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贊&菩提道次第攝頌&三主要道》
2020 年 12 月 10 日
網路直播地點:達蘭薩拉·寢宮
法王尊者
藏語教授
蔣揚仁欽
同聲傳譯
滇津旺覺
記錄整理
說法前行 ——燃燈節開示
今天,是宗喀巴大師圓寂的殊勝日,也就是如實詮釋龍樹父子究竟意趣的 宗大師圓寂的日子,我們稱為燃燈節,通常我們會慶祝這一天的節日而做的祈 禱法會。 之前的幾年,能夠在甘丹慶祝這個燃燈節(現在)覺得非常幸運,那時候 大家能夠一起參與。可是最近,因為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的緣故,我 們相互之間都有一些旅行上的障礙,但這也不是重點,因為可以通過現代的科 技手段讓我們之間的距離拉近。 今天是宗大師圓寂的日子,也就是我們要憶念宗大師的日子。宗大師與眾 不同的一個功德,就如同《兜率百尊祈願文》裏面所說的:在五濁惡世的這段 期間,大師您以偉大的這個事蹟,為我們詮釋完整無誤的教法,我們在此非常 感恩和憶念您的恩德。 宗大師最主要的一個不共功德,就是自己去努力地廣學多聞,將廣學多聞 的內容運用在生活當中,如實的修行,徹底的通達基、道、果的所有論述,並 為弟子講解。 我們不只學習佛法而已,尤其是龍樹父子的弟子,如實的徹底、詳細的相 信龍樹父子的究竟意趣,在藏域的諸多大師當中,雖然諸多大師確實都非常不 可思議,可是內部做比對的話,宗大師的著作會針對非常困難、不容易理解的 地方多做解釋,沒有那麼困難的地方宗大師會簡略的帶過,這是我們可以從學 習宗大師著作當中所獲知的。 所以,在空性的一個詮釋上,宗大師先寫《廣論》的毗缽舍那,然後寫 《略論》的毗缽舍那,之後寫了《正理海》、《入中論善顯密義疏》以及《了 不了義善說經藏》,這是宗大師的五本著作,對空性的詮釋解說得非常好、非 常詳細、非常的深入。我每一天都會念誦《入中論》中的這幾句話:
若謂自相因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 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諦。 由於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說見真境即真諦,所見虛妄名俗諦。 宗大師針對這句話做解釋的時候說了四種應成之過患,即:一、應成聖者 定滅事物之過患;二、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三、應成無遮勝義他 生之過患;四、應成無自性為非自空之過患。這在《了不了義善說經藏》裏面 可以看到,這是我每一天去思維的內容。從此,我們也可以知道,龍樹父子的 究竟意趣以及月稱論師的究竟意趣,被宗大師很清楚、完整的詮釋。 所以,在今天宗大師涅槃的紀念日當中,我們應該要去(a、)憶念宗大師 的著作到底寫了些什麼內容;(b、)於此同時,宗大師在《證道歌》裏面說到: “最初常求廣大聞,中達經論皆教授,最後日夜勤修持,一切回向為弘法。” 以及(c、)剛剛《兜率百尊祈願文》裏面所說的,在五濁惡世的時候我們更應 該要去除世間八法。 有時候我們有個頭銜,這時候可能會自我陶醉,要是這時候再接受到皇帝 邀請的話,以一般凡夫的這種觀點來講,宗大師接到皇帝邀請之後應該會很高 興的到漢地傳法才對,可是宗大師並沒有接受元朝皇帝的邀請,這就是真正斷 除世間八法的表現。所以我們要像宗大師的聖行般,在最初的時候要追求廣大 的聽聞學習,中達經論皆教授,最後日夜勤修持,以及斷除世間八法。因此學 習大教典非常得重要。 宗大師寫下了十八函浩瀚的巨作,在這十八函浩瀚的巨作裏面,剛剛所說 的這五部著作,尤其是《了不了義善說經藏》後面四個應成的內容,是我每一 天都去思維的內容,這一定要去學習。 學習大教典之後,其目的就是要運用在生活當中。楚西仁波也是我的根本 上師之一,他的修行非常不可思議,楚西仁波曾經說到:“我們格西只是很會 講話而已,但是如同他所說的內容去運用在生活當中的時候,卻如同空花般沒 有實地的修持。”所以所學的內容一定要運用在生活當中,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作為宗大師的弟子,務必要好好的學習宗大師的著作,即便十八函浩 瀚的巨作無法學習,至少宗大師五本對空性詮釋的著作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 首先要好好的聽聞這些大教典,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搭配著量學來學習, 敬和信雖然都很重要,可是在學習大教典的時候敬和信都不是主要的,要以邏 輯分析才對。所以宗大師在寫《正理海》和《入中論善顯密義疏》的時候,都 是以邏輯分析的方式而為弟子寫下著作的。一些西藏的大師在閱讀《釋量論》 的時候,覺得《釋量論》的內容對我們的修行可能沒有幫助,但是宗大師對此 作了反駁,說到了《釋量論》的這種邏輯分析工具對我們學習大教典是有絕對 的幫助。 因為三大寺是直接追隨宗大師的意趣而建立的寺院,所以我們要符合宗大 師的意趣來學習量學、般若經、中觀、俱舍和戒論,像這些五部大論的學習就 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俱舍論》裏面有一些跟器世間的內容有關,這部分我無 法認同,如同《入中論》裏面說到了“前說深可怖,多聞亦難解,唯諸宿習者,
