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本性(繁)

Page 1

認識「心的本性」

——尊者2009 年4 月24 日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演講

蔣揚仁欽協助並完成最後譯編

這次主題是有關心的本性,我所講的主要來源是來自佛教經典,所以在一開始我想要念一 段偈頌,龍樹菩薩所寫的禮贊佛的偈頌文:「瞿曇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 今稽首禮。」

各位兄弟姐妹們,當然還包括校長,還有我的這些老朋友。(尊者指著英文口譯員)即使 現在他不再是比丘,但我有時候還是會喊他「比丘」。

我覺得很榮幸能夠在大學裡面給這麼多人演講,所以我很榮幸。這兩天我感冒了,這裡(鼻 子)流了很多水,我的聲音有點不太正常,但是是可以的。我想平常我的聲音比起今天我 的聲音更加的好聽。

原本的演講主題是「佛教的概念」,內容有點長,所以相關的人幫我安排這本講義。因為 我的演講時間縮短了,所以現在我不會講那本講義。所以新的主題是「心的本性」。

即使所有主流的宗教傳達相同的訊息,傳達愛與慈悲,這些包含原諒、寬限、寬恕及自我 約束的精神,認清負面的後果來自負面的情緒,為了知道這點,自律是需要的。還有物質 上的滿足等修行,在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樣的。這些善良的心理素質是跟愛心,慈悲有關, 還有來自如何讓生氣、憎恨、恐懼、懷疑等降到最低。當然,這些負面的情緒也是心的一 部分。基本上快樂與痛苦這兩種情緒是內心經驗的覺受,所以基本上所有主流的宗教,當 然還有信仰也是心的一部分,所有主流的宗教,都帶有提升心的訊息、練習等方法,都是 一樣的。

但是,隨者主流宗教的教義不同,分主張造物主的宗教和否定造物主的宗教。主張造物

主的宗教強調信仰的重要性,這是他們提倡的方法;否定造物主的宗教如:耆那教、佛教, 還有一些印度古老傳統宗教,數論派(無神數論派),這些都屬於否定造物主的

宗教。否定造物主的宗教精髓是「自己是自己的造物主」的理念,以及因果規律。心識最 終像是造物主般住在我們的心中,苦樂的造物主不是這個身體。身體固然重要,它是心的 基礎,例如:「人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了「人身」。因為跟身體有關聯,所以我們 才可以區分不同的心,人的心、動物的心、昆蟲的心等。另外,根識得完全依賴身體才能 存在,但是身體的動作包括言行,最終依賴動機,動機的意思是「心」。根據因果規律, 我們所想的及我們不想的最終都跟我們的動機、心有關,所以現在能夠讓我們達到快樂的 人生、幸福的生活,我們必須照顧好我們的心與動機。為了能夠克服痛苦及減少痛苦,我 們必須要去面對負面的破壞性情緒,因為這些情緒會產生我們不想要的後果。這些否定造 物主的宗教之所以強調心識的重要性的原因也在於此。

符合邏輯地說,當與心打交道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有瞭解心的全方位知識。在心識中,

在這裡面有很多不同種類別的心,上千種類。唯一能夠解決這些破壞性的情緒也只有心。 不是透過注射或開刀,不是這樣的,只有透過源於心的對治力。例如:生氣、憎恨不會因 為服用藥物或酒而減少,即使很生氣的時候,可能睡覺會有幫助,隔天早上你的氣會有點 !1


減少。基本上對於這些負面的情緒,唯一能夠讓這些情緒減少的方法,是生起與其相違的 心——與煩惱相違的心。首先認知什麼是與煩惱相違的心,然後增長這種相違心,這是唯 一的方法改變或減少負面情緒。換句話說,為了能夠減少負面情緒,唯一的方法式提升正 面情緒。再次,我們要知道什麼樣的心、想法最終是具有破壞性的,什麼樣的心與想法是 有建設性的。

有個很大的問題,負面的情緒可否被消滅呢?

