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釋
Part– 2021年09⽉08-09⽇
⽉稱論師造論 法尊法師譯漢 講授: 嘉瓦仁波切 翻譯: 蔣揚老師 記錄: 格賴卻英
今天在亞洲請法團殷重邀請下我要為你們傳授佛法的開⽰、講解,所採⽤的講義 是《入中論》以及《入中論⾃釋》,這兩部論著都是由⽉稱論師親⾃撰著的,我⾃⼰ 也確實獲得這兩部論著的⼝授傳承,我從雍增多傑羌林仁波切那裡獲得了這個《入中 論》的傳承,⼜從薩迦的堪仁波切貢嘎旺秋座前獲得了《入中論⾃釋》的⼝授傳承, 我會盡量地根據《入中論⾃釋》所提出的講解為你們做說明。
1
⾸先我想要為你們講解佛法的綱要。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年前來到這世間 為佛弟⼦們轉法輪,佛⾃⼰也說:「我所說的法,不需要因為對我個⼈產⽣信仰⽽無 條件的接受,你們應該先要去做仔細的觀察,檢驗印證之後再來相信我所說的話。」 即 「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信受非為敬。」如同透過煉⾦、截⾦、
磨⾦的⽅式來檢驗黃⾦的真偽般,同樣的你們應該以邏輯推論的⽅式來分析我所說的 話,分析之後覺得有道理,運⽤到⽣活的實踐當中,如果能夠改變你們的內⼼、對你 們內⼼的寧靜更有幫助的話你們再來信奉。這是導師對佛弟⼦講的。 佛世尊涅槃之後雖然將教法托付給七尊羅漢(譯者注:薄伽梵即入涅槃前,將正 法托付給長老摩訶迦葉,聖者摩訶迦葉托付給阿難,阿難托付給商那和修,商那和修 托付給優婆鞠多、優婆鞠多托付給提多迦,提多迦托付給⿊天,⿊天托付給摩訶善 ⾒。眾所周知,這七位聖者⼜稱「七代付法藏師」),可是毋庸置疑在印度裡⾯最主 要的佛教⼤學、研究所就是那爛陀佛教⼤學。⾄於那爛陀⼤學的基礎其實在佛在世的 時候就已經有了,之後他們有系統的建立以邏輯推論的⽅式去分析佛教的哲學,⽽建 立了⼀所有系統的、完整的佛教⼤學,所以那爛陀佛教⼤學的的確確是⼀個名副其實 的可以讓我們有系統的去學習很深廣的佛教教義的地⽅、學習佛法哲學的研究所、以 及學術中⼼。 我們不是因為歷史上那爛陀寺很出名所以要無條件的接受,不是這⼀回事,⽽是 那爛陀寺⼤師們的著作我們今天仍然可以拜讀和學習,透過這些著作的學習,我們的 的確確可以知道,這些那爛陀寺佛教⼤學中⼤學者的著作,可以打開我們的慧眼,讓 我們更容易的去瞭解⼤教典的內容,就像剛剛所說的透過煉⾦、截⾦、磨⾦的⽅式, 對於我們去分析佛教哲學的觀察會很有幫助。 再加上我們⻄藏祖先的福報,像是在七世紀松贊乾布在世的時候與中國的公主聯 姻,當時漢藏之間的關聯也是很緊密的,有時候我開玩笑的說,⻄藏的國王松贊乾布 因為與中國公主聯姻的關係,他可以品嘗到來⾃中國的食物,他應該是很享受中國的 食物,可是他看到中國的⽂字筆畫太多太複雜了,既然要創造我們藏族⾃⼰不共的⽂ 字就不應該參考中國的⽂字,⽽去參考了印度的⽂字,根據梵⽂的⺟⾳和字⾳⽽來創 造了屬於⻄藏⾃⼰不共的⽂字。 七世紀的松贊乾布之後八世紀時國王⾚松德贊認為,如果要在藏地建立圓滿的佛 法,應該要依據那爛陀寺的傳承來建立藏傳佛教,於是邀請當時那爛陀佛教⼤學最主 要的學者、教授寂護論師來到藏地。寂護論師來到藏地之後跟我們藏⼈說:「你們藏 ⼈有⾃⼰不共的⽂字,你們要學習佛法的話,不應該再去學習巴利⽂和梵⽂之後再來 學習佛法,應該將佛法的經典翻譯成⾃⼰獨特的藏⽂。」後世有⼀些學者甚⾄還說, 寂護論師當時對學習藏⽂也深感興趣,有⼀些學者曾經這麼跟我反映過。總之,藏⼈ 的不共⽂字,是根據印度的梵⽂⽽去創造了屬於⾃⼰的藏⽂。 之後在寂護論師的教誡下,許多的佛典經論翻譯成藏⽂,通常我們的說法是《⽢ 珠爾》即佛親⾃所說的經典有⼀百多部浩瀚的巨作,以及印度⼤師針對佛經所作的解 釋即《丹珠兒》有兩百多部浩瀚的巨作。其中絕⼤部分都是從梵⽂翻譯成藏⽂的,只 有很少數的是依據巴利⽂和漢⽂。像是律藏、經藏和論藏,⼤多的經論都是依據梵⽂ ⽽來進⾏翻譯的。比如《入中論》和《入中論⾃釋》就是來⾃於《丹珠爾》,是屬於 從梵⽂翻譯成藏⽂的⽂獻之⼀,⽉稱論師許多的著作也都翻譯成了藏⽂,可以讓藏⼈ 們去學習那爛陀佛教⼤學這些⼤教授師的深廣的著作。 《入中論》我從⼩就已經背誦下來了,每隔兩三天我可以反復的從頭背到尾,因 為我已經把它背下來了,那時候我的年齡還很⼩,雖然不知道其中的深意,但我還是
背誦下來了。就《入中論》⽽⾔,我從林仁波切那裡獲得了傳承,《入中論⾃釋》我 從薩迦的堪仁波切貢嘎旺秋那裡獲得了⼝授的傳承,這是我依據的主要的印度典籍或 ⽂獻,今天在此想要為你們簡略傳授《入中論⾃釋》的⼝授傳承。 佛法應該是以邏輯分析⽽建立信仰的,⽽不是⼀開始以先入為主的態度去建立信 仰的。那爛陀佛教⼤學的這些學者們,都會去分析佛法的哲學、佛法的教義,⽽且他 們非常重視邏輯的分析。⽉稱論師的個性也是非常直率的,他說:「前說深可怖,多 聞亦難解,唯諸宿習者,乃能善通達。」當時那爛陀佛教⼤學最受重視和敬重的⼤師 ——像是陳那、護法等論師,可是這些論師是否依由聽聞緣起的⾒解⽽⽣恐怖於是棄 捨這種無有顛倒顯⽰緣起性空的正⾒呢?⽉稱論師說:「是的,所⾔極是,他們的確 棄捨了這種深奧的緣起性空的⾒解。」可⾒⽉稱論師是非常直率的。
最近是有些困難,但⼀有時間我都會搭配著《中論》來閱讀《入中論⾃釋》,反 復地去思維,「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諦入滅 定。」這是我每⽇都會去思維的內容。因為以辨別是非善惡的這個智慧反復去觀察真 相的緣故,我可以⽤⾃⾝的經驗體會到這個活⽣⽣存在的智慧,所以如觀掌中庵摩 勒。庵摩勒是⼀種內外透明的果實,以此為喻:看到⼀切如所有法和盡所有法的時 候,我不會貪著在表象的呈現上,⽽是想要去瞭解其真相,會依據其真相來深信諸法 的⼀個究竟存在為何,也即⼆諦(世俗諦和勝義諦)體性為⼀、返體為異,經典上是 這麼說的,事實上的確也是如此。 無論任何⼀個存在的事物,這些事物並非沒有,不是否定他的存在,他是存在 的,只不過他的⼀個存在⽅式是怎麼樣存在的呢?我們這樣仔細去觀察之後,他並非 以⾃⼰的⼒量⽽有的!因為若是以⾃⼰的⼒量⽽有之後我們去觀察應該要發現才對, 可觀察之後卻發現不到他的存在,無論從因的⾓度、還是從果的⾓度去觀察之後都找
