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25日《佛子行三十七頌、釋量論》

Page 1

《佛子行三十七頌、釋量論》 尊者達賴喇嘛傳授 蔣揚仁欽中譯 2018年12月24日於菩提迦耶 2018年菩提迦耶法會第一天之開示

今天在這個殊勝的聖地,也就是佛陀成道的地方,我們能夠再次的見面, 我感到非常的高興。而且我們真的是累積諸多的善業福報,才有這個機緣大家 再次的在這個聖地能夠一起研討佛法。 我們應該知道,學佛的方式並非是透過迴向、祈願、發願即可,因為佛他 自己也說到了「佛說罪莫能洗滌,佛手無能取眾苦,佛證無能轉他人,惟示法 諦得解脫」。所以都得靠自己努力來去瞭知真相,才有辦法從內心裡面獲得改 變,這個就是佛教一個不共特徵。雖然其他的主流宗教也非常好,值得我們去 尊重,可是在主張有造物主這派的教義,就以這一派的立場來講的話,明明說 世間一切萬物皆是由造物主所創造,而且造物主本質是萬能的,而且恩澤大於 天、慈悲大於天,他具有無限的愛,以及萬能的主宰的能力;可是明明正在這 麼解釋的同時,這世界上卻有諸多人為因素無法操控的痛苦,那這些痛苦又是 被造物主所創造,可是造物主又有慈愛大於天的說法,以及萬能的說法,那豈 不矛盾嗎?這種的解釋確實有困難,如果要給合理解釋的確有困難。 所以佛家最主要的詮釋是,佛為我們講解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為我們講 !1


解甚麼叫做所取甚麼叫做所捨;取捨之處為我們分析之後,佛自己也並非是常 一自主的士夫,佛一開始也跟我們一樣都是凡夫,透過對真相的認知,反覆的 觀察,所以才有辦法做到如同心經所說的: 「揭地揭地,波羅揭地,波羅僧揭 地,菩提薩婆訶」。就是透過資糧道獲證加行道,之後獲得見道,之後再獲得 修道,最終無學道;以自己的經驗、自己所經歷的覺受,為我們講解真相為何。 所以讓弟子們從一開始未入道的一個狀態,透過真相認知,自己努力的修行, 搭配著方便和智慧二資糧,讓自己生起證量,慢慢慢慢利他事業的能力增廣, 最終斷除一切的障礙,獲得一切的證量,透過這種方式圓滿自心。如同剛剛念 誦巴利文的吉祥經裡面所說,初轉法輪四諦法輪,也就是佛在鹿野苑為弟子傳 授的這些內容,最終以巴利語整理為大藏經,三藏經典,這個就是佛學的基礎。 之後佛在靈鷲山的這個地方,為弟子講解二轉法輪,無相法輪,這就屬於 梵文法脈的依據。二轉法輪的內容最終並非是由人道的結集者進行結集的,而 是以現化身的菩薩們,像是文殊、慈尊、普賢等,來去結集二轉法輪的內容。 像是般若心經來講的話,般若心經最主要的講說者就是觀世音,所以二轉法輪 內容的結集者並非是以人道所現,而是以化身所現的菩薩,像是文殊、彌勒、 普賢,或是金剛手菩薩為主進行結集的。 四諦法輪裡面有說到了苦諦和集諦,苦諦和集諦就是痛苦和苦因,這是屬 於我們不想要痛苦的因果二項,所以我們不想要的苦因果叫汙染諦,我們想要 追求的樂因果叫做清淨諦,所以根據汙染諦說到了因果二者,以及針對清淨諦 說到的因果二者,而形成了四聖諦的,汙染諦的因果二者就是苦諦和集諦,清 淨諦的因果二者,果為滅諦因為道諦,是以這種方式來為我們瞭知真相,讓弟 子們能夠離苦得樂的。尤其是當我們要去思惟滅諦的功德,四諦十六行相,即 是每一諦都有其四種行相,像是苦諦說到了無常、苦、空、無我,集諦的時候 說到因、集、緣、生,滅諦的時候說到滅、靜、妙、離,道諦的時候說到道、 如、行、初等,這四諦十六行相真的仔細思惟的話,會讓內心產生極大的感觸。 會想說,佛所說的法真是妙不可言,真的會產生如此強烈的感受。 像是透過空性真相的認知,我們就可知道滅、靜、妙、離的滅就是這些痛 苦有終究被止滅消滅的一天;靜是這種滅苦的方式不只滅除苦以外,是連苦的 因連根拔除,特別是集諦,連根拔除的斷除了苦,所以叫靜;妙是如此的斷除 了苦跟苦因之後,其覺受是妙不可言;離是說即便將來遇到了產生煩惱的因緣, 因為煩惱已經連根拔除的緣故,即便遇到因緣,也不可能再產生煩惱;徹底的 出離,徹底地遠離,所以說到了滅、靜、妙、離。因此在四諦十六行相裡面, 最主要要去多做詮釋的部分是屬於滅諦;之所以有去除暫時汙穢的清淨自性法 身,是因為有去除原始汙穢的自性法身才有辦法做到,這也是為什麼在二轉法 輪的時候要針對滅諦的主要的依據,也就是空性的部分,做了非常詳細的解釋。 也就是說現有我們內心上一切的汙染,一切的煩惱,負面情緒,都是來自 於對真相的顛倒執著而產生的,只要是顛倒執著,他就沒有真相為依據,只要 !2


是顛倒執著,只要有一天我們瞭知真相,這種的執著都被斷除。所以顛倒執著 是因為沒有真相依據的緣故,只要我們瞭知真相的話就可以獲得解脫,這也是 為什麼寶性論說到了,「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生,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的 主要原因,我們一切有情眾生都能夠成佛,因為真相永遠存在,只要瞭知真相, 我們終究都會成佛。 那成佛的時候,不只是瞭知真相的同時,瞭知真相的心識的本質為何,這 也是需要了解的,於是形成了三轉法輪。三轉法輪就是後轉法輪,或者第三轉 法輪,最主要詮釋的內容是瞭知空性的光明心為何。所以不只在境的光明,所 謂境光明指的就是空性,事物的空性的內容;境光明上,二轉法輪做了很深入 的詮釋以外,在三轉法輪針對具境,或者識光明,也做了非常詳細的解釋。三 轉法輪為何在此有二種不同的解讀,有一派認為三轉法輪指解深密經,解深密 經之所以會形成,是因為有一些眾生他沒有辦法如言可取的接受二轉法輪般若 經的內容,如果如言可取的話將會有墮落斷邊的危險,為此根器的眾生佛陀為 他們講解解深密經;可是卻有另外一派認為,解深密經是不了義經,真正的三 轉法輪應該指的是如來藏經,還有月光慧經等。 所以貢唐仁波切說到了,佛之所以以三轉法輪方式引導我們,最終是為了 讓我們能夠修學密法而這麼引導的;的確是如此,因為密的不共的是在圓滿瑜 伽裡面才有辦法體現出來。圓滿瑜伽、圓滿次第裡面有說到了,造作瑜伽跟非 造作瑜伽二者裡面是以非造作瑜伽為主;所以我們看無上瑜伽部的續典裡面, 有說到非常廣泛對光明本質為何的解釋。所以當我們全面認知,瞭知了無上密 裡面對光明的詮釋之後,再去看俱舍論、寶性論所說的這句話,「依一切諸佛 平等法性生,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才會更有感觸,才會有所體會,才可 以感到法的甘露、法的甘味,才會真正打從內心裡面願意去學佛,一心學佛。 所以佛是以他自身的經驗為弟子們分享他自己曾經走過的這條路。 !3


對世界所有主流宗教我是非常尊敬,因為他們都一致都說到了慈悲的價值, 愛心的價值,教導我們勸人行善,這就是主流宗教一致要去宣導的內容;所以 在過去二千年、三千年間對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貢獻,將來也肯定會對人類社 會帶來行善的作用,因此就憑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去尊重。因此宗教之間的和睦 相處是非常重要的,宗教和諧的推動是一定要去成辦的;我們會以宗教的名義 造成相互殺害這是無法理解的,因為一切主流宗教都一致說到愛和慈悲,明明 正在說愛和慈悲的宗教,怎麼可能以此為藉口產生相互殺戮的行為呢?這是無 法理解的事情,也是令人相當遺憾的事情。因此推動宗教的和諧是必然的,是 重中之重,要去推動的項目。

首先,我們可能會想問一個問題,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的確是物質發展非 常迅速的一個世界,無論是科學、科技、機械等各方面的技術都非常成熟,而 且還在繼續的研發當中,一直在發展當中,即便如此,這些現象能夠真正帶來 世界的安樂嗎?仔細的去思考的話,沒有辦法。顯而易見的一點,就是已發展 的國家,物質發展非常的好,機械技術各方面的發展也非常的好,但是卻由於 過度的貪婪及強大的憤怒、仇恨,即便在這些已發展的國家裡面,物質很優渥 的富人裡面,內心因為充斥著這些負面情緒,所以沒有辦法把自己定義為幸福 的人,所以仍然有許多的痛苦。所以這一點,已經很明確的確定了一點,物質 的發展不一定能夠帶動幸福的指數,所以即便有再多物質的發展,只要內心隨 著負面情緒所轉,受到負面情緒控制的話,你只會被痛苦所折磨,沒有辦法成 為幸福的人;所以這種無有間斷的痛苦,可以透過經濟的改善去解決嗎?沒有 辦法。這種無有間斷的內心折磨的痛苦可以透過外在的技術研發去改變嗎?沒 有辦法。內心的負面情緒所產生的內心折磨,只能夠透過調伏內心負面情緒才 有辦法做到。這種內心的調伏,無論你有沒有宗教信仰,無論你相不相信有前 !4


