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26日中觀根本慧論(01-14品)

Page 1

中觀根本慧論(01-14品)

蔣揚仁欽博⼠ 現場同傳

記錄整理

所有主流宗教都⼀致說到善⾏的價值

今天在此說法的對象是以來⾃韓國的信徒為主,以其⽗⺟祖輩的傳統⽽⾔是 信仰的佛教,⼀段時間以來我跟韓國的緣分越來越深,⽽且我也曾經去過韓 國,韓國的信徒們對佛法是有非常強⼤的信⼼,這是非常隨喜、讚歎的⼀點, 今天在此要為你們來⾃韓國的信徒講解佛法,能有這樣⼀個機緣跟你們交流我 非常的⾼興!

在場的你們也對佛法相當的關注這是非常好的⼀件事情,⼀般⽽⾔是宗教 ⾃由沒錯,要選擇什麼樣的宗教是⾃⼰的⾃由,⽽且在不同的宗教裏⾯根據⾃ ⼰相應的程度來選擇⾃⼰想要的宗教這是沒問題的。你認為主張造物主的宗教 對⾃⼰比較適合的話,就可以透過造物主的信仰去⾏善斷惡,這也是很好的選 擇。總⾔之,這⼀切的宗教雖然都有其不同的教條、宗義和立場,但卻⼀致的

格賴卻英

說到了要好好幫助他⼈、利益他⼈、不應該傷害他⼈,這是所有的宗教都⼀致 說到的內容,是值得我們去讚歎、隨喜的。

我是⼀個佛教的比丘,我打從⼼裏⾯的去尊重、尊敬其他的宗教,這些不 同的宗教、不同的修⾏者我都也認識,從他們的⼝中我可以聽到他們對善⼼的 堅持、對⾃律的堅持、盡⾃⼰最⼤能⼒去幫助他⼈,這些的善⾏真的值得我們 去隨喜,這也是為什麼我打從⼼裏⾯尊重他們的原因。

重點是,當今除了有政治的因素以外,還有宗教的因素⽽造成了分裂。以 阿富汗來講,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政治的因素外還有宗教的因素⽽造成了分裂, 這是非常遺憾的⼀件事情。我們不同的宗教之間雖有不同的立場、⾒解和觀 點,可是卻⼀致說到要對⼈類社會帶來貢獻,要以善⼼來建立⼈類社會的和 平、快樂。

這⼀點很好呀!我是佛教的比丘,卻可以去基督宗教的教堂、去回教的清 真寺、去婆羅⾨教的寺院,尊重他們的傳統、尊重他們的信仰。雖然我們所持 的觀點不同,但所 踐的、所傳遞的內容卻是⼀樣的 即⼼存善念,這真的很 好,因此宗教間的和諧是相當重要的。

今天有這樣⼀個機緣,以韓國的信徒為主,能夠與你們交流,我非常的⾼ 興。韓國的⽅丈你在多年前就對藏傳佛教很有興趣,現在我想對你表達感謝, 我們兩個認識已經好幾年了,今天再次來到這裏,再次的會⾯,有機會能夠為 韓國的信徒傳法我非常⾼興,再次的感謝!

輪回本⾝的究竟性是⾃性空

我想講的是,續經裏⾯說:「輪回無⾃性,其性故解脫,⼼性清淨故,三 界中最勝。」「輪回無⾃性」是什麼意思呢?輪回本⾝並非以⾃⼰的⼒量⽽形

成⾃⼰的屬性,這個就是諸法⾃⼰本⾝的⼀個性質。我們看任何東⻄,都會覺 得這個事物是以⾃⼰的⼒量形成他⾃⼰的屬性,是從⾃⾝⽽有、是⾃性⽽有 的,但這並非諸法⾃⼰本⾝的性質啊,透過⾃性正知的緣故才能夠去除輪回。 「其性故解脫」是說了解空性 沒有任何⼀法是以⾃⼰的⼒量⽽形成⾃⼰ 的屬性之後,諦 有的執著,這種頑固的執著就會減緩,隨之煩惱也會減緩。 像我認識的⼀些量⼦物理專家們也說:“我們看任何物理現象時,會覺得這是⼀ 個客觀存在的現象,但 際上卻並非如此。 ” 中觀的典籍裏⾯也說到: “ 我們看 任何的事物,仿佛是⼀種客觀且由⾃⼰的⼒量⽽形成他的屬性和作⽤,但 際 上這個看法是錯的。”

因為我們會有這種的看法,並且如是的執著,所以會覺得是以境本⾝的⼒ 量形成悅意或不悅意,⽽產⽣悅意的諦 有的執著,由此產⽣了貪⼼;同樣 的,也是因為看到不悅意是從境上本⾝以⾃⼰的⼒量⽽有的,⽽產⽣不悅意的 諦 有的執著,由此產⽣了嗔⼼。從此可⾒,⾃性有的執著就是貪瞋等煩惱的 根本。那麼諸法本⾝的⼀個究竟性是什麼呢?即並非以⾃⼰的⼒量⽽形成⾃⼰ 的屬性,是非⾃性有的!

「⼼性清淨故」如果我們了解這個真相的話,那麼在⼼性上⾯就會斷除諸 法是⾃性有的執著、是諦

「三界中最勝」。這⼀切的諸法,並非像我們看到般這麼真 的存在、客觀的 存在、以⾃⼰的⼒量⽽存在,所有的作⽤和屬性,都是在⼀種世間共許、世間 的名⾔當中,被施設⽽有,僅此⽽已。透過這樣⼀個認知,斷除諦 有的執 著,就不會產⽣貪嗔,故說:「輪回無⾃性,其性故解脫,⼼性清淨故,三界 中最勝。」

在⼼性上,因為去除了諦 執著,所以貪嗔的根本會隨之去除。⽽且看任 何內外法 —— 因為有諦 執著會讓我們輪回苦海的緣故,所以由這樣⼀個空正⾒ 會讓我們更憐憫⼀切眾⽣。⼀切眾⽣都想離苦得樂,卻因不知真相⽽離樂得 苦,⽽空性的認知在讓我們了解真相的同時,也會幫助我們⽣起緣⼀切有情眾 ⽣的⼤悲⼼。這個空正⾒,在斷除頑固的諦 有的執著的同時,也會對被諦

有的執著、⾃性有的執著所操控的⼀切有情眾⽣⽽產⽣不忍的憐憫⼼,因為他 們雖然想的是離苦得樂但卻隨著不知真相⽽離樂得苦。

「⼼性清淨故,三界中最勝」,在這句話裏⾯也說到了⽅便和智慧雙運的 內容即菩提⼼和空正⾒的結合,透過菩提⼼和空正⾒雙運修練的緣故,就可以 獲得資糧道、加⾏道、⾒道、修道和無學道。由此⽽獲得法⾝與⾊⾝這⼆⾝的 果位,是透過菩提⼼和空正⾒的結合才有辦法成辦的。

好險啊 輪回是非⾃性有的,真要感恩無⾃性,否則就⿇煩了!輪回是⾃ 相有的話,那麼⾃性有的執著就斷除不了;⾃性有的執著斷除不了的話,輪回 就沒辦法斷除。因為輪回並非⾃性有 這才是諸法本⾝的究竟性,所以透過這 個諸法⾃⼰本⾝的究竟性⽽去斷除輪回。

我們的⼼無法調伏的主要的⼲擾因素,就是來⾃於不知真相、甚⾄顛倒執 著真相認為諸法都是⾃性有的執著⽽產⽣,現在在證得聖解脫之前我們先喝杯 茶吧,哈哈、哈哈!(念誦供茶偈:「俱胝圓滿妙善所⽣⾝,成滿無邊眾⽣希 願語,如

觀⾒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主尊我供養。」)

有的執著,在⼼性上清除這種諦 有的執著所以是

最近的新聞報導說,韓國因為⼈潮擁擠的緣故⽽造成踩踏事故造成⼈員傷 亡,感到非常的遺憾,我們在此⼀起為這些亡者回向,也借此機會向亡者的家 屬致以慰問。佛教的國家裏⾯發⽣這種遺憾的現象,作為佛教徒我們應該相互 的⿎勵和回向,所以我們在為亡者回向的同時也為亡者的家屬予以慰問,這⼀ 點很重要。(注: 2022 年 10 ⽉ 29 ⽇深夜,韓國⾸爾酒吧區梨泰院發⽣萬聖節嚴 重踩踏事故,致149⼈遇難、76⼈受傷,⼤部分遇難者為

