「相續」的「續」 字指的是俱⽣原始光明,也就是無始亦無終的這個相續。在密咒⾦剛乘裡 ⾯雖然說到俱⽣原始光明,在此的相續並明顯的說到這個光明,但是因為 相續無始亦無終以這樣⼀個基礎來說到如來藏的存在。「覺啦瑪」直接翻 成漢⽂的話就叫「無上相續」了,或者是「至上相續」也可以。如同我們 剛所說的由初轉法輪再說到⼆轉法輪,⼆轉法輪之後三轉法輪,從低處往 ⾼處⾛更上⼀層樓,說到了無上或者至上,至上相續論。但是我們中⽂通 常翻譯為《寶性論》,印度話為「瑪哈亞娜 烏塔拉 騰他 阿塔拉 騰達拉扎 絲拉」,在此又禮贊了諸佛菩薩。以前藏⽂邀請了寂護論師來到藏地,也 邀請了蓮花戒⼤師來到了藏地,其實在蓮花戒⼤師之前就已經開始翻譯經 藏了,但是最主要的是由⾚松德贊之後⼤⼒的翻譯經典。因為⼤藏經都可 以分為這三部分——經律論三藏,根據他們所詮釋的內容,也就是戒定慧 的內容來說到了律藏、經藏、論藏。那時候的藏王就⽴下這樣⼀個規定隨 著它的頂禮⽂的不同,知道這是屬於哪種藏,像律藏來講的話⼀開始所頂 禮的對象是頂禮⼀切遍智。如果是論藏的話,是頂禮⽂殊童⼦,如果是經 藏的話頂禮諸佛及菩薩,所以是在此是頂禮諸佛及菩薩。 解釋正⽂ 第⼀ 如來藏品 序分 《寶性論》最主要的內容是什麼呢︖佛、法、眾三者——佛法僧——佛、 法、眾三者,以及第四界也就是如來藏,以及第五菩提也就是佛果位⼤菩 提,以及第六攝受他⼈的這種功德是來⾃於證滅的功德,所以證滅功德為 第六所詮的主要內容,以及究竟功德時候的佛事業第七。所以佛法僧三寶, 以及佛法僧三寶的基礎也就是如來藏第四,由此獲得的⼤菩提第五,以及 為了能夠獲得⼤菩提的緣故,所以攝受他⼈的功德,以及究竟功德的事業,

22


⽽說到了七處。「佛法眾及界菩提,功德佛事業為末,⼀切論體簡⾔之, 即此等七⾦剛處」,在此說到了七⾦剛處為這部論典的最主要內容。 ⼀開始佛⽰現正覺得到果位,所以成辦了佛寶,由佛寶再來講法得到緣故 ⽽成辦了法寶,由法寶的認知來獲得了道諦的功德,⽽形成了僧寶。⼀開 始獲得道諦功德的時候,獲得道諦的這個證量者成為僧寶。所以先有佛寶, 由此說法寶,透過法寶的認知⽽⽣起了滅道的功德,道諦的功德⽣起的當 下⽽⽣起了僧寶。在此說到了因皈依的論述,透過佛事業的加持讓我們從 無始來到現在的這顆唯明唯觀的⼼識——這個⼼界,⼀⽅⾯障礙像是貪嗔 等這些的煩惱屬於暫時性的,還有煩惱所留下的習氣也是暫時性的,這⼀ 切都是可以透過對治⼒來斷除的緣故,⽽說到暫時性。在我們的相續當中, 所有的障礙、所有的污染都是可以透過對治⼒的⽣起來斷除的緣故,所以 是暫時性,在我們相續當中本來就具有成佛的潛能,是需要透過外來得到 因緣來幫助我們⽣起內⼼的功德,調伏內⼼。有說到三種如來藏,如同剛 剛所說的為斷除污垢⼼識的空性,⼗地菩薩的這個⼼識的空性,他之後會 隨著⽣起對治⼒來對治,那時候還沒有徹底的斷除⼀切障礙的滅諦,那時 候具有⾃性住佛性,所以暫時的污染是可以被對治⼒所對治的、斷除的。 斷證的功德,還有三身的近取因、近取種⼦在無著菩薩所著《寶性論⼤疏》 裡⾯有說到,「成辦三身的近取種⼦」說到這樣⼀個詞彙,仔細的去解讀、 分析的話,就是無上密裡⾯所說的俱⽣原始光明,⼼氣為⼀這種最細微的 俱⽣原始光明,除此外沒有其他的解讀。由最細微得到⼼氣合⼀的俱⽣原 始光明來成辦三身的,由這個來成辦法身,也是⼼識本身成辦法身,由他 的空性來成辦⾃性法身,由他的坐騎氣來成辦⾊身,所以最細微的俱⽣原 始光明以及他的坐騎氣,⼼氣合⼀的這個基礎來成辦三身的。搭配著無上 密的詮釋來解說如來藏的話,就只能從俱⽣原始光明下⼿了,這個是存在 的,⽽且是永遠存在的,不會有⽌斷的時候,所以他本身也是無有⾃性 的。 在西藏的這些宗派,像是覺囊派托巴瓦西拉堅參在《寶性論》的解 釋裡⾯有說到,最主要是講到俱⽣原始光明,有說⼼識為勝義諦,這個是 有為法,這並非⾃空⽽是他空。在此的世俗諦為⾃空,⾃空和他空的解釋 在密集⾦剛的典籍裡⾯也有說到的,也說四空。外在的這些⼤地來講的話, 有地、⽔、⽕、風,從空現起的風、⽕、⽔、地,但是在融入的時候地融 入於⽔、⽔融入於⽕、⽕融入於風、風融入於空,在⽣起的時候從空產⽣ 風、風產⽣⽕、⽕產⽣⽔、⽔產⽣地,這是外在的器世間如此。現起融化 的最終基礎是空——空界,以具有相續的眾⽣來講的話,代替空界的就是 識界,在此的空指的是識,所以地融入於⽔、⽔融入於⽕、⽕融入於風、 23


