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7日四聖諦&二諦

Page 1

四聖諦&二諦 2021年04月07日 達蘭薩拉·寢宮 達賴喇嘛尊者藏語教授 蔣揚仁欽博士同聲傳譯 格賴卻英記錄整理 藏傳佛教以邏輯分析為主 今天在此所傳授的對象是義大利佛教聯盟的成員,你們對佛 法的教義也深感興趣,所以今天我會為你們講解佛法教義中的 四諦和二諦的內容,當然這也是你們所祈請教授的。

這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這些不同的宗教都一致說到慈愛的 價值,所有的主流宗教雖然持有不同的宗教哲學立場,可是卻 一致說到了慈愛的價值。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在過去的幾千年 間,一開始佛陀還沒有來到這世間之前,印度古代的文明當中 就已經有了宗教的信仰,而且這個時間長達三千多年,印度的 這些宗教也一致說到了無害行非暴力(Ahimsa)的價值以及慈 悲心(Karuna)的價值。這世界上擁有最多不同宗教的國家就 是印度,之後西方國家與東方國家的關係愈來愈密切,所以越 來越多的西方人會去關注佛陀的教義,並且關注者越來越多。

佛法的傳統,可分巴利語系的佛教傳統(和梵文語系的佛教 傳統),佛陀涅槃後在印度裏面建立了那爛陀大學,在這所大 學當中許多的學者對佛教很有興趣,而形成了梵文語系的佛教 傳統,佛教的傳承如日中天遍揚十方。

我們藏地所擁有的佛教的傳承,是寂護論師到了藏地之後而 流傳下來的,當時候的西藏國王赤松德贊邀請了寂護論師,而 且寂護論師將佛法傳到藏地的時候,是以那爛陀大學的這個傳 統為藏人們流傳了藏傳佛教。

寂護論師自己是量學的大學者,他也是中觀的大學者,寫下 了量學的《真如集論》和中觀的《中觀莊嚴論》,他自己確實 是位精通量學和中觀的大學者,這也是為什麼西藏人非常注重 量學和中觀的原因。在藏語裏面有句俗語,叫做以量學和中觀 兩頭巨獅而坐鎮,有這種的說法。在這種量學和中觀兩頭巨獅 而坐鎮的傳統下我們去學習大教典,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去學密

咒金剛乘,但是我們藏傳佛教最主要關注的焦點毋庸置疑就是 量學和中觀。 在講解量學和中觀的時候,我們不是以引經據典的方式去詮 釋的,而是以邏輯分析的方式去詮釋。因為釋迦牟尼佛自己也 說到了:「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為 敬。」所以藏傳佛教是以邏輯分析為主的一個宗教。這也是為 什麼,即便是在今天佛法的教義當中尤其是哲學的部分,越來

始是在瓦拉納西轉法輪的,世尊獲得正覺果位的時候說到了這 麼一句話:「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有如甘露此法我已得,若 示於他無有誰能知,不如住於無語森林中。」

也就是世尊獲得了非常深奧的教法而且是以自己的經驗覺悟 了,可是當時印度普遍的觀念是無法接受這個深奧觀點的,因

越多人會去關注的原因。特別是在科學界裏,越來越多的科學 家去關注佛教典籍的心理學和哲學的內容。
此導師釋迦牟尼佛獲得正覺果位之後並沒有馬上為他人講法, 在獲得正覺果位的四十九天內靜坐著完全不說法。 那時候有五比丘,他們在佛陀證悟正覺果位之前就已經認識 佛陀了,因為佛陀獲得正覺果位的緣故,他們看到了佛陀的莊 嚴,於是請求佛陀為他們傳授教法,在這個因緣下佛陀為五比 丘眾轉四諦法輪,所以在梵文語系的傳統裏面說到了初轉法 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

要的就是這三毒煩惱。巴利語系的佛教傳統也說到了業集諦和 煩惱集諦,但是更細微的煩惱的根本來自於哪裡,這個就要搭 配著二轉法輪和三轉法輪才有辦法去瞭解更細微的煩惱,以及 如何透過無我的正見斷除這個煩惱的根本。

所以,初轉法輪的四諦的第三個角度——也就是以四諦的果 位來瞭解四聖諦的話,佛陀說知苦不可得知、斷集不可得斷、 修道不可得修、證滅不可得證,在此是搭配著無我的正見而來 做解說的,這種引導方式的確是非常善巧、非常有智慧的。

我平常會這麼解讀,「深寂」指的是在瓦拉納西轉的四諦法 輪;「離戲」指的是知苦不可得知、斷集不可得斷、修道不可 得修、證滅不可得證的無我的內容,也就是空性的內容,離戲