菩提⼼空正⾒結合⽽修

這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致說到要⼼存善念、善待他⼈,對⼈類的社會盡

⼰之⼒的做出貢獻,這是所有宗教⼀致宣說的內容。善待他⼈的過程中很主要 的⼀個⼲擾因素就是諦 有的執著、⾃性有的執著,這也是為什麼佛在《⼼ 經》裏⾯說到 “ ⾊不異空,空不異⾊,⾊即是空,空即是⾊ ” 的原因,是為了減 緩諸法是諦 有的執著⽽說的。

我們看有形⾊的物體的時候,這個物體並非以⾃⼰的⼒量⽽形成它的屬性 和作⽤,可是我們會覺得這個物體的作⽤仿佛從物體本⾝⽽產⽣的、是以物體 ⾃⼰的⼒量⽽有的,這種看法是徹底錯誤的,真相絕非如此。

我每⼀天都會不間斷的思維空性、思維菩提⼼的內容,由空正⾒讓我減緩我的

的這種⼼存善念越強⼤的時候,你想要善待他⼈的這種⼼⼒越會讓你覺得活得 很有意義,越活越有勇氣和⾃信。可⾒善⼼、菩提⼼所帶來的效應,不但讓我 們的內⼼獲得 靜,還可以讓我們的⾝體更加健康,並且不只⾃⼰獲利也可以

29歲以下的年輕⼈。)

讓他⼈獲利。

內⼼ 靜的同時在內⼼的深處卻是有⾃信和勇氣,所以菩提⼼真的是非常 不可思議,如同經論所說的: “ 為能成就⾃他利,我要⽣起菩提⼼。 ” 要為⾃⼰

好就要修練菩提⼼,要為他⼈好也得修練菩提⼼。

仔細的思維菩提⼼、觀修菩提⼼的時候,無論是直接或間接、還是當下或 將來,都能夠慢慢的走向成辦⾃他⼆利之道;在這個同時⼜思維真相、思維空 性,空正⾒和菩提⼼這兩者缺⼀不可、相互結合,這麼做、這麼修持的話,我 們這⼀⽣會活得很有意義!

今世好好的修練,隨著我們⼼識的續流到後世的時候,⼼續上的這些功德 會隨著這個續流帶到後世去,讓我們今世所努⼒的、修練的這⼀股⼒量也能夠 延續到後世,甚⾄⽣⽣世世。

今天我們好不容易得到了⼈⾝ 暇滿的這個⼯具,也能夠聽聞到佛法、值 遇佛法,所以應籍此機會好好的把握去學習深、廣的教法,讓⾃⼰以聽聞的⽅ 式⽣起聞所⽣慧、以觀察的⽅式⽣起思所⽣慧、以及反復堅持觀修的⽅式讓⾃ ⼰⽣起修所⽣慧,讓⾃⼰⽣⽣世世都能夠學習菩提⼼和空正⾒。

並且於此同時,能夠直接或間接的幫助到遍虛空的有情眾⽣,如同《入⾏ 論》所說的: “ 乃⾄有虛空,以及眾⽣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苦! ” 就是這 個意思。乃⾄虛空未盡之前,我們現在所修⾏的⼀切,願它所帶來的影響⼒能 夠延續⽣⽣世世,⽣⽣世世讓我們都能夠繼續的提起此強烈的⼼⼒,能夠真正 的幫助到他⼈,這種的思維會讓我們覺得活得很有意義,我所做的⼀切都值 了。

這是我想要跟在場的韓國信徒們分享的⼀點,請你們平⽇多多的⼼存善 念、善待他⼈的同時了解真相為何,真相就是:⼀切的性質和作⽤,都是在名 識施設當中、隨著世間共許的⼀種通俗的名⾔被施設⽽有,僅此⽽已;在施設 當中,仍然可以產⽣諸法的作⽤和性質,沒有絲毫的性質和作⽤是從境⾃⼰的 ⼒量⽽形成的,這個就是究竟真相。

我們藏傳佛教裏⾯有許多本尊瑜伽的觀修,可是這些本尊瑜伽的基础就是 菩提⼼和空正⾒的修練,有時候我們會忽略菩提⼼和空正⾒卻更在乎本尊瑜 伽,這是徹底錯誤的、顛倒的!本尊瑜伽的基礎,必須要思維空性 —— 我並非是 ⾃性有,我只是名⾔施設⽽有,僅此⽽已!是建立在這種空正⾒的基礎之上⽽ 來修練本尊瑜伽的,我們對這棵樹的主⼲不去在乎却只重视樹的分⽀這是錯 的,莫要捨本逐末,你們都要⼀起努⼒啊。

世界和平來⾃內⼼和平

這世界上有八⼗億⼈⼝,所有的⼈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都是想要追求安 樂不要痛苦的。如果有宗教信仰的話,會隨著宗教的教義讓其思維更為寬廣; 沒有宗教信仰的⼈,因为內⼼缺乏依靠和慰藉,所以當他遇到問題的時候會想 要去傷害他⼈。可是,有宗教信仰的⼈,因為內⼼有依靠、有慰藉,當他遇到 問題的時候,再怎麼不濟內⼼也不會完全的空虛。

世界上有許多的⼈在呼籲世界和平,但是世界和平最主要是來⾃於每個⼈ ⼼靈的和平,內在和平最主要的⼲擾因素就是愛我執以及不知真相所導致的,

只要能夠調伏內⼼,⼼就⾃然會和平的。所以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無論是不 是佛教徒,每⼀個⼈都應該要去 踐⼼存善念的這個理念,⽽且搭配著量⼦物 理所說的 —— 這⼀切都並非如此客觀、獨立的存在,只有這種的⽅式才會讓⾃⼰ 的內⼼獲得 靜。也正是因為⾃⼰內⼼的 靜,才有辦法讓⾃⼰家⼈的內⼼獲 得 靜,最後社會和平。如果我們真的做到這⼀點的話,現在正在研發的這些 武器將不會有任何⽤處,這才是真正名副其 的世界和平。

全球暖化的問題逐漸在惡化當中,以佛教的經典⽽⾔說到了火劫、⽔劫、 風劫,由火⽽壞滅的劫數這是佛教經典裏⾯都有在講的,根據佛教經典的⼀個 描述這世界最終會隨著火災⽽遭遇劫難,但是在這個世界毀滅性的災難還沒有 發⽣之前,我們應該要相互的扶持、相互的幫助。如果你相信有造物主的話, 那你在臨終的時候好好的對上帝也好造物主也好做祈禱,在臨終之前、在活著 的時候好好的遵循造物主的旨意 那就是⼼存善念、善待他⼈,這是我們⼤家 要共同思維的內容。

這世界上每⼀個⼈都想要離苦得樂,但離苦得樂的⽅法卻不是很清楚,佛 教典籍裏⾯說到了許多的內容,對離苦得樂是很有幫助的,這些內容裏⾯無關 宗教信仰,只是單純的以⼼理學做的分析和解剖,這些內容是值得所有想要追 求離苦得樂之⼈去學習的,我們都要好好的努⼒去 踐這些的內容。

就韓國⽽⾔,在亞洲確 是⼀個具有影響⼒的國家,你們到⽬前為⽌都做 得非常好,請再繼續的努⼒。南、北韓(即韓國与朝鮮)之間的⼀個紛爭,希 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平息,我會做此回向和祈願。如果亞洲建立了名副其 的 和平,也就是透過內⼼的平靜⽽建立的話,由此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可⼩覷 的,我們都要⼀起努⼒,我會為此⽽回向,你們也要為此⽽回向。

今天我要講法的主要對象是來⾃韓國的信徒你們,現在無論是在網上聽聞 的韓國的信徒、還是居住在其他國家中的韓國的信徒,希望你們:每⽇好好的 去 踐⼼存善念、善待他⼈的這個教條;好好的去思維真相為何,沒有任何⼀ 個事物是客觀的存在 以它⾃⼰的⼒量獨立產⽣其作⽤和性質的,請你們好好

踐上述這兩⼤內容。在這個同時,請你們發起⼼⼒,乃⾄虛空未盡之前我 要利益⼀切眾⽣,這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謝謝,紮⻄德勒!