乃能善通達。”而且在《入中論自釋》裏面說到:“問:陳那、世親等這些論 師們,都放棄了無自性的空正見嗎?於是月稱論師回答說:是的,如言所實。” 所以《俱舍論》的一些內容我們是不需要如言可取的,但以整體而言這些五部 大論的內容,真的值得我們去學習、值得我們去珍惜。 《攝類學》的解釋,是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經師普頗丘為第十三世達賴喇 嘛尊者而著作的,這個《攝類學》的上品、中品、下品,以及《心類學》的內 容,真的都是非常完整的資訊,所以在藏傳佛教裏面,以哲蚌寺來講都有這種 圓滿學習的課程。我們來到印度之後,在印度南部建立的沙拉、哲蚌、甘丹三 大寺,我們都很努力的去學習大教典,請你們再繼續努力! 在平常,我會一直呼籲要去學習十七班智達的著作,而且我很自豪的為世 人說——這十七班智達的著作是我們要去保留的最佳的資產。當然,你們會去 做法會,會去做課頌,可是真正如實去學習這些大教典的就是我們的三大寺等, 所以你們是真正的、如實的去延續佛陀教法的持教者,而三大寺就是這些持教 者的中心,因此你們更有責任去好好學習這些大教典才對。並且所學的內容一 定要運用在生活當中,好好地實踐,如同宗大師所說的,在這個過程當中,不 受到世間八法的動搖和影響。你們到目前為止做得非常好,也希望你們再繼續 努力下去。 雪域藏地的大寺院,如沙拉、哲蚌、甘丹,以及下密院、上密院等,像格 魯派的這些寺院,像色須等的寺院也都會去學習大教典,最近色須舉辦冬季辯 論的時候,會邀請薩迦、噶舉、寧瑪等不同傳承的僧人一起參與冬季的大辯論, 這是非常好的。我們所有的知識應該要與他人分享,這一點很重要!我們、你 們、他們之間不應該隨著貪和嗔而去隔閡,無論大教典在哪里,應該要共同學 習、相互分享資訊,這一點很重要。
正文解釋 《緣起贊》 宗喀巴大師造頌
一開始先禮贊導師釋迦摩尼佛,不只是禮贊導師釋迦摩尼佛而已,這個禮 贊文本身具有極大的加持力。 如同宗大師自己也說:“隨彼大師正出家,修學勝教未退劣,勤瑜伽行一 比丘,於彼大師如是敬。”對導師的信心是透過邏輯分析所產生的,這是宗大 師的作為,而不是一開始無條件的接受,這是釋迦摩尼佛親自所說的教言。因 為導師親自所說的教言值得我們去分析觀察,所以“隨彼大師正出家,修學勝 教未退劣,勤瑜伽行一比丘,於彼大師如是敬。” 導師的教法當中最主要的核心就是“無我”的概念,雖然像律經等這些大 教典都非常好,可是比起這個更為深入的就是《般若經》。在《般若經》裏面
最深奧的內容就是對空性的詮釋,雖然念誦《般若經》的人有很多,無論是漢 地還是日本等,念誦《心經》的人確實很多,而且他們這些佛教徒都會念誦 《心經》。我有一位認識的朋友,他是臺灣的主持,我們兩個關係很好、很親 密,他私下跟我說:“無論是中國也好,還是日本也好,我們雖然都會念誦 《心經》,可是卻不知道《心經》的內容。但是尊者您對《心經》的詮釋,讓 我獲得了很大的受用和幫助。”所以《般若經》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在《般若經》的注釋當中有許多中觀的典籍,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材料值 得我們去學習。為了對教法的架構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學習《現觀莊嚴論》也 是相當重要的。
南無咕嚕曼殊郭卡雅
1. 由見說何法,智說成無上,勝者見緣起,垂教我敬禮!
第一句的禮贊文等同《中論》的禮贊文,也是非常的深奧。在第一句偈頌 的時候說到“智說成無上”,也就是因為導師能夠自在的宣說無上的深奧教法, 所以是智說成無上。
2. 世所有衰損,其根為無明;見何能還滅,是故說緣起;
“十二緣起”從“四諦法輪”開始,說到了“十二緣起”的第一支“無明” 以及第二支“行”等的一個輪回趣入和還滅的次第。若有“無明”,將會如何 進入到“行”、“ 識”等等,如何進入輪回;以及如何透過“無明”的遮除, 而還滅輪回的內容。 導師一開始獲得了正覺果位之後,馬上就說了這麼一句偈頌:“深寂離戲 光明無為法,有如甘露此法我已得,若示於他無有誰能知,不如住於無語森林 中。”這個深奧的內容就是指空性的內容。
3. 爾時具慧者,如何不了知,尊聖教心要,即諸緣起道。 4. 如是於依怙,稀有稱讚門,除說緣起外,誰能得餘者? 5. 由彼彼依緣,說彼彼性空,離此更何有,稀有善教誨? 6. 愚者執何法,堅固邊執縛;智善彼即是,戲網盡斷門。
“愚者執何法,堅固邊執縛”,唯識派的學者們講因果的時候會覺得:果 之所以由因產生,是因為果有果的自性、因有因的自性,以這種方式去說因果 的。(他們認為)因為因果不爽,所以有自性,所以這裏而說是“愚者”。 “智善彼即是,戲網盡斷門”,以因果緣起來講,正因為是因果緣起,所 以更要無自性才對,由此而斷除所有戲論。
7. 此教餘未見,唯尊名大師;外道亦飾贊,如於狐喚獅。 8. 稀有大師依,稀有勝說怙,極善說緣起,我敬禮大師。 9. 恒作饒益者,為益眾生故,說教藏空性,無比決定因, 10. 謂緣起道理;見相違不成,此於尊教法,如何能了知?
