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1-02日證道歌

Page 1

證道歌 2021年06月01-02日 網路直播地點:北印 達蘭薩拉·寢宮

達賴喇嘛尊者藏語講授 蔣揚仁欽博士同聲翻譯 格賴卻英(妙善法界)文字記錄

今天是六月一日,通常我會對西藏的學生們講解佛法,我會跟他們見面, 但因今天受到大流行疫情的影響,我無法來到你們的現場,所以只能夠透過視 訊的方式跟你們講解。 今天要為你們傳授的是《證道歌》,我會為你們傳授這個《證道歌》的口 授傳承,這是此次要為你們做的事情,講解之後我想要跟你們進行問答的交 流,有問答的交流會比較殊勝。

《證道歌》 宗喀巴大師造論 釋法炬由藏譯漢

嗡願成善樂 能見世間善趣淨脫眼, 徘回有道疲倦憩息處, 善樂根本恩澤上師尊, 至尊智藏足下恭敬禮。

在《證道歌》裏面,我們看到了宗喀巴大師是如何學習大教典的。我們每 一個人都想離苦得樂,這是不需要理由的,所有的昆蟲等動物也是如此。可是 昆蟲等這些眾生沒辦法像人一樣可以去分析觀察,它們沒有辦法去觀察和思維 苦因來自哪里、樂因來自哪里,但是我們人有辦法。 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就說到慈愛的價值,並且在提升慈愛價值觀的時候說到 了專注一境的奢摩他和分析觀察的毗缽舍那,這是在佛世尊來到這世間之前古 印度就已經有了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傳統,只是並沒有那麼深奧而已。 後來世尊來到這世間,世尊說:“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 信受非為敬。”這是導師世尊親自說的。也就是:“我為你們傳授的教言,你們 不應該無條件的接受,你們要好好地觀察我說的話是否有道理、是否能夠幫助 你們,如果能幫助你們,你們覺得有道理的話,再去信奉。”

!

這一種的傳統,這一種的教誡,是非常與眾不同,不可思議的!當然我也 尊重其他的主流宗教,他們在提升慈愛的價值上做了非常多的貢獻和努力;可


是,我們看其他主流宗教都一致說必須要無條件接受他們的導師所說的、他們 的上帝所說的、他們的造物主所說的、他們的神所說的,沒有人敢挑戰。可是 佛世尊來到這世間之後,對佛弟子們說:“你們不要無條件接受我所說的話,要 好好地觀察我所說的話。”這個教誡真的非常與眾不同! 後來印度的那爛陀佛教大學建立之後,這些佛教的大學者、大教授師們, 他們也如實的遵守了佛陀的這句教言,他們完全以邏輯分析的方式去觀察佛經 的可信度,所以在月稱論師的《入中論》裏面我們看到:“前說深可怖,多聞亦 難解,唯諸宿習者,乃能善通達。”在《入中論自釋》裏面月稱論師指名道姓的 說:“法稱、陳那、法護等論師,難道他們因為無法理解而背棄了這麼深奧的緣 起性空的見解嗎?”月稱回答說:“是的,的確是如此!”

從這個敘述我們可以知道,那爛陀佛教大學的體性跟我們說了:“我們不應 該因為這個教授是出自非常著名的大師而去無條件的信奉,這是錯誤的!要不 要信奉,要不要遵守他的哲學觀點,都是建立在以邏輯分析為主的基礎之上, 在邏輯分析上說得通就可以接受,在邏輯上說不通就不應該接受。” 我們在跟科學家們進行交流的時候,當然從科學家那裏我們學到了許多物 理方面的內容,除了物理以外像心理學和量學方面的內容科學家對我們的幫助 不大,但是在這點上面我們卻可以幫助到科學家們,尤其是心理學方面的內 容。

少許努力能集大資糧, 隨喜善業佛說最殊勝, 尤其自己往昔所造善, 遠離驕慢若生大歡喜,

謂昔所造善業倍增長, 勝者所宣彼義能辦故,


宗喀巴大師在十六歲時從他的家鄉來到西藏的中心衛藏,那時候主要的大 寺院大多都是在衛藏,宗大師也參訪了這些大寺院並且學習大教典。 之後宗大師見到了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要宗大師去做苦行修煉,當文殊師 利這麼呼籲的時候宗大師請示文殊師利說:“我有很多的弟子,並且正在為他們 講課,這些弟子以及許多主持方丈們說,如果不為他們講授佛法的話他們會有 很大的損失,這樣對教法可能會有傷害,不是嗎?”文殊師利菩薩對宗喀巴大師 說:“對教法有害還是有利這個我知道,如果有人因此而批評你的話,你就修忍 辱。” 於是宗喀巴大師就聽從文殊師利的話去苦行,在苦行的這段期間,一開始 時雖然對空性這方面的理解已經很不錯了,但是還沒有完全精通無自性甚深緣 起性空的正見,宗大師透過了集資淨障,有一天宗大師在夢中看到了龍樹父子 等五尊中觀大師在討論空性的內容,其中佛護論師面色偏青色手持梵文版的 《佛護論典》放在宗大師的頭頂上。醒來之後宗大師再去翻閱《佛護論》,當 看到第十八品的第一句偈頌文的時候,這句偈頌文是針對《中論》第十八品第 一句做出的解釋,也就是:“若我是五陰,我即為生滅;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 相。”在看到佛護論師針對這句解釋的時候,就精通了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 理,通達空性,圓滿正見。

若見其餘需求眾多時, 心啊汝應如是生歡喜 最初尋求廣大多聽聞, 中間論理皆現為教授, 最後一切晝夜實修習, 為弘教法一切皆回向。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宗大師在《證道歌》裏面跟我們說他一開始是怎麼去學習的,之後如何將 所學的這個教授作為實際上對他的生活有幫助的助緣,等同是宗大師的一個自 傳吧。

遮蔽一切取捨處之暗, 未以正聞明燈予消除, 道若不知殊勝解脫城, 雖欲進入又有何所求?

佛教的學習是需要運用我們的智慧的,為了讓智慧能夠提升,廣大的學習 是非常重要的,僅憑信仰是不夠的,所以在此說:

以是故於慈氏妙法主, 瞻洲著稱六勝二莊嚴, 論著中之片面和粗分, 不以滿足一切細修習,

!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為了能夠獲得解脫的緣故,我們必須要對治“十二緣起”裏面的第一支“無 明”,只有對治無明、去除無明、消滅無明才能夠獲得解脫。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諦入滅定。 雖常具足滅定心,然恒悲念苦眾生,此上複能以慧力,勝過聲聞及獨覺。 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 《入中論》的這些偈頌,是我每一天都會去念誦和思維的內容。“如是慧光 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諦入滅定。”這是我正在期 待的,期待能夠獲得相似解脫的功德,而進入到加行道,這是我所期待的! “論著中之片面和粗分,不以滿足一切細修習”,宗喀巴大師在學習任何一 部論著的時候,不會因為得到任何片面或表面的資訊而感到滿足。

尤其異位凡夫於事物, 真理抉擇確定唯一門, 真正正理論著艱難處, 以大勵力數數而修習,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尤其異位凡夫於事物,真理抉擇確定唯一門”,在此也說到不要以信仰為 主,而要以分析觀察為主。也就是佛所說的教義有何矛盾、有何相違?這一種 的分析非常的重要,要以正理來做抉擇。 “真正正理論著艱難處,以大勵力數數而修習”,即便是在一般的學校裏 面,如果是以一言堂的方式去教育的話,哪怕這個孩子非常聰明,但是在一言 堂的傳統之下也沒辦法激勵他的慧力呀。要激發我們的慧力、提升我們的慧 力,只有透過反復的觀察,多多的去學習,但不要被動的去接受這個資訊,要 去反復地觀察接受的資訊是否正確,對於艱難處的部分要以正理反復地觀察和 學習。

雖於經咒論著多辛勞, 但於深義實修和言說, 毫不學習一無所知故, 正見軌理長期未深入, 見己特於龍樹論著理, 甚深剖析微細之理路, 正見所引一切諸要訣, 善加修習斷除疑惑已,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不應該是上師說的就去無條件的接受,不應該是大師說的就去無條件的接 受,有時候道次第的教授雖然好,但道次第的教授如果太簡略的話好像要無條


件接受上師所說似的,這是錯的,會有這種的危險,根據古印度大師尤其是那 爛陀寺傳統來講絕對不是如此。 如果上師所說的都不會有錯的話,那麼《阿毗達摩俱舍論》裏面所說的有 關須彌山的內容變成為我們要去無條件的接受,這是我們無法承認的!而且月 稱論師也反駁了《阿毗達摩俱舍論》的著作者世親菩薩背棄了緣起性空的甚深 見解。 從此我們可以知道,即便某人引用了佛經來反駁我們,可是我們說:“哪怕 佛經這麼講,我也可以不需要承認、不需要如言可取呀!”

