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贊 2020年08月04-06日 北印度喜瑪偕爾邦 達蘭薩拉·寢宮
宗喀巴大師造論 達賴喇嘛尊者藏語講授 蔣揚仁欽博士同聲傳譯 格賴卻英(妙善法界)記錄整理
佛法介紹 法的意義 所謂的法,是已經有超過兩三千年曆史的一個文化。現在我們已經到二十 一世紀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科技發展非常的迅速,並已到了一定的高度,而 且發明了很多的物品,這是過去古人無法想像的事情,可是今天的人們卻可以 使用到這些機器的產物,這個時候宗教對人類仍有幫助嗎?這是我想要為你們 講解的一點內容。 所修的法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修的是什麼呢?修的是當我們人類遇到困 難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已經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解決,但卻憑藉人力無法解決 的時候我們內心必須有所依賴、有所依靠,所以才會有造物主的概念或佛陀的 概念。
實際上今天我們這個地球有七十億人,在這七十億人裏面可分有宗教信仰 者、無宗教信仰者、反駁詆毀宗教者、以及對宗教毫無興趣既不反對也不支持 者共四類,這些人都想要離苦得樂,就以這一點而言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 可是反對宗教的人會因為反對宗教而獲得更多的快樂嗎?會因為反對宗教 而獲得更加的幸福嗎?可是相反的,當我們有了宗教信仰的時候,內心遇到問 題的時候,至少內心有一個依賴、有一個依靠呀。 比如一個基督宗教的信徒,當他遇到一個人力無法超勝的困難或困境時, 他會想到去祈求上帝幫助自己,內心會有一個希望或依靠。所以主張有造物主 的這些主流的宗教,當這些信徒們內心遇到困難的時候,至少他不會無路可 走、他的內心仍然會有一個希望。
愛和慈悲的價值 世界主流的宗教都一致說到愛和慈悲的價值,這的確是人類所需要的!我 通常會這麼說,宗教是人類的宗教,我們人從出生起都需要愛和被愛,愛的價 值對我們人類來講太重要了,因為人從一出生起真的就需要愛和被愛。 現在的科學家也說了人類是群居動物,以動物來講無論是飛禽還是走獸, 如果是群居動物的話必然會對所在社群成員的福祉去關注,我們人不可能單獨 一者生存下來,我們必須要透過一個社群才有辦法生存。所以無論是任何的動 物包括人類,既然是群居動物的話,以生理的所需來講必須要關注自己所在社 區成員的福祉,這是科學家說的,的確是如此。 我們人類的本性本身就具有愛和慈悲的潛能,再加上宗教是屬於人類的宗 教,這些主流宗教知道我們人類有很多的品質像是憤怒、嫉妒等,像是動物界 有憤怒、嫉妒等,但這並不是人類應該需要去追求的品質。就像我們會反駁這 些很容易生氣的人,我們會去反駁這些很容易嫉妒的人,我們覺得這是不好的 一個品質。在人類社會裏面大家都要接受的品質是什麼呢?就是善心!這個人 心懷善良的話,無論他有沒有學問,無論他有沒有才智或財富,因為他是善良 的人,所以人們願意跟他接近,哪怕是動物也願意跟他接近,這是顯而易見 的。所有的主流宗教,因為是人類的宗教,看中了人類的至高品質——就是慈 心、悲心、愛心,所以而說到了愛和慈悲的價值。 在印度這個國度裏面,說到宗教的核心思想已有超過三千年的歷史,因此 而流傳下來了Ahimsa(非暴力)和Karuna(慈悲心)的傳統,Ahimsa(非暴 力)的依據就是Karuna(慈悲心),在印度大力傳播這個Ahimsa和Karuna良好 傳統的歷史已超過三千年之久。 這是非常珍貴的一個傳統,導師釋迦牟尼佛本身就是因為受到之前流傳下 來的非暴力和慈悲心傳統的影響而形成的產物。所有的主流宗教都一致說到了 愛、慈悲、自律、滿足、寬恕等的這些價值,明明我們有機會去傷害他人,可 是在這樣一個傳統下教導世人們不應該去傷害他人、應該要自律,所以這些主 流的宗教都一致說到了自律的重要性。 為了能夠提升人類的愛和慈悲的這個良好品質,所採用的途徑有一些是以 主張造物主的方式而去推動的,所以說到了我們人都是造物主所創造出來的, 造物主是什麼呢?造物主是愛和慈悲的本質。 當我們在講造物主的時候,大家會覺得這是愛和慈悲的代表,但是我們藏 傳佛教裏面談到本尊時有一些的本尊是顯威猛相的,這是有他特別目的的,說 到了如何將貪轉為道用、如何將嗔轉為道用,這是針對少數的上根者,因為本 身具有方便資糧和智慧資糧的結合,所以在這個基礎之上而跟他說如何將貪、 嗔轉為道用。這不是普遍適用於所有的人,在特別的情況下隨著他氣、脈、明 點的不同,而說到了以貪轉道、以嗔轉道。
此外還說到了以癡轉道,在此的癡是指透過隨眠的方式將睡眠取名為癡, 在《阿惹拉》這部續典裏面曾經這麼說過,我自己是沒有拜讀過這部續典,應 該是要去看才對,而說到了三毒轉為道用的這個善巧方便。 當然這個善巧方便是建立在完整的顯教基礎之上的,三毒是我們要去斷除 的對象,如果我們能夠透過智慧很善巧的將要斷除的這個三毒轉為道用的話何 樂而不為?就像很善巧的醫生,能夠把本身具有毒性的藥草經過某種的方法炮 製成治病的良藥,這不是很好嗎?所以在這些眾多的因緣聚合下而說到了將煩 惱轉為道用的方法,這是在密咒金剛乘裏面說到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透過一 些唐卡或佛像可以看到有憤怒本尊的原因。 主張造物主的這一派說到了我們人類都是造物主創造出來的,造物主就是 愛和慈悲的本質,就等同我們本身就具有愛和慈悲的品質,這種說法其實是非 常有說服力的。在這世界上有七十億人,七十億人都是同一個父親的孩子,如 果你打從心裏表裏一致去修煉這樣一種思維的話,我們怎麼可能會去傷害他 人?這是無法做到的,因為我們同樣都是來自一個愛和慈悲本質的父親所產生 的。所以這些主流的宗教都具有對人類有貢獻、有利益的資訊,而且一直在傳 遞。 可是如同剛剛所說的,真正的宗教的核心思想不去表裏一致地實踐,反卻 借用宗教的名義而產生了偏執、分裂——我是基督教的、我是回教的、我是佛 教的、我是猶太教的……,但這並不是宗教的核心思想,宗教的核心思想如果 好好的運用在生活上,的確會對人類有幫助。 在這世界上,有我認識的不同教派的朋友,無論是基督宗教也好,還是猶 太教、回教也好,當這些朋友在讚美造物主的時候會流淚,會打從心裏面對造 物主產生強烈的信心,而且真的會在生活上去修練慈愛,是一個非常好的好 人。 所以這些主流的宗教都一致說到愛和慈悲的價值,為了能夠提升愛和慈 悲,有一些人是主張造物主,可是印度的宗教裏面大部分說到了提升內心的品 質或改變內心,是以這種途徑來提升愛和慈悲的價值。
自己才是自己的救怙主 “佛說罪莫能洗滌,佛手無能取眾苦,佛證無能轉他人,唯示法諦得解 脫。”為了使弟子們能夠去除痛苦,佛說痛苦沒辦法透過恒河水或甘露水來洗
滌和去除,佛陀也沒有辦法用手取走眾生身上的痛苦,佛陀自己心續上所獲得 的道、證的功德也沒有辦法像禮物般轉贈給我們。那麼佛陀能為他的弟子做什 麼呢?佛陀以自己的經驗對他的弟子們說到了苦樂之道為何,是以這種方式去 救護弟子的。佛陀是走上了一條什麼樣的康莊大道而離苦得樂的呢?佛陀以他 的經驗為我們講解。 “法”,所指的意思是知取,這個廣義也可以遍及一切的宗教,也就是從 痛苦當中而知取、從痛苦的苦海當中而脫離,這是法的意思。以藏語來講 “法”是指改變的意思,也就是改變我們的內心。怎麼改變呢?為了使我們減 少憤怒,我們要去尋找憤怒的對治力是什麼、解藥是什麼,對治力和解藥就是 慈悲!讓內心相應慈悲而去減少憤怒,是以這種方式而去改變的。 所以在我們佛教的典籍裏面可以看到修學慈悲的好處,修學慈悲除了對自 心的寧靜有幫助外,也可以招引到更多真心的朋友來幫助我們。修學慈悲不是 以強迫的方式叫我們去修練,而是透過他的利害關係的分析讓我們自願的去修 學,是透過對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利害的分析,讓我們瞭解憤怒、嫉妒等這些 過患是什麼而去減少。 我們要修心的原則是,瞭解了這個利害關係之後,從內心的世界上去尋找 負面的情緒和負面情緒的對治力有什麼,去瞭解這些不同的心的種類,透過不 同心的種類的認知和相互排斥現象的認知,而去提升正面情緒減少負面情緒。 就像我剛剛說的沒有辦法透過藥物來提升我們的慈悲心,只有透過訓練才有辦 法。 我們受到負面情緒的控制會比較容易情緒化,負面情緒有很多不同的種 類,以大教典的一個說法來講,這些負面情緒都是來自非理作意、不符合真相 的一個錯覺、不符合真理的一個作意思維而產生的。因為這一切負面情緒都是 來自於非理作意的緣故,所以唯有透過了知真相的智慧來解除。了知真相的 話,錯覺就會減少、非理作意就能減少,進而的減緩負面情緒。其實佛法就是 套完整的心理學,它教導了我們如何透過對真相的認知而去改變我們的心,以 這樣的方式修練。
戒定慧三學 佛法的傳承,無論是巴利語系的佛法傳承,還是梵文語系的佛法傳承,都 說到了戒、定、慧三學。 戒學就是不要去傷害他人,跟他人保持良好的關係,和睦的相處,這是戒 學。 因為透過平常對身、語的一個掌控和觀察,所以就建立了定學的基礎。因 為我們現在的意識很容易受到五感官根識的影響而散亂,像是我們很容易受到 生理上感官覺受的影響而轉移我們的焦點於色聲香味觸,我們等同是根識的奴 隸,因此我們沒辦法好好的發展意識的潛能,所以定學是忽略根識所產生的效 應,讓我們好好以意識專注在境上。 煩惱最主要是來自於意識,解決煩惱的對治力也是來自意識,我們的意識 本身具有一個分析的能力,定學是讓這個意識分析的能力能夠在專注的基礎之 上讓它的分析的能力強大、增長,所以而說到了戒學、定學和慧學。 每天早上醒來時是最好的時候,眼睛看到不同形色的色法,或耳朵聽到不 同的悅意的聲音,盡可能不要受到根識的影響(譯者補充:像是見到好看的就 想要,聽到悅耳的音樂就會失去專注力等),讓自己內心安置在一個意識不動 搖的狀態中。因為平日內心受到根識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突然間將意識安置 在不受到根識的影響狀態時,自然會覺得有一種空朗朗的感受。
繼續維持這樣一個狀態,維持久一點,之後就會浮現心識本身的一個唯明 唯觀的體性,就會對這個體性有所感受、覺受。在這個覺受生起的同時,盡可
能地維持在這種唯明唯觀的覺受當中,不要受到根識的影響,讓自己的心專注 在意識當中,這時候意識本身的這個智慧分析的能力變得更為強烈。否則我們 很容易受到根識的影響,而影響到我們的智慧的分析能力,所以最主要是由意 識來修學這個定學的。 當然你開始修禪的時候,也可以用眼睛看著石頭或木頭等而去專注在某一 個境上,但是最主要的、真正要進入一個禪定境界的時候是靠意識去進入的, 透過這種對於意識的專注力而去提升意識本身的分析能力、增長智慧。 慧學就不只是專注在這個境上而已,而是去分析所專注的境的本質為何, 無論是痛苦也好、還是快樂也好,去分析它的一個本質,這時候佛陀就說了三 法輪。
一轉四諦法輪的內涵 初轉法輪的時候說了四諦,這個四諦的綱要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我們 每一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可是我們卻忽略了苦因來自於哪里,有時候我們會 痛苦、有時候我們會快樂,從這個徵兆我們可以知道苦樂是隨著因緣而改變 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痛苦、都有快樂,可是隨著這個非理作意的影響讓我們 內心鬱悶、憂鬱,內心的痛苦讓它持續變成抑鬱症的話,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 健康呀,像是現在的醫生也會跟我們說不要再生氣、不要再激動否則會影響到 生理指標像是血壓升高之類等,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知道身體的健康跟內心的寧 靜或平靜是有關的,如果心能夠維持在一個寧靜狀態對身體的健康而言是有助 益的。 所謂的四諦裏面的苦諦是說我們有身的痛苦和心的痛苦,身、心的這些痛 苦並非自然而然發生的,而是由因緣聚合而有的,因此佛說了集諦,痛苦的因 是由因緣聚合而有的而說到了集諦,就是指痛苦的因,所以而說業和煩惱是痛 苦的主因,積聚痛苦最主要的因緣這個集諦就是指業和煩惱。 龍樹菩薩在《中論》裏面說到了“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痛苦的根 本來自業,業是來自於心未調伏而產生的,未調伏的心能夠透過對治力的修練 來讓心獲得調伏,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獲得解脫。 十惡業等這些業是來自於煩惱,煩惱是來自不符合真相、不符合實相的非 理作意的妄念,所以是業煩惱非實,業來自於非實,非實就是不符合真相的非 理作意,非實的這個非理作意來自於哪里呢?最主要是來自於戲論的執著。 戲論指的是自性的執著,我們看任何的事物都會覺得這個事物是僅憑自己 之力而產生自己的作用,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對事物產生一個絕對性概念,由此 而產生非理作意,由非理作意而產生煩惱,由煩惱而造業。所以業來自於煩 惱,煩惱來自於非實的非理作意,而非實來自於戲論。 這個戲論,覺得諸法有他的一個絕對性的這個執著,要怎麼樣去斷除呢? 是透過對真相的認知去斷除的!量子物理的專家們也是這麼說的,量子物理專 家們說:我們看物理的時候,以古典力學來講一切的物理都是可被衡量的,都 有他的一個絕對性,都有他的一個定律在的,這是一個表像,這是古典力學說 的;可是到了微觀世界量子狀態的時候,沒有任何粒子的定律是可被衡量的, 因為到了很細微粒子狀態的時候,沒有任何物理的現象是可被衡量出來的,這 跟古典力學是完全顛倒的,所以真相和表像是不同的。
量子物理專家這種真相與表像不同的說法其實相似中觀的思維,以前我認 識一位叫Raja Ramana的印度核子物理學家朋友 ,他曾經跟我說過:“量子物 理在西方國家屬於新的知識領域,可是在印度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有了量 子物理的核心思想。”於是他引用了龍樹論師的《中論》的幾段話,說到了真 相與表像的不同,真相並非如同表像顯現般的這麼真實。
那麼真相是什麼呢?量子力學的專家們說:“在很細微粒子狀態的時候, 當有觀察者去觀察的時候事物才可被衡量,如果沒有觀察者的話是沒有一個定 律可被衡量出來的。”這跟我們佛教典籍裏面說“有能取識的時候才有所取 境”——即唯識派所說的“三界唯心造”的這個論述是頗為相似的。也就是執 取此法、該法的這個能取識存在的時候才有該法的所取境,因由能取識而去看 到了這個所取境,而說到了能取、所取的二元的關聯。遠離了能取的這個元素 之外無法找到所取的元素,由此唯識派說到了無外境、二取空的概念,像這一 種的說法也是透過了長時間的深思熟慮所建立的論述啊。
