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4日心經及修次中篇

Page 1

第⼗四世達賴喇嘛

⼼經及修次中篇 橫濱國際平和會議場 2018年11⽉14⽇ 蔣揚仁欽博⼠同傳聲譯 林涓鍊整理

第⼀天


時間:2018年11⽉14⽇ 地點:⽇本橫濱國際平和會議場 傳授:聖般若波羅蜜多⼼經、蓮花戒⼤師所著的修次中篇 教授視頻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4uMnOye-2hk&list=PLH8oIefsEIxto4IdshqR6V5WdrsUpPudH

聖般若若波羅蜜多⼼心經釋法本:h"ps://bit.ly/2OhOwcx

今天再⼀次來到⽇本,我又再次⾒到許多的⽼朋友,不只是⽇本的⽼朋友以 外,有些⽼朋友來⾃韓國,以及從⼤蒙古帝國來了許多的⽼朋友,還有臺灣、還有 中國⼤陸的⽼朋友來到這裡,再⼀次,我們匯聚⼀堂。 ⾸先,借此機會跟⼤家問候,你們聽得到翻譯嗎︖聽得到翻譯嗎︖今天我們再 次在這裡聚會,不是為了做⽣意,也不是為了表演、觀摩。最主要是為了能夠了解 佛法的教理,為講聞佛法的教理⽽來到這裡。 ⾸先,我想問的第⼀個問題,也就是說平常所問的,我們現在已經在21世紀 了,科技的發展非常的快速,因為科技的發展非常快速,所以讓我們⼈腦想要被機 器所取代,⽽去創造⼈⼯智能,根識很有可能,但是就以意識來講的話,這是非常 的複雜,所以我覺得這是無法⽤⼈⼯智能所取代的。那我們在21世紀的今天,確實 今天的世界在技術和科技⽅⾯,獲得了⼀個⾼度的發展。在這⼀種環境和背景之下, 宗教的信仰是需要的嗎︖這是第⼀個問題。 之前在德⾥,我們邀請了來⾃不同佛教國家的戒師,我們聚在⼀起的時候,我就 提問,在今天的世界裡,是否需要宗教︖這是我們⾸要的問題︔如果不需要的話,那 幹嘛要堅持,可是我們要很務實的,去看今天世界的趨向。在這世界裡有70億⼈, 這⼀切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即便⼤家都只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可是隨著無知, 所以我們⼈類製造了許多的因素,導致了我們的災難,像是全球暖化的問題。像在⽇ 本,因為⼈為的因素,導致颱風造成⽇本的⽔災,還有像加州造成了⽕災。當然有⼀ 些⼤⾃然的災難,是我們無法避免的。除此以外,像是⼈類之間的相互的殺戮,讓這 些貧窮的⼈無依無靠,像葉⾨的⼩孩⼦們,什麼都沒有,沒有醫療的設備、沒有醫療 的條件、食物缺乏,導致饑餓⽽死。


在非洲裡,有內部之間的戰爭。⽽且對貧窮的⼈,我們不去關照、不去照顧,由 此⽽產⽣了諸多的困難和問題,所以不只是有⼤⾃然的災難以外,還有⼈為因素所產 ⽣的更多災難,更糟糕的是亦由不同宗教的名義為藉⼜,⽽造成之間的殺戮。所以很 遺憾的是現在緬甸裡⾯,有許多的佛教徒去欺負回教徒,這是令我們羞愧的⼀件事情。 像敘利亞、阿富汗等這些的國家裡,這些回教國家裡,只是因為什葉派和遜尼派的⼀ 個不同的名稱,即便它們所皈依的是同⼀個導師,⽽且所唸的是可蘭經,相同的⼀本 經,⽽且每⼀天都會祈禱五次,就這些傳統⽽⾔,都是⼀樣的,可是卻隨著政治的因 素,因為希臘和舒尼的不同,⽽造成相互的殺戮,這些都是⼈為因素所產⽣的災難。 總之,在這世界上,每⼀位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都是只想要幸福的,可是卻缺 乏了愛⼼,共同的責任感,只想⾃⼰,只想讓⾃⼰獲得勝利,為此,即便讓他⼈失敗 也在所不惜。以這⼀種的態度和執著,⽽產⽣了諸多⼈為因素所產⽣的災難。所以在 此有個問題,我們⼈類的天性,雖然會認為⾃⼰是很珍貴,會珍惜⾃⼰。可是呢︖當 我們在⽣長的⼀個過程當中,透過愛和被愛的關照下,在⽗母的慈悲關照下⽽成長的。 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也說到了,⼈類的天性是善良的。 幾年前,有⼀次我們跟科學家在相互交流的時候,有位科學家為我們展⽰了卡通影 ⽚,這⼀部卡通影⽚播放給六個⽉⼤的⼩孩看,因為這些⼩孩⼦他們才六個⽉⼤⽽已, 所以他沒有辦法⽤語⾔來去表達。所以這時候它保存最原本的⼈類的天性,最天真的 本性,如果他有辦法去表達語⾔的話,它就受到外在的環境的影響,可能就不是最原 本的⼈類本初的這個天性,所以給這些六個⽉⼤的⼩孩⼦看卡通影⽚。那第⼀部卡通 影⽚裡⾯的內容是兩個孩⼦⼀起,相互合作推⼀顆球,往上坡上推,相互的幫助,互 相協助的情況。這些觀看的六個⽉⼤的⼩孩⼦,正在觀看第⼀部卡通影⽚的時候,他 們是⾯帶微笑的,是想要繼續看下去的︔可是接下來,就讓他們看第⼆部卡通影⽚。 第⼆部卡通影⽚的內容是⼀個⼩孩將這個球往上推,可是另⼀個⼩孩以不好的反應, 將球往下推,相互的對峙,所以這時候觀摩者的這些⼩孩⼦,他們不想看這第⼆部卡 通影⽚。 所以,從此我們可以知道,⼩孩⼦最純真的、最天真的⼀個反應是,希望愛和被 愛的。⽽且我們⼈的確也是啊!有⼈關照我們是喜歡的,有⼈不關照我們,我們是不


喜歡的。⽽且就以我們⽣理層次的⼀個⼿續來講的話也是如此。因為醫學家們也說到 了,不斷的、持續的憤怒,會吞噬我們的體內的免疫系統,相反的內⼼保持平靜、寧 靜的話,我們的免疫系統會保持非常良好的狀態,這⼀種的解釋跟宗教無關,可是科 學家們所說的。 的確,以我們親身的經驗來講,在這⼀⼾⼈家裡⾯,每⼀個家庭的成員相互的幫助, 相互的協助的話,這⼀個的家庭所帶來的氛圍是快樂的、是幸福的︔可是相反的,在 這⼀⼾⼈家裡⾯,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的嫉妒,相互的不去體諒,相互的懷疑,更糟糕 的是相互的打⾾的話,由此所產⽣的氛圍,我們無法定義為是幸福的氛圍。這是我們 已嘗試也可以知道的⼀件事實啊!⽽且⼈類的天性,是屬於群居性動物的天性,所以 我們的⽣存,是需要依賴著某個社區,才有辦法⽣存下去的。 因為我們是群居性動物的物種,所以只有透過慈悲,將我們相同的物種匯聚在⼀起, 但是憤怒會讓我們之間造成分裂,所以⼀個⼈他⼀直在⽣氣的話,他身邊沒有⼈想要 跟他在⼀起,我們透過狗的這種⽣活⽅式也可以知道,如果這隻狗⼀直到處亂咬,其 他的同類的話,他旁邊不會有其它的狗,如果⼀隻狗,牠對其牠的同類的狗很好的話, 牠就很多的朋友。 同樣的道理,所以就以⽣理的⼀個所需⽽⾔,以佛教術語來講,就以身⼼蘊體的 所需⽽⾔,我們⼈也是需要依賴著某個社區才辦法⽣存下來的。所以如同剛剛所說的, 現在的物質發展非常的迅速。所以⼈⼀直不斷地充實新的知識,可是我們要知道,苦 樂有分兩種的層次,⼀者是跟根識有關的苦樂,另⼀者是跟⼼識、意識有關的苦樂。 在物質發展的國家裡⾯,因為物質發展的緣故,所以身體或者就以⾃⼰的⽣理的⼀個 幸福層次⽽⾔,因為具有這⽅⾯的⼀個條件,所以他們不會有身苦,可是卻有很強⼤ 的⼼苦,像我有認識的⼀些億萬富翁,他們雖然有很多的財富,可是內⼼卻沒有辦法 滿⾜,內⼼⼀直無法平靜,受到了煩惱的折磨。 所以光是物質發展,物質的發展,沒有辦法確保我們會幸福啊!所以比起身苦, 身的苦樂,⼼的苦樂更為重要,更為強烈。又像是我們即便有身苦或者是我們正在⽣ 病,可是隨著⼤乘佛教裡⾯所說的取捨法,透過取捨法的修學,即便身體正在遭受病


苦,可是透過取捨法的緣故,認為⾃⼰活得很有意義,所以,可以把⾃⼰定義為是⼀ 個幸福的⼈,因為你內⼼是滿⾜的是快樂的。所以即便身體再怎麼樣的舒適,它沒有 辦法解決我們內⼼的憂苦啊! 所以即便在今天,物質發展的這個社會裡,我們雖然⽣活條件非常的豐富、欲⾜, 可是是因為內⼼的這種煩惱的充斥,導致了許多⼈為災難不斷的發⽣,這⼀些內⼼的 煩惱,透過什麼來解決解除呢︖透過慈悲的修練,慈悲沒有辦法透過超市去購物,慈 悲也沒有辦法⽤⼯廠來製造,慈悲是通過內⼼的訓練⽽產⽣的,慈悲並非靠感官覺受 ⽽產⽣的。在這世界上的主流宗教,雖然持有不同的⽴場,持有不同的哲學思惟,可 是卻⼀致地說道,我們要善良,我們要慈悲,我們要滿⾜,我們要⾃律,這是所有主 流宗教⼀致說到的內容。我認識很多不同的、其他的主流宗教的好朋友,所以我有認 識很好基督宗教的朋友,有天主教的朋友,有猶太教的朋友,有回教的朋友,確實如 果他們好好的去修學,他們所信仰的教育的話,確實是與眾不同的,非常善良的⼀位 修⾏者,⽽且他們都會⼀致地,想去幫助需要幫助的⼈,貧窮的⼈。所以即便是在 21世紀的今天,宗教是需要的,雖有不同的⽴場,不同的哲學思想,可是這些的主 流宗教都⼀致說到了慈悲的價值。因為說到了慈悲的價值,提升了慈悲的價值,所以 它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減除內⼼的煩惱,內⼼的憂慮,因此宗教在今天的世界是需要的。

以印度來講,印度的宗教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開始是數論派,應該是有3000 到4000年的歷史,那之後形成了像是吠陀派,還有耆那派,耆那派之後,形成了佛 教,耆那派的三四⼗年之後形成了佛教,所以佛教跟耆那派幾乎是相同的時間,耆那 派的導師叫Mahavira,我有認識很多耆那派的修⾏者堅持吃素,⽽且苦⾏非常的好, 耆那派之後形成了佛教。在中東裡有了耶穌基督之後,形成了基督宗教,也形成了猶 太教,之後,有默罕默德⽽形成了回教,這些來⾃中東的宗教,都⼀致說到了慈悲的 價值,但是他們的⽴場,哲學⽴場是認為有造物主,⼀切的情器世間,都是由造物主 所創造出來的。從印度本⼟所產⽣的宗教,像是數論派來講的話,又可以分有神數論 派和無神數論派兩者,有神數論派,不覺得今⽣是造物主所創造的,他會覺得有前世, 但是最終第⼀世,是由造物主創造的,會這麼說︔那無神數論派,還有耆那派以及佛


教這三派是否定造物主的宗教。 在這個世界上的主流宗教基本上可以分兩⼤派,⼀派認為有造物主,另⼀派否定造 物主。即便主張有造物主,其實也是值得我們去隨喜的。因為認為有造物主這⼀派的 信徒,只會說我們的造物主是慈悲的,無限慈悲的象徵,沒有⼈會說這是憤怒的化身, 因為它是慈悲的化身,無限的慈悲,所以我們由這個無限慈悲的象徵之主,所創造的 緣故,打從⼼裡⾯這麼相信的話,好好地去實踐他的教⾔,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覺得 地球上的70億⼈,都是來⾃同⼀個⽗親,同⼀個爸爸的孩⼦,所以我怎麼可能相互 的傷害呢︖那因為我們都是由這個慈悲的⽗親所創造的緣故,所以他的孩⼦都是值得 我去關照的對象,照顧的對象,就所以剛剛不是說了嘛!科學家也認為⼈類的天性是 善良的,是需要愛和被愛的。這個跟主張有造物主的這⼀派的思維,基本上它的脈絡 是⼀樣的。否定造物主的宗教,⼀開始是無神數論派,之後耆那派,之後是佛教,這 三派是否定有造物主的宗教,否定的原因是什麼呢︖即便他們否定造物主,可是在否 定造物主的三派裡⾯,像是無神數論派和耆那派認為身⼼之外,有⼀個我,那這⼀個 我從前⽣到今⽣,今⽣會到後世,所以我們不需要造物主,因為這個我,無始亦無盡, 那佛教不認為有這種的我,佛教認為我只是很單純的,有身有⼼有蘊體⽽被觀待施設 僅此⽽已,那這⼀個被施設的我,是沒有開始,沒有⽌盡的,所以並非造物主所創造, 所以這世界上的不同的宗教,之所以形成了⼀個背景歷史,如同我剛剛⼤略的介紹般。

