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18日大念處經大念處經

Page 1

大念處經

2021年12月17-18日 北印喜瑪偕爾邦 達蘭薩拉·寢宮

主辦單位:因陀般若佛學檔案館,也稱為曼谷解脫自在園、印尼丹格朗萬丹斯裏維再也國家佛教理事會、馬來西亞上座部佛教理事會、斯里蘭卡藏傳 佛教兄弟學會、東南亞法性專案和新加坡西藏文化中心。

達賴喇嘛尊者藏語講授 蔣揚仁欽博士同聲傳譯 格賴卻英記錄整理

開場白 在平常,當我想起佛陀教法的時候,就會想起宗喀巴大師《緣起贊》的這 個偈句:“隨順如彼大師正出家,修學佛陀聖教未退劣,精勤瑜伽行之一苾 芻,於彼大師如是至誠敬。” 導師所說的三藏經典及其注釋論典等這是我從小必須背誦的內容,從小背 誦這些經論文之後在我的導師金剛持面前透過逐字消文的方式來理解經論的內 容。在持戒嚴謹的一個律行的基礎之上,我最主要是以辨別分析的方式去厘清 經論所說的內容,在厘清的過程當中最主要採取的修行除了有四念住外更重要 的是菩提心和空正見,也即深見行空性的理解以及廣大行菩提心的理解。在菩 提心的一個修練當中,我最主要參考的依據是寂天菩薩《入行論》自他相換的


教授,“隨順如彼大師正出家,修學佛陀聖教未退劣,精勤瑜伽行之一苾 芻”,我是儘量往這個方向而努力,正在執行著。 對認識的法友們,我也會搭配著自己覺受和經驗,根據自己內心獲得改變 的一個體會和感受,跟法友們一起分享我的心得,很高興今天有這樣一個殊榮 的機緣跟你們分享。 在場最主要的對象是巴利語系佛教傳承的法友們,當然在場也有梵文語系 佛教傳承的佛弟子們,無論是來自哪個傳承我們要知道大家都是導師釋迦牟尼 佛的弟子,這一點是相同的。 導師世尊在世的時候說到了不同的教法,也是因為如此而形成了後來的毗 婆沙宗的十八部,除了毗婆沙宗以外還有經部、唯識、中觀,每一個派系裏面 又有不同的傳統和知解。

導師自己也說:“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為 敬。”這是導師親自為我們傳授的一個教授。以白話文來解釋的話,導師賜予 佛弟子們所有的權力,讓弟子們針對佛親自所說的教言去做觀察,賜予佛弟子 們這樣一個觀察和分析的權力。所以在場巴利語系傳承的法友們,尤其是梵文 語系傳承的學者你們,因為佛陀已經親自這麼跟我們講解了,我們作為佛弟子 擁有佛親自傳授的權力,所以我們更要好好運用這顆睿智的頭腦去觀察佛經的 內容。 佛經的內容是值得我們去觀察的,因為佛所說的真諦是值得我們去分析檢 視的,並且奇妙的是無論我們再怎樣去深入分析檢視,所獲得的居然是正面的 效應、更強烈的信心。

以我個人來講是一名佛弟子,而且我的確也如實地去實踐、修練深見行和 廣大行所有的內容,也是因此對佛產生了見理所生的信心,在今天這樣一個殊 榮的機緣下能夠跟你們交流我感到非常的歡喜。


我堅信,這世界上為了能夠創立一個更和平的人類社會,雖然在我們人類 的社會裏有不同主流的宗教傳統,可是這些不同的主流宗教傳統都一致傳遞了 慈愛的價值。 印度的耆那派和婆羅門教等,也都一致說到慈愛的價值、寬恕的價值、不 應該傷害他人等這方面的理念。印度本土所興盛的這些傳統,在過去的三千年 間一直都致力於非暴力(Ahimsa)和慈悲心(Karuna)傳統的推動。在印度除 了本土的宗教外還有回教、基督宗教、猶太教等,所以印度的確是一個各個宗 教都能夠團結和諧的國度,值得我們去效仿,是我們世人看待宗教和諧的最好 典範。

