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2021 年 01 月 05-06 日 網路直播地點:達蘭薩拉•寢宮
法王尊者
藏語教授
蔣揚仁欽
同聲傳譯
滇津旺覺
記錄整理
說法前言
以分析觀察的方式認知真相 今天在此針對韓國的道友們舉辦為期三天的《心經》講課,我非常榮幸擁 有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能夠跟你們講課,因此我感到非常的歡喜。 《心經》是《般若經》的其中之一者,《般若經》可分廣、中、略三者, 廣者通常稱為《般若十萬頌》,聽說還有比此更廣的《般若經》,中者是《般 若二萬頌》,最略的《般若經》是一個“阿”字,“阿”是否定詞,否定什麼 呢?諸法並非像我們看到般的這麼真實,就是否定這個內容,稱《般若一字 經》。《心經》就是《般若二十五頌》,雖然表述的言辭並不多,但是它的內 容卻非常的博大精深,今天在此為韓國的法友們講解《心經》。 首先我們要知道, “般若”是智慧,“波羅蜜多”是到彼岸。佛法不應該 只是以信仰為主,應該要以智慧分析、觀察,所以我們的信仰必須要是以智慧 發起的信仰。通常我們會有一種說法叫做上根隨法、下根隨信,在此的般若波 羅蜜多的般若智慧指的是上根隨法的智慧,就是上根者會透過智慧分析看到真 相,以智慧了知真相。所以智慧不只是知道而已,而是自己的智慧,所謂自己 的意思是說,不只是聽到、也透過思維,反復的分析觀察所體驗認知的真相。 導師釋迦摩尼佛說過:“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 為敬。”導師說的這句話也是非常的強而有力,這句話的意思是,比丘和智者 們不需要無條件的接受我所說的話,你們應該觀察我所說的話是否有道理,如 果有道理的話你們再來接受,這是導師對子弟們說的內容。
透由福慧雙修走上五道十地 導師的教法,在印度的時候最主要的佛法的傳承是由那爛陀寺繼承下來 的,那爛陀寺的這些大學者們會以智慧仔細觀察,在觀察的同時再以信仰修
煉,在這個智慧和信仰的結合下學習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這也是為什麼佛教 一直強調智慧的重要性的原因。 那爛陀寺的這些大師們,針對博大的福德品以及精深的智慧品,其實可以 分顯義性空緣起以及隱義現觀次第以的方式來做詮釋,現觀道次第的這個內容 的確非常的廣泛,透過智慧和福報的結合,才有辦法做到嘎代、嘎代、巴日嘎 代、巴日桑嘎代、播諦梭哈,才有辦法走上五道十地。 這裏面的五個咒語各代表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雖然是 直接的詮釋大乘的五道,可是卻間接的也說到了聲聞和獨覺的五道為何,直接 詮釋菩薩的五道為何。 為了能夠更好的理解《般若經》,我們要好好的去學習很重要的一部經 論,那就是《現觀莊嚴論》,因為它針對《般若經》的隱義現觀道次第做了廣 大的詮釋,為了能夠瞭解《般若經》的顯義緣起性空,我們要好好的去思維、 學習龍樹菩薩的《中論》。首先以聽聞的方式生起聞所生慧,再針對聽聞的內 容反復的分析觀察生起思所生慧,再搭配著生活當中如是修煉的緣故而生起修 所生慧,所以為了瞭解空正見我們必須要學習《中論》和《入中論》。 像是在大寺院裏面,我們會以《現觀莊嚴論》和《入中論》為主,這兩部 論典是非常重要的。透過《現觀莊嚴論》我們可以瞭解博大的現觀道次第,這 部分內容《現觀莊嚴論》詮釋得非常好,由此而來瞭解隱義現觀道次第;以顯 義的空性來講,是透過《中論》的學習和《入中論》的學習來瞭解的。
空法四門 在《心經》裏面說到空性四門,也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這種性空四門的思維是很重要的,所謂的空性並不是否定一 切而說到一切都沒有,不是這一回事的。 所否定的這個基礎,也就是我們平日所接觸的這些事物是怎麼存在的?這 樣分析的時候而說“色即是空”,也就是去分析觀察色、聲、香、味、觸是如 何存在的時候,並不像我們看到般的這麼獨立真實的存在。因為空並不是否定 一切而說一切都沒有,所謂的空是因為緣起而說性空的緣故,所以是依賴著他 者。像是色法可以說大、小、長、短、不同的形狀、不同的顏色,會隨著不同 的因緣而去建立色法的論述,因此空性是基於一個存在的事物再去說空性的— —色即是空,也是因為性空才有辦法成為色法——空即是色。 就如我平常說的,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引用量子物理專家的觀點,這會很有 幫助。量子物理是怎麼跟我們詮釋的呢?我們看到的所有物理的現象,也就是 感官覺受直接接觸的這些物理的現象,看似都有可被衡量的絕對性、 一切物理 都是真實客觀的存在,雖然我們看到的一切物理都有可被衡量的一個絕對性, 可是到了量子真相的時候沒有任何的物理是可被衡量的。透過這樣一個量子物 理的思維,我們幾乎可以更接近一切都是名識施設而有僅此而已的概念。
唯識和中觀所說的——如同量子物理專家所說的——真相不同於表像,中 觀師說:“如同我們看到般的,實際上並不是如此的存在。”唯識派說:“如 同我們看到外境般的,實際上並非如此的存在。”所以當我們在思維空性的時 候,搭配著量子物理的觀點去思維的時候,會非常的適合。 《心經》說到了空性的內容,像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等,如 果我們說並非像表像般的存在,如果瞭解這樣一個知識的話有什麼好處呢?這 是我們要去認真思考、分析的內容。 像是動物界的禽獸昆蟲等,它們會看到任何的事物都是以事物自己之力而 產生,並且它們也是這麼度過一生的。所以空性的理論搭配著量子物理所說的 真相與表像的不同,之所以要瞭解這樣一個知識的原因是,所有的貪嗔等煩惱 會去執著表像真實獨立客觀的存在,正是因為這種真實客觀存在的一個執著, 才給予了非理作意也就是錯覺的一個依據,所以讓好變成百分之百的好、讓壞 變成百分之百的壞,因此而產生了貪和嗔。 龍樹菩薩在《中論》裏面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而說到 了諸法皆是自性空,沒有任何一法是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沒有任何一法如同 表像般的、如同看到般的這麼真實的存在。透過這樣一個真相的認知減少絕對 性的執著,這個執著的減少會幫助我們減少錯覺、會幫助我們減少非理作意, 因此由非理作意所產生的貪嗔自然就會減少。 一般的宗教會說到要行善斷惡,即便我們沒有宗教信仰、不談宗教的行善 斷惡,就以我們的一個心態來講的話,因為非理作意的這種絕對性的執著會讓 我們產生各種各樣起伏的煩惱,這會干擾我們內在的寧靜呀。 這世界上有諸多的災難都是由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要製 造問題、想要製造災難,可是之所以有這些的災難、有這些的問題,是因為非 理作意的這個錯覺——覺得一切的事物都是這麼絕對、真實的存在所產生的, 之所以有這種錯覺、有這種非理作意的原因,是依據我們看任何東西的時候這 個東西的存在跟這個東西所呈現的表像是一樣的,所以這時候搭配著量子物理 的觀點去思維的話是很有幫助的。 我有一位認識的印度量子物理專家叫 Raja Ramana,他曾對我說過:“量 子物理的核心思維在西方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可是這個核心思想早在兩千多年 前的印度就已經有了量子物理的核心思想。”於是他引用了《中論》的一些偈 頌文。的確是如此啊!在印度的文明裏面說到一個觀點,即表像與真相的不 同,這個論述不應該視為是一種知識的種類而已,應該把它作為去除負面情緒 的工具,所以《心經》裏面說“色即是空”。我們看色的時候會,覺得這個物 質的東西是以自己的力量呈現了他的形狀、顏色和作用,如果你是這麼看到的 話、表像是這麼呈現的話,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所以 “色即是空”。 雖然色法不是以自己的力量而產生,可是這一切的作用並不被否認呀!因 為這一切的作用,都是在一個世間共許、名識施設當中而有的,正因為是自性 空,所以才能夠名識施設——“空即是色”,才能形成色法,這個就是《中 論》所說的內容。
煩惱能夠被消滅的原因是它沒有真理為依據 由這真實執著、自性執著會產生貪嗔等煩惱,除了龍樹菩薩這樣說以外, 他的心子提婆菩薩和聖天菩薩也這樣說,“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故一切 煩惱,由癡斷隨斷。若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故此一切力,唯應說彼語。” 這句話作了一個很大的綱要,幫我們做了個總結。 也就是讓我們內心無法寧靜、干擾的障礙——貪嗔等負面的情緒,之所以 會有貪嗔等煩惱,是因為在貪嗔之前產生了一個“這一切的事物無論好與壞都 是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的錯覺,產生了“這種都是真實的好或真實的壞的” 錯覺。之所以有這種絕對性的錯覺的原因,就是我們深信諸法的表像就是諸法 存在的真相,唯有透過自性執著的斷除才能夠斷除一切的煩惱,所以說到了 “由癡斷隨斷”。希望這句《四百論》的偈頌文你們不應該只是停留在言辭的 一個表述上而已,而是要搭配著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做分析觀察。 我們產生強烈的貪婪心或憤怒心的時候,會覺得貪婪的對象是一個獨立真 實的個體、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因此而產生了百分之百的好的貪婪心,這 是顯而易見的。所謂的空性,最主要是如何透過真相的認知來減緩內心煩惱的 方法,這個真相的思維的確會帶來內在的寧靜。雖然真實的執著會讓內心的貪 嗔變得非常的強烈,可是當我們深信真相與表像不同的時候,貪嗔就會沒有了 執著的依據,於是煩惱就能夠被減緩。
顯義空性與隱義現觀道次第相互配合學習 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當然生老病死是另外一回事, 除此以外我們在生活的過程當中隨著各種的因緣會產生貪婪、厭惡、憤怒甚至 想要殺害對方,所以在這世界上確實有很多人為的災難無有間斷。科學家們最 近也說,我們內心之所以會反復的受到干擾,也是因為有這個強大的好與壞的 執著所產生,所以《般若經》的顯義空性的詮釋次第,就是透過真相的認知如 何減緩負面情緒的方法。隱義現觀道次第,像是《現觀莊嚴論》裏面說的“發 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從此而說到了發菩提心的一個廣大的善行。(《中 論》和《現觀莊嚴論》)這兩部論著將《般若經》主要的內容整理、結合,因 此這兩部論著的學習非常重要。 在我們藏地的大寺院裏面,學習教材雖然說到是五部大論,但最主要的是 般若到彼岸以及中觀這兩大門課程,這兩部論著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學習,對 《般若經》的解釋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正行解釋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夫試光祿卿 傳法⼤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藏譯的《心經》一開始說到了梵文曰,代表這本論著的傳承是清淨的。在 藏譯的《大藏經》一開始會寫梵文曰、印度文曰,只有少數的漢文曰。大部分 都是來自梵文,一些有關戒律的經論是來自巴利語,有一些少數的續典是來自 尼泊爾語,大部分都是來自梵文。 《般若經》有廣、中、略不同的種類,雖然它的種類各有不同,但最主要 的內容就是顯義空性詮釋的次第以及隱義現觀道次第。