二轉無相法輪的內涵 剛剛說到了“唯示法諦得解脫”,佛陀救護我們的方式是透過真相的詮 釋、為我們開示而獲得解脫的。我們平常念《心經》的時候會說到“照見五蘊 皆空度一切苦厄”,佛陀以細微的甚深光明的禪定去入定,“甚深光明”可以 用緣起性空的角度來解釋,之後聖者觀世音說到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萬法是存在的,一切萬法有他的一個利害作用,可 是他是怎麼存在的呢?這樣去尋找的話是找不到的,所以而說到了“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因為事物並非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 所以只能依賴他力而有,只能透過施設而有,《中論》是這麼說,《入中論》 也這麼說。 “如觀察車七相無,由餘世間共許有”,去尋找之後外在的色法等完全找 不到啊,更重要的是“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 來?”這是《中論》說的。我們對皈依的導師及他的無漏蘊去做觀察的時候, 無漏蘊並非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也並非無漏蘊,釋迦牟尼佛也不以自性具 有無漏蘊,釋迦牟尼佛跟無漏蘊之間的關係透過這樣一個觀察分析之後,尋找 釋迦牟尼佛的話是找不到的。這句話我會改為“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自 我不有陰,何處有自我?”這是我每一天都會去念誦並且思維的內容。 我們一直認為很重要的這角色——我,因為是依賴著所施處身心施設而有 的,但是施設處身心又不是我。如果心是我的話,怎麼能說我的心呢?我們會 說我的身、我的心、我的語,我們會這樣講嘛。假使心是我的話,那就沒辦法 安立我的心了。我的身、語、意的確是存在的,世間是這麼講的,的確也是如 此,這些是有的。可是他的有法,只是在一個世間共許、通俗的說法當中形成 而已;除此以外並沒有身、心的一個掌控者——我,去尋找的話是找不到的。 這是我每一天思維的內容,早上一起來去繞山、繞塔的時候,我就會想這 些內容。我是存在的,因為有我,所以我在走路,可是正在走的那個我在哪 里?又找不到!因為我正在走、正在繞寺,所以我是存在的,只是這個我僅是 在一個通俗的說法當中而有僅此而已,並非像我看到般的這麼獨立、真實好像 是一個身心操控者的我。這就是《般若經》的內容!佛三轉法輪的時候一開始 先說四諦,苦諦、集諦之後講滅諦,滅諦是怎麼詮釋的呢?是透過《寶性論》 裏面所說的:“一切的煩惱都是客暫性的,但心性是唯明唯觀的。”是以這種 思維而去建立滅諦的論述。 我們心續上所擁有的負面情緒最終都是來自無知、無明,是由不了解真相 的愚癡而產生的,因為無知無明沒有真相為依據,所以我們可以隨著真相的認 知而減少無知、無明。智慧是可以被增長的,唯明唯觀的這個智慧的覺勝力是 可以增長的,因為有真相的依據,我們只要讓心相應真相、了知真相,智慧唯 明唯觀的本質是可以提升的。 在十二支緣起裏面的第一支無明可以分“不了解的無明”和“顛倒執著的 無明”兩者,現在十二支緣起裏面的第一支無明指的是顛倒執著的無明,這個 無明是否可被去除?這是我們要去思考的一個問題。 如同我們現在所看到般的事物是否這麼獨立、真實的存在?如同《心經》 說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
界,乃至無意識界。”在此否定的是並非像我們看到般這麼真實的存在,但又 不是沒有,因為這些利害的作用還是有的。《入中論》說:“若謂自相因緣 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如果自性是存在 的話,那將有兩種應成的過患: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患以及應成世俗諦為理 智所堪忍之過患。“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因為觀察這些事物 的時候並不像我們看到般的這麼真實,所以“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 諦”,的確是如此啊! 導師釋迦牟尼佛說了二諦的內容,也就是具有這些利害作用的事物其存在 方式會隨著刹那轉變而生、而滅,從這一點就可以代表事物並非以自己的力量 而有,是完全依賴著因緣而有的。仔細去尋找這個有法所有的特徵時,沒有任 何的特徵是以他自己的力量而有的,一切都是在唯名識施設當中而有。如同 《中論》裏面所說的:“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 諦。”這些具有智慧的學者們透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而說出了這些論述。 一開始是佛陀為我們說二諦的內容,以巴利語系的佛教傳承來講最主要是 引經據典的方式將佛陀所說的教法流傳下來,可是那爛陀寺建立以後,那爛陀 寺的一個學習體系是反復地分析觀察,以邏輯推論為主要的精神。 我們藏傳佛教一開始是來自那爛陀寺的大學者寂護論師,寂護論師在為藏 人們傳授這一套佛教學習體系的時候,是以邏輯推論的方式而傳授的,這是非 常值得我們去珍惜的一套珍貴文化。如果我們透過分析覺得這一部佛親自所說 的教言跟正理有所違背的話,我們是可以反駁、是可以不接受的,正因為我們 有這樣一個傳統的緣故,所以我們能夠很容易的跟科學家們並肩交流、討論, 因為我們平常的學習體系裏面已經教導我們分析觀察的重要性。
以聞思修的方式來習 剛剛是做整個教法的介紹。龍樹菩薩是所有中觀學者的依據,對所有的中 觀學者來講龍樹論師如同第二尊佛,的確是如此!因為龍樹菩薩的著作裏面濃
攝了《般若經》主要精髓的內容,由此龍樹菩薩而寫下了《中觀理聚六論》, 這是極為珍貴的一套資源。 龍樹菩薩寫下這一套著作之後,他的心子提婆論師也寫下了《四百論》, 如實的詮釋龍樹菩薩的意趣,之後佛護論師也寫下了《佛護論》。接下來很明 晰、完整闡釋龍樹菩薩意趣的就是月稱論師了,我們打小起就被要求背誦《現 觀莊嚴論》和《入中論》,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很有善緣且福報很夠才有辦法 從小背誦《現觀莊嚴論》和《入中論》,月稱論師的《入中論》和《入中論自 釋》是我一有空就會去閱讀的論著,《入中論自釋》寫得真的非常好,這應該 是我們平常要擺在枕邊的一套典籍,要反復的去閱讀才對。 《寶鬘論》也說到了:“眾罪鹹歸我,我善施眾生。何時有有情,未得解 脫者,我雖得菩提,誓願住三有。”這句話也是非常的不可思議!“眾罪鹹歸 我,我善施眾生”是講到了菩提心這方面的一個珍貴的教授,有關空正見的部 分最主要是以《中論》為主,我們還可以用《回諍論》及其他的中觀理聚諸論 作為補充,再加上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和《入中論自釋》。 聞、思、修三個學習階段是非常重要的!聞是反復地聽聞、學習,透過聽 聞講法或自己學習閱讀來獲得更多的資訊,像宗大師說的:“所聞法義以四理, 晝夜如理徹觀析,祈願由思生睿智,斬斷思處所生疑。”所聽聞的內容反復的觀 察思維之後才會產生思所生慧,光是得到資訊是不夠的,我們要整理出自己一 套的哲學,來整理出來自己一套的思維,這個就叫思所生慧,反復的分析和觀 察才有辦法建立思所生慧。已經決定的內容,再反復的讓我們的心去習慣、思 維這方面的一個內容,才會產生修所生慧,當然名副其實的修所生慧是要搭配 著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去講解的。那爛陀寺的這個學習體系真的是非常符合科學 的精神,以邏輯推論的這種修法又能夠運用到生活當中,的確是很不可思議的 一套傳統。 寂護論師來到藏地之後,為藏人傳授了那爛陀寺這一套完整的學習體系, 西藏的這些先賢大師如實遵循寂護論師的囑咐,自己努力的去學習大教典,以 聞、思、修的方式學習,而且自己也好好的實踐於生活當中而獲得了成就,不 只是講授而已此外還有實踐,講授和實踐這兩者結合的傳統真的是非常良好的 一個傳統。
學習大教典的重要性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佛教國家,可是透過大教典的這種講授和實踐的修練 的結合幾乎只有藏傳佛教才有,雖然漢傳佛教的歷史比藏傳佛教還要來得更悠 久,可是漢傳佛教最主要是以修禪為主,並不會像藏傳佛教這麼關注大教典的 學習。 我們一開始創造藏文的時候,是依據梵文字母的母音和字音來創立自己的 西藏文字,在從梵文翻譯為藏文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添增許多的專有名詞,從 而大大豐富了藏語的文化,所以在今天的世界裏面最接近梵文的就是藏文,如 果要完整學習那爛陀寺這一套完整體系的話,最好語言工具就是藏文。 以量學來講更多如此,《釋量論》在一開始的時候禮贊大師釋迦牟尼佛而 說到了“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 我們這些西藏的學校如果有空 的話應該要去學習,《釋量論》的第二品就是“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 護者”這句話的解釋,針對每一個字做解釋,解釋得非常完美!
以前我呼籲西藏的學校能夠學習《心類學》的話會很好,於是你們也開設 了《心類學》的課程,現在你們應該要提高水準,有機會的話要去學習《釋量 論》的第二品而去知道具量士夫的定義是什麼,第二品的內容好好瞭解的話我 們對佛才有辦法產生見理所生的信心,而不是因為老師這麼說、上師這麼說所 以我就這麼盲目的迷信。
如果有空的話你們應該要去學習這個第二品,第二品好好學習的話從上師 處聽法的時候才能夠分析上師所說的內容是否正確,甚至可以提出反駁。我們 不應該無條件的接受上師所說的一切,龍樹父子也沒有這樣無條件的接受佛所 說的一切。在《般若經》裏面說到一切都是名識施設而有僅此而已的這個無自 性的概念,在《入中論自釋》裏面說到:“難道像世親、陳那等無法接受名識 施設而有僅此而已的說法,而放棄了這個珍貴的教法嗎?月稱論師說:是的, 世親他們的確放棄了這個珍貴的教義。”在我們現場這個中觀應成派的集會裏 面,如果世親菩薩來到這個聚會的話我們應該請他離開。 這些(那爛陀寺)大學者們的著作真的是非常不可思議,在藏地這些薩 迦、噶舉、寧瑪、格魯的先賢大師不分教派的去學習這一套那爛陀寺的完整的 體系,真的是值得我們去學習! 宗大師學習了不同教派的廣大教義之後證悟空性寫下了《緣起贊》,宗大 師從小對空性是很有興趣,宗大師的上師鄔瑪巴在很小的時候忽然間看到了文 殊師利,宗大師透過喇嘛鄔瑪巴向文殊師利請示有關空性的內容。宗大師對空 性有所會意的時候又透過鄔瑪巴問文殊師利:“我現在的這個會意,到底是只 自續派的宗見?還是應成派的宗見?”文殊師利回答說:“什麼都不是。”然 後文殊師利就說了一句偈頌文,宗大師回復說:“我聽不懂。”於是文殊師利 就交代說:“你要好好地學習大教典,在學習的同時集資淨障。” 那時候宗大師在上部的這個地方講解教法,很多大學者都來聽宗大師的教 法,可是宗大師放棄了這一切到了洛卡這個地方集資淨障、學習大教典。有一 天宗大師閱讀了《佛護論》第十八品第一句的解釋,也即《佛護論》的第十八 品第一句是針對《中論》第十八品的第一句“若我是五陰,我即為生滅,若我 異五陰,則非五陰相。”所做的解釋,這一段內容被宗大師閱讀的時候以比量 證悟空性,任何的作用和性質並非以事物自力而有的,事物一切的作用和性質 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抽象化的存在僅此而已,於是產生了這個定解,也是因為 精通了真相,對佛產生了未曾有過的不共信心而寫下了《緣起贊》。《緣起 贊》的解釋《間雜贊》的傳承我從林仁波切那裏獲得過。
什麼是佛法的見解和行為 已經有好幾年了,我會這麼說,佛法的宗見是什麼、佛法的行為是什麼, 如果有人問你佛法的見解和行為的話。因為每個主流的宗教都有其見解和行 為,當然自己有自己的一個觀點,同樣的每個主流宗教都有它的一個見解,那 麼佛教的見解是什麼呢?佛教的見解是緣起見;佛教的行為是什麼呢?佛教的 行為是無害行。 如果我們再多做補充的話,這個緣起見是符合科學的,而無害行或非暴力 跟世界的和平是有關聯的,佛教的精髓就是佛教的見解和佛教的行為,見解就 是緣起見,行為就是無害行。 最好的無害行就是幫助他人,除了不傷害他人外,真正的幫助他人、助益 到他人的行為叫做無害行,盡可能的幫助人類的社會、幫助世界整體的和平, 我們會去犧牲許多動物的生命來滿足我們人類,這種的傷害行為要儘量減少。 緣起見就是指無論任何的事物都是相互依存而有的,比如所在的社區安樂 的話我們才會隨之安樂,世界整體更加美好的話我才會生活的更美好。苦樂都 是相互依存、觀待、依賴而有的,我們都想要離苦得樂,痛苦的因緣就是自己 傷害他人所製造的苦因讓自己感得痛苦,幫助他人的話就會造下善因讓自己獲 得安樂,所以佛教的精髓就是佛教的見解和行為,見解是緣起見、行為是無害 行。學生們你們一定要記得,佛教的精髓可以用見解和行為來做形容,見解是 緣起見、行為是無害行。總之佛法的精髓就是以緣起見和無害行來作詮釋的, 緣起見可以搭配著佛法的教義來做解說,或者搭配著環境來做解說,或者搭配 著世界和平來做解說。
健康的身體來自健康的心靈 哪怕是以自己身體健康的觀點而言也是緣起沒有錯啊,因為這是相互依 存、依賴著眾多的因緣聚合而有的,我們說到了五大明、五小明,像是因明、 工明、量明等,之所以有量明的原因是這種無知的愚癡、無明必須要去除,去 除的方式不是引經據典而是透過分析真相的方式,我們因為要離苦得樂所以我 們更需要內在的寧靜。 內在的寧靜之所以能夠成辦,靠的是摒除內在干擾的因緣,像是由錯覺所 產生的負面情緒、非理作意所產生的煩惱等,負面的情緒像是貪、嗔等這些都 是要去除的,因為有錯覺所以我們會產生貪婪、憤怒、我慢等會干擾我們內在 的寧靜,所以為了身體的健康也需要心靈的健康。 西藏的學生你們要知道,只關注物質發展的這些人,當他們講到健康的時 候只想到身體的健康而已,為此他們會花很多的金錢和資源,可是他們卻忽略 了內在的寧靜、內在的健康,沒有人去講要關注內在的健康。應該要關注內在 的健康,這是我們要去補充的一點,是必須要加入的一點。 既然我們要加入內在健康的話,那就得依賴古印度文明的資訊才有辦法, 因為透過現代的教育和資訊我們沒辦法獲得這方面的一個豐富的內容,但在古 印度的文明裏面有非常良好的非暴力與慈悲心的傳統。
三轉法輪的內涵 在這樣一個基礎之上,導師釋迦牟尼佛來到這世界後分析了這個良好的傳 統,於是針對這兩個傳統再去做出了更深入的解釋,導師釋迦牟尼佛獲得了正 覺果位之後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有如甘露此法我已 得,若示於他無有誰能知,不如住於無語森林中。”