此中邁向圓滿佛甚深, 金剛乘和波羅蜜多乘, 共有二乘若謂密咒乘, 不比波羅蜜多乘超勝, 猶如日月一切普稱道, 承許此語是為真實語, 則問甚深之乘是何耶? 不作探詢即持學者擔, 似此若彼真是智慧者, 除彼餘者有誰是鈍根? 極難值遇至高無上道, 似此輕言拋棄真奇哉! 以是之故勝者之勝乘, 較佛更為珍貴金剛乘, 既入彼二悉地甚深源, 眾多努力長期作修習,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若於下三續部道軌理, 不知尌於無上瑜伽續,

定為一切續部最殊勝, 然僅立誓亦能略見到,


在此說到了密咒金剛乘,密咒金剛乘是很殊勝的,這個內容不應該以引經 據典的方式去相信,而是要自己去觀察和分析再來相信密咒的殊勝。

善為修持密咒總續部, 妙臂問經靜慮後品等, 事續三種姓之總和別, 於眾續部長期熟諳習,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成為第二續部眾行續, 主要毗盧遮那現證續, 於彼修習行續之章品, 若誰於彼皆能善肯定,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行部的毗盧遮那大日如來的傳承,我也盡力的去接受這方面的傳承和學 習。

第三續部瑜伽續主要, 吉祥真如所攝之續部, 修習釋續金剛頂等法, 體驗瑜伽續之歡喜宴,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瑜伽部這裏說到金剛頂等這些的內容,其實我也特別的去學習和關注。

第四續部無上瑜伽中, 聖境智者大眾共稱歎, 猶如日月之父續密集, 以及瑜伽母續喜勝樂, 根本密續以及釋續等, 和餘經續講說不相同, 大乘車軌時輪金剛續, 能明無垢光釋中修習,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這是講到四部瑜伽裏面的無上瑜伽部,這以上結束了“首先尋求廣大聽聞” 這一部分,就是第一偈裏面說到“最初尋求廣大多聽聞”的這部分。宗大師到了 衛藏這些主要的大寺院,不分噶舉、薩迦、寧瑪教派的去學習大教典,所以是 “最初尋求廣大多聽聞”。


次除徒眾心暗之最勝, 於妙吉祥猛力恒堅信, 論著道理現為教授故, 努力祈求一切因資糧,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如是勵力於龍樹與無著, 依次傳來菩提道次第, 既己獲得不共定解已, 甚深妙論現為般若訣,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這以上說到了學習《般若經》方面的內容,也就是導師世尊一開始為弟子 們轉初轉法輪宣說四諦的內容,這個巴利語系佛教的傳承最主要就是依據四聖 諦而建立的。至於唯識派和中觀派,只有在梵文語系的佛法傳承裏面才會去關 注這方面教義的學習。 《般若經》的內容可以分兩者,即顯義空性和隱義現觀道次第。在《般若 經》裏面,在講發心的時候,以我現在能夠記起來的內容說到一句偈頌文,在 這句偈頌文裏面,雖然並不是那麼明顯的說到發心的一個細節,它只是叫我們 發心而已,但即便要發心也是以無自性而去發心。所以在《般若經》裏面,並 沒有很明顯的來講釋現觀道次第,但是透過《般若經》的注解《現觀道次第》 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明晰的詮釋。

於此北方量理論著中, 學和未學眾人齊聲說, 一切經和七部量論中, 無赴菩提實修之次第。

“於此北方量理論著中”,在此的“量理論著”裏面有陳那的量經;“一切經和 七部量論中”的這個“經”是指陳那所著作的量經和法稱的“七部量論”。

曼殊師利曾經對陳那, 親言撰此此者於未來, 將成一切眾生之眼目, 賜言開許之故作量論。

當時量學在佛教界裏面依由陳那這個量論的推廣,曾經有人這麼說:“量學 的學習,只是用來跟他人辯論的一個工具而已,對佛法的理解或傳承是沒有用 處的。”宗大師在此作了反駁:“文殊師利曾經對陳那親口說,這個量學的論著 必須要繼續寫下去,它將成為一切眾生的眼目。”

陳那撰寫量論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傳統,就是要給著名的佛教大師閱讀並傾 聽他們的意見,但很多佛教大師都說這對成佛或成就一切遍智沒什麼幫助。這


時文殊師利就直接現身對陳那說:“你要繼續寫下去,因為這將會成為一切眾生 的眼睛,他們透過(量經)這個慧眼,才有辦法走上成佛之道。”

彼者無理言說中之最, 見已特於彼理若觀察, 集量論中供贊之意義, 成量品終以順逆轉理, 使欲求解脫者於世尊, 立為正量而且除了彼, 唯是教法欲脫者津渡, 獲得徹底肯定於二乘, 齊集一切道訣從理路, 善能引發勝喜將獲得。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之後法稱論師針對《集量論》的禮贊文而做解釋,再以多門的理由來說為 什麼導師世尊是具量士夫。

次於菩薩地和經莊嚴, 二善配合如理努力故, 慈氏法王之論和隨行, 眾論現為實修之教授。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在《菩薩地》這部論著裏面說到了廣大菩薩的行儀,慈尊菩薩在《莊嚴經 論》裏面將其內容做了一個整理,說得非常好。

特於甚深廣大眾經典, 彙編次序是為道要訣, 定解一切依於集學論, 於集眾經之經集論等, 龍樹宗之眾多妙論義, 善見是為實修次第已,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次於靜慮後毗盧遮那, 現證菩提諸佛曾秘密, 善為宣說口訣依止己, 一切道訣皆現為教授,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攝集吉祥真如之道訣, 被三摩地攝持略見者, 再於彼道甚深之意義, 難悟修持軌理大學者, 佛曾秘密如理作宣說, 根本釋續同品續三合, 三續部之眾甚深修持, 如修次說去除心昏暗,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能仁一切善說之究竟, 吉祥無上瑜伽之密續, 於彼之中最極深奧者, 吉祥密集乃是密續王, 言說勝士龍樹曾經說, 根本續中諸種道要訣, 安住六邊四理印所封, 是故隨行所說釋續已, 謂應從師教授中了知, 持彼理為要訣已總之, 教授究竟攝行建立等, 於諸聖派密集之細微, 長時諳習於其根本續, 依能顯明宛如明燈者, 和釋續中五大部配合, 以大勵力長時作修習。 修習故得密集二次第, 總別圓滿次第一切訣,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龍樹菩薩自己針對《密集金剛》“生起次第”的部分寫了《總作》(Mdor byas),龍樹菩薩的弟子龍覺菩薩也寫了《安立次第論》;針對《密集金剛》

“圓滿次第”的部分龍樹菩薩寫了《五次第論》,《五次第論》意釋的部分由聖

天菩薩寫了《行攝》(Spyod bsdus),《密集金剛本續》的解釋由月稱菩薩寫 了《明句論》(又稱《闡述明義》)(Grel ba don gsal)。

由彼之力樂喜時輪等, 眾多續部訣義現教授, 彼等我於餘處已宣說, 此中於具慧者略曉門,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這是屬於第二章“中間一切論理現為教授”的部分。上面說到了宗大師 是如何廣大的聽聞教授,之後進入了苦行的修煉,將一切所學的內容現為 對自己有益的教授,並且精通空性,甚深的瞭解一切廣大行和深見行的所 有內容,獲得證量,由此而寫下十八部浩瀚的巨作。


針對空性的部分,宗大師寫了《廣論》和《略論》的毗缽舍那、《辯 了不了義善說藏論》、《中論》的解釋《正理海》、《入中論》的解釋 《善顯密義疏》這五部論著,確實非常不可思議! 宗大師針對《般若經》的部分寫下了《金鬘論》,在《金鬘論》裏面 收集了一些在宗大師證悟之前不同的說法,主要的依據來自二十一本印度 大師《般若》的著作,以此為依據所做的整理,寫得非常好,這些都是宗 大師非常殊勝的著作。 我們雪域藏地有許多的大成就者、大學者,噶舉派、薩迦派、寧瑪派 等都有許多的大成就者和大學者。比如,薩迦派的傳承確實是很與眾不同 的,在噶當派裏面也有許多學習大教典的大成就者和大學者,在寧瑪派裏 面像龍欽讓降巴也著作了《七寶藏論》我也獲得了次傳承,《七寶藏論》 是根據大教典而來做整理和安排的。 宗大師從自己的家鄉來到拉薩,那時候主要的寺院都在拉薩附近,於 是到各個大寺院去參訪佛法的教義,之後去苦行,精通空性之後再創建了 甘丹寺,將自己的傳承傳授給賈曹傑和克珠傑、根敦朱巴等這些主要的弟 子們,他們在宗大師的座前將此傳承弘揚光大,而且宗大師將自己的法座 傳給了賈曹傑,這個傳承一直流傳至今。 我覺得這個傳承所制定的體制非常好,必須要廣大的學習大教典的內 容獲得格西的頭銜和學位,之後必須要進入到密院(無論是上密院還是下 密院),之後再去學習密咒金剛乘的內容。 宗大師對根敦朱巴說:“根據你的發願和發心,你應該要去“臧”的這個 地方(去弘揚佛法)。”於是根敦朱巴來到“臧”這個地方建立了紮什倫布 寺。 因為當時候確實有一些人對宗大師的見解仍然保持疑惑的態度,所以 根敦朱巴就寫了《量理嚴》這部論著,在紮什倫布寺裏面特別開啟了量學 的課程來學習《量理嚴》這部論著。 從《東方雪山歌》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候對宗大師的見解是有一些 爭論的,根敦朱巴在紮什倫布寺裏面特別開啟了量學的課程,以此來去除 這方面的疑惑。 因為在當時的傳統下很多人受到過去舊習的影響,認為只要上師說了 就要無條件接受,並不那麼去關注量學的學習,所以根敦朱巴非常重視量 學的學習而開啟了這門量學的課程,從宗大師起一直到現在三大寺和紮什 倫布寺都做得很好。 這些大寺院在學習大教典的時候都會以辯論的方式去學習,除了背誦 量學的頌文外,老師會針對頌文搭配著注釋來逐字做講解,講解完之後再 透過辯論的方式相互切磋和交流籍此來瞭解更深層的內義,這個傳統真的 是非常良好和殊勝。就像剛剛所說的,學習了量學和中觀的典籍之後,假 使世親論師穿越至現代來到三大寺,他可能會被三大寺的僧人所挑戰。 藏傳佛教主要的依據是那爛陀佛教大學的傳統,而且在這個那爛陀佛 教大學的傳統裏面特別重視量學、邏輯的分析。所以在佛教的社會或國家 裏面,搭配著量學和中觀的典籍,去完整的詮釋佛法教義的這個無垢的那 爛陀佛教大學的傳承者,只有藏傳佛教而已。