我深信,也是因為我居住在印度的緣故,宗教和諧是可以做得到的,透過 印度這個最好的活生生的典範,我們真的可以堅信宗教和諧是值得我們去推動 而且是可以成辦的。 總言之,如前所述,今天能夠在此能夠與你們會面我感到非常的高興,跟 你們交流我感到非常的歡喜。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諦入滅 定。雖常具足滅定心,然恒悲念苦眾生,此上複能以慧力,勝過聲聞及獨覺。 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我 正憑藉著福德與智慧的雙翅飛往佛國的彼岸,我覺得已經進入了大乘之道。當 我看佛典經論的時候,不是只有看到經文和論文而已,我看到的是立體的這些 大師們曾經所走過的路,搭配著自己的覺受所做的印證,這是我所看到的內 容。“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 岸。”雖然我的雙翅不一定是好的雙翅,但是至少我正在往正確的方向努力 著、飛行著。 在場比丘們,我相信你們平常在念誦、持誦《大念處經》,應該是非常熟 練的,所以我就不需要去做逐字消文的解釋。也就是三十七道品是我們大家一 起學習和修行的內容,這三十七道品為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 力、七覺知和八正道,我們要針對這三十七道品的每一者好好地去理解。 對於三十七道品整體的一個理解,首先反復地去收集、去聽聞這方面的一 個資訊,之後再去做分析、觀察,之後再去熟練,在透過聞思修不分離的、相 互結合的一個狀態下,再來讓自己生起未曾有過的證量,這是我想呼籲在場各 位的一點。 希望在場的法友們,講解佛法的時候不要像鸚鵡發聲一樣,而是搭配著自 己的覺受和自己的體驗為他人講解佛法。即便是空性這兩個字,有經驗和覺受 的人去講空性的時候,當他在講緣起性空的時候,他的內心裏面是在有感受的


情況下而做的表述空性這兩個字,跟完全毫無覺受的情況下所做的表述空性這 兩個字,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內心完全沒有感受的情況下講空性的時候,最多只會說應成派所說的 空性非常殊勝與眾不同。不是說我已經獲得很高的證量,絕對不是如此,但至 少我現在為你們講解的時候,我是以自身的覺受、由自己修練所得的好處、以 自身的經驗跟你們分享的。當我去講菩提心和空正見的時候,撇開對你們的幫 助,就以我個人來講覺得對我的受用是極大的,也是因此我深信《心經》所說 的“嘎代 嘎代 巴日嘎代 巴日桑嘎代 播諦梭哈”是可以成辦的! 總之修練菩提心的時候,請你們主要以寂天菩薩的《入行論》作為依據, 因為《入行論》的內容確實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就像“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 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 自利成。故應除疲厭,馭駕覺心駒,從樂趨勝樂,智者寧退怯。”上述這些 《入行論》的偈頌文是我每一天都要去引用的偈句。 同樣的就以空性而言,如同《緣起贊》裏面說到:“於法生執諸愚夫,堅 固邊執緊系縛,緣起練達彼即是,盡斷戲論網之門。此教於餘未能見,故唯稱 尊為大師,外道竊名以飾贊,猶如野幹呼獅子。”我的執著是一切煩惱的主要 的根源,以七相去觀察我的時候是找不到的,這個我去尋找之後是找不到的。

交流互動 問:我們新一代的人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種種的煩惱,尤其是在現在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運用《大念處經》的內 容? 答:是的,我們近期遇到種種困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去思考現在的挫折 和困境也是事出有因的,但是我們通常會忽略這一點,不會去想到之前的因 緣,因此而憤怒。 但真相是,我們現有的一切痛苦和快樂都是事出有因的,都有之前的因緣 啊,絕非像我們平常所見到般的僅是單一的現象而已,它背後有很大環環相扣 的因素,這是佛跟我們說的教義呀,所以佛說這是苦諦、這是集諦、這是滅 諦、這是道諦。


四諦的性質、四諦的作用和四諦的果實,如果你可以從這些角度去思維, 尤其是遇到困境的時候去做此思維的話,內心裏面的挫折和波動就不會那麼大 了,內心會更加的寧靜。 導師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如果你對這四諦有所 理解的話,那麼現在我們遇到大流行疫情的時候,我們就會深信真相就是一切 都是因緣聚合而有的,無論這個因緣來自內在的還是外在的,這時候內心就不 會有我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這種驚訝和恐慌了,這個就是認知經義的好處! 如果不了解經義,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只會念誦經文卻不了解經義的話,那 麼幫助就不會很大。所以佛陀在四諦裏面說到滅諦,這非常重要,這是一切希 望曙光的來源!佛陀除了跟我們講痛苦來自哪里之外,更是為我們講解到滅 諦,讓我們看到是有希望的,希望的曙光就在隧道的盡頭,這真的是很不可思 議啊!

問:誠如我們所知道的佛教有幾種不同的傳統,而且其著手的重點也都不 同,我們如何將《大念處經》的內容融入到生活或解釋給現代無宗教信仰者 們? 答:身為佛教徒的思維是,導師釋迦牟尼佛為佛弟子們講解的初轉四諦法 輪、二轉無相法輪、三轉法輪像《如來藏經》等的內容,你們要好好的去學 習,如果了知其意的話會很有幫助。 像我們佛教傳統裏面會有不同法帽的顏色或不同袈裟的顏色,如果上述三 轉法輪的內容你了知其意的話,就不會著重於這些不同法帽顏色或不同袈裟顏 色的不同傳統的差異上,而會以佛所說的教義為主。我現在講的是佛教內部不 同傳統的一個差異,對於一個懂得教義的人而言不是那麼重要。 這裏我看到的《大念處經》裏面說到:諸比丘啊!惟有一途可淨化眾生, 脫離憂愁哀傷,消除苦楚悲痛,獲得正法,體證涅盤,此途名四念處。雲何四 念住?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於身,時刻注意觀察,精進警覺,念念分 明,可滅淫欲、悲痛;於受,時刻注意觀察,精進警覺,念念分明,可滅淫 欲、悲痛;於心,時刻注意觀察,精進警覺,念念分明,可滅淫欲、悲痛;於 法,時刻注意觀察,精進警覺,念念分明,可滅淫欲、悲痛。 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知道,佛陀為佛弟子們講解真相的時候,是以苦諦、 集諦、滅諦和道諦這四個真諦對真相做了總結,佛陀這樣的總結整理的非常 好!