後世,無論你相不相信有解脫或輪迴,即便你有不同的立場,可是我們每一個 人都想要幸福,想要成為幸福的人,如果你想要幸福,那就要從內心上去除負 面情緒,因此調伏內心就是必要的。無論你有沒有宗教信仰,無論你有沒有認 為造物主的存在;為什麼呢?因為任何人都想要幸福的,這種內心的調伏,靠 的不是祈願的方式可以做到,不是透過祈求的方式調伏內心,不是的;而是透 過真相的認知。所以很多人在修法的時候,會覺得說,所謂的宗教儀軌或宗教 集會,就是大家跑到某個寺院或某個教堂,一起祈禱,這樣就滿足了,這種想 法是錯誤的,宗教給予世人最重要的教訓就是提昇慈悲;無論是基督教、回教 都是這麼講的,印度婆羅門教也是如此說的。 尤其印度婆羅門教在過去三千年歷史裡面,可以看到在印度傳統裡,一直 有一個優秀的傳統,叫做Ahimsa,也就是無害行,你不要傷害別人叫無害行; 無害行之所以能夠建立,靠的是Karuna,靠的是對他人的尊重;慈悲的對待他 人、慈愛的對待他人。你真正不想去傷害他人,不只是身語的傷害要去禁止以 外,最主要的是背後的動機,背後動機都是來自Karuna就是慈悲,你對他人尊 重的基礎之上,才有辦法真正產生Ahimsa無害行。所以一切主流宗教都一致勸 導世人向善,要去提升內在的慈悲。 所以一切主流宗教對這世界的幫助是絕對有的,像是基督教的這些修女, 或者是神父們,我們可以看到基督教對人類社區裡面蓋很多醫院學校,像 Mother Teresa,他之所以有這麼強大心力幫助這些窮人,也是因為她對自己的 信仰非常的堅定,不可動搖而產生的。同樣的佛教也是如此,透過因果的論述 來提升慈悲。這世界上多數的主流宗教都主張有造物主,造物主的本質就是慈 愛的本質,無限慈愛的代表,無限慈愛的象徵,沒有人說造物主每天都在生氣, 沒有人會這麼講,沒有人說造物主都在忌妒,自大傲慢的,沒有人會這麼說的, 只要一但主張有造物主的話,一定會說造物主是萬能的,而且他的慈愛大於天, 都會這麼講。我們被這種無限慈愛的代表所創造出來的緣故,我們每個人都有 慈愛的種子,而且我們都是被這樣的造物主創造的緣故,所以我們都是兄弟姊 妹,因此可以將原本分裂的人們團結起來,具有這種效應。如果是打從心裡面 的,表裡一致的去修行,好好去實踐造物主對世人的開示的話,那對提升慈悲 是絕對有幫助的。 不主張有造物主的教派,像是無神數論派、耆那派還有佛教,都說到了自 己的幸福和痛苦是掌控在自己手上。所以佛說了,自己是自己的依怙,自己是 自己的怙主。而且又說到了我是無始以來到現在,雖然對我如何安置的這個論 述上有不同的解讀,但是因為我是無始以來而有,所以並不主張有造物主,如 果自己想要快樂的話就好好幫助他人,因為因果絲毫不爽,我們越幫助他人最 終我們會獲得安樂,我們如果不想要痛苦就不應該傷害他人,是以這種因果的 方式去提升慈悲,這種說法也非常的好。你要不要有宗教信仰是自己的自由, 即便是如此,可是,每個人是必須都要提升慈悲的。 因為以科學家的說法,有說到人類天性是善良的,七十億人都是來自母親 的胎,靠的是母乳成長,而且在成長過程當中,都要母親的關懷,或其他親友 !5


的關懷,我們才有辦法長大的,我們都是以這種型態而形成了我們的人生,所 以我們人類的屬性是甚麼,是Social Animal,是社會性動物,是群居性動物, 我們必須依賴某個社區某個社會才有辦法成長,如果我們依賴的這個社區這個 社會,是被我們所排斥,或者我們所憎恨的話,我們在這個社會是沒有辦法快 樂的,如果你想要在這個社區這個社會安然相處的話,首先要從你這邊去愛護 這個社區,將這個社區的人們團結起來,結合起來才有辦法,結合靠的是甚麼 呢?靠的不是憤怒,靠的是慈愛慈悲,靠的是Karuna。而且科學家們也說到了 如果這個人內心保持慈悲慈愛的話,對健康也有幫助,而且對免疫系統的提升 也有幫助。可是相反的,一貫的憤怒或仇恨的話會吞噬我們的免疫系統,所以 只有慈愛能夠將我們人類的社區團結起來,將我們人類團結起來,但是仇恨跟 憤怒會將我們分裂。 這次要為你們傳授大威德金剛的主要目的是要為你們傳授文殊法類的加持 , 要傳授文殊法類加持之前你們必須獲得無上密灌頂,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要為你 們傳授獨勇大威德金剛。獨勇大威德金剛的作法可以前行正行合而為一,以一 天的方式來為你們傳授,所以我想以這種方式為你們傳授。一開始的時候想說 文殊法類傳授的時候是在寢宮裡面另外傳授,但是因為現在很多人,所以我想 說搬到外面來為大家傳授也可以。

可是你們必須要做的功課是,每一天一定要觀想菩提心跟空正見,這是你 們受了文殊法類之後的功課。受了獨勇大威德金剛的話念誦獨勇大威德金剛的 自生儀軌。像我個人來講的話,每一天就會透過自生儀軌的方式念誦「我趨皈 !6


依於三寶,一一懺悔所造罪」,首先先觀想長壽本尊在前面自我接受菩薩戒, 「然後修行悅意菩提行」的時候特別觀想菩提心這部分,「諸佛正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的時候會想說佛在哪裡,如同中論裡面所說「業煩惱滅故, 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甚麼叫做空性?空性如何滅除戲論? 這時候我會思惟中論所說的「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是為假名,亦是中 道義」我每天會觀想三大金剛——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勝樂金剛,也會觀 想喜金剛、時輪金剛還有咕嚕咕咧,還有普巴,以及金剛瑜伽母。不論我做了 這麼多的本尊,但是最主要我的修行重心都會擺在菩提心與空正見的思惟上面。 所以在此今天你們要做的功課,就是每一天必須要修學菩提心跟空正見,這是 你們必須要做的功課,而且每一天搭配著兜率百尊祈願文來唸誦108遍的密集 瑪也是需要的,這是你們要做的功課。通常受過無上密的話就要做六座瑜伽修 法,在做六座瑜伽修法的時候你們就好好思惟菩提心跟空正見;六座瑜伽修法 也必須要做,因為已經受無上密灌頂了。 在諸多不同的主流信仰當中,如同剛剛所說,佛教的學習體系,尤其是那 爛陀寺的學習體系,是以理推證為主要修學方針;所以在那爛陀寺學習體系裡 面,有講到律學,就是別解脫的主要依據。首先先從梵文翻成藏文,Prātimokṣ a 別解脫經翻成了藏文,所以我們是以這部經典為律學主要依據,而來去形成 戒的傳承。上座部Theravada,他們也是有他們別解脫經的翻譯,主要是以巴 利文為主。所守的罪行部分,像是一切有部是一百一十二條罪行,一百一十二 條裡面,光是法裙怎麼穿著的部分就有七條。而巴利語系所建立的教義來講的 話,有關法裙的部分叫如法穿著,只有一條而已。所以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內容, 只是有少許的差異而已,所以我們所要守的戒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內容,只是在 解釋的時候會產生不同的解釋而已。 所以初轉法輪不只講了四聖諦的內容以外,也是因為有初轉法輪而形成了 巴利法脈和梵文法脈的共同基礎,也就是戒,就是律行或戒的傳承。中轉法輪 或二轉法輪的時候,如同剛剛所說的,因為在滅諦上做了非常詳細的解釋,尤 其在中觀的思惟上,這種的解釋靠的不是引經俱論,靠的是以邏輯分析,所以 邏輯的分析變成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形成了量學。所以這是為什麼說到了 中觀和量學二大巨獅壓伏著我們的頸部去學習,所以有說到了中觀和量學二大 巨獅的這種說法。如果我們所學的內容最主要是引經據論的話,那我們將會非 常的矛盾,因為佛自己也說到了「眾生包袱者,五蘊乃包袱」,曾經說過這樣 一句話。於是佛陀又說到了無我,所以我到底存在不存在?到底要依據哪個經 典,才能夠知道佛的究竟意趣呢?會產生許多的矛盾。因為眾生的接受程度, 眾生的根器還有希求都不同,所以佛會適合他們的根器去講解對他們最適合的 法,因此佛的說法上會形成了不同的論述。 這也是為什麼勝義諦菩薩在解深密經裡面有說到了,佛您在二轉法輪的時 候說到了諸法皆無自性,可是這個無法理解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故而形成 了緣三法性而說三無性的內容。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佛自己說到,「比丘與智者, 當善觀我語,如鍊截磨金,信受非為境」,因為佛所說的法是根據眾生根器去

!7


說的,要不要接受,要去觀察之後再去相信,不要無條件接受我所說的法。這 個就是那爛陀學習體系的不共之處。確實在諸多主流宗教當中,這也是一個與 眾不同之處,因為所有的主流宗教都一致說到要無條件的接受教主所說的話, 導師所說的話。可是那爛陀寺的學習體系並非如此,如果其內容跟正理有相違 的話,即便是佛親自所說的也不應該接受,這個就是那爛陀寺的法脈。跟巴利 法脈所共同的,像是戒行或律行,這部分是共同,可是真正具有中觀和量學這 二大巨獅而去學習的這個傳統,只有那爛陀寺才有辦法做到。 松贊甘布藏王早期跟尼泊爾公主結婚,也跟中國公主結婚,且從西安迎請 了我們今天在大昭寺可以拜見的釋迦摩尼佛像。以前去西安的時候,我被邀請 到某個寺院,看到了此寺佛像下面的蓮花墊還在,而且聽說其蓮花墊上的佛像 被迎請到西藏去了。總之這尊佛像是一開始從菩提迦耶迎請到唐朝西安,再迎 請到拉薩的。 我們雖然梵文法脈也有傳到中國、韓國、日本、越南等地方,但真正那爛 陀寺法脈的完整體系,尤其是具有中觀和量學二大巨獅的這種學習體系,幾乎 只有藏傳佛教將其法脈保留得最完整。所以有時候我會開玩笑說,那時候松贊ེ 甘布也非常聰明,因為跟中國公主結婚,中國人很會煮飯,所以我們一些菜名, 像菜本身藏文叫Tsal就來自中文,像蘿蔔藏文叫Laphu,這來自中文。可是就以 文字改造或新創也好,或後來改良也好,最主要依據印度的Devanagari 來進行 改造的;因為中文本身字畫太複雜,所以形成藏文ཀཁགང ཅཆཇཉ等。所以這些大 藏經翻成的藏文的部分總共有三百多本巨作,這是翻譯的部分。就以藏人自己 的寫作來講大概有一萬多部巨作,所以這是我們的榮耀,是我們西藏祖先們, 他們作出的偉大事業。