這些的主流宗教,都是跟⼈有關的宗教,所以叫做⼈類的宗教,什麼叫做⼈類的宗 教呢︖因為跟⼈類有關的信仰,因為對⼈類的⽣存⽽⾔,慈悲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所 有的主流宗教的導師都看到了這⼀點,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主流宗教都⼀致地提 倡了慈悲的價值,這是顯⽽易⾒的。但是堅持的⽴場,還有它的⼀個不同的哲學,這 是另外⼀回事。那今天我們再次要講的是佛教的教義,佛教的教義是,否定造物主, 無神數論派、耆那派、佛教這三者,否定造物主的存在。這三派裡⾯,無神數論派和 耆那派,認為身⼼之外有⼀個我。可是這⼀種身⼼之外──我,又被佛教所破除、否 定。今天在此,我所認知的法友們,以⽇本來講的話,就以歷史背景⽽⾔,是具有佛 教信仰的歷史背景,韓國也是如此。中國就以歷史⽽⾔,也是具有佛教信仰的國家,


越南也是如此。 這些都是佛教的國家,同樣的遼國還有柬埔寨等。亞洲的許多的國家以歷史⽽⾔, 都是具有佛教信仰的⼀個歷史的國家。所以當我跟其他⼈⾒⾯的時候,跟其他⼈交流 的時候,我都會提倡⼀個觀念,就是我只是70億⼈之⼀,在我們的祈禱⽂裡⾯,有 說到「如母有情」,⼀切有情眾⽣都要視為我的母親。因為有這麼講的緣故,所以我 ⾒到任何⼈的時候,我只會想我是70億⼈之⼀,那每⼀天在⾃我接受菩薩戒的時 候,我都會迎請⼀切有情眾⽣作為貴賓,所以在菩薩戒的這個儀軌⽂裡⾯有說到,「然 後接待⼀些眾⽣客」。所以無論我看到誰,都會把我看到的對象,視為是我要邀請來 接待的貴賓,為了他們的福祉,為了他們的幸福,我要盡⾃⼰最⼤努⼒來幫助他們。 所以不只是⼈,同樣的天龍八部,都是我要去幫助的對象,如同《入菩薩⾏論》 裡⾯所說的『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這是我們每⼀ 天都要思惟的內容,我們的俗語裡⾯有說到「如母有情」這四個字,所以將⼀切的⽣ 命體,視為是我們愛護的母親,所以沒有⼀位是我真正要去討厭的對象,將其視為是 我的仇敵,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最近我在灌頂的時候,我不會以朵瑪來去除障礙,我 不會經過這個流程,有時候我這麼開玩笑,我們要驅除的這個非⼈,他可能覺得很奇 怪,因為早上你說,「然後接待⼀切眾⽣客」,你把我邀請到這邊,你對我那麼好, 你將⼀切的⽣命體,視為是⾃⼰的母親,好好的去珍惜愛護,你對我們這麼好,可是 你今天下午在灌頂的時候,你又說把我驅除掉了,把我殺掉了,把我砍掉了,把我燒 掉了,說我是這個障礙的非⼈,將我被視為驅除的對象,所以這個非⼈,他可能會覺 得很奇怪,你這個出家⼈,早上對我這麼好,但是之後,你又說我是這個障礙的非⼈, 於是又想盡辦法要把我趕⾛,那這個出家⼈,你到底在想什麼︖這個非⼈可能會這麼 覺得,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會採⽤以朵瑪去除障礙的這個流程。 無論是任何的⽣命體,沒有任何⼀個⽣命體,是值得我去討厭,我去祛除的對象。 因為打從⼼裡⾯的以愛我執保護⾃⼰,再唸守護輪,再唸咒語去除的話,我覺得這個 效應不會很⼤的︔相反的,你打從⼼裡⾯,去愛護⼀切有情眾⽣,那你從內⼼裡⾯, 沒有任何的畏懼的話,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好的守護輪。所以將⼀切⽣命,視為是我們 要珍惜的對象。有情眾⽣在輪迴的時候,隨著業和煩惱獲得了這⼀個苦蘊。


那我們在這⼀個善道當中,獲得這個善道的苦蘊,靠的是累積善業,才有辦法獲 得善道的苦蘊,之所以我們能夠修善的原因,是因為由有情眾⽣存在的緣故,我們才 能夠修善道,之後獲得解脫,能夠斷除這⼀個苦蘊,是因為有情眾⽣作為福德⽥之後, 也是因為由有情眾⽣的存在,所以我們才有辦法獲得解脫的。 所以因為有情眾⽣的存在,至尊有情眾⽣的存在,所以我們才有辦法累積廣⼤的 福德,才有辦法快速的⾛上成佛之道。所以就以基法真相⽽⾔,我們之所以具有修善 的基礎,是因為至尊有情眾⽣的存在,我們之所以能夠修道⾏善斷惡,也是因為有至 尊有情眾⽣的存在,最終我們能夠成佛,也是因為有至尊有情眾⽣的存在,正如同《入 菩薩⾏論》裡⾯所說的『若不以⾃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死亦無樂。』的 確是如此,所以無論我在哪裡,⾒到任何⼈的時候,我都會想說,我是70億⼈之⼀ ⽽已,僅此⽽已,那無論看到誰,我都會把他視為是我要去接待的貴賓,因為⼈類的 本性,是屬於愛和被愛,所以,我會深信慈悲的重要性,即便是科學家,他們也相信 慈悲的價值,如果是在早期的話,在20世紀末之前,科學家他們只相信⼈腦,他們 不相信有意識的存在,可是從20世紀末,因為他們去觀察許多的修⾏者的緣故,他 們發現在專注⼀件禪定當中,看到很多非常異常的現象,他們覺得有第三個因素來去 改變了我們的⼈腦,所以對意識的這⽅⾯的領域產⽣了興趣。 ⽽且我們有許多的案例,以藏⽂來講的話,叫做「住持⼼法」,也就是從醫學證 實了死亡,可是他的身體,保持非常鮮活的狀態,長達三週或四週,也就是他已經被 證實為死亡了,可是他的身體,完全沒有任何⽼化的現象。有這種諸多的案例,像是 我個⼈的⽼師也是傳戒給我的戒師──林仁波切他被醫學證實死亡之後,他的身體保 持非常鮮活狀態長達13天,那達蘭薩拉有醫⽣來去觀察,證實了他⼼臟停⽌跳動, 停⽌跳動的緣故,沒有⾎液循環,⾎液停⽌循環的緣故,⼈腦死去沒有作⽤,被證實 了腦死和⼼死,這是以醫學去證實為死亡的主要原因。可是他的身體不叫「屍體」, 並沒有任何的⽼化現象,保持非常鮮活的狀態。那我有認識非常著名的這個科學家的 朋友,他們正在著⼿啟動這⽅⾯的項⽬,想去研究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發⽣。 因為以醫學證實了腦死、⼼死,可是他的身體如何保持鮮活的狀態,沒有任何⽼ 化的現象。他們現在想要對這種項⽬去研究,可是麻煩的是他們不知道,誰會以這種


的⽅式圓寂,因為看似很平凡的⼈,可是他圓寂的時候,卻能夠「住持⼼法」,有些 ⼈看似很有修⾏,可是他死的時候卻沒有「住持⼼法」,所以我們很難去要求說,拜 託請你「住持⼼法」⽽圓寂吧!我們沒有辦法提出這種無理的要求,所以我的認識的 這⼀位科學家朋友,他們遇到的最⼤的問題也是這⼀點。他們不知道怎麼去研究,至 少這⼀個研究項⽬是已經啟動了。 前任噶丹⾚仁波切洛桑尼瑪拉圓寂之後,那時候我離開了達蘭薩拉,後來五天之 後我收到這個消息,於是我就⾺上請達蘭薩拉這五六位,讓他們直接去聯繫科學家, 於是他們拿個機器,將仁波切洛桑尼瑪拉噶丹⾚巴的頭上插滿了管⼦,那時候有位主 要負責的科學家,他說在腦裡⾯,產⽣了⼀種無法解釋的現象,這是非常異常的現象。 所以⼼識是存在的。在意的狀態上有個⼼識,這是顯⽽易⾒的。所以客觀的科學家們, 他們在觀察的時候,發現到許多的無法解釋的現象,也就是⼈腦之外,是有可能存在 ⼼識。 所以我的第⼀個使命,就是無論⾒到誰,都要跟他⼈介紹慈悲的價值,這是我第 ⼀個使命。我第⼆個使命,是如同剛所說的,透過宗教的⼀個名義,⽽造成相互的殺 戮,這是令⼈惋惜和遺憾的⼀個可悲的事件。我們只是亦由不同的名稱,還有不同的 ⽴場,就想要去傷害對⽅,這是無法接受的⼀件事實。 在印度裡,在過去的3000年間,從無神數論派起,有印度本⼟的不同的宗教, 那之後慢慢的有基督宗教,還有猶太教以及回教來到了印度。所以在過去的2000年 間,在這世界的主流的宗教,幾乎都在印度。可是在印度裡⾯,幾乎不會聽到由不同 宗教的名義,⽽造成相互的殺戮。印度裡⾯的⼈⼜非常多,算是⼈⼜最多的國家之⼀, 算是第⼆名的國家。 在印度裡⾯,他們就以學術的觀點來講,是會造成相互的爭論的,即便是佛教也 會如此,像是中觀和唯識,也會在學術的觀點上,造成相互的諍論,可是這種諍論只 是在學術觀點上的諍論,他們不會⽤拳頭⽽去造成相互的爭⾾的,這個就是印度的特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的主流的宗教,都能夠在印度裡⾯,在過去的2000年間和睦


的相處、相容,所以我覺得宗教和諧是做得到的,因為印度就是最好的模範,最好的 規念,所以我的第⼆個使命,就是推動宗教之間的和諧。 我的第三使命是,我是藏⼈,西藏的⼈民相信我,所以為了西藏和努⼒,這是 我的責任。 有關政治部分的內容,我從2001年起,我就放下這個政治的職務,屬於退休的 狀態,半退休的狀態。從2011年起,我就完全的退休,所以從我們流亡的百姓裡, 選取出⾃⼰的司政,政治的負責⼈,那我將會繼續負責的是,保護西藏的環境以及西 藏的⽂化和西藏的語⾔,以及西藏的宗教,因為佛教,尤其是那爛陀寺的法脈,藏傳 佛教將其保留最完整的,除了藏傳佛教以外,幾乎在其他的佛教國家,我們幾乎看不 到,這麼完整的保存那爛陀寺的法脈。因為第七或第八世紀,寂護論師將完整的那蘭 陀寺的法脈迎請到藏地,寂護論師是量學的⼤師,⽽且也是中觀師,所以他在藏地裡 ⾯,⼤⼒的推廣量學以及中觀的論述,所以形成了量學及中觀的兩⼤獅⼦,這也是為 什麼導致藏傳佛教的信徒們,不會無條件的相信,最主要是以理由推證的⽅式,來相 信真相!如同佛所說的『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信受非唯敬』,所 以龍樹菩薩⽗⼦以及⽉稱論師等,這⼀些那爛陀寺的⼤師們,他們針對佛親⾃所說的 教⾔會去做觀察,來去區分,有⼀些佛親⾃所說的教⾔。如果是如⾔可取的話,將會 與正理有所相違,所以這屬於不了義經的。那有⼀些的佛親⾃所作的經典,如果是如 ⾔可取的話,不會與正理有所相違,於是就會去承許,所以在《入中論》⾃釋裡⾯說 到了『如是⾏相諸餘經,此教亦顯不了義。』⽽去區分佛親⾃所作教⾔,兩⼤種類, 與正理相違的話不去承許,與正理不相違的話,才去承許。這個是那爛陀寺不共的特 ⾊。有⼀次,我們邀請來⾃曼⾕⼤學的許多佛教學者,到德⾥我們相互的討論,我們 談到了四諦⼗六⾏相三⼗七道品,這些屬於共同的基礎,對此去交流討論,最後我就 問了⼀個問題,我問你們在講解無常、苦、空、無我的時候,是以引經據論的⽅式去 講解呢︖還是以理由推證的⽅式來去講解,他們說是引經據論的⽅式來去講解,這時 候我⾺上想起《釋量論》第⼆品,因為《釋量論》第⼆品,在講無常、苦、空、無我 的時候,最主要是以理由論證的⽅式⽽去講解的,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以理由為主, 以觀察為主,因為那爛陀寺就具有這種不共特⾊的緣故,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夠


