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正知見建立第 5 講 在此又說到了,離此法外,諸餘大師教法學眾則非如是。於皈依處得決定解 不被引轉,是則能知唯佛聖教是諸樂解脫者所行道階。又此定解,慧力強者,當 求正量所引堅固定解。也就是說所謂的解脫,就是遠離了痛苦和集諦的這種滅功 德,之前所談到的,這就是涅槃。這一種的解脫之道,唯有佛才可以說、唯有佛 說出,因此對佛產生信心。這一種的信心要怎麼產生呢?就是說佛所說的解脫之 道,是不是真實的存在?是不是實際的存在?而且透過這條道路,可不可以得到 解脫?以個人的經驗努力的去行持,以經典的這種研習慢慢的去作觀察。當有一 天我們以正理完全透徹了解的話,對佛產生的信心則會非常的堅固,那是最好不 過了。如果沒有辦法以正量所產生的這種堅固定解的話,至少要以自己的能力多 多的去觀察、反覆的觀察。當有一天雖然你沒有辦法透徹的了解,可是你會覺得 唯有這一條路,唯有這個道理而已,除此之外,應該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讓我們解 脫了,要有這一種的決定才可。如果有這個決定的話,依由這種的決定,自然而 然也會對佛產生一種極大的信心,因為唯有佛才能說出解脫之道。所以在此說到 了,「又此定解,慧力強者,當求正量所引堅固定解。」慧力劣者,唯是分別覺 意,所謂的「分別覺意」就是唯有此、唯有這個而已,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路, 仰信而已。 如《超勝天讚》云:「我非朋佛說,非瞋數論等,若所說如理,奉彼為大師。」 這一部論典,也就是說這個讚,我曾經也有得到這個教授的傳承加持,以及我個 人也有閱讀過這一部讚。這部讚裡面最主要所講的內容,也就是講到了導師釋迦 牟尼佛與其他的外道的導師之間的一種差異,有什麼的差別?做出了這種差別之 後,比較下於是對導師釋迦牟尼佛生起無比的信心。以一般來講的話,在全世界 裡面,最主要的這一些的宗教,大多數都有在強調慈心和悲心的重要、還有他們 的價值,於是又說到了瞋恚心是不好的等等的內容。至於更深細的話,他們會說 到了我們不應該對於某一些人過分極為強烈的去貪愛,不應該對於某一些人過分 的排斥,因此我們應該要平等的觀待,他甚至於有說到。 所以以這一種的觀念,以這一種的看法來講的話,我們對佛的觀念就是說, 佛是一個非常慈悲的,他對每一個人都是同樣的、平等的觀待。他是一個悲心的 象徵、慈心的象徵。就如同宗大師所說的,佛陀身上穿著這種慈心和悲心的一個 鎧甲,永遠這樣去憐愍的對待眾生。又如同《釋量論》裡面有說到了,佛陀的某 一隻手,有個人塗著檀香在按摩著,另一者、另一隻手有個人拿把刀,這樣去剁、 這樣去砍,可是佛對這兩個人來講的話,不會有任何的這種分別心和歧視,我們 對於佛的觀點是如此。可是光是以這一點來講的話是不夠的,無法了解到佛陀的 不共特徵,我們應該以其他的角度去作思惟。 1
在此《超勝天讚》裡面有說到,我並不是因為執著佛教而讚歎佛法的,我也 不是因為外道他們對我有所損害,而去破壞外道的;我並不是因為喜歡佛法,而 讚歎佛法;我也不是因為不喜歡外道,而去破斥外道;我也不是因為佛陀幫助我 什麼,而來讚歎佛法。所以在此說到了「我非朋佛說」不是因為佛教徒是我朋友 而說,所以「非瞋數論等」,所謂的「數論」是外道派的一個支派,我也並不是 瞋恚數論派等,我也不是不喜歡他們,而說出了這個的比較、說出了這個差別。 而是什麼呢?「若所說如理」如果有某一個導師,他所說的道理,我透過觀察覺 得與正理無所相違的話,我相信他。如果某一個導師他所說的道理,依由正理去 觀察的時候有所相違的話,我就不相信他。「若所說如理」因為他所說的都如同 正理般,可以安立的緣故,「奉彼為大師」因此我相信佛法,對佛法產生信心, 因此我皈依佛。如果你們如同皈依佛般的可以去皈依其他導師的話,依由正確的 理由,而對佛產生這種見理所生的信心,不只對佛,可以對其他導師同樣生起的 話,那我也像你們一樣,去皈依其他的導師,我也是願意的,他曾經在《超勝天 讚》裡面有說了這句話。 而且在《超勝天讚》裡面曾經有說了這樣的一個比較了,也就是說我們導師 釋迦牟尼佛,他的外相是非常的寂靜,就是非常的平息,沒有任何的武器來消滅 敵人。