不到,這也是為什麼在佛教學習體系裡⾯⼀直強調邏輯、推理、分析特別重要的原 因。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諦入滅定。」⼀ 切事物在表象上看似很獨立、很真實的存在,但是實際上絕非如此,「遍達三有本無 ⽣」沒有任何⼀個事物是以⾃⼰本有的⼒量⽽產⽣。但是我們所有的負⾯情緒、我們 相續當中的煩惱,都是由堅信事物是獨立、真實、存在的顛倒執⽽產⽣的。如同《入 中論》說:「慧⾒煩惱諸過患,皆從薩伽耶⾒⽣,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 我。」我們不應該相信⾃⼰眼睛所看到的表象,我們應該要超越這個表象以外去尋找 真相為何。也就是我們平常會講到觀因的⾦剛屑因、觀果的破有無⽣因、觀性質的離 ⼀離異之正因、以及最終如同國王般的這個因相⼤緣起因,像這些的正因都會幫助我 們去觀察和分析真相為何。為什麼要做這種分析觀察呢?因為對煩惱的起源、真實執 著的減緩是有絕對幫助的! 以我個⼈來講從⼩就背誦了《入中論》,那時候因為年齡太⼩不知道內義,⽽且 也沒有想要真正的去瞭解《入中論》的內容是什麼。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慢慢的 關注,並且我每⽇都堅持思維,只要我有時間都會閱讀幾句《入中論》和《入中論⾃ 釋》的內容,如果我下述所說的並非是誑語的話——「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 無⽣,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諦入滅定。」我在期望我能夠獲證滅定,這種期望並 不是因為經論上這麼說⽽產⽣的期望,⽽是由⾃⼰的經驗所產⽣的我覺得可以做得到 的⼀種期望。 因為經論裡⾯所說的這些諸多的分析和觀察的道理,⾃⼰每⽇堅持去思維的緣 故,我打從⼼裡深信經論裡⾯所說的表象與真相的不同。像是⻄⽅也講到量⼦⼒學, 量⼦⼒學的⼀個核⼼理論的確會對佛法空性的思維帶來很⼤的幫助。所以我的⼼續⾥ 不僅有對空性的聞所⽣慧,⽽且藉由思所⽣慧對空性產⽣定解,這是有的,所以我每 ⼀天都會思維空性。 可是,如果只思維空性⽽不去思維菩提⼼的話,會走向另外⼀個極端!所以⽉稱 論師在《入中論》中說到:「悲性於佛廣⼤果,初猶種⼦長如⽔,常時受⽤若成熟, 故我先贊⼤悲⼼。」如果堅持思維空性的⼀個正⾒沒有⼤悲⼼去扶持的話,那麼所擁 有的空正⾒沒有辦法成為成佛之因,他沒有辦法成為⼤乘道、菩薩乘。所以我每天⼀ 醒來都會思維菩提⼼和空正⾒,這兩者的結合是我每⽇無有間斷去堅持的內容。這種 的思維,這種的堅持,歷經⼗年、⼆⼗年、三⼗年、四⼗年之後,的確會隨著時間的 推移和⾃⼰長期的堅持,讓內⼼獲得極⼤的改變。 我跟你們講解的時候,不是說經論裡⾯這麼說僅此⽽已,⽽是當我在跟你們講解 經論這麼說的時候,我的內⼼的確有相同、相應的這些經驗和覺受,我更是以⾃⼰的 覺受跟你們作分享的。如果你們也願意這麼做的話,我相信你們也可以透過真相的分 析來減緩你們⼼中的煩惱。 想要跟你們先做這個解釋,我個⼈是⼀個佛教徒、是⼀位比丘,也是那爛陀佛教 ⼤學的學⽣,我所在乎的是⼀切有情眾⽣⽽不是⼀切佛教徒喔!這世界上有七⼗億 ⼈,七⼗億⼈都相同是⼈,我們都有思維的能⼒,就以這⼀點來講都是⼀樣的,都有 思維的條件、資格和權⼒。可是我們的內⼼不聽⾃⼰的使喚,卻隨著煩惱的操控——
巨⼤的貪婪和憤怒,造成了許多⼈為的災難,所以我盡⼒地以⾃⼰的⼒量致⼒去推動 慈悲的價值。
在⼈類社會裡⾯,之所以有這麼多劇烈的⼈為災難是因為憤怒所導致的,當我們 在憤怒的時候內⼼無法寧靜啊,除此以外也會令周遭之⼈感到很不舒服,讓他們的內 ⼼無法平靜,⽽且《入中論》裡⾯也說到如果你⽣氣的話連臉相都很難看。可是如果 你的內⼼保持慈悲且⼼懷為善的話,不但內⼼會獲得寧靜,你的外相也會非常的慈 祥,所以在第三品和第四品的時候說到忍辱的好處像是外相莊嚴等,⽉稱論師實事求 是的跟我們講解憤怒的壞處,所以我們希望⼈類的社會在這世界上都能夠相互敬重、 都能夠和平相處,為了提升我們⼼中的慈愛必須要去認清楚⼼中憤怒的過患。 這世界主流的宗教都⼀致說到慈悲的價值,⽽且我們絕對有這⽅⾯的條件和資源 去提供給更多的⼈,讓他們去認清、讓他們去提升慈愛的價值,也唯有依靠這個途徑 才能夠建立世界的和平,這是我所致⼒推動的內容,也是我們呼籲的內容。 為了知道翻譯成藏⽂的這本經論是有依據的,我們在譯⽂⼀開始的時候都會說 「梵⽂曰」或「漢⽂曰」,如果是依據梵⽂來翻譯的就會說「梵⽂曰」,如果是依據 漢⽂來翻譯的就會說「漢⽂曰」。 之後,再來做對佛菩薩的禮敬。如果我們所翻譯的這本經論是屬於律藏的話,那 麼⼀開始的時候會說到「頂禮⼀切遍知」。如果是屬於論藏的話,那麼⼀開始的時候 會「頂禮⽂殊師利」。如果是屬於經藏的話,在⼀開始的時候會說到「頂禮諸佛菩 薩」。在這裡是禮敬「敬禮聖曼殊室利童⼦」。
入中論卷⼀
敬禮聖曼殊室利童⼦! 為令悟入《中觀論》故造《入中論》。茲於諸佛菩薩先應贊嘆者,即是諸佛第⼀ 勝因,救脫系縛⽣死牢獄無量無依眾⽣為相之薄伽梵⼤悲,故說 聲聞中佛能王⽣ 諸佛復從菩薩⽣ ⼤悲⼼與無⼆慧 菩提⼼是佛⼦因 等⼆頌。
聲聞是由佛這個能仁之王⽽⽣,諸佛⼜是從菩薩所⽣,菩薩是從⼤悲⼼與無⼆慧 (菩提⼼和空正⾒)結合⽽⽣。
第⼀菩提⼼極喜地
由得圓滿無上法王,較聲聞獨覺菩薩尤為圓滿⾃在,即聲聞等亦承其命,故諸佛 世尊名曰能王。要從諸佛乃⽣聲聞等,以諸佛出世無倒宣說緣起,彼由聞思修習,乃 能隨其信樂滿⾜聲聞等果故。
佛陀在為佛弟⼦們講解佛法教義的時候強調了緣起的重要性,所以諸法的真相是 透過緣起的宣說⽽引導的,所以在《入中論⾃釋》裡⾯說到「以諸佛出世無倒宣說緣 起,彼由聞思修習,乃能隨其信樂滿⾜聲聞等果故。」
設有⼀類唯聞佛說緣起善達勝義,⽽不現⽣證涅盤,然彼⾏者於他⽣亦必能獲得 所求果報,如定業果。聖天雲:「現已知真實,現未得涅盤,他⽣決定得,猶如已造 業。」《中論》亦雲:「若佛不出世,聲聞已滅盡,諸辟⽀佛智,無依⽽⾃⽣。」能 得正教授之果,故名聲聞。如雲:「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等。或從諸佛聽聞無上正 覺妙果之道,為求者宣說,故名聲聞。
也就是,從如來的座前聽聞,再為他⼈⽽講解,這個稱為聲聞。我們確實有這種 聲聞的作為,⾃⼰沒有任何的覺受和這⽅⾯的經驗,只是從⾃⼰的善知識那裡聽到⼀ 些內容覺得很稀奇,⾺上急著想要跟別⼈炫耀、跟別⼈講解。 我覺得我們確實相應這⼀類的眾⽣,⾃⼰完全不去思維愛我執的過患、⾃性執著 的過患,但是我們卻⼀聽聞這些諸佛菩薩的深奧教義,就急著跟別⼈炫耀⽽去講解, 確實會有這⽅⾯的問題。 《法華經》雲:「我等今者成聲聞,聞佛演說勝菩提,復為他說菩提聲,是故我 等同聲聞。」雖諸菩薩亦有彼義,然唯宣說⾃不修⾏,乃是聲聞,故異菩薩。 佛陀是覺悟真實之義,其名於聲聞、獨覺、無上正覺三處俱轉,故佛聲亦詮獨 覺。獨覺之福慧展轉增長勝出聲聞,然無福智資糧、⼤悲、⼀切相智等,劣於正覺, 故名為中。此亦不依他教⾃然智⽣,唯為⾃利⽽⾃覺悟,故名獨覺。聲聞獨覺,要由 如來說法乃得出⽣,故曰能王⽣。
獨覺⼜稱中正覺,他並不是圓滿正覺,他是屬於中間階段的正覺,所以叫中正 覺。
但諸能王復從何⽣?論曰:「諸佛復從菩薩⽣。」設作是念:豈非菩薩亦從如來 說法⽽⽣,名佛⼦乎!雲何諸佛世尊從菩薩⽣耶? 此有⼆緣,菩薩亦得為諸佛世尊之因,謂 1、時位差別及 2、勸令發⼼。約時位 說,以如來是菩薩之果故;約勸發⼼說,如曼殊室利菩薩,勸釋迦牟尼世尊及余諸 佛,最初發菩提⼼。最究竟果,待其主因,故說諸佛從菩薩⽣。
⼀切的如來、所有的成佛者,在成佛之前先必須要進菩薩道,必須得是菩薩才有 辦法成佛的,無⼀例外。
在此的⽂殊師利菩薩,我們不應該把他視為個別的眾⽣,⽽是指了知真相的智 慧,三世諸佛了知真相的智慧就叫做⽂殊師利。
1、由圓滿因最尊重故,2、既說因應供養,則果應供養⾃可知故。3、諸佛世尊如 ⼤藥樹給無量果,則於彼嫩芽等尤應勵⼒愛護。4、為令會中三乘有情趣⼤乘故,贊嘆 菩薩。如《寶積經》雲:「迦葉! 如初⽉為⼈禮敬過於滿⽉。如是若有信我語者,應禮 敬菩薩過於如來。何以故? 從諸菩薩⽣如來故。」此以聖教正理成立諸佛從菩薩⽣。
諸佛是由⾏菩薩道⽽成佛的,菩薩的因⼜是什麼呢?