初轉法輪是四諦法輪,佛在講四聖諦的時候是以四諦的性質 而說、以四諦的作用而說、以四諦的果位而說,從三種角度去 解釋四聖諦,這個很重要! 首先,四諦的性質為何?而說到了這是苦諦、這是集諦、這 是滅諦、這是道諦。 四諦要如何取捨呢?佛跟我們說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也即對於苦諦我們要去徹底的瞭解、要精通、要知道。即便是 昆蟲也都想要離苦得樂,所以我們要去觀察這個痛苦來自於什 麼因緣,於是說到了集諦,針對集諦佛說我們要去斷除,故而 叫做斷集。 集諦可被斷除嗎?集諦可分業集諦和煩惱集諦二者,業集諦 最主要來自於三毒煩惱。雖然煩惱有很多不同的種類,但最主
這兩個字指的是二轉法輪無相法輪,即佛在靈鷲山為弟子們傳 授的二轉法輪《般若經》的內容——滅諦詳細的內容,比如煩 惱是否可被斷除、要如何斷除等的內容,在《般若經》裏面做 了詳細的闡釋,以離戲來講《中論》也說到八種戲論。 「光明無為法」以我的解讀來講是指三轉法輪,有一派解釋 為《解深密經》,可是另外一派解釋為《如來藏經》即《寶性 論》主要的依據,在這本經裏面說到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

以在《寶性論》裏面我們可以看到九義、九喻,這個主要的依 據就是《如來藏經》。

光明無為法指的是我們的心是唯明唯觀的性質,任何的煩惱 都是屬於客暫性的,並不是融入於心識的本性當中。貪嗔癡的 根本以中觀的角度而言就是真實執著,真實執著是顛倒執,八 萬四千種煩惱最終的根本是三毒,三毒當中最主要的是癡,雖 然各派對癡的解讀不同,但就以龍樹父子的意趣而言在此的癡 指的是真實執著。《四百論》裏面說:「如身中身根,癡遍一 切住,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若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 故此一切力,唯應說彼語。」《四百論》非常明晰和清楚的說 到,一切煩惱會隨著它的根本——癡的斷除而斷除,加上心本 身是一個唯明唯觀的屬性,而煩惱又是客暫性的,因此煩惱可 被斷除!至於光明無為法的一個最究竟的解釋這在密咒金剛乘 的典籍裏面可以看到,所以二轉法輪的時候說到了境上的光 明,三轉法輪說到了識的光明(即俱境的光明)。

初轉法輪以三種不同的角度詮釋四聖諦,之所以會這麼詮釋 也是因為搭配著將來要講解的二轉法輪和三轉法輪,如果我們 知道佛陀用意的話就能明白佛陀的用心良苦,而且這種次序是 非常深奧的安排。

除了說到愛和慈悲的價值外,還更深入廣泛的解釋了貪嗔等煩 惱乾擾內心平靜的這些負面情緒要如何斷除,加上這些貪嗔等 煩惱都是以真實執著為基礎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所以認知真 相、斷除煩惱的這個理論就建立了,而說到了在佛的果位當中 可以獲得圓滿的覺悟和圓滿的淨除,即滅證的功德。

由此我們可以深思龍樹父子的恩德,因為龍樹父子對此做了 非常詳細的解釋。龍樹菩薩的《中論》後來又被月稱這位大學 者做瞭解釋,月稱論師針對《中論》的內義寫下了《入中論》, 針對《中論》的詞義寫下了《顯句論》。《入中論》一開始先 禮贊大悲心:「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 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 而且《入中論》的這句話也是我每一天都會去思維的內容: 「若謂自相因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