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想要知道這個答案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知道心的究竟本性是什麼, 還有這些破壞性情緒是在什麼基礎上產生的,然後才能知道到底破壞性的情緒是否有可被 消滅的可能性。所以在佛教的經典中講到了許多跟情緒和心有關的訊息。

還有,特別在密乘中,密乘也包含氣脈明點的觀修,所以提到不同層次的心:粗分的心識、 更細微的心識、再細微的心識。這只有在密乘經典、教授中有提到。例如:在這個當下, 我們的根識是活躍的,並具有全方位的功能,即使想法不斷的同時產生,但仍被根識所主 宰;在根識是沒有作用的夢境時,又是另一種層次,只有想法;在沈睡時,沒有夢境,又 是另一種細微的意識層次;還有在暈倒的時候,即使沒有呼吸,也是另外一種深層的心。 在死亡的時候,身體的器官停止運作的時候,例如:心臟停止,流到大腦的血液瞬間停止 流動,所有的神經細胞停止運作,所有粗分心識也隨之停止,像是人心已不復存在。唯一 我們可以知道的跡象是,有些人在死亡的當下,身體死亡,以醫學的角度被證實為死亡, 肉體處於不老化、非常新鮮的狀態。以我的主要親教師為例,死亡後十三天身體保持不腐 化、非常新鮮的狀態。不久前,一位年長的西藏喇嘛,前任的甘丹赤巴,在去年他去世後, 身體保持不腐化的現象大約快要三周。很幸運的,在那個時候,當我聽到仁波切的身體還 保持不腐化的現象,因為我們留了些儀器在達蘭薩拉的醫院,我馬上叫他們去檢查這位保 持不腐化現象長者的身體,因為有些簡單的儀器可以使用。然後他們派一些人拿這些簡單 的儀器在頭部上插了些管線,雖然並未有詳細分析的結果,但是從醫學的角度證實死亡後 的幾天還有些微弱的腦波訊號仍在,他們說這是非常少見的。所以我們相信最細微的意識 還存在於身體裡面,所以才對身體產生一些影響,我們將此心識稱為「最主要細微的意 識」。

心識有很多層次,我想我應該用藏語說,《俱捨論》說等無間緣及等無間果的概念,也就 是善心、惡心、無記心之前的等無間緣。因為這麼說,所以也說到了死時的善惡之心。但 是在《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中說,細微死識一定是無記,因為這麼說,可見死識相當細微。 粗識才分善與惡,到了細微的時候一定是無記。咒乘說,在死亡時,可由瑜伽力令死識轉 為善心,但死識永遠不可能轉為惡念。在動搖八十分別心的時候,才會產生惡念,八十分 別心停止,現起四空的時候,是不會產生惡念的。不善念只會在粗識中存在,但是可將俱 生原始的光明轉為善心。從此可知,若以方便及智慧的瑜伽力,可令細識被善所攝持。但 細識時卻不能生起惡念,有這麼一種差異。

現在我覺得,為了要全面瞭解或解釋什麼是心,我想我們必須要包含密乘經典及觀點。

在密集金剛的典籍裡,說道:「續稱之為續,續具三種相。」總之,說到了三續:基續、 方便續、果續。事實上,意識可分三種層次:第一種是基相的心識、第二種是對治的心識、 第三種是對治後的純淨心識。另一種說法是,第一為當下的真相,跟這有關的解釋我叫做 「科學」;第二種對治是種方法,也是種哲學或觀點;第三種是結果。像是四聖諦,當佛 陀第一次轉法輪時,說到了四諦性質、四諦作用、四諦果實。四諦性質指的是基相,因為 !2


