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贊 2021年10月09-10日 北印度喜瑪偕爾邦 達蘭薩拉·寢宮
宗喀巴大師造論 達賴喇嘛尊者藏語講授 蔣揚仁欽博士同聲傳譯 格賴卻英(妙善法界)記錄整理
佛法綱要
能夠再次的跟臺灣的法友們、朋友們尤其是老朋友們見面我感到非常的歡喜, 我的心裏實在是開心至極!以佛法的角度來說有所謂的師徒的關係,這個師徒的關 係一旦建立之後,我們之間的三昧耶將能夠延續生生世世,所以我非常高興能夠再
次跟你們見面,想要跟你們說聲謝謝!今天要為你們講解的講義是《緣起贊》,首 先在《緣起贊》講解之前我想要對你們大略講解一個佛法的綱要。 先做一般的介紹,兩千五百年前導師世尊來到了人世間,我們知道導師來到印 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跟世人們講解佛法,雖然佛有示現各種神通的事蹟,但展現神 通並非佛來到這世間的主要目的,佛來到這世間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世人們能夠 瞭解什麼是該取、什麼是該舍,為了能夠瞭解取捨之道而來到這世間的。 而且佛跟我們說,我們未來的痛苦和快樂都取決於自己手中,說到了自己才是 自己的依怙、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因此導師世尊對我們說,為了自己的安樂、為了 自己的幸福,我們務必要學習如何讓我們的內心獲得寧靜、調伏內心,所以佛跟我 們說了一系列的調伏內心的方法。 為了讓世人們能夠知道如何調伏內心,並且將這一套方法實踐於生活當中,在 這個實踐的過程不但會獲得安樂,也會獲得道地的功德。道地功德的增上,絕非靠 佛的加持力就可獲得,而是要透過自己的努力才有辦法獲證的。 所以導師世尊跟世人們一開始所說的法輪又稱四諦法輪,四諦法輪是從三種角 度去所做詮釋的,第一個四諦的性質,第二個四諦的作用,第三個四諦的果實,以 這三個角度來說四聖諦,這是佛法的一個基本的結構。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我們想要的是離苦得樂,所謂的苦和樂並不是無因而 有,而是事出有因的,並不是驟然而有、突如其來的,所以佛跟我們說我們不要的 痛苦的性質必須要認清。那麼這個我們不要的痛苦來自於哪里?於是而說了集諦。 在講苦諦的時候,佛說了不同粗細苦的層次——苦苦、壞苦和行苦,以這種的 方式跟我們講知苦。如果我們要真正做到離苦得樂的話,首先我們需要很詳細的去 瞭解到苦有哪一些不同的層次而說知苦。但苦並非無因而生,是事出有因、有其因 緣的,因此苦並非來自外在的主因而有,最主要是由內心不調伏的主因所產生的, 這是佛這樣跟我們分析的。 也是因為我們的心沒有調伏,所以我們會隨著沒有調伏的心去造下惡業,依由 這個惡業而感得苦果的,所以佛跟我們說苦的因是集諦。在集諦的時候佛跟我們說 到了業集諦和煩惱集諦兩者,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離苦得樂這個想法,但是佛跟我們 說如果我們需要離苦得樂的話,其方法就是好好的去瞭解苦因為何——這個集諦必 須要捨棄、必須要解除,所以知苦、斷集。 更重要的是,這個苦因是否可以斷除呢?這是我們要去瞭解的一個內容啊,故 而佛說知苦、斷集、證滅。是的,痛苦和苦因是可以徹底斷除的,因為有滅諦,而 說證滅。這個就是佛法不共的教義,的確非常的深奧! 如果沒有滅諦的話,修學佛法幾乎只是浪費時間,這樣度過人生而已;如果沒 有滅諦,那麼我們對佛的嚮往心也好、祈求也好,就只能夠是一種信仰而已,沒有 實質的幫助。 可是佛跟我們分析說,苦果以及苦諦的因——集諦這兩者是可以徹底斷除的, 因為滅諦的緣故,這一點真的很重要!《中論》也跟我們說:“業煩惱滅故,名之 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這句話非常的重要。苦以及苦因,尤其是苦 因——業集諦和煩惱集諦,是可以斷除的。如果你可以斷除煩惱的話這個叫做解 脫,所以叫做“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
這個煩惱要怎麼斷除呢?業集諦是來自於煩惱集諦,這個煩惱集諦的主因是什 麼呢?就是非理作意,以白話文來講就是一個錯覺,不了解真相、甚至於顛倒執著
真相的錯覺,是由這種顛倒真相的非理作意或者由這種顛倒真相的錯覺、謬執所產 生的。所以煩惱的主因就是一個妄念,因為它背離真相。它如何背離真相呢》是以 執著真實有、執著自性有而背離真相。所以業煩惱非實,業和煩惱都是來自於不符 合真相的非理作意。 這個不符合真相的非理作意也好、錯覺也好,要怎麼斷除呢?——入空戲論 滅,依據空性的瞭解而滅除一切的戲論。龍樹菩薩說:“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 脫,業煩惱非實,依空戲論滅。”庫努喇嘛仁波切針對梵文的版本而說到兩種不同 的解釋,一個叫入空戲論滅、一個叫依空戲論滅,我覺得這兩種的解讀是非常完整 的。當我們講入空戲論滅的時候,煩惱於何處斷除呢?於心的空性當中斷除,所以 叫入空戲論滅;如果講依空戲論滅的話,就是滅除戲論的工具為何呢?就是依據空 正見,依據瞭解空性的智慧所斷除,所以叫做依空戲論滅,梵文的版本有這兩種不 同的解讀,“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依空戲論滅。”《中論》的這 句話是非常深奧的。 那什麼叫空性呢?龍樹菩薩又接著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 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龍樹菩 薩在《中論》裏面說到了空性的要義。 龍樹菩薩的《中論》有諸多的注釋,在諸多的注釋當中最直接、最斬釘截鐵、 最顯著的莫過《入中論》和《入中論自釋》,我平常會這麼思維,也是我每一天都 會去念誦的偈句:“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 諦入滅定。雖常具足滅定心,然恒悲念苦眾生,此上複能以慧力,勝過聲聞及獨 覺。”之後說到“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 海岸。”月稱論師所說的可以讓我們提起強大的心力、生起勇氣,看到我們的目 標。 而且《入中論》又說到:“若謂自相因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 因,然此非理故無性。”當我們去觀察事物是如何存在的時候,《中論》又說到了 觀因的金剛屑因、觀果的破有無生因以及觀性質的離一離異之因,無論是因、果甚 至於性質,從任何的角度去觀察事物存在的時候,事物絕非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自 己的,所以說到“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 名言諦。”。 這麼去觀察諸法的時候,會知道諸法的存在絕非以自己的力量而有,那麼諸法 是怎麼存在的呢?只能在世間通俗的一個名言(名)或概念(識)的認定當中所施 設其作用,而去認定其存在,僅此而已。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可在尋找之後可以獲得 的,尋找之後都是不可得的,所以諸法的自性是不可得,諸法的作用只能在名識施 設的認定當中存在,僅此而已。為此宗喀巴大師又說到:“無垢勝智月輪滿,經教 虛空無礙遊,盡除邊執心愚闇,映蔽邪說諸星宿。吉祥月稱妙善說,皎白光鬘明照 顯,由見上師深恩時,我意於今獲安息。” 《入中論》是我從小就需要背誦的論典,就《入中論自釋》而言我會擺放在自 己的桌子上面一有空就會去閱讀和學習,《入中論》和《入中論自釋》真的是值得 我們去學習、思維的一個依據。
總之,導師釋迦牟尼佛的一個教義當中,與眾不同之處就是滅諦的功德,這一 點值得我們花長時間去思考——是否是存在的?而且要盡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獲得滅 諦,我自己也是這麼期望的,我希望能夠獲得滅諦。
佛說苦諦、集諦、滅諦的的確確是符合實際的情況而來跟我們講解的,自己搭 配著聞思和生活經驗的話,我們會看到佛所說的不只是在字面上而已,而是活生生 的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應該以戒定慧的方式搭配著聞思 修去學習的,讓自己的心續上能夠生起道地的功德,我的確是這麼期望著。所以我 們可以知道,比起其他的主流宗教,佛法的一個不共之意,這是我們佛教徒必須要 去學習、必須要去知道的內容,我想先這麼說。
除了龍樹菩薩說到的業煩惱滅故以外,龍樹菩薩的心子提婆菩薩在《四百論》 裏面也說:“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癡要怎麼斷 呢?提婆菩薩又繼續地說到:“若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故此一切力,唯應說彼 語。” 當我們在思維緣起的時候,緣起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層次,也可以用因果的 方式去解釋緣起,可是現在“若見緣起理”的緣起指的是,當我們看任何事物的時 候,所有事物的作用不是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因為否定自性的緣故,只能剩下名 識施設而有的緣起,這個才是“若見緣起理”的緣起,也稱施設緣起。 施予設定就是認定的緣起,在認定的一個存在當中,諸法並不像自己所看到般 的這麼獨立、真實、客觀的存在,它會直接的對治我們煩惱的根本,這種施設而有 施設緣起的理解直接的對治我們心中認為一切事物的作用都是以他自己的力量獨 立、真實、客觀的存在跟主觀意識無關,但是施設緣起的概念會跟我們說都是跟名 言和主觀意識有關的情況下才會產生作用,而且只有這個施設的途徑才能夠產生其 作用,所以他會直接對治真實執著、自性執著。
量子物理的專家們對量子物理現象的一個詮釋,其實多多少少跟緣起性空的詮 釋是有關,量子物理專家們說:跟據古典力學而言,所有的物理現象都可被衡量, 表面上所看到的東西都是可被衡量的;可是到了量子的一個狀態的時候,沒有任何 的物理現象是可被衡量的。他們說到了表像和真相的不同。
其實佛教緣起性空的概念也說到了表像和真相的不同,真相就是一切皆為名識 施設而有,可是在表像上我們看到事物的呈現是獨立、自主、以自己的力量而產生 的客觀存在。 宗喀巴大師針對這個緣起空性的道理做了多年的學習,他自己也集資淨障進行 苦行的閉關,之後以自己的經驗印證了經論所說的內容,於是大師到裕嘎這個地方 進行多年的苦行。有一天宗喀巴大師在夢裏面夢到龍樹、提婆、佛護、月稱等五位 中觀論師,其中佛護論師站起來,現青色的模樣,身形稍微瘦小,拿著《佛護論》 放在宗喀巴大師的頭頂。宗大師醒來之後,當天有一個人供養《佛護論》給宗喀巴 大師,宗大師閱讀《佛護論》的時候就通達了空性,遠離一切的疑惑。正是因為獲 得了空正見的緣故,於是宗大師深信導師釋迦摩尼佛是無二的導師。 雖然宗喀巴大師從自己的家鄉來到衛藏的時候也會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 僧,可是比起當時宗喀巴大師所獲得這種證空比量的一個覺受而言那是大相徑庭 的,宗大師也是因為通達空性的緣故對導師生起了不共的信心而寫下了《緣起 贊》,這是宗大師在裕嘎這個地方苦行之後所獲得的一個證量。 《緣起贊》這本論著我一有空就會思維和閱讀,通常我一醒來之後就會憶念導 師世尊的恩惠,尤其是佛的身語意裏面的語事業的恩惠,因為在語事業的內容當中 最主要的就是緣起性空的緣故,這時候我就會搭配著《緣起贊》的念誦而去思維緣 起性空的道理,所以我一醒來就會先生起菩提心、先發菩提願心,之後在邊念誦 《緣起贊》的時候邊思維空性的道理,對我而言有很大的受用和幫助。 結合福報和智慧的資糧是非常重要的,如同剛剛引用《四百論》所說的一切煩 惱的根本都是來自於真實執著,唯有透過施設緣起的正見、無自性的正見,才能夠 直接的對治一切煩惱的根本——真實執著。 而且這個無自性、這個名識施設而有的內容,的的確確是可以透過邏輯分析 的,並且這個施設緣起的正見光靠持咒和祈禱是不會獲證的,只有透過自己的學習 和思維才能夠獲證就像宗喀巴大師一樣,所以宗喀巴大師在獲得空正見之後寫下了 這部《緣起贊》。 就《緣起贊》的傳承而言,我從赤江仁波切那裏獲得了所有宗大師著作的口授 傳承,《入中論》和《現觀莊嚴論》我從小就已背誦,《入中論》是跟我從小就有 很大關聯的一本著作,我曾在林仁波切座前把《入中論》背誦給他聽,有時候我要 在林仁波切座前做測驗,有時候會覺得很累、有點厭煩,總之我從小就跟《入中 論》和《現觀莊嚴論》這兩本論著有很大的關聯。 之後來到印度,我繼續學習《入中論》和《入中論自釋》,而且來到印度之後 我從薩迦的堪布貢嘎旺秋座前獲得了《入中論自釋》的口授傳承,之後我就反復地 去閱讀和思維《入中論自釋》,真的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正行解釋 南無咕嚕曼殊郭卡雅
敬禮尊重妙音菩薩!