!8


接下來我們看佛子行三十七頌。 佛子行三十七頌是由Uchu佛子,烏闕佛子無著賢論師著作,為什麼叫Uchu 呢,因為佛子無著賢,他一直在Uchu這個地方閉關修行的緣故,所以叫Uchu。 佛子是菩薩,並非佛陀的孩子的意思,是說佛子菩薩的意思。他的名字叫無著 賢,是由他所著作的。聽說他的時代跟布敦一切遍智是同一個時代,而且無著 賢菩薩被普遍公認為是真正的菩薩。這本經典我一開始在1959年從哈尊仁波切 那裏獲得,哈尊仁波切從尼泊爾的僧人那裏獲得的,因為我得到這本經典的時 候想說我必須要接受到這本的傳承,所以從窟努喇嘛那裏獲得,窟努喇嘛從一 位康地的大圓滿的上師那裏獲得這本佛子行三十七頌的傳承。 我們先看禮讚文「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一勤行利眾生」,在此講到了諸法 無來去的意思,其實這個禮讚文裡面已經總攝了中論最主要的要義,還有中論 禮讚文的要義,「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就 是佛是諸多的教主裡面與眾不同的教主和導師,因為佛說了緣起性空的道理。 所以就以諸法的性質而說到了生滅,就以諸法的時間說到了長短,以諸法的所 在說到了來去,以我來講說到了一異;所以我們看到這些有為的事物的時候, 都會有這八種的特徵,所以才說到了在觀察自性當中,這些八種的作用是否來 自境上呢?一切都不是,所以遠離了八戲論。 我們講到了諸行無常的時候就是講到了生滅的內容,才會講諸行無常;可 是生滅是來自哪裡呢?這個生的作用和滅的作用是來自於境本身嗎?不是的, 尋找之後甚麼都沒有,所以說到了「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而說到了滅除八種戲論,在無尋無找當中這一切的作用是存在 的,可是在有尋有找當中,這一切都是不存在。所以這也是入中論裡面說到, 「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無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諦」。 有和沒有都是在無尋無找不觀察當中,在世間共許當中來去安立的;如果不對 此感到滿足,想跨越這個門檻,認為一切的性質和作用是從境上而有的話「設 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無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是故不對此感到滿足, 想從境上尋找的話,一切都不存在。這也是為什麼有一派的中觀師認為,像是 清辯論師在他的思擇焰論裡面說到,「我等主張補特伽羅之意識,便是補特伽 羅之事例」,曾經有說到這麼一句話;也就是說尋找之後他覺得必須要找到才 對,如果你找不到的話,沒辦法安立自相的話,幾乎這一法的屬性就不存在。 所以即便是中觀師裡面也有一派認為是有自相的,有一派認為是無自相的,就 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續派和應成派;如果要更明確清楚去解釋的話,就是名言 上認為有自相的中觀師叫自續派,名言上認為無自相的中觀師叫應成派。還有 一派的說法認為自續和應成的差異是:主張有自續因相的中觀師叫自續派,以 應成為主要論式反駁自性為應成派,也有這種說法。 總之這邊的佛子行三十七頌禮讚文「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一勤行利眾生, 上師觀自在尊前,恒以三業恭敬禮」,這裡面已經簡略將中論禮讚文作解釋。 之後是發願造論文「正等覺佛利樂源,從修正法而出生,修法復依明行要,故 !9


當宣說佛子行」。所以在此而說到了正等覺佛的功德,正等覺佛的功德如果要 去詮釋的話,其實這時候我們就要去看釋量論的依據集量論,集量論在一開始 的禮讚文裡面有說到,「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所以釋量論針 對集量論這句話作解釋的時候,把每一句,像甚麼叫成量,甚麼叫大師,甚麼 叫善逝,甚麼叫救護者,每一個段落都作非常詳盡的解釋;這麼解釋的時候真 的會感到不可思議令人稱奇,讓我們深深的知道,原來佛並非是常一自主的個 體,他也是一開始透過自己的努力,慢慢的形成具量士夫,成為具有利他心的 大師。所以正等覺佛利樂的來緣是從修正法而出生的,為了能夠瞭知正法修行 的心要,所以在此說到了佛子行。 第一句「此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渡生死海,故於晝夜不空過,聞思修是 佛子行。」 在寶蔓論裡面有說到增上生和決定勝二者,為了得到增上生的緣故而說到 了增上生十六法,也就是十善道之後要斷酒、斷邪命、不傷害以及以尊敬心布 施,以及供養應供處,還有修慈心的六法。所以這搭配四百論所說的「先遮遣 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如此為智者」來去做觀修的。首先要確保斷 除墮落三惡趣的十惡道,十惡道斷除之後我們才能夠獲得增上生,後世的人天 之身,在後世人天之身,增上生的工具基礎之上,我們才有辦法中應遣除我。 但是觀修無我只能斷除煩惱障沒辦法斷除所知障,為了能讓我們獲得諸相俱勝 的空正見,能夠讓空正見斷除所知障,圓滿一切的利益,所以我們要以菩提心 來去做觀修,所以叫後遮一切見,這種修法為智者。我每一天都會念誦這句偈 誦文,也每天都會觀修這句偈誦文。 我要多做補充的是,藏傳佛教可以分新譯和舊譯二者;新譯和舊譯的差別 是,舊譯是蓮花生大師到藏地之後,那時候最主要的修行方式是如同寶蔓論裡 面所說的修行方式。但是後來西藏整個四分五裂的狀態,尤其在第九世紀的時 候,朗達瑪毀滅了佛教,所以聽說在衛藏地方有六十多年間都沒有辦法看到穿 著袈裟衣服的僧人;這些僧人逃到了邊處,像是逃到了安多跟康區,還有一些 逃到了後藏這些地方。這是為什麼有Maydue跟Duaidue的說法,Maydue就是來 自康區和安多戒的傳承,Duaidue是從Duai,就是從後藏流傳下來的戒的傳承。 所以那時候的西藏就以政治的型態來講的話,是屬於非常衰退的狀態,跟早期 松贊德增跟赤松德增的時候完全不一樣,因為在松贊甘布的時候,西藏完全所 有的勢力鞏固,而且非常的強大;所以有所謂的漢帝國、蒙帝國、藏帝國三大 帝國這種說法。這種說法是有依據的,我有認識一些中國歷史專家說到在唐書 裡面有三大帝國的記載;可是後來在政治因素上我們確實非常衰退,所以導致 四分五裂的狀態。 所以我們可以比較,因為蓮花戒大師,就是寫修次三篇的作者,那時候的 祈請者是赤松德增,而且赤松德增在世的時候,那時候政治的權勢是非常強大 的,所以那時候的邀請,和之後邀請蓮花戒大師的著作方式,比起阿底峽尊者 道炬論的著作方式,有完全的不同。因為阿底峽尊者來自小小的阿里地區法王 的邀請,而且雖然智慧光犧牲生命之後由菩提光迎請阿底峽至藏地,可是那時 !10


候邀請的方式是說:請你不要講得太深太廣,簡略的方式為我們講解。所以邀 請的時候也非常寒酸的方式來去邀請,所以阿底峽尊者根據這樣因緣寫下道炬 論。比起修次中篇,像是爛陀寺偉大雄偉的寫作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 們可以看到,雖然阿底峽尊者在藏地反覆說思擇焰論的教授,可是阿底峽尊者 所寫下的大論著,卻是在大藏經裡面所沒有看到的。 所以從第一句話「此生幸得暇滿船」起說到了跟下士道共同的修持方式。 所以噶當派本身,就是阿底峽尊者所帶來的傳承,要以噶當大論派的修持 為主,也就是噶當六論,噶當六部論典為主。噶當大教派沒有辦法那麼廣大學 習的話,才以噶當道次修行為主,而形成噶當道次派,如果這個再沒有辦法才 是噶當口訣派。所以我們看廣論的一些解釋,像班禪喇嘛寫的樂道跟速道,就 是很簡略的說明,說到上師所說的一切我們要無條件遵守等等。但是比起這這 個的話,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就解釋得非常清楚了。而且宗大師的菩提道 次第廣論尤其後面毗缽舍那,越困難的地方講解得越多,比起其他廣論的解釋 來看,一開始在依止善知識解釋得很廣,可是在後面毗缽舍那的部份就講得越 來越少,越難懂的地方就越輕描淡寫得帶過,這也是一種學習大教典之後不同 的寫作方式。 所以唸到了第一句。這個世界上有不可計數的眾生,在不可計數的眾生裡 面確實有人這種聰明的智慧,這麼傑出的大腦,能夠辨別是非瞭知善惡,這種 智慧只有人,這是非常難得的;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智慧,不要無條件 的去接受,或者引經據論的方式去接受。應該反覆運用這個智慧來觀察真相, 透過真相的方式來去實踐,搭配自己的覺受來去相信。所以說到聞思修這三種 修行順序,這非常重要的。沒有聽聞就沒有概念,聽聞之後不去做反覆觀察不 會生起定解,不會從內心裏面生起真正就是如此的決定;光產生決定也不會改 變內心,要反覆去熟悉,一次再一次去串習,習慣他才有辦法改變內心,所以 聞思修的順序是非常重要的。 有時候我也會開玩笑問這些學中觀的僧人們,在此有很多格西瑪,你們學 了中觀以後會不會反覆思惟中觀的道理啊?我這麼問的時候她們說:中觀好難 哦,沒辦法想。於是我就用拳頭打他們的頭說:這樣不行哦,你這樣會丟學習 中觀的僧人的臉。所以在現觀莊嚴論裡面說到「修行及諸諦,佛陀等三寶」這 個修行順序非常重要,修行及諸諦的「修行」指的是二諦,透過二諦了解諸諦 的「四諦」;修行指的是修行的屬性,也就是二諦的意思,以有世俗諦而修行, 以有勝義諦而修行,二諦的內容了解之後才有四聖諦的內容,才了解三寶的內 容。 講到第二句,如果要好好修行的話我們就要遠離家鄉,遠離家鄉的理由是 甚麼?第三句,接下來講到第四句。這一些的衣食名住都是無常,所以沒有甚 麼值得我好貪戀的,之所以有粗分的無常是因為細微的無常剎那在轉變,因為 有每一秒的剎那轉變,才有每一分鐘的剎那轉變,有每一分鐘的剎那轉變,才 有每一小時的剎那轉變,由此才有每一天的剎那轉變、由此才有每一週的轉變, 由此才有每一個月的轉變,由此才有每一年的轉變。所以沒有這種剎那轉變的 !11


