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炬論 大阿阇黎耶吉祥燃燈智造論 法尊法師於廣其寺由藏譯漢 2021年07月13-14日 網路直播地點:北印 達蘭薩拉·寢宮 應拉達克佛教協會、拉達克貢巴協會和提克西仁波切祈請,法王達賴喇嘛 尊者透過網路講授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 達賴喇嘛尊者藏語講授 蔣揚仁欽博士同聲翻譯 格賴卻英(妙善法界)文字記錄
今天在此要講解的對象,主要是針對拉達克不分在家出家、男眾女眾的信 徒,為你們講解阿底峽尊者造作的這部《菩提道炬論》,你們如是的祈請,我 也非常的高興能有這樣一個機緣為你們傳授。 藏傳佛教分舊譯前弘期和新譯後弘期兩個階段,有一陣子藏傳佛教受到了 破壞,那時候在阿裏的地方有一個小國,從朗達瑪起佛教被滅之後佛教受到了 重挫,當地的人想要重新振興佛教,就從印度邀請了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於 是阿底峽尊者來到了托麗這個地方,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本講義《菩提道炬論》 就是當時在托麗寫下的。 阿裏的法王(菩提光)真的是非常直接,他向阿底峽尊者請求說不需要對 我們講解非常複雜和廣泛的內容,如果講到非常詳細、複雜的內容就要參考許 多大教典,因為之前藏傳佛教受到了巨大的衝擊,所以阿裏藏王祈求阿底峽尊 者以簡略的方式為我等藏人開示。阿底峽尊者當時非常得歡喜,欣然寫下這本 《菩提道炬論》。阿底峽尊者寫這本《菩提道炬論》,跟他說的供養多少無 關,只是單純的因由賢弟子菩提光的勸請而決定寫下這部論著的。 我們藏地的薩迦派也有道果方面的著作,這跟道炬論所說的道次第是一樣 的。以噶舉派來講有《解脫莊嚴論》,所說的內容其實就是道次第。以宗喀巴 大師而言,也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和《菩提道次第略論》,《廣論》是搭
配著大教典而去寫下的其內容非常博大精深,之後寫了《菩提道次第略論》, 最簡略的就是《證道歌》,這是以歌集的方式而寫下的。所以在西藏,無論薩 迦、噶舉、格魯、寧瑪等都有與道次第相關的教授,這些教授最終的依據就是 阿底峽尊者寫下的這部論著《菩提道炬論》。 今天你們拉達克的信徒殷重祈請,希望我能為你們講解,明天(7月14日) 是佛陀初轉法輪的吉祥日,導師佛世尊第一次對佛弟子們轉四諦法輪,就是明 天這個吉祥日。 佛陀的傳承,分巴利語系的佛教傳承和梵文語系的佛教傳承。但無論任何 一個傳承,四聖諦是每個佛弟子都要瞭解的內容。明天就是佛陀第一次為弟子 講解四聖諦的吉祥日,我想搭配著做講解的同時為你們傳授發心儀軌,我想這 麼安排。 我的《道炬論》的傳承,是從達紮仁波切那裏獲得的,也從林仁波切那裏 獲得過,從赤江仁波切那裏獲得過,從庫努喇嘛滇津堅贊那裏得到過這個傳 授,從許多的上師座前獲得了這本《菩提道炬論》的傳承。 就以《廣論》修心部分的修持而言,我每一天都會修學廣大行菩提心的法 門。就以有關深見行的部分即深奧空性的見解而言,我會參考《中論》等的這 些典籍。有關密教的傳承,我會參考不同的教派,像是薩迦派喜金剛的傳承、 金剛瑜伽母、咕嚕咕哩佛母等這些本尊瑜伽,也是我每一天都要去修煉的內 容,這是屬於加持傳承。偉大行的傳承,最主要是指《入菩薩行論》的傳承, 也就是以自他相換的方式修學菩提心的傳承,這是我每一天都去修煉的內容。 所以我每一天都會去修煉廣大行、深見行、加持行以及偉大行的傳承所流傳下 來的內容,這是我每一天都會去思維的內容。 敬禮曼殊室利童子菩薩
一開始的時候說“印度文曰”,之後說“藏文曰”,接下來是“敬禮曼殊室利童 子菩薩”。 由印度翻譯成藏文所有的經論,一開始都會寫“印度文曰”,會以這種的方 式來作為開端。只有幾部經論是從漢地翻譯過來的,其他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 是來自印度文的翻譯,所以在《菩提道炬論》的一開始就說到了“印度文曰”, 在讓我們種下瞭解印度文的良好習氣的同時,也可以憶念這本經論的譯師的恩 惠。 我們會禮贊觀音菩薩、會禮贊金剛手菩薩、會禮贊文殊師利菩薩,在這裏 是禮贊文殊師利菩薩,意為修煉菩提心的時候,要以智慧協助的情況下來修煉 菩提心;同樣的,修煉密咒金剛乘的時候,也要以智慧協助的情況下來修煉密 咒金剛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在此敬禮文殊師利菩薩的原因。 我們打小起就必須要去念誦文殊師利的心咒,大約在二三歲的時候我就被 要求這麼去做。在郭奔的旁邊有個叫強康的殿堂,那時候我是去看表演的,有 很多人在裏面進行禮拜、繞寺等,我就在旁邊走著,有一個小孩子就在我的旁 邊大聲念著“嗡啊惹巴紮那諦、諦、諦……”,也就是他正在持誦文殊師利的心 咒,從小我就在這個環境和氛圍裏面時常聽到文殊師利心咒的持誦,而且看到 大家都在做大禮拜,我那時候更關心人群的一個熱鬧程度,對其他的修煉是不 關心的。 之後來到拉薩我開始修煉文殊師利,作為聖本尊平常也都會持誦文殊師利 的心咒,這對提升辨別是非善惡的智慧的確有幫助。首先我會念誦一句禮贊文 殊師利的禮贊文,在這句偈頌文裏面說到文殊師利的智慧能夠去除三界的黑 暗,由智慧的光明淨除無明的黑暗,除了去除無明的黑暗之外,由無明黑暗所 帶來的生老病死等痛苦也一併去除,之後再念誦文殊師利的心咒。 這些譯師們在翻譯的時候,會以“敬禮文殊師利”作為論藏的開頭;如果是 律藏的話,就是敬禮一切遍智;如果是經藏的話,就是敬禮諸佛菩薩,像是 《現觀莊嚴論》就說到了禮敬三智等。所以我們透過這個敬禮的對象,可以知 道這部經論是歸類於經藏、律藏、論藏哪一者,可以透過敬禮的對象而去做區 別,這是譯師們的善巧。
1.敬禮三世一切佛 及彼正法與眾僧 應賢弟子菩提光 勸請善顯覺道燈 首先敬禮三世一切諸佛,在賢弟子菩提光的一個祈請下,我要為你等寫下 這本《菩提道炬論》。 2.由下中及上 應知有三士 當書彼等相 各各之差別 《菩提道炬論》的一個殊勝,就是根據不同眾生的根器而說到不同修煉的 方式,所以而分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會隨著接受程度的不同,而去說到 修煉的方法。 下士夫就是只想讓後世獲得安樂的人,而去跟他解釋下士道怎麼去修;對 於不想再繼續輪轉於生死苦海當中的中士夫,跟他們講解中士道的法門。下士 道的戒最主要是以斷十惡業的十善道為主,中士道最主要是以聞思修戒定慧的 四聖諦為主。 上士夫是不但自己要獲得解脫,也誠心祈願一切眾生都能夠獲得解脫,為 此必須要瞭解一切眾生的根器及其不同希求的程度,才能夠說出最適合他們的 法門,才能夠真正的幫助他們、救護到他們,為此必須要斷除所知障能夠獲得 遍知,這個遍知的果位就是正覺的果位,也只有獲得正覺的果位才能夠遍知一 切,才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的根器和接受程度為何。針對這個上士夫,在《道炬 論》裏面也提供了上士道的一個法門。 3.若以何方便 唯於生死樂 但求自利益 知為下士夫 什麼是下士道呢?畏懼後世可能會墮落於三惡道,依由這種的畏懼相信三 寶能夠讓我脫離後世墮落三惡道的恐懼,因此我要好好的遵守和持受十善道 者,此為下士道。 4.背棄三有樂 遮止諸惡業 但求自寂滅 彼名為中士 為了使自己能夠脫離輪回,以這個出離心而去修學戒、定、慧三學,這種 的修道是屬於中士道,這個希求者就是中士夫。 5.若以自身苦 比他一切苦 欲求永盡者 彼是上士夫 以自身的苦來體諒他人的痛苦,因為自身的痛苦並非無因而有,自身的痛 苦的主因是由三毒煩惱所產生的,欲求永盡者,彼是上士夫。 6.為諸勝有情 求大菩提者 當說諸師長 所示正方便 7.對佛畫像等 及諸靈塔前 以花香等物 盡所有供養 8.亦以普賢行 所說七支供 以至菩提藏 不退轉之心 在此說到七支供養。 9.信仰三寶尊 雙膝著於地 恭敬合掌已 先三遍皈依 10.次一切有情 以慈心為先 觀惡趣生等 及死歿等苦 11.無餘諸眾生 為苦所苦惱 從苦及苦因 欲度脫眾生 立誓永不退 常發菩提