⼜諸菩薩以何為因?論曰:「⼤悲⼼與無⼆慧,菩提⼼是佛⼦因。」悲謂哀愍, ⾏相體性如下說。無⼆慧謂離有無等⼆邊之慧。菩提⼼如法遍⾏經雲:「菩薩應由菩 提⼼了達⼀切法,⼀切法與法界相等。
在此說到了⼆諦是體性⼀、返體異的內容。
新⽣無住⼀切法,由所知能知空故,皆遍了知,如⾃所了達法,願諸有情皆能通 達。菩薩所發此⼼,名菩薩菩提⼼,利益安樂⼀切有情⼼,無上⼼,慈故和愛⼼,悲 故不退⼼,喜故無悔⼼,捨故無垢⼼,空故不變⼼,無相故無障⼼,無願故無住 ⼼。」菩薩正因,即此悲⼼、無⼆慧、菩提⼼之三法。
由悲⼼結合著無⼆慧,⽽產⽣⾃然任運無造作的菩提⼼,這三者為菩薩之因。
如《寶鬘論》雲:「本謂菩提⼼,堅固如⼭王,⼤悲遍⼗⽅,不依⼆邊慧。」由 ⼤悲⼼⼜是菩提⼼與無⼆慧之根本,為顯⼤悲為主因故。頌曰: 悲性於佛廣⼤果 初猶種⼦長如⽔ 常時受⽤若成熟 故我先贊⼤悲⼼ 如外⾕豐收,初中後三,以種⼦⽔潤成熟為要。如是廣⼤佛果初中後三,唯⼤悲 ⼼為最要。1、具⼤悲⼼者,⾒他受苦,為救⼀切苦有情故,2、便發⼼曰:「我當度 此⼀切世間出⽣死苦,令成佛道。」
⼤悲⼼真的非常重要,尤其是想要⾏菩薩⾏、想要⾏⼤乘法、想要成佛的⼈,對 我們⽽⾔⼤悲⼼是重中之重。
哪怕要建立⼀個和平的世界、安詳的⼈類社會,慈悲和悲憫⼼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這是⼀切安樂的泉源。即便你想要成為⼀個幸福的動物,你也需要相互的尊重、 相互的幫助,只有在這樣⼀個群居的、諧和的、相互幫助的狀態下,才能夠成為⼀個 幸福的動物啊,內⼼才能夠獲得寧靜。內⼼之所以會有⼀種沈穩的底蘊,最主要是來 ⾃愛他之⼼的慈悲啊。 發起⼤悲⼼的時候,不是說希望眾⽣能夠脫離當下的痛苦⽽已,⽽會去思維眾⽣ 的究竟安樂為何?為什麼無法獲得究竟安樂?這才是⼤悲⼼要去真正思維的內容,所 以⼤悲⼼會去尋找眾⽣究竟痛苦的因緣在哪裡?如果遠離無⼆慧的話,就沒有辦法解 決眾⽣究竟的痛苦了,所以:
⼜此誓願,離無⼆慧不能成辦,3乃決定修無⼆智慧。故⼀切佛法之種⼦是⼤悲 ⼼。
即便有深奧的空正⾒,可是因為沒有結合⼤悲⼼的緣故,這不叫做福智雙運,也 沒有辦法成辦菩薩乘。僅思維空性,只能成為解脫之道,它沒有辦法成為成佛之道。
《寶鬘論》雲:「若⼤乘經說,⼤悲為前導,諸⾏無垢智,有智誰謗彼。」初雖 發菩提⼼,若後不以悲⽔數數灌溉,則仍不能修集廣⼤資糧,或以聲聞獨覺涅盤⽽般 涅盤。⼜得無邊果後若離悲⼼成熟,則亦不能長時受⽤,亦復不能令諸聖果,展轉無 間長時增長。為禮敬彼,今由所緣差別,當顯⼤悲⾃體差別。頌曰: 最初說我⽽執我 次⾔我所則著法 如⽔⾞轉無⾃在 緣⽣興悲我敬禮
光是不忍眾⽣痛苦的這個悲憫⼼,沒有經過修⾏的⼀般的⼈也會有,但無論⾃⼰ 還是他⼈,透過智慧去分析我們不想要的痛苦的究竟來源來⾃於哪裡,把這個痛苦的 究竟根本盡量多多的減緩,甚⾄徹底的斷除,只有斷除痛苦的究竟根源,才能夠讓眾 ⽣獲得究竟的幸福,這就是⼤悲⼼要去思維的內容。所以⽽說:「最初說我⽽執我, 次⾔我所則著法,如⽔⾞轉無⾃在,緣⽣興悲我敬禮。」
諸世間⼈於我所執前,先由我執於非有之我妄計為有,執此為實。
什麼叫「非有之我」呢?我們會有這種感覺,當我們在講我的⾝體、我的表述、 我的思維的時候,在背後會有⼀個操作者的我,這個我是存在的嗎?是不存在的!如 果他是存在的,那麼去尋找之後應該要找到才對,可是找不到啊。
我們會覺得,有⼀個我在掌控我的⾝、語、意,⼀直會有這種的感覺,這是錯 覺,因為掌控⾝、語、意的我根本找不啊。由它來掌控我的⾝體、由它來掌控我的表 述、由它來掌控我的思維的這個掌控者的我,再怎麼去思維、去分析也找不到!在經 論裡⾯透過七種的⾓度去做觀察叫做七相觀察,或者是透過五種的⾓度去做觀察叫做 五相觀察,無論怎麼觀察這個我,這種彷彿操控者的我都是找不到的。 以我為例,我說我是⼀位釋迦,我會很歡喜⾃⼰是釋迦比丘,有時候會產⽣這⽅ ⾯的⼀個慢⼼,可是釋迦比丘的那個我到底在哪裡?尋找之後是找不到的,但是不能 因為找不到⽽否定我的存在呀,我仍然存在,的確是有他的作⽤,那麼這個我到底是 怎麼存在的呢?是由名識施設⽽有,是在通俗的說法和概念化當中認定⽽有,僅此⽽ 已!所以《入中論》⼜說: 若謂⾃相因緣⽣,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 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諦。 於真性時以何理,觀⾃他⽣皆非理,彼觀名⾔亦非理,汝所計⽣由何成? 那麼難道是沒有嗎?也不是,是存在的,《入中論》說到: 如影像等法本空,觀待緣合非不有,於彼本空影像等,亦起⾒彼⾏相識, 如是⼀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 《入中論》的這些偈頌⽂詮釋得非常好,並且非常精要,總之濃縮就是四個字 ——緣起性空。
次除我執之我於余⼀切法執為我所。此執我我所之世⼈,1、由煩惱業索所系, 2、依旋轉之識推動⽽轉於⽣死深邃⼤井中,3、上⾃有頂下⾄無間無間旋轉,4、其勢 ⾃然下墜,要由勵⼒乃升,5、雖有無知等煩惱業⽣三種雜染,然無初中後之決定次 第,6、於⽇⽇中恆為苦苦壞苦之所逼惱,迄無超出輪轉之期。 諸菩薩眾⾒彼苦惱,發⼤悲⼼勇猛救護,故當先禮佛⺟⼤悲,此是菩薩 1、緣⽣ ⼤悲,2、緣法與 3、無緣之⼤悲,亦由所緣⽽顯。頌曰: 眾⽣猶如動⽔⽉ ⾒其搖動與性空
在此說到的「搖動」指無常、「性空」指無⾃性有。
猶如淨⽔微風所吹故,波浪遍湧於⽔⾯,⽔中⽉影與所依⽔浪同時起滅,似有彼 ⽉體相顯現可得。然諸智者明⾒⼆事,謂剎那無常及⾃性空。如是菩薩⼤悲⼼痛切, ⾒諸有情墮薩伽耶⾒海,此無明味著出⽣之因,邪分別為相。⼀切眾⽣無明⼤⽔,為 非理作意邪分別風⿎動不息,隨⾃業轉如同⽉影,剎那剎那受無常苦及⾃性空。故欲 證得佛果,摧壞眾⽣無常⼤苦,1、出⽣正法 ,2、⽢露妙味,3、除遣⼀切邪分別
相,4、成為⼀切眾⽣親友。故前雲:「興悲我敬禮。」前已敬禮緣⽣、緣法、無緣⼤ 悲,
緣⽣就是緣有情的⼤悲,緣法就是緣無常等內容的⼤悲,無緣就是緣無⾃性有、 空正⾒攝持的⼤悲,
今為宣說菩薩⼗種菩提⼼之差別,先依第⼀菩提⼼說。頌曰: 佛⼦此⼼於眾⽣ 為度彼故隨悲轉
由普賢願善回向 安住極喜此名初 菩薩無漏智為⼤悲⼼攝持者,得名曰地,是功德所依故。由1、功德數量,2、神 ⼒殊妙,3、佈施波羅蜜多等增勝,4、異熟增長等展轉上進之差別,安立極喜地等⼗ 地差別。
在此說到了⼗地,也就是隨著悲智的結合,讓⾃⼰的證量變得越來越深奧、越來 越強⼤⽽說到⼗地,功德所依名為地。
諸地體性實無差別,如雲:「如⿃⾶越空中跡,智者無說亦無⾒,如是⼀切佛⼦ 地,尚不可說寧可聞。」極喜地是菩薩第⼀髮⼼,最後法雲地是第⼗發⼼,其中菩薩 ⾒眾⽣皆無⾃性,為⼤悲所緣,⼼隨悲轉,依普賢菩薩之⼤願⽽修回向,
此名極喜地無⼆智,亦名最初⼼也。
也就是以⼤悲⼼為根本⽽發菩提⼼,有了菩提⼼之後再反復地堅持悲智的結合、 悲智的雙運,反復思維空性的緣故當現證空性的時候就獲得菩薩乘的初地,即第⼀地 極喜地。
第⼀髮⼼菩薩所發⼗⼤願等無量億⼗⼤願王,皆是普賢菩薩願中所攝。由此攝盡 ⼀切願故,特說普賢願。如聲聞乘由向果差別建立聲聞八地,如是⼤乘亦建立菩薩⼗ 地。
聲聞和獨覺會隨著他證量深淺的不同⽽說聲聞八地,當然說到了預流相、預流果 之差別,因為四果有四相,所以總共有聲聞八地。
⼜如聲聞不許順抉擇分為初果向,如是將入地之菩薩,《寶雲經》雲:「上上勝 解⾏位法性,無間當入初地,猶名未發菩薩菩提⼼地。」彼經⼜釋住此勝解⾏剎那菩 薩雲:「善男⼦!譬如轉輪聖王,超過⼈⾊,未得天⾊。如是菩薩亦超過⼀切世間聲 聞獨覺地,未得勝義菩薩地。」
雖然⼀開始進入資糧道的菩薩,沒有獲得勝義菩提⼼只有獲得世俗菩提⼼,可是 因為世俗菩提⼼的緣故,其福報已經超過⼀切聲聞與獨覺。
若時趣入初極歡喜地。頌曰: 從此由得彼⼼故 唯以菩薩名稱說 得彼⼼者,畢竟超過諸異⽣地,唯應以菩薩名稱說,不可以余名稱說,已是聖者 故。《般若經⼆千五百頌》雲:「菩提薩埵,是隨知薩埵增語。謂能隨知⼀切諸法, 雲何⽽知?
在此說到空性的解說:
謂如實知無實、無⽣、亦無虛妄,非如異⽣所執所得,故名菩薩。所以者何?謂 菩提不可執,菩提不可作,菩提不可得。善勇猛!如來不得菩提,以⼀切法不可得 故,⼀切法不可得故名菩提。如是乃名諸佛菩提,非如⾔說。善勇猛!若發菩提⼼,
謂吾將此⼼發菩提⼼,及於彼菩提發⼼,執實有菩提者,此不應名菩提薩埵,應名發 ⽣薩埵。何以故?