這是由於過去西藏國王的遠見和恩澤所導致的,也源於寂護論師的恩 澤,以及也源於如宗喀巴大師等這些西藏先賢大師們的恩澤之下,才有辦 法建立這麼殊勝的傳承,所以在佛教的一個學習體系當中,藏傳佛教確實 是非常深奧和博大精深,這是大家公認的。


也正是因為宗大師如此嚴謹的學習,導致宗大師的弟子——格魯派的 這些僧人們在學習的時候也都會非常的嚴謹一直到今天,在這一點上三大 寺的確一直是最主要的榜樣,也因為有三大寺的關係所以會陸陸續續的有 成就者、學者出現。 過去我們在學習大教典的時候,最主要是以佛法的信仰而去學習的, 或者是針對佛教徒來教育的,我覺得這個部分我們可以改善,以量學的這 個邏輯學來講,不一定要對佛教徒傳授呀,不一定要對有宗教信仰的人傳 授呀,它對提升人類智慧有幫助的話,我覺得即便沒有宗教信仰、沒有佛 教信仰的人,也應該把這一套邏輯學傳授給他們才對。 無論是三大寺也好、西藏也好,還是印度藏人社區或環境也好,當我 們講解這些量學內容的時候,我們不應該說:為了推廣佛教、為了推廣格 魯派的教法,而是很單純的:為了你們好,為了你們能夠提升智慧,所以 我要跟你們講解心理學的內容、講解量學的內容。應該以此為方向去推動 才對,而你們到目前為止做得非常好,請你們再繼續努力下去。

如是若成教授之庫藏, 當於二大乘之共通道, 以及不共道之二次第, 諳習攝集要訣圓滿道,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當於二大乘之共通道”,“二大乘”指的是顯教般若乘和密教的密咒金剛 乘,“共通道”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正見這三者。 “以及不共道之二次第”,像以密集金剛為首的續部的修持這是屬於不共 道。密咒金剛乘分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這四部的區別和差異在 《密宗道次第廣論》裏面作了一個很簡略且完善的介紹。 無上密尤其是密集金剛的部分,如果要學習“生起次第”的話要去看《安立 次第論》,如果要學習“圓滿次第”的話就要去閱讀《顯句論》,宗大師針對密 集金剛的“圓滿次第”寫下了《座墊圓滿五次第論》, 在這本論著裏面我們可以 看到宗大師是如何修持圓滿次第的。 在《顯句論》裏面,宗大師針對“二諦無二”尤其是雙運的這一塊的詮釋是 很與眾不同的,幻身和光明,以及幻身是從體內喚起幻身的呢?還是在體外喚 起這個幻身的呢?宗大師作了這方面的一個說明。 在我去耶壩這個地方的時候,剛好密院的這些僧人也到了那裏,於是我們 就在那裏進行討論,那時候密院的院長是明雅才旦,他是主持,針對這個從內 喚醒還是從外喚醒幻身的部分進行辯論,因為對此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說法和 立場,後來這位方丈就說:“將來我現起這個幻身的時候,我就會很明確的跟你 們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示現給你們看。”像這一類的內容就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見、增、得停止之後,由光明的坐騎氣而去喚起、現起這個幻身, 由前三空結束之後現起一切空,由光明的坐騎氣作為俱生緣,由這個光明心作 為近取因,這時候如果煩惱障還沒有斷除的話,所現起的幻身叫做未清淨的幻 身;如果這時候的幻身是淨除了煩惱障的話,叫做清淨幻身。


這時候再由幻身進入到這個光明的時候就會獲得有學雙運,針對這個內容 宗喀巴大師做了非常仔細的研究和分析。宗大師在快圓寂的時候,已經將他的 光明轉為了法身,所以在宗大師在圓寂之後進入中陰道的同時,做到了中有幻 身道用——喚起了幻身。也就是平常人進入到中陰身階段的時候,宗大師在這 個階段成辦了幻身,也就是最殊勝的悉地。 宗大師針對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這個要訣,一開始先透過自己努力的廣 大聽聞,之後運用在生活的實踐當中,讓自己以經驗來印證教典所說的內容。 宗大師的《五次地道炬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論著,如果有空的話應該要 去閱讀,因為這本論著非常的重要,有空去閱讀是很重要的一點。

諸佛佛子發願恒河流, 匯於秉持正法願望中, 言故盡諸所集眾善根, 為弘佛教一切皆回向! 思此道理並謀善計策, 大恩澤啊至尊智慧藏!

這以上是說到了第三章“最後為於一切日夜實修和弘揚教法故回向”的這部 分。我想要跟你們開玩笑的說,宗大師身語意的殊勝功德如同上述跟你們講解 了,我想要跟你們講的是宗大師跟我是同鄉喔,我一直都有跟宗大師是同鄉的 親切感。

為使自己善根廣增長, 並於眾多具慧有緣者, 如理開示無誤趣入門, 撰作自己之此證道歌,

回憶宗大師是怎麼行持的,即:開始是怎樣廣大的聽聞,之後是如何將此 現為自己實踐的教授,以及日後如何勤修持的內容。

祈願由彼所得眾善聚, 以此次第眾生皆無遺, 受持能仁無上禁行己, 進入勝者所喜之道中!

略說自己之證道者,此乃多聞比丘東宗喀巴‧善慧名稱吉祥賢,於大荒山, 甘丹尊勝勝者洲撰著。繕寫者四難論師仁千賢。願以此善教法大寶弘揚一切方 所時間中,永不衰頹! 一切吉祥

!

以導師世尊而言,為弟子傳授三轉法輪,之後示現涅槃,為佛弟子們作了 完整的講解。隨後印度的大成就者、大學者,也就是我平常說的十七班智達, 雖然他們也會示現神通——這是有可能發生的,可是導師示現了涅槃之後他們 對教法最大的貢獻就是透過他們的撰著,他們同樣的也示現涅槃。宗大師來到


這世間,留下來的就是他的十八部浩瀚的巨作,這是宗大師留給我們最好的遺 產,作為宗大師的弟子我們要好好的珍惜宗大師的著作, 在宗大師的著作裏面,重點的著作像是《廣論》、《略論》、《了不了義 善說藏論》、《五次地明句論》等,宗大師在《緣起贊》裏面說到他是以龍樹 的著作為主要的依據,所以宗大師的弟子們平日務必要學習龍樹菩薩的《中觀 理聚六論》。 而且在《緣起贊》裏面也禮贊月稱師,說到了“吉祥月稱妙善說,皎白光鬘 明照顯。”所以月稱論師的著作也是我們要去參考的文獻,《入中論》和《顯句 論》這兩者是要反復去閱讀的,以我個人而言平日裏就會去閱讀《入中論自 釋》,我會把《入中論自釋》擺在桌上,一有空就會去閱讀,這很重要。 《入中論》說:“前說深可怖,多聞亦難解,唯諸宿習者,乃能善通達。” 又說到:“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諦入滅 定。”這是我平日所期望的。即便是入滅定了,但是“雖常具足滅定心,然恒悲 念苦眾生,此上複能以慧力,勝過聲聞及獨覺。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 生鵝,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這是我所期望的!也就是自己因為 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證量,所以慢慢、慢慢的讓自己長出鵝王的雙翼,生出了 這個雙翼之後要做的就是利益眾生,就像《入行論》所說的:“乃至有虛空,以 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之所以要圓滿自利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完全為了他人、幫助他人!諸佛 菩薩為什麼要成辦三身?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利益眾生,“乃至有虛空,以及眾 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這是我每日祈願的內容。 而且我也在祈願——願教法能夠遍佈十方,讓教法衰退的地方能夠再次的 興盛,已興盛教法的地方能夠增上,所以跟宗大師同鄉的這一個人並沒有丟臉 喔,這以上結束了《證道歌》的教授。 一切眾生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這一點是不需要理由的,這是自然而然的 想法,因為我們有苦樂的感受,所以連昆蟲等在內的一切眾生,也都會想要離 苦得樂。 人類跟其他眾生不同的地方就是擁有一顆睿智的大腦,我們有這樣一個工 具去分析真相,我們可以去分析苦樂來自於什麼樣的因緣?樂因為何?苦因為 何?這是我們能夠以人腦來分析和判斷的。其他的眾生,雖然也會想要離苦得 樂,並且這種想法是自然會產生的,可是它們卻不知道苦因為何、樂因為何, 更不用說它們能夠去除苦因、提升樂因了。 這世間的主流宗教都一致說到了慈愛的價值,像主張有造物主這一派的主 流宗教,以印度來講也說到了非暴力(Ahimsa)和慈悲心(Karuna),這一種 的傳統已經有了三千多年的歷史,同樣的主張造物主的基督宗教、回教、猶太 教等,因為造物主本身是大愛,為什麼造物主要創造世界呢?為了讓它創造的 人類能夠修煉慈愛、自我提升,是由此而創造人類的。所以這世界上的主流宗 教都一致說到了慈愛的價值,主張造物主的這一派最主要是針對造物主的祈禱 或禱告,而來提升內在的慈愛的價值。