問:上座部與大乘對《大念處經》的解釋有何不同?


答:老實的說我不是很清楚這本經,因為這本經我未曾做過相關的研究, 所以我只能用手摸著我的頭說我不知道,哈哈、哈哈。

問:在斯里蘭卡的墳墓裏有朗誦《大念處經》的傳統,可是現在沒有了, 我們要如何實事求是的再次引進念誦《大念處經》於墳墓中的傳統呢? 答:人們在臨終時,像是念《大念處經》的時候,會反復的提到導師釋迦 牟尼佛的佛號,而且裏面也提到很多用於修善的用詞,如果亡者的中陰身還在 這附近的話,光是聽到他就會獲得很多的利益;以及亡者的家眷們聽到這些佛 號或修善的一個表述的時候,對內心寧靜的一個建立也是有幫助的。 我們說到生有、中有和死有,所謂的心識並非來自物質,無形色、非色法 的心識也是會刹那改變的,所以他有其因緣。當有其因緣的時候,他就必須要 有自己的主因和助緣兩者,主因必須要跟他是同一個種類的才有辦法產生,這 個就是法性。 雖然根識跟我們的五根的因果關係是建立的,可是根識之所以能夠轉為識 或者是意識的主因而言,他必須要依賴一個無形色、非色法的同一種類的主因 才有辦法產生。 亡者過世之後,他的中有、他的中陰身在旁邊圍繞著的話,依由我們的因 緣跟他的業緣促成的一個情況下,他多多少少會聽到我們朗誦《大念處經》的 一些佛號或修善的表達,當他聽到這些表述的時候對亡者的一個中陰身而言是 的確有幫助的。 為什麼會有中陰身呢?因為有所謂的夢身,這跟修法無關,有一些人隨著 業力會在做夢的時候而形成夢身,像我認識的朋友在入眠的時候就會產生夢 身,而且這個夢身可以離開他的身體,透過夢身離開他的肉身可以看到他的鄰 居到底在做些什麼,之後會跟我們講解(夢身所看到的情況)。中陰身也可以 離開我們原本的血肉之軀,就像夢身一樣可以離開我們的這個血肉之軀的控 制,完全的獨立出來跑到周圍的地方看這些鄰居正在做些什麼。 夢身可以獨立出自己的血肉之軀這是由業力所致的,我們也可以透過瑜伽 的力量讓自己成立一個像夢身一樣的東西,有時候我會跟我的法友們開玩笑 說:如果你要做間諜的話,最好的方式是透過修瑜伽力量的修練,讓自己成辦 這樣一個彩虹身,像夢身一樣可以遠離自己的血肉之軀,這是最好的間諜。

問:數息或稱阿納波那,如何透過這樣一個修行,究竟圓滿四正念或四念 處呢?


答:大教典在講解的時候說到了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這四念 住,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數息或阿納波那,就是當我們的專注力變得越強大的時 候,我們心念住的力道也會變得越加的強烈,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成辦遠離血肉 之軀的另外一個身體像是幻身等,如同剛剛所說的,最主要就是自己的一個修 煉的程度。 (譯者補充:無論稱念處或念住,最主要就是指禪修,讓你的心、讓你的 念頭安住在原本設定要去專注的地方,不要動搖、不要散亂,要不然我們的心 沒有辦法專注在一個點上。禪定的這個修練,就是讓我們這顆很容易動搖的心 透過自己長期堅持的修練,讓我們的念頭、心念能夠安住在原本要專注的地方 上。佛對這個念住而說了四正念,同樣的數息也是一個禪修的方式。不管你的 禪修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成辦,無論是以專注身、或專注受、或專注心、或專 注法、還是專注在數息上,總之只要你一旦成辦奢摩他和毗缽舍那讓你們的禪 定到達某個階段之後,其實那時候你就可以用這個專注力來轉移到其他的焦點 上就不會成問題。現在尊者正在跟我們講的無論四念住也好、還是數息也好, 最主要在修練禪定的一個過程當中可以選擇的一些不同選項或途徑。) 顯教裏面並沒有說到心的不同粗細的層次,可是在密咒金剛乘裏面講到許 多心的不同粗細層次,在無上密裏面說到最細微的心是死亡光明心,在死亡光 明心之前會有見增得這三個階段,類似見增得這三個階段其實在熟睡的時候也 會發生,這也是為什麼在密咒金剛乘裏面強調了死亡時候的修練和熟睡時候的 修練的原因。 密咒金剛乘的續典裏面說到地融入於水(內相產生了陽焰)、水融入於火 (內相產生了煙相)、火融入於風(內相產生了螢火蟲般的閃閃發光之相)、 風融入於識(到這個階段就沒有外相了,內相是如同黃昏般的微紅微黃之 相)、識融入於空,在空的時候說到了見增得三空,在這之後就會產生最細微 的俱生原始光明心,一般人經過這樣一個階段的時候就是死亡。 如果你透過密咒金剛乘瞭解到從粗分的心到細微的心這樣一個過程的話, 因為你平常在修練的緣故,所以在死的階段就會相應到平常修練的內容,這些 瑜伽者會在平常入眠的時候就會去修練這個死亡的過程,以便自己將來進入真 正死亡過程或階段時候,他就能夠比較熟悉這樣一個進入死亡的階段,這個的 好處就可以將死亡光明轉為道用。