1.由見宣說何等法 智者宣說成無上 勝者見諸緣起法 垂示教誡我敬禮
施設緣起以性質而言並沒有自性的衰退和增長,以時間而言並沒有間斷和永 恆,根據作用而言並沒有來去,依我而言並沒有一和異,遠離八戲論的這種說法是 由導師釋迦牟尼佛第一次自在的宣說,所以禮敬導師釋迦牟尼佛。 “由見宣說何等法 智者宣說成無上”, 在此的“何法”指的就是空性,自己透過 聞思修的方式去聽聞空性、而去思維空性、而去熟悉空正見,以自己的經驗去印證 空性的真相,並且他能夠自在的為弟子們宣說,故而說到導師是無上的導師。 “勝者見諸緣起法 垂示教誡我敬禮”,“ 勝者”也即導師或者佛陀,“見諸緣起 法”見緣起的緣故,“垂示教誡”而為我們所說的教法,說到了煩惱的根本為何,“我 敬禮”因此我敬禮。
2.世間所有諸衰損 其根乃為無明闇 由何觀照能還滅 是故宣說緣起法
所有大小乘的經論都說十二緣起——第一支無明、第二支行、第三支識……, 但對第一支無明的解釋卻有不同的詮釋方式,像是經部和毗缽沙宗也說無明,但他 們只是在表面上對無明做出一個粗分的解釋,最細微的關於無明的詮釋就是諸法並 非像表像所看到般的如此的真實獨、立而有,實際上並不是如此,這種對於無明的 詮釋才是最深奧的。也是因為自己看到了這個道理而為眾生宣說的緣故,而說到無 上智。 只能透過緣起性空來斷除無明的根本,如果我們講的緣起只是一個因果緣起的 話,其實經部和毗婆沙宗也會說因果的緣起,可是當我們說到了施設而有僅此而已 的緣起,那是下部論師所否定的、無法主張的。 因為我們看任何的事物,會覺得這個事物是以自己的力量讓自己存在的,但實 際上沒有任何絲毫的作用是以事物自己的力量而有的。“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 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諦。”因為不可得的緣故,但又不能否 定,所以一切的存在只能在名識施設當中而坦然安立,僅此而已。我們這種對於諸 法是獨立自主而有、客觀而有的存在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絕對不是如此,“由何 觀照能還滅 是故宣說緣起法”就是指這個道理。
3.爾時具足智慧者 如何由心不了知 世尊聖教之心要 即諸殊勝緣起道 4.如是故於依怙尊 稱揚讚歎多門中 除說緣起妙法外 何得餘法更稀有 5.經由彼彼相依緣 宣說彼彼自性空 離此教授更何有 稀有妙善勝教誨
不只是依賴支分而有的緣起,更是依賴他緣而被施設而有僅此而有的緣起!
6.於法生執諸愚夫 堅固邊執緊系縛 緣起練達彼即是 盡斷戲論網之門
對此我的一個新的理解是,所謂的我,我們會自然而然的認為這是我的身體、 這是我的表述、這是我的思想,的確身語意是存在的,不是沒有,當我們在講我的 身、我的語、我的意的時候,確實也是有一個我,不是沒有。 但是,這個我是怎麼存在的呢?去尋找之後絕對找不到啊!如同《寶鬘論》裏 面所說的“士夫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一切,何者是士夫?”我們講當我們擁 有這些表述的時候會覺得有一個獨立的我,如果真的是存在的話,那麼尋找之後應 該找到才對,但尋找之後是什麼都找不到,不可得啊!因為不可得,又不能說沒 有,所以只能無奈的選擇了所有的作用都是在施設當中坦然安立僅此而已的論述。 “於法生執諸愚夫 堅固邊執緊系縛”,所謂的愚夫,指的是當我們在講我的時 候,好像我是身心背後的一個操控者,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執著而產生了種種的煩 惱。如果確實有這樣一個我的話,那就會有一個我貪、我嗔——身心背後仿佛有一 個操控者的我在貪、在嗔,而形成了緣自方的貪、緣他方的嗔,這個是愚夫的作 為。可是這個我去尋找的話,無論是以七相的方式去尋找、還是以五相的方式去尋 找之後都是找不到的,都是不可得的。
7.此教於餘未能見 故唯稱尊為大師 外道竊名以飾贊 猶如野幹呼獅子 8.稀有大師稀有依 稀有勝說稀有怙 極善宣說緣起教 於彼大師我敬禮 9.恒作饒益眾生者 為利眾生故宣說 教法心要性空理 無與倫比決定因
以非佛外道的觀點而言是否定緣起的,他們承許有造物主或其他的理由,所以 他們是否定緣起的。 可是以自宗來講的話,在佛教的論師裏面,有一些論師認為諸法存在的一個標 準必須是事物要以自己的力量而去形成,不是想什麼就變成什麼,所以他是否定緣 起的。
10.若即緣起觀待理 若見彼無或相違 於此世尊聖教法 如何而能趣明瞭 11.世尊承許若時見 空性即是緣起義 能作所作與性空 彼此相順不相違 12.反之若見彼違反 空則作用不成立 若有作用則無空 墮落苦惱深險處 13.故於至尊教法中 極贊觀照緣起法 彼非一切畢竟無 亦非一切自性有
14.無待猶如虛空華 是故不依觀待無 自性若有彼成時 便與因緣相待違
我們看任何事物的時候,會覺得事物是以自己的力量呈現它自己而讓我們看到 的,如果這個自性有——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自己的屬性是存在的話,那將會與緣 起相違呀,那就不需要依賴他者而被施設、而被認定。
15.是故舍離緣起法 更無存有少許法 是故舍離自性空 亦無存有少許法
如果不需要依賴其他、不需要被施設而有,事物是以自己的力量而有的話,那 麼應該要可得才對,可是卻找不到!