⼀時,世尊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苾芻眾千⼆百五⼗⼈俱,並諸菩薩摩 訶薩眾⽽共圍繞。爾時,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
接下來是序文,所謂的前序或序文的意思是說,佛陀是基於什麼樣的一個 因緣下而來說這部經的呢,就是某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靈鷲山而說到這本《心 經》。 一開始佛陀獲得了正覺果位之後,在瓦拉納西對五比丘眾說四聖諦轉四諦 法輪,巴利語系的一個佛教傳承主要的依據就是四諦法輪,雖然巴利語系佛教 傳承的內部會有不同的派別,但最主要所依據的就是《阿含經》,這是在瓦拉 納西佛為弟子講解的內容,在瓦拉納西佛為弟子講解的內容最主要是四聖諦, 也就是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 因為佛陀講到了滅諦的緣故,所以會引起弟子們對滅諦的好奇,而想要去 瞭解這個滅諦是怎麼來的——是由因緣促成這個滅諦呀,這個滅諦是靠道諦而 有的,(滅諦和道諦)是屬於清淨諦的因果;而苦諦和集諦是屬於污染諦的因 果,由集諦產生苦諦。 尤其是我們看到的這一切痛苦都是源於過去我們所造的業,我們造業的時 候是以煩惱造業,所以集諦又可以分煩惱集諦和業集諦兩者。之所以讓我們無 止盡輪回的主要原因就是透過煩惱集諦和業集諦所產生的,這個煩惱和業是可 以被滅除的,而且滅除的方式不是依靠禱告、祈願或做法會,而是透過了知真 相、以智慧的方式去除的。 煩惱之所以會產生完完全全是因為無明,無明就是對真相的不了解,就是 無知、不明白,只有瞭解真相的智慧才能夠讓我們獲得滅諦、滅除一切的煩 惱。那要怎樣去滅除、根除一切的煩惱呢?這中間就有很多的問題,光是皈依 佛沒有辦法根除煩惱啊!要讓煩惱能夠被根除,我們就要看這個煩惱的性質為 何,它是來自什麼樣的根本。因為我們對真相的不了解、對真相的不知道所以 而產生煩惱的,這個無明的性質又是什麼?這個無明的人是否能夠根除煩惱 呢?所以在滅諦和道諦的時候會有很多的疑問,有很多內容值得我們去認真思
考,因此佛陀在眾弟子疑惑和因緣具足的情況下,於是在靈鷲山對弟子說—— 滅諦是可以成辦的、煩惱的根本是什麼、無明要怎麼去除,也即二轉法輪。 一開始在瓦拉納西對大眾說四聖諦,可是弟子們隨著這一些的疑惑而去長 期進行觀察分析之後變得更有智慧,佛為了能夠讓弟子們更深入的去瞭解滅諦 和道諦而說到了《般若經》,也就是在靈鷲山轉了二轉法輪無相法輪。而隨著 眾生根器的不同,因此佛陀在講解《般若經》的時候會有不同廣、中、略的詮 釋方式。 通常我們去朝聖的時候,我也去過靈鷲山,在經典裏面雖然也有針對靈鷲 山的描述和形容,但是這並不重要,最主要的是王舍城,也是佛陀轉二次法輪 的主要場所,也就是針對初轉法輪的滅諦和道諦這兩個議題做了更深入的詮 釋,而稱二轉法輪無相法輪,而且它的對象是具有廣大福報和智慧的人才有辦 法聽懂,如果沒有足夠的福報和智慧是無法理解的。 我平常會這麼講,在靈鷲山聽《般若經》的這些眾生們必須要有廣大的福 報和智慧,一般的人在那種場景中是沒辦法聽懂的。以《般若心經》來講最主 要是觀世音和舍利弗之間的一個對話,當時參與的聽法對象要有足夠的福報才 能夠看到觀世音,如果只是一個凡夫而沒有辦法看到觀世音的話,假設這個人 看不到觀世音的時候,他只會覺得導師在那裏入定坐禪而舍利弗在那裏自言自 語而已,他不會看到對話的全部場景,從此可見聽聞《般若心經》的對象必須 要業很清淨才能夠看到觀世音,這樣一個業清淨的眾生才能夠成為《般若心 經》當場的一個聞法對象,才能夠親眼目睹觀世音和舍利弗之間的一個對談。 那個時候導師世尊進入三摩地,這個三摩地稱甚深光明三摩地,有一種詮 釋的方法就是,“甚深”指的是空性、“光明”指的是由有法影射了廣大的方 便品的內容。正是因為有這些有法、各種各樣的萬法,所以佛能夠知道一切眾 生的根器,並搭配著他們的根器為他們說法。
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佛會中,而此菩薩摩訶薩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 蜜多,觀見五蘊自性皆空。
這時候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也在這個世尊與菩薩的聚會當中,正在觀見、正 在思考五蘊自性皆空的內容。也就是我們每一天感官覺受所看到的、聽到的、 感受到的這一切,都並非像表像般的、並非像自己看到般的,這麼獨立、真 實、客觀的存在。 “照見五蘊皆空”,以你們韓文的翻譯來講有沒有一個“亦”字?漢譯的 《心經》裏面,也就是玄奘大師的翻譯裏面只有“照見五蘊皆空”,並不是 “照見五蘊亦皆空”,沒有這個“亦”字,即也是的意思。我曾經很殷重的請 教過一位精通梵文的學者,他說在梵文版的《心經》裏面是有一個“亦”字 的。
這個“亦”字是很重要的,有了這個“亦”字之後,除了五蘊(無有自 性)之外,由這個五蘊作為施設處而被施設的我也自性空。如果只是講“五蘊 皆空”只會思維到法無我而已,它沒有辦法包含人無我;但是,如果五蘊都無 有自性的話,那麼由此所施設的我就更不用說了,更是無有自性。所以“五蘊 亦皆空”的這個“亦”字是說,不但五蘊沒有自性,由五蘊所施設的我也沒有 自性。因為在思維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時候,一開始思維人無我會比較容易理 解,但是講法無我的時候就很難理解。如果我的一個施設處——法本身都無有 自性的話,那麼由這個法所施設的我、由五蘊的這個施設處所施設的我就更不 用說了。 外道婆羅門說我是可以從身心分開的一個獨立個體,可是這種的我被佛教 的觀點所否認,我們覺得我仿佛是可被摸到的、看到的,所以講我的時候並不 是那麼的清楚,講我無自性的時候、無真實存在的時候好像比較容易理解,可 是當我們講到五蘊皆空的時候就比較難理解,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呀、可以感受 到呀,對可以看到的、感受到的這些內容而說無自性的時候就比較難理解。所 以“五蘊亦皆空”的這個“亦”字是很重要的,就是諸法都是空性,除了五蘊 無自性以外,由五蘊所施設的我也無有自性,能夠影射人無我、涵蓋人無我。
爾時,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若善男子、善 女人,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樂欲修學者,當雲何學︖」 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尊者舍利子言: 「汝今諦聽,為汝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 多法門者,當觀五蘊自性皆空。何名五蘊自性空耶?所謂即色是空,即空是 色;色無異於空,空無異於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我們感官覺受直接接觸的有很多,像是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但是對 我們衝擊比較大的、影響比較大的是屬於看到的這個色法,所以是以色為主, 故先說色。 “即色是空,即空是色”,當我們講“即色是空”的時候,並不是說色法 本來是存在後然變成沒有,不是這一回事,空性絕對不是否認一切的意思,空 性正確的詮釋是觀待施設而有的意思,因為色是觀待施設,所以無有自性,不 是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即色是空。因為色並非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所以 唯有依賴他者才有辦法成為色法;也是因為自性空,所以色才能夠是色法—— 即空是色。色這個事物和他的特徵自性空這兩者,就以體性而言並無相異,所 以而說“色無異於空、空無異於色”,在此說到了二諦體性為一的內容。 為此我們要以龍樹的《中論》為主要的依據,當然龍樹寫了《中觀理聚六 論》這也很重要,都是需要我們去參考的。但是在《中觀理聚六論》裏面最主 要是《中觀根本慧論》,也即《中論》。《中論》的內義詮釋有《入中論》, 《中論》的詞義詮釋有《顯句論》,《入中論》也非常的重要,是我們要去參 考的論典。
在《入中論》裏面說:“若謂自相因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 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所以在此說到四種應成——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 患、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應成無遮勝義他生之過患、應成無自性 為非自空之過患。 “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 諦。”跟量子物理的說法是一樣的,“設若觀察此諸法”,我們看一切萬法的 時候,會覺得有一個真實、獨立的體性由境上產生;“離真實性不可得”,但 實際上並非如此,“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諦。”我們不應該冀望這 一切的作用是從境上而有,那難道沒有嗎?也不是的,這一切都是有的,在名 言的一個認定當中而產生,這一切的作用都是在唯名、唯識的施設當中而有。 “於真性時以何理,觀自他生皆非理,彼觀名言亦非理,汝所計生由何 成。”在此說到了四應成,我想,如果你們去看宗大師的《了不了義善說經 藏》的話,你們應該會瞭解這個四應成,即: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患、應成 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應成無遮勝義他生之過患、應成無自性為非自空 之過患。透過這四種應成而說到了沒有任何一個屬性和作用是以境事物自己的 力量所產生,一切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而有,僅此而已。 “如觀察車七相無,由餘世間共許有”,仔細去思維的時候,我們看任何 一法都會覺得事物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他的性質和作用,也是因為如此而產生 了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貪嗔等煩惱,但是當我們瞭解真相的時候對減緩煩 惱是真的很有幫助!所以,瞭解空性的正確的見解,的確能夠幫助我們減緩煩 惱。 而且在這個同時,搭配著《入中論》所說的;“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 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月稱論師一開始不對佛菩薩 做禮贊,而是對大悲心做禮贊,是有他的一個特別的原因,的確也是如此啊。 之所以會產生這些貪嗔等負面的情緒、這些的煩惱,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太重、 忽略他人的愛我執所導致的,為了能夠減緩、消滅這個愛我執,如同《現觀莊 嚴論》裏面所說的“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而說到了發心的比喻和內 義,這類的教授是非常的殊勝,由空正見讓我們直接的對治負面情緒、對治煩 惱,透過大悲心的修煉讓我們減緩把自己看得太重的愛我執,減緩把自己綁得 緊緊的心。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之所以有眾多的煩惱,就是因為隨著錯覺認為一切的東 西都是自主、真實的存在所產生的,另外一個煩惱源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的愛 我執所產生的,為了能夠消滅這個愛我執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學習《入菩薩行 論》。 以前我在藏地的時候並沒有對《入行論》做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來到印 度之後從庫努喇嘛滇津堅贊那裏獲得了口傳之後也對別人講解《入行論》,並 且自己也反復的閱讀,這本論著所給予的效應是非常強大的!透過《慈氏五 論》我們可以知道藉由七因果的方式學習菩提心,這時候再搭配著《入行論》 的自他相換來修學菩提心的話,對減緩愛我執、提升愛他心是很有幫助的。