我的解讀是,導師釋迦牟尼佛針對未來如何轉法輪做了計畫:“深寂”指 的是四諦的論述,由此而說到了輪回和涅槃的“深”和“寂”;“離戲”指的 是二轉法輪《般若經》的內容,像是《解深密經》將二轉法輪取名為無相法 輪,離戲是指空性的意思,所以離戲法輪指的是《般若經》的內容;“光明無 為法”,以我的解讀來講是指三轉法輪的內容,也就是《寶性論》主要的依據 《如來藏經》等這是屬於三轉法輪,在《般若經》的時候因為說到了離戲而詳 細闡述了境的光明,所以在如來藏經的時候說到了俱境的識光明。 通常我會這麼說,覺囊派的他空論是根據光明無為法而去做解釋的,以境 光明來講只有自空而已沒有其他解釋的方式了,可是當我們講到這個俱境識的 時候,識可分粗細等不同的層次,像密咒金剛乘的無上密裏面說到了最細微的 心是俱生原始之光明,光明心之所以能夠現起必須摒除見增得等八十分別心, 如此才有辦法現起俱生原始之光明,所以我覺得這就是他空的意思。 也就是光明心本身是摒除見增得等八十分別心,是排除他法之後而現起 的,因此而說他空,所以結合著二轉法輪和三轉法輪而去說到了境光明和識光 明。在二轉法輪無相法輪《般若經》說到了境上的光明,像是瓶子的空性、柱 子的空性、萬法的空性等;在三轉法輪的時候說到,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一切 輪回和涅槃,最主要的根本是因為俱生原始之光明。 像大圓滿裏面說到了基和基相這兩者,基就是指光明,基相就是由這個基 礎之後而現起了看到諸法的這個影像,所以在光明心現起的當下而現起。這一 切的輪回和涅槃最終也是融入於光明當中,見增得最終也得融入於光明當中, 所以透過光明的這個詞義我們也可以瞭解到涅槃的內義,因為一切的清淨業和 未清淨業,像是六道輪回的眾生等,最終也是融入於光明當中,又從光明當中 而現起,所以最究竟的涅槃就是指佛地果位的自性法身。 這個自性法身是怎麼產生的呢?是因為這個最細微的光明心以及光明心的 坐騎氣淨除了一切的罪障而成辦這個自性法身的。以密集金剛的術語來講叫做 雙運,也就是這個光明心結合它的坐騎氣的這種雙運之法,由光明心的坐騎氣 而現起了報身,由報身再去化現為化身讓業未清淨的人可以看得到,而讓業清 淨的眷屬這些大地菩薩們看得到的稱為報身。所以光明無為法搭配著密咒金剛 乘來做詮釋的話,才有辦法完整的解釋。 佛陀獲得了正覺果位之後,說到了“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有如甘露此法 我已得,若示於他無有誰能知,不如住於無語森林中。”這麼一句偈頌文。佛 陀並沒有馬上轉法輪,沉默的待在森林裏面四十九天,那時候帝釋天王等邀請 世尊開示,但最主要是陳橋如等五比丘請求世尊傳法,世尊在六年苦行的時候 五比丘也隨著世尊一起修禪,世尊獲得正覺果位之後五比丘看到了世尊的相好 莊嚴產生強烈的信心祈求世尊開示,於是世尊轉了四諦法輪,這個是佛法的基 礎。之後針對少數的上根者、更有智慧的人,佛陀為他們轉了二轉無相法輪 《般若經》,最後又搭配著光明無為法這個俱境的光明而來轉了三轉法輪。所 以這句話代表佛陀獲得正覺果位之後已經計畫好將來要如何轉法輪的內容。
量學是邏輯推理的基礎 藏傳佛教是由那爛陀寺大學者寂護論師流傳下來的一個完整的體系,為藏 人們進行了完整的介紹。那爛陀寺這一套完整的體系跟量學是密不可分的,昨 天我也說到《集量論》“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這句話,同樣宗 大師也做了補充,雖然在宗大師的著作裏面不怎麼會用到非常尖銳的字詞,可 是他的理由卻非常的尖銳。 宗大師說,在雪域裏面很多學習大教典的學者們,他們學習量學是為了反 駁他人,似乎有一種概念好像量學是專門為反駁他人而學的,跟解脫和涅槃沒 有關係、跟成佛沒有關係,可是你們要知道陳那論師在寫《集量論》的時候一 開始是寫在石板上面的,因為印度那時候的傳統是刻在石頭上面的,許多學者 認為這很困難並且幫助不大,所以就把這塊刻字的石板拴在狗尾巴上拖著走以
此來作羞辱,這時候文殊師利現身對陳那論師說:“你要繼續寫下去,這對未 來的教法有極大的幫助。”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知道,當時候雪域學者們的觀點 是錯誤的、是有矛盾的,如果只是為了反駁他人而建立一套量學的學術理論的 話,那麼文殊師利菩薩就不該授記陳那論師繼續寫下去,既然你們說陳那論師 的《集量論》得到了文殊師利菩薩的支持,在明明這麼承許的情況下卻又說量 學只是為反駁他人而寫的話,那麼這是有矛盾的,這種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 這是完全不合理的,是無法以理來成立的。 陳那論師寫下了《集量論》之後,他的追隨者法稱論師寫下了《釋量 論》,宗大師學了這兩部論典之後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令人稱奇,有時候我也 會去閱讀這個量學的著作,真的是非常的不可思議,宗大師針對《集量論》的 禮贊文做瞭解釋,而獲得了定解,做了極大的讚歎。 在雪域裏面薩迦班智達寫了《理藏論》,過去西藏的一些學者們對量學也 是非常關注的。在漢地裏面,像玄奘等這些學者們看來並沒有那麼的關注量 學。在今天透過多年的時間去學習量學,背誦根本文,透過注釋逐字消文去學 習每一個字的內容,並且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是透過辯論的方式來學習的,這套 辯論的語言是由恰巴法獅子創立的,而說到了有法、因相、應成故等這種辯論 的語言。 在其他佛教國家裏面沒有這一套辯論的語言,只有我們西藏才擁有,並且 由西藏傳到了蒙古,因此蒙古也有這一套辯論的語言,他們也會去學習量學, 以這套獨特的辯論語言來進行辯論,也辯得非常好。正是因為我們這一套以理 分析的傳統,讓我們可以跟科學家並肩進行交流。月稱論師也說到了世親、陳 那等人沒辦法理解這種細微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如果你說他們放棄了這種 深奧的緣起見解嗎?我的回答是的!西藏的這些大師們、學者們以理分析的時 候就會產生許多的疑惑,而寫下了許多辯論這方面的書籍。 這世界上有許多的佛教國家,也有數以億計的佛教徒,可是以理來分析真 相、學習佛教教理的確實只有藏傳佛教而已。巴利語系所建立的佛教傳承雖然 也會學習佛教的教義,可是他們卻不學量學。佛法是先傳入漢地的,然後再傳 入西藏的,比起藏傳佛教而言漢傳佛教的歷史更悠久。玄奘絕對是追隨龍樹的 弟子,我到印度南部的時候聽說玄奘大師曾經越過當地的一條河流回中國的, 河流的後面有一座山,據說龍樹菩薩曾經來過這裏,我到了龍樹菩薩曾經閉關 的這個岩洞裏面念了《中論》、思維了《中論》的內容,聽說在這個岩洞的上 面有白色的蛇被一些隨從看到了,我來這條河流的時候得到了一個白色的法 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緣起,我把它放在口袋裏帶回來了,透過這個跡象 可以知道玄奘是追隨龍樹的弟子,當他在漢地解釋《中論》的時候應該是要以 辯論的方式去講授的。 陳那的《集量論》沒有翻譯成漢文,法稱的《釋量論》也沒有翻譯成漢 文,陳那和法稱的這些典籍沒有翻譯成漢文。我們西藏的這些學者們學習了量 學並把它們翻譯成藏文,除了翻譯成藏文外還花很長的時候去學習,三大寺對 此非常認真的去學習,以前薩迦的傳統也會非常嚴謹的去學習只是之後有點衰 退了,以辯論的方式去學習大教典最主要的代表者就是格魯派的三大寺,在康 地和安多等區域的格魯派寺院也會以辯論的方式去學習量學,量學這個完整的 學習體系由我們藏人將之好好的保留了下來。 至於戒律來講就沒什麼好去辯論的了,《俱舍論》也沒什麼好辯論的,最 主要是般若和中觀這兩者需要以辯論的方式來分析和觀察,在西藏以三大寺為 首的這些寺院會以這套辯論的語言對佛法的教義做分析和觀察,對佛法的傳承 帶來了極大的貢獻。此外我還呼籲三大寺的學僧們去學習科學,他們回應了呼 籲建立了學習科學的專案,真的做得非常好,所以三大寺將這個無垢的完整的 學習體系完整的保留,在這個基礎之上又學習了現代的科學。 所以我們西藏人的的確確完整的保留了古印度這一套文明體系,而且我們 保存的非常好,以聞思修的方式保存,先廣大的聽聞,之後以辯論的方式再去 做出決定、抉擇,抉擇後的內容再搭配著日常生活反復地去思維來轉為自己的 覺受。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諦入滅 定。”我們學習大教典,並將這些內容實踐於日常生活當中,我覺得就等同由 名言諦入滅定,我們算是入滅定的一個相似的作為。“雖常具足滅定心,然恒 悲念苦眾生,此上複能以慧力,勝過聲聞及獨覺。”巴利語系建立的這個佛法 傳承的比丘們持戒的行宜確實令人讚歎,有一次在德裏來自斯里蘭卡的這些比 丘們以巴利語來念佛經、做解釋,那時候我對他們真的非常隨喜。有時候我會 跟泰國和緬甸的比丘們開玩笑說,因為你們沒有學習量學的關係,就好比吃飯 的時候沒有牙齒來咀嚼堅硬的食物只能含在嘴巴裏而已,可是我們藏人因為學 習了量學所以分析觀察的能力會非常的強烈,如同擁有牙齒我們可以咀嚼堅硬 的食物。 藏人以及藏王的因緣聚合促成了我們今天這一套完整的學習體系,以辯論 的方式學習大教典,真的是一個非常大的恩澤,我們要感恩呀!今天將這套完 整的體系流傳下來的主要的寺院,無論是南印的三大寺也好、還是紮什倫布寺 也好、或是喜馬拉雅山區這些寺院也好,我們以辯論的方式學習大教典,將這 一套完整的傳承保存下來,在此我要非常的感謝你們所努力的一切! 藏傳佛教是以理而立的傳統,而且能夠跟科學家們並肩交流,這只有藏傳 佛教才能夠做到。以我們的藏語文來講,梵文的名詞在藏文裏面完完全全都能 夠找到相對應的辭彙,所以那爛陀寺所流傳下來的這個完整的體系要去學習的 話只能依靠西藏語文這個工具。 雖然這些大教典會翻譯成其他的語言,可是翻譯的時候譯者會使用自己習 慣的名詞而並沒有一個大家公認的辭彙標準,但藏語文卻不是如此,所以要學 習這種那爛陀寺完整深奧的內容,自然而然就要學習西藏的語文,這是我們藏 人最經典的文化。雖然一開始是來自印度,可是我們藏人將這一套完整的文化 流傳下來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之久,這是我們要知道的一個珍貴的文化,這是 我們西藏人民族的榮耀,是我們民族的文化。 在漢地有很多的佛教徒,佛教徒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即便是今天越來越 多漢地的佛教徒關注藏傳佛教,在藏漢友誼的基礎之上我們絕對能夠幫助到漢 地的佛教徒們。我們大家都喜歡紅包和奶茶嘛,在受到漢地施主們供養的紅包 和奶茶的同時,我們也要傳授給他們這些心理學和量學的內容,漢人給予我們 物質方面的助緣,我們可以給予他們心靈上的支援。
中觀和量學兩大巨獅依偎而住 在眾多的導師當中釋迦牟尼佛是與眾不同的,與眾不同的原因要從導師的 說法當中去知道,就像剛剛所說的“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從中我們可以知 道導師的說法當中講到了廣大的哲學觀點。 而且佛說:“佛說罪莫能洗滌,佛手無能取眾苦,佛證無能轉他人,唯示 法諦得解脫。”法諦有不同粗細的層次,佛陀親自所說的教言翻譯成藏文的有 一百多本浩瀚的巨著作,在這裏面有律學的內容、般若經的內容。同樣的,佛 陀弟子這些大師們的著作翻譯成藏文的有兩百多本浩瀚的巨著作,我們稱之為 《丹珠爾》,在這兩百多本巨作裏面有分量學的內容和中觀的內容。 當我們講到大藏經的時候像是做法會時拿來念誦用的,而不覺得這是學習 的教材,不會覺得這是教科書,這是錯誤的,大藏經是我們學習的主要依據才 對。導師宣說的這個深奧空性,由許多西藏的大師們透過中觀和量學的學習做 了不同的詮釋,這種中觀和量學的搭配、結合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珍惜的一個傳 統。因為就以見解來講是中觀的見解,可是以工具來講確實有量學的協助,如 果中觀和量學這兩大巨獅相互依偎、無畏而住的話,將沒有任何的野獸能夠傷 害到它們,所以我們西藏的大師們就是這樣學習中觀和量學的。 宗大師中觀的老師一開始是從曲堅吞珠仁千,宗大師來到衛藏之後最主要 依止的是仁達瓦,也是受到了仁達瓦中觀正見的極大影響,而說到了行、住、
坐、臥皆是中觀,因為仁達瓦反復的詮釋空性的緣故,所以曾經有“行、住、 坐、臥皆是中觀” 的這種說法。在仁達瓦的座前宗大師對空性的理論產生了興 趣,在以聞、思、修無有分離的方式去學習空性的同時也學習大教典,此外還 進行集資淨障,其中閱讀了《佛護論》通達空性而寫下了《緣起贊》。
正文解釋 南無咕嚕曼殊郭卡雅
敬禮尊重妙音菩薩! 在我們的《大藏經》裏面一開始說到了“梵文曰”,代表這部典籍是由印 度梵文翻譯過來的,而說到它的法源清淨。這裏面因為是藏人的解釋並非翻 譯,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是禮敬妙音菩薩。
1.由見宣說何等法 智者宣說成無上 勝者見諸緣起法 垂示教誡我敬禮
這個禮贊方式如同龍樹菩薩在《中論》裏面的禮贊方式,根據性質說到無 生、滅,根據續流而說到無常、斷,根據境而說到無來、去,根據我來說到無 一、異。 這些戲論是否符合真相?當我們看到生滅的時候會覺得是一個真實發生的 生滅,很真實的從境上發生了,但是仔細地去尋找是不是這麼真實的生、這麼 真實的滅的話,而說到了“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 生。” 或者是我們在學大教典的時候,也會說到觀察因的金剛屑因、觀察果的破 有無生因、觀察性質的離一離異的正因等,所以諸法並非像我們表像看到般的 這麼真實、獨立的存在,了知這個真相的智慧在專注當中會遠離一切戲論的有 法,所以而說到了“勝者見諸緣起法,垂示教誡我敬禮。” 在此頂禮的方式,不是說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有無邊的神通或長得無比 的莊嚴而去頂禮,而且看到了眾生的痛苦是來自於愚蠢、無知、無明或者對真 相顛倒執著的無明而產生的,導師釋迦牟尼佛透過真相的認知而去去除無知、 去除無明,是以這種的方式而去頂禮的。由見到什麼樣的內容這個智者能夠成 為無上智者呢?這一法是什麼呢?這個法就是緣起! 為什麼緣起性空非常重要呢?第二句說到:
2.世間所有諸衰損 其根乃為無明闇 由何觀照能還滅 是故宣說緣起法
“世間所有諸衰損,其根乃為無明闇”,導師說了四諦,在廣泛的講解四 諦的時候說到了十二因緣,由十二因緣的第一支“無明”產生第二支“行”, 由“行”帶來“識”等的緣起支。 “由何觀照能還滅,是故宣說緣起法”,看到什麼樣的內容才能夠還滅這 個十二因緣、才能夠滅除無明呢?是故說緣起!這句話也很重要啊。
宗大師緣起性空的解釋是有依據的,他的依據就是《中論》的這句話: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 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是宗大師的緣起性空理論的依據。 空性的正確解讀並不是尋找之後找不到,空性的正確解讀是什麼呢?因為 一切的作用和性質都是完完全全的依賴他者,所以沒有任何的一部分是以事物 自己的力量而有的、是以事物自己的體性之力而有的。因為沒有任何的成分是 以事物自己的體性而有的、是以事物自己的力量而產生的,所以這一切都是完 完全全的觀待他者而被施設當中而產生,這個就是緣起的意思。
3.爾時具足智慧者 如何由心不了知 世尊聖教之心要 即諸殊勝緣起道 4.如是故於依怙尊 稱揚讚歎多門中 除說緣起妙法外 何得餘法更稀有 5.經由彼彼相依緣 宣說彼彼自性空 離此教授更何有 稀有妙善勝教誨
諸法皆無有自性、無有自相,為什麼呢?因為事物的任何一分都是完完全 全的依賴他者,沒有任何的作用和性質是以自己的力量而有。
6.於法生執諸愚夫 堅固邊執緊系縛 緣起練達彼即是 盡斷戲論網之門
下部論師會反駁說:“果是依賴著因緣聚合而有的,因果的關係是看得到 的,事物有他自己的性質在,因此有自性。”在還沒有會意無自性之前,會將 有法的理由說成有自性,以因果不爽的理由而去說到了有自性,所以會把緣起 的道理而去成立有自性。
7.此教於餘未能見 故唯稱尊為大師 外道竊名以飾贊 猶如野幹呼獅子 8.稀有大師稀有依 稀有勝說稀有怙 極善宣說緣起教 於彼大師我敬禮 9.恒作饒益眾生者 為利眾生故宣說 教法心要性空理 無與倫比決定因 10.若即緣起觀待理 若見彼無或相違 於此世尊聖教法 如何而能趣明瞭