話,是沒有辦法產生粗分轉變的。而且死的時候再多親友圍繞在身邊,也沒有 辦法幫助我們,我們死的時候再多的權力再多財富也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唯一 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平常累積的善法而已,所以沒有甚麼值得好貪著的,如果 平常活著的時候沒有好好修行的話,死的時候只有後悔再後悔,只有隨著後悔 懊惱而已。 當然有沒有前後世問題,要證實這一點確實有點複雜,所以這也是為什麼 有時候我講Atma,「我」的概念來講解前後世反而覺得比較簡單,但是以佛教 觀念來講的話,我們前世意識會融入到今世父母的精血,這種的結生而形成了 今世的心識,所以今世的心識也是因緣而來的,這個主因必須要跟他相同的性 質,所以在這一世第一剎那的心識之前,必須要有之前的心識,所以說到了前 後世。我覺得雖然在釋量論裡面說到心識不依賴身而有,雖然有這種說法,但 是我覺得釋量論所說的是針對外在,當時候外道的順世派的主張而去做破斥的, 可是當時候順世派的主張比起今天腦神經專家的說法來講的話,我覺得是有差 異的,因為今天腦神經的專家們,他們解釋得非常詳細。尤其二十世紀末的時 候,科學家們發現,透過禪修者大腦研究跟非禪修者大腦研究產生的差別,所 以慢慢說到由第三因素改變大腦的說法。而且如同四百論說到,確實有想起前 後世的人,而且這種想起前世發生的孩子,居然誕生在不認為前後世存在的家 庭裏面,所以這點我們必須要給予解釋。以佛教的觀點來講,這個解釋是甚麼 呢?意識之前必須來自跟他相同的之前的緒流而產生,就像我們現在色法的續 流,仔細去追溯的話,早在大爆炸之前就存在,所以他是沒有開始的,以這種 方式而來去講解的。 於是唸到了第五句,而且在第五句的時候教我們要遠離惡友或惡知識,總 之,誰跟誰在一起他會讓你更容易去造惡,更容易產生煩惱的話,這些因緣要 儘量遠離。第六句說到依止善知識之理,我們講依止善知識並沒有說依止惡知 識,如果我們要依止善知識的話,要確保這個善知識會幫助我們修善,會幫助 我們增上善法;以在這點上,宗大師就說得非常好,宗大師說「自未調伏而調 伏他者無有是處」,自己沒有調伏而調伏他者的話是沒有辦法的,「故其尊重 能調他者」,如果我們要尊重這個能調他者,善知識的話,首先善知識本身必 須要調伏自類相續,必須要調伏自己,調伏靠甚麼調伏呢?「若需何等調 伏?」如果只是假借修行的名義來說自心調伏的話,所獲得的功德只是「假證 德名,全無所益」。所以在這裡說到,「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 德名,全無所益」。調伏方法是甚麼呢?宗大師又再次說到,必須依賴一種隨 順佛教整體的調伏相續法,那就是三學。「是故莊嚴經論云:調伏等三」。是 故再次說「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 三」於是宗大師又引用善知識十法,知識、調伏、靜、寂靜、德增、具勤、教 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說到了善知識必須具足的十種 功德,以及弟子必須要具足的定義為何。又引用四百論所說「說正住具慧,希 求為聞器」,以及說到弟子如何依止善知識的方法,像這種的引導方式,就是 非常符合科學的精神。 否則我們一般的人很容易會覺得說:這個上師很有名氣,因為他有很大的 !12


拉章;或者這個上師很有功德,因為他坐在高高的法座上面;或者這個上師一 定很與眾不同,因為他有很多的弟子,以這種非常迷信的方式來相信,這完全 錯誤的。真正的透過自己努力學習,具有功德的,看起來很平凡的僧人被我們 忽略,我們卻受到外在這種,他很有名氣,以這種方式受到這種誘惑,誤認為 是善知識而去依止,我們從做法上根本就已經錯了。所以像達賴喇嘛的拉章, 或其他大上師的拉章而言,我覺得這個拉章的傳統確實跟封建制度有關;我們 哪裡有聽過導師釋迦摩尼佛有自己的拉章?龍樹菩薩哪有自己的拉章?寂天菩 薩、寂護論師哪有自己的拉章?根本沒有聽過,所以我們要特別小心。 總之,如實如法的依止善知識之後,再來去學習樂道或速道的話,學習這 種噶當口訣派就會非常有用。可是在沒有這些大教典的基礎之上,來去用這種 口訣派的方式,想要簡略修學的話,那是會有危險的。所以我們在依止善知識, 一定要了解善知識應有的定義為何再來去依止,這樣才妥當。這以上已經講解 完共下士道的部分,剛好現在十一點半,是吃飯的時候。 文稿整理呂苑佩

!13


《佛子行三十七頌、釋量論》 尊者達賴喇嘛傳授 蔣揚仁欽中譯 2018年12月25日於菩提迦耶 2018年菩提迦耶法會第二天之開示

今天是講法的第二天,從昨天起如果一直無有間斷的講解的話,可能有點 疲倦,所以我想今天為大眾傳授發心。三十七頌我們可廣可略,明天為大眾傳 授獨勇大威德金剛的前行以及正行,前正二行合併的傳授,後天休息,大後天 !14


再開始進行文殊法類。 昨天以巴利語唱誦了吉祥經,今天也是,而且昨天以華語唱誦了心經,今 天是以韓語以及越南語唸誦心經。唸誦心經代表甚麼意思呢?在亞洲裡面許多 的國家,就以歷史的角度而言,在這些國家裡,的確佛法有興盛過,而且我們 同樣都是唸誦心經的佛教徒,而且以華語唱完心經之後也唱誦了一個回向文, 也就是「願消三障諸煩惱」,三障諸煩惱的消滅靠的不是祈願而已,因此要生 起智慧真明瞭,所以「願得智慧真明瞭」,也就是唯有透過生起證悟無我的智 慧,令其慧真明瞭,才能夠斷除三障諸煩惱,這種的說法非常好,在這條路上 「普願災障悉消除」,最後說到了菩薩乘的修學,所以說「世世常行菩薩 道」。這句迴向文包含的內容非常的深廣。 宗喀巴大師也說到了,願佛法能夠遍佈到教法未曾興盛的地方,興盛的地 方教法也不衰退,所以我們現在所說的亞洲的國家,之前隨著佛陀的教法,曾 經有修行學習過,可是這種學習的傳統衰敗了,變成學佛主要是一種祈願、發 願的方式去學習,而導致佛教衰敗,變成真正了知佛法內意的人越來越少,所 以這些地方屬於曾經佛法興盛但後來衰敗的地區。最近在美國等地,越來越多 當地的人民對佛教非常的關注,尤其是科學家對佛教教義非常關注,所以這是 屬於佛教曾經未興盛的地方。我有一個認識的基督教教友,他以前來印度待了 一陣子,而且曾經也去這些大寺院,我們是多年的老朋友。幾年前我們見面的 時候,因為他是以基督宗教為主要信仰,所以他跟我說,最近在歐洲裡面,年 輕的一代,尤其是受過現代教育,尤其是科學的教育,對他們年輕的一代講解 造物主的話,他們很難相信,他們沒有辦法接受;可是佛教的教義,對這些年 輕的一代,他們更容易接受;的確是如此。所以這些地方屬於佛教未曾興盛的 地方。 可是我們一定不要忘記一個主要的原則,那就是要尊重所有的主流宗教;

