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正知見建立 1

Page 1

密宗正知見建立( 密宗正知見建立(第 1 講) 講述:嘉瓦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9-1) 這次主要講的內容就是《密宗道次第廣論》,在還沒有傳授這個講授之前, 首先我們先以藏文來念誦《隨念三寶經》。之後再請我們漢系的這些信眾們,以 漢文來唱誦《心經》,以及「願消三障諸煩惱」的這個回向文。之後再以藏文來 念誦《現觀莊嚴論》及《中論》的禮讚文。之後再供養曼達拉。之後再念「諸佛 正法眾中尊」的這個偈頌,這是以藏文來念誦。 今天會講《密宗道次第廣論》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常師父每年都有帶團過來, 因此那時候,就是去年的時候我們曾經就討論過,明年到底要教些什麼?要講些 什麼法?一方面因為藏傳的佛教是屬於具有大小乘、顯密的一個完整的教法。所 以以藏系而言,雖然不一定說每一個人都懂得密法(或者金剛乘),可是密法和 金剛乘法卻非常的興盛,好像沒有灌頂你就不是人的那種感覺的對了。可是對於 這種教授,或者是講經而言,卻不會說很過份的去期望、或者是去學習等等,不 會有這種的現象產生。所以從這個現象可了解到,確實密乘的教法在藏傳的佛教 裡面是非常的興盛的,這是第一個理由。 第二就是說以你們(常師父這個團體)而言,因為在去年、前幾年我們每一 年都有在為你們傳顯教的這個教法,就像宗義等等,這些顯教的基礎大致上都已 經建立了。而且常師父本身而言對於《廣論》的修持,或者是教授而言,我相信 大家都非常的普遍,並且大家都非常的精通了,所以顯教來講的話基礎大致上都 已經穩定了。因此就有這樣一個因緣,所以我覺得你們慢慢的、遲早你們一定會 對於密乘產生興趣,而且一定有機緣要慢慢的學金剛乘的。因為這樣種種的因 素,所以我想這是一個適當的時機為你們傳密法。因此想說明年(也就是今年) 為你們傳《密宗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不一定要馬上的把它講完, 總而言之就是從今天開始講《密宗道次第廣論》,無論需要一年、兩年、或者三 年,慢慢的為你們介紹什麼叫金剛乘?讓你們對金剛乘或密乘有更詳細的了解。 所以首先先為你們介紹何謂「內道」和「外道」之間的差異,之後再對你們 說大小乘的不同(不共點),之後再為你們說大乘裡面的顯教《般若經》的這個 般若乘,和密乘(金剛乘)之間的差別。首先為你們先說大致上的整體內容,之 後當我要講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的第一個事部的時候,因為要講事 部之前你們要接受開許,我想為你們傳這個灌頂。 以事部來講的話有三種的種性,叫做:如來種性、蓮花種性和金剛種性等三 者。以事部來講的話,如來種性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所以我想在還沒有傳事 1