空性絕不是否定一切,有一些人說既然是空性那就不要去執著了、不要去 區分好壞了,這是錯誤的!四諦法輪的時候佛陀雖然也說到了無我,可是毗婆 沙宗和經部針對無我的解釋卻是粗分的;比之更細微的是唯識的解釋,唯識的 解釋是二取空,他的緣起最主要是根據因果緣起來做詮釋的。 更勝一籌的、更深入的空性的解讀就是中觀師,有一派的中觀師(自續 派)說名言上有自相,但另外一派中觀師(應成派)說名言上沒有自相。自續 派的說法是境上的一個不共性質而有,並非以非害識所安立者,這稱為諦實有 的屬性。應成派說到,無論看任何一法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的時候,這本身就 是自相的看法、自性的看法,這是必須要破除的。 當我們這樣去理解的時候,從境上完全沒有任何的存在啊,存在的唯一途 徑就是世間共許、通俗的說法當中而有,只能被這樣安立了,所以“如觀察車 七相無,由餘世間共許有。”在《四百論》裏面也說到了:“如身中身根,癡
遍一切住,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若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故此一切 力,唯應說彼語。”意思是說:眼根是局限在眼睛的部分,耳根是局限在耳朵 的部分,可是身根卻可以遍佈到其他的四根,但其他四根沒有辦法遍佈到另外 的諸根;同樣的道理,貪沒辦法遍佈到嗔,嗔沒辦法遍佈到癡,嗔沒辦法遍佈 到貪,所以貪嗔是屬於個別的別相、個別的性相,但是癡卻能夠遍佈一切的煩 惱,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唯有斷除癡才能夠斷除一切煩惱。 我們講對治力的時候,說到為了對治貪修行不淨觀、為了對治嗔觀修慈心 等,這是屬於暫時壓服的對治力。煩惱分見煩惱和非見煩惱兩者,在煩惱當中 最難對治的是見煩惱,“由癡斷隨斷”的這個癡指的是自性執著或真實執著的 這個無知、無明、愚癡。 如同昨天說到的量子物理的觀點——表像和真相的不同,我們的煩惱是因 為相信表像所呈現的這一切都是對的,堅信表像所浮現的一切而產生了非理作 意,所以看到好的時候是完全的好、看到壞的時候是完全的壞,當你看到完全 好的時候就會產生貪、看到完全壞的時候就會產生嗔,因此而形成煩惱的,是 由非理作意的添增、捏造所產生的現象。 當我們深信所看的一切並非符合真相的時候,就沒有辦法再產生錯覺非理 作意,沒有非理作意之後貪嗔就沒有依據,所以量子物理的這種理論對此會有 很大的幫助,我在思維空性的時候都會思維量子物理的這一套理論。 一切萬法的性質和作用,只有在世間通俗的說法當中成立,僅此而已。在 我們的看相上,會覺得世間萬物是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了自己的性質和作用, 這只是表像上的錯誤的看法而已,實際上並非如此。因此《入中論》說:“慧 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伽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同樣 的《中論》也說到了:“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 滅。” 庫努喇嘛仁波切精通梵文,從庫努喇嘛仁波切那裏我獲得了《中論》的傳 承,他說“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這句偈頌 文有兩種解讀,因為在梵文裏面有“入空戲論滅”和“依空戲論滅”兩種解讀, “依空戲論滅”指的是道諦,“入空戲論滅”指的是滅諦。 事物並非像看到般的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哪怕並非以自力而有,但是也 不代表沒有,表像上這種以自力而有的看法是錯誤的,如果隨著表像去執著的 話就會產生貪嗔等非理作意、就會產生煩惱,無論看什麼東西都會覺得這個事 物是以他自己的力量而產生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個性,那麼這個被否定的時候也 不代表他是不存在的,還是仍然保存他的有——只是這種有法並非像我們表像 看到般的這種有。 因此緣起這兩個字是非常強而有力的!由“緣”字說到了相互依存、相互 觀待、相互依賴,因此否定了獨立自主,以自力的力量所產生的性質這被破除 了;“起”字是說,在自性和自相被破除的同時,因為他是相互依存而產生其 利害的作用而形成的、而生起的所以不是沒有,因此更能夠坦然安立因果緣 起。 “若見彼無或相違”意思是說,比如唯識派認為:諦實是有的,這個善果 是來自善因,因果不爽,從境上的確存在他的一個諦實的法則,因此自性是有 的。如果跟唯識派說因為是緣起所以無諦實,他們會覺得這是相違因。 不成因是針對外道而說的,因為外道他們說這是造物主創造的,所以他們 覺得這個就是緣起。當你說非諦實緣起故的時候,對外道他們來講是不成因, 因為外道說到了常一自主的我,一切皆是造物主所創造的這種理論,所以他們 說到了諸事物並非緣起,這對他們來講的話是不成因。
11.世尊承許若時見 空性即是緣起義 能作所作與性空 彼此相順不相違
12.反之若見彼違反 空則作用不成立 若有作用則無空 墮落苦惱深險處
“反之若見彼違反 空則作用不成立”,當我們說到自性空的時候,就沒辦 法安立因果、就否定了諸法的存在,因此覺得從境上必須要有一個特別的屬性 是要以他自力的力量而形成的。 “若有作用則無空 墮落苦惱深險處”,如同《間雜修》裏面說到了如果你 沒辦法瞭解無自性和緣起這兩者的一個相融性的話,就會產生這一些的矛盾。 因為無有自性,所以一切的性質和作用並非以事物自己的力量而有,如果有的 話應該要找到才對,可是找不到啊!因為不是以自己的力量而有,所有性質和 作用的任何一分都得依賴他者呀,因此事物絕非像表像般的那麼獨立自主、真 實。
13.故於至尊教法中 極贊觀照緣起法 彼非一切畢竟無 亦非一切自性有
因為“緣”字,破除了自性,而安立了無自性;因為“起”字,並非否定 他的存在,而建立他的有。所以說到了“彼非一切畢竟無 亦非一切自性有”。
14.無待猶如虛空華 是故不依觀待無 自性若有彼成時 便與因緣相待違
像我們看到般的這個事物的屬性和作用是以他自己的力量而有的話,那何 需要觀待呢?
15.是故舍離緣起法 更無存有少許法 是故舍離自性空 亦無存有少許法
如同表像般的是從境上而有、事物以自己的力量而產生的話,那麼幹嘛需 要觀待?幹嘛需要依賴?就不需要相互依存了!
16.諸法若是自性有 則說涅槃不堪能 及諸戲論無除滅 因由自性無滅故
所以《般若經》裏面,一直都在反復地說到這一切都是在名言施設當中而 有,僅此而已! 突然間去看《般若經》的時候,好像它一直都在反復的重複一件事情,但 是因為它會根據某個不同的事物而去說的緣故,最終在做總結的時候都會說到 這一切都是在名言施設當中而有僅此而已。
17.是故於諸智者中 發出廣大獅子吼 數數宣說離自性 妙善說法誰能難 18.宣說無有少自性 及依此故而生此 一切安立皆成立 此二不違相和順
“因由緣起正因相 宣說不依二邊見”,只是透過緣起的理由而去說到了中 道的立宗而不墮落二邊。宗大師也說到了透過有相除有邊、透過無相除無邊, 一般來講是由有相除無邊、由無相除有邊,可是你瞭解了與眾不同的中觀正見 之後:因為如同看到般的這是不存在的,我們能夠做此決定,當你看到諸法的 自性、自相的時候這種看法是錯的,這一切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而有的存在, 透過這個有相自然能夠破除這個自性的有邊、常邊;因為這是在世間通俗的說 法當中共許而有的所以並不是沒有,因為無有自性所以相互依存而不是沒有, 因此由無相除無邊、斷邊。 在《知母歌集》裏面也這麼說,“遠離覆蔽母容中,並未說有搖晃物,並 非顯要之解說,懷疑慈母而逃棄。雖有顯現相違相,實際未能見此理,父母恩 愛和睦處,由此平坦安樂住。”因為看任何一法我們深信皆無自性、皆無自相 的緣故,母親這個空性因為打從心裏面堅信的緣故,所以由有相除有邊。 如同《知母歌集》裏面所說的,我們很多人認為講到空性的時候好像是完 全否定一切這就沒辦法接受,因為我們確實感受到了他的存在,所以覺得從境 上必須要有他自己的力量產生他的一個不共性質,而且講到證量所依的時候會 覺得他有一個依據在,如同我們證量去認知般的從境上必須得要有啊,所以有 法指的是父、法性或空性指的是母,所以“父母恩愛和睦處,由此平坦安樂 住。” 當我們覺得有的標準必須要從境上來決定他的有,如果這樣的話父母就沒 有辦法恩愛和睦相處了,因為有法和自性空這兩者沒辦法相融啊。因為我們認 為有的話就必須得自性有,自性有才是有的標準,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了自己 的一個不共屬性、自己的定義這才是有。如果打從心裏面相信有和自性有不可 分離的時候,我們將沒有辦法做到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入中論》說到了: “若謂自相因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設 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諦。”於是 建了四應成裏面的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患。 諸法有的標準,我們平常會覺得由境上來決定他的有,當這種的有破除的 時候會覺得一切都沒有了,會有這種的危險。但是因為你破除自性的理由是以 緣起的緣故,“緣”字說到了相互依存、“起”字說到了並非完全的沒有,所 以就能夠遠離這種否定一切的危險。
19.因由緣起正因相 宣說不依二邊見 即此善說能成立 尊汝聖言無上因 20.凡此皆是自性空 緣此是故此果生 緣起性空二決定 無礙相互為助伴 21.除此更有餘何法 至為稀奇甚難得 以此道理贊至尊 成就讚歎非由餘 22.若為愚蒙所役使 而與世尊成仇隙 彼於無有自性聲 無法堪忍有何奇
“彼於無有自性聲”的這個“彼”字,是指:a、執著有我的外道,b、佛 教裏面毗缽沙宗、經部、唯識的學者,c、以及認為名言上有自相的中觀師,因 為在中觀師裏面說到了是否有共相有法而形成了兩派。
23.若於世尊語藏中 受行珍貴緣起法 無法堪忍空性吼 我說此乃為奇有
他們並有辦法將無自性和緣起做相融的結合,如同我所看到般的諸法的自 性是完全不存在,最終只能剩下名識施設而有的緣起。
24.無有自性引導門 無上緣起即為彼 若是因由緣起名 而反執為有自性 25.於今有何妙方便 引導彼等眾生趣 聖賢善趣之津渡 無比至尊歡喜道 26.自性無待無造作 緣起觀待與造作 如何能於一事中 二者和順不相違
“自性無待無造作”,當我們講諸法的自性就是如此的時候,或者說這個 人的本性就是如此的時候,代表改不了的意思,會覺得跟觀待的作用是毫無相 關的。 “緣起觀待與造作”,當我們講緣起的時候是說相互依存、相互觀待、相 互依賴的意思。
27.是故說諸緣起法 本來遠離其自性 雖彼仍現有自性 此等皆是如幻事
中觀師分中觀自續派和中觀應成派,清辯論師屬於自續派的論師,認為名 言上有自相,佛護論師和月稱論師等屬於應成派,認為名言上無自相。他們兩 派的典籍去仔細分析觀察的時候,徹底能夠斷除一切諦實執著的所依只有應成 派的觀點,這個中觀的觀點會完完全全一針見血地斷除所有負面情緒的執著。
28.說如至尊之教法 無有敵者能興難 並能如法尋過失 善巧通達即由此
導師釋迦牟尼佛說一切諸法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抽象化的存在僅此而已, 在這個同時又說到了細微的因果。
29.若謂何故由宣此 於今可見不可見 遠離增益妄執著 及諸滅損過愆故 30.緣起道之正因相 見尊說法無能比 由此證知尊餘法 亦為定量起決定
世尊因為自在的宣說緣起理所以而頂禮導師世尊,透過世尊說的緣起義從 此我們可以證得餘法——像是方便品這方面的法門也是無我的,定量起決定。 《回諍論》在一開始禮贊文的時候寫到這麼一句話,因為說緣起的緣故所 以頂禮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聖域有諸多的導師,在諸多的導師當中世尊的 確是與眾不同的,為什麼呢?因為導師世尊以緣起的道理破除了生和滅的自 性,因此我頂禮您! 在這世界上到目前為止陸陸續續產生了許多的導師,在諸多的導師當中有 很多說到了因果的規則,可是講到無有自性——一切的作用和性質都是相互依 存唯有依賴、觀待而有的緣起的說法,只有世尊才講到。
那爛陀的這些學者們,針對世尊所說的這句話,以煉、截、磨等檢驗真金 的方式去做分析觀察,於是對緣起的這個見解產生了堅信,而且以緣起的這個 見解來解說任何現象的話才能夠合理化。 在那爛陀的學者當中最主要的是龍樹論師,龍樹論師之後是提婆論師針對 緣起性空而去做出詳細的解說,在解說的時候雖然也引用經典來輔助,可是最 主要還是以理由、推論去分析和觀察的。 無論我們是否具有佛教的信仰,無論我們是否存在宗教信仰,但是緣起的 見解對我們的生活的確是很有幫助的,現在科學家們也對緣起見感興趣了。所 以緣起的這個思維,無論你有沒有宗教信仰都應該要去學習,緣起見的一個核 心思維是什麼,什麼叫做完全觀待而有? 當我們決定只有相互依存、只有相互依賴觀待而有之後,我們就要去尋求 真相——是否如同表像般的這麼獨立自主?透過這種的分析觀察我們可以知 道,表像所看到這種事物非常實體的、獨立自主的存在是不存在的,這是不符 合真相的。 當我們對這個內容產生信心的時候,會減少我們心中的負面情緒,為什麼 呢?因為這些負面的情緒在產生之前,都會有一切事物都是獨立自主、真實發 生存在的一種執著,都會有這種的錯覺。當然透過方便品像是愛他心等來減少 內心的煩惱,可是我們現在就以智慧剖析真相的這個角度去做解說。以前我跟 量子物理的專家們進行討論的時候,我會問他們,量子物理專家們因為深信量 子物理的關係,煩惱是否會隨著量子物理的深信而隨之減少?因為我們在表像 上看到任何的東西都是有他的絕對在、都是有他的定律在,可是到了微觀世界 的一個量子狀態的時候,沒有任何的物理是有他的定律或絕對性的。如果將來 遇到量子物理的科學家們的時候,我要針對這件事情想要跟他們去深入的探 討,看他們否是會因為量子物理的深信而減緩他們內在的負面情緒。 龍樹論師最主要是以理由來論述,任何的事物都並非以自己的力量而有 的、從境上產生的,那這一切的作用是怎麼來的呢?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而有 僅此而已。但是我們在看任何事物的時候,會覺得這一切的事物都是以他自己 的力量而產生的,這種的看法是錯誤的,相關的執著也是錯誤的,這時候我們 就要反觀自己:我們看事物的時候看法是如何?真相又是如何? 當我們內心是屬於寧靜狀態的時候也會看到獨立自主的一個真實的現象, 所以我們應該要對這個心理學的內容多做分析和研究。西藏的大師們陸陸續續 的也對此做瞭解釋,在諸多的大師當中,宗喀巴大師因為學習大教典的緣故, 尤其是深入分析唯識和中觀的教典,相互比對,所以比起其他大師的說法來講 宗大師的說法更為全面化,雖然其他的薩迦、噶舉、寧瑪等的大師們也做了分 析觀察,但是像宗大師這麼詳細分析的確實少之又少。
31.觀見如義妙善說 若有隨學於至尊 一切衰損悉遠離 滅眾罪愆根本故
首先廣大的聽聞和學習,在這個同時反復地觀察我們內心的干擾是怎麼來 的,只要願意仔細地去反觀自心的時候我們可以感覺到:原來這種內心的干 擾,是來自於對事物獨立自主的一個真實執著而有,雖然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 種獨立自主的表像,實際上是如此嗎?不是啊!