心
從自身上深刻體會到三毒煩惱如何讓自己要無奈的承受無有中斷的痛苦 般,由此轉移到他人的身上去體會到他人的無奈,去理解、諒解這些正在輪回 苦海的眾生們是如何隨著煩惱的操控被煩惱完完全全的掌控下即便想要離苦得 樂可是最終的結果都是離樂得苦,《四百論》說到了痛苦的根本為何,在此說 到“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那麼癡要怎麼斷
呢?“若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故此一切力,唯應說彼語。”《四百論》就是 這麼跟我們說的。 痛苦的因緣有很多,像是非福業、惡業等,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些惡業最終 都是來自煩惱。煩惱的種類有很多,最主要的根本就如同《入中論》所說的“慧 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伽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也就是 我執和我執所留下來的習氣,讓我們無論看到什麼東西仿佛都具有二元或二相 的錯誤謬見,這就是依由所知障所導致的,但凡我們心續當中還餘存著所知障 的話,我們就無法瞭解一切眾生的根器,就沒有辦法圓滿因材施教的這個善 巧。 為了能夠真正的幫助到他人,我們必須要遍知一切,必須要知道一切眾生 所有的根器、通達所有眾生不同的需求,因此必須要把真實執著和真實執著所 留下來的習氣徹底的斷除,才能夠獲得正覺的果位、才能夠遍知一切,只有這 麼做才能夠圓滿利他事業。想要幫助遍虛空一切有情,唯有獲得無上菩提,除 此以外沒有其他的選擇,所以立誓永不退,常發菩提心。 12.如是發願心 所生諸功德 如華嚴經中 彌勒應宣說 13.或讀彼經或師聞 了知正等菩提心 功德無邊為因緣 如是數數發其心 14.勇施請問經 亦廣說此福 彼略攝三頌 今此當摘錄 15.菩提心福德 假使有色者 充滿虛空界 其福尤有餘
16.若人以寶珍 遍滿恒沙數 一切佛世界 供獻於諸佛 17.若有人合掌 心敬大菩提 此供最殊勝 其福無邊際 18.既發菩提願心已 應多勵方遍增長 此為餘生常億念 如說學處當遍護
第十八句說到願心的修煉,一個是以七因果的方式去修煉菩提心,還有一 個是以自他相換的方式修煉菩提心。 以七因果的方式修煉菩提心的話,先觀平等舍,然後是念恩、報恩……等, 是以這種方式來修煉菩提心的。以自他相換的方式來修煉菩提心,是透過思維 愛我執的過患和愛他心的功德而去轉移焦點,以這種取捨方式來發菩提心,即 吸氣的時候取一切眾生之苦,呼氣的時候舍自己的一切善業給眾生,這對自己
有很大的幫助! 19.除行心體諸律儀 非能增長正願心 由欲增長菩提願 故當勵力受此律 20.若常具餘七 別解脫律儀 乃有菩薩律 善根餘非有 在此說到別解脫,像是居士五戒、沙彌和比丘戒,比丘戒是最後。這個別 解脫的律儀是菩薩戒的基礎。 21.七眾別解脫 如來所宣說 梵行為最勝 是苾芻律儀 導師世尊自己也是以出家比丘的具足相的方式為眾生傳法的,之後又有七 代付法藏的傳承祖師。我們看那爛陀寺這些偉大的學者也都是比丘,導師為弟 子說兩百五十三條比丘梵行的戒律,這是很重要的戒律。 (譯者注:薄伽梵即入涅槃前,將正法託付給長老摩訶迦葉,聖者摩訶迦 葉託付給阿難,阿難託付給商那和修,商那和修託付給優婆鞠多、優婆鞠多託 付給提多迦,提多迦託付給黑天,黑天託付給摩訶善見。眾所周知,這七位聖 者又稱“七代付法藏師”。) 22.當以菩薩地 戒品所說軌 從具德相師 受持彼律儀 在《菩薩地論》的菩薩戒品裏面,說到如何受菩薩戒這方面的一個細節, 非常詳細。我有時候會以這種《菩薩地論》的方式為弟子們傳授,因為我發現 有一陣子這個傳承確實有所衰退了,所以我第一次以《菩薩地論》的方式為弟 子們傳授菩薩戒是在菩提迦耶。 23.善巧律儀軌 自安住律儀 堪傳律具悲 當知是良師 24.若努力尋求 不得如是師 當宣說其餘 受律儀軌則 這是說從菩薩佛像面前獲得菩薩戒之理。 書
25.如昔妙吉祥 為虛空王時 所發菩提心 如妙祥莊嚴 佛土經所說 如是此當 26.於諸依怙前 發大菩提心 請一切眾生 度彼出生死 27.損害心忿心 慳吝與嫉妒 從今至證道 此等終不起 28.當修行梵行 當斷罪及欲 愛樂戒律儀 當隨諸佛學 29.不樂為自己 速得大菩提 為一有情因 住到最後際
為了能夠斷一切過具一切德、快速的成佛,我們的成佛之心不應該只是為 了自己趕快斷一切過具一切德而已,而是為利一切有情眾生,為一有情因,住 到最後際。 第二十九句的內容如同《入行論》的“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 間,盡除眾生苦!”哪怕是為了每一個有情眾生我需要住世間的話,我也願意住 世間,發起如此的心力,這很重要。 30.當嚴淨無量 不思議佛土 受持於名號 及住十方界 31.我之身語業 一切使清淨 意業亦清淨 不作不善業 32.自身語心清淨因 謂住行心體律儀 由善學習三戒學 於三戒學起敬重 33.如是勤清淨 菩薩諸律儀 便當能圓滿 大菩提資糧
如同《入行論》所說的,如果我們打從心裏面誠心善待他人的話,一如 《現觀莊嚴論》所說的“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以及《入行論》所說的“所 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而且還說到“何需更繁
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這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為因素所造成的災難?就是因為我們大家只 把焦點擺在自己的利益上面,相互不退讓的時候、大家都只講自己利益的時 候,往大的講就是戰爭、往小的講就是家庭的分裂,所以“故應除疲厭,馭駕覺 心駒,從樂趨勝樂,智者寧退怯。”
《入行論》說到的種種殊勝,為利一切有情眾生我必須要成就無上菩提的 這一顆菩提心,它是多麼的重要、是多麼的殊勝!因此《入行論》說到 “今生 吾獲福,幸得此人身,複生佛家族,喜成如來子。” 我們今世能夠值遇到那爛陀佛教大學留給我們的這麼完整的講理的這個教 育體系,我們可以學習到這麼博大精深的教法,而且在這個傳承體系裏面我們 又可以學到密咒金剛乘。 之所以修煉密咒金剛乘的原因,最主要是為了能夠提升他利事業的能力, 而不是為了去詛咒他人、去傷害他人,絕非如此! 34.福智為自性 資糧圓滿因 一切佛共許 為引發神通 35.如鳥未生翼 不能騰虛空 若離神通力 不能利有情 36.具通者日夜 所修諸福德 諸離神通者 百生不能集 37.若欲速圓滿 大菩提資糧 要勤修神通 方成非懈怠 佛正覺能夠隨著眾生不同的根器因材施教,會搭配著眾生的根器順應著眾 生的根器會去為他宣說最適合其根器之法,而去滿足眾生當下暫時的利益以及 究竟的利益。 為了能夠圓滿的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知道對方宿世及當下的因緣為 何,即便你以清淨的意樂想要對他說一句你認為最好的法門,當你對他表述你 認為是最好法門的時候,對方在因緣不具合的情況下可能會反駁你、誤會你, 甚至會譭謗菩提心,這是有可能的,會覺得菩提心根本就不需要,所以搭配著 眾生的一個因緣、契機來對眾生說法的一點,真的很重要!