!15


以我個人來講,當我去歐美地方,去講解佛教教義的時候,內心會產生猶豫; 因為這些地方,他們的歷史背景來講的話,是具有基督教、回教、猶太教的背 景,所以我們不應該轉變別人的信仰,因此會產生內心的猶豫及不安,但是這 些亞洲佛教國家,就以你們父母祖輩來講的話,本身具有佛教的信仰,你們本 來就有這種傳統,所以你們要好好學習佛教、興盛佛教,對佛教做有貢獻的事。 總之這些不同的主流宗教,能夠相互學習,這是肯定的。就像基督宗教, 他們在人類社會裡面所做出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像是建學校、建醫院等,這 些公益的活動非常的多。可是我們出家男女眾,在人類社區裡面,我們沒有辦 法做得像基督宗教這麼好。這也是為什麼以前我在曼谷的時候,曾經跟泰國僧 王這麼說,基督宗教的信徒們,他們對人類的社區所帶來的貢獻非常大,可是 我們佛教在這方面做得沒有那麼好,所以我們能夠在這方面加強的話,我覺得 可能會不錯。於是,泰國僧王曾經跟我這麼說;出家人應該待在寺院裡面,不 應該跟社會有太近距離的接觸,應該保持距離遠離社會。因為戒律裡面確實也 是這麼說的,確實他這麼考量是有他的立場沒有錯。所以我們可以從基督宗教 學習如何對人類社區帶來更多貢獻,就以信仰來講是另外回事,但是佛教典籍 裡面所說的心理學、量學的內容,如果其他主流宗教,像是基督宗教、回教、 猶太教他們可以學習的話,其實對他們是有幫助的。 接下來我們看佛子行三十七頌第七句。 在廣論裡面有說到暇滿義大,以及念死無常、皈依、業果,在此說到皈依 的部分。就以佛教來講的話,皈依境有佛、法、僧三者,佛是以導師的身份成 為我們的皈依境,僧是以道友身份做為我們皈依境,法是以正皈依的角度成為 我們的皈依境。為甚麼呢?因為唯有將自己內心上生起法寶的功德才能讓自己 獲得救護;皈依就是要獲得救護,所以只有讓自心上生起法寶,才有辦法讓自 己獲得救護的緣故,所以法寶是正皈依。但是要讓自心上生起法寶必須要知道 其方法,怎麼修行呢?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導師教導我們,所以皈依佛。在這條 路上其實是非常艱辛的,所以我們需要一些可以效仿的對象,像模範或某種的 圭臬,他做出了令我們效仿的一些善行善道,讓我們去追隨,所以僧是以伴友、 道友、助友的身份成為我們皈依境的。所以必須要自身上已經生起了滅諦和道 諦,以自己的經驗為我們講解,為我們引導;如果自己本身也隨著業和煩惱所 轉,而且自己也輪迴在六道裡面,而且受到痛苦的操控,無能自主的話,因為 自己尚未從業和煩惱獲得脫離,因為自心上還沒有生起業和煩惱的對治力,所 以「世間神等能救誰?故於依止不虛者,皈依三寶佛子行」。 第八句,每一天身體感官覺受的安樂,以及內在內心的幸福感,並非是無 因而有,必須要由因緣而產生的,能夠產生幸福快樂的因叫做白業,能夠讓你 產生痛苦的因叫做黑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痛苦和快樂並非是 無因而有驟然產生,都是來自跟自己相同類別、相同性質的因緣而產生的。「諸 極難忍惡趣苦」,尤其苦又可以分苦苦、壞苦、行苦三者,在此說到了,如果

!16


想要從苦苦當中脫離的話,畜生道也有這種想法,如果想從壞苦獲得脫離的話, 外道也有,因為外道可以透過粗境為相的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方式,讓自己投 生到色界天和無色界天,所以讓自己暫時的脫離壞苦。可是為了能夠獲得解脫, 我們必須認識的痛苦是甚麼呢?是行苦,最主要是思惟行苦。導師釋迦摩尼佛 說,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裡面的知苦指的是知行苦,並非是知苦苦而已; 因為苦苦本身,我們本身已經知道,這不需要特別去學習認知。所以唯有透過 知道行苦,認知行苦是苦之後,才會想要從行苦當中獲得脫離。甚麼叫做行苦 呢?只要有受到業和煩惱操控的行為,我們永遠都是痛苦。

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來自對真相的顛倒執著,只要真相存在,我們就有辦 法瞭知真相,遲早一天我們都會瞭知真相;只要瞭知真相的話,煩惱的根本就 沒有辦法堅定,因為煩惱的根本就是顛倒執著真相的顛倒執而已,因此我是可 以獲得解脫的,以這種方式認知行苦。平常我們在共下士道的時候說到了十善 道,斷十惡業,說到斷除身的三種惡業,四種語惡業,以及三種的意惡業。就 以十善道或斷十惡業來講的話,其實外道,像是耆那派來講,的的確確在不損 害他人的行為上做得非常好。在無害行的善行上他們非常堅持;不殺生、不偷 盜、不邪淫,這三者身業來講的話,即便不受戒,你做的話也要坐牢,所以你 會受到法律制裁。還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四者來講,大家也會覺得 你是一個下流的人;而且撒謊很嚴重可能會判刑;綺語就還好而已,惡口和綺 語也被世人視為下流的行為。最後的佔他物之貪,想要占有他物之貪,以及想 要傷害他人之嗔,以及具有邪見之癡;這三者就以邪見的定義來講的話,雖然 有各種不同的解讀,但是除了這個不同解讀以外,基本上十善道的修法,是所 !17


有的主流宗教共同學習的內容。不是說佛典裡面叫我們行善斷惡所以我們行善 斷惡,不是這一回事的;而是要知道說佛典裡面為什麼叫我們行善斷惡,理由 是甚麼。因為我們要的是幸福不要痛苦,如果是這樣的話,幸福的因緣就是善 因善道,所以我們要去做,行善是為了自己的幸福,斷惡的原因是我們不要痛 苦。 第九句開始屬於中士道部分。如同昨天也說,當講四諦十六行相的時候講 到了滅、靜、妙、離四個行相,這四個行相的確是佛教與眾不同的解讀。解脫 是徹底斷除煩惱的滅諦;這叫解脫。當我們獲得滅諦的話,就永恆的安樂了, 不受到煩惱的控制,即便獲得了頂天,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也不會產生粗分 的心識,但是遇到因緣的時候,禪定就會衰退;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呢?是因 為不瞭解煩惱的根本,所以沒有去對治;如果從煩惱的根本徹底的斷除的話, 煩惱就不會再次的產生,即便遇到再多的因緣,煩惱也產生不起。所以這個的 內容就要從滅諦思惟上去做的,所以如同四百論裡面所說的「如身中身根,癡 遍一切住,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 第九句,諸行無常,在釋量論裡面說到「由無常知苦,由苦知無我」,在 經典裡面說到了,被業和煩惱所造作、所行的話都是剎那轉變的,所以諸行無 常,行就是被業和煩惱所造作產生,或是被因緣所造作,被因緣所行的話,都 是剎那轉變的。在毘婆沙宗的時候說到,成住壞空的四個階段;成之後才住, 住之後才壞,壞之後才滅,這種說法是非常表面的。要更深層的去思惟的話, 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在成的當下就是住、住的當下就是壞,的確是如此;每一 個正在由因緣產生的有為法,在他存在的那個當下,就已經壞滅。所以這種剎 那壞滅的性質,不需要依賴其他因緣,是因為由他的因所產生,因為因本身具 有這樣一個性質,由此所生的緣故,所以由每一剎那轉變性質的因所產生的果, 都具有剎那轉變的性質;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知道,一切的果都是隨因而轉, 完完全全受到因的操控。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現有的身心,仔細想的話,也是 由因緣產生,也是隨因而轉,是剎那轉變的。因為他是剎那轉變的緣故,所以 我們知道說他是完全受到因的操控,那這因是甚麼?是煩惱無明。如果我們的 身心被無明所操控的話,難到這不是痛苦嗎?所以由無常知苦,由苦知無我。 所以由痛苦的認知讓我們知道苦根為何,所以必須要知道真相為何,於是才會 產生追求解脫的出離心。 第九句,解脫並非是外在的淨土,而是內在的煩惱透過對治力的生起,徹 底的連根拔除、滅除、斷除的話,從內心上就會建立解脫了。所以解脫是從內 心上建立的,並非從外在追求、祈求的。所以透過對治力的生起,即便遇到因 緣,煩惱也不會產生的話,這個就是真正的解脫。 接下來說到了上士道。「無始時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為度無邊有 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第十一句「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故 於自樂他諸苦,修正換是佛子行。」 這二句話說到了佛子行。佛子、菩薩、菩提薩垛的修行精髓就是大悲心, !18


無論是菩薩道的初中後、各種的角度、各種的階段而言,悲心都是很重要的。 在此的悲心不只是憐憫的狀態而已,而是看到了有情正在遭遇的痛苦,也就是 煩惱的操控。這一點是本來就可以透過真相的認知斷除的,可是就因為不了解 真相,讓自己在痛苦當中,所以那種悲憫心是非常強烈的;就像一個人被河水 沖走的時候,如果他靠岸很近的話,他只要願意用手划過去、游過去的時候, 我們就想盡辦法的去呼喚他,讓他能夠靠近岸上,讓他能夠獲得救護;如果這 個人是在大海裡面,完全沒有辦法救護的話,我們最多是憐憫的狀態,不會想 要有所幫助,不會有所謂的責任感,或者想要助益他人的心,所以菩薩們的悲 憫心是以智慧為助伴的悲憫心。

因為了知真相,所以對有情現在所遭遇的痛苦的悲憫,不只是一個憐憫的 狀態,而是看到了這個痛苦是明明可以被解脫的、被解除的,只是因為不了解 真相所遭遇的痛苦而已。因此,為能夠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我必須成就無上菩 提,如同現觀莊嚴論裡面所說的「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希望一切有情 眾生能夠瞭知真相,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如果假設要圓滿他利的話,自己本 身要有所經驗、有所覺受,才有辦法為他人講解、引導他人;所以發菩提心的 意思是說,打從心裡面產生無造作的愛他之心,為此我要追求無上菩提;這種 無造作的愛他心發起的時候,叫做菩提心。如同入菩薩行論有說到「所有世間 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其實看我們世間的現象來講的 話,的確是如此。這也是為什麼入菩薩行論裡面有做一個總結「若不以自樂, 真實換他苦,非豈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19