16.諸法若是自性有 則說涅槃不堪能 及諸戲論無除滅 因由自性無滅故 17.是故於諸智者中 發出廣大獅子吼 數數宣說離自性 妙善說法誰能難 18.宣說無有少自性 及依此故而生此 一切安立皆成立 此二不違相和順 19.因由緣起正因相 宣說不依二邊見 即此善說能成立 尊汝聖言無上因 20.凡此皆是自性空 緣此是故此果生 緣起性空二決定 無礙相互為助伴 21.除此更有餘何法 至為稀奇甚難得 以此道理贊至尊 成就讚歎非由餘
結合詩文的這個《緣起贊》裏面說到:“緣”字,指的是完完全全的依賴他者, 並非以自己的力量而有之意;“起” 字,是說因為依賴他者,不是沒有,他是生起 的,他是存在的,所以由“緣起”二字讓我們入中道,遠離邊見。 好好去思維的時候,施設而有的緣起的的確確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深思並且可以 運用在生活中的一個內容。 以我個人而言,對於施設而有的緣起我已花了很多時間去做思維,就像我剛剛 說的醒來之後,先去思維菩提心,讓心續上發起這顆菩提心,之後我會去思維空 性,而且我會引用龍樹父子論著的一些偈句來思維無有自性的內容。如同《緣起 贊》裏面說到的“吉祥月稱妙善說 皎白光鬘明照顯”,我會引用月稱論師的偈句來 思維金剛屑因、破有無生因、離一離異因以及四應成的內容,四應成是:應成聖者 定滅事物之過患、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應成無遮勝義他生之過患、應 成無自性為非自空之過患。 我們所謂的無我,並不是明明我是存在的而去否定,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我雖 然存在,可是我們會去添加了未曾有過的一個存在——即我是獨立自主而有的,這 就是我們要去破除的。
22.若為愚蒙所役使 而與世尊成仇隙 彼於無有自性聲 無法堪忍有何奇
昨天引用《護國仁王般若經》所說的“空性寂靜無生理,愚昧其役故輪回,以 悲示空依百里,住亦有情入空門。”的這句經文,總之導師說到了八萬四千法門, 但是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最主要的就是《般若經》,也就是透過《般若經》來闡釋 空性。因為空性寂靜這個無生之理愚昧的緣故,所以“空性寂靜無生理,愚昧其役 故輪回”,而說到了三解脫門,因為愚昧於三解脫門,所以隨著貪、嗔等而造業, 由業讓我們無自主的接受一生複一生的輪回,“空性寂靜無生理,愚昧其役故輪 回,以悲示空依百里,住亦有情入空門。” 導師釋迦牟尼佛真的很慈悲!如果一開始就跟我們講最深奧的空性,很多的人 就會被嚇跑,會說佛陀否定一切、講斷邊的道理,因此佛很善巧的一開始先說四 諦,從四諦的性質、四諦的作用、四諦的果實這三個不同的角度來講解。而且從四 諦的果實的角度來講解的時候說“知苦不可得知、斷集不可得斷、證滅不可得證、 修道不可得修”,當佛弟子們聽到這些嶄新的一個說法的時候自然會產生好奇,於 是佛在二轉法輪無相法輪的時候說到了諸法皆無有自性,沒有任何一法以自己的力 量形成自己。
《般若經》分廣、中、略等不同的版本,我們平常念的《心經》又稱《般若二 十五頌》,也就是我們接受梵文語系佛法傳承的所有佛弟子們都會去念誦的《般若 心經》。在《般若心經》裏面說到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這個空相四門。這是一個大要義、大扼要,也就是從有形色的色法乃至一切 遍智佛的正覺果位中間,所有的萬法尋找之後都是不可得的,尋找他是怎麼存在的 話都是不可得的。
可是在我們的一個看法裏面,諸法所呈現的表像仿佛是獨立真實的以自己的力 量形成自己的一種呈現,如同表像般的去執取為是真相的話這個叫做顛倒執,由此 而去造業,由這個業而形成輪回,所以佛跟我們說若要脫離輪回的話就要知道表像 和真相的不同。 “色即是空”,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有形色的萬物,並非像表像所呈現 般的這麼真實,因為尋找之後都是不可得的,難道不可得代表什麼都沒有嗎?也不 是!雖然我們會覺得色法仿佛是可以用手指指出來的由事物自己的力量而形成自己 的一種性質,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也是因為不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屬性和 作用,所以自己的所有的屬性哪怕一分的作用,都是完完全全依賴他者而被世間通 俗的說法(名)以及概念化認定(識)當中而存在,這叫做名識施設而有,而說到 了僅施設而有的緣起。 緣起又可以分依賴他法而有的緣起和僅施設而有的緣起兩種,在此所說的最細 微的緣起就是僅施設而有的緣起。這代表什麼呢?沒有任何事物的作用和屬性哪怕 是一分都不是以事物以自己的力量而有,一切都是依賴他者而有的。因為依賴他者 的緣故,所以色法才能夠成為色法。因為色是(自性)空的緣故,色不是以自己的 力量形成自己的緣故,所以色才能夠在眾多因緣的觀待當中坦然安立為色法。因為 自性空的緣故色法才能夠形成,所以“空即是色”。 因此,施設而有的概念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因為施設而有,所以我們可以知道 無有自性,不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屬性;也是因為施設而有,我們可以知道 這些都是名識施設當中其作用能夠被坦然安立。 “若謂自相因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 《入中論》的這句偈頌是我們時常會去引用和思維的內容,在此說到了觀因的金剛 屑因、觀果的破有無生因等,去尋找任何萬法的時候都是找不到的。這樣去尋找之 後,如果可以找到一個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事物的時候,將會有第一個應成之過 患,叫做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患。 “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諦。”尋 找之後雖然是找不到的,可是這不代表沒有,因為有和沒有的標準絕非跟事物自己 的力量有關,而是跟在世間通俗的一個概念化當中是否被認定有關,所以在名識施 設當中所安立的一切不應妄觀察、去破除。所以才會說到就以根識而言是否有錯亂 的現象,或者就以分別識而言是否有錯亂的現象,而去定義或衡量諸法存在的標準 為何。 下部論師一直認為,有和沒有的標準必須要從事物本身去衡量,不應該完完全 全由主觀意識或名識施設的一個認定當中而來形成他的存在。可是應成派說“於真 性時以何理,觀自他生皆非理,”因為不可得的緣故,所以“彼觀名言亦非理,汝所 計生由何成?”那麼難道沒有嗎?也不是,這些還是存在的,只是這種的存在如同 影像般的幻化,“如影像等法本空,觀待緣合非不有,於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見彼 行相識,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 上述引用的幾句偈頌文都是我每天都會去念誦和思維的內容,非常的重要!首 先我會想菩提心、會發心,菩提心就是追求無上菩提的一個希求心,要瞭解這個 “菩提”的話就要搭配著空性來瞭解,平常我會在邊念誦《緣起贊》的同時邊思維空 性。
說不定這是我的一個傲慢的表達吧,如同《入中論》所說的“如是慧光放光 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諦入滅定。”我覺得我好像應該離
滅盡定的一個相似的果位越來越近,應該已經獲得資糧道,我現在期望能夠獲得加 行道,這是我所期望的內容。所以佛法對我而言不是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個深 奧教義而已,而是搭配著自己生活的一個經驗可被印證的內容,也是因為如此的印 證,讓我的內心感到非常的平靜、寧靜,的確對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幫助。這是我 想跟你們分享的我自己的一個經驗,也希望你們如同剛剛所念誦的願消三障諸煩惱 般。 其實“願消三障諸煩惱”這句偈頌文根據我所瞭解的是,諸煩惱要想消除的 話,光靠祈求、禱告、發願是沒有辦法盡除的,那要透過什麼方式呢?唯一方式就 是“願得智慧真明瞭”,在這個過程當中希望不要有任何的災障,所以“普願罪障悉 消除”,就以前這三句而言聲聞獨覺也會這麼做,最後一句“世世常行菩薩道”說到 了菩薩乘菩薩行的內容。 你們平常念誦的這四句發願文真的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我們要去除的煩惱為 何、煩惱的屬性為何這個先要去瞭解,唯有透過智慧真明瞭才能夠去除三障煩惱。 首先讓自己生起聞所生慧,再讓自己生起思所生慧,最後生起修所生慧的時候,才 能夠直截了當的對治三毒煩惱。我們先要廣大的去聽聞,之後再透過自己的分析, 這個叫先聞後思;已思維的內容、產生定解的內容,再反復的去熟悉他叫做修;在 聞、思、修的這個過程當中希望不要有任何的障礙干擾我們,所以普願災障悉消 除;為了能夠做出比聲聞獨覺更偉大的菩薩行,因此要世世常行菩薩道。你們平常 在念誦這個發願文的時候會搭配著一個非常美妙的歌曲來唱誦,這時候我都會(像 上述所說的聞、思、修那樣)這麼想,確實非常好! 為了讓自己在生活當中能夠真正體會到法味甘露,我們要好好的去學習空性的 理論為何,在所有的《甘珠爾》(佛陀親自所說的經典)和《丹珠爾》(印度大師 對佛經所做的論著)裏面都說到空性的一個詮釋。就以世親所著作的《阿毗達摩俱 舍論》來講是那另外一回事,可是在《丹珠爾》裏面最主要的幾個著作,像是以龍 樹菩薩的《中觀理聚六論》來講針對空性做了抉擇而做了非常詳細的闡釋。 我自己從小就必須要背誦《入中論》,雖然我小時候沒有被要去背誦《中觀根 本慧論》,但是每天一有空的時候就會去閱讀學習《入中論自釋》,《中論》主要 的內容也是我每一天要去思維的內容。“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像這一類的 偈頌文是我每一天都會去邊持誦邊思維的內容。就空性的一個論述而言,我在藏地 的時候就已經很感興趣了,來到印度之後我再次的學習宗喀巴大師的《正理海》、 《入中論善顯密義疏》、《了不了義善說經藏》、《廣論》和《略論》的毗缽舍那 等的內容。 就空性的一個論述而言,不是讓它只是停留在理論上而已,而是自己也如此的 實踐,也作出生活的印證,所以我真正的體會到空性理論的一個法味和甘露的感 覺。而且這些格西拉也跟我說,尊者你講解的空性跟別人講解的空性確實有很大的 不同,當然我相信他不是那種諂媚的、阿諛奉承的一個美好的說辭。我相信,只要 我們好好地去進行聞、思、修,以生活去印證佛所說的空性的論述,你的生活絕對 會獲得改變!
