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正知見建立3

Page 1

密宗正知見建立第 3 講 剎生俱生及咒生,因為由上述種種的緣故,所以在此宗大師就是寫了《密宗 道次第廣論》 ,在此就說到了,一般來講的話得到加持的主要因素是來自於上師, 得到成就的主要因素是來自於本尊,得到事業的主要因素是來自於空行、還有護 法等。所以為了請求空行、謢法的協助,所以在此說到了「剎生俱生及咒生」的 三種空行。什麼叫做剎生呢?「剎生」就是說到了獲得了身、語、意三空,那稱 為叫三金剛,在此幻身也算如此了。或者具有幻身,或者具有身語意三空的這一 種的空行母,可以稱之為叫做剎生空行母。什麼叫做俱生空行母呢?俱生空行母 就是證得了這種「意」原始之光明的這種空行母,就是圓滿次第的這個空行母, 我們稱為叫做俱生空行母。咒生空行母,就是生起了生起次第的空行母,我們稱 為叫做咒生空行母。 空行視我如母子,哀愍恩施諸成就,消滅一切諸障礙。就是剛剛所說的,希 望空行母成就造作《密宗道次第廣論》的助緣。接著就說到了,若有殊勝大乘種 性,為善知識之所攝受,什麼叫大乘種性呢?生起了大悲心,這種悲心的感受, 蓄意的大悲心生起的時候,或者是自然任運成就大悲心生起的時候,我們可以稱 為叫做,他已經現起了、或者他的大乘種性已經成熟了。「若有殊勝大乘種性」 這是屬於內緣,個人的內緣。外緣是什麼呢?「為善知識之所攝受」這裡面所說 的善知識的條件,也可以如同《廣論》裡面所謂的十種條件,像寂靜等等十法的 條件,以這個條件來去安立善知識的定義也好。在此宗大師在《五十上師頌》裡 面,他曾經有談到善知識的條件,就說到了五種,哪五種呢?就是「悲心」這是 第一。第二就是,對於大乘法有極為堅固的信解,這是第二。第三、對於大乘不 共的教典要非常的精通。第四、對於教授的次第要非常的了解,就是教學善巧。 因為縱使對經典精通,並不一定代表他善巧的去教學,所以這是第四。第五、就 是三業、甚至於五根等,不好的業行都能守護。具有這五種的條件,就可以依止 為上師。所以在《上師五十頌》裡面曾經有說到,五種善知識的條件。總而言之, 為這一種善知識所攝受,這屬於外緣。 因此使得,於諸共道已善修習,什麼的定義下才算對於諸共道,算善修習者 呢?也就是說了,了解到諸法的「所見」和「所在」是不同的情況下,而安立了 二諦,因此通達二諦。因為二諦的緣故,所以自然的對於四聖諦產生極大的定解, 因此對於滅諦和道諦產生極大的希求心。對於法、尤其是法寶,生起了見理所生 的不動搖的信心,由此對於善知識和諸佛產生信心,因此而相信了僧寶,而產生 不共的皈依心、堅固的皈依心,也就是見理所生的皈依心。因為有這種見理所生 的皈依心的緣故,自然而然會去希求滅諦,這一種的希求心生起的時候,(現在 是以上根者的次第來講的),就算是「於諸共道已善修習」的一個水準了。 1