這是說要成佛,但不要以⾃性的概念⽽來追求成佛的果位。 你們華⼈法友們在課頌的時候念誦的偈頌⽂「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 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菩薩道。」是非常博⼤精深的!佛法,像是《般若 經》,為什麼佛要講解這些經論呢?佛陀並不為了讓我們念經⽽講經的,⽽是為了 「願消三障諸煩惱」,因為煩惱是來⾃無明,要去除無明光是靠祈禱是沒有⽤的,只 能透過「智慧真明瞭」,透過瞭解真相,以智慧明瞭真相,才有辦法去除無明⿊暗, 所以「願消三障諸煩惱」依靠的⽅法或途徑就是「智慧真明瞭」。希望在瞭解真相的 過程當中,不要有任何的災障來⼲擾我們,所以「普願罪障悉消除」。不僅⾃⼰想要 獲得快樂,獲得解脫的果位,我更要為了⼀切有情眾⽣、遍虛空的⼀切如⺟有情眾⽣ ⽽來成辦成佛之道,所以「世世常⾏菩薩道」。這句祈願⽂是非常博⼤精深的,當你 們在念誦這句偈頌⽂的時候我的內⼼⼀直有強烈的感受。 佛法的精髓就如同《般若經》所說的內容,為了能夠去除三毒煩惱必須要以空正 ⾒的智慧了知真相,就以所謂的真相——無我或空性⽽⾔,佛教宗義的四部論師們⼀ 致使⽤了無我這個詞彙,可是要破除的那個我、沒有的那個我是什麼呢?在此有不同 粗細層次的解讀,毗鉢沙宗也⽤到無我的⽤詞,經部也⽤到無我的⽤詞,但凡說四諦 論述的所有的佛教宗義論師都會說到無我這⼀詞彙。 ⽽且梵⽂語系也就是我們所謂⼤乘的佛教,我不喜歡使⽤⼤⼩乘的這個詞彙,因 為它會有⼀個貶義的感覺,我覺得⼤⼩乘這種⽤詞並不是那麼的恰當,還不如說巴利 語系的佛教傳承和梵⽂語系的佛教傳承更為妥當。但無論是巴利語系的佛教傳承、還 是梵⽂語系的佛教傳承,都⼀致說到了因為我們不瞭解真相,在錯誤的⼀個非理作 意、錯覺的情況下⽽去造業,由這個業⽽產⽣痛苦的、⽽形成輪回的,因此我們要去 尋找痛苦的根本是在哪裡。 所以無論是巴利語系的佛教傳承也好、還是梵⽂語系的佛教傳承也好,都會說到 ⼗⼆因緣或⼗⼆緣起,即無明、⾏、識……等⼗⼆⽀,⽽且⼤家都⼀致說到⼗⼆因緣 或⼗⼆緣起的第⼀⽀無明,從此我們也可以知道佛法教義的詮釋,是要透過邏輯、推 論的⽅式去建立的,這跟主張造物主的信仰有著截然不同的過程。因為當你要說有造 物主的時候,你只能透過信仰的⽅式,你沒有辦法以邏輯的⽅式去推論,這種無因⽽ 有的概念只能透過信仰的⽅式去論證⽽已。 可是導師釋迦牟尼佛來到這世間之前,在古印度的⽂明裡⾯早就有了非暴⼒ (Ahimsa)和慈悲⼼(Karuna)的傳統,因為⼀切都是事出有因,我們不要的痛苦來 ⾃於憤怒,憤怒也是事出有因,不是無因⽽有的,是之前的因緣⽽有的,所以⽽說到 了慈悲⼼(Karuna)的重要性,⽽去對治嗔⼼的因緣。 我們每⼀個⼈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雖然想要離苦得樂卻離樂得苦的主要原因就 是因為對真相的不瞭解,因由對真相的不瞭解⽽導致形成對真相的錯誤解讀,這個叫 做非理作意或稱錯覺,由此⽽去產⽣了煩惱,由煩惱⽽去產⽣造業的現象。以我個⼈
的經驗⽽⾔,對於辨別是非善惡的智慧愈強烈,⾃然⽽然對何為所捨、何為所取的這 個信仰的信⼼就會愈加強烈,當我們這個信⼼更加強烈的時候,⾃願斷惡⾏善的這個 意志⼒就會更加的強烈。 所以無明只能夠透過真相的認知去除,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第⼆條道路,光是透過 祈禱或祈求佛加持的⽅式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因為我們已經被這個無明愚痴所操控 了,所以我們只能透過對真相的分析觀察來認知真相、通達真相⽽除去無明⿊暗,沒 有其他第⼆條道路。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諦入滅定。」 《入中論》的這句話也是我會時常去想和思維的內容,無論我們看任何的內外法,我 們會隨著無明和無明所留下來的習氣(也就是長時間串習無明的慣性),讓我們看任 何事物的時候,在表象上會覺得這些事物是以他⾃⼰的⼒量⽽有、是從他那邊⽽有, 所以「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諦。」這 是我每⽇都會去思維的內容。因為數個⼗年這樣反復去思維的緣故,所以由名⾔諦入 滅定,我覺得我幾乎已經獲證相似滅定的這個功德,這不是透過祈禱的⽅式⽽獲得或 發願的⽅式⽽獲得的,⽽是透過⾃⼰長期堅持思維、分析⽽獲證的,所以「如是慧光 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諦入滅定。」 「雖常具⾜滅定⼼,然恆悲念苦眾⽣,此上復能以慧⼒,勝過聲聞及獨覺。」即 便所看的⼀切並非真實存在、真實發⽣的,在名識施設當中所看到的這些眾⽣想要追 求的是名識施設⽽有的安樂和幸福啊,可是他們卻隨著無明⼀直沒有辦法真正的做到 離苦得樂,明明他們是有⾜夠的能⼒和潛能去離苦得樂的,但是因為他們被無明操控 的情況下不知真相為何,在無明的錯覺引誘造下輪回之業,因此想要離苦得樂卻離樂 得苦。所以我們只能透過空性的了知來去除無明的所執,徹底的斷除無明,為此我們 必須要⽣起了知後明瞭真相的智慧。 「世俗真實廣⽩翼,鵝王引導眾⽣鵝,復承善⼒風雲勢,⾶度諸佛德海岸。」透 過⼆諦雙翼的結合,讓⾃⼼所有的過患慢慢的淨除,在結合⽅便的智慧下最終讓⾃⼰ 像佛⼀樣能夠斷⼀切過失、圓滿⼀切道滅功德。 我們每⼀個眾⽣的⼼續當中都有佛性、都有如來藏,這是我們從無始以來就本有 的⼀種性質,這是什麼意思呢?無論是明⼼⾒性也好或如來藏也好,明⼼——在⼼性 當中它是清淨明亮不受煩惱污染的,這個⼼本⾝是⼀個唯明唯觀的本性,是不受煩惱 污染的,只要⽤這個明⼼去⾒到諸法的真相的話,我們⾃然就可以獲得解脫,我們就 可以成就佛果位。⼀切的煩惱都是源於無明,無明就是對真相的錯誤解讀,我們只要 透過這個不受煩惱垢染的光明⼼去⾒真相——性的時候,⾃然我們就能夠遠離無明的 魔掌,從無明當中獲得解脫。 上述的這些講述或論述,並不是因為經論這麼說我只是參考經論所說的內容為你 們轉述⽽已,絕對不是的!⽽是透過數個⼗年反復地每⽇堅持不間斷的思維和觀察, 讓我的內⼼裡⾯真正產⽣了⼀種對菩提⼼和空正⾒非常強烈的覺受,我是以⾃⼰的覺 受跟你們做分享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我看任何事物的時候,即便我看到的時候會產⽣真實、獨立 存在的表象,可是我內⼼裡⾯會深信我的這個看法是錯誤的,我深信這些都是如同幻 化般的皆是名識施設⽽有,僅此⽽已。 所以我剛剛引⽤了《入中論》這句偈頌⽂「世俗真實廣⽩翼,鵝王引導眾⽣鵝, 復承善⼒風雲勢,⾶度諸佛德海岸。」不僅僅是引⽤⽽已,⽽是內⼼裡⾯搭配著覺受 跟你們分享,我打從⼼裡⾯的深信我終究有⼀天真的可以做到成佛的果位!當然這不 是⼀⽇就可以促成的,需要透過五道⼗地的慢慢增上,像是「嘎代 嘎代 巴⽇嘎代 巴 ⽇桑嘎代 播諦梭哈」所說般的,透過資糧道、加⾏道、⾒道、修道、無學道才有辦法 獲證,所以由名⾔諦入滅定。 按照這句話來講,你們可以視我為已經獲得⼤乘資糧道了,現在我正接近加⾏道 的⼀個階段。之所以有這些的證量,是因為每⽇長期的堅持無有間斷的去做聞、思、 修,這麼做的時候不是說經論裡⾯說了我就相信,⽽是經論裡⾯所說的變成⼀個非常 立體的內⼼裡⾯所擁有的覺受,讓我的⽣活、讓我的內⼼獲得改變。讓我們原本被無 明所操控的⼼、讓我們原本被愛我執所操控的⼼獲得改變,讓它相應真相、讓它相應 愛他⼼。在這個過程當中,僅是依靠對佛的祈求是沒有⽤的,要透過⾃⼰每⽇無有間 斷長期堅持聞、思、修才能夠慢慢的逐漸成辦,這是我想要跟在場的諸位分享的個⼈ 經驗。 剛剛我所引⽤的幾句偈頌⽂來⾃《入中論》,《入中論》這部論著融合了⽅便品 和智慧品的兩⼤內容,《中觀根本慧論》或稱《中論》最主要是以空性的⼀個論述為 主,可是《入中論》不但有空性的論述也有菩提⼼⽅便品這⽅⾯的論述。 《入中論》的傳承是從傳我具⾜戒的⽅丈林仁波切那裡獲得的,《入中論⾃釋》 的傳承我是從薩迦的堪布住持貢嘎旺秋那裡獲得的。無論是《入中論》也好,還是 《入中論⾃釋》也好,這兩部論著融合了智慧品和⽅便品的兩⼤內容,真的是非常博 ⼤精深,值得我們去參考和學習。 我從⼩就已經背誦了《入中論》,雖然現在年紀⼤的關係我沒辦法每天都去背誦 《入中論》、朗誦《入中論》,可是我⼀有空的話都會去閱讀《入中論⾃釋》,反復 地去思維《入中論⾃釋》的內容,這對我的內⼼有很⼤的幫助!