部的教授之前,首先為你們傳授如來種性的三重牟尼的一個灌頂,釋迦牟尼的這 個灌頂。為你們傳授這個灌頂之後,再為你們介紹事部的整個的內容。當我要講 行部的時候,說不定也有傳一個灌頂,可是這個灌頂不知道要傳什麼樣的灌頂 了,說不定為你們傳授上續部的灌頂,就像觀音灌頂的話也應該是可以的。 在此有許多的西方人(外國人),你們因為長時間有這樣去修學教法,所以 應該也是可以接受密乘的灌頂和密乘的教法的。在此有許多從西藏逃亡來的這些 難民,以及許多的僧眾、尼眾等等,我相信你們多數人大致上都應該已經接受了 無上瑜伽的灌頂了。總言之,之後如果有人沒有接受灌頂的話,在還沒有講《密 宗道次第廣論》之前,你們必須要接受這個灌頂,因為金剛乘的這種修學的方法 和顯教修學的方法是不同的。就像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教授的話,每一個人都 可以參加,而且不需要經過之前的儀式或者儀軌等等,可是金剛乘卻是不同的, 如果要修學金剛乘的話,必須要對密乘有希求心、還要接受灌頂的人,才可以接 受金剛乘的。 宗大師在《密集金剛》的圓滿次第的那部論裡面,曾經有要求弟子們要專注 的諦聽這個教授,所以曾經有這樣的一個鼓勵和勸言。也就是說了宗大師整個著 作裡面,當然像《了義不了義經》,或者是《入中論》的解釋等,這些的教授是 非常的完美、非常圓滿、而且深奧的。可是在顯教的整個宗大師的所有著作裡面, 像國王般的這種顯教的教授,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則密乘所有宗大師的著作 裡面,如同像國王般的這種著作,就是《密宗道次第廣論》了。所以今天我們有 如此的機緣,能夠聽聞到《密宗道次第廣論》,我們應該要了解到,這是一個良 好的根源我們才能夠值遇到這樣難得的教法,因此必須要隨喜自己這種善好的因 緣。 今天我們所要接受的教法是密乘,所以所聽聞的教法是密乘的緣故,因此所 修的(我們的行為)必須要相應於密乘。密乘是大乘,而且所行為的、所修的必 須要相應於大乘。大乘又是內道的佛教,所以我們所行為的,必須要相應於佛教 所說的教法,也就是說所修的法必須要相應於正法。而且如果所修的是大乘法的 話,我們的行為必須要相應於大乘法,同樣的密乘也是如此。 一般來講的話,能夠從外道而得到區別的,這是由皈依的緣故。能夠從劣道 (就是下道),能夠從劣道而得到區別的,這是由發心的緣故。今天我們所接受 的是密乘的緣故,所以你們必須具有皈依和發心,「為了一切的眾生能夠早日離 苦得樂,所以我必須快速成就無上菩提」的這一種希求心必須生起,以這種清淨 的意樂來去聽聞。以講者而言,他也必須要擇治自己的意樂,具有這樣清淨的意 樂為你而說。同樣的聽者來講,也必須要有這種清淨的意樂來聽聞才行。

2


我們就是以這種清淨的意樂所聽聞的密乘教法,這個《密宗道次第廣論》, 以我個人而言,就是為我教授《密宗道次第廣論》的傳承上師,最主要上師就是 林仁波切。林仁波切就是每一天為我教這個《密宗道次第廣論》,就像一般教書 一樣的教書方法為我傳授這樣一個傳承。所以以我個人來講,我真的是具有這樣 難得的機緣能聽聞這樣殊勝的教法。因為林仁波切本身,他是精通、甚至於也可 以說他是了解到所有的顯密兩種二次第的,所以我那時候有請求林仁波切來去寫 這個密宗等的一個傳承上師的一個祈禱文,所以我們剛剛所念誦的也就是一個祈 禱文,之前有這樣念誦過去。林仁波切是從覺央喇嘛仁波切以及帕崩卡上師二上 師而聽聞的。以直接的傳承來講的話,覺央喇嘛仁波切他本身的上師是從札西奇 的寺院,裡面有一位上師叫做強顛巴嘉措的一位上師,從那邊聽聞到這樣一個教 授的。這個強巴瓦上師確實是一位具有成就和善巧的一位大成就者。 以宗大師而言,宗大師還沒有出生之前,在西藏裡面、藏域裡面是沒有格魯 派的,是沒有黃教的。這時候所有的傳承,最主要的教派就是講到了寧瑪派、還 有噶當派、以及薩迦派、還有噶舉派等。宗大師本身對於密乘的這一種的覺受, 還有這一些的教授,最主要的傳承是來自於布頓湯界欽巴的這樣一個傳承。就是 布頓湯界欽巴的一個傳承弟子,叫做卻佩上師。最主要宗大師就是從他那邊而聽 聞了這些密乘的教授的。之後宗大師以噶當派的整個傳承來講的話,最主要是從 洛卡竹千、南喀間贊從那邊而聽聞。之後陸陸續續又從朗忍巴、或者是面阿巴等 上師而聽聞到整個噶當派的顯教的一個教授。以洛卡竹千來講的話,他本身可以 說是金剛手的一個化身,可以說是大瑜伽成就者,尤其對圓滿次第來講的話,更 有不共的這種經驗。因此宗大師在寫圓滿次第的這些教授的時候,曾經有許多的 這種記錄,就是跟他互相交談心得的這一些等等的公案。我們可以從一本經典裡 面就可以得知到,那本經典叫做《甘露鬘》。所以從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宗大師 曾經從他那邊而聽聞到圓滿次第的教授。以仁達瓦來講的話,是宗大師的一個主 要上師,教宗大師中觀的一個主要的上師。 同樣的以噶舉派整個的傳承來講的話,像噶舉派的這種《密集金剛》,或者 是《五次第》,或者是《那洛六法》等等,這個就是瑪爾巴整個一個噶舉派的最 主要的一個根源和基礎了,同樣的宗大師也是如此的學習。尤其在《密集金剛》 或者是《五次第》等教授的時候,以教授的一個傳承來講的話最主要是依據當阿 果的大譯師,而傳這個教授的。以經驗、或者是以覺受、或者成就等等而言,最 主要是依據瑪爾巴上師,而成就的、而感得這種經驗的,所以那時候對於瑪爾巴 上師做出極大的讚歎。所以以宗大師個人而言,他是具有整個各宗派傳承的一位 大成就者。