跟科學家相互的坐在⼀起好好的交流,如果我們最主要是以信仰為主,⽽不是以理由 為主的話,就沒有辦法跟科學家坐在⼀起了。 在唯識和中觀裡⾯,所說的這些的內容,最主要是以理由來論證推論的緣故,所 以我們跟科學家⼀起,分享這些觀點的時候,他們會非常的⾼興。這世界上,所以有 這個成、住、壞、滅等不同的四種的階段,所說到了成劫、壞劫、住劫、空劫等。這 些都是來⾃五蘊的現起和融入⽽產⽣的,針對這⼀點,科學家說到了⼤爆炸,說了非 常細微的內容,這對我們來講是很有幫助的。所以在物理的⼀個認知上,科學家們他 們可以很明顯地為我們解釋,我們在佛教的教典裡⾯,雖然有說,可是我們的說法是 比較表⾯的,是可以通過理由去推論的,沒有錯。可是沒有辦法這麼的明顯,所以就 這⼀點⽽⾔,我們可以從科學家學習很多的內容,可是對科學上來講的話,我們可以 跟他們分享佛教典籍裡⾯,⼼理學的內容,他們會非常⾼興,⽽且量⼦物理說到了細 微的粒⼦的變化,那這個細微粒⼦的物,這個物質的體性為何︖還有這⽅⾯的內容, 我們可以從科學家去學習,所以我們跟科學家進⾏非常嚴肅的交流,⼤約有將近40 年的時間。所以在過去40年的交流裡⾯,相互都獲得了利益,如果我們所學的佛教 是以信仰為主,那就沒有辦法跟科學家交流了。因為並非以信仰為主,⽽是以理由推 論為主,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跟科學家⼀起不斷地交流。⼀開始我要跟科學 家交流的時候,很多的住持,他們對此保留保持懷疑的態度,⽽且我的⼀些西⽅的朋 友們他們也說,你要⼩⼼⼀點,因為科學他們說科學是宗教的殺⼿。 可是那時候我覺得,佛陀他⾃⼰都說了,不要⾺上的以先入為主的態度相信我所 說的話,你應該以理由觀察我所說的話,之後再來相信。所以我覺得佛教是值得起考 驗、值得起觀察的考驗的。當然在三⼤寺裡⾯,這些⼤寺院裡⾯,要不要修學科學是 ⾃⼰的⾃由,可是後來慢慢的⼤家也對科學有興趣,於是在三⼤寺裡⾯有科學的實驗 室,⽽且最終也在擬定課程的時候,必須要求這些格西們要去考科學,所以在今天世 界裡⾯的諸多的主流的宗教裡⾯,能夠跟科學家與時俱進的宗教,幾乎只有那爛陀寺 的法脈⽽已。


所以,如是深廣的這個法脈,我們之所以能夠保留下來,靠的是寂護論師的恩德, 在這世界上佛教徒應該有10億左右,最多的佛教徒的國家是中國,中國具有最多佛 教徒的國家,聽說中國裡有4億的佛教徒。 在量學和中觀的兩⼤獅⼦下,以理由為主,來學習那爛陀寺的法脈,幾乎只有在 藏傳佛教裡⾯才可以看到,我們⼀開始,必須要背誦這些⼤教典的本⽂,那背誦這些 本⽂之後,我們要逐字的來學習,逐字地透過上師的解釋之後,再去以辯論的⽅式來 定論。所以⾸先,先以聞所⽣慧的⽅式來廣聞廣學,之後以辯證的⽅式,來⽣起思所 ⽣慧,讓⾃⼼⽣起定解。那針對已決定的內容,反覆的讓⾃⼰去熟悉串習,讓⾃⼰⽣ 起修所⽣慧,所以我們有區分西藏裡⾯的格西和印度的西藏格西。 當然早期的像是寧瑪⽼和尚還有威主措尼⽼和尚以及⾙瑪堅贊⼤和尚。他們是不可 思議的,因為他們在西藏裡⾯,學習了三四⼗年的⼤教典,但是這⼀類的格西已經去 世了,可是在印度裡⾯的這些格西們,他們確實也做得非常好,學習了⼆三⼗年之後, 才能夠考格西。所以他們的知識,也是非常的廣泛的,雖然我們是屬於流亡的狀態, 可是我們盡⼰之⼒,將西藏的⽂化和宗教保留下來,⽽且搭配著科學的佐證,⽽將其 法脈保留下來,所以我的第三個使命,就是將這⼀個深廣的西藏的⽂化,西藏的宗教 保留下來,說不定我是說⼤話,但是我會這麼說,這⼀種的那爛陀寺的法脈,的確是 世界的珍寶、世界的瑰寶,⽽且現在,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關注藏傳佛教,尤其 是歐美許多的知識份⼦,他們對那爛陀寺的法脈,非常的關注,以前未曾有佛教的地 ⽅,可是他們卻因為平常的這個知識的訓練,再搭配那爛陀寺的法脈,以理為主的這 種學習體系吸引了他們,所以他們越來越關注藏傳佛教,可是遺憾的,是因為他們的 ⼀個歷史背景⽽⾔,是屬於基督宗教的⼀個歷史背景。 所以我在那邊,跟他們講解佛教教義的時候,我怕別⼈會解讀為我是要傳播佛教, 所以因此造成我內⼼的不安。可是今天在這裡,對歷史的⼀個背景⽽⾔,是屬於佛教 的國家,⽽且你每都念誦⼼經的,所以在⽇本為你們講解佛教教義的話,我是不需要 猶豫的。


所以就以藏⼈⽽⾔,身為⼀位藏⼈,所以維護西藏⽂化、宗教和語⾔,就語⾔來講 的話,能夠真正的將那爛陀寺的⼼理學和量學好好的做詮釋,最好的⼯具就是藏語了, 那以英⽂來講的話,是沒有希望了,以梵⽂來講的話,梵⽂算是只有少數學者使⽤的 語⾔⽽已,那現代的印度⽂也是沒什麼希望,雖然漢⽂來講的話,雖然是有《中論》, 《中論》早在藏譯之前,就已經有漢釋了,可是沒有像西藏的這些祖先們,他們透過 這種本⽂的背誦,在逐字的解釋,再以辯證、辯論的⽅式來定論,這種的學習的體系 是沒有的,所以真的如同平常所說的那爛陀寺,這⼀個法脈學習的體系,的確是的確 是這個世界,應該珍惜的⼀個瑰寶才對啊!所以我也如此的呼籲他⼈,以前學習五部 ⼤論,最主要是⼤寺院們的責任,可是在1960年起,我就說所有的寺院,都應該學 習⼤教典,即便是僧尼,也應該學習到⼤教典,所以在兩三年前,我們有第⼀任的格 西瑪女性的格西,比丘尼並非是我所能夠決定的,這是要根據律典來去決定,但是格 西瑪有關學問的內容,這是我可以決定的,早期我在印度南部,說我們需要格西瑪的 時候,有⼀些⽼和尚⾨,他們覺得說這樣合適嗎︖那於是我就說,佛陀在世的時候都 允許女性獲得具⾜戒的話,為什麼我們不能夠有格西瑪︖ 但是我們在⼀切有部的傳承裡⾯,在傳比丘尼戒的時候,傳戒的戒師裡⾯必須要⼀ 位比丘尼,至少要有比丘尼,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從印度邀請的緣故,所以比丘尼戒的 這⼀個傳承就間斷了。但是臺灣確實有比丘尼,可是臺灣的比丘尼的這個傳承,屬於 ⼤眾部的傳承。所以戒的部分是要由戒師聚集在⼀起,⼤家來決定的事情,這不是我 ⼀個⼈說了算的事情,可是僧尼們要學什麼樣的內容,這是我可以做決定的事情,⽽ 且這些僧尼們她們也很會辯論,她們的⼜才也非常好,所以就以詮釋那爛陀寺法脈的 語⾔來講,確實藏語是最好的,⽽且中國⼤陸,有些學者們也是這麼認同,也是這麼 說的。 要詮釋佛教的話,藏語是最好的語⾔⼯具,因此他們為了要學習佛教的教義的緣故, 他們想要去學習藏語、學習藏⽂,無論是誰都想快樂,快樂的來源最主要是,來⾃內 ⼼的平靜,內⼼之所以無法平靜,是因為有憤怒,有我慢嫉妒等負⾯的情緒。所以要 減少這些負⾯情緒,唯⼀的⽅式就是靠提升善⼼提升慈悲,靠的不是透過藥物或者是 酗酒,像是安眠藥這⼀些只是屬於暫時的壓伏⽽已。真正會讓內⼼無法平靜的是諸多


的負⾯的情緒妄念,像是我慢、嫉妒、攀比之⼼等。所以這⼀些負⾯的情緒,只能從 內⼼上提升,⾃律,滿⾜慈悲等善⼼,透過這⼀種正⾯情緒的提升,來減少負⾯的情 緒。內⼼的正⾯的善⼼的提升,靠的是反覆地串習,反覆地去訓練,反覆地去習慣內 ⼼的⼀個好處是什麼呢︖ 因為內⼼無始亦無盡,所以根據內⼼所串習的內容,它能夠發展至無限,跟受到限 制的物理的發展是不⼀樣的,如果是⽣理上的⼀種發展的話,它是有限的,可是⼼理 上的⼀種發展的話,它是無限的,所以只要我們長時間的去訓練它、熟悉它、習慣它 的話,由內⼼為所依,所發展的功德可以發展至無限。 我們所學的這個法脈是以梵⽂語系所建⽴的法脈,也是我稱的叫做梵⽂傳統。這個 梵⽂法脈。梵⽂法脈最主要是以理為主的⼀個法脈,⽽且是以菩提⼼修持為主的⼀個 法脈。因為是以菩提⼼修持為主的法脈緣故,看到⼀些⽣命體,都要將⼀切有情眾⽣, 視為⾃⼰母親般的珍惜去關懷,對透過這個理由來提升內⼼的正⾯的情緒,正⾯的善 ⼼,⽽且在提升的同時,需要以智慧來輔助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到了,以智慧緣菩提、以慈悲緣眾⽣,以智慧讓我們相信菩提 是存在的,因為智慧的緣故,讓我們知道煩惱最終都是來⾃顛倒執,顛倒執是因為不 瞭解真相所產⽣的,因⽽也是因為智慧,讓我們知道我們內⼼本身,具有了知明瞭明 觀事物的能⼒,只是這個明觀事物的能⼒,受到了障礙的⼲擾,所以他沒有辦法發揮 到極致的狀態。這⼀個的障礙,可以分兩種,⼀種叫做煩惱障,⼀種叫做所知障。所 以如果我們能夠去除煩惱障安置這個所知障,安置所知障的這個煩惱,在斷除煩惱所 留下來的習氣-所知障的話,我們就能夠將內⼼,原本明觀事物的能⼒,發揮到淋漓 盡致,這樣話就能夠⼀切遍知,這個就是無上菩提。 所以這個是透過智慧來去了解的,那這個也是要透過空性的認知,才能夠了解的, 在⼼經裡⾯就說到了空性的內容,這是相當重要的⼀個學問。量⼦物理裡⾯也說到了, 沒有任何的絕對性,在微觀世界的狀態下,沒有任何的絕對性是可以被衡量的。 那 唯識派說到了,如果諸法是有外境的話,尋找之後應該找到才對,可是找不到。因此, 就破除外境有,在名⾔上認為無⾃相的這⼀派中觀師說到了,如同外境去巡邏之後找