“若為愚蒙所役使 而與世尊成仇隙 彼於無有自性聲 無法堪忍有何奇”,因為 以空正見來思維的緣故,我執對我們所表達的內容,像是身心背後仿佛有一個操控 者的我,我們一直覺得這個我是存在的,不只是佛教徒自然會有這種感覺,早期在 婆羅門教裏面還用各種各樣的理由去建立這種我的存在。
23.若於世尊語藏中 受行珍貴緣起法 無法堪忍空性吼 我說此乃為奇有 24.無有自性引導門 無上緣起即為彼 若是因由緣起名 而反執為有自性
毗缽沙宗、經部和唯識都算作是這個範疇裏面的對象,導師所說的教法裏面最 主要的精髓、最值得我們好好收藏的資源就是緣起,明明你已經主張有緣起了,也 是因為緣起它是最好的鑰匙讓我們去瞭解無自性,可是你們卻拿這把鑰匙去說到有 自性,都讓我覺得不知所措了。 因為緣起,所以說到了因果、業果的論述,由此而建立了自己的基法真相、所 行之道、所獲得的果實——即基道果的論述,而且這個基道果的論述都是建立在有 自性即事物都是以自己的力量而讓自己存在的一個理論上,在這個基礎上而去說緣 起的。
25.於今有何妙方便 引導彼等眾生趣 聖賢善趣之津渡 無比至尊歡喜道
確實是如此,當我們講自性的時候,就是指事物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了自己的 屬性,當我們說這是以自己的力量產生了自己的作用和性質的時候,代表其作用和 屬性不是依賴他者的因緣而有的,這並非緣起的意思。 緣起就是依賴著他緣而被認定而有的一種存在,因為一切的事物只能是在依賴 他緣之後被認定才坦然安立其作用的緣故,所以說到緣起是無自性的無上引導門。
26.自性無待無造作 緣起觀待與造作 如何能於一事中 二者和順不相違 27.是故說諸緣起法 本來遠離其自性 雖彼仍現有自性 此等皆是如幻事 28.說如至尊之教法 無有敵者能興難 並能如法尋過失 善巧通達即由此
確實印度的這些學者們在過去的上千年間對此一直有爭議,但很多的學者們深 信身心背後有一個操控者的我,這個叫做自主的我,很多人確實也是這麼認為的, 當我們在講我的身體、我的表述、我的思想的時候,會覺得這是由我去操控的我所 擁有的一個資產的這種感覺,好像背後有一個擁有資產的操控者的我,但是如果真 的有這個我的話,尋找之後應該找到才對,可是不可得啊。 但是因為不可得而否定我嗎?也不是!如果沒有我的話,哪里有所謂的我的身 體、我的表述或我的思想?我的身、語、意都不應存在呀,因為我是不存在的。這 一切都是完完全全觀待或依賴其他的因緣而有的,除此以外沒有任何一法是以自己 的力量而形成的。
29.若謂何故由宣此 於今可見不可見 遠離增益妄執著 及諸滅損過愆故
觀待施設這四個字會直接反駁我們平常對事物的看法,因為我們看事物的時候 都會覺得事物是以他自己的力量獨立呈現其作用和屬性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 一切都是觀待施設,任何的屬性和作用都是依賴他者叫觀待,而被施設的、而被認 定的。 所以在覺內仁波切所造的《合詩散文贊》裏面說到:“緣字不遮空,起字順世 間,緣起故說空,眾理中之王。”“緣”字說到了空性,因為緣字完完全全的依賴他 者,沒有任何的屬性和作用是以自己的力量而有,原因是他完全依賴他者而有,所 以緣字不遮空;“起”字說到了有,那就是順應世間的一種說法而去成立了他的存 在。所謂的緣起,做更具體的解釋的話就是僅施設而有的緣起。
30.緣起道之正因相 見尊說法無能比 由此證知尊餘法 亦為定量起決定 31.觀見如義妙善說 若有隨學於至尊 一切衰損悉遠離 滅眾罪愆根本故
導師世尊也對佛弟子們說,我所說的話你們不要以先入為主的觀念來無條件的 接受,你們不應該以信仰為主來接受我所說的話,你們應該先觀察我所說的話再來 相信。 而且佛對佛弟子們說,我對你們講解解脫之道,但是解脫之道要由你們自己走 上去。如同《護國仁王般若經》所說的“空性寂靜無生理,愚昧其役故輪回,以悲 示空依百里,住亦有情入空門。”僅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會了知真相,了 知真相的唯一的鑰匙、唯一的途徑、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去觀察,好好的運用我們 的這一顆人腦,動物是做不到的,只有我們人類才有辦法做到,因為我們人類擁有 睿智的人腦這樣一個工具可以去分析真相。
32.因由背離尊聖教 雖久依靠疲苦行 後後諸過仍召喚 我執邪見堅植故 33.稀有難得諸智者 善達此中二分別 是故爾時於世尊 心髓深處何不敬 34.縱於世尊汝語義 能獲少許決定者 此尚能與最勝樂 況尊眾多賢善語
宗喀巴大師在過去世曾用多世的時間去思維空性、修練空性,而且宗大師在這 一世也學習了薩迦、噶舉、寧瑪等不同的教法,依據不同的經論而去學習空性,所 以我們看宗大師的著作,宗大師在上半輩子的著作像是《金鬘論》確實受到他空論 的影響,可是在宗大師後半輩子的著作,尤其經過集資淨障。什麼叫集資淨障呢? 這個故事是說文殊師利曾經批評過宗大師,宗大師在上部的這個地方對廣大的弟子 們傳法,這時候文殊師利對宗大師說:“你必須到寂靜處去做苦行、去做集資淨 障,這樣的話才能夠通達空性,否則會有命難上的障礙。”
宗大師跟文殊師利請求說:“我現在有這麼多的弟子,目前正在跟他們講解, 這對他們確實是有幫助的,如果我自己去深山苦行的話,這會損害到他們的利 益。” 文殊師利非常嚴厲地呵斥宗大師說:“你這麼去做,會不會對教法產生傷害或 利益這是我知道的,但是如果你不去苦行做淨罪集資的話,你這一生的壽命不會長 久,你會有壽命上的障礙。” 於是宗大師就完全依循文殊師利的指示,放下對廣大的弟子的教授,只帶了幾 個弟子到裕嘎的這個地方去苦行,進行了廣大的集資淨障,像是以三十五佛去懺悔 等。 一天晚上,宗大師非常清晰地夢到龍樹父子等五位中觀論師,其中有一位自稱 為佛護的學者,年紀稍微偏大,身色微青,手持著《佛護論典》放在宗大師的頭頂 上作加持。 第二天,有人供養宗大師一本《佛護論典》,於是宗大師閱讀《佛護論》的同 時證悟空性、通達空性,宗大師是看到《佛護論》針對“若我是五陰,我即為生 滅,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這句話做解釋的時候而開悟的,獲得證空比量。 所以我們透過宗大師的著作可以看到,宗大師上半輩子的著作跟下半輩子做比 較的時候,確實他的觀點或說法會有些許的不同,宗大師自己努力地以聞、思、修 的方式來聽聞,即便看到了文殊師利,但光是看到佛菩薩、光是看到本尊也不會獲 得果位啊,還是得要自己努力、去行苦行,累積廣大的資糧,淨除深厚的罪障,才 能夠徹底的通達空性,無有任何的疑惑。也是因為如此,憶念導師世尊的恩惠,而 寫下了這部《緣起贊》。
35.嗚呼愚蒙壞我慧 於此勝妙功德聚 雖曾長久皈依之 未知功德微少許 36.臨命終時日西山 生命相續未沒際 能於至尊略生信 想此信心亦善根 37.宣說言教當中緣起說 般若智慧當中緣起智 二如世間一切勝王者 世尊善達 非餘所能知 38.盡尊一切所垂教 唯依緣起性而轉 彼為涅槃解脫故 尊汝無不趣於寂
導師在講四聖諦的時候,說到了滅諦,也說到因果緣起,為將來(宣講二轉無 相法輪)的無有自性鋪路。也是因為因果緣起這個階梯,將來才有辦法進一步了知 依施設而有的緣起。
39.善哉世尊之聖教 任隨至於誰耳道 彼皆趣入寂滅故 尊教何人不敬持
40.降伏一切諸怨敵 遠離前後互相違 能與眾生二利事 於此聖教我生喜
佛教的四部論師都是佛弟子,而且無著兄弟的著作也是非常不可思議,可是當 我們仔細地以很深層的一個邏輯推論去做分析觀察的時候,中觀典籍裏面所說的內 容的確是與眾不同的,所以而說“降伏一切諸怨敵 遠離前後互相違 能與眾生二利 事 於此聖教我生喜”!
41.世尊為欲求此故 經於無量俱胝劫 數數施捨諸身命 及諸親愛受用等 42.由見此法殊勝德 如同鐵鉤引諸魚 善誘世尊心續法 無緣親從世尊聞 43.自恨善根甚微劣 而由彼之憂惱力 我意終不暫舍離 如同母意隨戀子 44.憶念於此尊宣時 相好勝妙極晃耀 光網周遍作圍繞 大師清淨妙梵音 45.追想如是作宣說 能仁善妙身相影 歷歷顯現於意中 即如月光治熱惱
《入中論》也非常清楚的跟我們說到:“前說深可怖,多聞亦難解,唯諸宿習 者,乃能善通達。”而且在《入中論自釋》裏面特別說到:“上座世親陳那護法等論 師,彼等是否聞空性之聞而生怖畏,因此決定棄舍無倒顯示緣起性空之義者。”於 是月稱論師說:“即如是答!”即所言極是的意思。 在此很清楚的指名道姓的說,像是世親陳那護法等這些非常著名的論師、佛教 的學者,難道他們捨棄了這麼深奧的、無有顛倒的緣起性空之正見嗎?月稱回答 說:“是的,即如是答!”“即如是答”的“如是”是指什麼呢?就是“前說深可怖,多聞 亦難解,唯諸宿習者,乃能善通達。”這個就是那爛陀寺的一個傳承的殊勝功德。
46.於此稀有殊勝教 諸多無智愚昧者 周遍紛然起相諍 有如跋縛兔絲草 47.由見如是紛亂相 故我殷勤多勵力 隨順智者之所行 數數尋覓尊密意
一開始我們先學《心類學》,然後學《因類學》,再學《釋量論》,我們在聽 到二諦的時候自然會有一個相應自己程度的理解,當我們學習自續派的一個論著的 時候,我們會針對自己所學的內容作出自己整理的一個概念。可是這一些的概念在 比較月稱論師觀點的時候,會讓我們產生矛盾、會讓我們產生疑惑:奇怪,怎麼跟 之前所認知或所同意的完全顛覆了?