3


以藏傳佛教來講的話,無論是薩迦派、或者是噶舉派、或者是寧瑪派等四派 的教法,以寧瑪派來講的話最主要就是三尊,就是寂護論師、蓮花生大師、還有 就是法王赤松德贊,這三尊是最主要的。以寧瑪派的顯教這部分,最主要的導師 我們可以稱為叫寂護論師,以密教這部分最主要是蓮花生大師。以寂護論師而 言,他是那爛陀寺的一位成就者、大學者,他也是龍樹菩薩的中觀派的弟子。噶 當派的傳承是來自於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本身他首先也是一位那爛陀寺的大 成就者和大學者,之後到噶瑪拉希拉那個地方。薩迦派來講的話最主要的導師是 比瓦巴,而他的導師、他的根本上師稱為叫做護法論師,護法論師曾經也是那爛 陀寺的一位大學者。 以噶舉派來講的話,最主要的導師的傳承是來自於瑪爾巴,可是瑪爾巴的上 師像梅紀巴等等,最主要的上師卻是那洛巴。那洛巴在上半輩子而言,真的是那 爛陀寺裡面非常具有成就的大成就者。所以無論任何一派,他的傳承都是來自於 那爛陀寺的大成就者、大學者,而慢慢形成這幾個傳承的。宗大師就是接受了所 有的傳承,因此而建立了新的傳承,這個新的傳承我們也稱為叫做噶當派的新 派。其他它是濃縮所有的傳承而建立了這個黃教的。所以從此我們可以了解到, 整個一個藏傳的教法,其實它的根源和根據都是來自於那爛陀寺的。所以那爛陀 寺的這些大成就者他們的見解,和他們的論理慢慢的流傳到西藏了。所以在那爛 陀寺所有這些圓滿的教授,多數都是在梵文裡面可以閱讀到的。可是有關於律學 的部分、戒學部分的話,最主要多數都是以巴利文為主,總言之藏傳佛教的根本 依據的語言就是有巴利文和梵文兩者,這兩者裡面最主要的就是梵文。總言之藏 傳佛教所有的根據都是來自於那爛陀寺,從此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們可以推測 到,那爛陀寺本身它的所有的一些見解裡面,包括了顯密、大小乘所有完整的教 法。 在此我想要對你們說一些就是跟主題不相關的一些事情,因為忽然想到所以 想要跟你們說。也就是說那爛陀寺的大成就者,就如同剛剛所說的──寂護論 師。他當初在印度的時候,確實在那爛陀寺是學問淵博的一位大成就者、大學者, 之後他直接來到西藏,為藏人傳法的。當然阿底峽尊者也是,但他是屬於之後。 剛開始是寂護論師親自到西藏,而建立了一個整個教法的基礎,那時候是在法王 赤松德贊的時候,他來到西藏了,最後在西藏圓寂了,所以對藏人來講的話,確 實他的恩惠是不可思議、無法形容的。以藏傳歷史來講的話,寂護論師他活了九 百年有這種的說法。 前幾天就是在印度南部這個地方,我在南卓林就是在一個寺院裡面,跟一些 印度人還有我們西藏的一些學者們,我們大家就是討論。在討論的時候有一位印 度的學者他曾經說過了,寂護論師他是在七十五歲的時候到西藏的,在西藏住了