以邏輯推論的⽅式學習

思維空性的佛教的論師,從龍樹菩薩起,針對空性的解說作了許多不同的 觀察,尤其是龍樹菩薩之後(的中觀論師)特別的以邏輯推論的⽅式分析空性 ⽽非引經據典,因此在聖域印度很多的⼤師、學者們隨著龍樹菩薩的著作⽽來 做分析和解剖的時候,他們也深深的感知到這種傳統、這種體系不需要透過引 經據論⽽是以理由和推理去分析真相就可以獲得真相,所以龍樹菩薩等同第⼆ 尊佛,你們有空的話應該多多的閱讀《中觀根本慧論》和《寶鬘論》。

今天在此不需要特別的講解《中論》,最主要的是平常將這些⼤教典放在 我們的枕頭邊有空就要閱讀,這⼀點很重要!這些⼤教典不應該把它們擺在很 遠的地⽅有種距離感,不應該這麼做,應該將這些⼤教典像是《入中論》、 《入中論⾃釋》等放在我們⾃⼰⾝旁,有空的話多多去閱讀、去串習。以我個 ⼈來講,有空的話會去閱讀《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入中論⾃

釋》,這對我的幫助很⼤,希望你們能夠記住,謝謝!

佛法的歷史非常悠久,有⼀陣⼦佛法確 也衰退了,但是佛法裏⾯有關⼼ 理學的內容現在被世界各處的知識份⼦所關注,我們⽗⺟祖輩所留下來的這個 瑰寶、這樣⼀個傳統,尤其是這個傳統裏⾯所說的⼼理學令頂尖的科學家們都 去關注,所以作為佛教徒我們更應該好好將⼼理學這⼀套理論 踐在⽣活當

那麼如何 踐呢?先廣⼤的聽聞,⽣起聞所⽣慧;聽聞的內容不僅僅是吸 收⽽已,是要去反復分析觀察,來⽣起思所⽣慧;之後,再反復的串習,⽣起 修所⽣慧,應該要這麼做,謝謝!

觀修空正⾒

今天是傳法的第⼆天,來⾃韓國的信徒你們,雖然因由政治的因素有許多 的困難,可是就以宗教信仰⽽⾔你們是非常虔誠的、非常強⼤的,所以我想在 此針對韓國的信徒你們致以特別的問候。

雖然你們有政治因素所導致的困難,甚⾄於有發⽣戰爭的危險,可是你們 仍然保持對佛法強⼤的信仰,我要特別的感謝你們,你們很好!尤其是南北韓 之間的⼀個問題,像是北韓會去測試核武等,他們反復地去做這⽅⾯的核試驗 確 會造成你們的困擾,所以我們在場的法友們即便外在的環境再怎麼艱難也 要維持內在的 靜,這是我們佛教徒應該要做到的責任,我們也會為你們發 願、回向,希望你們好好的修⾏,將⾃⼰的修⾏ 這份善的正能量傳遞給他 ⼈。如果真的對他⼈沒有直接改變的話,我們只能好好的為他回向、發願,除

中。

此以外也沒有什麼其他好的選擇。總之,我要強調的重點是,來⾃韓國的信徒 你們,無論如何對佛法的信仰都是非常強烈、強⼤的,這⼀點你們做得非常 好。

在這世界上我們要達到和平的⼀個⽬標,甚⾄不只今世後世也要安樂的 話,以佛法的觀點⽽⾔要⼼存善念,⽽且儘量把思維的焦點安置在⼀切有情的 ⾝上。這麼做的話,不只是個⼈、不只是今⽣,也會因為你這個善⼼的修練⽽ 幫助到周遭的⼈;在幫助他⼈的同時,你內⼼的⼼⼒會仍然維持甚⾄逐漸地增 上。

在這世界上⼀直有著各種各樣起伏的現象,這是法性、⾃然規則,無論是 藏族、蒙族還是韓國⼈等,我們在此並不是轉變你們的信仰,⽽是這些⺠族從 ⽗⺟祖輩起就有了佛法的信仰。並且你們的祖先不但對佛法有信仰還認知佛 理,產⽣對佛的信⼼。今天的世界變化極⼤,我們處在這樣⼀個非常的時刻, 所以從宗教的⾓度⽽⾔我們有宗教信仰的⼈都應該維持內⼼的 靜,只有內⼼ 平靜才能夠使⾝⼼都獲得健康的狀態。

現在,越來越多的知識份⼦想要尋求內在的和平、內⼼的 靜,想要去學

習⼼理學⽅⾯的內容,因為他們深知:只有內⼼的 靜、內⼼的安樂才能夠被

視為真正安樂,進⽽去幫助我們⾝體的健康。除了科學家之外,醫⽣也是這麼 說的。

在這世界上我們每⼀個⼈都想要安樂、都想要幸福,可幸福不是憑空從天 降下或從地上種出來的,⽽是在內⼼裏⾯⾃⼰透過修練、思想的改變以及長期 的訓練⽽獲得的。

導師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解了極為深廣的⼼理學,並且對我們說負⾯情緒 是讓我們內⼼無法 靜的⼲擾因素,所以說到了貪嗔慢等種種煩惱的⾏相以及 如何對治它們的⽅法。當我們了解到這些佛陀所說的教義,並將其教義 踐於 ⽣活當中的時候,我們的內⼼就會維持 靜、就會去除這些⼲擾的因素。所以 無論你有沒有宗教信仰,每⼀個⼈都想要幸福,每⼀個⼈都想要內⼼的 靜、 內在的幸福,真正內在的幸福就是要透過這樣⼀個⽅式來成辦的。

⽽且我們每⼀個⼈都想要世界和平,可是世界和平的基礎不是⼀纸合約或 契約就可以成辦的,真正世界和平的基礎是來⾃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中的 靜、內⼼的和平。像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俄羅斯⼈們正處於恐慌當中,如果 你的內⼼處於恐慌當中的話如何維持內⼼的 靜呢?非常困難吧!

所以無論你有沒有宗教信仰,如果能夠⼼存善念,儘量讓⾃⼰的內⼼不受 到這些⼲擾因素的影響、不受到憤怒的影響,維持⼼中的慈悲⼼,每⼀個⼈都 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成辦世界和平。我們作為佛教徒,我們有這樣⼀ 個潛能去成辦世界和平。

到⽬前為⽌你們都非常努⼒,所以我想要謝謝你們同時也想要特別感謝來 ⾃韓國的信徒你們,希望南北韓之間的⼀個糾紛會隨著真相的浮現⽽達成和 平,這是我所祈禱、祈願的。

⾸先我⼤略介紹⼀下佛法的綱要,接下來我們⼀起做觀修,我想這麼來安 排,讓我們透過⽌觀⼆修來進⾏觀想,這是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觀修和⽌修 是要⽤到許多⼤腦能量的,如果肚⼦餓的話會有困難,現在你們可以先喝杯茶

再吃塊餅,呵呵、呵呵!

我們在修⾏的時候,如同經論裏⾯說到應具備⼤⽇如來的七相來做觀修, 如果以⾦剛跏趺坐姿的話也可以,以半盤或全盤的坐姿也可以,就是好好的挺 直,坐舒適墊椅,頭不要太低或太⾼,視線落於前⽅約⼀個⼿臂長附近,⿐與 臍同線,肩平,舌頂顎,呼吸平緩。

佛法的傳統強調以邏輯分析的⽅式去詮釋其教義,不是只有透過信⼼和祈 禱的⽅式去建立這樣⼀個傳統的。其他主流宗教當然都非常好,對⼈類社會貢 獻很⼤,但與其他主流宗教不同的⼀點是,佛教的傳統尤其是那爛陀佛教⼤學 所流傳下來的⼀個傳統當中,說到⼀種觀修的⽅式、修⾏的⽅式 也就是讓⼼

專注於⼀境,因為我們的⼼容易受到煩惱的⼲擾,所以儘量遠離煩惱的影響讓 ⼼處於⼀個非善非惡的狀態,之後再把⼼轉為善⼼。

我們現在要觀想的是菩提⼼和空正⾒,在場的諸位盡⼰所能來觀想菩提 ⼼,怎麼觀想呢?⼀切遍虛空有情都跟我⼀樣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但奇妙的 是我的數量永遠只是單獨的⼀個、⽽非⼰之他永遠都是無法測算不可計數,今 天我成為佛陀的弟⼦多多少少了解到佛所說的⼼理學的內容,為能成辦內⼼的 靜,我應該將⽣活的焦點安置在不可計數的非⼰之他的⾝上,⽽不是只有個 位數的我的⾝上。⽽且我們所追求的幸福不光是⽣理的舒適⽽已,僅僅⽣理的 舒適不⼀定能夠被定義為幸福的⼈,只有內在的幸福感才有辦法被定義為是⼀ 個幸福的⼈,像是這⼀類的說法、這⼀類的教義就非常深奧了。 以前在印度佛對弟⼦們說到了無我,當時候的非佛外道都說到我是完全可 以從⾝⼼獨立出來的⼀個個體,可是佛卻說我不可能是從⾝⼼完全獨立出來的 ⼀個⾃主個體,我只是依賴著⾝與⼼被施設⽽有僅此⽽已,確 導師所說的是 符合邏輯分析⽽得出來的結論。