(不主張有造物主的)印度那爛陀佛教大學的一個體系跟我們說到:“即便 是佛世尊親自所說的教言,也不應該無條件的接受,如同佛自己授權給佛弟子 般——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為敬。”而且佛世尊又對 佛弟子說:“我為你講解解脫之道,可是要不要走上解脫之道,這取決於你自 己。”所以在佛教的傳承裏面有非常廣大的教授——教正法。


佛涅槃之後,像是龍樹父子等這些大師們,針對佛所說的這個博大精深的 教授去做了分析和觀察,而且是以邏輯的方式去做分析。我們今天為什麼會看 到藏譯的兩百多本浩瀚的巨作《丹珠爾》,就是這些大師針對佛經做的解釋。 而且我們藏人去學習這些珍貴典籍的時候,不需要依靠其他語言工具,完 完全全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工具去學習,其實我們是很有福報的,所以借此感恩 過去的這些大譯師,以及協助大譯師翻譯的這些大班智達們,就能夠對他們的 恩澤產生感恩的憶念。 快樂要如何成辦呢?成辦時候的障礙是什麼?這些障礙要如何去除?在佛 教的典籍裏面有非常詳細的內容,說得非常的完整和詳細。雖然其他主流的宗 教也說到慈愛的價值,可是搭配著心理學的內容,也就是干擾內心平靜的因素 是什麼?這種細節的內容以及這些干擾的因素如何去除,佛教的典籍以及十七 班智達的這些著作裏面我們可以看到非常詳細的解釋。而且之後西藏的先賢大 師們又針對印度大師的著作再去多做補充和注釋,這些西藏大師們的著作大約 有一萬多部。 雖然有時候這些西藏的大師們會根據本尊修持的不同和派別的不同,也就 是說我是寧瑪派、我是噶舉派等,像是噶舉派裏面又有竹巴噶舉、止貢噶舉、 達隆噶舉等,在本尊修持上面會有一些略微的不同,依由派系的不同而產生了 分別心這也是會有的,在密咒金剛乘的典籍裏面說:“對教法產生嗔恚心、對眾 生產生傷害及加害之心,這會障礙菩提心和空正見的修持。”但是我們在過去的 西藏歷史上面可以看到,因為不同派別的緣故、不同派系的緣故而相互詛咒的 這種現象,這跟經典所說是背道而馳的。 “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哪有什麼要去排 斥和嗔恨的對象?只要是眾生都是我要去愛惜、珍惜的對象,有時候我會這樣 去想,雖然有一陣子我對弟子們禁止過凶天的修法,但是以大悲心的角度去想 的時候,不需要為了這些小小的因緣而打從內心裏面去排斥它,這一種的做法 是錯誤的。所以《入菩薩行論》所說的這些內容要反復地去思維,要不分眾生 的對一切的生命體都要保持這一顆珍貴的愛心,乃至成就無上菩提之前永遠不 要放棄菩提心的修煉,我想要再次的呼籲請你們多看《入菩薩行論》和《入中 論》,這個真的非常重要。 在此我說的對象並不只是單純的針對僧人,是對出家和在家的所有男女 眾,當然穿袈裟是僧人的事情,穿了袈裟之後把法衣系在腰上辯論是僧人的事 情,但辯論本身並不是僧人的事情,是不分在家和出家、不分男生和女生都應 該去學習的,以及有關心理學和量學方面也是不分在家和出家或男和女的,是 大家都應該去學習的內容。 佛法的教義本身也是我們應該要去學習的內容,如果你的信仰不是佛教信 仰的話,至少佛教典籍裏面所說的心理學的內容可以幫助你建立內心的平靜, 這個是值得我們去交流、討論和學習的,為此你們應該去參考《入菩薩行論》 的第六品和第八品,即便你沒有佛教的信仰,可是佛教典籍裏面所說的這些心 理學的內容是值得你們去學習的。 哪怕你主張有造物主,但是你應該知道為了建立內心的平靜,不應該只是 由祈禱造物主而感到滿足,如果這時候你能夠參考佛教典籍裏面所說的這些內 容的話,我相信對你建立內心的平靜會有幫助。

在印度這個國家裏面有世界上各種主流的宗教,在拉達克我遇到許多回教 徒的朋友,有一些回教的朋友們會去學習佛教典籍所說的內容,這一種的作為 非常好,皈依的對象就是阿拉,可在這個同時又會去參考佛教典籍所說慈愛的 修煉,如果你們可以這麼做的話,對你們會有幫助。假使阿拉在這個世間,對 阿拉來講最好的禮物,就是他的兒女們努力的去修煉慈愛、提升自心的慈愛, 不是嗎?這以上就圓滿結束了《證道歌》。


發心儀軌
 一切瑜伽之發心

世俗菩提心轉為潔白的月輪 現在為你們傳授發心儀軌,剛剛我做了卜卦,卦相說如果能夠以“一切瑜伽 之發心”為你們傳授發心儀軌的話會很殊勝,“一切瑜伽之發心”也不一定需要透 過密咒金剛乘的儀軌來建立。我個人主要的修持是菩提心和空正見,這是我修 行的重中之重,我的法友們和道友們,希望你們要好好的堅持菩提心和空正見 的修煉,這點很重要! 今天在此要為你們傳授發心儀軌,這個發心儀軌的基礎是建立在“一切瑜伽 之發心”上。 “一切瑜伽之發心”的這個過程是出現在密咒金剛乘的儀軌文裏 面,即便是如此但是對一般修煉菩提心和空正見的人做“一切瑜伽之發心”的觀 修其實並不矛盾。 觀想世俗菩提心,《入中論》在一開始的時候也說:“悲性於佛廣大果,初 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月稱論師並沒有禮贊其他 的佛菩薩卻禮贊大悲心,因為月稱論師認為大悲心是最主要的因素,雖然我們 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一個教義,可是在實踐的法門當中如果是以大悲心為主的話 一切的功德將會由此而成辦,哪怕你有再大的神通最終都不會獲得成就,所以 我們首先思維大悲心。 如同《入菩薩行論》說:“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 無樂。”的確是如此!“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 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導師世尊是我們佛弟子的一個究竟皈依處,導師釋迦摩尼佛值得我們佛教 徒去皈依的主要理由就是因為他生起了大悲心,這也正是為什麼月稱論師在一 開始禮贊大悲心的殊勝和大悲心的利益的原因。 也就是我平常所說的,這世界上所有的眾生包括昆蟲都想要離苦得樂,可 是卻不知道苦因為何、樂因為何,唯一有可能會知道的只有人類而已。但是我 們人類有七十億人,七十億人都同樣的想要離苦得樂,我們人類能夠運用人腦 進行思維,好不容易有了這一個睿智的人腦,卻隨著貪和嗔將我們這一顆睿智 的人腦轉為傷害的工具實在是可惜了,如果我們能夠將這顆睿智的大腦去建立 安詳與和平的社會,那麼有了這個工具才算值得啊,才能夠呈現出它的價值 呀,所以我們要好好的運用好這顆睿智的人腦工具去建立安詳的社會。我們不 需要去講前世和後世,也不需要去講輪回和解脫,單純的就是為了能夠相互扶 持,建立祥和的社會和平的世界,要好好的去運用這一個工具。 因此我們需要足夠的心理學的資訊,我們要跟更多的人去講解心理學的內 容,而且跟科學家交流的時候我們發現他們也非常的關注心理學。過去科學界 裏面最終是針對物理的現象去做研究,但是現在慢慢的科學家們會往內在的心 靈和精神層面去做研究。所以搭配著心理學所提供的資訊,在心理學的基礎之 上讓更多的家庭、更多的社區都能夠獲得安詳與和平的成果,這是我們要去期 望、要去努力的方向。

我有些認識的朋友說全球暖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長此以往這個世界的壽 命不會很久,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像我們只剩幾年可以活一般,假使我們只剩幾 年可以活的話就不要再相互的傷害了,應該把周遭的人視為我們的親友相互扶