4


二十五年,如果這樣算起來的話,寂護論師的壽命大概只要一百歲左右而已,可 是在西藏的歷史裡面卻是九百歲。所以一個是一百歲,一個九百歲,這個就是很 不清楚了,不知道如何是好?也不知道我們的九百歲的根據是來自於何處?也不 知道他們一百歲的根據是從那裡來的?總言之中間,它已經差了八百歲的差距 了。所以有時候我在猜想、或者是推測說,是不是我們在寫歷史的時候,我們不 主要根據真實的狀況,而是以個人的這種虔誠心、或者是一種淨相,而自己去捏 造、或者是去寫下來,有時候我有這樣的疑惑產生。 就像松贊干布來講的話,他的壽命有兩派的說法,有一些人說松贊干布的壽 命是三十歲,一些人說他的壽命是七十歲,像這個主張而言它是產生兩種不同的 說法了。還有這種的說法就是說,松贊干布的頂部、他的頭頂上,一直都有著阿 彌陀佛的佛像在這個上面。那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個佛像呢?這也是一個問題。以 實際的狀況而言,松贊干布確實沒有錯,他千真萬確的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雖 然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可是不見得我們凡夫見到的時候,永遠都會見到阿彌 陀佛的佛像啊!這個歷史上它為什麼要這樣寫呢?是不是根據實際狀況而寫? 還是依由自己個人的淨相、或者是虔誠心、信心,由個人的一種看法而寫的呢? 所以有時候會有這種的疑惑。如果松贊干布的頭上沒有阿彌陀佛的佛像的話,沒 有的話!那朗達瑪的頭上就沒有牛角了,不應該會有牛角。因為我們講到魔、或 者是鬼的時候,馬上就會想說這個是有角的東西,因為他破壞了藏傳的佛法、破 壞了教法,所以我們把他視為魔,因此後人把他捏造成頭上有牛角等等,說不定 可能是這樣一個原因,而說他有角吧!可是在歷史上寫的話就是一個問題了,因 為事實歸事實,歷史是根據事實而寫的,所以這一點我覺得應該要注意的。 所以我那時候也沒有辦法作決定,如果要作決定的話,應該要到寂護論師他 出生的地方,根據實際的狀況來去判斷說,他到底是不是活了一百歲,還是九百 歲的。以龍樹菩薩來講的話活了六百歲,月稱菩薩活了許多歲,這一些的說法是 不是根據實際的狀況而言呢?這個我們就很難做決定了。可是最主要的、沒有任 何疑惑的,就是他們所寫的著作、經典,這是沒有任何疑惑的。這些的善言、還 有這些的解釋,這是最主要的,對我們最有幫助的其實就是這些了。無論他們活 多少歲,可是他們的教典、經典,今天我們還仍然可以看到的、仍然是存在的, 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藏傳的佛法,其實就是那爛陀寺的整個傳承的一個教授而已,除此之外 沒有其餘的。所以有一些人認為藏傳佛法是密乘、或者是密法,好像把密法歸類 於是不屬於佛法之間的一派這樣子,這種的想法是錯誤的。以藏傳的任何一派, 無論是薩迦也好、或者是噶舉、或者是寧瑪派、或者格魯派等等,最主要的根據 都是依據那爛陀寺的論典而建立他們的主張的。