“謂緣起道理;見相違不成”,不承許有因果的時候,對他講“無自性因 因果故”或“無自性因緣起故”的時候,對他來講是不成立因。可是對唯識派 來講,他認為因為緣起的關係所以更要有自性,若對他舉例“無自性是緣起故” 的時候,對他來講是相違因。 所以,一個是相違因,一個是不成因。
11. 尊許若時見,空即緣起義,性空與成立,作所作無違。 12. 若見反彼者,空則用不成,有用則無空,墮苦惱險處。 13. 是故於尊教,極贊見緣起,彼亦非皆無,及以自性有。 14. 無待如空華,故無依非有,若性有彼生,待因緣相違。
仔細去想的時候確實是如此,如果事物是以自己的力量而有的話,那麼幹 嘛需要依賴他者、觀待他者呢?待因緣相違呀!
15. 是故離緣起,更無有少法,故說離性空,亦無有少法。 16. 若法有自性,則說無涅盤,及無戲論滅,自性無滅故。
“若法有自性”,痛苦若以自己的力量而有的話,那麼痛苦就沒有辦法透 過外緣來消滅了,因此“則說無涅盤”。
17. 故於智眾中,發大獅子吼,數唱離自性,善說誰能難? 18. 況無少自性,及依此此生,建立皆成立,二不違隨順; 19. 即由緣起因,說不依邊見,此善說即是,尊無上說因。
《緣起贊》的解釋《間雜贊》裏面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緣”字,說到 了依賴、觀待他者的意思,所以不依賴的、自力而有的內容被否定;“起”字, 說到了成立、說到了形成,正是因為依賴、觀待他者,所以他能夠在世間通俗 的說法當中而被安立、而被成立,所以並不是沒有。這是《間雜贊》裏面說到 的詮釋,解說得非常詳細,很明晰。
20. 此皆自性空,緣此此果起,二決定更互,無障為助伴; 21. 除此更有何,為甚奇稀有,以此理贊尊,成贊非由餘。
在這個世界上,有最早的宗教哲學的國家是印度,導師釋迦牟尼佛還沒有 誕生在這個世間之前,印度的這些宗教的觀點認為有一個獨立的“我”會去感 受到苦、感受到樂,有一個能夠遠離身心的獨立個體——我,
22. 若有為愚使,與尊作仇隙,彼不忍無性,妙聲有何奇? 23. 若受行尊語,珍藏緣起法,不忍空性吼,我說此為奇! 24. 緣起是無性,無上引導門;若即由彼名,反執有自性, 25. 今有何方便,導彼眾生趣,勝聖善行階,無比尊喜道? 26. 自性無作待,緣起有待作;何能於一事,二無違和順? 27. 故說緣起法,雖自性本離,然似彼顯現,此皆如幻事。 28. 說如尊所教,無有少敵者,能如法求過,善達即由此。 29. 何故由說此,於見不見事,遠離增益執,及損減過故。
瞭解空性的時候,如果能以緣起的方式去瞭解的話,將會遠離一切的過失。
30. 緣起道因相,見尊說無比,由此證餘語,是量起決定。
確實是如此啊!好好的會意《般若經》的內容,而且內心也會因為思維 《般若經》的內容而有所動搖的時候,看到其他宗教的導師的時候就無法相應。 像是透過大教典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現前分”,也可以透過空性的詮釋瞭解 大教典裏面所說的“略隱蔽分”,由此自然就能相信“極隱蔽分”的內容,是 量起決定。
31. 見如義善說,有隨尊學者,衰損皆遠離,滅眾過根故。 32. 由背尊聖教,雖久依疲苦,後後過如呼,我見堅固故。 33. 稀有諸智者,善達此二別,爾時於聖尊,豈不從髓敬。 34. 縱於一分義,得少許決定,尚與彼勝樂,況尊眾多說? 35. 噫愚壞我慧,於如此德聚,雖曾久皈依,未知德少分! 36. 然幸將近終,命相續未沒,於尊略生信,想此亦善根。 37. 說中緣起說,慧中緣起智,二如世勝王,尊善知非餘。 38. 盡尊所垂教,依緣起性轉,彼為涅盤故,尊無不趣寂。
導師宣說四諦的原因,都是為了獲得涅槃而說的。
39. 美哉尊聖教!隨至誰耳道,彼皆趣寂故,尊教誰不持? 40. 能降諸怨敵,離前後相違,與眾生二利,此教我生喜。
導師所說的法,都是搭配著分析、觀察而說的緣故,“能降諸怨敵,離前 後相違”;都是為了眾生的暫時利益和究竟利益,“與眾生二利,此教我生 喜。”
41. 尊為求此故,經於無量劫,數舍諸身命,親愛受用等。 42. 由見何法德,如鉤釣諸魚,能引尊意法,未親從尊聞; 43. 自恨善根劣,由彼憂惱力,我意終不舍,如母意隨子。
看到了導師的教法之後,自然就會產生:我真如此的榮幸和幸運,能夠值 遇導師的這種殊勝教法! 雖然導師不在這世間了,可是導師來到這世間的主要目的,就是留下他的 經典能夠救護我們眾生,導師所說的這些教法——律、經、論這些三藏經典今 天我們仍然可以學習呀,所以“我意終不舍,如母意隨子”。
44. 於此思尊說,相好勝晃耀,光網遍圍繞,大師妙梵音, 45. 此作如是說,能仁妙影像,顯現於意中,如月治熱惱。 46. 於此奇勝教,諸不智眾生,周遍起糾諍,如跋縛羅草。
導師的弟子、尤其是那爛陀寺的這些大學者們,都追隨著導師的教典而學 習,經部和有部就是如此;但是就唯識來講,他說出了非常複雜的哲學觀點。 同樣的,中觀的論師裏面有兩派,一派說名言上有自相,可是導師的究竟 意趣是名言上無有自相——這是應成派的觀點,這才是導師的究竟意趣。
47. 由見如是相,故我多勵力,隨順智者行,數求尊密意。 48. 次於自他宗,修學眾教時,後反以疑網,遍燒惱我意。 49. 尊授記龍猛,釋無上乘法,遠離有無邊,教軌夜開園,
這句是禮贊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是位很偉大的導師,因為以歷史來講龍樹 菩薩是中觀的鼻祖,我們不需要這麼說啊,不需要以這種方式去讚美龍樹啊! 因為龍樹的著作《中觀理聚六論》今天我們可以去學習呀,我們好好去分 析觀察、去學習他的著作的時候,自然就能知道龍樹的智慧有多麼的偉大。 而且,龍樹的弟子像是月稱論師,他的著作《入中論》、《入中論自釋》、 《顯炬論》等這些的內容我們好好去學習的話,我們會覺得龍樹、月稱等論師 仿佛就在我們的身邊。
50. 無垢智輪滿,無礙遊虛空,除邊執心暗,映邪說星宿, 51. 吉祥月善說,白光鬘照顯,由師恩見時,我意獲安息。
能夠完整詮釋龍樹著作的是月稱,“吉祥月善說”就是指月稱的意思。 《入中論》和《入中論自釋》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珍惜的重要資產!