以執有⽣,執有⼼,執有菩提故。」
嘎代 嘎代 巴⽇嘎代 巴⽇桑嘎代 播諦梭哈,想要追求無上菩提之前我們要先知道 無上菩提是否存在?菩提⼆字在藏⽂中是淨覺的意思,淨化⼀切了知的障礙,不只淨 除⼀切的無明,無明所留下來的習氣、長期串習無明的慣性也⼀並斷除;我們的⼼本 來就是唯明唯觀的,這個明⼼⾒性的明⼼本來就有,它不受煩惱的污染,由它再來⾒ 性,由它再來⾒到真相的緣故,⽽獲得淨覺——菩提。
⼜雲:「菩提無相,離相⾃性,如是隨知乃名菩提,非如⾔說。
在此說到不要以⾃性有的概念來產⽣對任何事物的執著,包括菩提。
善勇猛!了知諸法故名菩薩。善勇猛!若不知法未隨知法,⾃雲我是菩薩,此離菩 薩地極為遙遠,離菩薩法極為遙遠,以菩薩名欺誑天⼈阿修羅等⼀切世間。善勇猛!若 唯此名便成菩薩,應⼀切有情皆成菩薩。善勇猛!非唯語業名菩薩地。」得此菩提⼼ 時,非但以菩薩名稱說,復有功德。頌曰: ⽣於如來家族中 斷除⼀切三種結 此菩薩持勝歡喜 亦能震動百世界
三種結也就是⼀切⾒道所斷。
由超⼀切聲聞獨覺地故,已⽣趣向如來普光明地之道故,故此菩薩已⽣如來家 中。爾時現⾒⼈無我故,此亦永離薩迦耶⾒、疑、戒禁取三結,不復⽣故。未⾒真實 者由增益我故,起薩迦耶⾒,如是亦起疑惑,別趣余道。由入空性,故得彼果利功 德。由離障地之過失,故⽣不共殊勝歡喜。由多歡喜,故此地菩薩持勝歡喜。由有最 勝歡喜,故此地得極喜之名。復能震動⼀百世界。
初地菩薩⼜稱極喜地菩薩,之所以稱為極喜地是有理由的,也就是我們⼼續當中 的無明及無明所造的業因為有⾜夠的⾃信——我將可以斷除,這個⾃信是來⾃於菩提 ⼼和空正⾒的結合所產⽣的覺受,所以會感到非常的歡喜,所以故此地得極喜之名, 復能震動⼀百世界。
從地登地善上進 滅彼⼀切惡趣道 此異⽣地悉永除 如第八聖此亦爾
已達法善修習故,為登第⼆地等發⼤勇猛故,從地登地善於上進。如預流向內證 隨順聖法故,離諸過失⽣諸功德。如是此菩薩由證地故,⽣諸隨順功德,滅諸過失, 喻預流向,俾易了知。⼜此菩薩有餘功德。頌曰: 即住最初菩提⼼ 較佛語⽣及獨覺 由福⼒勝極增長
《彌勒解脫經》雲:「善男⼦!如王⼦初⽣未久,具⾜王相,由彼種姓尊貴之 ⼒,能勝⼀切耆舊⼤⾂。如是初發業菩薩發菩提⼼雖未久,然由⽣如來法王家中,以
菩提⼼及⼤悲⼒,亦能勝⼀切久修梵⾏之聲聞獨覺。善男⼦!如妙翅⿃王之⼦初⽣未 久,翅⽻風⼒及清淨眼⽬之功德,為余⼀切⼤⿃所不及。如是菩薩初發菩提⼼,⽣如 來妙翅⿃王之家,此妙翅⿃王⼦以發⼀切智⼼之翅⼒,及增上意樂清淨眼⽬之功德, 彼聲聞獨覺雖百千劫修出離⾏,亦不能及。」佛語⽣即聲聞。 彼⾄遠⾏慧亦勝
剛剛講的是初地,之後進入到⼆地、三地、四地……到了第七地遠⾏地的時候, 正是因為中間經歷了從初地⼀直到六地,串習的⼒量變得越來越強⼤,所以從遠⾏地 第七地起菩薩才能夠以⾃⼰的智慧勝過聲聞和獨覺羅漢。
如《⼗地經》雲:「諸佛⼦!譬如王⼦⽣在王家俱⾜王相,⽣已即勝⼀切⾂眾, 但以王⼒,非是⾃⼒。若⾝長⼤藝業悉成,乃以⾃⼒超過⼀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亦復如是。初發⼼時以志求⼤法故,勝出⼀切聲聞獨覺,非以⾃智觀察之⼒。菩薩今 住第七地,以⾃所⾏智慧⼒故,勝過⼀切聲聞獨覺所作。」是故應知唯遠⾏地以上菩 薩,乃能以⾃慧⼒勝⼆乘,六地以下未能也。
也是因為中間經過了初地、⼆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這個長時間空正⾒的 觀察,所以才能夠以⾃⼰的智慧、⾃⼰的觀察之⼒超勝過聲聞和獨覺羅漢。剛剛《入 中論》針對「彼⾄遠⾏慧亦勝」這句話的解釋非常重要。
此教顯說,1、聲聞獨覺亦有知⼀切法無⾃性者。倘不遍知諸法無⾃性,不過如世 間離欲者。則初發⼼菩薩亦應以⾃慧⼒勝彼,2、彼等亦應不能永斷三界⼀切隨眠,如 諸外道。3、⼜緣⾊等⾃性成顛倒故,亦應不達補特伽羅無我,以於施設我因之諸蘊有 可得故。
這句話說的是,光是瞭解補特伽羅獨立之質體空不能夠斷除⼈我執,要徹底斷除 ⼈我執必須要徹底的知道⼈無我,這時候法我執沒有斷除的話就沒有辦法徹底的斷除 ⼈無我,所以只有精通法無我才能夠精通⼈無我。 換句話說,法我執沒有斷除之前⼈我執是斷除不了的,光是補特伽羅獨立之質體 空不能夠讓我們斷除⼈我執,所以《入中論》引⽤《寶鬘論》說:
《寶鬘論》雲:「若時有蘊執,彼即有我執,有我執造業,從業復受⽣。三道無 初後,猶如旋火輪,更互為因果,流轉⽣死輪。彼於⾃他共,三世無得故,我執當永 盡,業及⽣亦爾。」
為什麼法我執沒有斷除⼈我執就不能斷除呢?因為⼈我執之所以會產⽣,是依賴 著⼈之所依的法——蘊體,⽽產⽣執著的。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裡⾯說到:「⼠夫非地⽔,非火風及空,非識非⼀切,何 者是⼠夫。」要去瞭解⼠夫或者執著⼠夫的時候,我們會經過⼠夫之所依、施設處的 這個所依——蘊體,⽽去施設⼠夫的。 我們⼀直會覺得⾝⼼背後彷彿有⼀個操控者的我,這個我是絕對找不到的,就像 剛剛說的「⼠夫非地⽔,非火風及空,非識非⼀切」,去尋找之後都找不到啊!雖然 ⾃續派說到了屬於⼠夫之事例的第六意識,說到這種特別的詞彙,說到這個屬於⼠夫 事例之第六意識之⼠夫,但是這個也並不是⼠夫呀,因為我的⼼不是我,從⾝和⼼任 何⼀個⾓度去找的話都找不到我啊,因此我的存在只剩下被施設⽽有僅此⽽已這⼀條 路了。
所以「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諦。 於真性時以何理,觀⾃他⽣皆非理,彼觀名⾔亦非理,汝所計⽣由何成?」那麼難道 是沒有嗎?不是的,也是有的,只不過這種有的⽅式並非如我們看到般那麼獨立、真 實、客觀的存在,⽽是在名識施設當中、世間通俗的⼀個認定當中⽽有,僅此⽽已! 「如影像等法本空,觀待緣合非不有,於彼本空影像等,亦起⾒彼⾏相識,如是⼀切 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 同樣的佛也是如此,將佛陀相好莊嚴的⾝體分開之後有佛嗎?找不到啊;相好莊 嚴的⾝體是佛陀嗎?也不是呀,不是導師世尊啊;佛陀的⼼,也不是導師世尊,如此 ⼀⼀去尋找之後,佛陀是找不到的。 所以要斷除⼈我執之前,施設我的這個施設處的蘊上的執著也必須要斷除,否則 的話你就會有剩餘的⼈我執。所以在此說「⼜緣⾊等⾃性成顛倒故,亦應不達補特伽
羅無我,以於施設我因之諸蘊有可得故。」對這個施設處的蘊體仍有執著,由此⽽施 設的法——我的執著仍會產⽣。
⼜雲:「猶如眼迷亂,所執旋火輪,如是諸內根,取現在諸境。諸根與根義,許 為⼤種性,⼤種各無義,故此義非有。
根據我⽽產⽣的執著,要知道他是無法離開法我執的,為什麼呢?因為施設我的 時候就不能離開我的施設處的蘊體這個法。
若⼤種各異,無薪應有火,合則無實相,應知余亦爾。⼤種於⼆相,無故合義 無,由合無義故,⾊義亦非有。識受及與想,諸⾏於⼀切,各別體無故,勝義中無 義。如苦⽌息時,便起實樂慢,如是樂壞時,亦慢為實苦。如是無性故,能斷遇樂 愛,及斷離苦愛,⾒此即解脫。為以何法⾒,名⾔說以⼼,離⼼所無⼼,無義故非 有。如是如實知,無實眾⽣義,猶如火無薪,無住取涅盤。」 若謂唯諸菩薩乃⾒如是無⾃性,此亦不然,是依聲聞獨覺增上作是說故。何以知 然?以論後無間乃依菩薩增上說故:「如是諸菩薩,⾒已求菩提,然彼由悲⼼,受⽣ ⾄菩提。」《聲聞經》中亦說,聲聞為斷煩惱障故,「諸⾊如聚沫,諸受類浮泡,諸 想同陽焰,諸⾏喻芭蕉,諸識猶幻事,⽇親之所說。」此以聚沫、浮泡、陽焰、芭 蕉、幻事等喻觀察諸⾏。阿遮利耶顯此義雲:「⼤乘說無⽣,余說盡空性,盡無⽣義 同,是故當忍許。」
在此的「阿遮利耶」指的是龍樹。
《中論》亦雲:「世尊由證知,有事無事法,迦旃延那經,雙破於有無。」有作 是念:「若聲聞乘中說法無我,則說⼤乘經應成無⽤。」應知彼宗俱違教理。
有⼈這麼反駁說:⼩乘的智慧應該是瞭解⼈無我,⼤乘的智慧應該是瞭解法無我 的,如果⼩乘的智慧都瞭解法無我的話,那麼⼤乘的智慧就沒有⽤了。所以在此要破 除這種的說法。
1說⼤乘經,非唯宣說法無我,亦說菩薩諸地波羅蜜多、⼤願、⼤悲等,回向資糧 不可思議法性。如《寶鬘論》雲:「彼⼩乘經中,未說菩薩願,諸⾏及回向,豈能成 菩薩。安住菩提⾏,彼經未曾說,惟⼤乘乃說,智者應受持。」 2、即為顯⽰法無我故,宣說⼤乘亦應正理,欲廣說故。
所以在⼤乘的經典裡⾯不只會說法無我,還會說到菩薩⾏等廣⼤的內容。
聲聞乘中說法無我,僅略說耳。如阿遮利耶雲:「若不達無相,佛說無解脫,故 佛於⼤乘,圓滿說彼義。」
即便是說法無我但是說法上有差別,⼩乘是簡略的說法無我,⽽⼤乘是廣泛的、 詳細的說法無我。
旁論已了,慧無亂者已能⾃知本相。今當說正義。頌曰: 爾時施性最增勝 為彼菩提第⼀因
透過善巧的宣說與佈施來使他⼈歡喜,讓他們願意從你這裡聽聞佛法的教義。