修行之後,由大悲心最極發動,也就是說對於共道已經了解了,而且不只了 解到自己的輪迴的痛苦,於他人去思惟的時候,這種的悲心又可產生。因此由這 種悲心的力量,使得急欲救度漂流生死諸有恩者,則當趣入甚深捷徑、金剛大乘, 速疾施與一切有情,唯一依處:佛世尊果。如果要使一切有情得到最究竟的安樂 的話,必須讓他們調伏內心。如果自己的內心沒有調伏的話,他的內心不可調伏 的緣故,自己首先必須要調伏內心。而且自己如果不善巧了解眾生所需的根器的 話,沒有辦法善巧救度的緣故,所以能夠真正的幫助,把這種究竟的安樂速疾的 施一切有情的果位,就是唯有佛而已了,除此之外沒有第二了。 如果要成佛的話,那成佛的方法、利眾的方法,以導師釋迦牟尼佛或者佛世 尊來講的話,首先也是跟我們一樣,是被煩惱所控制的。總言之,無論是任何有 感情的、有意識的這一切,他的內心上都有原始清淨,以及他的內心上的污垢都 是屬於暫時性的。也是因此導師釋迦牟尼佛對治了這種暫時的污垢,使得他的心 續上沒有任何的污穢。因為內心本身的自性是不存在的,所以它可以因由因緣而 改變,再加上污垢是屬於暫時性,所以我們如果精進努力修持的話,也可以成佛 的。所以透過成佛的方法,才有辦法真正的圓滿他利,唯有佛果位才能圓滿他利。 因此能夠快速成就佛果位的緣故,在此說了捷徑(金剛乘是捷徑乘)。因為比顯 教般若乘還要更深奧的緣故,在此說到了甚深。「則當趣入甚深捷徑、金剛大乘, 速疾施與一切有情,唯一依處:佛世尊果」。故此當說大金剛持道之次第。 甲一、明唯佛教是求解脫之道 (002)若已觀察自他廣大利益,則知非可僅為一生求樂遮苦而依世間耆老所啟

法則。為求後世所有勝道,非諸有情所能隨喜,是由違諸世間言說所依,受他勝 自大菩提心。要當起修菩薩大行,依行證得希有勝果,下至一呼一吸亦成利生廣 大方便,是能資育一切眾生根本。妙名普聞三地,謂佛世尊所說聖教。如《雜讚》 云:「安住無邊際,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噬其身,今當皈依誰?若誰 畢竟無,一切諸過失,若是一切種,諸功德依處,則諸含識者,應即皈依此,讚 此恭敬此,住其聖教中。」 接下來就作一般的解釋,也就是說以一般來講的話,我們大致上都已經聽過 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的,而且想盡了各種辦法,想要讓自己去得到 真正的安樂,而去去除痛苦,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有一種思惟,可以了解 到這是好、這是壞,這是不需要、這是需要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了「我 需要快樂」的感覺,就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思惟的原因。可是我們想盡各式各樣的 方法去追求的這種的快樂,可是多數都是在一種五欲的滿足上而去追求快樂的。 怎麼說呢?就像好比,看到一個好的外形、形狀,好的色,會使內心得到滿足快 樂。看到不好的形狀、或者顏色、或者是外相,內心則會感到痛苦、或者是產生