38.若未成就止 不能起神通 為修成止故 應數數策勵
在此的“止”指的是奢摩他,也就是由身心輕安攝持的情況下所以產生的一 個特殊的三摩地。當我們內心專注於某個境的時候,能夠隨心所欲的、心會聽 我們的操控而專注在這個善所緣上面,這個的前提條件就是止修。應以觀修先 去分析廣大行和深見行的內容,打從內心裏面去相信這是唯一的選擇,之後讓 內心安止在這個上面,這個叫做止修。 這個止、觀二修,是我們每一天都應該要去學習的,而不是說為了成辦奢 摩他我們要特別地去修這個止、觀二修,不是這一回事,而是每一天都應該要 搭配著止修和觀修兩者的結合,去進行每日的修行。 39.止支若失壞 即使勤修習 縱然經千載 亦不能得定 40.定資糧品中 所說諸支分 於隨一所緣 意安住於善 奢摩他的所緣和毗缽舍那的所緣並沒有差別,奢摩他和毗缽舍那並不是依 由所緣的不同而去說到該二的差異,並不是如此的。就像也可以緣空來修奢摩 他,同樣的也可以緣空來修毗缽舍那,所緣是一樣的。 41.瑜伽若成止 神通亦當成 離慧度瑜珈 不能盡諸障 奢摩他最主要是以止的方式去緣所緣,毗缽舍那是以觀的方式去緣所緣, 所以不是由所緣的差異而說該二的差異,而是以如何緣取該所緣的一個方法而 產生其二的差異。 在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正見這三者的修法裏面,即便你對出離心有很強大 的感受或對菩提心有強大的感受,但如果沒有空正見的話是沒有直接對治真實 執著的,的確是如此。
42.為無餘斷除 煩惱所知障 故應具方便 修慧度瑜珈
如果沒有智慧的話,就沒有辦法斷除真實執著的煩惱障;可是有了空正見 卻又缺乏菩提心的話,是沒有辦法斷除所知障的。
如果你只是斷除煩惱的話,那光是空正見就可以了;可是如果你要讓你的 空正見轉為諸相具勝(什麼樣的目的都能夠達成或圓滿)的空正見,那就必須 要由菩提心攝持的情況下,才能夠成辦諸相具勝的對治所知障的空正見。 這時候的“方便”,指的是由菩提心或由菩提心所帶來的般若六度等的這些 方便品。 43.般若離方便 方便離般若 俱說為系縛 故二不應離 44.何慧何方便 為除諸疑故 當明諸方便 與般若差別 45.除般若度外 施般羅密等 一切善資糧 佛說為方便
從佈施一直到靜慮,佛說這是方便品般若密多,只有菩提心和空正見的結 合才能夠對治二障。 總之,我們內心最大的障礙,就是看到諸法是真實存在、真實發生的真實 執著。在真實執著之前,會有一個真實的看法,會有一種真實的顯相。像是聲 聞或獨覺羅漢他們會去斷除真實執著,可是他們看諸法的時候,這個真實存在 的一個顯相或表相的這種看法,是仍然存在的。 只有透過諸相具勝——什麼樣的目的都能夠圓滿的這種空正見的修煉,才 能夠徹底斷除真實執著的表相或真實執著的顯相,才能夠徹底斷除看到諸法是 真實發生的看法,所以《入中論》的學習就非常重要,以我個人而言每一天的 修煉最主要就是以菩提心和空正見為主。 如同《入中論》說:“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 勒,由名言諦入滅定。雖常具足滅定心,然恒悲念苦眾生,此上複能以慧力, 勝過聲聞及獨覺。”在這之後說到了“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複承 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入中論》的這些偈頌文所說的內義是非常強 而有力的、令人震撼的。 無論我們內在的感受也好,還是看待外在的事物也好,我們去看這一切諸 法的時候,會覺得事物是以自己之力而形成的、是從他自方而有的,也就是以 自己之力而讓自己存在的,會產生這種真實存在的看法。 如果諸法真的是自性而有,也就是以自己之力而讓自己存在的話,“若謂自
相因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就是觀察因 的這個金剛屑因,以及破有無生因來觀察,以及離一離異的這個正因來觀察 性,所以在這句話裏面也說到四應成裏面的第一應成,即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 過患。“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 諦。” 上述這兩句偈頌文很清楚的跟我們說到,無論是內在的感受還是外在的色 法,當我們去看這些事物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這些事物是真實發生,什麼是 真實發生呢?就是事物以他自己的力量讓他自己從他那裏而存在的。了知這個 並非真相之後,因為深信諸法並非是真實存在、並非是自性而有,所以自性而 有的看法會隨著這種無自性定而慢慢、慢慢的減緩。 “於真性時以何理,觀自他生皆非理,彼觀名言亦非理,汝所計生由何 成?”那麼難道你要說這些諸法都不存在嗎?也不是!如果我們這樣去觀察之 後,這一切的事物都是在名言當中而去安立、而存在的,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 選擇。因為從境上沒有,這是決定的;但又不是徹底的沒有,不是完全的否定 諸法的存在,所以會產生諸法的存在並非我們看到般的這麼真實。 所以透過真相的認知,讓我們減少對真實存在的執著,讓真實的一個看法 慢慢的減少,讓我們產生諸法如同幻化般的一個看法。“如影像等法本空,觀待 緣合非不有,於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見彼行相識,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 亦得生。”不是沒有,還是有!因為是幻化而有的緣故,所以搭配著菩提心去結 合空正見來做修練。 46.苦修方便力 自善修般若 彼速證菩提 非單修無我 47.遍達蘊處界 皆悉無有生 了知自性空 說名為般若 48.有則生非理 無亦如空花 俱則犯俱過 故俱亦不生 有故非有生,無故非無生。也就是說我們看生、滅等這些作用的時候,會 看到這些生滅的作用也是真實存在的,但實際上並非是如此。 如果他是以自己的力量而產生的話,那麼在生的過程當中幹嘛要依賴他 者?沒有道理呀!所以“有則生非理,無亦如空花”,如果這些像虛空花朵一樣 完全都不存在的話,這也不是的。 49.諸法不自生 亦非他及共 亦非無因生 故無體自性 去觀察事物怎麼生的時候,事物並非自生、並非他生、並非自他共生、並 非無因而生,所以說到了無自性生。在此,就以因位而言,是金剛屑因;或者 是以他的性質離一離異而言,觀察的時候都是找不到的。 50.又一切諸法 用一異觀察 自性不可得 定知無自性 在此,是以觀察性質的一、異之因,去做觀察的。要不是一、要不是異, 這兩者都不是的時候,就可以否定諸法的自性。 51.七十空性理 及本中論等 亦成立諸法 自性之空性
由緣起見,來斷除一切的二見、謬論。以及《四百論》說的“如身中身根, 癡遍一切住”,我們看事物的時候會覺得是以事物之力從他那邊而有的,一開始 會有這個看法之後就會產生真實的執著,在這個真實的概念下會去認為我你他 都是真實而有的,隨著這種真實而有的執著,而產生干擾我們內在平靜的這些 負面情緒,也就是所謂的煩惱。 如同《中論》所說的 “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 滅。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眾因緣生法,我說
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三句偈頌文真的是非常博大精深,一開 始說到了“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在《中論》 的每一個章節裏面,針對某一個內容,而來特別說無有自性道理。 《中觀根本慧論》也稱《中論》,這是最主要的一個中觀思想的根本。雖 然它的注釋有很多,但是我覺得最明顯的解釋就是《入中論》。一開始我們在 三大寺裏面對《中論》的學習並不是那麼的重視,但是現在慢慢的對《中論》 的學習越來越重視,從小起我們就被要求必須要去背誦《入中論》,所以我也 將《入中論》和《現觀莊嚴論》都背誦下來。在《中論》裏面說到了七相的觀 察,在《入中論》裏面也說到離一離異的這種對於自性的觀察等,透過這些分 析觀察的正因來破除諸法的自相。 52.由恐文太繁 故此不廣說 僅就已成宗 為修故而說 無論是內在的心法、還是外在的色法,我們都會覺得這是真實而有的,我 們會覺得這一切的法仿佛是從他那邊而有的,但實際上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 的。 53.故無餘諸法 自性不可得 所有修無我 即是修般若 54.以慧觀諸法 都不見自性 亦了彼慧性 無分別修彼 就以中觀這個無我的辭彙而言,其實毗婆沙宗和經部他們也會講無我,因 為在四法印或三法印裏面說到諸法無我,但是要瞭解到很細微無我內容的話, 我們也可以透過唯識的觀點進而更深入的去瞭解中觀的觀點。唯識最主要是以 破除外境的方式而去做無我,可是就以無我的一個詮釋而言,最深奧的莫過於 中觀。
在中觀師裏面又分兩派,自續派認為名言上是有自相、有自性的,可是應 成派說在名言上連自性、自相都沒有,也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屬性和作用是以 自己的力量而形成的緣故,所以讓我們的真實執著、負面執著完全沒有了依 據,所以我們從小起就要去背誦《入中論》和《現觀莊嚴論》。 我每一天都會去思維《入中論》的內容,慢慢、慢慢的讓自己生起了聞所 生慧、思所生慧以及修所生慧,因為內心對空正見的體悟或經驗越來越深刻的