在此我們每⼀位先觀想我在哪⾥?我的⾝體不是我,我的⼼也不是我,我 們會覺得是我的⾝體、我的⼼,那麼擁有這個⾝⼼的擁有者到底在哪⾥?是在 ⼤腦裏⾯呢?還是在⼼髒裏⾯呢?去尋找的話完全找不到,是不可得的;可是 這個不可得,不代表否定我的存在,不是這回事喔!我是有的,但是尋找之後 是找不到的,尋找之後是不可得的,所以佛為其(不同根器的)弟⼦宣說了不 同的宗⾒。我們⼀直在講的這個我到底在哪⾥?從頭頂⼀直到⾜底去尋找的話 是不可能獲得的。我們花⼀點時間針對我來做觀想,花兩、三分鐘⼀起來做觀 想 去尋找我,請這麼觀想。我這邊不做解釋,憑你們尖銳的智慧來觀想我到 底在哪⾥,去做分析。

不是沒有我喔,因為有我的⼿、我的頭、我的腳 所以我是存在的,只

是我的存在⽅式並不是可以透過獲尋可得的⽅式⽽有的。我看你們這些法友的 時候,你們⾃稱是韓國⼈,那麼韓國⼈的那個我在哪⾥?是在腦袋裏⾯嗎?找 不到吧!但是不會因為不可得⽽說沒有我,我是存在的,因此才會有我的⾝、 我的⼼嘛,這不能否認呀。可這個擁有者的我到底是在哪⾥?這個我是找不到 的!

但也不是說沒有我,確 我們可以合理地說我的⾝、我的⼼,如果沒有我 的話就太極端了這種說法也不對,所以我是存在的。但是我們認為所存在的我 仿佛是⼀個可以操控⾝⼼的我,這種控制⾝⼼的我是不存在的,當我們認定了

這種操控者的我是不存在的時候會有⼀種空朗朗的感覺,請把⼼安住在這個空 朗朗的感受上⾯。控制⾝⼼的這個操控者的我是絕對不存在的,請將⼼安置在 這個空朗無我的狀態。

⾸先我們透過智慧來觀察我在哪⾥這個叫觀察修,透過觀察確定我是不可 得 如果⾝⼼背後有⼀個操控者的我應該可得才對,可是卻不可得的緣故,所 以控制者的我是不存在的,我是存在的,但操控者的我是不存在的,請將⼼⽤ ⽌住修的⽅式安置在無我上。

我的確是有的,⽽且我可以透過⼼的修練改變⾃⼰⽽成佛的,如果沒有我 就無法成佛了,⽽且佛⾃⼰也說 “ 我當時候 ……” ,可⾒有⼀個我啊。可是這個 我並不是像我們所看到般的可以操控⾝⼼的操控者的我,這種操控者的我是絕 對沒有的,我去尋找之後是絕對不可得的。

在我們的佛教經典裏⾯說到⼈無我和法無我兩者,剛剛你們在觀修的時候 將⼼安置在無我上,這算是⼈無我的觀修。因為⼈無我和法無我的詮釋有不同 粗細的層次,所以佛教典籍裏⾯⼀開始先說粗分的⼈無我為何,之後再慢慢進 入到更深層的⼈無我,最終我們去尋找我的時候會覺得俱⽣原始之光明應該是 我的事例才對,有⼀些⼈後產⽣這樣⼀個想法,這是搭配密咒⾦剛乘的深奧以 及近道所產⽣的疑惑,我們現在只是⽤簡單粗分的⽅式思維無我,讓⼼安置在 這個無我的感受上。

我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藉由我的⾝、我的語、我的意施設⽽有的,是被 認定⽽有的⼀個內容物,僅此⽽已;⽽我的施設處 我的⾝、語、意,去尋找 之後也是找不到的。所謂的⾝,其 只是不同的微塵聚合在⼀起⽽成為我的

⾝,所以我的⾝去尋找之後是找不到的;同樣的我的⼼,也是由不同的思緒和 感受等等綜合之後施設為⼼,要去尋找我的⼼在哪⾥的話是找不到的;同樣我 的語也是如此,尋找之後都是不可得的。

這⼀切世間萬物的屬性及其作⽤,以及萬物的存在本⾝,都是在⼀個無尋 無找隨著世間通俗的⼀個同許當中,⽽去說這是我的⾝、我的⼼、我的語。如 果不被此⽽感到滿⾜,想要跨越這個⾨檻去尋找⼀個客觀、獨立、真 存在的 ⾝語意的話,這是找不到的!

有⼀些佛教的論師也認為我必須要從⾃⾝⽽有,有和沒有的標準是來⾃境 ⾃⼰的⼒量⽽形成他⾃⼰本⾝,有⼀派的佛教論師深信這⼀點,所以去尋找我 的時候他們說我必須要從⾃⾝⽽有,由此⽽說到阿賴耶識就是我的事例。

可是(即便這個阿賴耶識)去尋找之後也是找不到的,這⼀切世間萬物的 作⽤和屬性,都是在⼀個無尋無找隨著世間通俗共許當中才被坦然安立僅此⽽ 已,跨越了這個⾨檻想要從境去尋找絲毫的屬性和作⽤是徹底不可得的,所以 是隨著名(即名⾔)識(即概念化)去認定⽽已,除此以外沒有從境本⾝所擁 有的屬性和作⽤。像是佛陀的⾝語意也是如此,撇開佛陀的⾝功德、語功德、 意功德哪有佛?完全找不到啊!在此我們觀想我、你、他,以及三寶像是僧寶 及阿羅漢、導師世尊,我們個別的去做尋找,皆是找不到的,都是不可得的, 請將⼼安住在不可得上。

不可得不代表沒有,我們不能說它沒有,沒有 這是極端的說法,因為這

⼀切無論三寶也好、還是你我他也好都有其作⽤,這是不能否認的,這個作⽤ ⼜是存在的但你⼜說不可得,那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中觀典籍說 這⼀切都 是在名識施設當中⽽有僅此⽽已,這種的說法非常的珍貴!我們看到的所有的 屬性和作⽤,仿佛是很客觀的從境上以境⾃⼰的⼒量⽽形成,這種看法是百分

之百錯誤的,絕對不是如此,這種中觀⾒解非常的深奧、非常的珍貴呀。

我們⼀直在講我的⾝、我的語、我的親友、我的仇敵,仿佛是⼀個跟主觀 意識概念化的存在無關,仿佛是⼀個很客觀的從境⽽有以他的⼒量形成其屬性 和作⽤的感覺,這種的看法是徹底錯誤的, 際上絕非如此。

像我的⾝體不是我的⼿指啊,⾝體去尋找的話也是找不到的,我跟我的 ⾝、我的⼼去尋找之後都是找不到的;不可得、找不到不代表沒有,這種沒有 的說法太極端了,因為它有好與壞、善與惡的⼀個影響⼒呀。由此我們就可以 做⼀個總結:這些的作⽤並非尋找之後可獲得,⼀切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有 僅此⽽已,所以中觀的典籍裏⾯說到這⼀切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有。

唯名施設⽽有 這個關鍵、我們的要義,我們必須要記住。為什麼呢?因 為我們貪嗔的基礎,就是認為諸法都是以⾃⼰的⼒量⽽形成⾃⼰的屬性和作 ⽤,是由此⽽產⽣貪嗔的,所以透過諸法都是名識施設⽽有僅此⽽已的概念, 讓我們深信遠離貪嗔的基礎並非吻合真相,進⽽減緩我們的貪嗔。我們現在觀 想:沒有任何⼀法是以⾃⼰的⼒量形成⾃⼰的屬性和作⽤,⼀切性質和作⽤都 是在名識施設當中抽象化的存在僅此⽽已,因此無有⾃性。

從⼀切遍智⼀直到我們凡夫,無論任何的補特伽羅有情眾⽣,尋找之後都 是找不到的、都是不可得的,這⼀切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有僅此⽽已。如同 《入中論》裏⾯所說的:「若謂⾃相因緣⽣,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 因,然此非理故無性。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 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 世間所有名⾔諦。於真性時以何理,觀⾃他⽣皆非理,彼觀名⾔亦非理,汝所 計⽣由何成?」但也不是沒有喔,下⾯接著說到:「如影像等法本空,觀待緣 合非不有,於彼本空影像等,亦起⾒彼⾏相識,如是⼀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 得⽣。」像上述我所引⽤的偈句就非常強⽽有⼒,這是我每⼀天會去思維的內 容。