5


這本《密宗道次第廣論》,也是根據印度的這些教授,而慢慢傳留下來的。無 論是佛現為金剛手的這種本尊之相,為我們傳這個教授也好,或者是現為具有壇 城之相的這個主尊為我們教授也好,總言之這個是從印度的這些論師們,他們所 寫的主張,依據這些的主張而寫了這個《密宗道次第廣論》的。 我們不只是因為是印度的論師、印度的大成就「寫」,馬上就會去安立、或 者是承認,雖然它是印度的論師所寫的,依據的是印度的一位大學者的主張,可 是如果與大家共同認許的這種大成就者的說法、或者主張有所相違的話,雖然它 是印度論師所寫的,可是我們還是會排斥這種的觀點。所以我們所依據的不只是 印度的大成就者、大學者而已,而是大家共同、在那個時候都沒有任何諍論的這 種大成就者的觀點為主的。尤其像宗大師來講的話,宗大師無論在寫顯教的經典 也好,或者是密教的經典也好,都是依據這種印度論師的這個觀點而寫。可是他 所依據的這個印度的論師,是在當時在印度裡面沒有任何的諍論,大家能夠共同 認為這是一位導師的這種大成就者,依據他的觀點才寫的。 宗大師在寫《金鬘論》的時候,《金鬘論》就是《般若經》的一個解釋了, 他所依據的《般若經》的解釋有非常多,可是最主要是依據師子賢的《明義釋論》 而寫的。所以因為最主要是依據師子賢的觀點而寫了這一本《金鬘論》,所以有 時候阿比雅嘎拉是一位大論師、大成就者,他與師子賢的觀點上,在《般若經》 的解釋上有所不同的話,那時候宗大師會排斥阿比雅嘎拉所寫的這些的觀點。可 是在講密宗(金剛乘)的時候,宗大師最主要是依據阿比雅嘎拉的這個觀點,而 寫這些密乘的教典。所以如果與阿比雅嘎拉的觀點上有所相違的話,宗大師自然 也會排斥其他人的觀點。所以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一種的依止、或者 這一種依據的方法是非常的正直,「不依人、依法」的意思。如果是依人的話, 阿比雅嘎拉所說的任何的一句都應該要完全的相信、完全的接受。如果要完全的 接受的話,那在寫《金鬘論》,或者寫《般若經》的解釋的時候,與師子賢觀點 有所相違的阿比雅嘎拉的這些話就不應該排斥了。所以「不依人、依法」的這種 觀察、依止,或者是依據的這種方法是非常的正直,這是西藏的一些大學者們他 們的一種方法。 同樣的那爛陀寺的這些論師們,他們也是以非常正直的角度而去學習,而參 考這些的經典。怎麼說呢?就像龍樹菩薩所寫的《中論》,龍樹這些大弟子們, 針對於這本《中論》個別都有作解釋。龍樹菩薩的大弟子就像佛護論師,或者是 清辨論師而言,他們個人都有寫一本《中論》的解釋了。以清辨論師來講的話, 確實他是一位龍樹菩薩的大弟子,而且具有成就的一位大弟子,可是月稱菩薩不 因為他是龍樹菩薩的大弟子,不因為他是一個長輩的原因,完全的相信他所說的 每一句話。當月稱菩薩發覺或者察覺到,清辨論師對於《中論》的解釋上有一些

6


的不妥當的時候,與正理有所相違的時候,馬上就會反駁,甚至於排斥這一種的 觀點。所以月稱菩薩最主要是依據佛護論師的這種觀點,而來建立《中論》的最 究竟的這種意趣。所以從這種參考的一個作法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不依人、 依法」的這個觀點。 以佛他本身所說的這些經教來講的話也應該要觀察的。也就是說,雖然是佛 親自所說的教典,可是當我們以正理、或者是正智去觀察的時候,與正理有所相 違的話,那這個經典的辭面的內容就沒有辦法安立了,因為與我們的正理有所相 違。有一些的內容是非常細微的,我們雖然暫時無法觀察到,可是透過各種各樣 的方法,我們也可以了解到「這是無我的」。怎麼說呢?就像好比,雖然佛說了 許多的非常深奧的內容,我們沒有辦法依由正理去觀察,可是就像空性、或者是 無常等等的道理,它是非常的深奧,可是藉由佛所說的這些教典,我們一次再一 次反覆的觀察之後,原本不了解性空的道理,慢慢會感覺到無論以正理再怎麼樣 去觀察的時候都沒有任何的損害,因此對於空性的內容產生見解、信心。因此能 詮空性的這個經典,自然我們就不會對它產生有所的疑惑了。 空性的經典是因為佛親自所說的,所以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原來佛為了眾生 的安樂,而無誤的以悲心為了眾生說出了這些深奧的教法。當我們了解到這一點 的時候,自然就可以相信佛不會誣賴我們眾生。既然佛不會誣賴我們眾生的話, 那種非常細微的這些內容,我們要如何相信呢?因為佛不會誣賴我們,佛不會誣 賴我們的緣故,所以佛沒有理由要騙我們的。再加上講這些非常細微、深奧的這 些經典本身而言,它互相之間沒有任何辭面上的這種相違。透過這些種種的理 由,自然我們就可以相信,雖然有一些的道理我們沒有辦法直接的去觀察到,可 是我們可以接受了,是要透過這些種種的道理、透過這樣種種的因緣,才有辦法 相信的,因此針對於佛所說的經教作觀察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佛他親 自有說了一句話,就是說比丘們!你們不要馬上相信我所說的每一句話,你們要 如同像煉金一樣的去觀察我所說的每一句話,他曾經也親自這樣說。同樣的那爛 陀寺的這些大論師們,也如同佛說的那句話一樣的,他們也如此的這樣去做了。 在藏傳的這些大成就者裡面,宗大師所依據的這些藏傳的大師,最主要的就 像布頓湯界欽巴,就是宗大師在寫密宗道次第或者密續經典的時候,他所依據的 有印度的大論師們,以及西藏的大論師。西藏的大論師裡面最主要的就是像布頓 湯界欽巴裡面有講了一個續部的總要(綱要),依據這個續部綱要的這部論典而 著作的。同樣像薩迦派來講的話,像札巴間贊的這位大論師,他有寫了一本書叫 做《現觀樹論》,最主要是依據這部論典。這部論典的最主要內容,就是從毘婆 沙宗派、經部、唯識、中觀,之後講到密乘,密乘又講到四部,把各派不同的主 張的觀點把它詳細的列出來,也依據了這部論典。