問:作為一位出家人,在每日生活當中最好的修練正念的方式是什麼? 答:我是一位出家人,我是一位比丘,這個要反復去提醒自己,讓自己在 做夢的時候都會夢到自己是一位比丘,而且在做夢的時候也不要犯比丘戒,反


復的提醒自己這很重要,這種提醒不只是醒時候的提醒,在做夢的時候都要提 醒。 也是因為反復提醒的關係,說不定在中陰身的時候還會有這樣一個記憶 力,雖然在中陰身的時候我們要捨棄自己的血肉之軀,所以那時候比丘的戒體 應該不會在,可是這種的記憶力、這種提醒的效應仍然還在的話,對產生善心 是有幫助的,對這個亡者的中陰身而言是有幫助的。 別解脫戒的罪行裏面,說到飲食的時候不應該出聲,進而說到了食、衣、 坐、臥的時候要隨時隨地的提醒自己是比丘,要好好的遵守比丘的戒條,按照 比丘的戒條來如法的進行食、衣、坐、臥等這些行宜。透過戒的這個律儀的行 為,我們可以去訓練我們的正念,因為它會有一個反復提醒的作用,讓我們的 心不要去產生散亂,讓我們的心一直相應於我應該做什麼的戒條、我應該做什 麼的律行的一個內容當中。

大念處經 鄧殿臣 趙桐 譯

在經論裏面說佛法會住世五千年,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兩千五百年,許多的 宗教傳統都會遭遇波折,時好時壞,相較之下佛法的傳承算是比較穩定的,而 且現在西方許多的國家,過去佛法尚未興盛的地方那些當地的人們對佛法深感 興趣。

作為父母祖輩早就有佛法信仰的我們,更應該在瞭解到佛法的教義之後共 同承擔導師世尊所留下來的佛法家族的大事業,讓這世界上已經有的佛法傳承 能夠繼續延續,以及之前漸漸衰退的佛教傳承能夠再次的興盛,像是蒙古、藏 地和漢地等的區域,因為遭遇種種因素教法曾經衰退過,所以願衰退的教法傳 承能夠再此的興盛。


願在場所有的佛教徒和我的法友們能夠一起祈願和發大心力,讓過去跟佛 法毫無相關的當地的人們至少能夠得到佛教經論所說的心理學的利益,畢竟佛 教裏面心理學的內容確實是博大精深的,這些內容對沒有佛法信仰的人也會帶 來極大的受用。更何況,我們同樣都是導師世尊的弟子,我們應該相互合作、 互相交流。 通常我會以語系來區分佛法的傳承,我會說巴利語系的佛教傳承和梵文語 系的佛教傳承,在這中間有種種因素導致這兩大傳統沒有相互的溝通和交流, 願我們兩大傳承之間能夠加強相互的聯繫,這樣對雙方都會有幫助。為此交流 我們在菩提迦耶建立了一個中心,我也曾去過幾次,願那個地方會成為這兩大 語系傳承交流的一個中心,讓我們能夠更密集的相互合作比如舉辦座談會等, 這樣雙方絕對都會獲利。

雖然我不記得是否得到這本《大念住經》的傳承,但我還是從頭開始念一 下:

1、我這樣聽說: 一時世尊在拘樓人之市場小鎮劍摩毖曇,於拘樓人中,該時佛陀對諸比丘 作如是言:「諸比丘。」彼等回答:「世尊。」佛陀言曰:

2、諸比丘啊!惟有一途可淨化眾生,脫離憂愁哀傷,消除苦楚悲痛,獲得 正法,體證涅盤,此途名四念處。雲何四念住?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 於身,時刻注意觀察,精進警覺,念念分明,可滅淫欲、悲痛;於受,時刻注 意觀察,精進警覺,念念分明,可滅淫欲、悲痛;於心,時刻注意觀察,精進 警覺,念念分明,可滅淫欲、悲痛;於法,時刻注意觀察,精進警覺,念念分 明,可滅淫欲、悲痛。 —弁言竟