緣故,慢慢的我們就會隨著這個空正見進入到資糧道、加行道,以大乘的見道 而言是初地、二地……一直到未清淨的七地,之後進入到清淨三地——從八地開 始一直到十地,也是因為有這個空正見的修煉,所以讓我們能夠獲得這個道地 功德的增上。 55.三有分別生 分別為體性 故斷諸分別 是最勝涅盤 56.如世尊說雲 分別大無明 能墮生死海 住無分別定 無分別如空 在此的“無分別”不是說毫無作意的禪定,而是搭配著空正見而產生的無有 自性真實執著分別之定。 57.入無分別陀羅尼經亦雲 佛子於此法 若思無分別 越分別險阻 漸得無分別 58.由聖教正理 定解一切法 無生無自性 當修無分別 這種大乘道,也就是以分別而言是菩提心,為了能夠利益遍虛空的有情眾 生,遍虛空的有情眾生明明想離苦得樂卻離樂得苦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煩惱的 緣故, “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菩薩們會為了 菩提心而去思維空性,所以當修無分別。 59.如是修真性 漸得暖待已 當得極喜等 佛菩提非遙 我也通過多年來觀修菩提心和空正見,確實這兩者花了我很長的時間去做 修練,“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諦入滅 定。”這是我所期待的!我覺得,類似、相似、漸似的這個入滅定我應該已經獲 得了,這個功德我應該已經有了。 有一次我對林仁波切說到我到目前為止對空性的思維為何,就是說我對空 性的理解是這樣的,向林仁波切稟告之後,林仁波切說:“你所理解的空性, 確實是如此沒有錯,在不久的將來,你將會成為虛空瑜伽師。”我主要的善知 識、上師曾經這麼對我說過。我也從赤江仁波切那裏獲得過《廣論》的教授, 雖然《廣論》的教授而言是以赤江仁波切為主,可是就大教典而言最主要的依 止的上師就是林仁波切,林仁波切對我說在不久的將來你會成為虛空瑜伽師。 因為我的上師這麼對我說了,所以我感到非常的自信! 廣大行菩提心的修煉和深見行空正見的修煉,這是我每一天都會無有間斷 去思維觀修的內容。菩提心的部分我會去參考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這 是我每一天修行的精髓,我這麼觀察自己內心的證量到哪個程度的時候,我真 的發現因為每一天的堅持,讓我每一年在菩提心和空正見的修煉下,我的成長 的的確確在增長。 以廣大行和深見行的雙翼,讓我們從凡夫地的此岸到諸佛菩薩的彼岸,我 的確已經明確的看到這個方向了,而且我確實也在往這條路上走。雖然這一種 的進步,在一天或一周內不會那麼的明顯,透過一月或一年這種月跟月、年跟 年之間的差別,確實可以看到我的進步。 60.由咒力成就 靜增等事業 及修寶瓶等 八大悉地力 為了能夠成辦他利而說到密咒金剛乘的這個悉地,當然密咒金剛乘的悉地 是在菩提心和空正見的基礎之上去建立的。 61.欲安樂圓滿 大菩提資糧 若有欲修習 事行等續部 所說諸密咒 62.為求師長灌頂故 當以承事寶等施 依教行等一切事 使良師長心歡喜
:
密咒金剛乘的修煉,一開始都要以灌頂讓心續成熟,這是第一步驟,透過 灌頂才能夠進入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
在無上瑜伽裏面,不僅針對明心見性的這個明心去做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 觀察,除此以外還會搭配著氣、脈、明點的瑜伽的不同,首先以九輪數息的方 式,搭配著氣、脈、明點的瑜伽,讓我們的廣大行和深見行能夠獲得如上弦月 般的增長。“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有如甘露此法我已得。”“深寂”是四諦法 輪,“離戲”指的是般若經所說的空性,“光明無為法”是俱生原始之光明,這個 最圓滿的詮釋在無上瑜伽部裏面會有光明心的最完整的詮釋。 也就是,由粗分的這個心氣停止其運轉之後,以瑜伽力讓現起的這個光明 心去思維空性,不應只是觀想生起光明心而已,而是要透過氣、脈、明點的瑜 伽讓光明心現起的時候去思維空性。所以在無上密裏面說八十分別心遮止之 後,也就是“見”三十三、“增”四十、“得”七,這八十分別心遮止之後只會剩下俱 生原始之光明,這個光明心是最細微的心識,其實我們將來成佛變成遍智的時 候,就是用這種最細微的光明心成佛的、轉為遍智的。 密教與顯教很大的不同,就是顯教雖然也說空性,可是卻不說要以什麼樣 的粗、細之心瞭解空性;可是在密教裏面說,不止境光明空性我們要瞭解,除 此以外要用最細微的心去瞭解空性的話,才能讓你的空正見發起最大的效應, 而說到了具境光明也即識光明。 63.由於師長心喜故 圓滿傳授師灌頂 清淨諸罪為體性 是修悉地善根者 64.初佛大續中 極力遮止故 密與慧灌頂 梵行者勿受 在此說到,在還沒有獲得圓滿具相的這個條件之前,不應該依業印母雙 修,這會有很大的問題。 65.倘持彼灌頂 安住梵行者 違犯所遮故 失壞彼律儀 我們出家人學習無上密的時候,只能用觀想出來的手印母,不能真正的依 賴業印母。 當然,如果你有強大的瑜伽力而且不是出家人,你能夠以瑜伽的力量讓自 己的菩提心完全不會遺漏,讓自己在溶解明點的時候,就是在從頂部到喉部、 喉部到胸部、胸部到臍部、臍部到密部順降四個部位,之後讓菩提心都不會遺 漏,再從密部到臍部、臍部到胸部、胸部到喉部、喉部到頂部逆流四個部位, 能夠來來回回這樣去做順降逆流的時候,你就會在快樂當中、大樂當中讓你的 心變得越來越細微。在這個大樂生起的過程當中,心變得越來越細微的緣故, 才有辦法現起俱生原始之光明。 通常我們在死亡的時候,會現起一次俱生原始之光明,那就是死亡光明; 可是,現在我們講的是未死前透過修道的方式,以氣、脈、明點的這個瑜伽自 己現起光明之心。 66.其持禁行者 則犯他勝罪 定當墮惡趣 亦無所成就 67.若聽講諸續 護摩祠祀等 得師灌頂者 知真實無過 68.燃燈智上座 見經法等說 由菩提光請 略說菩提道 菩提道炬論 大阿阇黎耶吉祥燃燈智造論圓滿 法尊譯於廣其寺 一九七八年八月八日
這以上已經結束了《菩提道炬論》的解釋,《菩提道炬論》的內容雖然並 不多,但其詮釋的內容卻是非常廣大的。
問與答 問:阿底峽尊者說到以七因果的方式去獲得菩提心,但是以七因果的方式 來修煉菩提心的時候我們要知道知母,對於不相信有前後世的人能以七因果的 方式發菩提心嗎? 答:是的,七因果是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心、增上意樂、大悲心、 菩提心,如果不相信有前後世的話,那麼對他講知母、念恩、報恩等確實是有 困難的,因為你必須要搭配著其他的大教典去讓他相信有前後世。 我覺得,你應該以自他相換的方式去讓他修煉菩提心,那就是參考《入行 論》,像我剛剛引用的這個偈頌文所說的“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 佛,生死亦無樂。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透過 《入行論》所說的我們也可以搭配著生活經驗能夠知道,打從心裏面為他人著 想的人,他的心是安寧的、他的內心是快樂的。 我非常重視菩提心的修煉,而且我也非常堅持菩提心的修煉。我真的覺得 七因果的話比較複雜,要透過前後世的種種理由來說服自己;可是透過自他相 換的方式來修習菩提心的話,是直接從我的生活經驗就可以做印證的。 我覺得寂天菩薩這個自他相換的法門很直接,而且跟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 的關係,透過生活經驗我們可以深知,打從心裏面善待他人的那個人的內心狀 態是更加快樂的,即便他否定前世、否定後世。但因為打從心裏面善待他人, 其實一直在無形當中累積福報;因為打從心裏面善待他人,他一直在無形當中 淨除罪障,所以我覺得最好的方式應以自他相換的方式去說服他人修煉菩提 心。 若是以七因果的方式修學菩提心,那就要跟他人講前後世存在的理由,這 樣的話需要繞上一大圈,可是透過自他相換的方式不需要講出這麼多的理由 呀,我們直接用生活的經驗就可以去印證。 而且科學家們也證實說,如果我們要讓內心安樂的話,那麼我們的內心就 需要充滿慈悲,心懷慈悲是現在科學家們也認同的一個觀點。科學家們不講前 世、不講後世,只是單純的說為了今世的利益,因此我們運用生活的經驗和科 學的佐證去證實一點,我們內心如果要安樂的話,就要心懷慈悲、善待他人。 心懷慈悲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身體會更健康!像我現在這個年 齡,應該是滿頭白髮才對,可是在我的白頭發裏面還有很多黑髮,有時候我會 開玩笑說我的白髮和黑髮在互相鬥爭,現在好像有黑髮獲得勝利的感覺,所以 自他相換來修學菩提心對我來講是非常直接和有效率的。 而且當我看到有人批評我、傷害我的時候會特別的對他產生憐憫心,又如 同《入行論》所說的我們的仇敵、我們討厭的對象是我們修行忍辱最好的善知 識,“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生起如是的善心 之後,真的不需要去修學什麼護身輪或除障法,我們只要思維菩提心就夠了, 即便有人或非人想要傷害我們,可是他們也是屬於我們要去邀請的貴賓之一 呀,哪有什麼要去趕走或去除的對象呢?如果你內心產生畏懼的話,最好的方 式就是修煉菩提心;如果你想要去累積廣大的福報資糧、去除障礙的話,最好 的集資淨障方式就是修煉菩提心。 哪怕你否定前世後世、否定輪回,可是如果你願意修學自他相換會很容易 的去體會到誠心待人的好處為何,不需要以什麼同類因的方式去講解心識必有 前因的這些理論,單純的只是以自己的生活經驗我們就可以印證到,誠心待人 的話內心真的是沒有恐懼,內心確實是寧靜的。 問:在阿底峽尊者的著作《道炬論》裏面,先說顯教般若乘,之後再說到 密教金剛乘,這麼說的理由和目的是什麼?