可是像大梵天王,或者是帝釋天王等等,他們會手持著武器來消滅敵人的。 所以在這種比較下,可見導師釋迦牟尼佛是一個悲心的象徵,他做出這樣的一種 比較。可是在這個同時,你們可能會有這種疑惑就是說,在無上密裡面,有一些 憤怒本尊,他們手持著杖、手持著輪、或者是螺來消滅什麼敵人等等,不只一隻 手、或兩隻手、有十隻、甚至於百隻、甚至於千隻,那麼多的武器、消滅那麼多 的敵人,會不會感到疑惑呢?可能會有這種的疑惑產生。而且這種的疑惑是需要 有的,因為不知道的原因,所以需要有這種的疑惑,有疑惑才會觀察。 克主杰在一個經典裡面,有講到之前的道前基礎的這一部分,就是跟《密宗 道次第廣論》所說的道前基礎的這一部分,其實內容是一樣的。所謂的道前基礎, 這個道就是金剛道的道,就是現在一般的解釋了,大致上講法是一樣的,所以在 此我想要對你們作介紹,順便補充我剛剛所說的意思。也就是說必須要以正理來 獲得佛所說的教義,否則的話我們只嘴巴說說而已。這一種的定解是必須要透過 正量而去生起的,所謂定解的生起和正量的產生,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用肉眼看得 到解脫道和非解脫道,這種的區別無法用肉眼看到的。有許多的像細微的隱蔽 分,或者是粗分的隱蔽分,細微的隱蔽分就像細微的那種業果,因果之間觀待的 關係。像粗微的隱蔽分,就像好比無常跟空性等等,這一些都是要透過正理反覆 的觀察,因為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的緣故。這裡的正理必須要依賴著這種比量來 作觀察的,因為比量是依靠三法而有的,三法是依賴著正因而產生,所以依由因、
2
依由理反覆的觀察,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的話身為佛教徒,我們講說皈依佛、 皈依法、皈依僧,可是這唯有在信心上建立而已,除此之外,要真正的產生皈依 量、皈依心是沒有辦法的。甚至於還要說一生成佛的話,那更不可能的,在此有 這樣說到。因此這是強調我們要反覆的觀察佛所說的這個教理,這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些的經典裡面曾經有說到,可能對佛法僧三寶並不是很了解,所以當有 人問他說,請問三寶在哪裡呢?於是他就說到了,是在天空上有一團光芒,就在 那個光芒當中,就是三寶住的地方。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很好笑,其實在學辯論的 這些辯經者們,我們都一致的認同,報身淨土是在莊嚴剎土裡面,圍繞著大地菩 薩,我們不會覺得好笑,我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沒有經過二諦,沒 有經過四諦的理由,不了解三寶是存在的話,那報身怎麼可能會了解呢?報身不 了解的話,報身的存在都不了解了,那這種莊嚴的剎土怎麼可能有辦法安立呢? 其實不了解這一切的道理,沒有依見理所生的信心,而說出了這種莊嚴剎土和報 身佛土的這種說法,以及在虛空藏有一個光芒,光芒中住有三寶的說法,其實是 一樣的,沒有任何的差別。以我個人來講的話,我對於須彌山並不相信。所以《勝 樂金剛》的經典裡面有說到,《勝樂金剛》的壇城是在須彌山上,他一直永遠面 朝著我們,就是愍視著眾生,這個講法我很難相信就對了,所以是要反覆的觀察。 謂於自他大師教法,應離朋黨及捨瞋恚,觀察彼二,「彼二」哪二呢?就是 指內、外道兩者,誰為善說誰為惡說,哪一個才算真的?哪一個才算假的?誰於 成辨所化二利方便,有誰才能成辦自他圓滿的方便呢?有真能立,如果有真正的 道理,與這個真理無有相違的話,即是應取,這個就是我們要承認的,爾時二宗 教典是否實義屬所觀察,這內外道的教典,哪一個才算真正的道理呢?這個是屬 於要仔細的去觀察才能夠作決定的,非所諍事即為能立。並不是說我們內道的教 典這樣說,光是依由這種引經據論的方式來去安立,這是不行的,因為它本身是 一個諍事,這是一個我們要諍論的主題。所謂的意思就是說內道的教典擺在前 面,外道的教典也擺在前面,哪一個教典才算真的呢?如果它本身已經是一個諍 事的主題的話,我不能說因為教典裡面這麼說,我就認為這是真的,這是沒有道 理了。所以根據這兩個教典,依由正理來作觀察,這才是一個真正觀察的方法, 所以「非所諍事即為能立」。 是故唯以正理而分是否真實。因此這些所謂真實和不真實,這個是正確的或 者不正確的,是要依靠正理而分的。觀察之理,那觀察的方法是什麼呢?若依補 特伽羅生起次第,則於現時先得增上生已,以整個生起次第來講的話,我們會先 獲得增上生,之後才獲得決定勝的,所以後乃能得決定勝果。所以在觀察的時候, 反過來的話先觀察決定勝之後,再觀察增上生的,此是聖者觀察之理,這才是聖 者觀察之理。然若觀察某經所說成辨有情二種義利是否欺誑,佛經裡面有說到