7


之後像寧瑪派的龍欽繞將巴來講的話,他有寫了一本書叫做《如意寶藏》的, 這一本論裡面也是同樣的講了像毘婆沙宗派,一直到大圓滿的《阿底瑜伽》的這 一部分,把所有不同的觀點跟次第都解釋得非常的清楚。宗大師所依據的其他的 經典也是有,可是最主要的就是這一些了。雖然宗大師在寫這些密續經典的時 候,是依據他們的這種觀點而寫的,可是有時候也會做這種的反駁和排斥。就像 布頓湯界欽巴,宗大師也曾經反駁過;像薩迦派的札巴間贊,他曾經也排斥過。 至於為什麼要排斥和反駁的原因,就像之前我們所說那爛陀寺的「不依人、依法」 的這種正直的觀點而去作排斥的。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一) 有一些經典的名稱,最主要是依據經典的所詮內容,而取這個經典的名字 的。就像好比《入中論》來講的話,因為最主要是對《中論》而作解釋的緣故, 《入中論》的「中論」的意思就是講龍樹菩薩所寫的《中論》。因為它是解釋《中 論》的緣故,所以稱為叫做《入中論》,所以依據這種因緣而取名為《入中論》 的。就像《中論》來講的話,它最主要是講中觀正見的緣故,所以龍樹菩薩把這 種所詮中觀正見的這部論典,把它取名為《中論》了。同樣的《佛護論典》來講 的話,因為著作的本身他稱為佛護的緣故而寫,所以他所著作的論典稱為《佛護 論典》。總而言之在此,宗大師最主要是依據所詮的內容,而取這個《密宗道次 第廣論》的。它的名字就是說《密宗道次第廣論》,因為它最主要是解釋整個金 剛乘的四部的一個道次第的緣故,所以在此稱為叫做《密宗道次第廣論》。 我們在此可以看到,總明入聖敎次第不同諸門品第一之一。「不同諸門品」 裡面就包涵了密宗的這種金剛乘的三昧耶,或者是灌頂等等的儀軌和次序。在此 好像我們在這邊也漏了幾個字,就是以藏文來講的話,它有寫說禮敬的對象。 「聖 教次第不同諸門品」這個有寫,可是它之前卻少了一句話就是說「勝者和遍主的 金剛手密宗道次第廣論聖教次第不同諸門品」直接翻譯過來的話應該是如此才 對。在此所謂的「勝者」和「遍主」有這兩個字。以釋迦尊者來講的話,雖然是 我們的導師,在此他沒有寫釋迦尊者,只有寫金剛手。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雖然 釋迦尊者是我們的導師,可是釋迦尊者最主要是以化身相來救度眾生的,而且這 種的化身相,是離欲的化身相,離貪欲相的這種化身相而去救度眾生的,最主要 是現比丘相。可是金剛手卻不是,他是現本尊相,像天相,而且是具有五欲的這 種享受,以這種方式而呈現的,最主要就是以圓滿報身的這種相來救度眾生的。 在此有講到了「遍主」,什麼叫做遍主呢?我們不會講遍主釋迦牟尼佛,可 是我們會講遍主金剛手,這個有差別的。像「勝者」來講的話,勝者就是從失敗 當中獲得勝利,從魔當中獲得勝利,這裡面的「魔」可以分煩惱的四魔和所知障 的四魔。因為導師釋迦牟尼佛已經消滅了這些四魔的緣故,可以稱為叫做勝者。