真相是如此,所以得這麼取捨,而說四諦作用。因為如實取捨,將會產生知四盡、知四無 生的果實。

通常我把佛法分為三大部分:第一個部分我列為佛法科學、第二個是佛法概念或佛法哲學。 佛法概念或哲學是來自於現今的真相。所以先是佛法科學,然後是佛法概念或佛法哲學, 然後才是佛法的宗教。因為有了佛法科學及宗義,才有可能消除我們的所有負面情緒。所 以開始修行是非常值得的。在此,這本經典裡面也有講,首先說到心的當下本性,第二說 到,因為心的當下本性,應該如何取捨,從此獲得何種果實。在過去20 多年間,我們很 嚴肅地與科學家們進行交流討論,透過對話,雙方都有學到東西。基本上,根據四個領域 討論:宇宙學、新生物學、原子物理學(像是量子物理)以及心理學。就以量子物理學而 言,(佛家與科學家之間)有著相似的觀點。(佛家與科學家之間的)宇宙學,基本上是 一樣的,但有些(佛家的)描述,如地球是平的、地球位於中心,以及須彌山等這些已經 是過時的說法。當然,在佛教經典裡,對宇宙學的解釋皆有不同,所以我們選項有很多。

我很感興趣的量子物理學,跟超過兩千多年歷史的佛教觀點有很大的共同點。根據物

理專家的最新發現,這兩者的確有很多的共同點。總之,有關物理方面,佛教有很多地方 可以從現代科學中學習,真的很值得從他們聽聞學習。有關神經生物學,在密乘裡說到心 與氣,以及尋找「情緒和神經的關係」等內容都是非常有趣的。有關物質方面,現代科學 的解釋是較為先進的,所以跟現代科學學習是非常實用的。但神經跟意識之間連結的內容 依然沒有很清楚,有關這點,一些佛教的解釋和一些修行者的經驗是非常有用的。

在現代科學裡,通常他們把心理學稱為靈魂科學。我覺得(西方心理學)非常的年輕,

像是幼兒園,古老的印度心理科學遠超過(現代心理學),有很多的訊息,有些對現代科

學非常有用。幾乎是十年前,為了能夠測試,我的科學家朋友們,提供了簡單的儀器。那 些儀器放在那,但我們等著看有沒有修行人(能夠以持心法)死去。當設備都有了,但是 沒有人以持心法的方式死去。在過去有蠻多(修行者)以持心法的方式死去,但都沒有設 備。去年好不容易兩者都有了。這些事情是非常有趣的,更深入的調查是需要知識和努力 雙結合,這是非常好的。

關於我們跟科學家交流心的內容:在印度,超過兩千多年,可能三千年上下,一些跟根識 和意識有關的知識,雖然在現代科學中,對根識和意識此議題並沒有做出明顯的區別,但 區分根識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哪怕根識跟身體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意識的層次中,粗識 與身體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微識是獨立的。所謂的動機並非指向根識。為了能夠認識具 有利害作用的意識,光從根識上去尋找答案的話是很困難的。

藏傳佛教實際上是那爛陀寺的清淨傳承,很清楚的,(西藏)在第七世紀時,就對佛教產 生了興趣,並在那時開始發展及學習。但有系統地學習或修行佛法的教義是從第八世紀才 開始,主要負責教學並給予具足戒的是寂護論師。在八世紀時國王赤松德贊邀請兩位大師, 一位是蓮花生大士,另一位是寂護論師。如同我之前所提到的,他們最主要是負責教學及 給予具足戒。最主要負責的是靜命論師 (即寂護論師)。寂護論師在那爛陀大學裡,是位頂 尖的學者。寂護論師是位中觀師,也是位偉大的邏輯學家。

從公元初期時,就開始有了那爛陀大學。龍樹菩薩還有很多其他大師都是來自那爛陀大學。 在這些大學者中,偉大的哲學家以及邏輯學家也是這個傳承的。寂護論師是位中觀的哲學 家,也是位偉大的邏輯家。你可以從他的藏譯著作裡,得知他是位優秀的邏輯家以及哲學 家。自然的,藏傳佛教的主要講授師,是位來自那爛陀的最優秀的學者、修行者以及比丘。 3!


所以,以邏輯來推的話,老師是位哲學家、邏輯家,他自然會想要讓他的學生跟他一樣。 不是嗎?