不到般,同樣的⼼識去尋找之後,也是找不到的,佛陀去尋找之後也是找不到的,空 性去尋找之後也是找不到的,⼀切諸法尋找之後都是找不到的。所以說到了⼤乘經典 裡⾯說到了四空、⼗六空等不同的空性的種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切去尋找之後找 不到,⽽說到了破除了⾃性或⾃相,所以無論是外在的事物或者內在的⼼識,並非如 同我們看到般的真實的存在,透過理由這是可以決定的。對我們⽽⾔,無論是外在的 ⾊法或者內在的⼼法,會覺得這⼀切內外之法的性質和作⽤,是以他⾃⼰的⼒量⽽產 ⽣、形成讓我們看到,這是錯誤的。 所以,為什麼在經典裡⾯說到,所知真相是否能被根識所看到,這⽅⾯學問的重要 性。像我現在看你們的時候,在我根識所呈現的看法上,我覺得你們很真實的,是以 ⾃⼰的⼒量,形成了你們的體性讓我看到,但實際上去尋找之後是找不到的。 章嘉仁波切在知母歌集裡⾯說到了 : 遠離覆蔽母容中,并未說有搖晃物,并非顯要之 解說,懷疑慈母⽽逃棄,雖有顯現相違相,實際未能⾒此理,⽗母恩愛和睦處,由此 平坦安樂住。 七世達賴喇嘛也說到⼀句非常強⽽有⼒的⼀句偈頌⽂,說到:如沉睡識中有夢,又如 幻術變象⾺,諸法皆不從境存,僅唯由識施設之, 此故⾃我及他⼈,輪迴涅槃等諸 法,僅由名識所安⽴,絕非從境⽽有之。 然⽽久習無明⼒,覆染凡夫六根識,所⾒ 皆從境上有,察故即知此惡念,如是謬識之所⾒,我等皆從境⽽有,此乃細微所遮故, 除彼無餘應珍惜。 唯識派認為根識上看不到所破的諦實,這是唯識派的觀點。可是應成派說在根識上, 也會看到要破除的諦實有。所以說到了『所破諦實會被根識看到』的論述。我們說到 了覺囊派 ,覺囊派說他宗論。在覺囊派的歌集裡⾯是誰說的, 總之是有⼀位⼤師寫 下了這個歌集,這句話對我有很⼤的幫助,所以也是我⼀直在念誦的。 『夢幻 ⾃相⾚裸裸』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切,都是⾚裸裸的呈現在我的⾯前,好像很真實 的,這些並非是抽象畫,是很實物的存在在我的⾯前,『夢幻⾃相⾚裸裸』。⽽且看 到這些事物的⼼識, 以唯識的觀點來講是諦實有的,可是中觀是去尋找之後是找不 到⼼識的諦實,所以『未有理智明朗朗』雖然⼼識並非是形⾊的⾊法,可是識是由他


的⼀個續流被施設⽽有的,因為是有續流的,所以他有過去式、未來式以及現在式, 現在式也是依賴著過去式和未來式才被安⽴為現在式的。如同《四百論》裡⾯所說的, 現在式又分前端和末端,前端就是過去式,末端就是未來式,所以除此以外,哪有現 在式。『未有理智明朗朗』,仔細的去想⼼識在哪裡,是找不到的。所以『未有理智 明朗』,無論是外在的⾊法或者內在的⼼法,這兩者都在無尋無找當中,隨著世間共 許的情況下被施設⽽已,在抽象化當中產⽣的作⽤和性質。因此無⾔性中空朗朗這⼀ 種的外⾊法、內⼼法,遠離⼀切所依,遠離⼀切的執持所依,執著的對象,如同《中 論》裡⾯說到了由非理作意產⽣煩惱,所以在此破除了非理作意,因為非理作意相信 事物,它是很真實的存在,實物的存在,所以產⽣了非理作意的⼀個執著,所以在《中 論》裡⾯說到了『由憶想分別,⽣於貪嗔痴,淨不淨顛倒,皆從眾緣⽣。』所以由淨 不淨的顛倒執⽽產⽣非理作意,非理作意產⽣煩惱的,所以《中論》就繼續說到『業 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來⾃煩惱,煩惱來⾃於非實的非理作意,所以業煩惱非 實故入空戲論滅,所以在此的非實指的是非理作意並非是真實執著,非理作意是怎麼 產⽣的,來⾃實質的戲論⽽產⽣。 龍樹菩薩的確是導師釋迦摩尼佛涅槃後,如同第⼆尊佛般的⼤師,東奔⽼和尚在沒 有教《中論》之前,要求他的弟⼦必須要背誦《中論》。我從尼瑪⽼和尚接受了《中 論》還有《正理海》的教授,可是尼瑪⽼和尚卻不好意思要求我背誦《中論》的這個 偈頌⽂。現在在三⼤寺裡⾯越來越多的⼈背誦《中論》,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總之,吉祥怙主龍樹聖者,確實被⼤眾視為是第⼆尊佛,的確如此。在傳灌頂的時 候,我們會說 請觀想,請觀想,請你們觀想,您們現在也喝到茶。以前在西藏有⼀ 位上師在傳灌頂的時候,在弟⼦席裡⾯有⼀位弟⼦,他本來想要供養給上師⼀塊酥油 的,可是上師在傳灌頂的時候,⼀直說請觀想,請觀想,請觀想,後來這個弟⼦就覺 得有點不屑了,他有點不⾼興了,於是在酬謝的時候,他就拿起了⼜袋裡⾯的酥油請 上師觀想,我供養給您。 總之,佛教的精髓就是菩提⼼以及空正⾒這兩者。我現在已經80歲了,但是我的修 ⾏還是以這兩顆⼼為主,我已經80多歲了,我的主要修⾏還是以這兩顆⼼為主,雖 然不是說我很有正量,可是的確我⽣起了蓄意的或者造作的菩提⼼和空正⾒。即便是


如此,他是造作的菩提⼼和空正⾒,但是對我的幫助是極⼤的,因為貪、嗔、癡等⼀ 切的負⾯情緒、煩惱,最主要都是來⾃真實執著所產⽣的,所以當我內⼼裡⾯打從⼼ 裡⾯的相信,這⼀切並非如同我看到的這麼真實的時候,煩惱就沒有抓到的這個基礎, 實執所依就不存在了。 許多的負⾯情緒,是因為過分地看重⾃⼰,⽽忽略他⼈所產⽣的,如同《入菩薩⾏ 論》和上師薈供裡⾯,⼀直說到了愛他⼼的好處和愛我執的壞處,像是《入菩薩⾏論》 裡⾯說到了『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切世間苦,咸由⾃利成。』加上《入菩薩 ⾏論》第六品和第八品的內容,透過尤其是第八品靜慮品說到了 愛我執的諸多過患, 愛他⼼的諸多的功德。所以無論是暫時或究竟的利益,的確是由這兩個⼼的思維⽽來 承辦的,不⽌讓內⼼安靜、寧靜,也可以讓⾃⼰身體健康,讓⾃⼰有更多的朋友,所 以『若不以⾃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死亦無樂。』如果具有愛他⼼,珍惜 ⾃⼰所看到的⼀切⽣命體的話,所有的⼈都可以成為你的好朋友。如果我在這個法座 上很嚴肅,我是怙主達賴喇嘛尊者,我覺得⾃⼰很… 或⾃我膨脹的話,我是沒有朋友 的,但是我能夠跟你們打成⼀團。我無論遇到誰,我們都是⾃⼰⼈,同樣都是⼈,以 這⼀種的態度對待你們的話,我才會更多的朋友。有時候,我們看我們對以笑臉迎接 他⼈的時候,以太嚴肅的臉來去迎接你的話,你就跟他笑不下去了嘛,你只能轉⼀個 ⽅向⽽已,因為打從⼼裡⾯去學習愛他⼼,減少愛我執的緣故,的確如同《入菩薩⾏ 論》所說的『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切世間苦,銜由⾃⽴成。』 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思惟空性,所帶來的幫助是更⼤的,所以我的確有這種期望,如 果我今⽣能夠獲得了奢摩它的話,我今世應該能夠獲得⼤乘加⾏道。我保持著這⼀種 樂觀的期望,雖然愛他⼼,叫我們去想他⼈的利益,可是實際上真正讓我們獲得利益 的是⾃⼰,讓每⼀天都覺得活得很有意義,每⼀天都活得打從⼼裡⾯的幸福,由每⼀ 天的幸福,累計為⽣⽣世世的幸福,最終獲得⼀切遍智的果位。 剛我念的那句話之前的那句是,透過空性的思維,如剛剛所念誦的偈頌⽂所說的, 通過空性的思維,打從⼼裡⾯的相信,眾⽣的痛苦是有⽌盡的時候,因此對眾⽣所產 ⽣的悲憫⼼,是更加堅不可摧的,如果眾⽣的痛苦,他是無法解決的話,我們對他只 是⼀種憐憫的狀態⽽已,可是透過空性的思維空正⾒,我們打從⼼裡⾯相信,眾⽣的


痛苦是有⽌盡的時候,這時候,想要去幫助他⼈的這種想法,不只是⼀種憐憫⽽已, 更是⼀種責任感,因為他們明明可以從痛苦當中獲得脫離,只是因為不了解真相,讓 ⾃⼰想離苦得樂的情況下,卻是離樂得苦,所以這時候才會具有強⼤的這種具有責任 感的悲憫⼼才會發起。所以以這種的⽅式去引導是非常善巧的,⽽且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我要講的是佛法的精髓,就是菩提⼼以及空正⾒這兩者。不是說成佛之後你 會很快樂,不是的,⽽是你現在觀想菩提⼼空正⾒的話,現在你的⼼就會獲得平靜, 就會有無比的勇氣,⽽且你會覺得,你活得很有意義。⼀般的⼈想要去避免痛苦。可 是有了菩提⼼的⼈,因為內⼼的勇氣,他會為了眾⽣⽽去取得痛苦,取得痛苦的同時, 但是內⼼卻又覺得很有意義,這個就是菩提⼼的⼒量。 現在我們看《聖波羅蜜多⼼經》是在《⼤藏經》裡⾯有很多不同新的解釋,所以那 時候我要求將這本阿闍黎智親友造的《⼼經》的解釋翻成⽇⽂。《⼼經》、《般若經》 有不同的廣、略的版本,廣的話像是──《般若⼗萬頌》。《般若⼗萬頌》有⼗⼆ 卷,《般若⼆萬頌》⼆卷半,那之後《般若八千頌》,還有其它《般若經》,的這個 略的版本。《般若經⼆⼗五頌》就是我們現在讀的《⼼經》。這是梵⽂法脈的信徒們 都去念誦的經典,我不喜歡使⽤⼤乘、⼩乘的⽤詞,我會⽤巴利⽂法脈和梵⽂法脈來 詮釋⼤、⼩乘,因為我們在使⽤⼤、⼩乘的這個詞彙的話,會有個⼤⼩之別,會有個 ⾼低之別,這並非是我們原本的⽤意,因為巴利⽂法脈所講的四聖諦,四諦⼗六⾏相, 三⼗七道品都屬於佛教的最基本的基礎,這是我們學佛的基本。如果沒有這個基本, 初轉法輪 四諦法輪的內容的話,就不應該有⼆轉法輪「無相法輪」的內容。所以巴 利⽂法脈所說的內容,是我們學佛者都要共同學習的基礎。像是別解脫戒等,佛陀獲 得了正覺果位之後,勸說弟⼦們要依法來去穿著,所以隨著之後的每⼀個比丘犯下罪 ⾏的時候,針對這個罪⾏,再去制定新的戒條,所以導師釋迦摩尼佛曾經有說過:哪 裡有四眾弟⼦的地⽅,哪裡有比丘羯摩的地⽅,我就會安⼼。哪裡有比丘羯摩的地⽅, 我就會更加的安⼼。 我們平常會去使⽤⼤乘、⼩乘的這個詞彙,我覺得這是不妥當的,在這個巴利⽂法 脈四諦⼗六⾏相的基礎之上,⼆轉法輪講了空性的內容,之後在三轉法輪,三轉法輪 的定義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派說是《解深密經》,《解深密經》裡⾯說到了三法性


和三無性,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有⼀派的⼈認為,如果按照⼆轉法輪,無相法輪 所說的諸法界無⾃性的話,那等於否定了每⼀個事物應有的⼀個性質,那這樣的話等 於否定了每⼀個事物的存在,很有可能會墮落於斷邊。 因此根據這⼀派根器的眾⽣們,佛又善巧的說到了,之前我在波羅經⼆轉法輪說的 諸法無⾃性是針對三法性⽽去說三無性的⽽去多做補充多做這種解釋,這就是《解深 密經》的內容。這是⼀派的說法,還有另外⼀派的三轉法輪的說法,是《寶性論》的 主要的依據,像是《如來藏經》等,⽽說到了像是《寶性論》說到了九義九喻,講到 了有如來藏的內容。那這⼀種的引導⽅式如同貢唐仁波切所說的,因為在三轉法輪裡 ⾯說到了⼼識本身的性質是唯明唯觀的,所以如同貢唐仁波切所說,之所以這麼說是 要引導到密咒⾦剛乘,的確是如此,如同《寶性論》裡⾯所說的『依⼀切諸佛,平等 法性⽣,知⼀切眾⽣,皆有如來藏。』以這種的⽅式初轉法輪,⼆轉法輪,三轉法輪 最終引導到密咒⾦剛乘。所以我不講⼤乘、⼩乘,所以我講巴利⽂的法脈,像是泰國, 斯⾥蘭卡,緬甸,寮國等,那像是韓國,⽇本,韓國,西藏,蒙古這屬於梵⽂法脈的 持有者,巴利⽂的法脈不⼀定要學習梵⽂的法脈,可是梵⽂的法脈是⼀定要學習巴利 ⽂法脈的內容。 所以貢唐仁波切說到了外在持有聲聞的這個律⾏,內在持有菩薩的悲憫⼼。但是以 密⾏⽽⾔,嚴謹的修學密咒⾦剛乘的修持,所以現在我們念誦的《⼼經》是《般若經 ⼆⼗五頌》的版本,所以梵⽂法脈的信徒們都會去念誦《⼼經》,像是⽇本的信徒們 有去念誦《⼼經》,這個的解釋,我的書沒有拿下來,在我平常念誦那個本書的上⾯, 請您拿下來,在靈鷲山導師釋迦摩尼佛對天、⼈、龍等諸弟⼦眾⽽來去講解,我們說 業清淨的天、⼈、龍等去講解,多加⼀個業清淨三個字的形容詞是有理由的。因為《⼼ 經》是觀世⾳和舍利⼦之間的⼀個問答題,這是《⼼經》主要內容。所以如果你要去 參與他們兩者之間對談的話,你必須要業⾜夠的清淨,才有辦法參加這個對談,如果 你業不夠清淨,看不到觀世⾳菩薩的話,你會覺得說這個舍利⼦,⼀個⼈在⾃⾔⾃語, 覺得很奇怪,你在幹嘛︖可能會有這種想法,所以如同下⾯說:乃至世間、天⼈,阿 修羅等。所以導師釋迦摩尼佛,⾸先,先講四聖諦,這個是佛教的基礎,無常、苦、 空、無我四者,說到了四法印,又說到了污染諦的因果,⼆諦以及清淨的道滅⼆諦,