2


負面的情緒。同樣的聲、香、味、觸都是如此。以這種色、聲、香、味、觸所感 得的快樂以及痛苦來講的話,同樣的畜生道的眾生也是如此。因為畜生道的眾 生,牠們看到好的、或者是吃到好的、或者是聞到香的,自然牠們也會有這種的 快樂。當牠們看到不好的,或者聞到不香的,或者吃到不好吃的,牠們也會產生 痛苦。以這一種的層次而言,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 可是我們人與畜生道的眾生的不同的特徵,就是來自於我們人有智慧、有觀 察的智慧、觀察是非的智慧,我們人有思考的能力,這一種深奧思考的能力,是 唯有人而有的。就是因為有這樣思考的能力,所以我們可以想起過去所發生的一 切,甚至於我們可以把過去所發生的記載下來,可以看、可以閱讀,我們可以回 憶過去所發生的好和壞等等,因此而產生了多餘的憂慮和歡喜、良好的回憶等。 或者是雖然現在沒有發生過,可是為了要計劃未來,因此而產生了更多的疑惑, 甚至於內心無論是正面的情緒也好,或者是負面的情緒也好。 總言之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一般來講像畜生道的眾生,牠們只要吃到好的、 填飽肚子,或者牠們覺得不會過份的冷,或者過份的熱的話,他們就會很安心的、 很舒服的在那邊休息。可是我們人光填飽肚子還是不行,因為我們人有思考的能 力。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好像思考的能力,雖然這是需要的、這是重要的, 可是會帶來更多的痛苦,好像有這種的感覺。 在種種的這種情況下,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一直從外在的物質的追求而來滿 足真正的安樂,就像好比盡量讓每一種所看到的事物,讓它更美好、外相更漂亮、 更美麗。無論是音樂來講──樂器,更多的樂器而製造更好氣氛的這種音樂等 等。同樣的煮好菜吃,同樣的香也是如此。以觸來講的話,最主要就是淫行,以 淫行來講的話,跟畜生道其實也是沒有什麼兩樣的。因為五欲跟我們有直接性的 關聯,所以我們認為好像快樂和痛苦,完全都是依賴著五欲的好壞而產生。所以 到目前為止,一直往這一方面去發展,一直往外在的物質方面去發展,同樣的我 們所修學的像一般教育,我們所學的這些的學業,其實都是為了要使外在的物質 進展而學的,我們所學的內容都是如此。 這一種由五欲所帶來的痛苦,這並不是壞苦、也不是行苦,這是畜生道都可 以了解的痛苦,這個叫做苦苦。遠離這種痛苦我們就認為這是快樂,其實這一點 畜生道也知道。過去有很多的人有這樣想,現在慢慢的有一些思想家,他們也慢 慢的覺得了,縱使外在的物質再怎麼樣的發達、或者是滿足,卻沒有辦法彌補內 心的安樂,沒有辦法解決內心的痛苦。現在慢慢有這種問題而產生了。為什麼呢? 因為當內心憂慮、或者是不歡喜、痛苦的時候,錢沒有辦法解決這種問題,再多 的人力、權力也沒有辦法解決這種的問題,因此而產生了宗教的信仰,宗教信仰 是由此而產生的。因為當人的內心憂慮的時候、煩惱的時候,他想要去找一種內

3


心的依靠,雖然這個宗教信仰有沒有辦法幫助他,讓他真正的獲得內心的安樂? 可是他們就會相信,因為他們只要找到一個相信的地方的時候,他們覺得內心就 不會如此的空虛和憂慮了。所以就是由這些種種的因緣下而產生了宗教的信仰, 於是宗教信仰在人的世界裡面,就如此的誕生了。 「若已觀察自他廣大利益,則知非可僅為一生求樂遮苦而依世間耆老所啟法 則。為求後世所有勝道」,在此講到「為求後世所有勝道」。也就是說當我們在 講到了,我們想要離苦得樂的時候,這一種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的是誰呢?就 是自己,就是「我」。所謂的「我」不想要痛苦、想要快樂的這一個「我」,並 不是說這個肉體而已。雖然以肉體來講的話,它會促成苦樂的因緣,就像好比肉 體裡面的血和脈的這種運作等等會產生痛苦,這個痛苦最主要是因為有這樣的一 個身體,再加上有一種感覺,我們可以體會到、可以感覺到有這樣一種能力。因 為有這樣一個能力的緣故,所以我們才會感受到這是苦受、這是樂受,具有這一 種感覺的能力我們取名為叫做意識、叫做心。 雖然心是由這種肉體,具有這種能力而取名為有的,藉由這些的因緣會產生 心識,可是心識卻不是肉體。就像好比當我的手痛的時候,我們會講「我」在痛, 當我的手痊癒的時候,會說「我」痊癒了,可是「我」是依由「我的手」安立而 有,「我」並不是「我的手」。所以用這些的肉體的因緣會產生這種的感覺,可 是感覺卻不是肉體它本身而已,所以心和身是要分開的。因為有了這種的感覺, 所以自然而然會產生一個「我」的認識,依由「我」的認識,會了解到這是「我 的」房子,這是「我的」親友等等。最主要「我的」一種認識和想法是來自於之 前所說的這種「思」而產生的。而能了解到這是什麼、什麼,的這種思而產生的, 或者「想」而產生的。 有一點可以證明的就是說,雖然我們不一定確定心識的性質是什麼?可是有 一點你可以確定說,由感覺、由內心安立的「我」是絕對有的。如果一個智慧者 來作觀察的話,那觀察身和心的性質的時候,他會了解到,就像好比看到色法的 時候,依由這個眼睛看到色法產生貪心了,或者依由這個眼睛看到不美妙的色 法,或者是醜惡的色法就會產生瞋心了,這種的瞋心和眼睛,甚至於腦細胞之間 互動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這個都要很仔細的去觀察。所謂的心是不是只 是一種腦細胞的運作而已?這是一個問題。還有像專注一境的這種禪定來講的 話,在禪定的時候,因為他內心完全的專注,所以那時候的腦細胞的運作又與平 常人不同。這種運作的不同,到底來自於何處?是靠什麼樣的力量?是唯有靠腦 細胞的力量嗎?這些的內容,都是需要深入的去觀察的。 至於身心之間的差距,在好幾千年的這一些哲學家們,他們那時候就針對於 身心有作觀察。有一派認為就是說,心不是完全的依賴著身而有,也就是心的所