《入行論》說:“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 樂。”這句話說得真好,的確是如此!如果只想自己、不為他人而著想的話, 不要說將來能不能成佛,這想都不用去想,就連在輪回當中也都無法安樂。於 是又說到了:“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入 行論》的這個自他相換的口訣教授的確非常的殊勝! 《入中論》和《入中論自釋》我每一天都會撥點時間去閱讀,上述所說的 四個應成所帶來的效應也是非常強大的。有關菩提心的教授我們一定要去參考 《入行論》的第六品和第八品,第六品說到了忍辱的殊勝和憤怒的過患,第八 品說到了愛我執的過患和過失、以及愛他心的功德和殊勝,所用的理由非常犀 利,讓我們的我執幾乎無法辯駁,只能(心服口服的)說:“的確是如此,的 確是如此!”並且中觀典籍所說的理由也是非常的犀利,《入行論》的理由也 非常的犀利,讓我們的貪嗔等煩惱和愛我執都不知道如何辯駁了。 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好好的透過學習、聽聞的方式生起聞所生 慧,針對聽聞的內容反復的分析觀察讓自己生起思所生慧,將這些分析的內容 運用到生活當中讓自己生起修所生慧,以這種的方式來減緩我們內在的煩惱, 我是這麼修行的,也希望在場的韓國法友們也這麼修煉。 不知道《中論》有沒有翻譯成韓文?中譯的《中論》是有的,而且在藏譯 之前就已經有了。至於陳那和法稱的量學著作在漢譯裏面是沒有的,所以漢傳 佛教以邏輯推論的方式去學習教典的傳統並沒有那麼的興盛,因為量學方面的 著作並沒有翻譯成中文。 現在已經二十一世紀了,不應該再依循舊傳統——因為是佛說的所以我們 要無條件的接受,應該要透過分析、觀察來瞭解佛所說的教理才對。而且跟科 學家們交流的時候如果我引用佛經的話是沒有意義的,只能夠跟他們分析道理 和分析邏輯,這也是為什麼量學的學習是相當重要的原因,在藏地我們會大力 的去學習量學,這一點很重要。 佛陀一開始講到四諦的時候而說到了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四者,“知 苦、斷集”也就是透過分析苦的因緣為何而去認知集諦,在認知集諦的過程當 中會知道我們的心是唯明唯觀的一個體性,所以在心的本性當中並沒有煩惱的 污染,因此《寶性論》說:“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生,知一切眾生,皆有如 來藏。”也就是煩惱的污染並不入住於心的本性當中,所以煩惱障和所知障等 這一切的煩惱污垢都是屬於暫時的塵垢,最終可以在心的體性當中淨除。 那爛陀偉大的學者們深知這一點,知道煩惱都是屬於暫時性的,煩惱的污 染並不入住於心的本性,也就是《寶性論》說:“向說佛法身,自性清淨體, 為諸煩惱垢,客塵所染汙。”所以我們的心本身在唯明唯觀的一個體性當中並 沒有煩惱污垢入住於心的自性當中。 而且心的體性為何呢?心的體性就是能夠瞭解事物的能力,這是心本身就 具有的一個潛能。同時在心續上生起了對治力的同時,心續上也會產生種種的 功德,像是區分是非善惡的這些智慧的功德就會隨之生起。
那爛陀偉大的學者們像是龍樹、提婆等,深知心的體性是為唯明唯觀,而 且煩惱是屬於暫時性的,以多種的理由來證實這一點。那爛陀這些主要的學 者,像是提婆,以及我們平常很熟悉的《入中論》的作者月稱,在大寺院裏我 們會去學習般若和中觀,這是最主要學習的內容,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從小就要 去背誦《入中論》和《現觀莊嚴論》的原因。 《入中論》是一部非常珍貴的論典,(理解它)確實相當的困難,月稱在 《入中論》裏面說,即便那爛陀非常著名的學者像是世親論師等,他們的一些 觀點仍然會被月稱所破除。月稱破除世親的觀點,是針對邏輯分析實事求是的 去破除,不會因為世親菩薩很著名而去接受他所說的一切,所以在《入中論》 中說:“前說深可怖,多聞亦難解,唯諸宿習者,乃能善通達。”月稱論師是 非常客觀、正直的一個做法。 所有的《般若經》傳承的學者們都會做《般若經》的解釋,可是在做解釋 的時候幾乎都會分成唯識和中觀的觀點去做解釋,一者是以諸法無外境的方式 去做解釋,一者以諸法無諦實的方式去做解釋。月稱論師不只說到無諦實,還 說到了無自相——即便是名言上也不應該存在自相,即:“若謂自相因緣生, 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 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諦。”於是月稱論師說到了四個 理由:一、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患;二、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 三、應成無遮勝義他生之過患;四、應成無自性為非自空之過患。 這個“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說得非常好,一針見血!無論是 內在的感受、還是外在的色法,我們都會感受、會看到事物以他自己的力量而 形成了他的作用和屬性,這種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諸法未曾這麼存在過。如 果我們如同看到般的這麼去存在的話,那麼聖者應該要看到才對,可是聖者卻 沒有看到,所以說到了“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患”。 我們背誦了《入中論》、學習了中觀的教典之後,更要去深入的分析、思 維,這個很重要!有時候我們只是一直講諸法無自性,好像只是掛在嘴邊而 已,卻沒有深入的去分析觀察這個無自性的內容是什麼。 在我們學量學的時候,我們會說證量是針對自己的一個所執境無有污染, 境本身必須要有自相,而說到了這方面的一個觀點。這些中觀師針對這一點做 了分析觀察,這個分析做得非常好!我們會覺得,從境上好像仍然還有一種從 境之力而有的存在,如果真的這麼覺得的話,那麼負面執著仍然有它的依據在 啊,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色可以以自己的力量而形 成了他的不共定義、不共屬性的時候,我們怎麼說色即是空呢?但是我們看到 的五花八門種種的世間萬法,無論任何一物,去尋找之後,沒有任何的屬性和 作用,是從境上而有的、以境之力而有的。 色法——有形狀的這個事物,或者是佛果的時候——自利法身、他利色身 以及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這些種種果位的功德,我們會去皈依佛,會去 珍惜佛對我們的恩惠,可是這一切的一切去尋找之後都是找不到的。所以如同 佛陀的色身般,這一切清淨和未清淨的萬法,在無尋無找當中確實會看到此法
所帶來的善惡、好壞的作用;可是尋找之後,是沒有任何一法可被找到的,因 此而說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並不是說這一切都不存在或者否定一切,一切的作用都是在名識 施設當中抽象的存在僅此而已,因為是觀待施設而有所以不是沒有, 龍樹菩薩 也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是因由觀待施設的緣故,我才說空性 的。像是佛陀的色身或者我們的肉身,這些並沒有被否認喔,這是有的,但是 怎麼有的呢?並非像表相看到般的這麼真實、獨立,而是在世間的共許當中認 定而有僅此而已,由此而說到了空即是色。 因為只有名識施設僅此而已,所以從境上徹底不存在了,以境之力所擁有 的一切都不存在,而說到了無我、無真實、無自性,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剛剛所說的空性的內容,正確的解讀是依賴他者而被施設而有,這個是 空性的正確解讀,故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有法或事物,以及色法的特徵——空性,這兩者就以體性而言是不 能分開的,所以而說到體性一、返體異,這個空相四門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 就是沒有任何一法尋找之後可以被找到,包括佛陀的色身和法身都是找不到 的,以及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等每一者去尋找的話,如果不在無尋無找當 中感到滿足,想要跨越這個門檻去尋找的話,是找不到的。
「舍利子!此⼀切法如是空相,無所生無所滅,無垢染無清淨,無增長無 損減。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 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無眼識界,乃至無意界無意識 界;無明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所 得,亦無無得。
我們在輪回的時候是以十二支緣起而輪回的,在此說到十二支緣起皆無有 自性,四諦也無有自性。“無無明”就是無明本身也無有自性,“無無明盡” 就是盡除無明的滅諦本身也無有自性,這個時候就要搭配著“滅”是無遮法還 是非遮法的理解來瞭解滅諦如何被安立。
「舍利子!由是無得故,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故,心無所著 亦無罣礙;以無著無礙故,無有恐怖,遠離⼀切顛倒妄想,究竟圓寂。所有三 世諸佛依此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這位行者只觀空性的話是可以斷除煩惱障的,可是煩惱所留下來的習 氣這個所知障光靠空性的思維和觀修是沒有辦法斷除的,那要做什麼呢?空正 見的背後必須要有廣大的福報資糧,才有辦法讓自身的空正見轉為對治所知障 的工具。