的確是如此,我們仔細看,周邊所有的人,一切的眾生,包括昆蟲,都是 想要離苦得樂,可是最終卻是離樂得苦,最主要原因是甚麼呢?因為他們離苦 得樂追求的方式都是以我為主的,因為以這個非常狹小的我作為離苦得樂的出 發點,卻忽略了他人的利益,不去為他人而著想,不去體會他人的立場,所以 即便傷害他人也在所不惜,產生了這種錯誤的概念!這也是為什麼說到了「若 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豈不成佛,生死亦無樂」。做此總結。 我們不是說要所有的人都轉為佛教徒,不是這一回事,但是我們呼籲所有 的人,一定要瞭知善心的價值,為了就是自己的離苦得樂。因為把自己擺的內 心深處,這種強烈的執著,在此所謂我的執著,並不是自性執著的意思,而是 比他人視自己更為重要這種,只想自己的自我主義,這種的我執,這種的愛我 執,比起他人更愛自己,更愛我的愛我執,如果你能夠打從心裡面的愛護他人 的話,真的你的內心會獲得解放,你就不會被這個很狹小的、很短淺,眼光短 淺的這種堅固、頑固的愛我執所束縛、綁得死死的;唯有愛他心你能夠從愛我 執的這種束縛裡面獲得解放、獲得解脫。唯有空正見能夠讓你從真實執著或自 性執著的束縛當中獲得解放,因為我們所有痛苦都是來自愛我執和自性執著, 這是非常明確的。 所以在這裡說到了「修正換是佛子行」,這部論的主要精髓就是第十句和 第十一句。所以七因果在此有說到,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在此也有說到,我覺 得這二句是這部論著主要的精髓。 入菩薩行論又做了一個總結「故應除疲厭,欲駕覺心驅,從樂趣勝樂,智 者寧退卻」,的確是如此。我們是具有生命的物種,這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我 們有生命、有感受,想要離苦得樂,這是我們自然的現象,既然是如此的話, 我們就好好利用我們這顆人腦,因為這顆人腦可以讓我們透過思惟的方式,瞭 知深廣的內容。如果我們想要離苦得樂的話,就要好好的對治愛我執,對治自 性我執;雖然現在我們正受到業和煩惱的操控,正在輪迴當中,可是打從心裡 面的真正尊重他人、愛護他人的時候,你從愛我執的手中獲得釋放,獲得解脫 的話,即便你現在受到業和煩惱的操控,可是你會如同獲得涅槃般的安樂,內 心裡面你會活得非常有意義,所以說到了「故應除疲厭,欲駕覺心驅,從樂趣 勝樂,智者寧退卻」。我們既然已經獲得了由業和煩惱所產生的血肉之軀了, 既然已經處於這種狀態的話,我們可以從心境裡面讓自己獲得安樂,所以讓自 己產生強烈的愛他心,真正的尊重他人,讓我們內心深處不再有愛我執的任何 的汙垢,那我們才能夠真正獲得安樂,而且生生世世都能夠安樂。這時候愛我 執就會逃之夭夭,因為我們完完全全讓自己內心充斥著愛他心。 透過空正見,非常冷靜理智的空正見,讓我們瞭知真實真相,斷除真實執 著,這二者的結合真的是令人稱奇。而且內心裡面保持如此寧靜狀態的話,我 們也能夠更加的健康;而且內心裡面沒有任何的恐懼,而且產生無比的勇氣、 心力、安樂;真的內心裡面產生如此幸福感的話,即便身體再怎麼痛苦,你也 不會覺得是痛苦的;因為心的幸福最主要的障礙是來自愛我執和自性執著,所

!20


以我們要儘可能的去修學愛他心,修學菩提心以及空正見,讓自心製造幸福感。 如果真的痛苦是解決不了的話,入行論又說了一句很好的口訣,就說到這個問 題可以解決的話就用智慧去解決,何必去煩惱呢?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的話 煩惱又有何用,真的是非常實事求是,以英文來講的話是非常Practical,非常 務實的一種做法。「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第十二句、第十三句、第十四句,當有人詆毀我們的時候,有一位噶當派 的先賢大師說:「對方既然有嘴巴,要說就讓他說吧!」而且毀謗的作用只有 人才有,這是人的特徵,人做了跟他特徵相應的事有甚麼關係,因為畜生沒有 辦法詆毀我們。 第十四句、第十五句、第十六句、第十七句、第十八句,如果心力過低的 時候,很有可能會退失菩提心,如果內心過度興奮的話,有可能會產生自大傲 慢,那對修行會產生障礙,所以在此說到這個對治。 第十九句,離怯弱跟離驕慢,我們心的頻率過高跟過低都會有危險,所以 讓內心的頻率保持平靜、平衡的狀態。 二十句說到了五欲的過患。 二十一句。 這以上說到了世俗菩提心的內容,接下來說勝義菩提心內容。 二十二句。在此又可以分二者,如同虛空般根本定的修行,以及後得道幻 象的修習,所以這個解讀可以搭配著唯識派無外境的解讀也可以,或者搭配著 中觀師,無諦實、如同虛幻般的解讀都可以。通常我會搭配著第七世達賴喇嘛 !21


的歌集來去解讀「繁華六趣入口旁,離本二法見喧嘩,於此虛偽幻相在,莫念 為實見空性!」,我們現在所看的外在色法也好,或者內在感受,內在的心 法,都是在無尋無找的當下,能夠隨著一般世間共許,名言安立的方式,坦然 安立的。量學裡面有說到,正量所執必須要自相,雖然我們會有這種感覺,但 實際上去尋找之後是完全沒有的。無論外在色法來講的話,像量子物理家他們 也說到,到微觀世界,細微粒子狀態的時候,是沒有絕對可被衡量的狀態,沒 有絕對性、沒有可被衡量的狀態;唯有在Observer觀察者在的時候才能夠被衡 量,觀察者不在的時候就沒辦法被衡量,這是量子物理所說的。其實這跟唯識 派說的無外境是非常相似的;唯識派認為境不從外在而有,世間人沒有辦法安 立外在的色法,境只是內心顯現看相上存在而已,所以絕非外境而有。方分是 不存在的,因為一切的色法都可以被繼續分解、解剖下去,那心法來講的話, 心識、意識是依據續流而被安立的,所以續流是前中後剎那連結的時候才有所 謂的續流。就像我們會有意念、會有記憶,是因為之前看到了某個東西,我們 之後會想起這件事情;所以他是靠著一種續流,前後剎那的續流的銜接,而產 生了意念也好、記憶力也好、意識也好,所以過去、未來、現在也是在無尋無 找當中,隨著世間共許,因由名言的緣故而坦然安立而已。如果不被此而感到 滿足,想要跨越這個門檻去尋找的話,甚麼都找不到。所以二十二句說到了, 如同虛空般的根本定的觀修方式。 二十三句說,後得道幻化的觀修方式。 二十四句。這二種屬於後得道的觀修方式。接下來說到了六道的修行。 二十五句。 二十六句。 二十七句。 二十八句。 二十九句。 三十句。 三十一句。入菩薩行論一開始說到了菩提心的利益,就說到了懺悔品和不 放逸等,但是並沒有特別說戒品,而說不放逸和護正念正知,守護正念正知和 不放逸其實就是戒的基礎,所以不會獨立的說出戒品。 三十二句。 三十三句。 三十四句。 三十五句。

!22


三十六句。 三十七句。 迴向文「我依經續諸論典,及眾賢聖所說義,為欲修學佛道者,撰佛子行 卅七頌。才淺學疏文不精,碩學閱之難生喜,然依經教聖者故,佛子行頌應無 誤。然佛子行諸巨浪,愚鈍如我難盡測,故祈智者慈寬恕,違理無開諸過失。 吾以此善願眾生,皆發真俗菩提心,不住有寂得自在,咸成怙主觀世音。」

為了能夠救護自他,Uchu無著賢寫下這本著作。拉尊仁波切寫下了出版的 迴向文,也就是現在正在念的迴向文。這以上已經為你們傳授佛子行三十七頌 教授傳承。 今天想為你們傳授菩薩戒。今天給你們菩薩戒是明天灌頂的前行,因為密 續典籍裡面有說到,《秘密共續》說,「具戒四眷屬,即具大乘行」,也就是 說到了,弟子有分四眷屬,四眾弟子,四眾弟子的說法為居士男女眾、比丘男 女眾,這四眾。「具戒四眷屬,即具大乘行」。所以具有菩提心強烈的信心; 如果是無造作菩提心的話那當然沒話說,有造作菩提心的話也可以接受,或者 是對菩提心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也能夠具有資格來去接受灌頂的。所以為了能 夠讓你們明天能夠順利接受灌頂,所以今天想給你們菩薩戒;「具戒四眷屬, 即具大乘行」,因為有說到了四眷屬、四眾,在家男女眾和比丘男女眾,所以 如果具有五戒,在家居士戒的話才圓滿。所以首先我想要傳授五戒給你們,在 場的在家男女眾想要接受居士五戒的,在此要傳的是居士五戒;居士戒又可以 !23


分梵行居士戒,還有圓滿居士戒,還有只受一戒、只受二戒、只受三戒等,不 同的居士戒。 你們如果想要接受居士戒的請舉手,如果你們不舉手的話那我也輕鬆,不 用為你們傳戒;但是很多人舉手了,所以我現在為你們傳授五戒。所以想要獲 得居士戒的話,首先先合掌觸碰頂部、喉部、胸部,對前方的導師釋迦摩尼佛, 觀想在這個聖地,導師釋迦摩尼佛在我們前方虛空,然後禮拜三次,再對我禮 拜三次。無論受甚麼樣的戒,在家戒也好、出家戒也好,最短的戒是二十四小 時的齋戒,但是你們現在要受的居士戒是屬於盡形壽的戒體,也就是未死之前 都要去遵守的戒體。無論任何的戒,在家也好,出家也好,都是要以皈依為基 礎去接受的。 所以,以想要接受居士戒的這顆心跟隨著念誦。皈依如同剛剛已經解釋過 的,自己將來也能夠成為僧寶,也能夠成佛寶,自己的心緒也能夠生起法寶, 雖然是如此,可是這個因緣必須從現在開始做起,所以首先我要好好的守戒, 我要守的戒就是居士五戒。 五戒是哪五戒呢?不殺人;你們不可能殺人吧,殺人要坐牢,無論你有沒 有受戒,你也不能殺人。你也不能偷,偷盜也是沒辦法的。你們也不會邪淫; 不能有小三甚麼的,不然也會違背法律,強暴的話更是如此。大妄語你們應該 也不會有太大的危險,像是我高高在上,在法座上的這樣一個情況會有危險, 但是對你們來講的話應該不會有大妄語的危險。比較有可能會發生的,比較困 難的就是不要喝酒。林仁波切在達蘭撒拉,有一個老先生要從林仁波切座前獲 得居士戒,於是林仁波切說:「你不能喝酒。」老先生抓著頭說:「我沒有辦 法斷酒。」於是林仁波切說:「沒關係,不要喝醉酒就行,喝一點點可以。」 所以我隨著林仁波切步伐,如果你們喝醉酒的話也是浪費錢,回到家裡會跟家 人吵架,對健康也不好,所以烈酒或啤酒等不要喝醉,如果你真的很累的話, 沾點酒是沒甚麼關係,沾沾酒可以。 過去世尊的弟子像是須菩提等阿羅漢和跟隨導師釋迦摩尼佛足跡的這些修 行者們,一開始就是從居士戒起,接受了出家戒。所以這些的大師們,都是從 一開始斷除殺生等行為,而來獲得果位的,所以如同之前的先賢大師般,我要 這麼做,請做如此的觀想。 接下來為你們傳授菩薩戒,而且是依據菩薩地論裡面的,也就是無著菩薩 所寫的菩薩地為你們傳授。無著以見解來講的話是屬於唯識的鼻祖,從另外一 個角度來講的話,是屬於廣大行的祖師;深見行是由龍樹菩薩傳授下來的,無 著菩薩寫了瑜伽師地論等,深見派的祖師像是龍樹菩薩的著作有中觀理聚六論 等,無著的著作有大乘阿毘達摩集論等,這些都是非常傑出的著作。我們從導 師涅槃至今已經有2600年了,即便是如此,我們今天仍然可以聽聞學習導師釋 迦摩尼佛的教法。我對所有的主流宗教非常尊重,因為他們對於人類的貢獻極 大;我不是說要轉變所有人變成佛教徒,絕對不是;但是以客觀的角度來去觀 察教義的話,的的確確佛教的教義是搭配著真相,能夠跟科學家平起平坐的這 !24