32.因由背離尊聖教 雖久依靠疲苦行 後後諸過仍召喚 我執邪見堅植故
印度的這些哲學家大多都是說到了有我,他們這麼思考或主張也是有其理 由的,因為他們說從前世到今世、從今世到後世靠的不是我們的身心,所以必 須要有一個身心以外的獨立的我,作為橋樑去銜接從前世到今世、從今世到後 世,以這一種角度去詮釋輪回的話他們覺得更容易的去解釋,外道他們根據這 樣一個哲學的觀點確實也對人類的社會帶來許多貢獻,將來也會帶來貢獻。
33.稀有難得諸智者 善達此中二分別 是故爾時於世尊 心髓深處何不敬
通常我們藏人的說法是,這藍寶石和綠寶石需要通過比對之後才會知道好 不好,這匹馬是不是良駒需要透過比對和競爭我們才能夠知道,同樣的這個哲 學好與不好是要透過分析觀察來區別它的好與壞。 當然,所有的主流宗教都一致說到愛和慈悲的價值,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大 家去尊重和隨喜的,但我們現在是以實事求是的哲學觀點來做分析的。 佛教的哲學觀尤其是那爛陀寺的這個分析的體系的確是與眾不同的,因為 導師世尊也對他們的弟子說到你們要好好的去觀察,所以弟子將佛陀的教言分 成了義經和不了義經這兩大類別,哪怕是佛親自所說的教言也會去做觀察,觀 察之後覺得跟正理有所相違的話就會知道這是佛因材施教的緣故,哪怕並不是 佛的真實本意但卻是佛因材施教的善巧宣說,而去把這一類的經歸類於不了義 經。
34.縱於世尊汝語義 能獲少許決定者 此尚能與最勝樂 況尊眾多賢善語
導師世尊一開始說到了這是苦諦、這是集諦、這是滅諦、這是道諦,而說 到了以自性的角度詮釋四諦、以作用的角度詮釋四諦、以果實的角度詮釋四 諦,講到了四諦十六行相:無常苦空無我,因集緣生,滅盡妙離,道如行初。 在當時的印度雖然有許多的大師,可是這麼宣說真諦的只有導師世尊而已。 當世尊說到滅諦的時候,自然要去講解苦和集是因為不符合真相再加上沒 有融入心性的緣故所以是可以被滅除的,就像《寶性論》裏面所說的:“依一 切諸佛,平等法性生,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煩惱是屬於暫時性的,但 心性的唯明唯觀的續流是沒有止境的,唯明唯觀的這個本質也是相互依存、相 互觀待而有的,在唯明唯觀的性質當中並沒有具足煩惱的自性,同樣的《現觀 莊嚴論》也這麼說:“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可立,於正性正觀,正見而解 脫。”我要說的是,煩惱都是由顛倒執而有,這些的經論跟我們說到了這些顛 倒執並非跟心是一體的,它不是一開始就融入到唯明唯觀的體性當中的。
35.嗚呼愚蒙壞我慧 於此勝妙功德聚 雖曾長久皈依之 未知功德微少許 36.臨命終時日西山 生命相續未沒際 能於至尊略生信 想此信心亦善根
如同前幾天說的,宗大師勤奮地學習大教典的內容,在當時候的學者當中 宗大師是學者中的頂嚴,因此宗大師會搭配著十七部大論典來為大眾說法、講 解教義,宗大師也為上部等的寺院廣大的說法,可是如同文殊師利授記般的宗 大師放棄了這一切對廣大弟子說法的善緣,宗大師是可以像人見到人般的親眼 見到文殊師利,那時候宗大師請示文殊師利說:“如果放棄對廣大群眾說法的
話他們會感到傷心,這會不會傷害到教法呢?”文殊師利回復說:“對教法有 利還是有害這是我知道的事情,如果你不去苦行閉關的話會無法長壽。” 宗大師當時候雖然非常勤奮學習大教典,可是為了使宗大師定學的證量和 慧學的證量能夠堅定,依靠廣大的傳法是沒辦法做到的,這也是為什麼宗大師 去行苦行的原因。宗大師在苦行的時候以聞、思、修結合的方式生起了證量, 以比量通達空性,之後就寫下了這本《緣起贊》。
37.宣說言教當中緣起說 般若智慧當中緣起智 二如世間一切勝王者 世尊 善達非餘所能知 38.盡尊一切所垂教 唯依緣起性而轉 彼為涅槃解脫故 尊汝無不趣於寂
從導師釋迦牟尼佛宣說四諦法輪起就建立了緣起見,為緣起見的說法而鋪 路,所以“盡尊一切所垂教 唯依緣起性而轉”。之所以這麼引導的原因,主要 是為了弟子們能夠斷除內在的負面情緒、內心的煩惱,內心煩惱的去除靠的是 自性執著、諦實有的執著的去除才有辦法做的,最終能夠獲得涅槃。
39.善哉世尊之聖教 任隨至於誰耳道 彼皆趣入寂滅故 尊教何人不敬持
比如成辦增上生的內容,像是菩提心這個法門的諸多利益,修學菩提心不 只自己能夠安樂他人也能夠安樂、不只暫時能夠安樂究竟也能夠安樂。這個菩 提心是因為菩提是存在的,菩提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因為空性的思維是無我的 緣故,所以慈尊菩薩說到了菩提心的利益:“斷除諸惡趣,得諸增上生,離引 生老死,禮敬菩提心!”
40.降伏一切諸怨敵 遠離前後互相違 能與眾生二利事 於此聖教我生喜
是沒有任何人對菩提心有爭議,減少這個愛我主義、愛我執以愛他心的方 式讓內心獲得調伏,這種的說法不但在人類之間沒有爭論就連動物也會歡喜我 們這種愛他心的行為,唯一會有爭議的是在哲學的觀點上因為有立場的分歧而 產生爭議。 因為世尊是以緣起的見解而來說到無有自性的緣故,所以一切的爭論都沒 有辦法勝任自宗的這個緣起見無自性的說法。如果只是說無自性的話那會有危 險可能會遭受別人的爭議,但是以緣起的緣故而說到空性的話就沒有這方面的 問題。因為緣起不是沒有,也因為緣起而無有自性,這種的說法真的是非常的 美妙! 所以透過這個緣起見,我們既能夠獲得增上生,也能夠獲得決定勝。決定 勝又可以分兩者,個人的解脫以及一切遍智,透過緣起見也可以讓我們滿足一 切的願望。
41.世尊為欲求此故 經於無量俱胝劫 數數施捨諸身命 及諸親愛受用等
透過世尊的《本生經》我們也可以知道:世尊為欲求此故,經於無量俱胝 劫,數數施捨諸身命,及諸親愛受用等。
42.由見此法殊勝德 如同鐵鉤引諸魚 善誘世尊心續法 無緣親從世尊聞 43.自恨善根甚微劣 而由彼之憂惱力 我意終不暫舍離 如同母意隨戀子 44.憶念於此尊宣時 相好勝妙極晃耀 光網周遍作圍繞 大師清淨妙梵音
宗大師雖然並沒有直接的見到世尊,但是卻能夠透過世尊所留下來的教法 等同親見到世尊的智慧。 以我們來講也沒有見到世尊,世尊在世的時候我們也沒有成為他的弟子, 龍樹論師在世的時候我們也沒有直接見到龍樹尊者,可是世尊和龍樹的著作等 這些大藏經的確是我們可以拜讀的,像《般若經》其實等同導師的替身、是導 師的最佳代表,龍樹菩薩所著作的《中觀理聚六論》就是龍樹菩薩身語意的最 佳代表啊。 我們藏人沒有缺失的完整無誤的從梵文翻譯成藏文,這本完整的藏譯大藏 經是我們今天可以去學習的內容,因此我們要去感恩過去的這些大班智達和大 譯師,正因為這些先人的努力我們現在才有這些的資源,這就是佛教能夠繼續 延續和傳承下去的基礎、依據。 西藏大師們針對這些大藏經而去做瞭解釋,將這些大藏經的內容做前後順 序的安排為了讓弟子們能夠更容易的瞭解,這些祖先們真的付出了非常多的努 力。雖然我們見不到導師世尊,可是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學習世尊所流傳 下來的遺產,而且這樣一個遺產的內容我們除了可以深入思維還可以實踐於日 常生活當中。 以《中觀理聚六論》來講,我們透過《理聚六論》的內容可以深知原來龍 樹菩薩是如此的有智慧而對他產生非常良好的印象,透過世尊的說法我們可以 知道導師世尊是多麼的謙虛,以一個平凡比丘的模樣光著腳、托著缽去乞食, 即便是這麼偉大的智者但他的行宜卻是這麼的謙虛,同樣的龍樹論師也是如此 一位少欲、謙虛的比丘。西藏的這些大上師、大喇嘛隨著政治的因素而建立了 自己的寢宮、自己的拉章,還有自己的管家,會有種種奇怪的現象,這是隨著 社會的因素所導致的。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回憶導師世尊的作為和他的行宜,以 及龍樹論師的作為和他的行宜。
45.追想如是作宣說 能仁善妙身相影 歷歷顯現於意中 即如月光治熱惱 46.於此稀有殊勝教 諸多無智愚昧者 周遍紛然起相諍 有如跋縛兔絲草
跋縛兔絲草指雜草糾結在一起的這樣一種草。像是印度的這些學者們,即 便是龍樹菩薩的弟子,可是內部之間卻因為觀點的分歧、立場的不同而產生了 自續派和應成派。在印度的佛教論師裏面,因為各持不同的見解,所以有所謂 的唯識論師和中觀論師。
47.由見如是紛亂相 故我殷勤多勵力 隨順智者之所行 數數尋覓尊密意
學習佛教的時候,不應該在嘴巴上時常掛著一句話——因為我的上師這麼 說,不應該這麼做,而是自己要努力地去學習大教典的內容。
48.次於自宗與他宗 廣修遍學眾教時 後後反陷疑惑網 遍極熾燒惱我意
在此的他宗如果要講外道的話也可以,但還有另外一種解讀就是他宗指應 成派以外的佛教宗師,或者是自宗指中觀師、他宗指唯識派等其他的佛教宗 師。 印度的學者們寫下了諸多的著作,而且他們所持的觀點也都不同,佛說了 諸法無我這是確定的,但是諸法無我的含義是怎麼解讀的呢?當他們對諸法無 我這四個字做深入解讀的時候,而形成了毗婆沙宗、形成了經部、形成了唯識 和中觀。
49.世尊授記龍猛教 如實闡釋無上乘 遠離有無邊執見 教軌有如夜開園
遠離一切常邊和斷邊這種偏激的執著而來建立中道的緣起性空,是由世尊 授記的龍樹大師做無誤的解釋。
50.無垢勝智月輪滿 經教虛空無礙遊 盡除邊執心愚闇 映蔽邪說諸星宿 51.吉祥月稱妙善說 皎白光鬘明照顯 由見上師深恩時 我意於今獲安息
龍樹菩薩這個完整的緣起性空的解說如同夜時的花園般,透過吉祥月稱論 師這個月亮,而讓這個夜時的花園裏面的花朵開啟綻放。 月稱論師針對《中論》內義的解釋稱為《入中論》,月稱論師針對《中 論》詞義所做的解釋稱為《顯句論》,這兩部論著是令人稱奇的論著,真的是 非常與眾不同的著作。 “由見上師深恩時”裏面的上師是指仁達瓦等,或者是本尊像文殊師利 等,因為學習諸多的大教典之後,宗大師遇到疑惑的時候透過月稱論師的著作 解除了很多疑惑,再加上自己集資淨障,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學習大教典,於此 同時將上師和本尊視為一體而做祈請,在眾多的因緣聚合之後,以比量精通空 性,斷除一切的疑惑,因此讓宗大師的意獲得了安息。
52.世尊一切事業中 語事最勝為第一 複彼因於此緣故 智者由此隨念佛
佛雖然有身語意等不同的功德,但是佛陀的事業當中最主要的是語事業。
53.隨順如彼大師正出家 修學佛陀聖教未退劣 精勤瑜伽行之一苾芻 於彼 大師如是至誠敬
在此說到了《緣起贊》作者本身的背景,宗大師一開始在自己的家鄉見到 了曲祖吞珠仁千,曲祖吞珠仁千跟他說應該去衛藏,並且還給予他一個偈頌 文,在這個偈頌文裏面說到應該要按這樣一個順序去學習,如同曲祖吞珠仁千 所囑咐般的宗大師也的確如是的實行。 當時的這些西藏大學者們,像止貢堅阿瓦、仁達瓦、以寧瑪派來講洛紮珠 千的確也是一位與眾不同的成就師,還有都吉察旺、秀內都集敏丘等,宗大師 在他們的座前接受學習。洛紮珠千南卡堅參在平時就能夠看到金剛手,而宗大 師會看到文殊師利,當洛紮珠千跟宗大師相會的時候,宗大師看到洛紮珠千的 時候見到了金剛手在旁邊,洛紮珠千看宗大師的時候見到宗大師的背後有文殊 師利,洛紮珠千南卡堅參在他的著作裏面講到了許多大圓滿的內容。宗大師從 薩迦、噶舉、寧瑪等諸多大師的座前學習了許多的教典。 宗大師在學習的時候不會無條件的接受,就像他在學習印度大師的著作時 會反復地分析觀察般,在學習西藏大師著作的時候也會反復地分析觀察,是以 這種的方式而去持教的,所以他寫下的著作的品質也是相當良好的。宗大師寫 下了十八部浩瀚的巨作,布頓唐吉凱巴的著作有二十五本浩瀚的巨作,可是布 頓唐吉凱巴針對大教典的解說卻是少之又少。薩迦五祖的著作我也閱讀過,像 道果的論述也是非常好的,跟《廣論》的說法是一樣的,跟道次第的教授是一 樣的。竹巴班瑪嘎沃這位竹巴噶舉派上師的文集我也全部看過。這些西藏大師 們的著作的數量的確非常驚人,可是相互比對的時候,宗大師所寫下的著作雖 然數量沒他人多,可是所擁有的品質卻是非常好。而且在十八部浩瀚的巨作裏 面我們可以看到,宗大師上半輩子寫下的內容跟下半輩子寫下的內容比對之後 會有差異,像是《金鬘論》的內容跟之後的《善顯密義疏》的內容也是有差距 的。 宗大師學習了大教典之後進入深山修苦行,以聞、思、修三者結合的方式 學習顯教和密咒金剛乘所有的教法,精勤瑜伽行之一苾芻,於彼大師如是至誠 敬!