藏傳佛教由量學和中觀兩大巨獅坐鎮 如同剛剛所說的,這世界上的科技發展已經到了非常高的一 個水準,但是就以心理學來講西方並沒有這麼深奧的心理學, 雖然在西方科學界裏沒有這麼深奧心理學的內容,可是他們西 方人也是需要獲得內心的寧靜和內心的平靜呀,為了使內心能 夠平靜我們必須要去正視和面對甚至去除乾擾內心平靜的煩 惱。 所有主流的宗教都會說到愛的價值、慈悲的價值,但是佛教
非理故無性。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 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諦。由於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 說見真境即真諦,所見虛妄名俗諦。」那麼尋找之後找不到, 難道是沒有嗎?也不是!而說到了:「如觀察車七相無,由餘 世間共許有。」這是我每日都會去思維的內容。 確實,月稱論師也是一位非常直率之人,因為他在《入中論 自釋》裏面說到了:「若謂:上座世親、陳那、護法等諸論師, 彼等是否聞文生怖,棄捨無倒顯示緣起義者,即如是答。如何
乃能通達此義?頌曰:前說深可怖,多聞亦難解,唯諸宿習 者,能善通達。」世親陳那等論師,難道以他們的智慧無法理 解緣起性空,因此他們背棄了緣起性空的這個正見嗎?月稱論 師說是的。可見量學和中觀的典籍是多麼的重要! 《俱捨論》裏面雖然說到量學許多廣泛的內容,這是可以參 考的,但是在裏面說到須彌山及其四周等內容,我覺得這不符 合真相,是非如言可取的。就像《俱捨論》說到:「日月迷盧 半,五十一五十。」如果你們引用世親這個《俱捨論》的時 候,我們會回答說:「這個經論文我們不承認,我們不認為這 是如言可取的,它有它的依據,它有它其他的用意。」因此量 學和中觀相互的學習這是非常重要的。 透過二諦來瞭解四諦 即便是今天在場的你們義大利學者,因為你們要去瞭解四諦 的內容,所以你們就要好好的學習二諦,只有透過勝義諦的認 知才能夠瞭解滅諦,否則佛說煩惱可被斷除就無法理解這句話 的內容。 煩惱是可被斷除的,是透過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一個見解 來斷除,真實執著會看所有的諸法為自性有但實際上並非有自 性,所以空性的見解會讓我們相信表象與真相的不同。
我們雖然會看到自相、會看到諸法的真實存在,但實際上這 些都是錯誤的看法,事實上沒有任何一法是以自己的力量真實 的存在。所以無我見與我見針對同一個所緣但卻產生完全正相 違的所執、是相互抵制的,同樣的空性與真實執著也是如此。 舉報因為內心的煩惱都是源於真實執著和我執的緣故,我執 和真實執著又可以被無我和空性見所斷除,所以滅諦是可以成 辦的!要瞭解滅諦的話,我們必須要瞭解完整的勝義諦的論 述,透過二諦再來瞭解四諦。 以聞思修的方式學習大教典 當我們閱讀這些經典的時候,不應該只是念誦而已,應該要 去反復的釐清甚至於瞭解這些經論裏面所說的內容,搭配著自 己生活的經驗絕對能夠受益,希望你們能夠多多的關注大教典 裏面所說的內容,好好的學習。 我們許多的佛教徒,說是佛教徒,但所做的只是做法會、做 祈求。我們說會打坐,可打坐的方式基本上屬於一種毫無作意 的打坐,摒除了一切的念頭,這種的做法被蓮花戒大師所破

斥,所以在藏地裏面破除了這種想法。唯有透過自己反復的學 習大教典,運用在生活當中,才能夠從內心裏面對佛法的教義 產生定解。

我現在所期望的是,如同《入中論》裏面所說:「如是慧光 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諦入滅 定。」這是我所期望的。也就是透過空性的思維,雖然現在並 沒有專注一境的奢摩他,但是我會反復的以止修和觀修的方式 思維空性,讓我對空正見這方面有更深奧的覺悟和經驗。

像我們所做的這一切確實是實事求是的一種做法,因為它不

月稱論師的《入中論》裏面又說到:「世俗真實廣白翼,鵝 王引導眾生鵝,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透過名 識施設而有僅此而已的這個世俗諦,以及觀察後沒有任何一法 是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的這個勝義諦,好好的瞭解二諦的話, 我們就會像鵝王具有雙翼般,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 岸。

不只是這句話出現在經典裏面而已,而是反復思維的時候會 覺得這個內容是立體的,是可以被取得能夠運用在自己生活當 中的。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們要好好的學習,學習真的非常重 要,再加上自己的經驗去分析觀察。

佛教教義的好處在於它是值得我們去觀察的,而且如果你願 意花時間去觀察的話,會從中獲得許多肯定的答案。我不是說 輕視其他的主流宗教,因為每一個人的想法不同、追求不同、

僅是一個佛教典籍裏面所說的內容而已,它也是的確可以運用 在生活當中讓我們感受其殊勝性、有所體悟。
根器不同,所以不同的宗教的確會適合他們,而且這些主流宗 教都一致說到了善心的價值,因此我尊重一切的宗教,他們確 實對人類的社會帶來極大的利益。 但是就以哲學觀點而言,印度古老的文明當中的確是非常豐 富的,在這個豐富的文明當中,佛教的典籍所說的哲學觀點非 常的博大精深,尤其是龍樹父子所建立的這個完整的中觀的哲

學是非常的博大精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學習。博大精深 不是一種表述而已,而是讓自己透過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 所生慧讓這種的表述轉為內心的覺受,這是我想要呼籲在場法 友的一個內容。