所以有和沒有最終只剩下⼀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名識施設當中⽽有僅此 ⽽已,這些都是在概念化當中⽽存在,並沒有什麼客觀的境以⾃⼰的⼒量所形 成的作⽤和屬性。

我們貪嗔之所以會產⽣,其 是因為不懂真相、因為深信⼀切的好與壞都 是從境上⽽有⽽去產⽣的,當我們了解到真相跟我們貪嗔所看到的是不⼀樣的 時候,就能夠減緩貪嗔了。可是在名識施設當中產⽣其作⽤⼜可以讓我們辨別 善惡,由透過辨別善惡的智慧可以讓我們增長道地功德。

我是⻄藏⼈,我是韓國⼈,這個⻄藏⼈的我、韓國⼈的我尋找之後是找不 到的,在無尋無找當中仿佛看到每⼀個⼈都是獨立個體,去尋找之後沒有⼀個 客觀的現象啊,尋找之後什麼都找不到啊,都是不可得的。

以上我們觀修的內容就是空性的內容,所謂的空性絕非否定⼀切,空性不 代表沒有,⽽是我們貪嗔會去執著跟真相不吻合的內容、未曾有過的內容,我 們貪嗔產⽣的時候不會覺得貪境和嗔境是名識施設⽽有⽽產⽣其作⽤的,我們 貪嗔產⽣的時候會對其境覺得這是⼀個獨立客觀的現象所導致的。如同我剛剛 所說的內容你們再次做觀想、思維空性,像我去尋找之後是找不到的,讓⼼安 住在我是找不到的這個點上。

觀修菩提⼼

這世界以⼈類為⾸的⼀切有情都是想離苦得樂的,可是最終因為我執的關 係⽽受到傷害,⽽且愛我執也會造成巨⼤的傷害,愛我執沒有任何的優點,如 果我們可以將內⼼思維的焦點轉移到⼀切眾⽣⾝上的話,不是說這些有情眾⽣ 是⾃性有的有情眾⽣,即便是在名識施設當中所形成的⼀切有情眾⽣也是存在 的呀,將我們的⼼和思維的焦點擺設在名識施設⽽有的⼀切有情⾝上。為什麼 呢?因為在名識施設當中這⼀切的有情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所以我將⼼的焦 點安置在⼀切有情。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非⼰之他永遠是不可計數不可測算的,可是非他之⼰ 這個我永遠是個位數,如果我是個具有睿智的⼈,應該將內⼼思維的焦點擺設 在不可計數的對象上,⽽非個位數的我之上。無論你有沒有宗教信仰我們都想 要成辦世界的和平,更何況我們是佛教徒呢?隨著佛陀的教法和教義我們是肩 負責任的,所以這⼀切眾⽣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但是卻不知道苦因為何、樂 因為何⽽導致離樂得苦,不但⾃⼰遠離安乐外也傷害到他⼈,也讓他⼈離樂得 苦。

所以⼀⽅⾯離苦得樂的因素是空正⾒,從另⼀個⾓度⽽⾔離苦得樂的另⼀ 點就是不要再把思維的重⼼、⽣活的焦點只擺設在個位數的我的⾝上,應該轉 移到非⼰之他的不可計數的⾝上,為了讓他們能夠離苦得樂必須要盡⼀切的努 ⼒去⾏善斷惡。

請你們這樣相互切換的去思維空性、思維我應該把思想的焦點⽣活的重⼼ 擺設在非⼰之他的⾝上,願⼀切有情眾⽣永具安樂及安樂因、永離眾苦及眾苦 因,乃⾄有虛空,以及眾⽣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苦!發起如是⼼⼒,這 是我每⼀天都會去發願的,乃⾄虛空未盡之前,為了能夠去除眾⽣的痛苦,無 論是以直接還是間接的⽅式都能夠幫助到他們除苦得樂,⽽且不僅僅局限在這 ⼀世是⽣⽣世世,以此⽽發起⼼⼒的。就我來講,菩提⼼和空正⾒對我的利益 是巨⼤的,也希望你們在此專注菩提⼼和空正⾒。

問答交流

昨天我們沒有時間進⾏問答,今天你們有問題的話可以提出來。 問:根據我⼿上現有的材料,社會⼯作者難免發⽣過勞導致⽣理病苦,作 為⼀個修⾏者如何能夠在⼀個毫無困苦的情況下有效的去⼯作呢? 答:最主要是我們的⼼⼒,也就是我所做的⼀切是有意義的、是利益他⼈ 的,當你有這種強⼤⼼⼒的時候,⽣理上的病苦對你來講不會造成太⼤的困 擾,因為你的⼼⼒已經⾜夠強⼤了,如何培養這種強⼤的⼼⼒是解決這個問題 的最好⽅法。

問:如何依空性的觀修減緩內在的畏懼或恐慌? 答:我們在⽣起畏懼和恐慌的時候,會覺得這些畏懼的因素或讓你恐慌的 因素是客觀、獨立存在的,⽽且仿佛是從這個畏懼的對象帶來了傷害你的這種 作⽤,是從境上⽽產⽣、是從它本⾝帶來的這種傷害⽽產⽣的畏懼。

當你知道畏懼的對象,並非像你所看到般這麼的獨立、⾃主、客觀、真 存在的時候,這對減緩畏懼和恐慌絕對是有幫助的!因為你已經知道原來你畏 懼的時候所產⽣看法是不符合真相的,無論看任何⼀物、任何⼀法的時候,會 覺得這⼀物、這⼀法以其⾃⼰的⼒量⽽形成他⾃⼰的,有了這種客觀、獨立、 ⾃主的看法之後,再來產⽣貪、嗔、畏懼、恐慌等這些煩惱的。透過空性的思 維,深信這⼀切都並非從境上⽽有、並非真 存在,這⼀切都是在名(通俗的 說法)識(概念化的認定當中)施設當中⽽產⽣其作⽤的。

再加上愛我執和愛他⼼互相對比的⼀個思維,將我們⽣活的重⼼轉移到他 ⼈⾝上的時候,藉由這種的思維長時間地堅持、改變內⼼的話,就不會有畏懼 和恐慌。所以佛教典籍尤其是中觀典籍裏⾯所說的內容是非常深奧的、是符合 道理的,這是我們要多多去學習和思維的。

問:某些⼈⾃稱是修⾏者,但其⾝語的⾏為不僅沒有改變就連基本的道德

都還沒有,這些⼈到底錯在哪⾥?

答:這是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善惡,⾃稱為修⾏者卻連基本的善惡都不知 道的話當然會有問題,要懂善惡的基礎啊。

問:煩惱障和所知障⼆者裏⾯,所知障的性質為何?

答: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唯識派以及名⾔上承許有⾃相的⾃續派等這 些論師針對所知障的定義都不同。名⾔上否定⾃相的中觀派說到這⼀切都是名 識施設⽽有的緣故,所以說到煩惱障和所知障⼆者裏⾯這個所知障的定義跟其 他的論師也不⼀樣,這是比較複雜的問題。

問:我等有情相續中的⼼續是來⾃於哪⾥?從何⽽來? 答:⼼識並非佛所創造,也不是我們的業所形成的。我們本⾝就具有⼀個 了知事物的能⼒、能夠去明瞭事物的能⼒、能夠去觀看事物的能⼒,這種唯明 唯觀的能⼒是本來就有的。

也是在這個唯明唯觀的基礎之上有時候我們會錯觀⽽產⽣貪嗔等煩惱,看 得很清楚,是明瞭的,但是他錯誤的去執取真相、錯觀真相,所以在這個唯明 唯觀的性質當中產⽣煩惱的。

⼝傳《中論》(1-14品) 接下來我們看《中觀根本慧論》,《中觀根本慧論》的造者是在此教法當 中被美譽為如同第⼆尊佛的⼤阿阇黎,就像祈禱⽂裏⾯時常會先禮贊導師釋迦 牟尼佛,接著禮贊⽂殊師利,再禮贊龍樹菩薩,可⾒龍樹菩薩在佛教的傳統裏 ⾯尤其是宣說深奧空⾒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先念誦《中論》:

【觀因緣品第⼀】

1 不⽣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亦不異

在此說到透過緣起理遠離八戲論,導師釋迦牟尼佛如 的徹底通達這樣⼀

個真相,⾃在的宣說緣起性空遠離八種戲論,是哪八戲論呢? ⽣滅、常斷、 ⼀異、來出。

2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禮佛 諸說中第⼀

我們可以看到因果嘛,這個因果的互動也是無有⾃性的、非⾃性有的。

3 諸法不⾃⽣ 亦不從他⽣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

因⽣果的時候怎麼⽣的?是從⾃⽣?他⽣?⾃他兩者⽽⽣?去尋找之後都 找不到。

4 如諸法⾃性 不在於緣中 以無⾃性故 他性亦復無

5 因緣次第緣 緣緣增上緣 四緣⽣諸法 更無第五緣

6 果為從緣⽣ 為從非緣⽣ 是緣為有果 是緣為無果

不來亦不出

7 因是法⽣果 是法名為緣 若是果未⽣ 何不名非緣

8 果先於緣中 有無俱不可 先無為誰緣 先有何⽤緣

9 若果非有⽣ 亦復非無⽣ 亦非有無⽣ 何得⾔有緣

10果若未⽣時 則不應有滅 滅法何能緣 故無次第緣

11如諸佛所說 真實微妙法 於此無緣法 云何有緣緣

12諸法無⾃性 故無有有相 說有是事故 是事有不然

13略廣因緣中 求果不可得 因緣中若無 云何從緣出

14若謂緣無果 ⽽從緣中出 是果何不從 非緣中⽽出

15若果從緣⽣ 是緣無⾃性 從無⾃性⽣ 何得從緣⽣

16果不從緣⽣ 不從非緣⽣ 以果無有故 緣非緣亦無

《中論》的⼝授傳承來⾃前任(102任)⽢丹⾚巴⽇宗仁波切,⽇宗仁波切 在拉達克做了獨勇⼤威德⾦剛的⼤閉關,我就是在仁波切⼤閉關的這個坐墊前 接受了《中論》的⼝授傳承。

【觀去來品第⼆】

1 已去無有去 未去亦無去 離已去未去 去時亦無去

2 動處則有去 此中有去時 非已去未去 是故去時去

3 云何於去時 ⽽當有去法 若離於去法 去時不可得

4 若⾔去時去 是⼈則有咎 離去有去時 去時獨去故

5 若去時有去 則有⼆種去 ⼀謂為去時 ⼆謂去時去

6 若有⼆去法 則有⼆去者 以離於去者 去法不可得

7 若離於去者 去法不可得 以無去法故 何得有去者

8 去者則不去 不去者不去 離去不去者 無第三去者

9 若⾔去者去 云何有此義 若離於去法 去者不可得

確 啊,走的這個動作去尋找之後也是找不到的,這⼀切都是在名識施設 當中才能夠坦然安立。

10若去者有去 則有⼆種去 ⼀謂去者去 ⼆謂去法去

11若謂去者去 是⼈則有咎 離去有去者 說去者有去

12已去中無發 未去中無發 去時中無發 何處當有發

13末發無去時 亦無有已去 是⼆應有發 未去何有發

14無去無未去 亦復無去時 ⼀切無有發 何故⽽分別

15去者則不住 不去者不住 離去不去者 何有第三住

16去者若當住 云何有此義 若當離於去 去者不可得

17去未去無住 去時亦無住 所有⾏⽌法 皆同於去義

18去法即去者 是事則不然 去法異去者 是事亦不然

19若謂於去法 即為是去者 作者及作業 是事則為⼀

20若謂於去法 有異於去者 離去者有去 離去有去者

21去去者是⼆ 若⼀異法成 ⼆⾨俱不成 云何當有成

22因去知去者 不能⽤是去 先無有去法 故無去者去

23因去知去者 不能⽤異去 於⼀去者中 不得⼆去故

24決定有去者 不能⽤三去 不決定去者 亦不⽤三去

25去法定不定 去者不⽤三 是故去去者 所去處皆無

【觀六情品第三】

1 眼耳及⿐舌 ⾝意等六情 此眼等六情 ⾏⾊等六塵

2 是眼則不能 ⾃⾒其⼰體 若不能⾃⾒ 云何⾒餘物

3 火喻則不能 成於眼⾒法 去未去去時 已總答是事

4 ⾒若未⾒時 則不名為⾒ ⽽⾔⾒能⾒ 是事則不然

5 ⾒不能有⾒ 非⾒亦不⾒ 若已破於⾒ 則為破⾒者

6 離⾒不離⾒ ⾒者不可得 以無⾒者故 何有⾒可⾒

7 ⾒可⾒無故 識等四法無 四取等諸緣 云何當得有

8 耳⿐舌⾝意 聲及聞者等 當知如是義 皆同於上說

【觀五陰品第四】

1 若離於⾊因 ⾊則不可得 若當離於⾊ ⾊因不可得

2 離⾊因有⾊ 是⾊則無因 無因⽽有法 是事則不然

3 若離⾊有因 則是無果因 若⾔無果因 則無有是處

4 若已有⾊者 則不⽤⾊因 若無有⾊者 亦不⽤⾊因

5 無因⽽有⾊ 是事終不然 是故有智者 不應分別⾊

6 若果似於因 是事則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7 受陰及想陰 ⾏陰識陰等 其餘⼀切法 皆同於⾊陰

8 若⼈有問者 離空⽽欲答 是則不成答 俱同於彼疑

9 若⼈有難問 離空說其過 是不成難問 俱同於彼疑

如果不講空性的話,覺得無論什麼樣的東⻄都是以事物⾃⼰的⼒量⽽形成 的,在這個基礎之上⽽去說到了緣起、⽽去說到觀待其他因緣⽽有的話那是⽭ 盾的,確 是如此。

【觀六種品第五】

1 空相未有時 則無虛空法 若先有虛空 即為是無相

2 是無相之法 ⼀切處無有 於無相法中 相則無所相

3 有相無相中 相則無所住 離有相無相 餘處亦不住

4 相法無有故 可相法亦無 可相法無故 相法亦復無

5 是故今無相 亦無有可相 離相可相已 更亦無有物

6 若使無有有 云何當有無 有無既已無 知有無者誰

7 是故知虛空 非有亦非無 非相非可相 餘五同虛空

8 淺智⾒諸法 若有若無相 是則不能⾒ 滅⾒安隱法

【觀染染者品第六】

1 若離於染法 先⾃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應⽣於染法

龍樹學者在《中論》中引⽤的這些邏輯是非常尖銳的。

2 若無有染者 云何當有染 若有若無染 染者亦如是

3 染者及染法 俱成則不然 染者染法俱 則無有相待

4 染者染法⼀ ⼀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異 異法云何合

5 若⼀有合者 離伴應有合 若異有合者 離伴亦應合

6 若異⽽有合 染染者何事 是⼆相先異 然後說合相

7 若染及染者 先各成異相 既已成異相 云何⽽⾔合

8 異相無有成 是故汝欲合 合相竟無成 ⽽復說異相

9 異相不成故 合相則不成 於何異相中 ⽽欲說合相

10如是染染者 非合不合成 諸法亦如是 非合不合成

【觀三相品第七】

1 若⽣是有為 則應有三相 若⽣是無為 何名有為相

2 三相若聚散 不能有所相 云何於⼀處 ⼀時有三相

3 若謂⽣住滅 更有有為相 是即為無窮 無即非有為

4 ⽣⽣之所⽣ ⽣於彼本⽣ 本⽣之所⽣ 還⽣於⽣⽣

5 若謂是⽣⽣ 能⽣於本⽣ ⽣⽣從本⽣ 何能⽣本⽣

6 若謂是本⽣ 能⽣於⽣⽣ 本⽣從彼⽣ 何能⽣⽣⽣

7 若⽣⽣⽣時 能⽣於本⽣ ⽣⽣尚未有 何能⽣本⽣

8 若本⽣⽣時 能⽣於⽣⽣ 本⽣尚未有 何能⽣⽣⽣

9 如燈能⾃照 亦能照於彼 ⽣法亦如是 ⾃⽣亦⽣彼

10燈中⾃無闇 住處亦無闇

不到。

破闇乃名照 無闇則無照 11云何燈⽣時 ⽽能破於闇 此燈初⽣時 不能及於闇 12燈若未及闇 ⽽能破闇者 燈在於此間 則破⼀切闇
⽣時亦不⽣ 去來中已答 16若謂⽣時⽣ 是事已不成 云何眾緣合 爾時⽽得⽣ 17若法眾緣⽣ 即是寂滅性 是故⽣⽣時 是⼆俱寂滅 18若有未⽣法 說⾔有⽣者 此法先已有 更復何⽤⽣ 19若⾔⽣時⽣ 是能有所⽣ 何得更有⽣ ⽽能⽣是⽣ 20若謂更有⽣ ⽣⽣則無窮 離⽣⽣有⽣ 法皆能⾃⽣ 21有法不應⽣ 無亦不應⽣ 有無亦不⽣ 此義先已說 22若諸法滅時 是時不應⽣ 法若不滅者 終無有是事 23不住法不住 住法亦不住 住時亦不住 無⽣云何住 24若諸法滅時 是則不應住 法若不滅者 終無有是事 ⼆⼗四句說到
若諸法滅時,是則不應住,法若不滅者,終無有是事
13若燈能⾃照 亦能照於彼 闇亦應⾃闇 亦能闇於彼 14此⽣若未⽣ 云何能⾃⽣ 若⽣已⾃⽣ ⽣已何⽤⽣ 15⽣非⽣已⽣ 亦非未⽣⽣
” ,每 ⼀刹那都在轉變、都在壞滅當中,要有⼀個客觀存在從境上⽽有的話什麼都找