52.一切佛事中,語事為第一,彼複因此故,智由此念佛。
這本論的造者本身如何呢?下麵第五十三句:
53. 隨彼大師正出家,修學勝教未退劣,勤瑜伽行一比丘,於彼大師如是 敬。
宗大師的家鄉是安多,我們倆是同鄉。宗大師的誕生地是塔爾寺,騎馬的 話從塔爾寺到我的出生地路程大約兩三個小時,所以我一直都在講我跟宗大師 是同鄉喔。 以出生地來講是同鄉,但是這個同鄉——我來到了衛藏,在林仁波切和持 江仁波切的引導下讓我學習宗大師的著作,最終讓我在宗大師的弟子席位中獲 取一席之地。
54. 遇此無上大師教,皆由尊重深恩故,此善回施諸眾生,成善知識攝受 因。 55. 願利者教盡有際,不遭惡分別風動,達聖教理於大師,獲得信忍常充 滿。
“達聖教理於大師,獲得信忍常充滿”,這句話很重要!而不是說因為這 是我的宗教所以不能夠挑戰,不是這一回事的。而是達聖教理於大師獲得信忍, 也就是透過分析觀察來產生信,這也正是我們能夠與科學家們平起平坐進行交 流的原因。所以為了能夠通達聖教理的緣故,在方便品的廣大教理和深見品的 廣大教理裏面我們都會產生各種的疑惑,但主要的是“深見品”的這個廣大教 理要分析觀察,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56. 願一切生捨身命,住持能仁妙教法,光顯甚深緣起性,雖剎那頃不慢 緩。 57. 願勝導者無量難,殷重為心所成辦,由何方便令此增,晝夜專注恒思 察。
58. 淨勝意樂勤彼時,梵王帝釋護世間,妙黑天等護法眾,恒為助伴無暫 舍。 由說甚深緣起門中,稱讚無上大師世尊善說心藏,多聞苾芻善慧名稱吉祥, 著於雪山聚中,大雪山王阿得公家旁側喇頂靜處,又名尊勝洲,書者求寂虛空 吉祥。
這以上,已經結束了宗大師對導師釋迦牟尼佛的禮贊——《緣起贊》的傳 承。
菩提道次第攝頌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世尊自己說過:“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為敬。” 很明顯的對我們說到,世尊為我們所說的內容,不應該以信仰的方式無條件的 接受,應該在觀察之後再來接受。 當我們在實踐這些教理的時候,阿底峽尊者說到了三士道的內容,而說: 相應下士夫的內容稱為下士道、相應中士夫的內容稱為中士道、相應上士夫的 內容稱為上士道。像是慈尊菩薩說到:“斷除諸惡趣,得諸增上生,離引生老 死,禮敬菩提心。”由此而說到 了上士道的內容。宗大師也是依據三士夫的一 個不同的相應法門,而去寫下了《菩提道次第廣論》。
無邊福聚所生身,無量眾生樂聞語,正觀無盡所知意,釋迦尊王我敬禮。 無上大師最勝子,荷負如來事業擔,遍遊佛刹利有情,慈氏文殊我敬禮。
第二句的時候禮敬了慈尊和文殊。
極難悟解大般若,如義善釋瞻部嚴,名稱遍滿三世間,龍猛無著我敬禮。 從二大士善傳來,深見廣行二種道,遍攝圓滿無錯謬,敬禮教藏阿底峽。 能視無邊經教眼,趣向解脫最勝道,哀湣權巧勤開演,敬禮一切善知識。
在此說到了這本論著的殊勝。
一切智者頂上嚴,名稱幢幡極顯耀,龍猛無著善傳來,圓滿菩提道次第, 能滿一切眾生願,故名如意摩尼王,遍攝一切正法流,是故亦名善說海。 通達經教無相違,能知佛語皆教授,速得如來甚深意,極大罪惡自消亡。 是故印藏諸大德,鹹共依此勝教授,由此三士道次第,寧有智人不歡喜。 總攝佛經心藏義,能得一次善講聞,說聽一切正法福,悉能攝盡應思惟。 所有現後諸福聚,其能最初成就者,謂由意樂及加行,如法親近善知識。 縱至命緣終不舍,如教修行法供養,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一般(世俗方面)的教義也是需要好的老師啊,如果一位好的老師廣學多 聞的話他才會教出好的學生嘛,同樣的我們需要依止一位多聞且有如實修行的 具相善知識。
暇身勝過如意寶,唯有今生始獲得,難得易失如空電,思已則覺世間事, 徒勞無益如揚糠,故應晝夜取堅實,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死後難保不墮落,能救此畏唯三寶,故應勤修正皈依,終不毀犯諸學處。 複應善思諸業果,如理取捨乃能辦,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我們在此不僅要讓自己獲得增上生和解脫以外,更要讓自己獲得一切遍智 的果位,如同《入中論》裏面所說的:“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 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所以要讓弟子們進入大乘道的緣故,我 們必須要知道大乘道的一個修學要義為何。
若未獲得眾德身,欲修勝道亦難達,故應學此圓滿因,淨修三業諸垢染。 懺悔無障尤切要,故應恒時依四力,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若不思惟苦諦失,終不能發解脫欲,若不思惟集流轉,則不能斷生死根。 應厭三有希出離,了達生死系縛因,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光有厭離心是不夠的,必須要知道痛苦是來自於哪里。