8


所以有時候,我們把佛陀的名字可以取名為勝者、勝者的意思。可是我們卻不會 把釋迦牟尼佛稱為「遍主」,因為所謂的遍主,最主要是依據圓滿報身而說,因 為釋迦牟尼佛是化身相而現的,所以在此不把釋迦牟尼佛稱為叫做遍主了。所謂 「遍主」的意思也就是說,圓滿報身是化身的一個基礎,從圓滿報身隨著眾生的 根器,而現出各種各樣的化身,其實化身最主要的根據,和它的基礎就是由報身 所現起的。因由報身所現起而佈遍於一切的緣故,所以稱之為叫做遍主。因此在 此說到了,「勝者遍主金剛手密宗道次第不同諸門品」有講到這句話。 金剛手的三個字,從梵文翻譯過來叫做班札達拉,這個金剛手的名字來講的 話,它以由四種的角度可以作解釋的。以辭義上去作解釋的話,因為他手持金剛 杵的緣故,所以稱為叫做金剛手,有這種的說法。以總相而言、以總義而言,因 為方便品和智慧品無二的、堅固的安住的緣故,所以稱為叫做金剛手,這是以總 義而言。以這種角度作解釋的話,四部都可以作解釋的。以暗義、或者是隱義來 作解釋的話,這是以無上密的角度作解釋的。最主要是講到圓滿次第的時候,有 講到這種幻身,這種幻身是不清淨的一種幻身,而去作金剛手的一個解釋。除此 之外還有其他的方法去作解釋。以究竟而言,究竟的角度最主要就是依據了究竟 光明,還有究竟的雙運,而去作金剛手的解釋。所以金剛手這三個字有許多解釋 的方法。 在此我有在旁邊寫了一個偈頌文,這個偈頌文的內容也就是說了,具有智慧 功德和方便功德,這邊的方便功德最主要是指菩提心。也就是願意讓自己去承擔 一切有情眾生的這種重大責任的這種清淨意樂,具有這樣強大心力的菩提心。具 有這樣智慧和菩提心的菩薩們,他們是很難被這四魔給勝利的,也就是四魔是很 難摧毀菩薩的,因為有四種的因緣,哪四種的因緣呢?第一個就是「證空」的智 慧。第二個就是「菩提心」。第三者就像如同四攝裡面所說的「同事」一樣,就 是如同自己所說的,如此這樣的去行持。要不然的話只是嘴巴上會講,本身它沒 有做的話,這是一種誣賴、這是一種欺瞞,最主要是因為有清淨意樂的緣故,所 以如同自己嘴巴所說的,實際上他也會如此這樣去行持的,也就是如同自己所說 的去做,這是第三個因緣。因為具有這一種的方便,具有這一種的二希求之發心, 還有上述種種的因緣,所以自然而然會獲得如來的加持力。所以第一個空正見, 第二個菩提心,第三如同四攝,如同所說的這樣去行持。第四因為獲得如來的加 持,因為有這四種的緣故,之前我們談到的四魔,煩惱和所知障等四魔,不會從 菩薩得到勝利。 所謂的如來的加持,佛陀的加持是要本身具有一些條件,才會獲得這些的加 持。如果我們有證空的智慧,或者是菩提心,如同嘴巴所說的我們如實的這樣去 行持的話,從我們本身的心續上已經去建立了可獲得加持的基礎了,在那個時候