我們可以仔細地去分析來知道,下部論師所說的最主要都是以引經據典的方式 而去建立其宗義的,可是月稱論師最主要是以邏輯推論的方式來為我們講解的,這 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而且月稱論師所說的觀點,除了能夠透過深奧的邏輯分析去 做出自己的答案以外,這個所分析出來之後的答案還可以運用在生活當中,用自己 的生活經驗去做印證的,真的是很不可思議、與眾不同。
48.次於自宗與他宗 廣修遍學眾教時 後後反陷疑惑網 遍極熾燒惱我意 49.世尊授記龍猛教 如實闡釋無上乘 遠離有無邊執見 教軌有如夜開園
在此的“龍猛” 指龍樹,就龍樹而言著有《中觀理聚六論》,反復地去閱讀 《中觀理聚六論》的內容,的確讓我們的內心對真相絕對會有更深層的理解。
50.無垢勝智月輪滿 經教虛空無礙遊 盡除邊執心愚闇 映蔽邪說諸星宿
中觀鼻祖龍樹菩薩著作的《中論》是我們瞭解空性的依據。
51.吉祥月稱妙善說 皎白光鬘明照顯 由見上師深恩時 我意於今獲安息
月稱論師的《入中論》是針對《中論》內容的解釋,對於《中論》詞句的解釋 月稱論師又著作了《顯句論》,宗喀巴大師透過自己的學習確實看到了月稱論師著 作的不共殊勝。確實也是啊,我們在這麼去學習的時候也可以看得到。
52.世尊一切事業中 語事最勝為第一 複彼因於此緣故 智者由此隨念佛
那麼這個著作是誰呢?接下來第五十三句說到:
53.隨順如彼大師正出家 修學佛陀聖教未退劣 精勤瑜伽行之一苾芻 於彼大師 如是至誠敬
我們也好好去思維空性的話,就可以在宗大師所說的這第五十三句裏面,我們 也算是可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位了。
54.植遇無上大師聖教法 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無餘回施諸眾生 成辦能得 善士攝受因
55.並願具利聖教盡有際 不遭邪惡分別風動搖 願能通達大師聖教理 於尊獲得 信忍常充滿
56.願於一切生中捨身命 光弘顯耀甚深緣起性 住持能仁妙善之教法 雖僅剎那 亦不稍慢緩 57.願勝導師無量難忍行 殷重精勤成辦心要此 由何方便能令此複增 晝夜專注 恒常作思察 58清淨意樂精勤彼事時 梵王帝釋守護世間者 並同妙黑天等護法眾 恒為助伴 永不暫舍離
這以上已經圓滿解釋了《緣起贊》,傳授了《緣起贊》的一個口授傳承。 以前,在拉薩的時候修了吉祥天母的一個儀軌、也做了發願,那天晚上在我的 夢裏夢到“願諸護法能夠授持我等,願吉祥之海遍滿十方!”這樣一個偈文。這幾年 我這樣回看過去所經歷的這些的時候,廣大行和深奧行的這些著作、經論確實我也 讀了很多,而且自己也很努力的堅持思維和修行,並且也對許多的人講解。的確這 個成果讓我在近期不只是佛法,尤其是那爛陀佛教大學所流傳下來的一個清淨的傳 承,也就是完全符合科學的一個傳承,無論是任何的學者我們都能夠跟他平起平坐 的進行交流,也是因為自己的努力精進,才能夠讓吉祥之海遍十方。 我在夢裏面夢到我的前面有一些堪布、住持,當然在這其中應該也是有很多天 龍八部的護法,手持著八吉祥物我對他們這樣繞著,讓吉祥大海遍佈十方,我做了 這樣一個夢。我現在反觀過去所經歷的一切,的確我如實的去努力學習和修練廣大 行和深見行的經論,其結果就是確實能夠讓吉祥大海遍滿十方。而且在這個世界上 無論你有沒有宗教信仰,聽到達賴喇嘛的時候都是讓我們心生歡喜的一個對象,所 以吉祥大海遍十方。
此《由說甚深緣起門贊佛薄伽梵一切世間最大不請之友無上大師‧善說心要》 是多聞比丘善慧稱吉祥著於雪山群中大雪山遏得貢迦、布達拉山下拉頂寂靜處又稱 名尊勝州,筆錄者虛空吉祥。
問答交流 問:請問宗大師當初現證空性時,為何是禮贊緣起而不是禮贊空性?這樣的示 現,對後學的啟示為何? 答:空性、無我,是所有佛教的四部宗師都一致使用的辭彙,可是空性的正確 解讀只有施設而有的緣起,這種的解釋是非常細微的,並不是所有佛教的宗義論師 都一致說到或主張的。 如果只是講空性好像只是一種否定的表述而已,可是空性的正確解讀——只有 因為施設而有所以能夠坦然安立其作用,這麼去解讀的話,對自性的執著、煩惱的 根本真實執著,會有直接對治的作用。
否則,我們只是說這是因果緣起所以是空性或所謂的無我,像是經部和毗婆沙 宗他們也說無我,唯識派更是會說因果的緣起,並且唯識派還會說無外境最終這一
切都是由心所造屬於心的屬性。可是空性的正確的一個解讀,就是僅由名識施設而 有的緣起,這個才是空性的正確解讀,因此而做禮贊。
問:一定要在內心先建立業果見,然後再學習空正見嗎?請問為什麼? 答:我覺得不一定要先建立業果見,但是緣起見的概念是一定要有!當我們講 到業果的時候,像是有現前分、有略隱蔽分、有極隱蔽分的不同業果層次,如果是 極隱蔽分的話極隱蔽分的業果就無法了知了,因為它是屬於獨立出來的跟空性的一 個思維沒有什麼直接關係的一個思維,所以我們無法說要生起空正見之前必須要建 立很細微的業果的論述,因為在業果的論述裏面確實有很大的部分是跟極隱蔽分有 關的。以業果的這個部分而言,有所謂的現前分的業果層次、略隱蔽分的業果層 次、極隱蔽分的業果層次。
問:我們在生活中如何運用緣起見?緣起性空的教法如何運用在解決地球暖化 和環境危機上面? 答:如同剛剛說的,因為我自己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早上一起來的時候我會 去想我在哪里?因為我們會有一個我的念頭嘛,那麼這個我在哪里?當我這樣仔細 去分析的時候,我會覺得所謂的我只剩下在世間通俗的說法當中概念化當中被認定 而有的一種存在、一種內容物,僅此而已。 我去尋找之後完全找不到呀,都不可得啊;我雖是不可得,但又不是沒有。那 麼我是怎麼存在的呢?只是依賴著蘊體被認定而有的一種內容物,所以叫做僅施設 而有的一種存在,僅此而已。 以一個先後順序來講的話,首先仔細地去觀察平常我的想法是怎麼執著我的, 他是以我是獨立而有的好像跟主觀意思無關的一種客觀存在,那麼這個客觀、獨 立、真實的我是否存在?我就會去尋找,最後找到的一個答案就是不可得,之後再 來建立施設而有,我會這麼去思維。 至於緣起性空的教法對解決地球暖化和環境的問題是否有直接的因果關聯,我 覺得可能有點勉強。緣起性空的思維,對減緩心中的愚癡和無明是很有幫助的;可 是像我們講到地球暖化和環境危機的時候,是屬於名言諦的一個現象。比如,地球 變得越來越熱、環境也逐漸在衰退當中,以這些現象而言不一定需要透過緣起性空 的正見去減緩。 當然我們可以說地球怎麼暖化的、暖化的地球在哪里,這樣去尋找的話當然地 球是不可得,以這樣一個角度去思維緣起空性是可以的。但是就以普遍的現象而 言,比如地球暖化等,其實多多少少在某種程度上動物也會知道大自然正在改變的 一個現象,可是即便動物知道這樣一個改變的現象,它們也不是透過緣起性空的正 見而去感受到地球暖化現象的。
緣起性空對於每一天的生活是很有幫助的,就像我剛剛所說的依據我的經驗, 其做法是早上一起來的時候馬上去想我在哪里?我現在看到的身體只是我的肢體而 已,我的表述也不是我,我的思維也不是我,這樣去找我的話真的找不到啊,我只 能無奈的選擇為是依賴身心(我的身體、我的表述、我的思想)而有的一個內容物 僅此而已。至於你所說的地球暖化和環境危機是屬於世俗諦的一個現象。
問:成立我的正因有很多,譬如離一離異等正因,為何以緣起的正因最為殊 勝?此與其他正因有何差別? 答:成立無我的時候,如果是以離一離異的方式去成立無我的話,它對建立名 言有並沒有直接的幫助,它只是破除我而已。可是當我們是以緣起的時候,它不但 能破除自性,於此同時也能夠建立名言而有的概念。 因為“緣”字指的是徹底的依賴他者,沒有以自己的力量而有,所以破除了自 性、破除了常邊;因為“起”字是指生起、形成的意思,是存在的意思,而不是完全 的沒有,所以破除了斷邊,建立了名言有。 所以“緣起”二字所說的邏輯能夠同時間去除常見和斷見,當然是不是以一心來 去除這個有爭議,但如果你是以緣起的一個思維去破除我或破除自性的話,也是因 為“起”字所以它不會完全的否定,因為“緣”字完完全全的依賴他力,所以沒有任何 的作用和屬性是以自己的力量而有,又可以破除常邊、常見,這也是為什麼緣起的 理由更為殊勝的原因。 至於離一離異的正因它只是單純的破,它對建立名言諦的概念並沒有建樹;同 樣的,破有無生因它只是單純的破,它對建立名言諦的一個概念也沒有建樹。
問:《緣起贊》的教導,對大多數業餘學佛的在家居士來說,有沒有什麼比較 重要的方法,可以容易的在平常的生活當中拿來觀察和運用的? 答:在《緣起贊》這本論著裏面跟我們說事物是怎麼存在的方法、事物存在的 究竟性,當你肚子餓的時候你會想要去吃飯,這跟《緣起贊》裏面所說的內容沒有 直接的因果關係,這跟觀察勝義諦的理智是沒有關係的,飯好不好吃、食物美不美 味這跟我們的根識有關,跟觀察諸法究竟性的理智沒有直接的關係。 根識會直接接觸到境,針對直接接觸的境會產生反應,可是根識接觸了境之後 我們的心中會覺得所看到的就是實際上存在的現象,這就跟緣起性空的正見有關 了!因為這會產生執著,當我們產生執著的時候會覺得我現在正在執著的這個境無 論貪境也好、嗔境也好是客觀存在的,為了破除這一點我說緣起性空。我們講緣起 性空的時候,不是說我們沒有身體的感受、沒有思維,並不是這個意思! 你提問說可以容易的運用在生活當中的方法為何,當你產生強烈的貪、強烈的 嗔的時候,你要仔細地去觀察在貪的過程當中是否有一個存在的重要因素——就是 我把這個貪境視為是一個獨立、自主、客觀的存在?如果是的話,那麼這是不可得 的,因為緣起性空!至於肚子餓的話會想要吃飯、口渴的話會想要喝水,這跟緣起 性空就沒有直接關係了,像畜生道的動物們也會這麼做啊。
問:觀修本尊瑜伽,可以一心同時累積福、慧二資糧,這是密乘不共的殊勝 處,請問尊者這是為什麼?顯教也會說自性空如幻的修行內容,難道思維自性空如 幻的心就沒有一心同時思維勝義、世俗的內容嗎?謝謝!