風融入於識,所以在此的識或者是空界並非是外在的空界,⽽是內在的空 界,指的就是識界,識——⼼識。⼼識在融入於四相,在此四相指的是內 在的空,也就是第⼀空,第⼆空,第三空,第四空,所以說到了第四空⼀ 切空——遍空。空、極空、⼤空、⼀切空,⽽說到這四空。⾎⾁之軀來講 的話,先從地⼤融入⽔⼤、⽔⼤融入⽕⼤、⽕⼤融入風⼤、風⼤融入識界, 識界⼀開始先⽣起第⼀空、第⼆極空、第三⼤空、以及第四⼀切空,這是 融入的次第。現起的時候從第四遍空或⼀切空、再來產⽣第三⿊得道的⼤ 空、再來產⽣第⼆增紅道的極空、再來產⽣第⼀⾒⽩道的空、再來產⽣風、 再來產⽣⽕——身體溫度、再來產⽣⽔、再來產⽣地,是這樣產⽣的。 那以無⾊來講的話,雖然他沒有粗分的⾊法,但是就以俱⽣原始光明這種 細微的⼼識、⼼氣⽽⾔是⼀樣的。所以就以這種細微的氣流來講的話,在 無⾊界也有氣,所以無⾊界也是有⾊法的,只是沒有粗分的⾊法⽽已。由 這種融入和現起的次第,來運⽤到內世間或者是外世間都可以。內世間就 是講這個內空,最主要講到了識界,之後由第⼀空融入第⼆空,第⼆空融 入第三空,第三空融入第四空,再從第四空⽣起。所以三身能夠成辦的最 主要的近取因——這顆種⼦最主要的思維是來⾃於俱⽣原始光明還有跟他 合⼀的氣——坐騎氣。第⼗世尊者的著作裡⾯也有說到這個近取種⼦為 何。所以我覺得當我們講到界的時候,如來藏的時候應該是以這個為思維 的出發點,來做解釋。所以要成辦⼀切遍智的障礙——所知障、煩惱障這 屬於暫時性,因為他有對治⼒可以去對治,他並非是永恆存在的,透過這 種的思維知道菩提是可以獲證的,⽽且獲證菩提之後可以獲得道證的功德, ⽽且可以⾃然任運⼀切佛事業。所說七⾦剛處,「此等相屬如次第,應知 前三處出⾃,《總持王經》之序品,余四具慧佛法別。」,前三者是來⾃ 於《總持王經》,也就是佛法僧這三寶,其餘的四⾦剛處呢︖也就是界、 菩提功德、還有佛事業。現在念第⼀品第三句,「由佛⽣法⽣聖眾,眾⽣ 藏得智界際,得彼智得勝菩提,具⾜諸法利眾⽣。」 第⼀⾦剛處:佛寶 佛是什麼呢︖在第四句裡⾯說到,「禮敬彼無初中後,靜息佛⾃覺覺已, 諸未證者令證故,開演無畏恆常道,⼿持最上智悲劍,以及⾦剛斷苦芽, 擊毀種種⾒密林,所圍繞之疑牆者!」在此說到了佛寶所具有的功德最主 要是,具有悲、慧的功德,慧的代表為利劍。無論我們稱為叫做煩惱慧也 好或者是由有實執為根本⽽產⽣的⾒煩惱也好,因為煩惱可以分⾒煩惱和 24


非⾒煩惱兩者,這個⾒煩惱最主要的根本是來⾃於實執,實執的認知有不 同的認知,隨著空性的詮釋不同所認知的實執的層次也不⼀樣,實執到底 是要歸類於煩惱障還是所知障,在此有不同的解讀。隨著空性的認知還有 真相的詮釋不同,像中觀宗來講的話也有不同的解讀,所以這些的不同點 都要去學習和瞭解,知道這些不同的宗義是很重要的。所以龍樹菩薩的弟 ⼦,還有他的直接弟⼦也好、間接弟⼦也好,在清辨論師《中觀⼼要論》 及他的⾃釋《思擇焰論》,說到了在清辨論師當時所有外道的思想為何。 所以要學習中觀正⾒的話,都要去瞭解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論點為何。這 是很重要的⼀點。我們不應該只是反復的去念誦「諸佛無有⾃性」⽽已, 更應該去解剖分析無有⾃性的內容為何。說有⾃性的這種論述他是依據什 麼樣的理由去說的,背景是什麼,這⽅⾯的學習是很重要的。 在此說到了,佛的慧功德如同利劍去驅除⼀切痛苦⿊暗。⽽且說到了⾦剛 杵如同菩提⼼,能摧毀煩惱的圍牆,只是空正⾒能夠對治所知障嗎︖這要 看空正⾒的背後有沒有菩提⼼為攝持。在《寶性論》裡⾯也會說到必須要 有菩提⼼來累積廣⼤的資糧,以這樣廣⼤的資糧為助伴再來學習空性的話, 這種的空正⾒叫做諸相具勝的空正⾒。以這樣⼀種空正⾒來思維空性的話, 才能夠對治所知障。累積廣⼤資糧最好的⽅法、最好的⼜訣就是觀修菩提 ⼼。菩提⼼並不是為了⾃⼰⽽已,更是為了⼀切有情眾⽣、遍虛空有情眾 ⽣來做對他們有利益的事情,這種的利益不是暫時的利益,⽽是讓他們獲 得⼀切暫時、究竟的利益,總之希望他們能夠獲得⼀切遍智,具有這種強 烈的善⼼和⼼⼒。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裡⾯有說到,相好莊嚴等果位 的功德,每⼀個功德都需要無量的資糧才有辦法獲得的。在這之後說到了 這種的無邊無量的資糧,如此的廣⼤如何能夠去累積呢︖所以再此說到因 為會有產⽣沮喪的危險的緣故,⽽說到四無量的功德,因為眾⽣無量、因 為功德無量、因為時間無量來學習。透過這種強烈的⼼⼒⽽來⾏菩薩⾏, 才有辦法迅速的累積資糧,說到了四種無量。這是有理由的,如同《入⾏ 論》裡⾯所說的,確實是如此。所謂的菩提⼼產⽣極⼤的善⼼,想要去幫 助他⼈,想要他⼈獲得⼀切遍智的果位,這是很重要,但是我們可能有時 候會想說讓他⼈成佛就好,我不需要成佛,可能有這樣的想法,就像剛剛 我說的,希望跟我講⼀個快速成就的⽅式,快速成佛的⽅式,其實這個就 是⼀種愛我執的表現,但是當我們講到乃至虛空未盡之前,我要住在這世 間來救護眾⽣,「乃至有虛空,以及眾⽣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苦」, 以這樣⼀種⼼⼒完完全全將⾃⼰奉獻給⼀切有情眾⽣利益的話,何須在乎 時間呢︖但實際上當你發起了菩提⼼,這⼀刻起你的內⼼是安詳的,是平 25