54.植遇無上大師聖教法 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無餘回施諸眾生 成辦 能得善士攝受因 55.並願具利聖教盡有際 不遭邪惡分別風動搖 願能通達大師聖教理 於尊 獲得信忍常充滿
不是說世尊很珍貴而皈依佛,不是這一回事,而是世尊所說的教法透過分 析觀察發現到其中的與眾不同之處,而對世尊、對佛產生信仰,所以是“通達 大師聖教理,於尊獲得信忍常充滿。” 其他的主流宗教也是因為因材施教的緣故,這些主流宗教的導師都值得我 們去尊敬,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對人類社會的貢獻的確是不可小覷的,這些導 師雖然持有不同的觀點,可是我們要知道這些不同的觀點或解說的分歧是因材 施教的必要性所導致的。
56.願於一切生中捨身命 光弘顯耀甚深緣起性 住持能仁妙善之教法 雖僅 剎那亦不稍慢緩
在諸多的哲學觀點當中,以性空說緣起、以緣起說性空的只有世尊而已, 所以“願於一切生中捨身命,光弘顯耀甚深緣起性,住持能仁妙善之教法,雖 僅剎那亦不稍慢緩。”
57.願勝導師無量難忍行 殷重精勤成辦心要此 由何方便能令此複增 晝夜 專注恒常作思察 58清淨意樂精勤彼事時 梵王帝釋守護世間者 並同妙黑天等護法眾 恒為 助伴永不暫舍離
此《由說甚深緣起門贊佛薄伽梵一切世間最大不請之友無上大師‧善說心 要》是多聞比丘善慧稱吉祥著於雪山群中大雪山遏得貢迦、布達拉山下拉頂寂 靜處又稱名尊勝州,筆錄者虛空吉祥。
這以上結束了《緣起贊》的口授傳承,已經簡略的為你們傳授了,接下來 是問答交流。
問與答 問:您是否能指導我們如何運用愛、慈悲和緣起見於日常生活當中? 答:內心不快樂的主因是愛我執呀,是這個比起他人更愛自己的執著、把 自己看得更重的執著,當有人挑戰了我的這個地位的時候就會不高興、就會嫉 妒、就容易去憤怒等等,所以這個愛我執會讓內心不快樂。 如同《入行論》所說的:“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 自利成。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何需更繁敘? 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忽略 他人的利益而太看重自己的利益的愛我執所產生的痛苦,如果要斷除這個痛苦 的話,只能夠透過愛他人、增長愛他心的方式斷除愛我執。如同《上師薈供》 裏面說到了修行最主要的心髓,就是將自己的安樂回向給他人、取他人的痛苦 由自己來承受,以這種的方式減少愛我執,讓我們獲得安樂。 咋看之下菩提心的法門會犧牲自己的利益,但這是錯誤的看法!仔細去想 的話,菩薩們之所幸福是因為減少了愛我執、強大了愛他心,佛菩薩們是以非 常有智慧的方式來愛自己的。我自己也是這麼覺得,他們很懂得怎麼愛自己, 因為愛自己、為了自己好,能夠真正幫助到自己,所以而放棄了愛我執。以我 這一生來講,我也受到過很多的挫折,可是我內心的心力仍然保持、仍然維持 的主要原因就是愛他心的思維,我一早起就會去想愛他心的功德來減少愛我 執。
那為什麼我們能夠成佛呢?為什麼我們能夠真正的幫助到他人呢?那就是 空性的思維了,斷一切過失、證一切功德的佛菩薩正是因為有空性才有辦法成 立的。就像愛我執之所以能夠消滅是因為愛他心增長強大的緣故,從這一點來 講我們也可以知道緣起呀,一切都是相互依賴、相互依存而有的,如果愛我執 是自然而然就有、是我們的本性那就沒有救了,但並非如此,我們可以透過平 日長時間的訓練讓愛他心提升來減少愛我執。
《入中論》在一開始的時候也說到了:“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 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月稱菩薩在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禮 贊其他而是禮贊大悲心的原因也是如此。 我想要幫助一切有情眾生的想法並不是邪見,他是有理由的,這個理由是 什麼呢?這就跟空性有關了,因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緣故,所以由智慧緣 菩提由慈悲緣眾生,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持菩提心的法門。菩提心和空正見這 兩者是我早上一起來最主要去思維的內容,對我真的有很大的幫助,知道 嗎?! 你們即便不相信後世的輪回或涅槃,但是你們一定要知道:一直看重自己 會讓你小心眼、會讓你思維非常狹窄,為了自己的好,要減緩這種負面情緒的 話,你就要減少愛我執,這是一者;如同量子物理說到表像和真相的不同般, 我們不要受到表像的影響,一定要以智慧保持真相,以這種方式來減緩負面情 緒,這是另外一者。“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以這種方式來儘量的思 維,這對你們的生活會有幫助。
問:您能否說明,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思想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從科學的 角度來看神經元和大腦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功能? 答:科學家們主要講到了外在的物質和感官覺受,他們是以看到為主的內 容去做分析的,如果你問西方科學家們感官覺受之外有否第六意識的話,他們 將沒有辦法直接回復於你,因為他們最主要是以五根識這種感官覺受的內容作 為主要的關注點,所以在過去他們不講心識、不講意識方面的內容,只有現在 他們才有慢慢有興趣去關注這方面的問題。 大約是從二十世紀末起吧,這些科學家們透過實驗發現,這些修行者通過 冥想、禪修的力量改變了大腦,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關注心識、意 識方面的議題。我們大腦前面的部分是跟感官覺受有關的,可是意識幾乎都在 後腦相關的地方。像是科學家權威理查德戴維森透過實驗發現,這些修行者在 長達一個小時專注修禪當中腦部的變化跟普通人是不一樣的。 前段時間臺灣的這位強巴嘉措格西,從他去世算起到今天為止已經二十一 天了,他正在處於住持心法當中,我認識的一些科學家希望能夠去對他做檢 測。前任的甘丹赤巴洛桑尼瑪拉去世時住持心法的時間長達十九天,我的老師 林仁波切去世時的住持心法時間長達十三天。 像這些現象科學家沒有辦法僅靠生理的狀態來做完整的詮釋,像這種心識 的訓練依由自己的覺受而來詮釋的這個內容現在科學家們也看到了,所以越來 越多的科學家相信有第三因緣來改變我們的人腦,無論取名心識也好還是意識 也好。 像我認識的朋友戴維森是威斯康辛大學權威的神經學科學家,他這麼跟我 說過:“過去在科學家的學術界裏面我們不會講慈悲、愛的價值,可是現在在 我們科學的學術領域裏面,我們大家都已經有了一個共識——愛和慈悲的確是 非常重要的,我們真正的認清了愛和慈悲的價值觀。”所以過去西方的科學家 們只關注外在物質的發展、只關注感官覺受的內容,現在慢慢、慢慢的他們才 去意識到這個第六意識的可能性。 就以健康的角度來講,為了使身體能夠更加的健康,我們的心也要跟著健 康。內心的保健,不是透過藥物而是透過內在心靈的訓練,怎麼訓練呢?什麼 樣的心會干擾我內在心靈的寧靜?什麼樣的心會保持我內在心靈的寧靜?是透 過心的不同種類的認清和分析。 而且我們看親友和仇敵的時候,會覺得這是絕對的親友、這是絕對的仇 敵,因此而產生了貪和嗔,量子物理也說到了表像與真相的不同,透由這種表 像與真相不同的認知,而來減少負面情緒。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需要
講前世後世的問題,即便是為了當下每一天的幸福我們也應該這麼去想,即便 是為了當下的身體健康我們也應該這麼去想。
問:雖然科學家將我們的痛苦、愉悅、憤怒、嫉妒等歸類為我們的神經系 統大腦以及粒子的活動,但是佛教心理學將它們與心識聯繫在一起,但心識是 無形且含糊的,您對現代科學和佛教這兩個體系的相同和相異之處有何看法? 答:如同我剛剛說的,西方科學家們最主要針對有形色和感官覺受上面去 做研究,對第六意識、心識做研究是很少的。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沒有感官覺受 嘛,睡覺又分熟睡和做夢的狀態兩者,做夢的時候心識會變得比較粗分,熟睡 的時候心識會變得比較細微,這是我們用自己的覺受可以感受到的內容,科學 家現在才開始著手去分析、研究。 在印度的文明裏面,已經有非常豐富及高度水準的心理學的內容,可是在 西方他們才剛開始接觸這方面的領域和知識,但這兩者並不矛盾啊,古印度的 文明和佛教典籍裏面的心理學現在科學家們慢慢的在關注了。 在我們的身體之外有沒有心識、有沒有意識呢?我認識的一些小孩子能很 清楚的記起前世,就身體而言他已經換了一個身體,跟前世的身體已經毫無相 關了,可是他卻能夠想起前世、擁有前世很清楚的記憶,這代表我們的意識能 夠從這個身軀分離呀。 心識可分不同粗細的層次,像是醒時的意識、夢時的意識、熟睡時的意識 等不同的層次,之所以有前世和後世的成立,不是透過身軀的理由去成立的, 而是透過心識的續流去成立的,因為有一些人的確能夠想起前世。正因為曾經 發生所以才會想起啊,如果未曾發生他怎會想起?這個前世、後世的連接,靠 的不是感官覺受,靠的是心識、意識啊。 在我一歲、兩歲的時候的確會想起一些前世的情況,在格桑尋訪團來我們 村落找我的時候,我們是鄉下人,父母親也不知道(尋訪團會上門來),那天 早上我很興奮的早起,好像在期待什麼似的,格桑仁波切像旅客般的來到我們 家,於是我直接走到格桑仁波切那裏,對他說:“你這個沙拉寺的僧 人……。”具體細節現在已經想不起來了,但小時候是非常清楚的。 最近也發生一件事情,有個小孩子從拉薩來到了印度,他是圖丹策林格西 的轉世,他能非常清楚的想起前世的情況,父母親帶他來到達蘭薩拉,他說這 兒不是我居住的地方,我的歸屬地是在印度南部,於是他們到了印度南部之後 來到甘丹寺,來到甘丹東頂之後他說這是我的房間,然後來到房間之後他說在 箱子裏面有我的眼鏡,打開之後的確有一副眼鏡在裏面。 另外我還認識兩個小女孩,其中有一個是從巴蒂雅納那裏過來的,她非常 清楚的想起前世所發生的一切,她能夠非常準確的一一說出前世親屬們的名 字。另外一個小女孩是來自崗布,她也能非常清楚的想起前世,具有清晰的前 世的記憶。 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細微的意識續流的銜接才有辦法做出說明的,因為是 兩個不同的人腦,所以是透過這個方式去成立前世和後世的。 外道沒有這種意識的續流以及唯名識而有的說法,所以他們說到了阿特瑪 ——我,這個我可以分離身心,從前世到今生、從今世到後世,而說到有一個 獨立自主的我。 可是佛教的觀點認為,身、心之外並沒有常一自主的我,那是如何從前世 到今生、從今世到後世呢?是以細微的意識來解說前世記憶。所以在我們明觀 這個性質上,明觀的潛能被激發、更強大的話,就可以想起前世發生的一切, 就是所謂的宿命通的神通力。
問:您說過佛教典籍的內容可分三個部分,科學、哲學和宗教,請問這部 《緣起贊》是屬於三者中的哪一部分? 答:如同剛剛所說的,思維菩提心和思維空性的內容是屬於哲學的部分, 也是宗教的修行,也跟佛法的這個科學的真相無法分離。如果你只是以盲目的 迷信去皈依三寶的話,那麼這跟哲學無關、跟宗教無關、跟科學無關。 以前西藏有一位上師在傳法的時候一位聽法者問:“上師你說佛非常的珍 貴,那麼佛在哪里?”這位上師也不知道怎麼講才好,於是就說:“在未顯現 的一個虛空的琉璃宮當中有佛。”這位上師本身沒怎麼學習可能沒什麼學問和 知識。不需要這麼無奈的去詮釋呀,只要你去學習佛法典籍並擁有這方面學問 和知識的話你才能夠講解,當你在講解的時候自然就會講到佛法的科學、佛法 的哲學和宗教的修行。 這世界上所有主流的宗教我對他們都秉持著一份尊敬的心態,因為他們為 人類的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貢獻,雖然我們持有不同的哲學立場,可是我們都傳 遞著相同的愛和慈悲的價值這方面的訊息,所以我非常看重宗教之間的和諧與 和睦相處。 就以哲學的角度來講,佛教的哲學的確是最廣泛的,是能夠與科學家並肩 交流的哲學,但如果是以信仰為主的宗教就沒辦法跟科學家並肩交流了,佛教 尤其是那爛陀寺這個以理由而建立的哲學才有辦法與科學家並肩交流,現在的 這本《緣起贊》對這三個部分都是有觸及的。 我是一位佛教比丘,我以清淨的意樂追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如同宗 大師所說的:“隨順如彼大師正出家,修學佛陀聖教未退劣,精勤瑜伽行之一 苾芻,於彼大師如是至誠敬。”我的確也是這麼做的。從某個角度來講我是佛 教比丘,從分析觀察的角度來講你也可以說我是科學家,所以我既是佛教的比 丘,也是佛教的哲學家,而且我的確也算是科學家的一員呀。範壘拉這位科學 家也是佛教徒,當他在解釋科學的時候他說現在要戴著科學家的帽子,當他在 講解佛法的時候他說現在要戴著佛教的帽子,他會這麼做。 佛法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它的哲學的這個廣泛詮釋啊,我們不是說要跟 其他宗教競爭,沒有這回事,而是這世界上非常符合科學精神的這些高知識份 子,我們能夠跟他們一起交流佛法的知識對雙方都是有幫助的。
問:有神論的傳統主張上帝創造宇宙,跟佛教所說的業力是宇宙演化背後 的原因,兩者的立場有何不同? 答:主張有造物主的這一派說情器世間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創造了我 們、創造了我們的苦樂,這種說法就很簡化了,我們只要祈禱上帝就能夠離苦 得樂,所以最主要是秉持信仰。 但是以那爛陀這一套學習體系來講,我們這樣去分析觀察之後就會有很多 矛盾、就有很多問題。我們佛教觀點裏面所說的業果、因果是說我們要的安 樂、不要的痛苦都是來自因緣,就像剛剛引用《中論》說到的“業煩惱滅故, 名之為解脫。”而且還說到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苦樂是因為自己的業, 業是因為自己未調伏的心,這個惡業是因為傷害他人而產生的,而去講到事出 有因的前因後果的論述。 俱生緣這個助緣跟自己的業也是有關的,在因裏面又可以分近取因和俱生 緣等,就是地球大環境這個助緣也會影響到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先有太陽然後 有人類,一方面真的像科學家們所說的進化論那樣,比如北印度的狗身上的毛 比較長和密、南印度的狗身上的毛就比較短和疏,像這種情況就跟氣候有關, 跟進化論有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這樣去追溯的話又跟個別眾生過去 世的業有關,科學家所謂的進化論跟佛教所說的因果的變化其實是不矛盾的, 以佛教典籍來講這個世界也會經歷成、住、壞、空幾個階段,所以科學家所說
的宇宙論和佛教所說的宇宙論其實是相吻合的,如果你說是上帝創造的話這跟 進化論是有矛盾的。
問:相信三寶的人與不相信三寶的人,在生活的方式上有差別嗎? 答:我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說了,我自己也這麼發現,因為你有宗教信仰 所以內心會有一個依賴、有一個依靠,尤其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你是基 督宗教的信徒,會去信上帝或造物主;以佛教來講我們會皈依三寶,由這種內 在的皈依而獲尋到內在心靈的依靠,而去面對我們現有的困境。所以這些具有 宗教信仰的人,當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因為這個信仰而帶來希望的曙光,會有 這方面的幫助。如果沒有宗教信仰的話,可能會去吸毒等最終走上自殺的這條 路。如果有了宗教信仰的話,會覺得有一個希望的曙光在。如果沒有宗教信仰 的話,當下因為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並且內心又沒有寄託,所以只能選擇自殺的 這條路。 你仔細去觀察分析跟你同年紀的人,當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會皈依觀世音 之後去念誦六字大明咒、度母咒,當遇到困難時持咒的人內心不會那麼的痛 苦。但是沒有這樣信仰的人只會大叫、只會抱怨,兩者之間會不會有這種差 別?你有沒有仔細分析觀察這一點?雖然你能來問我這個問題已經算是很不錯 了,但你平常也要觀察周邊的人和事物有沒有這方面的差異,你要這麼做喔。
問:這世界上有很多競爭、攀比的現象,請問我們是否真的存在健康的競 爭?是否真的能夠不為自己的勝利他人的失敗而去競爭?是否真的存在這種健 康的競爭? 答:如果自己要進步的話你就要有競爭,有了競爭之後才會進步。但是可 以透過愛他心而競爭,不是為了自己的勝利和他人失敗而競爭。不要讓自己停 滯在原處,為了讓自己能夠有所進步,就像量學裏面所說的透過不成因或不決 定因的這種方式而來競爭,這是可以的。如果是為了自己的勝利他人的失敗而 去競爭的話那是不行的,一切都取決於動機呀! 以善良的心、幫助他人的心,我們為了進步,競爭是需要的。就像我們在 辯論場上的辯論,其實有競爭的效應,有一些人在辯論的時候說不定想要傷害 他人,這是有可能的。以前有位格西因為在辯論的時候有一點憎恨的感覺,當 他看到對手一旦有回復的時候他就必須要去辯論,後來他們到了上下密院的時 候關係就變得越來越惡化,這種的情況、這種的競爭是屬於負面的競爭,這是 不能要的。為了讓雙方能夠進步,相互的競爭是需要的,我們不應該以憤怒或 憎恨的這種心態去競爭,但純粹是為了自己的進步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而競爭 的話,這是屬於健康的競爭。
問:自己以善心對待他人,但別人卻經常拉你的後腿,這時候該如何激勵 自己並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答:就是以辨別善惡的智慧來處理這件事情,當我們聽到了這些喪失心力 的消息的時候,要分析這個理由的邏輯是否成立,如果是因為自己的懈怠所導 致的退失,因此讓他人詆毀我或小看我的話,這種情況是我可以改善的,我可 以好好的努力奮鬥,勤奮向上學習,以這種的方式來激勵自己。 如果對方是無理的小看我們的話,那麼我們應該對他保持悲憫心、憐憫 心,因為對方是處於無知、無明而造這個惡業去輕視他人,因為無知、無明的 關係受到煩惱的操控而去憤怒、嫉妒,所以他應該是我憐憫的對象,即便是遇 到這樣一個人,我為什麼要退失心力?沒有道理呀!競爭是需要的,在三大寺 裏面也有競爭。
問:面對他人極端身心的虐待,如何防止自己的思想變得消極化而或被痛 苦的情緒所淹沒? 答:在《菩薩經藏》裏面也說到了善心的重要性,他人以無理的或錯誤的 理由來干擾自己、傷害自己的時候,我們更需要以善良的心、憐憫的心去對待 他人,這個很重要。 在菩薩戒的四十六條惡作裏面也這麼說,哪怕遇到忘恩負義的白眼狼來傷 害自己,可是我們不應該去傷害他人。我們會覺得應該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這是不應該的,我們不是以牙還牙的做法去解決問題的,我們是以實事求是的 利他之心去解決問題的。
問:如何能夠運用緣起見來減少學術成就者的極端傲慢自大?在這個同時 又能激發成績差的學生們? 答:我慢和自信的差異這是要區分的,我可以做得到,相信自己有這樣一 個能力能夠做到,這是需要的,這是自信。像是菩薩的這個自信心,就是為了 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我要成佛,這不是我慢呐,這不是煩惱呀,這是自信,這是 需要的。我不只要幫助眾生,“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 眾生苦。”乃至虛空未盡之前,我要去成辦利他的事業,這是自信呀! 我比所有人都還要強——這是邪見呀,因為的確有很多人比我強,如果我 想著比宗大師強、比龍樹菩薩強,這個是邪見,這個就是愚蠢的我慢。最主要 是根據有沒有理由來分析,有理由為依據的話這個是自信,沒理由為依據的話 這個是我慢。 如何激勵這些成績差的學生們呢?我們同樣的都是藏人,因為是藏人所以 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那爛陀寺這一套完整的體系,在這世界上的文明裏面 我們西藏的文明的的確確算是第一名的這個文明,身為藏人我們更有機會來接 觸到這一套體系。 以宗教來講是聖者觀世音調伏的雪域的人民,所以沒什麼理由讓我們沮 喪。雖然看其他的學者他們可以講很多,仔細深入去瞭解他的見解時他們沒辦 法走到很深層的領域,比起這一點我們西藏人民真的是值得驕傲的。 而且在這世界上有很多的難民,但是在所有的難民者當中幾乎沒有比我們 流亡藏民還要來得幸福的,不僅如此還用我們的文明來幫助這世界,所以我們 幹嘛需要沮喪呢?