直到現在,基本上,西藏(持有的佛教傳統)是那爛陀的傳承,這是非常的清楚。我時常 告訴大家,當我學習的時候,我們的傳統是從六七歲開始學習,因此,須要背下那些主要 經典。以我的例子而言,六七歲時對佛教一點興趣都沒有。我不認為,如同主持人介紹般 的,我是十三世尊者的轉世。當我還小開始學習背下那些經典時,一點都沒有想要學習的 興趣,我唯一的興趣就是「玩」,所以我的私人教師必須準備一個鞭子。那時我跟我的哥 哥也是出家人,一起學習,所以我的私人教師準備兩個鞭子,一個是平常的鞭子,另一個 是黃色的鞭子。所以黃色的鞭子可以看成是神聖的鞭子,黃色神聖的鞭子是給神聖的達賴 喇嘛。但你們可以想象,如果使用那神聖的鞭子時,我不覺得有神聖的疼痛,我想疼痛的 程度是一樣的。因為害怕被打,所以我學習這些經典。重點在於這些我已經學習過的經典 都得熟讀在心,哥哥也是一樣,我的這位翻譯,也是前任的出家人,也有相同的經驗。這 些主要的經典都出自於這些那爛陀的學者,如龍樹、提婆、無著、世親菩薩大師等經典, 所有都源自於那爛陀學者。當然在這之中,我們也學習這些經典的解釋,學了很多印度的 論典以及西藏的論典。我們也閱讀這些經典的解釋,但原始的經典來自那爛陀。在這些解 釋中,每當提到重點,總會引經據論這些著名的印度大師,所以非常清楚的知道是那爛陀 的傳統。還有蓮花生大師,他特別負責介紹密乘。我們相信,在丹珠爾(論藏)中,有大 約兩百本厚書是從不同的印度大師的著作翻譯過來的。在這之中,有很多密乘經典或論典 是龍樹、提婆和其他大師等的著作,所以西藏佛教是來自那爛陀傳承,也是正統完整的佛 教。根據巴利傳統,所有律學的原始語言,皆是以巴利語文為主,像是律藏,主要是以巴 利語文為主。巴利佛教中雖有經藏和論藏,但是大多的經論藏卻是以梵文為主,像是般若 經,以及上部阿毘達磨和下部阿毘達磨等。

西藏在八世紀開始有完整正統的佛教,我們通常稱之為舊譯寧瑪派。在9、10、11 世紀這 段期間中正法的傳承受到波折,西藏王朝的體制也變得四分五裂。在之後的新譯時代,阿 底峽尊者來到藏地,還有寶賢大譯師等人。之後是格魯傳承。這一切都是完整佛教,也就 是具有大小乘顯密圓滿的教法。舊譯寧瑪說九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稱為世俗三 乘;密乘的作密、行密、瑜伽密為苦行三乘;大瑜伽密、無比瑜伽密、無上瑜伽密為自在 方便三乘。所以大小乘顯密全部都圓滿了。就以細微心識而言,根據大圓滿,也就是 「大」、「無比」、「無上」三者中的「無上大圓滿」,是以「俱生原始的普賢明」作為 主要修持而講述的教授,有個不共的修持法門,將明與明分(Rig cha)區別。這裡的明並 非「心、明、識」中的「明」,而是經常使用的名相—「覺明」,具有覺明的意思。主要 是說,將暫時性的心識取名為「心」,無始以來未曾改變其性的心取名為「明」,無始亦 無終。

大圓滿又可分為心部、界部、口訣部。口訣部又可分:外部、內部、密部、極密無上部(心 髓部)。這種「俱生原始的普賢明」又稱「無始為佛」,其明本性清淨諸穢。當「具有暫 時污垢的無始為佛」去除(暫時)污穢時,又稱「再次成佛」。般若乘說,「自性涅槃」、 「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自性涅槃」所以從無始以來就已圓滿涅 盤自性了。若無「自性涅槃」,就無法產生「去除暫時性污穢的涅槃」。同樣的道理,若 無「無始為佛」,自然不能有「再次成佛」。