25所有⼀切法 皆是老死相 終不⾒有法 離老死有住

26住不⾃相住 亦不異相住 如⽣不⾃⽣ 亦不異相⽣

27法已滅不滅 未滅亦不滅 滅時亦不滅 無⽣何有滅

28法若有住者 是則不應滅 法若不住者 是亦不應滅

29是法於是時 不於是時滅 是法於異時 不於異時滅

30如⼀切諸法 ⽣相不可得 以無⽣相故 即亦無滅相

這麼觀察的時候做的總結是:“如⼀切諸法,⽣相不可得,以無⽣相故,即 亦無滅相。”

31若法是有者 是即無有滅 不應於⼀法 ⽽有有無相

32若法是無者 是即無有滅 譬如第⼆頭 無故不可斷

33法不⾃相滅 他相亦不滅 如⾃相不⽣ 他相亦不⽣

34⽣住滅不成 故無有有為 有為法無故 何得有無為

35如幻亦如夢 如乾闥婆城 所說⽣住滅 其相亦如是

【觀作作者品第八】

1 決定有作者 不作決定業 決定無作者 不作無定業

2 決定業無作 是業無作者 定作者無作 作者亦無業

3 若定有作者 亦定有作業 作者及作業 即墮於無因

4 若墮於無因 則無因無果 無作無作者 無所⽤作法

5 若無作等法 則無有罪福 罪福等無故 罪福報亦無

6 若無罪福報 亦無有涅槃 諸可有所作 皆空無有果

7 作者定不定 不能作⼆業 有無相違故 ⼀處則無⼆

8 有不能作無 無不能作有 若有作作者 其過如先說

9 作者不作定 亦不作不定 及定不定業 其過如先說

10作者定不定 亦定亦不定 不能作於業 其過如先說

11因業有作者 因作者有業 成業義如是 更無有餘事

12如破作作者 受受者亦爾 及⼀切諸法 亦應如是破

【觀本住品第九】

1 眼耳等諸根 苦樂等諸法 誰有如是事 是則名本住

2 若無有本住 誰有眼等法 以是故當知 先已有本住

仿佛有⼀個獨立的我,在此講到他宗的說法。

3 若離眼等根 及苦樂等法 先有本住者 以何⽽可知

4 若離眼耳等 ⽽有本住者 亦應離本住 ⽽有眼耳等

5 以法知有⼈ 以⼈知有法 離法何有⼈ 離⼈何有法

6 ⼀切眼等根 實無有本住 眼耳等諸根 異相⽽分別

7 若眼等諸根 無有本住者 眼等⼀⼀根 云何能知塵

8 ⾒者即聞者 聞者即受者 如是等諸根 則應有本住

9 若⾒聞各異 受者亦各異 ⾒時亦應聞 如是則神多

10眼耳等諸根 苦樂等諸法 所從⽣諸⼤ 彼⼤亦無神

11若眼耳等根 苦樂等諸法 無有本住者 眼等亦應無

12眼等無本住 今後亦復無 以三世無故 無有無分別

【觀燃可燃品第⼗】

1 若燃是可燃 作作者則⼀ 若燃異可燃 離可燃有燃

2 如是常應燃 不因可燃⽣ 則無燃火功 亦名無作火

3 燃不待可燃 則不從緣⽣ 火若常燃者 ⼈功則應空

4 若汝謂燃時 名為可燃者 爾時但有薪 何物燃可燃

5 若異則不⾄ 不⾄則不燒 不燒則不滅 不滅則常住

6 燃與可燃異 ⽽能⾄可燃 如此⾄彼⼈ 彼⼈⾄此⼈

7 若謂燃可燃 ⼆俱相離者 如是燃則能 ⾄於彼可燃

8 若因可燃燃 因燃有可燃 先定有何法 ⽽有燃可燃

9 若因可燃燃 則燃成復成 是為可燃中 則為無有燃

10若法因待成 是法還成待 今則無因待 亦無所成法

11若法有待成 未成云何待 若成已有待 成已何⽤待

12因可燃無燃 不因亦無燃 因燃無可燃 不因無可燃

13燃不餘處來 燃處亦無燃 可燃亦如是 餘如去來說

14可燃即非燃 離可燃無燃 燃無有可燃 燃中無可燃 可燃中無燃

15以燃可燃法 說受受者法 及以說瓶衣 ⼀切等諸法

16若⼈說有我 諸法各異相 當知如是⼈ 不得佛法味

【觀本際品第⼗⼀】

1 ⼤聖之所說 本際不可得 ⽣死無有始 亦復無有終

2 若無有始終 中當云何有 是故於此中 先後共亦無

3 若使先有⽣ 後有老死者 不老死有⽣ 不⽣有老死

4 若先有老死 ⽽後有⽣者 是則為無因 不⽣有老死

5 ⽣及於老死 不得⼀時共 ⽣時則有死 是⼆俱無因

6 若使初後共 是皆不然者 何故⽽戲論 謂有⽣老死

7 諸所有因果 相及可相法 受及受者等 所有⼀切法

8 非但於⽣死 本際不可得 如是⼀切法 本際皆亦無

【觀苦品第⼗⼆】

1 ⾃作及他作 共作無因作 如是說諸苦 於果則不然

2 苦若⾃作者 則不從緣⽣ 因有此陰故 ⽽有彼陰⽣

3 若謂此五陰 異彼五陰者 如是則應⾔ 從他⽽作苦

4 若⼈⾃作苦 離苦何有⼈ ⽽謂於彼⼈ ⽽能⾃作苦

5 若苦他⼈作 ⽽與此⼈者 若當離於苦 何有此⼈受

6 苦若彼⼈作 持與此⼈者 離苦何有⼈ ⽽能授於此

7 ⾃作若不成 云何彼作苦 若彼⼈作苦 即亦名⾃作

8 苦不名⾃作 法不⾃作法 彼無有⾃體 何有彼作苦

9 若此彼苦成 應有共作苦 此彼尚無作 何況無因作

10非但說於苦 四種義不成 ⼀切外萬物 四義亦不成

【觀⾏品第⼗三】

1 如佛經所說 虛誑妄取相 諸⾏妄取故 是名為虛誑

2 虛誑妄取者 是中何所取 佛說如是事 欲以⽰空義

3 諸法有異故 知皆是無性 無性法亦無 ⼀切法空故

4 諸法若無性 云何說嬰兒 乃⾄於老年 ⽽有種種異

5 若諸法有性 云何⽽得異 若諸法無性 云何⽽有異

6 是法則無異 異法亦無異 如壯不作老 老亦不作壯

7 若是法即異 乳應即是酪 離乳有何法 ⽽能作於酪

8 若有不空法 則應有空法 實無不空法 何得有空法

9 ⼤聖說空法 為離諸⾒故 若復⾒有空 諸佛所不化

【觀合品第⼗四】

1 ⾒可⾒⾒者 是三各異⽅ 如是三法異 終無有合時

2 染與於可染 染者亦復然 餘入餘煩惱 皆亦復如是

3 異法當有合 ⾒等無有異 異相不成故 ⾒等云何合

4 非但⾒等法 異相不可得 所有⼀切法 皆亦無異相

5 異因異有異 異離異無異 若法從因出 是法不異因

6 若離從異異 應餘異有異 離從異無異 是故無有異

7 異中無異相 不異中亦無 無有異相故 則無此彼異

8 是法不⾃合 異法亦不合 合者及合時 合法亦皆無 就念到這裏吧。

傳授菩薩戒

今天是第⼆天,剛剛我們觀修了空性,接下來是菩提⼼。菩提⼼可分七因 果的⽅式⽽修⼼和⾃他相換的⽅式⽽修⼼這兩種,七因果的⽅式⽽修⼼的話這 也很好,但是以個⼈的經驗來講我覺得⾃他相換的⽅式更強⽽有⼒、影響⼒巨 ⼤,這時候我們要好好的參考《入菩薩⾏論》,“若不以⾃樂,真

換他苦,非

僅不成佛,⽣死亦無樂。故應除疲厭,馭駕覺⼼駒,從樂趨勝樂,智者 退 怯。”