答:觀修本尊瑜伽能夠以一心同時累積福、慧二資糧的意思是說,無論你在觀 任何本尊瑜伽的時候一開始會說“嗡 娑巴瓦旭噠 薩爾瓦噠嘛 娑巴瓦旭多杭”,也 即思維空性,於空性中將正在思維空性的智慧轉為本尊,不僅是現起本尊而已,而 是在思維空性的基礎之上再來思維本尊的。
這時候自己正在思維的我、所思維的本尊、以及其依據的空性這一切都無有自 性,首先要做這方面的抉擇,正在思維空性的這個智慧,無論是通達也好、或者沒 有通達只是會意也好,總之把正在專注思維空性的這個智慧轉為本尊。雖然他直接 的所執境是性空,但是正在執著空性的這個智慧從心的另外一處把它轉為本尊。 通常我們講佛寶的時候,如果你對空性有所理解的話,你看到佛寶的時候自然 而然會覺得這是一個名言而有的佛陀,同樣講僧寶的時候也會覺得這是名言而有的 僧寶;如果對空性沒什麼理解的話,看到佛法僧的時候會覺得這是具有相好及功德 的佛法僧。 能否以一心累積二資糧,這需要長時間的堅持、思維、訓練才有辦法做到的, 首先透過聽聞、學習,再次反復地去思維,才有辦法以一心累積二資糧,這是沒辦 法瞬間成辦的,所以光是本尊瑜伽其實也不一定能夠以一心累積二資糧,必須要透 過長時間的訓練才有辦法。 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也就是先觀想空性,專注空性當中空正見轉為本尊, 以這種的方式一心累積二資糧。所以自己對空性先要有所會意、有所理解,在本尊 瑜伽之前當我們在念誦“嗡 娑巴瓦旭噠 薩爾瓦噠嘛 娑巴瓦旭多杭”的時候盡可能 的專注空性,正在思維空性的智慧再轉為本尊。 觀修空性的智慧又可以分粗、細、極細的層次,雖然所觀的空性是一樣的,可 是隨著能觀空性智慧的層次不同,而說到不同層次本尊瑜伽的觀修。這一切都是需 要長時間的訓練才有辦法做的,當然是每一天都要無有間斷的修練才有辦法做到, 這樣的話才有辦法慢慢的瞭解第二轉法輪無相法輪所說的空性以及第三轉法輪識光 明或具境光明,才能夠有所會意。因為以自己的經驗去印證第二法輪和第三法輪的 內容,才有辦法將其二法輪的內容做個結合,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謂的他空論是要以 三轉法輪的內容來思維的,因為以有法而言是他空的,但是以性質而言是自空。
問:為何顯教裏面沒有辦法以一心去累積二資糧? 答:當我們在說禮敬佛、禮敬法、禮敬僧,如果這時候平常也在思維空性的 話,那麼在講佛法僧的同時也會以幻化無自性的概念來禮拜佛法僧的,這時候確實 會比一般的人有不同的一個殊勝之處。 如果平常對空性沒有什麼學習,他只是佈施、供養而已,當密咒的儀軌文裏面 說到“嗡 娑巴瓦旭噠 薩爾瓦噠嘛 娑巴瓦旭多杭”可是你對空性沒有思維的時候, 即便這個觀空咒語你念了上千遍也沒有什麼用。
問:請問如何以發心的角度結合《緣起贊》的偈頌來作為每天修行的功課? 答:以我個人來講,早上一醒來的時候我會先思維菩提心,會自我接受菩薩 戒,之後再思維自性空,今天這一次我會以一切瑜伽之發心的方式來為你們傳授發 心儀軌,你們平常也可以用這種的方式去做思維。
首先觀想一切有情眾生在前方之後,“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 苦,鹹由自利成。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所有世間 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故應除疲厭,馭駕覺心駒,從樂趨勝 樂,智者寧退怯。”這是我每一天都會去邊念邊思維的內容,所以一醒來的時候先 發心。
我們皈依的境、皈依的對象——圓滿一切功德的佛、法、僧、或者如何成辦法 寶的二資糧,這一切去尋找之後都是不可得的,雖然不可得,但是又不能否定,這 一切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而有,能夠坦然安立其作用。這麼去思維,每天一醒來的 時候去思維、去結合。 這次要以一切瑜伽的方式為你們傳授發心儀軌,當我們講一切瑜伽之發心的時 候不一定要作為是一個密咒金剛乘傳授的流程,只要我們能夠聽得懂別人在說什 麼、我們能夠有思維能力的話,這時候就要好好的運用我們睿智的這一顆人腦去分 析真相。 不管是居士也好、還是比丘也好,我們在這時候可以觀想一切有情眾生都是想 要離苦得樂的就這一點而言並沒有差別,遍虛空的有情眾生願他們能夠離苦及苦 因,願他們能夠早日成佛,所以我要盡一切努力完善自己、我要成佛,讓自己先發 這一顆菩提心。 這個佛果位需要透過智慧和福報兩者的資糧結合才有辦法獲證的,智慧資糧中 最好的是空正見,如果沒有的話粗分人無我的這個智慧也可以,盡可能地去思維身 心背後沒有一個操控者的我這個粗分人無我,如果可以的話盡可能地去思維這一切 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而有僅此而已。在這個同時,又思維為能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我 必須要完善自己、必須要成佛,現在想要成佛的這一顆心觀想為在心間的一個月 輪。 正在觀想菩提心的自己並不是身心背後有一個操控者的我,以佛而言去尋找之 後也是找不到的,佛的任何作用和屬性並非以佛自己的力量從他本身而有的,這一 切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坦然安立僅此而已,這一切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坦然安立其 作用,絕非像我們表像所看到般的獨立、真實、客觀的存在,做此決定!正在決定 的這個智慧轉為了五股金剛杵,豎立在剛剛的月輪上面,安住在我們的心間。 剛剛世俗菩提心轉為了月輪,就像地基一樣,觀想諸法緣起性空的智慧轉為了 五股金剛杵,豎立在菩提心所轉化的月輪上面,我們現在化短暫的時間來一起觀想 菩提心和空正見。 菩提心真的是非常殊勝的,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如果要為自己 好、要成辦自利的話,沒有比修練菩提心更好的法門;如果要為他人好、要成辦他 利的話,也沒有比菩提心更為殊勝的法門;如果要讓自己快樂,也沒有比菩提心更 好的工具;如果要讓自己離苦,也沒有比菩提心更好的法門;如果要累積福報資 糧,也沒有比菩提心更好的法門;如果要盡除罪障,也沒有比菩提心更好的法門。 這是噶當派的先賢大師所說的,的確是如此!這個心間圓滿和潔白的月輪就是菩提 心。《緣起贊》裏面說的這一切的事物,並非像我們所看到般的這麼獨立、真實以 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存在、客觀的存在,瞭解絕非如此的智慧轉為了五股金剛 杵,豎立在剛剛的月輪上面,讓自己的心間一直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這兩顆 心。 這兩顆心,我是每一天都要無有間斷去修練的內容,這個是我修練的基礎,這 個就是我修行的根本,菩提心和空正見這個是我修練的壽命,我要像守護自己的性 命般去守護這兩顆心。好好的觀想這兩顆心在我們的心間,許下這樣一個承諾—— 我每一天都會好好守護這兩顆心,這個叫做一切瑜伽之發心。請跟隨著念(三 遍):嗡 薩瓦友嘎企達 午巴達亞米
你們是我認識的法友,而且在場的許多人我們之間有師徒的關聯、師徒的三昧 耶,你們的老師、你們的上師所修的就是剛剛上述所說的內容,我每一天都是以菩 提心和空正見作為修行的根本,像守護性命般去守護的,我希望作為弟子的你們也 應該這麼做,這樣的話你們才能夠成為一個具相的弟子。
否則,則我們說達賴喇嘛尊者是我們的上師,但是上師所做的這些我們弟子完 全都不去關注、完全也沒有任何的努力,只是覺得達賴喇嘛是我們的上師,這沒有 什麼用啊,沒什麼意義啊! 我作為你們的上師,每一天都會思維一切瑜伽之發心,許下這樣一個承諾,你 們應該以我——你們的上師作為一個要去追隨的典範,就像我們會去皈依佛、法、 僧,會把佛陀作為我們要去追隨的典範,你們的上師——我會把龍樹父子、會把宗 大師作為我的典範,我也想要去追隨他們的足跡。同樣的,作為弟子的你們,也應 該要儘量地追隨上師的足跡,盡可能地每日無有間斷的學習菩提心和空正見,許下 這樣一個承諾。
問:弟子要如何努力,才能夠真正的作師所喜?感覺上總是揣摩不到師長的心 意,恭請法王開示。 答:師長的心意,就像我剛剛說的就是空性的思維、空正見、菩提心,菩提心 最主要是以自他相換的方式而去思維菩提心,這是我所做的內容,而且是我每一天 都會去做的內容。你們應該要像我所做的那樣,你們要盡力地去思維菩提心、發菩 提心、讓自己思維空性,這是最主要去做的內容,也就是所謂的廣大行和深見行, 透過菩提心來成辦廣大行、透過空正見來成辦深見行,這時候就可以參考吉祥月稱 的善說,我是以此為依據來思維的。 至於修行加持的傳承而言,我每天也會念誦許多與本尊瑜伽相關的一些儀軌, 總之作為弟子的你們,最主要的修行、重中之重的修行,就是每日無有間斷地去思 維菩提心和空正見,因為你們的上師達賴喇嘛是這麼做的,所以希望作為弟子的你 們也這麼做,這樣的話你們才能夠成為達賴喇嘛尊者的具相的弟子。 要成一個達賴喇嘛具格的弟子的時候,會有一個好處就是你們會時常面帶笑 容,這是附加的好處。我們有一些很莊嚴的本尊,有一些是威猛的本尊,好像面部 表情很嚴肅的樣子,作為我的弟子你們不會這樣子的,因為你們在思維菩提心和空 正見的緣故,所以你們會打從心裏面產生感激之心,這時候你們會面帶微笑、以笑 容迎人。
問:請問尊者,對於初修學者而言,如果觀修、修持補特伽羅獨立自主之質體 空的粗分無我,以及補特伽羅自性無之細品無我,這兩種俱生我執的粗細品以內心 如何認知與辨別?恭請開示,謝謝法王! 答:表像和真相的不同其實量子物理專家也這麼說,就是看物理現象的時候在 表像上覺得所有的物理現象都是可被衡量的,這是一個表像的看法,但是到了細微 量子狀態的時候,在跟主觀意識無關的情況下是沒有東西可被衡量的,而說到了真 相和表像的不同。其實我們可以引用他們的這種說法,也就是搭配著自己的生活經 驗我們可以去觀察表像呈現的是什麼、真相是什麼?