大乘道命為發心,是菩薩行根本依,能轉資糧如金汁,攝納眾善為福藏, 菩薩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為心要,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確實,菩提心不只能夠滿足暫時的利益,這部分在《入行論》裏面說得非 常詳細。通常修學菩提心有“以七因果的方式修學”和“以自他相換的方式修 學”兩種,《入行論》講的菩提心的修學方式是上根的修學方式,也就是“自 他相換的方式”,這是非常深奧的。 以我個人來講,因為在藏地《入行論》的這個傳承幾乎間斷而沒有人在學 習,來到印度之後我從庫努喇嘛仁波切滇津堅贊那裏獲得這個傳承,也如實的 聽聞、學習之後,對我菩提心的一個觀修上,產生了極為強烈的作用。
施滿眾願如意珠,斬除慳結最勝劍,無怯勇悍佛子行,揚名十方此為本, 如是知已身財善,佈施妙道智應學,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接下來就說到六度:
屍羅如水洗惡行,亦如月光除熱惱,處眾威嚴如須彌,不作恐怖眾生敬, 如是知已正受戒,智者應護如眼目,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忍為力士妙莊嚴,除煩惱炎勝難行,如金翅鳥降嗔蛇,遮粗語刀為甲胄, 如是知已勝忍鎧,種種方便應擐披,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若擐精進不退鎧,教證德增如初月,一切威儀不唐捐,隨所作事悉成辦,
這一句是說到了忍辱。《入行論》的第六品“安忍品”說到了忍辱的功德 和憤怒的過患,講得非常好,而且所帶來的效應是非常強大的,《入行論》的 第六品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材料。
如是知已遣懈怠,應發菩薩大精進,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靜慮轉心如輪王,安住無動如山嶽,起定遍緣一切善,能引身心輕安樂, 如是知已瑜伽王,摧伏散亂常修定,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在此說到了靜慮般若蜜多。
慧照深性如眼目,能出生死最勝道,超一切經功德藏,能除癡暗第一燈, 如是知已諸智者,應當勤修此妙道,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智慧可分了知世俗五明的智慧和瞭解勝義究竟的智慧,這個勝義究竟的智 慧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的時候,我們主要依據月稱論師的著作。 接下來,說到了止觀必須要雙運的道理:
若唯修習專住定,終不能斷生死本,若離寂止但修觀,亦不能除諸煩惱, 故須通達真實慧,乘以無動寂止馬,執持離邊中觀劍,破除一切邊執陣。 如理觀察廣大慧,通達真實令增長,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奢摩他個毗缽舍那的這個專注力不夠的緣故,說實在我也無能為力,否則 如同《入中論》裏面所說的:“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 安摩勒,由名言諦入滅定。”幾乎我都快要成辦這個層次、這個境界了,如果 能夠結合專注一境的這個禪定,確實離這個“入滅定”的期望是有的。
非僅專住能引定,即由如理正觀察,亦見能引真實義,無動堅固三摩地, 故諸智者應勤修,止觀雙運最稀有,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在定修空如太虛,後得觀空同幻事,稱讚雙運慧方便,能往菩薩行彼岸,
去除了一切戲論之後,在看到當中——四應成裏面的第二個應成——應成 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若謂自相因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仔細地 這樣以七相或五相的方式去觀察的時候,如同我們一開始在學《般若經》的時 候說“離一離異”的正因,這一切去尋找之後都找不到。“如觀察車七相無, 由餘世共許有”,具有利害作用的這個事物,是怎麼存在的呢?觀察之後是找 不到的!這一切的作用,只能夠在無尋無找、隨著世間通俗的說法當中,而被 施設、安立而已,僅此而已。並非像量學裏面所說的,有自相而產生的這個執 自相量,並不是如此。
如是知已諸智者,不以少分道自滿,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如是因果二大乘,勝道所須共行道,如實生已依導師,趣入續部廣大海。 修習圓滿勝教授,得此暇身不唐捐,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正為自心修習故,兼為利益餘善士,諸佛所愛圓滿道,淺易宣說所獲福, 唯願一切諸有情,永不離此清淨道,至尊恩師發是願,欲解脫者如是發。
這以上已經結束了《菩提道攝頌論》,也就是宗大師以回向的方式而寫下 了道次第的論述。
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師造頌
《三主要道》就是《廣論》和《略論》的一個最主要的內容,也是宗大師 一個不共的口訣。他的弟子擦闊阿旺紮巴在給莫隆這個地方寫信給自己的上師 宗喀巴大師,希望宗大師賜予修行的口訣,於是而形成了今天的這個《三主要 道》。 而且,宗大師對擦闊阿旺紮巴這麼說:“願我們生生世世的這個業緣,能 夠讓我在成佛的時候第一個傳授甘露教法的人是你。”所以宗大師對擦闊阿旺 紮巴是如此的親近。擦闊阿旺紮巴在東方給莫隆的這個地方,以書信的方式請 求宗大師給予教授,所以宗大師寫下了《三主要道》。