3
了,成辦兩種義利這是否是真實的呢?則應先以正理成立決定勝果,之後再來決 定增上生是否存在。這樣的話這一種的觀察方式,是智者之所共許。在此有說到, 如同《釋量論》和《四百論》裡面所說的,就念到這一段,主要義利是不誑已, 次乃比知庸常所得現事無欺。此是智者之所共許。《釋量論》云:「正義無欺故, 亦比知所餘。」《四百論》中亦云:「若於佛所說,不現事生疑,當依於空性, 令彼唯信此。」 佛經裡面有說到,能夠使我們成辦的安樂,有分暫時的安樂,這個叫做增上 生;究竟的安樂,稱為叫做決定勝。以生起次第來講的話,先生增上生之後再生 決定勝,是有這樣一個固定的次第的。可是如果要以理由來去觀察增上生和決定 勝是否存在的話,我們首先先以決定勝先作觀察。怎麼說呢?像佛經裡面有講到 增上生許多的一些方法,這一種增上生的方法,最主要是行善、斷惡的方法,來 讓我們投生於增上生的。因為要行善斷惡,為什麼要行善斷惡呢?因為因果絲毫 不爽,因此自然就會引生到因果的這個論點。如果要了解到詳細因果的話,那就 非常、非常困難用正理來作觀察,很難推測。 就像好比,依由瞋心當然會使我們內心感到痛苦、或者是不歡,依由瞋心所 以使得自己現出這種不好的表情,於是你去傷害別人,使得自己和他人都會受到 傷害。所以瞋心它這個因所帶來的痛苦的果,這種的因果關聯,我們可以用經驗 去體會,但是在此並不是說這種的因果關係。而是說到了就像好比,瞋心可以暫 時帶來自己的不安和他人的不安,可是依由瞋心如何讓我們證明到後世,它會帶 來不安的果報呢?這個就很困難了,這是第一。 第二,就好比在此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歡喜的法樂、快樂的感受,或者有一些 因為上面有一個風扇,你會覺得很涼快等等的,有這種細微的歡樂的感受、快樂 的感受。或者是有一些人會覺得很熱,會有這種熱苦的感受。無論是任何的感受, 快樂也好、痛苦也好,這都是跟在過去世,或以前在某一個地方,因為造某一個 緣而產生的果報,這一點說不定我們可以決定。可是這是什麼樣的因緣?在什麼 樣的地方?造什麼樣的緣?詳細的狀況很難知道,沒有人知道。唯有一切遍智, 也就是佛陀的智慧才可以知道。所以如果我們要相信這一種因果細微論點的話 (叫做細微隱蔽分),如果要相信這個細微隱蔽分的話,唯有靠第三者的說法, 我們才有辦法相信。問題這第三者,他所說的語言是否正確?是否真實?可值得 我們相信?這一點就要觀察了。 所以我們要相信這第三者所說的這一句話的時候,首先我們要對他本人作觀 察,怎麼觀察呢?他本人會不會誣賴我們?這是第一。他本人是不是具量士夫? 要作觀察的。要怎麼觀察呢?佛所說的經典最主要的內容是說到了四聖諦、二諦 的內容。這種四聖諦、二諦的內容我們雖然肉眼看不到,可是透過仔細的觀察,
4
如果你不想要的痛苦就是集諦,它可以永遠的斷除,而且滅諦就是永恒的快樂是 可以成辦的。這些痛苦的根源來自於集諦,什麼叫做集諦呢?什麼是痛苦的根源 呢?這個有沒有對治力呢?無明為什麼是煩惱的根源呢?這種最細微的無明,真 實執著,它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執著方式呢?它為什麼是顛倒執呢?如果它是顛 倒執的話,那有沒有辦法來破斥呢?這一些的道理透過觀察。 於是透過觀察、仔細觀察,我們可以了解到,原來諸法無有自性,因為無有 自性的緣故,原本一直認為有自性的執著,自然就可以破除,因為它是正相違的, 有自性和無自性的這種認識,是正相違的。那無我的道理,只要努力的、仔細的 去觀察的時候,我們可以發覺到裡面有許多深奧的內容,我們還未察覺到。為什 麼呢?如果仔細的去想,為什麼這花有自性的話,對方最究竟的理由就是說我看 到而已。