所謂的「九乘」,並非只是因為教義分為九部分,而是因為某一補特伽羅在修持道上,需 要經歷這九種次第。有經論這麼解說,這種解說非常棒。九乘是什麼呢?觀修四諦為聲聞 !4


乘;之後,深入四諦的修持內容,以趨遮十二緣起,了知輪回如何趨入的次第,以及輪回 如何遮遣的次第,並以遮遣次第講滅諦,這是獨覺乘;之後發心、六度、止觀的修持為菩 薩乘,也就是因般若乘的菩薩乘;之後觀修本尊瑜伽的時候,若以事部普遍所度化的弟子 而言,將本尊視為(外在)主尊的模樣後,自身從主尊獲取息等悉地而說道:「作密、行 密、瑜伽密」等修持次第;令本尊瑜伽越來越深入,「大瑜伽」及「無比瑜伽」談及了氣 脈的修持;之後,大圓滿則說了「普賢明」的修持。讓一個補特伽羅能夠圓滿修持九乘, 並包括前行,像是《龍欽七寶藏》也明顯地這麼說,平常我會這麼介紹,為能聞思修《七 寶藏》,最好先讀《龍欽七寶藏》裡面的《宗派寶藏論》,之後學習《如意寶藏論》,之 後再學習《三自休息論》裡面的《心性休息頌》。最好是以「日觀」的方式學習。若以簡 略日觀法的話,是用一百四十多天的時間作觀修,之後再學習《勝乘寶藏論》及《法界寶 藏論》,並實踐其內容,將會非常殊勝。瞭解道的整體是相當重要的,對於特別有善根的 補特伽羅,極有可能因為某個口訣的傳授而獲得證量,這種傳授法叫「依別眾生」。就以 教法的整體而言,瞭解教法正體的結構而去修持,叫做「依共教承」,最好遵循「依共教 承」的方式。

下一個是噶舉。噶舉的傳承主要來自那洛巴,西藏馬爾巴大師從許多印度大師獲得傳承, 尤其是他從米諦巴獲得中觀哲學的傳承。很明顯的,米諦巴繼承了月稱菩薩的思想。噶舉 有大手印教授,格魯也說了大手印教授。大手印教授分為顯密兩種,僅屬顯教的大手印, 主要指的是中觀正見,是種搭配著四法印而延伸的教授;不共的是與咒乘的光明有關,在 那洛六法裡說到了光明的修行,這種的修持叫做「大手印」,主要是讓俱生原始之光明本 身轉為道用。

接下來是薩迦。薩迦派的傳承來自毗盧巴(Virupa),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薩迦道果」。 果時咒續的密修持是搭配著喜金剛而修持的,進而說了「三相」及「三續」。三相指的是 顯教之道:煩惱相、不淨相、於瑜伽者的清淨相,共說三相。在三相的修持中,含括了前 述寧瑪的「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至於「作密、行密、瑜伽密」的內容,此中沒有 特別說明;能夠代替「大瑜伽、無比瑜伽、大圓滿」者,則是薩迦派的「三續」,這些都 是基於無上密而說,這是很重要的。三續的內容,如同前述引用的密集金剛續文,謂因續、 方便續、果續三者。

何故稱為「喚醒三續」?