靜的,在平靜當中就能夠累積無比的資糧,⽽且身體也舒適,所說出來的 ⾔辭都是溫柔的,所有的⾏為都是溫柔的,⽽且能夠幫⾃他兩者迅速的成 辦⼀切功德和善業。 寂天菩薩的著作《入⾏論》,這本書要好好的去閱讀,因為這本書裡所說 的內容確實是非常的重要的,尤其對我們修學菩提⼼來講的話。在此說到 「若不以⾃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死亦無樂」,每⼀個⼈都有 智慧,可是我們的這個智慧隨著愛我執所轉的緣故,⽽產⽣了傷害。在這 世界上有70億⼈⼜,每⼀個⼈都是想要離苦得樂,可是我們卻有多少的⼈ 為的災難︖是因為我們缺乏了利他⼼。如果有利他⼼、愛他⼼的話,我們 會為了眾⽣其他⼈暫時、究竟的利益⽽完全的付出⽽努⼒的話,不只是⾃ ⼰會安樂以外,其他⼈也會安樂,⽽且⾃⼰的功德、善業能夠迅速的累積, 由這種的功德、福報不只今⽣會安樂,後世也會⽣⽣世世的安樂。所以《入 菩薩⾏論》裡⾯所說的「故應除疲厭,馭駕覺⼼駒,從樂趨勝樂,智者寧 退怯」,如果這麼想的話,越想他⼈其實越幫助⾃⼰。我們為了幫助⾃⼰ ⽽來去愛護他⼈的話,這又是愛我執的⼀種表現了。願⾃⼰累積的⼀切善 業都回向給⼀切有情眾⽣,願⼀切的痛苦讓⾃⼰來承擔。具有這樣⼀個發 ⼼, 「若樂願令能,利樂遍虛空,若苦願利我,⽢渡⼤苦海」,以這樣 ⼀種⼼⼒來做⼀切的⾏為的話,我們將能夠迅速的累積⼀切的資糧迅速的 斷除⼀切的罪障。⽽且《入⾏論》裡⾯說到了「滅死勝⽢露,即此菩提⼼, 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雖然我們現在在輪回當中,但是我們不會隨 著輪回⽽沮喪,反⽽我們會發起強烈的⼼⼒去真正想要幫助、成辦⾃他兩 者的事業。「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彼為泊世途,眾⽣休憩樹。復是 出苦橋,度眾離惡趣,彼是除惱熱,東升⼼明⽉。復是璀燦⽇,能驅無知 霾。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所以菩提⼼真的不可思議。 現在我們 獲得了暇滿⼈身,⽽且具有這樣⼀個辨別善惡的智慧,唯有如此我們才有 辦法修學這顆殊勝的菩提⼼、珍貴的菩提⼼。去年我有去美國治療,⽽且 我呆了很久,我所住的地⽅有個很好的草原,在我住的這個草原上有些⼩ 鹿,我看到這些⼩鹿會跑過來,我真的對它們產⽣很強烈的悲憫⼼,但是 我除了對它們⽣起悲憫⼼以外,我沒有辦法真正幫助它們,因為它們是畜 ⽣,它們聽不懂我們的⾔語,我沒辦法幫它。有時候會遇到⼀些狗,我們 只能為它們回向⽽已,除此以外我們沒有辦法真正幫助他⼈。但是⼈類不 ⼀樣,有了⼈身的話,我們有辨別善惡的智慧,我們有語⾔,我們可以透 過語⾔來表達,來知道真相為何!我確實這麼想,我們每⼀個⼈都想說「為 利有情眾⽣願成佛」,如果沒有付出於⾏動的話,這只是嘴巴上的⼀種說 26


辭⽽已。三千⼤千的世界眾⽣,有說到第⼀續,第⼆續,也就是在時輪⾦ 剛的典籍裡⾯有說到了不同的三千⼤千世間的這個數量,⽽說到了第⼀續、 第⼆續、第三續說到了不同數量的眾⽣。我們對這些眾⽣我們只能回向⽽ 已,我們真正能夠利益的眾⽣是什麼 ︖就是這世界的⼈類了。這是跟我 們有直接接觸的,在這世界上的⼈類,在這世界上動物又可以分畜⽣、禽 獸等,有無可測量的動物,但是這些我們確實幫助不了它們,雖然它們很 可愛,我真的也很可憐它們,但是我們幫不了它們,我們只能為它們回向、 祝福,除此以外沒有辦法作出真正幫助它們的事情。唯⼀有希望的,能夠 真的為利有情眾⽣願成佛,要利益的這個眾⽣就是這世界上的⼈類了,這 是我們可以透過直接或間接⽅式,透過語⾔表達來幫助他們的。 所以在 這世界上有70億⼈⼜,我時常在呼籲這兒70億⼈⼜如果能夠充斥慈愛的 話,這世界會有幫助。所以我到處都有在⼤聲的呼籲,⽽且看起來是有正 ⾯的改善。如果有眾⽣可以真正的幫助的話,就是這世界的70億⼈⼜了。 我們每⼀天都要去⾃我接受菩薩戒,⽽且會去念誦⾃我接受菩薩戒的儀軌 ⽂。但是對其他眾⽣我們真的只能回向以外沒有其他的⽅式。這種殊勝悅 意的菩提⾏,我真的要去幫助他⼈的話,幫助的對象就是這世界的70億⼈ ⼜。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去幫助這世界上所有的⼈類。所以像⾦剛杵般的這 個菩提⼼,他能幫助空正⾒的利劍來斷除⼀切的煩惱。 雖然諸佛有無量的功德,但最主要的功德就是悲、慧的功德,悲、慧功德 最主要來⾃於三身無⼆,三身無⼆的基礎是因為⼼氣無⼆,⼼氣無⼆的基 礎之上成辦的三身無⼆,所以說成辦的三密無⼆。唯有三密無⼆的情況下 才有辦法⾃然任運⼀切的事業,也就是說只要有⼼識思維的地⽅,將有⼼ 識的坐騎氣移動的地⽅,才有佛陀的事業遍布的地⽅。在此說到了第五句 「無為無功⽤,非以他緣證, 具⾜智悲⼒,具⼆利即佛。 」,佛是圓滿 ⼆利的佛,為什麼呢︖在此的無為指的是去除原始污垢的⾃性法身,所以 無為。因為並非是由因緣有所作為的緣故⽽無為。無始亦無終的緣故,本 來就具有成辦四身的潛能,他不需要透過其他的外緣來去具有這種成辦四 身的功能,是本來就有的,不需要去依賴他緣。能夠顯現四身的完全的這 個因緣,無論煩惱有沒有被斷除、障礙有沒有被斷除,他本身就具有這樣 ⼀個潛能。只要能夠斷除所知障的話,我們本來就具有瞭解⼀切事物的功 能。「非以他緣證」,這種的功德並非是由他⼈的因緣來去證得的,唯由 ⾃⼰的覺受才去知道。所以「具⾜智悲⼒」,所以具有空性的智慧以及利 他的這種悲憫⼼,具有這種悲智的⼒量來成辦究竟⼆利的佛果位。第六句 「無有初中後,⾃性故無為︔ 息具法身故,稱為無功⽤ 」,第七句「⾃ 27