在此說到了四聖諦裏面的苦諦(知苦)、集諦(斷集)、滅諦(證滅)、 道諦(修道)的這個滅諦,首先我們應該儘量減緩內心的負面情緒——煩惱, 為此我們先要以嚴謹的一個律行讓自己身和語不要做出越界的這些惡行,以這 種的方式減緩內心的煩惱,之後再通過空性的認知來連根拔除心中煩惱的根 本,所以在此說到以聞思修的方式減緩煩惱甚至於斷除煩惱的方式。


觀身 3、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時刻注意觀察其身?諸比丘啊!若 有比丘,步如林間,或樹下,或於幽靜無人處,跏趺而坐,身軀端直,專心繫 念,出息入息,彼作長出息時,於彼長出息,心中了了分明。彼作長入息時, 於彼長入息,心中了了分明。彼作短出息時,於彼短出息,心中了了分明。彼 作短入息時,於彼短入息,心中了了分明。彼須訓練自己,分明覺知彼所有的 出息;訓練自己,分明覺知彼所有的入息。彼如是訓練自己所有出息寧靜有 序,訓練自己所有入息寧靜有序。

“身軀端直”,在經論上說到毗盧遮那七相的坐姿,雖然身體端正嘴巴可以 念經,但最主要的正念住的觀修是用意識專注其境這才是重點。

4、諸比丘啊!猶如技高一籌之木旋工,或其學徒,於鏃盤做長轉時,於其 所作長轉,心中了了分明,於鏃盤做短轉時,於其所作短轉,心中了了分明。 諸比丘啊!如是一樣,彼於長出息時,於彼所作長出息,心中了了分明,彼於 長入息時,於彼所作長入息,心中了了分明,彼於短出息時,於彼所作短出 息,心中了了分明,彼於短入息時,於彼所作短入息,心中了了分明。彼如是 訓練自己所有出息寧靜有序,訓練自己所有入息寧靜有序。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 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 之生起與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 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與世間一切事物也無所執取。

在此說到外身和內身,內身應該是指數息吧。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身。 —念入出息竟

5、複次,諸比丘啊!彼於行路時,於彼行走動作,心中了了分明。彼於站 立時,於彼站立動作,心中了了分明。彼於坐下時,於彼坐之動作,心中了了 分明。彼於偃臥時,於彼偃臥動作,心中了了分明。無論彼身體處於何種情 況,須隨時於其保持心中了了分明。

在此說到,身體無論做哪一個動作,這個比丘都要以憶念律儀這樣一個正 念,讓自己身體所有的行為處於正念處當中或正念住當中。而且讓自己身體所


有的行為相應正念處或正念住的時候,是以正念和正知兩大因素來讓自己身語 意所有的行為相應於正念處或正念住的。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 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 之生起與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 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身。 —念身姿節竟

6、複次,諸比丘啊!彼於進退之際,應以正智觀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 彼於瞻視凝睇之際,應以正智觀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於屈伸臂腿之際, 應以正智觀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於穿衣持缽之際,應以正智觀之,了了 分明所作何事。彼於飲食嚼嘗之際,應以正智觀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於 大小便利之際,應以正智觀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於行、住、睡、醒、說 話、沉默之際,應以正智觀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 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 之生起與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 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身。 —明覺節竟

接下來又說到了我們體內的不淨物,透過身體的痛苦的認知、苦諦的認 知,進而去瞭解到這些痛苦的因素是因為心中仍有集諦的緣故,之後再去瞭解 到這個集諦是否可被滅除,而去讓我們瞭解想要去追求滅諦是否可被追求、可 否被達到或證實,可以的話那麼其道路是什麼呢,而說到道諦。所以佛陀這麼 依序的宣說四聖諦,確實是很實事求是的、很善巧的引導我們佛弟子。

7、複次,諸比丘啊!彼應觀想此身,自足底而上,自頭頂而下,由皮包裹 種種不淨充滿,言曰,我此身中,有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 腎、心、肝、肋膜、脾藏、大腸、腸膜、肺、胃、屎、尿、膽汁、痰、膿、 血、汗、脂肪、淚、淋巴、涕、唾、滑液。

《別解脫經》裏面說到在上弦月和下弦月的時候,如果很忙的話是另外一 回事,如果有空的話要從四陀羅尼、十三僧殘開始念起,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尊 者說到在結夏安居的時候必須要從頭到尾念誦《別解脫經》。以我個人來講從 小都已背過了,至少在結夏安居的時候我會從頭到尾念這個《別解脫經》。在 《別解脫經》裏面非常詳細講解到比丘戒的每一個戒條,而且要如何去行持行 住坐臥的威儀,這個《別解脫經》裏面詳細的解說比丘們在一日的食、衣、 做、臥當中應該如何行持的所有細節方面的威儀。