現在或「基續」,也就是當下我們凡夫所擁有的狀態。以大圓滿的典籍而言,稱為「普賢 明」。在明如何修持上,(薩迦及寧瑪)可能會稍有不同,以及如何介紹可能也會稍有不 同,但所有派系的主要重點、究竟關鍵都是相同的。

認識因續,從經驗覺受上去認知。薩迦班智達說:「前識後識間,光明現不斷。」在阿賴 耶因續時,分別心可分兩類:粗細兩類中的細微分別心,這並非「本智」。「前識後識間」 是說那怕是噶舉派的大手印觀修也是如此,噶舉派大手印及格魯大手印都是一樣的,首先 不讓自心隨著過去的記憶,也不讓分別心被未來的計劃所影響,停止緣取事物的過去念, 不令生起,停止未來計劃的妄念,只停留在當下的心識,無有造作,令心持續停留(在當 下的心性)。因此,會現起細微分別心。這就是粗細二分別心中的細微分別心。如果要認 知大圓滿「普賢明」的本性為何的話,經論談及法身,有這一類的說法,是種與法身有關 的解說,在此並非與法身有關,而是一般的細微分別心。想辦法讓心停留在這種狀態,這 樣一來,誠如扎・巴楚仁波切在《三句擊要》中說:「愣住將成善」,令心「愣住」、令 心「安住」,不要生起其他的想法,讓心停留在當下不造作的心,不做作、自然、放鬆。 5!


以大圓滿而言,就是在這種狀態中認清什麼是「明」。正所謂「加持從彼移」,這是種需 要經由加持再去認清「明」的方式,在認清阿賴耶因續時,是認清這種細微心識。雖然這 並非俱生原始光明,卻具光明種類的成分。

大圓滿中,又分「明」及「明分」(Rig cha)兩類。所有暫時性的心識都是明,也是明的 技能。所有暫時性的心識都是明的技能。在所有明的技能中,都遍布了明分。因此,明可 分為性明、基明、技明等多種類別。現在,當我們暫時性的心識現起的當下,因為這一切 (心識)都是從明的技能所現起的緣故,都被明分所周遍。因為被明分所周遍的緣故,相 續成熟的瑜伽師,就能以經驗在煩惱——隨所執而稱的「煩惱」,也是所謂的「具相煩 惱」——現起的當下不被煩惱所轉,在煩惱現起中,令心安置在煩惱的究竟本性光明之 上,所以不隨執著而轉。

凡是從俱生原始光明的本體所現,其本性究竟就是俱生原始之光明。若能將心持置這種本 性光明之中的話,就能成就所謂的「雖未斷煩惱,卻使處清淨。」但這並不簡單。同樣的 道理,要做到令心「愣住」的話,先從認清粗分阿賴耶因續——細微分別心開始做起,從 此方能生起瑜伽的緣故,喚醒了基續及道續,因為又將於爾等安置果時佛慢的緣故,則喚 醒了三續,不是嗎?

一般咒乘說,在生起本尊的時候要將空正見轉為本尊,尤其無上咒乘的「空正見轉為本 尊」,並非是「將粗分空正見轉為本尊」,而是將空正見勝解為俱生原始的光明之後,所 謂的「勝解」並非光是跟隨著詞義即可,而是令心現起光明的行相後,再觀想這種光明證 悟了空性,再(將這種空正見)轉為本尊的形相。因此,下三續的「空正見轉為本尊」與 無上咒乘的「空正見轉為本尊」意思不同。總之,生起本尊的時候,(一切派系)都以俱 生原始之光明作為修持的關鍵。在圓滿次第證量的時候,依賴氣、脈、明點的修持要義。 令粗分心識進入隨眠、融入的狀態,令粗分心識停止作用、不再活躍的時間越久,就越會 令細微的心識更加活躍。修持大圓滿時,在粗分心識強烈現起的當下,因為(粗分心識) 被明分所周遍,若能以經驗攝持的話,將會從中認知什麼是「明」的本質。但在新譯咒乘 的時候,只說僅存光明的時段,並非是與粗分心識有關的「明」,而是停止一切粗分心識 之後的「光明」,所以在這之前需要先修氣、脈、明點等。