問:我們應該如何定義幸福?透過他人幸福的貢獻如何可以給自己帶來幸 福? 答:幸福可分生理的幸福和心靈的幸福兩種,只關注外在物質發展的這些 人講幸福的時候,只講到身體的健康而已,不會想心靈的幸福,連談都不會 談,更不用說去想,完全都不知所措。 就像很多億萬富翁生活條件非常好,卻因為內心鬱悶的關係而自殺。我們 在此的修行者,正在修練苦行的人,雖然他的物資生活條件並不豐富、並不充 裕,可是他內心卻非常的安樂。從此我們可以知道,在這兩個層次的幸福當 中,心靈層次的幸福遠超過生理層次的幸福。所以我覺得幸福主要指內在的幸 福,主要的幸福是來自內在的幸福,只有內在的幸福才能夠被定義為幸福。 那麼內心要如何幸福呢?兩個障礙必須得拿掉,第一個就是愛我執,比起 他人更愛自己,忽略他人的利益只想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的這種執著會傷害
到我們自己,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幸福,有了這個愛我執之後看東會覺得是不是 有人在害我、看西也會覺得是不是有人在害我,內心會有很多的憂慮、疑慮。 以《上師薈供》來講說到了一切他人都是幸福的泉源,以《入行論》來講 也說到“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這世界上所 有的災難都是來自於過分的看重自己的愛我執所產生的,所以《入行論》又說 到了“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只想自己的話 不要說將來會不會成佛了,就連這一生都沒辦法安樂。 如果一直想他人,以他人為生活的重心,即便現在沒有成佛,在這個思維 的當下,我們內心都是溫暖的、都是幸福的,也會因此而招引更多真心的朋 友、知心的朋友、有學問的人、有財富的人。如果只想自己,自私自利的話, 他怎麼會有知心的朋友?連狗、貓都不願跟他在一起。可是好好對待狗、貓的 人,狗或貓聽到聲音之後都會親昵地跑過來。所以在人類的社會裏具有愛他心 的人,真正實踐愛他主義的人,才能夠受到眾人的歡迎、眾人的喜愛,這就是 人類的本性。 我們人類是群居動物、社會性動物,為了自己的幸福我們更需要去關注所 在社區成員的福祉,如果我們看所在社區成員為自己仇敵的話,豈能快樂到哪 里?但是只想自己的話我們就沒辦法幸福了。
問:我們如何區分宗教的倫理和非宗教的倫理? 答:像是我們要幫助他人、希望他人行善斷惡,其理由是以宗教信仰的理 由,那就是宗教倫理。比如,因為你相信佛的緣故所以你更要行善斷惡,這種 理由來建立的倫理那就是宗教倫理了。 在印度說到了不依據某個宗教的這種推動方式,也就是建立這個世俗倫理 的同時所採用的理由跟宗教信仰無關,而是以人類的常識來作為理由,如果我 們心懷善念的話對我們的身體會有幫助,是用類似這樣的理由來做解說的,不 談前世和後世、不談輪回和涅槃,以人類的常識或科學的佐證去建立這一套倫 理的話,那麼這是屬於非宗教的倫理。 以宗教信仰為理由所建立的倫理,比如你好好的做否則造業之後將來會墮 落地獄等,像是以這一套宗教信仰的理由來建立倫理的話就是宗教倫理。相反 的,如果我們說因為我們是群居動物所以要對他人好,農夫珍惜農田的原因不 是農夫對農田好,而是農田能夠產出農作物幫助農夫,同樣的道理我們是群居 動物,所以我們要珍惜所在社區成員的福祉,以這樣的理由所建立的倫理就是 非宗教的倫理。 佛陀也說了:“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為敬。” 這是非常符合科學精神的!佛對他的弟子們——無論是比丘還是智者們說到, 你們不要無條件的接受我所說的話,應該要先分析觀察我所說的話,分析觀察 後你覺得有理由再來相信,再來實踐於日常生活當中,好好的修行。如同真金 要經過煉、截、磨般的,同樣的應以智慧來分析我所說的話是否符合真理,以 此再來信受,不要一開始就以先入為主的態度而尊敬。所以,我說所有的主流 宗教對人類的貢獻極大,因此我尊重、尊敬所有的主流宗教,並且努力推動所 有主流宗教之間的和諧。 主流宗教之間都有不同的哲學觀點、不同的說法,可是卻一致傳遞了愛和 慈悲的訊息。世尊對我們的說法是搭配著心理學的方式而來改變內心的,過去 的藏王、寂護論師、蓮花生大師等這些因緣聚合將這套完整的體系流傳下來, 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這是我們自信的根源,所以我們對他人講解的時候,都 要以佛法信仰作為理由,就搭配著心理學的內容,為了自己內心心理的健康, 並且我們還是群居動物,以這樣一個理由而來為他人講解倫理道德的話,這就 是非宗教的倫理。但如果你說不能這麼做這麼做的話會造惡業而墮落地獄,以 這種方式去講解的話就是宗教的倫理了。
問:既然所有的眾生都同樣渴望幸福、都不願意遭受苦難,那我們要如何 真正做到離苦得樂呢?因為我們都很容易受到憤怒、嫉妒、我慢等這些負面情 緒的控制,所以要如何脫離這些負面情緒的干擾? 答:根器的不同會跟前世的宿命有關,也會跟今世周遭的環境、人、事物 等有關,即便我們都是想要離苦得樂——就以這一點來講我們都是相同的,可 是離苦之法和得樂之法,也是需要搭配著根器以及自己所擁有的條件而離苦得 樂。 就以導師世尊的說法來講,一開始講四諦法輪,之後講《般若經》轉了無 相法輪,最後轉了第三轉法輪,同樣都是對導師有信心的弟子,可是隨著根器 的不同導師的說法也會不一樣,雖然在戒學上是一樣的,可是在慧學上因為弟 子們接受程度不同所以導師世尊轉了三轉法輪而說到了三種不同的內容。 我們雖然都想要離苦得樂,可是也要考慮到人腦思維的條件的不同,有一 些人這麼思維對他更有幫助,有一些人這麼思維對他可能沒有什麼效應還需要 透過另外一種角度去做切入,就像同樣的疾病會隨著身體狀況的不同而來服用 不同的藥物般,慧學也是需要去考慮我們能夠接受的條件等現實因素。 這也是為什麼在這世界上有一些人主張造物對離苦得樂更有幫助的原因, 因為對造物主有信心打從心裏面相信造物主所以對他的受益更大。同樣的回教 也是如此,回教徒認為有阿拉,一切的主宰及造物主就是阿拉,因此會對他產 生信心。其他的宗教也是隨著當地信徒不同的條件所形成的。所以因材施教的 必要性是我們要去考慮的因素之一。 在這世界上有七十億人,因為我們的接受程度不同,我們的根器、希求不 同,加上我們的環境不同,所在地的氣候、文化也不同,所以要根據這些眾多 的條件來找出適應自己的最好的方法。 像是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基督宗教修行者的作為的確令人讚歎,同樣的回 教徒也有、印度婆羅門教也有這種非常善良的信徒和修行者,透過自己的教義 的表裏一致的修行和實踐讓他變成非常的善良、非常的謙虛,這是都可以見到 的。所以我們要知道人腦思維的不同,所在環境的不同,背後的文化背景不 同,這些都是我們要去考慮的因素。
問:請問那我們要如何學習忍辱和慈悲? 答:寂天論師的著作是最好的,為了獲得解答一定要去學習寂天菩薩的 《入行論》,雖然在修學愛他心或菩提心的時候說到了知母、念恩、報恩等七 因果,可是當我們講到知母的時候又要先去成立前後世的存在,但如果是《入 行論》的話直接講到了:“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 成。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若不以自樂,真實 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這類的說法的確非常具有說服力,的確 也是如此。 無論你有沒有信仰,從自己的生活經驗我們也可以知道,內心不愉快的主 要原因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所導致的。像是聖雄甘地等這些偉人不是為了自 己,他內心裏面所裝的、所想的,都是為了他人、都是為了自由、都是為了人 民群眾,因此他的內心是非常滿足的,這是顯而易見的。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知 道這些偉人、聖人內心裏面裝的都是他人,內心所想的都是為了他人的利益。 以你來講的話我覺得你應該要反復去學習《入行論》,有空就要學,如同 《入行論》所說的,當我們遇到仇敵的時候要把對方視為我們的善知識,我們 為什麼要修忍辱?是因為有人打從心裏面不喜歡我們,遇到這一樣一個人、有 了這樣一個機緣我們才會學習忍辱啊,你不可能對佛修忍辱吧?我們唯一修忍 辱的機會是遇到了打從心裏面不喜歡我們的人,所以這個仇敵是我們修學忍辱
最好的善知識,這個最好的機會是由他創造的,因此他是我們修學忍辱最好的 善知識。 以我個人來講一有空就會去學習《入行論》,反復地去學習和閱讀,尤其 是《入行論》的第六品以及第八品,在第八品靜慮品裏面說到了非常完美的自 他相換的內容,這是我每天思維的內容。所以你要好好的去思維第六品的內 容,這裏面講到了憤怒的過失,非常明顯的跟我們分析,這個的依據就是在第 八品裏面自他相換的內容,說得非常美。好好去思維的話,的的確確我們這一 生只有剩下這一條路——修學自他相換可以選擇了,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選擇 了。雖然我們有供水、禮拜等,可是真正能夠做到集資淨障的最強大的法門就 是菩提心,能夠貫徹始終集資淨障的大法就是菩提心。 此外再加上空正見,我們心續上最主要的煩惱來自兩者,一者是愛我執, 愛我執分相應煩惱的愛我執和不相應煩惱的愛我執,像是聲聞獨覺羅漢所擁有 的是不相應煩惱的愛我執,但是我們凡夫心續當中的愛我執基本上是相應煩惱 的,都是相應於我是質體有的這種我執而產生的。我們會覺得能夠掌控我的 身、我的語、我的意,但是這個掌控者的我到底在哪里? 有一次在跟群眾見面的時候有位婦女表達了她內心的憂鬱,於是我就問她 那個憂鬱的我在哪里?她說就在心間這裏,然後我又問她那個我是方形還是圓 形的?她說是圓形的。所以這麼思維是有幫助的,當我們內心裏面鬱悶、憂鬱 的時候會覺得有人欺負我,但是那個被欺負的我到底在哪里,找不到啊!可是 我們受到欺負的時候會覺得好像獨立自主的我被欺負的感覺。 愛他心的障礙是透過憤怒、嫉妒等這些負面情緒來干擾愛他心的增長,但 是這些負面情緒最終都有一個我是控制身心的操控者的執著,為了能夠斷除我 執我們要思維空性——這一切都是名識施設而有僅此而已,以此來減少我執產 生的憤怒和嫉妒等,因為這些憤怒和嫉妒的確都是來自於我是質體有的執著而 產生的。為了能夠消滅愛我執我們應該要去學習愛他心、菩提心,所以我們真 正修行的最佳法門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見! 雖然在藏地裏面密咒金剛乘這些法門非常的殊勝,可是我們在修學密咒金 剛乘一開始的時候都會念觀空咒“嗡 娑巴瓦旭噠 薩爾瓦噠嘛 娑巴瓦旭多 杭”,這句話是指我們要思維空性,思維空性之後將空正見轉為本尊,這種的 自生瑜伽才能夠對治我執。否則,在念誦觀空咒的時候對空性毫無理解的話, 我們如何能夠將空正見轉為本尊?如果沒有辦法將空正見轉為本尊的話,這種 的本尊瑜伽、自生瑜伽怎麼能夠對治我執?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所以任何的密咒金剛乘的修行都要建立在空正見之上,因此在念誦“嗡 娑 巴瓦旭噠 薩爾瓦噠嘛 娑巴瓦旭多杭”的時候,就是叫我們要思維空性將空正 見轉為本尊,以這種的方式自生本尊,這種生起次第的本尊瑜伽才能夠對治我 執、諦實執著。這是佛智在《普賢宗義論》裏面寫到的觀點,寫得非常好。 總之,要反復地學習大教典才能夠知道這種深廣的內容,透過《入行論》 知道廣大行的法門,讓我們知道如何自他相換、愛他心的利益和愛我執的過 患;透過《中論》、《入中論》的學習,要儘量地去學習,來了知深見行的法 門,以這種深、廣的法門來實踐於日常生活當中,你的內心是絕對會獲得改變 的! 我們會有一種傳統說到透過三年三弦月會獲得成就,這個不會有什麼效 應,以至尊米拉日巴大師來講,是以一生的時間完全放棄一切在深山苦行如此 堅持之後才有辦法做到的,他並沒有說三年三弦月做完之後就獲得成就,並沒 有像我們傳統所說在三年三弦月當中持個咒、思維個本尊馬上就獲得成就,這 是沒有辦法做到的。我們應該有一個心力,抱著“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 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的心力來修行,又如同《入行論》所說的:“如 空及四大,願我恒成為,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要以這樣一個心力來學 習。
如果你一開始是以五分鐘熱度來學習的話是不會有成果的,一開始我們的 心力要從遠見上設定在虛空未盡之前的時候,才不容易會沮喪,才有辦法真正 的提升心力,這是有差別的。又如同《入行論》所說的:“如空及四大,願我 恒成為,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以這樣一個心力來學習。