持來建立一個和平的社會、和平的世界,這才是我們要去努力剩下幾年應該要 去做的責任。 自己要好好的去珍惜他人、提升對他人的愛心,同樣的以自己的覺受和經 驗再為他人分享愛心的價值。我們應該把愛心的價值視為是教育的元素,讓接 受現代教育的人都能夠知道慈愛的價值,這是我們要去努力的方向。 不是叫所有的人都要有信仰,更不用說要所有的人都有佛教的信仰,無論 有沒有宗教的信仰都無所謂,可是透過教育讓所有的人都能夠知道要成為一個 善良的人,因為只有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我們才能夠幸福,我們幸福了周遭的人 才會隨之幸福,我們才能夠建立一個幸福、和平、安詳的社會和世界,所以我 想要再次呼籲你們要去學習閱讀《入行論》。 以人類為首的世界上所有的眾生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為了他們我打從心 裏面祈求他們離苦及苦因、具樂及樂因,所以先觀想愛惜一切眾生的這個慈 心。前幾天我們也說了菩提心的內容,我們會一直回向願一切如母有情眾生離 苦及苦因、具樂及樂因而去修學四無量心。在此,我們花幾分鐘的時間觀想: 這世上的一切有情眾生以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眾生在我們的周邊,願他們離 苦及苦因、具樂及樂因,請提起如此的心力、生起菩提心! 要讓他們離苦及苦因的時候,首先要知道苦因為何,這個苦因唯有透過真 相的認知才能夠斷除。雖然所有宗教的導師都說到什麼是取、什麼是舍、取捨 之處為何,可是我們的導師佛世尊跟我們說要取的是真相、要舍的是錯覺非理 作意和無明。 所以,我要如實的透過真相的通達去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為了能夠真正的 做到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具樂及樂因,我自己首先要如實的瞭解取捨之處為 何,我要建立這方面的經驗和覺受,為了你們一切眾生我要成佛,這個就是菩 提心。我們為了能夠幫助和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我必須要成就斷一切過失、證 一切功德的正覺果位,為了你們一切眾生我必須要成佛,請做如此的觀想。 在此的你們應該都已經獲得了灌頂,如果你們獲得灌頂的話觀想自己的空 正見轉為了觀世音,在自生為觀世音的心間,原本正在思維為利眾生我要成佛 的這一顆菩提心轉為了潔白的月輪,安置在我們的心間,請做如此的觀想。

勝義菩提心轉為五股金剛杵 接下來是勝義菩提心空正見,《中論》的注釋是《入中論》說到: 若謂自相因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 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諦。 於真性時以何理,觀自他生皆非理,彼觀名言亦非理,汝所計生由何成? 在此說一切的屬性和作用,都是在通俗的一個說法當中、認定當中成立 的,是在名識施予設定或認定當中而成立的,除此以外並沒有一個具體、客觀 的屬性和作用,在境上是沒有辦法以自力形成自己的。

即便事物並非以自力形成自己,也不代表這個事物是不存在或要否定這個 事物,不是這個意思!只是我們看任何事物的時候,覺得事物是以自己的力量 形成自身或自己,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以七相或五相去尋找之後應該要找到才 對,可是找不到哇,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四應成過患的原因,也就是如果以自己 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性質或屬性的話,那麼會有“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患”和“應 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等四種應成的過失。


所以在此《中論》也說:“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 如來?”我將次偈頌文做了略微的改變,搭配著自身來做觀修,“非陰不離陰, 此彼不相在,自我不有陰,何處有自我?”我的身體不是我、我的思想也不是 我,我並非以自己的力量而具有我的身的,我與身體的一個相互依賴的關係並 不是以事物自己的力量而去相互依賴的,所以身心不被我所具有、我也不具有 身心,這裏所謂的不具有是指——不是以自己的力量而去具有身心、身心也不 是以自己的力量具有我,這樣去尋找觀察之後會覺得我的確是不存在的。 去尋找自我的時候是找不到的,只有在無尋無找、不去特意觀察自性當 中,隨著世間通俗的說法、名言的說法而去認定自我,僅此而已!就像剛剛 《入中論》所說的:“雖以七相推求彼,真實世間皆非有,若不觀察就世間,依 自支分可安立。”我們會覺得我仿佛是一個具體、客觀的存在物或內容物,但實 際上並非是如此,假設如此的話去尋找之後應該找到才對,可是找不到啊。 但是,也不能因為找不到而去否定,他還是存在的,可是他存在的剩餘的 屬性和作用,只是在世間通俗的一個說法當中成立,也就是名識施設而有僅此 而已。 當你這麼去思維我無自性的時候會覺得我是不存在的,其實之所以產生我 不存在的原因是,當你否定了我的一個具體客觀的存在性的時候,你會自然的 去否定我,因為我們太習慣的把“我的存在”跟“我的具體客觀存在”混為一談, 所以當你排除了我的自性之後會認為我不存在。 總之,讓自己的心專注在我無自性上,而不是我不存在上,是我無自性 上。即便你有我不存在的感受,但是你要將心專注在我無自性上。把這個我無 自性的智慧轉為五股金剛杵,安立在剛剛的心間月輪上面,這個叫做“一切瑜伽 之發心”。 這個月輪和金剛杵是我每一天都會去思維的內容,現在在這個座位上我已 經觀想生起了月輪和金剛杵在我的心間,因為我堅信諸法無有自性除此以外沒 有其他的選擇,這個定解轉為五股金剛杵安置在我的胸部的月輪上面,我已經 這麼觀想了,同樣的你們也要這麼觀想。 上師每一天都這麼思維月輪和金剛杵,因為上師一醒來之後就會馬上思維 菩提心、思維空正見,這個對上師的人身很有幫助,現在正在為你們講解的這 位上師自己的師承也是如此的思維菩提心和空正見的。平常我會把自己的體悟 向我的上師林仁波切彙報,我會把近期對空性的理解向上師彙報,有一次林仁 波切非常的高興,跟我說:“我非常的高興,你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虛空瑜伽 士。”那時候我非常的喜悅,只要我努力的去思維空性的話,今世應該是可以精 通空性的。 我這一生花了很長的時間思維菩提心和空正見,正在為你們講授的上師的 師承都是同樣的以菩提心及空正見作為修煉的重中之重,因此三世諸佛如此的 修持菩提心和空正見而成佛、或正在成佛、以及將來要成佛的,所以今天我要 好好的發起這一顆菩提心和空正見,“嗡 薩瓦友嘎企達 午巴達亞米” (咒義: 我今發誓遵守一切瑜伽之發心)。 觀想上師的心間現起了第二個月輪和金剛杵,從弟子的口道進入心間的金 剛杵和月輪,我們的金剛杵和月輪變得更加的堅定,也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見變 得非常的堅定,請做此觀想。

因為我們剛剛透過一切瑜伽的修煉,所以我們每一天都要思維菩提心和空 正見,要無有間斷的來思維菩提心和空正見,這是我們要去許下的承諾,如果 能夠這麼做的話,會非常的殊勝。


問與答

問:目前全球新冠(德爾塔Ⅱ)病毒疫情肆虐,身為佛教徒如何避免心理上 的憂慮?我們應該如何思維? 答:這個大流行疫情在世界各處都非常嚴重,印度的形勢尤為嚴峻,它確 實衝擊了我們人類社會,不但使我們生理上受到了傷害,也讓我們在心理上遭 受到了創傷。 但是在心理的層次上,如果我們的心保持平衡、保持沉穩的一個狀態,也 就是說還沒有生病之前一直擔心自己會生病,這個過度的憂慮其實對自身是非 常不好的,這對自己而言沒有絲毫幫助。我們往壞的地方想,我們有生生世 世,即便今世因為疫情而捨命了,但我們還有下一世呀,這有什麼好擔憂的? 如同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裏面說到,我們隨著業和煩惱所轉的同 時,內心便會形成貪、嗔、癡這些病毒,正是因為內心有貪、嗔、癡的病毒, 所以外在的病源才會源源不斷地侵害我們。只有把心理上的貪、嗔、癡的病毒 徹底拿掉獲得解脫,才是根治的方式,這時任何外在的疾病都沒有辦法侵害我 們,作為佛教徒我們應該如此思維。我們應該把這次大流行的疫情視為輪回的 一個附屬品之一,既然我們進入到生老病死的一個苦海當中,自然我們就要承 受輪回帶來的這種副作用。 如同《中論》裏面所說的:“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 戲論滅。”誠如龍樹菩薩在《中論》裏面說的,內心裏面的這個疾病如果沒有根 治的話,我們就會有無止境的生生世世的這種病情的痛苦,無論投生於(六道 中的)任何一處都會有問題呀,投生惡鬼的話有惡鬼的疾病、投生人道的話有 人道的疾病、投生畜生的話就有畜生道的疾病……,如果這麼想的話,我們會覺 得今天大流行的疫情就不那麼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我內心三毒的病情一定要根 治! 並且換個角度去想的話,假設真的確診了,我們可以這麼想:願我這次所 得的疾病,能夠承擔其他人的痛苦或淨除過去的惡業!這麼去想的話,以歡喜 心去接受的時候,這個叫做將逆緣轉為順緣、違緣轉為道用。如何讓內心不會 因由這次大流行的疫情而產生憂慮,這要靠自己的思維呀,全方位的思維這很 重要。

問:可否簡略說明對三寶做七支供養的功德,謝謝! 答:我們有佛法信仰的人,對皈依處產生很強大的虔誠的信心,在這個皈 依處的座前來隨喜、懺悔等,其實不只佛教有,所有的主流宗教也都有。 佛教的皈依處有三:佛是皈依的導師,正皈依是法寶,僧寶是皈依的典範 或伴友。真正的皈依處是法寶,只有讓自己的心續上生起法寶,才能夠在自己 的心續上建立去除污垢的功德。

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如同《現觀莊嚴論》所說的,當我們 在思維思維菩提心的時候,又如同先賢大師所說的,一切資糧由此菩提心的思 維而成辦,一切罪障由此思維菩提心而去除。每一天我在思維菩提心的時候都 會這麼去想,而且我會花很長時間去思維菩提心,因為一切的資糧由此累積、 一切的罪障由此去除。