薩迦說「明空雙運」,謂「明者,心之性相」,「空者,心之本性」,「雙運,遠離言 語」。又說,阿賴耶因續本身具足了輪迴、涅盤、修道三者。怎麼具足的呢?「阿賴耶因 續以性相門具足諸輪回法」,因續指的是現在有學的狀態、凡夫的階段,因為現在輪迴諸 法正在現起,故說「以性相門具足」、「諸道以德相門具足」,像是信心、空正見越加強 大,本尊瑜伽越加深入。這一切都是在心識的基礎上發生,哪怕是現在也會有少許的改變, 故說「諸道以德相門具足」。即是所謂的「證量皆以『可生』門具足」」,「可生」也就 是「可以生起」的意思。所以「阿賴耶因續,有與脫無二」就是這個意思。

答疑

(這些問題是來自於網絡,是何塞卡韋松教授遞給的)

!6


1. 第一個問題是在我閱讀尊者您的一些著作,您說最細微的心識是無記,但在其他的書籍, 您說我們的俱生本性是善良的、慈悲的,可見心的原始本性是正面的,並非無記,可否請 尊者您解釋。

尊者回答:一般(講到人的心性時)我們不會談及究竟本性或原始微識,就以原始微識而 言,在這個當下只是一種說詞。我們基本的人性,我想在下午我或許會解釋些,下午不會 參加的人,你可以詢問有來參加下午演講的人。

2. 尊者,第二個問題:是否有更好的原因觀修心的本性,或可以觀修其他的如觀修自我, 或其他法相?

尊者回答:這主要是參考密乘的教授,原因如同我之前提到的,最終是取決於動機。動機 是心的一部分,正所謂「由心性力成有情,以及各種器世間。經說有情從業生,心若斷已 業不存。」剛才說的明空無二、覺空無二、樂空無二等,雖然都指向空性,但明空雙運的 空是「心性的空性」。當然,瓶子的空性及幼苗的空性也都是空性,但能與「明」轉為無 二性質的空性只有「明」本身的空性,自己能夠現證自己的性質,所以真正的覺空無二的 空性,只能是在心識的空性上去理解。例如提婆的《五次第疏》也說,了知心識的空性更 為重要,因為這是一切輪迴與解脫的根本。這種說法來自密法。以顯教而言,隨著有法的 不同,說先觀修人無我,再觀法無我,這是一般的說法。與密有關的時候,說必須得觀心 識的空性。例如一個常念的梵文咒語,也就是「嗡修涅達嘉哪班雜娑巴瓦唉瑪郭杭!」這 時候的「娑巴瓦」(本性)指的是,所觀修的究竟真相,正是有法本身的性質。「嗡修涅 達嘉哪班雜娑巴瓦唉瑪郭杭!」「嗡娑巴瓦修達薩瓦達瑪娑巴瓦修多杭」這兩個咒語的娑 巴瓦內容是不一樣的。

3.我在想你是否覺得是否美國人比較難集中注意力,所以比較難成道?我們的文化尋求興 奮的刺激快感,並迅速做每一件事情。生活在美國社會,冥想及控制自我是相當困難的。 你是否覺得對於美國人,如果我們住在步調較為緩慢的國家,人們花更多的時間在每日的 生活,可能會更容易。

尊者回答:基本上我不覺得西方或東方人有什麼不同。實際上我的一些美國朋友,他花好 幾年的時間在閉關,其閉關的結果令人驚訝。這些都是美國人,不是西藏人。這顯示我們 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人類的心智都是一樣的。外在的影響是很重要,但最終心的本性更為 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潛力,心的素質是一樣的。我想這位提問者如果你真的覺得 這問題很重要,你應該徹底的研究,訪問更多人,或許你可以有更清楚的答案。我不覺得 有什麼不同。

4.為什麼你說佛教是心的科學?

尊者回答:這句話的來源不是來自於我,一些西方的學者形容佛教不是宗教,而是心的科 學,所以問他們。

5. 你對使用迷幻藥等來達到高層次靈性的意識有何感覺?

尊者回答:首先當然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根據有這些經驗的人,既然不服用藥物都有幻 覺了,何須要多添加幻覺,這樣沒有意義吧。嚴格來講對於認真修行的人,最好不要過度 依賴外在的物質,單純的去發展心的原始本質會更好。

!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