我們光是想要讓⾃⼰快樂的話這種離苦得樂之道是錯的,因為你把⽣活的 重⼼擺在⾃⼰的⾝上,與其這樣還不如把⽣活的重⼼擺在他⼈的⾝上,⾃⼰的 安樂、⾃⼰的幸福感才會隨順的成辦,所以說到了 “ 若不以⾃樂,真 換他

苦 ” 。⽽且《入菩薩⾏論》⼜說: “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切世間苦,鹹 由⾃利成。若不以⾃樂,真 換他苦,非僅不成佛,⽣死亦無樂。故應除疲 厭,馭駕覺⼼駒,從樂趨勝樂,智者 退怯。”

以⾃他相換的⽅式⽽去修練菩提⼼是非常強⼤的,我永遠是個位數,可是

講到非⼰之他永遠是不可計數無法計量的。所以如同我想要離苦得樂般,這些 不可計數的眾⽣也都是只會想要快樂⽽不會想要痛苦的,因此我更有理由把⽣ 活的重⼼、我思維所有的焦點放在不可計數的非⼰之他的⾝上,這麼做的話⾃ ⼰安樂居然能夠隨順的成辦。也是因為這麼思維的關係,⼀切的福報由此⽽累 積,⼀切的罪障由此⽽淨除,這個就是菩提⼼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且菩提 ⼼會讓你有我活得很值的感覺,每⼀天都能夠思維菩提⼼的話,早上⼀醒來就 思維菩提⼼的話,我們內⼼的深處、內⼼的底蘊會非常的安穩。

以我個⼈⽽⾔,每⼀天的思維最主要就是菩提⼼以及空正⾒,希望我的朋 友們、我的道友們要好好的修練菩提⼼與空正⾒,如果這麼做的話你這⼀⽣的 幸福⼤⾨就會打開,⽽且你⽣⽣世世都會越來越安樂、越來越快樂,無論是直 接、間接還是影射,不但⾃⼰安樂他⼈也會隨你⽽受到安樂,並且⾃⼰內⼼深 處是那麼的 靜、那麼的有⼼⼒和勇氣,乃⾄有虛空,以及眾⽣住,願吾住世 間,盡除眾⽣苦!如同《入菩薩⾏論》所說的⼼⼒就會發起。

我們今天好不容易遇到了佛法,⼜獲得了⼈⾝,所聽聞的法居然是這麼殊 勝的⾃他相換之法,既然有這麼難得的機緣,那就要好好的去修練,讓⾃⼰今 世幸福、讓⽣⽣世世都能夠幸福。透過這⼆⼼的觀修我們快速的累積福報、淨 除罪障,⽽去逐漸的⽣起資糧道、加⾏道、⾒道、修道、無學道。

這些五道⼗地不是外在的,是從⾃⼰的相續當中建立起來的,透過資糧道 的建立進入到加⾏道,之後到⾒道,再到修道,最後到無學道,成佛的階梯是 由此⽽建立的。這時候的希望成佛,不只是嘴巴上的⼀種祈願⽽已,是從內⼼ 裏⾯我們的相續當中確 建立了這個成佛的階梯,它是有辦法落 的、是接地 氣的。

如同諸佛菩薩所發願回向般的“乃⾄有虛空,以及眾⽣住,願吾住世間,盡 除眾⽣苦! ” 他們發起如此⼼⼒的緣故,會覺得: “ 我的這⼀世活得是有意義 的,因為我所做的能夠幫助到他⼈。”

觀想前⽅的導師世尊是真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他的⾝旁有八⼤菩薩,以及 我們那爛陀佛教⼤學的傳承繼承者像龍樹⽗⼦、無著兄弟等也都在前⽅的虛 空。我是龍樹菩薩的弟⼦,有時候會這麼想:以前龍樹菩薩在世的時候,在龍 樹很多弟⼦裏⾯像⽉稱等,我可能是排最後⾯的那⼀位吧,有時候我會這麼 想。

總之我們都是龍樹的弟⼦,現在教法處於⼀個非常困難的時候,以我來講 確 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是最好的⼀個機緣,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去 踐龍樹菩薩 的意趣,也即好好的去 踐菩提⼼和空正⾒這兩顆⼼,以及修練六度萬⾏。

再加上密咒⾦剛乘,⽽去了知粗細不同的⼼識,粗分的⼼識是沒辦法轉成 佛陀的⾝語意的,只有刻意地將粗分的⼼識和氣流的運轉停⽌,現起最細微的 ⼼氣之後才有辦法透過最細微的⼼轉為佛的⾝語意。

我們追隨了龍樹菩薩成為他的弟⼦,我們不只能夠聽聞到顯教的完整教 法,還能夠聽聞到密咒⾦剛乘的教法,像是我們可以聽到什麼叫⾒增得、如何 遠離八⼗分別⼼將最細微的⼼轉為道⽤。

因為最細微的光明之⼼轉為道⽤的緣故,⼀開始先會現起比喻光明,之後 再內義光明,之後⽣起幻⾝ 先是未清淨的幻⾝、之後是清淨的幻⾝,只要清

淨幻⾝存在的話,乃⾄虛空未盡之前所做的事業是利眾的事業,⽽且不會間 斷。

所以千萬不要退失⼼⼒,應該要⽣起⼼⼒,我們都有如來藏、我們都有佛 性,佛跟我們說了如此殊勝的教法今天我們都已經聽聞到了,今⽇不做何時 做?我不來做誰來做?以此⽽發起⼼⼒!

觀想在導師世尊的周邊有南瞻⼆聖六莊嚴,其中有觀世⾳的化⼟,我們⻄ 藏是觀世⾳的化⼟,拉薩有洛給夏拉的觀世⾳的佛像,在這裏有瓦帝桑波觀世 ⾳的佛像,在我的住所裏⾯每天都會看到觀世⾳瓦帝桑波的佛像,我等同瓦帝 桑波的香燈師,每天看到時他幾乎都在微笑,所以我代表著觀世⾳的⾝語意。

觀想前⽅有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座前有聖者觀世⾳,我 來⾃安多是⼀位釋迦比丘,在我的頭頂上有聖者觀世⾳,你們在這尊觀世⾳的 座前接受菩薩戒、接受這個發⼼儀軌。無論是你投⽣在聖者觀⾳的化⼟藏地, 或是跟藏傳佛教有關的像是韓國、印度等,都跟聖者觀⾳接下來深厚的因緣和 緣分,所以觀想我的頂部有聖者觀⾳,在聖者觀⾳的座前我們念“諸佛正法眾中 尊,直⾄菩提我皈依,我以佈施等資糧,為利眾⽣願成佛。”三次以及接受菩薩 戒。

在獲得菩薩戒的時候,觀想⾃⼰的相續當中所獲得的菩薩戒,跟聖者觀⾳ 相續中的菩薩戒沒有差別,願我今世好好的修菩提⼼受菩薩戒,如是的⾏持, 能夠快速的成佛。以這樣⼀個強⼤的信⼼跟隨著念:“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菩 提我皈依,我以佈施等資糧,為利眾⽣願成佛。”

今天我們得到了⼈⾝,不只如此,也能夠聽聞到⼤⼩乘顯密完整的教法, 我們能夠如是地去學習,反復地去思維,⽽且我們將這些內容 踐於⽣活當

中,會對此有很⼤的利益。在這樣⼀個非常難得的機緣下,我們能夠獲得如此 殊勝的功德,作為你們上師的我也很努⼒的在做,也希望你們努⼒的在做。作 為弟⼦的你們應該這樣想:上師都這麼努⼒了,我也應該提起⼼⼒才對。請我 們⼤家師徒兩者⼀起努⼒!

觀想導師世尊以及我們頭上的聖者觀世⾳,⽣起了跟⾃⼰相似的第⼆尊世 尊和觀世⾳融入到弟⼦的體內,請做如此的觀想。

平常念誦六字⼤明咒很重要,比起念咒更重要的是⾃⼰要思維愛他勝過愛 ⼰的菩提⼼,如同《入菩薩⾏論》所說的這個修⼼的法⾨要好好的去思維並 踐於⽣活當中,在此同時以空正⾒作為助伴,這麼思維的時候菩提⼼和空正⾒ 的⽢味我們才有辦法體會。

⽽且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空正⾒為依據的話,菩提⼼只是我要成 佛的想法⽽已並不是那麼的接地氣,但是透過空正⾒的⼀個佐證,让我们覺得 菩提⼼不是⼀種發願⽽已,是的的確確可以成辦到的,所以希望我們師徒⼀起 努⼒,謝謝,紮⻄德勒!

(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