所以,以四諦的性質詮釋四諦、以四諦的作用詮釋四諦、以 四諦的果實詮釋四諦,尤其是在果實這一塊的時候就是引導這 個四諦法輪的眾生去瞭解無我空性的內容,即內心的負面情緒 是可以斷除的,這是透過勝義諦的思維——表象與真相的不 同、我們現在所見的並不符合真相的這個思維而來斷除,內心 會產生定解的。

透過量學和中觀這兩者結合之後去思維的確非常重要,因為 有時候我會跟巴利語系佛教傳統的學者們交流的時候,我會 說:「如果沒有量學的一個訓練,等同沒有牙齒的咀嚼,這時 候食物很難消化,如此我們只能引經據典而已;可是,那爛陀 的佛教大學跟我們講邏輯的重要性、觀察的重要性,有了量學 的訓練等同有了一口健康的牙齒,我們在咀嚼食物的時候會有 更好的吸收能力。」寂護論師對藏人們介紹的佛法傳承就是結 合量學和中觀這兩者,這是我希望義大利的佛教徒們能夠記住 的一點,其他義大利的佛教中心希望你們能夠記住上述所說的 內容。

雖然藏傳佛教是量學和中觀這兩頭巨獅坐鎮的傳統,但是一 開始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是從《攝類學》、《心類學》、《因類 學》開始,會根據我們的能力慢慢引導上去,由此而引導到般 若和中觀。過去的這些西藏先賢大師設計這套課程內容確實花

了很多的心思,而且設計得非常好,加上他們在辯論的時候另 有設計了一套辯論的語言,會以「應成故」等的這個表述很簡 潔的進行辯論,因為我們要斷除內在煩惱的時候的確需要足夠 的智慧,這時候如果能夠搭配著這套辯論的語言會更為加分。 所以在印度的學校裏面我們也會要求去學習阿嘉雍增的這個 《心類學》,我以前也背誦過這個《心類學》,我也呼籲西藏 的學生們能夠背下這個《心類學》,你們應該加大力道的去關

問答交流

問:佛法在亞洲的歷史是悠久的但在歐洲才剛開始,我的問 題是對歐洲⼈轉述佛法的時候,哪些內容必須要保留︖哪些內 容是可以做調整的︖

答:在藏地佛法還未興盛的時候有苯波教,所以苯波教的傳 統是我們藏人原始的傳統,寂護論師來到藏地之後,其實在寂

注大教典的學習,這是我想要呼籲的內容。下面我們可以進行 交流互動。
護論師到來之前西藏的國王松贊幹布就已引進佛法到藏地了, 因為那時候與中國的公主聯姻,中國的公主把佛法引入藏地, 拉薩大昭寺裏的釋迦佛像也是由中國公主帶過來的,那是藏人 一開始接觸佛法的時候。 在八世紀的時候西藏的國王赤松德贊邀請了寂護論師,寂護 論師在講授佛法的時候對西藏的國王說:「既然你們擁有自己 的語言文字,就不應該先去學梵文之後再來學習佛法,應該將 梵文經論譯成自己的文字再來學習才對。」在這之前松贊幹布 根據印度的文字創造了西藏人自己的文字,因為我們藏文是根 據梵文的語法和文字為參考而改良的,所以藏語本身的底蘊是 非常深厚的。

再加上在寂護論師的引導下,我們開始著手進行翻譯的工 程,提升了藏語的水準。而且我認識的一些朋友也說,寂護論 師在藏地的時候也想要去學習藏文,有人這麼跟我說過。總 之,藏譯的佛陀親自所說的《甘珠爾》有一百多部浩瀚的巨 作,以及根據佛親自所說教言的注釋印度大師的著作《丹珠 爾》有兩百多部浩瀚的巨作,總共有三百多本浩瀚的巨作。

一開始佛法引進到藏地時過去的苯波教的確有感到不安的時 候,但是苯波教的傳承至今還在呀,像是透過苯波的傳統仍然 會有修地方的天龍八部和招財法等這些傳承,這個我們佛教徒 也會做。就像在拉薩的大昭寺上面有一個很大的招財瓶,這個 就是根據苯波教的傳統而去建立的,所以有時候會邀請苯波教 的信徒而去招財,寂護論師將佛法引進到藏地的同時苯波教的 傳統仍然繼續保留。

那麼,哪一些要保留、哪一些要調整呢?當然宗教的信仰是 個人的選擇、個人的決定,我們沒有辦法強迫別人要擁有宗教 信仰,像你們歐洲的傳統宗教是屬於基督宗教、猶太教,所以 請你們以自己傳統的宗教信仰為主,這個比較妥當。當然在千 百萬人中仍然會有一些人會更相應佛法,這時候你要轉為佛法 信仰也沒有問題啊,可是當你轉為佛法信仰的同時也務必尊重 原本的信仰,這樣的話就會更加的圓滿。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所有主流的宗教都一致說到了愛和 慈悲等的價值,這對人類社會的確是有貢獻的,所以我們有足