得極歡喜地之菩薩,於佈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便、願、⼒、 智⼗波羅蜜多中,佈施波羅蜜多最為增勝,余⾮全無,此佈施波羅蜜多,即⼀切種智 之正因也。 雖施⾝⾁仍殷重 此因能比不現⾒ 爾時此菩薩所有不可現⾒之智德,即由佈施內外財物便能比知,
⽤比度推理的⽅式去瞭解,所以叫比知,即以比度的⽅式⽽得知。
如⾒煙比知有火等。如菩薩之佈施,是成佛之第⼀正因及能決定不現⾒之功德。 如是異⽣、聲聞、獨覺之佈施,亦是除苦得樂之因。頌曰: 彼諸眾⽣皆求樂 若無資具樂非有 知受⽤具從施出 故佛先說佈施論
在六度裡⾯佛⼀開始說佈施,每⼀個⼈都想要財富嘛,跟這個有關。
其除飢渴疾病寒熱等苦,引⽣三有安樂之因,倒執為樂,非真實樂,世⼈於彼增 上貪著。然彼所著除苦之樂,若無能對治眾苦顛倒體性之欲塵受⽤具,亦不得⽣。其 除苦因之欲塵境,未修佈施福業者亦不得有。解⼀切眾⽣意樂根性之佛薄伽梵,由⾒ 此故,於說持戒等之前先說佈施。
今天我們就先念誦到「於說持戒等之前先說佈施」這裡,剛剛是說到了六度之前 為何先說佈施之理。 接下來是問答互動部分。
問與答 問:佛陀教我們要斷除所有現象的執著,我們要怎麼做才能不會落入對空性本⾝ 的執著,畢竟這是最糟糕的⼀個陷阱,不是嗎? 答:佛陀說要斷除的這個執著是指,認為表象和真相是⼀體的、沒有差別的這個 執著,這個是要斷除的,因為這個執著是錯覺。但是,甲是甲、⼄是⼄、瓶⼦是瓶 ⼦、柱⼦是柱⼦的這種認知的執取,是不要斷的。 佛陀叫我們要斷的這個執著是什麼呢?如果你認為⼀切事物是有⾃性、是⾃⼒⽽ 有的話,那麼這種的執著、這種的認知是錯誤的,這個是要斷除的。光是執取甲是 甲、⼄是⼄的話,這並不是要斷除的執著。 佛陀要我們斷除的這個⾃性執著的確是⼀切煩惱、負⾯情緒的根源,以我個⼈的 經驗⽽⾔我減少了⾃性執著之後,我的內⼼會更加的寧靜,負⾯情緒也會隨之⽽減 緩。
問:我們怎樣才能克服⼼中的情慾? 答:這種情慾是⼀種無底洞,會隨著宿世的習氣有時候會突然產⽣這些負⾯的情 緒,可是如果你仔細的以智慧去分析觀察真相的時候,你會發現到你的貪著、想要去 執取的那個對象——是針對獨立、客觀、真實的⼀個現象⽽產⽣的執著,但實際上這 種真實、客觀、獨立存在的⼀個現象並不是這個事物存在的現象,這時候你就可以搭 配著量⼦⼒學所說的核⼼理論來思維。當你深信,你現在正在貪著的這個事物他所產 ⽣的表象,和他所存在的真相是不同的時候,你的貪⼼⾃然就會減少。 像是我們要去追求無上菩提,我們⼀定要成就⼗地,我們⼀定要成就菩薩乘,我 們⼀定要成就成佛之道,這種的追求⼼是透過諸多的思維⽽產⽣的,這種的追求⼼不 是要斷除的。
可是,在這個追求⼼裡⾯,如果摻雜了這些都是⾃性⽽有、以⾃⼰的⼒量⽽成⽴ 的⼀個執著,那麼這個執著就是顛倒執,這種的執著跟我們平常⾃然⽽然所產⽣的貪 欲認為貪著的這個對象是獨⽴真實⽽有的想法是⼀樣的。
問:世界上有數以百計的難⺠和飢餓者正在⾯臨著死亡,他們是否正在償還前世 所造惡業的果報? 答:我覺得可以從因和緣兩個⾓度來做解釋。以因來講,就是前世所造的惡業沒 有錯;以今世當下的⼀個助緣來講,因為完全不去幫助他⼈只在乎⾃⼰,所以⾃⼰完 全沒有同伴啊。 如果我們今世從出⽣起就盡可能的去幫助他⼈,雖然我們前世也造了這個惡業可 是在今世我們造了很多善緣,我們打從⼼裡⾯很熱⼼的去幫助他⼈,我們盡可能的去 善待他⼈,即便這麼做了仍然還遭受這些痛苦的話,那我們可以說這是前世惡業的果 報。 有時候我們會很容易的把它推給這是我前世惡業的⼀個責任,好像跟今世的⼀個 助緣的努⼒毫無相關,我覺得這是找藉⼝吧。⾃⼰什麼努⼒都不做,只是說這是前世 惡業所感得的果報,⽽完全不想要努⼒去付出,⼀直怪罪在業上,這本⾝是有問題 的。 哪怕有這個前世所造的惡業,可是這個惡業要成果之前必須要有助緣去滋潤它, 我誠⼼待他、⼼懷善念的盡量幫助他⼈,以這種善⼼念⾃然去抑制這個惡業的助緣, 讓這個惡業不會感得惡果。我們不應該完全都怪罪於惡業,並且⾃⼰毫無作為、毫無 努⼒。
問:我們如何在⾏善時卻不貪著善⾏本⾝? 答:不是所有甲是甲、⼄是⼄、丙是丙的認知叫做要斷除的執著,不是這⼀回事 喔!就像菩提⼼為利有情我要幫助他⼈、我要成佛的這種追求⼼,不是要斷除的貪 著、不是要斷除的執著。 ⽽且要結合悲智雙運,以中觀的術語⽽⾔即便我要悲智雙運可是我要以無⾃性的 概念⽽去悲智雙運,也就是說這⼀切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有僅此⽽已的概念下,在 這個概念的基礎之上⽽來斷除眾⽣的痛苦,⽽去追求善⾏、去隨喜善⾏。這個可以去 做區分的。 咋看之下,菩薩們對⾏善斷惡是如此的積極,其實這樣看是⼀種執著啊,因為我 們沒有那麼積極呀,我們的積極都是隨著煩惱⽽積極,都是很⾃然的產⽣這種積極的 態度,這其實都是跟貪婪有關,我們在貪婪產⽣的時候,會覺得貪婪要去執著的那個 對象是很真實、獨立的產⽣由此⽽產⽣了積極的態度。可是菩薩們的積極態度不是這 樣的,他們是在名識施設當中⽽有產⽣的積極態度。
問:當我們被不同意⾒和⾃⼤的⼈所包圍的時候該如何應對? 答:我們不應該被⾃然反應出來的情緒所操控,我們應該冷靜的以辨別是非的智 慧來決定要做什麼。 比如,我們看到周邊這些⼈受到煩惱操控的時候,我們應該以更長遠的眼光像是 搭配著菩提⼼和空正⾒那是最好不過的,如果沒有辦法做到菩提⼼和空正⾒的話,⾄ 少從更⻑遠的眼光去看周遭⼈的現象,讓⾃⼰不要隨煩惱的情緒所操控,這是以⾃⼰ 的智慧來看到⼀個究竟的利益為何。 像是周遭的⼈很在意今世的名聞利養,所以會隨著今世的名聞利養⽽產⽣種種貪 婪和煩惱的現象,這個時候你就要跳脫今世的利益,你應該去看⽣⽣世世的利益,這 時候你就不會隨著周遭的⼈對今世的名聞利養所操控和影響。 菩薩們就更不⽤說了,他們是想到⼀切有情眾⽣⽣⽣世世的利益,他們⾃然不會 受到周遭這些⼈關注的焦點⽽影響到他⾃⼰的修⾏。菩薩們會⼀直為有情眾⽣想要努 ⼒的去⾏善斷惡,這不是為了⾃⼰啊,⽽是透過了⼀個很周詳的智慧全⽅位的去瞭解 何為善惡、何為該做與不該做之後所做的決定。 慢可分為七種,通常我們要斷除的這個我慢是⼀種沒什麼理由的⾃我膨脹,可是 佛菩薩們如此積極的態度這絕對不是要斷除的我慢,這是⼀個⾃信,因為他之所以有 這個⾃信⼼,其背後是有⼀個很廣⼤周密的智慧為後盾所產⽣的⾃信,他這麼做不是 只為⾃⼰⽽已,⽽是為了他⼈。 我們在這⼀世也可以看到,比如聖雄⽢地他並沒有這個⾃⼤的我慢,可是為了他 ⼈可以奉獻⾃⼰所有。像是德蒙特·圖圖(Desmond Tutu)⼤主教和⾺丁路德⾦,他 們這種愛他的思維——愛他主義是如此的強烈,這個並不是我慢、⾃⼤,⽽是有理由 的⾃信!這種強烈的⼼⼒是值得我們去效仿的,這並非是要去斷除的內容,這是應取 的。
問:尊者可否分享科學與佛學針對中觀理論無有相違的⼀個詮釋? 答:我們講到佛學和科學的時候太籠統了,應該這麼說吧,科學到⽬前為⽌最主 要關注的焦點是外在物質的發展,但是他們對內在情緒這⽅⾯的⼀個研究做的還不夠 透徹,可是佛學針對⼼理——因為佛學主要的焦點就是改變內⼼嘛,所以對⼼理學這 ⼀塊的詮釋做的非常詳細。 所以在古印度的⽂明裡⾯、尤其是佛教經論裡⾯,有非常廣泛的對⼼理學的⼀個 詮釋,以我的經驗⽽⾔在過去近四⼗年的時間⾥與科學家進⾏嚴肅的交流,我發現科 學家針對⼼理學這⼀塊很多不懂的內容是我們從⼩就已經學習過的,我們跟他們分享 我們所學的這個內容的時候科學家感到非常的⾼興,所以佛學典籍裡⾯的⼼理學的確 是非常廣泛和深奧的。
在科學裡⾯,像科技這⽅⾯的詮釋或⼯具⽽⾔這是我們沒有學過的,即便我們要 把⼀顆螺絲擰開也需要專業⼯具呀,或是借助放⼤鏡把很細⼩的螺絲擰開我們都是需 要科技這⽅⾯相關的技術和⼯具。
問:什麼法⾨是我們正處於⼤流⾏疫情中應該要去學習的? 答:近期這世界上⾯臨著新冠病毒(德爾塔Ⅱ毒株)⼤流⾏的疫情,許多的醫護 ⼈員和科學家們正在追溯病毒的來源以及研究如何解除病毒的疫苗,這個新冠病毒所 導致的嚴峻的問題這些專業⼈員正在⽇以繼夜的研究著。 我們的內⼼不要因為這次的新冠病毒⽽受到⼲擾,我覺得你可以參考佛教經論裡 ⾯所說的⼼理學的內容。像是,當確診的時候可以這樣來想:這是我過去惡業所感得 的惡果,屬於⾃⼰的債得由⾃⼰來償還,這樣的話就會減少抱怨的⼼態,就不會⾺上 想要怪罪於他⼈。 現在有許多的醫⽣和醫護⼈員正在全⼒以赴地拯救著這些病患者,即便確診了我 們也不應該退失⼼⼒,因為有這麼多⼈在積極的拯救我們,我們也可以這麼來想啊。 ⽽且也可以透過佩戴⼝罩來讓⾃⼰預防這個新冠病毒,這些專業的醫護⼈員為我們講 解了許多預防的⽅法,我們要好好的去實踐。 如果⾃⼰已經盡最⼤努⼒了但還確診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這樣去想這確實是我 之前的惡業所感得的惡果,如果你相信有造物主的話你相信這是造物主讓我要去承擔 的。如果你否定造物主,像是古印度⽂明裡⾯有⼀些傳統是否定造物主的,那就會說 到業果論,那時你就想:這是我的業感得的果,這是由我來還債的時候! 就業果論⽽⾔,因為是業果的關係所以才可以改變,⽽不應該把什麼都怪罪在業 果論上⾯,這樣的話就不對了。正因為業果,所以更要努⼒才對。