答:阿底峽尊者實事求是的為弟子說法的緣故,因為顯教般若乘裏面說到 了菩提心的修煉和空性正見的修煉,如果沒有這兩顆珍貴的心——沒有空正見 沒有菩提心的話,根本沒有基礎修煉密咒金剛乘。所以導師世尊為弟子們先初 轉四諦法輪,之後二轉無相法輪即《般若經》,最後第三轉法輪才說到了具境 光明或識光明而引導眾生到密咒金剛乘的。
實事求是的講,沒有菩提心、沒有空正見所修的密法絕對不可能成為成佛 之因,沒有菩提心所修的一切即便有空正見也不會變成成佛之因,更何況是修 密咒金剛乘。如果沒有空正見的話,就根本沒有修學本尊瑜伽的基礎,因為本 尊瑜伽是用空正見轉為本尊的瑜伽,沒有空正見的話哪來的空正見轉成的本尊 瑜伽? 密咒金剛乘所有的悉地和成就都是源於具境光明或識光明,要瞭解具境光 明或識光明的話首先要瞭解境光明為何,境光明不了解的話根本沒有基礎去瞭 解具境的光明是什麼。也就是境光明這個諸法究竟的體性為何,如果這個不了 解那麼心本身的真實執著就會仍然存在,就沒有辦法明心見心、就沒辦法見到 心如何存在的究竟性以及心的唯明唯觀的體性,所以如果沒有空正見就沒有學 習密咒金剛乘的基礎。 “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有如甘露此法我已得。”這裏面的“深寂”指的是四 諦法輪,“離戲”指的是遠離一切戲論的二轉無相法輪,“光明無為法”指的是無 自性的俱生原始之光明,也即具境的光明或識光明,講詳細一點就是見增得裏 面的見——三十三、增——四十、得——七,在這八十分別心之後而去生起了俱 生原始之光明,透過見增得的還滅而去現起俱生原始之光明,以這個最細微的 光明心去證悟空性。所以二轉法輪的境光明,以及三轉法輪的具境光明或識光 明,這兩者是要結合起來去做解讀的。 我們藏傳佛教裏面有圓滿的巴利語系所建立的佛教傳承,像是比丘的戒條 為何、律的行宜為何等除了這些完整的詮釋以外,還有四聖諦、三十七道品等 這些佛教哲理的基礎都有完整圓滿的詮釋。 而且我們從小起就透過辯論的方式去瞭解經論,在辯論的時候我們有一套 辯論的語言,這一套辯論的語言是由恰巴確傑森給創造的,他真的對我們有極 大的恩惠,因為有了這一套辯論的語言,我們可以在這套辯論語言的規則裏 面,用簡潔、清楚的邏輯方式,透過辯論的方式去深入經意。但是這一點在巴 利語系的佛教裏面就沒有這樣的一個傳統。可是在那爛陀語系的佛教傳承裏 面,也即那爛陀傳佛教大學的傳承裏面非常重視這個量學的學習,藏傳佛教又 有藏人創造的辯論的語言來進行經義的切磋,對我們的幫助是很大的。 以前寂護論師來到藏地之後,他的大弟子蓮花戒大師隨後也來到了藏地, 當時來自漢地的和尚們最主要是以修禪為主,並不鼓勵佛弟子們要廣大的學習 經典,但是蓮花戒大師看到了學習大教典的重要性。 雖然來自漢地的禪師修煉可能也不錯,但因為他們刻意忽略大教典的修 學,他們最主要是以不作意的方式去修學禪定,所以藏王赤松德贊看到中國和 尚這麼宣導教義的時候,就請人去印度調查佛教正規的傳統為何,於是迎請那 爛陀寺頂尖的大師寂護論師前來藏地。 寂護論師到了藏地之後,大力宣傳大教典學習的重要性,而且寂護論師自 己既是量學的作者也是中觀的作者,所以在我們藏傳佛教裏面有種說法,就是 藏傳佛教由量學和中觀這兩大巨獅坐鎮。在寂護論師宣傳佛法的時候,最主要 以量學的方式去針對經論的內容來作辨別分析,再以中觀的方式完整的建立了 佛教的哲學,而去呼籲佛弟子們要去廣大的學習大教典。 雖然密咒金剛乘有它的一個不共之處、有它的悉地,但是我們要知道,密 咒金剛乘的成就有多高,得要根據你之前顯教的基礎有多扎實。而且我們在密 咒金剛乘的儀軌裏面都會說到“嗡 索巴瓦旭達 薩瓦達瑪 索巴瓦旭多 杭”這麼 一句咒語,這句咒語要表達的內容是什麼呢?“嗡 索巴瓦旭達”指的是人無我、 補特伽羅我,“薩瓦達瑪 索巴瓦旭多 杭”指的是法無我。如果在內心裏面對人 無我和法無我一點感受都沒有的話,豈能做到由決定空性的正見轉為本尊的瑜 伽呢?這個本尊的瑜伽是根本沒有基礎的。 只有一開始好好的以聞、思、修的方式,建立一個完整的顯教的基礎,讓 自己先生起聞所生慧再生起思所生慧,讓自己建立了某種程度堅定的思所生 慧,再來修行密咒金剛乘的話,這種的學習方式、學習次第才是正確的。在所 有密咒金剛乘的儀軌裏面都有“嗡 索巴瓦旭達 薩瓦達瑪 索巴瓦旭多 杭”這句 話,如果你在那個時候只是去想什麼都沒有的話,那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情。 如果要去修煉名副其實的密咒金剛乘,那就一定要建立好顯教裏面菩提心和空 正見這個良好基礎,這個基石必須要奠定好。 在修煉密咒金剛乘的時候,我們可以在修煉密法的過程當中,順便成辦奢
摩他和毗缽舍那,以空正見轉為本尊,因為把所有專注的焦點擺在這裏持續修 煉的緣故,而去成辦奢摩他和毗缽舍那。 所以透過道次第的教授,讓我們先廣大學習顯教的內容,之後再來學習密 咒金剛乘的內容,這是實事求是的一個引導方式。如果沒有顯教這個基礎的 話,密咒金剛乘是完全沒有成就可言的,只有在完整的、圓滿的顯教之上再來 修學密咒金剛乘的話,密續經典裏面所說的成就才能夠發生。 問:在《道炬論》第二十九句裏面說到“不樂為自己,速得大菩提,為一有 情因,住到最後際。”我的問題是,這種“不樂為自己,速得大菩提”的想法,與 “為利一切有情眾生想要快速成佛”的想法,兩者之間不矛盾嗎?可否請尊者對 此做詳細的解釋?謝謝! 答:成佛的想法是基於想要利他——為了能夠真正的幫助他人,什麼叫真 正幫助他人呢?就是唯有知道他人的希求為何、他人的接受程度為何、他人的 根器為何,才能夠做到最好的因材施教,否則要真正的幫助他人會非常的困 難。為了能夠利他,所以我要真正能夠成佛!成佛的想法是因為基於利他而產 生的,而非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產生成佛的想法。 “不樂為自己,速得大菩提”,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快速的成佛,不是這 一回事,而是:之所以要成佛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於我不忍心看到他人繼續受 到煩惱的操控,為了能夠真正的幫助到他們,我要快速成佛、我要成佛,這個 才是產生成佛的主要正因。 我們很多人學習密咒金剛乘、修密法的時候只是為了自己的成佛,完全忽 略了利他的這個想法,沒有這方面的基礎啊,只是想要讓自己快速的成佛而 已,這本身就是一個沒有基礎的成佛的想法。“不樂為自己,速得大菩提”指的 就是我們很多人想要成佛的想法只是為了自己好而已,他想要成佛的想法不是 基於幫助他人的想法,這麼殊勝的密咒金剛乘的修法不是為了利益他人,而是 變成讓自己更有權勢、讓自己更有威儀、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利益,這絕對不是 密咒金剛乘開始的初衷啊。所以為了使我們所修的法必須要相應於正法般,我 們所修的密法如果要相應於正確的密法的話,那麼愛他的菩提心就不可缺少 了。 問:在《道炬論》的第三十五句說到“如鳥未生翼,不能騰虛空,若離神通 力,不能利有情。”我的問題是,為何利益眾生一定需要神通呢?