敬禮至尊諸上師
一切佛語心要義,諸聖佛子讚揚道, 有緣求脫者津梁,我當隨力而宣說。
“一切佛語心要義”是講出離心,“諸聖佛子讚揚道”是講菩提心,“有 緣求脫者津梁”是講空正見。“我當隨力而宣說”,這句話是一個謙虛的態度, 我會簡略的為你們宣說這個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正見。
彼不貪著輪回樂,為令暇滿不空過, 勸依佛喜道諸賢,具清淨心善諦聽。
無真出離難止息,舍求有海安樂果, 貪著有樂能縛身,是故首當出離心。
第三句說到了為什麼需要出離心的理由。接下來說到如何獲得出離心的內 容,如何修行出離心呢:
暇滿難得壽不留 修習能斷今世欲 業果不爽輪回苦 數思能斷來世欲
因為我們反復的思維三惡道的痛苦以及輪回的痛苦而去發起出離心,於是 說到了生起出離心之量:
至於輪回圓滿事 不生剎那之希願 晝夜恒求解脫心 生時即起出離心
下麵的這句話更強烈:
出離若無淨發心 執持修習終不成 無上菩提圓滿因 智者當發菩提心
四大瀑流猛漂激 業繩緊縛難掙脫 既入我執堅鐵網 複被無明大闇蔽
“四大瀑流猛漂激”指生老病死等這些痛苦無有間斷的壓迫著我們,而說 到了因時的瀑流和果時的瀑流。
這種四大瀑流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來自業的緣故,所以說到了“業繩緊縛 難掙脫”。 “既入我執堅鐵網”,這個業最主要是由貪、嗔等煩惱所導致,而且我們 把行蘊視為是一個很珍貴的內容,不容易放棄。 “複被無明大闇蔽”,之前所說的苦苦、壞苦、行苦當中,思維行苦最為 重要。
無邊生死生複生 三苦逼害恒相續 審思如斯眾慈母 當應引發殊勝心
“無邊生死生複生,三苦逼害恒相續,審思如斯自我身,當應引發殊勝 心。”這是以自身來思維出離心的。 如果搭配著他人來講的話,那就可以發起殊勝的這個菩提心。確實我們所 看到的一切眾生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可是“四大瀑流猛漂激,業繩緊縛難掙 脫,既入我執堅鐵網,複被無明大闇蔽。無邊生死生複生,三苦逼害恒相續, 審思如斯眾慈母,當應引發殊勝心。”所以這句話對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都非 常強而有力。
不具通達實相慧 雖修出離菩提心 終不能斷生死根 應勤通達緣起法
這句話說到了為什麼生起空正見的理由。
能見世出世間法 果隨因行永不誣 能滅實執諸所緣 此乃正入佛喜道
無論是清淨諦的因果、還是污染諦的因果,以這種因果不欺誑作為理由, 而去思維這個果是怎麼來的、因是怎麼來的,仔細去想的話是找不到的,所以 “能滅實執諸所緣,此乃正入佛喜道”。 《入中論》的這個四應成是最強而有力的,即:應成聖者定滅事物之過患、 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能之過患、應成無遮勝義他生之過患、應成無自性為非
自空之過患。這是我每一天都思維的內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能滅除一切 實執的所緣。
現分緣起不欺誑 空分遠離實執意 若時二者別現見 爾時仍昧牟尼旨
透過現見緣起而去幫助你瞭解空性,透過空性的瞭解幫助緣起,這樣才對! 如果你透過現分的緣起會讓你更排斥空正見的話,“若時二者別現見”的話那 就沒有通達牟尼的究竟意旨。
現見緣起全不誣 即滅實執取境相 若時同起非更迭 乃圓成正見觀察
因為空性、因為無有自性,事物的作用和性質並非以自己的力量而有,因 為不是以自己的力量而產生這個屬性、這個作用,其性質和作用必須依賴他者 而有,所以他更契合緣起才對,因為自性空的緣故。 《間雜贊》的這句話說得很好:“緣”字,說到了觀待依賴、互相依存之 意;“起”字,是在這個的基礎之下而被認定而有、施設而有。以“起”字不 否定這一法的作用和屬性,而且“緣”字說到這個作用和屬性是怎麼存在的, 因此能夠遠離常邊和斷邊。
此複現相除有邊 及以空性除無邊 若知現空顯因果 不為邊執見所奪
“現相除有邊 ”,通常我們的說法是,因為看得到所以除無邊才對,如同 看到般的,他是不存在的緣故,以空性除有邊才對,可是這裏剛好是顛倒的。 因為只有看到的情況下而被認定他的有,從境上找不到,所以由現象在看 到當中而去除有邊,“若謂自相因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入中論》這句 引用的偈頌文就非常強而有力。這一切都是在世間通俗的說法當中而被認定其 作用,除此以外作用絕非是由事物自己的力量而產生! 以量學來講會說到“量的所趣之境是自相”,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是在 看到當中而去坦然安立其作用,所以“現相除有邊及空性除無邊”。“空性除 無邊”的意思是說,並非以自己的力量而有而去說無自性的,因為不是以自己
的力量呈現其作用,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其作用是依賴他者而有的,所以“以 空性除無邊”不是沒有,而是依賴他者而有。
如是聖道三關要 若得如實通達時 子應依靜勤精進 發奮速即修究竟