種的教義,而且科學家們會非常歡喜的關注佛教的教義,是這種的教義啊!所 以在過去這麼久的時間內,導師的教法仍然存留到今天,而且在剛剛所說的這 些亞洲的國家裡面,幾乎那時候亞洲的國家,都是屬於佛教的國家。在這些國 家裡面,具有梵文法脈的國家裡面,都會學習菩提心,以願心儀軌的方式接受 菩薩戒,所以會學習無著菩薩的菩薩地論,從菩薩地論裡面菩薩戒品為你們傳 授菩薩戒。 前行正行結行這沒甚麼好說的,從上師獲得的話,上師必須要獲得菩薩戒, 才能夠從上師獲得。以我個人來講的話,每一天搭配著自我接受灌頂的儀軌, 每天自我接受菩薩戒,現在以這個菩薩戒品又可以分二者,具師的儀軌和離師

的儀軌,我剛剛已經透過離師的儀軌自我接受菩薩戒了。 如同剛剛佛子行三十七頌裡面說到,不要以今世的利益為主,不要以自我 主義、愛我執的立場為主,如同佛子行三十七頌所說的「我以如子愛護人」的 方式,來去生起愛他心。如果真正要幫助他人的話,自己本身要有足夠能力才 有辦法幫助他人,自己沒有任何道地功德、沒有任何證量,要去幫助他人是非 常困難的。如同世親菩薩在俱舍論裡面有說到「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有 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就說佛法就二種而已,哪二者呢,教正法跟證正法 二者而已。教正法與證正法要如何延續呢?「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教 正法透過解說和聽聞,是透過講聞的方式來延續教正法的;證正法是透過行持, 自己好好的修行而來去延續證正法;除此以外,像是蓋寺廟,或者是蓋佛像, 光是這一點不能夠延續佛教。所以「此便住世間」,這個「便」字,指的是唯 有這一條路才能夠讓佛法住在世間。所以我們要瞭解,教正法跟證正法是唯一 !25


延續佛教的方式。又說到僧團是延續佛教的命根,所謂的僧團並不是穿著袈裟 而已,而是穿著袈裟的人,必須透過教正法跟證正法來延續佛教,教證二法的 延續,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心緒上生起證正法,在之前必須要好好學習教正法; 有了教正法之後,讓自己透過守戒等方式獲得證正法,所以為你們傳授菩薩戒, 讓你們接受菩薩戒。 如果要禮拜的話可能有困難,首先我們先合掌,對前方的導師釋迦摩尼佛 以及他旁邊的無著菩薩、無著兄弟等廣大行的傳承上師,在我們前方的虛空對 他們禮拜。這些廣大行教法的依據,靠的是深見行的教義,如果沒有這個依據 的話, 是沒有辦法建立廣大行的,不只是有廣大行的傳承上師,其後面還有深 見行的傳承上師,以這二者為基礎之後,所有傳承上師的加持就能夠獲得。 做此觀想後,你們在受戒的皈依境前,導師的教法已經留存2600年,在 過去的這些先賢大師,他們透過自己的努力,將教證二法延續至今,以藏傳佛 教來講的話,無論舊譯寧瑪派也好,新譯的薩迦、噶舉、格魯等,所有的這些 先賢大師們,都在前方虛空,在他們座前接受菩薩戒。剛剛唸的祈請文的意思, 就是請求上師為我傳戒。我的答案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請諦聽,你等接受戒的 主要原因,是讓眾生未脫離令脫離,未休息令休息,讓佛教的法脈繼續持續, 是這個原因嗎?你們說是的。昨天也講了,今天也講了,你們對菩提心絕對是 有信心的,真的具有如此利益的菩薩戒如果我能夠接受的話,真的是非常的難 得,而且接受的地點居然在這麼殊勝的聖地,所以搭配著地點、搭配著時機, 所以天時地利等這些因緣俱足的情下,我非常難得這個機緣接受菩薩戒。 接下來是累積資糧,為了能夠累積資糧的緣故,對十方諸佛做禮拜;讓十 方諸佛、三世諸佛都可以了解我們今天所做的這些事情,為我們祈願為我們加 持。十方諸佛透過一切遍智知道我們所做的一切,為我們祝福。的確是如此, 到目前為止,像是天竺的十七班智達,或八十神通師等,即便是今天,聽到了 龍樹怙主的名字的時候,內心會產生歡喜,而且藏傳佛教的薩迦、嘎舉、寧瑪、 格魯等一些先賢大師名字聽到的時候,都會有毛髮豎起,想要掉眼淚的感受, 之所以他們會有如此偉大的成就,都是因為接受現在要傳授給你們的菩薩戒; 他們如此的遵守菩薩學處行菩薩行,好好的守戒,所以形成我們今天共同稱謂 的偉人、聖者。弟子們透過菩薩戒功德的思惟,產生極大的悅意心歡喜心。 七支供養,我們觀想在前方有諸佛菩薩,透過七支供養來集資淨障,在他 們的座前唸七支供養「所有禮讚供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懺悔隨喜諸善根, 迴向眾生及佛道。所有禮讚供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懺悔隨喜諸善根,迴向 眾生及佛道。所有禮讚供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懺悔隨喜諸善根,迴向眾生 及佛道」。結束了七支供養的積資淨障。供養曼達拉。接下來祈請上師速速傳 與我們戒體;接下來是唸祈請文。專注一境之後,讓內心產生歡喜心,的確我 們有如此殊勝的因緣,從今天起,我就可以獲得不可計數的福報的寶藏。而且 過去的諸佛也是如此行持,獲得了正覺的果位,一切三世諸佛也是發起這顆心, 接受菩薩戒,才能夠獲得正覺果位,我們也要追隨他們的足跡。不是說把佛擺 在上面然後對上祈求,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我們要跟佛說,佛你怎麼做,我也 !26


要跟著這麼做,你不覺得這是一種勇氣的表現嗎?

接下來是遮難,也就是問難。我問你們是否菩薩?雖然並不是無造做的菩 薩,無造作菩提心發起的菩薩,但是我們將來能夠快速生起無造做菩提心的菩 薩,我們要往這條路走,打從心裡面的對此產生無有動搖的信心,所以當我在 問你們是否是菩薩,你們以這種的意念,因為將來快要成為菩薩的緣故,就等 於準菩薩的概念來去回答「是的」。 接下來是菩薩戒的正行,你們如果能夠的話就要跪著或者蹲著,如果不方 便的話是特別的沒關係。過去佛遵守的一切,現在佛正在遵守的一切,未來佛 將要遵守的一切,以及現在跟未來的菩薩所遵守的這一切,是否要從我這裡獲 得?答:我要從您這邊獲得,這第一次;同樣的內容要講三次。善男子善女人, 過去的諸佛菩薩,以及現在的諸佛菩薩,以及未來的諸佛菩薩,所遵守的菩薩 戒,也就是斷一切諸惡,行一切諸善,以及利一切眾生的戒體,你是否要從我 這裡獲得? 第三次回答「是」的同時,觀想自己的心續上,生起了清淨的菩薩 戒體。也就是我們平常,接受過灌頂的緣故,其實你們都應該有菩薩戒體,有 過而且沒有衰退的話觀想增長增上,如果曾經有衰退過的話,那觀想獲得了恢 復,如果未曾獲得菩薩戒體的話,在此獲得了清淨的菩薩戒體,而且這個戒體 清淨的程度如同龍樹和無著的菩薩戒體般,在我的心上生起,請做如此的觀想。 請坐下。 在如此殊勝的聖地,以我個人來講的話,雖然我沒有無造做的菩提心,可 是造作的菩提心的確可以說已經獲得;空正見我也有造做的空正見,所以我們 隨著因緣,這種善因緣,在這個殊勝的聖地能夠接受到菩薩戒體,而且我也能 夠傳授給你們。如同入菩薩行論裡面說的「今生吾獲福,幸得此人身,復生佛 !27