夠的理由應該去尊重其他的宗教,我的使命之一就是推動不同 宗教之間相互和諧。 以哲學的觀點而言基督教、佛教、回教、猶太教雖然不同, 造成這些不同差異的原因是根據自己所接受的程度,但是我們 都傳達一致的訊息——慈悲的價值、如何幫助他人。 像基督教他們會去貧困的地方幫助當地的人們,無論是以醫 療還是教育的方式,為什麼他們會有如此強大的心力?就是因

為他們內在的信仰!所以,我們可以相互保持尊重的同時,也 能夠持續自己不同的哲學觀點,這是可以做得到的。

答:世尊自己出家,也讓五比丘出家,所以佛教傳承的持教 者最主要就是僧團,戒定慧裏面的戒非常重要,其實那爛陀佛 教大學裏面也是如此最主要是以僧團維持的,像是緬甸、泰 國、臺灣等地都是如此,最主要是以僧團的力量維持了佛教的 傳承,佛教的這個律行、戒學是能夠讓佛教傳承延續下去的主 要依據。

佛陀給予的別解脫戒裏面分出家戒和居士戒兩者,你可以受 出家戒,你也可以受居士戒,或者哪怕你沒有受出家戒和居士 戒,但是你對佛教典籍裏面的心理學很有興趣,或者你對佛教 典籍裏面的量學很有興趣,或者你對佛教典籍裏面所說的奢摩 他和毗鉢捨那的內容很有興趣,因此去學習的話,你不一定要 去成為佛教徒啊,你把它作為一個知識實踐於生活當中,這是 可以做得到的,這個就是印度傳統裏面的世俗的作為。

有一些人秉持著非常虔誠的信仰來接受出家戒或居士戒,這 也可以呀;或者是,你不想擁有任何宗教信仰,只是單純的讓

自己這一生過得更好、想要幫助更多的人,這兩種都可以有。

因為人類的社會當中有不同根器的眾生,有一些人可以依循佛 教的戒律而去修行,有一些人不會去想後世的問題、不會去想 解脫的問題,只是單純的想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因此 而來關注佛教典籍的這種人也是存在的呀。

在學校的教育裏面應該要去推動道德倫理,在推動的時候並 不是叫所有的人都成為佛教徒或都要受戒,不是這一回事!科 學家們也證實了人類的天性是善良的,因為我們是群居動物, 所以我們的本性是需要依賴他人、是需要愛和被愛的,像這一 類倫理道德的觀念去推動的時候,就不需要改變他人的信仰。 在現代的教育界裏面對倫理道德的教育確實不夠,這是我們要 去大力推廣的。

問:您如何看待未來五⼗年佛教在世界社會的發展和⾛向︖ 答:這很難說啊,因為以全球變暖的問題來講會越來越嚴 峻,我認識的一些科學家朋友們說,在數個十年後氣候變暖所 導致的惡化現象會讓許多的湖泊乾涸,我認識的科學家是這麼 跟我說的。

像過去佛迦葉佛等在這世界的時候會為眾生轉法輪之後示現 涅槃,之後世尊來到這世間,所以有一些佛會來到這世間傳法

之後示現涅槃,之後又有一些佛來到這世間,這種成住壞滅的 循環是會有的。加上我們現在氣候的惡化現象,讓我想起在經 典裏面看到我們這個南瞻部洲會經歷水災、火災等這個四大的 災難,現在正面臨火這個災劫的問題,如果都沒有人的話我們 怎會知道佛教的發展呢?這時候,我們只能遠離這個地球遷移 到其他的世界,再繼續的修煉佛法來為他人講解。

答:剛剛我已經引用了《四百論》的內容:「

癡遍一切住,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一切的貪嗔等煩 惱,都會去執著這個貪的對象和嗔的對象是真實存在的,因為 覺得這貪的對象是真實存在所以而產生了貪,由嗔的對象是真 實存在的緣故而產生了嗔。

但這個貪嗔的對象是真實存在嗎?是以它自己的力量而存在 嗎?如果它不是以自己的力量而存在,只是一個名識的概念化 當中而有的話,那就不是真實存在了。

現在量子物理的專家們會說:「我們看到的這些物理現象, 在表象上面是可以被衡量的;但是在量子的真相當中,沒有任 何的一個物理現象是可被衡量的。」而說到了表象和真相的不 同。