內所證故,非以他緣證︔ 證三相故智︔⽰道故悲憫」,第八句「以智悲 斷苦,及煩惱故⼒。 初三句⾃利,後三句利他」。 第⼆⾦剛處:法寶 第九句「禮敬彼⼤正法⽇,無有有無及餘非, 不可觀察離⾔詞,⾃內所 證並⽌息, 無垢具⾜智光明,壞諸所緣貪嗔翳! 」,在此說到了法寶的 功德,也就是講到了滅諦和道諦的功德。滅諦也就是透過了法性來斷除四 邊,所以說到了無思,來斷除煩惱以及所知障,所以「無有有無及余非, 不可觀察離⾔詞」,由某種⽅便來成辦某種的性質,在此的性質指的是滅 諦,某中的⽅便指的是道諦。由道諦的對治⼒來對治某個對治處,再也不 會產⽣的緣故,說到了無垢。所以道諦為世俗諦,滅諦為勝義諦。 第三⾦剛處:僧寶 第⼗三句「彼⼼⾃性光明故,及⾒煩惱無體故, ⼀切諸趣無我際,寂滅 如實通達者。 觀⾒佛隨入⼀切,亦複具⾜無障⼼, 禮敬以有情清淨,無 量為境智觀者。 」,在此說到了有學道的聖者,⼗四句「如盡所有內, 智觀清淨故, 具慧不退眾,具無上功德。 」,⼗五句「眾⽣寂法性,證 故如所有, ⾃性清淨故,煩惱本盡故」,「證故如所有」,再次說到了 如所有性,「⾃性清淨故,煩惱本盡故」,也就是在現證空性當中⼀切的 ⼆相徹底的清淨。或者在果位的時候因為根本定後得道混為⼀者的緣故, 來說「⾃性清淨故,煩惱本盡故」。 第⼗六句「證究竟所知,⼼⾒諸有情, 有遍智法性,故是盡所有。 」第 ⼗七句「 如是彼證者,以內證智⾒。 無垢界無貪,無滯故清淨。 」,第 ⼗八句「 以智觀清淨,佛智無上故, 聖者不退轉,眾⽣之歸依。 」,佛 寶、法寶和僧寶是佛教徒們唯⼀皈依處,在《皈依七⼗頌》裡⾯⽉稱菩薩 說到了「佛法僧三者,求脫者依處」,這句話是有他的⽤意的,也就是認 為有造物主存在的這⼀派的信徒們,認為我要皈依唯⼀的對象就是造物主, 由造物主知道我今世和後世⼀切的苦樂,所以只要皈依造物主就可以了。 但是佛教徒們不認為有造物主存在說到⾃⼰是⾃⼰的怙主,⾃⼰是⾃⼰的 依怙,所以通過⾃⼰的努⼒來讓⾃⼰遠離畏懼,⽽去正皈依法寶——正皈 依的對象為法寶。唯有透過讓⾃⼰的⼼續⽣起法寶,才能夠從畏懼當中獲 得脫離,所以正皈依的對象法寶的引導者——導師為佛寶,助伴為僧寶。 28


如果要獲得脫離、解脫和⼀切遍智的話,所皈依的對象為佛、法、僧三者。 所以在此說 「佛法僧三者,求脫者依處」。如果你只是想要獲得淨⼟的 話,你只要皈依佛寶就好了,但是佛法的做法並非是如此。因為佛法真正 的做法是什麼呢︖就是讓⾃⼰的⼼續上⽣起法寶,透過⾃⼰的努⼒來解決 煩惱,讓⾃⼰成為了有學僧寶和無學僧寶,讓⾃⼰成為佛寶。 ⼗九句 「⼤師教弟⼦,約三乘以及, 勝解三種事,建⽴三歸依」,⼤乘的種姓 者會想我要成佛,以成佛為主要的究竟⽬的,⽽來皈依佛︔獨覺者為了⾃ ⼰的別解脫設定為究竟的⽬的,不需要依賴其他的導師,以⾃⼰的⼒量斷 除煩惱,⽽去皈依法︔聲聞眾,聲聞的阿羅漢等透過僧眾的⼒量來獲得果 位的緣故,⽽去皈依。第⼗九句最主要的是剛剛所說的。法寶沒有在相續 當中⽣起的話,是沒有辦法獲得真正的解脫的,所以正皈依是法寶。⽣起 法寶的話依賴著佛寶和僧寶。第⼆⼗句「棄故欺誑故,無故有怖故, ⼆ 種法聖眾,非畢竟歸依」,所謂的教正法是要透過聞思來建⽴教正法的, 有了教正法之後再來⽣起證正法的。所以有學道的這些功德都是屬於欺誑 的功德,因為並非最究竟的緣故,並非是究竟皈依。⼆⼗⼀句「惟佛是眾 ⽣,勝義之歸依, 具⾜法身故,眾亦彼究竟」,在此說到了世俗皈依和 勝義皈依,勝義皈依是唯有佛。如果唯有佛才是勝義皈依的話,難道勝義 皈依當中沒有三寶嗎︖「具⾜法身故」,牟尼相續當中具有究竟法寶的功 德,因為具有究竟滅證的功德,所以具有法寶,⽽且諸佛寶也算是眾僧, 所以「具⾜法身故,眾亦彼究竟」,所以在勝義皈依的究竟處當中有佛法 僧三寶。第⼆⼗⼆句「難得及無垢,具⼒世莊嚴, 以及最上故,不變故 名寶」,透過了三寶我們會去顯⽰、會去發起我們的如來藏的緣故,所以 在此說到「有無垢真如」,在此講的是戒,有垢真如就是我們凡夫的真如, 無垢真如就是佛真如。第⼆⼗三句「有無垢真如,無垢佛德業,所⽣三善 寶,諸⾒勝義境」。第⼆⼗四句「此三寶種性,諸⼀切智境, 四相如次 第,四因難思議。 」,⼆⼗五句「淨具煩惱故,無染⽽淨故, 無差別法 故,任運無念故。 」,⼆⼗六句「所證以及證,彼⽀分令證, 故依次⼀ 處,淨因三是緣。 」,在此最主要說到菩提。 第四⾦剛處:界 第⼆⼗七句「等覺身彌布,真如無別故, 有種故有身,恒常有佛 藏。 」,正覺果位的佛陀們,⼀開始為了眾⽣⽽發菩提⼼,之後累積了 薩達阿僧祇劫的資糧,最終獲得了正覺的果位來成辦圓滿的佛事業,所以 29