為了能夠累積到廣大的福報資糧,我們要做什麼呢?雖然每一個善行本身 是一個福報、是一個功德沒有錯,可是所做的任何善行的動機是以為了能夠利 益一切有情眾生而成就無上菩提,即便身語所做的行為再如何的微弱、不起 眼,但是因為這個不起眼的身語的善行,是出於為利有情眾生乃至虛空未盡之 前我要成就無上菩提,是以這種強大的心力而去成辦,並且這個成辦的心力不 是暫時性的,他是“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乃至虛空未盡之前、乃至眾生未盡之前,我要累積一切的善行、我要完善自 己,就以所緣來講是緣一切有情眾生、所追求的果位來講是一切無上菩提,以 這種強大的動機、心力而去做出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身語的微弱的善行,但是他 所帶來的福報卻是不可思議的。 雖然聲聞和獨覺的修行者或羅漢們確實也累積福報,可是因為缺乏這種菩 提心的心力,所以沒有辦法像菩薩一樣能夠去累積廣大的福報資糧。我為了能 夠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必須要成就無上菩提,以這種心力所做的任何一個大小的 善行,因為他所緣是一切有情眾生、所追求的目的是無上菩提,所以由此所累 積的福報將是不可思議、將會非常廣大。所以這個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的空正 見,必須要有菩提心攝持的情況下,才能夠真正做到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雙 運,才能夠做到般若波羅蜜多。 昨天其實大略也談到菩提心的殊勝功德,的確菩提心是非常殊勝的。只要 心懷善念,不只是人,哪怕是動物,也都會喜歡我們。因為有這個善心,乃至 虛空未盡之前,乃至眾生未盡之前,我都要盡一切的力量來滿足眾生的心願。 因為有這種強烈的心力,有這種想要去圓滿他利的心力,自然會削弱以自 己為主的這個愛我執;再加上結合著空正見的緣故,能夠減緩自性執著、真實 執著。 這個修學菩提心的行者,在修煉菩提心的當下,內心是滿足的,內心是寧 靜的;此外,又可以累積廣大的福報,能夠讓我們的後世獲得增上生;不僅如 此,還能夠讓我們不久的將來馬上成就無上菩提,所以慈尊菩薩說過:“斷除 諸惡趣,得諸增上生,離引生老死,禮敬菩提心!” 之所以能夠成佛,其實就是靠菩提心的修煉才有辦法做到。而且,我們在 輪回當中的每一天,為了讓內心獲得更加寧靜的這種安樂,心懷善念——以菩 提心讓你心懷慈悲的話,無論是看到任何一者,包括你的仇敵,你都會打從心 裏面的去珍惜他們,因此你看三界一切有情眾生都會視為是你要去迎請和侍奉 的貴賓。 當你打從心裏面接受三界一切有情眾生的時候,內心幾乎沒有空間容許貪 嗔產生啊,所以內心的貪嗔就不會產生了。也是因為修煉菩提心的緣故,你才 會打從心裏面的真正尊重仇敵,因為你深信只有仇敵才是最好的修學忍辱的善 知識。 如果你所謂的慈悲心是沒有辦法延伸到仇敵身上的話,那這種美其名曰的 慈悲實際上就是一個貪婪心而已,並不是真正的具相的慈悲。但如果因為修煉 菩提心的緣故,你而打從心裏面尊重仇敵的話,那麼這個慈悲才是表裏一致 的、真正的慈悲。
因此《入菩薩行論》說我們行大乘道的時候修學忍辱是非常重要的,也是 因為要修學忍辱所以我們更需要去珍惜仇敵的這個資源,也是因為有了這個資 源我們才能夠修學忍辱。所以當我們打從心裏面生起了菩提心這一顆殊勝的善 心,我們除了能夠累積廣大的福報功德之外,在修煉菩提心的當下內心是滿足 的、寧靜的。 修煉菩提心的時候,許多的經論說到了以七因果的方式修煉菩提心,但是 比起七因果更深奧的是以自他相換這個途徑而去產生菩提心。以前在西藏的祖 先裏面將自他相換的這個傳承稱為偉大行的傳承,所以而說深見行、廣大行和 偉大行這三者,第三個傳承偉大行就是指以自他相換的方式去修煉菩提心的傳 承,透過自他相換的思維所產生的菩提心確實不可思議! “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這句話是我每 一天都會去念誦和思維的內容,的確是如此啊。也是因為反復的去為他人而著 想,也是因為焦點沒有只擺在自己的身上,所以你不僅未來能夠成佛,你在輪 回的時候也能夠獲得像涅槃般的安樂。如果你把焦點擺在自己的身上,只想著 自己,完全忽略他人的利益,完全不為他人而著想的話,不要說將來不會成 佛,即便在生死輪回當中,你的內心也無法安樂起來。 “故應除疲厭,馭駕覺心駒,從樂趨勝樂,智者寧退怯。”每日去思維菩 提心、修煉菩提心的話,一切的福報由此思維而累積,一切的罪障由此思維而 斷除。我們的罪障也是因為思維菩提心而慢慢、慢慢的得以洗滌,一切的有情 都會被我們視為要去珍惜的貴賓,所以我們不需要去欺瞞別人,所以我們的生 活能夠以這樣一個非常客觀的、坦然的、正直的態度有意思的度過。你們應該 要如此的思維:乃至虛空未盡之前,我們永遠不會放棄菩提心。 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去修煉智慧法門,也就是去學習空正見的內容,將菩提 心和空正見這兩者做結合的話,我們那時所修煉的空正見才能夠轉為對治所知 障的工具,我們才能夠真正的走上成佛之道。 雖然聲聞和獨覺的這個空正見非常的強大,可是他們因為缺乏菩提心攝持 的緣故,哪怕他們有再強大的空正見,他們的空正見只能夠斷除煩惱障而無法 成為斷除所知障的工具,所以《心經》說“所有三世諸佛依此般若波羅蜜多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接下來說《心經》的殊勝:
「是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廣大明、是無上明、是無等等明,而能息除 ⼀切苦惱,是即真實無虛妄法,諸修學者當如是學。我今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大 明曰:「怛寧 也 他 唵 誐帝 誐帝 播 啰誐帝 播 啰僧誐帝 冐提 莎賀
雖然不同的注釋針對這個“廣大明、無上明、無等等明”做了不同的解 讀,但最主要的是我們要瞭解,三世諸佛之所以能夠成佛,是結合了菩提心和 空正見的緣故,而斷除一切的罪障。“廣大明、無上明、無等等明”是屬於般
若波羅蜜多的一個殊勝,能息除⼀切苦惱,是即真實無虛妄法,這些內容反復 去思考的時候的確會改變內心。 正是因為內心獲得了改變,所以會讓我們無論看到誰,都會自然而然流露 出想要幫助他人的想法。而且想幫助他人的時候,又不會對他人產生自性、真 實、獨立的執著,這個就是真實無虛妄法。雖然諸法並不像看到般的這麼真 實、客觀的存在,因為平日透過智慧反復的分析觀察已經生起了覺受的緣故, 所以會依據真實無虛妄法,諸修學者當如是學。 因為菩提心的修煉會直接的對治愛我執,是廣大明、是無上明、是無等等 明而能夠息滅消除一切苦惱,是即真實無虛妄法,諸修學者當如是學。如果這 麼思維的話,現在我們是凡夫,我們受煩惱的操控,我們的內心受到了所知障 的遮蔽,可是只要我們願意結合菩提心和空正見的修煉,最終我們能夠透過五 道十地的增上而獲得無上菩提,證一切功德,滅一切障礙。 當然,這並不是一日之間就可以成辦的,而是要透過五道十地依序的修行 才有辦法,所以在此說到“怛寧也他 唵 誐帝 誐帝 播 啰誐帝 播 啰僧誐帝 冐提莎賀”。“ 怛寧也他”就是如是的意思,“誐帝 誐帝”就是去吧、去 吧,以命令式的方式去吧,所以現在我們期望能夠走上第一個去吧和第二個去 吧,也就資糧道和加行道。 如同《入中論》所說的“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 摩勒,由名言諦入滅定。雖常具足滅定心,然恒悲念苦眾生,此上複能以慧 力,勝過聲聞及獨覺。”因為如是修煉智慧和福德這種悲智雙運的緣故,所以 能夠做到“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 海岸。” 我們內心會產生這種強烈的心力,因為我們看到了成佛的地圖,我們知道 透過什麼樣一個方式可以獲得成佛的果位,也就是透過結合慈悲與智慧——福 報資糧和智慧資糧的結合,以這種的方式累積成佛之因。因為經論為我們講解 成佛的地圖非常清楚的緣故,所以我們的內心對成佛的這個果位會產生極為強 烈的心力。 即便對方沒有宗教信仰,可是我們跟他們講解的時候他們也無法反駁,就 像我跟這些頂尖的科學家們交流的時候,跟他們提起菩提心殊勝功德的時候, 他們也是認同的。 我們現在雖然是凡夫,可是透過聞、思、修,針對菩提心和空正見生起了 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以及修所生慧而生起了資糧道,之後生起了加行道,之後 生起了見道,之後生起了修道,最終到無學道,所以是“怛寧也他 唵 誐帝 誐 帝 播 啰誐帝 播 啰僧誐帝 冐提 莎賀”,也就是讓我們心續的功德從低處往 高處攀升。 為了能夠讓我們能夠做到“怛寧也他 唵 誐帝 誐帝 播 啰誐帝 播 啰僧誐 帝 冐提莎賀”,即便我們現在沒有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可是我們許下承諾每日 要無有間斷的來思維菩提心、修煉菩提心,這個就是發心儀軌的目的,明天我 要為你們傳授發心儀軌。
在上師的座前得到了某個教授之後,不應該認為我已經獲得了而感到滿 足,應該要反復的思維、再思維,每日的反復思維相當重要的。因為每一天這 麼思維的緣故,才能夠逐漸的將聞所生慧透過每日的思維轉成內在的定解,這 個內在的定解因為反復去熟悉它的緣故,所以從內心裏面才會真正的獲得改 變,這是絕對可以做得到的。 所聽聞的內容一定要反復的去思維,在這個同時也要反復的看大教典的內 容,將我所說的話去對應大教典的內容,有些我說的內容大部分是屬於綱要, 這些細節的內容可能我並沒有講解,這時候你們就可以參考大教典的內容。 我們建立了師徒的關係之後,你從我這邊獲得了教授,獲得了一次教授、 獲得了兩次教授,獲得教授的次數這不是重點喔,重點是讓你們的內心要有所 改變。像是我從小也獲得了《廣論》的教授,以及一些上師的覺受的傳承,可 是因為自己不努力去思維的緣故,那時對小時候的我的改變並不大。也是因為 之後每日的反復思維,搭配著大教典反復思維的緣故,藉由每一天這種修心的 訓練和堅持,讓我早上一睜開眼睛馬上就會想起菩提心的教授,我每一天都會 去念誦“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的偈頌文, 不只是我這一世,乃至虛空未盡之前,我要成為奉獻自己作為利益眾生的工 具。 在這個同時,我也會想起諸法皆無自性、諸法皆是緣起,“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以及“若謂自相因緣生,謗彼即壞 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 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諦。”也是非常強而有力和深奧的內容, 宗大師針對這句話做了四應成的總結: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患、應成世俗諦 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應成無遮勝義他生之過患、應成無自性為非自空之過 患,這四應成的內容是我每一天都會去思維的內容。早上起來之後我就會去繞 寺、繞佛,在這個時候我就會想這些內容,我就會這樣去想。 而且這時候再搭配龍樹菩薩所說的“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 陰,何處有如來?”將這句話稍做修改之後“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自我 不有陰,何處有自我?”以七相去做觀察的時候,讓原本只是對空性的一個會 意轉為內心的一種覺受,每一天反復的去思維這些內容,這一種的堅持才會讓 我們內心獲得改變,才有辦法做到像《心經》所說的“ 嘎代 嘎代 巴日嘎代 巴日桑嘎代 播諦梭哈”。也是因為結合菩提心和空正見的修煉,讓我們修煉的 覺受變得越來越深入,以這種的方式讓我們獲得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 道、無學道。 所以,不應該只是依賴著經典所說的內容,自己還是要堅持每日的修煉。 雖然信心是很重要的,可是比起信心能夠真正改變我們內在的覺受、能夠改變 我們的內心,是透過分析、觀察以及每日的堅持,這才是重點!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是即修學甚深般 若波羅蜜多。」