唯識派是說,表象上面我們看到一切都有外境,但實際上的 真相是並沒有外境。中觀、尤其是中觀應成派說,我們看任何 事物時會覺得這是以自己之力而有的事物,當我們知道真相並 非如此的時候就完全沒有了貪嗔的依據,因為貪的產生必須要 認為這個貪的對象是真實發生才會產生。

為什麼不是真實而有呢?因為這是一種概念化而有,並不是 具體而有,並不是真實存在,是一種在概念化當中而有的存在 僅此而已,是一種相互依存在當下被認定而有的存在僅此而 已,所以叫做「若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愚癡會讓我們看 好與壞的任何一法都是以自己的力量獨立的呈現了它的屬性, 我們會這麼看到,也會這麼執著。而事實上並非像看到般的這 麼存在,這一切都是在名識施設當中而有僅此而已,因此而減 緩內在的貪執和嗔執。

問:為什麼有了實執,就會產⽣貪執和憤怒︖為什麼有了緣 起的理解,妄想就不會產⽣呢︖
如身中身根,

答:就像我剛剛講的量子物理說表象與真相的不同,確實是 跟唯識的說法非常相似,但是量子物理表象與真相不同的解說 更偏向於無外境的一個說法。

所執和能執二元的距離感,只是表象上的一個呈現而已,實 際上並不是如此,因此而說無外境,事物與執事之識這兩者的 體性相同,所以事物絕非外境,這一切都是心的一個屬性。雖 然對外境的執著是會減緩這沒有錯,可是即便持有這種無外境 的想法,仍然沒有辦法直接的對治真實執著,沒有辦法對治中 觀、尤其是中觀應成派所說的真實的執著,所以只有中觀和中 觀應成派這個無真實、無自性的觀點才是最強而有力的。

量子物理的說法是講真相和表象的不同,量子物理的學習對 中觀的學習是有幫助的,但是量子物理不會說諸法是怎麼存在 的或者名識施設而有的概念。

問:當很多⼈遇到苦難的時候,我們怎樣才能不把苦難當成 是⼀種障礙⽽是⼀種資源呢︖

答:可以透過發心的口訣做此思維,也就是正在遭遇內心的

問:應成哲學否定⾃性有的分析,和量⼦物理對外部現實的 分析 如觀察者在的情況下才有量⼦可被衡量的現象等,這 兩者之間到底有何區別︖
不安樂及身體的痛苦時,可以想這是過去業所感得的果報,我 應承受這個業障的果報,願此而淨除業障,這麼去想的話會讓 內心獲得寧靜,當我們遇到苦難的時候,因為是自願的接受痛 苦,所以會讓內心獲得平靜,由此將逆緣轉為道用。 以自身的經驗為例,觀想一切眾生也會有相同的痛苦,願我 的痛苦代替一切眾生的痛苦,願一切眾生的痛苦由我來承擔, 產生這種更大心力的時候就可以將逆緣轉為道用。《上師薈 供》裏面說到,在世尊、上師的加持下,讓一切眾生的痛苦由

。」 這裏面的「後遮一切見」也是由這個發心而有的,當然這句話 也是我每日思維的內容。「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 間苦,鹹由自利成。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 且觀此二別。」這是非常強而有力的,我們世界上這種諸多種 種的痛苦最主要是愛我執所導致的,因此「若不以自樂,真實 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故應除疲厭,馭駕覺心 駒,從樂趨勝樂,智者寧退怯。」如同《入菩薩行論》所說的 的確是如此,菩提心的修煉會讓我們以各種各樣的角度思維愛

我來承受,願我的快樂分享給一切有情眾生,而說到了取捨 嘛,這一類發心的口訣就非常強大。 問:我認為謙卑是發展菩提⼼和修習慈悲的重要基礎,在您 看來謙卑在八正道中應該放在哪⼀個位置︖ 答:維持謙卑的態度,確實在發菩提心的過程當中是需要 的,如同《修心八頌》裏面說保持一個謙卑的態度永遠視他人 為最上,而且這也是我每天思維的內容。 八正道是屬於巴利語系佛教傳統和梵文語系佛教傳統所共同 學習的內容,至於《修心八頌》裏面這個視他人比自己更重要 的謙卑,這只有在梵文語系的佛教傳統裏面才會說到,為此而 減緩愛我執而提升愛他心。 「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
我執的過患、思維愛他心的功德,而減緩愛我執提升愛他心。 因為它是在智慧輔助的情況下而產生的,所以這種的謙卑不 會讓自己失去心力,相反的它讓自己的內心更有心力,因為他 想要去承擔一切眾生的痛苦。雖然把他人視為重要自己視為次 要,但絕對不是說我無自性、我無法做到、我無能為力,不會 這麼想的,雖然是謙卑可是內心裏面卻充滿著勇氣和心力。 問:聲聞獨覺阿羅漢的涅槃和佛陀法身之間的差異為何︖

氣,所以連實執的看法、自性的看法也沒有。我們學習大教典 的話,可以知道佛陀圓滿一切的證功德和滅功德,而聲聞和獨

問:大悲心的主因是什麼?