只要弟⼦們的因緣具⾜的話,如來的事業會無有間斷的遍布我們,所以 「等覺身彌布,真如無別故」,這是⼀種解讀了,第⼆種解讀是因為我們 本身具有如來藏——佛的種姓的緣故,本來就具有成辦三身的潛能,在薩 迦道果的解釋裡⾯,說到了輪回涅槃無有差別。諸法的跡象以性相⽽具⾜, 道諦等功德以能⼒⽽具⾜,所以說到瞭解脫和涅槃無⼆,這種解釋⽅式也 是很不錯的。佛陀的身語意皆無有⾃性,在無有⾃性當中,在法性當中我 們的⼼續和佛陀的⼼續是沒有差別的。在無⾃性的角度⽽⾔,所以「真如 無別故,有種故有身」,以剛剛所說的,具有成辦三身的潛能,這個種姓 我們本來就有的,所以「恆常有佛藏」,所以⼀切有情眾⽣都具有如來 藏。 第⼆⼗八句「佛智入有情眾故,⾃性無垢者無⼆, 於佛種性⽴果名,故 說眾⽣有佛藏。 」,就是對⼆⼗七句的解釋了,⼆⼗八句「佛⾃入有情 眾故,⾃性無垢者無⼆,於佛種性⽴果名,故說眾⽣有佛藏」,在此說到 了⼗種性質,因、果、作⽤、具⾜、趣入、暫時、遍⾏、以及恆常、無別, 有說到了以⼗項來解釋。第⼆⼗九句「體因果⽤及相應,轉位以及遍⾏ 義, 恒常不變德無別,說是勝義界密義。 」,⾸先第⼀個體性。三⼗句 「如寶空⽔淨,常性無煩惱。 勝解法勝慧,三摩地悲⽣。 」,以體性來 講的話,是去除原始污穢的⾃性清淨,在法性當中永遠沒有被煩惱所污染 過,所以世俗的角度來講的話,在明觀性當中也沒有被煩惱所污染。因是 什麼呢︖就是「勝解法勝慧,三摩地悲⽣」,也就是⾸先要對佛法的教義 產⽣勝解,產⽣希求⼼。上根者和下根者的做法是不同的,下根者是⼀開 始就以信⼼為主,但上根者⼀開始以慧為主,觀察為主。所以下根者的信 ⼼是不穩定的,就像是我的⽗母親是佛教徒,所以我才是佛教徒,這種的 做法是屬於下根的做法。但上根者並不會這麼做,上根者會透過觀察真相 的⽅式來產⽣定解、來產⽣信⼼,這是上根的做法。之前我去⾨的這個地 ⽅,我遇到了⼀些學⽣,有個女學⽣說,她之前是基督教徒,從三四年前 轉為佛教徒,因為我讀了許多佛教徒的書籍,所以我成為佛教徒。這位學 ⽣她的上半輩⼦是基督教徒,下半輩⼦是佛教徒,她說我後世會變成什麼︖ 因為你都有佛教的習氣了,所以我相信你這個道諦功德會隨著⽣⽣世世⽽ 增長。我覺得這種的改變信仰的過程來觀察的話,她應該屬於上根者的做 法,因為她對比了基督教和佛教之後她改變了她的信仰,轉為了佛教的信 仰嘛!以我們來講的話,⼀開始我們的⽗母就是佛教徒,所以我們⼀開始 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種是屬於下根的做法。因為我們沒有經過深 思熟慮的觀察,無條件的接受。我⼀個認識的朋友他是印度⼈,他有很強 30


烈的信⼼,他以清淨的意樂來問了個問題,他說這世界上⼀切都是由造物 主所創造的,那創造者他是慈愛的象徵⽽且都有⼀切的能⼒,那既然他無 所不能的話,為什麼這世界上有很多壞⼈,他為什麼要創造這些壞⼈呢︖ 他問了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怎麼回呀!因為我不認為有造物主存在,我 就說造物主既然已經創造了天堂和地獄的話,創造地獄的話,那就派⼈去 地獄吧!否則怎麼辦︖他創造地獄沒有理由。像這種的話就是教義上的⼀ 個⽭盾了,我們說他無所不能,又說他是慈悲的象徵,無所不能的緣故所 以他可以創造⼀切,⽽且避免⼀切的問題。⽽且他是慈悲的象徵所以愛⼀ 切的⼈。所以他想要去幫⼀切眾⽣,⽽且有無所不能,所以這個在教義上 產⽣的⽭盾。但是我們在這世界上,宗教之間互相的和諧,和諧最主要的 基礎是來⾃於互相的尊重。所以我是佛教徒,也是⼗七班智達的弟⼦,想 《釋量論》裡⾯的有說到了,破除常⼀⾃主的我,在《四百論》裡⾯有說 到破除常⼀⾃主的補特伽羅。雖然有說到這⽅⾯的破斥,可是像以佛來講 的話,佛⾃⼰說「五蘊乃包袱,眾⽣包袱者」,導師釋迦牟尼佛究竟意趣 是無我,可是隨著眾⽣的根器會去說到了「五蘊乃包袱」,補特伽羅是包 袱者——拿些我們身⼼的五蘊的包袱者。所以導師釋迦牟尼佛也會善巧的 根據他們的根器⽽去說他的教法。 從這個個案我們也可以知道,在這世界上有不同的接受程度,有不同的信 仰所以我們必須要去尊重。⽽且確實這些不同信仰也對⼈類的社會帶來貢 獻。因為在基督教的信徒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好的好⼈,在回教的信徒裡 ⾯我們看到很好的好⼈,猶太教裡⾯也是如此。所以這些主流的宗教好好 的根據他的教義去學習的話,確實我們可以成為⼀個善良的⼈,因為這些 的主流宗教確實有這⽅⾯的潛能。我平常會這麼說,在這世界上的宗教的 角度,可以以⽂化習慣的角度來詮釋,以宗義的角度來詮釋,信仰的角度 來詮釋,修⾏的角度來詮釋,就以修⾏的角度來詮釋的話,主流宗教都是 ⼀樣的。都是講到慈愛、忍辱,像是基督教來講的話,我們可以看到他們 蓋很多的醫院和學校,幫助了我們⼈類的社會,回教徒也有這⽅⾯⼈類的 貢獻。所以就以修⾏的角度來講的話,所有的主流宗教都談到了慈愛,推 廣了慈愛的概念,就以這點⽽⾔我們都是⼀樣的。但是以教義來講的話, 確實有不同,有分主張有造物主和否定造物主,否定造物主裡⾯又有不同 的教義,認為有造物主的教義裡⾯又有不同的教義。否定造物主的教義裡 ⾯像是無神數論派否定造物主,耆那派否定造物主他們兩者都認為有常⼀ ⾃主的我,但是佛教來講的話,否定造物主的同時也說到了無我,所以就 以教義來講也不⼀樣。以佛教來講的話又分毘婆沙宗、經部、唯識、中觀 31