由此引道四聖諦,這是初轉法輪的內容。在講滅諦的時候,滅諦更詳細的內容就,在 ⼆轉法輪無相法輪的時候,做最完整的詮釋。 中觀師說到了,除了現證空性聖者的⼼識以外,⼀切凡夫所看的、所⾒的⼀切,都 是具有實執的幻象,實執的污染相,被實執所污染,因為所看的⼀切都是從境相⽽有 的,如果你不覺得這種看法是所遮諦實,再定義其他的所遮諦實,再去做補⾜的話, 那是斷不了實執所依的,所以,如果對空性有所了解的話,就會了解⾃性執著,是煩 惱的根本,否則的話,即便你念了上千百萬的空性⼆字,但是你真的不懂其意的話, 你就無法去了知⼀切的煩惱,最終都是來⾃⾃性執著所產⽣的。所以⼆轉法輪無相法 輪,最主要說到了「境光明」,也就是空性。事物有⾃性的內容,像是薩迦派來講的 話,說到了明空無⼆,明空雙運,最主要是講⼼的空性,光明⼼的空性像是⼤圓滿, 有說到了普賢明,普賢的覺明也是以俱⽣的原始光明⼼⽽說的,像是噶舉派的⼤⼿印 也是如此,格魯派也是如此,格魯派在密集⾦剛的這⼀個⼼寂之後,又說到了俱⽣原 始光明,去結合空性⽽說的,所以,以⼤圓滿所說的普賢覺明也是如此,如同貢唐仁 波切所說的︔具有經驗的上師,仔細去觀察的時候,這些上師所說的內容,基本上都 是相同的,所以,具經驗上師觀理成⼀處,⼼經⼀開始說到了空性四⾨,『⾊即是空, 空即是⾊,⾊不異空,空不異⾊。』這是需要了解的,⾊即是空呢!在此說到了我們 看到的⾊法,像是由感官覺受接觸的這些法,那五蘊裡⾯呢︖⾸先,先講⾊蘊,⾊即 是空,也就是具有形⾊的,具有⽅分的,⾊法尋找之後是找不到的,量⼦物理的專家 們,他們也是這麼說的,的確是如此,我們去尋找之後找不到,像你們現在看到我, 你們看到的其實是我的身體⽽已,⽽且你們聽到的是我的聲⾳⽽已,這個聲⾳是我的, 這個身體是我的,是達賴喇嘛的,達賴喇嘛在哪裡︖你看到的只是達賴喇嘛的身體, 那當然了我身體又不是達賴喇嘛,所以你看到的,並非是達賴喇嘛!遠離了你看到的 身體,遠離了你聽到的達賴喇嘛的聲⾳之外,達賴喇嘛也找不到,所以我說我看到達 賴喇嘛,我看到達賴喇嘛在哪裡︖像我看你們的時候,我覺得你們是很真實的,從境 上呈現讓我看到,我親眼⽬睹,雖然我有這種看法,可是這個看法,如果是真實的話, 尋找之後應該找到,可是找不到啊!我看到的都不是你,所以⾊法,它是具有不同的 ⽅分聚合⽽形成的。


所以唯識派他們在破除外境的時候,找不到⾊法,找不到不是代表没有,不是這個 意思。因為並非從外境⽽有,所以尋找之後是找不到的。這麼尋找的時候,叫做勝義 的尋找,從勝義上去做尋找,所以⾊即是空,⾊並非如同我們看到般的存在,⾊即是 空,空的意思是什麼呢︖《中論》裡⾯說『眾因緣⽣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破除⾃信,不光是離⼀離異的正因,⽽是去破除⼀、異,尋找之後找 不到,⽽說空性不只是如此,所看的⼀切,尋找之後找不到,尋找之後雖然找不到, 可是又不能否定諸法的作⽤,所以具有利害的這⼀個作⽤──⾊法,它是怎麼存在的 呢?是觀待施設僅此⽽已。因為觀待施設是有,因為觀待施設並非是有⾃性,並非是 以⾃⼰的⼒量形成⾃⼰的體性,⽽是完全依賴觀待他⼒,⽽被施設⽽有。⼀般來講的 話,是透過有相來去除無邊,透過無相來去除有邊。⼀般的說法是如此。可是真正了 解緣起性空的⼈,透過有相除有邊、透過無相除無邊,因為我看到的緣故,我知道這 ⼀種的看法,這⼀些的性質和作⽤,並非是以⾃⼰的⼒量⽽產⽣,境上⾃⼰的⼒量⽽ 產⽣,是完完全全依靠他者產⽣,所以並非真實⽽有,並非是所遮諦實所以除有邊, 因為無相除無邊,因為無⾃性的關係,所以他没有辦法以⾃⼰的⼒量,⽽產⽣了⾃⼰ 的體性,所以其體性必須要依賴他⼒⽽觀待他⼒⽽被施設,所以並非是完全没有,有 無相除無邊。 所以打從⼼裡⾯,相信緣起性空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亦由有相除有邊,亦由無 相除無邊,遠離常和斷⼆邊,又如同經論裡⾯所說的『如待⾞⽀已,⽽施設為⾞,觀 待蘊體⽀,施設假有情。』,又如同《入中論》裡⾯所說的『雖以七相推求彼,真實 世間皆非有,若不觀察就世間,依⾃⽀分可安⽴,可為眾⽣說彼⾞,名為有⽀及有分, 亦名作者與受者,莫壞世間許世俗』,光是看到缘起,光是看到有相,就能夠徹底斷 除任何有邊的執着的話,就能夠圓滿正⾒觀察了,所以⾊即是空,⾊──並非如同我 們看到般的如此的真實,是⾊即是空。因為空的緣故,因為並非如同我們看到般的這 麼真實的缘故,所以⾊才能夠依賴他者,⽽成為⾊⾃⼰的性質,因為並非是以⾃⼰的 ⼒量形成⾊的性質,所以更需要依賴,更需要觀待他者,所以⾊才會產⽣,因為空的 緣故,才能夠更坦然的安⽴觀待他,依賴他者,從他⽽有。觀待和不觀待是正相違的, 要嘛就觀待⽽有,要嘛就不觀待⽽有,除此以外,沒有其它的⽅式。這些的性質和作 ⽤都存在的,可是性質和作⽤,並不是以事物⾃⼰的⼒量⽽產⽣,所以必須要依賴他


⼒⽽有,所以空相和有相這兩者是完全分離的嗎? 不是。所以⾊不異空,空不異⾊。 再此說到了⼆諦的體性為⼀的内容。⾊法的存在究竟性就是⾃性空。也因為⾃性空⽽ 來形成⾊法的,因為⾃性空所以才需要觀待他者,没有任何⼀分的性質和作⽤,是能 够以事物⾃⼰的⼒量⽽產⽣,完完全全依賴他者⽽有。 像是下部論師說到了,「境」是否存在是要看,了知其「境」的識,是否是正量︖ 那這個量是否是正量,是要看了知其量的識是「⾃證分」,並非是相互觀待⽽有。⼀ 者後⾯有另外⼀者,⼀者後⾯有另⼀位者,所以唯識派說到了,⼼識是諦實有, 可 是中觀師不這麼說,中觀師是說「⼼識」和「境」之間,是相互觀待⽽產⽣的。所以 『亦由有相除有邊,亦由無相除無邊,如此的觀想緣故。』,讓内⼼專注空性的這個 專注⼒,越來越强的時候,⼆相就會慢慢的稀釋。所以加⾏道說到了『暖、頂、忍、 世第⼀法』。他最終獲得了⼤乘⾒道的時候,現證空性徹底地淨除⼆相,在現證空性 當中,⽣起了道諦,由道諦再去引發滅諦。《⼼經》裡⾯主要内容是空性四⾨,這並 非是我⾃創的,我確實是這麼解讀的。這邊有說導師釋迦摩尼佛進入了甚深的空性。 雖然在這個解釋裡⾯,並没有特别的針對這個甚深、禪定去做解釋,但是我個⼈的解 釋是「深」字指的是性空的意思。 所以,我們在《⼼經》的解釋裡⾯,我們可以看到,爾時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 說正法三摩地,所以我覺得甚深指的「甚深」⼆字,指的是空性,「光明」⼆字指的 是缘起。雖然在《⼼經》的解釋裡⾯,並没有這麼說,但是我覺得應該要這樣解釋才 對。所以甚深空性、光明緣起,進入了空性、緣起的三摩地,如同《入中論》裡⾯所 說的『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諦。』 《正理海》裡⾯有說到存在的⽅式就兩種,⼀個就是實物的存在,那另⼀者就是 抽象的存在,那以佛教術語來講的話,⼀個就是真實有的存在或者境上有的存在,⼀ 個就是施設有的存在,那如果是境上有的話,尋找之後應該找到他,可是找不到。所 以只能無奈地選擇後者。名識施設的存在,抽象⽽有的存在,所以請弟⼦們往這⽅⾯ 去思維,這句話對我來講是幫助極⼤的。 ⼤約在1960年的時候,我在思維空性,我看到了《入中論善顯密意疏》。⼤約


在第⼀品的解釋的時候,我看到了⼀句話,補特伽羅並非與他的蘊體為⼀,也並非與 他的蘊體為異,所以我或補特伽羅是由身⼼施設⽽有,僅此⽽已。當時我看到這句話 的時候,我内⼼裡⾯有這種撕⼼裂肺的感覺,那時,我應該證悟了補特伽羅獨⽴之實 體空,可是同樣的空朗朗感受轉移到其他的蘊法的話,我不會產⽣這種空朗朗感覺。 所以從此我知道那時候,我那時所認知的是粗分的⼈無我,並没有了解細分的⼈無我。

現在我年紀已經⼤了,忘記我要引⽤什麼偈誦。《寶鬘論》裡⾯所說『何時有蘊 執,爾時有我執,由我執有業,由業⽽有⽣。』雖然在⼈上去觀想的時候,會有空朗 朗感覺,可是在蘊法上去想的時候,卻不會有這種空朗朗地感覺,所以我知道,我並 没有了解到細微的空性、細微的⼈無我,所以搭配着《寶鬘論》的這句話,我知道還 要努⼒的空間,所以在反覆的去思維,所以現在看任何⼀法的時候,這⼀切没有任何 的作⽤和性質,是能够以事物⾃⼰的⼒量⽽產⽣。所以如同宗⼤師裡⾯所說的『唯⾒ 緣起全不誣,即滅實執取境相,若時同起非更迭,乃圓成正⾒觀察。』,所以你們學 習⼤教典的時候,最主要的⽬的,就是為了⽣起菩提⼼、空正⾒,你們要往這⽅向去 思維啊!去年我也跟他開玩笑,我跟你講空性,那結束說法之後,因為我們是⽼朋 友,於是我就問他說,你覺得對空性這⽅⾯的思維怎麼樣︖於是你就回答我說,啊! 有點困難,於是我就拳頭打你的頭,你這是丢臉的⼀種表現,因為你學習了中觀⼤教 典,可是你卻無法思維空性。我以前真的覺得量⼦物理,打從⼼裡⾯的相信量⼦物理 的話,應該他的貪瞋會減少。 我曾經有產⽣這種疑惑,所以我曾就呼籲⼀些科學家,你們打從⼼裡⾯相信量⼦ 物理的話,在平常的⽣活當中,應該煩惱會減少才對。最近中國⼤陸的⼀位量⼦物理 的專家,他說他的負⾯的情緒確實會減少,就寫了這麼⼀篇⽂章,就如同我剛剛所運 ⽤的《中論》所說的,因為打從⼼裡⾯的相信,這是真實有的執着減少的話,非理作 意會隨之減少。有⼀位我認識的科學家朋友,他跟我說︔⼀開始我遇到他是84歲, 之後,再遇到他的時候,將近快⼀百歲了,是⼀位⽼⼈家,他也没有宗教信仰,但是 他有好幾個⼗年,好多年的治療憂慮病,病患的這個臨床經驗。他透過多年的經驗, 他總結說了⼀句話,當我們在⽣氣的時候,看到討厭的對象,這種討厭的看法裡⾯,