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詳而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是即真實最上究 竟,⼀切如來亦皆隨喜。」
在學習《現觀莊嚴論》的時候,我們會看到開許的經典和加持的經典等不 同經典的種類,像舍利弗和觀世音之間的一個問答就是屬於加持的佛經。之前 的這個序言講到了《心經》的緣起,是屬於隨許的一個佛經。 之後導師釋迦摩尼佛讚歎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說:“你講得真好,就是如 此、就是如此。”如來對觀自在菩薩和舍利弗相互的交流而作隨喜,感到非常 的歡喜。
佛說此經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並諸苾芻,乃至世間天、人、阿修羅、乾 達婆等⼀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以上結束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講解,《般若經》形成的次序如同之 前所介紹般的,一開始佛初轉法輪是四諦法輪,說到了四諦的性質為何、四諦 的作用為何、以及四諦的果實為何,所以而說到了苦集滅道——知苦、斷集、 證滅、修道,知苦不可得知、斷集不可得斷、證滅不可得滅、修道不可得修。 按照詞義來看,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佛陀明明說我們要知苦,可是卻又 說到了知苦不可得知,這到底什麼意思呢?”會產生疑惑。在二轉法輪無相法 輪的時候,佛陀很清楚地跟我們說:“這一切都是在名識的施設當中而有,僅 此而已,並不像表像所看到般那麼真實獨立的存在,所以知苦——卻不要以獨 立自主的一個自性執著而得知。” 在《般若經》裏面針對空性的闡釋做了非常明晰的解釋,我們看《般若八 千頌》、《般若二萬頌》的時候,會覺得好像在重複一件事情,這些主要的綱 要、總結就是可從龍樹菩薩的著作《中觀理聚六論》獲得。在《中觀理聚六 論》當中最主要的根本就是《中觀根本慧論》,《中論》的注釋有月稱論師的 著作等,這些也是非常的不可思議!以般若而波羅蜜多而說到了諸法無有自性 的這方面的內容,在月稱論師的著作裏面做了非常清楚的解釋。《甘珠爾》是 佛陀所說的經典,應放在我們的頭頂而去尊重沒有錯,可是將其內容簡略做出 總結的就是龍樹和月稱等的著作,能夠打開我們的智慧之眼。 在分析、觀察的時候,我們需要運用邏輯的工具,這時候我們就要參考陳 那和法稱的量學著作。寂護論師在八世紀時來到藏地之後,教導我們如何學習 大教典的內容,所以我們會以這種(量學邏輯推論的)方式而去學習大教典, 有系統的去學習,也希望在場的韓國法友們能夠知道這種系統的學習方式,如 何引用陳那和法稱的這個邏輯的工具,來輔助你對真相的一個分析、觀察,這 是很重要的一點。這麼在做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完整瞭解般若波羅蜜多的
意思是什麼。這時候你就不會覺得因為佛這麼說所以我就這麼說,而是可以透 過自己的一個分析觀察去立論、建立自己的宗見。 我們在跟這些頂尖的科學家們交流的時候會有很多的共鳴,而且科學家們 確實也說到了粒子分析到最後是可以一直被解剖分解下去的,所以沒有一個最 終的構成物理的最細粒子。近年我們在跟科學家們交流的過程當中發現到他們 也會獲利,因為佛教典籍裏面所說的心理學對他們來講幫助很大,因為他們到 目前為止對心理學這方面沒有特別的關注,所以對他們而言也會帶來很大的幫 助和受用。像是物理這些細節的內容,比如量子物理的這種說法,搭配著我們 這裏的中觀的觀點而來做討論,這樣做的話會非常好。 在場的韓國法友們,我呼籲你們在讀誦這些《心經》的時候,僅僅讀誦是 不夠的,光靠念誦是不夠的,必須要瞭解《心經》所要闡釋的內容,這時候你 就要好好的去分析、觀察這個《心經》的要義為何。 所以“嘎代 嘎代 巴日嘎代 巴日桑嘎代 播諦梭哈”指的是,目前我們的 心被粗分的煩惱所操控,如何透過真相的認知的結合,來減緩煩惱的操控。如 同《四百論》說:“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若 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故此一切力,唯應說彼語。”《四百論》裏說到了透 過緣起見而去認知諸法無自性,像這一類的內容就要好好的去學習,我們每一 天接觸的色、聲、香、味、觸等,我們接觸到任何一個事物,都會覺得這個事 物是以他自己的力量而呈現了他的屬性、呈現了他的作用,會知道這種的看法 是錯誤的,這是一種錯覺,而且會覺得我只是依賴著身心而被施設認定的一個 內容物而已,不會覺得我是一種客觀獨立的真實存在。 在這個同時搭配著菩提心的修煉,也就是聖者觀世音對眾生最主要的教授 就是心懷善念,透過結合菩提心和空正見這兩者,每日這麼堅持思維的時候, 才能夠獲證道地的功德,如是詮釋的教典會讓導師世尊相當的歡喜。以上就結 束了《心經》的教授傳承,已經簡略的給予了大眾。
問答互動
問:儘管佛教與科學的目的有所不同,可是尊者您與科學家的合作長達三 十多年,佛教應該如何看待科學呢?佛教與科學兩者之間應該如何互相幫助? 答:佛教跟科學的目的不同,咋看之下是可以這麼說。佛教最主要說的是 心理學的內容,科學最主要說的是物理學的內容。可是仔細去想的話,佛教追 求心靈的安寧,科學是透過他們的詮釋幫助我們去提升外在的物質條件。 雖然現代科學對心理學這方面的研究並沒有像佛教這麼的深入,可是慢慢 的現代科學對佛教典籍裏面的心理學越來越感興趣,尤其是很多頂尖的神經學 專家很想瞭解佛教心理學的內容。所以我時常說,佛教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心靈 的保健、情緒的保健,現代的科學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身體的保健。但是,身體 的健康與否,最終也得依止心靈的苦樂啊。
以我的經驗,現代的一些頂尖科學家們的確對佛教典籍所說的心理學非常 感興趣,雖然他們對前後世不感興趣,對解脫和涅槃也不感興趣,可是他們想 要知道如何透過佛教典籍的觀點獲得內在的寧靜,他們對這方面關注的力道是 越來越大的。 兩者之間如何互相幫助呢?就是透過這種的方式幫助他們。因為我們(佛 教)說到了內在的改變會幫助我們的身體,所以科學家發現透過內在的改變居 然會影響到我們的人腦、會產生不同的腦波,透過科學對人腦的一個研究,讓 我們知道大腦的前額和後額之間的不同,等等這方面的細節我們就可以透由科 學家而瞭解,所以兩者交流的話的確是會有幫助的,雙方都能夠獲利,這是以 我的經驗來確定的。
問:我期待能夠將希望的概念納入教育體性,但是當前教育的重點是資格 和競爭,我們如何將愛和慈悲心納入到教育體性當中呢? 答: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這是不需要去多做解釋的,從出生起 我們就自然而然想要追求安樂、遠離痛苦,快樂的根本就是慈悲心。我的母親 曾經跟我說,(懷孕期間)當她的內心受到干擾的時候,腹中胎兒的活動會很 劇烈,會讓她感到不舒服。所以,我們從一出生起,就是在吸吮母乳的情況 下,在母親給予愛和關懷的情況下,才能夠健康成長。以其他動物來講,動物 界的母子關係是跟信仰無關的,是為了生存下去而反射出來的必要條件,如果 沒有人去關照我們的話,我們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四、五歲左右的小孩互相玩耍的時候,不會去關注對方的背景來自哪個國 家、什麼膚色、何種信仰,也不會關注有錢還是沒錢,只要能夠一起玩耍就是 自己的玩伴。可是進入了學校之後,在學校給予的教育裏面會跟學生們說不同 的國家、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貧富之間的差距,在學校裏面會跟學生們講這 方面的知識和資訊;但是在這個同時,卻沒有強調我們人之所以生存是因為有 其根本——慈愛的價值。在孩子們進入學校之後,這種在孩子們的天性裏面本 來就擁有的慈愛的價值就這樣被忽略了。 慈悲心對社會的團結、對自己的長壽及健康是很有幫助的!我們不需要講 慈悲心對後世有幫助,以佛教的觀點來講我們不需要說慈悲心能夠讓我們獲得 一切遍智,不需要這麼講,我們只要說慈悲心對今世的我是很有幫助的,所以 在現代教育裏面也需要教導慈悲心這方面的課程。在指導慈悲心的一個課程的 時候,可能會認為需要搭配著宗教信仰一起教學,不需要這麼做,因為在印度 早就有了以世俗的方式推動慈悲的先例,也就是不依據某個宗教為主而推動慈 悲的方式。 孩子們本來就有慈悲的天性,在進入學校之後不要總說種族和國家之間的 一個差異,雖然是要講沒有錯,但是在這個同時更需要強調慈悲所帶來的價 值、慈悲所帶來的好處。
而且在指導慈悲的一個價值觀的時候,我們不需要講任何的宗教信仰,也 不需要講導師世尊說了些什麼,就單純的以科學的佐證和生活的經驗為他們分 享慈悲的價值。 並且科學家也說我們人類是群居動物,所以慈悲對我們的生存更為重要, 因為是群居動物的緣故,所以必須要為所在社區成員的福祉而去著想,這是科 學家說的。 我們是群居動物,不僅僅我的家人,即便是周遭的環境,如果跟鄰居相處 好的話,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請求鄰居幫助,如果周遭都是仇敵的話,被孤 立的這戶人家也無法快樂起來呀,所以這戶人家能否快樂跟他所在的社區是有 關聯的,這個所在社區不快樂的話這個社區裏面的任何一戶人家也快樂不起 來。 往大了去想,整個人類的社會如果能夠充滿了慈悲,相互的幫助,不會相 互傷害的話,那我們整個人類的社會才會快樂。以你們南韓和北韓來講,同樣 都是韓國人,且同文同種,只是因為政治的因素而去區分我們和你們,而造成 不需要的困擾。 所以,我們要往大的方向去想,全世界七十億人都是一體的,以教育的方 式為我們傳遞這些觀念,透過教育的一個正確的引導,提升學生們對人類皆是 一體的理念的認知。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所有的人類都是一體的,沒有差異,這 個觀念、這個訊息,一定要從教育裏面加大力量去推廣,像我的使命之一就是 推動人類的價值觀,而且是以人類皆是一體的理念去推動。 我們佛教的典籍裏面說一切有情眾生,並沒有說只有自己國家的眾生呀, 並沒有這麼講,我們說的是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及苦因、離樂得樂因,這是我們 祈禱的內容。如果你是表裏一致的話,那就更要為地球上所有人類的福祉去著 想,努力的去致力推動,讓他們獲得幸福。