9


我們才有辦法真正獲得佛陀的加持,所以這個因緣本身自己要具足。所以從這個 偈頌文裡面也可以了解到,甚至警惕我們自己必須要好好的去具足這些的因緣。 否則的話,光是在佛像的面前這樣祈禱,光是以這種的方法去獲得佛陀的加持的 話,這是很困難的。首先先要從自己開始,建立可接受佛陀加持的這樣一個基礎。 所謂的「四魔難勝」的意思,為什麼菩薩們會使得四魔難獲得勝利的原因, 是因為菩薩本身具有這些條件,因此而感得一個果報,就是四魔難勝,四魔很難 勝利菩薩的意思。雖然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障礙、或者是損害,可是我們一直 會以外相來去報仇,或者覺得這些的損害、或者是傷害是來自於外在的,其實這 種想法是錯誤的。真正損害的是因為內心上沒有斷除二障礙,沒有斷除煩惱障和 所知障,而且這種煩惱魔永遠都是傷害著我們的,因此由這種的煩惱魔相,而現 起了人和非人等等的損害,其實最主要的根源都是煩惱魔而傷害我們的。因此如 果要讓四魔難勝的話,就要讓自己的內心沒有生起證量的讓它生起,已生起證量 的讓它增長,以這種的方法才可以使四魔難生。所以從這個短短的偈頌文裡面, 我們可以獲得非常良好的教授。 (001)一切生中,以大恭敬稽首歸依諸善尊長及至尊妙音足蓮。這裡面的「尊 長」最主要是講杜黑巴這位上師。為什麼之後要講「至尊妙音足蓮」呢?就是文 殊師利。因為宗大師之後,他可以親眼、就是直接的見到文殊師利菩薩,就像我 們人與人之間的這種交談一樣的,他可以與文殊師利菩薩直接的做這一種的溝 通。從這些跟文殊師利菩薩的討論當中,宗大師解除了許多對於顯教和密教的這 些疑惑,因此在此作了以大恭敬心而頂禮。 我有一些認識的朋友,從他們親身的經歷了解到,確實許多不可思議的一種 不共相是可以親眼的看到。就像好比他們可以親眼的聽聞、甚至親眼的看到整個 一個傳承上師為他們傳法,親眼看到他們的容顏。像我有一個朋友叫達隆夏珠仁 波切,以他個人來講的話,他的上半輩子過得是非常優裕的生活、豪華的生活, 可是他在下半輩子幾乎都是在中共的牢獄裡面坐牢。之後他來到了印度,以他個 人而言因為他一生的經歷,各種各樣的經歷都有了,所以他沒有任何這種過份的 奢求和希望、甚至於任何的疑惑。雖然不一定說他獲得了證量,而去除了這些的 妄念,可是以他個人而言,因為他經歷太多的事情,所以他絕對不會對我撒謊或 者是欺騙的。 他曾經跟我說了這樣一個公案,就是說他一次對止貢欽哲仁波切傳灌頂的時 候,親眼看到在傳灌頂的那個大殿、或者是佛堂的上空,遍滿了所有的傳承上師。 他不需要為我說謊,他是親眼看到這一些的真實相,而且以他的經驗對我說。同 樣的像第九世達賴喇嘛來講的話,他只活了十歲而已,他在十歲的時候圓寂。因 為他壽命非常的短促,所以在今生裡面沒有獲得極大的證量,可是當他眼睛閉起

10


來的時候,他就可以看到許多的佛像就是浮現起來,有這種的相產生。同樣的像 第二世達賴喇嘛根敦嘉措,他也有如此的幻相產生。宗大師來講的話,他第一次 見到文殊師利菩薩的時候,是從一個藍色的光芒裡面的中間這個部分現起文殊師 利菩薩相,之後當宗大師想要見到文殊師利菩薩,或者是想要問文殊師利菩薩一 些問題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像人與人溝通一樣的,就可以直接親問文殊師利菩薩。 說不定就會有一種很固執的疑惑就是說,假使宗大師對於中觀這方面有所疑 惑的話,那可以直接見到龍樹菩薩去問就好了,為什麼要見文殊師利菩薩呢?可 能甚至於有人會問說,導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導師,他是第一個說中觀正見的 人,直接見導師不就好了嗎?那不是更快速了嗎?就是像龍樹菩薩,或者是釋迦 牟尼佛來講的話,是屬於人身。就是他的身體所現的是血肉之軀,以文殊師利菩 薩來講的話,最主要是具有壇城諸尊的這種勝本尊相。所以同樣的他們化身的根 據都是來自於金剛手,由金剛手的基礎所現的這一切,無論是血肉之軀的釋迦牟 尼佛像也好,或者是具有壇城的勝本尊文殊師利菩薩像也好,最主要的根據都是 由報身所現的。可是所現的目的和不共的因緣都有差別、都有不同。雖然有一些 人可以直接見到釋迦牟尼佛,或者是龍樹菩薩,之後可以親眼的見到,可是具有 壇城諸尊的這種勝本尊相,它有它的不共的意義。 因此當它有不共的意義和作用產生的時候,如果見到具有壇城的這一種勝本 尊相的話,自然就可以得到與此不共意義的這種加持,有這種不共的說法。否則 的話見文殊師利菩薩,又沒有見龍樹菩薩,又沒有見釋迦牟尼佛這種的理由就很 作難解釋了。我們可以說像見文殊師利菩薩,為什麼沒有見觀世音菩薩?觀世音 菩薩難道比他的根慧還有更劣嗎?沒有!觀世音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是 相等的、正量是同等的,那為什麼呢?因為文殊師利菩薩是智慧的一個象徵、智 慧本尊,所以當見到文殊師利菩薩的時候智慧會開竅,因為有這樣一個不共緣起 的存在。像觀世音菩薩是悲心的本尊,說不定文殊師利菩薩拿著利劍可能悲心就 減少了也不一定。早上這部分到此為止。

1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