答:在此“不能利有情”是指能夠廣大的利益有情,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夠以 他心通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再去對他講解的話,那麼這對他而言是會有更大幫助 的。佛法裏面說一切都是自性空,有很多人覺得你講自性空就等於什麼都沒 有,認為講空性就等於什麼都沒有。在佛陀教義裏面基道果沒有徹底瞭解的情 況下,當你對他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時候,他就會認為是四大皆空什麼都 沒有,他會覺得你這是在睜著眼睛說瞎話——明明是有的但你為何說四大皆空 什麼都沒有呢?有一些人確實是有這些想法,所以說到了佛教是否定一切的一 種宗教。因此當因緣際會的時候,在最適合的時間點對他說法的話,才會對他 產生最大的利益。 導師並不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對五比丘眾說深奧空性的,不是啊!是在四 聖諦的時候慢慢引導他們,跟他們講苦集滅道、知苦斷集修道證滅;之後到更 深入的程度才說知苦不可得知、斷集不可得斷、修道不可得修、證滅不可得 證,而幫助《般若經》鋪路,即:你要知苦,但不要以自性執著知苦;你要知 苦,但不要以表像的方式去知苦,如果我們以表像的方式知苦的話,你會覺得 我們現在看到的苦是如此的真實獨立自主客觀具體的存在,實際上是這麼存在 的嗎?不是的!所以不要以這種表相的、獨立的方式去知苦。 導師世尊獲得正覺果位之後在四十九天之內並沒有對眾生說法,“深寂離戲 光明無為法,有如甘露此法我已得,若示於他無有誰能知,不如住於無語森林 中。”導師世尊在幾周內並沒有說法,之後五比丘眾等他們看到了導師釋迦摩尼 佛的相好莊嚴,看到了導師釋迦摩尼佛的不共莊嚴,以世間共同的一個共業所
現來講,就是帝釋天王來到了人間、大梵天王來到了人間,一起嚮導師釋迦摩 尼佛請求轉法輪,於是導師釋迦摩尼佛看到了因緣聚合之後才為眾生說法的。 一開始導師正在講四諦的時候並沒有所謂的《般若經》,之後隨著眾生的 智慧越來越強大、辨別是非的能力越來越強大的時候,導師世尊才到了靈鷲山 這個地方為佛弟子們說《般若經》。如同剛剛所說的《般若經》主要的所詮內 容就是境光明——諸法無有自性的內容,之後又隨著眾生根器的成熟對眾生 說:“光是瞭解空性是不夠的,我們要注意到瞭解空性本身的心識的性質為何, 應該以最細微的心去瞭解。”那這個心性本身是什麼樣的一個屬性呢?所以導師 世尊由此而去轉第三轉法輪,說到了具境的光明。 所以導師世尊是搭配著眾生根器的不同、智慧的不同、接受程度的不同而 去說法的,導師世尊搭配著眾生的根器而去說法的時候,對導師而言是沒有人 任何的隱蔽分,因為他遍知一切,他可以搭配著眾生不同的根器而去因材施 教,所以這個叫做“如鳥未生翼,不能騰虛空,若離神通力,不能利有情。” 如果我們有神通的話、或有他心通的話,或者有宿命通能看到他過去世相 應的法門為何,如果有這方麵條件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幫助他人。因為我們可 以從很多大師的公案看到,上師雖然說得是很深奧的法,可以因為因緣不具 足,而且在錯誤的時間點上為他講解這個深奧法門的緣故,導致了弟子的譭 謗、謗法、造業。 雖然我們沒有神通,可是我們可以卜卦,所以我們神通的代表就是卜卦。 有時候會有人來請法,至於顯教的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如果是密咒金剛乘的 話我就會卜卦,好好的去做觀察,雖然沒有神通但可以透過卜卦來看適不適合 傳授這個法門,我們是透過卜卦的方式來做決定的。 問:能否將所有勸人行善的宗教整合為一個宗教?
答:我平常一直在說勸人行善不需要講前世講後世,勸人行善也不需要講 輪回和生死涅槃的這個遍知一切的正覺果位,這是不需要的。因為一切主流的 宗教都一致說到了勸人行善的道德觀,無論是基督宗教、回教、印度教、還是 佛教等,都一致說到慈悲的價值及勸人行善的道德觀。所有的主流宗教都一致 的說到要善待他人、誠心帶他等的價值,在這個交集的共同基礎之上我們有和 諧的基礎。 以那爛陀佛教大學自己為例,雖然同樣都是佛教徒,可是隨著根器的不同 裏面又分四部宗義,不是嗎?毗缽沙宗、經部、唯識、中觀等內部有著不同的 歧義。 以宗見而言有不同的宗見,像基督宗教、回教等都主張有造物主,可是耆 那派、佛教等否定有造物主,所以就以哲學的觀點而言,有一些主張造物主, 有些否定造物主。 宗教之間雖然在哲學觀點上有所不同,可是卻一致的說到要好好的善待他 人、誠心待他,這一點是一樣的!我們能夠整合所有的宗教為一個嗎?這是非 常困難的,而且也不需要。因為這些當地的宗教跟當地的傳統和歷史有關,所 以我們最好尊重他人的宗教、尊敬他人的宗教、保留他人的宗教。因為我們這 些主流的宗教都傳遞了一致的訊息,所以我們有和諧的基礎呀。 以印度來講,這世界所有主流的宗教幾乎都存在於印度這個國家裏面,雖 然自己的一個哲學觀點會根據自己的選擇而來解釋自己的哲學觀點,但我們都 相同的傳遞了慈悲的價值、愛的價值、善待他人的價值,所以我們有交集。不 同的宗教之間即便我們所持的觀點不同,可是我們仍有交集,仍有共同的基 礎、合作的基礎。 我是佛教徒,以哲學觀點而言,我持有的是佛教的哲學,可是因為我看到 其他主流的宗教是這麼認真、殷重的勸人行善,所以我尊重其他的宗教,因此 我會主動地去跟其他主流宗教的學者、其他宗教的精神領袖們會面及交流,完 全沒有障礙啊。 不要說其他的宗教了,佛教自己本身也有不同的思想,因為眾生根器的各 不相同、接受的程度不同、想法的不同,哪怕我們有不同的想法,但有一點我 們是需要的,這一點是相同的,這就是慈愛,這一點往往都被主流的宗教所傳 遞。
問:出離心如何成為大悲心之因? 答:大悲心,指的是不忍眾生仍然飽受煩惱操控的痛苦,由此而產生的不 忍的憐憫心,所以我要幫助他們從煩惱的掌控當中獲得解脫。 那麼眾生飽受什麼樣的痛苦呢?苦分為苦苦、行苦、壞苦三者,在這三苦 裏面最主要是行苦。出離心為什麼成為大悲心的前因?因為眾生正在遭遇的行 苦是我必須要去解決的問題,在產生這種憐憫心之前首先要認知行苦為何,也 只有認知行苦,才有辦法因由眾生深陷行苦的困境——我必須要解救他們、幫 助他們的憐憫心才會產生,這就是從自身體會行苦的出離心是大悲心的主因或 前因的原因。 問:《菩提道炬論》裏面說到別解脫戒是菩薩戒的基礎,為了受菩薩戒一 定需要受別解脫戒嗎?當我們有了別解脫戒再去受菩薩戒的時候,別解脫戒會 變成菩薩戒嗎? 答:別解脫戒裏面分居士戒和出家戒,居士戒就是居士五戒,我們接受居 士五戒之後再來接受菩薩戒的話會更為圓滿。如果完全沒有別解脫戒的基礎直 接接受菩薩戒的話,應該不會不生菩薩戒,還是會生起菩薩戒,只是說有了別 解脫戒再接受菩薩戒的話,會更為圓滿、會更為強而有力。 當你有了別解脫戒之後再受菩薩戒的時候,別解脫戒會變成菩薩戒嗎?不 是這一回事的!所遮的罪行是一樣的這沒有錯,但不是說別解脫的戒體會轉為 菩薩戒體,不是這一回事。 一開始在解釋別解脫戒的時候,是從傳戒的方丈那裏獲得別解脫戒的;而 菩薩戒的戒體是從諸佛菩薩的座前獲得的,從上師座前獲得也可以的。但是別 解脫戒的戒體獲得的時候,它的因緣跟菩薩戒體如何獲得的因緣是不一樣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具三戒體者的原因,也就是有了別解脫戒的戒體、加 上菩薩戒的戒體、加上金剛乘戒的戒體,才叫做具三戒體者。而不是說別解脫 戒的戒體轉為菩薩戒的戒體而變為了一者,不是這一回事。