家族,喜成如來子」,之後又說到了「爾後我當為,宜乎佛族業,慎莫染污 此,無垢尊貴種」。如同之前所說的,每一天我們要做的功課就是思惟菩提 心,如同今天所接受菩薩戒般的,反覆的回憶,我今天在殊勝的聖地獲得了菩 薩戒,過去的諸佛菩薩,我要好好的效法他們所做的一切,我要讓今生獲得有 意義的人生,讓我在臨終的時候能夠憶念菩提心跟空正見,這是最好的破瓦法, 至高無上的破瓦法。 因為菩提心的功德來講的話,入菩薩行論也說到「多劫佛深思,見此最饒 益」,沒有比菩提心更好的累積福報的方法,沒有比菩提心更好去除罪障的方 式,就以自利來講的話,沒有比這個更好成辦自利的方式,以圓滿他利的話, 也沒有比菩提心更好圓滿他利的方式,要幫助教法的話,也沒有比思惟菩提心 更好的方式。真的是如同入菩薩行論所說的「多劫佛深思,見此最饒益」,這 是一個最好的如意寶,我們如果拿到一顆如意寶的話,我們會非常的愛惜,同 樣的「爾後我當為,宜乎佛族業,慎莫汙染此,無垢尊貴種」,就這個意思。 「滅死勝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貧無盡藏,是此菩提心;療疾最勝藥,亦此菩 提心。彼為泊世途,眾生休憩樹;復是出苦橋,迎眾離惡趣。彼是除惱熱,清 涼心明月;復是璀燦日,能驅無知霾。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說到了不 可思議的、不可計數的菩提心的利益。之後又說到「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 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會擔心會不會受人的傷害、非人的傷害,這種的 擔心是根本就不需要有,真是很不可思議啊! 雖然是有人跟非人的障礙,可是我們將所有的生命體作為我們的貴賓,要 好好的去接待他們,「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 喜。」將所有的人、天人、阿修羅迎請到座前做為我的上賓,這種心力是多麼 的強大!所以有時候我開玩笑的說,這些天人、阿修羅或者這些魔,他可能會 覺得很奇怪,這個修行者你早上說修菩提心,要幫助我們,可是下午修灌頂的 時候,又把我趕走,要把我切斷、又把我火燒,那你早上說的才是對的,還是 下午說的才是你的心聲?他會覺得你到底在想甚麼?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傳授灌 頂不會以朵瑪去除障礙,因為我們邀請了一切生命、一切有情作為我要去接待 的上賓的話,哪有甚麼人和非人是值得我去驅除的?哪有甚麼人和非人是驅除 的對象?這根本就不存在嘛!雖然是有人和非人障礙,即便是如此,也是我要 去接待的上賓才對。所以「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 喜」。 所以我們獲得了菩薩戒之後,我們是要有責任感的,知道嗎?這個菩薩的 學處無論是白天晚上,甚至於作夢的時候都應該想起,那十八條根本罪,像是 「自讚毀他圖利敬,慳吝財法不惠施」等,這個十八條根本罪我們要了解。其 實根本罪主要的來源是自利作意,只要好好的守護這顆心,不受到自利作意的 干擾的話,就不會有自讚毀他圖利敬,也不會有慳吝財法不惠施,也不會有拒 他懺謝忿不忍,也不會其他的問題。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覺得我很重要,這 個自我主義、愛我執,一直在內心深處珍惜著、保存著,這個要釋放,我們要 讓內心裡面充斥著愛他心,不要有自利作意作祟。四十六條惡作,如「每日恭 !28


敬供三寶,不隨欲心而順轉」,不要有自利作意不要有愛我執的話,就不會有 這些問題了。這以上結束了菩薩戒的正行。 接下來是祈求十方諸佛得知,真正的做法是上師要從法座下來,上師要對 四正方、四斜方,以及上下二方禮拜,祈求十方諸佛得知。但是我不方便沒有 辦法這麼做,所以沒關係,因為禮拜又可以分身、語、意禮拜,最主要是意的 禮拜不是嗎,意的禮拜有,主要的禮拜有,次要的禮拜因為身體的障礙我不用 做。現在祈求得知,祈知的儀軌文是今天在菩提迦耶的聖地,由菩薩釋迦比丘 丹津嘉措的座前,為菩薩汝等傳戒,希望十方無邊的諸佛和菩薩們,因為你們 具有一切遍智的緣故,希望你們能夠得知,為得戒的菩薩們祝福加持。

因為弟子們你們獲得了菩薩戒體的緣故,法性的緣故,所以導致了十方諸 佛的淨土產生了大地震動,於是在當地的淨土的諸佛菩薩,會以神通力觀察震 動因緣為何;因為一切遍智的緣故,所以都會知道。於是十方諸佛會以神通力 得知,在何處從何菩薩座前,何弟子獲得了菩薩戒體。所以何處指的是南瞻部 洲,這個地球印度,尤其是導師釋迦牟尼佛自己獲得正覺果位的聖地,對菩提 心有無可動搖的信心的菩薩你們,透過了菩薩地論的菩薩戒品,獲得了菩薩戒 體;諸佛菩薩愛護一切有情眾生,猶如愛護獨生子般的這麼慈悲的憐憫我等, 所以諸佛菩薩看到我們獲得戒體之後非常的高興,為我們誠心的祝福。 菩薩戒比別解脫戒更為殊勝,菩薩戒之上是密咒金剛乘的金剛戒,但是金 剛戒的基礎必須要有菩薩戒,所以弟子們所獲得的戒體比別解脫戒還要來得殊 !29


勝;因為只要獲得這個戒體的話,只要獲得的那一剎那起,就能夠獲得無比的, 不可計數的福報資糧。別解脫戒守得再怎麼好,也不及菩薩戒的百分之一、千 分之一、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我傳授菩薩戒的次數是非常多 的,每次傳授菩薩戒的時候,都覺得我真的對佛教做出了貢獻;以那爛陀法脈 的繼承者而言,我覺得我在這個法脈的繼承上,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貢獻。所以 今天在此,在龍樹父子的座前,在無著兄弟的座前,我真的覺得非常的榮幸, 有著殊榮的機會,在這個法脈上做出了貢獻。 接下來是酬謝,師徒二者再念一次七支供養,「所有禮讚供養佛,請佛住 世轉法輪,懺悔隨喜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不應該沒有意義的對他人炫 耀我今天獲得了菩薩戒,在非器之前不應該大力的宣傳說我獲得了戒體,因為 這沒有意義,而且可能會造成別人的嫉妒毀謗,而且他方的毀謗是對於一個有 不可計數的福報的菩薩毀謗,所以他人會造極大的惡業,所以無有意義的情況 下不須對他人說我獲得菩薩戒體,這以上結束了。 (口傳戒律二十誦) 所以今天我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我個人來講的話,我呼籲你們行 善斷惡,所以以我個人而言,我也累積了無比的福報,這是讓諸佛悅意的供養。

法稱論師所作量學部分的內容,有七論,叫量學七論,最廣的為釋量論。 釋量論是集量論的解釋。翻譯時,首先頂禮聖文殊童子。聖文殊童子,因為遠 離了聲聞和獨覺故稱「聖」,妙音的緣故,稱Manju,也是文殊的意思。此論 說到了經部和唯識的宗義,宗大師的解釋裡面有說到,陳那菩薩寫了集量論之 後跟外道辯論,外道辯輸之後用口放火毀掉了陳那菩薩的著作,於是陳那菩薩 那時候非常的灰心,想說我的著作對眾生應該是沒有幫助的,因為障礙很大; 於是這時候文殊師利菩薩現身,跟他說你要繼續的寫下去,因為你所寫著作會 讓所有的,將來學習佛教教典的人,打開他們的慧眼。所以量學的著作確實是 非常不可思議。 此論會安立唯識和經部的論述。雖然中觀是至高無上的觀點,可是要體會 他是至高無上的話,首先我們必須要了解經部和唯識的差別是什麼。所以毗婆 沙宗和經部的人無我,必須要瞭解;光是經部和唯識,經部和毗婆沙宗的人無 我,有甚麼不足的地方嗎?有甚麼不夠還需要補充的嗎?而且心經裡面說到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空相四門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說到照見五蘊亦皆空,所以我是這麼解讀的。在初轉法輪的時候,說到了 !30


人無我而已,並沒有講法無我;說到了我是由身心所安立的,這個施設而有, 僅此而已,並沒有說到法無我。可是在二轉法輪的時候,人的施設處,補特伽 羅施設處的蘊體,也並沒有自性並沒有自相,這是一種解讀。第二種解讀就是, 所施設的補特伽羅不只沒有自相以外,人的施設處本身蘊體也無有自相,所以 叫做「照見五蘊亦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在 此說到了空相四門,這是一個要義;我們每天都會唸誦心經,唸到這段的時候 一定要好好去思惟。

心經裡面有說到無眼耳鼻舌身意,或者是以拍掌的方式去除障礙;心經不 是拿來做去除障礙用的,而是用來去除內在真實執著用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色與色之空的體性是否為一?是的。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所謂的空性並非是遠離所有的有法,而說到一個獨立的屬性, 不是這一回事情;所謂的空性是有一個東西存在,他怎麼存在的呢?他存在方 式是甚麼呢?將究竟觀察之後而形成此法的空性,所以色法存在的究竟性,是 施設無自性;因為色無自性的緣故,所以更需要依賴他者。所以色是形狀顏色 等,透過這種的因緣聚合而被認定為、施設為色法的。所以形成了緣起的色法, 如果是有自性的話,佛護論裡面的用詞,非常強而有力;「若有自性何須觀 待」,如果是自性存在的話幹嘛要觀待他者?如果不是觀待而有的話,果不會 依賴著因而生。以中觀的觀點來講的話,不只果依賴著因而生,因也依賴著果 !31


而成為因的,因為會生果的緣故,而被認定為、施設為,施予設定、施予認定、 或者是被施設為因,所以境和識都是相互依賴而被施設的;所以沒有任何的一 法,任何的屬性和作用,是以他自己的力量而形成,一切的性質和作用都是完 完全全依賴他者而有,所以這空相四門的說法的確涵蓋了一切深廣的要義。

現在唸到了「敬禮於具足,除滅分別網,甚深廣大身,遍放普賢光」。 現在唸第二句「眾生多著庸俗論,由其無有般若力,非但不求諸善說,反 由嫉妒起瞋恚。故我無意謂此論,真能利益於他人,然心長樂習善說,故於此 論生歡喜」。昆努仁波切說,「故我無意謂此論,真能利益於他人」,這句的 解釋上,根據藏文語法的不同,就是這個‘ang字,即「也」字不應該擺在我後, 應該擺在意後,但是我們中文是沒有這段話。 之後回到達蘭撒拉如果有時間,慢慢慢慢的再將下面的繼續唸誦。清辯論 師的著作,我想要給予你們這些的傳承,以後有時間的話,我要邊休息邊為你 們傳授,我得到許多的傳授,我想說慢慢的傳授給你們,結束了。 音檔總長01:46:12 文字整理呂苑佩

!3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