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有足夠證據的理由,來證明有自性的,唯一的 理由就是因為我看到而已。如果我看到的原因,而要說自性存在的話,那我們今 天就不會被騙了。為什麼被騙的原因,就是因為你看到、你看錯了,所以才會被 騙。如果看到所看到的一切都不會錯的話,那就不會被騙了。所以你看到了,並 不能代表就是存在的,並不代表就是正確的,否則的話我們就不會被騙了。所以 有自性的最究竟的理由不存在了。 反而顛倒過來這樣去想無自性的時候,有許多的道理,如同《中論》裡面所 說的,如果有自性的話,去尋找之後,應該越來越清楚,應該抓到、找到才對, 可是找不到啊!因此以正理這樣去觀察的時候,無自性的理由多,有自性的理由 不存在、不成立,於是無自性是確實的。再加上個人的經驗,可以了解到原來煩 惱都是由自性執著所產生的。所以許多肉眼看不到的這種粗微隱蔽分,依由佛陀 的指點可以讓我們慢慢的體會到、悟解到。於是之後會對佛所說的這種粗分的隱 蔽分產生信解心,因為以理由來去觀察的時候,是沒有任何的錯誤。再加上佛陀 的菩提心和悲心的這種教授,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佛陀的大悲,和佛陀的無誤的這 種智慧。因此對於佛所說的這種細微隱蔽分,很細微的業果的關係,我們自然而 然就可以相信。因為佛既然不會誣賴我們,要愛我們的話,沒有理由騙我們的, 這是第一。第二、佛所說的這種細微隱蔽分的經典本身來講的話,它有沒有相違? 這要作觀察的。第三者,針對這些的內容,如果我們去行持,這樣去修行,或者 是跟我們現有的一切有沒有相違?這也要作觀察。 就像好比有講到須彌山,像《俱舍論》裡面有講到須彌山的大小、它的形狀、 它的量等等。如果如同《俱舍論》所說的這是存在的話,這就很困難了,與許多 的現世的這種狀況就會產生矛盾了,所以看有沒有這種的矛盾。總言之,先透過 這種決定勝的四聖諦的道理,來讓自己相信佛陀是具量士夫,不會誣賴我們,以 此來相信佛陀具有大悲心,具有悲心不會誣賴我們。第二再加上佛本身所說的這
5
種細微隱蔽分的經典,它有沒有互相的矛盾?這是第二。第三、就是透過自己個 人的經驗,有沒有矛盾?如果沒有這些矛盾的話,那我們就可以相信,佛所說的 細微隱蔽分。雖然用正理沒有辦法去推測、沒有辦法去理解,可是這一點是值得 我們相信的。透過這種種種的道理來相信的時候,就是依由比量而去相信的。所 以這種的相信並不是說一種迷信,而是透過種種的道理而去相信的。雖然沒有辦 法去確認,或者是去肯定,或者是去透徹的了解,可以我們可以相信它的,這是 因由理由而去相信的。 第 3 頁的倒數第三行,由我執故,結生相續生死苦蘊,由達無我證解脫果。 能趣解脫諸次第等,須以正理而善成立。正理論中以理成立,有說彼等是諸異生 極不現事,故能立者唯依教量。此說不啻自出皈依之過,「我捨餘大師,皈依佛 世尊。」(004)此唯隨自欲樂而說,全無真能立故。以於爾時教非能立,自許無 有能立理故。這以上最主要的內容也就是說到了,如果你認為佛所說的這些四聖 諦的道理,因為佛所說的所以我們不用去觀察了,佛是不會有任何的錯誤的,光 是以嘴巴上、迷信的這樣去說的話,這是皈依佛弟子的一個羞恥,因為這是有足 夠的理由要去觀察,你不去觀察的話,你如何證明呢?這是上述的主要內容。 若唯依教,自他大師所說有無前世後世,蘊常無常,蘊有沒有常、或者是無 常,有無我等教義不同,這些的道理,何者應理?何者非理?這是不是真實的? 這是不是應理的?這是不是非理的呢?自宗論師若與他宗論議的時候,如果「以 論而議」的話,則沒有辦法去辯論。因為以「論」而議,不是以「論」而議,應 該是以「理」而議,你「理」又不議,以「論」無法議。因為他宗歸他宗,自宗 歸自宗,我們以自宗的論去跟他宗辯論的話,因為我們導師這樣說,以這樣的角 度去作辯論的話,那當然他人不會安立啊!所以自宗論師,若以他宗以論而議的 話,則亦不能成立自教清淨,這是沒有辦法安立的。諸說極不現事之教,非有事 力正量之所能成,彼義須以三種無倒觀察,就是剛剛所說的這種以三種無倒的觀 察,來觀察這種最細微的隱蔽分,清淨正因而善成立。立彼相時,須以理成,這 一些都是要透由正理而來成立自宗的,不得自許教為能立。不能光是依靠佛所說 的,引經據論的這種方式來安立的。
6