問:當今的世界裏,在宗教、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都有極端主義的崛 起,有這方面的困難,我的問題是,根據佛教典籍所提供的一個方法,我們如 何解決這種極端主義的崛起? 答:宗教的分裂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忽略了每一個主流宗教的精髓。其 實,在主流宗教裏面,像基督宗教、回教、猶太教最主要的精髓就是善待他 人,誠心待他是所有主流宗教的精髓,我們不應該以宗教作為滿足自利的藉 口,真正的宗教的精髓是什麼呢?就是善待他人、誠心待他。 以政治而言,我們是以民選的方式來選出代表的,在選舉的過程當中這些 候選人也要秉持著一顆善待他人、誠心待他之心,如果有了這一顆心並且表裏 一致的話,他才會獲得民眾的選票。如果要雙方真正都互利的話,只有在誠心 待人的基準下,才能夠在政治上獲得利益。以經濟來講,其實現在大家都不是 愚民,一切的資訊都是非常透明化的,如果只想自己而未曾誠心待人的話,即 便在經濟上也沒有辦法獲得他人的支持。 所有的主流宗教都一致說到要誠心待人,佛教典籍裏面更是將一切有情眾 生視為自己的貴賓,在貴賓前我們是要表裏一致的去幫助他人、善待他人,更 不會想要去害他人。如果真正做到的話,怎麼會產生宗教之間的分裂呢?如果 你只是把宗教掛在嘴邊作為一種藉口的話,那當然有分裂的現象。如果你秉持 著宗教的核心精神誠心待他的時候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不會有宗教分裂的問 題。以政治而言,如果你誠心待他的話,你會獲得政治上的勝利。以經濟而 言,如果你誠心待他的話,你會獲得經濟上的支持。 真的如同《入菩薩行論》所說的“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 生死亦無樂。”好好的去思維我們應該把焦點擺在哪里的時候,如果把焦點擺在 我身上的時候將永遠是單一的個數,可是你擺在他人身上的時候將是不可計數 的,應該要把焦點擺在他人的身上才能夠獲得最大的利益。所以《入菩薩行 論》說得沒錯,“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做出 了斬釘截鐵的決定。 不要說將來會成佛了,把焦點仍然擺在自己身上的話,在生死輪回當中你 也沒有安樂可言;如果把焦點擺在他人身上的話,除了在生死輪回當中獲得安
樂以外,也會因此而累積無量的福報於將來成佛的。 問:修行大乘需要下士道和中士道的修行嗎?如果需要的話,該怎麼做? 答: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之間不是毫無相關的,不是這一回事。為了 令一切有情眾生都能夠獲得利益必須要成就遍智,所以在中士道的時候跟我們 說到輪回的過患,這一切都是我們要去瞭解的。下士道的時候跟我們說念死無 常、後世避免墮落於惡趣、以及善趣的功德,這是我們要去修煉的第一步驟 呀。 小學等同下士道;之後進入到中學,這是屬於中士道;當你更有智慧的時 候,再進入到大學,也即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我必須要成就無上菩提,透過 一切遍智的成就來幫助一切有情眾生來成辦上士道的。所以就像小學、中學、 大學般漸次的引導,最終進入到上士道的大乘精神修煉菩提心。
問: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會去吸毒,對此您有什麼建議? 答:吸毒這個現象其實是源於無知呀,就像酗酒,意思是一樣的。雖然喝 酒會麻醉自己,但實際上喝酒對解決事情沒有任何幫助,而且還會退失我們的 智慧。在我們西藏社會裏面也有吸鼻煙的現象,聽說在快睡覺之前吸鼻煙的話 會比較不容易入眠,常吸鼻煙不但鼻子變得很髒甚至連毛巾也會很臭,無論吸 鼻煙或是抽煙亦或過分飲酒只會獲得短暫的快樂,長久而言也不利於自己的身 體健康,等同為了短暫的安樂而去喪失了長久的利益,所以我覺得跟他們要曉 以其利害,這很重要。 因為內心當下不快樂所以就去吸毒嘛,但是吸毒沒辦法解決內心不快樂的 主因呐,只是暫時將之延後而已,所以內心不快樂的主因來自哪里這是自己要 去分析的,就像剛剛說的是來自愛我執,是把焦點擺在了自己的身上而導致的 問題,這時候我們要去去除愛我執才對,對他好好的曉以大義,我覺得對他會 有幫助。
問:諸法皆無自性,並非像看到般的這麼真實的存在,我的問題是諸法如 何在名言當中存在?
答:量子物理的專家們也是這麼說的,我們看這些古典力學的物理現象仿 佛都是可被衡量的、都是一個客觀獨立的存在,但實際上到了量子狀態微觀世 界的時候,沒有任何的物理現象是可被衡量的,並沒有客觀的一個物理現象, 除非有觀察者出現,這是量子力學的觀點。 這部分的內容其實中觀典籍裏面早就已經講到了,無論我們看任何東西的 時候,都會覺得這個事物是真實存在的,仿佛是以他自己的力量從他那邊而有 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去尋找之後沒有任何一物可被找到所以說到不可 得,像是剛剛引用的《入中論》和《中論》裏面說過。 而且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裏面也跟我們說到“此複現相除有邊,及以 空性除無邊,若知現空顯因果,不為邊執見所奪。”我們看萬法的時候會覺得萬 法仿佛是以他自己的力量而有的,假使真是如此那麼去尋找之後應該要越來越 清楚的看到他是怎麼以自己的力量而有才對,但很奇怪的是當你去觀察的時候 他越來越模糊反而還找不到了。由此可見,我們看諸法存在的時候,會有一個 真實存在的看法,會有一個真實發生的看法,這個看法是錯誤的,所以是由有 相除有邊。 因為諸法並非以自己的力量而有,就像《入中論》所說的“若謂自相因緣 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設若觀察此諸法, 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諦。於真性時以何理,觀自 他生皆非理,彼觀名言亦非理,汝所計生由何成?如影像等法本空,觀待緣合 非不有,於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見彼行相識,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 生。”因為不是以自己的力量而有,所以才能夠依賴他者而有;因為依賴他者而 有了,所以不是沒有,是有的,所以由空性而除無邊。 所以名言有不是特別的去成立的,而是說你不能說他不存在呀,既然他不 是真實存在的話,那就是概念化而有或名言化而有,是在認定當中而有,是在 世間通俗的說法當中而有,只能剩下這樣一個選擇呀。 問:我很容易生氣,我的脾氣真的非常不好,這對非暴力(Ahimsa)會有 負面的影響,請問我如何對他人修忍辱? 答:憤怒確實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可是它並沒有理由為依據啊。一方面他 會覺得這個人真的值得我去生氣,這個人的存在是真實存在的,由真實存在的 這個執著而加強了你的憤怒,我們要知道這是一個錯覺。另一方面你的憤怒對 解決問題有幫助嗎?因為我們要的目的無法達成,他障礙了我們,讓我們無法 完成目的,所以我們很生氣。但是,你對他生氣的話,你的目的仍然達成不了 啊,我們應該學政治家那樣,為了達到他們的目的哪怕內心很生氣也不會把憤 怒寫在臉上,所以我們要以智慧好好去做觀察——我們要的目的是什麼?憤怒 會不會帶來幫助,不會的話從內心裏面就要深知憤怒是無用的。 而且實事求是的講我們人類是群居動物,群居動物的幸福是源於這個群居 動物所在的社區成員,我們所在社區的成員其實是我們幸福的起源,是值得我 們去關注、值得我們去照顧的對象。換個角度來講,這個人不應該對他憤怒, 反而更要去關注他的福祉才對。為此,我覺得你要好好地去閱讀《入菩薩行 論》的忍辱品以及靜慮品,自他相換的內容要好好地去參考閱讀,多多學習的 話對你會有幫助。 我們平常會這麼說,生氣的時候會臉紅脖子粗,這時候如果別人看到的話 我們會覺得非常尷尬,這種情況下老一輩的人會跟我們說,如果你要生氣的 話,為了讓自己不要進入尷尬,你就咬自己的拳頭吧,讓自己冷靜下來。但如 果你還是非常憤怒再繼續咬自己拳頭的話,其實受傷的是你自己。總之,憤怒 對解決事情是一點幫助都沒有的,它沒有辦法幫我們滿足我們的所需,只有好 好的誠心的待人、善待他人,這才會滿足我們的目的。 問:我覺得我們人類不應該區別性別、種族和宗教的信仰,我的問題是, 為什麼這世界上不同宗教的人士都會非常尊重你,其主因是什麼?