答:愛他心的力量越強大的時候,為了他人會產生即便犧牲 自己性命也在所不惜,而且會完完全全將焦點擺在他人的身 上,這種維護他人之心就是大悲心的主因。

不忍眾生的心其實聲聞獨覺都會有,但是以強大的心力我要 去幫助他人的這個愛他心就是大悲心的主因。這個愛他心也需 要搭配著智慧產生,這個智慧像是要知道煩惱是客暫性的、心 的一個唯明唯觀的體性等諸多的因緣來產生大悲心,這絕對不 是來自單一的因,而是要搭配著深廣的眾多的資糧聚合之後, 才會產生對他人的這個愛惜之心越來越加的強烈。

答:這無法用我們自己的覺受去講解,但是根據教典聲聞獨 覺阿羅漢他們只斷煩惱障並沒有斷除所知障,可是佛陀因為獲 得了一切圓滿證滅的功德,徹底斷除實執和實執所留下來的習
覺並非如此,所以兩者之間會有很大的差距。
問:思維空性時,我們應該要去思維的偈頌文是什麼呢? 答:《中論》是最主要的,「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 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 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 不是空者。」這些偈頌文是非常強而有力的! 這個解釋,我們可以參考月稱論師「若謂自相因緣生……」 等的這些偈頌文來瞭解四應成:「一、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 患;二、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三、應成無遮勝義 他生之過患;四、應成無自性為非自空之過患。」在講最後一 個應成的時候月稱論師引用了一些經文而去說應成無自性為非

自空之過患。像這四應成的思維就很重要,的確會改變我們的 內心!

如果是有自相,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性相的話,當你以 五種觀察或七種觀察去尋找的時候應該要找到才對,可是找不 到啊。因為以自己的力量而有了嘛,所以尋找之後應該要找到 才對,可是又找不到啊,這代表什麼呢?沒有任何一法是以自 己的力量而形成自己的屬性和作用,因此就會有「

而且當我們在學量學的時候,會覺得成立時必須要有一個自

》的內容和《

》 的內容。

中論》的這些偈頌文我每天都在思維,《中 論》和《入中論》的這些偈頌文對我的幫助很大,每一天反復 地思維、反復地去理解它,對我的幫助很大!應成聖者定滅事 物之過患、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應成無遮勝義他 生之過患、應成無自性為非自空之過患,這一切都是在名識施 設當中而有,僅此而已!當我們講「名識施設當中而有」的時 候,絕非由自己的力量而形成,但又不是沒有,也確實有他的 好、壞或他的利、害的作用;但這些(好、壞或)利、害的作 用,都是在施設當中而有,僅此而已。

應成聖者定 滅事物之過患」,如果是有自性的話。
相的存在才有辦法成立,但是即便可以成立也不一定要有自 相,因為在名識施設當中仍可成立,所以這種的思維真的是更 加的深入,因此要反復地去思考《中論
入中論
像剛剛引用《
主持人:尊者,請接受我等的至心感激,非常感激您傳授給 我們的珍貴教授和建議,我們祈求您長久住世、祈求您能夠繼 續的利益眾生,我們誠心祈願尊者您能夠早日來訪義大利,因 為在這裏有很多人想要見到您,想要從您那裏獲得珍貴的教 法,謝謝尊者!

誦的內容,每一天都會靠這句話發心、接受菩薩戒,我每一天 早上起來會修長壽法、會觀想度母,在度母的座前我會念誦三 次「我趨皈依於三寶……」,以這種方式發心和接受菩薩戒, 所以我想用這種方式為你們傳授發心儀軌。

我們在場的每一位都是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導師世尊到 目前為止確實利益了無邊有情,導師之所以有這麼大一個利益 的效應,是因為一開始為我們發心,之後累積了三大阿僧祗劫 的功德,在三大阿僧祗劫當中去斷一切的障礙、證一切的功