問:名⾔有的我和無明所執的我,這兩者之間有何差異? 答:其實剛剛已經說了,我的⾝、我的⼼、我的表述——彷彿有⼀個操控者的我 掌控了我的⾝、我的⼼和我的語,如果有這個操控者的我,他真的存在的話,那麼尋 找之後要找到才對,可是找不到啊! 但是找不到這個我,不代表我不存在呀!因為我確實有其作⽤,我有我的⼀個利 害的作⽤,我有⾏善造惡的作⽤。「於真性時以何理,觀⾃他⽣皆非理,彼觀名⾔亦 非理,汝所計⽣由何成?」我們⼀直會覺得,彷彿我是⼀個可被抓住的操控⾝⼼的操 控者,好像可以⽤⼿指出來的感覺,但是這個操控⾝、語、意的我是錯覺所執著的 我,這種我是未曾有過的。 我只是很單純的依由我的⾝、我的語、我的思想,⽽被認定⽽有的我,是被施予 設定⽽有的我,僅此⽽已。他只是在⼀種概念當中所存在的、在⼀種通俗的說法當中 所存在的⼀個被認定⽽有的我,僅此⽽已。但是我們在⽣氣或煩惱的時候,會覺得我 是⼀個獨立的、客觀的真實操控⾝語意的我,這個我是沒有的,是未曾有過的。
如同如來佛是在如來的⾝語意觀待下被認定⽽有的⼀個如來般,同樣的我也是如 此,我依由我的⾝、我的語、我的意⽽被認定⽽有的我,這個叫做施設⽽有的我,僅 此⽽已。所以這時候我們⼀定要認清⼆諦的內容,也就是我們會隨著無明煩惱的串習 或慣性⽽去看到表象上這⼀切都是如此的真實獨立,但是這個表象所呈現的內容並不 是事物存在的真相,這是⼀定要去瞭解的。存在的真相是什麼呢?就是勝義諦!我們 在表象上會看到我彷彿是⼀個操控者的我,這個我——雖然會看到、我們是如此的執 著,但實際上這是未曾有過的我。
問:可否請您解釋善業和惡業之間的差異?謝謝! 答:如果簡略介紹的話:會產⽣快樂的果實,那麼這是善業;會產⽣痛苦的果 實,這個就是惡業。為什麼要⾏善斷惡?最終的⽬的就是我們想要離苦得樂,為了要 幸福、為了要快樂,所以我們要去⾏善。能夠產⽣幸福快樂果實的這個業叫善業,能 夠產⽣災難痛苦果實的這個業叫做惡業,因為我想離苦得樂,所以我要去⾏善斷惡。 我們要知道,會產⽣苦惱痛苦果實的這些業都是源於我執這個錯覺,這也是為什麼了 知真諦能夠斷除惡業斷除煩惱的原因。
問:近期⼈們都⾯臨著⼼理健康的問題,像是抑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等,我們 每個⼈⾯對這些問題的時候能夠做些什麼? 答:因為我們想離苦得樂,⽽且這是⼀個⾃然的想法,當我們遇到各種各樣的問 題時,無論是⾃然災害所產⽣的,或是⼈為因素所造成的,我們⾃然⽽然內⼼會有壓 ⼒或者不想去⾯對這些苦緣,這是我們的⼀個⾃然的想法。 就像剛剛說的,⼀切的痛苦都是事出有因的,它不是無因⽽有的,所以我們要知 道痛苦是出於什麼樣的因緣,它的前因是什麼,這是我們要去尋找的。哪怕⾃然災難 所產⽣的痛苦也是事出有因的,它的因緣就是⼤⾃然的環境被破壞造成的嘛,因此我 們就要好好的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等等,這也是對環境的保護和對⽣態的保護是如 此重要的原因,因為我們要的是快樂啊,我們不想要⾃然災害。 正是因為我們想要離苦得樂的緣故,所以我們更要去尋找:內⼼痛苦的因緣來⾃ 於哪裡,這部分要減緩;內⼼幸福的因緣來⾃於哪裡,這部分要提升。因為有離苦得 樂的動⼒,所以我們才會想要去⾏善斷惡。但是⼀旦你灰⼼的話,對解決問題⼀點幫 助都沒有啊。還不如提起⼼⼒,既然我想要離苦得樂現在卻⾯臨著種種的苦因,我現 在是不是更應該提起⼼⼒來⾯對這些苦因,並借此機會好好的⾏善來累積樂因呢? 如果你相信有造物主的話,你應該相信是造物主創造了這⼀切,既然世間萬物都 是由造物主所創造的,⼀切的⼈類都如同造物主的兒女般,那麼我就更不應該去傷害 他⼈——⾃⼰的親兄弟姐妹,如果你是相信造物主的話。 佛教和古印度的⼀些傳統說到了沒有造物主、否定造物主,認為這⼀切都是由⾃ ⼰的業⼒所產⽣的,但這個業並非無中⽣有的,⽽是⾃⼰以前所造的業。也是因為由 業⽽產⽣的,這⼀切會隨著因緣⽽改變;也是因為隨著因緣⽽改變的,⼀切都有被改
變的可能性;因為有被改變的可能性,所以我現在應該更努⼒的去改變現況,不應遇 到挫折⽽灰⼼,這時候應更加努⼒的提起⼼⼒去改變現況。 如果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話,那就要好好的提起⼼⼒去解決;如果⽣老病死這 個問題、這個⾃然現象是無法解決的話,那麼我再怎麼憂惱也沒有⽤啊,「若事尚可 為,雲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如果可以解決的話就去解決嘛,乾嘛 需要煩惱呢?如果不能解決的話,煩惱⼜有何⽤?這是非常務實的⼀個表述!
問:⼀個失去親⼈的⼈,可能會在⼼理上想要抓住⼀種期望或希望,因此很容易 接受中陰⾝或重⽣轉世的想法,請問這是⼀種⾃我安慰嗎?如何讓這個⼈查出真相為 何,是⾃我安慰還是真正的真相?對此你有何建議讓他能夠在不斷的⾃我懷疑中也能 夠學習和修⾏? 答:這時候就要深思熟慮了,我們的身體的確是來⾃⽗精⺟⾎,但是僅僅⽗精⺟ ⾎的結合就⼀定會形成⽣命嗎?不⼀定!光是⽗精⺟⾎的結合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第 三因緣——意識的結合、⼼識的結合,所以需要有⼀個意識進入到⽗精⺟⾎的結合 體,才會有所謂⽣命的存在,才會有所謂的⼈類的形成。光是⽗精⺟⾎的結合是不會 形成⼈的,還需要⼀個其他的因素,必須要有第三個因素去結合⽗精⺟⾎讓他成為⼈ 類。這個⼼識在跟他業緣相關的情況下,進入到某個⽗精⺟⾎的結合體裡⾯,⽽形成 ⼈類的。 我們從現實的⽣活可以看到,很幼⼩的孩⼦會想起前世所發⽣過的事情,他的描 述是非常非常清楚的,就是因為曾經發⽣過所以才會有記憶嘛,這不是他⾃⼰無中⽣ 有憑空捏造出來的。 我們的⾝體是來⾃⽗精⺟⾎,⽗精⺟⾎⼜是來⾃之前的⽗精⺟⾎,如此追溯下去 的話是沒有開始的;同樣的,我們現有的⼼識也是來⾃之前的⼼識,這個之前的⼼識 也是來⾃之前的⼼識,如此也是沒有開始的。 在這個⼼識延續的過程當中,經歷很多粗細不同的層次,以密咒⾦剛乘的無上密 來講分最細微的⼼,我們在死亡的過程當中,⼀開始需要依賴著⾝體的(粗分)⼼識 像是根識等這個會先遮⽌、斷除,之後進入到更細微的⼼識。 以密咒⾦剛乘的無上密⽽⾔,我們在停⽌了八⼗分別⼼的運轉之後也即從⾒到 增、從增到得,然後現起最細微的俱⽣原始之光明。我們有⼀些修⾏者有修住持⼼法 的⼀個現象,以傳授我具⾜戒的老師林仁波切來講,他圓寂之後⾝體完全沒有任何老 化、腐朽的現象長達⼗⼆天,這種住持⼼法的個案確實還是挺多的。當然這是我們佛 教的⼀個說法,因為他們已經入住於⼀個「持⼼法」當中,這個最細微的⼼仍然停留 在他的體內,還儲存在⼀開始⽗精⺟⾎結合的地⽅,導致他的⾝體不會有任何老化或 腐朽的現象。 除了住持⼼法的實例外,剛剛所說的⼩孩⼦在非常幼⼩的時候對前世的記憶⼒是 如此的清楚,對前世的描述是如此的詳細,我們對這⽅⾯要有⼀個解釋啊,所以⼀切 都是事出有因。⼼也是來⾃之前跟他相同性質的⼼識,並且光是⽗精⺟⾎的結合⼜不 會產⽣⼼識、不會產⽣有⽣命的⼈類,所以在今世第⼀⼼識之前也必須要有其他之前
的⼼識來結合⽗精⺟⾎,才會形成我們現有的⾝⼼。就像我們的⾝體,他的因去追溯 的時候是沒有開始的;同樣的,我們的⼼的前因,去追溯的時候也是沒有開始的。是 以這種的⽅式來說前後世的,是以這種邏輯來說前後世的存在。 當我們的親友去世之後,我們會感到非常的傷⼼、很難過,難過也於事無補啊, 只要好好的發願跟他結善緣的話,今世的⽗⺟親可能會在下⼀世⾒⾯,變成好朋友, 或者仍然保持良好的關係,這是有可能的。 既然我們知道這個真理之後,我們可以知道⽣⽣世世的這個概念是符合真相的, 雖然今世在這個因緣下他已經離開了我,可是不代表下世或下下世我們不會再次的⾒ ⾯,我們還是會相遇的。
問:壞習慣是如此的堅定,我們怎樣才能改變壞習慣? 答:比如,⼀個⼈脾氣很糟糕,很容易⽣氣的這個⼈,可以透過⾃我的訓練讓他 成為⼀個很安詳、很柔軟的⼈;本來是很善良的⼈,後來經歷了種種的挫折和風波, 最後成為⼀個很壞的⼈。 修法,尤其是佛法經典裡⾯所說的內⼼改變的這個⽅法和途徑,是要有系統的去 改變的。什麼叫有系統的改變呢?⾸先你必須認清什麼樣的情緒和思維會帶來煩惱, 什麼樣的情緒和思維能夠成為煩惱的解藥。以我的經驗,當我的內⼼按照這個系統獲 得改變的時候,看到所有的眾⽣都會成為我的親⼈。如果你不這麼訓練,你在⼀個很 憤怒的情況下無論看到誰好像都是仇敵。 根據佛法⼀個有系統的改變內⼼的途徑⽽⾔,就是讓我們認清真相為何,依靠對 真相的認知來改變內⼼,當然這也需要長期的堅持和無有間斷的修練。