在這世界上有諸多的災難,當產生災難的時候我們會有一個看法,會覺得我應 該這麼做或者這麼做是最佳的,但實際上我們之前認為的最佳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 的,這個叫表像與真相的不同啊。而且許多世界的領導者有他們自己的一個措施, 但這個措施不一定是最好的政策。所以自己所認定的內容或自己所認同的內容,跟 實際上產生不吻合的時候,就會產生諸多的衝突,為此修練菩提心是最好的方式。
如同《入行論》所說的“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 樂。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 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這是我每一天都會去思維的內容。 所謂的安樂、快樂或幸福,第一個其實取決於你把焦點擺在哪里。你的焦點擺 在他人身上的時候,你的內心就會沉穩、就會安樂;如果你把所有生活重心的焦點 擺在自己的身上,你就會產生猜疑、畏懼、恐慌、不信任。第二個,就是瞭解諸法 是如何存在的一個真相,這時候可以搭配著量子物理的觀點來做思維。 但如果從方便品這個角度去做思維的話,假使我們把整個生活重心的焦點都擺 在自己身上的話,心裏面最苦的是自己呀!所以經論一次再一次地跟我們說:“所 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一開始覺得為了自己的安樂 應該把焦點擺在自己的身上,但好像跟經典所說的不一樣,但實際上心裏的現象就 是如此啊,因為我們可以從這一生的生活經驗知道,誠心誠意為他人而著想的人的 內心是更充實的。
問:《三主要道》說“此複現相除有邊,及以空性除無邊”,但通常是空性舍離 有邊、緣起舍離無邊,為何在此處宗喀巴大師會反過來開示呢? 答:如果在我們的看法上呈現諸法是以自己的力量而有的,假設以自己的力量 而有的話,那麼尋找之後應該要找到才對,應該是可得的,可是得不到啊,所以而 說有相除有邊、無相除無邊。有相除有邊:因為有,因為他是存在的,如同自己所 看的去尋找之後找不到,所以有相除有邊;無相除無邊:在此的“無”指的是不以自 己的力量而有,因為不是以自己的力量而有,只能在觀待當下被施設而有,所以不 是沒有,因此無相除無邊。 “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諦。”在 此也說到了有相除有邊、無相除無邊的內容,我們雖然會看到有,但是不能因為不 可得而否定了他的有,所以不是沒有,因此無相除無邊。 所謂空性的正確的理解,絕對不是單一否定而已,而是講到施設而有——觀待 而被施設的緣故,而說自性空的。因為空性的解讀,是以觀待施設而有去做解讀的 緣故,所以既可除有邊、也可除無邊。一般來講是空性除有邊、緣起除無邊,可是 仔細這樣去想的時候,如果你真的會意什麼叫觀待施設這四個字的內容,你自然就 能夠做到有相除有邊、無相除無邊。 我是因為反復去思維緣起性空的緣故,所以當我看到這一切的時候我都會看到 如同幻化般,當我看到他的有——會在我的內心裏面深信他是幻化,所以是由有相 而去除有邊的;也是因為思維無自性的緣故,而知道:因為無自性,所以更需要觀 待他者,故而由無相除無邊!
問:因為近期COVID-19疫情的關係,我們沒有辦法以傳統的方式來學習佛法, 譬如:以前我們會前往印度到尊者座前聽法,在臺灣我們也可以到佛學中心向師長 學習經教。但是目前就只能透過網路的方式來學習,如果這種方式成為常態的話, 那麼佛法重視的像是加持力、灌頂、口傳、傳承的獲得,以及對於依師的重視等 等,會不會衝擊到這些內容的修行?謝謝!
答:顯教和密咒金剛乘的一些修行,尤其是密咒金剛乘裏面有一些的法門是確 實需要師徒直接見面的,以口傳耳的方式來傳授。但是以一般而言,就像我們雖然 沒有見到釋迦牟尼佛,可是由世尊的弟子延續下來的這些內容,像是佛陀所說的經 典、以及這些大師所說的論典、以及南瞻二聖六莊嚴的著作,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學 習的教材呀。 龍樹菩薩在寫《中觀理聚六論》的時候我們不在世啊,我們沒有因緣去看到龍 樹菩薩在世的時候寫下的《中觀理聚六論》,可是這個代表龍樹思想的《中觀理聚 六論》今天我們仍然可以閱讀和學習呀! 透過這個耳傳相續的特別的法門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就以一般整體教法的學習 而言,這些學習的資料和教材是仍然有的、是仍然存在的。以比丘護沙彌的戒體而 言,這個傳承還是在的。以龍樹菩薩的思想而言,雖然我們直接看不到龍樹菩薩, 可是龍樹將他的思想傳給他的弟子、他的弟子再傳給其弟子……,我們可以透過師 長的引導或者學習龍樹的著作來知道龍樹菩薩的思想為何。龍樹菩薩以他的經驗為 我們寫下這些著作,這些著作今天仍然還在呀,所以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對佛法整 體的瞭解而言,我們還是可以做得到的。 以佛陀親自所說的經典《甘珠爾》來講,翻譯成藏文的有一百多部浩瀚的巨 作,這些印度大師的著作《丹珠爾》有兩百多部浩瀚的巨作,就以《甘珠爾》而言 聽說漢譯的佛經比藏譯的多,但是以《丹珠爾》論典而言藏譯的論典要比漢譯的 多。因為這些經論的資材都還在,當然像是上師必須要在現場為我們傳授的灌頂等 這類的法門是另當別論,但是就以教法整體的一個認知而言,即便透過網路我們還 是可以學習和分析、思維的,所以沒有問題。
問:請問尊者,一般在與他人互動時,經常會有觀點不同、講不清楚的問題, 然後無限上演著雙方的各持己見,卻沒有越辯越明的戲碼,該如何避免這樣的過失 呢? 答:人跟人之間在爭執的時候,我們並不是針對這種深奧的見解來做討論、做 爭執的,而是為了衣食坐臥而去產生之間的口角或爭執,針對這一類生活瑣事所產 生的爭執,是沒有一個究竟的邏輯和道理的,當我們吵得不可開交非常嚴重的時 候,最後只能動用最終的武器我們的拳頭給他揮下去,哈哈、哈哈。這不會有所謂 的越辯越明,更多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為這些都是跟生活瑣碎的事情 所產生爭執。 至於宗見、宗義方面所產生的討論而形成的爭執這是很少的,這時候只能依據 理由,但大部分的主流宗教都是採取引經據典的方式,以基督宗教來講因為《聖 經》這麼說、以回教而言因為《可蘭經》這麼說,就因為我們的導師相信有造物 主,造物主所說的話都是不能被挑戰的,一個字都不能背離,是以這樣一個信仰為 主的方式來相信的。 首先造物主在哪里?以《聖經》而言,如果透過邏輯去分析《聖經》所說的將 會遇到很多的挑戰,所以只能相信上帝所說的,上帝是造物主,所以我們要一字無 誤的完全的接受。但是我們要知道,所有的主流宗教都相同的傳遞了一個訊息,就 是心懷慈悲!這是所有基督宗教、回教、猶太教都一致傳遞的訊息,這也是為什麼 我們能夠有交集把一切主流的宗教團結在一起的原因。
就以哲學的一個觀點而言,只能夠透過依理說理的方式、邏輯分辨的方式,來 進行切磋和討論。就以信仰而言,這就沒辦法以理由進行爭辯了,因為這些主流宗 教都是以信仰為主、以引經據典的方式為主。
總言之,不同宗教之間的和諧真的很重要,以印度來講就是最好的一個典範, 促進這世界主流宗教的和諧印度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在學術界之間會有不同的一個 爭議,可是以印度的一個國情而言,猶太教徒信仰他的猶太教,回教徒也是、基督 教也是、印度婆羅門教也是、佛教也是,在印度以非某個宗教為主的這種道德推動 做得非常好,這個叫做世俗倫理,即不依據某個宗教為主但是卻推動道德觀念,我 覺得這是我們要去推動的一個內容。
問:我們學習到苦諦,瞭解到世間的真相一切都是苦,那怎麼樣才能保持愉快 的心情呢?另外,我們面對家人的團聚、朋友相見,這些原本歡樂的時光,但一想 到壞苦我心就會低沉,該如何調整心態來面對歡樂的情境呢? 答:當我們遇到家人、跟家人聚合的時候,無論是自己的父母還是伴侶,當我 們在聚會的時候這跟苦苦、壞苦、行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呀,這只是隨著世間通 俗的說法而說這是我們父母、這是照顧我的恩人、這是我的伴侶,當我們在跟家人 聚會的時候不會因為跟苦苦、壞苦、行苦來定義這是我的家人與否。 像是畜生道的眾生都會相互關懷,像是社會性動物或群居動物他們會相互照 顧,這跟苦沒有直接的關係呀,他們不會特別的去做分析和觀察,會隨著當下的因 緣而相互的關懷、相互的照顧。 從父母起乃至伴侶、親友,我們在聚會的時候會有一個歡樂的氛圍,那我們就 保持在這個歡樂的當下,不需要特別的去想這是苦苦、壞苦或行苦。當然作為出家 人的我們要隨著提醒自己這是苦苦、壞苦、行苦,讓自己的內心保持一個出離心的 狀態,努力精進、追求解脫。以一般的世俗人來講,在與家人聚會的時候,在慶祝 或歡樂的時候,我們不需要特別的去想這是苦苦、壞苦或行苦。我們現在所認知的 這些快樂其實基本上就是壞苦,不是嗎?如果一直在想苦的時候自己只會變成單獨 的一個人而已,你旁邊就沒有親友了。
問:弟子現在才知道要有戒體,才算真正得戒,很久以前,弟子完全不知道戒 體的概念,法王為弟子傳授居士五戒與菩薩戒,這樣弟子算是種善根而已嗎? 答:這個沒有問題!從我這邊獲得了居士五戒和菩薩戒,在那個當下就會產生 特殊的善業。如果好好去遵守的話,當然你的居士五戒還在呀。如果我傳授給你菩 薩戒之後,你如實的去遵守這個戒條,像是十八條根本罪等,你好好的去遵守的 話,其實十八條根本罪主要的精髓就是心懷為善,秉持這一個善念,不要去傷害他 人,這是十八條根本罪最主要的根本,如果你平常這麼做的話,那麼你的菩薩戒體 就會仍然還在、就會持續的存在,這就是菩薩戒的一個主要的學處嘛,你心中已種 下特殊的善法習氣,只要好好的遵守這些戒條,戒體也是仍然還在的。
問:請問尊者,您每天是如何思維空性及緣起的?我們是您的弟子,很想像您 一樣如是思維,謝謝!