發心儀軌 接下來我想為你們傳授發心,在《六座瑜伽》裏面說到了我 們應該要在晝夜六時思維菩提心,菩提心的思維很重要!通常 我會用「我趨皈依於三寶……」這句偈頌文來自我接受菩薩 戒,因為這裏說到「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的菩薩學處的緣 故,所以我會用這句來接受菩薩戒。這句話是我每一天都會念
德,所以我們每一天要反復的發心,這一點很重要! 觀想在前方有導師釋迦牟尼佛,旁邊有慈尊、文殊等八大菩 薩,八大菩薩的周圍有無著兄弟、龍樹父子等現為人相的菩薩 們,而且在自己的周邊有一切有情眾生,我們以這種觀想一起 持誦發心儀軌。 我剛剛已經引用了《入菩薩行論》,再講一次的話「若不以 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故應除疲厭, 馭駕覺心駒,從樂趨勝樂,智者寧退怯。」的確是如此,這是 我每一天都會去思維的內容。

具有恩惠的導師所流傳下來的教法我們今天仍然還可以值 遇,光是值遇沒有用,最主要自己要去修練和學習,長期的堅 持,三世諸佛都是以這種方式修練而成佛的,我也要這麼做。

我要發起這顆菩提心,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同時也幫助自 己、為了能圓滿自利也為了能圓滿他利而來接受的,所以為能 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若要對自己好,要生起菩提

起菩提心的話,一切的資糧由此而獲得,一切的罪障由此而淨 除。在現在這個非常困難的時刻,我們不會受到外境的影響, 內心仍然保持非常的平靜不受乾擾,這個就是菩提心的思維所 導致的,的確是如此。

生起了菩提心之後然後接待一切眾生客,觀想遍虛空的有情 ——哪怕是傷害教法的這些眾生,比如傷害藏傳佛教的這些眾 生是我們應該去憐憫的對象,我們要把你視為貴賓好好的去接 待。

接待一切眾生為貴賓之後,因為要表裏一致的幫助他們,所 以我要做的是修學殊勝悅意菩提行。這是一個令人悅意的行

心;若要對他人好,也要生起菩提心。若要讓自己當下好,要 生起菩提心;若要讓自己究竟好,也要生起菩提心。 不止如此,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為了使困難轉為順緣也是 要思維菩提心。沒有比菩提心更好的集資淨障,比起念十萬遍 的百字明咒還不如思維菩提心更好,比起百千萬的供養也不敵 思維菩提心的功德,確實如此! 噶當的先賢大師說,要盡己之力來發起菩提心,如果能夠發
為,因為它會帶來暫時和究竟所有的利益,所以請你們好好的 思維這句話,這句話真的非常強而有力。 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當下和究竟的利益都是 透過發起菩提心而獲得,不僅是親友、即便是仇敵也會因為思 維菩提心——我所想的只是幫助我的仇敵而會將此中的逆緣轉 為順緣。
觀想前方有諸佛菩薩,在他們的座前我們先念七支供養(三 遍):「所有禮贊供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 根,回向眾生及佛道。」做完七支供養後接下來一起念誦這個 偈頌文,打從心裏面的去遵守菩薩戒以及發起菩提心的承諾, 我在這裏引導你們去接受這個發心儀軌,在此引導你們的上師 每一天真的很努力的在發菩提心,所以你們弟子也要這麼做喔 (念誦三遍): 我趨皈依於三寶 一一懺悔所造罪 隨喜有情諸善業 內心記取佛菩提 我於佛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趨皈依 為能成就自他利 我要生起菩提心 願我生起殊勝菩提心 然後接待一切眾生客 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 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 在第三次念完「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的同 時,自己許下承諾:每一天都不間斷菩提心的思維,我要發起 願心菩提,如同達賴喇嘛尊者平日如這麼思維菩提心般我也要 每日這樣思維,許下這樣一個承諾。接下來「願我生起殊勝菩 提心,然後接待一切眾生客」這句話是接受菩薩戒。 《入菩薩行論》說:「滅死勝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貧無盡 藏,即此菩提心;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心;彼為泊世途,眾 生休憩樹。複是出苦橋,度眾離惡趣,彼是除惱熱,東升心明 月。複是璀燦日,能驅無知霾,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的確是如此的,只要我們思維菩提心的話,我們雖然受到煩惱 和業的操控、雖然有很多的困難,可是打從心裏面的所做一切 都是為了他人的緣故,會覺得我們這麼做是有意義的,哪怕再 多的障礙、再大的苦難都會覺得自己所做是有意義的。 「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 這麼想的時候就不用擔心非人的障礙和妖魔鬼怪的傷害,並沒

有什麼妖魔鬼怪、邪靈可言,因為任何的有情都是我們要去珍 惜和愛惜的對象,它們也想要離苦得樂,因為我思維菩提心、 思維一切有情眾生的利益,所以普願皆歡喜,會打從心裏面的 獲得安詳、安寧,這以上已經結束了發心儀軌。

(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