4


有的變化完全是依賴著身的變化而改變的話,那就變成「有身必有心,無身則沒 有心」了。假使這樣解釋的話,也是很困難的。如果「有身必有心」的話會有相 違的,就像好比我們色法它是要有近取因,所謂的「近取因」就是與它同類性質 的因緣,才有辦法產生這個個體,同樣的外在的任何的物質,都有必須與它相應 同類的因素才有辦法產生。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一種感受,無形的「我」,是不 是也是需要與它同類性質的因而產生呢?同樣的道理,一定是需要的。如果需要 的話,那這種無形感受的因,則沒有辦法依賴著有形的色身而產生,這是相違的。 以實際上的例子來講的話,確實有人曾經想過前世,有人曾經回憶起前世所 發生的一切。雖然並不是說每一個人都會想到,也並不是說要有多數的人想到, 我們才安立有前後世,總言之有一個人想的話,就算有人證明了前後世的存在。 如果前後世有一個人可證明的話,那前後世就確實存在了。就像好比有一法能夠 了解到這一法的正量是存在的話,這一法我們就要說它是存在的。而且再加上我 們的習氣是存在的,這是可以證明的。怎麼說呢?就像好比剛生下來的嬰兒,有 一些會哭、有一些不會哭,這到底要怎麼作解釋的呢?如果唯有依賴著肉體而去 解釋意識、或者是感覺的話這是太困難了。所以「我」所安立的這種意識,所謂 的心,它的性質,還有它是從什麼樣的因緣而產生?這一切透過觀察之後,我們 可以了解到,前後世確實是可以推測的、是可以證明的。 前後世如果是存在的話,今世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唯有今世的離苦得樂去著 想就不是重點了。因為如果有心的話,有了這個思、有了這個想,就必會有「我」 的這種感覺,有「我」的這種感覺的話,自然而然的就會「我要快樂,我不要痛 苦的離苦得樂」的這種自然想法就會產生。因為有「我」存在,「離苦得樂的我」 自然就會存在,只要心未間斷之後都會存在。因此我們的生生世世存在的話,離 苦得樂的心生生世世就會跟著我們存在的。既然是如此的話,那今世的快樂跟生 生世世的快樂比較下,那就差太多了。因此後世的安樂跟我有關係,所以我必須 要為後世的安樂而著想啊!所以要斷除痛苦,不是斷除短暫的痛苦而已,要斷除 根本的痛苦,要斷除永恒的痛苦,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佛經裡面有說了,「諸惡莫 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意思。 也就是說以佛教的觀點來講的話,任何的痛苦都是來自於罪障而產生。什麼 叫做「罪障」呢?就是說當我們造作這個因緣的時候,會使他人感到不歡喜、或 者痛苦、或者不安的話,這個因緣就可以稱為叫做罪業。同樣的善因也是如此, 如果造作這個因緣的時候,會使他人感到快樂、或者是安適的話,那這個因緣我 們可以稱為叫做善因。因為你使他人快樂,所以這一個果報會讓你感得快樂的, 就是由此而安立了善惡,或者是善和罪的定義了。我們想要去去除這種痛苦因緣 罪障的話,光是靠迴向,或者我不要罪障,光是以這一種的想法,沒有辦法去除