百分之九⼗討厭的看法,不符合事實,這是内⼼反射出來的假象⽽已。 這個跟中觀論點裡⾯所說的是⼀模⼀樣的,當我們產⽣貪、瞋的時候,會針對 「貪」產⽣了喜歡的看法,悅意的看法「瞋」的時候,會產⽣討厭的看法。但是,這 ⼀切都是非理作意,添增境的好,添增境的壞,所產⽣的執着,我們每⼀個⼈都⽣氣 過嘛!我們在⽣氣的時候,我們是怎麼看的,對事物的看法是什麼︖好好的去研究的 話,我們在⽣氣的時候,就這個⼈怎麼那麼討厭,可是當你不⽣氣的時候,他也没有 那麼討厭,不是嗎︖所以從這⼀點我們可以知道說,當我們真的很⽣氣的時候,我們 是完完全全的討厭,所以這個就是非理作意在作祟了,去捏造境上的壞。 所以,甚深光明三摩地,甚深指的是空性,光明指的是緣起。總之,以三摩地進 入了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我覺得可以這麼解讀,那接下來就說到了,⾊即是空,空 即是⾊、⾊不異空,空不異⾊。同樣的受、想、⾏、識,亦復如是,這⼀切都是名施 設⽽有,僅此⽽已,無有⾃性,作此决定。所以⼀切的基法真相都是名識施設⽽有、 抽象化的存在,僅此⽽已,所有的道的修持,也都是觀待施設⽽有,世間共許名識施 設,當下抽象化的存在僅此⽽已。同樣⼀切的果位也是如此。『⼼無罣礙,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所以三世諸佛,也是因為思維般若波羅蜜多、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讓過去 佛獲得了無上菩提。現在佛也是因為思維般若波羅蜜多正在成佛,將來的佛也像我們 來講的話,也是因為透過般若波羅蜜多、緣起性空的思維,將來成佛。 《寶性論》裡⾯說『依⼀切諸佛,平等法性身,知⼀切眾⽣』,就如來藏的依⼀ 切諸佛,有兩種解讀,第⼀個解讀是,依⼀切諸佛的事業,像是現在的、過去佛和現 在佛,他們的事業呢!是廣⼤無邊的,所以依⼀切諸佛的事業,讓我們能夠將來成 佛,這是⼀種解讀。第⼆個解讀是搭配的⼤圓滿,像是我們本來就俱有俱⽣原始光明, 透過這個俱⽣原始的光明,也就是如來藏。說到了依於⼀切諸佛,『依波若波羅蜜多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後說到了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藏⽂來講的話多加個『爹雅他』,藏譯的《⼼經》裡⾯有⼀個『爹雅 他』。宋譯⼼經裡⾯我們可以看到「但尼雅他」,但尼雅他的意思就是如是,就是如 此,就是如是的意思。『揭諦揭諦』的意思就是去吧!去吧!第⼀個去吧的意思是說,


讓未⽣菩提⼼的⼈,以智慧緣菩提,以慈悲緣眾⽣,透過菩提⼼攝持的情況下,⽣起 空性,讓⾃⼰未⽣的資糧道的⾃⼰,讓⾃⼰去資糧道,⽣起資糧道,去到資糧道的地 ⽅,去吧!去吧!第⼀個去吧!是到資糧道,第⼆個去吧!是到加⾏道,波羅揭諦是到 彼岸去吧!波羅就是彼岸,揭諦是去彼岸的意思,這個時候,就是從凡夫地到聖地的 意思,所以第三個波羅揭諦是⾒道的意思,波羅僧揭諦是修道,到了⼤乘⾒道位的同 時,就是⼤乘初地菩薩。 在修道的時候,透過了初地到七地的這個未清淨地,斷除煩惱障。⾸先,先斷除 煩惱障,之後到八地、九地、⼗地三地,清淨三地的時候,要去斷除所知障,當然, 煩惱障的定義會隨著不同的派別,會有不同的解釋,像是唯識和中觀,怎麼解讀煩惱 是不同的。 針對所知障的解讀是不⼀樣的。那在清淨三地,八地、九地、⼗地的時候,那時 候已經斷除煩惱障的緣故,所以我們叫做清淨三障,可是還沒有斷除所知障,所以他 們還要逐漸的斷除所知障,最終獲得了⼤菩提,就是菩提薩婆訶,所以這句咒語,是 非常強⽽有⼒的,⽽且包含了許多的內容,所以我們修學空性四⾨的最主要⽬的,就 是為了這⼀句,讓⾃⼰能夠獲得了道地的功德,最終獲得⼀切遍智的果位。 那我們正在修學的時候,要如同《四百論》裡⾯,所說的這個次第,如同《四百 論》裡⾯所說的『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切⾒,知此為智者。』先要遮 遣非福,所以再此說到了⼗六法,讓我們獲得增上⽣的⼗六法,也就是⼗善道之上, 再說到斷酒等六法。所以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來已斷除我執,⽽斷除所煩 惱障。後遮⼀切⾒,指的是光是透過空正⾒,是沒有辦法斷除所知障的,為了使⾃ ⼰的空正⾒,能夠斷除所知障,我們必須要發⼼,以菩提⼼攝持的情況下,修學空性 才能夠斷除⼀切所知障,所以無論是透過七因果⽅式,獲得菩提⼼也好,或者是以⾃ 他相換的⽅式,獲得菩提⼼也好,以菩提⼼攝持的情況下,來修學空性,那如果是以 七因果的話,就是⾸先以平等捨,在知母、念恩、報恩以這種的⽅式,讓⾃⼰的愛他 ⼼的功德,⼒量越來越強⼤,那最終以菩提⼼攝持的情況下,來修學空性,才有辦法 斷除所知障,後遮⼀切⾒是指這個意思。


如此為智者,所以我們要以這種的次序來修⼼,所以在修⾏的過程當中,智慧佔 有非常重要的角⾊。所以在《入菩薩⾏論》裡⾯所說的,佛所說的⼀切法⾨,都是為 了⽣起智慧⽽說的。因為我們先所努⼒的⼀切,最終都是為了成佛,在成佛的過程當 中,我們必須要斷除所知障,斷除所知障之前,是誰安置所知障的,是由煩惱安置所 知障的,所以安置者「煩惱障」要先斷除,所以透過六度的這個修持,以菩提⼼攝持 的情況下,來修學空性,才有辦法斷除所知障。這以上已經介紹了般若⼼經的解釋。 這個《⼼經》是由天竺阿闍黎智親友所寫下的,在⽢珠裡⾯雖有不同的⼼經解 釋,但是我覺得這⼀部解釋非常好,所以我就說請印出來發給⼤家。雖然我沒有這⽅ ⾯的⼜傳,但是最主要內容,如同上述所介紹般的。那接下來請看修次中篇。 修次中篇 像⽇本來講的話,對修禪是很關注的,以前在西藏,第七世紀松贊⼲布的時候, 跟尼泊爾還有唐朝的公主結婚,所以跟漢朝的關係非常好。所以那時候藏漢之間的關 聯,是有聯姻的關聯,這也是為什麼有了拉薩的佛像,是由唐朝的皇帝,給予了這個 佛像,所以從唐朝迎請過來的,那時候,唐朝的這個⾸都是在西安,我曾經去過西安, 西安裡⾯有⼀所佛教的寺院,這個佛像的這個下⾯的蓮花座上是空的,沒有佛像,聽 說現在在拉薩⼤召寺裡⾯的這尊釋迦牟尼佛佛像,就是從那⼀座佛寺迎請過來的,也 是我們藏⼈最主要禮拜的這尊佛像。所以漢藏之間的這個聯姻關聯,那時候建⽴,無 論松贊⼲布命令,吞弥.桑布扎去新創藏字也好,或者是改良藏字也好,總之,那時 候藏字的改良或者是新創,並不是依據漢字,⽽是依據梵⽂梵字。 ⾚松德贊的母親也是漢族。那⾚松德贊認為法源要清淨,那時候那爛陀寺的學 者當中,最主要的學者,學者當中的頂嚴就是寂護論師,又稱靜命論師,我們的說法 是靜命論師,活900歲這個我不相信。我們知道有這種說法,但是我不相信,⽽且說 龍樹菩薩活了600歲這個我也不相信,但是龍樹菩薩的著作《中論》我相信,因為這 是我們可以看到的,佛護論師的著作《佛護論》,這是我們可以直接閱讀,⽽且不只 是閱讀以外,它的內容仔細的去實踐的話,好的去實踐的話,確實對內⼼有幫助,無 論他們活了900年也好600年也好,這個跟我們沒什麼太⼤關係。


前幾天在德⾥,我們跟錫克教的修⾏者,還有學者們⼀起討論,⼀起交流。錫克教 的導師古魯納納,他們在講古魯納納的⽣平的故事,於是他講了好久好長,我就說我 有點煩了,我就說︔你雖然非常的完整的詳細的解釋,這些他的古魯納納的⽣平故事, 但是說實在,我對導師釋摩尼佛的⼀些身邊的故事,⼀些細節我也不是完全的相信, 所以你即便說了這麼詳細,但是我也不是完全相信,可是針對教義的這個著作是我們 今天可以閱讀可以看到的,好好的去思惟,好好的去實踐的話,確實對我們的⼈⽣有 極⼤的幫助,會與眾不同的受⽤,由此產⽣信⼼。 我只是隨便講,也是跟你們講無所謂,在幾年前在德⾥,我們討論到⼤乘是否,是 佛所說的內容,那有些⼈說⼤乘並非是佛說的,是後來創造的,於是我就說現在的歷 史專家們,跟龍樹菩薩的時代來講,龍樹菩薩是導師摩尼佛涅槃之後,⼤概400年之 後產⽣,那現在你們的這些歷史學者們是導師摩尼佛涅槃之後2500年的事情,所以 比起400年,這個2500年是很晚之後發⽣的事情,所以出⽣的地⽅來講的話,龍樹菩 薩出⽣在印度,你們出⽣在西⽅的,印度出⽣的佛,可能由印度⼈更好的去瞭解,⽽ 且龍樹菩薩並不是無條件的完全接受佛所說的⼀切,即便是佛親⾃所說的內容,他也 要去觀察,所以龍樹菩薩也會去觀察,佛到底有沒有說⼤乘︖所以龍樹菩薩,不⽌觀 察到佛是存在的,佛說了⼤乘以外,⽽且⾃⼰還針對佛所說的⼤乘的內容,來解釋了 《中觀理聚六論》,所以我相信龍樹菩薩,我相信龍樹菩薩所說的⼤乘是佛所說的, 就以內容⽽⾔,我是相信的,我那時候此詞表達。 在松贊⼲布在世的時候跟⽀那和尚有進⾏非常深層的交流,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寂 護論師或靜命論師在建桑耶寺的時候,有分⼀個部⾨叫做清淨戒律洲以及翻譯班智 洲,因為寂護論師說你們有⾃⼰的語⾔,⽤⾃⼰的⽂字,所以你們不要學梵⽂,你們 應該將梵⽂的那經典翻成⾃⼰的語⾔,以藏⽂來去學習經典,所以建⽴了翻譯班智 洲。那為了⽀那和尚能夠居住的緣故,所以建⽴了不動靜慮洲,那時候引起了許多⽀ 那的和尚以及咒師⽩依咒師洲。因為像是蓮花⽣⼤師等,最主要是以持明的修持為 主,這些瑜珈⼠安住的地⽅,所以寂護論師說,你們有⾃⼰的語⾔,所以你們應該把 ⼤藏經,翻成⾃⼰的語⾔來去學習。有些學者他們,也說寂護論師這麼呼籲的緣故,