問:我試圖與他人分享佛法,但這並不容易,可否請尊者教導我們如何跟 他人分享佛法的教義和佛法好處?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做到? 答:相互的愛戴、相互的尊重,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秉持七十億人皆是一 體的概念,那麼所有主流的宗教都一致說到慈愛的價值,雖然是如此,可是透 過非常詳細的一個分析來講解心理學的內容,只有佛教才會做這麼深入的分 析。 所以在我們接受教育的時候,要反復的聽到七十億人皆是一體的概念,像 是韓國、藏人、漢人雖然有佛教的一個背景,我們都有“慈悲是很重要的”這 樣一個基本的概念,這時候再跟他講解《入菩薩行論》,以《入菩薩行論》的 詮釋來提升他內在的慈悲心。 以整體而言,首先在教育的體系裏面必須要反復傳遞慈悲的價值觀,在這 個基礎之上隨著自己的一個不同的選擇而去選擇信仰不同宗教的話那是個人的 事情。像是這時候你要選擇基督宗教也可以呀,你相信上帝是造物主,我們都
是來自同一個造物主的上帝,因此我要愛護其他造物主所創造出來的兄弟姐 妹。這時候如果你選擇佛教的話,你可以透過《入菩薩行論》來提升對他人的 愛戴和尊重。
問:城市的欲望會時常影響到我們,改變對自我和周遭人的看法,我們該 如何抵抗或克服這些負面的情緒? 答:像是貪婪、憤怒等這類的煩惱可以分強烈和細微兩者,強烈的煩惱比 較容易察覺,可是細微的煩惱就比較難察覺、也比較難對治,雖然也說到透過 慈心的修煉來減少憤怒、透過不淨觀的方式來減緩貪心,但是我覺得更強而有 力去去除或根治煩惱最主要的途徑,就是透過減緩愛我執和減緩自性執著這兩 種方式。 “突然間產生強烈煩惱的對治方式”跟“比較平靜的時候對治煩惱的方 式”也是有所不同的,以長期而言或者是以根治的角度而言,以減緩愛我執和 減緩自性執著的方式是最為妥當的。像是《入菩薩行論》說到了為了修煉慈愛 我們必須要修煉忍辱,要修忍的話必須要有仇敵這個對象啊,所以仇敵等同我 們的善知識,也正是因為有人傷害我、有這樣一個仇敵,我才能夠修忍,因此 仇敵是修學忍辱的善知識,像這一類的思維對減緩貪嗔的煩惱是一定有幫助 的。
問: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這兩者有何關聯? 答:之所以說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這二資糧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將來成佛 的時候必須要成辦他利色身,為了能夠圓滿他利色身首先我們要成辦自利法 身,所以法身和色身是必須要成辦的,透過色身來圓滿利他,透過法身來圓滿 利己。 “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現觀莊嚴論》之所以這麼說,就是為了 能夠真正的幫助他人,圓滿他利的事業,所以我們要成佛。成佛的時候,直接 的幫助他人、直接的去做出利他事業的是色身,之所以有色身必須自身有法身 的經驗才有辦法成辦,所以我們所追求的無上菩提正等菩提的果位需要具有色 身和法身。因為需要這二身的緣故,色身的因緣就是福德資糧,法身的因緣就 是智慧資糧。 除了以這個角度去詮釋二資糧以外,福報越大的人,對思維空性的認知會 帶來更大的幫助;思維空性越深入的人,對提升福德資糧會帶來更大的幫助。 因為空性並不是否定,而是緣起而說的空性,因為緣起的緣故——透過因緣觀 待施設,所以更能夠幫助我們提升福德資糧,兩者是相互幫助、相互協助的作 用。實際的情況是二諦(世俗諦和勝義諦),根據世俗諦我們去累積福德資 糧——方便品的道次第,透過勝義諦我們去累積智慧資糧——空正見。
問:聽說修行本身就會產生緣我的貪執,這是真的嗎?什麼才是正確的修 行方法呢?謝謝。 答:愛自己本身沒有錯,愛自己是自然的現象。正是因為愛自己、想要幫 助自己,所以才會想要遠離一切苦、才會想要斷一切過失證一切德的果位。導 師釋迦摩尼佛一開始發無上菩提心,之後為眾生行廣大的菩薩行,之所以這麼 做的原因,是源於認清自身擁有利他的能力,因此導師釋迦摩尼佛下定決心以 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累積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如果以自性執著產生的緣我的愛這個叫做“緣己之貪”,雖然在大教典裏 面說到:“貪眾生故行遍貪。”這裏的貪是緣自己的愛心,是遠離自性執著 的,也就是因為只有愛自己才能夠真正的懂得如何去愛他人。也是因為愛自 己,所以諸佛菩薩選擇為了讓自己好就應該要更愛他人,因此我要去做廣大的 利他的事業,所以“緣己之貪”和“緣己之愛”要做區別。 “緣己之貪”和“緣己之愛” 這兩者要去做區別,與真實執著有關的愛 是煩惱的貪;經論雲:“貪眾生故行遍貪。”其中的“貪”是愛,與煩惱無 關,可以這麼思惟。 “貪眾生故行遍貪,聖者無著救護故,慈尊座前聆諦聽,大瑜伽師撰注 釋。”這裏說到“緣己之愛”。自己都不愛自己,豈能愛他? 佛世尊在無數三大阿僧祇劫累積資糧時,先有利己的希求心,以及與其有 關的利他希求心。此中的“緣己之貪”並非煩惱的貪,應理解為“緣己之 愛”。
問:弟子離開上師的時候,對弟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答: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面說:“《莊嚴經論》雲:知識調伏 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 成就十法知識。此複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 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 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為三種寶學,是故 論說調伏等三。” 正確的上師能夠為弟子說出成佛的正道或成就的正道,引導弟子能夠走向 正道,因此上師或善知識本身內心要有某種程度的調伏,才有辦法成為具相的 上師,才有辦法成為具足條件的善知識。 當弟子離開上師的時候,對弟子而言最主要的是什麼呢?以我們來講,最 主要的善知識就是導師釋迦摩尼佛以及藏傳的薩迦、寧瑪、噶舉、格魯等這些 傳承上師都是我們的善知識,以及為我們傳授灌頂、口訣的根本上師,以我來 講已經見不到了。 當我們離開上師的時候對弟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即便上師涅槃了, 可是上師之前為我們講解的內容對弟子而言是最重要的資產,哪怕上師圓寂
了,我們好好的祈求上師,邀請到前方的虛空做祈求,再反復的去思維上師曾 經為我們所說的這些教授,無論上師在世也好、還是離世也好,上師為我們所 說的內容本身對我們來講才是最主要的一個資產,所以無論上師在世或去世對 我們來講並沒有差別啊,上師為我們教授的這個五道十地的內容對我們來講是 最重要的。 所以宗大師又說:“如是四諦大小乘中皆數宣說,是為善逝總攝生死流 轉、生死還滅諸扼要處,故修解脫極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須如是次 第引導學者。”上師應該以二諦、四諦的方式去引導,以這樣一個次第引導弟 子們,這才是具相上師應該的作為。 如果你所謂的上師只是給你一個灌頂,沒有為你講解二諦、四諦,沒有跟 你講解大教典的內容,只是給你一個灌頂的話,你要不要信這位上師是你的選 擇,但這位上師是否具相你真的要好好觀察,因為宗大師在《廣論》裏面也說 到:“故須如是次第引導學者。”所以應該以這種的方式引導弟子才對。 宗大師又說到了善知識的十法:“《經莊嚴論》雲:知識調伏靜近靜,德 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而且宗大師又說:“自 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 在上師在世的時候,我們從上師的座前獲得了很多的教授,當然也會獲得 灌頂這些也不錯,但比起灌頂更重要的是這些的教授,這是更為重要的。透過 教授我們可以知道——如何斷除對今世的貪著、如何斷除對後世的貪著、如何 斷除別解脫的貪著、如何打從心裏面去珍愛一切有情眾生而去成就無上菩提, 這些的教授對我們來講才是最珍貴的內容,這個教授永遠不要忘記,好好的去 實踐、修煉。 所以我們會觀修上師瑜伽,也就是祈請上師來到前方的虛空,再針對資糧 田做七支供養而集資淨障,這時候就要去反復的憶念上師曾經跟我們講解的這 些教授,由此而獲得了上師的加持,這麼做是很重要的!所以即便上師已經離世 了,可是上師曾經對我們說過的教授這是我們每日要去修煉的內容,乃至虛空 未盡之前,乃至獲得無上菩提之前。
問:您有最喜歡的藝術品嗎?如果有的話,那又是什麼呢? 答: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藝術品應該說是核武吧,因為就以工業的技術來講 它能夠產生這麼強大的破壞力,真的是很不可思議啊。退一步來講,像是我們 透過工業技術能夠創造飛機讓人們在天空飛行,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無論是任何的藝術品,不應該隨著自我主義——為了自己的勝利、他人的 失敗,而且採用這個工業藝術的工具。藝術品本身會不會帶來傷害,其實是要 看使用這個產品背後的動機是不是心懷善念的、是不是心懷慈悲的。如果我們 的內心受到貪嗔等的操控,哪怕是一根針或一把刀,隨著貪嗔的動機,用這把 刀割人脖子的話也會殺人呀,所以最主要的還是操控這些工具背後的動機是否 受到煩惱的干擾或影響,這個動機、這個內心要獲得適當的調伏,比任何的工 業藝術都還要來得重要。
學習大教典之後,所學習的內容變成了一種知識、讓自己更自我膨脹,這 樣學習大教典的目的就沒有滿足了,因為學習大教典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調伏 內心的,所以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嘛。學習大教典的目的,就是要減緩 貪嗔、減緩煩惱、減緩傲慢等等,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去學習的,可是學習大教 典之後變成自我膨脹的話這就沒有用處了,同樣的藝術品也是如此。
問:請問尊者,我是一位畫家,我要如何以繪畫來幫助他人? 答:我們需要的是慈悲,而且這個慈悲是遠離貪嗔之愛,所以您可以透過 這類的繪畫引導世人。像是母親對孩子們的愛,便可從動物的互動中看到。如 果你能夠將這種情感美麗地畫出,看到這類的圖畫時,自然會有所感觸,感受 到母愛的偉大,所以可用繪畫的方式詮釋愛的重要性。 我們之所以能夠生存,靠的就是愛啊!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靠母愛而 存活的。這類的繪畫應該讓幼兒們都能看到,這麼做會有所助益。如果繪畫憤 怒的模樣,不僅樣貌難看,面孔猙獰,好險我們沒有獠牙,否則將會露出獠 牙,好不威風啊。孩子們不喜歡看到這類的繪畫,會想避開。然而,母親愛護 孩子,或動物之間的互相援助等,看到這類的繪畫時,我們內心的感受是舒 服、快樂的