5


罪障的。如何去去除這一種的罪障呢?仔細去想的話可以了解到,其實罪障都是 因為內心沒有調伏而產生的。有時候可能會認為內心的煩惱,好像來自於外在的 仇人,我們看到仇人的時候,就會產生內心的不安,其實不然。光是有仇人,如 果你內心沒有任何瞋恚心的話,內心沒有辦法產生痛苦啊!外在的仇人只是一個 緣而已,真正的主要因素、讓你痛苦的因素,是內心的瞋恚心,是內心的這一顆 瞋心。 那瞋心是什麼而來的呢?瞋心是因為「未調伏」的緣故而產生的。因為你內 心沒有調伏,你沒有自在的能力讓你不要痛苦,你隨著煩惱而走,所以因為內心 無調伏的緣故而產生瞋心,而瞋心帶來痛苦的。所以產生痛苦的主要因素不是來 自於外在的因緣,這個原則、以這個論點而言,在佛未誕生之前,許多的印度的 這些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們曾經都已經安立過這個主張了,無論他們有沒有取這 個名字叫做煩惱而已。總言之,他們那時候已經認為到,造成內心痛苦的負面情 緒其實就是煩惱,之前他們已經知道了,所以為了斷除痛苦,所以內心必須要調 伏。 佛誕生到這世間之後,佛針對於內心產生痛苦的元素,而去做更深入的這一 種的觀察。於是佛察覺到,原來這是來自於無明、真實執著而產生的內心的不調 伏,而帶來的煩惱。所以「真實執著」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如果斷除了真實執著 的話,我們就可以斷除一切痛苦的根源。因此而講到了「諸法無我」的這一句話。 因為以個人來講的話,個人也是無我性質,所以再加上痛苦是屬於暫時性的、是 可以斷除的,所以個人也是可以獲得解脫的。這一種的主張是屬於內道不共的主 張,這是佛誕生之後而安立的。如同自己的煩惱是可以斷除一樣,同樣的他人的 煩惱也是可以斷除,他人的痛苦也是可以斷除的。可是自己永遠都是一者的,他 人永遠都是無數的,相較下他人也是想要離苦得樂的話,自然我們就有道理必須 要去利他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總言之,捨己去利他的這種大乘精神,這是屬於我們佛教的不共的一種精 神。雖然在世間上有許多的宗教信仰,而且每一個宗教信仰,都非常值得隨喜和 尊重,可是真正講到一種利他,完全利他的這種大乘精神,這偉大精神唯有佛教 而已。以佛教的見解來講的話,就是「我」是由因緣而有的,因為它的存在是完 全依賴、觀待著因緣而有的,所以它不是自立而有、自性而有,這種無自性的見 解這是唯有內道才有的見解。 我們大家翻到 533 頁,倒數第三行的最後一句,我們就一起念誦。 勤造大密道次第,所集廣大二資糧,廻向能滿眾生願,速得雙運金剛持。 一切生中悉地本,承事大乘善知識,如法傳四淨灌頂,願成甚深道法器。 爾時師長勇識眾,請為見證而善受,應守食依三昧耶,所有制限皆不違。

6


二次及行續部義,願以無盡清淨理,盡斷無知邪解疑,精勤修行為心要。 如是學習廣大行,願有力者恒相助,令諸災難名亦無,順緣如意皆圓滿。 深信唯有佛聖教,乃是眾生善樂本,縱失身命不棄捨,以大志力持正法。 今此善顯祕密義,願於大乘無邊行,能助教典成教授,令聖教藏常光顯。 猶如霞雲繞金山,上繫帝青為頂髻,紫金色身殊妙頂,靛青五髻最端嚴。 妙音於我一切生,歡喜攝受施大恩,於最難測正法海,智慧無礙皆能入。

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