⾃⼰也學了藏語,有些專家是這麼反應的,所以由此將300多本厚厚的書籍翻成了藏 ⽂。 寂護論師說︔你們不⼀定要學習梵⽂,你們應該以⾃⼰的語⾔,學習⼤藏經,所以 我要講的重點是,當時候確實在桑耶寺有⼀個不動靜慮洲,是給⽀那和尚住的。可是 寂護論師圓寂之後,有⼀些後來,來到桑耶寺的⽀那和尚,說到了成佛只要好好的修 禪不需要學習,有⼀派這⼀種的說法,那怎麼修呢︖以前我去⽇本以前,我來⽇本的 時候,許多的寺院的僧⼈,也這麼跟我說,還有⼀些住持,也這麼跟我說,要成佛的 話我們不需要廣⼤的學習,我們只要好好地進入禪定的這個境界就可以了。我覺得當 時候這⼀派⽀那和尚的這個影響⼒、副作⽤仍然還存在,因為那時候,確實有⼀派⽀ 那和尚是這麼說的,所以如同寂護論師留下來的遺⾔般,其實我們在這之間,在迎請 蓮花戒⼤師,也就是寂護論師的弟⼦。所以那時候蓮花戒,從印度迎請的論師坐在⼀ 邊,還有另外⼀邊就是⽀那和尚,認為成佛不需要廣⼤的學習,只要修禪就⾏,所以 讓藏王在中間,他們相互的辯論,之後,蓮花戒⼤師引⽤了龍樹⽗⼦的這個論著。進 ⾏了深層的交流。最終,藏王說寂護論師裡⾯所說的,⾒、修、⾏三者的這個論述非 常好,所以我要讓藏⼈學習蓮花戒⼤師的⾒解,⽽不是學習⽀那和尚的⾒解,於是就 把這⼀派的⽀那和尚趕⾛了。所以蓮花戒⼤師之後,將⽀那和尚的這個辯論的內容做 了總結,寫下了修次初篇、修次中篇、修次後篇,有關修⾏的次第,為了能夠明顯地 解釋修⾏的次第。 修次中篇的傳承我獲得了,我從薩迦派的薩迦丹津那裡獲得。有⼀次我遇到這⼀位 仁波切,我們兩個就聊到仁波切獲得什麼傳承,仁波切說已經獲得修次三篇的傳承, 初、中、後三篇的傳承都已經獲得了。仁波切有⼀次從薩迦到桑耶的時候,他遇到了 ⼀位來⾃康地的⼤圓滿修⾏者,從他那裡獲得了修次三篇的傳承,於是我從仁波切的 座前,我想要獲得三篇的這個傳承,我就⽴⾺的請求,由此獲得了修次中篇的傳承。 ⼀開始就說到了因果緣起,⼀切遍智並非無因⽽⽣,如是,此⼀切遍智,非從無 因⽽⽣,否則⼀切應於⼀切時中皆⽣遍智故。⼀切遍智是透過了廣⼤的因緣⽽有,並 非無因⽽⽣,所以跟主張有造物主這⼀派的⽴場是完全不⼀樣的,導師牟尼佛⼀開始 跟我們⼀樣是凡夫,透過了廣⼤的學習、累積資糧苦⾏之後,斷除⼆障,⽽獲得⼀切


偏智的果位的,我們也是有如來藏的,只要我們好好的修⾏,我們也可以成佛,這跟 主張造物主的說法不⼀樣,因為主張造物主的這⼀派,他沒有辦法成為造物主,我們 無論再怎麼對造物主祈禱,⾃⼰不可能成為造物主。 可是在佛教裡⾯,⾃⼰只要努⼒修學的話,我們可以成為像導師⼀樣的佛。那造 物主本身是常⼀⾃主的,是⾃然⽽然⽽有的。但是佛並非是如此,佛跟我們⼀樣,⼀ 開始是凡夫,透過廣⼤的苦⾏,還有廣學⽽獲得了,那如果佛是由因緣⽽有的話,那 因緣是什麼呢︖所以在此問,云何遍智果位之因緣。遍智深廣的功德,細微的這些功 德是要透過信比量,⽽來相信的。 如同《釋量論》裡⾯所說的,『要義無欺故,可比度其餘。』要義指的是像空性 的論述,是佛教的最主要的要義,要義無欺故。佛陀所說的這些細微的略隱蔽分,所 能瞭解的這個空性的內容,要義無欺故。佛所說的這個要義,並沒有任何欺狂,欺妄 的緣故,可比度其餘,由此我們可以相信,佛所說的這⼀個極隱蔽分的內容,細微的 業果,也是可以相信的,所以通常對於極隱蔽分的內容,只能透過第三者的說法來相 信,沒有辦法透過⼀般的,事勢比量能夠了解,所以要義無欺故,並不是說因為佛說 了我就相信,不是這個意思,⽽是像是以空性為⾸的要義,無論再怎麼樣去觀察,都 能夠經得起觀察,⽽且還可以被實踐,講解這⼀種的導師,講解這⼀種要義的導師, 並非是由另外⼀種的⽬的,特別的⽬的⽽說,⽽且跟這裡無為所說的這個細微的業果, 是可以相信的,所以可比度其餘。 世尊告曰:「祕密主!遍智之智慧,彼由悲根⽣,菩提⼼因⽣,⽅便臻究竟。」 在《入中論》裡⾯,⼀開始頂禮⼤悲⼼,⽽說到初中後三,悲⼼是最重要的,說到了 聲聞獨覺,聲聞是由佛所⽣,佛有菩薩所⽣,菩薩是由悲⼼所⽣。所以在此說到了, 由須求他利之發⼼為因,與須求菩提之發⼼為相應的菩提⼼的功德,所以當隨悲⼼、 菩提⼼及⽅便等三,所以,如果要獲得⼀切遍智,應當學習這三者,之後又說到了悲 ⼼,如何修學的次第,以及悲⼼如何⽣起之量,接下來,又說因為悲⼼,是希望他⼈ 能夠遠離痛苦的⼼。為了⽣起⼤悲⼼之前,⾸先,先要瞭解眾⽣所遭遇的痛苦是什麼︖ 眾⽣所遭遇的痛苦不⽌是苦苦,就以苦苦來講的話,我們在⼈世間也可以透過醫療的 ⽅式,可以解決苦苦的問題,那壞苦呢︖就是世間的安樂,世間的安樂最終都是衰退


的,所以這⼀些並非是真正永恆的快樂,最終會變成苦性,所以叫做壞苦,它隨著壞 滅,轉為苦性-壞苦,那我們在修學⼤悲⼼之前,必須要認知的痛苦是什麼呢︖ 就 是⾏苦。也就是隨著業和煩惱操控,無有⾃主、喪失⾃主,喪失獨⽴⾃主的權利,完 全受到業和煩惱的操控,這個就是⾏苦。所以你打從⼼裡⾯越厭惡煩惱,那由煩惱操 控的這個⾏苦,就會更加的厭惡,更加的想要遠離,所以這個要思惟的痛苦是以⾏苦 為主。 對於正在遭受痛苦的有情要產⽣愛⼼,所以⼤悲⼼⽣起要有兩⼤因緣,第⼀個要 瞭解眾⽣所遭受的痛苦是⾏苦,所以了知⾏苦的性質。 總之,只要被業和煩惱操的 話,我們是沒有幸福可⾔的,這個決定的定解是要⽣起的,以及正在遭受業和煩惱操 控的有情,是值得我們去珍惜珍愛的對象,這個愛他⼼可以透過七因果的⽅式,或者 是⾃他相換,對我來講的話,⾃他相換是最強有⼒的,那這個的依據就是《入菩薩⾏ 論》,以我來講的話,修學菩提⼼最好的依據,對我⽽⾔,就是《入菩薩⾏論》,雖 然講解菩提⼼其他的教授是有,但是對我最⼤的受⽤、最⼤的幫助,是來⾃《入菩薩 ⾏論》,透過了第六品和第八品,尤其是靜慮品的解釋,讓我們的愛我執,沒有辦法 反駁任何⼀句,徹底的以理由來去消滅愛我執。那以空性來講的話,《入中論》⽉稱 菩薩的《入中論》,還有《顯句論》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能夠了解《顯句論》的完整 的內容,我們也要去參考清辨論師的這個般若燈論,因為有了《般若燈論》,所以《顯 句論》才會作此反駁。 像這些的⼤論師的著作,對我們來講,都有極⼤的恩德啊!說到了六道眾⽣的痛 苦,學習悲⼼還有慈⼼之後說到了學習菩提⼼,菩提⼼又可以分世俗菩提⼼、勝義菩 提⼼兩者,⽣起了勝義菩提⼼之後,為了能夠修學勝義菩提⼼⽽努⼒和精進,寂護論 師還有蓮花戒⼤師的⽴場是名⾔上有⾃性、有⾃相的,所以清辨論師的弟⼦還有清辨 論師,認為有⾃相的同時也認為是有外境的,像是薩迦派的說法,是說上部⾃續派和 下部⾃續派,那清辨論師屬於下部⾃續派,因為認為有外境,跟經部相應,就這個⽴ 場來講話,那寂護論師還有蓮花戒,寂護論師還有蓮花戒⼤師屬於上部⾃續派。因為 跟唯識無外境的⽴場相同,那我們通常的說法是隨經部⾏的⾃續派以及隨瑜伽⾏⾃續


派兩者。為了能夠使我們⽣起現證空性的智慧,究竟圓滿空性,我們必須要⽣起專注 ⼀境,堅定的禪定才有辦法。 所以導師牟尼佛留下的《⼤藏經》,我們三藏經典,最主要是以律學、戒學為主 的律藏,最主要是以定學為主的經藏以及最主要是以慧學為主的論藏,就說三藏經典。 為什麼戒學擺在第⼀者,因為有了戒,所以我們才會反覆的提醒⾃⼰,那有了這個強 ⼤的平常正念和正知的訓練之後,才有辦法去學定學,正念和正知⼀開始透過戒學反 覆的提醒⾃⼰,那透過了戒學的這⼀個基礎,再去更深層的、更深入的去學習正念正 知,讓⾃⼰能夠獲得專注⼀境的禪定。 云何⽌資糧︖住隨順處,少欲、知⾜,斷諸雜務、⼫羅清淨、斷諸貪等妄念,所 以學習奢摩它的時候,在此翻為⽌,⽌就奢摩它,就是在安靜的地⽅,沒有這些喧嘩 的地⽅,沒有⾶機的聲⾳,沒有⽕⾞的聲⾳,沒有⽔流的聲⾳,⼀開始對初學者來講 的話,如果⾳量過⼤的聲⾳,可能會讓我們產⽣散亂,所以在⼀個寂靜的地⽅,最好 不要有⾳量太⼤的這些喧嘩的聲⾳,來修禪、修學奢摩他,那透過七項來修⼼,七項 的坐姿來修⼼。 所以又說到了『坐舒適墊椅,兩眼視⿐尖、⿐與臍同線、兼⿐⾆抵顎、齒與唇 安置。』,也就是⾸先就是先盤坐,盤坐的時候也可以半盤或者是雙盤,都可以,如 果你雙盤舒服的話雙盤也可以。如果平常雙盤你沒辦法坐,你⼀直想,哇!我的腳好 痛的話,這樣可能會影響到你修禪,所以你也可以坐在椅⼦上。之後右⼿在上,左⼿ 在下,兩拇指結合,那如果學習密咒⾦剛乘的話,就是最好中間形成⼀個三角形的模 樣。⽽且要抬頭挺胸,⾆頭頂住上顎,齒與唇安置、兩眼視⿐尖,⿐尖與肚臍同線, 所以⿐與臍同線,所以兩眼視⿐尖,⽽且肩要舒適的安置,那呼吸的時候,不要太 快也不要太緩,不要說刻意去做呼吸的這個動作,以這種七項的坐姿來修禪,如果身 體不適的話是另外⼀回事。⼀般我們在修禪的時候,身體的坐姿是很重要的,因為身 體的坐姿正確的話,我們體內的氣,才能夠通順,那體內的氣通順的話,對修禪會更 有幫助,如果你的坐姿不對的話,可能在右脈裡⾯,會有更強的氣或者左脈裡⾯會更 強的氣,這樣的話,會產⽣更多的妄念,這是有可能的,所以會產⽣散亂。那⾆抵額、 ⾆尖抵上顎,因為你修禪時間久的話,很有可能會流⼜⽔。但是⾆抵顎的話,就會