雖然是宗大師直接針對擦闊阿旺紮巴所寫下的這部《三主要道》,但是所 映射的是什麼呢?對宗大師所有的弟子說了這句“子應依靜勤精進”,這個 “子”字是指宗大師所有的弟子,也包括我們,所以宗大師對他的弟子說, 《三主要道》是身為宗大師的弟子必須要去修行、實踐的內容。 這種道次第的內容去做區分的話可分為廣、中、略三者,廣是指《廣論》、 中是指《攝頌》、略是指《三主要道》。如果要去瞭解道次第《廣論》裏面 “深見品”的一個詳細內容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去學習《中論》,以及《中論》 的注釋——《入中論》及《入中論自釋》。 對我來講學習《入中論自釋》非常有幫助,在這個同時搭配著《正理海》 去學習,很重要!直接能夠幫助到我內心的我覺得是《入中論自釋》,因為月 稱論師的用詞確實比較犀利,“前說深可怖,多聞亦難解”,希望我們不會變 成月稱論師想要排斥的對象。 月稱論師所說的這個觀點,其實科學家們也等同間接的證實——表像和真 相不同的說法,這對我們負面情緒的減少的確是有幫助的,這是我們要去學習 和實際的一點。
結行 發心儀軌
因為發心非常的重要,所以學習空性的同時也應該思維發心的內容。我們 平常在思維菩提心的時候,會說到“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哪怕 是為了成辦自己的利益,也得思維菩提心。思維菩提心不僅能夠滿足暫時的利 益,也能夠滿足究竟的利益。 滿足暫時的利益能夠讓我們的內心保持平靜,身體健康,體內的四大獲得 平衡,即便在輪回當中,他所想的都是眾生,雖然仍被業和煩惱所控制,可是 內心裏面所獲得的安樂——因為搭配著方便和智慧的緣故,所以等同涅槃般的 寂靜,《寶鬘論》裏面有這麼說。 《入行論》說到:“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故,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 樂。”“故應除疲厭,欲駕決心駒,由樂趣勝樂,智者寧退卻?”《寶鬘論》
裏面說:“如地水火風,藥及曠野樹,願眾生恒常,隨意而受用。”“於身如 愛命,隨彼即愛我,眾罪鹹歸我,我善施眾生。” 當我們生起如此強大心力的時候,內心裏面幾乎都沒有痛苦的空間呀!因 為你要刻意地去承擔一切眾生的痛苦,所以其結論就是內心裏面完全不會感到 痛苦,這是我每一天都去思維的內容。也就是《四百論》裏面所說的:“先遮 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 以這樣一個次第依序的去思維的時候,即便我們現在還在輪回當中,隨著 業和煩惱的操控,哪怕是如此,雖然我們隨著業和煩惱取有了這個身體,可是 我們的行住坐臥晝夜六時所想的都是眾生的利益,因此我們的人生可以活得非 常有意義。 因為這個思維,我們不僅能夠累積廣大的福報,也讓我們生生世世都能夠 走上利眾之道,所以這是我每一天都會去回向的內容——乃至有虛空,以及眾 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接下來,我為你們傳授發心的儀軌。 請你們觀想,在自己所在地方的前方虛空有導師釋迦摩尼佛,旁邊有文殊、 慈尊等以人相而現起莊嚴相的八大菩薩,在他們的旁邊有那爛陀寺的這些大學 者。 如同宗大師所說的“隨彼大師正出家,修學勝教未退劣,勤瑜伽行一比丘, 於彼大師如是敬。”如是的思維憶念導師身語意的功德,尤其是導師的智慧功 德,憶念之後,我們是追隨導師的弟子,如實詮釋導師究竟意趣的著作就是由 龍樹父子寫下的尤其是“深見品”的部分,月稱論師也如實的詮釋龍樹父子的 究竟意趣,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去學習這些大師的著作。 有時候我會這麼說:“說不定龍樹在世的時候,我可能是處於龍樹弟子當 中比較靠後面一點的席位,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我看到龍樹的著作和月稱著作的 時候,我會感到跟他們非常親近的原因。” 並且過去的這些西藏的大師們,他們以廣大的智慧和慈悲把這一套完整的 文化資產保留下來,讓我們今天能夠去學習,所以觀想諸佛菩薩(及傳承祖師) 安住在我們前方的虛空,請跟隨著念: 我趨皈依於三寶 一一懺悔所造罪 隨喜有情諸善業 內心記取佛菩提 我於佛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趨皈依 為能成就自他利 我要生起菩提心 願我生起殊勝菩提心 然後接待一切眾生客 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 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
第一次念完了,在第二次念誦到“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 的時候,務必要思維菩提心的殊勝。要成辦自利,也要生起菩提心;要成辦他 利,也要生起菩提心。 我們這一生通常都是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如果你要填飽肚子的話你也得 要生起菩提心。因為生起菩提心之後,你會獲得暫時和究竟所有一切的利益和 殊勝。請跟隨著念第二次: 我趨皈依於三寶 一一懺悔所造罪 隨喜有情諸善業 內心記取佛菩提 我於佛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趨皈依 為能成就自他利 我要生起菩提心 願我生起殊勝菩提心 然後接待一切眾生客 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 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 如同《入行論》所說的:“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 皆歡喜!”