我們只有在自己的心續上提升菩提心,讓我們的心相應菩提心,以這種的 方式來提升自己的功德。除此以外,如果內在心續的改變上我們沒有做出任何 努力,只是很單純的做外相的供養比如供燈、供水等,雖然不是說不好,這也 是可以的,但這並不是正法,有時候會相應世間八法,所以這是次要而非主要 的。像至尊米拉日巴根本沒有這個資格和條件去做油燈的供養,可能連供水的 器具也都沒有,但他確實是一個有成就的大師呀。 皈依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自己的心續上建立這些道地的功德,為了讓自己 的心續上建立這些道地的功德,最主要做的就是兩件事情,即讓自己的心相應 菩提心、讓自己的心相應空正見,尤其是廣大行菩提心的部分,沒有比修煉菩 提心更好的集資淨障。 以我個人來講,每天一醒來就會念誦一些偈頌文,觀想資糧田在前方我就 開始念誦一些有關發心的偈頌文,這是我每一天都會去思維的內容: 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 願我生起殊勝菩提心,然後接待一切眾生客, 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

問:這世界上有很多的物種,人類的某些行為對它們造成很大的影響和傷 害,如果因某些理由而去傷害昆蟲的時候是否會造惡? 答:無論善還是惡,都會有“已造會得”或者““已造未得”等的分類。像農夫 耕種的時候會殺害到這些昆蟲,這實在沒有其他第二條路可走,如果因為會殺 害昆蟲而不去耕作這就有點偏激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藏人的農夫,會邊 念六字大明咒邊回向給這些昆蟲,而來做農田耕作的。 如果我們刻意去殺這些昆蟲這當然是不行的,是要避免的;但今天我們主 要的目的是要種出更多的農作物來幫助更多的人,我們不是刻意為了殺昆蟲而 這麼做的,即便知道在這個耕作的過程當中會殺害到昆蟲,可我們不是以殺害 昆蟲這個目的為主,那麼這種業叫做“已造未得”,這種業所帶來的影響不會很 大。 但是我們內心裏面隨著貪嗔癡所轉,刻意地去傷害他人、奪取他人的性 命,以這種方式去造業後果就會非常嚴重,相比前者要嚴重許多。如果你的內 心覺知到將會有這方面的危險,你知道自己的目的且非常清楚,在此過程當中 無法避免會傷害到一些昆蟲,就只能按照我們的傳統邊念六字大明咒邊為它們 回向。如果因為走路會踩到昆蟲而放棄走路的話,昆蟲會不死這沒有錯,但我 們人類會先它們而死啊。

問:您的四大使命之一說到了佛法典籍裏面的科學和哲學的推廣,如何修 行佛法典籍裏面的科學和哲學的內容? 答:這個問題很重要! 我的使命之一,就是為了世界的和平、為了七十億人能夠獲得安樂,我要 去推動我的使命。在我的內心裏面,未曾發願讓所有七十億人都成為佛教徒, 當然最終都能夠獲得成佛果位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我直接的意樂就是希望七十 億人都能夠獲得安樂,而不是讓他們都成為佛教徒。

為了讓七十億人都能夠獲得安樂,我們必須要讓七十億人知道心理學的內 容呀。所謂心理學的內容是什麼呢?內心充斥著貪、嗔、嫉妒、競爭、攀比等


這些負面情緒,你的內心就已經受到了傷害、已經真正有了隱形的暴力行為, 因為有了這個隱形的暴力行為,會很容易流露出身體上、肢體上的暴力行為。 我們跟科學家們交流的時候,我們也跟他們提出心靈寧靜的重要性,當我們在 講和平的時候,其實最主要是來自內在的和平,如果沒有內在的和平,內心隨 著強烈的貪心、強烈的憤怒所轉,怎麼會有和平呢?這是沒有辦法的! 就像《上師薈供》裏面說到,所有的過失都是來自愛我執,所有的功德都 是來自愛他心。而且《入菩薩行論》裏面說到了“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 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如果只是把焦點擺在自己的利益上因此而忽略他人, 這麼做的話其實對自己來講幸福感也沒辦法提升呀,因此《入菩薩行論》說“若 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 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所以要好好的為他人而去著想,保持這一顆善 良的心,堅信七十億人皆是一體——如同我想要離苦得樂般,他人也是想要離 苦得樂的,因此我不應該傷害他人。這麼想的話是非常重要的,這麼想的話內 心的幸福感才有辦法提升,內心才能夠獲得和平、寧靜。當你的心寧靜的時候 對你的健康也會有幫助。 科學家們並沒有信仰,但科學家們卻堅信心靈寧靜的重要性,這些神經學 的科學家們也說:“當你的內心處於一個寧靜狀態的時候,腦波會呈現一種非常 平穩的狀態,起伏動盪並不會那麼的巨大,依由內心寧靜的緣故對身體的健康 會更有幫助。”從大的利益來講,世界的和平必須來自每一個人內心的寧靜;從 小的地方講,家庭的和平也必須要來自個人內心的平靜。 而且科學家也證實,我們人類是群居動物,只要是群居動物自己的幸福就 取決於所在的社區,從出生起母親就會照顧我們、關照我們,如果從出生起就 沒有人照顧我們的話,是沒有辦法讓自己生存下去的。我們從出生起一直到現 在,都是在他人的關照下才能夠成長的,我們是不是能夠幸福取決於所在社區 成員的扶持,所以科學家們也非常重視內在的平靜、內心的平靜。 內心無法平靜,主要的原因是來自強烈的貪、強烈的憤怒等這些干擾因 素,這是科學家們也認同的。而且科學家們針對煩惱如何讓內心無法平靜而做 了分析和研究,他們在做研究的時候不是說他們相信有前世和後世而去做研究 的,不是這一回事的,而是他們深知內心的平靜對每日的生活是有直接關聯 的。 所以佛法典籍裏面所說的科學和哲學的內容,的確是我們可以跟科學家們 進行交流的主要的議題。如果我們講輪回和涅槃的話,那是屬於佛教徒的議 題。雖然其他主流的宗教不說解脫,但是他們也說造物主,也是因為相信造物 主的關係,他們相信利益他人才會讓造物主歡喜,所以要幫助他人。 總之,一切的主流宗教都說到善心的價值、慈愛的價值,而且沒有宗教信 仰的科學家們也相信慈愛的價值。我相信,這個佛法典籍裏面科學和哲學的內 容對提升這方面的一個價值觀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我跟科學家們進行嚴肅的 交流大概有近四十年的時間。 科學家們很懂現在的社會現象,很懂神經學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在這個情 況下他們還堅信內心平靜的重要性,所以透過佛法典籍裏面科學和哲學的內 容,可以提供給他們內心如何獲得平靜這方面的資訊。 佛法哲學跟量子物理有很大的關聯,經典物理說一切物理的現象都是非常 具體、客觀的,但以量子力學的觀點來講這種物理現象到了量子狀態的時候並 非如此具體和客觀的,這跟佛教的哲學有很大的關聯,因為中觀師說:“這一切

的屬性和作用,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而有,僅此而已。”也是因為我們堅信這些


都是一個真實獨立的存在而產生了貪、產生了嗔,讓內心獲得了干擾而無法平 靜,所以佛法典籍所說的哲學跟量子力學是有關聯的。 佛教的哲學裏面詳細解說沒有任何一個事物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這 跟空性的解說就很有關聯,這一切的屬性和作用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而有,僅 此而已 。“若謂自相因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 無性。”像《入中論》的這句話是我每一天都去思維的內容,在此說到由思維空 性的緣故,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患、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應成 無遮勝義他生之過患、應成無自性為非自空之過患,這麼思維的時候對內心有 很大的幫助。 以哲學的觀點而言,我們看任何的東西都會覺得是很真實、獨立、具體、 客觀的呈現了他的作用和存在,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且正在生氣的我到底是 在哪里?“ 士夫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一切,何者是士夫?”我的身體不 是我、我的心也不是我,但是依由我的身、依由我的心,會被認定為我、施設 為我;但是這個我,去找的話卻又找不到,這對減少我執是很有幫助的!這種 名識施設而有的概念,對直接的傷害我執、去除我執很有幫助,這一切都是在 名識施設當中而有僅此而已,從境上去尋找任何存在的話都是找不到的,這種 的思維能夠對減緩貪嗔有直接的幫助。

問:西藏僧人會學習很多的佛法典籍,可是對於居士而言是否需要一本平 時隨時保留的手冊以便修行? 答:我剛剛講的這世界上有七十億人,為了使這七十億人都能夠真正懂得 慈愛的價值,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需要講前世後世、不需要講一切遍智和輪 回的問題,只是很單純的為了社會的和諧、為了和平的世界,所以我們要給予 這方面的資訊。這個目標不是針對僧人而設定的,也不是針對在家居士而設定 的,是為了這一生能夠安樂而設定的,而且是為了七十億人在今生都能夠獲得 安樂而設定的。 你剛剛提到的手冊,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假設有了這本手冊的話,也不 是為了推廣佛法,而是為了讓我們的社會能夠更加的和諧,能夠讓我們在日常 生活中內心更加的平靜而去推動。 如果你們很清楚的瞭解這樣一個目的的時候,你們也可以編撰這方面的手 冊。在編撰過程當中,如果自己經驗不夠或知識不夠的話,可以參考有廣大心 理學這方面知識的學者,在跟他協商的情況下來寫下這個手冊也可以。並且現 在資訊非常發達,我們也可以進行這方面的交流,再來有計畫的編撰這樣一個 手冊也可以。 需要改變內心的不是只有出家人而已,我們出家人不是只有貪嗔而已,還 會因由自己教派的不同而產生更多不需要的更多的貪嗔,我們現在的目標是針 對人類整體的利益來講。你們多多地去切磋和交流,絕對會帶來這方面的一個 正面效應。