等有不同的教義。所以就以教義⽽⾔確實有不同點,這些的不同點⽬的是 什麼︖他究竟的⽬的是為了要推廣慈愛,增強我們的慈愛,這樣的話可以 呀。就像有不同的藥,但是藥的最終⽬的為了治療我們的疾病嘛。所以我 們不需要為了不同種類的藥,⽽去爭執。因為這些不同的主流宗教都對⼈ 類社會帶來貢獻。隨著習慣也好,或者⽂化也好來詮釋宗教的話,像所有 的宗教信仰都是在過去⼈類的兩三千年前的歷史當中⽽去形成,以前是屬 於封建制度嘛。在封建社會下、封建制度下會隨著這種封建的思維或封建 的背景受到影響。 像我們在這世界上主流的趨勢成為了民主的社會,以 你們⼤陸來講的話,雖然是屬於共產的主義,但是慢慢、慢慢的將來會轉 為民主的這個制度,除此以外沒有其他路呀。我們以前許多的跟宗教有關 的做法是屬於封建的這種影響當中⽽去形成的,我相信這⽅⾯的⼀個弊端 會慢慢的獲得改善的。佛法的教義最主要是推廣慈愛,這是不會變的。這 種的教條是不會改變的,在幾千年前的⼈類是需要慈愛的,幾千年之後的 ⼈類也是需要慈愛的,慈愛不只是⼈類以外,動物也是需要的,動物也是 需要慈愛的。所以所有的主流宗教⼀致的宣唱慈愛的重要性,這⼀點是不 會改變的。 「善解法勝慧,三摩地悲⽣」,三⼗⼀句「⼒及不變異,濕潤體性故, 此與寶虛空,⽔功德同法。 」,講到了比喻,所以說到了寶、虛空、 ⽔,違緣是什麼呢?違緣是嗔,或者是我⾒,怖畏,以及只要⾃⼰獲得解 脫就可以的別解脫寂靜享受。所以(三⼗⼆句):「無視有情利」(「嗔 法具我⾒,怖畏⽣死苦, 無視有情利,是闡提外道」),以及外道、或 者聲聞、獨覺的這種別解脫的思維。三⼗三句「聲聞及獨覺,諸⼈四種 障。 淨因勝解等,法者有四種。 」,三⼗四句「勝解⼤乘如⼦種,慧如 出⽣佛法母, 住定樂胎悲乳母,彼是能仁之後裔。 」,看到了佛陀的功 德,知道了我們相續的煩惱是可以被斷除的緣故,看到這樣⼀個真相的緣 故,為了能夠斷除煩惱和煩惱所留下的習氣,所以我必須要成就⼀切遍智, 必須要成佛,因為這是唯⼀究竟⾃他事業的最究竟果位、最殊勝的果位, 以這種菩提⼼攝持的情況下⽽來修六度、⽽去⾏⼤乘法,所以「勝解⼤乘 如⼦種」。以⼆諦為主,來觀察真相、來觀察煩惱到底是怎麼產⽣,煩惱 怎麼被對治,以這種觀察⼒裡產⽣智慧,來產⽣定解。「慧如出⽣佛法 母,住定樂胎悲乳母,彼是能仁之後裔」。

32


現場問答 問:請問尊者,宗⼤師對⼤圓滿有何論述,以及現在⼈修⼤圓滿可否成 佛︖ 答:宗⼤師的著作裡⾯有說到的⼀本著作裡⾯有說到⼤圓滿的論述。雖然 並沒有針對⼤圓滿這個內容⽽去說到⼀個特別的解釋,但是他是⼀位⼤圓 滿的修⾏者,當他們在相遇的時候,勝本尊授記的情況下兩位⼤師相遇, 所以寫到了《⽢露鬘論》,在這本論裡⾯有說到⼤圓滿的內容。透過⼤圓 滿會不會獲得成就,在幾天前我有認識的朋友——他確實是終⽣閉關修⾏ 的⼀位⾏者,請我給予快速成佛的⼜訣。快速成佛的⼜訣有⼤圓滿、⼤⼿ 印以及薩迦派來講的話明空無⼆、明空雙運的⼜訣以及格魯派的空樂無⼆ 的這些⼜訣都是屬於即⽣成佛的⼜訣,但是這些的證量要⽣起的話,需要 很長時間,並沒有辦法⼀下⼦成辦的。以我個⼈來講,我個⼈確實也學習 ⼤⼿印、⼤圓滿以及空樂無⼆的智慧以及身明雙運等,我是每⼀天都在思 維。像薩迦派的喜⾦剛的道果我有去學習,我在念誦這個⾃⽣儀軌的時候 我必須要思維身明雙運的內容,所以同樣的類似這種⼤⼿印、⼤圓滿等我 都有去花時間認真的學習思維,但是現在我還沒成佛呢,所以很困難的。 但是確實如同我剛所說的,《般若經》裡⾯的顯義空性,確實透過這⽅⾯ 的思維,以及隱義現觀道次第所說的菩提⼼這兩者,堅持的去修的緣故, 所以我的⼈⽣獲得改變,是無有疑惑的。所以今⽣所獲得的功德我相信⽣ ⽣世世如同《入菩薩⾏論》裡⾯所說的,「若不以⾃樂,真實換他苦,非 僅不成佛,⽣死亦無樂」,乃至虛空未盡之前,我要好好的為眾⽣的利益 來付出⾃⼰的⼀切,這樣去思維,下了決⼼的話呢,確實會對我的⼈⽣有 很⼤的幫助,哪怕現在沒有成佛。⾺上想要成佛的話其實是愛我執在作祟, 你想要⾺上成佛嗎︖其實多多少少都有愛我執的成分在裡⾯。 問:頂禮尊者,我可以問⼀個跟佛法無關的問題嗎︖我是因為這個孩⼦來 的——就是我的兒⼦,今年⼗四歲,他在四歲左右的時候就確診為⾃閉 症,我想問尊者我該怎麼做,孩⼦才能好起來︖ 答:為了能幫他講話,如果能夠持⽂殊⼼咒的話不錯的,你在孩⼦的⽿邊, 早上的時候多念⽂殊⼼咒的話會有幫助的。在這世界上有些⼩孩⼦會有這 ⽅⾯的⼀個問題,我遇到了許多這些⼩孩⼦,所以我平常有說到如果有辦 法的話,⾃⼰能夠念⽂殊⼼咒就⾃⼰念,⾃⼰念不了的話,就是他⼈幫你 33