在談到羅刹、夜叉等這些天龍八部的時候,不用擔心它們會不會害 我,因為這一切眾生都是我要去迎請的至上貴賓,所以我們就不用擔心非人的 干擾和傷害,我們不需要為了驅除它們而去修守護輪或其他驅除之法,都不需 要這麼做啊,因為好好思維菩提心的話,這一切都是你的至上貴賓。 今天我們在這個殊勝的吉祥日憶念導師,作為導師的弟子,導師的教法當 中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見,為了使菩提心和空正見未生令生起,以 強烈的這種心力去接受這個發心儀軌,請跟隨著念第三次: 我趨皈依於三寶 一一懺悔所造罪 隨喜有情諸善業 內心記取佛菩提 我於佛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趨皈依 為能成就自他利 我要生起菩提心 願我生起殊勝菩提心 然後接待一切眾生客 修習殊勝悅意菩提行 為利眾生成就佛果位
寄語 我們都會念《六座上師瑜伽修法》,裏面有這麼一句話——我們每一天都 會自我接受這個發心的承諾,搭配著《三主要道》再去思維空正見和菩提心, 這麼做的話就是對宗大師最好的憶念,即便你看到宗大師本人,宗大師對你說 的也就這些內容而已,這是我們大家都應該去努力的方向。讓我們所聽聞的內 容實踐於修行當中,這是對宗大師最好的憶念,我們應該這麼做。
以我個人來講,會因為跟宗大師是同鄉這個特別的不共因緣,而特別喜歡 宗大師,所以我的同鄉跟我說的這些內容我儘量的努力。你們都是我的朋友、 都是我的道友,也希望你們能夠努力。 今天在這個吉祥殊勝日的燃燈節中,我們憶念了佛陀的恩德,也憶念了龍 樹父子的恩德。在宗喀巴大師涅槃的吉祥日中,憶念這些大師,如同他們所做 的,要如此的遵循,許下這樣一個承諾,打從心裏的許下這樣一個承諾,希望 你們能夠努力、精進。今天燃燈節為你們傳法的內容已經結束了,希望你們好 好的學習宗大師的著作,將所學的內容運用於生活當中,努力精進,這是我要 講的,謝謝!
課堂互動
問:如果要瞭解應成觀點的話,是否一定要瞭解自續與應成之間的差異? 答:自續派要遮擋的真實是什麼?以及跟應成要遮擋的真實有什麼差異? 《了不了義善說經藏》的後面說到了四個應成的內容,四應成是:一、應成聖 者定滅事物之過患。二、應成世俗諦為理智所堪忍之過患。三、應成無遮勝義 他生之過患。四、應成無自性為非自空之過患。這四個應成非常強而有力,你 要去學習。 《入中論》的這句“若謂自相因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 然此非理故無性。”偈頌文的解說,在《了不了義善說經藏》的後面說到這四 種應成,這個要好好的去學習,由此你就可以瞭解龍樹菩薩的究竟意趣,你就 會打從心裏面的去相信他,而且對你的生活很有幫助。
問:以緣起的道理而說到無自性,緣起跟有自性相違的,我要如何看到緣 起跟自性是相違的呢? 答:其實我剛剛說過呀,《間雜贊》裏面說到:“緣”字講到了依賴、相 互依存,就是完完全全依賴他力而有的意思,所以不依賴的、以事物自己的力 量而有的這個自性就沒有了;“起”字講到了依賴著世間的說法而說的形成, 因為依賴他者,所以事物的作用才可以隨著世間通俗的說法當中而形成。所以 由“緣”字說到了依賴,由“起”字說到了形成,這個就是破除自性的眾理之 王。 《緣起贊》裏面說到:“即由緣起因,說不依邊見,此善說即是,尊無上 說因。”依由緣起的這個道理而去說到了無有自性,因為我們講“緣”的時候 就是依賴他者而有,並非不依賴呀;“起”字不是沒有,而是有的意思。所以 藉由“緣起”這個二字,我們就可以很明確的瞭解無有自性的道理, 莫祖楚尼是我的老師之一,一開始他為我講解空性的時候,讓我對空性才 是興趣。但是他說“即由緣起因,說不依邊見,此善說即是,尊無上說因。”
這句話很難理解,但是我看到這本《間雜贊》的時候,因為對緣起的內容有所 會意的緣故不覺得有那麼的困難。所以我的老師莫祖楚尼跟我講解空性、跟我 講解大教典這方面的解說,可是莫祖楚尼老師跟我說這句話非常的困難,但是 對我來講不覺得那麼困難,說不定學生比老師更聰明吧,哈哈、哈哈。
問:在尊者座前祈願您長久住世,而且常轉法輪,這是我想要祈禱的內容。 答:謝謝! 最近我透過一個小的視頻可以看到西藏的一個現況,藏人對我抱著極大的 希望,把他們的希望寄託在我的身上,藏人的精神支柱幾乎可以說是我了,看 到他們的時候覺得我更要長久住世、我更要長壽,因為藏人的精神支柱是我。 第二,西藏的文化和西藏的宗教,可以藉由我的名義做出一些重大的影響。 一開始西藏的文化和藏傳的佛教在這世界上並沒有受到關注,後來因為我到世 界各處去演說的緣故,所以世界各處對藏傳佛教尤其是西藏的文化產生了興趣, 基於上述這些的理由,我也祈願自己長壽。 嘎多格吉班智達是在第七世達賴喇嘛時期就有的轉世,他是一位學者,嘎 多格吉曾經說過這樣一個預言,他說第十四世尊者可以活到一百一十三歲。我 也如是的提起心力,為了西藏的廣大群眾,因為他們非常相信我。西藏的佛教、 西藏的文化,為了能夠長久住世,如果我長壽的話對西藏教法的長久住世是有 關聯的,這是我會去祈願的內容,也希望你們您能夠如是的祈願,我自己也會 努力,活到一百一十三歲應該沒有問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