林仁波切見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尊者的時候尊者對仁波切半開玩笑地說:“這 麼轉告三大寺,結夏安居的時候必須要從頭到尾把《別解脫經》念完,否則這 個《別解脫經》過去沒有被人念誦、將來也不會被人念誦,會有這種的危險。” 這也是為什麼在三大寺有結夏安居時以背誦的方式將《別解脫經》念完的傳 統。我也從小也將《別解脫經》背誦下來,而且有空我也會念誦, 在布薩的時候,主持布薩的方丈以背誦的方式朗誦這個《別解脫經》,如 果他忘記的話可以讓下麵的長老來朗誦,當然最好的話是以背誦的方式。我們 之前的做法是把經典擺在面前直接朗誦,其實應該按照過去這樣一個傳統和做 法,過去的做法是主持布薩的方丈以背誦的方式朗誦這本經典,如果他忘記的 話再由下麵的長老以背誦的方式來朗誦,可是有一陣子我們採取更為簡單的念 誦的方式朗誦這本經典,這就過於簡單了。 我們比丘應當背下這部《別解脫經》,在上弦月和下弦月布薩的時候主持 的方丈以背誦的方式朗誦這部經典,假設他忘記的話再由下麵第二順位的長老 繼續以背誦的方式將這部經典朗誦完畢,應該以這種的方式進行布薩,這點很 重要,這個傳統很重要。

諸比丘啊!猶如一只雙口袋子,各種種子充滿,諸如粳米、糙米、菜豆、 豌豆、芝麻、精米。聰明之士於內觀見分明,曰,此是粳米,此是糙米,此是 菜豆,此是芝麻,此是精米。

於此一樣,諸比丘啊!彼觀此身,自足底而上,自頭頂而下,由皮包裹種 種不淨充滿。曰,我此身中,有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 心、肝、肋膜、脾藏、大腸、腸膜、肺、胃、屎、尿、膽汁、痰、膿、血、 汗、脂肪、淚、淋巴、涕、唾、滑液。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 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 之生起與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 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身。

—厭想節竟


8、複次,諸比丘啊!彼無論所做何事,無論置身何處,應於此身依其組成 分類而觀。曰,此身之中有地、水、火、風等四大種。諸比丘啊!猶如熟練屠 夫,或其學徒,立於十字道路口殺牛剝皮,支解成塊,彼於此一樣立於十字道 路口,諸比丘啊!彼無論做何事,無論置身何處,應於此身從界分而觀之。言 曰,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等四大種。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 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 之生起與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 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身。 —觀四大節竟

9、複次,諸比丘啊!彼於塚間,觀見腐屍,或死一日,或死二日,或死三 日,膨脹瘀黑,膿爛充滿。於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質相同,於彼一 樣,逃脫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 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 之生起與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 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身。

—墓地觀一— 10、複次,諸比丘啊!彼於塚間,觀見腐屍,為烏鴉所啄,或為禿鷲所 啄,或為野犬叼食,或為狐狸咬食,或為各類昆蟲所食,於彼自比,言曰,肯 定我此身性質相同,於彼一樣,逃脫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 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 之生起與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 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身。

—墓地觀二 11、複次,諸比丘啊!彼於塚間,觀見腐屍,祇有骸骨、血肉、筋腱。於 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質相同,於彼一樣,逃脫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身,彼於他人注意觀察其身,彼於自身 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身,或觀察身內之生起,或觀察身內之壞滅,或兼察身內 之生起與壞滅,由於專心繫念而認清其身無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 是,彼生活會無所染著,於世間一切事物也無所執取。

諸比丘啊!彼於日常生活中,應如是注意觀察其身。


在此說到了內心不淨觀的一種觀修方式,不淨觀的觀修方式也會幫助我們 去尋找我到底是在哪里,對無有自性的認知也會有所幫助。 透過身的正念住,讓我們斷除緣身的貪;比起身,更重要的是緣受的正念 住,透過受的正念住,讓我們對於受的一個貪婪、憤怒就會減少,是透過受的 正念住的一個觀修來減緩的。 我們心之所以有干擾,就是因為過度貪著於快樂的感受,過度的想要逃 離、排斥不快樂的或痛苦的感受所導致,所以苦樂的感受會隨著我們執著而產 生,透過緣受的身念住減緩對受的貪執、染執,進而去斷除緣樂受的貪著、以 及緣苦受的憤怒,這是透過緣受的正念住而來減緩針對受的一個煩惱的減少。 那麼心的正念住是什麼呢?反復去想內心的一個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的思 維之後,這樣去觀察心到底是在哪里的話,心去尋找之後也是找不到的,最終 就如同中觀典籍所說的:這一切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而有,僅此而已! (譯者補充:當我們瞭解到執著與染執不同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學佛不 是讓自己善惡分不清,絕對不是的!我們要分清善惡,因為執著不是要斷除 的,染執才是要斷除的。染執之所以產生是由錯覺所導致,我們把非真相的東 西視為真相而產生的執著叫染執,這是要斷除的。透過身的正念住,瞭解到有 關身的所有的真相,於是由錯覺所產生的對身的染執在斷除的同時又能夠保留 與身有關的善惡的區分,這個就是身的正念住修練的好處。菩薩們這麼積極向 善、如此的堅持,這麼強大的心力,為了眾生我一定要成就無上菩提心的這種 堅持,難道不是一種執著嗎?這也是一種執著、一種堅持,但這並不是染執, 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區分。)