念,在⽿邊讓你去聽。在這世界上確實有很多這⽅⾯的問題,哪怕⾃⼰沒 有辦法去說話或者是表達,但是有很多這種殘障⼈⼠⼀些特別的學校,我 相信也是可以從這些學校的⼀些助緣下來學習。在這個同時搭配著⽂殊⼼ 咒的念誦雙管齊下,⽽且我看他的表象,其實他是很聰明的⼀個⼩孩,我 覺得是不會有太⼤的問題。你不要擔⼼,你不要抑鬱,因為你要想的開, 這樣的話才會對孩⼦有幫助,如果你想不開的話對孩⼦也沒有幫助呀!不 只是我們藏傳佛教,其實在印度的思想裡⾯也說到了前因後果,這是過去 的因緣導致今天的果實,你再抑鬱的話是無法帶來任何的幫助。⽽且《入 ⾏論》寂天菩薩說到了「若事尚可為,雲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 何益」,如果事情可以解決的話,就去解決不要煩惱,事情解決不了的話, 煩惱又有何⽤呢︖⼩時候我遇到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就請教林仁 波切,那林仁波切就講了這句偈誦⽂「若事尚可為,雲何不歡喜,若已不 濟事,憂惱有何益」。所以媽媽來講的話,看⼩孩⼦的臉來講的話,我覺 得⼩孩⼦是⼀個很開朗的⼩孩⼦,你來說好不好,好不好︖很好、很好。 問:頂禮上師,剛才上師提到在修⾏的次第,以四諦、⼗六⾏相、三⼗七 道品為主,然後配合《廣論》作為輔助來修習這個次第,對於僅僅只是學 了《廣論》或者《略論道次第》的這些⼈,怎麼樣去閱讀⼀些關於四聖諦、 ⼗六⾏相其他的⼀些法源修⾏︖ 答:在《廣論》裡⾯也有說到了四念的修學,也就是像念暇滿、念無常, 所以在此有說到念無常嘛!所以無常、苦、空、無我的這個四諦⼗六⾏相 的第⼀⾏相就是無常,所以在此也說到無常。在《廣論》裡⾯所說的無常 是念死無常,是粗分的。可是經論裡⾯⼤教典裡⾯所說的四諦⼗六⾏相的 第⼀⾏相無常指的是細微的。所以隨經部唯識派以下的無常⼤部分都屬於 粗分的無常,隨理的唯識派以上的無常最主要說到的是細微的無常。雖然 有這種不同的詮釋的⽅式,但是《廣論》裡⾯所說的無常是講念死無常, 是粗分的無常。下⼠道的無常最主要是以念死無常為主,可是中⼠道的無 常最主要是以細微無常為主,但是這些都是搭配著四諦⼗六⾏相為依據來 去講解的。為了能夠修學⼤義說到了念暇滿、念無常。 為什麼這麼說呢︖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因為在新譯的時代阿底峽尊者寫了 《道炬論》之後,所以根據《道炬論》說到了三⼠道,三⼠夫等,⽽說到 了四念的修法,所以以噶當的先賢⼤師的這種修法為主,忽略了⼤教典的 修學。但是我覺得導師釋迦牟尼佛⾃⼰他是怎麼講解的呢︖這才是我們的 根本。那導師釋迦牟尼佛是怎麼詮釋的呢︖以初轉法輪、次轉法輪、三轉 34


法輪以這種⽅式去講解的,所以雖然我們角度切入的角度不同,但是為什 麼我覺得四諦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在四諦裡⾯說到滅諦,最主要就是滅諦。 要知道滅諦的話,好好的去思維滅諦的話,就是痛苦徹底可以被斷除的時 候,如果要去思維這⽅⾯的內容的話,我們才有辦法知道說學佛之後我的 ⽬的是什麼,他的地圖才有辦法展現我們前⾯。如果只是斷除⼗惡業去⾏ ⼗善道來獲得後世的增上⽣的話,其實基督教、回教、還有印度教都有。 ⽽且這些的主流宗教都說不要去害他⼈,⼤多的宗教都是這麼講的,都要 去承辦⼈類的貢獻。但是在⼗善道裡⾯不邪⾒,雖然會有不同的解讀,但 是其他的像是身三業、語四業、以及意三的貪⼼、嗔⼼來講的話,都是屬 於要守護的對象。那佛教不共的特徵是什麼呢︖就是滅諦,這是佛教不共 特點。 在這世界上,主流的宗教們都是這麼說的,⼤部分都認為有造物主,造物 主創造了這⼀切,造物主創造了情器世間,這種的信仰確實會帶來很⼤的 幫助,因為我們都是同⼀個造物主所創造的,造物主是慈愛的象徵,我們 由這樣⼀個慈愛的象徵造物主所創造的緣故,我們必須要好好的去保持我 們內在慈愛的潛能,慈愛的種⼦,來訓練慈愛。這種的信⼼不需要太複雜 的思維,不需要太複雜的宗義、教義,所以這種信仰確實也是非常強⽽有 ⼒的。可是耆那派和佛教認為沒有造物主,⼀切的好壞都是來⾃於⾃⼰的 業⼒,⽽說到了因果規則,因此我要離苦得樂的緣故,所以我就要調伏內 ⼼,因為不調伏內⼼的話,我就會繼續的製造苦因,我就會獲得痛苦,我 唯有調伏內⼼才能夠去除苦因,讓⾃⼰獲得安樂,所以讓⾃⼰未調伏的⼼ 獲得調伏,為了能夠讓內⼼獲得調伏的緣故,說到了貪嗔痴的過患,因為 讓我們內⼼無法調伏的主要因素是來⾃於貪嗔痴。貪嗔痴要斷除的話,最 主要強⽽有⼒的⼯具是什麼呢︖就是空正⾒了,所以說到了無我的思維。 雖然貪嗔痴有壓伏的對治,像是透過不淨觀來對治貪︔透過慈⼼來對治嗔︔ 透過學習來對治我慢,這種是屬於暫時壓伏的對治⼒⽽已,這並非是解決 之道。治標不治本,要治本的話,要瞭解貪嗔痴等煩惱最主要的根本來⾃ 於什麼,需要什麼樣的對治⼒去滅除呢?如同《中論》裡⾯所說的,龍樹 菩薩說「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煩惱是 來⾃於非理作意所產⽣,現在科學家也這麼說。所以貪嗔等妄念是來⾃於 非理作意對於境上的完全的執取,也就是我們會看到不悅意和悅意境的事 物,⽽去產⽣了貪、嗔。這兩者之所以會產⽣,並非是因為從無始來到現 在,我⼀直看到好⽽產⽣貪,⼀直看到壞⽽產⽣嗔,並非如此。⽽是隨著 當下的因緣來產⽣的,所以這些當下的因緣最主要是來⾃於非理作意去添 35