答:剛剛我已經說了,你們平常在念誦“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的時候,你們一早起來念這個發願文的同 時,希望不只是念而已,也要去想三毒煩惱是要怎麼樣去除的?不是透過發願,而 是透過智慧真明瞭!但就智慧而言有很多種不同類別的智慧,在此去除三毒煩惱的 智慧指的是瞭解空性的正確的智慧——空正見,空性最主要的正確的解讀就是僅施
設而有的緣起,這個是什麼意思,要好好的去思維,在這個同時如果能夠結合菩提 心的話會更為殊勝。 以我個人來講,早上一醒來睜開眼睛的時候,我就會自我接受菩薩戒,這不是 說前面還有誰,而是為利一切有情眾生,像儀軌文裏面所說的“為能成就自他利 我 要生起菩提心”,要為自己好也得修練菩提心,要為他人好也得修練菩提心,要讓 當下好也得修練菩提心,要讓究竟好也得修練菩提心,要累積福報也得修練菩提 心,要淨除罪障也必須發起菩提心,以這樣一個思維來發心,之後接受菩薩戒,這 是我每一天都會去做的事情。 之後我會念《緣起贊》以及龍樹著作《中論》的一些偈頌文,在念誦的同時我 也會思維正在念這些偈頌文的我在哪里?“士夫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一 切,何者是士夫。士夫六界合,故非有實有,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實。”像這一 類的偈頌文我就會去念誦,邊念邊思維,正在思維菩提心的我又不是我的身體,我 的心也不是我,為什麼呢?當我在講我的心的時候心被我擁有,那時候心怎麼可能 是我?我們不會說我的我嘛,意思是一樣的。這個我,又不是身心背後一個操控者 的我,那麼這個我到底在哪里?原來因為有身和心的這些因緣,在依賴著這些因緣 的情況下,被認定而有的一個我僅此而已,我只是一個被認定的內容物,所以是觀 待施設而有僅此而已。 但是我們在很生氣的時候,會覺得仿佛有一個操控身心的我正在生氣,這個是 錯覺、是幻覺呀,這種的我完全未曾有過!一開始好像覺得這個我在內心的某一 處,但是仔細去想的時候原來這種我是從來沒有過的、未曾有過的。 我每一天都會這樣發心、思維菩提心,之後再思維空性的內容,會去分析我到 底是在哪里,又不是沒有,確實是有,因為有我的作用,那這個有只剩下一個選項 ——那就是名識施設而有,我是這麼想的。
問:《上師相應法》的“六座瑜伽”當中有這樣一句偈頌文,“情器世間夢幻 影,如水中月無實性,猶如水中之浮泡,無性幻出諸名言。”祈請尊者為弟子解釋 “無性幻出諸名言”的內涵,感恩尊者! 答:在此幻化有很多不同的解讀,我們在此針對這個幻化的說法是表像上看諸 法皆有自性,什麼叫自性呢?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屬性,這種的看法是錯誤 的,這種看法是不符合真相的,所以而說的幻化。 在此水中之浮泡而說的無自性,這個的解讀就還好而已,但是我們針對幻化的 一個層次而言,有不同解讀的深細的層次,我們針對幻化最主要的解讀是:並不是 沒有,是有,可是這種有的方式並不像我們認定般的這麼真實,所以去尋找之後找 不到,可是找不到的幻化當中又不能否定,所以而說幻化中出名言。
問:如果上師說了一座法,當下弟子聽不懂,事後再去聽其他法師的析釋,也 許透過這個方式很快就可以瞭解大略的輪廓;或者不斷的祈求上師、不斷的重複聽 聞,但這會花很多時間,也許還是聽不懂,請問尊者哪種方式對自身的學習才是饒 益最大的?
答:在某位上師的座下,當下是聽不懂的,課後再去反復地聽聞,這也是一種 方式。如果不方便的話,也可以從其他具相的上師處聽聞也可以。
所謂的具相上師,是指這個上師所說的是否符合大教典的內容。有時候我們遇 到一些上師他們會說:“我有特別的一個口訣。”好像說得跟佛經無關似的,是他自 己創造出來的。我個人的想法認為大教典的說法才是重中之重,比起自創一個傳 承、口訣等這個我不太信。如果相應大教法的話,這個傳承才是口訣!無論自己怎 麼添油加醋的說這是什麼口訣或無上的傳承,如果不符合大教典的話我會說對不起 這三個字,我只會說對不起。 “視上師所有一切造作皆為清淨”是針對那些特殊根器的眾生所說的,一般人不 需要對上師所有的話都信受奉行,不應該以這種方式去看上師所說的一切都是對 的,這種觀功念恩的師承方式是錯誤的,最主要是在符合大教典的基礎之上來說觀 功念恩師承的方式,所以我們要好好地觀察上師所說的話其背後理由為何,內容是 否符合大教典。 這也是為什麼學佛者分兩個不同根器類別的原因,一個叫做下根隨信,一個叫 做上根隨法。我一直在說現在是二十一世紀,我們佛教徒要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佛教 徒,什麼叫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呢?透過理由分析、以智慧去判斷所產生的信仰這 才叫做上根隨法理的意思,下跟隨信已經不符合現代的一個趨勢了,尤其是佛法本 來就值得我們去分析觀察,更何況是那爛陀佛教大學所流傳下來的完整的學習體 系,更值得我們去分析觀察,既然是如此幹嘛需要透過下根隨信的方式?應該以上 根隨法理、以邏輯分析法義的方式來學習才對。這樣的話,對上師的信心才會有理 由為依據,如果對上師的信心沒有後面的理由為依據的話,我覺得這個我們不用太 在意。
結行 殷切寄語弟子每日無有間斷思維一切瑜伽之發心
昨天是以一切瑜伽之發心的方式讓你們做這個思維,今天再做一次一切瑜伽之 發心,如同剛剛《緣起贊》裏面所說的,龍樹菩薩說到了諸法皆是觀待施設而有、 皆是緣起而講到無有自性,請你們好好的思維之前我們一直在強調的內容。 我們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哪怕是一只昆蟲作為動物界的眾生 也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我跟它們不同的是我已經獲得這個人身,我雖然不說佛法 是最好的,但是就以佛教徒而言,佛教確實是經得起邏輯分析的一個與眾不同的教 法,而且佛教的精髓是不要去傷害他人,並且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要打從心裏面的 去寬恕他人,其精髓就是叫我們世人要去幫助他人、利益他人,即便幫不了他人也 不應該傷害他人,這個就是佛教的精髓呀。 所以菩薩戒指的是我從此以後不會去傷害任何人,哪怕想要傷害他人的想法也 都不應該有、我都不會有,我都想要去幫助他人,我會一直堅持這個理念和原則, 像《入行論》所說“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我的這 個理念和原則不會僅局限在這一世,我還會生生世世秉持這樣一個原則,我從今起 一直到成佛之前所做的就只有幫助他人、利益他人,永遠都不會傷害他人,請這麼 思維。
請你們先想:我們獲得了暇滿人身,現在值遇了佛法。你們都是我的道友、法 友,以我來講每一天都會思維菩提心、自我接受菩薩戒,你們因為是我的好朋友、 是我的法友的緣故,希望你們能夠在此接受菩薩戒,如果這麼做的話才會成為名副 其實的我的弟子、我的法友。
上師每一天都接受菩薩戒,每一天都發這一顆善良的心,我的弟子理應更該這 麼做,如果對菩提心、空正見完全沒有去關注的話,那就不能夠成為我信賴的弟子 或我信賴的法友,哈哈、哈哈,應該是這麼說吧。因為你們是我可信賴的法友、我 的弟子,所以請你們先發菩提心。 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今生我好不容易獲得了修法的工具這個暇滿人身,我 要好好的利用這個工具修練菩提心,一開始是蓄意、刻意的發起,之後慢慢的有一 天讓我生起自然任運無造作的菩提心,願我在將來終究也能夠真正的利益一切有情 眾生成就無上菩提,請發菩提心。 這種為了能夠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為了能夠真正的圓滿眾生暫時和究竟的利 益,我必須要斷除所知障完善自己,唯一的方式就是我要成佛,所以打從心裏面、 打從骨髓裏面想要成佛的這一顆心我每一天都會堅持、每一天都會修練,許下這樣 一個承諾,因為這個承諾的緣故,所以觀想這個顆菩提心轉為了白色的月輪,安置 在自己的胸部心間。 我要成佛的這個我到底在哪里?尋找之後是不可得的,比如我們去尋找佛也是 找不到的,“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這是《中論》 跟我們說的。斷一切過、具一切德的世尊如來,無論是以七相、還是以五相去做觀 察的時候,也是找不到的,也是不可得的。 簡略來講,我們說皈依佛,我們要皈依的佛到底指的是佛陀的身體呢?還是佛 陀的想法呢?還是佛陀的表述呢?這樣去找的話,我們皈依的有信仰的佛陀是不可 得的,所以叫做“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佛陀、 如來這樣去尋找之後是找不到的。我們的導師,也就是我們的究竟皈依處,也是我 們要成佛的這個果位的佛陀,去尋找他的一個施設之義在哪里的時候,是不了得 的,請這麼思維。 尋找其施設義完全都不可得,但又不是沒有,所以只剩下一個選項叫做觀待施 設而有僅此而已。我們所有看到的一切事物,去尋找之後都是不可得的,雖然不可 得但又不能否定他的存在,其作用還是存在的,所以其作用和屬性只剩下觀待施設 而有的唯一選項。 所以在我們表像上看法裏面,覺得諸法所呈現的都是獨立、真實、客觀的作 用,但實際上真相並非如此,瞭解真相和表像不同的這個內容的智慧,也就是深信 諸法皆無有自性,沒有任何一法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屬性的這個智慧,轉為 白色的五股金剛杵,豎立在剛剛已經由菩提心轉為的月輪上面。緣起性空的這個智 慧,深信諸法皆無有自性的抉擇之智慧,轉為五股金剛杵,豎立在剛剛的月輪上 面,這兩顆心就在我們的心間,這個叫做一切瑜伽之發心。 以我而言是你們的法友,也算得上是你們的上師,作為上師的我每天都會發一 切瑜伽之心,一切瑜伽就是一切修行最主要的基礎之發心,我這麼思維的成果是什 麼呢?“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諦入滅定。 雖常具足滅定心,然恒悲念苦眾生,此上複能以慧力,勝過聲聞及獨覺。世俗真實 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如此去發一切瑜 伽之心,這就是靠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這兩顆心——月輪和金剛杵的這個一切 瑜伽之發心——也就是鵝王的兩只雙翼,而來到達成佛的彼岸,成佛的唯一途徑就 是結合智慧資糧和方便資糧!
這是我每一天都會去思維的內容,這兩顆心是我每一天思維的內容。希望我可 信賴的法友們或我的弟子們,你們每一天都會這麼思維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空 正見——勝義菩提心。將菩提心轉為圓形的皎白月輪安置在胸部心間,之後身心無
有自性、一切都是觀待施設而有的這個智慧轉為五股金剛杵豎立在菩提心的月輪上 面,這兩顆心是我每天都會去堅持修練的內容,我的法友們最好的話也希望你們每 一天無有間斷的這麼去思維,如果你們真的很忙沒辦法做到每日無有間斷的話,至 少你們在快樂幸福的時候請這麼想。當你們內心很鬱悶或者忙到不可開交的時候, 你們跟一切瑜伽之發心請個假,請“一切瑜伽之心”先在旁邊稍坐一會兒,先不去思 維,真沒辦法時這樣也可以。一切瑜伽之發心是我每一天都會去思維的內容,我誠 心希望你們每日無有間斷的這麼去思維、這麼發心。 這以上已經結束了這一次的傳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