《中觀根本慧論》的開首禮贊文說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 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這 是我每一天都會去念誦的偈句,針對性質而說生、滅,針對時間而說常、斷, 針對境和處而說來、出,針對我而說無一、無異,所以諸法所有的作用,在智 慧的觀察當中遠離一切的戲論,這是我每一天都會去思維的內容。最後再念 《中觀根本慧論》結尾禮贊文:“瞿壇大聖主,憐湣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 稽首禮。”這麼思維的時候,這個偈句就變得非常深奧、值得我們深思的偈頌 文。


交流互動 問:尊者,您有什麼建議給予修行、學法者,可以讓他們知道自己目前正 在正確的道路之上? 答:佛法並不是以先入為主的信仰的提升為主,佛法的教義是要透過分 析、觀察的,因此廣大的去學習變得非常重要。修行就是講聞、思、修嘛,聞 思修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廣大的聽聞,所以無論是巴利語系的佛教傳承,還是梵 文語系的佛教傳承,我呼籲你們都應該好好的去廣大學習經教,這點非常重 要! 宗大師在《證道歌》裏面說到:“最初尋求廣大多聽聞,中間論理皆現為教 授,最後一切晝夜實修習,為弘教法一切皆回向。”這個就是我們修行者要知道 自己目前是否走在正確道路上的一個最主要的精髓。也就是一開始我們作為初 學者要做的就是廣大地去學習經論的內容,之後針對自己所攝取的這個資訊再 去整理出來變成對自己有幫助的教授,最後將自己整理出來的內容反復地去串 習、修練、修持。而且先賢大師們也說到,如果沒有透過多聞、多學的修練, 有等同斷手斷腳去攀岩般的危險。

問:現在有很多的人一直都有各種的挑戰和問題,無法讓他們的人生獲得 和平與寧靜,如何以《大念處經》讓這些人能夠獲得和平與寧靜的生活? 答:其實剛剛已經說了,透過身的正念住、受的正念住、心的正念住以及 法的正念住,先從粗分做起,比起身和語,心的正念住更為細微,所以這樣依 循的從身的正念住→受的正念住→心的正念住→法的正念住做起。 真的要好好的皈依和頂禮導師世尊!導師世尊就像從教幼稚園的兒童一直 到大學博士班一樣,跟我們依序地講解這些不同的粗細之道,善巧地引導我 們,我覺得好好根據四念住的一個順序修練的話,自然我們的生活就可以獲得 和平與寧靜。 在藏譯的《大藏經》裏面,佛親自所說的教言叫《甘珠爾》有一百多部浩 瀚的巨作;針對佛親自所說的教言,印度大論師的著作有兩百多部浩瀚的巨 作。我可以這麼肯定的說,這些內容都是在符合科學精神的情況下所寫下的傑 出的巨作,這值得我們去學習啊!

問:呼吸是一個非自願的動作,我們試圖把呼吸(數息)變成一種自願的 動作,難道不會減緩我們的創造性和活躍頭腦的功能嗎?你不覺得這是一種把 精神的能量轉移到不必要的任務上嗎? 答:呼吸是一直都會發生的沒有錯,在此正念住的重點在於,搭配著我們 自然的呼氣和吸氣,讓心去培養它專注的能力才對。 為什麼要培養這個專注的能力呢?因為平常我們的心是屬於散亂的,很容 易轉移它的焦點,尤其是隨著感官覺受的依賴性太強大的關係,我們很容易被 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所帶走。

所以透過專注力的培養,即便眼睛看到東西也不受影響、耳朵聽到聲音也 不受影響,讓心按照自己原本設定的目標,專注在原本要去專注的點上,而去 提升專注力,這是有幫助的。


而不是說要讓呼吸變成一個非自然的動作或自然的動作,這不是在此修學 數息的重點。

問:看起來心的正念住和法的正念住存在不可分割的關係,我們如何在修 行中整合它們兩者相互輔助甚至圓滿? 答:所謂心的正念住並非緣外境,而是針對唯明唯觀的心去修練正念住, 所以首先你要去找到什麼叫唯明唯觀的心。在專注唯明唯觀的心的情況下,再 去看心的其他的作用——像是來去、常斷等,以及心的苦樂等,針對心的一個 特徵去做觀察的時候就變成法的正念住。 心的正念住是針對心,法的正念住是心上的一些特徵:是常還是無常、是 苦還是樂、是否有來去等等,針對這個特徵去做觀察的時候叫做法的正念住, 比起心更上一層樓的是法的正念住。 再仔細深入觀察的話,心又分不同粗細的層次,所以說到了粗分的心識和 細微心識,粗分的心識有八十分別心(見:三十三、增:四十、得:七),在 八十分別心停止運轉之後,只會剩下一個唯明唯觀的俱生原始之光明,所以心 識本身有不同粗細的一個層次,當我們把這些專注力放在唯明唯觀的一個性質 上的話,慢慢、慢慢的我們就可以用自身的經驗去體會到何謂見增得、何謂光 明心。