答:我這邊能夠做的是什麼呢?我深信所有主流宗教最主要的精髓就是誠 心待他、心懷慈悲,這是所有主流宗教的核心精神,雖然他們持有的觀點像是
主張造物主或否定造物主,就以這一點而言是不一樣的,可是即便你主張造物 主其目的也是為了心懷慈悲呀,也就是說主張造物主的這一派說造物主是大 愛,因為我們被大愛的象徵所創造,所以我們要心懷慈悲、要誠心待人。 而且,除了人以外,你誠心待狗、誠心待貓的話,狗貓都會對你表達友善 的態度,所以慈悲或慈愛的價值是普世的價值,是不分人、狗、貓的,所以所 有主流的宗教都一致說到慈愛的價值、都一致說到憤怒的過失過患。所以我一 直都在做區分,宗教哲學的觀點不同這是另外一回事,可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什 麼是這種不同哲學觀點背後的目的,背後的目的就是推動主流宗教的一致精 神,那就是心懷慈悲。 我一直都在推動這世界主流宗教的和諧,也因為看到這些主流宗教對人類 社會帶來的貢獻和價值,我打從心裏面尊重其他的宗教。當你打從心裏面去尊 重其他宗教的時候,別的宗教也會對你產生尊重。普遍而言,其他宗教為什麼 會喜歡我的作為,就是因為我打從心裏面誠心對待他人,所以我覺得誠心相待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而且無論遇到誰我都會以微笑去迎接所有的人,我不會以很嚴肅或憤怒的 這種表情來接待其他的人,說不定跟我的微笑迎接也是有關聯的吧。當人們有 一個印象,就是如果達賴喇嘛常常以非常嚴肅或憤怒的表情接待客人的話,我 相信我就不會那麼受歡迎了。可是我打從心裏面的無論遇到誰,都會想著他是 我另一個人類的兄弟姐妹,我都秉持著七十億人皆是一體的信念,以此而去接 待其他人的緣故,我想應該是因此而受到尊重的。
發心儀軌
觀想在前方有我們的導師釋迦摩尼佛薄伽梵,導師的右手邊是智慧本尊文 殊師利,為我等淨除一切愚癡的黑暗;因為最近有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緣故導致 很多人受難,所以觀想導師的左手邊有幫助我們淨除這個新冠大疫情的至尊度 母,這麼觀想的話會很適合目前的這個時候。 在導師的周邊,圍繞有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等。接下來是七代傳承付法 藏的阿羅漢,也在前方的虛空。在旁邊有龍樹父子、無著兄弟等那爛陀寺的班 智達,這裏麵包括了深見行的傳承上師和廣大行的傳承上師,深見行的傳承上 師像是龍樹父子等,廣大行的傳承上師像是無著兄弟等,他們真的就在我們前 方的虛空,仿佛我們可以親眼看到般。此外還有偉大行的傳承上師像是寂天菩 薩,以自他相換修煉菩提心的傳承上師也在前方的虛空。 以前在我的夢裏面很清楚的夢到,也就是我們佛教的教義一開始要以聞所 生慧建立,之後以分析推理而去建立思所生慧,之後以長時的堅持去建立修所 生慧,過去的龍樹父子和無著兄弟他們也是這麼去做的。在他們這麼努力的過 程當中,這些護持百法的天神們會一直在我們的周邊護持著我們如法的去修 行,我曾經做了這麼一個清楚明晰的夢。就是覺得自己的證量一直卡在某處無 法增上的時候,某天晚上我就祈求護法法王可否協助,在隨後的夢裏面夢到護 法法王持著吉祥八物來協助我和幫助我。 如果我們好好的修煉菩提心和空正見的話,光是這一點你就能夠吸引到你 周邊這些護持百法的天神眾,因為這些天神眾從佛世尊金剛持開始一直到現 在,他們都已經答應了這些佛菩薩及祖師們會護持正法,所以哪怕你沒有修它 們,它們也會全心全意的幫助你們,因為它們正在期待有這麼一位表裏為一的 修行者。如果你沒有這麼表裏一致的去修行,你修再怎麼多的護法,護法也不 會幫你的。所以無論是這些獲得了初地以上的這些大地護法也好、還是世間護 法也好,絕對對因為我們表裏一致地修學菩提心和空正見而一直在我們的身 邊,圍繞著我們、護持著我們。 觀想有圓滿的資糧田之後我們先念七支供養,我們以“諸佛正法眾中尊,直 至菩提我皈依,我以佈施等資糧,為利眾生願成佛。”來傳授發心儀軌。 觀想前方有諸佛菩薩之後請思維:我們離苦得樂的想法其實所有眾生也是 都有的,我們應該去瞭解什麼是快樂之因、什麼是痛苦之因,我們今天有足夠 的資源去瞭解如何取樂因、如何舍苦因,我們如果這樣如法去取捨的話,那麼 我們今世的目的就能夠滿足啊,這樣的話值遇佛法也算達成目的了!為了讓我 能夠發起這樣一顆菩提心,我以前方的諸佛菩薩作為證人,我要許下承諾無有
間斷的去修煉菩提心。請跟隨著念,如果能夠跪著或蹲著的話,請你們跪著或 蹲著。 我就像是一個牽線人,是導師與你們之間的一個牽線人,觀想這個偈頌文 是導師世尊親口為你們傳授的,你們跟隨著念而許下承諾每天無有間斷的去思 維菩提心。“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這兩句真的非常重要,而且非 常令人震撼,要成就自利的話就要觀修菩提心,要成就他利的話就要成就菩提 心。噶當派的先賢大師們也說到,要盡可能的令未發的菩提心發起、已發的菩 提心增長,只有這麼做,所有的福報才會因為思維菩提心而成辦,所有的罪障 才會因為思維菩提心而淨除,請跟隨著念(三遍): 諸佛正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佈施等資糧 為利有情願成佛 我趨皈依於三寶 一一懺悔所造罪 隨喜有情諸善業 內心記取佛菩提 我於佛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趨皈依 為能成就自他利 我要生起菩提心 願我生起殊勝菩提心 然後接待一切眾生客 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 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 這以上結束了發心儀軌,其實我們也可以借“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這句話 的表述來獲得菩薩戒。 我們這一世,能夠聽到菩提心的法門、能夠聽到空正見的法門、能夠將這 兩者結合,有如此難得的機緣,真的是非常的難得!所以,我們在諸佛菩薩面 前許下承諾“我每一天都會思維菩提心和空正見”,這樣的話我們才有辦法做到 像《入菩薩行論》所說的“今生吾獲福,幸得此人身,複生佛家族,喜成如來 子。爾後我當為,宜乎佛族業,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者種。”而且,《入菩薩行 論》的這兩句話也說得非常好,“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 皆歡喜。複是璀燦日,能驅無知霾,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發起這顆願心,透過這樣一個發心儀軌,讓我們許下承諾,每一天都要無 有間斷的都要去思維菩提心的內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