問:從佛陀的教法中我們知道在臨死前不應該產⽣執著,請教我在臨終的時候應 該念什麼咒語?那個時候我的⼼裡應該怎麼做準備?謝謝尊者,希望您⾝體健康、長 久住世! 答:確實,在臨終的時候不要隨著貪嗔⽽產⽣強烈執著。我有⼀些認識的朋友, 他們在臨終的時候會把釋迦牟尼佛的佛像放在前⾯,或者把我的照片放在前⾯,會凝 視著佛像或我的照片⽽死去。在臨終,如果是以這種安寧的⼼⽽死去的話,確實會留 下很好很好的⼀個影響。就像我們在臨死前⼀直看佛像,在這種很虔誠的⼼態當中⽽ 死去,這對你會很有幫助。 通常我們看到佛像的時候,會覺得這只是兩千五百年前的⼀個偉⼈⽽已,我這麼 講的話好像有點不合適,因為我畢竟修練菩提⼼和空正⾒所以別⼈對我的稱呼是世界 和平的領導者,你也可以把我的照片放在你的前⾯,當然你把佛像放在你的前⾯也可 以,但有可能你會覺得這只是兩千五百年前的⼀個偉⼈⽽沒什麼特別感覺,如果你把 我的照片放在前⾯對你更有感覺的話你也可以這麼做。
問:在⽇常⽣活中我們如何修練菩提⼼和空正⾒? 答:以我為例,我⼀醒來就思維菩提⼼,菩提⼼是什麼呢?為能成就⾃他利,我 要⽣起菩提⼼!要為⾃⼰好,成辦⾃利,沒有比修練菩提⼼更好的;要幫助他⼈,成 辦他利,也沒有比修練菩提⼼更好的利他事業。要累積資糧,沒有比修練菩提⼼更好 的累積資糧的法⾨;要淨除罪障,也沒有比修練菩提⼼更好的淨除罪障的法⾨。 確實,要為⾃⼰好,的確要修練菩提⼼,這是對⾃⼰最好的⽅式;要幫助他⼈, 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的幫助他⼈,也沒有比修練菩提⼼更好的⽅式。因為你真正在 以菩提⼼的理念幫助他⼈的時候,這個中間的過程不會摻雜任何的貪嗔慢疑等煩惱。 菩提⼼這個法⾨確實是不可思議令⼈稱奇的法⾨,如同許多的先賢⼤師所說:集 資淨障最好的法⾨就是菩提⼼,因為有了菩提⼼之後,⼀切的資糧由此累積,⼀切的 罪障由此淨除。 有⼀些很溫順的動物,你會看到它周邊有很多同類的朋友,但是脾氣很暴躁的動 物周邊卻沒有什麼朋友,從這⼀點我們也可以看到愛⼼的重要,更何況是菩提⼼這種 修練呢,就更不在話下了。 空正⾒只說,我們內⼼正在苦惱的時候,你可以透過另外⼀個客觀的⼼去觀察正 在苦惱的⼼是怎麼執著的。當你在苦惱的時候會覺得我很苦惱,這時候你不會覺得苦 惱的我是藉由⾝⼼認定⽽有、施設⽽有的我,覺得這個正在苦惱的我——彷彿是⾝⼼ 背後操控者的我正在苦惱中。 如果你以客觀的態度這樣去觀察的時候,你會知道這個苦惱的⼼的基礎根本就不 存在,因為這個我是未曾有過的,這樣就可以⾺上減緩你的內⼼,哪怕沒有辦法以細 微的空性去思維,但是從粗分的⼈無我上也能夠減少你的苦惱、煩惱。
發⼼儀軌 ——⼀切瑜伽之發⼼
《入中論》說:「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 諦入滅定。」這麼想的時候可以思維勝義菩提⼼,「雖常具⾜滅定⼼,然恆悲念苦眾 ⽣,此上復能以慧⼒,勝過聲聞及獨覺。」在此可以思維世俗菩提⼼。這麼想的時 候,因為思維菩提⼼和空正⾒的緣故,我們可以深信佛果位是可以成辦的,透過世俗 菩提⼼的修練我們可以累積福報資糧,透過勝義菩提⼼我們可以累積智慧資糧,如同 結合著雙翼的鵝王能夠⾶到彼岸般,我們可以透過「嘎代 嘎代 巴⽇嘎代 巴⽇桑嘎代 播諦梭哈」這樣⼀個悲智雙運的結合,讓我們提升內在的道地功德。
以我個⼈來講,我已經進入到第⼆個「嘎代」了,第⼀個「嘎代」是資糧道嘛, 我現在進入到第⼆個「嘎代」,「巴⽇嘎代」是⾒道,這個是有點困難,但絕對不是 不可能成辦的,只要長期的堅持,終究有⼀天能夠獲證「巴⽇嘎代」,再之後就是 「巴⽇桑嘎代」和「播諦梭哈」。當我們在講「嘎代 嘎代 巴⽇嘎代 巴⽇桑嘎代 播諦 梭哈」的時候,這個五道⼗地不是指外在的五道⼗地,⽽是指內⼼裡⾯建立的五道⼗ 地,這是可以做得到的,是可以透過⾃⼰的努⼒獲證的。 所以我每⼀天都在無有間斷的堅持修⾏,這麼修⾏的結果其好處是什麼呢?我的 內⼼非常的寧靜,哪怕我聽到再怎麼糟糕的壞消息,我都會覺得,唉!這些無奈的如 ⺟有情所造作的⾏為,即便他們做得再怎麼壞我對他們的悲憫⼼仍然不會放棄,哪怕 再怎麼壞的仇敵想⽅設法的對付我,在我的內⼼裡⾯也絲毫不會放棄對他的憐憫、對 他的愛惜。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諦入滅定。」在 此說到了是以光明⼼⽽來現證空性的勝義菩提⼼,「雖常具⾜滅定⼼,然恆悲念苦眾 ⽣,此上復能以慧⼒,勝過聲聞及獨覺。」這是說到世俗菩提⼼,在此我們請做如此 的思維:⼀切有情都曾經做過我的恩⼈,都曾經對我有過極⼤的恩惠,今天我好不容 易獲得了⼈⾝,值遇到珍貴的佛法,打從⼼裡⾯的許下承諾,於所有的⼈類我只對他 們做出有利的事情,絕對不會傷害他⼈,許下這樣⼀個承諾! 這種利益眾⽣、我不要害他⼈的想法,不是⼀種意願⽽已,⽽是了知真相所產⽣ 的⼀個強⼤的希求⼼。因為⼀切的痛苦是來⾃於煩惱,煩惱來⾃於無明,無明就是對 真相的不瞭解所產⽣的顛倒執,是⼀種錯覺、非理作意,所以只要瞭解真相我就能夠 去除這⼀切痛苦。 也就是佛法在四諦法輪時候所說的滅諦,這是我絕對可以成辦的,因為真相永遠 都存在,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為了能夠證滅我必須要修道,所以⼜說到(四諦 的果實)知苦不可得知、斷集不可得斷、證滅不可得證、修道不可得修,佛陀是從四 諦的屬性、四諦的作⽤、四諦的果實三個⻆度⽽去宣說四諦的。作為佛弟⼦的我們, 無論是巴利語系的佛法傳承,或是梵⽂語系的佛法傳承,四諦的論述對我們來講是共 同的⼝訣。 現在請盡量地觀修菩提⼼片刻,正在觀想菩提⼼、正在思維菩提⼼的我在哪裡? 尋找之後找不到啊,但也不是沒有我,這個我只是在概念當中認定⽽有的我僅此⽽ 已,所以叫名識施設⽽有的我,我絕非以⾃⼰的⼒量產⽣的,請思維空性。 像你們會看到嘉瓦仁波切我,那麼嘉瓦仁波切在哪裡,去尋找之後找不到啊!你 們看到的其實是我⾝體的某部分,你們聽到的是我的表述,你們可以透過我的表述來 知道我在想什麼,但無論上述的任何⼀點都不是嘉瓦仁波切,我的⾝體不是嘉瓦仁波 切,我的表述不是嘉瓦仁波切,我的思維也不是嘉瓦仁波切,以中觀的⼀個專業術語 ⽽⾔,叫做名識施設⽽有僅此⽽已,就是這個意思。名——通俗的說法,識——概念 化當中,所以⼀切都是在世間通俗的說法當中、在概念化當中⽽被認定,叫做名識施 設⽽有,僅此⽽已。 於此,量⼦物理的核⼼觀點對我們也是有幫助的,如果你深信量⼦⼒學的話,你 會深信物理並不是什麼都可被衡量的,尤其是到量⼦的⼀個狀態的時候,沒有任何的
物理現象是可被衡量出來的。像是,我們以因的⾓度去觀察的時候是⾦剛屑因,以果 的⾓度去觀察的時候是破有無⽣因,以性質去觀察的時候叫做離⼀離異之正因,或者 透過緣起的因素這樣去觀察的時候,沒有任何⼀個事物、任何⼀法,能夠以⾃⼰的⼒ 量形成⾃⼰,這是絕對沒有的。可是我們看任何事物的時候,都會覺得每⼀個事物都 是以⾃⼰的⼒量⽽形成他⾃⼰、是從他那邊⽽有,會有這種的看法,這個是絕對未曾 有過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這個就是勝義菩提⼼的基礎,請觀想空性。 《入中論》在第六品最後的時候說到:「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如 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諦入滅定。雖常具⾜滅定⼼,然恆悲念苦眾⽣,此上復能以慧 ⼒,勝過聲聞及獨覺。世俗真實廣⽩翼,鵝王引導眾⽣鵝,復承善⼒風雲勢,⾶度諸 佛德海岸。」剛剛我們這麼觀修的世俗菩提⼼和勝義菩提⼼,如果每⽇都能無有間斷 堅持修練的話,那麼我們就能夠做到⽣⽣世世值遇到菩提⼼和空正⾒,這能夠讓我們 更容易的⽣⽣世世相應⼤乘法⾨,讓我們能夠建立成就五道⼗地的基礎。
結語 《入中論⾃釋》篇幅比較長,今年是沒辦法講完的,不過接下來我們還會有很多 機會繼續延續下去。這兩天說法最後的結⾏是以⼀切瑜伽之發⼼——勝義菩提⼼和世 俗菩提⼼來作為句號的,這是成佛最主要的兩⼤資糧即福報資糧和智慧資糧的主因。 我作為你們的上師,你們在上師的座前思維了世俗菩提⼼和勝義菩提⼼,同樣的 上師也這麼思維,因為你在上師的座前⽣起了⼀切瑜伽之發⼼的緣故,所以你們⼀定 要每⼀天都要思維菩提⼼和空正⾒,讓⾃⼰產⽣菩提⼼和空正⾒的覺受,希望你們能 夠這麼做。 以我個⼈來講,我現在已經八⼗多歲了,我花了數個⼗年,每天無有間斷的思維 菩提⼼和空正⾒,讓我親⾝經歷了內⼼的改變,這是絕對會有的!我們都是⼈,同樣 的我們都有相同的⼤腦,並無差別,希望你們好好的運⽤⼈類這個本有的智慧,你們 就能夠像我⼀樣透過⾃⼰的努⼒長期的堅持⽽獲得內⼼的改變般,你們也是可以做到 的,你們絕對可以做得到的,謝謝!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