增了境上的好和境上的壞⽽產⽣的。我有⼀個認識的美國科學家,他是⼀ 位⽼⼈家,⼗幾年前我遇到他的時候他84歲,去年、前年我刻意的去⾒ 他,他那時候已經96、7了,他說我們在⽣氣的時候會看到討厭的對象, 會有種討厭的看法,這種討厭的看法裡⾯有90%以上的看法是內⼼反射出 來的假象⽽已,這個跟龍樹菩薩所說的「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 惱非實」,業煩惱是來⾃於非實的非理作意產⽣的說法是⼀模⼀樣的。於 是我去年、前年⾒他的時候,我問他說如果⽣氣的時候,討厭的對象90% 的看法是內⼼反射出來的假象的話,那貪⼼怎麼樣呢︖他說貪⼼不⼀樣, 於是我想說他是西⽅學者,西⽅學者他們會去樂取——歡喜的去取有,貪 ⼼嗎!所以他們不會覺得貪⼼是有問題的。從他的研究也可以知道說由非 理作意產⽣嗔⼼,非理作意為什麼會產⽣呢︖為什麼會去添增境的好和添 增境的壞呢︖是來⾃於實執戲論,實執戲論是由什麼去消滅的呢︖ 「入 空戲論滅」。這是百分百正確的,這是以我個⼈的覺受,我個⼈的經驗, 我可以給你們保證的。確實會有很⼤的差別,思維空性對解除煩惱會有很 ⼤的幫助。 導師釋迦牟尼佛的真正的教義會讓我們獲得利益,是透過滅 諦和道諦的思維,唯有認知滅諦和道諦,我們才會相信⼼續當中的這些障 礙、污垢有辦法對治,才有辦法斷除、才有辦法對解脫和滅諦產⽣極⼤的 歡喜⼼。以這樣強烈的歡喜⼼再來修法,⽽不是威脅的說你不修法就會墮 地獄,這種恐嚇的⽅式並非是佛教的⽅法。所以我平常有說以前在西藏有 位⽅丈,有⼀位信徒去⾒這個⽅丈,到了這個寺院之後,侍者說今天⽅丈 不在,信徒說那我要去⾒⽅丈,⽅丈去哪裡了︖侍者說這個⽅丈去恐嚇⽼ 公公、⽼婆婆去了。我們確實有這⽅⾯的問題,會有恐嚇的問題,但是如 果認知滅諦、道諦的話,就沒有恐嚇的問題了,我們會以歡喜⼼來學佛, 因為知道滅諦是存在的,解脫是存在的,會讓我們產⽣極⼤的歡喜⼼和⾃ 信⼼,⽽不是透過恐嚇的⽅式說你不這麼做的話你會墮落地獄,會覺得說 有很恐怖的這種⽜頭⾺⾯會來傷害我們,我們不是以畏懼⼼來修法的,我 們應該以歡喜⼼來修法。其實認為有造物主的這些信徒們有恐嚇的危險。 像是⼤主教圖圖來講的話,我們是很好的朋友,我們關係非常的良好,他 是基督教徒,我是佛教徒。有⼀天他開玩笑地跟我說,他死的時候他說他 會投⽣到天堂,他已經準備去了。那不知道尊者你會去哪裡,反正會去別 的地⽅。我們是很好的朋友,我們每次⾒⾯的時候他是說這個調⽪的尊者, 我也會說你這個搗蛋的圖圖——⼤主教圖圖。所以認為有造物主存在的 話,他們會完完全全相信造物主,有這種信仰他們會到天堂,他們沒有這 樣信仰的話,就會到地獄去,就是恐嚇了嗎!佛教雖然說到地獄,但是也 36


說到了暫時的利益增上⽣,透過後世的⼈天間接的讓我們獲得⼀切遍智或 解脫,後世的增上⽣並非是究竟的⽬的,究竟的⽬的是決定勝。決定勝要 獲得的話,就必須要瞭解四諦裡⾯的滅諦,這是非常珍貴的內義,讓我們 去瞭解。要瞭解滅諦的話就必須思維空性,就必須知道煩惱是怎麼產⽣。 龍樹菩薩在《中論》裡⾯有說到「從憶想分別,⽣於貪恚痴,淨不淨顛倒, 皆從眾緣⽣」,說了這句偈誦⽂。這是很明顯的如同我剛剛所說的就是這 位年紀⼤的科學家所說的,由非理作意所產⽣的嗔⼼,以⾃⼰的經驗也可 以知道,當我們遇到⼀個討厭的⼈,我們就會⽣氣嘛。他是不是⼀開始就 討厭呢︖⼀⽣下來就討厭呢︖並非是如此,隨著眾多的因緣聚合之後,⽽ 產⽣了⾃⼰討厭的看法嘛。這種隨著他⼈⾏為或他⼈所表現的⼀些⾏為讓 ⾃⼰產⽣討厭的看法,這種的⾏為會隨著因緣又改變的。雖然今天產⽣討 厭的看法,可是隨著其他的因緣又會產⽣喜歡的看法。如果我們知道說這 ⼀切並非是由他本身所產⽣的那種討厭看法的話,討厭的⾏為的話,⼀開 始覺得他很討厭的那種執著就會瞬間的鬆弛掉了,因為我們看到這個很討 厭的⼈,如果透過第三者說:你討厭的⼈其實沒有那麼討厭了,因為他有 在表揚你,如果這樣透過第三者對我們解釋的話,我們就會說怎麼可能, 他怎麼會表揚我︖不可能,會覺得他就是那麼討厭的⼈,因為我們內⼼裡 ⾯已經把他設定為是百分之百討厭的對象了。但實際上真相是否如此︖透 過真相的觀察,反復的去思維。所以透過非理作意如何產⽣貪嗔的這個過 程,好好的去思維的話,對減少貪嗔是絕對有幫助的。尤其是非理作意為 什麼會產⽣,是因為有實執的戲論為依據嘛!這種的真相仔細解剖分析的 話,對我們⽣活是有很⼤幫助的。 以我個⼈來講的話,我對空性的這個 希求⼼是有六⼗年,但是很認真的很嚴肅的去思維空性,⼤約有四⼗多年, 因為仔細的研究去思維空性得到緣故,所以實執所依徹底的崩盤、徹底得 到消滅,實執抓不到那個點,沒有那個所依的緣故,所以現在幾乎沒有貪 嗔現起了。這並非是透過本尊瑜伽、也不是透過祈禱和祝福,也不是透過 持咒,⽽是透過空性的思維,知道嗎︖空性的思維會帶來這種殊勝的利益。 所以我平常有這麼說,我們同樣都是⼈嘛,所以情緒的層⾯上、以⽣理的 層次上、以⼼理的層次上我們都是⼀樣的,所以我⼀個⼈這樣去思維會獲 得這樣⼀個利益改變的話,你們絕對也可以做到的,相信我。我們同樣的 都是佛陀的弟⼦,⽽且我們都是龍樹菩薩的弟⼦,都是學習梵⽂語系所建 ⽴的教義,如果你們這樣去思維空性的話絕對會幫助你們內⼼,對你們的 ⼈⽣絕對會帶來利益的。 3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