避免這⽅⾯的問題,⽽且會讓⾃⼰的喉嚨會更加的滋潤,所以說到了以⾆尖抵上 顎,所以又說到了毗 盧 遮那佛的七項坐姿,那奢摩他的所緣呢,可以緣如所有性和 盡所有性的⼀切法都可以,但是緣花朵也可以。可是禪定是以意識來承辦的,並非是 以根識承辦的,所以即便眼睛看著境,但是我們修禪的時候,不是以根識來承辦禪定 的,⽽是以意識,就像我眼睛看花朵對不對︖我很明顯的看到花朵的顏⾊、形狀,但 是從意識裡⾯會現起花朵的這個影像,這個才是奢摩它最主要的所緣境,安置在這⼀ 個意識所顯現的影像當中,⼀開始最多只能⼀兩分鐘⽽已,之後慢慢的,越來越長、 越來越長。 我新認識的朋友,美國⼈,他是多年修禪的⼀位修⾏者,他⼀旦⼀安住在某個境 上,他就能夠瞬間的長達三個⼩時。⽽且有粗分意識,融入到細微意識的這種融入次 第,所以平常修禪的⼈,他只要⼀旦內⼼安置在某所緣境上,他就能夠很容易地進入 三四個時辰,這種修禪的狀態,還有認識⼀些外道的朋友,他們也有這種修禪的經驗, 那我之後要去(kumbh mela),就是印度婆羅⾨教的⼤壺節法會,那我有機會遇到 這些外道的修禪者,⽽且我聽說他們這些修禪者,終年在⾚裸裸的,在喜⾺拉雅的這 個雪山上來學習。 就以禪修來講的話,屬於內外道共同的內容,我們佛教說到了無我,那比起無我 的這個⼈,好像認為有我的修禪者,好像他的禪定的⼒量,更加的強烈。我還有認識 的朋友幾乎在這個禪修上真的很棒,這個修⾏者幾乎找不到,當然有些⼈是有的,極 少數的是有了,那在專注⼀境之後,也可以觀想菩提⼼,那在此講《毗缽舍那》勝觀 的時候,不只是根據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我們要超越了這個看法外,真正的了知事物 真正的存在⽅式是什麼︖這叫勝觀。 外道它們也有勝觀,也有《毗缽舍那》,但是他們的勝觀是將下界視為粗分,上 界視為靜分,以粗靜為相的⽅式,來觀修勝觀《毗婆舍那》,所以戒學外道也有,定 學外道也有。那達賴喇嘛想要從外道這邊吸取⼀些禪定這⽅⾯的資訊,我有這樣⼀個 計畫,那是外道雖然有這個戒、定、慧三學,可是他們卻認為深信外有個我。


導師牟尼佛說:『謂我乃魔⼼,由此⽣諸⾒,⾏蘊皆非有,故⾒亦非有』,那我 執他會產⽣⼀切的煩惱,所以「謂我乃魔⼼,由此⽣諸⾒」,由此⽽產⽣⼀切的邪⾒ 和煩惱,⾏蘊皆非有。蘊體為次、我為主,好像⼀個操控者的我,這個補特伽羅質體 的有的我,並非是存在的,如同《中論》裡⾯所說的:『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 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如來去尋找的話找不到的,所以有時候,我將如來這兩 個字轉為⾃我。『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我不有陰,何處有⾃我』尋找的話是 找不到的,當我們沒有辦法去安置施設⽽有了我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說好像是從境上 ⽽有,所以去尋找之後要去找到,可是找不到。因此唯識派,他們無可奈何的說到了 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我,因為他覺得如果我是有⾃相,是以⾃⼰的⼒量,形成了⾃⼰的 體性的話,那去尋找之後應該要有⼀個可抓的點才對。所以說到了第八阿賴耶識,有 時候我們在學密咒⾦剛乘,學無上密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說這個俱⽣緣原始光明好像 是我的感覺,這個時候要就要去尋找光明⼼是否是我,能夠尋找到我是否是光明⼼︖ 因為光明⼼是由續流⽽被施設的,所以續流有前端、後端,哪⼀端才是屬於我的俱⽣ 原始光明,去尋找之後找不到了。 「謂我乃魔⼼,由此⽣諸⾒」,我是完全沒有的嗎︖也不是,是存在的。『不待 ⾞制⼰,⽽私設為⾞,觀待蘊體之,私設假有情。』因為有了蘊體所以被施設為有 情,你在無須無找當中,可以看到我的作⽤,可是尋找的話什麼都沒有。所以⼀切的 作⽤,都是在世間共許當中,凝視施設當中,抽象畫的存在,僅此⽽已。這種說法、 這種思惟,我覺得非常棒。有時候我覺得跟別⼈講解的時候,講解前後世的時候,如 果你講解身⼼外⼀個我,好像比較容易講解,因為我們佛教認為身⼼之外是沒有我的, 但是跟某些⼈講解前後世的時候,我覺得講解身⼼以外,有⼀個我的話更容易講解, 那以佛教的這個講解⽅式,就比較複雜了,因為我們必須要講解到根識是粗分的⼼識, 之後要講到更細微的⼼識的時候,就要說到了意識,那意識又可分為醒時的意識,還 有睡時的意識。睡時的時候,可以分熟睡的時候或睡眠時候的意識,它有不同的意識, 所以我就要介紹最細微的意識,所以才會所謂的,剛剛所說「住持⼼法」的這⼀個現 象。


那最細微的⼼識,它是因緣⽽有的。那如果是因緣⽽有的話,它有它的主因,還 有助緣。主因⼀定是跟所產⽣的果,具有相同性質,才能夠被定義主因,因為同類因 感得同類果。所以由此⽽來理證前世是存在的,有⼀些⼈確實它能夠想起前世,像我 ⼀些認識的外道的朋友,他們的孩⼦們,能夠很清楚的想起前世所發⽣的,像是我們 ⽢丹寺的圖顛切崊,他的轉世也是非常的明確地想起前世,那現在已經長⼤了,去年 我在達蘭薩拉看到他,我問他說你想起前世嗎︖他說已經想不起來,後來我就說那還 不錯,因為我也想不起來,⼩時候我是想得起來,可是我現在想不起來,所以我們兩 個變成同類了。 美國九⼀⼀事件,就是紐約的。就是兩棟⼤樓受到了⾶機的攻擊,其中有個受害 者轉世,非常的明確地想起。那時候九⼀⼀發⽣的這個現象,確實有這⼀些的個案, 他認為有造物主的⼀派的說法,說我們今⽣這⼀世,就是造物主所創造的,那如果是 這麼相信的話,他也覺得說,前世的記憶是不可能,但是如果他按照前世的記憶所說 的描述能夠被印證的話,確實是存在才能夠被想起,不存在的東西,怎麼會有想起的 這個記憶呢︖但是就以佛教的邏輯來講的話,我們的這個⼼識的主因是要有的,⽽且 這個主因要有他的前主因。所以這樣去追溯的話,因緣是沒有開始的,就像我們現在 ⾎⾁之軀的這⼀個質續,去尋找他的前因的話,在⼤爆炸之前必須要有,由此來說到 前後世,為什麼我講到這裡,隨補特伽羅去尋找之後是找不到的。 修學禪定的時候,又說到了安住、續住等九住⼼的內容,次序的獲證上上的功德, 那沉默和掉舉。又可以分粗細的沉沒和掉舉,尤其在細微沉沒的時候,很多⼈會誤認 為這是三摩地,這是真正的禪定。尤其在細微沉沒的時候,他覺得說他沒有散亂,他 能夠很坦然地安住在⾃⼰要緣取的所緣境上,⽽且不會有任何的動搖。 但是實際上,這時候你的內⼼的⼀個精神狀態,並非是最佳的⼀個精神狀態,是 ⼀種懶懶的、⼀種鬆弛的⼀個狀態,這時候叫做細微的沉沒,所以有些⼈不知道這是 細微的沉沒,認為這是禪定,這是錯誤的。像我有認識⼀個拉達克的修⾏者,他在深 山閉關修學了三年三弦⽉,那他說修了三年三弦⽉之後,他變的更笨,變得更遲鈍 了,這個代表他雖然這個散亂的部分,控制的非常好,他能夠讓內⼼安住在所緣境上, 可是他卻在⼀種⼼的,⼀個精神鬆弛的狀態下,安住所緣境上,這個叫做細微的沉沒。


因為在⽇本裡⾯很多⼈修禪,所以我想說這⼀點,對你們來講非常重要,如果這種細 微的沉沒保持久的話,你認為這是禪定,還在繼續的持續這種細微的沉沒的話,它會 影響到你的智慧,讓你變得更加的遲鈍,所以昏沉和沉沒要分開,昏沉是完全想不起 來的⼀個狀態叫做昏沉,現在我講的不是昏沉,我講的是沉沒,沉沒的意思就是說內 ⼼裡⾯去緣所緣境沒有錯,可是他精神狀態不佳,會⼀種鬆懶懶的、懶懶的⼀種、懶 散的感覺,並不是像兩個磁鐵,能夠被互相吸住⼀樣的感覺,所以不只是內⼼能夠安 住在所緣境上的同時必須要保持很好的⼀個精神狀態,像是磁鐵吸住⼀樣的,⼼正在 修禪的⼼,能夠吸住在境上,那這⼀種非常良好的精神狀態,能夠這樣⼦不散亂的持 續,能夠讓⾃⼰原本從⼀分鐘,慢慢成為⼀個⼩時,變成兩個⼩時三個⼩時,⼀開始 以對治沉沒和掉舉為主之後,就不需要刻意的去對治,即便你不去刻意對治,它能夠 遠離沉沒和掉舉,那最終就能夠產⽣身⼼輕安,那身⼼輕安之後,就產⽣了奢摩它, 那之後再來去修初禪。 修學密咒⾦剛定的話,就不⼀定要學習初禪了,如果專注⼀境的禪定,非常的堅 定的話,再搭配的本尊瑜珈的觀修,來修學奢摩它的話,就非常強有⼒了,但是最主 要的是,無論任何的本尊瑜珈修學,⼀開始在儀軌⽂裡⾯,都說到了梵語的「澳⾨輸 報修的薩爾瓦多嗎送保修到航母」所以這時候,就要提起空性的思惟。總之,都在講 到空性,如果沒有空性基礎的話,這種本尊瑜珈的觀修,外道婆羅⾨也是這麼做的。 我認識的外道朋友們,他們有學習氣脈、明點,他們也有學習本尊,他們雖然沒有⾦ 剛念誦,但是確實有「破瓦法」,還有「趨舍法」。上次我在「喀喇沁部」遇到⼀位 外道的咒師,他們有修「拙⽕」,他們有修「趨舍法」,他們也修「破瓦法」,當然 有修習「息增懷誅」的事業,這是⼀定有的。所以外道和內道密法的差別,最主要是 有我和無我,在有我、無我之上⽽去作出差異。 所以修完禪定之後去修慧,這裡⾯有說到了吃素的內容,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瑜珈 師,應於⼀切時中斷⿂⾁等,非不相順,因飲食定量。接下來又說了,找得到嗎︖當 觀此⼼,是否善執所緣︖昏沈耶︖善外境耶︖於彼,⼼若被昏瞶﹑睡眠蒙蔽,沈沒或 疑沈沒時,當作意於喜悅事,佛像等。⼼⼒不夠強⼤的話,會產⽣沉沒,⼼⼒過於強 ⼤的時候,又容易產⽣掉舉,掉舉就是散亂的意思,補充的話,所以修禪的時候,⼼


⼒過⼤過弱都不⾏。因為⼼⼒太強⼤的話,⼼的起伏過於⾼昂,容易產⽣散亂嘛!那 過於低沉,又容易產⽣沉沒,就讓內⼼沒有精神,會讓內⼼產⽣沒有精神的狀態,所 以當我們的⼼⼒過低的時候,就要思惟喜悅的事情,或者是光明等提起⼼⼒,或者是 ⼼裡過⾼昂的時候,過於強⼤的時候,應該去思惟出離⼼等的內容,降低⼼⼒,所以 為了能夠對治掉舉,我們要降低⼼⼒,為了能夠調伏或者對治沉沒,我們要提起⼼⼒, 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掉舉和沉沒,它們的性質為何︖作⽤為何︖如何調理的⽅式,如 何對治的⽅式,這些都要了解。 ⾃當思惟,既以成辦《奢摩它》應修《毗缽舍那》,蓮花戒⼤師是寂護論師的弟 ⼦,⽽且他名⾔上認為有⾃相,所以是隨瑜珈⾏⾃續派的論師,所以跟瑜珈⾏,也就 是唯識派也非常相似,所以在無外境的解說上是⼀致的,只是蓮花⼤師認為⼼識無有 諦實,所以是屬於⾃續派中觀師。 接下來又說到了,即便是⼼去作觀察的話也是找不到的。專注⼀境之後,慢慢的 斷除了⼀些妄念,產⽣身⼼輕安般的,透過觀察⼒觀察空性之⼒,也會產⽣身⼼輕安, 如果能夠產⽣身⼼輕安,⽽且這個身⼼輕安以觀察⼒的話,將會獲得《毗缽舍那》, 所以⽇本的這些修禪者,如果你們能夠閱讀學習修次中篇的話,會對你們有幫助,那 以上已經解釋了修次中篇。 現在已經11點半,那我再來為你們解釋緣起讚,那明天講吧!比起緣起讚吃飯 更重要。⽽且比丘們也是過午不食,所以中午餐⼀定要在⼗⼆點之前吃完,泰國、緬 甸等的這個過午不食,這⽅⾯做得非常好,非常嚴謹。西藏有時候,針對這些律學沒 有辦法這麼嚴謹,確實也是有他的難處,因為在偏僻的地⽅,有時候也是有困難的。

林涓鍊整理 2018.12.0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