問:《三主要道》裏面說“業果不爽輪回苦,數思能斷來世欲”,不懂法義 的一般人如何修煉這種欲望的厭離呢? 答: “業果不爽輪回苦,數思能斷來世欲”這是簡略的攝取了道次第的教授

而說,可是在後面有關菩提心的部分“四大瀑流猛漂激,業繩緊縛難掙脫,既入


我執堅鐵網,複被無明大闇蔽,無邊生死生複生,三苦逼害恒相續,審思如斯 自我身,應當引發出離心。”這句話我會結合“自我身”和“眾慈母” 來做思維。 “四大瀑流猛漂激,業繩緊縛難掙脫,既入我執堅鐵網,複被無明大闇 蔽,”雖然有些炫耀的感覺,但確實是如此,我覺得好像還沒有進入“我執堅鐵 網” 的感覺,產生法我執的基礎——看到任何一個東西都會覺得是真實有的, 剛剛月稱論師不是說到了一些偈頌文嘛,因為反復思維空性的緣故,所以無論 我看任何東西都會覺得一切都是名識施設而有,並不像我看到般的那麼的真 實, “複被無明大闇蔽”好像沒有發生在我的身上。 所以我才說“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 諦入滅定。”我期待能夠獲得滅定。我只是一個人而已,我是來自安多的一個單 一的人,後來遇到了善知識,我自己也努力的去觀察,我並不是因為上師說了 就無條件的接受,即便上師這麼說了我都要去觀察和分析。龍樹父子給予我們 權力叫我們去分析觀察,所以這是佛教的特徵,不應該只是以信仰為主,應該 以分析觀察為主。反復的分析觀察之後,其結果是什麼呢?我覺得“複被無明大 闇蔽”的這部分,好像沒有發生在我的身上。 “無邊生死生複生,三苦逼害恒相續,審思如斯自我身,應當引發出離 心。”“審思如斯自我身”,好像我不需要去想自我身的這一塊了;“無邊生死生複 生,三苦逼害恒相續,審思如斯眾慈母,應當引發殊勝心。”眾慈母的這一塊我 是需要去想的,應當引發殊勝心。只要自己努力的去修行的話,的的確確對自 己的生活是有幫助的,尤其對自己內心的改變是有幫助的,而且大教典裏面所 說的內容是的的確確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能被印證的! “審思如斯自我身”和“審思如斯眾慈母”這兩句話可以換不同的角度去做思 維,而且這兩句話是非常強而有力的,對改變內心有很大的幫助。

問:雖然現在物質高度發達,但還是有很多人不快樂,如何去除他們心中 的痛苦幫助他們建立安樂呢? 答:其實剛剛已經簡略的說過了,內心的平靜是由什麼來傷害的呢?這個 我們要去觀察。內心的平靜與否,跟外在的條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就像我 們可以看到有很多人非常富裕,生活條件和衛生條件也都非常好,即便如此可 是他的內心受到干擾、無法平靜、快樂不起來,所以我們要知道心靈的保健非 常的重要。 西方的知識在心靈的保健上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在印度本土的一個古老文 明當中雖然也說到要祈禱造物主,可是我覺得不應該往這個方向去走,而應該 往另外一個方向去走:因為在古印度的文明裏面,說到貪嗔等這些負面的情緒 會干擾我們內在的平靜,瞭解這個古老文明尤其是佛教典籍裏面所說的這種內 心干擾的因緣最主要來自貪嗔等的話,我們就可以對治、減緩我們的貪嗔,藉 由貪嗔的減緩、藉由內心干擾因緣的減緩,來獲得內心的平靜。

我不是說讓所有人都成為佛教徒,我絕對不會這麼說,我也沒有這麼說 過。最主要是為了使所有人的內心都能夠獲得平靜,佛教典籍裏面提出了很多 的理由,尤其是寂天菩薩著作的《入菩薩行論》,在這個議題上所提供的資訊 非常有幫助。《入行論》的第六品忍辱品,詳細解說憤怒的過失和忍辱的好 處;在第八品靜慮品裏面,說到把焦點擺在自身被愛我的這種執著所轉會有什


麼樣的過失,把焦點擺在他人身上去愛護他人、守護他人以這個愛他心去生活 的話會有什麼樣的功德,第八品說到了愛我執和愛他心的一個利害關係。所以 即便你沒有宗教信仰、沒有佛法信仰,可是你仍然可以去學習這方面的文獻, 這對你內心的平靜會很有幫助。 但是我所謂的參考文獻是要自己去做分析、自己去做印證的意思,而不是 自己讀過去之後該生氣的時候生氣、該憎恨的時候依然憎恨,這樣的話沒有意 思呀!也就是你今天參考的這個文獻它說的是否有道理,反復地去思維和觀察 是否有邏輯不通的地方,如果邏輯都通順了再以自己的生活去做印證,確實就 是如此此外沒有其他第二條路的時候,那麼要堅持往這條路走上去,這個叫聞 思修。只有透過聞所生慧、思所生慧和修所生慧才能夠改變自己的一生,藉由 自己的改變才能夠改變自己家庭,透過自己家庭的改變才能夠改變我們所在的 社區。 一般而言藏族並不是一個喜歡殺生的民族,藏民族不會被人視為是一個粗 暴、殘忍喜歡濫殺無辜的民族,一般的人都會認為我們藏族是一個更富同情 心、更具慈悲心的民族。 因為在我們的藏族社會裏會有很強烈的文化氛圍,不應該傷害這些昆蟲、 不應該殺生,從小起父母就會跟我們說不應該去傷害螞蟻蚊蟲等生命體,這個 父母祖輩所流傳下來的良好傳統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會導致我們藏族從 小起就有這種慈愛的價值觀。 如果能夠再搭配到博大精深的心理學的內容那會更加的圓滿,剛剛跟你們 說的《入菩薩行論》就是非常好的參考資料值得你們去參考,有空的話你們應 該針對第六品和第八品這兩個章節去做討論和交流,以我個人來講每一天也都 會去思維《入菩薩行論》的內容。

問:如何對他人的惡行,來修行安忍? 答:他人傷害我們的時候更要對他人產生憐憫心,因為正在傷害你的這個 人跟我一樣想要離苦得樂,雖然他想要離苦得樂可是他卻不知道苦因為何,苦 因就是憤怒、傷害、加害之心等,他因為不知道加害之心是苦因今天才會加害 我們,正因為他不知道苦因所以有理由值得我們去憐憫他。 《入菩薩行論》說加害我們的這個仇敵是我們修學安忍的最好善知識,的 確是如此。因為對方跟我一樣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可是對方卻不知道苦因為 何、樂因為何,不但不知道苦因反而還積極的促成苦因,這不是值得我們去憐 憫的對象嗎?

問:佛法說安樂都是來自過去的業,果真如此為何我們需要為了未來的利 益的成果而努力奮鬥呢?因為一切都是過去業的使然,業決定了一切呀。 答:我們的親友,我們周遭的環境,我們投身於哪里,確實是由過去的業 決定。可是現在的苦樂以及將來我們要承受的苦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現在的 行為和思維。有一些人說業決定了一切,所以我什麼都不要做,這太極端了。

也是因為業決定一切,所以現在所做的業,會決定將來的方向。像我們藏 族受到了很大欺壓,我們如果想這一切都是業而什麼也不做的話,這就太極端 了,我們並沒有這麼做啊,我們還是努力的想要去解決這些事情。有一些人抱 持宿命論的緣故而什麼都不去努力了,這太極端了,應該說這是懶惰者的藉口 吧。


問:憤怒的時候,令內心平靜的最好的方式是什麼? 答:平常就要反復地去想慈愛的內容,在還沒有遇到仇敵之前、還沒有憤 怒之前,就要反復的去生起慈愛品質的情緒和感受。 為了讓自己安樂,為了讓他人安樂,為了讓自他暫時安樂、究竟安樂,也 就是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如果生起俱相的菩提心這不用說,哪怕 並非俱相的菩提心只是生起這個單純的想要為了一切眾生好的慈愛心,也會獲 得安樂啊,內心是會獲得平靜的。 像我因為思維慈愛的緣故,我的內心是平靜的,所以你們很容易看到我臉 上的笑容。如果我每一天都在生氣,我的脾氣很不好的話,周遭的人都不敢靠 近我的身邊。 如果自己隨時處於一種憤怒的狀態,不但自己無法安樂,連周遭的人都無 法安樂,所以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即便為了自己好也得觀修菩提 心,為了他人好也得觀修菩提心,為了自己的身體好也得觀修菩提心。 因為觀修菩提心的緣故,會讓內心獲得非常寧靜、平靜的一個狀態,使自 己的心氣獲得非常平衡的調整,所以觀修利益他人之心對自己身體的健康和心 靈的健康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而且最好的集資淨障就是觀修菩提心,要成辦暫時的利益和究竟一切遍智 的利益,都是由這個菩提心的善良之心而去成辦的。善心的最大的障礙就是憤 怒,所以要反復地去思維憤怒的過失,要反復地去想慈愛的價值和慈愛的好 處。只有平日一直去想,當我們遇到憤怒的因緣快要產生憤怒的時候,才會產 生一種警覺的心態——我不應該生氣,因此平日裏反復地去思維這方面的內容 是很重要的。所以《入行論》的第六品要反復的去閱讀,這裏面很清楚的說到 了憤怒的壞處過失為何。 我們每一個人自然都會想要離苦得樂,即便我們想要離苦得樂可是在憤怒 的當下就沒有安樂了,原有的安樂也會因為憤怒而損失,所以我們要儘量的讓 貪嗔為首的這些負面情緒減少,這是作為想要離苦得樂的一個責任啊。因為我 們想要離苦得樂,所以我們的責任就是努力地去累積樂因、努力地去減緩苦 因。