問:您覺得宗教的戒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改變嗎? 答:這世上不同的主流宗教,都由之前的傳教士或傳承上師流傳下來,至 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無論是主張有造物主的傳教士也好,還是否定造物主 的佛教傳承上師也好,我們的傳承是這樣延續來了的。 在我們佛教的傳承裏面,有一派的(禪宗)傳承說到了應該以修禪為主, 不應該去學習大教典;但是,在我們(藏傳佛教)的傳承裏面,說到了應該以 學習為主。就是有不同的傳承。 像是幾年前我去日本的時候,在日本的一座佛寺裏面進行了佛法的交流, 那時候我曾經呼籲他們:“希望你們在不久的將來,把這座佛寺作為一個學習 的中心,不應該只是修禪而已,應該把它作為一個學習的中心。”我曾經做此 呼籲。 所以在佛弟子當中,有一派的人以修禪為主,這不是說不好,但是我們要 知道對治煩惱的方式,最主要的是以慧力而非定力,最主要是以智慧分析真相 而去對治無明的,而不是以定力的方式——什麼都不去想、毫無作意的方式去 對治煩惱。當然,什麼都不去想對內心的緩和是有幫助的,對暫時不受到煩惱 的干擾是有幫助的,可是它沒有辦法直接的去正對治無明的問題呀。只有透過 智慧分析什麼是愛我執的過失、什麼是愛他心的功德,以這一種的分析、以這 一種的智慧去減緩愛我執,光是修禪的話所產生的效應其實是有限的。
我們日本的傳承、漢傳的佛教或者是韓國的佛教徒們,雖然透過修禪的方 式你們會獲得其他的功德沒有錯,可是僅憑這些功德沒有辦法讓我們的內心產 生強大的改變,我覺得這很困難。如果光是修禪就可以的話,那麼龍樹菩薩何 需要寫下《中觀理聚六論》呢?月稱論師又何需要寫下《入中論》和《顯句 論》呢?如果只須修禪的話,那麼這些複雜的哲學觀點何需要去做闡釋呢? 因為禪最主要培養的是定力,定的目的最主要是令心不往外轉移,使之專 注在某個焦點之上,但是僅憑這一點無法對治煩惱啊。對治煩惱只能透過智慧 去分析煩惱來自哪里,煩惱來自我執的話我執要怎麼去除?實際上我執所執取 的所執境是否符合真相?只有透過無我的分析才能夠對治我執啊,所以分析的 觀察修跟安住的止定修,止、觀二修兩者的雙運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很多的法友們最主要是以修禪為主,雖然是好的,而且有些人確實在 禪修這一塊做得也不錯,但光是這種定力沒有辦法對治我執啊,唯有透過無我 的智慧才有辦法,所以我覺得修煉智慧更為重要! 我們會有一種傳統、會有一種習慣,這個傳統或習慣的做法會有不同,可 是我們可以相互討論、交流,我的呼籲是如此,應該以修慧為主。
問:對初學者而言,網路的確是一種障礙,我們要如何克服這些科技所帶 來的學佛的障礙? 答:所謂的修法並不是叫你去打坐而已,什麼都不去想,這樣去打坐的 話,當然像是現在的科技網路或通訊工具等確實會造成障礙,可是剛剛我也說 了,修法的主要目的是思維菩提心和空正見,這跟通訊的過程並不會有矛盾 啊,因為在通訊的過程當中你仍然可以去思維菩提心和空正見。因為修行最主 要是修心,是內心的修煉,所以由這些科技的工具所帶來的方便不會造成障 礙。 當然如果你在持咒的時候確實是沒有辦法收發電郵或流覽網路,這種障礙 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障礙。因為我們最主要修煉的內容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見的 思維,當我們在跟他人聯繫的時候,我們會隨著菩提心和空正見的結合直接或 間接的幫助他人,所以最主要的還是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相應菩提心和空正 見,一旦相應的話所做的一切都是相應於正法的。
問:忍辱真的很難修,請尊者開示我們如何修學忍辱,謝謝。 答:不修忍辱,不反復的思維憤怒的過失,從來沒有去想過憤怒的問題, 以自我為中心,忽略他人的利益,當他人使個顏色給我們看的時候,我們就會 覺得內心很不公平,他幹嘛使這個顏色給我看?馬上就會很生氣。 實際上,忍辱的修煉的確很重要,如果要修忍辱的話,我們必須要有人來 干擾我們,必須要有人想要傷害我們,所以《入菩薩行論》說仇敵是修學忍辱
的最好的助緣,這也是為什麼說仇敵是我們善知識的原因,正是因為有了仇敵 我們才有機會去修學忍辱啊。 打從心裏面對我們好的人、這種的親友,我們如何對他們修忍辱?只有打 從心裏想要傷害我的人——所謂的仇敵產生的時候,才有機會修學忍辱啊,所 以我們應該感謝仇敵製造修學忍辱的機會。 當然你不去想要嘗試的去修學忍辱的話會有困難,忍辱真的很難,這要看 你怎麼定義,無論做什麼都很難呀。我們即便是上學所學的這些課程,也是花 了十幾年的時間才變得越來越簡單的,沒有人一開始就很容易能夠進入情況 的。當然,你不修的話,忍辱對你而言是很難的,所以你要反復的去思維憤怒 的過失是什麼、忍辱的好處是什麼,這時候你要反復的去閱讀《入菩薩行 論》,尤其是《入菩薩行論》的第六品和第八品一定要反復的去閱讀、學習和 思維,這時候你會感受到這一些內容的學習會對你修學忍辱很有幫助。 而且《入中論》的第三品也說到了忍辱方面的修煉,也值得你去參考,像 是第三品也說到憤怒會帶來醜陋等的果報,也是因為忍辱的緣故會給我們帶來 相好莊嚴、會讓我們投生天人等的殊勝利益,所以在《入中論》的第三品說到 了修學忍辱的功德為何、果報為何,以及隨著憤怒而轉的話所帶來的後果為 何。 總之,難與不難要看自己平日有沒有去想這個問題,如果平日你去想的 話,對你來講就不會那麼難了。
問:在 COVID-19 新冠疫情期間,我們發現新冠病情會導致我們心情鬱悶, 請您開示如何解除這類的困擾。 答:現在 COVID-19 新冠疫情在美國傳播非常嚴重 ,在印度也相當的嚴 重,而且在日本、韓國等國也比較嚴重,會讓很多的人內心對此產生了恐慌、 鬱悶以及喪失心力,這時候我們就要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思維。 其實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是所有生、老、病、死的根源,各種各樣疾病的起 源也是因為我們的這個血肉之軀才會有的,生老病死是一種法性的規則,所以 病情所帶來的痛苦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雖然我們現在有新冠病毒這個陰影的 籠罩,可是實際上即便沒有這個病毒,我們在平時吃、住等的因緣當中也會發 生病苦。 以佛教的觀點來講,因為生生世世流轉至今,所以現在這一世所遭遇的這 一切,都跟前世和再前世都是有業緣上的關聯。所以這地球上的人們,現在隨 著我們過去的共業而承擔了這個新冠病毒的後果。至於這個因是什麼樣的因, 這種詳細的情況世尊也說這是極隱蔽分,因為世尊有遍知的智慧,所以也只有 世尊自己才知道是根據什麼樣的因緣而產生了今天這個由共業所感召的新冠病 毒,但是我們是無法講解的,對我們來講這是極隱蔽分的內容。 之所以我們會有這個新冠病毒的這個病苦,是因為我們有血肉之軀以及過 去所累積的惡業,我們現在的果不可能是無因而有的,而且已造的業不會隨著
時間的推移自然的消失或損壞,今天之所以有這樣一個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是 由許多內外的因緣聚合而產生的,如同《釋量論》裏面所說的,一旦因緣聚合 的時候,想要去阻擋其果的發生也是無法做到的。 既然這個果已經發生了,我們再去過多的憂慮、恐慌,這對事情的解決沒 有幫助啊。與其如此,還不如可以透過菩提心的修煉,以取捨的方式去取眾生 的痛苦為自己所擁有,好好的借用這樣一個機會來培養愛心。所以《入行論》 的這句話也是很有幫助的:“若事尚可為,雲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 何益?”看這些事情是否能以智慧來解決,如果能夠解決的話要保持寧靜的一 個心境下去解決。 畢竟這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和醫學家為了研發疫苗站都很努力的在第一 線,如果這些事情是無法解決的話是我們共業所感召之果的時候,即便以佛法 的觀點來講人不是只有這一生而已,我們已是生生世世的流轉至今,而且我們 還會繼續的投生到後世去,因為有後世,後世之後有再後世,所以我們應該借 此為緣把它轉為修道的順緣、轉為菩提的順緣,應該要這麼做。
問:近日觀修菩提心的緣故,的確減少了對物質的貪著,可是仍然很難對 自己的孩子產生平等舍,請問尊者我該怎麼做? 答:以主張造物主的觀點來講,會說造物主創造了我們所有的人,造物主 是所有人的父親,所以我們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同一個父親的孩子;以佛教的觀 點來講,視一切眾生為自己的親友。 當然馬上要產生平等舍的確有困難,畢竟無始以來我們隨著愛我執和我執 的執著的確會有困難,“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 在,緣生興悲我敬禮。”這一些都是要透過平日的堅持修煉,才有辦法讓自己 真正做到對自己的孩子和對別人的孩子之間的平等舍,所以我們必須要每一天 的去思維《入行論》所說的愛我執的過失為何、愛他心的功德為何,只有這樣 每日修煉之後內心才會慢慢的產生覺受,才會讓我們的覺受變得越來越大,這 時候才有辦法在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之間產生平等舍。
問:科學家說未來還會持續目前的新冠疫情,我們該如何面對? 答:世界衛生組織的秘書長也說這個疫情不會馬上減緩,必須要以嚴峻的 眼光看待,但是我們要相信在這個非常嚴峻的時刻,有很多的科學家和第一線 的醫護人員都很努力。以我們大教典的說法來講,末法時期會有戰亂的災難、 天災的災難等等,最終這個地球也會壞滅、也會不見,這些壞滅的現象都會逐 漸的產生,這個是自然的法則。 我們能夠做的是什麼呢?就是好好的運用我們這一顆人腦,透過真相的分 析讓我們生生世世都能夠獲得利益,這個才是重點!不應該用我們這麼傑出的 人腦作為只是養育今世身體的工具,就是我平常一直在強調的“乃至有虛空, 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如果你具有如此心力的時候,即便
我們現在遇到了這個新冠病毒,或者是我們身體罹患了什麼樣的疾病,但是比 起生生世世的一個大方向來講,這個只能算是小事情了。 如果我們整個心都縮小、聚焦在新冠病毒上面的話,我們就會很擔心新冠 病毒所帶來的負作用——像是恐慌、憂鬱等,這時候應放大你的心胸從更遠的 角度去看。而且這些頂尖的科學家和醫護人員都一直在努力著,這是我們要去 隨喜的。假設他們這麼努力了還是沒有辦法解決的話,我們也不應該喪失心力 呀、也不應該恐慌呀,因為對事情的解決一點幫助都沒有。而且我們一定要認 清一個真相、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既有生必有死,所以我們會有喜悅、我們 會有痛苦、我們會有生老病死。 假設你永遠不會老的話,永遠保持這麼年輕的話,我相信你也快樂不起 來。就是因為有病苦的關係,所以當我們獲得治療的時候才會喜悅,不是嗎? 像這一切都是相互依存、比較之後所產生的作用。西藏有一句諺語,正是因為 有痛苦,所以你才有辦法真正的享受到快樂,當我們遇到了不吉祥的事情之後 才會懂得吉祥的價值,也是有了這些病苦或不吉祥的災難,我們才會想要一起 合作、同甘共苦。因為共苦了,所以我們才會有同甘的體驗。現在科學家們正 在盡力的減緩這個疫情的傳播,這是值得我們去隨喜的,如同剛剛所說的“若 事尚可為,雲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韓國的法友們,我們相互認識已經好幾年了,你們的求法之心是非常強烈 的,雖然這次的新冠疫情沒有辦法讓我們直接見面,可是改變內心的教授、如 何改變內心,這方面的內容我們仍然可以透過網路的科技相互交流,這一點我 們是可以繼續做下去的,所以請你們安心而住。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像現 在一樣透過網路的方式再相互交流,請你們安心而住,謝謝!