問:在您的四大使命之中,作為學生的我們可以幫助您完成那些工作? 答:我的四個使命是從作為人的出發點而建立的,而非以達賴喇嘛這個頭 銜而設定的使命。因為這世界上有七十億人,我是七十億人中的一員,科學家 也說我們人類是群居動物、社會性動物,任何的群居動物都需要去關注、都需 要去愛護所在社區的成員,這是(就以生理所需而言的)動物們也會去做的, 我們之所以能夠幸福靠的是依賴他者。 我們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們的本性具有慈悲的品質,在這個基礎之上我 們不應該只是去關注物質的發展而忽略內在的品質,相反的我們更應該去關注 內在的品質,如此我們的生活才能夠更加的幸福,我們所在的社區才能夠更加 的幸福,充滿了慈悲、愛和被愛。我的第一個使命跟宗教無關,只是單純的以 科學為佐證來推動善心的價值。 我是佛教徒、我是比丘及修行者,宗教的和諧是很重要的,即便這些宗教 持有不同的哲學觀點,但是卻相同的傳遞了愛和慈悲的價值觀這方面的資訊, 正是因為這麼的傳遞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很大的貢獻,所以這種資訊傳遞者的主 流宗教之間的和睦相處就變得非常重要。這是可以做得到的,印度就是最好的 範例,世界主流的宗教在印度這個國度裏都能夠和睦相處,除了偶爾會發生衝 突以外,就整體而言是非常好的。即便是回教的國家之間,什葉派穆斯林和遜 尼派穆斯林會因為宗教的名義而造成衝突,比起他們印度要好很多。 不同的哲學觀點是根據自己的信仰所相信的內容,但這不影響和睦相處 啊,所以宗教間的和諧是我們絕對可以做得到的。我們應該要知道這些不同的 觀點是由因材施教、接受程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導致的必要性,這一點我 們是可以理解的,在這理解下我們尊重其他的主流宗教,一旦尊重的時候我們 就會有和睦相處的基礎。我認識一些基督宗教的朋友、回教的朋友、猶太教的 朋友,他們的的確確非常善良和友善,所以我的第二使命就是推動宗教之間的 和諧。 我的第三使命是有關西藏,我是藏人,西藏的廣大群眾將他們的希望寄託 在我的肩上,我放棄了政治的職位,這是在自信和榮耀的基礎之上而講的,我 們的司政是由民眾選舉出來的,所以在第三個使命裏面我要做的是維護西藏的 文化。在眾多的文化當中藏文化算是最好的之一,因為我們的文化精神一開始 是來自那爛陀寺的大學者寂護論師,他把這麼完整的思維體系搭配著量學和心 理學的內容交給我們,在諸多的佛教國家裏面以這種強大的量學邏輯分析方式 而去學習教理的只有藏傳佛教。 藏地的佛教因為是以邏輯分析的方式學習教義的緣故,所以才能夠跟科學 家平起平坐的進行交流。如果我們的信仰是秉持在一種引經據論的傳統之上而 延續我們信仰的話,那麼我們就沒有辦法跟科學家平起平坐的進行交流,所以 分析和觀察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個同時我要維護的是西藏的語文,藏王松贊幹布下令創造了藏文,之 後藏王赤松德贊邀請寂護論師來到西藏,寂護論師跟藏人們說:“既然你們有 了自己的文字,就應該把大藏經翻譯成藏文,不需要特別去學習巴利文和梵文 之後再來學習大藏經,要用自己的文字來學習大藏經的內容。”我們翻譯的大 藏經包含有一百多部佛世尊親自宣說的巨作和兩百多本大師們所寫下的巨作。 在翻譯的過程當中,我們根據大藏經創立了很多新的辭彙,這就讓藏文非常接 近梵文,所以你們年輕的一代一定要去好好的學習西藏的語文,到目前為止你 們做得很好,也要繼續地做下去。此外我還要維護西藏的生態環境,西藏是亞
洲許多國家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因此西藏生態環境的維護和保護就顯得非常重 要,除了對六七百萬藏人有幫助外對亞洲其他國家也有巨大的幫助。 我們現有的知識都是來自印度那爛陀寺,這套完整的那爛陀寺的體系我們 藏人將之完整的保留下來,我們希望這套知識在印度能夠再次復興。印度獲得 獨立之後,現在的教育受到西方的影響極大,這不足以讓人們能夠獲得幸福。 現代的教育只是讓人們關注物質層面的發展來滿足感官覺受而已,而並不講到 第六意識要如何滿足的方法,當我們第六意識受到干擾憂鬱或痛苦的時候要如 何去面對?在古印度的文明裏面已經有這方面豐富的資訊,可是在現代教育裏 面都沒有提及、都沒有教育我們,所以這個部分必須要復興。我們現在講的量 學和心理學其實一開始就是來自印度,這本來就是古印度文明的資產,希望這 個資產能夠再次的復興於現代印度當中。 作為年輕學生的你們,在今年年底我們會開一個西藏大會,洛桑森格跟我 說在這個大會裏面會根據我的四大使命來進行討論而去堅定的護持,他這麼跟 我表示過,我對他說這非常好。
問:如何在不放棄對自己人民的愛和感情的同時,去選擇對自己和他人都 能夠雙贏的道路? 答:就像剛剛說的心懷善念是很重要的,在心懷善念的同時又以智慧去分 析真相,因此能跟科學家們平起平坐交流的傳統只有我們藏人才有,在我們藏 人的傳統裏面因為現代教育的不足有一些人會歧視我們西藏的文化,可是因為 現在透過我們跟科學家平起平坐的嚴肅的相互交流,我們慢慢發現西藏的文化 絕對不輸現代的教育,反而還可以幫助現代人。這種幫助不是說要以傲慢輕視 他人的態度去幫助他人,不是的,而是以智慧去認清真相、認清這一套理論的 的確確對改善人民的內在幸福是有幫助的,以這一種善良的心來推動這一套西 藏文化。 要去推動之前我們首先要有自信心,就像你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如果老師 什麼都不會就沒辦法教你們,老師在教你們之前必須要有自信才有辦法教你 們,如果老師喪失自信的話那怎麼教你們。非理的自信這是不需要的,我們的 這個自信是有理由的,對民族的堅持和自信是有真相為依據的、是有理由的。 一開始我們流亡來到印度的時候的確是無依無怙沒有任何的依靠,之後慢 慢接觸到印度的修行者、專家、學者等各方人士,後來我們發現這些知識份子 想要從西藏文化當中去學習我們的良好傳統,現在我們的藏文化在世界這個大 市場當中受到越來越多高知識份子的關注,所以我們這麼推動是有理由的,我 們並不是最厲害的,我們並不是以這種方式去推動的。 過去我們只是將自己的文化保留在自己的國度裏面,並沒有展現於世界的 這個大市場中,今天我們有機會將這個深廣的西藏文化展現在世人前面,許多 的高知識份子看到了這個價值之後現在越來越感興趣了。有一些外國人到了藏 地之後一開始他們說藏傳佛教是喇嘛教,好像只是喇嘛的一種傳統習俗而已, 沒什麼價值。可是現在完全不同了,當我們把這個文化展現於世人的這個世界 的大市場之後,現在他們不講喇嘛教了,反而備受重視。
問:業決定一切,今世的苦樂都是來自於業,既然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 要如何改變我們的業呢? 答:所謂的業,以今生來講上半輩子造的業、或前世造的業、或前前世造 的業,光是有業不一定會感果,因為還需要有當下的助緣,而且當下的助緣也 會影響到業力而改變這個果。 今世苦樂的主因是過去所造的業,可是也會隨著今世的助緣而改變,這個 助緣在改變的過程當中牽扯到前世的業和今世的助緣,所以我們很難區分說這
是前世的業和今世的助緣所導致的。以我們現在所患的疾病來講,不會因為這 個疾病是過去造作之業所感招的就不去服用藥物來治療,我們不會這麼想,我 們還是得去服用藥物啊,因為我們知道這一世的助緣可以改變我們,所以為了 自己的健康、為了自己不要生病我們仍然還是需要透過藥物去治療。 當我們沒有辦法解決的時候,我們會說這是過去所造的業,這對內心的抱 怨會有幫助的。否則的話,會覺得為什麼是我,老天為什麼這麼不公,本來就 已經有身體的痛苦了,內心裏面又多了一個抱怨的苦,這是苦上加苦嘛。如果 你主張有造物主的話,你會覺得造物主一定會有它的用意;同樣的我們因為相 信因果的關係,當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而沒辦法改變的時候,我們只能相信這 是前世的業所導致的。 至於是怎麼導致的呢?它的一個詳細的過程要解釋的話就變得非常複雜 了,因為有身業、語業、意業,當下的助緣又可以分內在的助緣、外在的助 緣。因為有當下的助緣,所以我們生病的時候不去看醫生這是錯誤的。但如果 我們盡最大的努力也沒辦法改變的話,我們會說這是因為前世所造的業、是自 己所感得的果報,是自己要還債的時候了,這麼想的話內心會有一種慰藉的作 用。
問:我想要瞭解證悟緣起的定義是什麼,雖然順世派他們也知道母親會生 孩子,可是我們說順世派他們並不證悟緣起啊。 答:以順世派來講他們否定前世和後世的存在,無論任何的苦樂都是當下 的因緣而有。耆那派和數論派說到了生生世世的概念,佛教也說到了生生世世 輪轉的概念。 無論任何的苦樂,都有外在的助緣和內在的助緣,最主要是由內在的因緣 而導致了現在的苦樂。那麼他的主因是什麼呢?因為內心沒有調伏、受到煩惱 的操控所造的業而帶來的痛苦,所以佛經裏面說到了內心調伏的話則會獲得安 樂、內心沒有調伏的話將是痛苦。因此,內心獲得寧靜的話,我們就可以定義 為內在的幸福;如果內在受到負面情緒的干擾、起伏很大的時候,我們就無法 定義為內在的幸福,這會影響我們身體的健康。 內在的寧靜可以來自兩個因緣,以方便品來講透過愛他心來協助內在的寧 靜,以及透過智慧品這個無我的見解而來協助內在的寧靜。愛我執在產生的時 候,它的依據來自身心背後仿佛有一個我的這種執著所產生的,這個我執越強 的時候它的貪心就越強、嗔心就越強,因為堅信這個身心背後操控者的我是存 在的,再加上堅信一切的事物都是以自己的力量所產生的獨立自主,是非常實 體的存在。 就像量子物理學家所說的,當然量子物理專家不會心理學的內容,他們會 講到表像和真相的不同,所以看任何物理現象的時候仿佛有一個定律在,可是 真相是什麼呢?到了量子狀態的時候,沒有任何的粒子、沒有任何的物理現象 時有其絕對性的,這是量子物理專家說的。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負面情緒,是過度依賴表像所產生的獨立、真相的現象 而有的,會覺得這種看法沒有錯,以此而產生了錯覺、產生了非理作意。如果 我們知道表像上雖然是這麼呈現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分析真相的時候並非像表 像般的這麼獨立真實而有的時候,那麼錯覺就不會產生、非理作意就不會產 生。 消滅無明的路徑就透過真相的認知,無明可分兩者,一者是對真相的不了 解但這不是主要的無明,(另一者)十二緣起裏面的無明是對真相顛倒執著的 無明,所以《中論》說到了“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 如來?”我會改為“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自我不有陰,何處有自我?” 當我們講到我的時候,好像有一個很真實獨立的我是值得珍惜的對象,這 個我是我的身心嗎?也不是!我的身心是我嗎?也不是!因為我是依賴身心而
被說為人的我,所以我並非以自性的依賴身心。如果是以自性的依賴那就是不 觀待了,不觀待的話就沒有辦法觀待著身心而被取名為人的我;並且我也不是 以自性的擁有身心,身心之外也沒有我。但是在外道的宗見裏面也說到了身心 這個蘊體之外有個常一自主的我,可是佛教的典籍裏面說到了這種的我是不存 在的。 無我的論述,毗婆沙宗、經部、唯識、中觀都一致宣稱無我,可是最究竟 的無我的解釋唯有中觀師裏面的應成派才能夠做到。中觀自續派說因為我是以 自己的力量而產生的緣故所以尋找之後要找到,因此屬於補特伽羅的事例第六 意識這個是我,他說到了一個特殊的術名事例第六意識這是我。如果這個我、 這個事物是以自己的力量而有的話,那麼現在空性的聖者們在觀察之後應該要 找到這樣一個以境上而有的我才對,因為找不到所以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 患。 “若謂自相因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 性。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 諦。”在世間的一個通俗的說法上我們會說我、你、他、是、非、善、惡這些 種種五花八門的世間萬象,這是在通俗的說法當中成立的一個作用而已,不應 該超越這個門檻去妄加觀察。如果這樣去進一步觀察的話那就是觀察勝義諦 了,所以中觀師在做總結的時候說到了:“瓶衣帳軍林蔓樹,舍宅小車旅舍 等,應知皆如眾生說,由佛不與世諍故。如觀察車七相無,由餘世間共許 有。”去觀察之後找不到任何的性質和作用,這些的性質和作用都是在世間共 許、在世間通俗的說法當中而有,超越了這個門檻想要尋找事物以自己的力量 而產生自己的自相或屬性的話,這個自性是找不到的。所以一切的因果、業果 都是在世間通俗的說法當中才能夠坦然安立的,在這個坦然安立業果的同時卻 又能夠斷除身心背後操控者的我以及有自性的我。 以我來講每天都在思維空性,我每一天都念誦《中論》的這些偈頌文,我 每一天都思維菩提心,這對我的幫助真的很大!因為貪嗔等負面情緒都是來自 真實執著的依據而有的,在這個同時又透過愛他心的思維減緩愛我執,因此由 愛我執所引發的負面情緒也會隨之減少,這種內心的修練法真的是非常不可思 議。在眾多的導師當中,為什麼導師釋迦牟尼佛是與眾不同的呢?因為說了緣 起見和愛他心的緣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