問:依境上反射的臉相之比喻而證得的緣起周遍無諦實,跟一般緣起周遍 無諦實,這兩者之間是否會有證悟層次的差異? 答:如果你是依據境上反射的臉相之比喻為例,所證的緣起周遍無諦實, 這個是非常粗分的。 你所謂的一般緣起周遍無諦實,就是我們現在對事物的一個看法嘛,我們 對一切事物的看法都覺得是非常真實具體、獨立自主、客觀存在的東西。而且 看自己的時候,會覺得除了真實獨立以外,仿佛在背後有一個操控者的我就在 這裏。 一般佛法的教典裏面說到了無常、苦、空、無我,無我的內容一開始先從 粗分的角度開始解釋,之後進入到越來越細微層面的解釋,才會有所謂的毗缽 沙宗、唯識、中觀等不同層次的一個(關於無我的)解釋,在中觀師裏面又可 以分名言上承許有自相的中觀師和名言上否定有自相的中觀師兩者。

以粗分的比喻所證得的粗分的無真實,跟因為緣起的緣故一切諸法皆無自 性是有差異的。一切的萬物都並非以自力形成自己,這一切都是在名識施設當 中而有僅此而已,它的一個存在只是隨著名識而被施設因此無有自性,這個就 是細微的無自性。這時候我們就可以依據剛剛引用的《入中論》的偈頌文去做 思維。


所以我們需要知道緣起可分不同粗細的層次,如果你要瞭解到深奧的緣起 見就必須要讀中觀的典籍。《入行論》的第九品雖然也說到空性的內容,但最 好的是《入中論》、《中論》、《四百論》,以及宗喀巴大師的著作像是《廣 論》和《略論》的毗缽舍那、《了不了義善說藏論》、《正理海》、《入中論 善顯密義疏》,以及《了不了義善說藏論》針對四應成的解釋:應成聖者定滅 事物之過患、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應成無遮勝義他生之過患、應 成無自性為非自空之過患,在《入中論》和《入中論自釋》裏面也說到這四應 成的過失,這是我們要去參考的內容。 無論我們看什麼東西,都會覺得事物是以他自己的力量呈現他的存在,但 實際上並不是如此!他的存在,只是在一個世間通俗的說法(即所謂的名言的 意思)當中,或者在一個世間通俗的認定當中(即所謂的識的意思),施設而 有僅此而已。 針對空性的一個內容,首先以聞的方式生起聞所生慧,再以思的方式生起 思所生慧,在思所生慧的時候一切因為緣起所以無有自性而生起定解,除此以 外沒有其他的選擇、沒有其他的第二條路,再反復地以修的方式來串習這個內 容,生起修所生慧。 斷除自性之後,所剩餘的就只有名識施設而有,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第二條 路了。無論是內法、還是外法,一切都是名識施設而有,僅此而已。以這樣一 個名識施設而有僅此而已的理由來破除自性,這才是細微的緣起性空、性空緣 起的道理。 所以要反復地去學習大教典,自己也要反復地去思考、分析這方面的內 容,在這個同時也要做淨罪集資。以我個人的經驗,因為我思維了多年,且長 期堅持的緣故,所以我在期待能夠獲得滅諦,我現在到達這樣一個境界。我不 是說有了這個達賴喇嘛的頭銜整天在法床上舒適的待著而做到這樣一個程度, 不是的,而是我很努力的花很長的時間堅持的去學習大教典才有辦法做到的。

問:大悲心和菩提心之間的差異為何?如何修行大悲心和修行菩提心? 答:大悲心和菩提心之間的差異是,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大悲心的意思 是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憐憫眾生,針對眾生遭遇的痛苦而產生不忍心。 但光是不忍的狀態,其實聲聞和獨覺也是有的;可是因為不忍,所以我必須要 負責任,這種負責任的大悲心,是聲聞和獨覺所沒有的。 菩薩們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忍的責任感呢?是因為有之前的大慈心,愛護一 切有情眾生、視眾生比自己更重要的心,所以才會有我必須要負起責任來救護 他們。要怎麼救護呢?為了他們,我必須要成佛,這個叫做菩提心。 這個菩提心自然任運的時候叫做資糧道,有了菩提心之後再去產生緣空毗 缽舍那的時候叫做加行道,之後現證空性的時候叫做見道從此而獲得初地。讓 自己道地功德如此增上的時候,利益他人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大悲心就是我 必須要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及苦因,有不忍或聯憐憫之心而去承擔這樣一個責 任,這個稱為大悲心。 那要如何承擔呢?為了你們眾生我必須要成佛而追求無上菩提的發心,叫 做相應二希求之發心,希求他利和希求菩提的這個發心,叫做菩提心。

為了你們一切眾生,我必須要斷除煩惱障,我必須要斷除所知障,我才能 夠一切遍智,這個叫做菩提心。為了你們一切眾生,我必須要斷除一切的過 失,我必須要斷除一切的障礙,我必須要累積一切的功德,我必須要需要圓滿 自己,因此以一切遍智作為終極的目標,為了你們一切眾生能夠離苦及苦因, 我要盡一切的努力去完善自己獲得無上菩提,這個叫做菩提心。


所以大悲心是發起菩提心的主要的因緣,大悲心一開始會有一個不忍的階 段這不是真正的大悲心,要之後有這種責任感——我要去救護你們的這種不忍 心叫做大悲心,由此而引發菩提心。

問:這一生或許無法精通空性,但如果我修煉菩提心的話,要怎麼修煉 呢? 答:通常我們說廣大行和深見行以及加持行不同的傳承,以七因果的方式 生起菩提心也不錯,但比起這個更好的是《入行論》以自他相換的方式生起菩 提心。為了能夠修煉菩提心,你一定要參考《入行論》,因為這是最好的資 源,也就是第六品憤怒的過失以及第八品愛我執的過失,這個要反復的去思 維,會對自己有巨大的幫助。 《入行論》說:“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如果只想自己,不僅不會成佛,在生死輪回當中也沒有辦法安樂;如果把焦點 擺在他人的身上為他人著想的話,不僅會成佛,在生死輪回當中也能夠安樂。 所以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這只能反復地去思維這方面的內容,而 去產生對此的堅信,打從心裏面的去接受這個觀點,那才會去實踐。讓自己在 做夢的時候都能夠擁有菩提心的修煉,如果能夠做到的話臨終的時候才不會離 開菩提心的修煉,這樣的話在中陰身的時候才能夠繼續運用菩提心的修煉,後 世才會再擁有菩提心的修煉,如此才能夠做到“菩提心妙寶,未生者當生,已生 勿退失,輾轉益增長。”你們一定要參考《入菩薩行論》,這是去學習菩提心最 好的經論。 如果是以七因果的方式,首先要想一切眾生都是我的母親,知母、念恩、 報恩……等等,你還要成立前世、後世這些輪轉的存在是無誤的,這會牽扯到很 多複雜的問題。可是我們就以當今正在發生的情況,自他相互的確是我們親眼 所見的,無論是個人的利益、家庭的利益,還是社區的利益,甚至國家的利 益,所有大大小小的問題及利益,都是由於“把焦點擺在自我的愛我執產生的過 失”和“把焦點擺在他人依由愛他心所產生的利益”所導致的,所以“若不以自 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故應除疲厭,馭駕覺心駒,從樂 趨勝樂,智者寧退怯。” 因為這個菩提心需要智慧助伴的緣故,雖然《入行論》的第九品也講了關 於智慧的部分可是這個很艱難,所以你們這時候就可以去參考《中論》、《入 中論》、《入中論自釋》,可以請人來講解《入中論》或與他人交流《入中 論》的內容,你們有空對此論多做討論的話會有幫助的。 這些內容光是聽了一次是不夠的,要反復地去聽才會建立聞所生慧,唯有 透過自己反復地分析和印證才會產生思所生慧,唯有自己反復地去薰陶、串習 這方面的內容才會產生修所生慧。

問:如何預防抑鬱症?如果這個人在經歷抑鬱症的話,我們該如何幫助 他、治療他的抑鬱症? 答:菩提心和愛他心的修煉都會幫助、預防、甚至治療抑鬱症,而且反復 的思維空正見也會有幫助的,藉由對空性的一個認知我們就能夠看開、就不會 執著,就能夠往多元的方向和角度去思維。

為什麼會有抑鬱症呢?就是因為把焦點擺在自己的身上所以而產生了抑鬱 這個疾病,所以你不應該把焦點擺在一個小小的我的身上,應該把焦點擺在一 切有情眾生上面,將此焦點放大,把思維的角度放大,這樣的話心胸才能開


闊。心胸之所以無法開闊,就是因為把焦點擺在了自我的身上所以才會有抑鬱 症的,預防抑鬱症和治療抑鬱症最好的方式就是打開心胸,以多元化的角度去 做思維,自他相換的法門絕對會幫助到抑鬱症、減緩抑鬱症。

(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