一開始我們要從睡時的融入次第來體會,也就是在入眠時我們原本有感官 覺受(即根識)慢慢變成了意識,意識從淺眠變成深眠,我們透過這個入眠過


程知道我們心識的變化,慢慢、慢慢的再更深層的進入到真正的從粗到細的過 程。 (譯者補充:粗分融入到細分的這個融入,並不是像水融入於水般的融 入,而是粗分的意識停止運轉之後,更細微的心自然就會呈現,這個叫做融入 的意思。)

問:正念住的這個修練,是屬於奢摩他的修練還是屬於毗缽舍那的修練? 答:奢摩他和毗缽舍那並不是以他專注的對鏡(對象)而去做區別的,奢 摩他和毗缽舍那是針對性質而去做區別的,奢摩他的作用是專注而已,毗缽舍 那是在專注的當下再去做觀察,毗缽舍那更偏向於觀察的作用者,而奢摩他是 讓我們的心能夠專注在對鏡上,所以正念住既需要專注(正念)、也需要觀察 (正知)。

問:當人們向您詢問關於衝突的問題或負面的問題時,您如何在正念住的 修練下不生氣呢? 答:這個沒有問題的,印度的這些學者們有不同的立場和哲學觀點,像是 《入中論》後面的這一段說到:“前說深可怖,多聞亦難解,唯諸宿習者,乃 能善通達。”在《入中論自釋》裏面說:“若謂:上座世親、陳那、護法等諸 論師,彼等是否聞文生怖,棄舍無倒顯示緣起義者,即如是答。”

所以只是一個立場不同而已,這些大學者們會實事求是的去辨別是非這點 很重要,我會以不同立場來解釋所謂的衝突或跟我想法不同,這沒有什麼好生 氣的。


問:如何修練法的正念住?尤其是當我們在做一些儀軌的時候,我們如何 維持法的正念住?那時候我們的心會隨著經文的念誦而無法專注在法的正念住 上,我們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答:無常、苦、空、無我如同《釋量論》裏面所說的,由無常知苦、由苦 知無我。無常對初學者而言我們也是可以講解的,每一刹那正在轉變的這個事 實代表他不是自主獨立的個體,因為他依賴著眾多的因緣所以每一刹那都在轉 變,每一刹那都會變化的這個刹那性、無常性代表著他是隨因而轉的。我們的 身和我們的心也是刹那性——每一刹那都在轉變,因此我們的身、心也是隨因 而轉的,受到因的操控,在因的影響下而變成其性。 那麼我的身和心的因是什麼呢?這個就是苦因了,他的近取因是苦的,所 以是因為無常而知苦,由苦而知無我;這個正在遭受苦的我在哪里呢?去尋找 之後找不到,所以由苦而知無我,在此說到人無我和法無我。 龍樹菩薩《寶鬘論》中的這句話是我每天都會去念誦的內容,“士夫非地 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一切,何者是士夫;”之後龍樹菩薩做總結的時候說 “士夫六界合,故非有實有,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實。”這是我每一天都會去 思維的內容。這麼想的時候,我的身、我的心、我的語在通俗的說法當中這不 能否定,即便是如此我的身、我的心、我的語背後仿佛有個操控者的我,這個 我是絕對沒有的!若有的話,去尋找應該要找到才對,可是找不到。 像是中觀派自續派說到了士夫之事例第六意識、補特伽羅士夫之事例第六 意識,而去說尋找之後要找得到;可是應成派說,尋找之後沒有任何一物是可 以被找到的!《入中論》的這句話非常好:“若謂自相因緣生,謗彼即壞諸法 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 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諦。於真性時以何理,觀自他生皆非理,彼觀 名言亦非理,汝所計生由何成?”這是我每一天都會去思維的內容,非常的重 要! 《中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 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句話說得真的是非常博大 精深,總結得非常好!當我講到龍樹菩薩的名稱和月稱論師的名稱的時候,我 覺得跟他們非常接近,覺得以前龍樹這位中觀鼻祖大論師在世的時候,說不定 我是他弟子裏面坐在比較靠後的弟子吧。 巴利語系的佛教傳承和梵文語系的佛教傳承,都一致秉持著相同的正見那 就是四法印,這是我們共同秉持的原則所相信的真相——無常、苦、空、無 我,謝謝!

(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