口傳《上師與觀音無二之瑜伽略軌》
有許多的人想要請我傳授這本《上師與觀音無二之瑜伽略軌》的傳承,甚 至還有一些藏地的藏民的祈求,在此我傳授給你們。
南摩阿爾雅洛給霍日雅 (修此上師觀音無別瑜伽前,先當修習皈依發心。後誦:)
自身頭頂蓮月上,具恩根本上師尊,無別聖尊觀自在,一面二臂初二合; 次下右持晶寶珠,左手執持白蓮莖,雙足不動跏趺左,明圓相好皎月身; 絲綢珍寶為嚴飾,金剛三字由吽光,迎諸三寶且融入,圓成皈依總集體; 離垢任圓成就藏,禮敬上師天尊前,普賢供雲海供養,所做諸惡皆懺悔;
隨喜三密所行事,祈降深廣妙法雨,祈請百劫常久住,諸善回向大菩提; 心命舍字咒鬘中,放光淨化濁情器,一切眾生安置於,觀音聖尊之果位; (此時應與所修觀想配合而念誦六字大明咒,隨力持誦,嗡瑪尼唄美吽,後誦:)
上師至尊觀世音,汝外無所希求處,從此未得菩提前,廣大悲心祈攝受! 如此誠心祈禱力,上師化光融自生,三密金剛百威德,加持身語意三門! 願我藉由此善根,成就自在觀世音,一切眾生盡無餘,悉皆安置彼果位。 菩提心妙寶,未生者令生,已生勿退失,輾轉益增長!第十四觀音尊者造
這以上已經傳授給你們《上師與觀音無二之瑜伽略軌》的口授傳承和“嗡 瑪尼唄美吽”的口授傳承,這是我以前寫下的略軌,因為有一些人祈求我傳授 給你們這個口授傳承,所以今天借此機會傳授給你們。 如同剛剛介紹般的,修法的主要的要義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見的結合,能夠 直接消滅煩惱的最強大的工具就是空正見,但是為了讓這個空正見不只能斷除 煩惱,還能夠斷除煩惱所留下來的習氣所知障的話,就必須得結合菩提心才有 辦法,這叫做空悲雙運的意思。 我每一天都會思維菩提心和空正見,這是我修行最主要的內容。雖然也修 密集金剛、勝樂金剛、大威德金剛、喜金剛等,每一天都會去念誦(這些儀 軌),而且在三身道用的時候會特別的花時間去做觀想,剩下的部分我就會按 照儀軌文這樣快快的念誦,但是真正讓我內心有所改變的是空正見結合菩提心 的修煉,由空正見再轉為本尊,這一種的本尊瑜伽才會有意義呀! 像大威德金剛的瑜伽師,雖然主修憤怒相卻能夠獲得寂靜相的成就,而且 主修寂靜相的時候卻又能夠隨順的成辦憤怒相的成就,是有這種不共的功德, 而且是我每日都去修學的內容。就密集金剛而言,龍樹菩薩自己也寫了《論 經》、《結經》等,所以其法源是清淨的。而且就勝樂金剛的一個修持來講, 尤其是在五濁惡世的時候,勝樂金剛的加持力會更加的強大,也是因為修學勝 樂金剛的緣故,所以在二十四處——勝樂金剛特別的加持處修煉的話,會獲得 不共的加持。 大威德金剛的不共功德就是寂忿雙運的修學,不然光是放大火焰能夠燃燒 三界本身是沒什麼好稀奇的。最主要是菩提心和空正見的思維,這個真的很重 要,在這基礎之上再搭配著本尊瑜伽的修煉,這樣才能夠圓滿、完善。
結行 發心儀軌
接下來要為你們傳授發心儀軌,這是我每一天都去思維的內容,我每一天 都會自我接受菩薩戒,今天在此也要為你們傳授菩薩戒。 觀想前方有導師釋迦摩尼佛,在世尊的周邊有文殊、觀世音、普賢、慈尊 等八大菩薩,以及現為人相的具有人身的龍樹、提婆、月稱等十七班智達都在 我們前方的虛空,在這些資糧田的座前接受菩薩戒。 如同前幾天說的,心懷善念所帶來的殊勝利益真的非常巨大,因為當你心 懷善念的時候,你在心懷善念的當下內心是寧靜的。而且因為你心懷善念、以 真誠的態度對待他人的緣故,你會獲得更多的真心、知心朋友,也是因為你自 身所產生的這種寧靜的氛圍,讓你周遭的人的內心都會更加的安寧,並且心懷 慈悲也會讓你周遭所遇到的所有的人都會變成你要去珍惜的對象。 所以在導師及導師眷屬的座前,如同《入行論》所說的“今生吾獲福,幸 得此人身,複生佛家族,喜成如來子。”今天我好不容易獲得了暇滿人身,而 且也值遇了佛法,在佛法的傳承當中有巴利語系的佛教傳承——這是佛教傳承 的基礎,在此之上我們又值遇了梵文語系的佛教傳承,因此我們獲得了圓滿的 佛教傳承。並且人身無法反復的獲得,我們都無法做此(必能獲得人身的)決 定。今天好不容易獲得了暇滿人身,還能夠值遇到佛法,所以我不好好的把握 這次的機會何時做?因此我要接受菩薩戒! 接受菩薩戒的儀軌文雖然有很多種,我們今天以念完這句“我趨皈依於三 寶,一一懺悔所造罪,隨喜有情諸善業,內心記取佛菩提。”來思維願心,也 就是為了能夠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我永遠不會放棄這一顆願心。 當我們念到“我於佛法眾中尊,直至菩提趨皈依,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 生起菩提心。”這句話的時候,這句話也確實是非常的強而有力!如果要對自 己好的話,沒有比修煉菩提心更好的方式;如果要幫助他人的話,也沒有比修 煉菩提心更好的方式;如果要累積福報的話,也沒有比修煉菩提心更好的方 式;要淨除罪障的話,也沒有比修煉菩提心更好的方式;無論是要成辦暫時的 利益、還是後世的利益、抑或將來增上生的利益,無論是成辦自己的利益、還 是成辦讓人的利益,都沒有比修煉菩提心更好的方式。 “願我生起殊勝菩提心,然後接待一切眾生客”,生起了殊勝菩提心之 後,不應該只是一種發願的狀態而已,我發起了這顆心之後,要邀請這世上所 有的有情眾生作為我的至上貴賓,無論從今起我遇到誰,都不會想要去傷害他 人,我要尊重他們、珍惜他們。 “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念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是 說我承諾要接受菩薩戒,為了能夠解除一切有情至上貴賓的痛苦,我要有所作 為。我的有所作為是什麼呢?就是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之所以叫做悅意菩提 行的原因是,當你心懷菩提心的時候,你做的行為——無論直接或間接、暫時 或究竟,都是對眾生有幫助的,所以叫做悅意菩提行。 像是菩薩的學處,這是我們要去注意的,願心的學處就是“讓今世的願心 不衰退的學處”以及“讓後世的願心也不衰退的學處”,這些都是要去知道 的;菩薩戒本身的戒條,這也應該去瞭解。總言之,無論我做什麼樣的事情,
都是為了能夠利益一切有情眾生,都是為了他人,把自己的身、語、意完完全 全的奉獻給他人,這是最主要的學處。 所以在菩薩戒裏面說到了十八條根本罪和四十六條惡作,如果你不想違背 的話,那就要小心這種忽略他人看自己更為重要的愛我執,不要讓愛我執有所 行為,不要讓愛我執影響我們的內心,所以而說到了(十八根本墮): 1. 自贊毀他圖利敬
2.慳吝財法不惠施
3.拒他懺謝忿不忍
4. 疑拒大乘菩薩藏
5.供三寶物回入己
6.背舍譭謗於正法
7. 迫害僧侶令還俗
8.造作五種無間罪
9.執持邪倒毀因果
10.毀壞國邑聚落等
11.宣說空理於淺智
12.令人悔退大乘道
13.使人棄舍別解脫
14.輕毀持守二乘者
15.妄言虛誇證空理
16.受取盜自三寶物
17.愛樂宣說相似法
18.輕言捨棄菩提心
而且還說到了四纏: 1.不執為過患
2.欲心“造罪”不舍
3.歡喜味著
4.無慚無愧。
以及惡作四十六支戒: 1.每日恭敬供三寶 2.不隨欲心而順轉 3.恭敬臘長耆德者 4.切勿非理作酬答 5.若受他請應赴宴 6.若施金等應受供 7.希求法者施與法 8.不應捨棄破戒者 9.為他淨信現聲聞 10.但非少事如彼等 11.七種開許需應依 12.不以邪命而營生 13.掉舉散亂不應行 14.不應自求脫生死 15.惡聲惡譽應避護 16.實需猛調應嚴伏 17.不應違越沙門法 18.若他忿疑應歉謝 19.他來悔謝應接受 20.不應樂執忿不舍 21.不為供事而攝眾 22.勿耽睡眠懶懈怠 23.不依無利無義語 24.於時應住三摩地 25.不應樂取五蓋障 26.不應貪著靜慮味 27.不舍聲聞小乘法 28.但非廢自法藏修 29.亦非如此勤外論 30.但修外論非愛樂 31.不應譭謗菩薩藏 32.不可自贊而毀他 33.為聞正法處處往 34.切莫依文莫解義 35.可為助伴應往助 36.奉待病者亦如此 37.可除其苦應為除 38.可宣正理如實說 39.應於有恩作酬報 40.開解他人諸憂惱 41.希求財者施於財 42.利益徒眾事亦行
43.隨順他心而趨行 44.實可稱譽應稱揚 45.如理治罰應責者 46.神通威攝堪調者 沒有比生起菩提心接受菩薩戒之後更好的對教法的貢獻,也沒有比此更好 的眾生的利益,也沒有比此更強大的集資淨障的方式,也沒有比此更快速的能 夠成佛的方法,所以“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之後 我就要“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我們是先有願心,再 接受菩薩戒。 今天早上我也接受了菩薩戒,而且我每一天也會做,當然自我接受灌頂的 時候也會有的,而且每天會自我接受菩薩戒,請跟隨著念第一遍: 我趨皈依於三寶 一一懺悔所造罪 隨喜有情諸善業 內心記取佛菩提 我於佛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趨皈依 為能成就自他利 我要生起菩提心 願我生起殊勝菩提心 然後接待一切眾生客 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 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 念誦第二次的時候,要好好的加大心力的去思維: 我趨皈依於三寶 一一懺悔所造罪 隨喜有情諸善業 內心記取佛菩提 我於佛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趨皈依 為能成就自他利 我要生起菩提心 願我生起殊勝菩提心 然後接待一切眾生客 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 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 在第三次念到 “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的同時,觀想在你們相續當中,像 上師般清淨的這個菩薩戒體你們已經獲得了,在你們的相續當中以願心為基礎 而生起了清淨的菩薩戒體,請做如此的觀想: 我趨皈依於三寶 一一懺悔所造罪 隨喜有情諸善業 內心記取佛菩提 我於佛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趨皈依 為能成就自他利 我要生起菩提心 願我生起殊勝菩提心 然後接待一切眾生客
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 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 我邀請了一切眾生作為至上貴賓的緣故,如同《入行論》所說的:“今於 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這樣我們就不用擔心會不 會被鬼、或被魔、或被天龍八部、或被非人所傷害,無論是想要傷害我們的 鬼、魔、非人或是天龍八部等,這些都是我們要去邀請的至上貴賓呀,當你打 從心裏面去把它們視為是你的一個至上貴賓的時候,你根本不用去擔心它會不 會害你們。 從這個角度去思維的時候,雖然密咒金剛乘裏面的儀軌說到,驅除這些非 人的障礙,把它們趕走之後再來修護身輪,之所以有這種的說法,是因為根據 當時候的一個根器和因緣而說的,確實是依別眾生的一種教法,而不是依共教 承。以依共教承的方式來思維的時候,它的殊勝利益真的是不可思議!當然以 依別眾生的話,根據當下的因緣,是有他的一個特別的目的在。不然的話,確 實如同經論所說的“然後接待一切眾生客,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內心裏面 豈有恐懼?豈能畏懼? 這以上已經結束了發心儀軌和傳授菩薩戒,以我個人來講每一天都會自我 接受菩薩戒、都會思維菩提心,而且在念誦密咒金剛乘儀軌的時候我還會再次 的接受菩薩戒,這是我每一天覺得最主要的一個行程之一,菩薩戒的傳授這就 已經結束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